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1072A - 一种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1072A
CN105371072A CN201510737205.2A CN201510737205A CN105371072A CN 105371072 A CN105371072 A CN 105371072A CN 201510737205 A CN201510737205 A CN 201510737205A CN 105371072 A CN105371072 A CN 1053710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sleeve
outer sleeve
extension
contraction control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372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1072B (zh
Inventor
于勇
黄桂宏
全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ianze Powe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73720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71072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71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10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10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10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座和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具有第一外套管和第一内套管,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二端与所述支撑座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外套管外并伸出所述第一限位部,其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外套管内,所述第一内套管能够沿所述第一外套管的轴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一端逐渐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一内套管进行限位以使其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位置固定,且能够解除限位以使所述第一内套管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外套管移动。本发明的支撑装置在支撑物体时能够向被支撑物提供持久且稳定的支撑力。

Description

一种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撑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支撑液压腕臂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高铁接触网腕臂是安装在支柱上端用于支撑定位装置和接触悬挂并将接触悬挂的负荷传给支柱或其他建筑物的结构设备。固定装置腕臂上的瓷瓶破损后,会导致腕臂下垂,使接触网的张力加大且会造成短路或漏电现象的发生。为保障列车的正常通行,必须对腕臂上的瓷瓶进行更换。
腕臂是用螺栓销、螺母和开口销配合使用固定在支柱上的,腕臂本身受向下的重力和接触网传递的张力,这些力全部是以螺栓销为支点。现有技术中为防止螺栓销因受力过重而松弛或损坏,均会采用一支撑装置对腕臂施加支撑力,以使螺栓销不受外界压力(自重除外)。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支撑装置由于结构原因不能向腕臂提供持久且稳定的支撑力,另外,支撑方向固定,不能更好的满足实际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持久且稳定的提供支撑力的支撑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包括:
支撑座;
伸缩杆,其具有第一外套管和第一内套管,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二端与所述支撑座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外套管外并伸出所述第一限位部,其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外套管内,所述第一内套管能够沿所述第一外套管的轴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一端逐渐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一内套管进行限位以使其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位置固定,且能够解除限位以使所述第一内套管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外套管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伸缩杆还包括装设于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一端上的第一连接件和装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二端内的第二连接件,当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二端移动至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二端时,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抵靠,所述第一连接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外;
所述第一内套管的外壁上具有多个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能够沿所述第一外套管的径向移动以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或分离的第二卡接部、第一伸缩控制座、通过第一螺栓固定压盖于所述第一伸缩控制座上的第一伸缩压环以及设于所述第一伸缩压环和第一伸缩控制座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卡接部位置的调节部,所述第一伸缩控制座具有与所述第一外套管连通的中心孔,所述第二卡接部设于所述调节部及第一伸缩控制座之间;
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一端设有两个相间隔的第一环形凸棱,当所述第一内套管移动至两个所述第一环形凸棱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内时,所述第二卡接部卡于两所述第一环形凸棱间以限制所述第一内套管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件呈圆管状,其内中部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一端卡抵的第二环形凸棱;
所述第二连接件呈哑铃状,其背离所述第一内套管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二端卡抵的第三环形凸棱,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内套管间还设有防撞垫圈;
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开设于所述第一内套管外圆周上的第一楔形槽,所述第一楔形槽的楔角朝向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多个第一伸缩卡块,所述第一伸缩卡块朝向所述第一伸缩压环的一面设有第一圆柱销,所述第一伸缩控制座上具有多个用于分别装设各所述第一伸缩卡块的第一安装槽,各所述第一安装槽朝向所述第一内套管的一侧敞口,所述第一伸缩卡块对应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封闭侧的一面设有与所述封闭侧抵接的弹簧;
