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3911A - 一种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3911A
CN105373911A CN201510978173.5A CN201510978173A CN105373911A CN 105373911 A CN105373911 A CN 105373911A CN 201510978173 A CN201510978173 A CN 201510978173A CN 105373911 A CN105373911 A CN 105373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taste
drug bucket
dr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781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洪宇
张文森
覃德春
何瑞文
徐建众
张太君
黄彦
宋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151097817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73911A/zh
Publication of CN105373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39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2Indexing; Data structures therefor; Storag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06Q10/087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e.g. order filling, procurement or balancing against ord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2Social work or social welfare, e.g. community support activities or counselling ser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conom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inance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edical Treatment And Welfare Office Work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包括数据库模块:建立中药名基础数据库并对中药进行分类,得到若干大类和小类;数据处理模块:用于统计出所有大类下每个小类的关键药和对应的关联药并根据统计结果将每味中药与药斗对应,以形成四叶草型斗谱图;匹配时,如有禁忌要求,则需调换;代码导出模块:用于以代码确定每味中药及对应药斗的位置并排序后导出;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医生开具处方,按照中药代码顺序重新编排处方顺序,取药人员按照取药处方上出现的中药顺序取药即可。本发明兼顾配方路径,建立既保持畅通又缩短距离的双通道;所生成中药斗谱不仅考虑特殊药品的放置,还将禁忌药和形状相似药等编排规则融入计算机编排,科学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属于斗谱编排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药斗谱是指供处方调配的中药按照一定规律放置在药斗橱内的排序方法。药斗(药屉、格斗、百斗橱、百眼斗)排列,在中药调配工作中占重要的地位。药斗排列恰当,便于处方调配,缩短病人候药时间,减少调配人员体力劳动;防止药品掺混,保证用药安全;又便于清查盘点,统计补充药斗中药物;还有利于药剂人员调动,参加配方快速进入状态适应工作。
长期以来,中药饮片斗谱的编排多是凭中药调剂员的经验总结成谱以作参考,但这些经验斗谱更多是依靠调剂人员的个人喜好,往往具有局限性。随着中药饮片使用形式的变迁,特别是小包装饮片和颗粒剂的广泛使用,斗谱的格局也在不断变换。近年来,斗谱的布局日渐背离传统,多直接由非药学专业人员以与中医药文化内涵无关的拼音编码等形式完成,这种违背中医药规律的简单操作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安全隐患,例如解表药中发汗麻黄与止汗的麻黄根,清热解表药与散寒解表药,止血药与行血药等功效相反药编在相邻格。故创新一种通过综合传统斗谱编排规则,执行计算机程序,实现斗谱编排控制的解决方案很有必要。
现阶段针对药品的采购、库管、财务、处方等计算机管理系统较成熟,面向调剂人员的管理系统不常见。在近十年的相关文献中用于中药斗谱规则的讨论较多,借助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中药斗谱的报道多是主要集中在基于药材的基本属性编排新的斗谱和根据药材使用频度编排斗谱,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调剂效率,但现有方案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主要存在支持数据库不完善,特殊药品管理、药品禁忌、关联药物、调配禁忌等中药斗谱基本编排规则未能综合应用并将其转换为程序语言设计于中药斗谱的编排。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时兼顾抓药效率和药物配伍禁忌要求的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基于中药关联药和调配禁忌所生成的中药斗谱,从而控制处方顺序的系统,包括下述模块,
1)数据库模块
