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08551A - 作业车辆用铲斗及具有该铲斗的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用铲斗及具有该铲斗的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08551A
CN105408551A CN201480001239.9A CN201480001239A CN105408551A CN 105408551 A CN105408551 A CN 105408551A CN 201480001239 A CN201480001239 A CN 201480001239A CN 105408551 A CN105408551 A CN 1054085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line
scraper bowl
installation portion
tie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123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08551B (zh
Inventor
森永英夫
通山贵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Ltd filed Critical Koma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08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085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085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085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02F3/40Dippers; Buckets ; Grab device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 buckets, form, geometry or material of bucke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bucket-arms, i.e. a pair of ar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 geometry, material of bucket-arms directly pivoted on the frames of tractors or self-propelled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hovels (AREA)
  • Operation Control Of Excavators (AREA)
  • Jib Cran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作业车辆用铲斗具备铲斗主体部、左/右动臂安装部及防溢板。左/右动臂安装部固定安装于比底板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靠近左/右侧的底板的背面。防溢板包括第一防溢板部和第二防溢板部。在俯视时,第二防溢板部包括:从铲斗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前方端线、从前方端线的左/右端即第一/第二前端向后方且左/右方向延伸到第一/第二连接点的第一左/第一右端线。在俯视时,第一防溢板部包括:第二左端线、第二右端线、第三左端线和第三右端线。第二左/第二右端线在第一/第二连接点与第一左/第一右端线连接,相对第一左/第一右端线偏向前方,从第一/第二连接点向后方且左/右方向或者左/右方向延伸到第三/第四连接点。第三左/第三右端线在第三/第四连接点与第二左/第二右端线连接,相对第二左/第二右端线偏向后方,从第三/第四连接点向后方且左/右方向延伸。第一/第二连接点位于比左/右动臂安装部的右/左端位置即第一右/第一左端位置靠近左/右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用铲斗及具有该铲斗的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车辆用铲斗及具有该铲斗的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确保车辆行驶时的边缘前端部分的可见性且被铲物洒落量少的防溢挡板。该防溢挡板的形状确定为如下:首先,求出车辆行驶时的边缘前端部分、预先确定的视点(eyepoint)及构成防溢挡板的面的交点。然后,以至少切掉该交点的方式确定防溢挡板的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23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的防溢挡板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仅要最低限度地看见车辆行驶时的铲斗,即大臂下降状态下的边缘的端部,并且尽可能地减少铲斗内的被铲物一部分从铲斗洒落的被铲物洒落量。因此,该设计是尽可能地不切掉防溢挡板的端部以外的部分的设计。
但是,只确保铲斗端部的可见性是不够的。例如,在作业车辆将装载物装载于卡车时,铲斗被抬起到比驾驶部高的上方的位置,因此希望将防溢挡板切成即使铲斗向上方抬起也能够看得见铲斗内的装载物的程度。也就是说,希望看得见铲斗的更靠近中央附近的位置。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并没有对这样的课题进行研究。
另外,如果将防溢挡板切成即使铲斗向上方抬起也能够看得见铲斗内的装载物的程度,则在将较多的装载物装载于铲斗时,装载物的一部分从铲斗落下。但是,由于装载物落至支承铲斗的左右动臂和倾斜杆的连接件上而降低连接件的旋转性能,因此不被优选。另外,如果防溢挡板的切口较大,则从铲斗落下的装载物顺着动臂与驾驶部的前玻璃碰撞,从而致使前玻璃破损的可能性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铲斗的可见性的同时,防止支承铲斗的左右动臂的连接件和驾驶部的前玻璃受到从铲斗落下的装载物的破坏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和具有该铲斗的作业车辆。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方式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具备铲斗主体部、左动臂安装部、右动臂安装部及防溢板。铲斗主体部具备:具有弯曲形状的底板、固定安装于底板的左侧板和右侧板。左动臂安装部固定安装于比底板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靠近左侧的底板的背面。右动臂安装部固定安装于比底板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靠近右侧的底板的背面。防溢板包括与铲斗主体部的上端连接的第一防溢板部和与第一防溢板部的前端连接的第二防溢板部。
在俯视时,第二防溢板部包括:前方端线,其从铲斗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向左右方向延伸;第一左端线,其从第一前端向后方且左方向延伸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一前端是前方端线的左端;第一右端线,其从第二前端向后方且右方向延伸到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二右端是前方端线的右端。
在俯视时,第一防溢板部包括:第二左端线、第二右端线、第三左端线及第三右端线。第二左端线在第一连接点与第一左端线连接,相对第一左端线偏向前方,从第一连接点向后方且左方向或者左方向延伸到第三连接点。第二右端线在第二连接点与第一右端线连接,相对第一右端线偏向前方,从第二连接点向后方且右方向或者右方向延伸到第四连接点。第三左端线在第三连接点与第二左端线连接,相对第二左端线偏向后方,从第三连接点向后方且左方向延伸。第三右端线在第四连接点与第二右端线连接,相对第二右端线偏向后方,从第四连接点向后方且右方向延伸。第一连接点位于比第一右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所述第一右端位置是左动臂安装部的右端位置。第二连接点位于比第一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所述第一左端位置是右动臂安装部的左端位置。
可以使第一连接点位于比左动臂安装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可以使第二连接点位于比右动臂安装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
可以使第一前端位于比第一右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可以使第二前端位于比第一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
可以使第一左端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第一右端位置靠近左侧且比第二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左端位置是左动臂安装部的左端位置。可以使第一右端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第一左端位置靠近右侧且比第二右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第二右端位置是右动臂安装部的右端位置。
可以使第一前端位于比第二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可以使第二前端位于比第二右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