所述调节部为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外套管轴向转动的第一伸缩控制板,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具有供所述第一内套管穿过的通孔、多个分别供各所述第一圆柱销穿设的第一导向孔以及供所述第一螺栓穿设的第二导向孔,转动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或在所述第一内套管移动以使其第一端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时所述第一螺栓沿所述第二导向孔滑动,所述第一圆柱销沿所述第一导向孔滑动以带动所述第一伸缩卡块沿所述第一内套管的径向移动使所述第一伸缩卡块未设有弹簧的一侧能够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或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伸缩卡块未设置弹簧的一侧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楔形槽形状匹配以能够配合插入所述第一楔形槽中;
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的外缘凸出所述第一伸缩控制座和所述第一伸缩压环;
多个所述安装槽沿所述第一伸缩控制座的中心孔的外缘均匀设置;
所述第一螺栓为多个并沿所述第一伸缩压环的内孔的外缘设置一圈,所述第二导向孔与所述第一螺栓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均为沿所述通孔的外围设置的圆弧形孔;所述第一导向孔具有大头端和小头端,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转动并带动所述圆柱销朝向所述小头端滑动时,所述第一伸缩卡块沿所述第一内套管的径向向外移动以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分离,进而使所述第一内套管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外套管移动;当所述第一圆柱销朝向所述大头端滑动时,所述第一伸缩卡块沿所述第一内套管的径向向内移动以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进而使所述第一内套管与所述第一外套管相对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部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伸缩压环与第一伸缩控制板之间用于复位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的第一扭簧和用于导向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转动的圆环形的第一导向带,所述第一导向带配合设于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的通孔中并与所述第一伸缩控制座相贴靠。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座包括:
底座;
伸缩部,其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伸缩部包括第二内套管和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二外套管的第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内套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外套管外并伸出所述第二限位部以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外套管固定连接,其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外套管内,所述第二内套管能够沿所述第二外套管的轴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内套管的第一端逐渐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二内套管进行限位以使其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位置固定,且能够解除限位以使所述第二内套管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外套管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外套管内设有与所述第二外套管同轴的活塞缸,所述第二内套管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活塞缸内并能够沿所述活塞缸的轴向移动;
所述第二外套管与所述活塞缸之间形成环形油箱;
所述底座上设有包括吸油单向阀和排油单向阀的油泵,所述油泵外连有用于控制所述吸油单向阀和排油单向阀开启或关闭的踩踏部;
所述底座内设有与所述排油单向阀相连的第一油路和与所述吸油单向阀相连的第二油路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的连通管路,所述第一油路与所述活塞缸连通用于向所述活塞缸内供油以顶推所述第二内套管使其沿所述活塞缸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油箱连通以使所述油箱内的液压油经所述第二油路进入第一油路内;
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连通管路通、断的调节阀。
作为优选,所述伸缩部通过转动部可拆卸式装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转动部包括装设于所述第二外套管第二端内的下端盖、连接于所述下端盖与所述底座之间并能够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的万向球头以及压盖在所述万向球头外并与所述底座连接的万向球盖,所述万向球盖与所述万向球头朝向所述第二外套管的一侧间还设有万向球套,所述万向球套与所述万向球盖间为弹性连接,所述万向球头、所述万向球套和所述万向球盖之间形成用于储油的腔室;
所述万向球头具有螺纹接头,所述万向球头内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活塞缸的第一支路;所述万向球头内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腔室和第二油路的第二支路以及设于所述万向球头内用于连通所述油箱和所述腔室的导油管路;
所述下端盖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外套管的第二端配合卡接的凸缘;所述下端盖朝向所述第二外套管第一端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活塞缸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口,所述下端盖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和所述螺纹接头连接的第二连接口;
所述下端盖至少设有所述第一连接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外套管间具有间隙,所述下端盖周向设有一圈与所述间隙连通的第一凹槽,所述万向球头位于所述腔室内的部分周向设有一圈第二凹槽,所述导油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内套管的外壁具有多个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二楔形槽;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结构相同,包括第二伸缩压环、第二伸缩控制板、第二伸缩卡块、第二扭簧、第二导向带、第二螺栓及由所述上端盖形成的第二伸缩控制座,其中所述上端盖位于所述第二外套管外的部分与所述第一伸缩控制座结构相同;
所述第二内套管内沿其轴向设有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内套管内邻近其第一端处设有第三环形凸棱,所述复位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三环形凸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端盖连接;
所述第二外套管上设有通气阀门,位于所述底座内的第二油路上设有高压溢流阀。
