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43985B - 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43985B CN105343985B CN201510785503.9A CN201510785503A CN105343985B CN 105343985 B CN105343985 B CN 105343985B CN 201510785503 A CN201510785503 A CN 201510785503A CN 105343985 B CN105343985 B CN 10534398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be
- air bag
- outer tube
- inner drainage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其包括内引流管、外管、气囊和注液通道;所述外管的长度小于所述内引流管的长度,所述外管的两端分别设有供所述内引流管穿过的通孔,所述外管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所述内引流管上,所述外管可沿其轴向在所述内引流管上滑动;所述气囊包括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设于所述内引流管的外壁的前端;所述注液通道包括第一注液通道;所述第一注液通道设于所述内引流管的管壁上,且与所述第一气囊连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
背景技术
经皮肾镜取石术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现代微创技术,为目前泌尿外科治疗肾与输尿管结石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具有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肾功能损害小等优点,但也存在严重出血和感染风险。经皮肾镜取石术中需经皮肤与肾盏之间穿刺扩张建立造瘘通道,然后置入鞘管(剥皮鞘)并利用管内通道进行手术操作,在术后常规经鞘管将肾造瘘管置入肾造瘘通道以起到引流尿液和压迫止血的作用。由于肾造瘘管的直径必须小于鞘管和肾实质造瘘通道的直径才能置入肾内,因而在肾实质造瘘通道和肾造瘘管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肾造瘘管直接压迫肾造瘘通道创面止血的效果有限,可导致肾实质造瘘通道持续出血,出血若渗入肾内可导致严重血尿,血凝块若阻塞造瘘管可引发剧烈肾绞痛,出血若渗入肾外周间隙可形成巨大血肿,常并发严重感染。严重的肾造瘘通道出血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若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行肾动脉栓塞术止血或开放性肾修补或切除术,这不但会加重患者创伤和治疗费用负担,还会导致肾功能的缺失。此外,经皮肾镜取石术中需经造瘘通道向肾内高压灌注大量生理盐水以保证手术视野清晰,但这些灌注液常混合含有大量细菌的感染尿液,会沿造瘘通道外溢至肾周间隙内,可在广泛而密闭的腹膜后间隙内形成严重感染,且极易吸收入血形成尿源性脓毒血症,甚至导致患者休克、死亡。
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的肾造瘘管实际为缩短长度的双腔乳胶或硅胶尿管,如图1所示,其前端有引流侧孔01与管内引流通道02连接,在尿管前端引流侧孔01后设有一个气囊03,气囊03与一条注水管道04连通,该注水管道04沿尿管管壁延伸至尿管后端引出,而与引流通道02后端形成分叉支管。通过注水管道给气囊注水使其充盈后,回拉尿管使气囊位于肾实质造瘘通道肾内口处,从而实现压迫止血和防止引流管脱出。上述肾造瘘管虽然解决了肾内尿液引流的问题,起到了一定止血和固定造瘘管的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肾造瘘管前端气囊易位移至宽大积水的肾盂肾盏内,不能切实封堵压迫肾实质造瘘通道内口(肾盏侧);2)由于肾造瘘管直径小于肾实质造瘘通道直径,并不能直接压迫通道止血;3)肾实质造瘘通道外口(肾实质外侧)未封闭,肾实质瘘道创面出血和肾内尿液可通过造瘘通道与造瘘管之间的空隙持续外溢至肾周间隙,易引发感染。为防止上述情况出现,手术医师常采用将肾造瘘管气囊用力回拉牵引向皮肤侧并通过皮肤缝合丝线方式将造瘘管固定,以起到压迫止血和防止造瘘管移位作用,但肾及皮肤的大力牵拉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的疼痛,而且此处理方式止血效果十分有限,肾实质损伤和水囊破裂导致造瘘管脱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针对上述存在的情况,对经皮肾镜取石术所用肾造瘘管持续改进,使其具有良好的引流、止血、固定作用,是现今一个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为解决肾造瘘通道出血问题,不同研究者设计了多种具备止血作用的肾造瘘管。如中国专利局2011年10月19日公告的CN202010364U号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引流管,其设计的弹性引流管的前端设置有直径大于引流管本体外径的弹性封头,引流管内部有一根可贯穿引流管通道至其前端的顶针。