可以使第一前端位于比左动臂安装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可以使第二前端位于比右动臂安装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
该作业车辆用铲斗还可以具备固定安装于防溢板的第一侧挡板和第二侧挡板。从背面看时,可以使第一连接点与第一侧挡板重叠。从背面看时,可以使第二连接点与第二侧挡板重叠。
在俯视时,可以使第一侧挡板从第一侧挡板的前端向后方且左方向延伸。在俯视时,可以使第二侧挡板从第二侧挡板的前端向后方且右方向延伸。
在俯视时,可以使第一侧挡板的前端位于比左动臂安装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从背面看时,可以使第二侧挡板的前端位于比右动臂安装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
在俯视时,可以使第一侧挡板的前端及第二侧挡板的前端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一前端与第二前端之间。
可以使第一侧挡板的后端位于比第二左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左端位置是左动臂安装部的左端位置。可以使第二侧挡板的后端位于比第二右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第二右端位置是右动臂安装部的右端位置。
可以使第一侧挡板具有用于安装吊钩的第一安装孔。可以使第一安装孔位于比第二左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
可以使第二侧挡板具有用于安装吊钩的第二安装孔。可以使第二安装孔位于比第二右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
可以使防溢板沿第一侧挡板的前方侧面和底面以及第二侧挡板的前方侧面和底面弯曲。
可以使防溢板由一张板形成。
在俯视时,第二左端线与第二右端线可以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
第一左端线、第一右端线、第三左端线及第三右端线可以是直线。
本发明第二方式的作业车辆具备上述作业车辆用铲斗、左动臂及右动臂、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驾驶部。左动臂和右动臂安装于作业车辆用铲斗。第一液压缸控制左动臂。第二液压缸控制右动臂。驾驶部配置在左动臂及右动臂的后方。在驾驶部的前表面设置有前玻璃。第一前端与第二前端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前玻璃的下端的左右方向的长度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确保铲斗的可见性的同时,防止支承铲斗的左右动臂的连接件受到从铲斗落下的装载物的破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铲斗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铲斗的后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铲斗的左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铲斗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在作业车辆行驶时以使铲斗的开口部朝向上方的方式使铲斗倾斜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从斜后方看到将装载物超载的铲斗抬起的作业车辆的立体图。
图9是抬起铲斗的作业车辆的主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铲斗的后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铲斗的俯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铲斗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使用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的结构。图1和图2表示的是作为作业车辆1的轮式装载机,但也可以是推土机或液压挖掘机等使用铲斗的其他作业车辆。在此,以下说明中的“前方”表示车辆的前方,“后方”表示车辆的后方。另外,“左方向”和“右方向”分别指朝向车辆的前方时的车辆的左方向和右方向。另外,“上方向”和“下方向”分别指车辆的上方向和下方向。在以后的说明中,也有说明构成铲斗的各部分的位置关系的部分,该部分的说明中的“前方”“后方”“左方向”“右方向”“上方向”“下方向”是指将该铲斗安装在作业车辆1上且使铲斗接地状态下的“前方”“后方”“左方向”“右方向”“上方向”“下方向”。另外,“位于比点A靠近左侧的位置”“位于比点C靠近右侧的位置”表示“相对于通过点A且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假想面位于左侧”“相对于通过点C且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假想面位于右侧”。
作业车辆1具有车体框架2、工作装置3、行驶轮4a,4b、驾驶部5。作业车辆1通过旋转驱动行驶轮4a,4b能够自走,能够使用工作装置3进行所希望的作业。
车体框架2具有前框架11和后框架12。前框架11和后框架12被安装成在左右方向上彼此能够摆动。在前框架11和后框架12上安装有转向缸13。转向缸13是液压缸。转向缸13利用来自转向泵(未图示)的工作油进行伸缩,从而使作业车辆1的行进方向向左右变更。
在前框架11上安装有工作装置3及行驶轮4a。工作装置3具有左动臂14、右动臂15及铲斗6。左动臂14的基端部和右动臂15的基端部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前框架11上。铲斗6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左动臂14的前端部和右动臂15的前端部。前框架11和左动臂14利用左动臂缸16连结。前框架11和右动臂15利用右动臂缸17连结。动臂缸16,17是液压缸。动臂缸16,17利用来自工作装置泵(未图示)的工作油进行伸缩,从而使动臂14,15上下转动。也就是说,动臂缸16,17控制动臂14,15。
另外,工作装置3还具有倾斜摇臂18、铲斗缸19和倾斜杆20。倾斜摇臂18在左动臂14和右动臂15的大致中央,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左动臂14和右动臂15。铲斗缸19连结倾斜摇臂18的基端部与前框架11。倾斜杆20连结倾斜摇臂18的前端部与铲斗6。铲斗缸19是液压缸。铲斗缸19利用来自工作装置泵(未图示)的工作油进行伸缩,从而使铲斗6上下转动。也就是说,铲斗缸19控制铲斗6的开口部的朝向。
在后框架12上安装有驾驶部5和行驶轮4b。即,驾驶部5配置在动臂14,15的后方。驾驶部5载置在车体框架2上。在驾驶部5内配置有供操作人员就座的驾驶座和操作装置等。如图9所示,在驾驶部5的前表面设置有前玻璃5a。
接着,使用图3至图6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铲斗6的结构。图3是铲斗6的主视图。图4是铲斗6的后视图。图5是铲斗6的左视图。图6是铲斗6的俯视图。
参照图3至图5,铲斗6包括铲斗主体部7和防溢挡板8。铲斗主体部7包括:切缘31、底板32、左侧板33、右侧板34、倾斜杆安装部35、左动臂安装部40、右动臂安装部50。防溢挡板8抑制搭载于铲斗6的装载物的落下。防溢挡板8包括防溢板60、第一侧挡板70及第二侧挡板75。
切缘31用来挖掘铲斗6的装载对象物即砂土等。切缘31是设置于底板32的下方前端的板状部件,如图5所示,具有朝向该前端变薄的楔形的剖面形状。底板32具有从切缘31向后述第一侧挡板70弯曲成大致C形的形状。底板32包括下部部件32a和上部部件32b。下部部件32a是具有弯曲形状的板状部件。上部部件32b是固定安装在下部部件32a上的板状部件。如图4至图6所示,上部部件32b包括将板状部件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肋部32c。
底板32固定安装于左侧板33和右侧板34。左侧板33是固定安装于底板32的左侧的平面状的板状部件。右侧板34是固定安装于底板32的右侧的平面状的板状部件。由底板32和侧板33,34形成箱体结构。在该箱体结构中收纳砂土等装载物。如图3所示,由底板32和侧板33,34形成的箱体结构的开口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如图3所示的铲斗的横向宽度W0优选比如图2所示的作业车辆1的左右车轮4a,4b的外侧端间的距离Wh大。需要说明的是,在作业车辆1使用履带替换车轮4a,4b的情况下,铲斗的横向宽度W优选比左右履带的外侧端件的距离大。
参照图4,倾斜杆安装部35固定安装于底板3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倾斜杆安装部35包括第一左侧板36及第一右侧板37。第一左侧板36和第一右侧板37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状的板状部件。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左侧板36和第一右侧板37沿着弯曲的底板32越接近上方越向前方延伸。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左侧板36和第一右侧板37分别具有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倾斜杆20的旋转轴21的旋转轴安装孔36h,37h。如图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旋转轴21安装于旋转轴安装孔36h,37h,从而使倾斜杆20安装在倾斜杆安装部35上。第一左侧板36的左侧面的位置相当于倾斜杆20安装于倾斜杆安装部35时与倾斜杆安装部35结合的倾斜杆20所连结的连接件的左端位置。将该左端位置称为第三左端位置。在图6中,将通过第三左端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称为单点划线LL3。另外,第一右侧板37的右侧面位置相当于倾斜杆20安装于倾斜杆安装部35时与倾斜杆安装部35结合的倾斜杆20所连结的连接件的右端位置相当。将该右端位置称为第三右端位置。在图6中,将通过第三右端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称为单点划线RL3。并且,在图6中,将通过倾斜杆20安装于倾斜杆安装部35时的倾斜杆2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单点划线ML3表示。该假想线ML3相当于倾斜杆安装部3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该假想线ML3通过假想线LL3与假想线RL3的正中间。在图4中,将通过倾斜杆20安装于倾斜杆安装部35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点划线ML3’表示。铲斗6相对于单点划线ML3和单点划线ML3’共同通过的平面左右对称。