作为优选,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外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托座,其中,所述支撑杆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的一端设有防撞圈。
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
1、将伸缩杆中的第一内套管与第一外套管同轴设置,并于第一外套管的第一端设置用于限位第一内套管位置的第一限位部,使第一内套管伸出第一外套管的长度可控制,也就是能够固定第一内套管相对第一外套管的位置,使在第一限位部未解除对第一内套管的限位作用时,第一内套管至少不能够向第一外套管内移动,从而使该伸缩杆结构稳定,并在其应用于物体支撑时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2、各内套管、外套管及限位部内的结构件均可拆卸,方便对伸缩杆和支撑座的伸缩部进行检修和维护。另外,将第二卡接部设为圆环状的楔形槽,同时将伸缩卡块沿上端盖的贯通孔的外缘设置一圈,且将各伸缩卡块用于与第二卡接部卡接的一侧的形状设置为与第二卡接部能够相啮合的形状,这样当欲对第一内套管或第二内套管进行定位时,多个伸缩卡块可同时伸入环形的楔形槽内环抱住该内套管,不仅大大增加了卡接面积,且使该内套管在自然状态下(即未人为转动伸缩控制板时)只能够沿伸出对应的外套管的方向滑动而不能反向滑动,以保证本支撑装置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3、支撑座中将液压油注入活塞缸与第二外套管之间以使活塞缸与第二外套管之间的腔室形成油箱,同时增设了油泵和与油泵连通的第一油路及第二油路,这使得支撑座能够通过增加或减少流入活塞缸内的液压油的量来对第二内套管伸出第二外套管外的长度进行微量调节,且还能够对第二内套管提供额外的支撑力,使支撑座的支撑性能更稳定。
4、伸缩部与底座间设置的转动部可使伸缩部整体能够相对底座旋转,使支撑装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支撑角度,增加支撑座的灵活性,提高支撑装置的适应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伸缩杆的分解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的伸缩杆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中的伸缩杆的伸缩控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的伸缩杆的伸缩控制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的伸缩杆的伸缩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的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的支撑座的结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中的支撑座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中的支撑座的底座的结构透视图。
图12为本发明中的支撑座的油泵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中的支撑座的万向球套的结构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中的支撑座的万向球盖的结构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中的支撑座的万向球头的结构剖视图。
图16为本发明中的支撑座的下端盖的结构剖视图。
图17为本发明中的支撑座的上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19为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的另一种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
1-伸缩杆;2-支撑座;3-第一外套管;4-第一内套管;5-第一限位部;6-第一环形凸棱;7-第一防撞垫圈;8-第一伸缩控制座;9-第一伸缩压环;10-中心孔;11-第一螺栓;12-第一卡接部;13-第一伸缩卡块;14-第一弹簧;15-第一伸缩控制板;16-第一安装槽;17-第一圆柱销;18-通孔;19-第一导向孔;20-第二导向孔;21-第一扭簧;22-第一导向带;23-第二环形凸棱;24-限位槽;25-第一连接件;26-第二连接件;27-支撑杆;28-托座;29-第二防撞垫圈;30-底座;31-伸缩部;32-第二内套管;33-第二外套管;34-第二限位部;35-定位凹槽;36-插接部;37-第二弹簧;38-活塞缸;39-踩踏部;40-吸油单向阀;41-排油单向阀;42-第一油路;43-第二油路;44-连通管路;45-调节阀;46-下端盖;47-万向球头;48-万向球套;49-万向球盖;50-环形阶梯面;51-腔室;52-第一支路;53-第二支路;54-导油管路;55-螺纹接头;56-凸缘;57-复位弹簧;58-第一连接口;59-限位凸起;60-第二连接口;61-第一凹槽;62-第二凹槽;63-高压溢流阀;64-通气阀门;65-上端盖;66-第一弹簧螺堵;67-第二弹簧螺堵;68-连接头;69-油泵;70-第三环形凸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座2、伸缩杆1和支撑杆27。
如图2至图4所示,伸缩杆1包括相互套设的第一内套管4和第一外套管3。其中,第一外套管3的第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部5(该第一端即为图1中第一外套管3的上端,而图中第一外套管3的下端为其第二端);第一内套管4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外套管3外并伸出第一限位部5,其第二端位于第一外套管3内(第一内套管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外套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应);该第一内套管4能够沿第一外套管3的轴向移动以使其第一端能够逐渐远离或逐渐靠近第一限位部5,从而实现调节第一内套管4伸出第一外套管3外的长度,使整个伸缩杆1的长度可调。该第一限位部5的设置是用于限制第一内套管4相对第一外套管3的位置以使其第一端相对第一限位部5的位置固定,也就是第一内套管4移动一段距离后可通过第一限位部5固定在该位置,使其至少不会向第一外套管3内移动(即,第一内套管4此时可以继续伸出第一外套管3,但不会向第一外套管3内移动);同时,该第一限位部5还能够解除对第一内套管4的限位,使其能够相对第一外套管3移动,或至少使第一内套管4能够向第一外套管3内移动。如图3所示,为了避免第一内套管4在伸出第一外套管3时脱离第一外套管3,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套管4的第二端还间隔设有两个第一环形凸棱6。当第一内套管4的第二端滑动至第一限位部5内时,第一卡接部12卡于两第一环形凸棱6间以限制第一内套管4的位置,即将第一内套管4的第二端固定于第一外套管3中。
进一步地,第一内套管4的第一端设有第一连接件25,第一外套管3的第二端内设有第二连接件26,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25为圆管状,第二连接件26呈哑铃状,两连接件均通过第一螺栓同轴设于对应的套管内。当第一内套管4的第二端移动至第一外套管3的第二端时,第一内套管4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件26相抵靠以防止第一内套管4的第二端滑脱出第一外套管3。第一连接件25在第一内套管4回缩至第一外套管3内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限位部5外,以方便伸缩杆1与待支撑物连接,而此时第一内套管4所处位置即为其初始位置。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5的中部设有一圈第二环形凸棱23,当第一连接件25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内套管4内时,其第二限位凸棱23与第一内套管4的第一端的端面抵接以使第一连接件25的另一端位于第一限位部外,用于与支撑杆27连接。第二连接件26背离第一内套管4的一端设有第三环形凸棱70,当其装设在第一外套管3的第二端内时其第三环形凸棱70与第一外套管3的第二端卡抵。该第一连接件25和第二连接件26可分别与第一内套管4和第一外套管3一体成型,也可分别单独设置然后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
优选地,继续结合图3和图4,为了避免第一内套管4在复位至其初始位置时与第二连接件26猛烈碰撞,本实施例中特别于第二连接件26朝向第一内套管4的一端设置了第一防撞垫圈7。
