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40168B - 装置的设备内部能量供给 - Google Patents
装置的设备内部能量供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40168B CN105340168B CN201380077767.8A CN201380077767A CN105340168B CN 105340168 B CN105340168 B CN 105340168B CN 201380077767 A CN201380077767 A CN 201380077767A CN 105340168 B CN105340168 B CN 10534016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pacitor
- circuit
- coil
- side coil
- primary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2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079 width contro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F—SYSTEMS FOR REGULAT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VARIABLES
- G05F3/00—Non-retroactive systems for regulating electric variables by using an uncontrolled element, or an uncontrolled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such element or such combination having self-regulating properties
- G05F3/02—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 G05F3/04—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is ac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1/00—Details of 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1/06—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operative power
- H02H1/063—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operative power primary power being supplied by fault curren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3/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 H02H3/08—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current
- H02H3/083—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current for three-phase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06—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an adequate voltage to the control circuit of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置(1),在该装置上能够连接三相供电网络(9)。为了提供用于这种类型的装置的改善的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而提出,装置(1)包括第三电容器(3)、次级侧线圈(23)、二极管(6)和每个相位(91,92,93),线路(81,82,83)以及电路,次级侧线圈(23)通过二极管(6)与第三电容器(3)并联连接,电路包括测量电阻(30),第一和第二电容器(11,12),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以及第一和第二初级侧线圈(21,22)并且电路这样地设计,即测量电阻(30)处于一个线路中,第一电容器(11)与测量电阻(30)并联连接,第一初级侧线圈(21)与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的串联电路与第一电容器(11)并联连接,由初级线圈(21)实现了对第二初级侧线圈(22)和次级侧线圈(23)的能量传输,第二电容器(12)与第二初级侧线圈(22)并联连接,第二电容器(12)与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的源极接口(132)连接,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的栅极接口(131)连接至第二电容器(1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连接三相供电网络的装置。该装置尤其用于电机保护或者线路保护装置。在此,通过该装置实现了对连接在该装置下游的用户,例如电机的能量供给。如果例如存在三相的系统,那么通过该装置对通过供给网络的三个相位L1,L2,L3实现的至连接在下游的用户的能量流进行监控。为了分析通过相位实现的能量流,装置包括电子评估单元。在存在苛刻的状态时,装置切断至连接在下游的用户的能量流。尤其是在工业自动化技术的领域中使用这样的装置,例如功率开关。在这种类型的装置中,对设备内部的电子元件(例如电子评估单元)的能量供给是必要的。
背景技术
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可以例如通过变流器实现。该变流器在装置的初级导体中将AC电流转换成次级电流,其能够用于能量供给和电流检测。借此尽管允许电流驱动的、1相位能量供给,然而在DC驱动、紧凑的构造和低的成本水平方面,该原理是有缺陷的。
