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57937A - 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57937A
CN105357937A CN201510864445.9A CN201510864445A CN105357937A CN 105357937 A CN105357937 A CN 105357937A CN 201510864445 A CN201510864445 A CN 201510864445A CN 105357937 A CN105357937 A CN 1053579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radiating fin
fin group
shell
electronic instal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6444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玮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Inve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Inve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Inve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86444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57937A/zh
Publication of CN105357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79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外壳、风扇模块以及散热鳍片组。外壳包含上盖以及至少一侧墙。侧墙邻接上盖,且具有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风扇模块设置于外壳中。风扇模块具有至少一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散热鳍片组设置于外壳中,并位于第一开口与风扇模块的出风口之间。外壳、散热鳍片组与风扇模块在第二开口与进风口之间形成进风路径。进风路径至少通过外壳的上盖与散热鳍片组之间的空间。本发明可降低或避免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因外壳受散热鳍片组加热,而使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降低或影响电子装置的正常运作。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携带型电子装置中的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电子装置,如笔记型计算机(Notebook)、个人计算机等,正常运转时,为发散计算元件或其他元件所产生的热,需通过设置散热模块,像是散热鳍片、风扇模块等,从而避免热累积于电子装置中,使得电子装置内的温度升高,而影响计算装置的运作,严重者,甚至可能让计算装置内的元件毁损或停止运转。然而,为防止灰尘直接进入电子装置中的计算元件或其他元件中,而堆积于其上,让计算元件或其他元件的热发散效率更差,电子装置多半将计算元件、其他元件以及散热模块等包覆于外壳中。诚然,外壳避免灰尘的堆积,却同时也妨碍散热模块发散热产生元件产生的热。如此一来,除降低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以外,散热模块所发散的热可能转而加热外壳,且残存于外壳上,持续地影响电子装置内的温度,以及可能进一步地影响到电子装置内的计算元件与其他元件的正常运转。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架构,显然仍存在不便与缺陷,而有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领域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方式被发展完成。因此,如何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相关领域急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为携带型电子装置且内部设有散热模块,其利用设置额外的开口连通进风口,让散热鳍片组与外壳间有更多的空间容置空气,能减少或避免散热鳍片组与外壳间过多的热能传递。同时地,将自开口进入外壳内的冷空气受导引进入风扇模块,并通过散热鳍片组与电子装置的外壳之间,可进一步导引散热鳍片组与外壳间受散热鳍片组加热的空气依照进风路径的引导进入风扇模块的进气口,避免过多受散热鳍片组加热的空气留滞而堆积并传递热能至外壳上,且让进入风扇模块的气流增加。如此一来,可降低或避免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因外壳受散热鳍片组加热,而使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降低或影响电子装置的正常运作。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外壳、风扇模块以及散热鳍片组。外壳包含上盖以及至少一侧墙。侧墙邻接上盖,且具有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风扇模块设置于外壳中。风扇模块具有至少一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散热鳍片组设置于外壳中,并位于第一开口与风扇模块的出风口之间。外壳、散热鳍片组与风扇模块在第二开口与进风口之间形成进风路径。进风路径至少通过外壳的上盖与散热鳍片组之间的空间。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分别位于进风口所在的平面的两侧,且第二开口较第一开口靠近上盖。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开口位于第一开口与上盖之间。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散热鳍片组包含复数个散热鳍片。