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27264B -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27264B
CN105227264B CN201410305560.8A CN201410305560A CN105227264B CN 105227264 B CN105227264 B CN 105227264B CN 201410305560 A CN201410305560 A CN 201410305560A CN 105227264 B CN105227264 B CN 1052272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 number
module
receiving
modulus
maxim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055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27264A (zh
Inventor
韩虎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TE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TE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TE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TE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0556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27264B/zh
Priority to PCT/CN2014/086037 priority patent/WO2015196566A1/zh
Publication of CN105227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72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272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72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 H04L1/203Details of error rate determination, e.g. BER, FER or 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端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并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进行第一阈值估算,将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为错误数据;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装置,通过本发明的方案,能够尽快检测到错误数据,以便及时修正,使数据能够正常收发。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检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制式下数据流量的不断提升,数据构建并发送的效率也就不断有更高的要求,该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来不及构建和发送等异常,这样就产生了发送错误数据的可能性。
目前数据传输主要集中在媒体接入控制层(MAC)、分组数据聚合层(PDCP)和无线链路控制层(RLC)这三层来完成,其中,无线链路控制层RLC,通过数据编号和窗口机制保证数据合法有序的传输,正常传输下,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窗口及数据编号(SN)是同步的。
然而,错误数据的传输总是难以避免的,一旦有错误数据产生,现有RLC协议上针对该种错误没有有效的检测和处理方案,只能等待错误累计以期望最终触发重建数据链接,因此,收发双方会长时间维持一种失效的数据连接,直到整个数据连接无法维持,满足双方异常释放的条件时才终止链接,这样长时间的失效链接,大大降低了LTE制式下数据业务传输效率及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及装置,能够对错误数据进行及时检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端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并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进行第一阈值估算,将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为错误数据。
上述方案中,所述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包括:
MOD_x=(x+Modulus-Base)%Modulus;
MOD_Vrh=(Vrh+Modulus–Base)%Modulus;
非确认UM模式:Base=(Vrh+Modulus-Win)%Modulus;
确认AM模式:Base=Vrr;
其中,MOD_x为当前接收序号的模数据,MOD_Vrh为最大接收序号的模数据,x为当前接收序号,Vrh为最大接收序号,Vrr是接收端最小确认序号,Win为接收端窗口大小,Modulus为接收端窗口大小的2倍。
上述方案中,所述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进行第一阈值估算具体为:所述第一阈值=(sf2-sf1)*TB*模式系数,其中,sf2为最大接收序号对应数据的子帧号,sf1为当前接收序号对应数据的子帧号,TB为数据传输块个数,模式系数为上行子帧数或下行子帧数与子帧总数的比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将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包括:
比较(MOD_x+Modulus-MOD_Vrh)%Modulus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上述方案中,该方法还包括:发送端通过接收端反馈的状态包检测错误数据。
上述方案中,所述发送端通过接收端反馈的状态包检测错误数据,包括:发送端确定接收到的状态包中的确认序号不在发送端的窗口范围之内,对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将取模处理后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差值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确认序号对应的数据是接收端处理错误数据产生的,反馈发送端的窗口变量给接收端。
