CN105444450A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44450A
CN105444450A CN201410321166.3A CN201410321166A CN105444450A CN 105444450 A CN105444450 A CN 105444450A CN 201410321166 A CN201410321166 A CN 201410321166A CN 105444450 A CN105444450 A CN 1054444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compressor
gas
liquid
use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211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林忠
苏秀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rk Guangzhou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Original Assignee
York Guangzhou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rk Guangzhou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filed Critical York Guangzhou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2116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44450A/zh
Publication of CN105444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444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其包括:压缩机;空气源换热器;用户侧换热器,用户侧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口与空气源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口连接,用户侧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口与空气源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口之间设置有节流装置;气液分离设备,气液分离设备能够将气液分离;以及引射器,引射器具有高压口、引射出口和低压口,高压口用于接收高压液态冷媒或高压气态冷媒,引射出口连接到压缩机,低压口连接到气液分离设备,在低压口与底部接口之间设置有电磁阀。本发明的制冷装置能够有效地解决控制排气温度而导致的系统能效降低的问题,并消除排气温度控制盲区。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制冷剂在制冷装置应用中需要避免压缩机排气温度过高。诸如R32的制冷剂压缩终了的排气温度比R22、R407C和R410A等制冷剂压缩终了的排气温度高,在部分制冷装置工况下,甚至超出了普通压缩机的耐高温范围。理论上从两方面出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提高压缩机自身的耐高温能力;二是在制冷装置系统上进行改进。在提高压缩机自身的耐高温能力方面,至今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在改进制冷系统方面,出现了很多方法来解决R32系统排气温度过高的问题,包括吸气干度控制方法;或者压缩机设计有中间压力吸气口,系统设计直接引入高压液体喷液来降低排气温度,简称ELI;以及压缩机设计有中间压力吸气口,系统设计经过经济器间接引入高压气液混合物来降低排气温度,简称EVI等。但这些方法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系统能力或能效。
由于吸气干度控制需要将若干比例的液相制冷剂直接回到压缩机的吸气口,并且有效吸入到压缩过程的吸气容积。这样一来,对于低压腔压缩机,回到腔内的液相制冷剂破坏了底部轴承的正常润滑,还给电机的电气安全带来隐患,而且回到吸气腔的液相制冷剂很难到达压缩过程的吸气容积,基本无法完成在全制冷热泵工况下控制排气温度的要求。对于高压腔压缩机,回来到液相制冷剂直接进入压缩过程的吸气容积,给压缩机的机械冲击较大,并不同程度的破坏压缩啮合面的油膜,而且回液量的控制难度较大,难以侦测,如果这部分液相制冷剂在压缩过程中闪发时间较长,会导致压缩过程的机械损坏,因此还必须对压缩机进行特殊的液旁通设计。总之,吸气干度控制的方法极其依赖压缩机的特殊设计,而且液相制冷剂占用压缩机的排量(吸气质量流量),使得流经蒸发器的制冷剂未完全蒸发或者只有部分制冷剂流经蒸发器,导致蒸发器的能力降低,也同时增加了压缩机的消耗功率。
对于中间压力喷液的方法EVI和ELI,由于喷液的流量也会从中间压力压缩到排气压力,压缩机多消耗了这部分功率,而且这部分流量没有对蒸发器的做贡献,因此会导致系统能效的降低。并且,无论是EVI还是ELI系统,都存在启动过程的排气温度控制盲区。在启动过程中,空调系统的冷凝、蒸发状态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量的制冷剂寄存在低压侧,喷液回路有可能面临无液可喷的状态,无液可喷的时间段约120秒以上,EVI系统还会长达数十分钟。
总之,不论是采用吸气干度控制方法还是中间压力喷液的方法EVI或ELI的制冷装置,都在控制排气温度的同时降低了系统能力和能效。
因此,需要一种制冷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空气源换热器;用户侧换热器,所述用户侧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口与所述空气源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口连接,所述用户侧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口与所述空气源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口之间设置有节流装置;气液分离设备,所述气液分离设备能够将气液分离;以及引射器,所述引射器具有高压口、引射出口和低压口,所述高压口用于接收高压液态冷媒或高压气态冷媒,所述引射出口连接到所述压缩机,所述低压口连接到所述气液分离设备,在所述低压口与所述底部接口之间设置有电磁阀。
优选地,所述气液分离设备为气液分离器,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底部设置有底部接口,所述引射器的低压口经由电磁阀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底部接口。
优选地,所述引射器的高压口连接到所述空气源换热器与所述用户侧换热器之间的液体管路。
优选地,所述引射器的高压口连接到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路。
优选地,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管路底部设置有回液孔。
优选地,所述气液分离设备为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的所述用户侧换热器,所述用户侧换热器的底部设置有底部接口,所述引射器的低压口经由电磁阀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底部接口。
优选地,所述制冷装置进一步包括经济器,所述经济器连接在所述空气源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出口和所述用户侧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出口之间,所述引射器的高压口与所述经济器的气体出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制冷装置的所述压缩机为一个压缩机或多个并联压缩机组,所述引射器的引射出口连接到所述压缩机的中间压力口。
