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69145A - 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及制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及制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69145A
CN105169145A CN201510586448.0A CN201510586448A CN105169145A CN 105169145 A CN105169145 A CN 105169145A CN 201510586448 A CN201510586448 A CN 201510586448A CN 105169145 A CN105169145 A CN 1051691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rba
parts
chinese medicine
raw material
subsequent u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864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58644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69145A/zh
Publication of CN105169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6914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白芥子8-13;涩梨10-16;地膏药7-14;大肺筋草11-15;土白芨6-14;窄叶南蛇藤9-15;三棱8-14;菥蓂6-13;大叶藜8-12;灵芝9-13;通花根10-14;上石田螺7-12;三钻风9-14;山大刀6-12;绢毛菊8-15。本发明的优良效果还表现在:本发明基于祖国医学对哮喘病的发病机理的认识,从祖国医学宝库中筛选出清热解毒、祛湿散结、润肺化痰止咳的天然药物组方而成;药源易得,药材成本低廉,能够减轻患者负担。

Description

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及制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中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及制法。
背景技术
支气管哮喘(简称为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哮喘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和经济负担超过了结核病和艾滋病的总和。”因生态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重,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逐步增加,在治疗方面仍未发现疗效显著的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仍然是当前控制气管炎症,预防疾病反复发作的首选药物,但存在较大不良反应。因此,从中医药方面研究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疾病的反复反作成为众多国内外中医药学者研究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病机理在于“内有宿痰,触感而发”痰阻气闭,肺管挛急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如《证治汇补·卷五》详细概括了哮喘的病因病机,“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即哮喘发作的关键在于内伏之痰为某种或几种诱因所触发,以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击、阻塞气道,肺管因而狭窄,肺气升降不利,以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因此本病的应以祛痰利气,解痉平喘为治疗原则。
申请公布号CN104274797A(申请号201310296976.3)的中国发明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由如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置而成:射干5-10份,麻黄8-12份、细辛8-12份、生姜10-15份、紫苑冬花8-12份,半夏5-10份,五味子10-20份、杏仁10-20份、茯苓10-20份、甘草10-20份。申请公布号CN103463517A(申请号201310441725.X)的中国发明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治疗哮喘的药物,由以下重量份的成分组成:枇杷叶15-20份,紫菀15-20份,桑白皮10-15份,蒲公英10-15份,洋甘菊10-15份,藿香10-15份,地骨皮5-10份,甘草5-10份,薏仁5-10份,珍珠粉1-5份,牛蒡子1-5份,木棉花1-5份,甜杏仁1-5份。申请公布号CN104707056A(申请号201310679790.6)的中国发明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由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成:檀香8-10克,悬钩木12-16克,石灰华10-14克,山柰14-18克,红花12-16克,葡萄14-16克,獐牙菜10-14克,甘草12-16克,兔耳草10-14克。
