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89673A - 一种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89673A CN105389673A CN201510942754.3A CN201510942754A CN105389673A CN 105389673 A CN105389673 A CN 105389673A CN 201510942754 A CN201510942754 A CN 201510942754A CN 105389673 A CN105389673 A CN 1053896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sk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acceptor
- pollution accident
- restoring fo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5—Risk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activitie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包括:构建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客观赋权法构建风险源危险性、受体敏感性和恢复力量化模型,获取研究区域不同研究单元的风险源危险性指数、受体敏感性指数和受体恢复力指数;构建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评价概念模型和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评价概念模型,根据概念模型和风险源危险性指数、受体敏感性指数和受体恢复力指数计算获取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指数和区域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指数;对各评价单元的综合环境风险状况进行分层聚类,为区域环境风险综合管理、产业布局调整与优化、事故应急等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精度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灾害学、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具体是一种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环境污染事故风险是指由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引发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能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破坏、损害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良后果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社会变迁过程中,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但环境风险也日趋加深,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突发性环境风险一旦爆发,转而又会导致诸如环境纠纷和环境利益冲突等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近年来,全国各地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群体性事件的数量正在以年均约30%的速度递增,环境污染事故已成为当今群体间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新的诱发因素,成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新的社会风险源。
从已经发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事故(如2010年大连输油管线爆炸事故、2013青岛石油管线爆炸事故、2015年天津港危化品爆炸事故)中可知,除了企业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操作等内部原因外,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大多数城市和工业开发区中,由于缺乏合理安全规划、产业布局混乱、结构不合理;缺少对区域性风险源进行适当的评估,没有合理地基于现有有限资源,制定适宜的风险防范及应急措施,当事故发生后,产生的危害被不断放大。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限制,短期内彻底改变因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等引起的结构型、布局型环境风险存在较大难度,而且区域环境风险源复杂多样、危险物质污染特征繁多,且风险因子释放后,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呈多途径、敏感脆弱目标多样化特点。因此,今后环境风险研究不仅要强调单一事件、单一项目,更应从区域尺度出发开展区域环境风险分析。区域环境风险分析便于区域之间、区域内部的风险比较,有助于决策者发现区域发展过程中环境风险管理的优先区域、优先环节,合理分配资源,结合区域实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区域环境风险“差异化”的管理,同时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目前国外从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环境化学等微观层次上定量地评价和预测致癌化学物质、非致癌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等引起的风险较多。Masashi等(2003)对日本12种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进行了排序。Hamdi等(2005)通过概念模型来评价深层土壤的放射性废弃物的环境风险。Tan(2014)对医药产品在环境中的风险进行了评价。我国环境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但很多学者对于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的必要性、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探讨。近年来国内基于“单一”风险事件、单一项目的环境危险性研究较多,如王庆改等(2008)实现了基于MIKE模型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污染物运移扩散过程的模拟;也有学者通过严格的数学公式推导,对特定污染事故危害后果实现定量评价,进而提出预防和应急措施(马越等,2012)。
自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致力于区域环境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并主要集中于区域公众健康和灾难性事故风险的危害两方面。如Dobbies等(2003)以密西西比河下游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监测和模拟等技术建立了区域环境风险数据库,开展流域性水环境风险评价;Arunraj等(2009)以印第安东部工业区为例,构建风险评价模型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风险后果进行分析,并基此提出了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框架;也有学者认识到自然风险因素和工业系统相互作用对区域环境风险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工业区域的风险管理和适当选址的重要性,以实现环境风险的最小化目标(Agostini等,2012)。近期,持久性污染物的区域环境风险又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Yu等(2012)研究了美国加利佛尼亚州农药的使用造成的区域环境风险;Giubilatoa等(2014)提出了一种持久性化学污染物区域环境风险分级分类的方法。
