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87424B - 透镜及采用该透镜的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及采用该透镜的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87424B CN105387424B CN201410444971.5A CN201410444971A CN105387424B CN 105387424 B CN105387424 B CN 105387424B CN 201410444971 A CN201410444971 A CN 201410444971A CN 105387424 B CN105387424 B CN 10538742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collecting part
- light collecting
- emitting component
- bas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4—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33—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 G02B19/0047—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light sour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种透镜,包括基部以及设置在基部上的聚光部,所述基部包括第一基部以及第二基部,所述聚光部包括第一聚光部及第二聚光部,所述第一聚光部及第二聚光部分别自所述第一基部及第二基部的同侧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聚光部具有第一光轴,所述第二聚光部具有第二光轴,所述第一聚光部的第一光轴与第二聚光部的第二光轴呈角度设置并且在延长线上相交。本发明还涉及采用该透镜的发光装置以在透镜的一侧形成光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元件,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聚光的透镜以及采用该透镜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光源一般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基板上的发光元件。为了获取更高的光强度,通常会在基板上设置反光杯对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聚集。然而,经过反光杯反射后聚集的光线的光强仍然不适用于对光强度要求较高的场合。如何提高光源的光强度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提高光强度的透镜以及使用该透镜的发光装置。
一种透镜,包括基部以及设置在基部上的聚光部,所述基部包括第一基部以及第二基部,所述聚光部包括第一聚光部及第二聚光部,所述第一聚光部及第二聚光部分别自所述第一基部及第二基部的同侧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聚光部具有第一光轴,所述第二聚光部具有第二光轴,所述第一聚光部的第一光轴与第二聚光部的第二光轴呈角度设置并且在延长线上相交。
一种发光装置,包括上述透镜以及与所述透镜的聚光部对应设置的发光元件,且所述发光元件的中心分别位于所述聚光部的光轴所在的直线上。
本发明的透镜及采用该透镜的发光装置中,由于所述透镜的第一聚光部的第一光轴及第二聚光部的第二光轴相交,从而使得自第一聚光部及第二聚光部沿着第一光轴附近及第二光轴附近入射入透镜的光线在透镜的一侧形成光强更高的光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透镜与发光元件组成的发光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2中的透镜为图1所示的透镜沿II-II线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光强分布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透镜与发光元件组成的发光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5中的透镜为图4所示的透镜沿着V-V线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透镜与发光元件组成的发光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透镜与发光元件组成的发光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透镜与发光元件组成的发光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透镜与发光元件组成的发光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透镜 | 100,100a,100b,100c,100d,100e |
发光装置 | 200,200a,200b,200c,200d,200e |
基部 | 10 |
第一基部 | 10a |
第二基部 | 10b |
第一表面 | 101,101a,101b |
第二表面 | 102,102a,102b |
聚光部 | 20 |
第一聚光部 | 21 |
第一曲面 | 211,221,231 |
第二曲面 | 212,222,232 |
第二聚光部 | 22 |
第三聚光部 | 23 |
第四聚光部 | 24 |
发光元件 | 30 |
第一发光元件 | 31 |
第二发光元件 | 32 |
第三发光元件 | 33 |
第四发光元件 | 34 |
第一凹槽 | 210 |
第一侧面 | 2101,2201 |
第二侧面 | 2102,2202 |
第一底面 | 2103 |
第二底面 | 2203 |
第二凹槽 | 220 |
第三凹槽 | 230 |
第四凹槽 | 240 |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见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透镜100包括基部10以及设置在基部10一侧表面的聚光部20。所述聚光部20包括第一聚光部21及第二聚光部22。所述第一聚光部21具有第一光轴L1,所述第二聚光部22具有第二光轴L2。所述第一聚光部21的第一光轴L1与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光轴L2呈角度设置并且在延长线上相交。