上述方案中,该方法还包括: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反馈的窗口变量后,根据接收到的窗口变量修正接收窗口,丢弃错误数据。
上述方案中,该方法还包括: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小于第二阈值时,确定确认序号对应的数据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传产生的,丢弃所述状态包。
上述方案中,所述对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包括:
MOD_Vta=(Vta+1024-Base)%1024;
MOD_ACK_SN=(ACK_SN+1024-Base)%1024;
AM:Base=Vta;
其中,MOD_Vta为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模数据,MOD_ACK_SN为确认序号的模数据,Vta为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ACK_SN为确认序号。
上述方案中,所述将取模处理后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差值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为:
比较(MOD_Vta+1024-MOD_ACK_SN)%1024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阈值通过最大HARQ重传时间与状态包发送间隔时间的比值来估算。
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接收到的状态包中的确认序号不在发送端的窗口范围之内包括:判断确认序号是否在发送端的最大发送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之间,如果否,则确认序号不在发送端的窗口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取模处理模块、第一阈值确定模块和第一判断模块;
第一取模处理模块,用于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并将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发送给第一判断模块;
第一阈值确定模块,用于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进行第一阈值估算,并将估算的第一阈值发送给第一判断模块;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将收到第一取模处理模块发送的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与收到第一阈值确定模块发送的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为错误数据。
上述方案中,该装置还包括: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判断模块发送的当前接收序号,将所述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丢弃;
相应的,所述第一判断模块,还用于在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为错误数据后,发送所述当前接收序号给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发送端发送的窗口变量修正接收窗口,并丢弃错误数据。
上述方案中,该装置还包括:状态包反馈模块,用于向发送端反馈状态包。
上述方案中,该装置还包括:第二判断模块和第二取模处理模块;其中,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接收接收端发送的状态包,并确定接收到的状态包中的确认序号不在发送端的窗口范围之内,将确认序号发送给第二取模处理模块;
还用于将收到第二取模处理模块发送的取模处理后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差值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在确认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确认序号对应的数据是接收端处理错误数据产生的,反馈发送端的窗口变量给接收端;
第二取模处理模块,用于对接收到第二判断模块发送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将取模处理后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差值发送给第二判断模块。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判断模块,还用于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小于第二阈值时,确定确认序号对应的数据是HARQ重传产生的,丢弃所述状态包。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记录模块、第一取模处理模块、第一阈值确定模块、第一判断模块、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和状态包反馈模块设置在用作接收端的网络节点,所述第二判断模块、第二取模处理模块设置在用作发送端的网络节点;
或者,所述第一记录模块、第一取模处理模块、第一阈值确定模块、第一判断模块、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状态包反馈模块、第二判断模块、和第二取模处理模块设置在一个网络节点上,所述网络节点用作接收端时,启用上述第一记录模块、第一取模处理模块、第一阈值确定模块、第一判断模块、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和状态包反馈模块,所述网络节点用作发送端时,启用上述第二判断模块、第二取模处理模块。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及装置,接收端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并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进行第一阈值估算,将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为错误数据;如此,能够尽快检测到错误数据,以便及时修正,使数据能够正常收发;同时提高了数据传输正确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现RLC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现RLC层接收端错误数据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现RLC层发送端错误数据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现一种RLC层错误数据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现另一种RLC层错误数据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接收端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并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进行第一阈值估算,将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为错误数据。