使用时依靠顶针来拉长弹性引流管,缩小引流管本体的直径后,再缩小引流管前端封头的直径,以将引流管放入到肾造瘘通道内,释放后的封头恢复原本直径且刚好位于肾实质造瘘通道内,从而压迫创面实现止血。该专利设计虽然具有一定的止血效果,但是无造瘘管固定结构,存在难以避免造瘘管滑脱移位的问题。另外,中国专利局2014年4月23日公告的CN102599942B号专利公开了一种微创经皮肾镜用扩张止血造瘘管,其引流导管前端设有位于肾盂内起固定作用的弹性球形气囊和定位于肾实质造瘘通道内起直接压迫止血作用的非弹性圆柱形气囊,可有较好止血和固定效果。然而,临床上采用的肾造瘘通道直径可以变化很大,非弹力气囊扩张后截面圆的直径难以与之恰好匹配,不得不制备很多种直径规格的非弹力气囊才便于开展应用。在其使用中一旦选择失误,要么不能满意压迫通道止血,要么撕裂肾实质瘘道加重出血。此外,严重扩张积水的肾脏,其实质组织常萎缩变薄变软,这时在肾实质造瘘通道内使用气囊扩张后,可能将肾实质瘘道壁创面顶起外翻或内翻,非但不能压迫止血,反而可引发严重出血。上述情况在中国专利局2013年5月29日公告的CN202950710 U和2014年5月14日公告的CN 203591512 U等专利公开的肾造瘘通道内弹性气囊使用中更易发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针对目前经皮肾镜碎石术过程中存在的止血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具有切实有效的止血作用的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其包括内引流管、外管、气囊和注液通道;
所述外管的长度小于所述内引流管的长度,所述外管的两端分别设有供所述内引流管穿过的通孔,所述外管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所述内引流管上,所述外管可沿其轴向在所述内引流管上滑动;
所述气囊包括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设于所述内引流管的外壁的前端;
所述注液通道包括第一注液通道;所述第一注液通道设于所述内引流管的管壁上,且与所述第一气囊连通。
所述气囊还包括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设于所述外管的外壁的前端,所述第一气囊位于所述第二气囊的前方;所述注液通道还包括第二注液通道;所述第二注液通道设于所述外管的管壁上,且与所述第二气囊连通。
所述外管的内壁和所述内引流管的外壁之间设有间隔,所述间隔形成外管的引流通道;所述造瘘管还包括引流孔,所述引流孔包括第一引流孔和第二引流孔;所述第一引流孔设于所述内引流管的管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气囊的前方,所述第一引流孔与所述内引流管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引流孔设于所述外管的管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气囊的后方,所述第二引流孔与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连通。
所述外管的前端为圆锥型。
所述内引流管的后端的管壁上设有指示所述外管沿所述内引流管前移时所述外管前端与所述第一气囊的间隔距离的刻度。
所述第一气囊充盈后的形状为球形,所述第二气囊充盈后的形状为锥形。
所述第一注液通道和所述第二注液通道的进口端均设有单向阀。
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的径向截面为环形或半月形。
所述外管和所述内引流管为同心管。
所述第一注液通道的进口端延伸出所述内引流管,且与所述内引流管的后端之间形成分叉支管;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的出口端和所述第二注液通道的进口端均延伸出所述外管,且分别与所述外管的后端之间形成分叉支管。
所述第一引流孔和所述第二引流孔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引流孔呈间隔设于所述内引流管的管壁上,每个所述第一引流孔的形状均为椭圆形;多个所述第二引流孔呈螺旋状间隔设于所述外管的管壁上,每个所述第二引流孔的形状均为长梭形。
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内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外管的管壁和所述内引流管的管壁的支撑条,所述支撑条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支撑条的至少一端固定于所述外管或所述内引流管的管壁上,多个所述支撑条以所述内引流管的轴心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
所述造瘘管还包括管塞,所述管塞设于所述外管后端,且位于所述外管和所述内引流管之间。
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的出口端设有液体收集袋或负压吸引器;所述内引流管的后端设有液体收集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在充分考虑造瘘管的引流、止血和固定作用外,还考虑到了肾外肾周间隙内积聚的术中灌注液、术后外渗尿液和血液的引流问题,通过对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所用造瘘管的改进,提供了具有良好的肾内外引流效果、切实有效的止血作用和能够充分妥善固定的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
