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58378A -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58378A
CN105258378A CN201510760115.5A CN201510760115A CN105258378A CN 105258378 A CN105258378 A CN 105258378A CN 201510760115 A CN201510760115 A CN 201510760115A CN 105258378 A CN105258378 A CN 1052583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heat exchanger
air inlet
indoor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601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58378B (zh
Inventor
廖四清
陈海群
曾令华
吴延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76011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583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58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83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583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83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气液分离装置、室内换热器和切换装置。室外换热器的第一室外端口与排气口相连;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节流端口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室外端口相连;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节流端口与室外换热器接口相连;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室内端口与室内换热器接口相连,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室内端口与第一进气口相连;切换装置与分离出口、第二室内端口和第二进气口分别相连,以使第二进气口通过切换装置与分离出口和第二室内端口之一导通。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能力。

Description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制冷系统以及该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采用冷媒喷射式压缩机的制冷系统而言,压缩机中的两个气缸分别吸收来自蒸发器的冷媒和来自气液分离装置的冷媒,当气液分离装置所分离出来的冷媒具有较多的液态冷媒时,很容易造成压缩机的气缸吸液、导致液击,因此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制冷系统,该制冷系统为单冷系统,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能力。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具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压缩机具有与所述第一气缸连通的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二气缸连通的第二进气口和排气口;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室外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室外端口相连;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具有室外换热器接口、室内换热器接口和分离出口,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接口相连;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室内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室内端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以及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分离出口、所述第二室内端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分别相连,以使所述第二进气口通过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分离出口和所述第二室内端口之一导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切换装置,从而可以利用该切换装置根据气液分离装置中所排出的冷媒气体的不同情况切换冷媒流向,即可以通过切换装置使进入到第二气缸内的冷媒气体可以来自气液分离装置或者室内换热器,由此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此外,通过设置切换装置,从而可以使压缩机内部的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参与到冷媒循环中,进而可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能力。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储液器,所述第一储液器连接在所述第一进气口处;第二储液器,所述第二储液器连接在所述第二进气口处。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装置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包括第一连通口至第三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所述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二室内端口相连,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分离出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分离出口;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二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二室内端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二室内端口。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装置包括三通电磁阀,所述三通电磁阀具有:第一电磁阀口,所述第一电磁阀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第二电磁阀口,所述第二电磁阀口与所述第二室内端口相连;第三电磁阀口,所述第三电磁阀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启动所述压缩机,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以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
检测并判断从所述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室内端口相连。
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从而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能力。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n取值范围为0<n≤0.5。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制冷系统,该制冷系统为冷暖系统,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能力。