建立中药名基础数据库并对每味中药按药性进行分类,得到若干大类,每味药归属于其中一大类;基础数据库中的所有中药名为规范名称;大类确定后,再根据开药单位的实际情况,将每个大类中不常用的中药和特殊中药剔除统一作为另类处理,另类中药单独放置;每个大类剔除另类后剩余的为常用中药,然后再对每个大类中的所有常用中药按药性进一步分为若干不同的小类;大类分类时,如果某大类剔除另类后剩余的常用中药味数少于8味,则重新进行大类分类,以保证每个大类剔除另类后剩余的常用中药味数至少为8味;
2)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从外部输入的开药单位所有处方信息;
3)数据标准化模块: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处方中中药名与基础数据库中的中药名进行核对,以规范化处理形成规范名称的处方,并将所有处方录入数据处理模块;
4)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数据进行加工操作,数据处理模块又包括统计模块中药药斗匹配模块
4.1)统计模块:用于统计出所有大类下每个小类的关键药和与每味关键药对应的三味关联药;每个小类关键药和关联药按如下方法确定:
4.1.1)先确定某大类下任意某小类需要的基本单元数,需要的基本单元数为该小类中药的味数除以4并向上取整,假设基本单元数为i;
4.1.2)统计出该小类常用药中处方使用频率最高的前i味中药,该前i味中药即为该小类的关键药,从高到低分别为A1、A2、A3……Ai;
4.1.3)在该小类余下的中药中,统计出与A1在同一处方中同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味药,即为A1的关联药,从高到低分别为B1、C1和D1;
4.1.4)再在该小类余下的中药中,统计出与A2在同一处方中同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味药,即为A2的关联药,从高到低分别为B2、C2和D2;
4.1.5)依此类推,再在该小类余下的中药中,依次分别统计出与A3……Ai在同一处方中同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味药,即为A3……Ai的关联药,从高到低分别为B3、C3和D3;……;Bi、Ci和Di;编号中为字母B的关联药为第一关联药;编号中为字母C的关联药为第二关联药;编号中为字母D的关联药为第三关联药;
某小类统计完后,再对同大类剩余的小类其中任意一个按4.1.1)-4.1.5)的方法进行统计,得到该小类的关键药和关联药,其中关键药的编号接前一小类关键药下标顺次编排,每味关联药与对应的关键药下标相同;直到把所有小类都统计完;
4.2)中药药斗匹配模块:根据统计模块统计结果将每一大类中所有中药与大柜中的药斗一一对应,以形成斗谱图;
4.2.1)本案药品柜每个大柜由上下排列的顶柜和两小柜构成,顶柜为4个药斗按1×4矩阵排列形成;每个小柜由16个药斗按4×4矩阵排列形成;其中,每个小柜又分为按2×2矩阵排列的四个基本单元,每个基本单元由4个药斗按2×2矩阵排列形成;每一大类的常用中药放入一个或者多个大柜中,同一大柜不能混置不同大类的中药;
4.2.2)中药药斗匹配规则为:每个基本单元处于小柜中部的那个药斗为关键药斗,其余三个药斗为关联药斗,与关键药斗位于同一列的为第一关联药斗,与关键药斗位于同一行的为第二关联药斗,剩下一个为第三关联药斗;每个大柜按照关键药斗从左到右,再从上往下的顺序依次放置关键药A1、A2、A3……,每味关键药对应的基本单元中的三个关联药斗对应放置与该关键药对应的三味关联药,其中第一关联药放入第一关联药斗,第二关联药放入第二关联药斗,第三关联药放入第三关联药斗;如果某小类最后一个基本单元的药斗在放置关联药时有多余,则多余药斗空置;
4.2.3)在中药药斗匹配时,具有药物禁忌要求的两味中药或者形状相似的两味中药不能在同一列出现,以防止窜斗;如有,中药药斗匹配模块自动将排序相邻的两味中药位置调换;
5)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中药药斗匹配模块形成的斗谱图,保证药味定格定位;
6)代码导出模块:用于以代码确定每味中药及对应药斗的位置并排序后导出;每味中药在药斗的位置由六位字符表示,以形成区位码,其中前两位代表药柜号,中间两位为药斗横排号,最后两位为药斗竖列号,该区位码既是药斗代码,也是中药代码;代码排序导出时,优先按照大柜摆放顺序排序,同一大柜优先按照横排号排序,同一大柜同一横排号优先按照竖列号排序;
7)图谱显示模块:将斗谱图显示输出;
8)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医生开具处方,并将处方中的每味中药与该中药对应代码进行匹配,按照中药代码顺序重新编排处方中所有中药的排列顺序以形成取药处方,取药人员按照取药处方上出现的中药顺序取药即可。
每一大类的常用中药只放入一个大柜中,具体按如下规则进行放置:
如果某大类中药味数不超过32味,则统一用两个小柜放置,上部顶柜空置;中药与小柜药斗匹配时,如果药斗有多余的,则多余药斗空置即可;如果最后一组关键药和关联药无基本单元放置,则调配放置入前面基本单元空置药斗中;
如果某大类中药味数在33-36味之间,则启用顶柜,顶柜构成该大柜最后一个基本单元,顶柜四个药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为关键药斗、第一关联药斗、第二关联药斗和第三关联药斗;中药与大柜所有药斗拉通匹配,匹配时,如果药斗有多余的,则多余药斗空置即可;如果最后一组关键药和关联药无基本单元放置,则调配放置入前面基本单元空置药斗中;
如果某大类中药数量超过36味,则按照统计模块的统计结果,统计出现在36味后的所有中药作为冷僻药处理,使该大类中药只有36味入大柜;并按照中药味数在33-36味之间的情形处理。
所有大柜整体在平面内呈U型摆放,U型内侧为上药侧,外侧为调配药侧;同一大类如果有多个大柜,则相邻放置;两大类如果药性相近,则该两大类对应的大柜相邻放置;两大类如果药性相反,则该两大类对应的大柜远距放置。
本系统还包括权限管理模块、查询模块和记录模块;
权限管理模块:对用户进入本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的权限进行管理,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通过权限管理模块可进入数据库模块和数据采集模块;
