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74463B - 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74463B CN105174463B CN201510678744.3A CN201510678744A CN105174463B CN 105174463 B CN105174463 B CN 105174463B CN 201510678744 A CN201510678744 A CN 201510678744A CN 105174463 B CN105174463 B CN 1051744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udge
- pond
- carbon source
- nitrogen
- phosphor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针对目前污水厂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效率低、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由具有除磷脱氮功能的主流污水处理系统和旁路泥资源化利用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主流污水处理系统由沉砂池、生物除磷脱氮池和二沉池组成;旁路系统由污泥碳源化池、污泥淘洗沉淀池、氮磷回收池组成。本发明通过强化水解酸化使剩余污泥转化为溶解态易降解碳源物质(如VFAs),再将其作为补充碳源回流至生物除磷脱氮池,从而达到提高生物除磷脱氮效率和污泥减量的目的;并在旁路中通过化学沉淀的方式,实现污泥中氮磷的低成本回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和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氮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元素,为了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污水处理厂在去除污水中有机物的同时,也要求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氮一部分转化为氮气排放,另一部分则转移到剩余污泥中,而磷则是大部分转移到剩余污泥中。这些氮磷因剩余污泥的处理处置方式的问题大多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污水处理率日益增加以及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这使得剩余污泥产量在同步快速地增加。到2020年污泥产出量将突破年6000万吨。目前,污泥的处理处置费用已占到污水厂运行费用的50~60%。传统的污泥末端处理处置方式无论是在技术、经济、还是在环境安全方面都备受争议。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已成为污水处理领域迫切解决的难题。
剩余污泥中本身则含有大量的有机碳源和无机盐(氮磷),如果将污泥有机碳源作为污水厂的内碳源且返回到生物脱氮除磷系统,能够提高污水处理系统脱氮除磷的效率;而氮磷无机盐则以肥料的形式进行化学回收,能够有效的避免污泥中氮磷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对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还能够实现污泥减量,从而减少污水厂运行费用,有效避免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因此针对目前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的问题研发出一种基于污泥碳源、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污泥减量排放和资源回收利用的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主流污水处理系统和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
所述的主流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沉砂池、生物除磷脱氮池和二沉池,所述的沉砂池设置有进水管,用于将污水引入,该沉砂池通过沉砂池出水管与所述的生物除磷脱氮池连通;所述的生物除磷脱氮池上设置有曝气系统,用于曝气,该生物除磷脱氮池通过混合液排放管与所述的二沉池连通;所述的二沉池设置有用于排出处理后净水的出水管、污泥回流管、剩余污泥排放管和旁路进泥管;所述污泥回流管一端与二沉池连通,另一端与生物除磷脱氮池的前端连通,用于将活性污泥回流;所述的剩余污泥排放管用于将剩余污泥外排;所述的旁路进泥管一端与二沉池连通,另一端与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连通,用于将污泥排入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