目前关于哮喘的治疗,西药通常使用抗生素,治标不治本,对人体的副作用大,复发率高。药效的延续时间短。反复使用又容易产生耐药性,轻者损伤脾胃,重者导致肝肾损伤,后患无穷。临床上也有病人中西药兼服,但仍存在服用量较大和效果相对差的弊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简单、服用方便、便于携带的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及制法。该中药制剂疗效确切且无毒副作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白芥子8-13;涩梨10-16;地膏药7-14;大肺筋草11-15;土白芨6-14;窄叶南蛇藤9-15;三棱8-14;菥蓂6-13;大叶藜8-12;灵芝9-13;通花根10-14;上石田螺7-12;三钻风9-14;山大刀6-12;绢毛菊8-15。
优选的方案中,白芥子9.5-11.5;涩梨12-14;地膏药9-12;大肺筋草12-14;土白芨8-12;窄叶南蛇藤10.5-13.5;三棱10-12;菥蓂8-11;大叶藜9-11;灵芝10-12;通花根11-13;上石田螺9-10;三钻风10-13;山大刀8-10;绢毛菊10-13。
更加优选的,白芥子10.5;涩梨13;地膏药10.5;大肺筋草13;土白芨10;窄叶南蛇藤12;三棱11;菥蓂9.5;大叶藜10;灵芝11;通花根12;上石田螺9.5;三钻风11.5;山大刀9;绢毛菊11.5。
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将其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汤剂,制备方法如下:
(1)白芥子和涩梨分别洗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取出,研末,过筛,备用;
(2)取三钻风、山大刀和土白芨混合,加入0.4-0.7倍原料药量的黄酒拌匀(优选加入0.55倍原料药量的黄酒拌匀),焖10-20分钟(优选焖15分钟),取出备用;
(3)取3.5-6.5倍原料药量的麦麸至热锅内(优选取5倍原料药量的麦麸至热锅内),炒至冒烟,加入三棱片、通花根和窄叶南蛇藤,文火加热炒至黄色,筛去麦麸,取出,备用;
(4)将步骤(2)和(3)处理后的原料药与地膏药、灵芝、大肺筋草、菥蓂、大叶藜、上石田螺和绢毛菊一同置于砂锅内,加清水文火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30-46分钟(优选第一次煎煮38分钟),第二次煎煮15-30分钟(优选第二次煎煮23分钟),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原体积的1/3,备用;
(5)将步骤(1)处理后的原料药加入到步骤(4)所得滤液中,混匀,灭菌封装,即得。
上述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1)中过75-115目筛(优选的过85-105目筛,更加优选的过95目筛)。
上述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4)中清水的量为原料药量的6.5-9.5倍(优选的清水的量为原料药量的7.5-8.5倍,更加优选的清水的量为原料药量的8倍)。
所述稠膏剂的制备方法是:
(1)白芥子和涩梨分别洗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取出,与灵芝一同置于粉碎机中粉碎成细粉,备用;
(2)取地膏药、大肺筋草、山大刀、菥蓂和大叶藜混合,加0.35-0.75倍量的姜汁拌匀(优选加0.55倍量的姜汁拌匀),文火加热炒至姜汁被完全吸尽,取出,备用;
(3)取土白芨、三棱和三钻风混合,置于炒制容器中,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喷淋0.05-0.25倍原料药量的冷水(优选喷淋0.15倍原料药量的冷水),取出,备用;
(4)将步骤(2)和(3)处理后的原料药与窄叶南蛇藤、通花根、上石田螺和绢毛菊混合,加4-8倍量的浓度为45%-75%的乙醇(优选加6倍量的浓度为6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两次,每次各提取18-34分钟(优选每次各提取26分钟),合并两次醇提液,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备用;
(5)将步骤(1)处理后的原料药粉加入到上述清膏中,搅拌均匀,制成稠膏剂,灭菌灌装,即得。
所述胶囊剂的制备方法是:
(1)白芥子和涩梨分别洗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取出,与灵芝一同置于粉碎机中粉碎成细粉,备用;
(2)取大肺筋草、菥蓂、大叶藜、上石田螺和绢毛菊混合,置于密闭容器内,加入0.8-1.2倍量的稀释后的炼蜜(优选加入1倍量的稀释后的炼蜜),拌匀,闷5-10分钟(优选闷7分钟),转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为度,取出,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
(3)将地膏药、土白芨、窄叶南蛇藤、三棱、通花根、三钻风和山大刀分别晒干,粉碎成细粉,混合,置于棉布包内,加入4-8倍原料药量的乙醇(优选加入6倍原料药量的乙醇),密封浸提3-5天(优选密封浸提4天),收集浸提液,过滤,回收乙醇,减压浓缩成稠膏,喷雾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4)将步骤(1)-(3)处理后的原料药粉混合,加入其它辅料,过110-140目筛(优选过125目筛),按照胶囊剂的加工方法制成胶囊,即得。
上述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胶囊剂的制备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4)中所述辅料为质量分数为4.5%的交联聚维酮和质量分数为6.5%的滑石粉。
所述粉剂的制备方法是:
(1)白芥子和涩梨分别洗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取出,与灵芝一同置于粉碎机中粉碎成细粉,备用;
