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05435A - 一种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05435A
CN105305435A CN201510778068.7A CN201510778068A CN105305435A CN 105305435 A CN105305435 A CN 105305435A CN 201510778068 A CN201510778068 A CN 201510778068A CN 105305435 A CN105305435 A CN 1053054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region
subtracts
electric
carbon amou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780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05435B (zh
Inventor
胡蕾
范瑞祥
辛建波
潘本仁
郑蜀江
曹蓓
夏永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Jiang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Jiang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Jiang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to CN20151077806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054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05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54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054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54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一种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包括分析电力系统发电侧、输电侧和用电侧三个大方面所采用的技术中具有减碳效果的技术;确定区域电力碳排放因子和区域经济效益的碳排放因子,按区域GDP能耗的碳排放计算减少的碳排放;从区域清洁能源建设及优化调度来计算区域发电环节的减碳量;从集中式清洁能源优化调度形成的减碳量;从有序用电形成的减碳量和电能替代形成的减碳量来计算区域用电侧形成的减碳量;计算节能减排后的区域电力系统减碳比。该方法建立了电力各项技术减碳计算模型,量化了区域电力系统在节能减排方面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所减少的碳排放。本发明能较为全面地评估区域电力系统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贡献。

Description

一种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属于电力碳排放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降低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方面,电力作为一种重要能源,降低电力碳排放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电力的碳排放计算主要侧重于发电侧,电力的减碳工作强调燃料的利用率和清洁能源的发展。而电力的节能减排除了发电企业,区域电力公司也可从发电侧、输电侧和用电侧多个方面来开展。针对区域电力各项优化技术开展电力节能减排的评估,有利于评价区域电力系统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贡献,提高区域电力系统节能减排的积极性。目前区域电力系统减碳量计算存在以下不足:(1)侧重于发电侧的碳排放计算,对输电侧和用电侧的减碳贡献不够重视,对输电侧和用电侧各项节能技术的全面性分析不足;(2)减碳形式局限于节约电能,忽视了经济效益和电能替代形成的减碳效果;(3)缺乏评价模型,不能有效评估区域各项电力技术、措施的减碳效果。
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很多技术和措施都有利于降低电力系统的碳排放,充分分析技术和政策对电力减碳的贡献,有利于激励区域电力系统提高各项技术,进一步提升和挖掘电力系统的减碳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区域电力系统各种技术对减碳量的贡献做一个综合评估,给出一种较为全面的一种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为电力系统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计算过程以年度减碳量为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结合节约电能、增加经济效益和电能替代,从多个层次分析具有减碳效果的技术构成,将电力系统分为发电侧、输电侧和用电侧三个大方面,全面分析三大方面所采用的技术中具有减碳效果的技术;
