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95207U - 散热模块 - Google Patents

散热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95207U
CN204695207U CN201520369375.5U CN201520369375U CN204695207U CN 204695207 U CN204695207 U CN 204695207U CN 201520369375 U CN201520369375 U CN 201520369375U CN 204695207 U CN204695207 U CN 2046952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liquid flow
pump
heated parts
thermal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6937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胜利
玉冈健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Nidec Americ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33429 external-priority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952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952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06F1/203Cooling mean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e.g. for laptop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54Cold plates transferring heat from heat source to coola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63Heat dissipaters releasing heat from coola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04 - G06F1/32
    • G06F2200/2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20
    • G06F2200/201Cooling arrangements using cooling fluid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模块,所述散热模块具有散热器和泵,所述散热器包括受热部、液体流路、风扇、散热片以及散热管液体流路。泵包括静止部和旋转部,旋转部包括转子保持架和泵叶轮。泵包括外壳、泵液体流路、泵吸入口和泵排出口,转子保持架的至少一部分与泵叶轮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重叠。液体流路具有管液体流路,管液体流路包括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以及受热部管液体流路,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不位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

Description

散热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优选被搭载在个人电脑(PC:personalcomputer)等电子设备中。
背景技术
以往的平板电脑等薄型电脑主要用于浏览网络和动画欣赏等,近年开始被用于需要高速处理的游戏和模拟分析等用途。为了实现高速处理,需要采用高时钟频率的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且必须进行散热对策。通常,使用散热装置以及冷却风扇来冷却CPU,但由于平板电脑是薄型的,与以往的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用的冷却风扇相比,冷却风扇自身的送风特性将变差。因此,需要一种薄型的且具有更高的冷却特性的散热模块。散热模块作为强制冷却方法一般为气冷式。在气冷式中,一般的方法是从热源处采用热传递率高的铜或铝形成散热装置,通过风扇向散热装置提供气流进行散热。并且,当在离开热源的位置配置散热装置的情况下,在个人电脑等中多采用借助热管将散热装置与热源热连接的方法。但是,气冷式是冷却配置在离开热源的位置的散热装置的方法,为了提高冷却特性,需要增加冷却风扇的风量。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于平板电脑等薄型电脑中搭载的冷却风扇是薄型的,与厚型的冷却风扇相比,风量较小。即,在气冷式中难以提高冷却特性。
因此,尤其是在热源的发热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会采用水冷式的散热模块。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2010-134693号中,公开了一种与电子元件接触,通过使冷媒在流路内流通来对电子元件进行冷却的冷却外罩、冷却单元、冷却系统以及电子设备。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2010-134693号
但是,在如日本公开公报2010-134693号中公开的冷却外罩、冷却单元、冷却系统以及电子设备中,由外罩10、壳体11a、盖部11b构成冷媒流通的流路。通过合上壳体11a和盖部11b而将其间的空间构成为流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厚度方向的厚度变大,因此难以搭载于气冷式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需要通过更简单的结构实现散热模块的薄型化。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散热模块的薄型化且提高冷却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块包括:受热部,所述受热部与热源热接触;液体流路,所述液体流路中封入有传导受热部的热量的冷媒;风扇;散热器,所述散热器配置在风扇的排风口,且包括散热管液体流路和多个散热片;以及泵,所述泵包括:静止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定子;旋转部,所述旋转部位于比定子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具有磁铁,旋转部包括:转子保持架,所述转子保持架将磁铁保持于内周面;以及泵叶轮,所述泵叶轮包围定子的径向外侧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定子旋转;外壳,所述外壳由树脂制成,且在定子的径向外侧包围泵叶轮;泵液体流路,所述泵液体流路被构成于泵叶轮与外壳之间;以及泵吸入口和泵排出口,所述泵吸入口和泵排出口与泵液体流路连接,且从外壳向外部延伸,转子保持架的至少一部分与泵叶轮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重叠,液体流路具有使散热管液体流路与泵液体流路相连的管液体流路,所述管液体流路包括: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所述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从散热管液体流路与泵吸入口相连;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所述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从泵排出口与散热管液体流路相连;以及受热部管液体流路,所述受热部管液体流路在受热部处使热源的热量传导至冷媒,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不位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二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一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仅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三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二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热源存在有多个,受热部与多个热源分别热接触,多个热源包括高发热量的热源和低发热量的热源。