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80518B -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80518B
CN105180518B CN201510585586.7A CN201510585586A CN105180518B CN 105180518 B CN105180518 B CN 105180518B CN 201510585586 A CN201510585586 A CN 201510585586A CN 105180518 B CN105180518 B CN 1051805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er
partition
cavity
heat exchanger
parti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855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80518A (zh
Inventor
吴迎文
梁祥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51058558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805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80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80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805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805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流管(12),其为竖直设置,其中在所述集流管(12)的内部设置有包括至少一个带孔隔片的第一隔片结构,所述第一隔片结构将所述集流管(12)分隔成上下至少两个腔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集流管(12)外部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管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管结构连通所述至少两个腔体,根据本发明的集流管,能够有效地改善制冷剂分配的不均匀性,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能够使得换热器的热量得到有效的利用,增大换热器的有效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工作效率。本发明还涉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Description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换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具有高效、紧凑、质量轻、制冷剂充注量少、成本低、易回收、环保等优点,在汽车空调已应用的非常成熟,在家用空调领域也已大批量应用于单冷形式的室外机冷凝器中,但热泵形式的微通道换热器尚未有成熟的产品,其中一个主要的技术难题是分流不均。这是由于传统室外机冷凝器一般采用集流管竖直放置,气液两相制冷剂由于受重力影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气液分层,其中气态制冷剂容易聚集在集流管腔体的上部,液态制冷剂容易聚集在集流管腔体的下部,这种集流管内部分流不均匀性会导致进入各扁管内部的制冷剂流量有较大的差异。其中靠近集流管上部对应的扁管因制冷剂供应不足而导致蒸发过热严重,集流管下部对应的扁管因冷媒量过多而导致蒸发不完全,因而换热器换热没有被有效利用,使得换热器有效换热面积减小从而换热性能下降。因此气液两相分配不均成为热泵用微通道换热器一大技术难题,如何改善或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非常关键。
由于上述现有的空调系统由于集流管的气液分配不均而导致存在换热性能较低的技术问题,因此本发明研究设计出一种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和空调系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系统由于集流管的气液分配不均而导致存在换热性能较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流管,其为竖直设置,其中在所述集流管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带孔的第一隔片结构,所述隔片结构将所述集流管分隔成上下至少两个腔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集流管外部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管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管结构连通所述至少两个腔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片结构包括至少一组隔片组,每组隔片组由两个距离较近且均带孔的隔片构成,所述第一连接管结构从所述集流管靠近底端的腔体连通到每组隔片组的两个隔片之间形成的腔体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片结构包括四个均带孔的隔片,所述第一连接管结构包括两个连接管,其中一个连接管从所述集流管靠近底端的腔体连通到位于上方的两个所述隔片之间的腔体中,另一个从所述集流管靠近底端的腔体连通到位于下方的两个所述隔片之间的腔体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片结构包括四个均带孔的隔片,所述第一连接管结构包括三个连接管,靠近所述集流管底端的腔体通过其中一个连接管连接到第一分流器,所述第一分流器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另两个连接管,且该两个连接管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位于上方的两个隔片之间的腔体中、和连接到位于下方的两个隔片之间的腔体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片结构还包括设置于靠近集流管底端且带孔的隔片A。