步骤2:确定区域电力碳排放因子tP和区域经济效益的碳排放因子tG,其中,区域电力碳排放因子tP根据区域内电力生产结构或使用结构确定,其单位为:吨CO2/万千瓦时;区域经济效益的碳排放因子tG根据区域GDP能耗确定,按区域GDP能耗的碳排放计算减少的碳排放;
步骤3:从区域清洁能源建设及优化调度来计算区域发电环节的减碳量;
步骤4:从集中式清洁能源优化调度形成的减碳量、提高供电可靠性形成的减碳量、提高电能质量形成的减碳量和降低网损率形成的减碳量来计算区域输电环节的减碳量;
步骤5:从有序用电形成的减碳量和电能替代形成的减碳量来计算区域用电侧形成的减碳量;
步骤6:将区域发电侧、输电侧和用电侧所计算的减碳子项加起来,得到区域电力系统减碳的综合效果TD,进一步计算节能减排后区域电力系统减碳比RD
本发明步骤1中所述的多层次分析,将发电侧的减碳技术归为分布式清洁能源投建投产,将输电侧的减碳技术分为集中式清洁能源优化调度、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电能质量和降低网损,将用电侧分为有序用电和电能替代。
分布式清洁能源主要指区域能自身消纳的分布式清洁能源,如小型、微型的光伏发电站、风力发电站等,其形成的减碳量TCD为:
TCD=TCS+TCW
TCS=PCS×tP
TCW=PCW×tP
式中,TCS为区域光伏发电减碳量,PCS为区域光伏发电使用量,单位为万千瓦时,TCW为区域光伏发电减碳量,PCW为区域光伏发电使用量,单位为万千瓦时。
本发明步骤4中所述集中式清洁能源优化调度所形成的减碳量TCC计算过程为,在平均负荷LA下,比较集中式清洁能源优化调度前后,区域清洁能源使用情况的差异PCC
PCC=PS×(RCCB-RCCA)
TCC=PCC×tP
其中,PCC为集中式清洁能源优化调度后,区域使用清洁能源增加的量,单位为万千瓦时;PS为区域全社会年度用电量,单位为万千瓦时;RCCB为优化调度后集中式清洁能源占比,RCCA为优化调度前集中式清洁能源占比。
其中,平均负荷LA(单位WM)由全社会年度用电量来估算:
LA=PS/365/24×10。
本发明步骤4中所述提高供电可靠性形成的减碳量TPR主要通过减少停电时间所提高的工业总产值来计算,将增加的工业总产值折算成区域GDP,按区域单位GDP能耗计算形成的减碳量TPR
TPR=VII×tG
其中,VII为减少停电时间所提高的GDP,单位为万元。
本发明步骤4中提高电能质量所形成减碳量TPQ,通过提高供电质量所增加的工业总产值来计算,计算过程如下:
VPQ=PCI×β×CPD×VPD×α
TPQ=VPQ×tG
其中,VPQ为提高电能质量所带来的效益,单位为万元;PCI为区域工业用电总容量,单位为kVA;β为敏感负载容量百分比;CPD为年减少扰动次数;VPD为每次扰动每千伏损失金额,单位为万元/kVA;α为区域工业产值与区域GDP间的折算系数。
本发明步骤4中降低网损率所形成的减碳量TPL按减少的电量损失来计算,过程如下:
PL=PS×(RLB-RLA)
TPL=PL×tP
其中,PL为降低网损所节约的电能消耗,单位为万千瓦时;PS为全社会年度用电量,单位为万千瓦时;RLB为节能减排前网损率;RLA为节能减排后网损率。
本发明步骤5中有序用电形成的减碳量,在有序用电后,峰值负荷的降低,在发电侧一方面可以减少发电侧的电损,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扩容成本,按以下方式计算其形成的减碳量:
在估算峰值负荷降低比例RLPD的基础上,计算峰值负荷的降低量LPD
LPD=RLPD×LP+LS
其中,RLPD为有序用电后区域负荷峰值降低的比例;LP为区域负荷峰值,单位为MW;LS为储能峰时放电为发电侧降低的负荷量。
峰值负荷降低后,可减少发电侧的电损PLPD为:
PLPD=LPD/((1-μ1)×(1-μ2)×(1-μ3))×HLP
其中,μ1为用户终端配电损失系数,μ2为电网配电损失系数,μ3为厂用电率,HLP为区域峰值负荷时长,单位为小时。
削峰填谷在发电侧可避免电量形成的减碳量为:
区域负荷的峰值降低后,在发电侧有降低容量成本的效益,其效益与发电燃料成本和投资成本相关,本发明将该效益用因子η来计算,该因子单位为万元/MW/年。发电企业年可避免容量成本VLPD可计算为:
VLPD=LPD×η
年可避免容量成本VLPD折算为CO2排放量为:
T L P D 2 = V L P D × t G
有序用电形成的减碳量为
本发明步骤5中电能替代形成的减碳量主要通过比较用其他能源和用电之间的碳排放差异来计算,典型的电能替代包括锅炉煤改电、电动汽车,其计算过程如下:
通过比较TFC和TFP之差来计算锅炉煤改电后形成的减碳量TFD
TFD=TFC-TFP
其中,锅炉燃煤所产生的碳排放TFC由锅炉燃煤种类i、各种燃煤消耗量Ci及和各种燃煤碳排放因子tCi决定:
T F C = Σ i C i × t C i
其中,锅炉改电后,其碳排放TFP由用电量PFP和电力碳排放因子tP决定:
TFP=PFP×tP
区域电动汽车形成的减碳量有区域内各类电动汽车的数量和使用情况来决定,通过比较各类电动汽车使用汽油或柴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TTO和各类电动汽车使用电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TTP的差异来计算:
TTD=TTO-TTP
其中,各类电动汽车使用汽油或柴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TTO为:
T T O = Σ i C T i * O T i * t O i
其中,CTi为区域内第i类电动汽车的数量,OTi为第i类电动汽车燃油年平均消耗量,tOi为第i类电动汽车燃油所对应的碳排放因子。
各类电动汽车使用电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TTP为:
T T P = Σ i C T i * P T i * t P
其中,PTi为第i类电动汽车电能年平均消耗量。
电能替代形成的减碳量为TPR=TFD+TTD