查询模块:用户通过查询模块进入本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查询需要内容;
记录模块:保存记录过往生成的中药斗谱图谱成像数据。
每个大类需要的大柜数量按如下方法确定:
中药味数在8~39时,仅需一个大柜;当味数在8-36时,每味药均入药斗,如果药味不够,多余的药斗空置即可;当味数在37-39时,其中代码靠前的36味对应放入大柜36个药斗中,剩余的作为冷僻药放入冷僻柜;
中药味数在40~71时,需要两个大柜;如果药味不够,多余的药斗空置即可;
中药味数在72~103时,需要三个大柜;如果药味不够,多余的药斗空置即可;
中药味数在104~135时,需要四个大柜;如果药味不够,多余的药斗空置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改变药格布局设置,将传统药格“横七竖八”的排列方式改变为新设计的“四叶草组合”的排列方式,遵循传统中药斗谱编排规律,汇集药性分类、特殊药品管理、药品禁忌、药品关联统计、药品性状管理等中药基本信息建立的数据库,通过输入处理具体应用单位的不同处方分析统计数据,结合计算机程序的运算得到特有的中药斗谱图谱。本方法通过统计,将使用频率高的中药按取药人员的便利性进行位置优先放置,即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药,为关键药,放在最方便取的药斗。同时,设置了关联药邻近(关联)放置原则,因为关联药与关键药在处方中容易同时出现,所以在放置时将其靠在一起,这样更容易一次抓完,最大程度避免了取药人员抓药时来回移动。
本发明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了对中药斗谱编排的控制,可针对具体的中药房和医院中药配方部的斗谱进行针对性编排,实际使用广泛,应用快捷,具可操作性。
本发明较现行中药房计算机管理系统,增加可扩展的中药基本信息数据库,特殊药品给以安全警示,规避药品禁忌,保证了对中药斗谱在禀承传统基础上的科学编排;克服了现有编排方式中计算机一般只编排单一规则或综合规则只能依靠人工编排的缺点。
本发明中药斗谱编排特点:
1、斗谱以药性功效为核心编排,二级药性分类、高频关键药、关联药功能区域划分清晰、标识明确,兼顾配方路径,建立既保持畅通又缩短距离的双通道;
2、融汇中药斗谱传统编排规则,以“四叶草组合”的特定方式分类分格定位,不仅考虑特殊药品的放置,还将禁忌药和形状相似药等编排规则融入计算机编排,科学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系统构成示意图。
图2-本发明每个大柜排列结构示意图(其中大柜的编号按该大柜为某大类第一个大柜进行编排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总体原则:中药斗谱编排不应仅考虑药师便于掌握摆放位置,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配方质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更要着眼临床,围绕医师的施治思路,组方原则进行药柜排布。首先应遵循中药功效分类原则,大类之下再分小类,纲举目张;其次按中药斗谱常用规则,将麻醉药、毒性药、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贵重细料药、来源于人科的相关药材及粉面易挥发药、易燃药物、炭药另置;再统计同类功效中高频率药为关键药、及围绕它们的关联药按“四叶草”组成4×4复合排列,并充分考虑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药和性状相似药等的传统编排禁忌,综合整理编排而成中药斗谱系统。该系统包含中药数据库,具备数据规范的自动处理功能,通过特定分析和统计模型,实现对中药数据的统计分析。同时,整合药品技术信息资料,为药剂人员日常工作提供支持的工具。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发明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包括下述模块,
1)数据库模块
建立中药名基础数据库并对每味中药按药性进行分类,得到若干大类,每味药归属于其中一大类。基础数据库中的所有中药名为规范名称;实际处理中,中药规范名称数据源依次选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重庆巿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标准》(2006年版),《中药大辞典》(2006年版)和《中华本草》(1999年版)等,以此数据源共计收录中药1507味。
大类确定后,再根据开药单位的实际情况,将每个大类中不常用的中药和特殊中药剔除统一作为另类处理,另类中药单独放置;每个大类剔除另类后剩余的为常用中药,然后再对每个大类中的所有常用中药按药性进一步分为若干不同的小类;大类分类时,如果某大类剔除另类后剩余的常用中药味数少于8味,则重新进行大类分类,以保证每个大类剔除另类后剩余的常用中药味数至少为8味;
具体而言,下述特殊药品需要单独存放作为另类处理:麻醉药(1种3味)、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28种32味)、药典毒性中药材(84种,68味)、医籍文献毒性药(49种62味)、含马兜铃酸的中药(21种23味)、4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品种(43种75味)、贵重细料药(73种86味)、来源于人科的相关药材(4种4味)、粉面易挥发药(39种)、易燃药物(2种)、炭药(36种)。其他不常用中药根据各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剔除。