参照图4,左动臂安装部40固定安装于底板32。左动臂安装部40配置在比倾斜杆安装部35靠近左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左动臂安装部40固定安装于比底板3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ML3’靠近左侧的底板32的背面。左动臂安装部40包括第二左侧板41和第二右侧板42。第二左侧板41和第二右侧板42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状的板状部件。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左侧板41和第二右侧板42沿弯曲的底板32越接近上方越向前方延伸。参照图4和图6,在左动臂安装部40的上部设置有肋部43。具体而言,在比后述旋转轴安装孔41h,42h靠近上方的位置设置有肋部43。肋部43固定安装于第二左侧板41和第二右侧板42。
如图4至图6所示,第二左侧板41和第二右侧板42分别具有用于支承左动臂14的旋转轴22使之旋转自如的旋转轴安装孔41h,42h。如图6的双点划线所示,通过将旋转轴22安装于旋转轴安装孔41h,42h,从而将左动臂14安装在左动臂安装部40上。也就是说,左动臂14安装在铲斗6上。第二左侧板41的左侧面位置相当于左动臂14安装于左动臂安装部40时与左动臂安装部40结合的左动臂14所连结的连接件的左端位置。将该左端位置称为第二左端位置。在图6中,将通过第二左端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单点划线LL2表示。在图4中,将通过第二左端位置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作为单点划线LL2’表示。另外,第二右侧板42的右侧面位置相当于左动臂14安装于左动臂安装部40时与左动臂安装部40结合的左动臂14所连结的连接件的右端位置。将该右端位置称为第一右端位置。在图6中,将通过第一右端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单点划线RL1表示。并且,在图6中,将通过左动臂14安装于左动臂安装部40时的左动臂1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单点划线ML1表示。该假想线ML1通过假想线LL2与假想线RL1的正中间。也就是说,假想线ML1相当于左动臂安装部4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
参照图4,右动臂安装部50固定安装于底板32。右动臂安装部50配置在比倾斜杆安装部35靠近右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右动臂安装部50固定安装在比底板3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ML3’靠近右侧的底板32的背面。右动臂安装部50包括第三左侧板51和第三右侧板52。第三左侧板51和第三右侧板52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状的板状部件。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三左侧板51和第三右侧板52沿着弯曲的底板32越接近上方越向前方延伸。参照图4和图6,在右动臂安装部50的上部设置有肋部53。具体而言,在比后述旋转轴安装孔51h,52h靠近上方的位置设置有肋部53。肋部53固定安装在第三左侧板51和第三右侧板52上。
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三左侧板51和第三右侧板52分别具有用于支承右动臂15的旋转轴23使之旋转自如的旋转轴安装孔51h,52h。如图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通过将旋转轴23安装于旋转轴安装孔51h,52h,将右动臂15安装在右动臂安装部50上。也就是说,右动臂15安装在铲斗6上。第三左侧板51的左侧面位置相当于右动臂15安装于右动臂安装部50时与右动臂安装部50结合的右动臂15所连结的连接件的左端位置。将该左端位置称为第一左端位置。在图6中,将通过第一左端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单点划线LL1表示。另外,第三右侧板52的右侧面位置相当于右动臂15安装于右动臂安装部50时与右动臂安装部50结合的右动臂15所连结的连接件的右端位置。将该右端位置称为第二右端位置。在图6中,将通过第二右端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单点划线RL2表示。在图4中,将通过第二右端位置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单点划线RL2’表示。并且,在图6中,将通过右动臂15安装于右动臂安装部50时的右动臂1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单点划线ML2表示。该假想线ML2通过假想线LL1与假想线RL2的正中间。也就是说,假想线ML2相当于右动臂安装部5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
防溢板60与铲斗主体部7的上端连接。如图3所示,铲斗主体部7的上端由第一区域边界BR1定义,该第一区域边界BR1连结第一上端UE1和第二上端UE2,所述第一上端UE1是底板32与左侧板33接触的部分的上端,所述第二上端UE2是底板32与右侧板34接触的部分的上端。防溢板60和铲斗主体部7的上部部件32b由同一张板形成,因此不能从外部辨认第一区域边界BR1。因此,第一区域边界BR1作为表示铲斗主体部7的上端整体的边界,用假想线表示。具体而言,第一区域边界BR1具有长方形的形状。在图3中,第一区域边界BR1的上端、下端分别用双点划线表示。该两条双点划线仅隔离底板32的板厚。在图5中,第一区域边界BR1作为边界线BF1表示。在图6中,第一区域边界BR1作为第一区域边界线BL1表示。也就是说,第一区域边界线BL1表示第一区域边界BR1。具体而言,第一区域边界线为直线。如图6所示,防溢板60包括第一防溢板部61和第二防溢板部66。
第一防溢板部61与铲斗主体部7的上述上端连接。换言之,第一防溢板部61与铲斗主体部7的第一区域边界BR1连接。第一防溢板部61在俯视时,由第一封闭区域GIKLJH表示。第一封闭区域GIKLJH由第一区域边界KL(与上述第一区域边界线BL1相同)、第三左端线IK、第二左端线GI、第二区域边界线GH(后述的BL2)、第二右端线HJ、第三右端线JL围成。也就是说,第一防溢板部61包括第三左端线IK、第二左端线GI、第二右端线HJ、第三右端线JL。
第二防溢板部66与第一防溢板部61的上述前端连接。第二防溢板部66在俯视时由第二封闭区域EGHF表示。第二封闭区域EGHF由第二区域边界线GH(与后述的BL2相当)、第一左端线EG、第一右端线FH、前方端线EF围成。也就是说,第二防溢板部66包括第一左端线EG、第一右端线FH和前方端线EF。
前方端线EF从防溢板6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ML3的前端位置P向左右方向延伸。图6表示的是前方端线EF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的情况。但是,前方端线EF的线形状也可以是折线、曲线等其他形状。第一前端E位于比假想线RL1靠近左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前端E位于比上述第一右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另外,第一前端E位于比假想线LL2靠近右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前端E位于比上述第二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并且,优选的是,第一前端E位于比假想线ML1靠近右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前端E位于比左动臂安装部4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因此,第一左端线EG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第一右端位置靠近左侧且比第二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
第二前端F位于比假想线LL1靠近右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二前端F位于比上述第一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另外,第二前端F位于比假想线RL2靠近左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二前端F位于比上述第二右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并且,优选第的是,第二前端F位于比假想线ML2靠近左侧的位置。因此,第二前端F位于比右动臂安装部5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因此,第一右端线FH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第一左端位置靠近右侧且比第二右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