优选地,位于上方的两个所述隔片中,位于上端的隔片的孔比位于下端的孔大;位于下方的两个所述隔片中,位于上端的隔片的孔比位于下端的孔大;位于靠近底端的第五个隔片的孔为最大。
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片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集流管中部位置将集流管分隔成上、下两段不连通的不带孔隔片。
优选地,所述集流管中部位置还设置有不带孔隔片,所述不带孔隔片上方设置有三个带孔的隔片,下方设置有三个带孔的隔片,位于最上方的两个隔片之间的腔体通过一连接管连通到该不带孔隔片上端的腔体中;位于最下端的腔体通过另一连接管连通到位于不带孔隔片下方两个带孔的隔片。
优选地,所述带孔的隔片的孔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优选地,所述孔的形状为圆形、三角形或方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包括前述的集流管,该集流管为第二集流管,还包括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之间通过平行设置的多个扁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内部也设有至少一个的第二隔片结构,所述第二隔片结构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分隔成至少两个腔体,该至少两个腔体通过第二连接管结构连通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外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隔片结构包括第一隔片,所述第一隔片与所述第一集流管顶端形成第一腔体,该第一腔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结构的第一连接管连通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外部。
优选地,位于所述第一隔片下方一定距离位置还设置有第二隔片,所述第二隔片将第一隔片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底端的腔体分隔成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二、第三腔体分别通过两根连接管连通到第二分流器中,再通过第二分流器的另一端连到外部。
优选地,当所述第二集流管中的第一隔片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管中部位置的不带孔隔片时,第一集流管中的所述第二隔片结构包括三个隔片,将第一集流管分隔成四个腔体,间隔的两两腔体之间通过管路连接后连接到外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包括前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根据本发明的集流管,能够有效地改善了制冷剂分配的不均匀性,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从而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工作效率。
2.根据本发明的集流管,能够使得换热器的热量得到有效的利用,增大换热器的有效换热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集流管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集流管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集流管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集流管中的带圆形孔的隔片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集流管中的带三角形孔的隔片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集流管中的带矩形孔的隔片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集流管中的带多个孔的隔片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1—第一集流管,12—第二集流管,2—扁管,3—翅片,41—第一隔片,42—第二隔片,43—第三隔片,44—第四隔片,45—第五隔片,46—第六隔片,47—第七隔片,48—第八隔片,49—第九隔片,410—第十隔片,51—第一连接管,51a—第一连接管第一支管,51b—第一连接管第二支管,52—第二连接管,52a—第二连接管第一支管,52b—第二连接管第二支管,53—第三连接管,54—第四连接管,55—第五连接管,62—第一分流器,61—第二分流器,71—第一腔体,72—第二腔体,73—第三腔体,74—第四腔体,75—第五腔体,76—第六腔体,77—第七腔体,78—第八腔体,79—第九腔体,710—第十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流管12,其为竖直设置,在所述集流管12的内部设置有包括至少一个带孔隔片的第一隔片结构。当设置一个第一隔片结构时,所述第一隔片结构将所述集流管12分隔成上下两个腔体;此种情况下,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集流管12外部的一个第一连接管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管结构连通所述两个腔体。
通过在集流管内部设置带孔的隔片,能够容许但进行流量限制地使得上方腔体的液体通过该孔进入下方的腔体、但不至于过多过快的下沉,同时容许但进行流量限制地使得下方腔体的气体通过该孔进入上方腔体、但不至于过多过快的上浮,并且通过将两个腔体进行连通的第一连接管结构能够有效地将下方腔体的流体通过该连接管结构被注入到上方的腔体中,使得大量沉积于下部的液体制冷剂进入到上方腔体中,再结合带孔隔片的有限制的融合作用,使得上、下方腔体中的气液制冷剂能够均匀地混合(或融合),能够有效地改善了制冷剂分配的不均匀性,使得靠近集流管上部对应的扁管不至于因制冷剂供应不足而导致蒸发过热严重,集流管下部对应的扁管不至于因冷媒量过多而导致蒸发不完全,使得换热器的热量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增大换热器的有效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从而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工作效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片结构包括至少一组隔片组,每组隔片组由两个距离较近且均带孔的隔片构成,所述第一连接管结构从靠近所述集流管底端的腔体连通到每组隔片组的两个隔片之间形成的腔体中,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该两个隔片上的孔(可称作喷射孔)向上和向下加速喷出,以提高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均匀混合作用,减少气液分层的现象。