1994年,我国学者曹希寿最早提出了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和管理的概念,接着学者对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内容、程序和方法开始了探索,并在区域环境风险源危险性和风险受体脆弱性方面开展了较多工作。我国环境风险源危险性和受体脆弱性研究主要从不同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并侧重于风险源危险性和受体脆弱性分级方法及分级结果的分析。曲常胜等(2010)从突发性环境风险和累积性环境风险两方面构建了区域环境风险源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谢元博等(2013)从风险源危险性角度利用信息扩散法对区域环境风险水平开展评估,并提出了区域产业布局优化措施。兰冬东等(2009)从受体暴露和恢复力两方面构建了上海闵行区风险受体脆弱性指标,并根据评价结果,为闵行区环境风险管理和产业结构布局优化提供依据。尹荣尧等(2011)和曾维华等(2013)都提出了现有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大多未能考虑区域内环境风险源和风险受体的空间差异性。
综合评价的核心是评价指标在不同时刻的权重系数的确定。目前,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如Delphi法、AHP法、专家评分法等)、客观赋权法(如TOPSIS赋权法、“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时序加权平均算子”法等)。主观赋权法指各指标权重系数依据主观判断来确定,简便易行,但主观性太强,不同的人所赋权重可能差异较大。客观赋权法确定权重不受主观因素影响,根据各个指标在指标总体中的变异和对其他指标影响程度自动确定权重系数,相对于主观赋权法,客观性更强,更能反映评价对象真实情况。目前,环境风险评价研究主要通过主观赋权法进行研究,而客观赋权法已经广泛运用于水资源评价、节能环保、效益评价等多个领域。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GIS技术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和计算结果的可视化表达为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综合评价提供了重要方法。利用GIS空间差异表达方法可全面了解区域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的空间规律性和差异性,从而可将研究区域不同的评价单元转换为行政单元或者地理单元,客观反映区域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的分异规律,从而为区域环境风险“差异化”控制管理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提供科学依据。
由以上研究可知,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评价已经在国内外有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国内对区域环境风险系统的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导致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评价体系差异较大,特别是对环境污染事故风险受体的考虑不全面。环境风险受体是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潜在承受体,指环境风险因子在环境转运过程中,可能遭受影响的人群、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是包含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人群组成的复杂系统。然而,现有研究多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双维度出发,构建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评价模型,缺少综合考虑人群、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受体脆弱性的研究。
目前还没有针对区域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评价进行系统的归纳并将其制定为一套完备的方法体系的专利。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的发展模式使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短短20年压缩式、复合式出现(谢元博等,2013),各类环境污染事故层出不穷,已成为危害百姓身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了我国环境、经济及社会的健康发展,针对区域尺度的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综合评价研究已成为当前社会安全保障的迫切需要。因此,本发明在前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科学的、全面的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使之能更加高效、方便、精确的广泛地运用于我国区域尺度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管理和事故应急管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客观赋权法的、多指标及空间可视化表达技术的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可广泛运用于区域产业转移与布局优化、区域环境风险控制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的工作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系统划分为风险源和风险受体2个子系统,从风险源危险性、受体敏感性和受体恢复力的角度选择代表性指标构建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步骤二,运用客观赋权法构建风险源危险性、受体敏感性和受体恢复力量化模型,分别为风险源危险性量化模型、受体敏感性量化模型及受体恢复力量化模型,对区域环境风险源危险性、受体敏感性和受体恢复力进行评价,获取研究区域不同研究单元的风险源危险性指数、受体敏感性指数和受体恢复力指数;
步骤三,构建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评价概念模型和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评价概念模型,根据概念模型和风险源危险性指数、受体敏感性指数和受体恢复力指数计算获取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指数和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指数;