所述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包括污泥碳源化池、污泥淘洗沉淀池和氮磷回收池;所述的污泥碳源化池与旁路进泥管连通,用于将剩余污泥引入污泥碳源化池;所述的污泥碳源化池通过排泥管与污泥淘洗沉淀池连通;所述的污泥淘洗沉淀池上还设有与沉沙池连通的淘洗水进水管以及分别与氮磷回收池和生物除磷脱氮池的前端连通的上清液排放管和碳源污泥回流管;所述的氮磷回收池上设置有上清液回流管,用于将氮磷回收池处理后的上清液排入生物除磷脱氮池的前端;所述的氮磷回收池还设有化学污泥排放管,用于排放化学污泥。
其中,所述的生物除磷脱氮池为A2/O生化反应池或氧化沟,包括由其演变的具有脱氮、除磷以及去除有机物功能的其他工艺。
为了便于调节剩余污泥的排比例,所述的剩余污泥排放管(13)和旁路进泥管(12)上设置有调节阀,用于调节排入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的污泥量。
一种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污水进行砂水分离后,将分离出来的污水导入生物除磷脱氮池,使之按照厌氧-缺氧-好氧的方式运行以实现脱氮、除磷以及有机物的去除,通过生物除磷脱氮池曝气系统提供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营养物所需的氧气;将完成生物除磷脱氮的污水通过沉淀完成泥水分离,将处理后的净水排出;将沉淀下来的污泥一部分回流到生物除磷脱氮池的前端形成回流污泥,另一部分则作为剩余污泥。
2)将步骤1)所述的剩余污泥一部分排出系统,另一部分导入污泥碳源化池,通过强化水解酸化工艺使其中的有机质从固态难降解有机质转化为溶解态的易降解碳源、促进挥发性脂肪酸的转化并使氮磷释放。
3)经步骤2)破解后的剩余污泥导入污泥淘洗沉淀池,使之与从沉砂池引入的作为淘洗水的污水进行充分混合以完成污泥的淘洗,将吸附在该剩余污泥颗粒表面的营养物洗脱进入淘洗水中并形成污泥混合液;上述污泥混合液在污泥淘洗沉淀池通过重力作用进行沉淀,从而实现泥水分离;将沉淀生成的碳源污泥直接回流至生物除磷脱氮池前端,将富集营养物的上层清液排入氮磷回收池。
4)将步骤3)排入的上层清液中投加化学药剂并搅拌,使之与上层清液充分混合反应,再通过重力作用进行沉淀,以完成泥水分离;将获得的上层清液回流至生物除磷脱氮池进一步补充系统碳源,而沉淀下来的固态物质作为化学污泥排出,用作肥料。
其中,步骤2)中进入污泥碳源化池的剩余污泥的比例为50~100%,污泥浓度≥10000mg/L,污泥中有机质含量≥40%;进行强化水解酸化的时间不少于一天,进行强化水解酸化的ORP≤50mv;步骤3)中所述的淘洗水与破解污泥的体积比为1~3:1;步骤4)中所述的化学药剂为镁盐和磷酸盐,c(Mg2+):c(PO4 3-) 为1.2~2.0:1,c(NH4 +):c(PO4 3-)为1.0~1.6:1,反应过程中pH为8.5~9.5,搅拌转数为100~200r/min。
本发明通过将上述的旁路泥资源化利用系统嵌入到主流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的剩余污泥管线上,以实现污泥碳源、氮磷的资源化利用。
部分剩余污泥从二沉池进入污泥碳源化池,在污泥碳源化池中,通过强化水解酸化等措施,使高有机质含量的污泥发生破解,污泥从固态难降解有机质转化为溶解性易降解碳源,并使无机氮磷释放出来。破解的污泥进入污泥淘洗沉淀池,在污泥淘洗沉淀池的混合区与来至沉砂池的淘洗水进行充分混合,使吸附在破解污泥颗粒表面的营养物洗脱进入溶液中,之后在沉淀区进行重力沉淀完成泥水分离。沉淀的碳源污泥直接回流至生物除磷脱氮池,富集营养物的上清液排入氮磷回收池。在氮磷回收池中,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使上清液中的氮磷以化学沉淀的形式富集,形成的化学污泥作为肥料进行回收而上清液则作为碳源回流至生物除磷脱氮池。进水经过沉砂池去除0.2mm以上的无机颗粒后,其出水进入生物除磷脱氮反应池,与回流污泥、碳源污泥、以及氮磷回收池上清液进行充分混合。在厌氧-缺氧-好氧的运行方式下,完成脱氮、除磷以及有机物的去除。污泥混合液进入二沉池通过沉淀工序完成泥水分离,出水达标排放。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强化水解酸化等措施使剩余污泥碳源化,以污泥碳源为系统内碳源回流至主流污水处理工艺系统中,不仅可以缓解厌氧释磷和缺氧反硝化的碳源竞争,提高污水处理系统脱氮除磷的效率,保障出水水质。还能实现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和污泥碳源循环利用,避免了外碳源的投加,有效的减小了污水厂的运行费用。
2、污泥中的氮磷以化学沉淀的形式富集回收,其化学污泥作为肥料利用,有效的避免污泥中氮磷资源的浪费。
3、在实现污泥资源化的同时有效的减小了剩余污泥的排放,从而降低了污泥的处理处置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污水处理系统结构及物质流向示意图。