RLC协议中,确认(AM)模式下,通过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HARQ)机制保证数据完整传输,HARQ机制要求用户设备(UE)和网络侧分别给对方反馈状态报告,以要求对方重发未完整接收的数据,通过反馈不断修正,能够使收发双方数据同步;然而,非确认(UM)模式下,并没有HARQ机制,只能依靠数据正确传输,来保证收发双方数据同步。错误数据不是发送端实际要发送的数据,可能是旧数据,或者不完整的数据。一旦错误数据被接收端当作正常数据处理时,接收端维护的窗口就会异常滑动,从而导致和发送端不同步,这样接收端后续会将原本正确的数据进行特别处理,严重时甚至会丢弃;在AM模式下,接收端会反馈一个异常的状态包,该状态包不能被发送端正常处理,因此,ARQ机制将完全失去作用,数据链接不能进行有效的数据通信。
本发明主要基于RLC协议数据编码和窗口机制下,在错误数据发生时,能够快速检测错误,及时纠错,保证数据正确、有序、完整地传输。
下面通过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现一种RLC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接收端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
具体的,接收端对窗口数据按序号进行编号,并记录接收序号,由于RLC窗口是循环的,因此将当前接收序号和已记录的最大接收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后才能进行后续数值比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接收端对窗口数据按序号进行编号,并记录接收序号及对应数据,此处的编码方式、记录方式在RLC协议中已有规定,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步骤102:接收端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进行第一阈值估算;
具体的,找出已记录的最大接收序号对应数据的子帧号;接收当前接收序号SN=x,并记录x对应数据的子帧号;然后根据当前接收序号x对应数据的子帧号、最大接收序号对应数据的子帧号进行第一阈值估算。
步骤103:接收端将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
这里,取模处理后的值与第一阈值是同底,所以,可以进行大小比较。
步骤104: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为错误数据;
具体的,确定当前接收序号SN=x对应的数据是错误数据后,启动纠正机制,丢弃该错误数据,并且不更新接收端的窗口变量,以保持和发送窗口同步。
由于存在UM模式和AM模式,所以,本发明错误数据检测方式分为:接收端检测和发送端检测,其中,UM模式下,仅有接收端检测;AM模式下,除接收端检测外,还增加发送端检测;两种检测方式下,错误数据的纠正均在接收端进行。
其中,实现RLC层接收端错误数据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接收端记录最大接收序号,并记录最大接收序号对应数据的子帧号;
具体的,记录最大接收序号为Vrh,并记录最大接收序号Vrh对应数据的子帧号为sf1;
这里,由于接收端对窗口数据进行了编号,并记录接收序号SN,因此,接收序号分别和窗口数据是一一对应。
步骤202:接收端记录当前接收序号,并记录当前接收序号对应数据的子帧号;
具体的,记录当前接收序号为SN=x,并记录当前接收序号x对应数据的子帧号为sf2。
步骤203:判断当前接收序号是否在接收端窗口之内;如果是,则进入步骤204,否则,进入步骤208;
这里,接收端判断当前接收序号是否在接收端窗口之内,通过将当前接收序号SN=x与最大接收序号Vrh和接收端最小确认序号Vrr进行比较,若当前接收序号SN=x在最大接收序号Vrh和接收端最小确认序号Vrr之间,则当前接收序号SN=x在接收端窗口之内;否则,当前接收序号SN=x不在接收端窗口之内。
步骤204:接收端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
具体的,接收端对当前接收序号SN=x和最大接收序号Vrh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具体取模为:
MOD_x=(x+Modulus–Base)%Modulus;
MOD_Vrh=(Vrh+Modulus–Base)%Modulus;
UM模式:Base=(Vrh+Modulus-Win)%Modulus;
AM模式:Base=Vrr;
其中,其中,MOD_x为当前接收序号的模数据,MOD_Vrh为最大接收序号的模数据,x为当前接收序号,Vrh为最大接收序号,Vrr为接收端最小确认序号,Win为窗口大小,Modulus为窗口大小的2倍。
步骤205:接收端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进行第一阈值估算;
具体的,接收端接收当前接收序号SN=x,并记录x对应数据的子帧号sf2;找出已记录的最大接收序号Vrh对应数据的子帧号sf1;然后根据sf1、sf2进行第一阈值估算,
这里,设第一阈值为Y1,则Y1=(sf2-sf1)*TB*模式系数,其中,TB为数据传输块个数,模式系数为上行子帧数或下行子帧数与子帧总数的比值;
这里,模式系数在时分复用(TDD)制式下和频分复用(FDD)制式下不同,在TDD制式下,不同的子帧配比决定用于上行和下行的子帧个数,例如,配比一为1:7时,则确定上行子帧数4个,下行子帧数是6个;配比二为2:7时,则确定上行子帧数是2个,下行子帧数是8个;模式系数是上行子帧数或下行子帧数与子帧总数的比值,上述配比一、配比二子帧总数都是10(1个帧包含10个子帧),如果是上行,则模式系数为4/10或2/10,如果是下行,则模式系数是6/10或8/10;
而在FDD制式下,子帧总数是10,上行子帧数是10,下行子帧数也是10,则上行或下行时,模式系数都是10/10=1,因此,在FDD制式下,模式系数为1;
从以上推理可以看出,以上TDD、FDD两种制式下,模式系数最大值为1。
步骤206:接收端判断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果是,进入步骤207,否则,进入步骤208;
这里,设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为Q1,
Q1=(MOD_x+Modulus-MOD_Vrh)%Modulus,将所述差值Q1与上述第一阈值Y1进行大小比较。
步骤207: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是错误数据,进行纠错处理;