第一左端线EG从第一前端E向后方且左方向或后方延伸到第一连接点G。第一左端线EG在第一连接点G与第二左端线GI连接。图6表示的是第一左端线EG为直线的情况。但是,第一左端线EG的线形状可以是折线、曲线等其他形状。第一右端线FH从第二前端F向后方且右方向或者后方延伸到第二连接点H。第一右端线FH在第二连接点H与第二右端线HJ连接。图6表示的是第一右端线FH为直线的情况。但是,第一右端线FH的线形状可以是折线、曲线等其他形状。
第二区域边界线GH连结第一连接点G与第二连接点H。具体而言,第二区域边界线GH是直线。在以后的说明中,将第二区域边界线作为BL2进行说明。第二区域边界线BL2表示第一防溢板部61的前端。图3表示与第二区域边界线BL2对应的第二区域边界BR2。由于第一防溢板部61和第二防溢板部66由同一张板形成,因此不能从外部辨认第二区域边界BR2。因此,第二区域边界BR2作为表示第一防溢板部61的前端整体的边界,用假想线表示。具体而言,第二区域边界BR2具有长方形的形状。在图3中,第二区域边界BR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用双点划线表示。这两条双点划线仅隔离防溢板60的板厚。另外,在图5中,将与第二区域边界BR2对应的区域边界作为BF2表示。
在此,参照图6,第一连接点G位于比假想线RL1靠近左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连接点G位于比上述第一右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并且,优选的是,使第一连接点G位于比假想线ML1靠近左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连接点G位于比左动臂安装部4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第二连接点H位于比假想线LL1靠近右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二连接点H位于比上述第一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并且,优选的是,第二连接点H位于比假想线ML2靠近右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二连接点H位于比右动臂安装部5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
第二左端线GI在第一连接点G与第一左端线EG连接。第二左端线GI从第一连接点G向后方且左方向或左方向延伸到第三连接点I。第二左端线GI相对第一左端线EG偏向前方。
第二右端线HJ在第二连接点H与第一右端线FH连接。第二右端线HJ从第二连接点H向后方且右方向或右方向延伸到第四连接点J。第二右端线HJ相对第一右端线FH偏向前方。
第三左端线IK在第三连接点I与第二左端线GI连接。第三左端线IK从第三连接点I向后方且左方向延伸到表示第一上端UE1的点K。第三左端线IK相比第二左端线GI偏向后方。具体而言,第三左端线IK是以50%梯度表示的装载物的轮廓面(荷切平面)与由GIKLJH表示的平面的交线(由ISO7546标准等确定)。因此,第三左端线IK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图6表示直线KL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的情况)所成的角θ约为26.57°。如果将点I与点K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设为D1,则点I与点K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D2由以下的(式1)所示。
D2=D1×RE(其中,RE=1/2)(式1)
需要说明的是,RE也可以是1/2以外的值。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连接点I与表示第一上端UE1的点K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由铲斗6的容量和形状预先确定。因此,图6中的D1和D2由铲斗6的容量和形状预先确定为最佳值。并且,点G与点I的左右方向的距离D3也预先确定。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的GH间距离W1考虑到铲斗6的可见性和左动臂安装部40及右动臂安装部50的安装位置而预先确定。如上所述,铲斗6左右对称。因此,距离D3由以下的(式2)确定。
D3=(W0-W1-2×D1)/2(式2)
(W0是铲斗宽度,根据作业车辆1的大小、种类预先确定)
因此,如果第二左端线GI的线形状确定,则第三连接点I的位置必然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图6表示的是第二左端线GI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的情况。但是,第二左端线GI的线形状可以是折线、曲线等其他形状。另外,第二左端线GI的线朝向也可以不是左右方向,而是从左右方向稍偏向后方。因此,第一连接点G可以根据第二左端线GI的形状及朝向位于比第三连接点I靠近前方的位置。
第三右端线JL在第四连接点J与第二右端线HJ连接。第三右端线JL从第四连接点J向后方且右方向延伸到表示第二上端UE2的点L。具体而言,第一右端线JL是以50%梯度表示的装载物的轮廓面(荷切平面)与由GIKLJH表示的平面的交线(由ISO7546标准等确定)。因此,第三右端线JL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图6表示直线KL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的情况)所成的角θ约为26.57°。在此,铲斗6相对于假想线ML3左右对称,因此,点J与点L的左右方向的距离为D1。点J与点L的前后方向的距离D2根据上述(式1)能够求出。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连接点J与表示第二上端UE2的点L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铲斗6的容量和形状预先确定。因此,图6中的D1和D2由铲斗6的容量和形状预先确定为最佳值。并且,由于铲斗6左右对称,因此点H与点J的左右方向的距离也为D3,由上述(式2)确定。因此,如果第二右端线HJ的线形状确定,则第四连接点J的位置必然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图6表示的是第二右端线HJ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的情况。但是,第二右端线HJ的线形状可以是折线、曲线等其他形状。另外,第二右端线HJ的线朝向也可以不是左右方向,而是从左右方向稍偏向后方。因此,第二连接点H可以根据第二右端线HJ的形状和方向位于比第四连接点J靠近前方的位置。
参照图6,第一防溢板部61包括第一后板部61a、第一弯曲区域BP1和第一前板部61b。第一弯曲区域BP1沿左右方向延伸。如图5所示,第一前板部61b比第一后板部61a更向后方且上方倾斜。同样地,第二防溢板部66包括第二后板部66a、第二弯曲区域BP2、第二前板部66b。第二弯曲区域BP2向左右方向延伸。第二前板部66b比第二后板部66a更向后方且上方倾斜。由此,防溢板60沿着第一侧挡板70的前方侧面和底面以及第二侧挡板75的前方侧面和底面弯曲。
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侧挡板70及第二侧挡板75固定安装在防溢板60上。更详细而言,防溢板60固定安装在第一侧挡板70的前方侧面和底面以及第二侧挡板75的前方侧面和底面上。如图6所示,第一侧挡板70在俯视时,从第一侧挡板70的前端A向后方且左方向延伸到后端B。第二侧挡板75在俯视时,从第二侧挡板75的前端C向后方且右方向延伸到后端D。
并且,在俯视时,第一侧挡板70的前端A与第二侧挡板75的前端C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一前端E与第二前端F之间。更详细而言,第一侧挡板70的前端A位于比假想线LL3靠近左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侧挡板70的前端A位于比上述第三左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另外,第一侧挡板70的前端A位于比假想线LL2靠近右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侧挡板70的前端A在俯视时,位于比上述第二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并且,优选的是,第一侧挡板70的前端A位于比假想线ML1靠近右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侧挡板70的前端A在俯视时,位于比左动臂安装部4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第二侧挡板75的前端C位于比假想线RL3靠近右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二侧挡板75的前端C位于比上述第三右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另外,第二侧挡板75的前端C位于比假想线RL2靠近左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二侧挡板75的前端C在俯视时,位于比上述第二右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并且,优选的是,第二侧挡板75的前端C位于比假想线ML2靠近左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二侧挡板75的前端C位于比右动臂安装部5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
