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26164B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26164B
CN105326164B CN201410364090.2A CN201410364090A CN105326164B CN 105326164 B CN105326164 B CN 105326164B CN 201410364090 A CN201410364090 A CN 201410364090A CN 105326164 B CN105326164 B CN 1053261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component
wireline interface
electronic equipment
interfac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640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26164A (zh
Inventor
周晓煜
戴海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6409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26164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261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61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261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61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为便于电子设备在无外设的协助下与其他电子设备直接建立有线连接路径而设计。所述电子设备为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及主体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与所述主体装置物理连接;所述固定装置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其中,所述固定装置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当一个电子设备与另一个电子设备实现有线连接时,通常需要通过专用的连接外设来实现。这样为了保证用户持有的电子设备能够随时与其他电子设备进行连接,用户必须同时携带电子设备和连接外设,显然使用不够方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使所述电子设备在没有连接外设的情况下,可以与其他电子设备进行有线连接,以提高携带和使用的便捷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及主体装置;
所述固定装置与所述主体装置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优选地,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
所述接口模组为所述第一自由端的组成部分。
优选地,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用于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M个保护模组;
M个所述保护模组位于所述固定装置上的不同位置;
当所述接口模组位于第m个保护模组中时,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为第一口径;
当所述接口模组位于第n个保护模组中时,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为第二口径;
所述第一口径不等于所述第二口径;
所述M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
所述m为不大于所述M的正整数;
所述n为不大于所述M的正整数;
所述m不等于所述n。
优选地,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有外露状态和隐藏状态;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外露,且能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隐藏,且不能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
优选地,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用于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保护模组;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分离;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接触,且所述保护模组用于隐藏所述接口模组。
优选地,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分离为:
所述接口模组位于所述保护模组之外;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连接为:
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连接,并位于所述保护模组之内。
优选地,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
所述固定装置还对应有非固定状态;
在所述非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优选地,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保护模组;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有外露状态和隐藏状态;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分离;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接触,且所述保护模组用于隐藏所述接口模组,并构成所述第一自由端的组成部分。
优选地,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保护模组;
所述保护模组为所述第二自由端的组成部分;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有外露状态和隐藏状态;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接触,并使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通过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连接,且所述固定装置处于固定状态下;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组件与所述保护组件分离,且使所述固定装置处于所述非固定状态下。
优选地,
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模组及第二连接模组;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模组与所述第二连接模组连接;
在所述非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模组与所述第二连接模组分离。
优选地,
所述第一连接模组位于所述接口模组的外表面;
所述第二连接模组位于所述保护模组的内表面。
优选地,
所述第一连接模组为第二类卡和部件;
所述第二连接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分散分布的第一类卡和部件;所述第一类卡和部件至少包括第一卡和部件和第二卡和部件;
当所述第一类卡和部件与所述第一卡和部件连接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的交叠部分的长度为第一长度,以使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为第三口径;
当所述第一类卡和部件与所述第二卡和部件连接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的交叠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以使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为第四口径;
其中,所述第一长度不等于所述第二长度;
当所述第一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长度时,所述第三口径小于所述第四口径;
当所述第一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长度时,所述第三口径大于所述第四口径。
优选地,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包括目标组件;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目标组件之间设有第二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第二电连接路径与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连接后,形成电连接通路;
其中,所述目标组件位于所述固定装置内。
优选地,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