步骤四,采用分层聚类方法和GIS技术,对各评价单元的综合环境风险状况进行分层聚类,并将其划分为高、中、低不同等级,从而为区域环境风险综合管理、产业布局调整与优化、事故应急等方面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精度高等优点。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风险源危险性包括移动源危险性和固定源危险性,所述的移动源危险性包括交通事故发生率和货物运输量,所述的固定源危险性包括环境污染事故率、废气排放负荷和废水排放负荷。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受体敏感性包括人群系统敏感性、社会经济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敏感性,所述的人群系统敏感性包括人口密度和12岁以下、65岁以上特殊群体,所述的社会经济敏感性包括经济密度和基础设施投资度,所述的生态系统敏感性包括耕地面积比和自然保护区比。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受体恢复力包括人群系统恢复力、社会经济系统恢复力和生态系统恢复力,所述的人群系统恢复力包括教育投资度和应急疏散能力,所述的社会经济恢复力包括社会保障度和人均GDP,所述的生态系统恢复力包括环境治理投资度和森林覆盖度。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受体脆弱性包括受体敏感性和受体恢复力两个方面。
本发明综合考虑区域环境污染事故移动和固定风险源的危险性以及风险受体的敏感性和恢复力,从多角度构建区域环境污染事故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客观赋权法”构建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量化模型,实现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运用分层聚类方法实现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等级划分,采用GIS技术实现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水平的空间的可视化表达。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具体的技术方案:
1、评价方法
引入客观赋权法“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的基本思想是最大限度地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体现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假设对于给定研究区域,有n个评价对象,记作S1,S2,…,Sn,另有m个评价指标,记作x1,x2,…,xm。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便得到一个面板数据集,记作xij。研究对象的综合评价函数为:
式中:yi(i=1,2,…,n)为评价对象i的综合评价值,wj(j=1,2,…,m)为某个指标的权重系数,xij为评价对象i的第j个指标的数值;
用离差平方和TSS表示各对象之间的整体差异性,取最大值时评价对象间的差异性最大:
式中:yi(i=1,2,…,n)为评价对象i的综合评价值,为所有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的均值;
由于数据集中的数据已进行标准化处理,因此有:
令W为代表指标权重的m维向量,H=MTM,其中M指由n个对象和m个指标组成的n×m阶矩阵,MT为M矩阵的逆矩阵。于是TSS可表示如下:
限定则当W取矩阵H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时,TSS取最大值,便可最大限度体现评价对象的差异性。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系统包含风险源和风险受体。风险源释放环境风险因子,经环境介质传播后作用于人群、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等风险受体,进而产生人群健康、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损害。区域环境风险水平取决于区域内风险源数量、受体价值及人类社会的防范能力、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因此,区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综合考虑风险源危险性和受体脆弱性。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主要由于企业生产、使用、存储、运输或者遗弃危险源过程中,因此,风险源危险性包含固定源危险性和移动源危险性。环境风险系统的风险受体是一个包括人群、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复杂系统,因此风险受体的敏感性和恢复力应分别包括人群、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不同受体的敏感性和恢复力。按照系统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稳定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现实性原则、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选取固定风险源和移动风险源的危险性代表性指标,以及人群、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不同受体的敏感性和恢复力的代表性指标。
3、概念模型的构建
敏感性和恢复力是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的基本要素,本发明认为风险受体的脆弱性由敏感性和恢复力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受体敏感性越强,脆弱性越强;恢复力越强,脆弱性越弱。因此,本发明构建以下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概念模型:
V=f(S)/f(A)(5)
式中:V表示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f(S)为受体敏感性;f(A)为受体恢复力。
由于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水平取决于区域内风险源危险性水平和受体脆弱性水平。本发明认为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水平受到风险源危险性和受体脆弱性的综合影响,且风险源危险性或受体脆弱性越强,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构建以下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概念模型:
R=HSources*VReceptor(6)
式中:R为区域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HSources、VReceptor分别为风险源危险性水平和受体脆弱性水平。
4、评价流程
(1)数据一致化
评价指标中包括极大型和极小型指标,评价之前需将指标类型做一致化处理。对于极小型指标xij(i=1,2,…,n;j=1,2,…,m),一致化处理时令:
x* ij=M-xij,(7)
其中,M为指标xij的允许上界(如比例的允许上界为100%),x* ij为一致化处理后的极大型指标。
(2)数据无量纲化
评价指标之间由于各自量纲不同而存在不可公度性,需将评价指标做无量纲化处理。xij为评价对象i的第j个指标的数值(i=1,2,…,n;j=1,2,…,m),则有:
其中,x′ij为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和σj分别为第j个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原始数据经处理后包含非正数,采用极值法(式9)对各指标进一步处理,使指标取值介于0~1间,并将数据适当平移和扩大。
其中,Mj=Max{x′ij},mj=Min{x′ij}。
(3)加权集结
利用风险源危险性、受体脆弱性标准化数据,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加权集结,求得各评价对象的风险源危险性、受体敏感性、受体恢复力,最终求得受体脆弱性和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评价值,具体步骤如下:
1)对于给定的n个评价单元的m个指标x1,x2,…,xm的数值(已标准化),用矩阵W表示,即:
2)计算m×m的实对称矩阵H,H=WTW;
3)计算与H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对应的权重系数向量,并归一化得到新的权重系数向量ω;
4)计算线性函数
其中,yi为评价单元i的风险源危险性评价值、受体敏感性评价值或受体恢复力评价值。
(4)受体脆弱性和区域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水平的计算
根据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概念模型和区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概念模型,通过受体敏感性指数和恢复力指数计算区域各评价对象的受体脆弱性,通过区域各评价对象的风险源危险性指数和受体脆弱性指数计算区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综合风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针对当前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涉及的多评价因子、各因子权重确定方法及风险水平的空间分析的现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客观赋权法的、多指标及空间可视化表达技术的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的方法。
1、更加综合和全面
本发明从风险源危险性和受体脆弱性两个方面对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区域环境风险源危险性、受体脆弱性和综合风险的空间变异特征。选取移动风险源和固定风险源等双维风险源代表性指标和选取人群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等多维度受体的代表性指标,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综合全面评价。
2、更加科学合理
评价的核心是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指各指标权重依据主观判断确定,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太强,不同评价者给定权重差异较大。客观赋权法根据各指标在指标总体中的变异和对其他指标影响程度自动确定权重,相对于主观赋权法,不受主观因素影响,客观性强。本发明引入客观赋权法“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代替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主观赋权法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
本发明在基于客观赋权法实现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分层聚类和GIS技术,划分区域环境风险水平的等级,并实现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水平的空间可视化表达。
3、适用范围广
本发明适用于省域、市域和区县等多种区域尺度的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综合评价。
附图说明
图1为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图2为长江流域省域尺度环境污染事故风险源危险性空间变异图;
图3为长江流域省域尺度环境污染事故受体敏感性空间变异图;
图4为长江流域省域尺度环境污染事故受体恢复力空间变异图;
图5为长江流域省域尺度环境污染事故受体脆弱性空间变异图;
图6为长江流域省域尺度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空间变异图;
图7为长江流域省域尺度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等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系统划分为风险源和风险受体2个子系统,从风险源危险性、受体敏感性和受体恢复力的角度选择代表性指标构建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步骤二,运用客观赋权法构建风险源危险性、受体敏感性和受体恢复力量化模型,分别为风险源危险性量化模型、受体敏感性量化模型及受体恢复力量化模型,对区域环境风险源危险性、受体敏感性和受体恢复力进行评价,获取研究区域不同研究单元的风险源危险性指数、受体敏感性指数和受体恢复力指数;
步骤三,构建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评价概念模型和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评价概念模型,根据概念模型和风险源危险性指数、受体敏感性指数和受体恢复力指数计算获取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指数和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指数;
步骤四,采用分层聚类方法和GIS技术,对各评价单元的综合环境风险状况进行分层聚类,并将其划分为高、中、低不同等级,从而为区域环境风险综合管理、产业布局调整与优化、事故应急等方面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精度高等优点。
受体敏感性和受体恢复力是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的基本要素,本发明认为风险受体的脆弱性由受体敏感性和受体恢复力共同作用和影响。受体敏感性越强,受体脆弱性越强;受体恢复力越强,受体脆弱性越弱。因此,本发明构建以下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概念模型:
V=f(S)/f(A)(12)
式中:V表示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f(S)为受体敏感性;f(A)为受体恢复力。
由于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水平取决于区域内风险源危险性水平和受体脆弱性水平。本发明认为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水平受到风险源危险性和受体脆弱性的综合影响,且风险源危险性或受体脆弱性越强,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构建以下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概念模型:
R=HSources*VReceptor(13)
式中:R为区域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HSources、VReceptor分别为人风险源危险性水平和受体脆弱性水平。