优选地,所述制冷装置的所述压缩机为多个串联压缩机组,所述引射器的引射出口连接到所述串联压缩机组的高压级压缩机的吸气口。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装置,设置有引射器,能够将气液分离设备底部的液态制冷剂喷射到压缩机中,提高了蒸发温度,降低了吸气过热度和提高了吸气比容,从而提高了系统的能力和能效。能够有效地解决制冷装置控制排气温度而导致的系统能效降低的问题,即有效控制系统排气温度的同时,改善系统能效和蒸发器的换热效果,并在制冷装置启动过程中,将寄存在低压侧的液态制冷剂喷射到压缩机中,从而彻底消除现有方法中制冷装置启动过程中的排气温度控制盲区。
附图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ELI引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ELI引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EVI引射经济器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四种实施方式的EVI引射经济器单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五种实施方式的满液式或降膜式ELI引射经济器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六种实施方式的R32满液式或降膜式ELI引射单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七种实施方式的R32满液式或降膜式ELI引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八种实施方式的满液式或降膜式ELI引射经济器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第九种实施方式的两级压缩闪发式中冷和引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以及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十种实施方式的R32两级压缩闪发式中冷和引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实施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发明实施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发明实施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1;空气源换热器3;用户侧换热器5,用户侧换热器5的液态冷媒口与空气源换热器3的液态冷媒口连接,用户侧换热器5的液态冷媒口与空气源换热器3的液态冷媒口之间设置有节流装置9;能够将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设备;以及引射器2,引射器2具有高压口2a、引射出口2b和低压口2c,高压口2a用于接收高压液态冷媒或高压气态冷媒,引射出口2b连接到压缩机1,低压口2c连接气液分离设备的底部接口72,在低压口2c与底部接口72之间设置有电磁阀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制冷装置设置有引射器,能够将气液分离设备底部的液态制冷剂喷射到压缩机中,提高了蒸发温度,降低了吸气过热度和提高了吸气比容,从而提高了系统的能力和能效。能够有效地解决制冷装置控制排气温度而导致的系统能效降低的问题,即有效控制系统排气温度的同时,改善系统能效和蒸发器的换热效果,并在制冷装置启动过程中,将寄存在低压侧的液态制冷剂喷射到压缩机中,从而彻底消除现有方法中制冷装置启动过程中的排气温度控制盲区。
优选地,如图1所示出的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带引射器的制冷装置为EVI引射经济器热泵系统中,气液分离设备为气液分离器7,在气液分离器7的底部设置有底部接口72,引射器2的低压口2c经由电磁阀21连接气液分离器7的底部接口72。图示实施方式中,包括一台压缩机1、空气源换热器3、用户侧换热器5、气液分离器7、引射器2和膨胀阀9。压缩机1的出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1;空气源换热器3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31和风扇32。在低压口2c与底部接口72之间设置有电磁阀21。电磁阀21用于控制引射器2的开关。当有必要降低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时,打开电磁阀21,通过引射器2的引射流量来降低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并且在压缩机启动过程中,系统的冷凝、蒸发状态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量的制冷剂寄存在低压侧时,电磁阀21可以用于控制引射器2的开关,将寄存在低压侧的液态制冷剂喷射到压缩机中,以彻底消除启动过程的排气温度控制盲区。
图示实施方式中的制冷装置进一步包括四通换向阀4,四通换向阀4的入口4a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连接,四通换向阀4的压缩机接口4c经由气液分离器7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14连接,四通换向阀4的空气源换热器接口4d与空气源换热器3的气态冷媒口连接,四通换向阀4的用户侧换热器接口4b与用户侧换热器5的气态冷媒口连接。四通换向阀4可以实现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之间的切换。
在制冷模式时,四通换向阀4断电,四通换向阀4的入口4a与空气源换热器接口4d相连通,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气管进入空气源换热器3,并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其中空气源换热器3设置有风扇32,空气源换热器3的液态冷媒口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31;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流经膨胀阀9节流后,进入用户侧换热器5吸收室内的热量而蒸发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用户侧换热器5的液态冷媒口处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51;用户侧换热器接口4b与压缩机接口4c相连通,经用户侧换热器5蒸发后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用户侧换热器接口4b、压缩机接口4c和气液分离器7回到压缩机1的吸气侧,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制冷循环过程。
制热模式时,四通换向阀4通电,入口4a与用户侧换热器接口4b相连通,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气管进入用户侧换热器5放热,直接或间接加热室内空气的温度;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流经膨胀阀9节流后进入空气源换热器3,吸收室外环境中的热量而蒸发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空气源换热器接口4d与压缩机接口4c相连通,经空气源换热器3蒸发后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空气源换热器接口4d和压缩机接口4c以及气液分离器7回到压缩机1的吸气侧,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制热循环过程。