1)通过所述外管和所述内引流管之间的位置关系调整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之间的距离,通过所述第一注液通道和所述第二注液通道调整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注入液体后体积的大小,使在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所述第一气囊定位于肾实质造瘘通道内口处,所述第二气囊的前端位于肾实质瘘道外口处或稍进入,通过肾实质瘘道内外呈充液状态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使肾实质造瘘通道内外口可完全封闭,且肾实质造瘘通道创面出血仅积聚于造瘘通道壁与所述内引流管管壁之间的间隙内,随该间隙内积血增多压力逐渐增高,肾实质造瘘通道创面受压,出血停止。通过上述的止血方式可获得确切的止血效果,不但可以阻止肾实质造瘘通道创面静脉性渗血,还可以有效控制严重的肾动脉性出血,同时也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造瘘管的气囊直接压迫造瘘通道创面止血方式可能导致的肾实质损伤风险。
2)通过观察被引流的液体的量,可以准确判断肾内外出血状况,尤其是可以早期发现肾外周间隙内形成的血肿,而予以及时治疗处理,这是以往造瘘管所不具备的。
3)造瘘管使用中,操作者可以在术后再通过调整所述外管与所述内引流管之间的位置或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的充液体积的大小来进一步控制出血,这增加了临床治疗手段,改变了以往只能用止血药物和介入或开放手术等方式处理术后肾瘘道出血的现状。
4)在充盈后的形状为锥形的所述第二气囊的扩张作用下,位于所述第二气囊的后方的所述外管的管壁与周围脂肪组织间可形成一定空隙,这既增大了可引流面积,有助于肾外周积液向该间隙积聚,也有利于防止周围脂肪组织堵塞所述第二引流孔,进而肾外周积液可被充分引流。
5)造瘘管可妥善固定,不易移位脱出。通过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使得造瘘管双重固定,而且由于不需要大力牵引,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极少出现破裂,患者也不会出现与造瘘管牵引相关的剧烈疼痛,甚至不需要在皮肤造瘘伤口处缝线固定,避免了缝线牵拉皮肤产生的疼痛。
6)本发明的造瘘管只需设计成与目前临床采用肾造瘘通道基本匹配的两三个直径规格即可满足使用,这极大地节省了应用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并方便临床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肾造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外管设有第二气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带引流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纵剖视图;
图6是图4中A-A的剖视图。
图中:
01、引流侧孔;02、管内引流通道;03、气囊;04、注水管道;
1、内引流管;2、外管;3、气囊;31、第一气囊;32、第二气囊;4、注液通道;41、第一注液通道;42、第二注液通道;5、外管的引流通道;6、引流孔;61、第一引流孔;62、第二引流孔;7、单向阀;8、刻度;9、支撑条;10、管塞。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针对目前经皮肾镜碎石术过程中存在的止血问题,提供了具有切实有效的止血作用的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如图2所示,所述造瘘管包括内引流管1、外管2、气囊3和注液通道4;
所述外管2的长度小于所述内引流管1的长度,所述外管2的两端分别设有供所述内引流管1穿过的通孔,所述外管2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所述内引流管1上,所述外管2可沿其轴向在所述内引流管1上滑动;
所述气囊3包括第一气囊31,所述第一气囊31设于所述内引流管1的外壁的前端;
所述注液通道4包括第一注液通道41;所述第一注液通道41设于所述内引流管1的管壁上,且与所述第一气囊31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所述外管2套设于所述内引流管1上,所述外管2可沿其轴向在所述内引流管1上滑动,所述外管2的直径相较于造瘘通道直径稍大,因此所述外管2的管壁能够压迫人体体壁造瘘通道内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进而可使上述组织出血减少。