本发明步骤6中区域电力系统减碳比RD为:
RD=TD/(PS×tP)
其中TD为各项技术减碳量的总合,PS为区域全社会年度用电量。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从节约用电量、增加经济效益和电能替代放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区域电力系统中具有减碳效果的各项优化技术,并建立了相应计算模型,量化了各项电力优化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贡献。本发明提出的区域电力系统减碳量计算方法,提高了电力企业在节能减排大战略下进行电网节能能力的评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的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示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本实施方法较为全面评估了区域电力系统各项技术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建立了各项技术减碳的计算模型,实现了各项技术减碳量的量化计算,为区域电力系统所作发挥的减碳效果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结合图1的分析图,计算过程以年度减碳量为例,实施例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1:多层次分析具有减碳效果的技术构成
尽管电力系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发电侧,但对于地市供电公司来说,可采用多种技术来降低碳排放,或者说多种技术在保障供电的同时,可以降低碳排放,包括直接减少电量的损耗,也包括提高经济效益而减少的碳排放,还包括扩大电能使用形成的减碳量。本发明实施例从多个层次分析减碳技术构成。
(1)第一层次
主要分为发电侧、输电侧、用电侧。
(2)第二层次
发电侧主要分为:分布式清洁能源建设及优化调度。
输电侧主要分为:集中式清洁能源优化调度、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电能质量、降低网损。
用电侧主要分为:有序用电、电能替代。
(3)第三个层次
分布式清洁能源建设及优化调度主要分为:小型、微型光伏发电站和小型、微型风力发电站。
有序用电主要分为:(发电侧)削峰填谷可避免电量、(发电侧)削峰填谷可避免容量成本。
电能替代主要分为:锅炉煤改电、电动汽车。
步骤2:确定区域电力碳排放因子tP和区域经济效益的碳排放因子tG
tP取决于区域电力生产构成或使用构成,即区域使用电源中火力、水力、风力、光伏、生物质等发电的构成及其碳排放情况,为方便统一计算,tP单位为:吨CO2/万千瓦时;tG根据区域GDP能耗计算,将区域GDP能耗折算成吨CO2/万元作为区域经济效益的碳排放因子tG计算减少的碳排放。
步骤3:计算发电侧减碳量
本发明实施例主要从区域清洁能源建设及优化调度来计算区域发电环节的减碳量,此处区域清洁能源主要指区域能自身消纳的分布式清洁能源,如小型、微型的光伏发电站、风力发电站等。本发明实施例按照分布式清洁能源实际发电量或实际消纳电量计算其形成的减碳量TCD
TCD=TCS+TCW
TCS=PCS×tP
TCW=PCW×tP
式中,TCS为区域光伏发电减碳量,PCS为区域光伏发电使用量,单位为万千瓦时,TCW为区域光伏发电减碳量,PCW为区域光伏发电使用量,单位为万千瓦时。
以光伏发电为例,其发电量PCS计算方式如下:
PCS=CCS×HS×365×10-1
其中,CCS为光伏发电站装机容量,单位为MW;HS为区域日照平均利用小时数。
步骤4:计算输电侧减碳量
本发明实施例主要从集中清洁能源优化调度、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电能质量和降低网损率来计算区域输电环节的减碳量。
(1)集中式清洁能源优化调度
本发明实施例将经由10KV以上线路并网的清洁能源划归到集中式清洁能源,主要有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和垃圾发电。本发明实施例给出一种平均负荷LA下,比较集中式清洁能源优化调度前后对区域供电的差异,从而评估区域使用集中式清洁能源带来的减碳量TCC
PCC=PS×(RCCB-RCCA)
TCC=PCC×tP
其中,PCC为集中式清洁能源增加量,单位为万千瓦时;PS为区域全社会年度用电量,单位为万千瓦时;RCCB为优化调度后集中式清洁能源占比,RCCA为优化调度前集中式清洁能源占比。
平均负荷LA(单位WM)由全社会年度用电量来估算:
LA=PS/365/24×10
以LA为依据,在地市公司的变电/线路潮流监测系统中,找到区域负荷接近LA的典型时间点,取出该时间点上各主要线路的负荷值,作为区域的负载状态;查看优化调度前,集中式清洁能源给区域送电情况,计算优化调度前集中式清洁能源占比RCCB;查看优化调度后,集中式清洁能源给区域送电情况,计算优化调度后集中式清洁能源占比RCCA
(2)提高供电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计算停电造成的工业总产值减少来计算减碳量TPR,首先,计算停电1小时对区域工业总产值的影响;然后,基于工业生产总产值与GDP的关系,计算停电1小时工业总产值对应的GDP;接着,根据区域单位GDP能耗折算停电1小时形成的减碳量,主要计算公式如下:
VIH=VI/TI
VII=VIH×TSD×α
TPR=VII×tG
其中,VIH为区域每小时工业产值,单位为万元;VI为区域工业产值,单位为万元;TI为区域平均工业生产时长,单位为小时;VII为减少停电时间所提高的GDP,单位为万元;TSD为区域减少的工业停电时长,单位为小时;α为区域工业产值与区域GDP间的折算系数。