这里,接收端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是错误数据,进行纠正处理,即将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丢弃,并且不更新接收端的窗口变量。
步骤208: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是合法数据,进行正常处理;
这里,接收端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确定当前接收序号SN=x对应的数据是合法数据,对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正常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接收端未能完全检测到错误数据时,会向发送端反馈一个状态包以启动发送端检测,发送端根据接收端反馈的状态包进一步检测错误数据,具体实现RLC层发送端错误数据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发送端接收接收端反馈的状态包;
这里,状态包携带了接收端的窗口信息,接收端的窗口信息包括:接收到序号ACK_SN(下文称为确认序号),未接收到序号NACK_SN,以及未接收到序号对应的数据的分段信息,这些窗口信息在RLC协议中已有规定,简单来说,接收端反馈发送端哪些接收序号SN已收到,哪些接收序号SN没有收到,ACK_SN可为接收端接收的接收序号的上限,发送端收到状态包后,从ACK_SN往前查,将接收端收到的接收序号SN释放掉,没有接收到的进行重发;当然ACK_SN可包含在接收窗内,具体对ACK_SN的设置在RLC的协议中有规定。
步骤302:判断接收的状态包的确认序号是否在发送端的窗口之内,如果不是,则进入步骤303;如果是,则进入步骤307;
具体的,发送端判断状态包的确认序号ACK_SN是否在发送端的窗口之内,将确认序号ACK_SN与发送端的最大发送序号Vts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Vta进行比较,若确认序号ACK_SN在最大发送序号Vts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Vta之间,确认序号ACK_SN在发送端窗口之内,否则,确认序号ACK_SN不在发送端窗口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发送端同样对窗口数据进行编号设置,设置的编号分别与发送端窗口数据一一对应。
步骤303:发送端对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
具体的,发送端对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包括:MOD_Vta=(Vta+1024-Base)%1024;
MOD_ACK_SN=(ACK_SN+1024-Base)%1024;
AM:Base=Vta;
其中,MOD_Vta为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模数据,MOD_ACK_SN为确认序号的模数据,Vta为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ACK_SN为确认序号;
这里,RLC协议规定了:Vts是发送端最大发送序号,表示下一个将要发送的序号;Vta是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表示被接收端确认,且被接收端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下一个序号。例如,发送端发送序号为1、2、3、4,接收端收到的序号为1、2、4,则连续接收的序号为1、2,连续接收的序号中最大序号为2,待接收的序号为3,连续确认的最大序号的下一个序号为3,则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Vta=3,这个例子中,下一个将要发送的序号是5,则最大发送序号Vts=5,因此,Vta包含在Vts之内。
步骤304:发送端判断取模后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差值是否小于第二阈值,如果否,进入步骤305,如果是,进入步骤307;
这里,设取模处理后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差值为Q2,
Q2=(MOD_Vta+1024-MOD_ACK_SN)%1024,将Q2与第二阈值Y2进行大小比较,其中,第二阈值Y2=最大HARQ重传时间与状态包发送间隔时间的比值,其中,状态包发送间隔时间根据预设配置得到,最大HARQ重传时间=重传次数*每次重传时间,其中,重传次数、每次重传时间根据预设配置得到。
步骤305:确定确认序号对应的数据是接收端处理错误数据产生的,反馈窗口变量给接收端;
具体的,发送端确定取模后的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可以确定当前接收的确认序号ACK_SN对应的数据是接收端处理错误数据产生的,反馈窗口变量给接收端,窗口变量为: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Vta和最大发送序号Vts;
这里,需要构建控制数据类型(CPT)的控制信息,目前RLC协议的CPT控制信息只有一种格式,即CPT=0的状态包,因此,本发明可以扩充该CPT控制信息,增加一个CPT=1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携带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Vta和最大发送序号Vts给接收端。
步骤306: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窗口变量,进行纠错处理;
具体的,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反馈的窗口变量后,根据接收到的窗口变量,修正接收窗口,丢弃错误数据;
这里,接收端将自身的最大接收序号Vrh,即接收端窗口右边界,和发送端的最大发送序号Vts进行比较,选择最大接收序号Vrh和最大发送序号Vts两个变量里较小的一个;同理接收端将接收端最小确认序号Vrr,即接收端窗口左边界,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Vta进行比较,选择两者里较大的,两次选择得到的两个变量构成的窗口就是需要修正的窗口,该窗口内的数据就是错误数据,丢弃该窗口内的错误数据。
步骤307:确定确认序号对应的数据是HARQ重传产生的,则丢弃状态包;
这里,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第二阈值时,可以确定确认序号ACK_SN对应的数据是HARQ重传产生的,则丢弃接收到的状态包,本轮处理结束。
为了实现上述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实现RLC层错误数据检测装置,如图4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记录模块41、第一取模处理模块42、第一阈值确定模块43、第一判断模块44;其中,