图中,1-沉砂池;2-生物除磷脱氮池;3-二沉池;4-污泥碳源化池;5-污泥淘洗沉淀池;6-氮磷回收池;7-进水管;8-沉砂池出水管;9-混合液排放管;10-出水管;11-污泥回流管;12-旁路进泥管;13-剩余污泥排放管;14-排泥管;15-上清液排放管;16-上清液回流管;17-碳源污泥回流管;18-化学污泥排放管;19-淘洗水进水管;20-曝气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主流污水处理系统和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
所述的主流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沉砂池1、生物除磷脱氮池2和二沉池3,所述的沉砂池1设置有进水管7,用于将污水引入,该沉砂池通过沉砂池出水管8与所述的生物除磷脱氮池2连通;所述的生物除磷脱氮池2上设置有曝气系统20,用于曝气,该生物除磷脱氮池2通过混合液排放管9与所述的二沉池3连通;所述的二沉池3设置有用于排出处理后净水的出水管10、污泥回流管11、剩余污泥排放管13和旁路进泥管12;所述污泥回流管11一端与二沉池3连通,另一端与生物除磷脱氮池2的前端连通,用于将活性污泥回流;所述的剩余污泥排放管13用于将剩余污泥外排;所述的旁路进泥管12一端与二沉池3连通,另一端与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连通,用于将污泥排入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
其中,沉砂池1的作用主要是去除0.2mm以上的无机颗粒;生物除磷脱氮池2可以用A2/O生化反应池、氧化沟以及其演变工艺等具有脱氮、除磷以及去除有机物功能的设施。
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启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
所述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包括污泥碳源化池4、污泥淘洗沉淀池5和氮磷回收池6;所述的污泥碳源化池4与旁路进泥管12连通,用于将剩余污泥引入污泥碳源化池4;所述的污泥碳源化池4通过排泥管14与污泥淘洗沉淀池5连通;所述的污泥淘洗沉淀池5上还设有与沉沙池1连通的淘洗水进水管19以及分别与氮磷回收池6和生物除磷脱氮池2的前端连通的上清液排放管15和碳源污泥回流管17;所述的氮磷回收池6上设置有上清液回流管16,用于将氮磷回收池6处理后的上清液排入生物除磷脱氮池2的前端;所述的氮磷回收池6还设有化学污泥排放管18,用于排放化学污泥。
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污泥碳源化池:通过强化水解酸化等措施,使大部分剩余污泥发生破解,固态难降解有机质转化为溶解性易降解碳源;提高污泥碳源的可生化性,并使无机氮磷释放出来。
污泥淘洗沉淀池:破解后的污泥与来至沉砂池的淘洗水在污泥淘洗沉淀池的混合区进行充分混合完成污泥的淘洗,使吸附在破解污泥颗粒表面的营养物洗脱进入溶液中,之后在沉淀区进行重力沉淀完成泥水分离。富集营养物的上清液排入氮磷回收池,沉淀的碳源污泥回流至生物除磷脱氮池。
氮磷回收池:在氮磷回收池中,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使化学药剂与上清液充分混合反应,使上清液中的氮磷以化学沉淀的形式富集,泥水分离后,化学污泥回用,获得的上清液作为碳源回流至生物除磷脱氮池。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调节排入旁路污泥资源化利用系统的污泥量,在所述的剩余污泥排放管13和旁路进泥管12上设置有调节阀。
二、一种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方法,按以下步骤操作:
1)将污水进行砂水分离后,将分离出来的污水导入生物除磷脱氮池,使之按照厌氧-缺氧-好氧的方式运行以实现脱氮、除磷以及有机物的去除,通过生物除磷脱氮池曝气系统提供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营养物所需的氧气;将完成生物除磷脱氮的污水通过沉淀完成泥水分离,将处理后的净水排出;将沉淀下来的污泥一部分回流到生物除磷脱氮池的前端形成回流污泥,另一部分则作为剩余污泥;
2)将步骤1)所述的剩余污泥一部分排出系统,另一部分通过强化水解酸化工艺使其中的有机质从固态难降解有机质转化为溶解态的易降解碳源、促进挥发性脂肪酸的转化并使氮磷释放。