优选地,如图1所示,引射器2的高压口2a连接到空气源换热器3与用户侧换热器5之间的液体管路。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引射器2有三个接口,高压口2a连接到空气源换热器3与用户侧换热器5之间的液体管路,引射出口2b连接到压缩机1的中间压力吸气口13,低压口2c连接到气液分离器7的底部接口72。
制冷模式时,单向阀81正向导通,单向阀82逆向关闭。单向阀81将引射器2的高压口2a与高压液体相连通,产生引射压力源,将气液分离器7底部的液相制冷剂引射到引射器2的低压口2c,然后喷射到引射器2的引射出口2b,进而喷射进入压缩机1的中间压力口13,降低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
制热模式时,单向阀82正向导通,单向阀81逆向关闭。单向阀82将引射器2的高压口2a与高压液体相连通,产生引射压力源,将气液分离器7底部的液相制冷剂引射到引射器2的低压口2c,然后喷射到引射器的引射出口2b,进而喷射进入压缩机1的中间压力口13,降低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
优选地,如图2所示,图示了ELI引射热泵系统,其中引射器2的高压口2a连接到至少一个压缩机1的排气管路。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引射器2有三个接口,高压口2a连接到压缩机1的排气管路,引射出口2b连接到压缩机1的中间压力吸气口13,低压口2c连接到气液分离器7的底部接口72。
制冷模式时,引射器2的高压口2a与压缩机1的排气管路中的高压气体相连通,产生引射压力源,将气液分离器7底部的液相制冷剂引射到引射器2的低压口2c,然后喷射到引射器2的引射出口2b,进而喷射进入压缩机1的中间压力口13,降低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
制热模式时,引射器2的高压口2a与压缩机1的排气管路中的高压气体相连通,产生引射压力源,将气液分离器7底部的液相制冷剂引射到引射器2的低压口2c,然后喷射到引射器的引射出口2b,进而喷射进入压缩机1的中间压力口13,降低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
优选地,如图1所示,气液分离器7的出口管路底部设置有回液孔71,可以将少部分液相制冷剂通过压缩机1的吸气口14回到压缩机1的吸气腔,降低压缩机1的腔内过热度,提高压缩机1的吸气比容,从而提高了系统能力,改善了系统能效,尤其对于低压腔压缩机非常有效。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为了避免液击等有害现象,从回液孔71回到压缩机1内的液相制冷剂的应当控制为少量。
优选地,如图5至图9所示,气液分离设备为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的用户侧换热器5,用户侧换热器5的底部设置有底部接口72,引射器2的低压口2c经由电磁阀21连接气液分离器的底部接口72。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气液分离器7与用户侧换热器5构造为整体部件,底部接口72从用户侧换热器5的底部伸出。图示实施方式中的用户侧换热器5设置有制冷剂进口53、制冷剂出口54、水侧出口55和水侧进口56。
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制冷模式时,四通换向阀4断电,入口4a与空气源换热器接口4d相连通,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气管进入空气源换热器3,并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其中空气源换热器3设置有风扇32,空气源换热器3的液态冷媒口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31;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流经膨胀阀9节流后,通过制冷剂进口53进入用户侧换热器5吸收室内的热量而蒸发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用户侧换热器5的液态冷媒口处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51。气液分离器7与用户侧换热器5构造为整体部件,底部接口72从用户侧换热器5的底部伸出。用户侧换热器接口4b与压缩机接口4c相连通,经用户侧换热器5蒸发后的制冷剂气体从制冷剂出口54排出,通过用户侧换热器接口4b、压缩机接口4c回到压缩机1的吸气侧,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制冷循环过程。
制热模式时,四通换向阀4通电,入口4a与用户侧换热器接口4b相连通,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气管进入用户侧换热器5放热,直接或间接加热室内空气的温度;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流经膨胀阀9节流后进入空气源换热器3,吸收室外环境中的热量而蒸发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空气源换热器接口4d与压缩机接口4c相连通,经空气源换热器3蒸发后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空气源换热器接口4d和压缩机接口4c回到压缩机1的吸气侧,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制热循环过程。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分别示出了EVI引射经济器热泵系统和引射经济器单冷系统,其中制冷装置进一步包括经济器6,其连接在空气源换热器3的液态冷媒出口和用户侧换热器5的液态冷媒出口之间,引射器2的高压口2a与所述经济器6的气体出口连接。
如图3所示,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经济器6为闪发式经济器6。制冷模式时,四通换向阀4断电,入口4a与空气源换热器接口4d相连通,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气管进入空气源换热器3,并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其中空气源换热器3设置有风扇32,空气源换热器3的液态冷媒口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31;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流经膨胀阀91节流后,进入闪发式经济器6,闪发式经济器6排出的液体流经膨胀阀91节流后,进入用户侧换热器5吸收室内的热量而蒸发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用户侧换热器5的液态冷媒口处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51;用户侧换热器接口4b与压缩机接口4c相连通,经用户侧换热器5蒸发后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用户侧换热器接口4b、压缩机接口4c和气液分离器7回到压缩机1的吸气侧,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制冷循环过程。
