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83569A - 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83569A
CN105383569A CN201510895348.6A CN201510895348A CN105383569A CN 105383569 A CN105383569 A CN 105383569A CN 201510895348 A CN201510895348 A CN 201510895348A CN 105383569 A CN105383569 A CN 1053835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gradient intensity
yield strength
gradient
constant inter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9534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勇
黄登峰
吴长风
崔朝军
沈辉
叶松奎
卢琳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King Long United Automotiv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King Long United Automotiv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King Long United Automotiv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King Long United Automotiv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89534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83569A/zh
Publication of CN105383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35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由纵向梯度强度立柱和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组成。由于本发明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沿梯度强度L型板的长度方向贴合在梯度强度L型板内侧壁上,能保证客车在侧翻过程中,客车闭环结构关键部件立柱的碰撞力和对应位置的强度相匹配,使客车侧围各部件受力更加均匀,更有利于卸载外面的冲击载荷。此外,本发明的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增强了立柱刚度,并使客车侧翻时更稳定的吸能,降低二次碰撞时的伤亡。同时泡沫材料还起到隔音、隔热的效果,提高客车的侧翻安全性和舒适性能。

Description

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客车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
背景技术
道路客运发展迅速,客运车辆已成为我国公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因此客运车辆事故是特大交通事故的主体,占特大事故总数的70%,而侧翻是客车事故中最严重的交通事故,容易造成大的交通伤亡。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提高客车侧翻性能已成为研究的重点。
客车发生侧翻碰撞时,首先是侧围着地发生变形,整个侧翻过程中,客车侧围骨架的闭环结构是主要的吸能部件,而侧围中变形最大的是立柱。因此客车闭环结构中的立柱设计是客车侧翻安全性能设计的重点。
目前一般的客车侧围设计都是对侧围结构和尺寸进行改进,如添加强度板,尺寸加厚等都会增加客车重量,不利于燃油经济性。并且其对提高客车侧翻安全性能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客车在侧翻过程中侧围顶端先着地,客车立柱从上至下所受力矩逐渐增大。因此为保证客车侧围受力均匀和较小的发生变形,开发出一种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立柱从上至下强度递增,与客车侧翻时立柱不同位置所受不同大小的力匹配,使立柱整体刚度增强;现有的客车闭环结构在侧翻碰撞时,各部件的吸能效果都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音、隔热的效果好且更加舒适、安全的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发明是一种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由纵向梯度强度立柱和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组成;所述的纵向梯度强度立柱由两块梯度强度L型板在顶部对角焊接而成,形成门字型框架;所述的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沿梯度强度L型板的长度方向贴合在梯度强度L型板内侧壁上;所述的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由多层泡沫材料构成,各层泡沫材料依次叠合在一起且通过工业胶水粘接,各层泡沫材料的密度从远离纵向梯度强度立柱的内侧(靠近生存空间)向靠近纵向梯度强度立柱的外侧呈梯度增加。
所述的纵向梯度强度立柱的屈服强度屈服是自上而下逐渐变大,呈梯度变化。
所述的纵向梯度强度立柱的屈服强度从上至下分为十个强度递增的区间。
所述的纵向梯度强度立柱每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第一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200~300Mpa,第二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300~400Mpa,第三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400~500Mpa,第四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500~600Mpa。第五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600~700Mpa,第六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700~800Mpa,第七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800~900Mpa,第八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900~1000Mpa,第九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1000~1100Mpa,第十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1100~1200Mpa。
所述的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由五层泡沫材料构成。
所述的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的密度为:第一层泡沫材料密度为200KG/m3,第二层泡沫材料密度为300KG/m3,第三层泡沫材料密度为400KG/m3,第四层泡沫材料密度为500KG/m3,第五层泡沫材料密度为600KG/m3
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本发明由纵向梯度强度立柱和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组成,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沿梯度强度L型板的长度方向贴合在梯度强度L型板内侧壁上,能保证客车在侧翻过程中,客车闭环结构关键部件立柱的碰撞力和对应位置的强度相匹配,使客车侧围各部件受力更加均匀,更有利于卸载外面的冲击载荷,避免了客车侧围发生过大的塑性变形。此外,本发明的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增强了立柱刚度,并使客车侧翻时更稳定的吸能,降低二次碰撞时的伤亡。同时泡沫材料还起到隔音、隔热的效果,提高客车的侧翻安全性和舒适性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轴测图;
