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11081A - 一种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11081A
CN105211081A CN201510578579.4A CN201510578579A CN105211081A CN 105211081 A CN105211081 A CN 105211081A CN 201510578579 A CN201510578579 A CN 201510578579A CN 105211081 A CN105211081 A CN 1052110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paration
composition
methyl
naphthyl acetate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7857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秀琼
彭山英
颜亚奇
伏晓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Guoguang Agro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Guoguang Agro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Guoguang Agro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Guoguang Agro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7857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11081A/zh
Publication of CN105211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110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所述组合物由萘乙酸和苄氨基嘌呤组成,所述萘乙酸与所述苄氨基嘌呤的重量比例为(1.0—10.0):1,所述组合物具有增强作物分蘖,促进作物壮籽增产的作用,其制剂通过溶剂、助剂或载体的筛选和配比,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提高有效成分萘乙酸和苄氨基嘌呤施用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同生育时期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协调好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关系是高产栽培的原则之一,其中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
粮食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干粒重三个方面构成。决定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关键是在分蘖期,一般分蘖出生越早越容易形成穗数,后期出生的分蘖,不容易形成穗数,所以应积极促进前期分蘖,抑制后期分蘖。如水稻田由于播种密度较大,养分、光照不足,基部节上的分蘖芽大多处于休眠状态,拔节以后生长中心转移,上部节的分蘖芽也都伏而不发,所以一般只有中位节的分蘖有发育。而决定每穗粒数的多少是在长穗期,如养分跟不上,会中途停止发育,形成败育小穗,降低结实率。决定粒重及最后产量是在结实期,粮食作物粒重是由谷粒大小及成熟度决定的,籽粒大小受谷壳大小的约束,成熟度取决于灌浆期物质积累的多少,如水稻出现早衰及贪青徒长,以及气候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造成灌浆不好,造成空秕,降低粒重,影响产量。而小麦应注意肥水管理,增强抗旱抗逆,防止早衰。
目前粮食作物的增产方式主要是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大量使用肥料,增加土壤肥力;也使用一些化控技术比如施用多效唑、矮壮素、苄氨基嘌呤、防落素、来调节生长,控制营养生长。然而施肥不当易产生肥害,如肥料过多会导致无效分蘖增多,过早封行,抗虫、抗病、抗倒伏能力减弱,贪青晚熟,结实率、千粒重下降,影响稻谷产量、质量;偏施氮肥,忽视磷、钾肥和农家肥的配合施用,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而调节剂使用不当可能抑制过度,易出现药害,影响茎和穗的发育,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所述组合物具有增强作物分蘖,促进作物壮籽增产的作用,其制剂通过溶剂、助剂或载体的筛选和配比,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提高有效成分萘乙酸和苄氨基嘌呤施用效果。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由萘乙酸和苄氨基嘌呤组成,所述萘乙酸与所述苄氨基嘌呤的重量比例为(1.0—10.0):1。
优选的,所述萘乙酸与所述苄氨基嘌呤的重量比例为(1.0—3.0):1。
更为优选的,所述萘乙酸与所述苄氨基嘌呤的重量比例为2.0:1。
更为优选的,所述萘乙酸与所述苄氨基嘌呤的重量比例为1.5:1。
本申请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含有上述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的制剂,所述组合物占所述制剂总重量的百分比为1—30%,所述制剂还包括至少2种选自溶剂、助剂、载体。
优选的,所述溶剂为至少一种选自水、乳酸、氢氧化钠、柠檬酸三钠、二甲基亚砜、四氢糠醇、N-甲基吡咯烷酮。
优选的,所述助剂为至少一种选自吐温80、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多糖苷、木质素磺酸钠。
优选的,所述载体为至少一种选自无水硫酸镁、硫酸铵、磷酸三钾、三聚磷酸钠、玉米淀粉、硅藻土、硝酸钙、硝酸钾。
本申请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上述组合物或制剂在增强有效分蘖,促进粮食作物壮籽增产上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粮食作物为小麦、水稻、玉米、大豆、高粱。