通过在集流管内部设置有两个距离较近且均带孔的隔片构成至少一组隔片组,能够使得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连接管进入到隔片组中上下两个带孔的隔片腔体区域,冷媒进一步通过隔片孔平行于集流管轴向喷射,从而使得形成的雾状冷媒可达远离喷射孔远端的扁管,改善了制冷剂分配不均匀性从而提高了换热器换热性能。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片结构包括四个均带孔的隔片(第三隔片43、第四隔片44、第五隔片45和第六隔片46),所述第一连接管结构包括两个连接管(第三连接管53和第四连接管54),其中一个连接管(第三连接管53)从所述集流管12靠近底端的腔体连通到位于上方的两个所述隔片(第三隔片43和第四隔片44)之间的腔体中,另一个(第四连接管54)从所述集流管12底端腔体连通到位于下方的两个所述隔片(第五隔片45和第六隔片46)之间的腔体中。
通过两个连接管能够将集流管底端腔体内的流体分别导入到竖直集流管的位于上方的两个隔片之间的腔中和位于稍下方的两个隔片间的腔中,此种情况适用于集流管较长的情况,通过设置四个带孔的隔片(两组隔片组),使得两相制冷剂进入每组隔片组中间腔体从而产生多个分段灌流并喷射雾化的作用,从而使得集流管整个长度范围内的制冷剂液体和气体能够均匀地混合,改善了制冷剂分配的不均匀性,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实施例2,如图2所示,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片结构包括四个均带孔的隔片(第三隔片43、第四隔片44、第五隔片45和第六隔片46),所述第一连接管结构包括三个连接管(第三连接管53、第四连接管54和第五连接管55),所述集流管12靠近底端的腔体通过其中一个连接管(第五连接管55)连接到第一分流器62,所述第一分流器6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另两个连接管(第三连接管53、第四连接管54),且该两个连接管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位于上方的两个隔片(第三隔片43、第四隔片44)之间的腔体中、和连接到位于下方的两个隔片(第五隔片45和第六隔片46)之间的腔体中。
实施例2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的有效变形,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从集流管底端腔体连出一个连接管,连接到第一分流器后再分流连接到位于上方的两个隔片之间的腔体中、和位于下方的两个隔片之间的腔体中,采用分流器能够保证流出分流器的流体的流量基本一致,从而保证进入上方两个隔片之间和下方两个隔片之间的腔体中的制冷剂流量基本一致,从而提高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片结构还包括设置于靠近集流管12底端的带孔的隔片A(第七隔片47)。通过设置该隔片A(第七隔片47)能够进一步对下方气体制冷剂上升进行有限的限制和阻挡、和对上方液态制冷剂的下降进行有限的限制和阻挡,进一步保证了位于上方有较足够的液态制冷剂、和防止位于下方液态制冷剂过剩的情况,增强气、液制冷剂混合的均匀性,提高换热性能。
优选地,位于上方的两个所述隔片(第三隔片43和第四隔片44)中,位于上端的隔片的孔比位于下端的孔大;位于下方的两个所述隔片(第五隔片45和第六隔片46)中,位于上端的隔片的孔比位于下端的孔大;位于靠近底端的隔片A(第七隔片47)的孔为最大。由于气体压降较液体大,这样能够保证上方两隔片间腔体中的气、液朝着不同方向进行正常的喷射(气体向上、液体向下),由于大部分气体需从下往上通过第七隔片47,因此需将第七隔片孔孔径设置为最大才能减少压降,而43、44、45、46隔片通过的为液相或气液两相制冷剂,压降相对较小,因此孔径相对较小。
实施例3,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隔片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集流管12中部位置将集流管分隔成上、下两段不连通的不带孔隔片。与实施例1和2相比进一步使用隔片47将集流管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从而使得每根集流管(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对应的扁管单元数减少,减小了集流管的竖直高度,两部分分段进行回流喷射和混合,进一步优化并改善了气、液制冷剂之间均匀分配效果,从而提高了换热性能。
优选地,所述不带孔隔片(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七隔片47,注意与实施例1、2中的第七隔片47有所不同)上方设置有三个中间带孔的隔片(第四、第五、第六隔片44、45、46),下方设置有三个带孔的隔片(第八、第九和第十隔片48、49、410),位于最上方的两个隔片(第四隔片44、第五隔片45)之间的腔体通过一连接管(第三连接管53)连通到该不带孔隔片(第七隔片47)上端的腔体中;位于最下端的腔体通过另一连接管(第四连接管54)连通到位于不带孔隔片(第七隔片47)下方两个带孔的隔片(第八隔片48和第九隔片49)之间的腔体中。与实施例1和2相比进一步使用隔片47将集流管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从而使得每根集流管(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对应的扁管单元数减少,减小了集流管的竖直高度,两部分分段进行回流喷射和混合,进一步优化并改善了气、液制冷剂之间均匀分配效果,从而提高了换热性能。
优选地,所述带孔的隔片的孔设置为一个或多个。这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可根据需要而进行相应的设置(如需加大流通可设置为多个,如图10所示,需限制流通可设置为较少,如一个)。