步骤2)中所述的强化水解酸化工艺是在传统的污泥厌氧消化工艺水解酸化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进。污泥的水解酸化是指污泥厌氧消化中的水解阶段和酸化阶段的合称,水解酸化作用可以使大分子和难降解有机物断链而转化为小分子有机酸。水解酸化过程中主要的微生物为水解菌和产酸菌,上述两菌种均为兼性菌。利用水解作用,让产酸细菌将污泥中的细菌外多糖粘质层水解,把细菌的细胞壁打开,并将大分子的细胞物质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质,也使污泥中大量复杂的有机物,如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等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最终获取大量的易生物降解的VFAs,使之作为补充用的碳源来强化生物营养物质(氮、磷)的去除。但是水解酸化过程是十分缓慢的,水解是污泥分解的限制步骤。强化水解酸化工艺则是通过人为的施加措施,如投加碱、超声波、机械破解等措施来强化污泥水解酸化过程,加速污泥细胞的破解并促使颗粒态有机物转化为溶解态有机物。从而实现污泥碳源化。在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细胞的氮磷会随细胞的破解以无机盐的形式释放出来。本发明在污泥碳源池4中人为施加强化水解酸化措施,使污泥高效的转化为溶解态的有机物(碳源)。
3)经步骤2)破解后的剩余污泥导入污泥淘洗沉淀池,使之与从沉砂池引入的作为淘洗水的污水进行充分混合以完成污泥的淘洗,使吸附该剩余污泥颗粒表面的营养物洗脱进入淘洗水中并形成污泥混合液;上述污泥混合液在污泥淘洗沉淀池通过重力作用进行沉淀,从而实现泥水分离;将沉淀生成的碳源污泥回流至生物除磷脱氮池前端,将富集营养物的上层清液排入氮磷回收池。
4)将步骤3)排入的上层清液中投加化学药剂并搅拌,使之与上层清液充分混合反应,从而使氮磷富集在化学固体中,再通过重力作用进行沉淀,以实现完成泥水分离;将获得的上层清液回流至生物除磷脱氮池进一步补充系统碳源,而沉淀下来的固态物质作为化学污泥排出,用作肥料。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获得良好的污泥强化水解酸化效果,步骤2)中所述的剩余污泥的50~100% 进入污泥碳源化池,污泥浓度≥10000mg/L,污泥中有机质含量≥40%;进行强化水解酸化的时间不少于一天,进行强化水解酸化的ORP≤50mv。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根据需要,步骤3)所述的淘洗水(沉砂池出水)与破解污泥的体积比为1~3:1;淘洗水与破解污泥先在污泥淘洗沉淀池的混合区通过水力作用进行充分混合,混合后的混合液进入污泥淘洗沉淀池的沉淀区进行重力沉淀完成泥水分离。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获得良好的氮磷回收效果,步骤4)所述的化学药剂为镁盐和磷酸盐,c(Mg2+):c(PO4 3-) 为1.2~2.0:1,c(NH4 +):c(PO4 3-)为1.0~1.6:1,反应过程中pH为8.5~9.5,搅拌转数为100~200r/min。
本发明通过强化水解酸化等措施使剩余污泥在碳源化池中发生破解,污泥从固态难降解有机质转化为溶解性易生物降解碳源;该污泥碳源作为内碳源回流到生物除磷脱氮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厌氧释磷和缺氧反硝化的碳源竞争,从而提高生物除磷脱氮效率,同时污泥强化水解酸化减少的剩余污泥排放,降低了污泥的处理处置费用。此外,在污泥强化水解酸化过程中释放的氮磷,通过化学固定的方式使其富集在化学污泥中并作为肥料回收利用。因此,本发明有效的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三、应用实例
以重庆市某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出水为处理对象,其进水水质为COD=85~220mg/L,BOD=36~110mg/L、SS=67~488mg/L、TP=3.5~9.2mg/L、TN=40~69mg/L 、NH3-N=19~43mg/L。生物除磷脱氮池有效体积0.5m3,其中厌氧区0.05 m3、缺氧区0.1 m3、好氧区0.35m3,二沉池体积0.1 m3,污泥碳源化池有效体积为0.12 m3,污泥淘洗沉淀池0.2 m3,氮磷回收池0.15 m3,日处理量0.5 m3。
运行参数:污泥龄(SRT)15天,MLSS 3800mg/L,污泥回流比100%,进入污泥碳源花池的剩余污泥的比例为70%,污泥碳源化池停留时间2天,污泥碳源化池ORP≤50mv,污泥碳源化池的污泥浓度≥10000mg/L,淘洗水与破解污泥比例2:1,c(Mg2+):c(PO4 3-)为1.6:1,c(NH4 +):c(PO4 3-) 为l.4:l,反应过程中pH为8.5,搅拌转数为100r/min。
处理结果:出水COD≤50mg/L、TN≤14mg/L、NH3-N≤5mg/L、TP≤0.4mg/L,去除率分别大于91%、73%、89.2%、92%,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其中,污泥碳源化率和贡献率分别为42%和 36%,氮磷回收率分别为19%和70%。
式中:SCODe为碳源化后的溶解性化学需氧量(mg/L),SCOD0为处理前的溶解性化学需氧量(mg/L),TCODe为碳源化后的总化学需氧量(mg/L),TCOD0为处理前的总化学需氧量(mg/L)。
式中:SCODe为碳源化后的溶解性化学需氧量(mg/L),CODi为进水的化学需氧量(mg/L),Vs和Vi分别为污泥碳源的体积和进水体积。