另外,第一侧挡板70的后端B位于比假想线LL2靠近左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侧挡板70的后端B位于比上述第二左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并且,第一侧挡板70的后端B位于比左动臂安装部40的前端靠近后方的位置。换言之,第一侧挡板70的后端B位于比第二左侧板41的前端及第二右侧板42的前端靠近后方的位置。第二侧挡板75的后端D位于比假想线RL2靠近右侧的位置。第二侧挡板75的后端D位于比上述第二右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并且,第二侧挡板75的后端D位于比右动臂安装部50的前端靠近后方的位置。换言之,第二侧挡板75的后端D位于比第三左侧板51的前端及第三右侧板52的前端靠近后方的位置。因此,在俯视时,第一侧挡板7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上述第一右端位置靠近左侧且比上述第二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第二侧挡板7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上述第一左端位置靠近右侧且比上述第二右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侧挡板70和第二侧挡板75从防溢板60向上方突出。但是,如图7所示,第一侧挡板70的高度被抑制为,即使在作业车辆1行驶时铲斗6倾斜成使铲斗6的开口部朝向上方,规定距离d的间隙也设在第一侧挡板70与倾斜摇臂18之间。同样地,第二侧挡板75的高度也被抑制为,规定距离d的间隙设在第二侧挡板75与右动臂15之间。由此,在作业车辆1行驶时,能够防止第一侧挡板70与第二侧挡板75分别与左动臂14、右动臂15发生干涉。
另外,参照图4,从背面看时,第一连接点G与第一侧挡板70重叠。同样地,从背面看时,第二连接点H与第二侧挡板75重叠。并且,第一侧挡板70具有用于安装吊钩的第一安装孔71。第二侧挡板75具有用于安装吊钩的第二安装孔76。第一安装孔71位于比假想线LL2’靠近左侧的位置。即,第一安装孔71位于比上述第二左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第二安装孔76位于比假想线RL2’靠近右侧的位置。即,第二安装孔76位于比上述第二右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
第一侧挡板70、第二侧挡板75及防溢板60具有以上形状。因此,如图8的粗箭头所示,即使在作业车辆1抬起装载物超载的铲斗6的情况下,装载物也顺着第一侧挡板70及/或第二侧挡板75落到左动臂安装部40及/或右动臂安装部50的侧方。因此,保护了与设置于左动臂安装部40的左动臂14连结的连接件及/或与设置于右动臂安装部50的右动臂15连结的连接件。另外,装载物难以落至左动臂14和右动臂15。由此,如图8的虚线箭头所示,装载物落至左动臂14及/或右动臂15而溅向驾驶部5的前玻璃5a,从而使驾驶部5的前玻璃5a破损的可能性降低。
并且,如图9所示,第一前端E与第二前端F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长度W3比驾驶部5的前玻璃5a的下端的左右方向的长度W2长。因此,在前玻璃5a的前方,防溢板60的高度变高,从而从铲斗6落下的装载物破坏驾驶部5的前玻璃5a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铲斗6为通过手动操作安装于作业车辆1的普通铲斗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安装在具有将工作装置配件机械地安装的连结器(coupler)的作业车辆1的铲斗。以下,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铲斗6a,使用图10至图12说明这样的铲斗。图10是铲斗6a的后视图。图11是铲斗6a的俯视图。图12是铲斗6a的左视图。铲斗6a的大部分结构与铲斗6相同。因此,在图10至图12中,与铲斗6a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在以下的说明中未提及的铲斗6a的结构特征与铲斗6相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说明,在图10至图12中,与连结器80相关的结构用双点划线表示。
铲斗6a的左动臂安装部45不具有铲斗6的左动臂安装部40的第二左侧板41、第二右侧板42及肋部43。取而代之,左动臂安装部45包括左卡合托架46和固定安装于左卡合托架46的下端的左底部部件47。同样地,铲斗6a的右动臂安装部55不具有铲斗6的右动臂安装部50的第三左侧板51、第三右侧板52及肋部53。取而代之,右动臂安装部55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右卡合托架56及固定安装于右卡合托架56的下端的右底部部件57。如图11和图12所示,铲斗6a相对于表示铲斗6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的假想线ML3,ML3’大致左右对称,因此,左动臂安装部45与右动臂安装部55对称。左卡合托架46、左底部部件47、右卡合托架56及右底部部件57通过焊接固定于底板32。左卡合托架46和右卡合托架56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状的板状部件。如图10至图12所示,左卡合托架46和右卡合托架56沿弯曲的底板32越接近上方越向前方延伸。
参照图10及图12,左卡合托架46包括左挂钩部46a、左卡合孔46h及左连结器支承部46b。左挂钩部46a具有下侧敞开的U形形状。左卡合孔46h被后述的连结器80的左卡合销89插通。参照图12,左卡合孔46h配置在左挂钩部46a的下方且左连结器支承部46b的上方。左连结器支承部46b从下方支承连结器80。参照图10,右卡合托架56包括右挂钩部56a、右卡合孔56h及右连结器支承部56b。右挂钩部56a、右卡合孔56h及右连结器支承部56b相对于表示铲斗6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的假想线ML3,ML3’,分别与左挂钩部46a、左卡合孔46h及左连结器支承部46b对称。
参照图10,连结器80包括第一左框架81、第一右框架82、第二左框架83、第二右框架84、第三左框架85、第三右框架86、上梁部87、左挂钩卡止部87a、右挂钩卡止部87b、下梁部88、左卡合销89、右卡合销90、左销殻91、右销殻92及中央销殻93。第一左框架81、第一右框架82、第二左框架83、第二右框架84、第三左框架85及第三右框架86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如图10至图12所示,第一左框架81、第一右框架82、第二左框架83、第二右框架84、第三左框架85及第三右框架86沿弯曲的底板32,越接近上方就越向前方延伸。
第一左框架81、第一右框架82、第二左框架83、第二右框架84、第三左框架85及第三右框架86的上端部通过焊接与上梁部87结合。第一左框架81、第一右框架82、第二左框架83、第二右框架84、第三左框架85及第三右框架86的下端部通过溶接与下梁部88结合。第一左框架81、第一右框架82分别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左动臂14的旋转轴22的旋转轴安装孔81h,82h。在此,将旋转轴22与旋转轴安装孔81h,82h统称为左动臂14的连接件。第二左框架83、第二右框架84分别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右动臂15的旋转轴23的旋转轴安装孔83h,84h。在此,将旋转轴23和旋转轴安装孔83h,84h统称为右动臂15的连接件。第三左框架85、第三右框架86分别具有用于支承倾斜杆20的旋转轴21使之旋转自如的旋转轴安装孔85h,86h。在第一左框架81与第一右框架82之间的上梁部87上设置有用于挂上左挂钩部46a的左挂钩卡止部87a。在第二左框架83与第二右框架84之间的上梁部87上设置有用于挂上右挂钩部56a的右挂钩卡止部87b。
在第一左框架81与第一右框架82的比长度方向中央稍靠下方的位置,沿左右方向焊接有支承左卡合销89使之进退自如的左销套91。在第一左框架81与第一右框架82上设置有能够被左卡合销89贯通的插通孔。上述左卡合孔46h也能够被左卡合销89贯通。同样地,在第二左框架83与第二右框架84的比长度方向中央稍靠下方的位置,沿左右方向焊接有支承右卡合销90使之进退自如的右销套92。在第二左框架83与第二右框架84上设置有能够被右卡合销90贯通的插通孔。上述右卡合孔56h也能够被右卡合销90贯通。在第三右框架86的比长度方向中央稍靠下方的位置,沿左右方向焊接有支承左卡合销89与右卡合销90使它们进退自如的中央销套93。左卡合销89的两端部被左销套91与中央销套93滑动自如地支承。右卡合销90的两端部被右销殻92与中央销殻93滑动自如地支承。左卡合销89及右卡合销90利用未图示的销驱动机构(例如执行机构)沿左右方向移动。
如图12所示,在将连结器80卡合于铲斗6a时,调整动臂14、15与倾斜杆20的位置姿势,从而将左挂钩卡止部87a及右挂钩卡止部87b分别挂在左挂钩部46a及右挂钩部56a上。然后,将下梁部88推碰到左连结器支承部46b及右连结器支承部56b上。最后,将左卡合销89及右卡合销90分别插通左卡合孔46h及右卡合孔56h。此时,第三左框架85的前表面和第三右框架86的前表面与底板32的背面抵接。
在该状态下,第一左框架81的左侧面的位置相当于左动臂14安装于左动臂安装部45时与左动臂安装部45结合的左动臂14所连结的连接件的左端位置,即相当于上述第二左端位置。在图11中,将通过第二左端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点划线LL2表示。在图10中,将通过第二左端位置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点划线LL2’表示。第一右框架82的右侧面的位置相当于左动臂14安装于左动臂安装部45时与左动臂安装部45结合的左动臂14所连结的连接件的右端位置,即相当于上述第一右端位置。在图11中,将通过第一右端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点划线RL1表示。并且,在图11中,将通过左动臂14安装于左动臂安装部45时的左动臂1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点划线ML1表示。该假想线ML1通过假想线LL2与假想线RL1的正中间。假想线ML1通过左卡合托架46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也就是说,假想线ML1相当于左动臂安装部4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换言之,左卡合托架46相对于假想线ML1左右对称。