散热鳍片分别具有延伸部。延伸部靠近上盖。散热鳍片组的延伸部共同形成一表面,所述的表面阻挡散热鳍片与第二开口在外壳中直接连通。散热鳍片组远离风扇模块的一端,朝向远离上盖的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沿实质上平行上盖的方向并列于侧墙。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外壳包含复数个侧墙,且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分别位于侧墙中两相邻者。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电子装置还包含导流板。导流板设置于散热鳍片组与第二开口之间。导流板、外壳以及散热鳍片组的外表面共同形成进风路径。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导流板沿实质上垂直上盖的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导流板包含至少一导流分支延伸至散热鳍片组与外壳之间。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导流分支靠近风扇模块的一侧与散热鳍片组靠近风扇模块的一侧平行。散热鳍片组沿实质上平行侧墙的方向上具有第一长度,导流分支具有第二长度,第二长度至少大于第一长度的三分之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利用设置额外的开口连通进风口,让散热鳍片组与外壳间有更多的空间容置空气,能减少或避免散热鳍片组与外壳间过多的热能传递。同时地,将自开口进入外壳内的冷空气受导引进入风扇模块,并通过散热鳍片组与电子装置的外壳之间,可进一步导引散热鳍片组与外壳间受散热鳍片组加热的空气依照进风路径的引导进入风扇模块的进气口,避免过多受散热鳍片组加热的空气留滞而堆积并传递热能至外壳上,且让进入风扇模块的气流增加。如此一来,可降低或避免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因外壳受散热鳍片组加热,而使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降低或影响电子装置的正常运作。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图1表示依据本发明多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立体透视图。
图2表示依据本发明多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侧视剖面图。
图3表示依据本发明多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散热鳍片组的立体图。
图4表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上视透视图。
图5表示依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上视透视图。
图6表示依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散热鳍片组、导流板以及导流分支的立体图。
100:第一电子装置
120:外壳
122:上盖
124:侧墙
126a:第一开口
126b:第二开口
140:风扇模块
142:进风口
144:出风口
160:散热鳍片组
162:散热鳍片
162a:延伸部
164:表面
180:导流板
180a:导流分支
300:第二电子装置
400:第三电子装置
d1:第一长度
d2:第二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复数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表示。
当一个组件被称为“在…上”时,它可泛指该组件直接在其他组件上,也可以是有其他组件存在于两者之中。相反地,当一个组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组件,它是不能有其他组件存在于两者的中间。如本文所用,词汇“及/或”包含了列出的关联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
图1表示依据本发明多个实施方式的第一电子装置100的立体透视图。图2表示依据本发明多个实施方式的第一电子装置100在外壳120、风扇模块140以及散热鳍片组160的部分的侧视剖面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一电子装置100包含外壳120、风扇模块140以及散热鳍片组160。外壳120可包含上盖122以及至少一侧墙124。侧墙124邻接上盖122,且围绕上盖122。侧墙124具有第一开口126a以及第二开口126b。风扇模块140设置于外壳120中。参照图2,风扇模块140具有至少一进风口142以及出风口144。在多个实施方式中,进风口142可位于风扇模块140靠近上盖122的一侧,但不限于此。在部分的多个实施方式中,进风口142也可位于风扇模块140远离上盖122的一侧。散热鳍片组160设置于外壳120中,并位于第一开口126a与风扇模块140的出风口144之间。在多个实施方式中,散热鳍片组160密合风扇模块140的出风口144,并连通出风口144与第一开口126a。外壳120、散热鳍片组160与风扇模块140在第二开口126b与进风口142之间形成进风路径。进风路径至少通过外壳120的上盖122与散热鳍片组160之间的空间。
自第二开口126b进入外壳120内的空气,可沿进风路径于外围结构限制(象是上盖122、散热鳍片组160以及风扇模块140)与风扇模块140所造成的压力差导引的情况下,进入风扇模块140的进风口142。因此,第一电子装置100通过引入更多的外界冷空气进入上盖122与散热鳍片组160之间,让散热鳍片组160与外壳120的上盖122间有更多的空间容置空气,能减少或避免散热鳍片组160与外壳120间因距离过近,而产生过多的热能自散热鳍片组160传递至外壳120。同时地,自第二开口126b进入外壳120内的冷空气可受导引进入风扇模块140,并通过散热鳍片组160与外壳120之间,可进一步地将散热鳍片组160与外壳120间受散热鳍片组160加热的空气依照进风路径的气流引导进入风扇模块140的进风口142,避免过多受散热鳍片组160加热的空气留滞而堆积并传递热能至外壳120上,且让进入风扇模块140的气流增加。如此一来,可降低或避免第一电子装置100的散热模块,象是风扇模块140以及散热鳍片组160等,因外壳120受散热鳍片组160加热,而使第一电子装置100的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降低。甚至,减少或避免因热能堆积于外壳120内,使第一电子装置100内的温度上升,而影响第一电子装置100的正常运作。
