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02735A - 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02735A
CN105302735A CN201410755421.5A CN201410755421A CN105302735A CN 105302735 A CN105302735 A CN 105302735A CN 201410755421 A CN201410755421 A CN 201410755421A CN 105302735 A CN105302735 A CN 1053027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element
controller
storage area
compound
operat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554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志坚
陈俊生
李盛宏
黄建国
徐进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pal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pal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302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27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04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storage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25Power saving in storage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29Configur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of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34Configur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of storage systems by changing the state or mode of one or mor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29Configur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of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35Configur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of storage systems by changing the path, e.g. traffic rerouting, path reconfigur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6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adopting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0671In-line storage system
    • G06F3/0673Single storage device
    • G06F3/068Hybrid storage devi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及其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复合储存单元。复合储存单元包括第一储存单元以及第二储存单元。第二储存单元包括第一储存区域与第二储存区域。在侦测到电子装置与外部装置的接合关系为分离状态时,通过复合储存单元的控制器禁能第一储存单元,并且以第二储存区域来模拟取代第一储存单元。并且,控制器回报一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操作系统,使得操作系统重新列举复合储存单元。

Description

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储存单元的管理机制,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复合硬盘(HybridHardDisk)是一种在传统的磁盘式硬盘中加入少量的高速缓存的硬盘。复合硬盘将常读取的数据或是操作系统储存在闪存中,因此,可以减少磁盘式硬盘马达的转动次数,进而可以省电。同时,由于不需要使用太多的闪存,亦可达到降低成本的功效。另外,由于经常存取的数据快取在闪存中,因此读取的速度亦比磁盘式硬盘来的快。而由于磁盘式硬盘的耗电量仍然偏高,因此,如何有效地降低复合硬盘的耗电为目前一大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及其电子装置,动态调整复合储存单元的储存空间,有效节省电力。
本发明的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用于电子装置,上述管理方法包括下列步骤。侦测电子装置与外部装置的接合关系。在此,电子装置包括复合储存单元。复合储存单元包括第一储存单元以及第二储存单元。第二储存单元包括第一储存区域与第二储存区域。第一储存区域储存操作系统,第二储存区域作为快取区域。上述接合关系为连接(dock)状态或分离(undock)状态。在侦测到接合关系为分离状态时,通过复合储存单元的控制器禁能第一储存单元,并且以第二储存区域来模拟取代第一储存单元。并且,控制器回报一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操作系统,使得操作系统重新列举(enumerate)复合储存单元。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包括系统单芯片以及复合储存单元。系统单芯片侦测电子装置与外部装置的接合关系。复合储存单元耦接至系统单芯片,复合储存单元包括第一储存单元、第二储存单元以及控制器。