在本申请技术方案中,将萘乙酸和苄氨基嘌呤进行组合,使其具有增强作物分蘖,促进作物壮籽增产的作用,对上述组合物进行复配制剂,形成水剂、可溶粉剂、可溶粒剂等剂型,通过溶剂、助剂或载体的筛选和配比,使所述制剂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增强有效成分萘乙酸和苄氨基嘌呤施用效果。
其中,所述溶剂占所述制剂总重量的百分比为1—50%,优选为1—30%,所述助剂占所述制剂总重量的百分比为1—10%,优选为1—5%,所述载体占所述制剂总重量的百分比为1—40%,优选为1—30%。
其中,萘乙酸可促进根系发育,苄氨基嘌呤可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两者混合使用可调整株型,增加有效分蘖和有效穗数;
萘乙酸可促进坐果诱导开花结果,防花落,防花病;苄氨基嘌呤提高光合作用、抑制叶绿素分解,促进花芽形成和开花,两者组合使用,延缓生育后期叶片衰老,增加光合作用,促进坐果,促进穗长和结实率;
萘乙酸能够调整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分配,苄氨基嘌呤能提高抗伤害能力,两者组合使用,促进根系发达,增强对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分配利用率,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
作物籽粒灌浆需要各种酶类参与,萘乙酸可抗倒伏,增加结实率,苄氨基嘌呤可促进有效分蘖和酶的活性,两者组合使用,可延长灌浆时期,促进同化物质向籽粒部运输,增加淀粉等干物质积累,可增加千粒重,达到壮籽增产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1、试验对象:水稻(品种:川优8377)
2、用药时期:孕穗期
3、实验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2061.2-2011》植物生长调节剂第2部分:促进、抑制植株生长试验茎叶喷雾,盆栽法;施药后待表面药液自然风干,移至室内,控制温度为20℃—30℃生长,观察生长情况。
4、数据统计分析:采用DPS6.55(Duncan)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得出水稻平均有效穗数/穴C1、水稻平均实粒数C2,平均千粒重C3,相对于空白对照(清水)的平均穗数增加率C4(%),相对于空白对照的平均实粒数增加率C5(%)以及相对于空白对照的平均千粒重C6(%)。
5、评价方法:利用Gowing公式求出理论混用后的平均穗数增长率E1、平均实粒数增加率E2、以及平均千粒重增加率E3。实际测定的混用后的评定指标C4、C5、C6分别与Gowing公式得出的理论指标E1、E2、E3相比较,实际值大于理论值10%的为协同增效的作用,实际值与理论值的差异在0—10%之间的为相加的作用,实际值小于理论值的为拮抗作用。结果见表1。
Gowing公式:E=x+y-xy/100;x、y为分别单用各组分所得的实际增加率或实际减少率。
其中所述水稻(川优8377),3月下旬播种育秧,秧田亩播种量20千克,秧龄28天内。4.5~5叶移栽,移栽密度16.5×20厘米,每穴插2粒谷秧;旱育抛秧3月15~20日上盘,秧龄3叶1心,亩基本苗8~10万。中等偏上施肥水平,重施底肥,多施有机肥,早施追肥,重施磷、钾肥,后期看苗补肥。浅水栽秧,湿润灌溉,适时晒田。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主要病虫害。
表1各单剂或组合物应用于水稻植株的室内试验结果
实施例二
1、试验对象:小麦(品种:川育16)
2、用药时期:孕穗期
3、实验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2061.2-2011》植物生长调节剂第2部分:促进、抑制植株生长试验茎叶喷雾,盆栽法;施药后待表面药液自然风干,移至室内,控制温度为10℃—25℃生长,观察生长情况。
4、数据统计分析:采用DPS6.55(Duncan)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得出小麦平均株高S1(cm)、小麦平均有效穗数S2(个/m2),平均千粒重S3(g),相对于空白对照(清水)的平均株高增加率S4(%),相对于空白对照的平均有效穗数增加率S5(%)以及相对于空白对照的平均千粒重增加率S6(%)。
5、评价方法:利用Gowing公式求出理论混用后的平均穗数增长率E4、平均实粒数增加率E5、以及平均千粒重增加率E6。实际测定的混用后的评定指标S4、S5、S6分别与Gowing公式得出的理论指标E4、E5、E6相比较,实际值大于理论值10%的为协同增效的作用,实际值与理论值的差异在0—10%之间的为相加的作用,实际值小于理论值的为拮抗作用。结果见表2。
Gowing公式:E=x+y-xy/100;x、y为分别单用各组分所得的实际增加率或实际减少率。
其中所述小麦全生育期180天左右,株高83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穗纺锤形,小穗着生密度中等,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籽粒卵圆形,饱满。
表2各单剂或组合物应用于小麦植株的室内试验结果
实施例三
1、试验对象:水稻(品种:泸优香104)
2、试验时间:3月下旬至8月下旬
3、气候状况:20~40℃,风速3-6级,湿度70~90%
4、试验方法:采用全株喷雾的方式进行施药,于7日后,进行第二次施药,两次施药时间均在上午10:00左右。再分别于7日后、14日后进行第一次、第二次观察喷施药物的安全性。根据《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2061.2-2011》(二标准),每小区取5点样,每点随机取样4株,共20株调查其株高、穗长、结实率,并在收获期测量千粒重、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结果见表3、表4。
其中,所述水稻(泸优香104)全生育期平均143.5天,性喜高温多湿,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
表3实施例三室内试验测定统计数据(1)
表4实施例三室内试验测定统计数据(2)
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的试验数据可以看出,本申请技术方案对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药效作用下,可增加分蘖数和有效穗数,促进穗长和结实率,增加淀粉等干物质的积累,增加千粒重,最终达到壮籽增产的效果,其中萘乙酸和苄氨基嘌呤的重量比例在(1—10):1时,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此外,针对不同的水稻或小麦的品种,其重量比例在(1—3):1时,协同增效的作用更强,其中重量比例为1.5:1,以及2:1时,为最优方案。