本发明进一步还提出一种上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具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压缩机具有与所述第一气缸连通的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二气缸连通的第二进气口和排气口;四通换向阀,所述四通换向阀具有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室外端口与所述第二阀口相连;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室外端口相连;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具有室外换热器接口、室内换热器接口和分离出口,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接口相连;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室内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室内端口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以及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分离出口、所述第四阀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分别相连,以使所述第二进气口通过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分离出口、所述第一室外端口和所述第二室内端口之一导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切换装置,从而可以利用该切换装置根据气液分离装置中所排出的冷媒气体的不同情况切换冷媒流向,即可以通过切换装置使进入到第二气缸内的冷媒气体可以来自气液分离装置、室外换热器或者室内换热器,由此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此外,通过设置切换装置,从而可以使压缩机内部的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参与到冷媒循环中,进而可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能力。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储液器,所述第一储液器连接在所述第一进气口处;第二储液器,所述第二储液器连接在所述第二进气口处。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装置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包括第一连通口至第三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所述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分离出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分离出口;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二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四阀口。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装置包括三通电磁阀,所述三通电磁阀具有:第一电磁阀口,所述第一电磁阀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第二电磁阀口,所述第二电磁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第三电磁阀口,所述第三电磁阀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上述制冷系统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所述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启动所述压缩机,选择制冷模式,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
检测并判断从所述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室内端口相连;
启动所述压缩机,选择制热模式,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
检测并判断从所述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室外端口相连。
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从而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能力。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n取值范围为0<n≤0.5。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为单冷系统且其中的箭头示出了第二进气口与分离出口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
图2是图1所示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的箭头示出了第二进气口与第二室内端口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为单冷系统且其中的箭头示出了第二进气口与分离出口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
图4是图1-图3所示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为冷暖系统且其中的箭头示出了制冷循环时、第二进气口与分离出口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
图6是图5所示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的箭头示出了制冷循环时、第二进气口与第二室内端口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
图7是图5所示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的箭头示出了制热循环时、第二进气口与分离出口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
图8是图5所示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的箭头示出了制热循环时、第二进气口与第二室内端口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为冷暖系统且其中的箭头示出了制冷循环时、第二进气口与分离出口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
图10是图5-图9所示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且该制冷系统进行制冷模式;
图11是图5-图9所示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且该制冷系统进行制热模式。
附图标记:
制冷系统100;
压缩机1;第一进气口11;第二进气口12;排气口13;
室外换热器2;第一室外端口21;第二室外端口22;
第一节流装置3;第一节流端口31;第二节流端口32;
气液分离装置4;室外换热器接口41;室内换热器接口42;分离出口43;
室内换热器5;第一室内端口51;第二室内端口52;
切换装置6;
三通阀61;第一连通口611;第二连通口612;第三连通口613;第一通断阀62;第二通断阀63;
三通电磁阀64;第一电磁阀口641;第二电磁阀口642;第三电磁阀口643;
四通换向阀7;第一阀口71;第二阀口72;第三阀口73;第四阀口74;
第二节流装置8;第一储液器9;第二储液器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其中该制冷系统100为单冷系统,即该系统内的冷媒仅可以进行制冷循环。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2、第一节流装置3、气液分离装置4、室内换热器5和切换装置6。
压缩机1内具有第一气缸(图未示出)和第二气缸(图未示出),其中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例如第一气缸可以位于第二气缸的上方。压缩机1具有与第一气缸连通的第一进气口11、与第二气缸连通的第二进气口12和排气口13。具体地,第一进气口11用于将冷媒输送至第一气缸内,在第一气缸内压缩后经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第二进气口12用于将冷媒输送至第二气缸内,在第二气缸内压缩后经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其中在压缩机1内部的冷媒压缩、输送路径在这里不做限制。
室外换热器2用于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可选地,室外换热器2可以设置在室外环境中以与室外的空气、液体或土壤等媒介进行换热。室外换热器2具有第一室外端口21和第二室外端口22,第一室外端口21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3相连。