制热模式时,四通换向阀4通电,入口4a与用户侧换热器接口4b相连通,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气管进入用户侧换热器5放热,直接或间接加热室内空气的温度;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流经膨胀阀92节流后,进入闪发式经济器6,闪发式经济器6排出的液体流经膨胀阀91节流后,进入空气源换热器3,吸收室外环境中的热量而蒸发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空气源换热器接口4d与压缩机接口4c相连通,经空气源换热器3蒸发后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空气源换热器接口4d和压缩机接口4c以及气液分离器7回到压缩机1的吸气侧,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制热循环过程。
如图3所示,引射器2有三个接口,高压口2a连接到经济器6,引射出口2b连接到压缩机1的中间压力吸气口13,低压口2c连接到气液分离器7的底部接口72。
制冷模式时,经济器6和引射器2的高压口2a与高压液体相连通,产生引射压力源,将气液分离器7底部的液相制冷剂引射到引射器2的低压口2c,然后喷射到引射器2的引射出口2b,进而喷射进入压缩机1的中间压力口13,降低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
制热模式时,经济器6和引射器2的高压口2a与高压液体相连通,产生引射压力源,将气液分离器7底部的液相制冷剂引射到引射器2的低压口2c,然后喷射到引射器的引射出口2b,进而喷射进入压缩机1的中间压力口13,降低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
优选地,制冷装置的压缩机1设置为一个压缩机,或者设置为多个并联压缩机组,引射器2的引射出口2b连接到压缩机1的中间压力口13。
优选地,制冷装置的压缩机1为多个串联压缩机组,引射器2的引射出口2b连接到串联压缩机组的高压级压缩机的吸气口。
如图9所示,制冷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压缩机1,至少两个压缩机1串联连接。
具体地,图9示出了两级压缩闪发式中冷和引射热泵系统,其中制冷装置包括两个压缩机1,分别为高压级压缩机17和低压级压缩机15,高压级压缩机17和低压级压缩机15串联连接,形成两级压缩。
制冷模式时,四通换向阀4断电,入口4a与空气源换热器接口4d相连通,从高压级压缩机17的高压排气口17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气管进入空气源换热器3,并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其中空气源换热器3设置有风扇32,空气源换热器3的液态冷媒口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31;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流经膨胀阀91节流后,进入闪发式中冷器61,闪发式中冷器61的制冷剂液体流经膨胀阀92节流后,进入用户侧换热器5,用户侧换热器5吸收室内的热量而蒸发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用户侧换热器5的液态冷媒口处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51;用户侧换热器接口4b与压缩机接口4c相连通,经用户侧换热器5蒸发后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用户侧换热器接口4b、压缩机接口4c和气液分离器7回到低压级压缩机15的低压吸气口151,低压级压缩机15的排出的气体经低压排气口152进入闪发式中冷器61,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制冷循环过程。引射器2的高压口2a与闪发式中冷器61的上部相连通,以产生引射压力源,将气液分离器7底部的液相制冷剂引射到引射器21的低压口2c,然后喷射到引射器2的引射出口2b,进而喷射进入高压级压缩机17的高压吸气口171,降低高压机压缩机17的排气温度。
制热模式时,四通换向阀4通电,入口4a与用户侧换热器接口4b相连通,高压级压缩机17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气管进入用户侧换热器5放热,直接或间接加热室内空气的温度;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流经膨胀阀92节流后,进入闪发式中冷器61,闪发式中冷器61设置有闪发中冷传感器62。闪发式中冷器61的制冷剂液体流经膨胀阀91节流后,进入空气源换热器3,进入空气源换热器3,吸收室外环境中的热量而蒸发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空气源换热器接口4d与压缩机接口4c相连通,经空气源换热器3蒸发后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空气源换热器接口4d和压缩机接口4c以及气液分离器7回到低压级压缩机15的低压吸气口141,低压级压缩机15的排出的气体经低压排气口152进入闪发式中冷器61。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制热循环过程。引射器2的高压口2a与闪发式中冷器61的上部相连通,以产生引射压力源,将气液分离器7底部的液相制冷剂引射到引射器2的低压口2c,然后喷射到引射器的引射出口2b,进而喷射进入高压级压缩机17的高压吸气口171,降低高压级压缩机17的排气温度。
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本公开显而易见地得知,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如图10所示,制冷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油分离器191、192,毛细管193、194等部件。
优选地,用户侧换热器5包括钎焊板翅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管翅片式换热器和套管式换热器,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本公开显而易见地得知,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用户侧换热器5可以为其它适合类型的换热器。
优选地,用户侧换热器5包括干式换热器、满液式换热器或降膜式换热器,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本公开显而易见地得知,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用户侧换热器5可以为其它适合类型的换热器。
优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本公开显而易见地得知,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制冷剂的类型不限于R32及其混合制冷剂,也可适用其它适合的制冷剂。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9)

1.一种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
空气源换热器;
用户侧换热器,所述用户侧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口与所述空气源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口连接,所述用户侧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口与所述空气源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口之间设置有节流装置;