控制器耦接至系统单芯片、第一储存单元以及第二储存单元。第二储存单元包括第一储存区域以及第二储存区域。第一储存区域储存操作系统,第二储存区域作为快取区域。在系统单芯片侦测到接合关系为分离状态时,通过复合储存单元的控制器禁能第一储存单元,并且以第二储存区域来模拟取代第一储存单元,之后,控制器回报一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操作系统,使得操作系统重新列举复合储存单元。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外部装置为外部电源供应装置或可拆卸主机。上述电子装置更包括电源管理单元以及嵌合单元。电源管理单元耦接至系统单芯片,而电子装置通过电源管理单元连接至外部电源供应装置。嵌合单元耦接至系统单芯片,而电子装置通过嵌合单元耦接至可拆卸主机。另外,上述复合储存单元更包括连接器与马达控制器。连接器耦接至系统单芯片。马达控制器耦接至控制器,并控制第一储存单元的运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复合储存单元更包括电源控制器,其耦接至连接器与马达控制器。电源控制器控制是否供电至马达控制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装置在开机过程中,通过系统单芯片来侦测电子装置与外部装置之间的接合关系。当系统单芯片侦测到接合关系为连接状态时,通过韧体单元传送连接通知指令至复合储存单元的控制器,通过启动马达控制器的电源以致能第一储存单元,并且回报一硬件信息。当系统单芯片侦测到接合关系为分离状态时,通过控制器维持马达控制器的电源为断开,并且以第二储存区域来模拟取代第一储存单元,以及控制器回报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操作系统,而启动操作系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装置在运转第一储存单元的情况下,当系统单芯片侦测到电子装置与外部装置之间的接合关系改变时,发送通知至韧体单元。韧体单元基于上述通知来判断接合关系是否为分离状态,并且在判断该接合关系为分离状态时,通过韧体单元传送分离通知指令至复合储存单元的控制器,使得控制器来禁能第一储存单元,并且以第二储存区域来模拟取代第一储存单元。控制器回报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操作系统,使得操作系统重新列举复合储存单元。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装置在第一储存单元禁能的情况下,当系统单芯片侦测到电子装置与外部装置之间的接合关系改变时,发送一通知至韧体单元。韧体单元基于上述通知来判断接合关系是否为连接状态,并且在判定接合关系为连接状态时,通过韧体单元传送连接通知指令至复合储存单元的控制器,使得控制器来致能第一储存单元。在第一储存单元被致能后,控制器将第二储存区域中的数据同步至第一储存单元,并且控制器回报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操作系统,使得操作系统重新列举复合储存单元。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系统单芯片使得操作系统重新列举复合储存单元,以实现下列动作,包括:不显示第一储存单元的磁区,而显示第二储存区域的磁区;显示第二储存区域的显示名称来取代第一储存单元的显示名称;以及变更档案存取路径为第二储存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系统单芯片使得操作系统重新列举复合储存单元,以实现下列动作,包括:将第一储存单元的档案目录储存至第一储存区域或第二储存区域;仍然显示第一储存区域的显示名称以及档案目录;以及变更档案存取路径为第二储存区域。在操作系统重新列举复合储存单元之后,当档案目录中的其中一个数据被选取时,系统单芯片通过控制器判断被选取的数据是否存在于第二储存区域;若被选取的数据不存在于第二储存区域,则系统单芯片通过控制器致能第一储存单元,并复制被选取的数据至第二储存区域,之后,通过控制器禁能第一储存单元,以通过第二储存区域来进行数据的存取。
基于上述,能使操作系统运作时更有效率,并且能提供使用者于电子装置操作时更有效的节省电力。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种复合储存单元的配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虚拟储存空间的配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应用例的方块图;
图6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储存单元的电力传输路径的示意图;
图7是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储存单元的电力传输路径的示意图;
图8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操作系统管理复合储存单元的示意图;
图9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在开机过程的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在开机后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在开机后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00:电子装置
110:系统单芯片
120:复合储存单元
130:控制器
140:第一储存单元
150:第二储存单元
161:第一储存区域
163:第二储存区域
200A~200C:复合储存单元的配置方式
400A~400C:虚拟储存空间的配置方式
501、502:侦测接脚
510:韧体单元
520:电源管理单元
530:嵌合单元
540:控制器
610:连接器
620:数据控制器
630:马达控制器
710:电源控制器
810:操作系统
820:GPIO驱动器
830:虚拟储存模块
840:储存单元驱动模块
C1:指令传送路径
D1~D4:数据传输线路
M1、M2:马达控制线路
P1~P3、P61、P62、P71、P73:电力传输线路
S305~S315: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各步骤
S905~S935:在开机过程的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各步骤