除了在所述内引流管1的外壁的前端设置所述第一气囊31外,本发明还在所述外管2的外壁的前端设置有第二气囊32,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气囊31位于所述第二气囊32的前方,配合所述第二气囊32,所述外管2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二注液通道42,所述第二注液通道42与所述第二气囊32连通。能够通过所述外管2在沿其轴向在所述内引流管1上滑动,进而调整所述第一气囊31和所述第二气囊32之间间隔的距离,所述第一注液通道41和所述第二注液通道42能够分别为所述第一气囊31和所述第二气囊32注入液体,调整所述第一气囊31和所述第二气囊32注入液体后体积的大小。因此,通过所述内引流管1和所述外管2之间的位置关系调整所述第一气囊31和所述第二气囊32之间的距离,通过所述第一注液通道41和所述第二注液通道42调整所述第一气囊31和所述第二气囊32注入液体后体积的大小,从而在经皮肾镜碎石术后使所述第一气囊31定位于肾实质造瘘通道内口处,所述第二气囊32的前端位于肾实质瘘道外口处或稍进入,通过肾实质瘘道内外呈充液状态的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使肾实质造瘘通道内外口可完全封闭,且肾实质造瘘通道创面出血仅积聚于造瘘通道壁与所述内引流管1管壁之间的间隙内,随该间隙内积血增多压力逐渐增高,肾实质造瘘通道创面受压,出血停止。通过上述的止血方式可获得确切的止血效果,不但可以阻止肾实质造瘘通道创面静脉性渗血,还可以有效控制严重的肾动脉性出血,同时也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造瘘管的气囊3直接压迫造瘘通道创面止血方式可能导致的肾实质损伤风险。
本发明的所述外管2和所述内引流管1均用医用硅胶材料制成(高温硫化硅胶),其具备一定抗压、抗形变的物理机械特性,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局部炎性反应小。所述外管2可设计为全长12cm,外直径9.0mm,内直径8.0mm,所述内引流管1可设计为全长35cm,外直径4.0mm,内直径3.2mm;所述外管2的内壁和所述内引流管1的外壁之间的间距2.0mm。虽然本发明中所述外管2的直径较常规造瘘通道直径稍大,导致在手术的过程中所需皮肤切口也相应增大,但这并不明显损害手术的微创性,因为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具有一定可扩张性,本发明中相对较大直径的所述外管2置入造瘘通道,不但不会损伤上述组织,反而由于所述外管2管壁的压迫作用可使上述组织出血停止。
所述第一气囊31和所述第二气囊32均采用弹性材料成型,所述第一气囊31的容量为2-10mL,所述第二气囊32的容量为5-20mL。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外管2可沿其轴向在所述内引流管1上滑动即可,并未对所述外管2的内壁和所述内引流管1的外壁之间的是否设有间隙做具体的限定。但是本发明人发现经皮肾镜碎石术术后患者出现严重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迄今为止的肾造瘘管设计中很少有考虑到肾外周间隙内积液(包括术中灌注液、术后外渗尿液和血液等)的引流问题。
因此,如图4-6之一所示,本发明的所述外管2的内壁和所述内引流管1的外壁之间设有间隔,所述间隔形成外管的引流通道5,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5的径向截面为环形或半月形;同时与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5和所述内引流管1相配合,所述造瘘管还包括有引流孔6,所述引流孔6包括第一引流孔61和第二引流孔62;所述第一引流孔61设于所述内引流管1的管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气囊31的前方,所述第一引流孔61与所述内引流管1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引流孔62设于所述外管2的管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气囊32的后方,所述第二引流孔62与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5连通。
所述第一引流孔61,其术后位于肾集合系统内,通过所述内引流管1,进而引流肾内尿液;所述第二引流孔62,其术后位于肾外周间隙内,通过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5,进而引流肾外周积液。
通过观察被引流的液体的量,可以准确判断肾内外出血状况,尤其是可以早期发现肾外周间隙内形成的血肿,而予以及时治疗处理,这是以往造瘘管所不具备的。
由于造瘘管在使用的过程中,所述外管2具有相对所述内引流管1滑动的过程,为减小所述外管2在滑动过程中的阻力,所述外管2的前端设计为圆锥型。设于所述外管2的前端供所述内引流管1穿过的通孔为圆形,具体设于圆锥的顶部,所述通孔的直径为4.8mm,仅较所述内引流管1直径稍大,既允许外管2在内引流管1外滑动,也能阻止肾外周脂肪组织嵌入而妨碍所述外管2向前滑动。
考虑到通过所述第一注液通道41和所述第二注液通道42向所述第一气囊31和所述第二气囊32注入液体使之充盈的过程中,注入的液体有可能外溢。因此所述第一注液通道41和所述第二注液通道42的进口端均设有单向阀7。通过所述单向阀7向所述第一气囊31和所述第二气囊32注入液体,可有效防止注入液体外溢。
所述第二气囊32充盈后的形状为锥形,所述第一气囊31充盈后的形状为球形。在充盈后的形状为锥形的所述第二气囊32的扩张作用下,位于所述第二气囊32的后方的所述外管2的管壁与周围脂肪组织间可形成一定空隙,这既增大了可引流面积,有助于肾外周积液向该间隙积聚,也有利于防止周围脂肪组织堵塞所述第二引流孔42,进而肾外周积液可被充分引流。
本发明的造瘘管在使用时,通常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之前通过B超、静脉肾盂造影或CT等影像学检查评估肾及周围解剖结构,在术中使用B超或/和X线摄片手段作为肾穿刺造瘘的引导,采用上述方式可以知晓患者病肾肾实质萎缩变薄情况,并可准确测量造瘘处肾实质厚度或肾实质瘘道长度。