对此可替代的是,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通过辅助电压实现。在此,必要的电压外部地例如通过接线柱供应,通过连接在上游的网络部分匹配并且之后输送给电子评估装置。借此尽管实现了在紧凑构造的情况下的AC和DC驱动,然而该原理在电流检测和低成本水平方面具有缺陷。受限于不同的设施中的最显著不同的电压,还要求不同的网络部分设计方案。此外,在使用者方面还产生额外的花费,因为需要附加的能量供给线路并且无需连接至该装置。
在能量采集的领域中,具有上游变化器的单相网络部分同样是已知的,其用于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通过上游变换器能够将最小电压转换成几伏特的可评估电子器件电压。该网络部分的缺陷尤其是缺少在设备内部的初级侧和次级侧之间的完全的电隔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装置的改善的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在该装置上能够连接三相供电网络。尤其应该是通过该装置提供电流驱动的能量供给。在此,优选地应该在装置的初级侧和次级侧,就是在相位L1,L2,L3和电子评估单元之间存在电隔离。优选的是,该装置还允许过流断开。装置的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可以优选不仅在AC运行(例如单相网络和交流网络)中实现,而且也在DC运行(例如直流网络)中实现。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优选地能够通过紧凑的构造和/或通过较低的成本水平实施。
该目的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这样一种装置实现,在该装置上能够连接三相供电网络,其中,装置包括:第三电容器,通过第三电容器实现对装置的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次级侧线圈;二极管,并且对于每个相位都包括一个线路以及用于能量传输的电路,其中,次级侧线圈通过二极管与第三电容器并联连接,其中,电路包括:测量电阻;第一和第二电容器;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和与次级侧线圈电隔离的第一和第二初级侧线圈,其中,电路这样地设计,即
-测量电阻处于线路中,从而使得输入电压UE通过测量电阻下降,
-第一电容器与测量电阻并联连接,
-第一初级侧线圈与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的串联电路与第一电容器并联连接,
-在线路的加电状态中,由第一初级线圈实现了对第二初级侧线圈和次级侧线圈的能量传输,
-第二电容器与第二初级侧线圈并联连接,
-第二电容器在输出侧与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接口连接,
-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接口输入侧地连接至第二电容器,从而在线路的加电状态中脉冲地控制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
装置尤其用于电机和/或功率保护。通过该装置,供电网络的三个相位(L1,L2,L3)可以被引导。为了连接这三个相位,装置的每个相位都优选地包括输入侧和输出侧的连接件。在此,相应的输入侧连接件设备内部地通过线路与所属的输出侧连接件连接。装置因此为了每个待连接的相位(L1,L2,L3)具有一个线路。三个线路分别具有一个电路。电路相应的包括测量电阻,其处于所属的线路中。在线路的加电状态中,线路电流通过测量电阻流动。通过处于线路中的测量电阻,输入电压UE取决于存在的导体电流下降。
装置具有初级侧,通过该初级侧实现对装置的次级侧的能量供给。初级侧与线路导电连接。次级侧与次级侧线圈导电连接。从初级侧到次级侧的能量供给通过第一初级侧线圈实现,其通过至少一个线圈芯与次级侧线圈耦合连接,从而由此能够实现从第一初级侧线圈至次级侧线圈的能量传输。此外,具有至少一个线圈芯的第一初级侧线圈与第二初级侧线圈耦合连接,从而能够实现从第一初级侧线圈至第二初级侧线圈的能量传输。
在该装置中,为了从初级侧向次级侧进行能量传输,共同的线圈芯被用于多个线路。第一和第二初级侧线圈以及次级侧线圈也许在此缠绕在共同的线圈芯上。次级侧线圈仅仅次级侧地与线圈芯耦合连接。该次级侧线圈通过二极管与第三电容器连接并且能够对其进行充电。
同样可以考虑的是,各个电路的第一和第二初级侧线圈相应地具有单独的线圈芯。每个线路进而每个电路存在一个线圈芯。第一初级侧线圈、第二初级侧线圈和次级侧线圈缠绕相应的线圈芯。装置因此为每个线路具有第一和第二初级侧线圈和次级侧线圈,其围绕共同的线圈芯缠绕。次级侧线圈相应地通过二极管与第三电容器连接,从而使得第三电容器通过次级侧线圈输送能量。
从初级侧至次级侧的能量传输由第一初级侧线圈通过线圈芯至次级侧线圈地实现。次级侧相对于初级侧是电隔离的。此外,线路以及电路的初级侧部分彼此电隔离。
在存在导体电流的情况中,通过第一初级侧线圈将能量传输到第二初级侧线圈中。通过在第二线圈中感应出的电流对第二电容器进行充电。此外,通过第二初级侧线圈实现了借助于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接口对该晶体管的脉冲控制。通过对自导通的晶体管的脉冲控制使得电路进入振荡,从而在次级侧对电容器进行充电。
通过该电路构造实现了,即在导体的加电状态中,通过第二电容器下降的输出电压UA大于输入电压UE。
通过第三电容器提供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通过第三电容器尤其为装置的电子评估单元提供能量。电子评估单元尤其用于检测过载电流和/或检测电机和/或线路的过载。