室内换热器5用于向室内环境输送热量或冷量。可选地,室内换热器5可以设置在室内环境中且直接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或者,室内换热器5还可以通过室内终端装置(例如风机盘管等)对室内环境进行热量或冷量的输送。室内换热器5具有第一室内端口51和第二室内端口52,第二室内端口52与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11相连,从而冷媒在室内换热器5后可以经第二室内端口52流出室内换热器5并且经第一进气口11进入到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从而参与冷媒循环。
第一节流装置3用于对经过的冷媒进行节流。第一节流装置3具有第一节流端口31和第二节流端口32,第一节流端口31与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室外端口22相连。
气液分离装置4具有室外换热器接口41、室内换热器接口42和分离出口43,第一节流装置3的第二节流端口32与室外换热器接口41相连,室内换热器5的第一室内端口51与室内换热器接口42相连。气液分离装置4用于将进入其内部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其中冷媒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和室内换热器接口42中的一个进入到其内部以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分离出口43排出,液态冷媒可以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和室内换热器接口42中的另一个排出。
分离出口43位于气液分离装置4上部(气液分离装置4中线的上方,优选地,将分离出口43设置在气液分离装置4的顶部)以将气态冷媒排出,室外换热器接口41和室内换热器接口42位于气液分离装置4下部(气液分离装置4中线的下方,优选地,将室外换热器接口41和室内换热器接口42设置在气液分离装置4的底部),以使冷媒进入到其内部并且液态冷媒从其内部排出。
切换装置6与上述的分离出口43、第二室内端口52和第二进气口12分别相连,以使第二进气口12通过切换装置6与分离出口43和第二室内端口52之一导通。也就是说,切换装置6用于切换冷媒流向,进入到第二气缸内的冷媒气体可以来自气液分离装置4或者室内换热器5。
可以理解的是,当冷媒经过气液分离装置4进行气液分离后,若分离效果较好,例如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中液态冷媒的含量低于预定值时,可以通过切换装置6控制从气液分离装置4排出的气态冷媒直接排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若分离效果较差,例如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的含量高于预定值时,此时若还是将这样的冷媒直接排入到第二气缸内的话,很容易造成压缩机1吸液、造成液击,所以此时可以通过切换装置6控制冷媒从气液分离装置4中的室内换热器接口42流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经过换热后的冷媒的一部分可以经第二室内端口52流出室内换热器5并且经第一进气口11进入到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从而参与冷媒循环;而经过换热后的冷媒的另一部分可以经第二室内端口52流出室内换热器5并且经第二进气口12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从而参与冷媒循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通过设置切换装置6,从而可以利用该切换装置6根据气液分离装置4中所排出的冷媒气体的不同情况切换冷媒流向,即可以通过切换装置6使进入到第二气缸内的冷媒气体可以来自气液分离装置4或者室内换热器5,由此可以降低压缩机1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此外,通过设置切换装置6,从而可以使压缩机1内部的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参与到冷媒循环中,进而可以保证压缩机1的运行能力。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制冷系统100中还包括第一储液器9,第一储液器9连接在第一进气口11处。通过设置第一储液器9,从而可以将进入到第一气缸内的冷媒中液体部分、杂质等进行过滤,以保证第一气缸的运行可靠。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制冷系统100中,切换装置6包括:三通阀61、第一通断阀62和第二通断阀63。如图1和图2所示,三通阀61包括第一连通口611、第二连通口612和第三连通口613,第一连通口611与分离出口43相连,第二连通口612与第二室内端口52相连,第三连通口613与第二进气口12相连。第一通断阀62串联在第一连通口611和分离出口43之间以选择性导通第一连通口611和分离出口43。第二通断阀63串联在第二连通口612和第二室内端口52之间以选择性导通第二连通口612和第二室内端口52。
如图1中的箭头示出了第二进气口12与分离出口43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其中第一通断阀62打开且第二通断阀63关闭。具体地,冷媒循环路径如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的冷媒气体经第一室外端口21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换热,从第二室外端口22排出后经第一节流端口31进入到节流装置中进行节流,再从第二节流端口32排出节流装置,再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进入到气液分离装置4内部进行气液分离。其中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液态冷媒经室内换热器接口42流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再经第一室内端口51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而后再经第二室内端口52、第一进气口11流入至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气体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从分离出口43排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依次经第一通断阀62、第一连通口611、第三连通口613后流向第二进气口12,从而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
如图2中的箭头示出了第二进气口12与室内换热器5的第二室内端口52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其中第二通断阀63打开且第一通断阀62关闭。具体地,冷媒循环路径如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的冷媒气体经第一室外端口21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换热,从第二室外端口22排出后经第一节流端口31进入到节流装置中进行节流,再从第二节流端口32排出节流装置,再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进入到气液分离装置4内部进行气液分离。其中经过分离后的冷媒经室内换热器接口42流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再经第一室内端口51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而后再经第二室内端口52排出室内换热器5。此时,由室内换热器5排出的冷媒一部分经第一进气口11流入至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气体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由室内换热器5排出的冷媒的另一部分,依次经第二通断阀63、第二连通口612、第三连通口613后流向第二进气口12,从而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
其中图1所示的冷媒循环路径适用于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中的液体部分低于预定值的情况,此时经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可以直接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图2所示的冷媒循环路径适用于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中的液体部分高于预定值的情况,由于此时经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直接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会造成第二气缸吸液、产生液击。所以此时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冷媒全部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内进行蒸发换热,以便将液态冷媒在一定程度上全部蒸发成气态冷媒后再进入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由此可以降低压缩机1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在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两种情况下都可以参与到冷媒循环中,进而可以保证压缩机1的运行能力。
