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413A - 堆肥设备及堆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堆肥设备及堆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413A
CN1054413A CN90108570A CN90108570A CN1054413A CN 1054413 A CN1054413 A CN 1054413A CN 90108570 A CN90108570 A CN 90108570A CN 90108570 A CN90108570 A CN 90108570A CN 1054413 A CN1054413 A CN 10544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cking
buttress
arrangement
described composting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0108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海因里希·韦伯
法尔科·莱曼
赫尔曼·霍弗
沃纳·福格尔
彼得·米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br RUEHLER AG
Original Assignee
Gebr RUEHL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br RUEHLER AG filed Critical Gebr RUEHLER AG
Publication of CN1054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4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0Fertilizers of biological origin, e.g. guano or fertilizers made from animal corpses

Landscapes

  • Ferti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生产混合堆肥的大型堆肥设 备和一个新的堆肥方法,一个带有纵向可变化输送系 统的翻垛机(35)可被如此遥控。按照产量和堆垛时间 的堆垛生产线被最佳程序化,而堆垛消耗则通过重复 的翻垛生产补偿到原来的全高度,必需的场地比现有 的要小,每个要投入的机械应具有这样特点,如,采 控装置具有向上工作的采挖和输送滚筒26,并具有 一个疏松作用。所有对于堆肥熟化重要的参数即可 以通过独立的程序设置也可以通过设备监视人的控 制而保持控制。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个混合堆肥设备,它通过对肥堆垛进行多次翻垛来生产不同成熟度的混合肥料,该设备具有一个在堆垛场地上方可作纵向和横向移动的翻垛单元;本发明还涉及一个混合堆肥的方法。
整个混合堆肥生产经历了数个显著的发展阶段。从我们本世纪开始,混合堆肥就成为一些花园主喜爱从事的工作。这样,花园和厨房的垃圾就作为有用材料被重新带回到大自然的生态循环中。但混合堆肥的采挖以及翻垛都是用手工完成的,同时,发展到今天,不可想象的种类繁多的方法、配料、时效期等也被掌握和被推出。
迫于对可生产混合堆肥的、特别是社会公众积累的所谓“垃极”实现有价值的转变,使得对于大量的混合堆肥用手工已无法完成,因而产生了迅速机械化的要求。在战后,就产生了使用机器来进行混合堆肥和翻垛工作的发展倾向,甚至应用了公知的斗式装料机。
因为,堆肥熟化是一个主要时生物变化过程,所以,用机械的观察方式,或者用斗式装料机对混合堆料进行相应的处理定会导致相应的失败,换句话说,它只相当于一个“前奏”。这样获得的混合堆肥多数是不能接受的,因此,许多地方至今,对这种混合肥料生产公众社会持不欢迎态度。
为此,世界上的专业人员都在致力于寻找符合要求的利用生物原理制备混合肥。为使加工方法保持成本低廉,多种多样的强化生物分解过程的方法得到发展。但是,所提出的生物反应法只得到很小的传播应用。