第三电容器此外用于平滑通过次级侧线圈提供的能量以及用于对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进行缓冲。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电路包括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该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与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并联,其中,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接口输入侧地连接至第二电容器,从而在线路的加电状态中脉冲地控制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通过将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与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并联连接,能够提高能量供给的效率。相应的场效应晶体管同样设计成MOSFET。
二极管和次级侧线圈以及第三电容器与装置的初级侧电隔离,该初级侧包括自导通的和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第一和第二电容器,第一和第二初级侧线圈和测量电阻。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设计方案中,装置为每个线路包括一个初级侧线圈和一个二极管,其中第三电容器输入侧地相应与二极管连接并且输出侧地相应与次级侧线圈的未引导至二极管的线圈接口连接。
在三相系统中,装置包括三个线路,其相应地具有电路。从初级侧向次级侧的能量传输通过第一初级侧线圈至所属的次级侧线圈实现。三个次级侧线圈分别通过二极管与第三电容器连接。第三电容器因此与三个次级侧线圈的二极管连接并进而与三个二极管输入侧地连接。第三电容器尤其在输入侧相应地与相应的电路的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设计方案中,第一初级侧线圈的电感小于第二初级侧线圈的电感。第二初级侧线圈的电感优选在大约1μH至10μH之间。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设计方案中,第一初级侧线圈的电感小于次级侧线圈的电感。次级侧线圈的电感优选在大约5mH至50mH之间。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设计方案中,第二初级侧线圈的电感近似于次级侧线圈的电感。次级侧线圈的电感优选在大约5mH至50mH之间。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设计方案中,第一电容器的电容大于第二电容器的电容。第一电容器的电容优选大约在1μF至100μF之间。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设计方案中,第一电容器的电容近似于第三电容器的电容。第三电容器的电容优选大约在1μF至220μF之间。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设计方案中,第二电容器的电容小于第三电容器的电容。第二电容器的电容优选大约在10pF至10nF之间。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设计方案中,测量电阻是分流器。测量电阻的电阻值优选大约在10mΩ和100mΩ之间。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设计方案中,借助于对通过第三电容器存在的输出电压UA的评估实现对连接在下游的用户的过流断开。
为此,装置尤其包括电流检测单元。对电流检测单元的能量供给优选通过第三电容器实现。借助于电流检测单元,通过存在的输出电压UA首先获得存在的电流程度的结论。如果在电流检测单元中存储的阈值被超出,那么电流检测单元就检定出过流并且中断通过线路实现的对连接在装置下游的用户的能量流。存储的阈值的特征为例如线路的额定电流的10倍。电流检测单元尤其是微处理器。电流检测单元尤其是电子评估单元的组成部分。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设计方案中,相应有一个开关件处于线路中,通过该开关件能够中断通过线路的能量流。该开关件尤其是机电开关件。通过该装置尤其能够将供电网络的三个相位引导至用户,从而使得装置包括三个线路。这些线路中每一个因此都具有用于断开至连接在下游的用户的能量流的开关件。如果通过该装置识别到过流,那么优选地通过开关件断开至连接在下游的用户的能量流。
通过该装置,尤其向电机输送能量。该装置尤其是用于工业自动化技术装置,尤其是断路器。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设计方案中,装置的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完全通过施加在第三电容器上的输出电压UA实现。该第三电容器为此包括尤其两个连接位置。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设计方案中,电路具有共同的线圈芯。电路的第一和第二初级侧线圈以及次级侧线圈因此缠绕在共同的线圈芯上。
该线圈芯例如是铁氧体磁芯。
附图说明
接下来根据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和本发明的设计方案进一步说明和阐述。图中示出:
图1是装置的示意图,在该装置上连接有三相供电网络,以及
图2是图1中的装置的次级侧的示意性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装置1的示意图,在该装置上连接有三相供电网络9。该供电网络9具有三个相位L1,L2,L3。通过装置1实现了对连接在装置1下游的电机2的能量供给。装置1是断路器,通过其确保了电机2不受到过流的侵害。
相对于供电网络9的每个相位,装置1都具有输出侧和输出侧的连接件61,62,63,71,72,73。为了对用户2进行能量供给,第一输入件61与供电网络9的第一相位L1连接并且第一输出侧的连接件71与电机2连接。在设备内部,第一相位L1从第一输入侧连接件61经过第一线路81引导至第一输出侧连接件71。第二输入件62与供电网络9的第二相位L2连接并且第二输出侧连接件72与电机2连接。在设备内部,第二相位L2从第二输入侧连接件62通过第二线路82引导至第二输出侧连接件72.第三输入件63与供电网络9的第三相位L3连接并且第三输出侧连接件73与电机2连接。在设备内部,第三相位L3从第三输入侧连接件63通过第三线路83引导至第三输出侧连接件73。
装置1包括第三电容器3和对于每个线路81,82,83包括次级侧线圈23,二极管6,线圈芯5,开关件7和用于对第三电容器3进行充电的电路。通过第三电容器3实现了对装置1的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