式中:△Se氮磷回收池中化学反应前后氮或磷的浓度变化量 (mg/L),Si为进水中氮或磷的浓度(mg/L),Vs和Vi分别为上清液的体积和进水体积。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和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5)
1.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流污水处理系统和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
所述的主流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沉砂池(1)、生物除磷脱氮池(2)和二沉池(3),所述的沉砂池(1)设置有进水管(7),用于将污水引入,该沉砂池通过沉砂池出水管(8)与所述的生物除磷脱氮池(2)连通;所述的生物除磷脱氮池(2)上设置有曝气系统(20),用于曝气,该生物除磷脱氮池(2)通过混合液排放管(9)与所述的二沉池(3)连通;所述的二沉池(3)设置有用于排出处理后净水的出水管(10)、污泥回流管(11)、剩余污泥排放管(13)和旁路进泥管(12);所述污泥回流管(11)一端与二沉池(3)连通,另一端与生物除磷脱氮池(2)的前端连通,用于将活性污泥回流;所述的剩余污泥排放管(13)用于将剩余污泥外排;所述的旁路进泥管(12)一端与二沉池(3)连通,另一端与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连通,用于将污泥排入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
所述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包括污泥碳源化池(4)、污泥淘洗沉淀池(5)和氮磷回收池(6);所述的污泥碳源化池(4)与旁路进泥管(12)连通,用于将剩余污泥引入污泥碳源化池(4);所述的污泥碳源化池(4)通过排泥管(14)与污泥淘洗沉淀池(5)连通;所述的污泥淘洗沉淀池(5)上还设有与沉沙池(1)连通的淘洗水进水管(19)以及分别与氮磷回收池(6)和生物除磷脱氮池(2)的前端连通的上清液排放管(15)和碳源污泥回流管(17);所述的氮磷回收池(6)上设置有上清液回流管(16),用于将氮磷回收池(6)处理后的上清液排入生物除磷脱氮池(2)的前端;所述的氮磷回收池(6)还设有化学污泥排放管(18),用于排放化学污泥;
所述的剩余污泥排放管(13)和旁路进泥管(12)上设置有调节阀,用于调节排入旁路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的污泥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除磷脱氮池(2)为A2/O生化反应池或氧化沟。
3.一种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污水进行砂水分离后,将分离出来的污水导入生物除磷脱氮池,使之按照厌氧-缺氧-好氧的方式运行以实现脱氮、除磷以及有机物的去除,通过生物除磷脱氮池曝气系统提供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营养物所需的氧气;将完成生物除磷脱氮的污水通过沉淀完成泥水分离,将处理后的净水排出;将沉淀下来的污泥一部分回流到生物除磷脱氮池的前端形成回流污泥,另一部分则作为剩余污泥;
2)将步骤1)所述的剩余污泥一部分排出系统,另一部分导入污泥碳源化池,通过强化水解酸化工艺使其中的有机质从固态难降解有机质转化为溶解态的易降解碳源、促进挥发性脂肪酸的转化并使氮磷释放;
3)经步骤2)破解后的剩余污泥导入污泥淘洗沉淀池,使之与从沉砂池引入的作为淘洗水的污水进行充分混合以完成污泥的淘洗,将吸附在该剩余污泥颗粒表面的营养物洗脱进入淘洗水中并形成污泥混合液;上述污泥混合液在污泥淘洗沉淀池通过重力作用进行沉淀,从而实现泥水分离;将沉淀生成的碳源污泥直接回流至生物除磷脱氮池前端,将富集营养物的上层清液排入氮磷回收池;
4)将步骤3)排入的上层清液中投加化学药剂并搅拌,使之与上层清液充分混合反应,再通过重力作用进行沉淀,以完成泥水分离;将获得的上层清液回流至生物除磷脱氮池进一步补充系统碳源,而沉淀下来的固态物质作为化学污泥排出,用作肥料;
其中,所述的化学药剂为镁盐和磷酸盐,c(Mg2+):c(PO4 3-) 为1.2~2.0:1,c(NH4 +):c(PO4 3-)为1.0~1.6:1,反应过程中pH为8.5~9.5,搅拌转数为100~200r/min。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进入污泥碳源化池的剩余污泥的比例为50~100%,污泥浓度≥10000mg/L,污泥中有机质含量≥40%;进行强化水解酸化的时间不少于一天,进行强化水解酸化的ORP≤50mv。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淘洗水与破解污泥的体积比为1~3: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78744.3A CN105174463B (zh) | 2015-10-20 | 2015-10-20 | 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78744.3A CN105174463B (zh) | 2015-10-20 | 2015-10-20 | 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74463A CN105174463A (zh) | 2015-12-23 |