所述接口模组为插入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的插头模组。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在固定装置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直接建立连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一电连接路径,方便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在无其他连接外设的协助下,直接通过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进行电信号的传输,从而用户在使用第一电子设备的时候,无需随身携带连接外设,也可以实现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的连接,方便了携带及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第一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第一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第一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第一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第一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第一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第一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第一电子设备的隐藏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b为图8a所示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电子设备的外露状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第一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十种第一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保护模组与第二连接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10及主体装置20;
所述固定装置10与所述主体装置20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10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10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10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优选为可佩带的可穿戴设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可为能进行信息处理的能耗设备。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固定装置10在固定状态下,可以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固定在某一活动范围内。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时,所述固定装置10可用于使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固定在用户手腕上。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智能项链时,所述固定装置10可用于使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固定在用户的脖子上。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智能指环时,所述固定装置10可用于使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固定在用户的手指上。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智能脚环时,所述固定装置10可用于使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固定在用户的脚踝或膝盖等地方。
所述主体装置20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实现某些应用或功能的主体结构。如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时,所述主体装置可能包括处理器及存储介质等组件,以实现对智能手表的智能化功能。
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可穿戴设备时,所述柱状体可为人体的某一个部位,如用户的手腕、脖子、手指或脚踝等。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不局限于上述可穿戴设备。
所述物理连接可理解为机械连接,形成的连接结构不能用于信号的传输;具体可为所述固定装置10和所述主体装置20之间通过铰接、卡和连接或者固定连接以形成一个整体。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为直接通过与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的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与第二有线接口交互电信号的接口组件。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是充电接口组件,用于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的某一组件进行充电,以使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存储电能或接收供电。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还可以是信息交互接口组件,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某一组件与第二电子设备中的某一组件进行信息交互。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即可用于充电的充电接口组件,还可以用于进行信息交互的信息交互接口,具体如各种类型的USB接口。
当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充当的是所述充电接口组件时,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为放电接口组件,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传输的为未承载有信息仅用作充放电的电信号;当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充当的是所述信息交互接口组件时,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也为信息交互组件,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传输的为承载有信息的电信号。
如图1所示,所述环状空间可对应的为一个闭合环,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固定状态下形成了一个闭合环,所述固定装置10为形成所述闭合环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所述固定装置10和主体装置20还可以形成一个所述近似环状空间。所述近似环状空间可对应一个开口环,所述开口环为有切口的环,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固定状态下形成了一个开口环,所述固定装置为形成所述开口环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可以为:所述开口环的切口的大小满足一定条件,如所述切口的大小小于开口阈值,所述切口的大小相对于所述开口环口径的比值小于比例阈值。
当所述近似环状空间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时,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可以很好的实现其固定功能。
所述固定装置10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至少包括以下两种结构:
第一种:所述固定装置10作为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全部组成部分;即所述固定装置10单独围成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
第二种:所述固定装置10作为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部分组成部分;所述固定装置10和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其他部分共同围成所述环状空间或近似环状空间;具体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装置10和主体装置20共同组成所述环状空间或近似环状空间。
本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固定装置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需额外通过一个与所述第一设备分离的接口外设,就可以实现与第二电子设备的进行有线连接,显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携带和使用都更加方便。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10及主体装置20;
所述固定装置10与所述主体装置20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10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10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10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所述固定装置10包括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111;
所述接口模组10为所述第一自由端的组成部分。
所述固定装置10包括固定端以及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又包括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3。
所述固定端为与所述主体装置20等装置进行物理连接的一端;所述自由端在某些状态下为未与所述主体装置20等装置有物理连接的一端,且所述自由端通常为所述固定装置10上可活动的一端。
直接将所述接口模组10作为所述第一自由端12的组成部分,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在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连接时,所述接口模组10作为接口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之间传递电信号;当第一有线接口组件未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连接时,其充当所述固定装置的一部分,可用于实现固定作用;这样就实现一个结构实现两种功能。且将所述接口模组10作为所述第一自由端的组成部分,利用了现有电子设备中设置固定装置的空间,在不延长所述固定装置的情况下,增加了所述固定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的优点。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10及主体装置20;
