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59578A - 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59578A
CN105259578A CN201510700222.9A CN201510700222A CN105259578A CN 105259578 A CN105259578 A CN 105259578A CN 201510700222 A CN201510700222 A CN 201510700222A CN 105259578 A CN105259578 A CN 1052595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ismic
target area
stratum
receiving point
formation velo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002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59578B (zh
Inventor
罗坤
秦俐
曹立斌
李豪
唐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Co of CNPC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Co of CNPC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Co of CNPC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70022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595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59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95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595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95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包括:(A)利用垂直地震剖面资料获取目标区域浅部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B)获取目标区域深部中假设存在的多个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C)利用所述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确定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地层速度;(D)对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地层速度进行稳定性校正处理,以获取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E)对目标区域浅部和深部的所有待处理地层速度进行光滑处理,以得到目标区域各地层的最终地层速度。根据所述方法,能够获取目标区域钻井中最深地震波接收点以下地层的地震波速度,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垂直地震剖面反射地震波数据成像的精度。

Description

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来说涉及地球物理信号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垂直地震剖面勘探方法是一种钻井中地震观测技术,与地面地震观测技术相比,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信噪比高,分辨率高,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明显。垂直地震剖面勘探方法提供了地下地层结构同地面测量参数之间最直接的对应关系,可以为地面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提供精确的时深转换和速度模型,为零相位子波分析提供支持。
通常,垂直地震剖面勘探方法是在地表附近激发地震波而在井下接收地震波响应,由于该方法是在钻井中观测数据,因此,检波器靠近目标层,可观测到上行波和下行波,并且,根据垂直地震剖面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可估算出地层速度,同时,还可利用所述地层速度进一步对地层岩石性质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作为进一步反射地震波成像的基础数据。
但是,目前在利用垂直地震剖面所接收的地震波走时来估计地层速度的方法中,大多数方法只考虑地层最深地震波接收点以上的地层速度,并没有包括最深地震波接收点以下的地层速度,因此,利用垂直地震剖面勘探方法所获取的地层速度并不能直接用于最深地震波接收点以下地层部分的反射地震波数据成像。
因此,需要一种可直接用于最深地震波接收点以下地层部分的反射地震波数据成像的地层速度获取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无法获取目标区域钻井中最深地震波接收点以下的地层速度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包括:(A)利用垂直地震剖面资料获取目标区域浅部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其中,目标区域被划分为浅部和深部,其中,浅部指示目标区域钻井中的临界地震波接收点以上的区域;深部指示目标区域钻井中的临界地震波接收点以下的预定区域;(B)获取目标区域深部中假设存在的多个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C)利用所述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确定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地层速度;(D)对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地层速度进行稳定性校正处理,以获取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E)对目标区域浅部和深部的所有待处理地层速度进行光滑处理,以得到目标区域各地层的最终地层速度。
可选地,步骤(A)可包括:利用设置于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每个地震波接收点的深度信息和直达地震波走时确定与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每个地震波接收点对应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其中,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每个地震波接收点的深度信息等于与其对应的地层的深度信息,其中,所述地震波沿直线传播。
可选地,在步骤(A)中,可利用下面的等式确定与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每个地震波接收点对应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
v i = z 1 t 1 , i = 1 z i - z i - 1 t i - t i - 1 , 1 < i &le; N ,