进一步地,第一内套管4的外壁上具有多个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一卡接部12;第一限位部5包括能够沿第一外套管3的径向移动以能够与第一卡接部12卡接或分离的第二卡接部、第一伸缩控制座8、通过第一螺栓11固定压盖于第一伸缩控制座8上的第一伸缩压环9以及设于第一伸缩压环9和第一伸缩控制座8之间用于调节第二卡接部位置的调节部,第二卡接部设于调节部及第一伸缩控制座8之间,其中第一伸缩控制座8具有与第一外套管3贯通的中心孔10。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伸缩控制座8的横截面为圆形,其整体形状近似呈漏斗状。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伸缩压环9通过多根第一螺栓11配合压盖于第一伸缩控制座8横截面面积较大的一端上。其中,上述多根第一螺栓11分别沿第一伸缩压环9的内孔的外缘设置一圈。
具体地,继续结合图3,第一卡接部12为开设于第一内套管4外圆周上的楔形槽,即该楔形槽为圆环形。如图7所示,第二卡接部为多个第一伸缩卡块13(本实施例中仅以三个第一伸缩卡块13为例进行说明,当然也可设置更多个第一伸缩卡块13),该第一伸缩卡块13朝向第一伸缩压环9的一侧设有圆柱销17,第一伸缩控制座8上具有多个沿第一内套管4的径向设置的用于分别装设各第一伸缩卡块13的第一安装槽16(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安装槽16为三个,分别与上述三个第一伸缩卡块13一一对应)。各第一安装槽16朝向第一内套管4的一侧敞口,即,第一安装槽16一侧与第一伸缩控制座18的中心孔10连通,各第一伸缩卡块13对应第一安装槽16封闭侧(与其敞口侧相对的一侧)的一面设有第一弹簧14。当第一伸缩卡块13装设于对应的第一安装槽16内时,其第一弹簧14与第一安装槽16的封闭侧抵接。当第一弹簧14处于压缩状态,第一伸缩卡块13缩入第一安装槽16内并不与楔形槽卡接;当第一弹簧14受其弹力作用带动第一伸缩卡块13向靠近第一内套管4的方向移动以使其未设有第一弹簧14的一侧伸出第一安装槽16进而伸入楔形槽内,与楔形槽卡接。
本实施例中的每个第一伸缩卡块13均并列设有两个第一弹簧14,当然也可仅设置一根第一弹簧14,或设置多个第一弹簧14。第一安装槽16的形状优选与第一伸缩卡块13的形状匹配以避免第一伸缩卡块13在第一安装槽16内晃动移位,影响其与楔形槽的接触卡接。如图6所示,该多个第一安装槽16分别沿第一伸缩控制座8的中心孔10的外缘均匀分布,这样可使在第一伸缩卡块13与第一内套管4上的其中一个楔形槽相卡接时,多个第一伸缩卡块13能够近乎包围该楔形槽,以使该楔形槽周向受力均匀进而使二者卡接的更牢固。
优选地,第一伸缩卡块13为矩形块,且各第一伸缩卡块13未设有第一弹簧14的一侧的形状与楔形槽形状匹配以使其能够配合插入楔形槽中,即,使第一伸缩卡块13能够与楔形槽相啮合,增大卡接力度。其中,上述楔形槽的楔角朝向第一内套管4的第一端,以在未转动第一伸缩控制板15(以下将会详细介绍)时第一内套管4只能向第一外套管3外移动,而不能向第一外套管3内移动,进而使本发明中的伸缩杆1应用于物体支撑上时能够提供稳定且持续的支撑力。
进一步地,调节部为能够绕第一外套管3的轴向转动的第一伸缩控制板15。如图5所示,第一伸缩控制板15具有供第一内套管4穿过的通孔18、多个分别供各第一伸缩卡块13的圆柱销17穿设的第一导向孔19以及供第一螺栓11穿设的第二导向孔20。该多个第一导向孔19分别根据各圆柱销17的位置进行设置,多个第二导向孔20分别根据第一螺栓11的分布位置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向孔20的数量与第一螺栓11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设置,当然每个第二导向孔20内也可穿设多根第一螺栓11。转动第一伸缩控制板15或在第一内套管4向第一外套管3外移动时,各第一螺栓11沿对应的第二导向孔20滑动,各圆柱销17沿对应的第一导向孔19滑动以带动各第一伸缩卡块13沿第一内套管4的径向移动进而与对应的楔形槽卡接或分离。
继续结合图5所示,第一导向孔19和第二导向孔20均为沿通孔18的外围设置的圆弧形孔。进一步地,第一导向孔19自其一端起在第一内套管4的径向上向远离第一内套管4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其两端分别形成大头端和小头端,也就是该大头端与小头端在第一内套管4的径向上具有间距,该大头端在第一内套管4的径向上相对小头端更靠近第一内套管4(由图5可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向孔19近似为楔形孔,当然,第一导向孔19也可为其它形状,只要其两端在第一伸缩控制板15的径向上具有间距即可)。当第一伸缩控制板15转动并带动第一圆柱销17朝向该小头端滑动时,第一伸缩卡块13沿第一内套管4的径向向外移动以与第一卡接部123分离(此时第一伸缩卡块13挤压第一弹簧14,而第一伸缩卡块13的移动可通过人为转动第一伸缩控制板15实现,或受朝向远离第一外套管3的方向移动的第一内套管4的挤推实现),进而使第一内套管4能够相对第一外套管3移动,例如使第一内套管4复位至其初始位置;而第一圆柱销17在第一弹簧14的弹力作用下朝向该大头端滑动时,第一伸缩卡块13沿第一内套管4的径向向内移动以与第一卡接部3卡接(此时第一弹簧14复位,倘若此时第一伸缩控制板15未有其他外力作用时,第一伸缩控制板15可在第一扭簧21的带动下转动(该第一扭簧21将在下文介绍),从而使第一内套管4与第一外套管3相对位置固定。也就是将第一导向孔19设为其两端与第一内套管4间距离不等的形式间的目的是为了在第一内套管4相对第一外套管3移动时能够导向第一伸缩卡块13向远离或靠近第一内套管4的方向移动。而第一伸缩控制板15的设置是用于在处于限位状态的第一内套管4欲向第一外套管3内移动时,可通过第一伸缩控制板15自身的转动以驱动各第一伸缩卡块13的圆柱销17沿对应的第一导向孔19滑动至该第一导向孔19的小头端,使各第一伸缩卡块13与楔形槽分离以为第一内套管4的移动提供空间。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伸缩控制板15为圆形板(当然也可为其它形状的板),其半径大于第一伸缩压环9和第一伸缩控制座8的半径,即其外缘凸出第一伸缩压环9和第一伸缩控制座8,以便于使用者转动第一伸缩控制板15。
优选地,调节部还包括设于第一伸缩压环9与第一伸缩控制板15之间用于复位第一伸缩控制板15的第一扭簧21以及呈圆环状的第一导向带22。该第一扭簧21的一端与第一伸缩压环9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伸缩控制板15连接,具体可在第一伸缩压环9和第一伸缩控制板15上分别设置插接孔。具体地,在第一伸缩卡块13与楔形槽卡接时,第一扭簧21处于初扭力状态;当转动第一伸缩控制板15使第一伸缩卡块13向第一安装槽16内移动时,第一伸缩卡块13的第一弹簧14受力压缩,第一扭簧21进一步产生扭矩,当取消施加于第一伸缩控制板15的外力时,第一伸缩控制板15受第一扭簧21的弹力反向转动,同时第一伸缩卡块13受其第一弹簧14的回复力向远离第一安装槽16的方向移动。第一导向带22设于第一伸缩控制板15的通孔18中,且其朝向第一伸缩控制座8的一侧贴靠于第一伸缩控制座8上,该第一导向带22的设置是用于限制第一内套管4的转动,防止第一内套管4在沿其轴向移动时发生晃动。为了更好的固定第一导向带22,本实施例中还特别于第一伸缩控制座8上设置一圈用于限位第一导向带22的环形的限位槽24。
优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杆27呈圆管状,其一端设有用于撑托待支撑物的托座(如用于撑托高压腕臂),另一端与伸缩杆1中的第一连接件25位于第一限位部5外的一端通过销钉连接。支撑杆27用于与伸缩杆1连接的一端邻近其端口处还设有一第二防撞垫圈29,以防止支撑杆27未设有托座的一端受到碰撞变形。
具体操作伸缩杆1时,结合图1、图2、图17和图18所示,可通过拉拽支撑杆27(若无支撑杆27则可拉拽第一连接件25)以将第一内套管4抽出,在抽拔第一内套管4的过程中,第一限位部5的第一伸缩卡块13先是受到第一内套管4的挤推力使其向第一安装槽16内移动,即第一伸缩卡块13朝向第一内套管4的一侧沿楔形槽的斜面逐渐向槽口方向移动直至与楔形槽分离,此时第一伸缩卡块13朝向第一内套管4的一侧与第一内套管4的外表面抵接,即与第一内套管4位于相邻两个楔形槽之间的部分抵接,随着第一内套管4的继续上移,下一个楔形槽移至与各第一安装槽16的敞口侧相对处,此时各第一伸缩卡块13受其第一弹簧14的弹力向该楔形槽移动直至两者相啮合以达到限位第一内套管4的作用。当欲使处于限位状态的第一内套管4向第一外套管3内移动时,例如需要缩短第一内套管4位于第一外套管3外的长度时,可转动第一伸缩控制板15,使其通过推动第一圆柱销17沿对应的第一导向孔19的滑动而带动第一伸缩卡块13向第一安装槽16内移动,进而使各第一伸缩卡块13与对应的楔形槽分离,以为第一内套管4的移动提供滑动空间。待将第一内套管4调整至所需位置处时,松开第一伸缩控制板15,第一伸缩控制板15在第二弹簧21的带动下复位,同时各第一伸缩卡块13在其第一弹簧14的作用下复位,即,与对应的楔形槽啮合,完成第一内套管4的限位。