出于清晰的目的,仅仅示出用于第一线路81的电路、次级侧线圈23,二极管6和开关件7。第二和第三线路82,83相应具有类似的构造。
该装置的每个线路81,82,83都具有初级侧和次级侧。初级侧包括:测量电阻30,其是分流器;第一电容器11;第二电容器12;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14;第一初级侧线圈21和第二初级侧线圈22。因此,通过电路形成装置1的初级侧的一部分。次级侧包括二极管6和次级侧线圈23。次级侧线圈23通过二极管6与第三电容器3并联连接。
对于每个线路来说,装置的初级侧部分都与装置的次级侧部分电隔离。从初级侧部分至次级侧部分的能量传输通过第一初级侧线圈21实现,该线圈通过线圈芯5与次级侧线圈耦合连接。
第一线路81的电路如此地设计,即
-测量电阻30处于线路81中,
-第一电容器11与测量电阻30并联连接,
-第一初级侧线圈21和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的串联电路与第一电容器11并联连接,
-第一初级侧线圈21,第二初级侧线圈22和次级侧线圈23缠绕线圈芯5,
-第二电容器12与第二初级侧线圈22并联连接,
-第二电容器12在输出侧与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的源极接口132连接,
-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的栅极接口131连接至第二电容器12的输入侧,
-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14与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并联连接,
-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14的栅极接口连接在第二电容器12上的输入侧。
通过处于线路81中的测量电阻30,根据当前的相位电流,输入电压UE下降。在线路81的加电状态中,通过第一初级侧线圈21在线圈芯5中产生磁通量。由此在第二初级侧线圈22和次级侧线圈23处感应出电压。
通过第二初级侧线圈22实现对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和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14的脉冲控制。
通过对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的脉冲控制使电路进入振荡。通过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14与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13的并联连接,提高了至次级侧的能量传输的效率。借助于第一初级侧线圈21,通过用于次级侧线圈23的线圈芯5实现了从初级侧向装置1的次级侧的能量传输。
第一和第二初级侧线圈21,22与次级侧线圈23电隔离。
装置1对于每个线路81,82,83具有次级侧线圈23。各个线路81,82,83的三个次级侧线圈23分别通过其二极管6与第三电容器3连接。第三电容器3在输入侧相应与二极管6连接并且在输出侧相应与没有引导至二极管6的相应的次级侧线圈23的线圈接口9连接。第三电容器3因此通过三个次级侧线圈23供应能量。
通过该电路构造实现了,即在至少一个线路81,82,83的加电状态中,通过第三电容器3下降的输出电压UA大于输入电压UE。
为了在设备内部进行能量供给,第三电容器具有两个连接位置15。由此能够为设备内部的电子评估单元提供能量。
第三电容器3被安装到设备内部的评估单元的地上。
通过三个线路81,82,83的三个电路可以提供通过第三电容器3对装置1的电隔离的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
该电路完全与装置1的次级侧电隔离。
三个次级侧线圈23通过单路整流装置(二极管6)彼此连接并且对第三电容器3供电。通过第三电容器3还实现了对供给的能量的次级侧缓冲。
因为通过第三电容器3在次级侧上产生的电压(UA)与直至三个初级电压UE(在测量电阻30处的电压)成比例并进而与相位L1,L2,L3中的三个初级电流成比例,所以对该电压的评估可以用于在相位L1,L2,L3中的电流检测(例如过流评估)。
为此,装置1的电流检测单元10与第三电容器3并联。借助于该电流检测单元10,通过存在的输出电压UA获得线路81,82,83的存在的电流程度的结论。如果在电流检测单元10中存储的、表征线路的额定值的10倍的阈值被超出,那么该电流检测单元10就识别出一个过流并且通过线路81,82,83的机电开关件8中断通过线路81,82,83实现的对连接在下游的用户2的能量流。
在从初级侧向次级侧的能量传输时,代替缠绕的线圈体,第一和第二初级侧线圈21,22和次级侧线圈23的线圈绕组作为印刷电路板线圈集成到单层或者多层电路板中。每个线路81,82,83的三个印刷电路板线圈分别由线圈芯5(例如铁氧体磁芯)包围。
在该实施例中,相对于每个相位L1,L2,L3从初级侧向次级侧的能量传输通过单独的线圈芯5实现。每个线路81,82,83中,三个线圈绕组(第一和第二初级侧线圈21,22,次级侧线圈23)都缠绕线圈芯5。因此,在装置内部存在三个第一和第二初级侧线圈21,22,三个线圈芯5和三个次级侧线圈23以及三个二极管6。在装置内部,三个次级侧线圈23分别通过其二极管6(单倍单路整流器)与第三电容器3连接,从而能够对其充电。
同样可以考虑的是,线路的第一和第二初级侧线圈21,22和次级侧线圈23一起具有共同的线圈芯5。在此,在次级侧上可能仅仅需要一个次级侧线圈5以及一个二极管6。次级侧线圈5也许通过二极管6与第三电容器3连接,从而能够对其进行充电。因此,仅仅三个第一和第二初级侧线圈21,22(用于三个线路81,82,83)以及一个次级侧线圈23缠绕线圈芯5。
为了启动/振荡所述的电路,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在初级侧电压的接通瞬间是导通的并且用于在变压器中的第一能量流(从第一初级侧线圈至次级侧线圈的能量传输)。为了提供效率,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14与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并联连接。在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14的接通阈值之上,相对明显较低电欧姆值的导通电阻(相对于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起作用并且用于在变压器中的改善的进一步能量流。