下面参照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
与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该制冷系统100中切换装置6包括三通电磁阀64。其中三通电磁阀64具有:第一电磁阀口641、第二电磁阀口642和第三电磁阀口643。
如图3所示,第一电磁阀口641与分离出口43相连,第二电磁阀口642与第二室内端口52相连,第三电磁阀口643与第二进气口12相连。当第二进气口12与分离出口43导通时,第一电磁阀口641与第三电磁阀口643打开,第二电磁阀口642关断,与图1所示的冷媒流向相同的是,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冷媒可以依次经第一电磁阀口641、第三电磁阀口643和第二进气口12直接流入至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与图2所示的冷媒流向相同的是,第二进气口12与室内换热器5的第二室内端口52导通时,第二电磁阀口642与第三电磁阀口643打开,第一电磁阀口641关断,此时从室内换热器接口42排出的冷媒可以经室内换热器5换热后,一部分冷媒经第一进气口11流入至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另一部分冷媒依次经第二电磁阀口642、第三电磁阀口643流向第二进气口12,从而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
通过设置三通电磁阀64,从而可以由一个结构代替上述实施中的三通阀61、第一通断阀62和第二通断阀63三个结构,由此可以简化制冷系统100的结构,方便连接组装。
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0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8,第二节流装置8串联在室内换热器接口42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通过设置第二节流装置8,从而可以利用第二节流装置8对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内的冷媒起到降温降压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控制过热度,保证压缩机1的运行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0还包括第二储液器10,第二储液器10连接在第二进气口12处。通过设置第二储液器10,从而可以将进入到第二气缸内的冷媒中液体部分、杂质等进行过滤,以保证第二气缸的运行可靠。
下面参照图4描述根据图1-图3所示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a1:启动压缩机,控制切换装置以使第二进气口与分离出口相连。
Sa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Sa21:当Y/Q<n时,控制切换装置且使第二进气口与分离出口相连,并继续进行上述检测判断步骤。也就是说,从分离出口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部分低于预定值,此时说明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液分离效果较好,可以使从分离出口排出的气态冷媒直接排入第二气缸。而后,继续回到上述步骤Sa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Sa22:当Y/Q≥n时,控制切换装置且使第二进气口与第二室内端口相连,并继续进行上述检测判断步骤。也就是说,从分离出口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部分高于预定值,此时说明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液分离效果较差,此时可以利用切换装置使从气液分离装置排出的气态冷媒全部进入到室内换热器内进行换热后再排入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而后,继续回到上述步骤Sa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从而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能力。
可选地,n取值范围为0<n≤0.5。其中,n可以是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体积比值,也可以是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质量比值。其检测方法不受限制,只要能够检测到冷媒进入到第二气缸内是否会造成液击情况即可。
下面参考图5-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其中该制冷系统100为冷暖系统,即该系统内的冷媒可以进行制冷循环、也可以进行制热循环。
如图5-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7、室外换热器2、第一节流装置3、气液分离装置4、室内换热器5、第二节流装置8和切换装置6。
压缩机1内具有第一气缸(图未示出)和第二气缸(图未示出),其中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例如第一气缸可以位于第二气缸的上方。压缩机1具有与第一气缸连通的第一进气口11、与第二气缸连通的第二进气口12和排气口13。具体地,第一进气口11用于将冷媒输送至第一气缸内,在第一气缸内压缩后经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第二进气口12用于将冷媒输送至第二气缸内,在第二气缸内压缩后经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其中在压缩机1内部的冷媒压缩、输送路径在这里不做限制。
四通换向阀7具有第一阀口71、第二阀口72、第三阀口73和第四阀口74,第一阀口71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3相连,第四阀口74与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11相连。
室外换热器2用于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可选地,室外换热器2可以设置在室外环境中以与室外的空气、液体或土壤等媒介进行换热。室外换热器2具有第一室外端口21和第二室外端口22,第一室外端口21与第二阀口72相连。
室内换热器5用于向室内环境输送热量或冷量。可选地,室内换热器5可以设置在室内环境中且直接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或者,室内换热器5还可以通过室内终端装置(例如风机盘管等)对室内环境进行热量或冷量的输送。室内换热器5具有第一室内端口51和第二室内端口52,第二室内端口52与第三阀口73相连。
第一节流装置3用于对经过的冷媒进行节流。第一节流装置3具有第一节流端口31和第二节流端口32,第一节流端口31与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室外端口22相连。
气液分离装置4具有室外换热器接口41、室内换热器接口42和分离出口43,第一节流装置3的第二节流端口32与室外换热器接口41相连,室内换热器5的第一室内端口51与室内换热器接口42相连。气液分离装置4用于将进入其内部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其中冷媒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和室内换热器接口42中的一个进入到其内部以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分离出口43排出,液态冷媒可以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和室内换热器接口42中的另一个排出。
分离出口43位于气液分离装置4上部(气液分离装置4中线的上方,优选地,将分离出口43设置在气液分离装置4的顶部)以将气态冷媒排出,室外换热器接口41和室内换热器接口42位于气液分离装置4下部(气液分离装置4中线的下方,优选地,将室外换热器接口41和室内换热器接口42设置在气液分离装置4的底部),以使冷媒进入到其内部并且液态冷媒从其内部排出。
第二节流装置8用于对经过的冷媒进行节流。第二节流装置8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42和所述室内换热器5之间。
切换装置6与上述的分离出口43、第四阀口74和第二进气口12分别相连,以使第二进气口12通过切换装置6与分离出口43、第一室外端口21和第二室内端口52之一导通。也就是说,切换装置6用于切换冷媒流向,进入到第二气缸内的冷媒气体可以来自气液分离装置4,或者可以来自室外换热器2(制热循环时),还可以来自室内换热器5(制冷循环时)。