第二左框架83的左侧面位置相当于右动臂15安装于右动臂安装部55时与右动臂安装部55结合的右动臂15所连结的连接件的左端位置,即相当于上述第一左端位置。在图11中,将通过第一左端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点划线LL1表示。第二右框架84的右侧面位置相当于右动臂15安装于右动臂安装部55时与右动臂安装部55结合的右动臂15所连结的连接件的右端位置,即相当于上述第二右端位置。在图11中,将通过第二右端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点划线RL2表示。在图10中,将通过第二右端位置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点划线RL2’表示。并且,在图11中,将通过右动臂15安装于右动臂安装部55时的右动臂1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点划线ML2表示。该假想线ML2通过假想线LL1与假想线RL2的正中间。假想线ML2通过右卡合托架56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也就是说,假想线ML2相当于右动臂安装部5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换言之,右卡合托架56相对于假想线ML2左右对称。
第三左框架85的左侧面位置相当于倾斜杆20安装于第三左框架85及第三右框架86时与倾斜杆20连结的连接件的左端位置,即相当于上述第三左端位置。在图11中,将通过第三左端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点划线LL3表示。第三右框架86的右侧面位置相当于倾斜杆20安装于第三左框架85及第三右框架86时与倾斜杆20连结的连接件的右端位置,即相当于上述第三右端位置。在图11中,将通过第三右端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点划线RL3表示。并且,在图11中,将通过倾斜杆20安装于第三左框架85及第三右框架86时的倾斜杆2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点划线ML3表示。该假想线ML3通过假想线LL3与假想线RL3的正中间。在图10中,将通过倾斜杆20安装于第三左框架85及第三右框架86时的倾斜杆2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作为点划线ML3’表示。假想线ML3,ML3’相当于与铲斗6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
比较图4和图10,可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侧挡板70的第一安装孔71、第二侧挡板75的第二安装孔76、假想线LL2’,RL2’的位置关系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位置关系相同。另外,从背面看时,第一连接点G与第一侧挡板70重叠,从背面看时,第二连接点H与第二侧挡板75重叠的这一点也相同。
并且,比较图6和图11可知,第二实施方式的点A,B,C,D,E,F,G,H,I,J,K,L与假想线LL1,LL2,LL3,RL1,RL2,RL3,ML1,ML2,ML3的位置关系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相同。另外,点K,I,L,J的确定方法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确定方法相同。另外,第一侧挡板70及第二侧挡板75的倾斜角、第一侧挡板7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假想线LL2与假想线RL1之间及第二侧挡板7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假想线LL1与假想线RL2之间的这一点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铲斗6a的特征及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铲斗6相同。
<特征>
上述实施方式的铲斗6,6a及搭载有这些铲斗的作业车辆1的特征如下所述。
(1)由第一左端线EG、第二左端线GI、第三左端线IK、第一右端线FH、第二右端线HJ及第三右端线JL切出防溢板60的内侧部分。因此,能够确保视野较大。并且,防溢板60是至少包含第一防溢板部61与第二防溢板部66的两段结构。因此,能够确保视野较大,并且能够使防溢板60形成得较大。并且,第一连接点G位于比左动臂安装部40的第一右端位置RL1靠近左侧的位置,第二连接点H位于比右动臂安装部50的第一左端位置LL1靠近右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超出防溢板60的装载物落至支承铲斗6,6a的左右动臂14,15的连接件上。其结果,能够在确保铲斗6,6a的可见性的同时,防止支承铲斗6,6a的左右动臂14,15的连接件及驾驶部5的前玻璃受到从铲斗6,6a落下的装载物的破坏。
(2)第一连接点G位于比左动臂安装部40,4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假想线ML1)靠近左侧的位置,第二连接点H位于比右动臂安装部50,5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假想线ML2)靠近右侧的位置。因此,防溢板60的被切出的部分设置于防溢板60的更外侧。因此,装载物更难以落至支承铲斗6,6a的左右动臂14,15的连接件。
(3)第一前端E位于比第一右端位置(假想线RL1)靠近左侧的位置。第二前端F位于比第一左端位置(假想线LL1)靠近右侧的位置。因此,防溢板60的前后长度较长的部位设置在比第一右端位置靠近左侧且比第一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因此,装载物更难以落至支承铲斗6,6a的左右动臂14,15的连接件上。
(4)第一左端线EG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第一右端位置(假想线RL1)靠近左侧且比第二左端位置(假想线LL2)靠近右侧的位置。第一右端线FH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第一左端位置(假想线LL1)靠近右侧且比第二右端位置(假想线RL2)靠近左侧的位置。另外,第一前端E位于比第二左端位置(假想线LL2)靠近右侧的位置,第二前端F位于比第二右端位置(假想线RL2)靠近左侧的位置。因此,防溢板60的前后较长的部位设置在比第一右端位置靠近左侧且比第二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以及比第一左端位置靠近右侧且比第二右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充分确保铲斗6,6a的左右端附近的视野。
(5)第一前端E位于比左动臂安装部40,4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假想线ML1)靠近右侧的位置。第二前端F位于比右动臂安装部50,5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假想线ML2)靠近左侧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铲斗6,6a的左右端附近的视野较大。
(6)从背面看时,第一连接点G与第一侧挡板70重叠。从背面看时,第二连接点H与第二侧挡板75重叠。因此,通过第一连接点G附近及第二连接点H附近落下的装载物被第一侧挡板70及第二侧挡板75封堵。因此,装载物更难以落至支承铲斗6,6a的左右动臂14,15的连接件上。
(7)第一侧挡板70在俯视时,从第一侧挡板70的前端A向后方且左方向延伸。第二侧挡板75在俯视时,从第二侧挡板75的前端C向后方且右方向延伸。其结果,落至第一侧挡板70及第二侧挡板75的装载物向铲斗6,6a的外侧排出。
(8)第一侧挡板70的前端A在俯视时,位于比左动臂安装部40,4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假想线ML1)靠近右侧的位置。第二侧挡板75的前端C在俯视时,位于比右动臂安装部50,5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假想线ML2)靠近左侧的位置。因此,在防溢板60被切出的部分中的大部分的后方设置有第二侧挡板75。因此,装载物更难以落至支承铲斗6,6a的左右动臂14,15的连接件上。
(9)在俯视时,第一侧挡板70的前端A及第二侧挡板75的前端C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一前端E与第二前端F之间的位置。因此,在防溢板60的中央附近的被切出的部分的后方设置有第二侧挡板75。因此,装载物更难以落至支承铲斗6,6a的左右动臂14,15的连接件上。
(10)第一侧挡板70的后端B位于比第二左端位置(假想线LL2)靠近左侧的位置。第二侧挡板75的后端D位于比第二右端位置(假想线RL2)靠近右侧的位置。因此,落至第一侧挡板70及第二侧挡板75的装载物被排出至支承铲斗6,6a的左右动臂14,15的连接件的外侧。
(11)第一侧挡板70与第二侧挡板75的至少一个具有用于安装吊钩的安装孔71,76。因此,易于进行铲斗6,6a的装卸作业。
(12)第一安装孔71位于比第二左端位置(假想线LL2)靠近左侧的位置。第二安装孔76位于比第二右端位置(假想线RL2)靠近右侧的位置。因此,通过第一安装孔71和第二安装孔76的装载物难以落至支承铲斗6,6a的左右动臂14,15的连接件上。