考虑到所述第一气囊31和所述第二气囊32之间的距离或所述外管2前端和所述第一气囊31之间的距离需要通过所述外管2和所述内引流管1之间的相对滑动来调整,为了更准确的调整上述距离,所述内引流管1的后端的管壁上设有刻度8,用于指示所述外管2沿所述内引流管1滑动时,所述外管2上的所述第二气囊32与所述内引流管1上的第一气囊31之间间隔的距离。所述刻度8的后端与所述第一气囊31的后端之间的距离为15cm。根据肾实质解剖特点,肾实质造瘘通道长度一般不超过3cm,因此可在所述内引流管1后端距所述第一气囊3115cm处的管壁上开始设置刻度8,即外管2全长12cm加上预留肾实质造瘘通道长度3cm,每间隔2.5mm向前标记,刻度全长3cm。
为了在使用的过程中,便于操作者进行操作,所述第一注液通道41的进口端延伸出所述内引流管1,且与所述内引流管1的后端之间形成分叉支管;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5的出口端和所述第二注液通道42的进口端均延伸出所述外管2,且分别与所述外管2的后端之间形成分叉支管。
所述第一引流孔61和所述第二引流孔62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引流孔61间隔设于所述内引流管1的管壁上,每个所述第一引流孔61的形状均为椭圆形;多个所述第二引流孔62呈螺旋状间隔设于所述外管2的管壁上,每个所述第二引流孔62的形状均为长径为3.5-4.5mm的长梭形;该种设置可有效减少所述第二引流孔62对所述外管2的管壁材料抗形变特性的损害,并增大引流面积,减少周围脂肪组织填塞的可能,以保证充分引流肾外周积液。
为了防止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5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确保引流过程的通畅。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5内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外管2的管壁和所述内引流管1的管壁的支撑条9,所述支撑条9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支撑条9的至少一端固定于所述外管2或所述内引流管1的管壁上,多个所述支撑条9以所述内引流管1的轴心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当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5为环形时,多个所述支撑条9以所述内引流管1的轴心为中心呈环形分布。
所述造瘘管还包括管塞10,所述管塞10设于所述外管2后端,且位于所述外管2和所述内引流管1之间。当外管2沿内引流管1前滑动至理想位置后可通过将所述管塞10置入,使所述外管2和所述内引流管1的位置相对固定,不再滑动,即所述第一气囊31和所述第二气囊32位置也相对固定。
为了实现液体的充分引流,特别是肾外周间隙的积液的充分引流,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5的出口端设有液体收集袋或负压吸引器;所述内引流管1的后端设有液体收集袋。(负压吸引器如德国B.Braun公司的高负压引流瓶,能形成并维持60~80kPa的负压,小巧轻便,可随身携带,不影响患者活动。)
本发明在充分考虑造瘘管的引流、止血和固定作用外,还考虑到了肾外肾周间隙内积聚的术中灌注液、术后外渗尿液和血液的引流问题,通过对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所用造瘘管的改进,提供了具有良好的肾内外引流效果、切实有效的止血作用、和能够充分妥善固定的双套管式造瘘管。
该造瘘管只需设计成与目前临床采用肾造瘘通道基本匹配的两三个直径规格即可满足使用,极大地节省了应用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并方便临床使用。
下面通过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造瘘管的使用:经皮肾镜碎石术术前术中,通过B超、C臂X线摄片和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测量得知肾实质造瘘通道长度或穿刺点肾实质厚度。碎石取石结束后,先将双套管式肾造瘘管的所述内引流管1的前部经剥皮鞘置入肾收集系统内(肾盏),再由所述第一注水通道41处设置的所述单向阀7经所述第一注水通道41向所述第一气囊31注水,使其充盈后轻轻回拉所述内引流管1,使所述第一气囊31位于肾实质造瘘通道内口处并将其封闭。然后撕掉取出剥皮鞘,将套于所述内引流管1外的所述外管2在肾外周疏松的脂肪组织内向前推移滑动,根据所述内引流管1的管壁上的刻度8标记,判明所述外管2前端所处的位置,即所述外管2前端和所述第一气囊31的距离。当所述第二气囊32锥形的尖部刚好到达肾实质造瘘通道外口处或稍进入时停止推动所述外管2,将所述外管2后留有的管塞10嵌入,使所述外管2和所述内引流管1两者相对位置固定。此后,通过所述单向阀7经所述第二注液通道42向所述第二气囊32注水,将肾实质造瘘通道外口封闭。所述内引流管1的出口端连接尿液收集袋,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5的出口端连接液体收集袋或负压吸引器。所述第一气囊31和所述第二气囊32配合完全封闭肾实质造瘘通道起到止血和固定作用,肾周积液可在负压吸引的作用下逐渐渗入所述第二气囊32后方的所述外管2与肾外周脂肪组织之间的间隙,再进入所述第二引流孔62,后经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5吸出。术后观察液体引流的状况,可根据出血及肾实质厚薄情况,适当增减所述第一气囊31和所述第二气囊32内注液量和调整所述外管2和所述内引流管1的相对位置,如引流出血较多或肾实质菲薄,可增加所述第二气囊32的注液量或缩短所述第一气囊31和所述第二气囊32之间的间距,使所述第二气囊32更加膨大并向前推挤压迫造瘘通道外口周围肾实质,在封闭肾实质造瘘通道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收紧肾实质造瘘通道的创面以达到完全止血效果。