所述透镜100由透光材料制成,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者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所述基部10与所述第一聚光部21以及第二聚光部22一体成型。当然,所述基部10也可以与所述第一聚光部21、第二聚光部22分开制作,然后再将结合在一起。
所述基部10呈平板状,其包括第一表面101以及与该第一表面101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二表面10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101以及第二表面102均为平整的表面。
请参见图2,所述第一聚光部21自所述基部10的第二表面102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0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聚光部21包括位于第一光轴L1一侧的第一曲面21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光轴L1另外一侧的第二曲面21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曲面211位于所述第一光轴L1的左侧,所述第二曲面212位于所述第一光轴L1的右侧。所述第一曲面211与第二曲面212的曲率不等。优选地,所述第一曲面211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二曲面212的曲率。也即,所述第一聚光部21呈非对称结构。所述第一聚光部21的第一光轴L1与垂直于所述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直线O1-O1’之间形成夹角α1,α1小于90度。
所述第二聚光部22位于所述第一聚光部21的一侧,且自所述基部10的第二表面102向远离第一表面101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光部22位于所述第一聚光部21的右侧。所述第二聚光部22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光轴L2一侧的第一曲面22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光轴L2另外一侧的第二曲面22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光部22的第一曲面221位于所述第二光轴L2的右侧,所述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曲面222位于所述第二光轴L2的左侧。也即,所述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曲面222以及第一聚光部21的第二曲面212位于所述第二聚光部22的第一曲面221以及第一聚光部21的第一曲面211之间。所述第二聚光部22的第一曲面221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曲面222的曲率。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光部22呈非对称结构。所述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光轴L2与垂直于所述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直线O2-O2’之间形成夹角α2,α2小于90度。
所述第二聚光部22可以与所述第一聚光部21具有相同的大小和形状,第二聚光部22也可以与第一聚光部21具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只要所述第二聚光部22与所述第二光轴L2与所述第一光轴L1能够相交即可。此外,所述第二聚光部22与所述第一聚光部21的形状和大小不限定于上述的形状,其还可呈现出环状。
本实施例中,沿着所述第一聚光部21的第一光轴L1入射入透镜100的光线及沿着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光轴L2入射入透镜100的光线,在基部10的第一表面101出射后可聚集在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一侧形成光斑C。
请再次参见图2,本发明还涉及采用上述透镜100的发光装置200,其包括上述透镜100以及与所述透镜100的第一聚光部21及第二聚光部22对应设置的发光元件30。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30包括第一发光元件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32。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与所述透镜100的第一聚光部21对应设置,且其位于所述第一聚光部21的第一光轴L1所在的直线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32与所述透镜100的第二聚光部22对应设置,且其位于所述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光轴L2所在的直线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一光轴L1所在的直线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32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二光轴L2所在的直线上。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及第二发光元件32均为光指向性佳的发光器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及第二发光元件32可采用发光二极管,如紫外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及第二发光元件32发出的光线分别沿着所述第一聚光部21的第一光轴L1及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光轴L2的附近进入透镜100,经由所述透镜100聚光后会聚在光斑C处,以使得光斑C处的光强最大。