(13)防溢板60沿第一侧挡板70的前方侧面和底面以及第二侧挡板75的前方侧面和底面弯曲。由此,能够提高防溢板60的刚性。并且,由于第一侧挡板70和第二侧挡板75发挥了肋部的作用,因此即使在防溢板60的前端部分进一步施加压力,也能够抑制防溢板60弯曲。
(14)防溢板60由一张板形成,由此能够提高防溢板60的刚性。
(15)防溢板60的第一前端E与第二前端F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长度W3比驾驶部5的前玻璃5a的下端的左右方向的长度W2长。因此,在前玻璃5a的前方,防溢板60的高度增高,因此从铲斗6落下的装载物破坏驾驶部5的前玻璃5a的可能性降低。
[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铲斗主体部7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例如,切缘31的形状、底板32的形状、侧板33,34的形状可以是其他形状。在倾斜杆安装部35、左动臂安装部40,45、右动臂安装部50,55的位置及/或形状不同的情况下,基于倾斜杆20所连结的连接件、左动臂14所连结的连接件及右动臂15所连结的连结件的位置及/或形状,按照上述实施方式确定防溢板60、第一侧挡板70及第二侧挡板75的位置及/或形状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第一区域边界线BL1、第二区域边界线BL1为直线的情况,这些边界的形状也可以是折线、曲线等其他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的连结器80的形状从始至终只为一列,但是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即使是其他形状,连结器也要包括与倾斜杆20连结的连接件、与左动臂14连结的连接件及与右动臂15连结的连接件。因此,基于连结器所具有的这些连接件的位置及/或形状,按照第二实施方式确定铲斗6a的防溢板60、第一侧挡板70、及第二侧挡板75的位置及/或形状即可。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确保铲斗的可视性的同时,防止支承铲斗的左右动臂的连接件受到从铲斗落下的装载物的破坏。

Claims (20)

1.一种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具有:
铲斗主体部,其具备:具有弯曲形状的底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的左侧板和右侧板;
左动臂安装部,其固定安装于比所述底板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靠近左侧的所述底板的背面;
右动臂安装部,其固定安装于比所述底板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靠近右侧的所述底板的背面;
防溢板,其包括与所述铲斗主体部的上端连接的第一防溢板部和与所述第一防溢板部的前端连接的第二防溢板部;
在俯视时,所述第二防溢板部包括:
前方端线,其从所述铲斗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向左右方向延伸;
第一左端线,其从第一前端向后方且左方向延伸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一前端是所述前方端线的左端;
第一右端线,其从第二前端向后方且右方向延伸到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二前端是所述前方端线的右端;
在俯视时,所述第一防溢板部包括:
第二左端线,其在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左端线连接,相对所述第一左端线偏向前方,从所述第一连接点向后方且左方向或者左方向延伸到第三连接点;
第二右端线,其在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右端线连接,相对所述第一右端线偏向前方,从所述第二连接点向后方且右方或者右方向延伸到第四连接点;
第三左端线,其在所述第三连接点与所述第二左端线连接,相对所述第二左端线偏向后方,从所述第三连接点向后方且左方向延伸;
第三右端线,其在所述第四连接点与所述第二右端线连接,相对所述第二右端线偏向后方,从所述第四连接点向后方且右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连接点位于比第一右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所述第一右端位置是所述左动臂安装部的右端位置;
所述第二连接点位于比第一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所述第一左端位置是所述右动臂安装部的左端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点位于比所述左动臂安装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连接点位于比所述右动臂安装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前端位于比所述第一右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前端位于比所述第一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左端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一右端位置靠近左侧且比第二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左端位置是所述左动臂安装部的左端位置;
所述第一右端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一左端位置靠近右侧且比第二右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右端位置是所述右动臂安装部的右端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前端位于比所述第二左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前端位于比所述第二右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前端位于比所述左动臂安装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前端位于比所述右动臂安装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固定安装于所述防溢板的第一侧挡板和第二侧挡板;
从背面看时,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一侧挡板重叠;
从背面看时,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第二侧挡板重叠。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第一侧挡板从所述第一侧挡板的前端向后方且左方向延伸;
在俯视时,所述第二侧挡板从所述第二侧挡板的前端向后方且右方向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第一侧挡板的前端位于比所述左动臂安装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
在俯视时,所述第二侧挡板的前端位于比所述右动臂安装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第一侧挡板的前端和所述第二侧挡板的前端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前端与所述第二前端之间。
11.如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挡板的后端位于比第二左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左端位置是所述左动臂安装部的左端位置;
所述第二侧挡板的后端位于比第二右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右端位置是所述右动臂安装部的右端位置。
12.如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挡板具有用于安装吊钩的第一安装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孔位于比所述第二左端位置靠近左侧的位置。
14.如权利要求7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挡板具有用于安装吊钩的第二安装孔。
15.如从属于权利要求11的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安装孔位于比所述第二右端位置靠近右侧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7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溢板沿所述第一侧挡板的前方侧面和底面以及所述第二侧挡板的前方侧面和底面弯曲。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所述
所述防溢板由一张板形成。
18.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左端线和所述第二右端线是在俯视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左端线、所述第一右端线、所述第三左端线及所述第三右端线是直线。
20.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用铲斗、
安装在所述作业车辆用铲斗上的所述左动臂和所述右动臂、
控制所述左动臂的第一液压缸、
控制所述右动臂的第二液压缸、
配置在所述左动臂和所述右动臂的后方的驾驶部,