在相位L1,L2,L3中的1相位、2相位或者3相位的AC电流或者DC电流不取决于在装置1的次级侧上的外部导体而产生足够高的电子器件电压,从而存在装置1的电流驱动的能量供给。因此允许装置1的1相位、2相位或者3相位的驱动。
通过用于电机保护或者功率保护的能量供给的新类型的构造形式,允许在AC运行或者DC运行中的电流驱动的能量供给。
借助于该装置,尽管在初级侧(相位L1,L2,L3)和次级侧(电子评估电路)之间完全的电隔离还是实现了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
对于回授的启动/时钟脉冲电路的电隔离来说,不需要用于每个相位的第二变压器,因为该电路部分如相应的升压转换器一样集成在相同的变压器中。由此节省了费用。
将线圈21,22,23设计为印刷电路板线圈同样做出贡献,即成本低廉地转换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
所述的能量供给已经在非常小的电压(小于100mV)时,也就是远低于二极管的导通电压时工作。该能量供给原理因此适用于由(例如在热的或者电的测量分流器处的)小的分流器电压导出用于电子电路的能量供给。
同样可以考虑的是,相应的线路81,82,83的开关件7布置在相应的线路81,82,83的测量电阻30之前;也就是说,设备内部的线路81,82,83相应地从其输入侧的接口61,62,63经过开关件7向测量电阻30引导。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装置的次级侧的示意性构造。第三电容器3通过二极管6与各个相位/导体的三个次级侧线圈连接并且可以由此进行充电。
借助于电流检测单元10能够测定在初级侧上的存在的过流。电流检测单元10具有一个Vin接口25,一个VDD接口26和一个VSS接口27。电流检测单元10的能量供给完全通过第三电容器3实现。
第三电容器3在输入侧通过第一电阻16与电流检测单元10的Vin接口25连接。第三电容器3在输出侧与电流检测单元10的VSS接口27连接。VDD接口26通过第二电阻17与第三电容器3的输入侧连接。第二电阻17通过齐纳二极管20与VSS接口27或者与第三电容器3的输出侧连接。由此实现了从UA向UVDD(齐纳调节)的电压调节。第三电阻18与Vin接口25和VSS接口27并联连接。
电阻16和18形成分压器,从而匹配取决于初级侧的输出电压UA并且提供在测量输入端(例如微控制器的模拟输入端)上。在电流检测单元10中,该信号可以与存储的过流阈值进行比较,从而能够识别出通过线路流动的过流。
Claims (15)
1.一种能够连接三相供电网络(9)的装置(1),其中,所述装置(1)包括:第三电容器(3),通过所述第三电容器实现对所述装置的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次级侧线圈(23);二极管(6),并且对于每个相位(91,92,93)都包括一个线路(81,82,83)以及用于能量传输的电路,其中,所述次级侧线圈(23)通过所述二极管(6)与所述第三电容器(3)并联连接,其中,所述电路包括:测量电阻(30);第一电容器(11)和第二电容器(12);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和与所述次级侧线圈(23)电隔离的第一初级侧线圈(21)和第二初级侧线圈(22),其中,所述电路设计为,
-测量电阻(30)处于所述线路中,
-所述第一电容器(11)与所述测量电阻(30)并联连接,
-所述第一初级侧线圈(21)与所述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的串联电路与所述第一电容器(11)并联连接,
-在所述线路(81,82,83)的加电状态中,由所述第一初级线圈(21)实现了向所述第二初级侧线圈(22)和所述次级侧线圈(23)的能量传输,
-所述第二电容器(12)与第二初级侧线圈(22)并联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器(12)在输出侧与所述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的源极接口(132)连接,
-所述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的栅极接口(131)连接至所述第二电容器(12)的输入侧,从而在所述线路(81,82,83)的加电状态中脉冲地控制所述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1),其中,所述电路包括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14),所述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与所述自导通的场效应晶体管(13)并联,其中,所述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14)的栅极接口(141)连接至所述第二电容器(12)的输入侧,从而在所述线路(81,82,83)的加电状态中脉冲地控制所述自截止的场效应晶体管(1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1),其中,所述装置(1)对于每个所述线路(81,82,83)包括次级侧线圈(23)和二极管(6),其中,所述第三电容器(3)在输入侧相应与所述二极管(6)连接,并且所述第三电容器在输出侧相应与所述次级侧线圈(23)的未引导至所述二极管(6)的线圈接口(19)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1),其中,所述第一初级侧线圈(21)和所述第二初级侧线圈(22)和所述次级侧线圈(23)相应地通过印刷电路板线圈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1),其中,所述第一初级侧线圈(21)和所述第二初级侧线圈(22)和所述次级侧线圈(23)相应地通过印刷电路板线圈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1),其中,所述测量电阻(30)是分流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1),其中,所述测量电阻(30)是分流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1),其中,借助于对通过所述第三电容器(3)存在的输出电压UA的评估实现对连接在下游的用户(2)的过流断开。