气液分离设备,所述气液分离设备能够将气液分离;以及
引射器,所述引射器具有高压口、引射出口和低压口,所述高压口用于接收高压液态冷媒或高压气态冷媒,所述引射出口连接到所述压缩机,所述低压口连接到所述气液分离设备,在所述低压口与所述底部接口之间设置有电磁阀。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设备为气液分离器,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底部设置有底部接口,所述引射器的低压口经由电磁阀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底部接口。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器的高压口连接到所述空气源换热器与所述用户侧换热器之间的液体管路。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器的高压口连接到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路。
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管路底部设置有回液孔。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设备为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的所述用户侧换热器,所述用户侧换热器的底部设置有底部接口,所述引射器的低压口经由电磁阀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底部接口。
7.按照权利要求2或6任一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进一步包括经济器,所述经济器连接在所述空气源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出口和所述用户侧换热器的液态冷媒出口之间,所述引射器的高压口与所述经济器的气体出口连接。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的所述压缩机为一个压缩机或多个并联压缩机组,所述引射器的引射出口连接到所述压缩机的中间压力口。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的所述压缩机为多个串联压缩机组,所述引射器的引射出口连接到所述串联压缩机组的高压级压缩机的吸气口。
CN201410321166.3A 2014-07-04 2014-07-04 制冷装置 Pending CN1054444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1166.3A CN105444450A (zh) 2014-07-04 2014-07-04 制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1166.3A CN105444450A (zh) 2014-07-04 2014-07-04 制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44450A true CN105444450A (zh) 2016-03-30

Family

ID=55554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1166.3A Pending CN105444450A (zh) 2014-07-04 2014-07-04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44450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2582A (zh) * 2016-07-11 2016-11-23 格力电器(芜湖)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
CN106225291A (zh) * 2016-07-20 2016-12-14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使用引射器的空调控制系统和空调
CN106958967A (zh) * 2017-05-09 2017-07-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补气装置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CN107576096A (zh) * 2017-09-12 2018-01-12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压缩机单元及空调系统
CN108592463A (zh) * 2018-04-20 2018-09-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热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682100A (zh) * 2018-11-02 2019-04-26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利用喷管、扩压管降低排气温度的双级压缩制冷系统
CN109682134A (zh) * 2018-12-12 2019-04-26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器及热泵系统
CN111435041A (zh) * 2019-01-11 2020-07-21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压缩式制冷系统与冷藏冷冻装置
CN111435042A (zh) * 2019-01-11 2020-07-21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压缩式制冷系统与冷藏冷冻装置
CN112013558A (zh) * 2020-09-07 2020-12-01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器系统、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89459U (zh) * 2009-11-05 2010-09-22 泉州闽隆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增压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CN201666686U (zh) * 2010-01-19 2010-12-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喷射器节流补气系统
CN102230681A (zh) * 2011-06-14 2011-11-02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器出口零过热度运行的制冷系统
CN202133170U (zh) * 2011-06-14 2012-02-01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满液式制冷机组的液位控制系统
CN102734989A (zh) * 2011-04-08 2012-10-17 约克广州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排出气液分离器中积存的液体的热泵空调系统及方法
JP2013088032A (ja) * 2011-10-18 2013-05-13 Sanden Corp 冷凍機、冷蔵ショーケース及び自動販売機