(2)取地膏药、大肺筋草、菥蓂、大叶藜、上石田螺和绢毛菊混合,加入0.55-0.75倍量的黄酒和蜂蜜(优选加入0.65倍量的黄酒和蜂蜜),其中黄酒和蜂蜜的质量比为2:1,拌匀,置蒸锅内大火蒸制12-20分钟(优选置蒸锅内大火蒸制16分钟),取出,晒干,捣碎成细粉,备用;
(3)土白芨和三棱混合,加入0.15-0.35倍原料药量的镇江米醋(优选加入0.25倍原料药量的镇江米醋),拌匀,与窄叶南蛇藤、通花根、三钻风和山大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中,文火加热,炒至色变深时,取出,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
(4)将步骤(1)-(3)所得原料药粉混合,过55-85目筛(优选过70目筛),灭菌封装,即得。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制剂组方科学,各种剂型的制备方法简单,所得产品服用方便、便于携带。除此之外,本发明的优良效果还表现在:
1、本发明基于祖国医学对哮喘病的发病机理的认识,从祖国医学宝库中筛选出清热解毒、祛湿散结、润肺化痰止咳的天然药物组方而成;
2、本组方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同时,加强了益气补肾、疏肝活血之功,所选材料皆为传统中药材料,无任何毒副作用;
3、药源易得,药材成本低廉,能够减轻患者负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实验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本发明所用主要中药原料的药理如下:
白芥子:基原: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化学成份: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脂肪、蛋白质及粘液质。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碱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胆碱。性味:辛,温。归经:入肺、胃经。功能主治: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涩梨:基原:为蔷薇科植物台湾林檎的果实。性味:味甘;酸;涩;性微温。功能主治:消食导滞;理气健脾。主食积停滞;脘腹胀育;泄泻。
地膏药:基原:为菊科植物贴生鼠曲草的全草或叶。性味: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解毒散结;止血。主湿热痢疾;痈疽肿毒;瘰疬;外伤出血。
大肺筋草:基原:为伞形科植物薄片变豆菜和天蓝变豆菜的全草。性味:味辛;甘;性微温。归经:归肺;肝经。功能主治:祛风发表;化痰止咳;活血调经。主感冒;咳嗽;哮喘;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疮肿;跌打肿痛;外伤出血。
土白芨:基原:为兰科植物二叶舌唇兰的块茎。药理作用:球根含多量粘液质(50%),内服可治胃肠炎,以减少对胃肠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并能阻止肠内毒物之吸收。性味:苦;平。归经:肺;脾经。功能主治:补肺止肌;化瘀止血。主肺痨咳血;吐血;衄血;创伤;烫火伤;痈肿。
窄叶南蛇藤:基原:为卫矛科植物窄叶南蛇藤的根、茎。性味:辛;苦;微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行气;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疝气痛;疮疡肿毒;带状疱疹;湿疹。
三棱:基原: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或小黑三棱、细叶黑三棱的块茎。化学成份:小黑三棱含挥发油0.05%。性味:苦辛,平。归经:入肝。脾经。功能主治: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治症瘕积聚,气血凝滞,心腹疼痛,胁下胀疼,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疮肿坚硬。
菥蓂:基原: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全草。化学成份:全草含芥子油甙,内有黑芥子甙。药理作用:黑芥子甙本身无刺激性,一旦水解成芥子油后,刺激性很强,有杀菌作用。亦可用于痛风,以增加尿酸排泄。性味:苦;甘;微寒。归经:肝;肾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目赤肿痛;肺痈;肠痈;泄泻;痢疾;白带;产后瘀血腹痛;消化不良;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痈疮肿毒。
大叶藜:基原:为藜科植物杂配藜的全草。化学成份:含槲皮素等。性味:甘;性平。功能主治:调经止血;解毒消肿。主月经不调;崩漏;吐血;衄血;咯血;尿血;血痢;便血;疮疡肿毒。
灵芝:基原:为多孔蓖科真菌灵芝的子实体。化学成份:主含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真菌溶菌酶,以及糖类(还原糖和多糖)、麦角甾醇、三萜类、香豆精甙、挥发油、硬脂酸、苯甲酸、生物碱、维生素B2及C等;孢子还含甘露醇、海藻糖等。性味:性温,味淡。归经:肺;心;脾;肾经。功能主治:滋补强壮。用于健脑、消炎、利尿、益肾。