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1),其中,借助于对通过所述第三电容器(3)存在的输出电压UA的评估实现对连接在下游的用户(2)的过流断开。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1),其中,所述装置(1)的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完全通过施加在所述第三电容器(3)上的输出电压UA实现。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1),其中,所述装置(1)的设备内部的能量供给完全通过施加在所述第三电容器(3)上的输出电压UA实现。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1),其中,所述电路具有共同的线圈芯(5)。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1),其中,所述电路具有共同的线圈芯(5)。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1),其中,在所述线路(81,82,83)中相应地存在开关件(7),通过所述开关件能够断开通过所述线路(81,82,83)的能量流。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1),其中,在所述线路(81,82,83)中相应地存在开关件(7),通过所述开关件能够断开通过所述线路(81,82,83)的能量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EP2013/065796 WO2015010746A1 (de) | 2013-07-26 | 2013-07-26 | Geräteinterne energieversorgung einer vorrichtung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40168A CN105340168A (zh) | 2016-02-17 |
CN105340168B true CN105340168B (zh) | 2017-12-01 |
Family
ID=48916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7776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40168B (zh) | 2013-07-26 | 2013-07-26 | 装置的设备内部能量供给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00012B2 (zh) |
EP (1) | EP2994988B1 (zh) |
CN (1) | CN105340168B (zh) |
WO (1) | WO201501074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6106385A1 (de) * | 2016-04-07 | 2017-10-12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Fahrzeugtürgriff mit Steuerschaltung |
WO2021209650A1 (es) * | 2020-04-14 | 2021-10-21 | Ridelin S.L. | Circuito de alimentación, dispositivo de seguridad e instalación fotovoltaica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40063Y (zh) * | 2002-04-15 | 2003-03-12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一种新型集成化小功率逆变焊接电源 |
CN1829062A (zh) * | 2005-03-02 | 2006-09-06 | 欧坚 | 开关电源装置 |
CN201414244Y (zh) * | 2009-06-10 | 2010-02-24 | 福建蓝蓝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大功率led路灯的驱动电路 |
JP2011254640A (ja) * | 2010-06-02 | 2011-12-15 | Fdk Corp | 絶縁型スイッチング電源 |
KR20120097110A (ko) * | 2011-02-24 | 2012-09-03 |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 과전류 차단 기능을 갖는 스위칭 모드 전원 공급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187566B2 (en) * | 2000-03-17 | 2007-03-06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Three-phase rectifier |
US6624997B1 (en) * | 2000-08-04 | 2003-09-23 | Teal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power conditioner |
US7256505B2 (en) | 2003-03-05 | 2007-08-14 | Microstrain, Inc. | Shaft mounted energy harvesting for wireless sensor operation and data transmission |
TW200635164A (en) * | 2004-09-10 | 2006-10-01 | Cooper Technologies Co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ircuit protector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