第一记录模块41可由存储器实现,用于记录接收端窗口序号,并记录窗口序号对应的数据的子帧号;
具体的,第一记录模块41,用于记录最大接收序号Vrh,并记录最大接收序号对应数据的子帧号sf1;还用于记录当前接收序号SN=x,并记录当前接收序号对应数据的子帧号sf2;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接收端对窗口数据进行了编号,并记录为接收序号SN,接收序号SN分别和窗口数据一一对应,所以,第一记录模块41记录每个接收序号SN,并记录每个接收序号SN对应的数据的子帧号。
第一取模处理模块42可由处理器(CPU)实现,用于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并将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发送给第一判断模块;
具体的,第一取模处理模块42,用于对当前接收序号SN=x和最大接收序号Vrh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包括:
MOD_x=(x+Modulus–Base)%Modulus;
MOD_Vrh=(Vrh+Modulus–Base)%Modulus;
UM模式:Base=(Vrh+Modulus-Win)%Modulus;
AM模式:Base=Vrr;
其中,MOD_x为当前接收序号的模数据,MOD_Vrh为最大接收序号的模数据,x为当前接收序号,Vrh为最大接收序号,Vrr为接收端最小确认序号Win为窗口大小,Modulus为窗口大小的2倍。
第一阈值确定模块43可由处理器(CPU)实现,用于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进行第一阈值估算,并将估算的第一阈值发送给第一判断模块44;
具体的,第一阈值确定模块43,用于接收当前接收序号SN=x,并记录x对应数据的子帧号sf2;找出已记录的最大接收序号Vrh对应数据的子帧号sf1;然后根据sf1、sf2进行第一阈值Y1估算,第一阈值Y1=(sf2-sf1)*TB*模式系数;TB为数据传输块个数;模式系数为上行子帧数或下行子帧数与子帧总数的比值。
第一判断模块44可由比较器实现,用于判断接收序号是否在接收窗口之内,在确认接收序号在接收窗口之内时,将接收序号及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的子帧号发送给第一取模处理模块42;
具体的,第一判断模块44,用于将当前接收序号SN=x与最大接收序号Vrh和接收端最小确认序号Vrr进行比较,若当前接收序号SN=x在最大接收序号Vrh和接收端最小确认序号Vrr之间,则当前接收序号SN=x在接收端窗口之内,否则,当前接收序号SN=x不在接收端窗口之内;在确定当前接收序号SN=x在接收端窗口时,将接收序号SN=x,及x对应数据的子帧号sf2发送给第一取模处理模块42。
第一判断模块44,还用于将收到第一取模处理模块42发送的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与收到第一阈值确定模块43发送的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为错误数据;
这里,设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为Q1,
Q1=(MOD_x+Modulus-MOD_Vrh)%Modulus,将所述差值Q1与上述第一阈值Y1进行大小比较,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当前接收序号SN=x对应的数据是错误数据。
该装置还包括: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45,用于接收第一判断模块44发送的当前接收序号,将所述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丢弃;
相应的,所述第一判断模块44,还用于在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为错误数据后,发送所述当前接收序号给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45。
所述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45可由处理器(CPU)实现,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发送端发送的窗口变量修正接收窗口,并丢弃错误数据;
具体的,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45,用于将接收端的最大接收序号Vrh,即接收端窗口右边界,和发送端的最大发送序号Vts进行比较,选择最大接收序号Vrh和最大发送序号Vts两个变量里较小的一个;同理将接收端最小确认序号Vrr,即接收端窗口左边界,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Vta进行比较,选择两者里较大的;两次选择得到的两个变量构成的窗口就是需要修正的窗口,所述窗口内的数据就是错误数据,丢弃所述窗口内的错误数据。
另外,该装置还包括:状态包反馈模块46可由具有通信功能的主芯片实现,用于向发送端反馈状态包。
如图5所述,该装置还包括:第二判断模块51、第二取模处理模块52;其中,
第二判断模块51可由比较器实现,用于接收接收端发送的状态包,并确定接收到的状态包中的确认序号不在发送端的窗口范围之内,将确认序号发送给第二取模处理模块52;
具体的,第二判断模块51,具体用于将确认序号ACK_SN与发送端的最大发送序号Vts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Vta进行比较,若确认序号ACK_SN在最大发送序号Vts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Vta之间,则确认序号ACK_SN在发送端窗口之内,否则,确认序号ACK_SN不在发送端窗口之内。
第二判断模块51,还用于将收到第二取模处理模块52发送的取模处理后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差值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
这里,设取模后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差值为Q2,Q2=(MOD_Vta+1024-MOD_ACK_SN)%1024,将Q2与第二阈值Y2比较,其中,Y2=最大HARQ重传时间与状态包发送间隔时间的比值,其中,状态包发送间隔时间根据预设配置得到,最大HARQ重传时间=重传次数*每次重传时间,其中,重传次数、每次重传时间根据预设配置得到;
在确认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Q2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Y2时,则确定所述确认序号对应的数据是接收端处理错误数据产生的,反馈窗口变量给接收端;这里,反馈的窗口变量为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Vta和最大发送序号Vts。