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四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三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发热量最高的热源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中最靠近泵排出部的位置。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五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三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在泵排出口与受热部之间分岔为第一液体流路和第二液体流路,第一液体流路与高发热量的热源的高温受热部相连,第二液体流路与低发热量的热源的低温受热部相连,之后在到达散热管液体流路之前合流。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六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二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中,从泵排出口到受热部的管液体流路的长度比从受热部到散热管液体流路的管液体流路的长度小。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七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一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热源存在有多个,受热部与多个热源分别热接触,多个热源包括高发热量的热源和低发热量的热源。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八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七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发热量最高的热源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中最靠近泵排出部的位置。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九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七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在泵排出口与受热部之间分岔为第一液体流路和第二液体流路,第一液体流路与低发热量的热源的低温受热部相连,第二液体流路与高发热量的高温受热部相连,之后在到达散热管液体流路之前合流。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散热管液体流路包括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和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管液体流路还具有使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与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相连的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位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一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散热管液体流路的与流路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比管液体流路的与流路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大。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二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管液体流路是由导热性材料构成的柔性管。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三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十二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散热模块被设置于由金属制成的基底或由金属制成的壳体,柔性管与基底或壳体热接触。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四方面涉及一种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包括:多个受热部、液体流路、风扇、散热器、以及泵。泵包括静止部和旋转部。多个受热部与具有不同发热量的多个热源热接触。液体流路中封入有传导受热部的热量的冷媒。散热器被配置在风扇的排风口,且包括散热管液体流路和多个散热片。静止部具有定子。旋转部位于比定子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包括磁铁。旋转部包括:转子保持架,转子保持架将磁铁保持于内周面;以及泵叶轮,泵叶轮包围定子的径向外侧,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定子旋转。泵还包括:外壳,外壳由树脂制成,且在定子的径向外侧包围泵叶轮;泵液体流路,泵液体流路被构成在泵叶轮与外壳之间;以及泵吸入口和泵排出口,泵吸入口和泵排出口与泵液体流路连接并从外壳向外部延伸。转子保持架的至少一部分与泵叶轮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重叠。液体流路具有使散热管液体流路与泵液体流路相连的管液体流路。管液体流路包括: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从散热管液体流路与泵吸入口相连;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从泵排出口与散热管液体流路相连;以及受热部管液体流路,受热部管液体流路在受热部处使热源的热量传导至冷媒。具有最高发热量的热源所处的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五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十四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有最低的发热量的所述热源位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六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十五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散热管液体流路包括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和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管液体流路还具有使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与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相连的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位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七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十四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散热管液体流路包括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和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管液体流路还具有使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与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相连的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位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八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十四方面至第十七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管液体流路是由导热性材料构成的柔性管。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十九方面是散热模块,在第十八方面所记载的散热模块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散热模块配置在由金属制成的基底或由金属制成的壳体,柔性管与基底或壳体热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散热模块,能够实现薄型化且能够提高冷却特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四方面所涉及的散热模块,能够实现薄型化且能够提高冷却特性。