在上述过程中,造瘘管可妥善固定,不易移位脱出。通过所述第一气囊31和所述第二气囊32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使得造瘘管双重固定,而且由于不需要大力牵引,所述第一气囊31和所述第二气囊32极少出现破裂,患者也不会出现与造瘘管牵引相关的剧烈疼痛,甚至不需要在皮肤造瘘伤口处缝线固定,避免了缝线牵拉皮肤产生的疼痛。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内引流管(1)、外管(2)、气囊(3)和注液通道(4);
所述外管(2)的长度小于所述内引流管(1)的长度,所述外管(2)的两端分别设有供所述内引流管(1)穿过的通孔,所述外管(2)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所述内引流管(1)上,所述外管(2)可沿其轴向在所述内引流管(1)上滑动;
所述气囊(3)包括第一气囊(31),所述第一气囊(31)设于所述内引流管(1)的外壁的前端;
所述注液通道(4)包括第一注液通道(41);所述第一注液通道(41)设于所述内引流管(1)的管壁上,且与所述第一气囊(31)连通;
所述气囊(3)还包括第二气囊(32),所述第二气囊(32)设于所述外管(2)的外壁的前端,所述第一气囊(31)位于所述第二气囊(32)的前方;所述注液通道(4)还包括第二注液通道(42);所述第二注液通道(42)设于所述外管(2)的管壁上,且与所述第二气囊(32)连通;
所述外管(2)的内壁和所述内引流管(1)的外壁之间设有间隔,所述间隔形成外管的引流通道(5);所述造瘘管还包括引流孔(6),所述引流孔(6)包括第一引流孔(61)和第二引流孔(62);所述第一引流孔(61)设于所述内引流管(1)的管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气囊(31)的前方,所述第一引流孔(61)与所述内引流管(1)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引流孔(62)设于所述外管(2)的管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气囊(32)的后方,所述第二引流孔(62)与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5)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管式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引流管(1)的后端的管壁上设有指示所述外管(2)沿所述内引流管(1)前移时所述外管(2)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气囊(31)的间隔距离的刻度(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管式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31)充盈后的形状为球形,所述第二气囊(32)充盈后的形状为锥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管式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液通道(41)和所述第二注液通道(42)的进口端均设有单向阀(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管式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液通道(41)的进口端延伸出所述内引流管(1),且与所述内引流管(1)的后端之间形成分叉支管;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5)的出口端和所述第二注液通道(42)的进口端均延伸出所述外管(2),且分别与所述外管(2)的后端之间形成分叉支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管式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孔(61)和所述第二引流孔(62)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引流孔(61)呈间隔设于所述内引流管(1)的管壁上,每个所述第一引流孔(61)的形状均为椭圆形;多个所述第二引流孔(62)呈螺旋状间隔设于所述外管(2)的管壁上,每个所述第二引流孔(62)的形状均为长梭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管式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引流通道(5)内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外管(2)的管壁和所述内引流管(1)的管壁的支撑条(9),所述支撑条(9)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支撑条(9)的至少一端固定于所述外管(2)或所述内引流管(1)的管壁上,多个所述支撑条(9)以所述内引流管(1)的轴心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管式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瘘管还包括管塞(10),所述管塞(10)设于所述外管(2)后端,且位于所述外管(2)和所述内引流管(1)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85503.9A