按照系统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稳定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现实性原则、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选取风险源危险性和受体脆弱性代表性指标。风险源危险性包括移动风险源和固定风险源,如选取交通事故发生率和年货物运输量作为移动风险源危险性代表性指标,选择环境污染事故数、废水和废弃排放负荷作为固定源危险性代表性指标。受体脆弱性是由受体敏感性和恢复力相互制约和影响的结果,受体敏感性越强,脆弱性越强,而恢复力越强,脆弱性越小。受体脆弱性分别包括人群、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系统的敏感性和恢复力,如选择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耕地面积比等指标分别表征人群、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受体敏感性,选择教育投资度、社会保障度和环境治理投资度等指标分别表征人群、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受体恢复力(如图1所示)。若当某一区域发生环境损害时,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耕地密度越高,区域敏感性越高,可能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就越大,则区域脆弱性越高。反之,当公民教育投资度、社会保障度、环境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越高,人群、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力则越强,面对环境损害的适应力越强,脆弱性越弱。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然后利用客观赋权法“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计算出风险源危险性指数值、风险受体敏感性指数值和受体恢复力指数值,并根据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概念模型和区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概念模型,通过受体敏感性指数和恢复力指数计算区域各评价对象的受体脆弱性,通过区域各评价对象的风险源危险性指数和受体脆弱性指数计算区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综合风险。然后基于分层聚类法和GIS技术得到研究区的风险源危险性空间变异图、受体敏感性空间变异图、受体恢复力空间变异图和受体脆弱性空间变异图、区域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空间变异图和区域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等级图。
以长江流域各省级行政单元为例,按照图1构建了以风险源危险性、受体敏感性和恢复力3类指标组成的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流域各省级单元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基于分层聚类分析法和GIS技术得到长江流域的风险源危险性空间变异图、风险受体敏感性空间变异图、受体恢复力空间变异图和受体脆弱性空间变异图、长江流域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空间变异图和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等级图。
请参阅图2,长江流域风险源危险性自西向东增强,特别是上海、河南、江苏、浙江等省份风险源危险性较高。因此,应重点加强风险企业的优化布局、风险源排查等措施降低风险源危险性;同时加快环境治理、应急避难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在社会及公众环境风险应对中的作用,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的污染事故应对能力。
请参阅图3~5,长江流域受体敏感性、恢复力以及受体脆弱性空间变异强烈。流域风险受体敏感性总体呈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这与长江流域社会整体发展的“阶梯状”空间分异特点一致。敏感性总体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较低。流域风险受体恢复力呈现与敏感性类似的空间变异特点,总体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受到风险受体敏感性和受体恢复力的共同影响,长江流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受体脆弱性也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其中,上海、河南、江苏和西藏等省份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最高,陕西、重庆和云南的受体脆弱性较低。对于上海、江苏、河南等高脆弱区,应考虑高风险产业的重新布局与选址,加快应急避难所、道路交通、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在事故发生时的疏散能力及风险应对能力。对于中西部低脆弱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当中,亦应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生态环境的风险承受能力。
请参阅图6~7,长江流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空间变异显著,东部地区环境风险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作为长江流域的高风险区,江苏、上海、河南等区域应作为流域环境风险管理的重点。根据长江流域环境风险的具体特点不同,应分别采取针对性的环境风险消减及管理措施,从降低风险源危险性和受体脆弱性的角度综合入手,实现区域环境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系统划分为风险源和风险受体2个子系统,从风险源危险性、受体敏感性和受体恢复力的角度选择代表性指标构建区域环境污染事故风险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步骤二,运用客观赋权法构建风险源危险性、受体敏感性和受体恢复力量化模型,分别为风险源危险性量化模型、受体敏感性量化模型及受体恢复力量化模型,对区域环境风险源危险性、受体敏感性和受体恢复力进行评价,获取研究区域不同研究单元的风险源危险性指数、受体敏感性指数和受体恢复力指数;
步骤三,构建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评价概念模型和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评价概念模型,根据概念模型和风险源危险性指数、受体敏感性指数和受体恢复力指数计算获取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指数和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综合风险指数;
步骤四,采用分层聚类方法和GIS技术,对各评价单元的综合环境风险状况进行分层聚类,并将其划分为高、中、低不同等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险源危险性包括移动源危险性和固定源危险性,所述的移动源危险性包括交通事故发生率和货物运输量,所述的固定源危险性包括环境污染事故率、废气排放负荷和废水排放负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受体敏感性包括人群系统敏感性、社会经济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敏感性,所述的人群系统敏感性包括人口密度和12岁以下、65岁以上特殊群体,所述的社会经济敏感性包括经济密度和基础设施投资度,所述的生态系统敏感性包括耕地面积比和自然保护区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受体恢复力包括人群系统恢复力、社会经济系统恢复力和生态系统恢复力,所述的人群系统恢复力包括教育投资度和应急疏散能力,所述的社会经济恢复力包括社会保障度和人均GDP,所述的生态系统恢复力包括环境治理投资度和森林覆盖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受体脆弱性包括受体敏感性和受体恢复力两个方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942754.3A CN105389673A (zh) | 2015-12-16 | 2015-12-16 | 一种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942754.3A CN105389673A (zh) | 2015-12-16 | 2015-12-16 | 一种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89673A true CN105389673A (zh) | 2016-03-09 |