根据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模块的示意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的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模块的示意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模块的示意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模块的示意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模块的示意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模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与图1中的散热模块100的泵3的中心轴线平行的轴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下侧简称为“下侧”。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不表示被组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上下方向。并且,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模块100的示意图。散热模块100是水冷式。散热模块100包括风扇1、泵3、受热部7、液体流路9以及散热器20。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1是离心风扇。散热器20与风扇1热连接,且被配置在风扇1的排风口(省略图示)。泵3通过存在有冷媒8的液体流路9而与受热部7以及散热器20连接。更详细地说,在液体流路9中,从泵3排出的冷媒8经由受热部7流入下述的散热管液体流路22,从散热管液体流路22经由液体流路9到达泵3。此处,冷媒8可使用例如水或防冻液等。
散热器20包括散热管液体流路22和多个散热片21。多个散热片21例如通过并列配置多个コ字形的散热片21而构成。风扇1产生的风经过形成在并列配置的散热片21之间的通路。散热管液体流路22与多个散热片21热接触。换言之,俯视观察时,散热管液体流路22与多个散热片21重叠。如图2所示,散热管液体流路22经过多个散热片21的内部。若考虑散热特性,水冷式散热模块多采用由金属制成的散热器。但是,散热器也并不限于由金属制成,也可以采用散热性或导热性较高的树脂材料。优选散热管液体流路22至少往复一次以上地经过多个散热片21的内部。通过散热管液体流路22至少往复一次以上地经过多个散热片21的内部,能够增大多个散热片21与散热管液体流路22接触的面积,提高了散热器20的冷却特性。散热管液体流路22是由铜或铝制成的管。但是,只要是导热性好的材料就可以,材料并没有限定。
液体流路9包括管液体流路91、散热管液体流路22以及泵液体流路33。管液体流路91使散热管液体流路22与泵液体流路33相连。管液体流路91包括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911以及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911从散热管液体流路22与泵吸入口421相连。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从泵排出口422与散热管液体流路22相连。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包括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在受热部7处使热源6的热量传导至冷媒8。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的剖视图。泵3是外转子型。泵3包括马达部30、泵叶轮53、外壳42以及泵液体流路33。泵叶轮53从马达部30的旋转部5向径向外侧延伸。泵叶轮53借助马达部30围绕中心轴线J1旋转。
在泵3中,通过借助马达部30使泵叶轮53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冷媒8在泵液体流路33内移动。泵3是涡流泵。即,泵3是在外壳42与泵叶轮53之间产生涡流,以高压排出冷媒的泵。
马达部30包括静止部4和旋转部5。泵叶轮53是旋转部5的一部分。外壳42容纳马达部30以及泵叶轮53。外壳42是静止部4的一部分。
静止部4包括定子41和外壳42。外壳42是由树脂制成的,且在定子41的径向外侧包围泵叶轮53。
旋转部5包括磁铁51、转子保持架52以及泵叶轮53。磁铁51位于比定子4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转子保持架52将磁铁51保持于内周面。泵叶轮53包围定子41的径向外侧,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定子41旋转。转子保持架52的至少一部分与泵叶轮53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重叠。
泵3具有在泵叶轮53与外壳42之间构成的泵液体流路33。并且,泵3具有与泵液体流路33连接并从外壳42向外部延伸的泵吸入口421和泵排出口422。更详细地说,泵3的外壳42具有将冷媒吸入泵3内的泵吸入口421和将泵3内的冷媒排出的泵排出口422。
大部分的平板电脑的壳体的厚度是10mm以下。并且,大部分的笔记本电脑的壳体的厚度是30mm以下。例如,在搭载有水冷式散热模块的笔记本电脑中,壳体的厚度在50mm左右,比搭载有普通的气冷式散热模块的笔记本电脑还要厚。考虑到携带性,作为用户,希望搭载有水冷式散热模块的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与搭载有普通的气冷式散热模块的机型和没有搭载散热模块的机型具有相同或较小的厚度的壳体。因此,在搭载有水冷式散热模块的情况下,如上所述,若是笔记本电脑,则要求壳体的厚度在30mm以下,若是平板电脑,则要求壳体的厚度在10mm以下。即,需要将水冷式散热模块搭载于如下类型的个人电脑中:若是笔记本电脑,则壳体的厚度在30mm以下,若是平板电脑,则壳体的厚度在10mm以下。即,需要实现水冷式散热模块的薄型化。并且,如上所述,考虑到携带性,要求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的轻量化,同时也要求被搭载的散热模块的轻量化。考虑到散热特性,水冷式散热模块多采用由金属制成的散热器。但是,散热器并不限于由金属制成,也可以使用散热性或导热性较高的树脂材料。在采用由金属制成的散热器的情况下,散热模块的质量变大。散热模块内的流动有冷媒的液体流路的流路阻力较大。因此,由于必须能够使冷媒在流路阻力较大的液体流路内循环,因此要求具有高扬程的泵。即,在水冷式散热模块中,多采用厚度较厚的泵。但是,为了抑制散热模块的厚度,则泵的薄型化不可或缺。