所述固定装置10与所述主体装置20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10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10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10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所述固定装置10包括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10;
所述接口模组10为所述第一自由端的组成部分。
所述固定装置10包括固定端以及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又包括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3。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还包括用于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M个保护模组;
M个所述保护模组位于所述固定装置上的不同位置;
当所述接口模组位于第m个保护模组中时,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为第一口径;
当所述接口模组位于第n个保护模组中时,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为第二口径;
所述第一口径不等于所述第二口径;
所述M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
所述m为不大于所述M的正整数;
所述n为不大于所述M的正整数;
所述m不等于所述n。
在图3中,所述M等于4;所述保护模组分别是位于所述固定装置10上不同的位置处的保护模组1121、保护模组1122、保护模组1123以及保护模组1124。当所述接口模组111位于所述保护模组1121中时,形成的环状空间的口径大于所述接口模组111位于所述保护模组1122、保护模组1123或保护模组1124中时形成的环状空间的口径。
由图3可知,当所述接口模组111位于不同的所述保护模组中时,所述环状空间或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大小发生改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口模组111优选为位于所述第一自由端12上,所述接口模组优选为位于所述第二自由端13上。
所述接口模组111为用于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的模组,通常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的导电部分;而导电部分通常为金属或合金形成的。金属或合金在湿度大、颗粒物或酸碱环境中裸露,可能会出现氧化或腐蚀等问题,这可能会大大的缩短所述接口模组的使用寿命,故在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保护模组,用于保护所述接口模组111,以延长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接口模组111位于一个所述保护模组112中时,所述固定装置位于所述固定状态下,且可以通过改变所述接口模组111所位于的所述保护模组112来改变所述环状空间或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大小,以方便缩小或放大所述环状空间,以与不同大小的所述柱状体相适配,以进一步增加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便捷性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10及主体装置20;
所述固定装置10与所述主体装置20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10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10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10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111;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有外露状态和隐藏状态;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外露,且能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隐藏,且不能与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外露状态,便于与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的部分是在潮湿或细微颗粒物较多的环境下容易损坏的部件,为了保护所述接口模组111,便于在无需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连接时隐藏起来,达到延长所述接口模组111使用寿命的目的。在所述隐藏状态下,至少所述接口模组111用于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接触的部分被隐藏起来了,不能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连接。
在图4中,所述第一自由端上设有一个凹槽113;当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于隐藏状态时,所述接口模组111位于所述凹槽113内;所述接口隐藏。所述接口模组113可以是一个可伸缩的结构,也可以是可旋转结构;通过伸缩或旋转出入所述凹槽113,以实现所述接口模组111的隐藏和外露。
本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使所述有线接口组件对应有隐藏和外露的两种状态,既能方便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在无需其他外设的情况下,直接建立有线连接,还能保护好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能延长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10及主体装置20;
所述固定装置10与所述主体装置20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10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10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10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111;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有外露状态和隐藏状态;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外露,且能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隐藏,且不能与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用于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保护模组112;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与所述保护模组112分离;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与所述保护模组112接触,且所述保护模组112用于隐藏所述接口模组111。
所述保护模组112可以是保护套,也可以是一个保护盖。所述保护套为对所述接口模组111形成三面保护的结构;所述保护盖为对所述接口模组111形成了一面保护的结构。
图5中所示的为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处于外露状态下的时候。
所述接口模组111位于所述保护模组112中的时候。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所述保护模组的具体结构可以多种,不局限于上述几种。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还可以在如图4所示的结构上增设一个保护模组;所述保护模组可以是一个保护盖;所述保护盖与所述凹槽113相适配;当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在隐藏状态下时,所述保护盖盖所述凹槽113;当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在外露状态下时,所述保护盖与所述凹槽113分离。通常情况下,为了方便所述接口模组111的出入所述凹槽113,所述接口模组111在隐藏状态下,通常与所述凹槽113的槽口平齐;故当所述保护盖盖住所述凹槽113时,所述保护模组与所述接口模组111相接触。
本实施例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中增设了保护模组;并具体限定了在隐藏状态及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和保护模组112之间的位置状态关系,采用这种接口模组111和保护模组112使得第一电子设备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实施例六: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10及主体装置20;
所述固定装置10与所述主体装置20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10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10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10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111;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有外露状态和隐藏状态;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外露,且能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隐藏,且不能与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用于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保护模组112;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与所述保护模组112分离;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与所述保护模组112接触,且所述保护模组112用于隐藏所述接口模组111。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与所述保护模组112分离具体为:所述接口模组111位于所述保护模组112之外;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与所述保护模组112连接为:所述接口模组111与所述保护模组112接触,并位于所述保护模组112之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保护模组112优选为可用于包覆所述接口模组111的保护套。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保护模组112套在所述接口模组111的外面,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从所述保护模组112拔出,与所述保护模组112分离。