上述发光装置200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中心发出沿着所述第一聚光部21的第一光轴L1的入射光线与直线O1-O1’之间的夹角为α1,所述第二发光元件32中心发出的沿着所述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光轴L2的入射光线与直线O2-O2’之间的夹角为α2。第一发光元件31的中心距离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垂直距离为D1,第二发光元件32的中心距离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垂直距离为D2。过光斑C的中心向基部10的第一表面101做垂线L0。第一发光元件31中心距离所述垂线L0的距离为A1,第二发光元件32中心距离所述垂线L0的距离为A2。光斑C的中心距离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距离为L。所述透镜100的折射率为N,则有如下关系式:
D1*Tan(α1)+L*Tan(Sin-1(N*Sin(α1))) = A1 (1)
D2*Tan(α2)+L*Tan(Sin-1(N*Sin(α2))) = A2 (2)
上式(1)和(2)分别描述了第一发光元件31与第二发光元件32发出的沿着第一聚光部21的第一光轴L1和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光轴L2的入射光线所满足的条件。
为了更为准确地描述第一发光元件31与第二发光元件32发出的不同入射角的光线与上述其他参数之间的关系,上述公式可引入参数δ:
D1*Tan(α1)+L*Tan(Sin-1(N*Sin(α1))) = A1+δ1 (3)
D2*Tan(α2)+L*Tan(Sin-1(N*Sin(α2))) = A2+δ2 (4)
如图3所示,其中,参数δ1表示的是第一发光元件31的辐射光强达到极值Imax的一半(Imax/2)时对应的辐射宽度,参数δ2表示的是第二发光元件32的辐射光强达到极值Imax的一半(Imax/2)时对应的辐射宽度。当然,当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与第二发光元件32为参数完全相同的器件时,δ1=δ2。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200中,第一发光元件31及第二发光元件3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聚光部21的第一光轴L1上及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光轴L2上,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及第二发光元件32发出的光线分别沿着第一聚光部21的第一光轴L1及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光轴L2的附近入射,从而在透镜100的一侧会聚形成光强最强的点C。
第二实施例
请参见图4及图5,本实施例中的透镜100a的聚光部20还包括第三聚光部23。所述第三聚光部23设置所述第一聚光部21以及第二聚光部22之间。所述第三聚光部23具有第三光轴L3。所述第三聚光部23自所述基部10第二表面102向下延伸的距离H3小于所述第一聚光部21及第二聚光部22向下延伸的距离H1,H2。
所述第三聚光部23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光轴L3两侧的第一曲面231以及第二曲面232。所述第三聚光部23的第一曲面231及第二曲面232分别朝向所述第一聚光部21的第二曲面212及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曲面222。所述第三聚光部23的第一曲面231以及第二曲面232关于所述第三光轴L3对称。
采用本实施例的透镜100a的发光装置200a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三聚光部23对应设置的第三发光元件33。所述第三发光元件33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32设置在基部10的同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发光元件33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三聚光部23的第三光轴L3所在的直线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33为指向性佳的发光器件,如紫外发光二极管。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第二发光元件32以及第三发光元件33的光线经过第一聚光部21、第二聚光部22以及第三聚光部23后会聚在光斑C处,以在光斑C处获得最强的光强。
第三实施例
请参见图6,本实施例中的发光装置200b中的透镜100b中,所述第一聚光部21正对第一光轴L1的位置上开设有第一凹槽210,所述第二聚光部22正对第二光轴L2的位置上开设有第二凹槽220。
所述第一凹槽210及第二凹槽220分别用以收容第一发光元件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32。
所述第一凹槽210由第一侧面2101、第二侧面2102以及连接第一侧面2101及第二侧面2102的第一底面2103围设形成。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2101平行于所述第二侧面2102,且分别沿着平行于所述第一光轴L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底面2103为朝向第一凹槽210开口方向凸设的聚光面。
所述第一侧面2101以及第二侧面2102进一步可设置成光反射面,以将入射至第一侧面2101及第二侧面2102的光反射至第一底面2103上。所述第一底面2103将所述入射至其上的光线会聚至第一光轴L1的附近入射。