此外,由于第二开口126b与第一开口126a共同设置于侧墙124上,故在正常使用时,上盖122朝上的情况下,第一开口126a与第二开口126b较不易让受重力影响而下落的灰尘或其他异物进入。如此一来,可降低或避免第一开口126a或第二开口126b因灰尘或异物堆积以及堵塞于上,影响到自第一开口126a或第二开口126b进入的气流流动与散热模块的正常运作。
值得注意的是,图1以及图2中所表示的第一开口126a、第二开口126b以及第二开口126b至进风口142之间的结构仅为示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多个实施方式中,侧墙120可包含复数个第一开口126a以及复数个第二开口126b。在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126b至进风口142之间也可设置有其他元件,举例来说,像是导流板等。应了解到,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当可视实际需要,在不脱离本揭露的精神和范围下,做适度的修改或替代,只要在外界空气可自第二开口126b进入外壳120中,且在流动至风扇模块140的过程中,经过外壳120与散热鳍片组160之间即可。甚至,因外界的空气自第二开口126b进入外壳120后,在自第一开口126a离开的路径中,经过散热鳍片组160两次,而增加空气与散热鳍片组160之间的热交换的有效路径长,并提升空气与散热鳍片组160之间的热交换率。
参照图2,在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126a与第二开口126b分别位于进风口142所在的平面的两侧,且第二开口126b较第一开口126a靠近上盖122。由于空气受散热鳍片组160加热后,其空气密度变小,而容易上升至上盖122与散热鳍片组160之间的空间。是故第一电子装置100将上盖122与散热鳍片组160之间的空间增加,且将第二开口126b设置于相对第一开口126a的上方。同时参照图1,在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126b可位于第一开口126a与上盖122之间。亦即,第二开口126b设置于第一开口126a与上盖122之间的空间。如此一来,可让空气更直接地流入散热鳍片组160上方,并增加外壳120空间的利用率与简化外壳120的制作流程。
图3表示依据本发明多个实施方式的第一电子装置100的散热鳍片组160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在多个实施方式中,散热鳍片组160可包含复数个散热鳍片162。散热鳍片162分别具有延伸部162a。延伸部162a靠近上盖122。所述的散热鳍片组160的延伸部162a可共同形成表面164。散热鳍片组160的表面164可至少部分阻挡散热鳍片组160与第二开口126b在外壳120中直接连通。亦即,第二开口126b需通过进风路径与风扇模块140的路径,才能与散热鳍片组160相连通,以避免受散热鳍片组160加热的空气,直接进入散热鳍片组160与外壳120的上盖122之间的空间,阻碍外界的冷空气进入第二开口126b,且可能增加外壳120与受散热鳍片组160加热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增加外壳120的温度。在多个实施方式中,散热鳍片组160远离风扇模块140的出风口144的一端,可朝向远离上盖122的方向延伸。
通过散热鳍片组160的表面164阻挡散热鳍片组160与第二开口126b在外壳120中直接连通,且同时将散热鳍片组160远离风扇模块140的出风口144的一端朝向远离上盖122或第二开口126b的方向延伸,如此一来,可让气流自出风口144离开进入散热鳍片组160加热后,会受引导而朝向远离第二开口126b的方向被引导,是故,可降低或避免经加热后的空气在排出后,循环到第二开口126b外,而再次被吸入外壳120中,让第一电子装置100吸入冷空气的比例降低,使得第一电子装置100的散热效率降低。
图4表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电子装置300的上视透视图。如图4所示,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外壳120可包含复数个侧墙124,且第一开口126a与第二开口126b分别位于侧墙124中两相邻者。如此一来,可避免进风路径过长,且同时避免气流自出风口144离开进入散热鳍片组160加热后,朝向靠近第二开口126b的方向排出,而被再次吸入外壳120中的情况。使得第二电子装置300可自外界吸入更多的冷空气,让第二电子装置300的散热效率增加。
在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电子装置300可还包含导流板180。导流板180设置于散热鳍片组160与第二开口126b之间。导流板180、外壳120以及散热鳍片组160的外表面共同形成进风路径。通过设置导流板180,可更有效率地将第二开口126b进入外壳120中的空气,导引至散热鳍片组160与外壳120间的空间,再进入进风口142。此外,导流板180可降低或避免气流进入外壳120后,因不受导引而产生的较大的风切流场与伴随风切流场所产生的噪音。
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导流板180可包含至少一导流分支180a延伸至散热鳍片组160与外壳120之间。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导流分支180a可延伸在散热鳍片组160靠近外壳120的上盖122的一侧。在其他多个实施方式中,导流分支180a可延伸于散热鳍片组160的两侧与外壳120所夹的空间之间。
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导流板180沿实质上垂直上盖122的方向延伸。或者,在其他的多个实施方式中,导流板180可沿平行上盖122的方向延伸,但不限于此。应了解到,此处所述的导流板180与导流分支180a仅为示例,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当可视实际需要,在不脱离本揭露的精神和范围下,做适度的修改或替代,只要在外界空气可自第二开口126b进入外壳120中,且在导流板180以及导流分支180a的导引下,较有效率地经过外壳120与散热鳍片组160之间,才进入风扇模块140的进风口142即可。