作为一个实施例,本发明具体分类情况是,大类按功效药性相近分为16大类,每大类再以功效、归经、主治次第分出总共43小类。分别为一大类:含平肝息风药34味清肝明目降压药25味辛凉解表药34味;二大类:含凉血止血药40味清热凉血药26味清虚热止汗药15味;三大类:含清热解毒药68味清化热痰药42味泻火除烦药27味;四大类:含利湿退黄药16味利水渗湿药74味祛风湿清热药14味清热燥湿药40味;五大类:含降气祛痰排脓24味敛肺涩肠42味止咳平喘47味;六大类:含补肾固精缩尿止带药30味滋阴补肾药35;七大类:含补气药45味补血药19味补阳药68味;八大类:含安神开窍50味开窍醒神药14味涌吐祛痰药11味;九大类:含健脾消痞药46味化湿和胃健脾止泻药34味;十大类:含理气药65味温中散寒药36味;十一大类:含温化寒痰药17味辛温解表药28味祛风湿散寒药26;十二大类:含祛风湿强筋骨23祛风通络38味祛风止痛药39味;十三大类:含活血化瘀药73味活血调经药59味;十四大类:含温经止血药6味化瘀止血药20味;十五大类:含解毒药31味收敛止血药29味;十六大类:含杀虫止痒去腐药60味泻下药27味驱虫药14味。
当然,这只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分类法,如果采用不同的药性分类方法,得到的分类结果和分类数可能不同,但这并不影响本方法后续的实施和效果的体现。
2)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从外部输入的开药单位所有处方信息;
3)数据标准化模块:由于不同的开药单位其药名与标准药名不一致,因此需将各医院的药名与标准药名进行对照,数据标准化模块作用即在于此。具体而言,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处方中中药名与基础数据库中的中药名进行核对,以规范化处理形成规范名称的处方,并将所有处方录入数据处理模块;
4)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数据进行加工操作,数据处理模块又包括统计模块中药药斗匹配模块
4.1)统计模块:用于统计出所有大类下每个小类的关键药和与每味关键药对应的三味关联药;每个小类关键药和关联药按如下方法确定:
4.1.1)先确定某大类下任意某小类需要的基本单元数,需要的基本单元数为该小类中药的味数除以4并向上取整,假设基本单元数为i;如9-12味药需占用3个基本单位;13-16味药需占用4个基本单位……。
4.1.2)统计出该小类常用药中处方使用频率最高的前i味中药,该前i味中药即为该小类的关键药,从高到低分别为A1、A2、A3……Ai;如9-12味药需占用3个基本单位,统计本小类最高频率前3味,分别放予A1\A2\A3。
4.1.3)在该小类余下的中药中,统计出与A1在同一处方中同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味药,即为A1的关联药,从高到低分别为B1、C1和D1;
4.1.4)再在该小类余下的中药中,统计出与A2在同一处方中同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味药,即为A2的关联药,从高到低分别为B2、C2和D2;
4.1.5)依此类推,再在该小类余下的中药中,依次分别统计出与A3……Ai在同一处方中同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味药,即为A3……Ai的关联药,从高到低分别为B3、C3和D3;……;Bi、Ci和Di;编号中为字母B的关联药为第一关联药;编号中为字母C的关联药为第二关联药;编号中为字母D的关联药为第三关联药;
如某小类只有9味药,则第三关键药A3没有关联药,周围为空;12味药,则第三关键药A3有三味关联药,放予B3\C3\D3……。
某小类统计完后,再对同大类剩余的小类其中任意一个按4.1.1)-4.1.5)的方法进行统计,得到该小类的关键药和关联药,其中关键药的编号接前一小类关键药下标顺次编排,每味关联药与对应的关键药下标相同;直到把所有小类都统计完。
如某大类第一小类有10味药,则占3个基本单元,有3味关键药,分别为A1\A2\A3;A1对应的关联药分别为B1、C1和D1;A2对应的关联药为B2、C2和D2;A3对应的关联药只有一味,即B3。第二小类有7味药,则占2个基本单元,有2味关键药,分别为A4\A5;A4对应的关联药为B4、C4和D4;A5对应的关联药有两味,即B5、C5。第三小类有6味药,则占2个基本单元,有2味关键药,分别为A6\A7;A6对应的关联药为B6、C6和D6;A7对应的关联药只有一味,即B7。依次类推。
4.2)中药药斗匹配模块:根据统计模块统计结果将每一大类中所有中药与大柜中的药斗一一对应,以形成斗谱图;
4.2.1)每一大类的常用中药放入一个或者多个大柜中,同一大柜不能混置不同大类的中药;每个大柜由上下排列的顶柜和两小柜构成,见图2,顶柜为4个药斗按1×4矩阵排列形成;每个小柜由16个药斗按4×4矩阵排列形成;其中,每个小柜又分为按2×2矩阵排列的四个基本单元,每个基本单元由4个药斗按2×2矩阵排列形成;
4.2.2)中药与药斗的匹配规则为:每个基本单元处于小柜中部的那个药斗为关键药斗,其余三个药斗为关联药斗,与关键药斗位于同一列的为第一关联药斗,与关键药斗位于同一行的为第二关联药斗,剩下一个为第三关联药斗;每个大柜按照关键药斗从左到右,再从上往下的顺序依次放置关键药A1、A2、A3……,每味关键药对应的基本单元中的三个关联药斗对应放置与该关键药对应的三味关联药,其中第一关联药放入第一关联药斗,第二关联药放入第二关联药斗,第三关联药放入第三关联药斗;如果某小类最后一个基本单元的药斗在放置关联药时有多余,则多余药斗空置;
4.2.3)在中药与药斗匹配时,具有药物禁忌要求的两味中药或者形状相似的两味中药不能在同一列出现,以防止窜斗;如有,中药药斗匹配模块自动将排序相邻的两味中药位置调换;
图2即为本发明“四叶草”格局,其中A1A2A3A4组成的一片“四叶草”为不同功效二级类别(小类)中的高频率用药组成的一轮关键药;每相同数字序号下ABCD各组成一片“四叶草”,如A1B1C1D1、A2B2C2D2、A3B3C3D3、A4B4C4D4四片共同构成第二轮关联药;上下柜各由两轮“四叶草”复合组成,共同构成不同功效下的关键药的关联直观图。
5)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中药药斗匹配模块形成的斗谱图,保证药味定格定位;