而有用的经历是提出了两个类似的解决途径。其中,一种大多适用于小设备的方法仍使用老的三角形堆垛。这些堆垛是用移位机械翻垛的。同时,避免了任何不需要的堆物压实作用,而是相反,堆物在每次移位翻垛中,又重新被弄松。这个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堆肥设备监视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如下措施:选择堆垛高度,翻垛周期,水添加量、以及与不同物料的混合等对堆肥过程实现精确的影响。但是,这一优点同时也是一个主要的缺点。因为,理想的堆垛工作对负责和实施的专业人员提出很高的要求。这是以高的培训标准为前提的。一般都认为在堆垛场地中的操作人员是公认不舒服的,特别是由于臭气散发,以致于在即使极少数情况下,也是这些具有职业上必需条件的人才准备去做这项工作。要么,必须是具备丰富实际才能的人,例如,有经验的花园工,或者是掌握高等生物学知识的人。当时,这些企图在于,能够正确地用生物原理生产混合堆肥,并且,更大程度地实现机械化。但是,令人不满意的是,这些相应的机械解决方案,例如,EP-PS250617公开的那样,对生物变化的过程考虑的还不完满。这种生物变化过程,在主要的堆垛工序期间,历经不长时间(不几天)就要产生一个直至50%的体积减少。特别当堆肥设备安置在居民区附近时,必须避免臭味散发。这就要求包括堆肥设备和废气净化。为较好地控制生物分解过程,对堆垛系统进行另外的通风则是比较有利的,但是,这种设备的投资就会相当大。如果,在堆垛的第一区域,原始堆垛例如被堆至2.5m的高度,那么在堆肥熟化以后由于堆垛消耗,则堆垛高度就还剩下1.25m。这种昂贵改建的空间,用这种方式却没有很好地利用。因此,这种类型的机械化运转相对前面所述的由设备监视人进行的机械翻垛,仍具有缺陷。
为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克服公知解决方案的缺陷,特别是在尽可能完全自动化运转情况下,能够有利地实现对专用场地的充分利用,同时,对混合堆肥熟化过程能按生物原理进行理想控制。另一方面,将最好的科学知识与实际专业人员的众多实验知识或经验进行有效的结合也是所期望的。
本发明解决方案的特征是,翻垛单元设置有可纵向变化的输送系统,并该单元可在堆垛上方如天(吊)车一样移动,这样,在采挖和卸料位置之间的工作(采挖)距离是可以改变的,还可通过一个控制装置加以选定、同时,采挖装置具有朝上工作的,可上升和下降的采挖机构。
本发明用令人惊奇的简单措施以至今别人不可能掌握的方式解决了本发明任务。众所周知,在生物变化过程中,很少利用各种自动化措施,因为,当对此时发生的过程和物理结果考虑不周时,只会导致损坏。一个程序的设置,只有当投入实施的所有装置都能使其工作方式按照目标要求运转时才具有意义。正是这一点,目前本新发明是如此实现的,通过输送系统的纵向可移动性,并因此,采挖以及卸料位置就可自由地在一个需要的活动空间中选定。由此,本发明一个非常特殊的优点是,堆垛的翻垛工作就可以按照一个规定的程序进行控制,特别地作为例子,堆垛的消耗就可自动地得以补偿,也就是说,可以将收缩的“老堆垛”重新堆积到如开始一样的高度。由季节和产品决定的理想程序可以在任何时候重复调用,并且以这种方式可实现对熟化程序控制的不断改进。按照与生产能力有关的堆垛、季节、产品湿度、以及温度等,可以将一个确定的基本程度贮存起来,并且在运转中不断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适应性修正,也就是,对当时的生产过程进行校正,而且,在粗料产量很大时,该最大高度也完全被充分利用。相应的程序可作如此安排,即对于来料量和出料量之间的波动,堆垛能起一个缓冲作用,同时,在任何时候,可通过设备监视人的直接配合对生产过程施以影响。而“产品装卸”是非常小心进行的,其中,采挖部件用向上作用的输送机构工作。这对产物起到疏松的作用。为此,产物可在尽可能小的压力下被举起,再水平位移,然后向下自由倾卸。输送带可以是稍稍倾斜的,尤其是第一个接受由采挖部件转送来的堆垛产物的输送带。其中,根本的是,至少在一个输送带那里,卸料位置是可水平移动的且与采挖位置无关。出于实际能量的考虑,任何不必要的高度输送和在卸料处任何不必要的下落高度都应避免。一般说,采挖工作是从下往上进行的,而堆垛则是从上往下,这样,就不会因为运输车开来而将垛底压实。
依此,本发明还可提供相当数量的并特别有利的结构设置方案。通过输送系统的纵向可移动性,就可在采挖位置和卸料位置之间即从最小值至最大值间选择一个工作(翻垛)距离,其中,Lmin∶Lmax的比值位于1∶1.2至1∶3之间,比较好是1∶1.5至1∶2.5之间,最好为1∶2。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堆垛消耗完全可以得到补偿,因为,堆料从远处取来,然后在较高的地方堆垛。特别是当设置两个彼此纵向可移动的水平输送带时,就可获得许多实际的优点。