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纵向梯度强度立柱每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的轴测图;
图6为本发明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的横截面图;
图7为本发明应用于客车的闭环结构示意图;
图8为ECE-R66法规规定的客车侧翻示意图;
图9为未采用双梯度强度立柱结构前客车的侧翻仿真示意图;
图10为采用了双梯度强度立柱结构后的客车侧翻仿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是一种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由纵向梯度强度立柱1和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2组成。
所述的纵向梯度强度立柱1由两块梯度强度L型板11、12在顶部对角焊接而成,形成门字型框架。所述的纵向梯度强度立柱1的屈服强度不同位置的屈服强度不是一个定值,而是自上而下(即:从顶围横梁位置至底架横梁位置)逐渐变大,呈梯度变化,从上至下分为十个强度递增的区间。结合图4所示,所述的纵向梯度强度立柱1每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第一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200~300Mpa,第二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300~400Mpa,第三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400~500Mpa,第四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500~600Mpa。第五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600~700Mpa,第六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700~800Mpa,第七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800~900Mpa,第八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900~1000Mpa,第九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1000~1100Mpa,第十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1100~1200Mpa。
所述的梯度强度L型板11、12采用热冲压成型工艺加工而成,首先将常温下的L型硼合金钢板加热到880~950℃,使之均匀奥氏体化,然后送入内部带有冷却系统的模具内冲压成型,最后快速冷却,将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使冲压件得到硬化,大幅度提高强度。冷却时控制梯度强度L型板11、12不同位置的冷却速度,使得梯度强度L型板11、12不同位置的强度可控,且逐渐呈梯度变化。所述的梯度强度L型板11、12强度分成10层,两块梯度强度L型板11、12从顶围横梁(图4中对应1A位置)至底架横梁(图3中对应10A位置)强度依次增强。当两块梯度强度L型板11、12通过热冲压成型加工出来后,然后将两块梯度强度L型板11、12焊接成纵向梯度强度立柱1。
在加工时,本发明的梯度强度L型板11、12是通过热冲压成型工艺加工出来的一整块强度板,控制带有冷却系统的模具不同位置的冷却速度使得梯度强度L型板11、12强度从上至下分为10个强度递增的区间。本发明可以根据不同客车车型的需求来定义纵向梯度强度立柱的层数和每层的强度变化区间。
如图3、图5、图6所示,所述的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2(泡沫铝、泡沫镁等轻质材料)沿梯度梯度强度L型板11的长度方向贴合在梯度强度L型板11内侧壁上;所述的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2由五层泡沫材料21、22、23、24、25构成,五层泡沫材料21、22、23、24、25依次叠合在一起且通过工业胶水粘接,五层泡沫材料21、22、23、24、25的密度从远离纵向梯度强度立柱1的内侧(靠近生存空间)向靠近纵向梯度强度立柱1的外侧呈梯度增加。所述的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2的密度为:第一层泡沫材料21密度为200KG/m3左右,第二层泡沫材料22密度为300KG/m3左右,第三层泡沫材料23密度为400KG/m3左右,第四层泡沫材料24密度为500KG/m3左右,第五层泡沫材料25密度为600KG/m3左右。本发明可以根据需求来定义泡沫材料的层数和每层所填充的泡沫材料密度大小。
现有热成形梯度强度板的实现过程是指零件热冲压过程中根据其性能要求,通过控制其不同位置冷却速度来影响奥氏体转化为马氏体的程度,从而得到屈服强度及硬度呈现梯度变化的零件。热成形零件的最大抗拉强度能够达到1500Mpa、最大屈服强度能够达到1200MPa。实现板材程梯度强度有四种方法:1)、板料的不同位置加热至不同温度。2)、加热冲压模具,使其不同位置的温度不同。3)、使用不同的冲压模具材料,使其不同位置的传热系数不同。4)、模具与板材不同位置的接触面积不同。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在焊接之前,先将用工业胶水粘连在一起的五层泡沫材料21、22、23、24、25按对应位置放入梯度强度L型板11、12,然后用工业胶水粘接在梯度强度L型板11、12上,便于两块梯度强度L型板11、12的焊接,所填充的梯度密度泡沫材料与L型板位置相对应。接着用焊接工艺焊接两块梯度强度L型板11、12的对角线组成梯度强度立柱。
实验结果:
如图7所示,为了验证本发明的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的侧翻安全性效果,以某款客车10闭环结构为例,按照法规ECE—R66建立客车10侧翻仿真实验(如图8所示)。对替换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之前和之后的客车侧翻安全性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替换本发明结构之前,如图9所示,立柱20对客车10生存空间101有明显的入侵;而替换为本发明结构后,如图10所示,立柱20对客车10生存空间101基本没入侵,满足法规要求。因此本发明的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能明显的提高客车的侧翻安全性能。
本发明的重点就在于:采用具有纵向梯度强度的立柱和具有横向填充梯度密度的泡沫材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由纵向梯度强度立柱和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组成;所述的纵向梯度强度立柱由两块梯度强度L型板在顶部对角焊接而成,形成门字型框架;所述的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沿梯度强度L型板的长度方向贴合在梯度强度L型板内侧壁上;所述的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由多层泡沫材料构成,各层泡沫材料依次叠合在一起且通过工业胶水粘接,各层泡沫材料的密度从远离纵向梯度强度立柱的内侧(靠近生存空间)向靠近纵向梯度强度立柱的外侧呈梯度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梯度强度立柱的屈服强度屈服是自上而下逐渐变大,呈梯度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梯度强度立柱的屈服强度从上至下分为十个强度递增的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梯度强度立柱每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第一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200~300Mpa,第二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300~400Mpa,第三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400~500Mpa,第四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500~600Mpa。第五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600~700Mpa,第六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700~800Mpa,第七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800~900Mpa,第八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900~1000Mpa,第九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1000~1100Mpa,第十层屈服强度变化区间为1100~1200Mp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由五层泡沫材料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填充梯度密度泡沫材料的密度为:第一层泡沫材料密度为200KG/m3,第二层泡沫材料密度为300KG/m3,第三层泡沫材料密度为400KG/m3,第四层泡沫材料密度为500KG/m3,第五层泡沫材料密度为600KG/m3