图5依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表示第三电子装置400的上视透视图。图6表示依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三电子装置400的散热鳍片组160、导流板180以及导流分支180a的立体图。如图5所表示,在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126a与第二开口126b沿实质上平行上盖122的方向并列于侧墙124。在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三电子装置400可包含导流板180。同样地,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导流板180设置于散热鳍片组160与第二开口126b之间。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导流板180可包含至少一导流分支180a延伸至散热鳍片组160与外壳120之间(如图6所示)。
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导流分支180a靠近风扇模块140的一侧与散热鳍片组160靠近风扇模块140的一侧平行,以降低气流的风切流场与伴随风切流场所产生的噪音。在多个实施方式中,散热鳍片组160沿实质上平行于出风口144的边缘的方向上具有第一长度d1,导流分支180a沿第一长度d1的方向上具有第二长度d2。在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长度d2至少大于第一长度d1的三分之一,有较佳的空气流场导引效果。在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长度d2小于第一长度d1的三分之二,有较佳的空气流场导引效果。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导流分支180a可遮蔽外壳120与散热鳍片组160间至少部分空间。然而,导流分支180a不会完全遮蔽外壳120与散热鳍片组160间或直接接触外壳120与散热鳍片组160间。如此一来,可在导引空气以及维持进风路径的截面积两者之间,取得较佳的组合。同时,可避免散热鳍片组160所发散的热,通过导流分支180a传导至外壳120。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所述的导流分支180a的方向与延伸长度仅为示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应了解到,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当可视实际需要,在不脱离本揭露的精神和范围下,做适度的修改或替代,只要在外界空气可自第二开口126b进入外壳120中,且在导流板180以及导流分支180a的导引下,较有效率地经过外壳120与散热鳍片组160之间,才进入风扇模块140的进风口142即可。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外壳、风扇模块以及散热鳍片组。外壳包含上盖以及至少一侧墙。侧墙邻接上盖,且具有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风扇模块设置于外壳中。风扇模块具有至少一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散热鳍片组设置于外壳中,并位于第一开口与风扇模块的出风口之间。外壳、散热鳍片组与风扇模块在第二开口与进风口之间形成进风路径。进风路径至少通过外壳的上盖与散热鳍片组之间的空间。通过设置第二开口,让外界的冷空气可自第二开口进入散热鳍片组与外壳间,并随进风路径与风扇模块制造的压力差的导引而流动进入风扇模块的进风口。如此一来,可降低或减少散热鳍片组与外壳间的热交换,进而降低散热鳍片组附近的外壳的温度,使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可达到较佳的散热效率。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含:
一外壳,所述外壳包含:
一上盖;以及
至少一侧墙,邻接该上盖,该侧墙具有一第一开口以及一第二开口;
一风扇模块,设置于该外壳中,该风扇模块具有至少一进风口以及一出风口;以及
一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外壳中,并位于该第一开口与该风扇模块的该出风口之间;
其中,该外壳、该散热鳍片组与该风扇模块在该第二开口与该进风口之间形成一进风路径,该进风路径至少通过该外壳的该上盖与该散热鳍片组之间的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分别位于该进风口所在的一平面的两侧,且该第二开口较该第一开口靠近该上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开口位于该第一开口与该上盖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散热鳍片组包含复数个散热鳍片,该些散热鳍片分别具有一延伸部,靠近该上盖,该散热鳍片组的该些延伸部共同形成一表面,该表面阻挡该散热鳍片组与该第二开口于该外壳中直接连通,且该散热鳍片组远离该风扇模块的一端,朝向远离该上盖的方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沿实质上平行该上盖的方向并列于该侧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外壳包含复数个该侧墙,且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分别位于该些侧墙中两相邻者。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还包含一导流板,设置于该散热鳍片组与该第二开口之间,该导流板、该外壳以及该散热鳍片组的一外表面共同形成该进风路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导流板沿实质上垂直该上盖的方向延伸。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导流板包含至少一导流分支延伸至该散热鳍片组与该外壳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导流分支靠近该风扇模块的一侧与该散热鳍片组靠近该风扇模块的一侧平行,且该散热鳍片组沿实质上平行该出风口的一边缘的方向上具有一第一长度,该导流分支沿该第一长度的方向具有一第二长度,该第二长度至少大于该第一长度的三分之一。