如图7-9所示,优选地,所述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三角形或矩形。这是一种优选的开孔的形状,可根据开孔工具和加工难易程度而进行选择。
如图4-6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1(可称之为进出口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12,其中,所述第二集流管12为前述的集流管12(可称之为中间管),所述第二集流管12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上均设置有一一对应的多个连通孔,所述第二集流管12与第一集流管11之间通过设置与该连通孔个数对应的平行设置的多个扁管2连通。
通过在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二集流管12内部设置带孔的隔片,能够容许但进行流量限制地使得上方腔体的液体通过该孔进入下方的腔体、但不至于过多过快的下沉,同时容许但进行流量限制地使得下方腔体的气体通过该孔进入上方腔体、但不至于过多过快的上浮,并且通过将两个腔体进行连通的第一连接管结构能够有效地将下方腔体的流体通过该连接管结构被注入到上方的腔体中,使得大量沉积于下部的液体制冷剂进入到上方腔体中,再结合带孔隔片的有限制的融合作用,使得上、下方腔体中的气液制冷剂能够均匀地混合(或融合),能够有效地改善了制冷剂分配的不均匀性,使得靠近集流管上部对应的扁管不至于因制冷剂供应不足而导致蒸发过热严重,集流管下部对应的扁管不至于因冷媒量过多而导致蒸发不完全,使得换热器的热量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增大换热器的有效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11内部也设有至少一个的第二隔片结构(不带孔),所述第二隔片结构将所述第一集流管11分隔成至少两个腔体,该至少两个腔体通过第二连接管结构连通到所述第一集流管11的外部。通过第二隔片结构分隔成的至少两个腔体使得进口部分和出口部分有效地分开,再通过第二连接管结构连通到所述第一集流管11的外部,实现进液(气)和出气(液)的目的。
如图4-5所示,优选地,所述第二隔片结构包括第一隔片41,所述第一隔片41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顶端形成第一腔体71,该第一腔体71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结构的第一连接管51连通到所述第一集流管11的外部。通过第一隔片将第一集流管11的进口部分和出口部分有效地分开,再通过第一连接管将第一腔体连通到所述第一集流管11的外部,实现上部腔体(第一腔体71)进液(气)或出气(液)的目的,通过第二连接管52将下部腔体连通到外部。
如图4-5所示,优选地,位于所述第一隔片41下方一定距离位置还设置有第二隔片42,所述第二隔片42将第一隔片41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底端的腔体分隔成第二腔体72和第三腔体73,所述第二72、第三腔体73分别通过两根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一支管52a和第二连接管第二支管52b)连通到第二分流器61中,再通过第二分流器61的另一端连到外部。通过第二隔片42和第二分流器61实现了气液制冷剂均匀分配的目的和效果。优选地所述第二腔体72连接第二连接管第一支管52a,所述第三腔体73连通第二连接管第二支管52b,所述第二连接管第一支管52a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第二支管52b均连接到第二分流器61之后再汇合连接到第二连接管52。
实施例3,如图6所示,优选地,当所述第二集流管12中的第一隔片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管12中部位置的不带孔隔片时,第一集流管11中的所述第二隔片结构包括三个隔片(第一隔片41、第二隔片42和第三隔片43,注意与实施例1和2有所区分,其中第二隔片42位于第一集流管的中部将第一集流管分隔成上下不连通的两部分,与图3的实施例对应设置),将第一集流管11分隔成四个腔体(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腔体71、72、73、74),间隔的两两腔体之间通过管路连接后连接到外部(即第一腔体71通过管路51a和第三腔体73通过管路51b汇合后连接到管51,第二腔体72通过管路52a连接到第二分流器61、第四腔体74通过管路52b连接到第二分流器61,两者汇合后连接到管52)之间。与实施例1和2相比增加了一个隔片(总共3个隔片),将第一集流管分成上下四个腔体,从而使得每根集流管(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对应的扁管单元数减少,减小了集流管的竖直高度,并通过设置分流器来实现制冷剂均匀分配的目的,能够进一步优化并改善了气、液制冷剂之间均匀分配效果,从而提高了换热性能。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相邻扁管2之间的多个翅片。设置该多个翅片起到增强与被换热空间(或物体)之间的换热效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包括前述的微通道换热器。通过在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二集流管12内部设置带孔的隔片,能够容许但进行流量限制地使得上方腔体的液体通过该孔进入下方的腔体、但不至于过多过快的下沉,同时容许但进行流量限制地使得下方腔体的气体通过该孔进入上方腔体、但不至于过多过快的上浮,并且通过将两个腔体进行连通的第一连接管结构能够有效地将下方腔体的流体通过该连接管结构被注入到上方的腔体中,使得大量沉积于下部的液体制冷剂进入到上方腔体中,再结合带孔隔片的有限制的融合作用,使得上、下方腔体中的气液制冷剂能够均匀地混合(或融合),能够有效地改善了制冷剂分配的不均匀性,使得靠近集流管上部对应的扁管不至于因制冷剂供应不足而导致蒸发过热严重,集流管下部对应的扁管不至于因冷媒量过多而导致蒸发不完全,使得换热器的热量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增大换热器的有效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从而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工作效率。