(3)提高电能质量
电压合格率对工业产品质量有影响,通过提高供电质量可降低不合格产品率,提高工业总产值,本发明实施例将工业总产值折算成GDP,按单位GDP能耗计算提高电能质量形成的减碳量TPQ
VPQ=PCI×β×CPD×VPD×α
TPQ=VPQ×tG
其中,VPQ为提高电能质量所带来的效益,单位为万元;PCI为区域工业用电总容量,单位为kVA;β为敏感负载容量百分比;CPD为年减少扰动次数;VPD为每次扰动每千伏损失金额,单位为万元/kVA;α为区域工业产值与区域GDP间的折算系数。
(4)降低网损率
配网有多项技术可降低综合网损率,本发明实施例将降低的网损率折算成电量后,按减少的电量损失计算其减碳量TPL,计算过程如下:
PL=PS×(RLB-RLA)
TPL=PL×tP
其中,PL为降低网损所节约的电能消耗,单位为万千瓦时;PS为全社会年度用电量,单位为万千瓦时;RLB为节能减排前网损率;RLA为节能减排后网损率。
步骤5:计算用电侧减碳量
本发明实施例主要从有序用电和电能替代方面来计算用电侧形成的减碳量。
(1)有序用电
在用户中开展有序用电,带来的直接效果是削峰填谷,降低了峰值负荷的压力。削峰填谷后,在发电侧一方面可以减少发电侧的电损,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扩容成本。
(a)削峰填谷可避免电量
在估算峰值负荷降低比例RLPD的基础上,计算峰值负荷的降低量LPD,此处给出一种按不同用电性质用户参与有序用电的情况计算峰值负荷降低量的方式,计算过程如下:
R L P D = Σ i LR i × UR i × DR i
LPD=RLPD×LP+LS
其中,RLPD为有序用电后区域负荷峰值降低的比例;LRi为第i种用电性质负荷占比;URi为第i种用电性质用户参与度;DRi为第i种用电性质用户参与后可削减的负荷比;LP为区域负荷峰值,单位为MW;LS为储能峰时放电为发电侧能降低的负荷量。
峰值负荷降低后,可减少发电侧的电损,归算到发电侧的可避免电量PLPD与用户终端配电损失系数μ1、电网配电损失系数μ2和厂用电率μ3有关,计算过程为:
PLPD=LPD/((1-μ1)×(1-μ2)×(1-μ3))×HLP
其中,HLP为区域峰值负荷时长,单位为小时。
削峰填谷在发电侧可避免电量形成的减碳量为:
T L P D 1 = P L P D × t P
(b)削峰填谷可避免容量成本
区域负荷的峰值降低后,缓解了发电侧的峰时的供电压力,在发电侧有降低容量成本的效益,该效益包括发电燃料消耗的减少和发电机组扩容投资减缓,其效益与发电燃料成本和投资成本相关,本发明实施例将该效益用因子η来计算,该因子单位为万元/MW/年。发电企业年可避免容量成本VLPD可计算为:
VLPD=LPD×η
年可避免容量成本VLPD折算为CO2排放量为:
T L P D 2 = V L P D × t G
有序用电形成的减碳量为
(2)电能替代
本发明实施例主要通过比较用其他能源和用电之间的碳排放差异来计算减碳量,其中典型的电能替代包括锅炉煤改电、电动汽车。
(a)锅炉煤改电
锅炉燃煤所产生的碳排放TFC由锅炉燃煤种类i、各种燃煤消耗量Ci及和各种燃煤碳排放因子tCi决定:
T F C = Σ i C i × t C i
锅炉改电后,其碳排放TFP由用电量PFP和电力碳排放因子tP决定:
TFP=PFP×tP
通过比较TFC和TFP之差来计算锅炉煤改电后形成的减碳量TFD
TFD=TFC-TFP
(b)电动汽车
区域电动汽车形成的减碳量有区域内各类电动汽车的数量和使用情况来决定,通过比较各类电动汽车使用汽油或柴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TTO和各类电动汽车使用电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TTP的差异来计算。各类电动汽车使用汽油或柴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TTO为:
T T O = Σ i C T i * O T i * t O i
其中,CTi为区域内第i类电动汽车的数量,OTi为第i类电动汽车燃油年平均消耗量,tOi为第i类电动汽车燃油所对应的碳排放因子。
各类电动汽车使用电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TTP为:
T T P = Σ i C T i * P T i * t P
其中,PTi为第i类电动汽车电能年平均消耗量。
区域内电动汽车使用所带来的减碳量TTD为:
TTD=TTO-TTP
电能替代形成的减碳量为TPS=TFD+TTD
步骤6:区域减碳综合计算
将发电侧、输电侧和用电侧所计算的减碳子项加起来,得到区域电力系统减碳的综合效果TD,进一步还可获得区域电力系统减碳比RD
TD=TCD+TCC+TPR+TPQ+TPL+TLPD+TPS
RD=TD/(PS×tP)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结合节约电能、增加经济效益和电能替代,从多个层次分析具有减碳效果的技术构成,将电力系统分为发电侧、输电侧和用电侧三个大方面,全面分析三大方面所采用的技术中具有减碳效果的技术;
步骤2:确定区域电力碳排放因子tP和区域经济效益的碳排放因子tG,其中,区域电力碳排放因子tP根据区域内电力生产结构或使用结构确定,其单位为:吨CO2/万千瓦时;区域经济效益的碳排放因子tG根据区域GDP能耗确定,按区域GDP能耗的碳排放计算减少的碳排放;
步骤3:从区域清洁能源建设及优化调度来计算区域发电环节的减碳量;
步骤4:从集中式清洁能源优化调度形成的减碳量、提高供电可靠性形成的减碳量、提高电能质量形成的减碳量和降低网损率形成的减碳量来计算区域输电环节的减碳量;
步骤5:从有序用电形成的减碳量和电能替代形成的减碳量来计算区域用电侧形成的减碳量;