其中,vi表示目标区域浅部的第i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z1表示目标区域浅部的第1地层的深度信息,t1表示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第一个地震波接收点R1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zi表示目标区域浅部的第i地层的深度信息,zi-1表示目标区域浅部的第i-1地层的深度信息,ti表示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第i个地震波接收点Ri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ti-1表示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第i-1个地震波接收点Ri-1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其中,第i个地震波接收点Ri与第i地层相对应,1≤i≤N,N为正整数,RN表示临界地震波接收点。
可选地,步骤(B)可包括:(B1)获取目标区域深部中各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B2)根据在步骤(B1)获取的各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确定在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处的反射时间;(B3)利用在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处的反射时间以及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获取的在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第一个地震波接收点处的反射时间,确定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
可选地,在步骤(B1)中,可利用下面的等式获取目标区域深部中各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
t N + j = t N + &Sigma; j = 1 M L N + j v N + j , 1 &le; j &le; M ,
其中,tN+j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tN表示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LN+j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震反射线在第N+j地层的长度,vN+j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层速度,其中,vN+j=vN,vN表示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所对应的地层速度,M表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可选地,可利用下面的等式确定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震反射线在第N+j地层的长度:
L N + j = | ( z N + j - z N + j - 1 ) cos &lsqb; arctan ( x s z N + j ) &rsqb; | ,
其中,zN+j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第N+j地层的深度信息,zN+j-1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1个地震波接收点RN+j-1所对应第N+j-1地层的深度信息,xs表示地震波激发点s在地面沿x轴方向的坐标信息,其中,zN+j=zN+j(zN-zN-1),1≤j≤M,其中,zN表示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所对应的地层的深度信息,zN-1表示第N-1个地震波接收点RN-1所对应的地层的深度信息。
可选地,在步骤(B3)中,可利用下面的等式确定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
k N + j = T 1 N + j _ TN N + j z N - z 1 ,
其中,kN+j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T1N+j表示在第N+j个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第一个地震波接收点R1的反射时间,TNN+j表示在第N+j个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的反射时间,其中,TNN+j=tN+2(tN+j-tN)。
可选地,在步骤(C)中,可对各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取倒数,将其作为目标区域深部与各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相应的各地层的地层速度。
可选地,步骤(D)可包括:(D1)将当前获取的目标区域深部的各地层的地层速度作为第一组地层速度;(D2)重新获取目标区域中假设存在的多个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利用所述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确定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地层速度,并将重新获取的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地层速度作为第二组地层速度,
其中,利用下面的等式获取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的反射时间:
TN &prime; N + j = t N + 2 &Sigma; j = 1 M v N + j z N - z N - 1 , 1 &le; j &le; M ,
其中,TN'N+j表示重新获取的在第N+j个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的反射时间;(D3)将第一组地层速度中与第二组地层速度中对应地层的地层速度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大值与预定阈值进行比较;(D4)当第一组地层速度中与第二组地层速度中对应地层的地层速度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大值小于预定阈值时,将第一组地层速度作为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当第一组地层速度中与第二组地层速度中对应地层的地层速度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大值不小于预定阈值时,将第二组地层速度作为当前获取的目标区域深部的各地层的地层速度,重复步骤(D1)至(D4)。
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中,能够获取目标区域钻井中最深地震波接收点以下地层的地震波速度,利用所述地震波速度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垂直地震剖面反射地震波数据成像的精度。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目标区域地层结构的示意图;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确定目标区域深部中各个假设存在的多个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获取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目标区域的地层速度沿地层深度变化的曲线示意图;