实施例四
一种含有本申请所述壮籽增产组合物的制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其制备方法为:
(1)取氢氧化钠溶解于少量水中,升温至50—60℃,保温搅拌溶解20分钟;
(2)加入烷基多糖苷,溶解混合均匀;
(3)加入水混合均匀,降温至常温后过滤,形成成品。
参照NY/T1427-2007农药常温贮存稳定性试验通则,对上述制剂进行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如表5。
表5实施例四制剂稳定性试验结果
实施例五
一种含有本申请所述壮籽增产组合物的制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其制备方法为:
(1)用少量水将氢氧化钠溶解,升温至80℃,加入苄氨基嘌呤溶解后,加入萘乙酸溶解,形成溶液①;
(2)将二甲基亚砜和柠檬酸三钠溶于余量的水中,并升温至80℃,形成溶液②;
(3)将溶液②加入①,保温混合搅拌30分钟,降温至常温后过滤,形成成品。
参照NY/T1427-2007农药常温贮存稳定性试验通则,对上述制剂进行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如表6。
表6实施例五制剂稳定性试验结果
实施例六
一种含有本申请所述壮籽增产组合物的制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其制备方法为:
(1)用乳酸将萘乙酸和苄氨基嘌呤溶解,升温至50℃;
(2)加入柠檬酸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溶解混合均匀;
(3)加入纯净水,搅拌均匀,冷却后过滤形成成品。
参照NY/T1427-2007农药常温贮存稳定性试验通则,对上述制剂进行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如表7。
表7实施例六制剂稳定性试验结果
实施例七
一种含有本申请所述壮籽增产组合物的制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其制备方法为:
(1)用N-甲基吡咯烷酮将萘乙酸和苄氨基嘌呤溶解,升温至50℃;
(2)加入柠檬酸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溶解混合均匀;
(3)加入纯净水,搅拌均匀,冷却后过滤形成成品。
参照NY/T1427-2007农药常温贮存稳定性试验通则,对上述制剂进行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如表8。
表8实施例七制剂稳定性试验结果
实施例八
一种含有本申请所述壮籽增产组合物的制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其制备方法为:
(1)用乳酸将萘乙酸和苄氨基嘌呤溶解,升温至50℃;
(2)加入柠檬酸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溶解混合均匀;
(3)加入纯净水,搅拌均匀,冷却后过滤形成成品。
参照NY/T1427-2007农药常温贮存稳定性试验通则,对上述制剂进行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如表9。
表9实施例八制剂稳定性试验结果
实施例九
一种含有本申请所述壮籽增产组合物的制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其制备方法为:
(1)将配方中的各原料按照配比计量、投入混合容器中进行预混合10~15分钟;
(2)将预混合后的物料进行粉碎;
(3)将粉碎后的物料进行再混合,混合时间10~15分钟。
参照NY/T1427-2007农药常温贮存稳定性试验通则,对上述制剂进行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如表10。
表10实施例九制剂稳定性试验结果
实施例十
一种含有本申请所述壮籽增产组合物的制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其制备方法为:
(1)将配方中的各原料按照配比计量、投入混合容器中进行预混合10~15分钟;
(2)将预混合后的物料进行粉碎;
(3)将粉碎后的物料进行再混合,混合时间10~15分钟。
(4)添加物料重量10%左右的水进行捏合、造粒、烘干,形成水分散粒剂成品。
参照NY/T1427-2007农药常温贮存稳定性试验通则,对上述制剂进行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如表11。
表11实施例十制剂稳定性试验结果
从实施例四至实施例十的数据可以看出,本申请所述的制剂中,水剂的稀释稳定性达标、pH值稳定,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率较小,可湿性粉剂的润湿性达标,pH值稳定,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率较小,水分散粒剂中,悬浮率在12个月时也能达到98.5%,分散性达到97.2%,保证了所述制剂在施用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发挥效果。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由萘乙酸和苄氨基嘌呤组成,所述萘乙酸与所述苄氨基嘌呤的重量比例为(1.0—10.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萘乙酸与所述苄氨基嘌呤的重量比例为(1.0—3.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萘乙酸与所述苄氨基嘌呤的重量比例为2.0: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萘乙酸与所述苄氨基嘌呤的重量比例为1.5:1。