CN105174463B true CN105174463B (zh) | 2017-08-11 |
Family
ID=54897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7874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74463B (zh) | 2015-10-20 | 2015-10-20 | 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1744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06052A (zh) * | 2016-06-08 | 2016-08-31 |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一种耦合污泥厌氧产酸的泥膜两相复合a/a/o系统与工艺 |
CN109843089A (zh) * | 2016-07-22 | 2019-06-04 | 南佛罗里达大学 | 用于营养物回收和使用的系统和方法 |
CN106976965A (zh) * | 2017-05-23 | 2017-07-25 | 上海华畅环保设备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包括旋流破散处理的氧化沟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9320006B (zh) * | 2018-09-10 | 2023-09-15 | 江苏澳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黑臭河道处理系统 |
CN110316929A (zh) * | 2019-07-19 | 2019-10-11 | 上海东振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生化污泥内碳源利用方法 |
CN110282846A (zh) * | 2019-07-31 | 2019-09-27 | 大连安能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中温碱解污泥生产碳源的组合装置 |
CN110282841A (zh) * | 2019-08-06 | 2019-09-27 | 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 一种市政污泥前端减量及中端减容系统 |
CN110436722A (zh) * | 2019-08-27 | 2019-11-12 | 天津壹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回收碳源的污泥资源化处理系统及方法 |
CN110963648B (zh) * | 2019-12-27 | 2024-09-06 | 上海电力大学 | 高污泥浓度污泥侧流原位减量和提高碳氮比的污水处理装置和工艺 |
CN111018265A (zh) * | 2019-12-31 | 2020-04-17 | 上海坤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合流制污水系统自适应变模式污水处理方法 |
CN111484200B (zh) * | 2020-04-22 | 2021-06-18 | 云南大学 | 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双污泥部分亚硝化反硝化超深度脱氮除磷工艺 |
CN111875152A (zh) * | 2020-06-11 | 2020-11-03 | 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 | 能实现资源和能源回收转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CN112028419B (zh) * | 2020-09-14 | 2022-04-15 | 河北冠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污泥减量化、资源化和改善活性的处理方法及其专用设备 |
CN112479522B (zh) * | 2020-11-20 | 2023-01-10 | 联合环境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污泥厌氧水解发酵生成碳源促进总氮去除的方法 |
CN115304230B (zh) * | 2022-07-22 | 2023-07-14 | 重庆大学 | 一种污泥减量-产VFAs-回收磷的三合一方法 |