优选地,所述微通道换热器为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外机换热器。能够增强空调系统与室外环境之间的换热效率。
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为热泵系统。这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能够增强热泵系统的换热性能。
下面连续并整体地介绍一下本发明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情况:
如图4所示,实施例1,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连接于第一、第二两根集流管之间平行的扁管2,位于上下两根扁管之间的翅片3;
所述第一隔片41、第二隔片42将第一集流管11分成第一腔体71、第二腔体72和第三腔体73,第三隔片43、第四隔片44、第五隔片45、第六隔片46、第七隔片47将第二集流管12分成第四腔体74、第五腔体75、第六腔体76、第七腔体77;
所述第一连接管51(制冷运行时为进气管,制热运行时为出气管)和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腔体71相连,第二连接管52a及第二连接管52b(制冷运行时为出液管、制热运行时为两相进管)一端分别和第一集流管11的第二腔体72和第三腔体73相连,另一端与第一分流器61相连;
所述第三连接管53的上端和第三隔片43及第四隔片44之间的腔体区域相连,下端和第七腔体77相连,第四连接管54的上端和第五隔片及第六隔片之间的腔体区域相连,下端和第七腔体77相连;
所述第三隔片43、第四隔片44、第五隔片45、第六隔片46、第七隔片47为带孔形式;
制冷工况运行时气态制冷剂从第一连接管51进入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腔体71后经扁管与空气换热形成一定干度的两相制冷剂到达第二集流管12,大部分液态制冷剂通过隔片孔47流入第二集流管12的第七腔体77,一部分具有一定干度的制冷剂分别通过隔片孔43、44、45、46进入到第三连接管53及第四连接管54中,然后进入第二集流管12的第七腔体77,三股流体汇合之后经扁管与空气换热进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二腔体72及第三腔体73,然后分别经第二连接管52a及52b进入到第一分流器61从第二连接管52出口流出。
制热工况运行时液态制冷剂从第二连接管52进入经第一分流器61节流之后形成一定干度的两相制冷剂分别通过第二连接管52a及52b流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二腔体72及第三腔体73,然后经扁管与空气换热之后进入第二集流管12的第七腔体77,此时大部分气态制冷剂通过隔片孔47进入到第二集流管12的第六腔体76中,一部分具有一定干度的两相制冷剂经第三连接管53进入到第三隔片43及第四隔片44之间形成的小腔体区域,另一部分经第四连接管54进入到第五隔片45及第六隔片46形成的小腔体区域,然后分别经隔片43、44、45、46的喷射孔加速流出达到近端和远端的扁管处,经与空气换热进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腔体区域71后从第一连接管51出口流出;
优选地,所述第三隔片43、第四隔片44之间含有1~3根扁管;所述第五隔片45、第六隔片之间含有1~3根扁管;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隔片43~47可采用任意形状的通孔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矩形等;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隔片43~47可采用一个或多个通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管51位于第一集流管12第一腔体71的中部位置,第四连接管54上端位于第二集流管12上部腔体的中部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三隔片43孔径大于第四隔片44孔径,第五隔片45孔径大于第六隔片46孔径,第七隔片47的孔径最大;
制热工况时一部分制冷剂从第三连接管53进入到第三隔片43及第四隔片44所围成的小腔体区域,另一部分制冷剂从第四连接管54进入到第五隔片45及第六隔片46所围成的小腔体区域,由于轴向喷射孔的存在,使得制冷剂通过喷射孔加速喷出雾化,从而沿着集流管轴向方向上达到最远端的扁管,且通过隔片孔44及隔片孔45两个朝下及朝上方向的制冷剂互相对冲喷射从而混合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改善了制冷剂分流均匀性。
制热工况时制冷剂经扁管与空气换热之后进入第二集流管12第七腔体77中,此时制冷剂呈两相状态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气态制冷剂积聚在第七腔体的上半部分,液态制冷剂积聚在第七腔体的下半部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配不均。由于设置了隔片孔47,气态制冷剂通过隔片孔47进入到第二集流管12的第六腔体76区域,而液态或者具有一定干度的两相制冷剂通过第四连接管54经隔片孔46喷射到达第六腔体76区域,一股朝上的气态制冷剂和一股朝下的液相或一定干度的两相制冷剂喷射混合从而使整个腔体制冷剂混合的更为均匀,从而使每根扁管处的制冷剂流量基本一致,制冷剂分配性能得到改善,换热性能进一步提高。
如图5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出一种微通道换热器,与实施例1相比增加了第二分流器62,进一步保证进入第三连接管53及第四连接管54制冷剂流量基本一致,从而提高制冷剂分流均匀性。
如图6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出一种微通道换热器,与实施例1相比进一步使用隔片42及47将换热器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从而每根集流管对应的扁管单元数减少,进一步优化并改善了分流效果。