所述第二凹槽220由第一侧面2201、第二侧面220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面2201以及第二侧面2202的第二底面2203围设形成。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2201平行于所述第二侧面2202,且分别沿着平行于第二光轴L2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底面2203为朝向第二凹槽220的开口方向凸设的聚光面。
所述第一侧面2201以及第二侧面2202可为光反射面,以将入射至第一侧面2201及第二侧面2202的光反射至第二底面2203上。所述第二底面2203将入射至其的光线会聚至第二光轴L2的附近入射。
第四实施例
请参见图7,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透镜100c还包括第三聚光部23及第四聚光部24。所述第三聚光部23设置在所述第一聚光部21远离第二聚光部22的一侧,所述第四聚光部24设置在所述第二聚光部22远离第一聚光部21的一侧。所述第三聚光部23具有第三光轴L3,所述第四聚光部24具有第四光轴L4,且所述第三聚光部23的第三光轴L3与第四聚光部24的第四光轴L4相交。
所述第三聚光部23的第三光轴L3与垂直于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直线O3-O3’之间的夹角α3大于所述第一聚光部21的第一光轴L1与直线O1-O1’之间的夹角α1,所述第四聚光部24的第四光轴L4与垂直于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直线O4-O4’之间的夹角α4大于所述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光轴L2与直线O2-O2’之间的夹角α2。
相应地,采用本实施例的透镜100c的发光装置200c进一步包括第三发光元件33以及第四发光元件34。所述第三发光元件33与所述第三聚光部23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三发光元件33位于所述第三聚光部23的第三光轴L3所在的直线上。所述第四发光元件34与所述第四聚光部24对应设置,且第四发光元件34位于所述第四聚光部24的第四光轴L4所在的直线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发光元件33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三光轴L3所在的直线上,所述第四发光元件34的中心位于所述第四光轴L4所在的直线上。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第二发光元件32、第三发光元件33以及第四发光元件34发出的光线经由第一聚光部21、第二聚光部22、第三聚光部23以及第四聚光部24会聚至光斑C处,以在光斑C处的获得最强的光强。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中心发出的沿着所述第一聚光部21的第一光轴L1的入射光线与直线O1-O1’之间的夹角为α1,所述第二发光元件32中心发出的沿着所述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光轴L2的入射光线与直线O2-O2’之间的夹角为α2,第三发光元件33中心发出的沿着所述第三聚光部23的第三光轴L3的入射光线与垂直于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直线O3-O3’之间的夹角为α3,第四发光元件34中心发出的沿着所述第四聚光部24的第四光轴L4的入射光线与垂直于基部10的第一表面101的直线O4-O4’之间的夹角为α4。
假设第一发光元件31的中心距离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垂直距离为D1(图未示),第二发光元件32的中心距离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垂直距离为D2(图未示),第三发光元件33的中心距离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垂直距离为D3(图未示),第四发光元件34的中心距离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垂直距离为D4(图未示)。
过光斑C处的中心向基部10的第一表面101做垂线L0。第一发光元件31中心距离所述垂线L0的距离为A1(图未示),第二发光元件32中心距离所述垂线L0的距离为A2(图未示),第三发光元件33中心距离所述垂线L0的距离为A3(图未示),第四发光元件34中心距离所述垂线L0的距离为A4(图未示)。光斑C的中心距离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距离为L,所述透镜的折射率为N。
则有如下关系式:
D1*Tan(α1)+L*Tan(Sin-1(N*Sin(α1))) = A1(5)
D2*Tan(α2)+L*Tan(Sin-1(N*Sin(α2))) = A2(6)
D3*Tan(α3)+L*Tan(Sin-1(N*Sin(α3))) = A3(7)
D4*Tan(α4)+L*Tan(Sin-1(N*Sin(α4))) = A4(8)
同理,依次类推,第n个聚光部(图未示)满足:
Dn*Tan(αn)+L*Tan(Sin-1(N*Sin(αn))) = An(9)
其中,所述第n聚光部的第n光轴与垂直于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直线On-On’(图未示)之间的夹角为αn(图未示),第n发光元件的中心距离基部10第一表面101的垂直距离为Dn(图未示),第n发光元件的中心距离所述垂线L0的距离为An(图未示)。
当然,为了更为准确地描述n个发光元件发出的不同入射角的光线与上述其他参数之间的关系,上述公式可引入参数δ:
Dn*Tan(αn)+L*Tan(Sin-1(N*Sin(αn))) = An+δn(10)
其中,n为自然数,参数δn表示的是第n发光元件的辐射光强达到极值的一半时对应的辐射宽度。
第五实施例
请参见图8,本实施例的透镜100d所述第一聚光部21上设置第一凹槽210,所述第二聚光部22上设置第二凹槽220,所述第三聚光部23上设置第三凹槽230以及第四聚光部24上设置第四凹槽240。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第二发光元件32、第三发光元件33以及第四发光元件34分别收容在所述第一凹槽210、第二凹槽220、第三凹槽230以及第四凹槽240内。
采用本实施例的透镜100d的发光装置200d的第一发光件31、第二发光元件32、第三发光元件33以及第四发光元件34发出的光线经由第一聚光部21、第二聚光部22、第三聚光部23以及第四聚光部24会聚后,分别沿着第一光轴L1、第二光轴L2、第三光轴L3以及第四光轴L4的附近入射至透镜100d内部,并且在透镜100d的另外一侧会聚形成光斑C。