6)代码导出模块:中医处方按君、臣、佐、使,随证加减用药,其处方药序不可能与中药房药斗摆放一致。按处方中药品顺序调配,势必导致重复往返取药。为了调剂,需将所有中药的斗谱位置设定区位码。通过区位码应用,还可快速准确的统计每一种中药的使用情况,且可以按照编码的设定层系实现不同角度的统计查询功能。代码导出模块用于以代码确定每味中药及对应药斗的位置并排序后导出;每味中药在药斗的位置由六位字符表示,以形成区位码,其中前两位代表药柜号,中间两位为药斗横排号,最后两位为药斗竖列号,该区位码既是药斗代码,也是中药代码;代码排序导出时,优先按照大柜摆放顺序排序,同一大柜优先按照横排号排序,同一大柜同一横排号优先按照竖列号排序;
大类药柜编号:16大类16单柜,第一字母均为A,编为AA-AP。药味多,考虑占两个、三个药柜,再顺加药柜即64味、96味药斗,第一字母分别编为B、C。
7)图谱显示模块:将斗谱图显示输出;
8)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医生开具处方,并将处方中的每味中药与该中药对应代码进行匹配,按照中药代码顺序重新编排处方中所有中药的排列顺序以形成取药处方,取药人员按照取药处方上出现的中药顺序取药即可。
本系统还包括权限管理模块、查询模块和记录模块;
权限管理模块:对用户进入本系统的权限进行管理,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通过权限管理模块可进入数据库模块和数据采集模块;
查询模块:用户通过查询模块进入本系统查询需要内容。
记录模块:保存记录过往生成的中药斗谱图谱成像数据(新营业点可利用,同一使用点也可使用往年同时段斗谱)。
具体地,上述中药药斗匹配模块在中药与药斗匹配时,具有药物禁忌要求的两味中药或者形状相似的两味中药不能在同一列出现,以防止窜斗;串斗多发生在上下格之间,数据库中配伍禁忌药如相反药、相畏药及散片中形状类似的饮片药斗不宜置于垂直位,以防调剂过程中滑落至下层药斗而造成串斗,避免产生事故。即各大柜中,C与D、C与C、D与D、A与B、A与A、B与B且第二位的数字同为奇数或同为偶数时不能为相反、相畏药等配伍禁忌药和形状类似的饮片。如有,中药药斗匹配模块自动将排序相邻的两味中药位置调换;
如果上下两列不能共存时,同排不同列调换,序号次的与序号前的相比,序号次的与序号后的调换。因不能共存药一般发生在同类4味药以内,故同排不同列调换即可,否则直接进入下一关联药排序。
关键药与其关联药共存问题:
若B1与A1不能共存,B1与D1调换:
若B1与C1还是不能共存,显然C1与A1也不能共存,则C1进入A2关联药循环筛选,与A1相关联的第四位药入C1位;
若D1与A1也不能共存,则以与A1相关联的第四位药或第五位药入位,D1进入A2关联药循环筛选。
关键药与关键药共存问题:
若A3与A1不能共存,则A3与A4调换;
若A3与A2还是不能共存,则A3与C3调换,下面步骤同例1。
关联药与其它关联药共存问题:
如B3与B1不能共存,B3与D3调换;
若B3与C1或D1还是不能共存,则B3进入A4关联药循环筛选,与A3相关联的第四位药入原D3位,循环检验。
未编排的药品从A1-B1-C1-D1-A2-B2-C2-D2……的顺序读取,判断是否为空,不为空继续下一单元格,如果为空,判断当前药品能否与其上下药品共存。能共存就编排入位,不能共存继续当待选药品。
整理(后处理)
后处理是应用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对样本数据归纳后得到的规则往往存在约束条件过宽或过窄的问题,从而不能很好地保证规则的完备性和连续性,系统利用极大极小规则对其进行处理,以验证该规则概念是否符合完备性条件。本系统利用预置顶格或另设所有单元共用的冷僻药柜保存。
确定大类空格。按前面统计模块所述,循环统计同一大类中不同小类关键药与关联药,空格可小类药互补。如第1小类9味药,A3周围的关联药斗为空,第2小类11味药,继续排布A6/B6/C6,第3小类12味药,A7/B7\C7\D7、A8/B8\C8\D8,余下4味本来按关键药和关联药的规则应该是A9/B9\C9\D9,但由于B3\C3\D3\D6为空,故统计出来的A9/B9\C9\D9对应排入B3\C3\D3\D6,对应的中药编号也改为B3\C3\D3\D6,即斗谱图中没有A9/B9\C9\D9。因为对于取药人员来说,其并不关心某味中药是否为关键药或关联药,而更关心每味药的位置。
确定预置顶柜。33~36味药、65~71味药可置予最上层一排预置的顶柜中。
确定预置冷僻柜。37~39味药另置药房所有调配单元共用的冷僻柜。
根据上述后处理原则,本发明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可以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一、一大类只占一个大柜;二、一大类可以占多个大柜。以下分别说明。
一大类只占一个大柜:如果某大类中药味数不超过32味,则统一用两个小柜放置,上部顶柜空置;中药与小柜药斗匹配时,如果药斗有多余的,则多余药斗空置即可;如果最后一组关键药和关联药无基本单元放置,则调配顺序放置入前面基本单元空置药斗中;
如果某大类中药味数在33-36味之间,则启用顶柜,顶柜构成该大柜最后一个基本单元,顶柜四个药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为关键药斗、第一关联药斗、第二关联药斗和第三关联药斗;中药与大柜所有药斗拉通匹配,匹配时,如果药斗有多余的,则多余药斗空置即可;如果最后一组关键药和关联药无基本单元放置,则调配放置入前面基本单元空置药斗中;
如果某大类中药数量超过36味,则按照统计模块的统计结果,统计出现在36味后的所有中药作为冷僻药处理,放入冷僻柜,使该大类中药只有36味入大柜;并按照中药味数在33-36味之间的情形处理。即采用舍弃原则,使每大类只有最多36味中药,其余的进入冷僻柜。
一大类可以占多个大柜:每个大类需要的大柜数量按如下方法确定:
中药味数在8~39(即32×1+7)时,仅需一个大柜;具体又分不超过32味、在33-36味之间以及味数在37-39三种情形处理,按前面一大类只占一个大柜中的情形分别处理。不超过36味时,每味药均入药斗,如果药味不够,多余的药斗空置即可;当味数在37-39时,其中代码靠前的36味对应放入大柜36个药斗中,剩余的作为冷僻药放入冷僻柜;
中药味数在40(即32×1+8)~71(即32×2+7)时,需要两个大柜;如果药味不够,多余的药斗空置即可;因为每柜计算基数为32格(顶柜4格可空置),每增加2个四叶草单元(2×2)即8味药就新增1个药柜,2个大柜顶柜数8格已大于7,药味无需再放入冷僻柜。此时第65~71味药可置予最上层一排预置的顶柜中。