Family
ID=55421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942754.3A Pending CN105389673A (zh) | 2015-12-16 | 2015-12-16 | 一种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389673A (zh) |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26405A (zh) * | 2016-08-23 | 2017-01-11 |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一种水库流域生态保护方法 |
CN108764745A (zh) * | 2018-06-05 | 2018-11-06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一种危险液体管道泄漏风险评价方法及装置 |
CN109345074A (zh) * | 2018-09-03 | 2019-02-15 |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 一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公众接受性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的方法 |
CN109636172A (zh) * | 2018-12-06 | 2019-04-16 | 南开大学 | 基于风险场的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区划方法 |
CN109711681A (zh) * | 2018-12-12 | 2019-05-03 | 天津大学 | 一种基于ArcGIS的全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
CN110348629A (zh) * | 2019-07-08 | 2019-10-18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强震区电网脆弱地质环境泥石流发生概率计算方法 |
CN110443468A (zh) * | 2019-07-18 | 2019-11-12 | 天津大学 | 一种山洪灾害脆弱性多测度评估方法 |
CN110579359A (zh) * | 2019-09-10 | 2019-12-17 | 武汉光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驾驶失效场景库的优化方法及系统、服务器及介质 |
CN112232641A (zh) * | 2020-09-24 | 2021-01-15 | 北京师范大学 | 一种基于社会经济过程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
CN113393127A (zh) * | 2021-06-17 | 2021-09-14 |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一种区域环境管控化学物质筛查优选确定方法 |
CN113705941A (zh) * | 2020-05-22 | 2021-11-26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一种县域尺度高风险污染地块快速筛查方法 |
CN118014163A (zh) * | 2024-04-08 | 2024-05-10 | 云南瀚哲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生产障碍耕地治理优化调控方法及系统 |
-
2015
- 2015-12-16 CN CN201510942754.3A patent/CN105389673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26405A (zh) * | 2016-08-23 | 2017-01-11 |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一种水库流域生态保护方法 |
CN108764745B (zh) * | 2018-06-05 | 2020-05-15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一种危险液体管道泄漏风险评价方法及装置 |
CN108764745A (zh) * | 2018-06-05 | 2018-11-06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一种危险液体管道泄漏风险评价方法及装置 |
CN109345074A (zh) * | 2018-09-03 | 2019-02-15 |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 一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公众接受性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的方法 |
CN109636172A (zh) * | 2018-12-06 | 2019-04-16 | 南开大学 | 基于风险场的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区划方法 |
CN109636172B (zh) * | 2018-12-06 | 2024-04-02 | 南开大学 | 基于风险场的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区划方法 |
CN109711681A (zh) * | 2018-12-12 | 2019-05-03 | 天津大学 | 一种基于ArcGIS的全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
CN110348629A (zh) * | 2019-07-08 | 2019-10-18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强震区电网脆弱地质环境泥石流发生概率计算方法 |
CN110443468A (zh) * | 2019-07-18 | 2019-11-12 | 天津大学 | 一种山洪灾害脆弱性多测度评估方法 |
CN110443468B (zh) * | 2019-07-18 | 2023-04-18 | 天津大学 | 一种山洪灾害脆弱性多测度评估方法 |
CN110579359A (zh) * | 2019-09-10 | 2019-12-17 | 武汉光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驾驶失效场景库的优化方法及系统、服务器及介质 |
CN113705941A (zh) * | 2020-05-22 | 2021-11-26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一种县域尺度高风险污染地块快速筛查方法 |
CN112232641A (zh) * | 2020-09-24 | 2021-01-15 | 北京师范大学 | 一种基于社会经济过程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
CN112232641B (zh) * | 2020-09-24 | 2023-04-25 | 北京师范大学 | 一种基于社会经济过程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
CN113393127A (zh) * | 2021-06-17 | 2021-09-14 |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一种区域环境管控化学物质筛查优选确定方法 |