如图1所示,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不位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911。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仅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以下对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的位于受热部7的热源6的冷却流程进行说明。在热源6产生的热量通过受热部7被传递至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内的冷媒8。即,冷媒8受到在热源6产生的热量。然后,冷媒8通过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流入到散热管液体流路22。在散热器20内部,热量从流经散热管液体流路22的冷媒8被传递至散热器20。散热器20具有多个散热片21,来自冷媒8的热量也被传递至散热片21。来自风扇1的气流朝散热器20流动。滞留在包括散热片21的散热器20的表面附近的空气通过该气流从散热器20表面移动。由此,能够气冷散热器20,散热器20能够有效率地将自冷媒8受热的热量散热,进行热交换。由此,散热管液体流路22的流出侧的冷媒8的温度比流入侧的冷媒8的温度低。从散热管液体流路22流出的冷媒8通过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911从泵吸入口421被吸入至泵液体流路33。在泵3内,通过泵叶轮53的旋转动作赋予冷媒8动能,产生泵液体流路33内的冷媒8的循环。之后,冷媒8通过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返回至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由于冷媒8借助散热器20进行热交换而温度变低,因此能够从受热部7吸收较多的热量。
如上所述,经过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911的冷媒8的温度最低。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媒8的液体流路9内,能够降低经过泵液体流路33内的冷媒8的温度,从而能够防止泵3所具有的磁铁51的减磁和定子41的线圈的损伤等问题。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采用薄型的泵3,能够将散热模块100的整体薄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仅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但是,只要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不位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911即可,也可以适当变更热源6的数量或配置。以下详细说明热源6的数量或配置。
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源6也可以存在有多个。受热部7与多个热源6分别热接触。多个热源6具有高发热量的热源61和低发热量的热源62。
通过配置多个热源6,来自散热模块100的冷却对象的总发热量增加。这种情况下,冷媒8从热源6受热的热量变多。即,冷媒8的温度变高。为了实现散热模块100的薄型化,需要将受热部7、散热器20、风扇1以及泵3全部都薄型化。若散热器20以及风扇1变薄,则由于热交换效率下降,冷媒8的散热也变少。即,从泵吸入口421吸入泵内的冷媒8的温度变高。但是,通过将多个热源6配置在泵排出口422与散热器20之间,冷媒8的温度在热源6与散热管液体流路22之间的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处变成最高。即,由于从泵吸入口421吸入的冷媒8的温度在散热器20已被冷却,因此能够不损伤泵3,能够维持作为散热模块100的作用。
从泵排出口422向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排出的冷媒8在到达低温受热部72和高温受热部71之前的区间被分岔到第一液体流路9121和第二液体流路9122内。从泵排出口422被排出的冷媒8不受到高发热量的热源61以及低发热量的热源62的受热的影响,流入低温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2以及高温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1。因此,能够提高冷媒8在低温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2内和高温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1内的受热效率。
并且,发热量最高的热源6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中最靠近泵排出口422的位置。发热量最高的热源6与泵排出口422之间的距离最近。并且,如图5所示,在泵排出口422与受热部7之间经过两个热源6的情况下,发热量最高的热源61位于最靠近泵排出口422的位置。
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具有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GPU:Graphic ProcessingUnit)等多个热源6。根据个人电脑的用途,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各自的发热量不同。例如,在以运行高画质的影像的游戏等为目的的个人电脑中,搭载有高时钟频率的图形处理器。此时,图形处理器的发热量比中央处理器的发热量大。另一方面,比起画质,在运行分析软件等以运算处理为目的的个人电脑中,中央处理器的发热量比图形处理器的发热量大。在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中,例如,在高发热量的热源61位于比低发热量的热源62靠上游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冷媒8从高发热量的热源61受热而变成高温。之后,高温的冷媒8通过低发热量的热源62的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在高发热量的热源61与低发热量的热源62的发热量的差较大的情况下,冷媒8的温度可能比低发热量的热源62的温度还要高。因此,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低发热量的热源62的冷却效果。
如图6所示,散热管液体流路22包括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相连的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221和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911相连的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222。管液体流路91还具有使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221与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222相连的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914。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位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914。在只有一个热源6的情况下,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仅位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914。
通过使从热源6受热的受热部7位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914,借助散热器20而散热后的冷媒8流入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914,冷媒8能够有效地吸收来自热源6的热量。并且,受热的冷媒8通过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914流出,之后流入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222,而能够借助散热器20散热。例如,在存在有两个热源6的情况下,优选一个热源6位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914,另一个热源6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在任一热源6中通过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的冷媒8为借助散热器20散热的状态,能够有效地对两个热源6的热量进行散热。因此,提高了作为散热模块100的冷却特性。并且,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热源6位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914。