中药味数在72(即32×2+8)~103(即32×3+7)时,需要三个大柜;如果药味不够,多余的药斗空置即可;此时第97~103味药可置予最上层一排预置的顶柜中。
中药味数在104(即32×3+8)~135(即32×4+7)时,需要四个大柜;如果药味不够,多余的药斗空置即可。此时第129~135味药可置予最上层一排预置的顶柜中。
在大类占用多个大柜时,所有顶柜作为基本单元的排序位于所有小柜排序之后,既优先摆放小柜,再摆放顶柜。且所有小类关键药和关联药拉通排序。
实际放置时,所有大柜整体在平面内呈U型摆放,U型内侧为上药侧,外侧为调配药侧;同一大类如果有多个大柜,则相邻放置;两大类如果药性相近,则该两大类对应的大柜相邻放置;两大类如果药性相反,则该两大类对应的大柜远距放置。这样既避免了药性、药味及取药混窜,又符合药性接近的中药在同一处方中出现概率更高的开药规律,从而提高取药效率。
本发明一个基本单元构成一片四叶草,同一小柜中心的四个关键药斗也构成一片四叶草,故称之为四叶草格局。本发明利用特定“四叶草排法”药格设计,程序自动计算运行生成斗谱图,工作人员根据该斗谱图进行中药上架入斗。同时系统对医生开具处方也根据中药在药斗的编排顺序进行重新编排而生成新的处方,该新的处方中中药顺序就跟其在药斗中的出现顺序一致,这样工作人员就可以不需折返而完成所有处方药的拿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斗谱编排时自动考虑了配药禁忌和形状相似药的窜斗,特别适用于中药调配机构。
本中药斗谱编排并非要求所有开药单位(如医院、中药房)都要按相同的位置对中药进行摆放,而应根据各单位中药具体的使用频率进行编排。这是因为不同的医院、药房,各自的学科优势不同,相对而言,所在单位优势学科对应的疾病诊断量就大,与该疾病治疗相关的那些中药使用频率自然就高。因此,不同医院,即使同一味中药,其使用频率也并不相同;同一医院,不同季节,同一味中药使用频率也可能不相同。由于本发明中药斗谱编排,在实际实施中,是在某具体单位展开的,因此根据该单位的处方统计各中药的使用频率及关联性才有意义。
最后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5)

1.一种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基于中药关联药和调配禁忌所生成的中药斗谱,从而控制处方顺序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模块,
1)数据库模块
建立中药名基础数据库并对每味中药按药性进行分类,得到若干大类,每味药归属于其中一大类;基础数据库中的所有中药名为规范名称;大类确定后,再根据开药单位的实际情况,将每个大类中不常用的中药和特殊中药剔除统一作为另类处理,另类中药单独放置;每个大类剔除另类后剩余的为常用中药,然后再对每个大类中的所有常用中药按药性进一步分为若干不同的小类;大类分类时,如果某大类剔除另类后剩余的常用中药味数少于8味,则重新进行大类分类,以保证每个大类剔除另类后剩余的常用中药味数至少为8味;
2)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从外部输入的开药单位所有处方信息;
3)数据标准化模块: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处方中中药名与基础数据库中的中药名进行核对,以规范化处理形成规范名称的处方,并将所有处方录入数据处理模块;
4)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数据进行加工操作,数据处理模块又包括统计模块中药药斗匹配模块
4.1)统计模块:用于统计出所有大类下每个小类的关键药和与每味关键药对应的三味关联药;每个小类关键药和关联药按如下方法确定:
4.1.1)先确定某大类下任意某小类需要的基本单元数,需要的基本单元数为该小类中药的味数除以4并向上取整,假设基本单元数为i;
4.1.2)统计出该小类常用药中处方使用频率最高的前i味中药,该前i味中药即为该小类的关键药,从高到低分别为A1、A2、A3……Ai;
4.1.3)在该小类余下的中药中,统计出与A1在同一处方中同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味药,即为A1的关联药,从高到低分别为B1、C1和D1;
4.1.4)再在该小类余下的中药中,统计出与A2在同一处方中同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味药,即为A2的关联药,从高到低分别为B2、C2和D2;
4.1.5)依此类推,再在该小类余下的中药中,依次分别统计出与A3……Ai在同一处方中同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味药,即为A3……Ai的关联药,从高到低分别为B3、C3和D3;……;Bi、Ci和Di;编号中为字母B的关联药为第一关联药;编号中为字母C的关联药为第二关联药;编号中为字母D的关联药为第三关联药;
某小类统计完后,再对同大类剩余的小类其中任意一个按4.1.1)-4.1.5)的方法进行统计,得到该小类的关键药和关联药,其中关键药的编号接前一小类关键药下标顺次编排,每味关联药与对应的关键药下标相同;直到把所有小类都统计完;
4.2)中药药斗匹配模块:根据统计模块统计结果将每一大类中所有中药与大柜中的药斗一一对应,以形成斗谱图;
4.2.1)本案药品柜每个大柜由上下排列的顶柜和两小柜构成,顶柜为4个药斗按1×4矩阵排列形成;每个小柜由16个药斗按4×4矩阵排列形成;其中,每个小柜又分为按2×2矩阵排列的四个基本单元,每个基本单元由4个药斗按2×2矩阵排列形成;每一大类的常用中药放入一个或者多个大柜中,同一大柜不能混置不同大类的中药;
4.2.2)中药药斗匹配规则为:每个基本单元处于小柜中部的那个药斗为关键药斗,其余三个药斗为关联药斗,与关键药斗位于同一列的为第一关联药斗,与关键药斗位于同一行的为第二关联药斗,剩下一个为第三关联药斗;每个大柜按照关键药斗从左到右,再从上往下的顺序依次放置关键药A1、A2、A3……,每味关键药对应的基本单元中的三个关联药斗对应放置与该关键药对应的三味关联药,其中第一关联药放入第一关联药斗,第二关联药放入第二关联药斗,第三关联药放入第三关联药斗;如果某小类最后一个基本单元的药斗在放置关联药时有多余,则多余药斗空置;