如图8所示,支撑座2包括底座30和与底座30可拆卸式连接的伸缩部31。该伸缩部31包括相互套设的第二内套管32和第二外套管33。其中,第二外套管33的第一端设有与第二限位部34(该第一端即为图中第二外套管33的上端,而图中第二外套管33的下端为其第二端);第二内套管32的第一端位于第二外套管33外并伸出第二限位部34,以用于与伸缩杆1的第二连接件26配合插接;第二内套管32的第二端位于第二外套管33内(第二内套管3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第二外套管3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应);该第二内套管32能够沿第二外套管33的轴向移动以使其第一端能够逐渐远离或逐渐靠近第二限位部34,从而通过调节第二内套管32伸出第二外套管33外的长度实现调节与第二内套管32相连的第一外套管3高度的目的。该第二限位部34的设置是用于限制第二内套管32相对第二外套管33的位置以使其第一端相对第二限位部34的位置固定,也就是第二内套管32移动一段距离后可通过第二限位部34固定在该位置,使其至少不会向第二外套管33内移动(即,第二内套管32此时可以继续向上伸出第二外套管33,但不会向第二外套管33内移动);同时,该第二限位部34还能够解除对第二内套管32的限位,使其能够相对第二外套管33移动,或至少使第二内套管32能够向第二外套管33内移动。如图9和图10所示,为了避免第二内套管32在伸出第二外套管33时脱离第二外套管33,本实施例中,第二内套管32的第二端设有一圈定位凹槽35,当第二内套管32的第二端滑动至第二限位部34时,第二卡接部卡于定位凹槽35内以限制第二内套管32位置,即,将第二内套管32的第二端固定于第二外套管33中。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外套管33内设有与第二外套管33同轴设置的活塞缸38,本实施例中该活塞缸38的长度与第二外套管33的长度相近,第二内套管32滑动设于活塞缸38内,也就是可将第二内套管32视为活塞缸38内的活塞。采用将活塞缸38内置于第二外套管33内的方式可以减少该支撑座2整体的占用空间,避免增大支撑座2体积,使其便于安置或运输。
进一步地,第二外套管33与活塞缸38之间注有液压油以形成环形油箱;底座30上设有油泵69,该油泵69内设有吸油单向阀40和排油单向阀41,油泵69外设有用于控制吸油单向阀40或排油单向阀41开启、关闭的踩踏部39(本实施例中的踩踏部39为摇柄),也就是通过踩踏摇柄使其摆动以分别开启或关闭两个单向阀,踩踏部39的设置结构不唯一,本实施例中的踩踏部39的具体结构可参考图1和图8所示。底座30内设有与排油单向阀41相连的第一油路42,以及与吸油单向阀40相连的第二油路43。其中,第一油路42同时与活塞缸38连通以用于向活塞缸38内供油以顶推第二内套管32轴向移动,第二油路43同时与油箱连通以用于将液压油通过第二油路43输送至第一油路42内。也就是,油泵69通过开启吸油单向阀40以将油箱内的液压油通过第二油路43导引输送至油泵69的腔内,接着油泵69通过关闭吸油单向阀40而打开排油单向阀41使位于油泵69腔内的液压油流入第一油路42内进而流入活塞缸38内将第二内套管32顶起。位于底座30内的第一油路42与第二油路43间具有连通管路44(该连通管路44可设置在第一油路42和第二油路43的另一端,也可设置在位于各油路两端之间的任一位置。当然,当连通管路44位于非油路端部位置处时,为了避免液压油流出,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的另一端需为封闭端),底座30上对应该连通管路44处设有能够阻断或接通该连通管路44的调节阀45,也就是该调节阀45可使位于底座30内的第一油路42与第二油路43间形成回路以对第一油路42内的液压油泄压从而使第二内套管32能够向第二外套管33内移动,或使第一油路42与第二油路43形成断路,使第一油路42内的液压油为高压油从而顶推第二内套管32向第二外套管33外移动。连通管路44的设置形式不唯一,只要其能够与调节阀45配合作用保证第一油路42与第二油路43间既可连通又可断开。例如本实施例中,调节阀45设于其中一油路上,且该油路与调节阀45内设有的输油管道(图中未示出)的一端连通,连通管路44的一端设置在另一油路上,另一端伸入调节阀45内并与其输油管道的另一端连通,该输油管道内设有一用于封堵该管道的钢珠,调节阀45通过其调节手轮控制该钢珠位置以调控两油路的通断。在支撑座2正常工作过程中(即,用于支撑的过程中)调节阀45需处于关闭状态,也就是使第一油路42与第二油路43之间为断路,避免液压油在底座30内形成循环而不流向活塞缸38内。而当第二内套管32欲向第二外套管33内移动时或在支撑座2出现故障需避免液压油流向活塞缸38内时,调节阀45处于打开状态,以使第一油路42与第二油路43间形成通路,这样液压油便不流向活塞缸38内。
优选地,结合图9和图10所示,为了使伸缩部31能够相对底座30转动,使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角度以具有更好的支撑效果,本实施例特于伸缩部31与底座30间增设了转动部,也就是伸缩部31是通过转动部可拆卸式且可转动的装设于底座30上。该转动部包括装设于第二外套管33的第二端内的下端盖46、与下端盖46连接且同时坐落于底座30上并能够相对底座30转动的万向球头47以及压盖在万向球头47外并与底座30通过螺栓连接的万向球盖49,为了使万向球头47能够实现相对底座30平稳的转动的目的,万向球盖49与万向球头47朝向第二外套管33的一侧间还设有万向球套48。具体地,如图13所示,万向球套48呈半圆环状,并配合盖设在万向球头47朝向伸缩部31的一侧上,万向球套48外部朝向伸缩部31的一侧具有一环形阶梯面50,该环形阶梯面50上沿其周向设有一圈限位槽;如图14所示,万向球盖49呈圆管状,其一端设有用于在万向球盖49盖设在万向球套48上时能够与万向球套48的环形阶梯面50抵接的环形凸缘56,该环形凸缘56上设有与上述限位槽一一对应的圆孔,每个对应的圆孔与限位槽间均设有第三弹簧37,该第三弹簧37一端插入限位槽内,另一端与设于各圆孔内的螺栓抵顶。设置该第三弹簧37的作用是为了使万向球盖49与万向球套48间能够具有允许万向球套48和万向球头47共同相对底座30转动的间隙。当然,万向球套48与万向球盖49之间采用其它弹性连接的方式亦可。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万向球盖49的底部通过固定螺栓与底座30连接,当二者固定连接后,万向球盖49的内侧、万向球套48朝向底座30的一端以及万向球头47的外侧之间便形成环形的用于储油的腔室51(即万向球盖49、万向球套48、万向球头47以及底座30之间形成的腔室51)。继续结合图11和图15,万向球头47内分别设有第一支路52、第二支路53和导油管路54,其中第一支路52轴向贯穿万向球头47以及下端盖46以分别与第一油路42和活塞缸38连通,第二支路53一端与第二油路43连通,另一端与上述腔室51连通,导油管路54的两端分别与油箱和上述腔室51连通,即,油箱内的液压油先通过导油管路54流至腔室51内,再由腔室51流入第二支路53进而流入位于底座30内的第二油路43内。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转动部与伸缩部31间为螺纹连接。具体地,如图15所示,万向球头47具有螺纹接头55;如图16所示,下端盖46具有在其装设于第二外套管33内时与第二外套管33的第二端能够配合卡接的凸缘56,下端盖46朝向第二外套管33的第一端的一端具有用于与活塞缸38连接的第一连接口58,其另一端设有用于与上述螺纹接头55连接的第二连接口60。其中,第一连接口58为圆柱状的凹槽,活塞缸38与第二内套管32可配合插入该凹槽内。下端盖46在其设有第一连接口58的一端与第二外套管33的内壁间具有用于供液压油流过的间隙,本实施例中下端盖46设有第一连接口58的一端的横截面为正八边形,也就是下端盖46未设有凸缘56的一端具有八角面,以使其与第二外套管33的内壁间具有允许液压油流过的间隙。继续结合图9和图10,下端盖46位于第一连接口58和第二连接口60之间的部分周向设有一圈与上述间隙连通的第一凹槽61,也就是液压油可通过上述间隙流入第一凹槽61内;万向球头47位于腔室51内的部分周向设有一圈第二凹槽62,该第二凹槽62的设置是为增大腔室51内用于储油的容积,且该第二凹槽62的设置还可同时节省万向球头47的制作材料,减轻万向球头47的重量。导油管路54的一端与第一凹槽6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凹槽62连通,第二支路53朝向第二外套管33的一端与第二凹槽62连通。当第二油路43在吸油单向阀40的作用下欲引入液压油时,导油管路54将自油箱通过上述间隙流入第一凹槽61内的液压油引入第二凹槽62内,再由第二支路53将其引入位于底座30内的第二油路43内。优选地,位于底座30内的第二油路43上还设有高压溢流阀63,第二外套管33上还设有通气阀门64,以确保在液压油油压较高时能够自动泄压,以保证液压系统整体的安全性。