S1005~S1045:在开机后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各步骤
S1105~S1145:在开机后另一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方块图。请参照图1,电子装置100包括系统单芯片110以及复合储存单元120。系统单芯片110耦接至复合储存单元120。复合储存单元120包括控制器130、第一储存单元140以及第二储存单元150。控制器130耦接至系统单芯片110、第一储存单元140以及第二储存单元150。
系统单芯片110用以侦测电子装置100与外部装置的接合关系。外部装置例如为外部电源供应装置或可拆卸主机。即,系统单芯片110侦测电子装置100是否连接至一外部电源,或者电子装置100是否嵌入至可拆卸主机。
在复合储存单元120中,第一储存单元140例如为硬盘(harddisk),第二储存单元150例如为NANDflash(闪存)或非挥发性内存(NVRAM)。在此,第二储存单元150包括第一储存区域161以及第二储存区域163。第一储存区域161用以储存操作系统及操作系统在运作时的相关暂存档案。第二储存区域163用以作为操作系统运作时的快取区域,用以储存操作系统运作时的相关暂存档案。
图2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种复合储存单元的配置方式的示意图。底下搭配上述第二储存单元150来进行说明。并且,为方便说明,在下述实施例中,以第一储存区域161与第二储存区域163分别为8GB,而第一储存单元140为500GB来进行说明。
在复合储存单元150的配置方式200A中,第二储存单元150的第一储存区域161配置成与第一储存单元140为两个独立的储存设备。而第二储存区域163为隐藏的快取区域。也就是说,使用者看到是第一储存区域161与第一储存单元140两个独立的槽(drive)的状况,也就是说可用的储存空间共508GB。
在复合储存单元150的配置方式200B中,通过类似于容错式磁盘阵列(RedundantArrayofIndependentDisks,RAID)的概念,将第一储存单元140与第一储存区域161组合为一个逻辑磁区。配置方式200B是以第二储存单元150的第一储存区域161来取代第一储存单元140的前8GB的空间。据此,使用者只会看到500GB的单一个槽。而第二储存区域163在此为隐藏的快取区域。
在复合储存单元150的配置方式200C中,同样是通过RAID的概念将第一储存单元140与第二储存单元150组合为一个逻辑磁区。图2C是将第二储存单元150配置在第一储存单元140的前方。据此,使用者会看到516GB的单一个槽。
图3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请参照图1及图3,在步骤S305中,系统单芯片110侦测电子装置100与外部装置的接合关系。外部装置例如为外部电源供应装置或可拆卸主机。外部电源供应装置例如为外部交流电(AlternatingCurrent,AC)。
接着,在步骤S310中,在侦测到接合关系为分离状态时,系统单芯片110通过复合储存单元120的控制器130禁能第一储存单元140,并且以第二储存区域163来模拟取代第一储存单元140。具体而言,在分离状态下,电子装置100使用的是内部电池的电力,为了节省电力的消耗,因此控制器130使得第一储存单元140停止运转,而以低耗电的第二储存区域163来取代第一储存单元140。
举例来说,图4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虚拟储存空间的配置方式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用以说明在第一储存单元140停止运转的情况下,以第二储存区域163作为虚拟储存空间,来取代第一储存单元140的配置方式。
以虚拟储存空间的配置方式400A而言,在第一储存单元140停止运转的情况下,将作为虚拟储存空间的第二储存区域163配置成与第一储存区域161为两个独立的储存设备。也就是说,使用者看到是第一储存区域161与第二储存区域163两个独立的槽。
以虚拟储存空间的配置方式400B而言,在第一储存单元140停止运转的情况下,第一储存区域161与第二储存区域163配置在同一个槽。
而以虚拟储存空间的配置方式400C而言,在第一储存单元140停止运转的情况下,保留第一储存单元140的显示,并且第一储存区域161、第二储存区域163以及第一储存单元140配置在同一个槽。在配置方式400C的情况下,预先将第一储存单元140的档案目录储存至第一储存区域161或第二储存区域163。而在第一储存单元140停止运转的情况下,当使用者点选了其中一个档案目录时,搜寻作为快取区域的第二储存区域163是否存在被点选的档案目录,若存在,则直接存取被点选的档案目录。若不存在,则可致能第一储存单元140,将被点选的档案目录复制到第二储存区域163后,再禁能第一储存单元140。据此,通过第二储存区域163来存取被点选的档案目录。
在配置方式400C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将不存在于快取区域(即第二储存区域163)的第一储存单元140中的档案目录,以灰阶或其它视觉性显示方式来表示。
之后,在步骤S315中,控制器130回报一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操作系统,使得操作系统重新列举(enumerate)复合储存单元120。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例如为磁盘状态改变(diskstatuschange)通知。操作系统会得知目前可用的储存容量以及储存位置已改变,进而重新变更存取数据的路径为第二储存区域163。
图5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应用例的方块图。本实施例为图1的电子装置100的应用例。在本实施中,电子装置100更包括韧体单元510、电源管理单元520、嵌合单元530以及控制器540。
韧体单元510例如为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其用以储存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asicInputOutputSystem,BIOS)或统一可延伸韧体接口(UnifiedExtensibleFirmwareInterface,UEFI)BIOS等韧体。电源管理单元520用以与外部电源供应装置或内部电池连接,嵌合单元530用以与可拆卸主机连接。例如,嵌合单元530为一底座(docking)。而电源管理单元520与嵌合单元530分别通过侦测接脚502与侦测接脚501耦接至系统单芯片110。系统单芯片110依据侦测接脚502传送的讯号来判断电源管理单元520是否已连接至外部电源供应装置,并且依据侦测接脚501传送的讯号来判断嵌合单元530是否已连接至可拆卸主机。在此,侦测接脚502与侦测接脚501为通用型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O,GPIO)接脚。