第六实施例
请参见图9,所述透镜100e的基部10包括第一基部10a、第二基部10b以及分别自所述第一基部10a及第二基部10b向外延伸的第一聚光部21及第二聚光部22。
所述第一基部10a包括第一表面101a以及与第一表面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二表面102a。所述第一聚光部21自所述第二表面102a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01a的方向向外凸设。
所述第二基部10b包括第一表面101b以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二表面102b。所述第二聚光部22自所述第二表面102b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01b的方向向外凸设,也即所述第二聚光部22与所述第一聚光部21分别自所述第一基部10a及第二基部10b的同侧向外延伸形成。
所述第一基部10a与第二基部10b之间形成夹角θ。所述夹角θ大于0度而小于或等于180度。可以理解地,当所述夹角θ等于180度时,所述第一基部10a及第二基部10b形成前述实施例中的基部10。
相应地,采用本实施例的透镜100e的发光装置200e包括与第一聚光部21及第二聚光部22相应的第一发光元件3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32。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的位于所述第一聚光部21的第一光轴L1所在的直线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32的位于所述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光轴L2所在的直线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一光轴L1所在的直线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32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二光轴L2所在的直线上。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31中心沿着所述第一聚光部21的第一光轴L1的入射光线及第二发光元件32中心发出的沿着第二聚光部22的第二光轴L2入射的光线入射该透镜100e后,在透镜100e的另外一侧会聚在光斑C,以在光斑C处获得光强度最强。
本发明的透镜100、100a、100b、100c、100d、100e及分别采用该透镜100、100a、100b、100c、100d、100e的发光装置200、200a、200b、200c、200d、200e中,由于所述透镜100、100a、100b、100c、100d、100e的不同聚光部的光轴之间相交,从而使得沿着透镜100、100a、100b、100c、100d、100e的不同聚光部的光轴附近入射的光线聚集自透镜100、100a、100b、100c、100d、100e的另外一侧以得到光强最强的光斑C。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透镜,包括基部以及设置在基部上的聚光部,所述基部包括第一基部以及第二基部,所述聚光部包括第一聚光部及第二聚光部,所述第一聚光部及第二聚光部分别自所述第一基部及第二基部的同侧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聚光部具有第一光轴,所述第二聚光部具有第二光轴,所述第一聚光部的第一光轴与第二聚光部的第二光轴呈角度设置并且在延长线上相交,所述第一聚光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光轴远离所述第二光轴一侧的第一曲面及位于所述第一光轴靠近所述第二光轴一侧的第二曲面,所述第二聚光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光轴远离所述第一光轴一侧的第一曲面及位于所述第二光轴靠近所述第一光轴一侧的第二曲面,所述第一聚光部的第一曲面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一聚光部的第二曲面的曲率,所述第二聚光部的第一曲面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二聚光部的第二曲面的曲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之间形成夹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之间的夹角为180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光部沿着所述第一光轴的方向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聚光部沿着所述第二光轴的方向开设有第二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的第一底面,所述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为反光面,所述第一底面为聚光面,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分别平行于所述第一光轴,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的第二底面,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平行于所述第二光轴且均为反光面,所述第二底面为聚光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部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聚光部与第二聚光部之间的第三聚光部,所述第三聚光部具有第三光轴,所述第三光轴与所述第一光轴及第二光轴相交。
7.一种发光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项中的任何一项的透镜以及与所述透镜的聚光部对应设置的发光元件,且所述发光元件的中心分别位于所述聚光部的光轴所在的直线上。