继续结合图9和图10所示,第二内套管32的内部沿其轴向设有用于在其向第二外套管33外移动时向第二内套管32提供回复力的复位弹簧57。该复位弹簧57朝向底座30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螺堵66与下端盖46连接。该第一弹簧螺堵66为一端能够配合插入第一支路52中的柱状体且具有与第一支路52连通的轴孔,第一弹簧螺堵66的另一端具有圆柱形连接头68,该连接头68外侧沿其轴向设有多个用于与第二弹簧配合连接的环形凹部,当第一弹簧螺堵66的一端伸入第一支路52中时,其连接头68卡于第一连接口58的底部;进一步地,第二内套管32邻近其第一端处形成有环形的限位凸起59,复位弹簧57朝向第二限位部34的一端通过第二弹簧螺堵67与限位凸起59相连。该第二弹簧螺堵67与第一弹簧螺堵66的区别在于第二弹簧螺堵67在圆柱形连接头68外部还沿其轴向设有一用于和上述限位凸起59配合卡接的卡接部,该卡接部用于定位第二弹簧螺堵67,防止其沿第二内套管32的轴向向底座30方向移动。
如图10和图16所示,当第二内套管32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口58的底部相抵靠时,该位置即为第二内套管32的初始位置。第二内套管32的第一端具有与第二内套管32连通并在第二内套管32处于其初始位置时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限位部34外的连接头68,以方便第二内套管32与第二连接件26的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内套管32的外壁上具有多个沿其轴向设置的楔形槽,该楔形槽与第一内套管4的外壁上设置的楔形槽形状相同;第二限位部34与第一限位部结构相同,包括第二伸缩控制座、第二伸缩压环、第二伸缩控制板、第二伸缩卡块、第二扭簧、第二导向带及用于将第二伸缩压环固定在第二伸缩控制座上的第二螺栓。其中,第二伸缩控制座即为支撑座2的上端盖65,如图17所示,该上端盖65位于第二外套管33外的部分(即图中上端盖65的上端)与第一限位部的第一伸缩控制座的结构相同,其下端(即图17中上端盖65的下端)设有用于与第二外套管33的第一端配合插接的插接部36,以用于更好的封堵第二外套管33,也就是更好的封堵油箱,使油箱的两端能够分别被上端盖65和下端盖46密封,防止液压油外溢。另外,该插接部36与第二外套管33的内壁间还设有密封圈(为了达到较好的密封效果,本实施例中各相连接的结构件间只要涉及液压油的部分均设有密封圈)。
具体操作支撑座2时,结合图18和19所示,踩踏摇柄,使吸油单向阀40关闭,排油单向阀41打开,此时油箱内的液压油受压下降并通过第二油路43涌入活塞缸38内以推顶第二内套管32向第二外套管33外移动(当然也可通过拉拽第二内套管32的连接头68将第二内套管32直接抽出),由于涌入活塞缸38内的液压油受压而具有一定压力(该压力的压力值大于大气压的压值),因此能够牢牢的撑顶住第二内套管32及伸缩杆和支撑杆27,防止第二内套管32向第二外套管33内的方向移动。而在第二内套管32移动的过程中,第二限位部34的第二伸缩卡块先是受到第二内套管32的挤推力使其向设于上端盖65上的第二安装槽内移动,也就是第二伸缩卡块与前一个楔形槽分离而与第二内套管32位于该楔形槽与后一楔形槽之间的部分抵接,随着第二内套管32的继续上移使下一个楔形槽移至与各第二安装槽的敞口侧相对处,此时各第二伸缩卡块受设于其上的第四弹簧的弹力向该楔形槽移动直至两者相啮合以达到限位第二内套管32的作用。也就是,第二内套管32在向第二外套管33外移动时,不仅受到高压液压油的顶推力,还受到第二限位部34内的第二伸缩卡块向其提供的支撑力,能够牢牢限位住第二内套管32,防止其反向移动。而液压油的设置不仅可以为第二内套管32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还能够对第二内套管32的位置进行微量调节,例如在该支撑装置支撑腕臂时,由于两个楔形槽间的间距设置不合适(即第二内套管32上当前楔形槽的高度不能满足支撑高度,而下一个楔形槽在移至第二限位部34时的高度又会超过支撑高度),使得第二伸缩卡块与任一楔形槽相卡接时均不能较好的支撑腕臂,此时便可根据支撑位置通过调节液压油的油量来调节第二内套管32的位置并支撑、限位第二内套管32,也就是第二内套管32的支撑力完全由液压油提供,第二伸缩卡块无需与第二内套管32上的任一楔形槽卡接。进一步地,当欲使处于限位状态的第二内套管32向第二外套管33内移动时,例如需要缩短第二内套管32位于第二外套管33外的长度时,停止踩踏踩踏部39,并打开调节阀45,此时转动第二伸缩控制板,使第二伸缩控制板通过推动设于第二伸缩卡块上的圆柱销沿对应的第三导向孔(该第三导向孔设于第二伸缩控制板上)的滑动而带动第二伸缩卡块向第二安装槽内移动,进而使各第二伸缩卡块与对应的楔形槽分离,以为第二内套管32的移动提供滑动空间。待将第二内套管32调整至所需位置处时,旋紧关闭调节阀45,松开第二伸缩控制板,第二伸缩控制板在第二扭簧的带动下复位,同时各第二伸缩卡块在其第四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即,与对应的楔形槽啮合,对第二内套管32进行限位。

Claims (10)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座;
伸缩杆,其具有第一外套管和第一内套管,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二端与所述支撑座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外套管外并伸出所述第一限位部,其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外套管内,所述第一内套管能够沿所述第一外套管的轴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一端逐渐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一内套管进行限位以使其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位置固定,且能够解除限位以使所述第一内套管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外套管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还包括装设于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一端上的第一连接件和装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二端内的第二连接件,当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二端移动至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二端时,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抵靠,所述第一连接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外;
所述第一内套管的外壁上具有多个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能够沿所述第一外套管的径向移动以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或分离的第二卡接部、第一伸缩控制座、通过第一螺栓固定压盖于所述第一伸缩控制座上的第一伸缩压环以及设于所述第一伸缩压环和第一伸缩控制座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卡接部位置的调节部,所述第一伸缩控制座具有与所述第一外套管连通的中心孔,所述第二卡接部设于所述调节部及第一伸缩控制座之间;
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一端设有两个相间隔的第一环形凸棱,当所述第一内套管移动至两个所述第一环形凸棱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内时,所述第二卡接部卡于两所述第一环形凸棱间以限制所述第一内套管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呈圆管状,其内中部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一端卡抵的第二环形凸棱;
所述第二连接件呈哑铃状,其背离所述第一内套管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二端卡抵的第三环形凸棱,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内套管间还设有防撞垫圈;
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开设于所述第一内套管外圆周上的第一楔形槽,所述第一楔形槽的楔角朝向所述第一内套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多个第一伸缩卡块,所述第一伸缩卡块朝向所述第一伸缩压环的一面设有第一圆柱销,所述第一伸缩控制座上具有多个用于分别装设各所述第一伸缩卡块的第一安装槽,各所述第一安装槽朝向所述第一内套管的一侧敞口,所述第一伸缩卡块对应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封闭侧的一面设有与所述封闭侧抵接的弹簧;