通花根:基原: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根。化学成份:根含齐墩果酸-28-β-D-吡喃葡萄糖酯-3-[α-呋喃阿拉伯糖-β-D-glucopyranosyloleanate-3-[α-arabinofu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yl(1→2)]-methyl-(β-D-glucopyra-nosid)uronate},齐墩果酸-28-α-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葡萄糖酯]-3-α-L-呋喃阿拉伯糖-(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齐墩果酸,齐墩果酸-28-甲酯-3-[α-呋喃阿拉伯糖(1→4)]-[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酸。性味:味炎;微苦;性微寒。功能主治:清热利水;行气消食;活血下乳。主水肿;淋证;食积饮胀;痞块;风湿痹痛;月经不调;乳汁不下。
上石田螺:基原:为水龙骨科植物倒卵叶伏石蕨的全草。性味:辛;微苦;凉。归经:肺;肝;胃经。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凉血止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主肺痈;咳血;吐血;衄血;尿血;血淋;风湿疼痛;牙痛;痢疾;风疹;皮肤湿痒;恶疮肿疖;梅毒。
三钻风:基原:为樟科植物三桠乌药的树皮。化学成份:树干含谷甾醇、豆甾醇及菜油甾醇。枝叶含芳香油0.4-0.6%,主要为乌药醇。叶有含碳数从16-33的直链烷烃。种子油中含癸酸、月桂酸、肉豆寇酸、天台乌药酸、癸烯-2-酸、癸烯-4-酸、十四碳烯-4-酸、油酸及亚油酸等。性味:辛;温。归经:胃;肝经。功能主治:温中行气;活血散瘀。主心腹疼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疮毒。
山大刀:基原: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九节的嫩枝及叶。化学成份:含堆心菊灵和九节素及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等。药理作用:从山大刀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一种新的萘醌化合物九节素对体外人鼻咽癌(KB)细胞呈现显着的细胞毒性,ED50为3.0μg/ml。性味:苦;凉。归经:肺;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去湿;活血止痛。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白喉;痢疾;肠伤寒;疮疡肿毒;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绢毛菊:基原:为菊科植物绢毛菊的全草。性味:味苦;微辛;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支气管炎;疮疖肿毒;乳腺炎;风湿痹痛;衄血;崩漏;带下;跌打损伤。
实施例1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65g/份):白芥子8份;涩梨10份;地膏药7份;大肺筋草11份;土白芨6份;窄叶南蛇藤9份;三棱8份;菥蓂6份;大叶藜8份;灵芝9份;通花根10份;上石田螺7份;三钻风9份;山大刀6份;绢毛菊8份。
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是:
(1)白芥子和涩梨分别洗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取出,研末,过75目筛,备用;
(2)取三钻风、山大刀和土白芨混合,加入0.4倍原料药量的黄酒拌匀,焖10分钟,取出备用;
(3)取3.5倍原料药量的麦麸至热锅内,炒至冒烟,加入三棱片、通花根和窄叶南蛇藤,文火加热炒至黄色,筛去麦麸,取出,备用;
(4)将步骤(2)和(3)处理后的原料药与地膏药、灵芝、大肺筋草、菥蓂、大叶藜、上石田螺和绢毛菊一同置于砂锅内,加6.5倍原料药量的清水文火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30分钟,第二次煎煮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原体积的1/3,备用;
(5)将步骤(1)处理后的原料药加入到步骤(4)所得滤液中,混匀,灭菌封装,即得。
本发明所得汤剂的服用方法是:每天两次,每次150-180mL,温热服用,7天一个疗程。
典型病例:张XX,男,43岁,临沂人。患者于2010年4月1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述: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气促、气喘症状,症状时轻时重,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夜间及凌晨症状加重,服用平喘药物治疗后症状自行缓解。两周前患者再次发作,在当地医院以“支气管炎”收诊。经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减轻,咳嗽伴喘息,尤其夜间明显以至影响睡眠。经朋友介绍来我处诊治。自发病以来食欲差,进食少,烦躁,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吸音延长。胸部X线检查提示:两肺通亮度增加,呈过度充气状态。诊断为哮喘。
服用本实施例所得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汤剂,服用方法是:每天两次,每次150-180mL,温热服用,7天一个疗程。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咳嗽、咳痰减轻,继续服用两个疗程,检查发现患者胸片正常,痊愈。患者至今再没有服用过其他药物,哮喘没再复发。
实施例2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45g/份):白芥子13份;涩梨16份;地膏药14份;大肺筋草15份;土白芨14份;窄叶南蛇藤15份;三棱14份;菥蓂13份;大叶藜12份;灵芝13份;通花根14份;上石田螺12份;三钻风14份;山大刀12份;绢毛菊15份。