本实施例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限定了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的保护模组112和接口模组111在隐藏和外露两个状态的位置关系,提供的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实施例七:
如图2、图6或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10及主体装置20;
所述固定装置10与所述主体装置20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10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10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10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所述固定装置10包括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12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
所述固定装置还对应有非固定状态;
在所述非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12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在固定状态下,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的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小于非固定状态下的第二距离;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可穿戴式设备时,方便用户的佩戴。
在图2中所示的固定装置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第一固定组件15和第二固定组件14;所述第一固定组件15的固定端与所述主体装置20相连;所述第二固定组件14的固定端与所述主体装置20相连。在图2中所述第一固定组件15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二固定组件14的固定端通过所述主体装置20间接相连。
在图3中所示的固定装置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第一固定组件15和第二固定组件14;所述第一固定组件15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二固定组件14的固定端直接相连,形成有固定端之间的接触;所述第一固定组件15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二固定组件14的固定端之间可以是铰接或卡和等方式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组件15的自由端为所述第一自由端12;所述第二固定组件14的自由端为所述第二自由端13;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能相对运动,从而改变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距离。
图7中所示的固定装置10为单固定组件结构。所述单固定组件设有开口,在所述开口处形成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在图7中,所述主体装置20为位于所述固定装置10内。
所述单固定组件优选为可形变固定组件,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所述单固定组件发生形变,进而可以改变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距离,以增大或缩小所述环状空间或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且通常在固定状态下,为了方便固定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之间距离较小。在所述非固定状体下,为了方便解开固定,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之间距离较大。
所述可形变固定组件可以是柔性固定组件或弹性固定组件;所述柔性固定组件为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在撤除外力之后因外力产生的形变保持不变的固定组件;所述弹性固定组件为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在撤除外力之后会恢复原状或形变减小的固定组件。所述柔性固定组件可以由延展性很好的金属构成。所述弹性组件为具有一定弹性的塑料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设置有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通过改变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形成的环状空间或近似环状口径的改变,方便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围绕在不同大小的所述柱状体外围。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固定装置的具体结构不局限于上述结构,至少还可以包括以下结构:
第一种: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装置10还可以呈闭环状,即没有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的装置。此时所述固定装置的形成的环状空间的口径可以是固定不变,也可以是可依据所述固定装置10的形变而发生变化的。
第二种: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装置还可以呈开口环状,所述固定装置10包括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但是第一自由端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间距不可以改。具体如,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智能指环时,所述智能指环可以是包括一个开口的开口环。所述开口环可以为非可形变环;对于指环而言,手指的指尖小于手指根部的大小,只要保证开口环的大小于手指某一部位的大小相适配,不会影响佩戴。
实施例八:
如图8a及图8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10及主体装置20;
所述固定装置10与所述主体装置20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10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10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10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111;当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自由端时,所述接口模组111优选为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的自由端;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保护模组112;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有外露状态和隐藏状态;
如图8b所示,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与所述保护模组112分离;
如图8a所示,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与所述保护模组112接触,且所述保护模组112用于隐藏所述接口模组,并构成所述第一自由端12的组成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的优选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及使用方便的优点。
实施例九: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10及主体装置20;
所述固定装置10与所述主体装置20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10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10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10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所述固定装置10包括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12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
所述固定装置还对应有非固定状态;
在所述非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12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111;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保护模组112;
所述保护模组112为所述第二自由端13的组成部分;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有外露状态和隐藏状态;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与所述保护模组112接触,并使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3通过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连接,且所述固定装置10处于固定状态下;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组件111与所述保护组112件分离,且使所述固定装置10处于所述非固定状态下。