CN105343985B (zh) | 2015-11-16 | 2015-11-16 | 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 |
PCT/CN2016/070718 WO2017084203A1 (zh) | 2015-11-16 | 2016-01-12 | 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85503.9A CN105343985B (zh) | 2015-11-16 | 2015-11-16 | 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43985A CN105343985A (zh) | 2016-02-24 |
CN105343985B true CN105343985B (zh) | 2018-10-02 |
Family
ID=55320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85503.9A Active CN105343985B (zh) | 2015-11-16 | 2015-11-16 | 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34398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549092U (zh) * | 2016-03-24 | 2016-09-07 | 深圳市前海康启源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前端卡位功能的引流管 |
CN105997181B (zh) * | 2016-06-24 | 2018-07-06 | 浙江大学 | 一种双腔气囊管 |
CN108853687A (zh) * | 2017-05-10 | 2018-11-23 |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 经皮肾脏穿刺用双套管 |
CN107029338B (zh) * | 2017-05-25 | 2023-01-24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促进术后漏口愈合装置 |
CN107715279A (zh) * | 2017-11-10 | 2018-02-23 | 郑州大学第附属医院 | 一种血管气管通用型多通道螺旋扩张球囊系统 |
CN111617365A (zh) * | 2020-05-09 | 2020-09-04 |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 一种腹腔镜手术中经胆囊管的内支架式胆道造影管 |
CN114425106B (zh) * | 2020-10-14 | 2024-03-29 | 于从军 | 一种引流装置、引流方法以及引流装置制作方法 |
CN113318325A (zh) * | 2021-05-08 | 2021-08-31 | 宁波市第一医院 | 防堵肾造瘘管 |
TWI781613B (zh) * | 2021-05-11 | 2022-10-21 | 貝斯美德股份有限公司 | 可以降低沖洗阻力的引流導管 |
CN115591029B (zh) * | 2022-09-27 | 2024-06-07 | 苏州新区华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减少内壁粘附功能的充分引流型腰大池引流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02119U (zh) * | 1991-09-26 | 1992-04-22 | 淄博矿务局中心医院 | 膀胱造瘘套管 |
WO2007022050A1 (en) * | 2005-08-12 | 2007-02-22 | Vance Products Incorporated, D/B/A/ Cook Urological Incorporated | Drainage catheter with extended inflation lumen |
CN201692474U (zh) * | 2010-02-05 | 2011-01-05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可止血肾造瘘管 |
CN103785098A (zh) * | 2014-02-19 | 2014-05-14 |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 三腔双气囊肾造瘘管 |