步骤6:将区域发电侧、输电侧和用电侧所计算的减碳子项加起来,得到区域电力系统减碳的综合效果TD,进一步计算节能减排后的区域电力系统减碳比R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次分析,将发电侧的减碳技术归为分布式清洁能源投建投产,将输电侧的减碳技术分为集中式清洁能源优化调度、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电能质量和降低网损,将用电侧分为有序用电和电能替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清洁能源主要指区域能自身消纳的分布式清洁能源,包括小型、微型的光伏发电站、风力发电站,其形成的减碳量TCD为:
TCD=TCS+TCW
TCS=PCS×tP
TCW=PCW×tP
式中,TCS为区域光伏发电减碳量,PCS为区域光伏发电使用量,TCW为区域光伏发电减碳量,PCW为区域光伏发电使用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式清洁能源优化调度形成的减碳量TCC计算过程为,在平均负荷LA下,比较集中式清洁能源优化调度前后,区域清洁能源使用情况的差异PCC
PCC=PS×(RCCB-RCCA)
TCC=PCC×tP
其中,PCC为集中式清洁能源优化调度后,区域使用清洁能源增加的量;PS为区域全社会年度用电量;RCCB为优化调度后集中式清洁能源占比,RCCA为优化调度前集中式清洁能源占比;平均负荷LA由全社会年度用电量来估算;LA=PS/365/24×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高供电可靠性形成的减碳量TPR通过减少停电时间所提高的工业总产值来计算,将增加的工业总产值折算成区域GDP,按区域单位GDP能耗计算形成的减碳量TPR
TPR=VII×tG
其中,VII为减少停电时间所提高的GDP,单位为万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高电能质量形成减碳量TPQ,通过提高供电质量所增加的工业总产值来计算,计算过程如下:
VPQ=PCI×β×CPD×VPD×α
TPQ=VPQ×tG
其中,VPQ为提高电能质量所带来的效益,单位为万元;PCI为区域工业用电总容量,单位为kVA;β为敏感负载容量百分比;CPD为年减少扰动次数;VPD为每次扰动每千伏损失金额,单位为万元/kVA;α为区域工业产值与区域GDP间的折算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低网损率形成的减碳量TPL按减少的电量损失来计算,过程如下:
PL=PS×(RLB-RLA)
TPL=PL×tP
其中,PL为降低网损所节约的电能消耗,PS为全社会年度用电量,RLB为节能减排前网损率;RLA为节能减排后网损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序用电形成的减碳量,在有序用电后,峰值负荷的降低,在发电侧一方面可以减少发电侧的电损,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扩容成本,按以下方式计算其形成的减碳量:
在估算峰值负荷降低比例RLPD的基础上,计算峰值负荷的降低量LPD
LPD=RLPD×LP+LS
其中,RLPD为有序用电后区域负荷峰值降低的比例;LP为区域负荷峰值,单位为MW;LS为储能峰时放电为发电侧降低的负荷量;
峰值负荷降低后,可减少发电侧的电损PLPD为:
PLPD=LPD/((1-μ1)×(1-μ2)×(1-μ3))×HLP
其中,μ1为用户终端配电损失系数,μ2为电网配电损失系数,μ3为厂用电率,HLP为区域峰值负荷时长,单位为小时;
削峰填谷在发电侧可避免电量形成的减碳量为:
T L P D 1 = P L P D × t P
区域负荷的峰值降低后,在发电侧有降低容量成本的效益,其效益与发电燃料成本和投资成本相关,本发明将该效益用因子η来计算,该因子单位为万元/MW/年;发电企业年可避免容量成本VLPD可计算为:
VLPD=LPD×η
年可避免容量成本VLPD折算为CO2排放量为:
T L P D 2 = V L P D × t G
有序用电形成的减碳量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替代形成的减碳量通过比较用其他能源和用电之间的碳排放差异来计算,典型的电能替代包括锅炉煤改电、电动汽车,其计算过程如下:
通过比较TFC和TFP之差来计算锅炉煤改电后形成的减碳量TFD
TFD=TFC-TFP
其中,锅炉燃煤所产生的碳排放TFC由锅炉燃煤种类i、各种燃煤消耗量Ci及和各种燃煤碳排放因子tCi决定:
T F C = Σ i C i × t C i
其中,锅炉改电后,其碳排放TFP由用电量PFP和电力碳排放因子tP决定:
TFP=PFP×tP
区域电动汽车形成的减碳量有区域内各类电动汽车的数量和使用情况来决定,通过比较各类电动汽车使用汽油或柴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TTO和各类电动汽车使用电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TTP的差异来计算:
TTD=TTO-TTP
其中,各类电动汽车使用汽油或柴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TTO为:
T T O = Σ i C T i * O T i * t O i
其中,CTi为区域内第i类电动汽车的数量,OTi为第i类电动汽车燃油年平均消耗量,tOi为第i类电动汽车燃油所对应的碳排放因子;
各类电动汽车使用电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TTP为:
T T P = Σ i C T i * P T i * t P
其中,PTi为第i类电动汽车电能年平均消耗量;