在本实施例中,韧体单元510通过串行周边接口(SerialPeripheralInterface,SPI)与系统单芯片110耦接。系统单芯片110通过序列先进技术附件(SerialAdvancedTechnologyAttachment,SATA)耦接至复合储存单元120。而韧体单元510通过系统单芯片110对复合储存单元120下达指令,如指令传送路径C1所示。
电源管理单元520通过电源供应线路P1与电源供应线路P2分别供电至系统单芯片110与复合储存单元120。在复合储存单元120中,控制器130电源供应线路P3供电至第一储存单元140。
在图5中,可由控制器130通过数据传输线路D3、D4来存取第一储存单元140与第二储存单元150。另外,亦可在电子装置100中增设控制器540,即,控制器540为选择性进行设置。控制器130(主要控制器)通过数据传输线路D1来对控制器540(次要控制器)进行控制,使得控制器540通过数据传输线路D2来存取第二储存单元150。
图6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储存单元的电力传输路径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复合储存单元120包括连接器610、数据控制器620以及马达控制器630。马达控制器630连接至第一储存单元140,以控制第一储存单元140的运转与否。例如,控制器130通过马达控制线路M1下达指令至马达控制器630,而马达控制器630通过马达控制线路M2来决定第一储存单元140的运转与否。而控制器130通过数据控制器620来与第一储存单元140进行数据的存取。
电源通过电力传输线路P61传送至复合储存单元120的连接器610。而连接器610通过电力传输线路P62将电源传送至第一储存单元140、控制器130、第二储存单元150以及马达控制器630。另外,本实施例的空心箭号代表数据传输路径。
图7是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储存单元的电力传输路径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复合储存单元120更包括电源控制器710。电源通过电力传输线路P71传送至复合储存单元120的连接器610,而连接器610通过电力传输线路P72将电源传送至电源控制器710与控制器130。电源控制器710通过电力传输线路P73耦接至第一储存单元140、第二储存单元150以及马达控制器630。控制器130下达指令至电源控制器710,使得电源控制器710决定是否传送电力至第一储存单元140与马达控制器630。而空心箭号代表数据传输路径。
图8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操作系统管理复合储存单元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5~图8,操作系统810储存于复合储存单元120的第二储存单元150的第一储存区域161中。操作系统810中包括GPIO驱动器820、虚拟储存模块830以及储存单元驱动模块840。GPIO驱动器820是用以依据侦测接脚502与侦测接脚501所接收的讯号来判断电源管理单元520与嵌合单元530是否与外部装置进行接合或拆卸,并通知韧体单元510。而韧体单元510根据电源管理单元520与嵌合单元530是否与外部装置进行接合或拆卸直接通知操作系统810或通过虚拟储存模块830来通知操作系统810。
储存单元驱动器840负责传送数据至复合储存单元120的控制器130。虚拟储存模块830则是在接收到韧体单元510传送的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时,以第二储存区域163来模拟取代第一储存单元140。例如,改变档案存取路径为第二储存区域163。虚拟储存模块830还进一步将第一储存单元140的档案目录结构储存至第一储存区域161或第二储存区域163。
图9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在开机过程的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搭配图1、图5~图8来进行说明。
在开机过程中,于步骤S905中,通过系统单芯片110来侦测电子装置100与外部装置之间的接合关系。接着,在步骤S910中,韧体单元510判断接合关系是否为连接状态。例如,系统单芯片110执行GPIO驱动器820来判断是否接收到侦测接脚501或侦测接脚502所传送的讯号。在接到侦测接脚501或侦测接脚502所传送的讯号时,韧体单元510判断电源管理单520或嵌合单元530目前与外部装置的接合关系是否为连接状态。
当侦测到接合关系为连接状态时,在步骤S915中,通过韧体单元510传送连接通知指令至复合储存单元120的控制器130,以此启动马达控制器630的电源以致能第一储存单元140。以图5的指令传送路径C1而言,韧体单元510通过系统单芯片110将连接通知指令传送至复合储存单元120的控制器130。
接着,在步骤S920中,控制器130回报第一储存单元140的硬件信息给操作系统810。之后,在步骤S935中,系统单芯片110启动操作系统810。
另外,当侦测到接合关系不是连接状态时,在步骤S925中,复合储存单元120通过控制器130来维持马达控制器630的电源为断开,并且虚拟储存模块830以第二储存区域163来模拟取代第一储存单元140。并且,在步骤S930中,控制器130回报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操作系统810。之后,在步骤S935中,系统单芯片110启动操作系统810。
图10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在开机后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搭配图1、图5~图8来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以电源管理单元520而言,设定为当电源管理单元520与外部电源供应装置之间的接合关系为连接状态时,使用第一储存单元140;当电源管理单元520与外部电源供应装置之间的接合关系为分离状态时,不使用第一储存单元140。
在步骤S1005中,在运转第一储存单元140的情况下,系统单芯片110侦测到电子装置100与外部装置之间的接合关系改变。接着,在步骤S1010中,系统单芯片110发送一通知至韧体单元510。以图8的软件角度而言,GPIO驱动器820侦测到侦测接脚502传送的指令时,会通知韧体单元510。