图9所示的为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处于外露状态下的情形,所述接口组件111和所述保护组件112分离;当处于所述外露状态下时,所述接口组件111将位于所述保护组件112中。
本实施例相对于上一实施例,将所述保护模组112设置在第二自由端13上,同样的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且由于所述保护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自由端13上,所述保护模组112不会与所述固定装置10分离,从而能防止所述保护模组112丢失。图2所示的是另一种保护模组112位于所述第二自由端13上的结构。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距离等于零时,所述固定装置10可与所述主体装置20形成了一个环状空间;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通过所述接口模组111及所述保护模组112实现了间接连接;所述间接连接为通过所述接口模组111和所述保护模组112之间的连接,使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在没有直接接触的状态下,连接成了一个整体。
实施例十: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10及主体装置20;
所述固定装置10与所述主体装置20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10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10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10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所述固定装置10包括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12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
所述固定装置还对应有非固定状态;
在所述非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12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111;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保护模组112;
所述保护模组112为所述第二自由端13的组成部分;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有外露状态和隐藏状态;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与所述保护模组112接触,并使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3通过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连接,且所述固定装置10处于固定状态下;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组件111与所述保护组112件分离,且使所述固定装置10处于所述非固定状态下。
所述固定装置10还包括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模组113及第二连接模组114;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模组113与所述第二连接模组114连接;
在所述非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模组113与所述第二连接模组114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10上还设置有专门用于连接的连接组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所述连接组件用于使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3直接或间接相连。所述直接相连为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3通过直接接触,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述间接连接为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3在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连接成一个整体。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连接组件,并通过连接组件内的第一连接模组和第二连接模组之间的接触和分离,实现固定装置两自由端之间的连接和分离,具有结构简单,实现简便的特点。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连接组件不仅用于使所述固定装置参与形成一个环状空间按或近似环状空间的,还用于使所述固定装置参与形成的所述环状空间或近似环状空间保持稳定,具体如使所述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或使所述环状空间口径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保持不变。
所述第一连接模组113和所述第二连接模组114可以为现有技术中手表常用的任意一种连接结构,如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搭扣连接或穿孔连接。在此就不再做进一步的详细展开了。
实施例十一: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10及主体装置20;
所述固定装置10与所述主体装置20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10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10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10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所述固定装置10包括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12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
所述固定装置还对应有非固定状态;
在所述非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12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111;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保护模组112;
所述保护模组112为所述第二自由端13的组成部分;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有外露状态和隐藏状态;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与所述保护模组112接触,并使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3通过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连接,且所述固定装置10处于固定状态下;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组件111与所述保护组112件分离,且使所述固定装置10处于所述非固定状态下。
所述固定装置10还包括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模组113及第二连接模组114;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模组113与所述第二连接模组114连接;
在所述非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模组113与所述第二连接模组114分离。
所述第一连接模组113位于所述接口模组111的外表面;
所述第二连接模组114位于所述保护模组112的内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将所述第一连接模组113设置在所述接口模组111的外表面;将所述第二连接模组112设置在所述保护模组113的内表面,这样使得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处形成了稳定固定。显然在所述第一连接模组113与所述第二连接模114组配合形成稳定固定时,所述接口模组111位于所述保护模组112内部;当所述第一连接模组111与所述第二连接模组112分离时,所述接口模组111可位于所述保护模组112外。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限定了连接组件与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采用这种位置关系,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具有结构简单及连接稳定的优点。
实施例十二: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10及主体装置20;
所述固定装置10与所述主体装置20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10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10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10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所述固定装置10包括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12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
所述固定装置还对应有非固定状态;
在所述非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12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111;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保护模组112;