本发明公开一种微通道换热器,通过设计一种上下两个带孔的隔片,使得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扁管换热之后通过连接管进入到上下两个带孔的隔片腔体区域,冷媒进一步通过隔片孔平行于集流管轴向喷射,从而使得形成的雾状冷媒可达远离喷射孔远端的扁管,改善了制冷剂分配不均匀性从而提高了换热器换热性能。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集流管(12),其为竖直设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流管(12)的内部设置有包括至少一个带孔隔片的第一隔片结构,所述第一隔片结构将所述集流管(12)分隔成上下至少两个腔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集流管(12)外部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管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管结构连通所述至少两个腔体;
所述第一隔片结构包括至少一组隔片组,每组隔片组包括两个距离较近且均带孔的隔片,所述第一连接管结构从所述集流管靠近底端的腔体连通到每组隔片组的两个隔片之间形成的腔体中;
位于上方的同一隔片组中的两个所述隔片中,位于上端的隔片的孔比位于下端的孔大;位于下方的同一隔片组中的两个所述隔片中,位于上端的隔片的孔比位于下端的孔大;位于靠近底端的第五个隔片的孔为最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片结构包括四个均带孔的隔片,所述第一连接管结构包括两个连接管,其中一个连接管从所述集流管(12)靠近底端的腔体连通到位于上方的同一隔片组中的两个所述隔片之间的腔体中,另一个从所述集流管(12)靠近底端的腔体连通到位于下方的同一隔片组中的两个所述隔片之间的腔体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片结构包括四个均带孔的隔片,所述第一连接管结构包括三个连接管,靠近所述集流管(12)底端的腔体通过其中一个连接管连接到第一分流器(62),所述第一分流器(6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另两个连接管,且该两个连接管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位于上方的同一隔片组中的两个隔片之间的腔体中和连接到位于下方的同一隔片组中的两个隔片之间的腔体中。
4.根据权利要求2-3之一所述的集流管(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片结构还包括设置于靠近集流管(12)底端且带孔的隔片A(47)。
5.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集流管(12),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孔隔片的孔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集流管(12),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的形状为圆形、三角形或矩形。
7.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其中,所述第二集流管为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集流管(12),所述第二集流管(12)与第一集流管(11)之间通过平行设置的多个扁管(2)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1)内部设有第二隔片结构,所述第二隔片结构将所述第一集流管(11)分隔成至少两个腔体,该至少两个腔体通过第二连接管结构连通到所述第一集流管(11)的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片结构包括第一隔片(41),所述第一隔片(41)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顶端形成第一腔体(71),该第一腔体(71)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结构连通到所述第一集流管(11)的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片(41)与底端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隔片(42),所述第二隔片(42)将第一隔片(41)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底端的腔体分隔成第二腔体(72)和第三腔体(73),所述第二腔体(72)、第三腔体(73)分别通过两根连接管连通到第二分流器(61)中,再通过第二分流器(61)的另一端连到外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集流管(12)中的第一隔片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管(12)中部位置的不带孔隔片时,第一集流管(11)中的第二隔片结构包括三个隔片,将第一集流管(11)分隔成四个腔体,间隔的两两腔体之间通过管路汇合后连接到外部。
12.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11之一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CN201510585586.7A 2015-09-15 2015-09-15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Active CN1051805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85586.7A CN105180518B (zh) 2015-09-15 2015-09-15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85586.7A CN105180518B (zh) 2015-09-15 2015-09-15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80518A CN105180518A (zh) 2015-12-23
CN105180518B true CN105180518B (zh) 2018-09-18

Family

ID=54902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85586.7A Active CN105180518B (zh) 2015-09-15 2015-09-15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805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47878B (zh) * 2017-09-12 2019-03-29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及热水器