图6示出将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得到地层速度用于垂直地震剖面反射地震波成像处理的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参照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的标号始终指的是相同的部件。以下将通过参照附图来说明所述实施例,以便解释本发明。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的流程图。这里,作为示例,所述方法可由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确定地层速度的设备来实现,也可完全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实现。
如图1所示,在步骤S100,利用垂直地震剖面资料获取目标区域浅部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其中,目标区域被划分为浅部和深部,其中,浅部指示目标区域钻井中的临界地震波接收点以上的区域;深部指示目标区域钻井中的临界地震波接收点以下的预定区域。
这里,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seismicprofile)是相对于地面地震剖面而言的,该方法是在钻井中观测地震波场,通过将检波器设置于钻井中的不同深度来记录地面震源所产生的地震信号,因此,上述地震波接收点可指示设置于钻井中的可接收地震信号的检波器,此外,作为示例,所述临界地震波接收点可指示设置在钻井最深处的可接收地震信号的检波器。
作为示例,为了获取目标区域浅部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可利用设置于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每个地震波接收点的深度信息和直达地震波走时确定与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每个地震波接收点对应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其中,所述地震波沿直线传播。
具体说来,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目标区域地层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设激发地震波的位置为炮点s,其二维坐标为(xs,zs),沿钻井井轨迹有N个地震波接收点,这些地震波接收点从上到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记为R1、R2...RN,相应的地震波接收点坐标记为(0,z1),(0,z2),(0,z3),...,(0,zN),各地震波接收点所接收到直达地震波的实际走时依次记为t1,、t2、...tN,其中,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每个地震波接收点的深度信息和直达地震波走时可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中获取。这里,由于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每个地震波接收点的深度信息等于与其对应的地层的深度信息,因此,可利用每个地震波接收点的深度信息和直达地震波走时来获取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每个地震波接收点对应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
例如,可利用下面的等式1确定与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每个地震波接收点对应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
v i = z 1 t 1 , i = 1 z i - z i - 1 t i - t i - 1 , 1 < i &le; N , 等式1
其中,vi表示目标区域浅部的第i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z1表示目标区域浅部的第1地层的深度信息,t1表示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第一个地震波接收点R1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zi表示目标区域浅部的第i地层的深度信息,zi-1表示目标区域浅部的第i-1地层的深度信息,ti表示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第i个地震波接收点Ri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ti-1表示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第i-1个地震波接收点Ri-1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其中,第i个地震波接收点Ri与第i地层相对应,1≤i≤N,N为正整数,RN表示临界地震波接收点。
此外,如图2所示,还可假设在目标区域深部存在多个地震波接收点,例如,设地下有N+M个地层,在每个地层上依然设置有地震波接收点,并且,每个地层的深度信息分别与在地层深部假设存在的相应的地震波接收点的深部信息对应。
再次参照图1,在步骤S200,获取目标区域深部中假设存在的多个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以下将结合图3来具体描述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确定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多个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的步骤。
如图3所示,在步骤S210,获取目标区域深部中各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
例如,可利用下面的等式2获取目标区域深部中各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
t N + j = t N + &Sigma; j = 1 M L N + j v N + j , 1 &le; j &le; M , 等式2
其中,tN+j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tN表示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LN+j表示目标区域深部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震反射线在第N+j地层的长度,vN+j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层速度,其中,vN+j=vN,vN表示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所对应的地层速度,M表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这里,可利用下面的等式3确定目标区域深部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震反射线在第N+j地层的长度:
L N + j = | ( z N + j - z N + j - 1 ) cos &lsqb; arctan ( x s z N + j ) &rsqb; | , 等式3
其中,zN+j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第N+j地层的深度信息,zN+j-1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1个地震波接收点RN+j-1所对应第N+j-1地层的深度信息,xs表示地震波激发点s在地面沿x轴方向的坐标信息,其中,zN+j=zN+j(zN-zN-1),1≤j≤M,其中,zN表示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所对应的地层的深度信息,zN-1表示第N-1个地震波接收点RN-1所对应的地层的深度信息。
在步骤S220,根据在步骤S210获取的各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确定在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处的反射时间。
例如,可利用下面的等式4来确定在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处的反射时间:
TNN+j=tN+2(tN+j-tN),等式4
其中,TNN+j表示在第N+j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的反射时间。
在步骤S230,利用在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处的反射时间以及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上获取的在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第一个地震波接收点的反射时间确定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波同相轴的斜率。
例如,可利用下面的等式5确定所述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
k N + j = T 1 N + j _ TN N + j z N - z 1 , 等式5
其中,kN+j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T1N+j表示在第N+j个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第一个地震波接收点R1的反射时间,这里,T1N+j可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中获取。
再次参照图1,在步骤S300,利用所述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确定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地层速度。
这里,作为示例,可对各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取倒数,将其作为目标区域深部与各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相应的各地层的地层速度。
在步骤S400,对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地层速度进行稳定性校正处理,以获取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以下将结合图4来具体描述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获取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的步骤。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10,将当前获取的目标区域深部的各地层的地层速度作为第一组地层速度。
在步骤S420,重新获取目标区域中假设存在的多个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利用所述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确定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地层速度,并将重新获取的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地层速度作为第二组地层速度,
其中,可利用下面的等式6代替上述等式4来重新获取的在第N+j个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的反射时间:
TN &prime; N + j = t N + 2 &Sigma; j = 1 M v N + j z N - z N - 1 , 1 &le; j &le; M , 等式6
其中,TN'N+j表示利用等式6获取的在第N+j个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的反射时间。
在步骤S430,将第一组地层速度中与第二组地层速度中对应地层的地层速度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大值与预定阈值进行比较。
当第一组地层速度中与第二组地层速度中对应地层的地层速度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大值小于预定阈值时,在步骤S440,将第一组地层速度作为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当第一组地层速度中与第二组地层速度中对应地层的地层速度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大值不小于预定阈值时,在步骤S450,将第二组地层速度作为当前获取的目标区域深部的各地层的地层速度,返回执行步骤S410。
再次参照图1,在步骤S500,对目标区域浅部和深部的所有待处理地层速度进行光滑处理,以得到目标区域各地层的最终地层速度。例如,可采用(2P+1)点滑动窗口平均进行光滑处理,其中,P为整数,这里,P的取值越大,所得到的最终地层速度越光滑。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目标区域的地层速度沿地层深度变化的曲线示意图。如图5所示,目标区域的临界地震波接收点的深度信息为3082.5m,该深度以下的地层速度可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确定。
图6示出将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得到地层速度用于垂直地震剖面反射地震波成像处理的效果图,其中,图6中的(a)示出将采用本发明得到的地层速度用于垂直地震剖面反射地震波成像处理的剖面图,图6中的(b)示出同一目标区域的地面三维地震数据成像的剖面图。由图6中的(a)和(b)可见,目标区域的垂直地震剖面的反射地震波成像结果的主要层位的展布形态与地面三维地震数据剖面相接近,多数层位在深度上具有一致性,这说明通过本发明可以得到垂直地震剖面的临界地震波接收点以下地层的地震波速度,利用所述地震波速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垂直地震剖面反射地震波数据成像的精度。
综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中,能够获取目标区域钻井中最深地震波接收点以下地层的地震波速度,利用所述地震波速度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垂直地震剖面反射地震波数据成像的精度。
尽管已经参照其示例性实施例具体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Claims (9)