电能替代形成的减碳量为TPR=TFD+TTD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电力系统减碳比RD为:
RD=TD/(PS×tP)
其中TD为各项技术减碳量的总合,PS为区域全社会年度用电量。
CN201510778068.7A 2015-11-13 2015-11-13 一种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 Active CN1053054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78068.7A CN105305435B (zh) 2015-11-13 2015-11-13 一种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78068.7A CN105305435B (zh) 2015-11-13 2015-11-13 一种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5435A true CN105305435A (zh) 2016-02-03
CN105305435B CN105305435B (zh) 2017-08-25

Family

ID=55202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78068.7A Active CN105305435B (zh) 2015-11-13 2015-11-13 一种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05435B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72448A (zh) * 2016-11-01 2017-02-01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清洁能源跨区域消纳的可行性评估方法
CN107220488A (zh) * 2017-05-17 2017-09-29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可再生能源电能替代效应的能源结构优化方法
CN107623335A (zh) * 2017-09-18 2018-01-23 合肥学院 基于优先调度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分析计算方法
CN107871288A (zh) * 2017-11-15 2018-04-03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测算方法及系统
CN108009748A (zh) * 2017-12-22 2018-05-08 东南大学 一种电能替代项目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方法
CN109103938A (zh) * 2018-10-16 2018-12-28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控制方法
CN110048413A (zh) * 2019-04-24 2019-07-23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 一种地区新能源发电的碳减排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0162859A (zh) * 2019-05-14 2019-08-23 国网浙江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二氧化碳减排量估算方法
CN113642888A (zh) * 2021-08-13 2021-11-12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能替代减碳量的计算系统、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724104A (zh) * 2021-11-02 2021-11-30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一种电力减碳量预测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3723718A (zh) * 2021-11-03 2021-11-30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一种能源碳排放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7236906A (zh) * 2023-11-14 2023-12-15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适应电-碳市场协同发展的减碳成本分析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4541A (zh) * 2013-10-15 2014-01-29 国家电网公司 智能配用电系统碳减排评价与测算方法
CN104050609A (zh) * 2014-07-14 2014-09-17 天津大学 一种并网光伏发电的低碳综合效益分析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4541A (zh) * 2013-10-15 2014-01-29 国家电网公司 智能配用电系统碳减排评价与测算方法