CN201510895348.6A 2015-12-08 2015-12-08 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 Pending CN1053835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95348.6A CN105383569A (zh) 2015-12-08 2015-12-08 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95348.6A CN105383569A (zh) 2015-12-08 2015-12-08 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83569A true CN105383569A (zh) 2016-03-09

Family

ID=55416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95348.6A Pending CN105383569A (zh) 2015-12-08 2015-12-08 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83569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54295A1 (en) * 2008-08-11 2010-02-17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Cabin and traveling construction machine with the same
CN101827537A (zh) * 2008-07-02 2010-09-08 唐纳德·E·摩根 用于冲击保护的可压缩衬里
CN201856822U (zh) * 2010-10-28 2011-06-08 厦门丰泰国际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客车车身整体式u型梁结构
CN201882154U (zh) * 2010-12-16 2011-06-29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组合防撞系统
US20120161476A1 (en) * 2010-12-24 2012-06-28 Ridha Baccouch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4250677A (zh) * 2010-10-15 2014-12-31 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热成形且加压淬火的纵梁及其制造方法
CN104554457A (zh) * 2014-12-17 2015-04-29 无锡朗贤汽车组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上的b柱及制造方法
CN104925141A (zh) * 2015-06-30 2015-09-23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厚度汽车顶盖中横梁及其制造方法
CN205186297U (zh) * 2015-12-08 2016-04-27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7537A (zh) * 2008-07-02 2010-09-08 唐纳德·E·摩根 用于冲击保护的可压缩衬里
EP2154295A1 (en) * 2008-08-11 2010-02-17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Cabin and traveling construction machine with the same
CN104250677A (zh) * 2010-10-15 2014-12-31 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热成形且加压淬火的纵梁及其制造方法
CN201856822U (zh) * 2010-10-28 2011-06-08 厦门丰泰国际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客车车身整体式u型梁结构
CN201882154U (zh) * 2010-12-16 2011-06-29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组合防撞系统
US20120161476A1 (en) * 2010-12-24 2012-06-28 Ridha Baccouch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4554457A (zh) * 2014-12-17 2015-04-29 无锡朗贤汽车组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上的b柱及制造方法
CN104925141A (zh) * 2015-06-30 2015-09-23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厚度汽车顶盖中横梁及其制造方法
CN205186297U (zh) * 2015-12-08 2016-04-27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周莎,张勇,张成,李奇: "基于梯度强度立柱的客车侧翻安全性多目标优化设计",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37248U (zh) 汽车b柱及汽车
CN110446630A (zh) 保险杠横梁
CN108417745A (zh) 具有改善的碰撞性能的电池架
CN105398099A (zh) 一种梯度蜂窝复合体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结构
CN107662645A (zh) 由多层钢构成的纵梁
CN106794671A (zh) 多层扁钢产品及由其制造的部件
EP3006131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rear frame side member for a motor vehicle, rear frame side member manufactured according to such a method, and motor vehicle provided with such a rear frame side member
CN107416042B (zh) 一种汽车地板前部的九宫格式骨架梁
CN206914441U (zh) 一种工字型汽车前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CN211308736U (zh) B柱加强板结构和汽车
CN109759522A (zh) 一种轻量化异种钢一体化热成形汽车门框制备方法
CN105447268A (zh) 一种帽形截面的汽车前纵梁设计方法
CN205186297U (zh) 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
CN20889718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
CN204383379U (zh) 一种加强型车门结构
CN205524489U (zh) 车辆上边梁及具有该上边梁的机舱总成
CN204161469U (zh) 车架和车辆
CN105383569A (zh) 双梯度强度客车立柱结构
CN203920924U (zh) 发动机罩锁扣
CN104494704A (zh) 一种车辆的b柱及制造方法
CN104843068A (zh) 车架碰撞安全性的优化方法以及车架、车辆
CN201633676U (zh) 方程式赛车碰撞吸能装置
CN104627245A (zh) 一种b柱及制造方法
CN107009855A (zh) 一种车门防撞梁及车辆
CN114475796B (zh) 一种提高车辆b柱抗型变强度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