4.2.3)在中药药斗匹配时,具有药物禁忌要求的两味中药或者形状相似的两味中药不能在同一列出现,以防止窜斗;如有,中药药斗匹配模块自动将排序相邻的两味中药位置调换;
5)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中药药斗匹配模块形成的斗谱图,保证药味定格定位;
6)代码导出模块:用于以代码确定每味中药及对应药斗的位置并排序后导出;每味中药在药斗的位置由六位字符表示,以形成区位码,其中前两位代表药柜号,中间两位为药斗横排号,最后两位为药斗竖列号,该区位码既是药斗代码,也是中药代码;代码排序导出时,优先按照大柜摆放顺序排序,同一大柜优先按照横排号排序,同一大柜同一横排号优先按照竖列号排序;
7)图谱显示模块:将斗谱图显示输出;
8)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医生开具处方,并将处方中的每味中药与该中药对应代码进行匹配,按照中药代码顺序重新编排处方中所有中药的排列顺序以形成取药处方,取药人员按照取药处方上出现的中药顺序取药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大类的常用中药放入一个大柜中,具体按如下规则进行放置:
如果某大类中药味数不超过32味,则统一用两个小柜放置,上部顶柜空置;中药与小柜药斗匹配时,如果药斗有多余的,则多余药斗空置即可;如果最后一组关键药和关联药无基本单元放置,则调配放置入前面基本单元空置药斗中;
如果某大类中药味数在33-36味之间,则启用顶柜,顶柜构成该大柜最后一个基本单元,顶柜四个药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为关键药斗、第一关联药斗、第二关联药斗和第三关联药斗;中药与大柜所有药斗拉通匹配,匹配时,如果药斗有多余的,则多余药斗空置即可;如果最后一组关键药和关联药无基本单元放置,则调配放置入前面基本单元空置药斗中;
如果某大类中药数量超过36味,则按照统计模块的统计结果,统计出现在36味后的所有中药作为冷僻药处理,使该大类中药只有36味入大柜;并按照中药味数在33-36味之间的情形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有大柜整体在俯视平面内呈U型摆放,U型内侧为上药侧,外侧为调配药侧;同一大类如果有多个大柜,则相邻放置;两大类如果药性相近,则该两大类对应的大柜相邻放置;两大类如果药性相反,则该两大类对应的大柜远距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限管理模块、查询模块和记录模块;
权限管理模块:对用户进入本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的权限进行管理,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通过权限管理模块可进入数据库模块和数据采集模块;
查询模块:用户通过查询模块进入本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查询需要内容;
记录模块:保存记录过往生成的中药斗谱图谱成像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大类需要的大柜数量按如下方法确定:
中药味数在8~39时,仅需一个大柜;当味数在8-36时,每味药均入药斗,如果药味不够,多余的药斗空置即可;当味数在37-39时,其中代码靠前的36味对应放入大柜36个药斗中,剩余的作为冷僻药放入冷僻柜;
中药味数在40~71时,需要两个大柜;如果药味不够,多余的药斗空置即可;
中药味数在72~103时,需要三个大柜;如果药味不够,多余的药斗空置即可;
中药味数在104~135时,需要四个大柜;如果药味不够,多余的药斗空置即可。
CN201510978173.5A 2015-12-23 2015-12-23 一种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 Pending CN1053739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78173.5A CN105373911A (zh) 2015-12-23 2015-12-23 一种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78173.5A CN105373911A (zh) 2015-12-23 2015-12-23 一种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3911A true CN105373911A (zh) 2016-03-02

Family

ID=55376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78173.5A Pending CN105373911A (zh) 2015-12-23 2015-12-23 一种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73911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2608A (zh) * 2017-04-28 2017-09-01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一种基于数据库的中草药房抓药系统
CN107194143A (zh) * 2017-03-31 2017-09-22 苏州艾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药品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7302958A (zh) * 2016-04-19 2017-10-31 郭思东 中药保健系列饮料的功能设计和配方优化的方法
CN109712685A (zh) * 2019-01-24 2019-05-03 湘潭大学 一种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药方药剂构建方法及系统