该堆垛采挖装置可以设置成向上输送的刮板输送带。在这一实施方案中,所有水平输送带实际上可以都安置在水平的位置上,以便结构简单而又适于可移动性。特别优选的方式是堆垛采挖装置制成铲斗输送带,尤其为向上工作的采挖和输送滚筒。当前,这被认为是用于绿肥,家圈混合肥和树叶物的理想结构,同时,将堆垛采挖装置最好是制成对式采挖和输送滚筒。与此相反,而刮板式输送带则比较适合于加工那些植物性的并有强烈牵连关系的物料。
此外,本发明新的解决方案还可以是,在水平输送带区域内,设置一个用于堆垛物料的连续秤重系统,同时,它被设置成连续秤重系统或者说是带秤。这个带秤还可以与一个水平输送带集为一体。
同时,该秤重系统具有许多优点。它除了测量湿度以外,还可作为准确加水数量传感器的主要元件。此外,还可起作自动监视设备的作用,因为,正常时设备是可在无操作人员下运转的。通过测量采挖装置的电流容量,就可与相应的堆垛功率一起来控制翻垛工作。当对应地设置一个水含量连续测量装置,以及一个按要求添加液体的液体输送装置时则是很有利的。液体的添加按要求是在卸料位置区域内完成的。
另外一个的重要的结构方案是,在堆垛设备的端部区域,这卸料位置是相应不变的,而采挖位置是根据采挖过程可选择的,这种方式给本发明的这一解决方案带来一个重要优点是,本方案不仅在翻垛中有利,而且对于从堆垛系统中运出时也完全有益。
该堆垛是以公知的方式用两个纵向边墙限定起来,在边墙上,堆垛采挖装置与水平输送装置作为翻垛单元可以天车方式按照予先选定的程度做纵向和横向的移动。另外还建议,堆垛系统的底部配置有多个可单独控制的通风场段,并且堆垛系统是带顶棚的,两排气可从堆垛系统出来通过一个生物过滤器得到净化。而且依此就可使整个的堆垛用自动控制的方法完全控制。而在堆棚内偶尔有操作人员,例如故障检修以及作任何必要的校正便是如此。设备监视人员可在任何时候根据其判断进行干预。还可在任何时候对基本程序作周期性的改进,还可使用正在发展的科学知识。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个混合堆肥新方法,用来自动化生产混合堆肥,同时,翻垛工作和混合堆肥的运出都是如天车方式在堆垛场地上方完成的,其特征在于,在堆垛上方的采挖位置和卸料位置,不仅在横向而且在纵向方向都是可程序化的,而且,堆垛周期可以按照生产能力和堆垛时间作最佳化设置,堆垛消耗还可连续地得以补偿,这样,整个的生产过程就可实现完全自动地控制。
特别有利的是,堆垛的建成或者说,原始的堆垛同样是可控制的,但是,这是通过独立的机械措施实现的。
本发明另外的细节可借助下面附图中描绘的实施例得出。它表明:
图1一个翻垛(层)单元的侧视图
图2一个工作在长堆垛中间区域的翻垛机第二实施例纵向剖视图
图3图2中翻垛机的放大图
图4图3的俯视图
图5,6,7表示对混合肥垛进行翻垛时的不同阶段
图8表示一个含有两个并列肥垛的混合肥垛设备
图9表示图8中Ⅸ-Ⅸ断面图,但含有三个带顶棚的长堆垛按照图1,在堆肥场1的上方,配置有一个在与图面垂直的方向布置的主桥架3上可移动的工作桥架2。该纵向可移动的工作桥架2起到导向装置的作用,它用于一个在其上(未示出)可移动的并按要求可绕轴线4回转的翻斗输送带5。
在任何情况下,该长堆垛6在经过一些时间后成熟,当然,必需进行翻垛和尽可能附加一个必需的湿化工作,以有利于堆肥过程。为此目的,翻斗输送带5具有一个向上输送的,倾斜的刮斗8,因此,输送带5就作为装一翻斗而工作。输送带5还具有一个回转范围9,同时,刮斗8和10的斜度是这样选定的,即该输送物基本上在斗中是向上输送的,而在上边的转向区域中,货物被抛出或卸掉,并被传送到一个另外设置的输送带11上。
该输送带11是安置在工作桥架2上的(未描绘),并可与桥架一起移动。但是,按照目的要求,还要至少设置一个另外的输送带12,它可按伸缩方式从实线描绘的工作位置至少移动到一个用点划线描绘的静止位置上12′。在图1中描绘的结构安排中,甚至还可看到一个第三输送带13,它也是可按伸缩形式移动到一个静止位置(点划线)上。这种结构安排就允许,在堆积新的肥堆7或堆垛时进行高度校正,这在下面将要进一步描述的。同时,输送带12以及13必须仅在Lmax-Lmin之差的区域上运动。
已经公知的是,在堆肥熟化的过程中,堆垛体积是明显减小的。如果,作为例子的绿生植物和生物垃圾的原始体积在堆垛前以100%来计算,那么,成熟肥堆的体积-在堆垛大约10至12周后-大约还有40-60%。
如果不补偿堆垛消耗,那么在不变的堆垛面积情况下,长堆垛的高度就如下面所述那样减少,(大约在每次翻垛之间有7%的堆垛消耗):
-原始堆垛的平面高度是  =3.00m(米)
-在大约10天后(一次翻垛)  =2.75m