所述保护模组112为所述第二自由端13的组成部分;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有外露状态和隐藏状态;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111与所述保护模组112接触,并使所述第一自由端12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3通过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连接,且所述固定装置10处于固定状态下;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组件111与所述保护组112件分离,且使所述固定装置10处于所述非固定状态下。
所述固定装置10还包括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模组113及第二连接模组114;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模组113与所述第二连接模组114连接;
在所述非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模组113与所述第二连接模组114分离。
所述第一连接模组113位于所述接口模组111的外表面;
所述第二连接模组114位于所述保护模组112的内表面。
所述第一接模组113为第一类卡和部件;
第二连接模组113包括至少两个分散分布的第二类卡和部件,所述第一类卡和部件至少包括第一卡和部件和第二卡和部件;如在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第一类卡和部件包括第一卡和部件1141和第二卡和部件1142。
当所述第一类卡和部件与所述第一卡和部件连接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的交叠部分的长度为第一长度,以使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为第三口径;
当所述第一类卡和部件与所述第二卡和部件连接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的交叠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以使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为第四口径;
其中,所述第一长度不等于所述第二长度;
当所述第一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长度时,所述第三口径小于所述第四口径;
当所述第一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长度时,所述第三口径大于所述第四口径。
当所述第一卡和部件可以为设置在所述接口模组外表面的凸起结构,则所述第二卡和部件为设置在所述保护模组内表面的卡槽。其中,所述卡槽可以为所述保护模组由内表面向外表面方向形成的凹槽结构。所述卡槽与所述突起结构相适配,当所述第一卡和部件与所述第二卡和部件配合形成稳定连接时,所述凸起结构位于所述卡槽内。
具体如在图10中,当所述第一类卡和部件与所述第一卡和部件1141连接时,第一自由端12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交叠长度为第一长度;当所述第一类卡和部件与所述第二卡和部件1132连接时,第一自由端12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3之间的交叠长度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一长度小于第二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分离的第二卡和部件,可以实现调整所述环状空间或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大小,以便于不同大小的柱状体相匹配。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在接口模组111与保护模组114接触的同时,形成第一自由端12和第二自由端13之间稳定的固定,不局限于以上方式,至少还包括以下方式:
在所述接口模组111位于所述保护模组12内时,形成所述接口模组111与所述保护模组112之间的过盈配合。
比如,所述保护模组112是一个弹性部件,对应有松弛状态和挤压状态;在松弛状态下,所述保护模组112形成的供所述接口模组111插入的腔体的横截面面积为第一面积;在所述挤压状态下,所述腔体的横截面面积为第二面积;所述第二面积大于第一面积;所述接口模组11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面积。
再比如,还可以是所述接口模组111为弹性部件,在位于所述保护模组112之外时,所述接口模组11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接口模组位于所述保护模组之内的横截面积。
实施例十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10及主体装置20;
所述固定装置10与所述主体装置20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10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10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10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包括目标组件;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目标组件之间设有第二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第二电连接路径与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连接后,形成电连接通路;
其中,所述目标组件位于所述固定装置内。
当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为充电接口组件时,所述目标组件为电池,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连接后,接收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释放的电能。
当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为信息交互接口组件时,所述目标组件为处理器或存储介质等能进行信息交互的组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可通过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数据或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中接收数据。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目标组件还可以位于所述主体装置20中,此时所述固定装置10与所述主体装置20之间不仅有物理连接,同时还存在电连接路径。所述电连接路径可以通过导线或导电金属或导电合金层来来形成,具体的形成方式有多种,在此就不再做进一步的限定了。
综合上述,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可以与上述任意实施例组合,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均具有可以直接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电连接的优点。
实施例十四: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以上任意实施例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所提供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10及主体装置20;
所述固定装置10与所述主体装置20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10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11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10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10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
所述接口模组为插入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的插头模组。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接口模组分为插头模组以及插槽模组;在建立电连接路径时,插头模组插入插槽模组;即所述插槽模组为所述插头模组提供容置空间;当所述插头模组与所述插槽模组建立电连接路径后,所述插头模组位于所述插槽模组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插头模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所述插头模组,主动插入第二电子设备的插槽中形成电连接路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固定装置及主体装置;
所述固定装置与所述主体装置物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上设有第一有线接口组件;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至少对应有固定状态;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固定装置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
所述接口模组为所述第一自由端的组成部分;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用于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M个保护模组;
M个所述保护模组位于所述固定装置上的不同位置;
当所述接口模组位于第m个保护模组中时,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为第一口径;
当所述接口模组位于第n个保护模组中时,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为第二口径;
所述第一口径不等于所述第二口径;
所述M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
所述m为不大于所述M的正整数;
所述n为不大于所述M的正整数;
所述m不等于所述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有外露状态和隐藏状态;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外露,且能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隐藏,且不能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用于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保护模组;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分离;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接触,且所述保护模组用于隐藏所述接口模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分离为:
所述接口模组位于所述保护模组之外;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连接为:
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连接,并位于所述保护模组之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
所述固定装置还对应有非固定状态;
在所述非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保护模组;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有外露状态和隐藏状态;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分离;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接触,且所述保护模组用于隐藏所述接口模组,并构成所述第一自由端的组成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保护所述接口模组的保护模组;
所述保护模组为所述第二自由端的组成部分;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对应有外露状态和隐藏状态;
在所述隐藏状态下,所述接口模组与所述保护模组接触,并使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通过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连接,且所述固定装置处于固定状态下;
在所述外露状态下,所述接口组件与所述保护模组分离,且使所述固定装置处于所述非固定状态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模组及第二连接模组;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模组与所述第二连接模组连接;
在所述非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模组与所述第二连接模组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模组位于所述接口模组的外表面;
所述第二连接模组位于所述保护模组的内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模组为第二类卡和部件;
所述第二连接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分散分布的第一类卡和部件;所述第一类卡和部件至少包括第一卡和部件和第二卡和部件;
当所述第一类卡和部件与所述第一卡和部件连接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的交叠部分的长度为第一长度,以使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为第三口径;
当所述第一类卡和部件与所述第二卡和部件连接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自由端的交叠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以使所述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为第四口径;
其中,所述第一长度不等于所述第二长度;
当所述第一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长度时,所述第三口径小于所述第四口径;
当所述第一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长度时,所述第三口径大于所述第四口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包括目标组件;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目标组件之间设有第二电连接路径;
其中,所述第二电连接路径与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连接后,形成电连接通路;
其中,所述目标组件位于所述固定装置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有线接口组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形成所述第一电连接路径时,与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组件接触的接口模组;
所述接口模组为插入所述第二有线接口的插头模组。
CN201410364090.2A 2014-07-28 2014-07-28 一种电子设备 Active CN1053261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64090.2A CN105326164B (zh) 2014-07-28 2014-07-28 一种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64090.2A CN105326164B (zh) 2014-07-28 2014-07-28 一种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26164A CN105326164A (zh) 2016-02-17
CN105326164B true CN105326164B (zh) 2018-06-01

Family

ID=55277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64090.2A Active CN105326164B (zh) 2014-07-28 2014-07-28 一种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2616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41092A1 (en) * 1988-12-27 1990-06-29 Camps Robert Wristwatch with information display
CN101194772A (zh) * 2006-12-04 2008-06-11 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可形成低厚度usb插头的表带
CN101640991A (zh) * 2009-09-03 2010-02-03 宋方园 手镯式闪存盘
CN201946307U (zh) * 2011-03-01 2011-08-24 马钰娟 一种手环式u盘
CN103815628A (zh) * 2014-01-24 2014-05-28 加一联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蓝牙通讯手环
CN203709400U (zh) * 2013-12-27 2014-07-16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表带上带有电子配件装置的智能手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91973A1 (fr) * 2003-06-25 2004-12-29 The Swatch Group Management Services AG Bracelet à fermoir ayant des moyens de connexion électriqu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41092A1 (en) * 1988-12-27 1990-06-29 Camps Robert Wristwatch with information display
CN101194772A (zh) * 2006-12-04 2008-06-11 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可形成低厚度usb插头的表带
CN101640991A (zh) * 2009-09-03 2010-02-03 宋方园 手镯式闪存盘
CN201946307U (zh) * 2011-03-01 2011-08-24 马钰娟 一种手环式u盘
CN203709400U (zh) * 2013-12-27 2014-07-16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表带上带有电子配件装置的智能手表
CN103815628A (zh) * 2014-01-24 2014-05-28 加一联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蓝牙通讯手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26164A (zh) 2016-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1932A (zh) 用于将嵌入在服装中的电子器件连接至外部装置的连接器
EP382130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iably transferring signals between electronic components
CN108353097A (zh) 具有可替换功能单元的模块化可穿戴智能带
CN104522945A (zh) 一种智能运动保健手环
CN204336038U (zh) 一种智能运动保健手环
CN105407662A (zh) 可穿戴电子装置
CN105326164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3749404U (zh) 腕带装置
CN107928027A (zh) 一种高强度智能手环
CN104197971B (zh) 承载可穿戴电子设备传感器的载体
CN201404594Y (zh) 接触式人体静电消除器
CN205608411U (zh) 智能型手表改良结构
US10133350B1 (en) Electroconductive touchscreen glove
CN213908833U (zh) 一种腕戴设备
CN210864654U (zh) 一种主动式电容笔的磁吸滑盖帽模组
CN205334364U (zh)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
CN104850176B (zh) 一种连接部件和电子设备组件
CN209344426U (zh) 防水充电连接器
CN207855176U (zh) 一种模块化手环
CN206822139U (zh) 具有拆卸报警功能的智能手环
CN207009850U (zh) 一种智能报警充电数据线
CN207411638U (zh) 智能穿戴设备
CN206181017U (zh) 一种可更换外壳的可穿戴设备
CN205728441U (zh) 一种模块化智能手环
CN206116827U (zh) 一种智能手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