US11713931B2 (en) 2019-05-02 2023-08-01 Carrier Corporation Multichannel evaporator distributor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86113A2 (en) * 1997-06-16 1998-12-23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Multistage gas and liquid phase separation type condenser
JP2004108647A (ja) * 2002-09-18 2004-04-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空調装置
CN102735092A (zh) * 2012-06-27 2012-10-17 浙江金宸三普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分流结构的平行流换热器
CN103267390A (zh) * 2013-05-06 2013-08-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3501556U (zh) * 2013-09-16 2014-03-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
CN203758089U (zh) * 2013-12-30 2014-08-06 苏州海特温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应用该微通道换热器的空调器
CN203928496U (zh) * 2014-03-26 2014-11-05 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4943973U (zh) * 2015-09-15 2016-01-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86113A2 (en) * 1997-06-16 1998-12-23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Multistage gas and liquid phase separation type condenser
JP2004108647A (ja) * 2002-09-18 2004-04-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空調装置
CN102735092A (zh) * 2012-06-27 2012-10-17 浙江金宸三普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分流结构的平行流换热器
CN103267390A (zh) * 2013-05-06 2013-08-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3501556U (zh) * 2013-09-16 2014-03-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
CN203758089U (zh) * 2013-12-30 2014-08-06 苏州海特温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应用该微通道换热器的空调器
CN203928496U (zh) * 2014-03-26 2014-11-05 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4943973U (zh) * 2015-09-15 2016-01-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80518A (zh) 2015-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3126B (zh) 换热器
CN203785329U (zh) 具有低压降分配管的热泵热交换器
CN101782297B (zh) 一种热交换器
US10168084B2 (en) Refrigerant evaporator
CN101419002B (zh) 一种平行流热交换器及用途
CN104879954A (zh) 热交换系统及其换热器
CN103604254B (zh) 一种内置气液两相流分流结构
CN105180518B (zh)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CN203758089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应用该微通道换热器的空调器
CN206449940U (zh) 降膜式换热器
CN104596154B (zh)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
CN106895611A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及制冷剂的分配方法
CN203572086U (zh) 一种通过变流程来实现变温差的降膜式螺杆冷水机组
CN105258411B (zh) 用于换热器的气液分离管及换热器
CN206890932U (zh) 换热器
CN103673403B (zh) 一种微通道热交换器
CN110230901A (zh) 一种气液两相共用型的冷媒分配管及热泵系统
CN204943973U (zh)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CN104729341A (zh) 相变材料冰球蓄能水箱及采用该蓄能水箱的冷水系统
CN209181312U (zh) 降膜式蒸发器和空调系统
CN106123387B (zh) 一种蒸发前置气液分离装置的微通道热泵回路
CN208720576U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6839529A (zh) 蒸发器流路结构、蒸发器、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999970U (zh) 一种汽车空调的平行流式蒸发器
CN106288522A (zh) 换热装置和具有它的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