-在大约20天后(二次翻垛)  =2.50m
-……
-在大约70天后(七次翻垛)  =1.50m
现在,按照本发明的设备系统所具有的积极效果是,在堆肥变化体积的情况下可保持堆垛高度H不变,因此,就可以明显地节省堆垛场地的面积。
正如在图2中有点夸张描述的情形一样,采用本发明,就可将相应的老堆垛6′翻垛成一个新的堆垛7,而高度与熟化开始时一样。通过输送带伸缩式的移动,就可以实现,平堆垛的高度H-H′=约7%的差值又得以补偿,也就是说,堆垛高度在每次翻垛时又堆至3m高。由此,就可实现不变宽度时只有原来75%的总垛长度,即,所需的场地面积仅还有无堆垛消耗补偿的堆肥设备的75%。
作为例子如果,长度为100m的堆垛6,每次翻垛造成堆垛消耗为7%的话,那么,堆垛6在第一次翻垛后的有效长度还有93m,此时,堆垛消耗(在高度上)作了补偿。这样的结果是,堆垛做了相应的位移。在这个实施例情况下,该混合堆肥物从翻垛开始至结束就必须被运送一个位于采挖和卸出之间的多余距离7m。假定从采挖至卸出的最小工作距离为7m时,就要产生一个最大的工作距离为14m,亦即工作距离比为1∶2。
此外,为使混合堆肥设备获得一个自动的生产过程,有利的方案是,在堆垛末端的产物可以自动地从堆垛大棚20中运出。
在图1中用符号表示了成熟的呈梯形的混合肥堆(堆垛7)。本发明一个主要的优点在于,该完全成熟的混合肥堆不再在堆垛场地1上堆积,而是被运去作进一步加工如精筛等。为此目的在堆垛场1的端部安置一个固定的输出带14。此处,该长度可变化的输送系统:输送带11,12和13的伸缩性以此方式进行控制,即,该输出带14可与固定在纵向注口15上方的输送带外边卸料端13′一起作横向移动。在图1中描绘的位置表示了产物输出阶段的端部状态。这意味着,此处长度的变化(Lmax-Lmin)被充分利用,以便借助输送带5总可从较大的距离将成熟的混合堆肥取来,而在相对堆垛长度不变的位置上卸出。该输送带5就执行一个完全的横向运动,并以“步进方式”作下一个横向运动,每前进一步就更深入到堆垛中。同样,距离校正也可按步进方式实现。
该翻斗输送带5是可以升起和下降的,这也是很重要的。为能使输送带5越过堆积的堆垛而运走,有利的方案是,输送带5可以从实线描绘的工作位置运动到用点划线描绘的位置5′。由此就涉及到一个移位运动,当然还必须导入一个稍稍绕轴线4的回转运动。这样的结构则为有利。同时,结构设置可以与图2相一致,为此,纵向可移动的工作桥架2至少设置一个活塞动作筒单元17,通过它,绕轴4的回转运动就可完成。
在图2中,描绘了一个另外的翻垛单元实施例。
一个转送带21直接将产物输送到一个水平输送带上,它被设置成一个带秤22。通过此带秤22就可对产物作连续地秤重。这种连续的秤重具有两个特别的优点。一方面它可以与一个混合肥料水含量的测量装置一起获得缺少的水量,另一方面就可通过一个湿化装置24并以任何希望的方式,根据混合肥熟化过程的要求,将水或污泥浆,按缺少的水量直接在卸料位置区加入混合肥中。此处,纵向伸缩度是用一个纵向可移动的可逆转输送带25完成的。当可逆输送带25可以从两边卸料时,则用于纵向移位的行程就可减少,并尽管如此,整个的纵向伸缩度仍可实现。
此实例的挖掘装置是制成向上工作的采挖和输送滚筒26。该采挖和输送滚筒26的工作方式,基本上与图1中翻斗输送带5的作用方式相同。在对堆垛物如混合堆肥作简单翻垛时,用采挖和输送滚筒26可实现一个较高的翻垛效率。图2表明了该翻垛设备,它在堆垛场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中间区域,同时,还清楚地描绘了堆垛消耗补偿,即从H′到H。这个堆垛在翻垛以后又被堆至最大的高度上。老的和新的堆垛是用场段(老):f,g,…k;(新):I,m…S;划分堆积的。依此,关于水的添加和必要时从堆垛底部输入空气,(图9)所有必需的参数都应该能够以分段方式和按要求进行控制,同时,用于空气导入的数个场段可以容置在一起。
正如从图3和4可以看出的那样,该挖掘装置是制成对式采挖和输送滚筒26′和26″的,同时,在转送带21的两侧边安置两个输送带,并这两个输送带将产物倾卸到转送带21上去。该采挖和输送滚筒26用其向上工作的铲片完成产物转送的一半,则其余的输送工作由转送带21来完成。工作桥架2在主桥架3上是可以在横向方向即箭头27和28移动的,该整个的翻垛单元包括纵向可变化的输送系统,作为一个由中心微机29可遥控的翻垛机是可以按照采挖的需要沿纵向方向,即箭头31移动的。同时,重要的是,所有基本的控制指令不仅可以通过贮存在中心机29内的程序来实现,而且还可以完全在现场通过一个前置控制仪30来完成。