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稠膏剂的制备方法是:
(1)白芥子和涩梨分别洗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取出,与灵芝一同置于粉碎机中粉碎成细粉,备用;
(2)取地膏药、大肺筋草、山大刀、菥蓂和大叶藜混合,加0.55倍量的姜汁拌匀,文火加热炒至姜汁被完全吸尽,取出,备用;
(3)取土白芨、三棱和三钻风混合,置于炒制容器中,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喷淋0.15倍原料药量的冷水,取出,备用;
(4)将步骤(2)和(3)处理后的原料药与窄叶南蛇藤、通花根、上石田螺和绢毛菊混合,加6倍量的浓度为6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两次,每次各提取26分钟,合并两次醇提液,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备用;
(5)将步骤(1)处理后的原料药粉加入到上述清膏中,搅拌均匀,制成稠膏剂,灭菌灌装,即得。
本发明所得稠膏剂的服用方法是:每天三次,每次2-3药匙,温水冲服,7天一个疗程。
实施例3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60g/份):白芥子9.5份;涩梨12份;地膏药9份;大肺筋草12份;土白芨8份;窄叶南蛇藤10.5份;三棱10份;菥蓂8份;大叶藜9份;灵芝10份;通花根11份;上石田螺9份;三钻风10份;山大刀8份;绢毛菊10份。
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胶囊剂的制备方法是:
(1)白芥子和涩梨分别洗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取出,与灵芝一同置于粉碎机中粉碎成细粉,备用;
(2)取大肺筋草、菥蓂、大叶藜、上石田螺和绢毛菊混合,置于密闭容器内,加入1倍量的稀释后的炼蜜,拌匀,闷7分钟,转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为度,取出,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
(3)将地膏药、土白芨、窄叶南蛇藤、三棱、通花根、三钻风和山大刀分别晒干,粉碎成细粉,混合,置于棉布包内,加入6倍原料药量的乙醇,密封浸提4天,收集浸提液,过滤,回收乙醇,减压浓缩成稠膏,喷雾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4)将步骤(1)-(3)处理后的原料药粉混合,加入其它辅料(辅料为质量分数为4.5%的交联聚维酮和质量分数为6.5%的滑石粉),过125目筛,按照胶囊剂的加工方法制成胶囊,即得。
本发明所得胶囊剂的服用方法是:每天三次,每次4-5粒,温水送服,7天一个疗程。
实施例4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50g/份):白芥子11.5份;涩梨14份;地膏药12份;大肺筋草14份;土白芨12份;窄叶南蛇藤13.5份;三棱12份;菥蓂11份;大叶藜11份;灵芝12份;通花根13份;上石田螺10份;三钻风13份;山大刀10份;绢毛菊13份。
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粉剂的制备方法是:
(1)白芥子和涩梨分别洗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取出,与灵芝一同置于粉碎机中粉碎成细粉,备用;
(2)取地膏药、大肺筋草、菥蓂、大叶藜、上石田螺和绢毛菊混合,加入0.65倍量的黄酒和蜂蜜,其中黄酒和蜂蜜的质量比为2:1,拌匀,置蒸锅内大火蒸制16分钟,取出,晒干,捣碎成细粉,备用;
(3)土白芨和三棱混合,加入0.25倍原料药量的镇江米醋,拌匀,与窄叶南蛇藤、通花根、三钻风和山大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中,文火加热,炒至色变深时,取出,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
(4)将步骤(1)-(3)所得原料药粉混合,过70目筛,灭菌封装,即得。
本发明所得粉剂的服用方法是:每天三次,每次15-20g,热水冲服,7天一个疗程。
典型病例:曾XX,女,51岁,河南人。患者于2012年11月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述: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喘息、胸闷症状,起初每天发作1-2次,症状可自行缓解,未进行治疗。后来,发作次数增多,且持续时间较长,在当地诊所用抗生素注射治疗,症状减轻。近一个月因天冷气寒而感冒,突发气促、气喘,抗生素治疗无果,经人介绍来我院检查就诊。检查:患者T37.1℃,P110次/分,R35次/分,BP134/90mmHg,两肺可闻及哮鸣音,肺底细湿罗音。血常规检查正常,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多。诊断为哮喘。
服用本实施例所得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粉剂,服用方法:每天三次,每次15-20g,热水冲服,7天一个疗程。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喘息、胸闷症状显著改善,纳量增,精神可。继续服用两个疗程,患者痊愈。停药半年后回访,无复发。
实施例5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55g/份):白芥子10.5份;涩梨13份;地膏药10.5份;大肺筋草13份;土白芨10份;窄叶南蛇藤12份;三棱11份;菥蓂9.5份;大叶藜10份;灵芝11份;通花根12份;上石田螺9.5份;三钻风11.5份;山大刀9份;绢毛菊11.5份。