具体的,第二判断模块51,用于在确认取模后的所述差值Q2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Y2时,确定所述确认序号ACK_SN是接收端处理错误数据产生的,构建控制数据类型(CPT)的控制信息;
这里,目前RLC协议的CPT控制信息只有一种格式,即CPT=0的状态包,这里,通过扩充该CPT控制信息,即增加一个CPT=1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携带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Vta和最大发送序号Vts给接收端,并将携带的Vta、Vts反馈给接收端。
第二取模处理模块52可由处理器(CPU)实现,用于对接收到第二判断模块51发送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将取模处理后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差值发送给第二判断模块51;
具体的,第二取模处理模块52,用于对确认序号ACK_SN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Vta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包括:
MOD_Vta=(Vta+1024-Base)%1024;
MOD_ACK_SN=(ACK_SN+1024-Base)%1024;
AM模式:Base=Vta;
其中,MOD_Vta为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模数据,MOD_ACK_SN为确认序号的模数据,Vta为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ACK_SN为确认序号。
上述第一记录模块41、第一取模处理模块42、第一阈值确定模块43、第一判断模块44、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45、和状态包反馈模块46可以设置在用作接收端的网络节点,上述第二判断模块51、第二取模处理模块52可以设置在用作发送端的网络节点,当网络节点既用作接收端也用作发送端时,上述第一记录模块41、第一取模处理模块42、第一阈值确定模块43、第一判断模块44、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45、状态包反馈模块46、第二判断模块51、和第二取模处理模块52可以同时设置在所述网络节点上,但此时,所述网络节点用作接收端时,启用上述第一记录模块41、第一取模处理模块42、第一阈值确定模块43、第一判断模块44、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45、和状态包反馈模块46,所述网络节点用作发送端时,启用上述第二判断模块51、第二取模处理模块52,所述网络节点可以是移动终端、或基站、或路由器。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接收端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并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进行第一阈值估算,将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为错误数据;如此,能够尽快检测到错误数据,以便及时修正,使数据能够正常收发;同时提高了数据传输正确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接收端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并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进行第一阈值估算,将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为错误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包括:
MOD_x=(x+Modulus-Base)%Modulus;
MOD_Vrh=(Vrh+Modulus–Base)%Modulus;
非确认UM模式:Base=(Vrh+Modulus-Win)%Modulus;
确认AM模式:Base=Vrr;
其中,MOD_x为当前接收序号的模数据,MOD_Vrh为最大接收序号的模数据,x为当前接收序号,Vrh为最大接收序号,Vrr是接收端最小确认序号,Win为接收端窗口大小,Modulus为接收端窗口大小的2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进行第一阈值估算具体为:所述第一阈值=(sf2-sf1)*TB*模式系数,其中,sf2为最大接收序号对应数据的子帧号,sf1为当前接收序号对应数据的子帧号,TB为数据传输块个数,模式系数为上行子帧数或下行子帧数与子帧总数的比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包括:
比较(MOD_x+Modulus-MOD_Vrh)%Modulus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发送端通过接收端反馈的状态包检测错误数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通过接收端反馈的状态包检测错误数据,包括:发送端确定接收到的状态包中的确认序号不在发送端的窗口范围之内,对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将取模处理后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差值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确认序号对应的数据是接收端处理错误数据产生的,反馈发送端的窗口变量给接收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反馈的窗口变量后,根据接收到的窗口变量修正接收窗口,丢弃错误数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小于第二阈值时,确定确认序号对应的数据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传产生的,丢弃所述状态包。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包括:
MOD_Vta=(Vta+1024-Base)%1024;
MOD_ACK_SN=(ACK_SN+1024-Base)%1024;
AM:Base=Vta;
其中,MOD_Vta为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模数据,MOD_ACK_SN为确认序号的模数据,Vta为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ACK_SN为确认序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取模处理后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差值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为:
比较(MOD_Vta+1024-MOD_ACK_SN)%1024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阈值通过最大HARQ重传时间与状态包发送间隔时间的比值来估算。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接收到的状态包中的确认序号不在发送端的窗口范围之内包括:判断确认序号是否在发送端的最大发送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之间,如果否,则确认序号不在发送端的窗口范围之内。
13.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第一取模处理模块、第一阈值确定模块和第一判断模块;
第一取模处理模块,用于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并将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发送给第一判断模块;
第一阈值确定模块,用于对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进行第一阈值估算,并将估算的第一阈值发送给第一判断模块;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将收到第一取模处理模块发送的取模处理后的当前接收序号和最大接收序号的差值与收到第一阈值确定模块发送的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为错误数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该装置还包括: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判断模块发送的当前接收序号,将所述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丢弃;
相应的,所述第一判断模块,还用于在确定当前接收序号对应的数据为错误数据后,发送所述当前接收序号给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发送端发送的窗口变量修正接收窗口,并丢弃错误数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状态包反馈模块,用于向发送端反馈状态包。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第二判断模块和第二取模处理模块;其中,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接收接收端发送的状态包,并确定接收到的状态包中的确认序号不在发送端的窗口范围之内,将确认序号发送给第二取模处理模块;
还用于将收到第二取模处理模块发送的取模处理后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差值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在确认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确认序号对应的数据是接收端处理错误数据产生的,反馈发送端的窗口变量给接收端;
第二取模处理模块,用于对接收到第二判断模块发送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分别进行取模处理,将取模处理后的确认序号和连续确认的最大发送序号的差值发送给第二判断模块。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判断模块,还用于在确定取模处理后的所述差值小于第二阈值时,确定确认序号对应的数据是HARQ重传产生的,丢弃所述状态包。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的第一记录模块、第一取模处理模块、第一阈值确定模块、第一判断模块、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和状态包反馈模块设置在用作接收端的网络节点,所述第二判断模块、第二取模处理模块设置在用作发送端的网络节点;
或者,所述装置的第一记录模块、第一取模处理模块、第一阈值确定模块、第一判断模块、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状态包反馈模块、第二判断模块、和第二取模处理模块设置在一个网络节点上,所述网络节点用作接收端时,启用上述第一记录模块、第一取模处理模块、第一阈值确定模块、第一判断模块、第一错误数据处理模块、和状态包反馈模块,所述网络节点用作发送端时,启用上述第二判断模块、第二取模处理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记录模块,用于记录接收端窗口序号,并记录窗口序号对应的数据的子帧号。
CN201410305560.8A 2014-06-27 2014-06-27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52272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05560.8A CN105227264B (zh) 2014-06-27 2014-06-27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及装置
PCT/CN2014/086037 WO2015196566A1 (zh) 2014-06-27 2014-09-05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05560.8A CN105227264B (zh) 2014-06-27 2014-06-27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27264A CN105227264A (zh) 2016-01-06
CN105227264B true CN105227264B (zh) 2019-07-09

Family

ID=54936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05560.8A Active CN105227264B (zh) 2014-06-27 2014-06-27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27264B (zh)
WO (1) WO20151965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9269B (zh) * 2017-08-22 2022-02-2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序列号动态调整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14374656B (zh) * 2020-10-14 2024-05-14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3505A (zh) * 2008-01-08 2009-07-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数据单元丢弃方法