散热管液体流路22的与流路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比管液体流路的与流路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大。
为了使散热模块100薄型化,需要使散热器20、风扇1以及泵3变薄。例如,在厚型的散热模块中,由于散热器能够确保大的散热面积,因此热交换效率变高。风扇通过高风量提高了散热器的气冷效率。泵变成高流量、高扬程,能够增加液体流路内的水量,且能够高速循环。另一方面,在薄型中,散热器20的散热面积变小,热交换效率与厚型相比较低。风扇1由于低风量,而使散热器20的气冷效率与厚型相比较低。泵3变成低流量、低扬程,与厚型相比,无法增加液体流路内的水量。
在薄型的散热模块100中,为了达到最佳的冷却特性,要最大限度发挥泵3的流量。若液体流路的流路阻力变大,则流量会降低。即,降低液体流路内的流路阻力较为重要。为了进行热交换,优选增加散热管液体流路22的流路方向的长度。另一方面,由于散热器20的宽度、纵深以及高度都是预先设定好的,为了延长散热管液体流路22,需要将散热管液体流路22蜿蜒设置。若将散热管液体流路22蜿蜒设置,则在散热管液体流路22的弯曲部中,在循环中的冷媒内部产生惯性力,增加了流路阻力。优选将散热管液体流路22的截面积设定为在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的截面积以上。由此,能够将流路阻力的增大限制在最小限度,从而抑制泵3的流量的减少。
在薄型的散热模块100中,由于管液体流路91的内径减小,因而液体流路9整体存有的冷媒的量变少。因此,也可以降低用于使冷媒8循环的泵3的扬程。即,即使是超小型的泵也能够满足冷却特性。通过使少量的冷媒8高效地循环,能够顺利地进行受热以及热交换,并能够提供薄型化且最佳的散热模块100。
在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中,从泵排出口422至受热部7的管液体流路91的长度比从受热部7至散热管液体流路22的管液体流路91的长度小。
通过使从受热部7至散热管液体流路22的管液体流路91的长度比从泵排出口422至受热部7的管液体流路91的长度大,能够增加在受热部7与散热管液体流路22之间的管液体流路91的散热量,在流入散热管液体流路22之前能够使温度下降。由此,提高了散热模块100的冷却特性。
管液体流路91是由导热性材料构成的柔性管。另外,散热模块100被设置于由金属制成的基底或由金属制成的壳体,柔性管与基底或壳体热接触。
通过使管液体流路91由导热性材料构成的柔性管,能够使冷媒8的热量通过管进行热传递从而向外部散热。因此,能够提高散热模块100的冷却特性。另外,通过使由导热性材料构成的柔性管与由金属制成的基底或由金属制成的壳体热接触,柔性管内的冷媒8的热量被传递至柔性管,之后热传递至由金属制成的基底或由金属制成的壳体。即,能够有效地使冷媒8散热。因此,提高了散热模块100的冷却特性。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模块100A的仰视图。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散热模块100相同。关于第二实施方式,只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进行说明。
散热模块100具有多个受热部7A,所述多个受热部7A与具有不同发热量的多个热源6A热接触。热源6A具有高发热量的热源61A和低发热量的热源62A。在多个热源6A中,具有最高的发热量的高发热量的热源61A位于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1A。另外,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1A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A。多个受热部7A具有与高发热量的热源61A热接触的高温受热部71A和与低发热量的热源62A热接触的低温受热部72A。
由于具有最高的发热量的高发热量的热源61A所处的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1A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A,从具有最高的发热量的高发热量的热源61A受热的冷媒8A必定经过散热器20A之后流入泵3A。从具有最高的发热量的高发热量的热源61A受热的冷媒8A在液体流路9A中温度最高。因此,能够抑制冷媒8A在温度最高的状态下流入泵3A。
具有最低的发热量的低发热量的热源62A位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911A。换言之,具有最低的发热量的低发热量的热源62A的低温受热部72A位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911A。更详细地说,高发热量的热源61A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A,且低发热量的热源62A的低温受热部72A位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911A。
以下对采用本结构时的位于高温受热部71A的热源61A以及位于低温受热部72A的热源62A的冷却流程进行说明。在热源61A产生的热量经过高温受热部71A在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A内被传递至冷媒8A。即,冷媒8A吸收在热源61A产生的热量。然后,冷媒8A通过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A流入散热管液体流路22A。在散热器20A的内部,热量从流经散热管液体流路22A的冷媒8A被传递至散热器20A。散热器20A具有多个散热片21A,热量还被从冷媒8A传递至散热片21A。来自风扇1A的气流朝散热器20A流动。滞留在包括散热片21A的散热器20A的表面附近的空气通过该气流从散热器20A表面移动。由此,能够气冷散热器20A,散热器20A能够有效率地散出自冷媒8A受热的热量来进行热交换。因此,散热管液体流路22A的流出侧的冷媒8A的温度比流入侧的冷媒8A的温度低。流出散热管液体流路22A的冷媒8A通过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911A流入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2A。在热源62A产生的热量通过受热部72A,在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2A内被传递至冷媒8A。即,冷媒8A吸收在热源62A产生的热量。之后,冷媒8A从泵吸入口421A被吸入至泵液体流路33A。热源61A的发热量比热源62A的发热量大。在此,考虑散热器20A的散热特性较高的情况和散热特性较低的情况。在散热器20A的散热特性较高的情况下,从高温热源部71A传递至冷媒8A的热量借助散热器20A冷却之后,流入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2A时的冷媒8A的温度比低温热源部72A的温度低。这种情况下,从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2A流出时的冷媒8A的温度与低温热源部72A的温度大致相同。因此,从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2A流出的冷媒8A的温度比高温热源部71A的温度低。另一方面,在散热器20A的散热特性较低的情况下,从高温热源部71A传递至冷媒8A的热量借助散热器20A冷却之后,流入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2A时的冷媒8A的温度比低温热源部72A的温度高。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过散热器20A,因此冷媒8A从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2A流出时的温度比高温热源部71A的温度低。即,不依赖于散热器20A的散热性能,或者虽然依赖于散热器20A的散热特性,在散热器20A的散热特性较低的情况下,冷媒8A从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2A流出时的温度比从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1A流出时的温度低。因此,若将发热量最高的热源配置在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A,则能够降低被泵3A吸入的冷媒8A的温度。
因此,能够防止使泵3A所具有的磁铁51A的减磁和防止定子41A的线圈的损伤等问题。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采用薄型的泵3A,能够将散热模块100A的整体薄型化。