之后,在步骤S1015中,韧体单元510基于上述通知来判断接合关系是否为分离状态。在判定接合关系非分离状态时,返回步骤S1005。在判定接合关系为分离状态时,在步骤S1020中,通过韧体单元510传送分离通知指令至复合储存单元120的控制器130。
接着,在步骤S1025中,控制器130禁能第一储存单元140。例如,以图6而言,控制器130通过马达控制线路M1下达一禁能指令至马达控制器630,使得马达控制器630来停止第一储存单元140的运转。另外,以图7而言,控制器130可传送一禁能指令至电源控制器710,使得电源控制器710停止传送电源至第一储存单元140。
并且,在步骤S1030中,控制器130以第二储存区域163来模拟取代第一储存单元140。以图8的软件角度而言,虚拟储存模块830将控制器130的档案存取路径由第一储存单元140更改为第二储存区域163,从而以第二储存区域163来模拟取代第一储存单元140。
之后,在步骤S1035中,控制器130回报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韧体单元510。而在步骤S1040中,韧体单元510传送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操作系统810。并且,在步骤S1045中,操作系统810重新列举复合储存单元120。
在此,使用者可视需求在禁能第一储存单元140进行下述两种设定,一种为不显示第一储存单元140的磁区,另一种为显示或者以灰阶显示第一储存单元140的磁区,但使用者不能存取或点选第一储存单元140的档案目录。
以图4的虚拟储存空间的配置方式400A与400B而言,虚拟储存模块830不显示第一储存单元140的磁区,而显示第二储存区域163的磁区,同时会显示第二储存区域163的显示名称来取代第一储存单元140的显示名称,以及变更档案存取路径为第二储存区域160。
另外,以图4的虚拟储存空间的配置方式400C而言,虚拟储存模块830将第一储存单元140的档案目录储存至第一储存区域161或第二储存区域163,并且,仍然显示第一储存区域140的磁区、显示名称以及档案目录。同时,虚拟储存模块830变更档案存取路径为第二储存区域163。而在步骤S1045之后,当档案目录中的其中一个数据被选取时,控制器130判断被选取的数据是否存在于第二储存区域163。若被选取的数据不存在于第二储存区域163,则致能第一储存单元140(例如暂时供电至第一储存单元140),并复制被选取的数据至第二储存区域163,之后,禁能第一储存单元140,以在后续仅通过第二储存区域163来进行数据的存取。
图11是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在开机后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搭配图1、图5~图8来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以电源管理单元520而言,设定为当电源管理单元520与外部电源供应装置之间的接合关系为连接状态时,使用第一储存单元140;当电源管理单元520与外部电源供应装置之间的接合关系为分离状态时,不使用第一储存单元140。
步骤S1105中,在第一储存单元140禁能的情况下,系统单芯片110侦测到电子装置100与外部装置之间的接合关系改变。接着,在步骤S1110中,系统单芯片110发送一通知至韧体单元510。之后,在步骤S1115中,韧体单元510基于上述通知来判断接合关系是否为连接状态。
在判定该接合关系为该连接状态时,在步骤S1120中,通过韧体单元510传送连接通知指令至复合储存单元120的控制器130。接着,在步骤S1125中,控制器130致能第一储存单元140。例如,以图6而言,控制器130通过马达控制线路M1下达一致能指令至马达控制器630,使得马达控制器630来运转第一储存单元140的运转。另外,以图7而言,控制器130可传送一致能指令至电源控制器710,使得电源控制器710开始传送电源至第一储存单元140。
并且,在第一储存单元140被致能后,在步骤S1130中,控制器130将第二储存区域163中的数据同步至第一储存单元140。即,控制器130将此段时间内使用者存取(读取/写入)过的档案或数据,从第二储存区域163中同步至第一储存单元140,并隐藏第二储存区域163。
之后,在步骤S1135中,控制器130回报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操作系统810。并且,在步骤S1140中,韧体单元510传送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操作系统810。而在步骤S1145中,操作系统810重新列举复合储存单元120。
也就是说,为当电子装置100的供电来源从内部电池切换至外部交流电供电时,或者电子装置100与可拆卸主机从分离状态变为连接状态时,BIOS会通知复合储存单元120的控制器130来开启第一储存单元140(例如为硬盘)的供电并显示其磁区,同时将此段时间内使用者存取过的档案,从第二储存区域163(例如为闪存)中同步回第一储存单元140并隐藏从第二储存区域163。
综上所述,在电子装置与外部装置从连接状态变为分离状态时,不使用第一储存单元而以另一储存区域来模拟取代;在电子装置与外部装置从分离状态变为连接状态时,则使用第一储存单元。当在第一储存单元为耗电的转动式磁盘时,在电子装置中设置较不耗电的内存作为第二储存单元,通过上述方式,能使操作系统运作时更有效率,并且根据电子装置供电状态动态调整转动式磁盘的运转和停止,能提供使用者于电子装置操作时更有效节省电力。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用于一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管理方法包括:
侦测该电子装置与一外部装置的接合关系,其中该电子装置包括一复合储存单元,该复合储存单元包括一第一储存单元以及一第二储存单元,该第二储存单元包括一第一储存区域与一第二储存区域,该第一储存区域储存一操作系统,该第二储存区域作为一快取区域,而该接合关系为一连接状态或一分离状态;
在侦测到该接合关系为该分离状态时,通过该复合储存单元的一控制器禁能该第一储存单元,并且以该第二储存区域来模拟取代该第一储存单元;以及
该控制器回报一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该操作系统,使得该操作系统重新列举该复合储存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操作系统重新列举该复合储存单元的步骤包括:
不显示该第一储存单元的磁区,而显示该第二储存区域的磁区;