US7667482B2 (en) | 2007-09-21 | 2010-02-23 | Eaton Corporation | Inductively powered power bus apparatus |
TWI425757B (zh) * | 2009-02-19 | 2014-02-01 | Leadtrend Tech Corp | 電源轉換器及其相關方法 |
DE102011119259A1 (de) * | 2011-11-24 | 2013-05-29 | 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 Gmbh | Verdopplergleichrichter für mehrphasiges kontaktloses Energieübertragungssystem |
-
2013
- 2013-07-26 CN CN201380077767.8A patent/CN10534016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7-26 EP EP13745029.2A patent/EP2994988B1/de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3-07-26 WO PCT/EP2013/065796 patent/WO2015010746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7-26 US US14/904,767 patent/US960001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40063Y (zh) * | 2002-04-15 | 2003-03-12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一种新型集成化小功率逆变焊接电源 |
CN1829062A (zh) * | 2005-03-02 | 2006-09-06 | 欧坚 | 开关电源装置 |
CN201414244Y (zh) * | 2009-06-10 | 2010-02-24 | 福建蓝蓝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大功率led路灯的驱动电路 |
JP2011254640A (ja) * | 2010-06-02 | 2011-12-15 | Fdk Corp | 絶縁型スイッチング電源 |
KR20120097110A (ko) * | 2011-02-24 | 2012-09-03 |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 과전류 차단 기능을 갖는 스위칭 모드 전원 공급장치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5010746A1 (de) | 2015-01-29 |
EP2994988A1 (de) | 2016-03-16 |
US9600012B2 (en) | 2017-03-21 |
US20160170431A1 (en) | 2016-06-16 |
EP2994988B1 (de) | 2017-05-31 |
CN105340168A (zh) | 2016-0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60550A (zh) | 绝缘子集成的电源 | |
CN111033275B (zh) | 用于产生功率输出的系统和相应的用途 | |
CN109937515B (zh) | 电磁感应供电设备 | |
CN105099001A (zh) | 用于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装置 | |
KR20170130409A (ko) | 전력 제한 능력을 갖는 유도 전력 수확기 | |
CN105684286B (zh) | 电源装置 | |
CN105340168B (zh) | 装置的设备内部能量供给 | |
CA3003978C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obtaining power intended to supply a consuming appliance from a conductor traversed by an alternating electrical current | |
CN102308348A (zh) | 电流互感器及电流检测电路和检测方法 | |
CN104319910B (zh) | 一种基于高压输电线路的电源取能电路 | |
Cheang et al. | High efficiency powering system for wireless sensor for AC monitoring in smart grid applications | |
CN102508132B (zh) | 一种适用于双芯移相变压器的操作冲击试验方法 | |
US10389264B2 (en) | Power converter | |
CN103592511A (zh) | 一种检测交流电源频率的电路 | |
CN105830182B (zh) | 用于减小在三相变压器的铁心中的单向磁通量分量的设备和方法 | |
CN201937534U (zh) | 双电源独立叠加式强行励磁系统 | |
JP6099854B1 (ja) | 交流電気車両 | |
CN105683043B (zh) | 一种用来防止供电模块的上游短路的保护设备 | |
CN108572329A (zh) | 并联馈线电源系统的电流采样装置及故障判断方法 | |
CN210536294U (zh) | 一种内置两路电源的断路器装置 | |
CN210577900U (zh) | 一种高压电源的自供电电路 | |
FI126213B (fi) | Menetelmä ja laite sähkökäyttöjärjestelmän välipiirin lataamiseksi | |
CN110379677A (zh) | 一种辅助供电电路及应用该电路的接触器 | |
CN204179937U (zh) | 一种buck型开关电源 | |
Chen et al. | Multiple output single-ended flyback dc-dc switching power supply desig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