如图8所示,散热管液体流路22A包括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A相连的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221A和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911A相连的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222A。管液体流路91A还具有使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221A与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222A相连的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914。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A位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914。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低发热量的热源62A的低温受热部72A也可以位于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911A。
通过使从热源6A受热的受热部7A位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914A,借助散热器20A散热后的冷媒8A流入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914A,冷媒8A能够有效吸收来自热源6A的热量。并且,受热的冷媒8A通过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914A流出后流入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222A,而能够借助散热器20A散热。例如,在存在两个热源6A的情况下,优选一个热源6A位于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914A,另一个热源6A位于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912A。在任一个热源6A中经过受热部管液体流路913A的冷媒8A为借助散热器20而进行了散热的状态,能够有效散出两个热源6A的热量。因此,提高了散热模块100A的冷却特性。
管液体流路91是由导热性材料构成的柔性管。另外,散热模块100被设置于由金属制成的基底或由金属制成的壳体,柔性管与基底或壳体热接触。
由于管液体流路91A是由导热性材料构成的柔性管,能够将冷媒8A的热量通过管进行热传递从而向外部散热。因此,提高了散热模块100A的冷却特性。另外,通过使由导热性材料构成的柔性管与由金属制成的基底或由金属制成的壳体热接触,柔性管内的冷媒8A的热量被传递至柔性管,之后热传递至由金属制成的基底或由金属制成的壳体。即,能够有效地使冷媒8A散热。因此,提高了散热模块100A的冷却特性。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离心风扇能够用于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的壳体内部的设备的冷却,其他设备的冷却以及向各种对象物提供空气等。另外,也能够用于其他用途。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根据上述说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可以认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不超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变形例和变更例是显而易见的。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由本权利要求书确定。

Claims (19)

1.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块包括:
受热部,所述受热部与热源热接触;
液体流路,所述液体流路中封入有传导所述受热部的热量的冷媒;
风扇;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配置在所述风扇的排风口,且包括散热器管液体流路和多个散热片;以及
泵,
所述泵包括:
静止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定子;
旋转部,所述旋转部位于比所述定子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具有磁铁,所述旋转部包括:转子保持架,所述转子保持架将所述磁铁保持于内周面;以及泵叶轮,所述泵叶轮包围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
外壳,所述外壳由树脂制成,且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泵叶轮;
泵液体流路,所述泵液体流路被构成于所述泵叶轮与所述外壳之间;以及
泵吸入口和泵排出口,所述泵吸入口和泵排出口与所述泵液体流路连接,且从所述外壳向外部延伸,
所述转子保持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泵叶轮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重叠,
所述液体流路具有使所述散热管液体流路与所述泵液体流路相连的管液体流路,
所述管液体流路包括:
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所述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从所述散热管液体流路与所述泵吸入口相连;
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所述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从所述泵排出口与所述散热管液体流路相连;以及
受热部管液体流路,所述受热部管液体流路在所述受热部处使所述热源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冷媒,
所述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不位于所述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仅位于所述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存在有多个,所述受热部与所述多个热源分别热接触,
所述多个热源包括高发热量的热源和低发热量的热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发热量最高的所述热源位于所述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中最靠近泵排出口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在所述泵排出口与所述受热部之间分岔为第一液体流路和第二液体流路,所述第一液体流路与所述高发热量的热源的高温受热部相连,所述第二液体流路与所述低发热量的热源的低温受热部相连,之后在到达所述散热管液体流路之前合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中,从所述泵排出口到所述受热部的管液体流路的长度比从所述受热部到所述散热管液体流路的管液体流路的长度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存在有多个,所述受热部与所述多个热源分别热接触,