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是:
(1)白芥子和涩梨分别洗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取出,研末,过95目筛,备用;
(2)取三钻风、山大刀和土白芨混合,加入0.55倍原料药量的黄酒拌匀,焖15分钟,取出备用;
(3)取5倍原料药量的麦麸至热锅内,炒至冒烟,加入三棱片、通花根和窄叶南蛇藤,文火加热炒至黄色,筛去麦麸,取出,备用;
(4)将步骤(2)和(3)处理后的原料药与地膏药、灵芝、大肺筋草、菥蓂、大叶藜、上石田螺和绢毛菊一同置于砂锅内,加8倍原料药量的清水文火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38分钟,第二次煎煮23分钟,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原体积的1/3,备用;
(5)将步骤(1)处理后的原料药加入到步骤(4)所得滤液中,混匀,灭菌封装,即得。
本发明所得汤剂的服用方法是:每天两次,每次150-180mL,温热服用,7天一个疗程。
试验例1本发明所得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实施例5)的临床应用:选取2010年4月-2013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哮喘患者共345例,其中男性患者共185例,女性患者共160例;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38岁,平均年龄55岁,所有患者中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资料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实验组服用本发明所得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服用方法:每天两次,每次150-180mL,温热服用,7天一个疗程。对照组服用其它药品(如息喘灵、蛤蚧定喘丸、万托林等常规药品)。共观察治疗三个疗程。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哮喘症状完全消失,肺部无哮鸣音;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肺部无哮鸣音或哮鸣音明显减少;好转:哮喘症状有所缓解,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观察病例数×100%。治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结果
治疗效果:实验组痊愈157例(69.8%),显效55例(24.5%),好转10例(4.4%)无效3例(1.3%),总有效率98.7%。由结果可知,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本发明选择白芥子、涩梨、地膏药、大肺筋草、土白芨、窄叶南蛇藤、三棱、菥蓂、大叶藜、灵芝、通花根、上石田螺和三钻风等共15味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方中,白芥子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涩梨消食导滞,理气健脾;地膏药清热燥湿,解毒散结;土白芨补肺止肌,化瘀止血;窄叶南蛇藤祛风除湿,活血行气,解毒消肿;上石田螺清肺止咳,通络止痛,清热解毒;三钻风温中行气,活血散瘀。诸药巧妙组方,科学配伍,药物相互协调,共奏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特效。实验组中服用三个疗程,有效率可达98.7%,而对照组仅为80.8%。
应当指出的是,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发明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很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以本发明所明确公开的或根据文件的书面描述毫无异议的得到的,均应认为是本专利所要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白芥子8-13;涩梨10-16;地膏药7-14;大肺筋草11-15;土白芨6-14;窄叶南蛇藤9-15;三棱8-14;菥蓂6-13;大叶藜8-12;灵芝9-13;通花根10-14;上石田螺7-12;三钻风9-14;山大刀6-12;绢毛菊8-1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白芥子9.5-11.5;涩梨12-14;地膏药9-12;大肺筋草12-14;土白芨8-12;窄叶南蛇藤10.5-13.5;三棱10-12;菥蓂8-11;大叶藜9-11;灵芝10-12;通花根11-13;上石田螺9-10;三钻风10-13;山大刀8-10;绢毛菊10-1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白芥子10.5;涩梨13;地膏药10.5;大肺筋草13;土白芨10;窄叶南蛇藤12;三棱11;菥蓂9.5;大叶藜10;灵芝11;通花根12;上石田螺9.5;三钻风11.5;山大刀9;绢毛菊11.5。
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将其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汤剂,制备方法如下:
(1)白芥子和涩梨分别洗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取出,研末,过筛,备用;
(2)取三钻风、山大刀和土白芨混合,加入0.4-0.7倍原料药量的黄酒拌匀(优选加入0.55倍原料药量的黄酒拌匀),焖10-20分钟(优选焖15分钟),取出备用;
(3)取3.5-6.5倍原料药量的麦麸至热锅内(优选取5倍原料药量的麦麸至热锅内),炒至冒烟,加入三棱片、通花根和窄叶南蛇藤,文火加热炒至黄色,筛去麦麸,取出,备用;