CN104050609A (zh) * 2014-07-14 2014-09-17 天津大学 一种并网光伏发电的低碳综合效益分析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玲玲: "供电企业在低碳经济下的降损策略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经济与管理科学辑》 *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72448A (zh) * 2016-11-01 2017-02-01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清洁能源跨区域消纳的可行性评估方法
CN107220488A (zh) * 2017-05-17 2017-09-29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可再生能源电能替代效应的能源结构优化方法
CN107623335B (zh) * 2017-09-18 2019-09-20 合肥学院 基于优先调度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分析计算方法
CN107623335A (zh) * 2017-09-18 2018-01-23 合肥学院 基于优先调度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分析计算方法
CN107871288A (zh) * 2017-11-15 2018-04-03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测算方法及系统
CN107871288B (zh) * 2017-11-15 2024-01-16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测算方法及系统
CN108009748A (zh) * 2017-12-22 2018-05-08 东南大学 一种电能替代项目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方法
CN108009748B (zh) * 2017-12-22 2021-11-12 东南大学 一种电能替代项目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方法
CN109103938A (zh) * 2018-10-16 2018-12-28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控制方法
CN110048413A (zh) * 2019-04-24 2019-07-23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 一种地区新能源发电的碳减排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0048413B (zh) * 2019-04-24 2021-11-02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 一种地区新能源发电的碳减排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0162859A (zh) * 2019-05-14 2019-08-23 国网浙江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二氧化碳减排量估算方法
CN110162859B (zh) * 2019-05-14 2022-12-13 国网浙江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二氧化碳减排量估算方法
CN113642888A (zh) * 2021-08-13 2021-11-12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能替代减碳量的计算系统、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724104A (zh) * 2021-11-02 2021-11-30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一种电力减碳量预测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3724104B (zh) * 2021-11-02 2022-03-22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一种电力减碳量预测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3723718A (zh) * 2021-11-03 2021-11-30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一种能源碳排放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7236906A (zh) * 2023-11-14 2023-12-15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适应电-碳市场协同发展的减碳成本分析方法
CN117236906B (zh) * 2023-11-14 2024-02-02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适应电-碳市场协同发展的减碳成本分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5435B (zh) 2017-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05435A (zh) 一种区域电力减碳量计算方法