所述多个热源包括高发热量的热源和低发热量的热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发热量最高的所述热源位于所述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中最靠近泵排出口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在所述泵排出口与所述受热部之间分岔为第一液体流路和第二液体流路,所述第一液体流路与所述低发热量的热源的低温受热部相连,所述第二液体流路与所述高发热量的热源的高温受热部相连,之后在到达所述散热管液体流路之前合流。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管液体流路包括与所述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和与所述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所述管液体流路还具有使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与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相连的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所述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位于所述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管液体流路的与流路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比所述管液体流路的与流路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液体流路是由导热性材料构成的柔性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模块设置于由金属制成的基底或由金属制成的壳体,所述柔性管与所述基底或所述壳体热接触。
14.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块包括:
多个受热部,所述多个受热部与具有不同发热量的多个热源热接触;
液体流路,所述液体流路中封入有传导所述受热部的热量的冷媒;
风扇;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配置在所述风扇的排风口,且包括散热管液体流路和多个散热片;以及
泵,
所述泵包括:
静止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定子;
旋转部,所述旋转部位于比所述定子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包括磁铁,所述旋转部包括:转子保持架,所述转子保持架将所述磁铁保持于内周面;以及泵叶轮,所述泵叶轮包围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
外壳,所述外壳由树脂制成,且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泵叶轮;
泵液体流路,所述泵液体流路被构成在所述泵叶轮与所述外壳之间;以及
泵吸入口和泵排出口,所述泵吸入口和泵排出口与所述泵液体流路相连,且从所述外壳向外部延伸,
所述转子保持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泵叶轮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重叠,
所述液体流路具有使所述散热管液体流路与所述泵液体流路相连的管液体流路,
所述管液体流路包括:
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所述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从所述散热管液体流路与所述泵吸入口相连;
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所述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从所述泵排出口与所述散热管液体流路相连;以及
受热部管液体流路,所述受热部管液体流路在所述受热部处使所述热源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冷媒,
具有最高发热量的所述热源所处的所述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位于所述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具有最低的发热量的所述热源位于所述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管液体流路包括与所述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和与所述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所述管液体流路还具有使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与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相连的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所述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位于所述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管液体流路包括与所述泵排出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和与所述泵吸入侧管液体流路相连的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所述管液体流路还具有使第一散热管液体流路与第二散热管液体流路相连的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所述受热部管液体流路位于所述散热器连接管液体流路。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液体流路是由导热性材料构成的柔性管。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模块设置于由金属制成的基底或由金属制成的壳体,所述柔性管与所述基底或所述壳体热接触。
CN201520369375.5U 2014-06-28 2015-06-01 散热模块 Active CN20469520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3429 2014-06-28
JP2014133429A JP6331771B2 (ja) 2014-06-28 2014-06-28 ヒート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95207U true CN204695207U (zh) 2015-10-07

Family

ID=54235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69375.5U Active CN204695207U (zh) 2014-06-28 2015-06-01 散热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26661B2 (zh)
JP (1) JP6331771B2 (zh)
CN (1) CN2046952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58379A1 (zh) * 2019-06-26 2020-12-30 东北大学 一种大功率芯片封闭式液态金属二回路冷却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4563B (zh) * 2017-09-28 2020-05-21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雙迴路液冷系統
US10645843B1 (en) * 2019-01-29 2020-05-05 Dell Products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35454A (ja) 1992-04-03 1993-12-17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JP4055323B2 (ja) * 1999-12-13 2008-03-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放熱体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の冷却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3607608B2 (ja) * 2000-12-19 2005-01-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ノート型パソコンの液冷システム