(4)将步骤(2)和(3)处理后的原料药与地膏药、灵芝、大肺筋草、菥蓂、大叶藜、上石田螺和绢毛菊一同置于砂锅内,加清水文火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30-46分钟(优选第一次煎煮38分钟),第二次煎煮15-30分钟(优选第二次煎煮23分钟),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原体积的1/3,备用;
(5)将步骤(1)处理后的原料药加入到步骤(4)所得滤液中,混匀,灭菌封装,即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在于,步骤(1)中过75-115目筛(优选的过85-105目筛,更加优选的过95目筛)。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在于,步骤(4)中清水的量为原料药量的6.5-9.5倍(优选的清水的量为原料药量的7.5-8.5倍,更加优选的清水的量为原料药量的8倍)。
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将其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稠膏剂,制备方法如下:
(1)白芥子和涩梨分别洗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取出,与灵芝一同置于粉碎机中粉碎成细粉,备用;
(2)取地膏药、大肺筋草、山大刀、菥蓂和大叶藜混合,加0.35-0.75倍量的姜汁拌匀(优选加0.55倍量的姜汁拌匀),文火加热炒至姜汁被完全吸尽,取出,备用;
(3)取土白芨、三棱和三钻风混合,置于炒制容器中,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喷淋0.05-0.25倍原料药量的冷水(优选喷淋0.15倍原料药量的冷水),取出,备用;
(4)将步骤(2)和(3)处理后的原料药与窄叶南蛇藤、通花根、上石田螺和绢毛菊混合,加4-8倍量的浓度为45%-75%的乙醇(优选加6倍量的浓度为6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两次,每次各提取18-34分钟(优选每次各提取26分钟),合并两次醇提液,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备用;
(5)将步骤(1)处理后的原料药粉加入到上述清膏中,搅拌均匀,制成稠膏剂,灭菌灌装,即得。
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将其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胶囊剂,制备方法如下:
(1)白芥子和涩梨分别洗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取出,与灵芝一同置于粉碎机中粉碎成细粉,备用;
(2)取大肺筋草、菥蓂、大叶藜、上石田螺和绢毛菊混合,置于密闭容器内,加入0.8-1.2倍量的稀释后的炼蜜(优选加入1倍量的稀释后的炼蜜),拌匀,闷5-10分钟(优选闷7分钟),转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为度,取出,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
(3)将地膏药、土白芨、窄叶南蛇藤、三棱、通花根、三钻风和山大刀分别晒干,粉碎成细粉,混合,置于棉布包内,加入4-8倍原料药量的乙醇(优选加入6倍原料药量的乙醇),密封浸提3-5天(优选密封浸提4天),收集浸提液,过滤,回收乙醇,减压浓缩成稠膏,喷雾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4)将步骤(1)-(3)处理后的原料药粉混合,加入其它辅料,过110-140目筛(优选过125目筛),按照胶囊剂的加工方法制成胶囊,即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辅料为质量分数为4.5%的交联聚维酮和质量分数为6.5%的滑石粉。
1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将其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粉剂,制备方法如下:
(1)白芥子和涩梨分别洗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取出,与灵芝一同置于粉碎机中粉碎成细粉,备用;
(2)取地膏药、大肺筋草、菥蓂、大叶藜、上石田螺和绢毛菊混合,加入0.55-0.75倍量的黄酒和蜂蜜(优选加入0.65倍量的黄酒和蜂蜜),其中黄酒和蜂蜜的质量比为2:1,拌匀,置蒸锅内大火蒸制12-20分钟(优选置蒸锅内大火蒸制16分钟),取出,晒干,捣碎成细粉,备用;
(3)土白芨和三棱混合,加入0.15-0.35倍原料药量的镇江米醋(优选加入0.25倍原料药量的镇江米醋),拌匀,与窄叶南蛇藤、通花根、三钻风和山大刀一同置于炒制容器中,文火加热,炒至色变深时,取出,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
(4)将步骤(1)-(3)所得原料药粉混合,过55-85目筛(优选过70目筛),灭菌封装,即得。
CN201510586448.0A 2015-09-16 2015-09-16 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及制法 Withdrawn CN1051691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86448.0A CN105169145A (zh) 2015-09-16 2015-09-16 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及制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86448.0A CN105169145A (zh) 2015-09-16 2015-09-16 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及制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69145A true CN105169145A (zh) 2015-12-23