US20130174590A1 (en) * 2012-01-09 2013-07-11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Economizer combined with a heat of compress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89459U (zh) * 2009-11-05 2010-09-22 泉州闽隆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增压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CN201666686U (zh) * 2010-01-19 2010-12-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喷射器节流补气系统
CN102734989A (zh) * 2011-04-08 2012-10-17 约克广州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排出气液分离器中积存的液体的热泵空调系统及方法
CN102230681A (zh) * 2011-06-14 2011-11-02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器出口零过热度运行的制冷系统
CN202133170U (zh) * 2011-06-14 2012-02-01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满液式制冷机组的液位控制系统
JP2013088032A (ja) * 2011-10-18 2013-05-13 Sanden Corp 冷凍機、冷蔵ショーケース及び自動販売機
US20130174590A1 (en) * 2012-01-09 2013-07-11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Economizer combined with a heat of compression system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2582A (zh) * 2016-07-11 2016-11-23 格力电器(芜湖)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
CN106225291A (zh) * 2016-07-20 2016-12-14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使用引射器的空调控制系统和空调
CN106958967A (zh) * 2017-05-09 2017-07-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补气装置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CN106958967B (zh) * 2017-05-09 2023-09-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补气装置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CN107576096A (zh) * 2017-09-12 2018-01-12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压缩机单元及空调系统
CN108592463A (zh) * 2018-04-20 2018-09-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热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682100B (zh) * 2018-11-02 2020-12-15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利用喷管、扩压管降低排气温度的双级压缩制冷系统
CN109682100A (zh) * 2018-11-02 2019-04-26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利用喷管、扩压管降低排气温度的双级压缩制冷系统
CN109682134A (zh) * 2018-12-12 2019-04-26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器及热泵系统
CN111435042A (zh) * 2019-01-11 2020-07-21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压缩式制冷系统与冷藏冷冻装置
CN111435042B (zh) * 2019-01-11 2021-09-24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压缩式制冷系统与冷藏冷冻装置
CN111435041A (zh) * 2019-01-11 2020-07-21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压缩式制冷系统与冷藏冷冻装置
CN112013558A (zh) * 2020-09-07 2020-12-01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器系统、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44450A (zh) 制冷装置
US11149989B2 (en) High efficiency ejector cycle
CN100498138C (zh) 蒸汽压缩式制冷机
CN100371656C (zh) 冷冻循环装置
Sarkar Review on Cycle Modifications of Transcritical CO 2 Refrigeration and Heat Pump Systems.
CN204373252U (zh) 转换式co2跨临界循环制冷系统
JP2003083622A (ja)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JP2001255023A (ja)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の効率増加方法および高効率冷凍システム
CN108800678B (zh) 空调系统
CN208920650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103759449A (zh) 双喷射器增效的两级蒸气压缩式循环系统
CN100507401C (zh) 中间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
CN103673424A (zh) 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8800393B (zh) 空调系统
CN201582913U (zh) 喷液增焓热泵装置
CN107101405B (zh) 一种压缩循环系统
CN104864621A (zh) 一种四管制双蒸发器制冷系统
CN113310243B (zh) 一种采用喷射器的混合工质低温制冷循环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05333641A (zh) 空气源空调热水系统
CN114459179B (zh) 人工冰场二氧化碳直接蒸发式制冰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16716662U (zh) 人工冰场二氧化碳直接蒸发式制冰系统
CN113203136B (zh) 一种双高效二氧化碳空调热泵系统
CN210425610U (zh) 制冷系统
CN109099620B (zh) 空调系统
US20200318839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33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