CN110265109A (zh) * 2019-06-13 2019-09-20 浙江树人学院(浙江树人大学) 一种组合型智能化中药柜系统及控制方法
US11380437B2 (en) * 2017-01-30 2022-07-05 Fresenius Medical Care Deutschland Gmbh Selection of a medical accessory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2958A (zh) * 2016-04-19 2017-10-31 郭思东 中药保健系列饮料的功能设计和配方优化的方法
US11380437B2 (en) * 2017-01-30 2022-07-05 Fresenius Medical Care Deutschland Gmbh Selection of a medical accessory
CN107194143A (zh) * 2017-03-31 2017-09-22 苏州艾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药品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7122608A (zh) * 2017-04-28 2017-09-01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一种基于数据库的中草药房抓药系统
CN109712685A (zh) * 2019-01-24 2019-05-03 湘潭大学 一种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药方药剂构建方法及系统
CN109712685B (zh) * 2019-01-24 2020-11-06 湘潭大学 一种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药方药剂构建方法及系统
CN110265109A (zh) * 2019-06-13 2019-09-20 浙江树人学院(浙江树人大学) 一种组合型智能化中药柜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265109B (zh) * 2019-06-13 2023-05-26 浙江树人学院(浙江树人大学) 一种组合型智能化中药柜系统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73911A (zh) 一种中药处方调配顺序控制系统
Zhang et 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to treat the side‐effects of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CN109753516B (zh) 一种病历搜索结果的排序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06650199A (zh) 利用用药规则信息的用药信息处理方法
CN107180157A (zh) 医用信息处理方法
CN106383993B (zh) 医用信息的处理方法
CN105868531B (zh) 一种基于医疗大数据的自动辅助处方系统
CN106777921A (zh) 一种基于中医大数据的三名树网评价模型的构建系统和方法
CN107610761A (zh) 一种基于医保数据的临床路径分析方法
CN107169279A (zh) 医用信息展示界面的生成方法
CN101751479A (zh) 传统药物专利方剂信息的相似性匹配系统及其匹配方法
Luo et 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ree‐stage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N110111115A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中药代煎追溯系统
You et al. A data mining‐based analysis of medication rules in treating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by kidney‐tonifying method
CN107154005B (zh) 基于智能药房的审核上屏叫号系统
Chen et al. Efficacy of herbal medicines intervention for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chemotherapy-induced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N110544536A (zh)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法的肺癌治疗核心处方发现方法
CN107016250A (zh) 医用信息获取方法及装置
Lu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oral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for gastric cancer: A Bayesian network meta‐analysis
CN103761436A (zh) 一种基于电子病历的科研数据提取系统
Chazard et al. Detection of adverse drug events: proposal of a data model
CN105303343A (zh) 一种准确高效的药物配送的方法与设备
CN106971083A (zh) 基于检验指标的用药信息处理方法
CN110245272A (zh) 一种血液病病例数据库生成系统
CN109215747A (zh) 一种具有统计分析功能的医疗数据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