5.一种含有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的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占所述制剂总重量的百分比为1—30%,所述制剂还包括至少2种选自溶剂、助剂、载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至少一种选自水、乳酸、氢氧化钠、柠檬酸三钠、二甲基亚砜、四氢糠醇、N-甲基吡咯烷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剂为至少一种选自吐温80、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多糖苷、木质素磺酸钠。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为至少一种选自无水硫酸镁、硫酸铵、磷酸三钾、三聚磷酸钠、玉米淀粉、硅藻土、硝酸钙、硝酸钾。
9.一种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或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制剂在增强有效分蘖,促进粮食作物壮籽增产上的应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粮食作物为小麦、水稻、玉米、大豆、高粱。
CN201510578579.4A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Pending CN1052110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78579.4A CN105211081A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78579.4A CN105211081A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11081A true CN105211081A (zh) 2016-01-06

Family

ID=54980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78579.4A Pending CN105211081A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用于壮籽增产的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11081A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0663A (zh) * 1998-09-08 1999-03-17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滇重楼种子发芽及其快速繁殖技术
JP2004290042A (ja) * 2003-03-26 2004-10-21 Hokkaido ササの増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0663A (zh) * 1998-09-08 1999-03-17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滇重楼种子发芽及其快速繁殖技术
JP2004290042A (ja) * 2003-03-26 2004-10-21 Hokkaido ササの増殖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强等: "NAA和6-BA在甘薯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阮海根等: "萘乙酸等促进莼菜生长繁殖研究初报", 《上海蔬菜》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4638C (zh) 玉米抗倒伏增产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875492B (zh) 一种有机糯米种植方法
CN104170630B (zh) 北方荞麦栽培方法
CN103636399B (zh) 一种小麦的种植方法
CN109315247B (zh) 一种利用紫云英和油菜活化土壤生产富硒水稻的方法
CN104876769B (zh) 一种改良土壤酸化的硅元素碱性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92413A (zh) 一种高效果蔬掺混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56997A (zh) 冬小麦生长调节剂
CN106717826A (zh) 玉米高产的种植方法
CN106472507B (zh) 一种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CN109907060B (zh) 含二氢卟吩铁的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及其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CN105418240A (zh) 一种含三七总皂苷的抗盐碱牛粪有机肥
CN108112430A (zh) 一种高纬度寒区燕麦草的种植方法
CN107231935A (zh) 一种高产、抗病的马铃薯栽培方法
CN106386811A (zh) 一种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CN102260116A (zh) 一种含低聚糖有机硅的植物营养剂
CN103694030B (zh) 一种含avg的防止柿树落花落果的保果防落剂
Kumar et al. Impact of nutri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on growth, productivity and profitability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CN102893743A (zh) 一种有机肥的使用方法
CN111213555A (zh) 一种丘陵区春玉米机械化种植方法
CN106316645A (zh) 一种根菜类蔬菜营养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14503993B (zh) 一种谷子抗逆抗倒伏调节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CN109104929A (zh) 一种提高盐碱地土壤肥力的方法
CN108934845A (zh) 一种燕麦的种植方法
CN101669516B (zh) 再生稻专用增产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0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