所述调节部为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外套管轴向转动的第一伸缩控制板,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具有供所述第一内套管穿过的通孔、多个分别供各所述第一圆柱销穿设的第一导向孔以及供所述第一螺栓穿设的第二导向孔,转动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或在所述第一内套管移动以使其第一端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时所述第一螺栓沿所述第二导向孔滑动,所述第一圆柱销沿所述第一导向孔滑动以带动所述第一伸缩卡块沿所述第一内套管的径向移动使所述第一伸缩卡块未设有弹簧的一侧能够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或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伸缩卡块未设置弹簧的一侧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楔形槽形状匹配以能够配合插入所述第一楔形槽中;
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的外缘凸出所述第一伸缩控制座和所述第一伸缩压环;
多个所述安装槽沿所述第一伸缩控制座的中心孔的外缘均匀设置;
所述第一螺栓为多个并沿所述第一伸缩压环的内孔的外缘设置一圈,所述第二导向孔与所述第一螺栓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均为沿所述通孔的外围设置的圆弧形孔;所述第一导向孔具有大头端和小头端,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转动并带动所述圆柱销朝向所述小头端滑动时,所述第一伸缩卡块沿所述第一内套管的径向向外移动以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分离,进而使所述第一内套管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外套管移动;当所述第一圆柱销朝向所述大头端滑动时,所述第一伸缩卡块沿所述第一内套管的径向向内移动以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进而使所述第一内套管与所述第一外套管相对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伸缩压环与第一伸缩控制板之间用于复位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的第一扭簧和用于导向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转动的圆环形的第一导向带,所述第一导向带配合设于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的通孔中并与所述第一伸缩控制座相贴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
底座;
伸缩部,其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伸缩部包括第二内套管和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二外套管的第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内套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外套管外并伸出所述第二限位部以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外套管固定连接,其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外套管内,所述第二内套管能够沿所述第二外套管的轴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内套管的第一端逐渐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二内套管进行限位以使其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位置固定,且能够解除限位以使所述第二内套管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外套管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外套管内设有与所述第二外套管同轴的活塞缸,所述第二内套管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活塞缸内并能够沿所述活塞缸的轴向移动;
所述第二外套管与所述活塞缸之间形成环形油箱;
所述底座上设有包括吸油单向阀和排油单向阀的油泵,所述油泵外连有用于控制所述吸油单向阀和排油单向阀开启或关闭的踩踏部;
所述底座内设有与所述排油单向阀相连的第一油路和与所述吸油单向阀相连的第二油路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的连通管路,所述第一油路与所述活塞缸连通用于向所述活塞缸内供油以顶推所述第二内套管使其沿所述活塞缸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油箱连通以使所述油箱内的液压油经所述第二油路进入第一油路内;
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连通管路通、断的调节阀。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缩部通过转动部可拆卸式装设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转动部包括装设于所述第二外套管第二端内的下端盖、连接于所述下端盖与所述底座之间并能够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的万向球头以及压盖在所述万向球头外并与所述底座连接的万向球盖,所述万向球盖与所述万向球头朝向所述第二外套管的一侧间还设有万向球套,所述万向球套与所述万向球盖间为弹性连接,所述万向球头、所述万向球套和所述万向球盖之间形成用于储油的腔室;
所述万向球头具有螺纹接头,所述万向球头内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活塞缸的第一支路;所述万向球头内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腔室和第二油路的第二支路以及设于所述万向球头内用于连通所述油箱和所述腔室的导油管路;
所述下端盖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外套管的第二端配合卡接的凸缘;所述下端盖朝向所述第二外套管第一端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活塞缸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口,所述下端盖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和所述螺纹接头连接的第二连接口;
所述下端盖至少设有所述第一连接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外套管间具有间隙,所述下端盖周向设有一圈与所述间隙连通的第一凹槽,所述万向球头位于所述腔室内的部分周向设有一圈第二凹槽,所述导油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内套管的外壁具有多个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二楔形槽;
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结构相同,包括第二伸缩压环、第二伸缩控制板、第二伸缩卡块、第二扭簧、第二导向带、第二螺栓及由所述上端盖形成的第二伸缩控制座,其中所述上端盖位于所述第二外套管外的部分与所述第一伸缩控制座结构相同;
所述第二内套管内沿其轴向设有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内套管内邻近其第一端处设有第三环形凸棱,所述复位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三环形凸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端盖连接;