JP3452059B1 (ja) * 2002-05-15 2003-09-2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と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4048898B2 (ja) * 2002-10-03 2008-02-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US20090044928A1 (en) * 2003-01-31 2009-02-19 Girish Upadhy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cracking in a liquid cooling system
JP2004251474A (ja) 2003-02-18 2004-09-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JP2005150240A (ja) * 2003-11-12 2005-06-09 Hitachi Cable Ltd 液循環型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05175075A (ja) * 2003-12-09 2005-06-30 Hitachi Cable Ltd 液循環型冷却装置
JP2005315157A (ja) * 2004-04-28 2005-11-10 Toshiba Corp ポンプ、冷却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234635B2 (ja) * 2004-04-28 2009-03-04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JP2006207881A (ja) * 2005-01-26 2006-08-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却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06216906A (ja) * 2005-02-07 2006-08-17 Sony Corp 液冷システム及び液冷システム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TWI264989B (en) * 2005-02-25 2006-10-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Liquid-cooling type heat-dissipation module
PL3056968T3 (pl) * 2005-05-06 2019-01-31 Asetek Danmark A/S Układ chłodzenia dla systemu komputerowego
JP2007095902A (ja) * 2005-09-28 2007-04-12 Toshiba Corp 冷却装置および冷却装置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JP4234722B2 (ja) * 2006-02-28 2009-03-04 株式会社東芝 冷却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070227709A1 (en) * 2006-03-30 2007-10-04 Girish Upadhya Multi device cooling
JP5133531B2 (ja) * 2006-07-25 2013-01-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液冷ユニット用熱交換器および液冷ユニット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08122058A (ja) 2006-10-17 2008-05-29 Alps Electric Co Ltd ラジエータ及び冷却システム
JP2008202880A (ja) * 2007-02-21 2008-09-04 Nomura Unison Co Ltd 冷却システム
JP2010156467A (ja) 2007-04-20 2010-07-15 Alps Electric Co Ltd 液冷システム
US8196610B2 (en) * 2007-07-26 2012-06-1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ntrolling cooling fluid flow in a cooling system with a variable orifice
JP2009075801A (ja) 2007-09-20 2009-04-09 Alps Electric Co Ltd 液冷システム
US8102643B2 (en) * 2008-03-03 2012-01-24 Harris Corporation Cooling system for high voltage systems
JP2010080564A (ja) 2008-09-25 2010-04-08 Alps Electric Co Ltd 液冷システム
JP5531400B2 (ja) 2008-12-04 2014-06-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冷却ユニット、冷却システム及び電子機器
JP5412815B2 (ja) 2008-12-04 2014-02-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冷却ジャケット、冷却ユニット、冷却システム及び電子機器
US20110079376A1 (en) * 2009-10-03 2011-04-07 Wolverine Tube, Inc. Cold plate with pins
US20150237767A1 (en) * 2011-06-27 2015-08-20 Ebullient, Llc Heat sink for use with pumped coolant
JP2013024217A (ja) 2011-07-25 2013-02-04 Nidec Sankyo Corp ポンプ装置
CN203407144U (zh) * 2013-09-04 2014-01-22 酷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流机制的液冷散热装置
JP2016018217A (ja) * 2014-07-04 2016-02-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ヒートモジュー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58379A1 (zh) * 2019-06-26 2020-12-30 东北大学 一种大功率芯片封闭式液态金属二回路冷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382507A1 (en) 2015-12-31
JP2016012653A (ja) 2016-01-21
US9826661B2 (en) 2017-11-21
JP6331771B2 (ja) 2018-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81772U (zh) 一种计算机水冷散热器
TWI636724B (zh) 具有散熱功能的電子設備及其水冷排總成
CN104144594B (zh) 用于水冷却器的泵
CN100394352C (zh) 冷却套
CN204695207U (zh) 散热模块
CN107041098B (zh) 散热装置与电子系统
CN208000539U (zh) 一种电脑用外部散热器
CN112737195B (zh) 一种电机的冷却装置
CN202818419U (zh) 一种手机散热装置
CN206892786U (zh) 一种计算机水冷散热装置
CN209461449U (zh) 一种计算机芯片水冷散热结构
CN110825182A (zh) 一种水箱水冷散热式电脑机箱
CN207994912U (zh) 电力电子功率柜
CN203884118U (zh) 一种机柜内部主动式散热结构
CN104349648B (zh) 复合式散热组件
CN107219910B (zh) 一种适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外置散热器
CN106852092B (zh) 一种新型机械泵液冷散热系统
CN205648307U (zh) 一种用于冷却电子设备的水冷设备
CN2907193Y (zh) 散热装置
WO2015167419A1 (en) A heat-dissipating device including a vapor chamber and a radial fin assembly
CN207529676U (zh) 一种用于密码芯片的抗功耗分析攻击的降温装置
CN203407141U (zh) 电子产品的散热结构及电子产品
CN209914356U (zh) 冷凝器的散热结构
CN202646161U (zh) 具有导流叶片的液冷泵
CN208040510U (zh) 一种发动机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