可以理解的是,当冷媒经过气液分离装置4进行气液分离后,若分离效果较好,例如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中液态冷媒的含量低于预定值时,可以通过切换装置6控制从气液分离装置4排出的气态冷媒直接排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若分离效果较差,例如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的含量高于预定值时,此时若还是将这样的冷媒直接排入到第二气缸内的话,很容易造成压缩机1吸液、造成液击,所以此时可以通过切换装置6控制冷媒从气液分离装置4中排出后,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制冷循环时)或者室外换热器2(制热循环时)中进行换热,经过换热后的冷媒的一部分可以经第一进气口11进入到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从而参与冷媒循环;而经过换热后的冷媒的另一部分可以经第二进气口12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从而参与冷媒循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通过设置切换装置6,从而可以利用该切换装置6根据气液分离装置4中所排出的冷媒气体的不同情况切换冷媒流向,即可以通过切换装置6使进入到第二气缸内的冷媒气体可以来自气液分离装置4、室外换热器2或者室内换热器5,由此可以降低压缩机1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此外,通过设置切换装置6,从而可以使压缩机1内部的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参与到冷媒循环中,进而可以保证压缩机1的运行能力。
下面参照图5-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
如图5-图8所示,该制冷系统100中还包括第一储液器9,第一储液器9连接在第一进气口11处。通过设置第一储液器9,从而可以将进入到第一气缸内的冷媒中液体部分、杂质等进行过滤,以保证第一气缸的运行可靠。
如图5-图8所示,该制冷系统100中,切换装置6包括:三通阀61、第一通断阀62和第二通断阀63。如图5-图8所示,三通阀61包括第一连通口611、第二连通口612和第三连通口613,第一连通口611与分离出口43相连,第二连通口612与第四阀口74相连,第三连通口613与第二进气口12相连。第一通断阀62串联在第一连通口611和分离出口43之间以选择性导通第一连通口611和分离出口43。第二通断阀63串联在第二连通口612和第四阀口74之间以选择性导通第二连通口612和第四阀口74。
如图5中的箭头示出了制冷循环中,第二进气口12与分离出口43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其中第一通断阀62打开且第二通断阀63关闭,制冷模式下,第一阀口71与第二阀口72连通,第三阀口73与第四阀口74连通。具体地,冷媒循环路径如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的冷媒气体经第一阀口71进入到四通换向阀7中,并从第二阀口72排出四通换向阀7。而后经第一室外端口21流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换热。从第二室外端口22排出后经第一节流端口31进入到节流装置中进行节流,再从第二节流端口32排出节流装置,而后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进入到气液分离装置4内部进行气液分离。其中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液态冷媒经室内换热器接口42流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再经第一室内端口51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而后再依次经第二室内端口52、第三阀口73、第四阀口74后,经由第一进气口11流入至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气体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从分离出口43排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依次经第一通断阀62、第一连通口611、第三连通口613后流向第二进气口12,从而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
如图6中的箭头示出了制冷循环中,第二进气口12与室内换热器5的第二室内端口52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其中第二通断阀63打开且第一通断阀62关闭,制冷模式下,第一阀口71与第二阀口72连通,第三阀口73与第四阀口74连通。具体地,冷媒循环路径如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的冷媒气体经第一阀口71进入到四通换向阀7中,并从第二阀口72排出四通换向阀7。而后经第一室外端口21流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换热,从第二室外端口22排出后经第一节流端口31进入到节流装置中进行节流,再从第二节流端口32排出节流装置,再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进入到气液分离装置4内部进行气液分离。其中经过分离后的冷媒经室内换热器接口42流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再经第一室内端口51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而后再经第二室内端口52排出室内换热器5。此时,由室内换热器5排出的冷媒一部分依次经第三阀口73、第四阀口74和第一进气口11流入至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气体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由室内换热器5排出的冷媒的另一部分,依次经第三阀口73、第四阀口74、第二通断阀63、第二连通口612、第三连通口613后流向第二进气口12,从而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
其中图5所示的冷媒循环路径适用于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中的液体部分低于预定值的情况,此时经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可以直接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图6所示的冷媒循环路径适用于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中的液体部分高于预定值的情况,由于此时经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直接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会造成第二气缸吸液、产生液击。所以此时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冷媒全部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内进行蒸发换热,以便将液态冷媒在一定程度上全部蒸发成气态冷媒后再进入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由此可以降低压缩机1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在图5和图6所示的两种情况下都可以参与到冷媒循环中,进而可以保证压缩机1的运行能力。
如图7中的箭头示出了制热循环中第二进气口12与分离出口43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其中第一通断阀62打开且第二通断阀63关闭,制热模式下,第一阀口71与第三阀口73连通,第二阀口72与第四阀口74连通。具体地,冷媒循环路径如下: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的冷媒气体经第一阀口71进入到四通换向阀7中,再从第三阀口73排出四通换向阀7。从四通换向阀7内排出后,冷媒通过第二室内端口52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再从第一室内端口51排出室内换热器5。从室内换热器5流出的冷媒经第二节流装置8节流后,通过室内换热器接口42进入到气液分离装置4内进行气液分离。其中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液态冷媒,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流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再经过第一节流装置3节流后流向第二室外端口22,通过第二室外端口22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第一室外端口21排出室外换热器2。而后再经由第二阀口72进入到四通换向阀7内,再从第四阀口74排出四通换向阀7。从四通换向阀7流出的冷媒经第一进气口11进入到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从分离出口43排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依次经第一通断阀62、第一连通口611、第三连通口613后流向第二进气口12,从而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