CN116102172B (zh) * | 2023-04-17 | 2023-07-11 |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耦合资源回收的污水处理系统及工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89994A (zh) * | 2004-04-27 | 2005-11-02 | 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 | 剩余污泥中无机粉末物料回用工艺 |
US8444861B2 (en) * | 2006-08-11 | 2013-05-21 |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hydrogen peroxide and microwave system for slurries treatment |
CN102557360A (zh) * | 2012-03-02 | 2012-07-11 | 北京工业大学 | 污泥内碳源原位开发与利用强化污水脱氮除磷系统与方法 |
-
2015
- 2015-10-20 CN CN201510678744.3A patent/CN10517446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74463A (zh) | 2015-12-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74463B (zh) | 基于污泥碳源和氮磷回收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100503471C (zh) | 强化内源反硝化生物脱氮装置及其方法 | |
CN102531300B (zh) | 一种污水中有机氮的处理方法 | |
CN104118971B (zh) | 一种利用污水厂混合污泥水解发酵强化脱氮除磷的方法 | |
CN102775025B (zh) | 高效低能耗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3241908B (zh) | 规模化养猪场废水处理方法 | |
CN100569669C (zh) | 厌氧-缺氧氧化沟工艺反硝化除磷装置及其方法 | |
CN201962168U (zh) | 一种强化a2/o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系统 | |
CN106745743A (zh) | 一种污水脱氮除磷系统 | |
CN206502723U (zh) | 一种强化除磷与污泥减量型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2153239A (zh) | 一种城市污水高效脱氮除磷的处理工艺及其处理系统 | |
CN108609807A (zh) | 一种以厌氧技术为核心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 |
CN105060642A (zh) | 基于污泥碳源循环的强化除磷脱氮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 | |
CN110451728A (zh) | 一种多点污泥外回流增强生物脱氮除磷组合工艺 | |
CN106698851A (zh) | 一种基于超磁分离和sbr技术结合的废水处理工艺 | |
CN101186387A (zh) | 一种提高实际污水在厌氧-低氧条件下生物同时除磷脱氮效果的方法 | |
CN105174642A (zh) | 一种污水高效生物脱氮方法 | |
CN104150609B (zh) | 一种原位富集硝化菌耦合污泥水解强化脱氮除磷的方法 | |
CN110171904A (zh) | 基于连续流aao除磷及部分脱氮串联复合式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自养脱氮装置和方法 | |
CN108996687A (zh) | 一种短程内回流强化缺氧/好氧反应器脱氮装置及方法 | |
CN108751413A (zh) | 长停留时间循环式缺氧强化城镇污水脱氮除磷方法 | |
CN202945124U (zh) | 一种高效低能耗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5060632B (zh) | 一种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 |
CN115108636B (zh) | 可调控的水解酸化-好氧颗粒污泥组合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211999015U (zh) | 一种针对黑臭水体的改良型uct耦合生物转盘污水处理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1 Termination date: 2019102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