CN101989896A (zh) * 2010-11-15 2011-03-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rq连接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2457914A (zh) * 2012-01-11 2012-05-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数据及上行调度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
CN103516492A (zh) * 2012-06-18 2014-01-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缓存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5841B (zh) * 2007-07-06 2012-07-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带池单元和远端射频单元的可靠通信方法
US8483133B2 (en) * 2008-03-25 2013-07-09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ing different traffic types over a common communication session
CN102378309B (zh) * 2010-08-12 2014-04-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网络的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3505A (zh) * 2008-01-08 2009-07-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数据单元丢弃方法
CN101989896A (zh) * 2010-11-15 2011-03-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rq连接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2457914A (zh) * 2012-01-11 2012-05-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数据及上行调度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
CN103516492A (zh) * 2012-06-18 2014-01-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缓存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96566A1 (zh) 2015-12-30
CN105227264A (zh) 2016-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51353B2 (en) HARQ transmission feedback for higher layer protocol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762059B1 (en) 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data, and a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data
TWI471024B (zh) 在基地台與行動台之間交換資料的方法與裝置
EP1968229B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US1015386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adopting a reliable stop-and-wait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rotocol
EP3251257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ata retransmission
US20170099128A1 (en) Radio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P1583274A1 (en) Method of stall identification and recovery
US20090271679A1 (en)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receiving-end apparatus
US20100153803A1 (en)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receiving side apparatus
KR20090030760A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시간 간격 재구성 장치 및 방법
US7733782B2 (en) Method and an arrangement for avoiding unnecessary retransmissions
CN108292973B (zh) 基于切换的接收成功的指示符
CN105227264B (zh)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错误数据检测方法及装置
KR20100063332A (ko) 왕복 지연시간이 긴 시스템에서의 arq와 harq의 상호작용 방법
US8761135B2 (e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US8924806B2 (en) User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retransmission control
KR20170043006A (ko) 통신 패킷 재전송을 수행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4998697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再送制御方法
KR20070090343A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부정적/긍정적 인지신호 에러를효율적으로 감지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18133004A1 (zh) 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CN113872736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