CN205287205U (zh) * | 2015-11-16 | 2016-06-08 | 陈勇 | 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322347B2 (en) * | 2009-02-27 | 2012-12-04 | Cvdevices, Ll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lective auto-retroperfusion of the cerebral venous system |
-
2015
- 2015-11-16 CN CN201510785503.9A patent/CN10534398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02119U (zh) * | 1991-09-26 | 1992-04-22 | 淄博矿务局中心医院 | 膀胱造瘘套管 |
WO2007022050A1 (en) * | 2005-08-12 | 2007-02-22 | Vance Products Incorporated, D/B/A/ Cook Urological Incorporated | Drainage catheter with extended inflation lumen |
CN201692474U (zh) * | 2010-02-05 | 2011-01-05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可止血肾造瘘管 |
CN103785098A (zh) * | 2014-02-19 | 2014-05-14 |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 三腔双气囊肾造瘘管 |
CN205287205U (zh) * | 2015-11-16 | 2016-06-08 | 陈勇 | 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43985A (zh) | 2016-0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43985B (zh) | 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 | |
WO2017084203A1 (zh) | 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 | |
JP2018527974A (ja) | 患者の膀胱において負圧を誘発するためのカテーテル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 | |
JPH11507862A (ja) | デュアルルーメン型カテーテル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
WO2007103809A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rinary tract cell collection, diagnosis, and chemotherapy | |
CN209108385U (zh) | 一种多用型y形抗压可冲洗引流管 | |
CN106215255B (zh) | 一种带穿刺针的引流管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9789936U (zh) | 一种肛管直肠止血引流管 | |
CN106110478A (zh) | 一种肛门注药、止血、排便装置 | |
CN202723946U (zh) | 穿刺针组合体及用于穿刺术的注射器具 | |
CN206167589U (zh) | 体外循环用双向灌注动脉插管 | |
CN205287205U (zh) | 一种双套管式造瘘管 | |
CN107485757B (zh) | 新型留置针 | |
RU68883U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становки маточного кровотечения | |
CN209286463U (zh) | 一种导尿管 | |
CN103932751B (zh) | 一种体内填塞给药引流支架 | |
CN201481403U (zh) | 一种高位肛瘘软头带线探针 | |
CN208693997U (zh) | 一种防止拔出时破坏周围组织的引流管 | |
CN209347788U (zh) | 新型留置针 | |
CN209347789U (zh) | 双球囊留置针 | |
CN2619659Y (zh) | 腹腔双套冲洗引流管 | |
CN205964582U (zh) | 尿液引流装置 | |
CN220877506U (zh) | 一种防漏三腔导尿管 | |
CN207575506U (zh) | 静脉留置针装置 | |
CN209630392U (zh) | X线检查专用picc导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426 Address after: Chongqing City, Hong Kong 400010 Friendship Road No. 1 Applicant after: No.1 Hospital Attached to the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Friendship road 400016 Chongqing city Yuzhong District No. 1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Yuanjiagang Applicant before: Chen Yong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