所述第二外套管上设有通气阀门,位于所述底座内的第二油路上设有高压溢流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外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托座,其中,所述支撑杆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的一端设有防撞圈。
CN201510737205.2A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支撑装置 Active CN1053710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37205.2A CN105371072B (zh)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支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37205.2A CN105371072B (zh)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支撑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1072A true CN105371072A (zh) 2016-03-02
CN105371072B CN105371072B (zh) 2018-10-02

Family

ID=55373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37205.2A Active CN105371072B (zh)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7107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0571A (zh) * 2016-05-25 2016-08-24 大连圣博尔测绘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尺仪一体化快速水准测量装置
CN107477248A (zh) * 2017-06-27 2017-12-15 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屏蔽管调节装置
CN115388278A (zh) * 2022-08-12 2022-11-25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变电站伸缩旋转支架的旋转限位机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88056A (en) * 1943-07-17 1945-10-30 Nathan V Hendricks Adjustable support
CN1203775A (zh) * 1998-04-13 1999-01-06 徐为尔 吸尘器的伸缩吸尘管
CN201236866Y (zh) * 2008-07-18 2009-05-13 深圳市白雪投影银幕有限公司 伸缩件的锁紧机构
CN201794869U (zh) * 2010-09-25 2011-04-13 东莞市江顺箱包袋配件有限公司 三节拉杆
CN205298998U (zh) * 2015-11-03 2016-06-08 北京天泽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88056A (en) * 1943-07-17 1945-10-30 Nathan V Hendricks Adjustable support
CN1203775A (zh) * 1998-04-13 1999-01-06 徐为尔 吸尘器的伸缩吸尘管
CN201236866Y (zh) * 2008-07-18 2009-05-13 深圳市白雪投影银幕有限公司 伸缩件的锁紧机构
CN201794869U (zh) * 2010-09-25 2011-04-13 东莞市江顺箱包袋配件有限公司 三节拉杆
CN205298998U (zh) * 2015-11-03 2016-06-08 北京天泽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0571A (zh) * 2016-05-25 2016-08-24 大连圣博尔测绘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尺仪一体化快速水准测量装置
CN105890571B (zh) * 2016-05-25 2019-05-21 大连圣博尔测绘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尺仪一体化快速水准测量装置
CN107477248A (zh) * 2017-06-27 2017-12-15 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屏蔽管调节装置
CN115388278A (zh) * 2022-08-12 2022-11-25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变电站伸缩旋转支架的旋转限位机构
CN115388278B (zh) * 2022-08-12 2024-05-14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变电站伸缩旋转支架的旋转限位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1072B (zh) 2018-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71072A (zh) 一种支撑装置
CN205191127U (zh) 一种支撑座
CN204004178U (zh) 配重组件、使用该配重组件的配重机构及云台
CN202521063U (zh) 一种管道固定组件
CN108547326A (zh) 一种改进型市政井盖拆卸结构及其拆装方法
CN105042295A (zh) 一种用于光学测绘仪器的防滑三脚架
CN105371067A (zh) 一种支撑座
CN105370681A (zh) 一种伸缩杆
CN205298998U (zh) 一种支撑装置
CN204879351U (zh) 一种用于光学测绘仪器的防滑三脚架
CN205190457U (zh) 一种伸缩杆
CN113538862B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石油开采用气体泄露检测报警装置
CN204046105U (zh) 采空区耐张架空地线调节装置
CN203995512U (zh) 输送管支撑小车装置及管桩泵送布料设备
CN209104773U (zh) 电缆蛇形敷设装置
CN206857874U (zh) 一种绕线机构
CN216788908U (zh) 一种螺杆连接头
CN206130384U (zh) 一种连接件
CN208563390U (zh) 一种改进型市政井盖拆卸结构
CN208563387U (zh) 一种省力市政井盖及拆卸工具
CN216952013U (zh) 一种用于石油管道安装的可调支架
CN215831320U (zh) 一种消防工程抗震支架
CN208408085U (zh) 一种管道对接处的整形装置
CN204591171U (zh) 管汇调节辅助装置
CN214500389U (zh) 一种用于合成氨设备的管道密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Eight Zhuang Xili 100025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Chaoyang Road No. 100 building B1801-1803 2000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Eight Zhuang Xili 100025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Chaoyang Road No. 100 building B1801-1803 2000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Eight Zhuang Xili 100025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Chaoyang Road No. 100 building B1801-1803 2000

Patentee after: Beijing Tianze Power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Eight Zhuang Xili 100025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Chaoyang Road No. 100 building B1801-1803 2000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