Family

ID=54891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86448.0A Withdrawn CN105169145A (zh) 2015-09-16 2015-09-16 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及制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69145A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4797A (zh) * 2013-07-10 2015-01-14 苏维民 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
CN104825793A (zh) * 2015-04-30 2015-08-12 刘德刚 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4797A (zh) * 2013-07-10 2015-01-14 苏维民 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
CN104825793A (zh) * 2015-04-30 2015-08-12 刘德刚 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丛舒 等: "我国成年人支气管哮喘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健康教育》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87172B (zh) 用于治疗乌龟肠胃炎病的功能性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36826B (zh) 一种治疗阴道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05843B (zh) 一种治疗胃痛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62904A (zh) 健脾安神的中药制剂及其生产方法
CN1660387A (zh) 调理人体内脏各器官机能平衡的保健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89413A (zh) 用于治疗乌龟肠胃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75509A (zh) 一种用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的保健食品
CN103520652B (zh) 一种治疗肝癌的中药组合物
CN105853901A (zh) 癌症病人放化疗期间服用的制剂及制法
CN104352954A (zh) 一种抗幽门螺旋杆菌的复方中药配方
CN105169145A (zh) 一种防治哮喘的中药制剂及制法
CN110025782A (zh) 一种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28028B (zh) 一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
CN105031364A (zh) 一种防治风火牙痛的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6615373A (zh) 一种具有治疗腹泻功效的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80815C (zh) 一种治疗肿瘤病的药
CN104825883A (zh) 一种治疗鼻炎的中药方剂
CN104688952A (zh) 一种治疗膀胱湿热型膀胱癌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52606A (zh) 以毒攻毒治疗食管癌的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11406921A (zh) 一种药食同源养护胃肠食品
CN105079631A (zh) 治疗哮喘的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6668540A (zh) 回族中药虫草血癌康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35065A (zh) 一种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药制剂及制法
CN106668525A (zh) 回族中药虫草血癌康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68730A (zh) 回族中药红豆胃癌消丸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810600 Qinghai Haidong city residents and Ping Road No. 77 sea area 1 building 2-401

Applicant after: Luan Yuehua

Address before: 250000 Shandong, Ji'nan Flyover District, Qi Qi Road, No. 20

Applicant before: Luan Yuehua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