1.一种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包括:
(A)利用垂直地震剖面资料获取目标区域浅部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其中,目标区域被划分为浅部和深部,其中,浅部指示目标区域钻井中的临界地震波接收点以上的区域;深部指示目标区域钻井中的临界地震波接收点以下的预定区域;
(B)获取目标区域深部中假设存在的多个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
(C)利用所述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确定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地层速度;
(D)对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地层速度进行稳定性校正处理,以获取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
(E)对目标区域浅部和深部的所有待处理地层速度进行光滑处理,以得到目标区域各地层的最终地层速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A)包括:利用设置于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每个地震波接收点的深度信息和直达地震波走时确定与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每个地震波接收点对应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其中,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每个地震波接收点的深度信息等于与其对应的地层的深度信息,其中,所述地震波沿直线传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A)中,利用下面的等式确定与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每个地震波接收点对应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
v i = z 1 t 1 , i = 1 z i - z i - 1 t i - t i - 1 , 1 < i &le; N ,
其中,vi表示目标区域浅部的第i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z1表示目标区域浅部的第1地层的深度信息,t1表示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第一个地震波接收点R1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zi表示目标区域浅部的第i地层的深度信息,zi-1表示目标区域浅部的第i-1地层的深度信息,ti表示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第i个地震波接收点Ri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ti-1表示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第i-1个地震波接收点Ri-1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其中,第i个地震波接收点Ri与第i地层相对应,1≤i≤N,N为正整数,RN表示临界地震波接收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B)包括:
(B1)获取目标区域深部中各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
(B2)根据在步骤(B1)获取的各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确定在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处的反射时间;
(B3)利用在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处的反射时间以及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获取的在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第一个地震波接收点处的反射时间,确定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B1)中,利用下面的等式获取目标区域深部中各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
t N + j = t N + &Sigma; j = 1 M L N + j v N + j , 1 &le; j &le; M ,
其中,tN+j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tN表示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所接收的直达地震波走时,LN+j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震反射线在第N+j地层的长度,vN+j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层速度,其中,vN+j=vN,vN表示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所对应的地层速度,M表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利用下面的等式确定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震反射线在第N+j地层的长度:
L N + j = | ( z N + j - z N + j - 1 ) cos &lsqb; arctan ( x s z N + j ) &rsqb; | ,
其中,zN+j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第N+j地层的深度信息,zN+j-1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1个地震波接收点RN+j-1所对应第N+j-1地层的深度信息,xs表示地震波激发点s在地面沿x轴方向的坐标信息,其中,zN+j=zN+j(zN-zN-1),1≤j≤M,其中,zN表示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所对应的地层的深度信息,zN-1表示第N-1个地震波接收点RN-1所对应的地层的深度信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B3)中,利用下面的等式确定每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
k N + j = T 1 N + j _ TN N + j z N - z 1 ,
其中,kN+j表示目标区域深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T1N+j表示在第N+j个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目标区域浅部钻井中的第一个地震波接收点R1的反射时间,TNN+j表示在第N+j个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的反射时间,其中,TNN+j=tN+2(tN+j-tN)。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C)中,对各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取倒数,将其作为目标区域深部与各个假设存在的地震波接收点相应的各地层的地层速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D)包括:
(D1)将当前获取的目标区域深部的各地层的地层速度作为第一组地层速度;
(D2)重新获取目标区域中假设存在的多个地震波接收点所对应的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利用所述反射地震波同相轴的斜率确定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地层速度,并将重新获取的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地层速度作为第二组地层速度,
其中,利用下面的等式获取在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的反射时间:
TN &prime; N + j = t N + 2 &Sigma; j = 1 M v N + j z N - z N - 1 , 1 &le; j &le; M ,
其中,TN'N+j表示重新获取的在第N+j个假设存在的第N+j个地震波接收点RN+j所对应的地层上产生的反射地震波波到达临界地震波接收点RN的反射时间;
(D3)将第一组地层速度中与第二组地层速度中对应地层的地层速度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大值与预定阈值进行比较;
(D4)当第一组地层速度中与第二组地层速度中对应地层的地层速度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大值小于预定阈值时,将第一组地层速度作为目标区域深部各地层的待处理地层速度;当第一组地层速度中与第二组地层速度中对应地层的地层速度的差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大值不小于预定阈值时,将第二组地层速度作为当前获取的目标区域深部的各地层的地层速度,重复步骤(D1)至(D4)。
CN201510700222.9A 2015-10-26 2015-10-26 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 Active CN1052595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00222.9A CN105259578B (zh) 2015-10-26 2015-10-26 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00222.9A CN105259578B (zh) 2015-10-26 2015-10-26 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59578A true CN105259578A (zh) 2016-01-20
CN105259578B CN105259578B (zh) 2017-08-25