显示该第二储存区域的显示名称来取代该第一储存单元的显示名称;以及
变更一档案存取路径为该第二储存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操作系统重新列举该复合储存单元的步骤包括:
将该第一储存单元的档案目录储存至该第一储存区域或该第二储存区域;
仍然显示该第一储存区域的显示名称以及该档案目录;以及
变更一档案存取路径为该第二储存区域;
其中,在该操作系统重新列举该复合储存单元之后,更包括:
当该档案目录中的其中一个数据被选取时,判断被选取的该数据是否存在于该第二储存区域;以及
若被选取的该数据不存在于该第二储存区域,则致能该第一储存单元,并复制被选取的该数据至该第二储存区域,之后,禁能该第一储存单元,以通过该第二储存区域来进行数据的存取。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在一开机过程中,通过一系统单芯片来侦测该电子装置与该外部装置之间的该接合关系;
当侦测到该接合关系为该连接状态时,包括:
通过一韧体单元传送一连接通知指令至该复合储存单元的该控制器,通过启动一马达控制器的电源以致能该第一储存单元,并且回报一硬件信息,其中该马达控制器控制该第一储存单元的运转;
当侦测到该接合关系为该分离状态时,包括:
通过该控制器维持该马达控制器的电源为断开,并且以该第二储存区域来模拟取代该第一储存单元;以及
该控制器回报该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该操作系统;以及
启动该操作系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在运转该第一储存单元的情况下,当侦测到该电子装置与该外部装置之间的该接合关系改变时,发送一通知至该韧体单元;
该韧体单元基于该通知来判断该接合关系是否为该分离状态;
在判定该接合关系为该分离状态时,通过该韧体单元传送一分离通知指令至该复合储存单元的该控制器,使得该控制器来禁能该第一储存单元,并且以该第二储存区域来模拟取代该第一储存单元;以及
该控制器回报该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该操作系统,使得该操作系统重新列举该复合储存单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在该第一储存单元禁能的情况下,当侦测到该电子装置与该外部装置之间的该接合关系改变时,发送一通知至该韧体单元;
该韧体单元基于该通知来判断该接合关系是否为该连接状态;
在判定该接合关系为该连接状态时,通过该韧体单元传送一连接通知指令至该复合储存单元的该控制器,使得该控制器来致能该第一储存单元;
在该第一储存单元被致能后,将该第二储存区域中的数据同步至该第一储存单元;以及
该控制器回报该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该操作系统,使得该操作系统重新列举该复合储存单元。
7.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系统单芯片,侦测该电子装置与一外部装置的接合关系;以及
一复合储存单元,耦接至该系统单芯片,包括:
一第一储存单元,
一第二储存单元,包括一第一储存区域以及一第二储存区域,其中该第一储存区域储存一操作系统,该第二储存区域作为一快取区域;
一控制器,耦接至系统单芯片、该第一储存单元以及该第二储存单元;
其中,在该系统单芯片侦测到该接合关系为该分离状态时,通过该复合储存单元的该控制器禁能该第一储存单元,并且以该第二储存区域来模拟取代该第一储存单元,之后,该控制器回报一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该操作系统,使得该操作系统重新列举该复合储存单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外部装置为一外部电源供应装置或一可拆卸主机,而该电子装置更包括:
一电源管理单元,耦接至该系统单芯片,其中该电子装置通过该电源管理单元连接至该外部电源供应装置;
一嵌合单元,耦接至该系统单芯片,其中该电子装置通过该嵌合单元耦接至该可拆卸主机;
其中,该复合储存单元更包括:
一连接器,耦接至该系统单芯片;以及
一马达控制器,耦接至该控制器,并控制该第一储存单元的运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复合储存单元更包括:
一电源控制器,耦接至该连接器与该马达控制器,控制是否供电至该马达控制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在一开机过程中,通过该系统单芯片来侦测该电子装置与该外部装置之间的该接合关系;
当该系统单芯片侦测到该接合关系为该连接状态时,通过该韧体单元传送一连接通知指令至该复合储存单元的该控制器,通过启动该马达控制器的电源以致能该第一储存单元,并且回报一硬件信息;
当该系统单芯片侦测到该接合关系为该分离状态时,通过该控制器维持该马达控制器的电源为断开,并且以该第二储存区域来模拟取代该第一储存单元,以及该控制器回报该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该操作系统,而启动该操作系统。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在运转该第一储存单元的情况下,当该系统单芯片侦测到该电子装置与该外部装置之间的该接合关系改变时,发送一通知至该韧体单元;
该韧体单元基于该通知来判断该接合关系是否为该分离状态,并且在判定该接合关系为该分离状态时,通过该韧体单元传送一分离通知指令至该复合储存单元的该控制器,使得该控制器来禁能该第一储存单元,并且以该第二储存区域来模拟取代该第一储存单元;
该控制器回报该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该操作系统,使得该操作系统重新列举该复合储存单元。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在该第一储存单元禁能的情况下,当该系统单芯片侦测到该电子装置与该外部装置之间的该接合关系改变时,发送一通知至该韧体单元;
该韧体单元基于该通知来判断该接合关系是否为该连接状态,并且在判定该接合关系为该连接状态时,通过该韧体单元传送一连接通知指令至该复合储存单元的该控制器,使得该控制器来致能该第一储存单元;