依此,就可以在现场,通过设备监视人完成适于一个基本时间周期的基础程序,同时将其贮入中心机29中。这样,一些专门的特性如周期随季节的变化就可以通过实验获知,然后将其存入程序中,并且任何时候都可以再调出。更令人称好的是,整个生产过程还可以根据某种原因,总可在现场通过设备监视人直接控制。而且,该对式采挖和输送滚筒26还可以与转送带21一起,借助一个堆垛采挖装置的升-降机构32按照一个夹角α来举起,并可下降到场面上,以及任何希望的特殊情况的工作高度。
在图5,6和7中示意地描绘了三个不同的工作阶段。在图5中,(阶段A),在图左边的原始堆垛40是通过一个输入带42完成的,例如可以通过2天的时间实现。其很大的优点是,相对于翻垛机35有完全的独立性,因为两者原则上具有不同的工作节奏。在堆垛6的另一端侧是处于工作位置的翻垛机35,它将堆积物自动地输送到固定位置的输出带14上,从那里,将成熟的混合堆肥运送到一个精加工线上。同时,被运走的只是堆垛端部41。此处,在输出带14上方的卸料地点是不变的,与此相反,翻垛机35则按照箭头31的方向朝着堆垛6运动。同时,卸料带25相对于翻垛机35移动,以使从采挖位置至卸料位置的工作距离LA按照开挖进度的标准扩大。
图6表明一个正处在第一阶段(B)中的翻垛机。此时,翻垛机35具有一个工作位置LN,它可被称之为正常的工作阶段。照此,卸料工作可以向里进行,正与图6中开始相同,然后再改变成向外。这样可能的方案是,在两个卸料方向上都设置加水装置。而翻垛机35沿箭头31′的方向运动。
图7表明了翻垛工作的末端情况,以及翻垛机35开始作返回运动。该采挖和输送滚筒26先举到较高的位置,然后,翻垛机35向右沿箭头31″的方向运动,并越过堆垛6返回到如图5的位置,再从前端开始。
图8示意地表明了一个较大堆肥设备的断面图,它含有两个并列安置的堆垛。理所当然,可以将任何数量的堆垛彼此排列起来。最好是将五个堆垛共同容置在一个较大的自动化堆肥设备内。同时,应遵守五天为一个翻垛周期,这样,就经常至少一个成熟的混合堆垛要运出。
每个堆垛是用两个边墙50在侧边限界的。该边墙50还装备一个吊车轨51,(见图9),其上,可移动地安置着翻垛机35。粗的混合肥料被倾倒在一个接受口52中,其在下边的出口区域置有一个螺旋组件53。这初步粉碎的产物就通过一个转送带54输送给一个分配带55,该带55为相应处于使用中的输入带42供料。而输出带14将成熟的混合肥料传送给一个精加工线56,其中,根据相应的应用目的,对混合肥料进行筛选,将无用的组分除去,然后例如进行打包外运。在特殊的应用情况下,还可以将处于中间成熟度的混合肥料提供给相应的用户(箭头57)。为使设备可以完全自动化运转,就要设置一个中心计算机29用于所有控制指令的协调工作,还要对应每个翻垛机35设置一个前置电子元件30。在有利的情况下,以此方式可使整个混合堆肥设备实现完全自动化运转,尽管如此,在每个位置上的设备监视还可以配合修正工作过程,达到理想的程度。在控制中断的情况,则这控制系统是如此设置的,即,每个有效的工作单元,特别是翻垛机35,是可用自身的前置电子件30在任何时候都与中心机29无关地进行控制的。
在图9中表明了三个全部带有顶棚的堆垛。在每个堆垛的上方都安置可移动的翻垛机35,同时,还表明,翻垛机具有必需的横向可移动性,因为这样,不仅采挖而且卸料都以有利方式仅在堆垛的宽度上占据一个很小部分。
堆垛场1具有一个通风系统60,它将从底面来的空气吹入堆垛中。最好在堆垛长度上划分成较多数目的场段a、b、c、d等,在每个场段中各输入一股可控制的空气量。而排出的空气则通过一个排气系统58送入一个公知的废气过滤器59中以便净化。

Claims (17)

1、生产不同成熟度混合堆肥的堆肥设备,它要对堆垛(6)进行多次翻垛,该设备具有一个可控制的翻垛单元(35),其可在堆垛场(1)的上方作纵向和横向地移动,其特征在于:
翻垛单元(35)设置有纵向可变化的输送系统,这样,采挖位置和卸料位置之间的距离是可以改变的,并且通过一个控制装置(29,30)可以选定,同时,采挖装置具有向上工作的、可上升和下降的采挖机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肥设备,其特征在于:
控制装置含有一个程序计算机(29),贮存一定数目的程序,用于自由选定适合堆垛设备自动运转的不同生产过程程序,特别地用于补偿堆垛消耗。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的堆肥设备,其特征在于:
输送带系统的纵向可移动性是在采挖和卸料位置之间即Lmin和Lmax之间可选定的,而输送系统最好是设置成水平输送带(5),同时,Lmin∶Lmax的比值在1∶1.2至1∶3之间,比较好是1.15至1.25间,最好约为1∶2。
4、按照权利要求1和3所述的堆肥设备,其特征在于:
设置两个或三个相互纵向可移动的水平输送带(5)。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堆肥设备,其特征在于:
堆垛采挖装置是设置成向上输送的刮板输送带。
6、按照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堆肥设备,其特征在于:
该堆垛采挖装置是制成铲斗输送带结构的,并特别制成向上工作的采挖和输送滚筒(26)。
7、按照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堆肥设备,其特征在于:
堆垛采挖装置是制成对式采挖和输送滚筒(26′)的结构,并具有一个倾斜输送带。
8、按照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堆肥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输送系统区域中设置一个用于堆物的连续秤重系统。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堆肥设备,其特征在于:
该连续秤重系统是制成带秤(22)的结构。
10、按照权利要求1至9之一的所述堆肥设备,其特征在于:
安置一个水含量测量装置,还安置一个液体输送装置,用来连续地将液体及水按要求加入。
11、按照权利要求10的所述的堆肥设备,其特征在于:
通过计算比较由连续秤重系统测知的堆物量,由水含量测量装置获知的水含量以及在程序计算机(29)规定的期望水含量,就可控制适于相应的堆垛场的液体添加量。
12、按照权利要求10的所述的堆肥设备,其特征在于:
液体添加装置是安置在卸料位置区内的。
13、按照权利要求1至12之一所述的堆肥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堆垛设备的一个端部区,该卸料位置被设置成一个固定的横向输送带,同时,该卸料位置就纵向方向说是相对不变的,而采挖位置则可按照采挖过程选择的。
14、按照权利要求1至13之一所述的堆肥设备,其特征在于:
每个堆垛都用两个纵向边墙(50)限定,在边墙上,堆垛采挖装置和纵向可变化的输送系统作为翻垛机(35)如天车一样可根据予先选定的程序作纵向和横向移动。
15、按照权利要求1至14之一的所述堆肥设备,其特征在于:
堆垛系统的底部在纵向上置有多个各带有可控通风装置的通风场段(60),该堆垛系统是带顶棚的,而排气从堆垛系统出来后可通入一个废气过滤器(59)中净化。
16、自动化生产不同成熟度混合堆肥的方法,其中,翻垛工作和堆肥的运出是在堆垛场上方如天车方式完成的,其特征在于:
该采挖位置以及采挖和卸料位置之间的距离都在一个最小值至一个最大值之间程序化,同时,堆垛周期按照生产能力和堆垛时间最佳程序化,而堆垛消耗则特别通过对堆垛高度的不断补偿自动地得到控制。
17、按照权利要求16的堆肥方法,其特征是,
该原始堆垛(40)是通过独立地机械措施建成和协调的,然后用翻垛进行控制。
CN90108570A 1990-03-01 1990-09-10 堆肥设备及堆肥方法 Pending CN105441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H630/90 1990-03-01
CH63090 1990-03-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413A true CN1054413A (zh) 1991-09-11

Family

ID=4191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0108570A Pending CN1054413A (zh) 1990-03-01 1990-09-10 堆肥设备及堆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41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0530C (zh) * 2005-06-14 2007-10-03 万若(北京)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垃圾生化好氧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2206105A (zh) * 2011-04-22 2011-10-05 湖州绿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餐厨垃圾堆肥处理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0530C (zh) * 2005-06-14 2007-10-03 万若(北京)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垃圾生化好氧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2206105A (zh) * 2011-04-22 2011-10-05 湖州绿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餐厨垃圾堆肥处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326874A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reparing compostable material
US5187097A (en) Composting system and composting method
CN102659457B (zh) 全进全出仓贮堆肥发酵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AU689892B2 (en) Compost curing system
WO1996023867A1 (en) Compost curing and odor control system
CN1054413A (zh) 堆肥设备及堆肥方法
CN202576271U (zh) 全进全出仓贮堆肥发酵系统
US4776960A (en) Plant for aerobic 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waste
CN106396774A (zh) 一体化好氧发酵设备
JPH0243712B2 (zh)
EP0275347B1 (en) Continuous composting process and plant for urban waste
CA2107646C (en) Composting plant
US4916856A (en) Process for the automated growing of a group of plants and corresponding installation
CN112745153A (zh) 一种纯植物源微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SU1836310A3 (ru) Компост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компоста различной степени зрелости
KR20120065888A (ko) 파리 유충을 이용한 축분 퇴비화 시스템
US5905039A (en) Logistic method in a tunnel-composting plant and a corresponding tunnel composting plant
KR101713542B1 (ko) 대단위 생육 시설에서 생물의 생장관리를 위한 급이장치
EP049879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osting using improved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sequence
US20060008898A1 (en) Industrial composting system
DE2810842C2 (zh)
JPS5855118B2 (ja) 堆肥化装置
JPS6137237B2 (zh)
WO1997001519A1 (en) Window curing and odor control system
EP0232934B1 (en) Apparatus for reclaiming material stored in a heap in a stockyar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pplicant after: Buehler AG

Applicant before: Gebrueder Ruehler AG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