8.一种发光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3至6项中的任何一项的透镜以及与所述透镜的聚光部对应设置的发光元件,且所述发光元件的中心分别位于所述聚光部的光轴所在直线上,所述发光元件包括与所述第一聚光部对应设置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与所述第二聚光部对应设置的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中心发出沿着所述第一聚光部的第一光轴的入射光线与垂直于第一基部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α1,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中心发出的沿着所述第二聚光部的第二光轴的入射光线与垂直于第二基部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α2,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距离第一基部远离第一聚光部的一侧表面的垂直距离为D1,第二发光元件的中心距离第二基部远离第二聚光部的一侧表面的垂直距离为D2,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沿着第一光轴及第二光轴入射的光线在第一基部及第二基部的远离第一聚光部及第二聚光部的一侧形成光斑C,过光斑C的中心向第一基部及第二基部做垂线L0,第一发光元件中心距离所述垂线L0的距离为A1,第二发光元件中心距离所述垂线L0的距离为A2,光斑C的中心距离第一基部及第二基部的垂直距离为L,所述透镜的折射率为N,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沿着所述第一光轴及第二光轴入射的光线满足如下关系式:
D1*Tan(α1)+L*Tan(Sin-1(N*Sin(α1)))=A1
D2*Tan(α2)+L*Tan(Sin-1(N*Sin(α2)))=A2。
9.一种发光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4至6项中的任何一项的透镜以及与所述透镜的聚光部对应设置的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对应设置的发光元件对应收容在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内。
10.一种发光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3至5项中的任何一项的透镜以及与所述透镜的聚光部对应设置的发光元件,且所述发光元件的中心分别位于所述聚光部的光轴所在直线上,所述发光元件包括与所述第一聚光部对应设置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与所述第二聚光部对应设置的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中心发出沿着所述第一聚光部的第一光轴的入射光线与垂直于第一基部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α1,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中心发出的沿着所述第二聚光部的第二光轴的入射光线与垂直于第二基部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α2,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距离第一基部远离第一聚光部的一侧表面的垂直距离为D1,第二发光元件的中心距离第二基部远离第二聚光部的一侧表面的垂直距离为D2,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沿着第一光轴及第二光轴入射的光线在第一基部及第二基部的远离第一聚光部及第二聚光部的一侧形成光斑C,过光斑C的中心向第一基部及第二基部做垂线L0,第一发光元件中心距离所述垂线L0的距离为A1,第二发光元件中心距离所述垂线L0的距离为A2,光斑C中心距离第一基部及第二基部的垂直距离为L,所述透镜的折射率为N,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满足如下关系式:
D1*Tan(α1)+L*Tan(Sin-1(N*Sin(α1)))=A1+δ1
D2*Tan(α2)+L*Tan(Sin-1(N*Sin(α2)))=A2+δ2
其中,δ1为第一发光元件的辐射光强度达到极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辐射宽度,δ2为第二发光元件的辐射光强度达到极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辐射宽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44971.5A CN105387424B (zh) | 2014-09-03 | 2014-09-03 | 透镜及采用该透镜的发光装置 |
TW103133025A TWI547671B (zh) | 2014-09-03 | 2014-09-24 | 透鏡及採用該透鏡的發光裝置 |
US14/814,675 US9726344B2 (en) | 2014-09-03 | 2015-07-31 | Lens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44971.5A CN105387424B (zh) | 2014-09-03 | 2014-09-03 | 透镜及采用该透镜的发光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87424A CN105387424A (zh) | 2016-03-09 |
CN105387424B true CN105387424B (zh) | 2019-01-15 |
Family
ID=55402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4497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87424B (zh) | 2014-09-03 | 2014-09-03 | 透镜及采用该透镜的发光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26344B2 (zh) |
CN (1) | CN105387424B (zh) |