在该第一储存单元被致能后,该控制器将该第二储存区域中的数据同步至该第一储存单元,并且该控制器回报该储存单元状态改变通知至该操作系统,使得该操作系统重新列举该复合储存单元。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系统单芯片使得该操作系统重新列举该复合储存单元,以实现下列动作,包括:不显示该第一储存单元的磁区,而显示该第二储存区域的磁区;显示该第二储存区域的显示名称来取代该第一储存单元的显示名称;以及变更一档案存取路径为该第二储存区域。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系统单芯片使得该操作系统重新列举该复合储存单元,以实现下列动作,包括:将该第一储存单元的档案目录储存至该第一储存区域或该第二储存区域;仍然显示该第一储存区域的显示名称以及该档案目录;以及变更一档案存取路径为该第二储存区域;
其中,在该操作系统重新列举该复合储存单元之后,当该档案目录中的其中一个数据被选取时,该系统单芯片通过该控制器判断被选取的该数据是否存在于该第二储存区域;若被选取的该数据不存在于该第二储存区域,则该系统单芯片通过该控制器致能该第一储存单元,并复制被选取的该数据至该第二储存区域,之后,通过该控制器禁能该第一储存单元,以通过该第二储存区域来进行数据的存取。
CN201410755421.5A 2014-06-04 2014-12-10 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Pending CN1053027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2007917P 2014-06-04 2014-06-04
US62/007,917 2014-06-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2735A true CN105302735A (zh) 2016-02-03

Family

ID=54769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55421.5A Pending CN105302735A (zh) 2014-06-04 2014-12-10 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71504B2 (zh)
CN (1) CN105302735A (zh)
TW (1) TWI5254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17152B (zh) * 2013-12-17 2019-07-19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接口缓存动态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TWI573033B (zh) * 2016-01-14 2017-03-01 群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搜尋方法、記憶體儲存裝置及記憶體控制電路單元
CN107340970A (zh) * 2016-01-19 2017-11-10 联芸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依据电源状态决定其混合存储单元运作模式的电子系统以及用于电子系统的操作的方法
US10909007B2 (en) * 2017-03-24 2021-02-02 Hitachi, Ltd. Storage system and storage control method for replacing storage controllers in a communication-disabled state during a shutdown-less replacement
JP2019200660A (ja) * 2018-05-17 2019-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88321Y (zh) * 2007-10-31 2009-01-28 环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内建显示器的储存装置
CN101388680A (zh) * 2007-09-12 2009-03-18 英华达(南京)科技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省电方法
US20100299558A1 (en) * 2009-05-19 2010-11-25 Fujitsu Limited Data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US20120246398A1 (en) * 2010-02-19 2012-09-27 Hitachi, Ltd. Disk array device and its control method
CN101563729B (zh) * 2006-12-20 2013-09-25 莫塞德技术公司 具有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混合固态存储器系统
CN103593145A (zh) * 2012-08-14 2014-02-19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计算机系统与其储存装置管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52076A1 (en) * 2004-12-13 2007-07-05 Chiang Kuo C Monitoring system with a wireless transmitting/receiving module
US7711923B2 (en) * 2006-06-23 2010-05-04 Microsoft Corporation Persistent flash memory mapping table
US8878796B2 (en) * 2007-08-01 2014-11-04 Kuo-Ching Chiang Finger motion virtual object indicator with dual image sensor for electronic device
KR20110046243A (ko) * 2009-10-27 2011-05-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용자 장치 및 그것의 맵핑 데이터 관리 방법
US8850151B2 (en) * 2010-03-24 2014-09-30 Apple Inc. Hybrid-device storage based on environmental state
US8850114B2 (en) * 2010-09-07 2014-09-30 Daniel L Rosenband Storage array controller for flash-based storage devices