如图8中的箭头示出了制热循环中第二进气口12与第一室外端口21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其中第二通断阀63打开且第一通断阀62关闭,制热模式下,第一阀口71与第三阀口73连通,第二阀口72与第四阀口74连通。具体地,冷媒循环路径如下: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的冷媒气体经第一阀口71进入到四通换向阀7中,再从第三阀口73排出四通换向阀7。从四通换向阀7内排出后,冷媒通过第二室内端口52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再从第一室内端口51排出室内换热器5。从室内换热器5流出的冷媒经第二节流装置8节流后,通过室内换热器接口42进入到气液分离装置4内进行气液分离。其中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冷媒,全部经由室外换热器接口41流出气液分离装置4,再经过第一节流装置3节流后流向第二室外端口22,通过第二室外端口22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换热。在室外换热器2内换热后的冷媒经由第二阀口72进入到四通换向阀7内,再从第四阀口74排出四通换向阀7。从四通换向阀7流出的冷媒的一部分经第一进气口11进入到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从四通换向阀7流出的冷媒的另一部分,依次经第二通断阀63、第二连通口612、第三连通口613后流向第二进气口12,从而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
其中图7所示的冷媒循环路径适用于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中的液体部分低于预定值的情况,此时经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可以直接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图8所示的冷媒循环路径适用于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中的液体部分高于预定值的情况,由于此时经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直接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会造成第二气缸吸液、产生液击。所以此时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冷媒全部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蒸发换热,以便将液态冷媒在一定程度上全部蒸发成气态冷媒后再进入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内,由此可以降低压缩机1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在图7和图8所示的两种情况下都可以参与到冷媒循环中,进而可以保证压缩机1的运行能力。
下面参照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
与图5-图8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该制冷系统100中切换装置6包括三通电磁阀64。其中三通电磁阀64具有:第一电磁阀口641、第二电磁阀口642和第三电磁阀口643。
如图9所示,第一电磁阀口641与分离出口43相连,第二电磁阀口642与第四阀口74相连,第三电磁阀口643与第二进气口12相连。当第二进气口12与分离出口43导通时,第一电磁阀口641与第三电磁阀口643打开,第二电磁阀口642关断,与图5和图7所示的冷媒流向相同的是,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冷媒可以依次经第一电磁阀口641、第三电磁阀口643和第二进气口12直接流入至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当第二进气口12与室内换热器5的第二室内端口52导通时,第二电磁阀口642与第三电磁阀口643打开,第一电磁阀口641关断,与图6所示的冷媒流向相同的是,此时从室内换热器接口42排出的冷媒可以经室内换热器5换热后,一部分冷媒经第一进气口11流入至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另一部分冷媒依次经第二电磁阀口642、第三电磁阀口643,从而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当第二进气口12与室外换热器2的第一室外端口21导通时,第二电磁阀口642与第三电磁阀口643打开,第一电磁阀口641关断,与图8所示的冷媒流向相同的是,此时从室外换热器接口41排出的冷媒可以经室外换热器2换热后,一部分冷媒经第一进气口11流入至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另一部分冷媒依次经第二电磁阀口642、第三电磁阀口643,从而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
通过设置三通电磁阀64,从而可以由一个结构代替上述实施中的三通阀61、第一通断阀62和第二通断阀63三个结构,由此可以简化制冷系统100的结构,方便连接组装。
可选地,如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0还包括第二储液器10,第二储液器10连接在第二进气口12处。通过设置第二储液器10,从而可以将进入到第二气缸内的冷媒中液体部分、杂质等进行过滤,以保证第二气缸的运行可靠。
下面参照图10-图11描述根据图5-图9所示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中如图5-图9所述的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
当利用该制冷系统进行制冷时,如图10所示,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b1:启动压缩机,选择制冷模式,控制切换装置且使第二进气口与分离出口相连。
Sb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Sb21:当Y/Q<n时,控制切换装置且使第二进气口与分离出口相连,并继续进行上述检测判断步骤。也就是说,从分离出口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部分低于预定值,此时说明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液分离效果较好,可以使从分离出口排出的气态冷媒直接排入第二气缸。而后,继续回到上述步骤Sb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Sb22:当Y/Q≥n时,控制切换装置且使第二进气口与第二室内端口相连,并继续进行上述检测判断步骤。也就是说,从分离出口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部分高于预定值,此时说明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液分离效果较差,此时可以利用切换装置使从气液分离装置排出的气态冷媒全部进入到室内换热器内进行换热后再排入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而后,继续回到上述步骤Sb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从而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能力。
可选地,n取值范围为0<n≤0.5。其中,n可以是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体积比值,也可以是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质量比值。其检测方法不受限制,只要能够检测到冷媒进入到第二气缸内是否会造成液击情况即可。
当利用该制冷系统进行制热时,如图11所示,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c1:启动压缩机,选择制热模式,控制切换装置且使第二进气口与分离出口相连。