在所述驾驶部的前表面设置有前玻璃;
所述第一前端与所述第二前端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前玻璃的下端的左右方向的长度长。
CN201480001239.9A 2014-09-03 2014-09-03 作业车辆用铲斗及具有该铲斗的作业车辆 Active CN1054085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73206 WO2015173976A1 (ja) 2014-09-03 2014-09-03 作業車両用バケット及びそのバケットを備える作業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08551A true CN105408551A (zh) 2016-03-16
CN105408551B CN105408551B (zh) 2017-09-22

Family

ID=54346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1239.9A Active CN105408551B (zh) 2014-09-03 2014-09-03 作业车辆用铲斗及具有该铲斗的作业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66006B2 (zh)
EP (1) EP2975181B1 (zh)
JP (1) JP5789060B1 (zh)
CN (1) CN105408551B (zh)
WO (1) WO201517397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6286A (zh) * 2016-03-29 2017-03-22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67026A1 (ja) * 2015-07-15 2015-11-05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バケ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作業車両
US10246849B2 (en) * 2016-09-23 2019-04-02 Caterpillar Underground Mining Pty Ltd Implement system with bucket having torsional support, and machine having sam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0105A (en) * 1977-08-15 1978-10-17 Caterpillar Tractor Co. Bucket adapter with load absorbing means
JP2002048188A (ja) * 2000-08-03 2002-02-15 Komatsu Ltd 制振装置
JP3580733B2 (ja) * 1999-07-23 2004-10-27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用バケットおよびそのバケットを備える作業車両
CN2905722Y (zh) * 2006-04-14 2007-05-30 山东巨力股份有限公司 四驱轮式井下装载机
US20070212207A1 (en) * 2006-03-10 2007-09-13 Deere & Company Bolt-on spill guard for bucke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35002A (en) 1977-08-11 1979-03-14 Toyo Noki Kk Perfect turn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plow
US4523397A (en) * 1984-01-27 1985-06-18 Caterpillar Tractor Co. High strength bucket
US4991662A (en) * 1989-10-25 1991-02-12 Caron Compactor Company Land fill spreader blade assembly
EP0600047A1 (en) * 1992-05-01 1994-06-08 Balderson Inc. Blade assembly for a compacting vehicle
AU2002363813A1 (en) * 2002-11-12 2003-11-10 Komatsu Ltd. Working machine blade
USD478098S1 (en) * 2002-12-09 2003-08-05 Komatsu Ltd. Blade for bulldozer
USD477610S1 (en) * 2002-12-09 2003-07-22 Komatsu Ltd. Blade for a bulldozer
US7083002B2 (en) * 2003-06-18 2006-08-01 Komatsu Ltd. Blade mounting structure of bulldozer
USD534929S1 (en) * 2005-09-15 2007-01-09 Komatsu Ltd. Blade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ry
USD538307S1 (en) * 2005-09-15 2007-03-13 Komatsu Ltd. Blade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PI0912188A2 (pt) 2008-05-07 2015-10-06 Attachment Technologies Inc sistema e componentes de acoplamento carregador com deslocamento zero.
AU2013207573A1 (en) * 2013-07-16 2015-02-05 G&Gmf Pty Ltd A Bucket for an Earth Moving Machin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0105A (en) * 1977-08-15 1978-10-17 Caterpillar Tractor Co. Bucket adapter with load absorbing means
JP3580733B2 (ja) * 1999-07-23 2004-10-27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用バケットおよびそのバケットを備える作業車両
JP2002048188A (ja) * 2000-08-03 2002-02-15 Komatsu Ltd 制振装置
US20070212207A1 (en) * 2006-03-10 2007-09-13 Deere & Company Bolt-on spill guard for buckets
CN2905722Y (zh) * 2006-04-14 2007-05-30 山东巨力股份有限公司 四驱轮式井下装载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6286A (zh) * 2016-03-29 2017-03-22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车辆
US10590629B2 (en) 2016-03-29 2020-03-17 Komatsu Ltd. Working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173976A1 (ja) 2017-04-20
WO2015173976A1 (ja) 2015-11-19
JP5789060B1 (ja) 2015-10-07
EP2975181A4 (en) 2016-01-20
CN105408551B (zh) 2017-09-22
US20160060841A1 (en) 2016-03-03
EP2975181B1 (en) 2016-11-09
EP2975181A1 (en) 2016-01-20
US9366006B2 (en) 2016-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45163B2 (en) Loader work machine
US8376073B2 (en) Vehicle radiator structure
US7153084B2 (en) Boom clamp
CN105637150A (zh) 液压挖掘机
CN102016183A (zh) 用于作业机械的土工作业工具的铲斗碎片防护件
CN105408551A (zh) 作业车辆用铲斗及具有该铲斗的作业车辆
JP2007205100A (ja) 建設機械の車体フレームおよび建設機械
CN105339557A (zh) 铲斗及具备其的作业车辆
JPH0475324B2 (zh)
KR101717059B1 (ko) 작업 차량의 캡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899365B2 (en) Hydraulic excavator
US8955631B2 (en) Hydraulic excavator
KR101856699B1 (ko) 건설 기계
CN205077540U (zh) 建筑机械的旋转框架
JP5602351B2 (ja) 作業機械用ブレード
CN105637151B (zh) 液压挖掘机
CN103649419B (zh) 机动平地机
EP3819196A1 (en) Operator cabin for telehandler
CN110226009B (zh) 液压挖掘机
JP2020190161A (ja) 建設機械のフレーム
JP2013166484A (ja) 荷受台昇降装置
JP5116713B2 (ja) 建設機械の昇降用ステップ装置
EP3683358B1 (en) Rolling pressure machine
JP4312116B2 (ja) フロントローダ装着トラクタ
JP2017179731A (ja) 建設機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