CN118014163A (zh) * | 2024-04-08 | 2024-05-10 | 云南瀚哲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生产障碍耕地治理优化调控方法及系统 |
CN118014163B (zh) * | 2024-04-08 | 2024-06-11 | 云南瀚哲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生产障碍耕地治理优化调控方法及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89673A (zh) | 一种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 |
CN103337035A (zh) | 基于定量评价的确定城市中心体系选址方法 | |
CN103258143A (zh) | 一种城市风貌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价方法 | |
Borg et al. | The ANDROID case study; Venice and its territory: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in multi-hazard scenarios | |
Cheng et al. |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for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 | |
Shenavr et al. | Comparison of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AHP and WLC approaches) for land capability assess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GIS | |
Nazmfar | 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d fuzzy model mapping of evaluation of urban vulnerability against earthquake | |
Sarvar et al. | Assessment of risk caused by earthquake in region 1 of Tehran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RADIUS, TOPSIS and AHP models | |
Weldu et al. |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sites for housing development using GIS based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in Dire Dawa City, Ethiopia | |
Yang et al. | Using a combined evaluation method to assess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 |
Badina et al. | Spatial aspects of urban population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and man-made hazards | |
Liu et al. | An object–pressure–endurance–resilience system for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coastal zone ecosystems | |
Delavar et al. | Earthquak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for hospital buildings using a GIS-based group multi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 a case study of Tehran, Iran | |
Tian et al. |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architectural space index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
Qin et al. | Refined urban disas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elements at risk: A case study of Dalian, China | |
CN117933539A (zh) | 一种基于社会经济指标耦合的城市洪涝韧性评价建模方法 | |
Pakhomova et al. |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the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iti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ystems approach | |
Wu et al. | Risk assessment of earth fractures by constructing an intrinsic vulnerability map, a specific vulnerability map, and a hazard map, using Yuci City, Shanxi, China as an example | |
Taleshi et al. | The Physical Transformations due to the Rural Sprawl in Rural Settlements of Hamadan Periphery | |
Ebrahimian Ghajari |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a GIS-based model for temporary accommodation plann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earthquake crisis in Babol City | |
Sen et al. |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ramework for quantifying the flood resilience of housing infrastructure systems | |
Asadollahfardi et al. | The comparison of a revised Leopold matrix and fuzzy methods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Al‐A'amiriya residential complex, Baghdad, Iraq | |
Lv et al. | Analysis on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Efficiency of the Extremely Earthquake‐Stricken Areas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DEA‐Malmquist Index | |
Reza et al. | Vulnerabilities of local people and migrants due to flooding in Malaysia: Identifying gaps for better management | |
Qiu et al. | Accessibility of rehabilitation fac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spatial big data in xiame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