Sc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Sc21:当Y/Q<n时,控制切换装置且使第二进气口与分离出口相连,并继续进行上述检测判断步骤。也就是说,从分离出口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部分低于预定值,此时说明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液分离效果较好,可以使从分离出口排出的气态冷媒直接排入第二气缸。而后,继续回到上述步骤Sc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Sc22:当Y/Q≥n时,控制切换装置且使第二进气口与第一室外端口相连,并继续进行上述检测判断步骤。也就是说,从分离出口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部分高于预定值,此时说明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液分离效果较差,此时可以利用切换装置使从气液分离装置排出的气态冷媒全部进入到室外换热器内进行换热后再排入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而后,继续回到上述步骤Sc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从而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能力。
可选地,n取值范围为0<n≤0.5。其中,n可以是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体积比值,也可以是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质量比值。其检测方法不受限制,只要能够检测到冷媒进入到第二气缸内是否会造成液击情况即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具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压缩机具有与所述第一气缸连通的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二气缸连通的第二进气口和排气口;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室外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
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室外端口相连;
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具有室外换热器接口、室内换热器接口和分离出口,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接口相连;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室内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室内端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以及
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分离出口、所述第二室内端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分别相连,以使所述第二进气口通过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分离出口和所述第二室内端口之一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储液器,所述第一储液器连接在所述第一进气口处;
第二储液器,所述第二储液器连接在所述第二进气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
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包括第一连通口至第三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所述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二室内端口相连,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
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分离出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分离出口;
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二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二室内端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二室内端口。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三通电磁阀,所述三通电磁阀具有:
第一电磁阀口,所述第一电磁阀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
第二电磁阀口,所述第二电磁阀口与所述第二室内端口相连;
第三电磁阀口,所述第三电磁阀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启动所述压缩机,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以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
检测并判断从所述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室内端口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取值范围为0<n≤0.5。
8.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具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压缩机具有与所述第一气缸连通的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二气缸连通的第二进气口和排气口;
四通换向阀,所述四通换向阀具有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室外端口与所述第二阀口相连;
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室外端口相连;
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具有室外换热器接口、室内换热器接口和分离出口,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接口相连;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室内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室内端口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
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以及
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分离出口、所述第四阀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分别相连,以使所述第二进气口通过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分离出口、所述第一室外端口和所述第二室内端口之一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储液器,所述第一储液器连接在所述第一进气口处;
第二储液器,所述第二储液器连接在所述第二进气口处。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
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包括第一连通口至第三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所述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
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分离出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分离出口;
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二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四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三通电磁阀,所述三通电磁阀具有:
第一电磁阀口,所述第一电磁阀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
第二电磁阀口,所述第二电磁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
第三电磁阀口,所述第三电磁阀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
1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制冷系统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启动所述压缩机,选择制冷模式,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