Family

ID=55099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00222.9A Active CN105259578B (zh) 2015-10-26 2015-10-26 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5957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38763A (zh) * 2016-08-23 2017-01-1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地震剖面显示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7607993A (zh) * 2017-09-07 2018-01-1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确定叠加速度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158050A (zh) * 2020-01-06 2020-05-15 中铁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数据采集系统、方法及隧道地震波超前预报方法
CN112147699A (zh) * 2019-06-28 2020-12-2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结合过井剖面的vsp深度域层速度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9166A (zh) * 2008-06-19 2009-12-23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水域区近地表结构的测量方法
US20100118653A1 (en) * 2008-11-08 2010-05-13 Ruiqing He 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velocity estimation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9166A (zh) * 2008-06-19 2009-12-23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水域区近地表结构的测量方法
US20100118653A1 (en) * 2008-11-08 2010-05-13 Ruiqing He 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velocity estimation method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YINGPING LI ET AL.: "Borehole seismic quantitative diagnosis of a seismic velocity model for 3D seismic imaging of subsurface structures",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
何惺华: "从VSP资料求取速度参数的方法", 《石油物探》 *
孙开峰: "地震速度精细分析方法及应用实例", 《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
王玉贵等: "非零井源距VSP成像方法的改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38763A (zh) * 2016-08-23 2017-01-1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地震剖面显示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6338763B (zh) * 2016-08-23 2019-02-1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地震剖面显示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7607993A (zh) * 2017-09-07 2018-01-1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确定叠加速度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607993B (zh) * 2017-09-07 2019-05-3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确定叠加速度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147699A (zh) * 2019-06-28 2020-12-2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结合过井剖面的vsp深度域层速度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
CN111158050A (zh) * 2020-01-06 2020-05-15 中铁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数据采集系统、方法及隧道地震波超前预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59578B (zh) 2017-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0054B (zh) 一种在高密度地震静校正处理中建立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
CN105388518B (zh) 一种质心频率与频谱比联合的井中地震品质因子反演方法
CN100487488C (zh) 零井源距垂直地震剖面纵横波数据深度域走廊叠加剖面处理方法
CN102077120B (zh) 测井记录相关方法
CN102053270B (zh) 一种基于沉积地层单元的地震相分析方法
CN101551463B (zh) 三维观测系统噪声压制估算方法
Tamburini et al. Retrieving surface deformation by PSInSAR™ technology: A powerful tool in reservoir monitoring
CN106094032B (zh) 一种构建地层速度模型的方法
US9081918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regarding models of underground formations
EP2812730A2 (en) Integrated passive and active seismic surveying using multiple arrays
CN104199109B (zh) 确定钻井目标层位的视倾角的方法和设备
CN105259578A (zh) 基于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速度确定方法
CN104216009B (zh) 一种斜井三维垂直地震剖面时间偏移的方法
CN104360388A (zh) 一种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评价方法
CN104011566A (zh) 用于分析地质构造的特性的基于小波变换的系统和方法
CN105911592B (zh) 一种实钻约束的三维地震资料长波长静校正方法
WO2023000257A1 (zh) 一种砂岩型铀矿成矿有利部位地质-地震三维预测方法
CN105607119B (zh) 近地表模型构建方法与静校正量求取方法
CN105093296A (zh) 一种优化观测系统的方法及装置
CN104570116A (zh) 基于地质标志层的时差分析校正方法
CN104570078B (zh) 一种基于频率域倾角的相似性横向变化率的溶洞检测方法
CN102866422B (zh) 一种深度域地质实体模型生成方法
Bruno et al. Groundwater characterization in arid regions using seismic and gravity attributes: Al Jaww Plain, UAE
CN107831536A (zh) 沙漠地表地震资料处理浮动基准面建立方法
Rodríguez‐Pradilla et al. Automated microseismic processing and integrated interpretation of induced seismicity during a multistage hydraulic‐fracturing stimulation, Alberta, Canad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202

Address after: 072751 Zhuozhou, Baoding, Fan Yang Road West, No. 189

Patentee after: Dongfang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o., Ltd., China Petrochemical Corp.

Address before: Shuangliu County Huayang Huayang Road in Chengdu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in 610213 section of No. 216, Igawa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ompany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tentee befor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ompany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16

Address after: 100007 Beijing, Dongzhimen, North Street, No. 9, No.

Co-patentee after: BGP Inc.,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atentee after: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Address before: 072751 Zhuozhou, Baoding, Fan Yang Road West, No. 189

Patentee before: BGP Inc.,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