TW (1) | TWI547671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22610A (zh) * | 2011-06-24 | 2012-01-18 | 深圳市众明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 一种聚光透镜、灯具及照相机 |
CN103032746A (zh) * | 2012-12-30 | 2013-04-10 | 中微光电子(潍坊)有限公司 | 一种led光源模组及其led光源 |
CN103032745A (zh) * | 2012-12-30 | 2013-04-10 | 中微光电子(潍坊)有限公司 | 一种led光源模组及其led光源 |
CN104235758A (zh) * | 2013-06-19 | 2014-12-24 | 全亿大科技(佛山)有限公司 | 透镜、具有该透镜的导光罩和使用该透镜的照明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99141B2 (en) * | 2009-03-13 | 2014-04-15 | Knowles Electronics, Llc | Lens assembly apparatus and method |
JP2010244688A (ja) * | 2009-04-01 | 2010-10-28 |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 半導体発光装置の光源モジュール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
TWI388773B (zh) * | 2009-11-13 | 2013-03-11 | Chung Shan Inst Of Science | 光源共用光學系統 |
WO2011076213A1 (en) * | 2009-12-21 | 2011-06-30 | Martin Professional A/S | Projecting illumination device with multiple light sources |
CN102192472B (zh) * | 2010-03-03 | 2014-04-30 | 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透镜装置 |
TWI422869B (zh) * | 2010-09-24 | 2014-01-11 | Young Optics Inc | 透鏡陣列模組及投影裝置 |
-
2014
- 2014-09-03 CN CN201410444971.5A patent/CN10538742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9-24 TW TW103133025A patent/TWI54767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5
- 2015-07-31 US US14/814,675 patent/US972634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22610A (zh) * | 2011-06-24 | 2012-01-18 | 深圳市众明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 一种聚光透镜、灯具及照相机 |
CN103032746A (zh) * | 2012-12-30 | 2013-04-10 | 中微光电子(潍坊)有限公司 | 一种led光源模组及其led光源 |
CN103032745A (zh) * | 2012-12-30 | 2013-04-10 | 中微光电子(潍坊)有限公司 | 一种led光源模组及其led光源 |
CN104235758A (zh) * | 2013-06-19 | 2014-12-24 | 全亿大科技(佛山)有限公司 | 透镜、具有该透镜的导光罩和使用该透镜的照明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47671B (zh) | 2016-09-01 |
US9726344B2 (en) | 2017-08-08 |
TW201610358A (zh) | 2016-03-16 |
US20160061408A1 (en) | 2016-03-03 |
CN105387424A (zh) | 2016-03-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036936U (zh) | 光学透镜组合及照明装置 | |
CN103727472B (zh) | 用于车辆的照明装置 | |
CN105546432B (zh) | 洗墙灯透镜、具有该洗墙灯透镜的发光模块和洗墙灯 | |
CN205244911U (zh) | 照明装置及其光学构件 | |
CN104373896A (zh) | 光学透镜及采用该光学透镜的灯具 | |
CN105402687A (zh) | 聚光透镜以及使用该聚光透镜的灯具 | |
CN207350245U (zh) | 实现近光的透镜组件 | |
CN203190060U (zh) | 照明装置 | |
US20170276320A1 (en) | Led spotlight | |
CN104180304B (zh) | Led灯具及其配光透镜 | |
CN103988110B (zh) | 用于led灯的光学准直器 | |
CN105333318A (zh) | 大角度led照明装置 | |
CN204114838U (zh) | 一种光束角可调的二次光学透镜模组 | |
CN105114913B (zh) | Led远射透镜 | |
CN104296067A (zh) | 导光透镜 | |
CN106838666B (zh) | 一种遮光角可控的小孔出光灯具 | |
CN104075237B (zh) | 光学系统及具有该光学系统的照明装置 | |
CN105387424B (zh) | 透镜及采用该透镜的发光装置 | |
CN105402656B (zh) | Led射灯结构 | |
CN107490816B (zh) | 全反射型菲涅尔透镜 | |
CN204648118U (zh) | 一种反射式导光筒 | |
CN107314272B (zh) | 聚光灯以及聚光透镜 | |
CN204647929U (zh) | 一种具有反射式导光筒的led光源 | |
CN208920003U (zh) | 一种具有多级内凹结构的led聚光透镜 | |
CN108368992A (zh) | 具有复合外覆层结构的光纤光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15 Termination date: 2020090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