检测并判断从所述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室内端口相连;
启动所述压缩机,选择制热模式,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
检测并判断从所述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分离出口相连;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室外端口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取值范围为0<n≤0.5。
CN201510760115.5A 2015-11-09 2015-11-09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52583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60115.5A CN105258378B (zh) 2015-11-09 2015-11-09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60115.5A CN105258378B (zh) 2015-11-09 2015-11-09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58378A true CN105258378A (zh) 2016-01-20
CN105258378B CN105258378B (zh) 2017-11-10

Family

ID=55098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60115.5A Active CN105258378B (zh) 2015-11-09 2015-11-09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5837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83307A (zh) * 2016-04-29 2016-07-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暖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783301A (zh) * 2016-04-29 2016-07-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暖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783302A (zh) * 2016-04-29 2016-07-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单冷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60299A (ja) * 1996-12-02 1998-06-19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H11132575A (ja) * 1997-10-23 1999-05-2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7032857A (ja) * 2005-07-22 2007-02-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装置
JP2012002418A (ja) * 2010-06-16 2012-01-05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気液分離装置
WO2013005424A1 (ja) * 2011-07-05 2013-01-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574966A (zh) * 2012-07-30 2014-02-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式空调系统及其除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60299A (ja) * 1996-12-02 1998-06-19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H11132575A (ja) * 1997-10-23 1999-05-2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7032857A (ja) * 2005-07-22 2007-02-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装置
JP2012002418A (ja) * 2010-06-16 2012-01-05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気液分離装置
WO2013005424A1 (ja) * 2011-07-05 2013-01-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574966A (zh) * 2012-07-30 2014-02-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式空调系统及其除霜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83307A (zh) * 2016-04-29 2016-07-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暖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783301A (zh) * 2016-04-29 2016-07-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暖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783302A (zh) * 2016-04-29 2016-07-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单冷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58378B (zh) 2017-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38273B (zh) 补气增焓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05241134A (zh)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运行方法
US9587865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US9625181B2 (en) Refrigerator cycle system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the same including a gas-liquid separator and a liquid refrigerant remover
CN104251575A (zh) 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5402964A (zh) 气液分离器及具有其的冷冻循环装置、制冷系统
CN107816818A (zh) 一种冷库用带热气融霜的复叠式制冷系统
CN204176743U (zh) 空调系统
CN105258378A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3980733U (zh) 空调系统
CN102506557A (zh) 制冷设备、及其化霜过程中的切换单元控制方法
CN105758036A (zh) 单冷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2432744U (zh) 补气增焓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203980699U (zh) 空调系统
CN205102289U (zh) 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CN102338513B (zh) 制冷系统和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冰箱
CN105299947A (zh) 空调系统
KR101161381B1 (ko)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JP2004085019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5402963B (zh) 制冷系统及气液分离器
CN105222420A (zh) 空调系统
CN105737436A (zh) 一种风冷与压缩制冷联合的冷水机组及控制方法
CN105627613A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5650925A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896808A (zh) 多联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