CN201510864445.9A 2015-11-30 2015-11-30 电子装置 Pending CN1053579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64445.9A CN105357937A (zh) 2015-11-30 2015-11-30 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64445.9A CN105357937A (zh) 2015-11-30 2015-11-30 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57937A true CN105357937A (zh) 2016-02-24

Family

ID=55333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64445.9A Pending CN105357937A (zh) 2015-11-30 2015-11-30 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57937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4172A (zh) * 2006-10-30 2008-05-07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的机箱温度抑制构造及便携式计算机
CN103327788A (zh) * 2012-03-22 2013-09-25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4219926A (zh) * 2013-05-30 2014-12-17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模块
US20150170993A1 (en) * 2012-08-27 2015-06-18 Razer (Asia-Pacific) Pte. Ltd. Computer systems, parts of a housing for a computer system, heat exchangers, and methods for assembling parts of a computer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4172A (zh) * 2006-10-30 2008-05-07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的机箱温度抑制构造及便携式计算机
CN103327788A (zh) * 2012-03-22 2013-09-25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US20150170993A1 (en) * 2012-08-27 2015-06-18 Razer (Asia-Pacific) Pte. Ltd. Computer systems, parts of a housing for a computer system, heat exchangers, and methods for assembling parts of a computer system
CN104219926A (zh) * 2013-05-30 2014-12-17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41802B (zh) 电子装置
US9926915B2 (en) Wi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WO2016197704A1 (zh) 应用于光伏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CN206892786U (zh) 一种计算机水冷散热装置
CN101998812A (zh) 散热模块
KR20120073619A (ko) 냉각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디스플레이 기기
TWI304168B (zh)
CN111338448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散热系统
WO2020078386A1 (zh) 通风散热结构及空调器
CN205566117U (zh)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逆变器装置
CN204695207U (zh) 散热模块
CN105357937A (zh) 电子装置
US913162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 jet flow generator
CN104679183A (zh) 电子装置
CN103702543A (zh) 电子装置
CN101083889A (zh) 散热装置
CN206879301U (zh) 一种新型的光伏电站监控装置柜散热系统
EP4002973A1 (en) Inverter and heat radiation structure thereof
TWI489741B (zh) 具有散熱功能之馬達驅控器及其散熱方法
CN113163671A (zh) 一种矿用隔爆型变频器箱及其散热系统
CN207529326U (zh) 一种防潮安装槽式水冷服务器
CN205842887U (zh) 空调室外机的电器盒散热结构及空调室外机
CN211876415U (zh) 制冷装置以及烟机
CN218526618U (zh) 一种侧柜辅助散热的电气设备
CN216617674U (zh) 一种箱式发电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2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