Fang Life cycle cost assessment of wind power–hydrogen coupled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
WO2019218671A1 (zh) 一种海岛微电网综合优化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4377726B (zh) 一种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发电的调峰方法
CN108123492A (zh) 一种考虑火电电蓄热联合调峰的日前发电计划优化方法
Salhi et al. Techno-economic optimization of wind energy based hydrogen refueling station case study Salalah city Oman
CN113850474B (zh) 一种热电氢多能流综合能源系统及其优化调度方法
Xu et al.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Evidence from 20 countries
CN102800032A (zh) 一种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运营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Liu Research on optimal placement of low‐carbon equipment capacity in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 considering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trading
CN103441494B (zh) 基于非并网多能源协同供电的智能电网系统
CN106203704B (zh) 引入抽水蓄能装置的发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方法
CN102315674B (zh) 风网蓄协同供电方法及装置
CN105976046B (zh) 一种考虑需求侧管理的低碳电网规划方法
CN113949098B (zh) 计及fcv的孤岛型混合微电网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CN115759507A (zh) 一种海上风电系统综合低碳效益的敏感性因数分析方法
CN113141025B (zh) 含ehs的孤岛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
Alavi et al. Influence of noise of wind speed data on a wind-hydrogen system
Yang et al.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of wind-solar-storage configuration in county distribution network considering near-zero carbon emission
CN104348159A (zh) 基于非并网多能源协同供电的电力控制方法
CN204271759U (zh) 一种基于在线分布式的电能储能装置
Xiaoqing et al. An improved power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electric power and clean energy substitution
CN106602591A (zh) 一种多目标优化控制的海水抽蓄风电联合控制方法
Jin 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Energy Hub Considering Solid Oxide Fuel Cell and Power to Gas
Hou et al. Sizing pumped hydro storage plant considering environment benefit contribution in power system with wind power integr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07

Address after: 330096 No. 88, min Qiang Road, priv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Nanchang, Jiangxi

Co-patentee after: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Patentee after: Power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330096 No. 88, min Qiang Road, priv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Nanchang, Jiangxi

Co-patentee before: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Patentee before: State's net Jiangxi Province Electric power Science Acad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