KR20150098649A (ko) * 2012-12-22 2015-08-28 퀄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비-휘발성 메모리의 이용을 통한 휘발성 메모리의 전력 소비 감소
US9626126B2 (en) * 2013-04-24 2017-04-1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Power saving mode hybrid drive access management
US20150006846A1 (en) * 2013-06-28 2015-01-01 Saratoga Speed, Inc. Network system to distribute chunks across multiple physical nodes with disk support for object storage
US20150331624A1 (en) * 2014-05-19 2015-11-1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Host-controlled flash translation layer snapsho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3729B (zh) * 2006-12-20 2013-09-25 莫塞德技术公司 具有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混合固态存储器系统
CN101388680A (zh) * 2007-09-12 2009-03-18 英华达(南京)科技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省电方法
CN201188321Y (zh) * 2007-10-31 2009-01-28 环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内建显示器的储存装置
US20100299558A1 (en) * 2009-05-19 2010-11-25 Fujitsu Limited Data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US20120246398A1 (en) * 2010-02-19 2012-09-27 Hitachi, Ltd. Disk array device and its control method
CN103593145A (zh) * 2012-08-14 2014-02-19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计算机系统与其储存装置管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6608A (zh) 2015-12-16
TWI525428B (zh) 2016-03-11
US9971504B2 (en) 2018-05-15
US20150355842A1 (en) 2015-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02735A (zh) 复合储存单元的管理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US6804740B1 (en) Docking station for use with a portable computer system
CN203786723U (zh) 基于x86 pc/104嵌入式cpu模块的双机冗余系统
CN100594486C (zh) 连接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方法
CN100399314C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操作控制方法
US2005026799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05718408A (zh) 可热插拔的计算系统、计算机实施方法及系统
JP2002518744A (ja) モジュール式モバイル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
US2011011316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USB 3.0 Based Computer, Console and Peripheral Sharing
US8589597B2 (en) Computer having removable input/output device
CN102478800A (zh) 电力顺序信号的监控系统与其方法
CN103473202B (zh) Usb otg装置、电子设备及实现otg功能的方法
CN102902518B (zh) 一种有源usb设备及其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
CN103106156A (zh) 用于控制硬盘宿主设备数据读取方式的装置和方法
CN105095142A (zh) 控制扩展卡的系统及方法
CN201828901U (zh) 一种存储功能卡
CN103809680A (zh) 电脑系统
CN102947814B (zh) 虚拟机
CN101673190B (zh) 普通sata硬盘与移动usb硬盘联用的方法
US20110181432A1 (en) External device having low power detection and protection and method thereof
US20110231674A1 (en) Independent drive power control
CN105808459A (zh) 外部设备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719026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power control and data communication among devices
CN100410908C (zh) 便携式计算机的控制方法
CN101661450A (zh) 一种计算机之间新的通讯方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0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