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64957A - 信息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信息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64957A
CN105164957A CN201380076172.0A CN201380076172A CN105164957A CN 105164957 A CN105164957 A CN 105164957A CN 201380076172 A CN201380076172 A CN 201380076172A CN 105164957 A CN105164957 A CN 1051649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feedback
coding matrix
subband
broad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61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翼
张健
宋磊
王轶
周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64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649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8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channel rank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反馈方法、用户设备以及基站。所述信息反馈方法包括:用户设备支持非周期反馈模式3-2,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1且触发非周期上报、或者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2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所述用户设备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5至8的其中之一。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对MIMO下的信息反馈进行增强,进一步优化信息反馈的技术方案。

Description

信息反馈方法、 用户设备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领域,特别涉及 LTE-A系统中支持增强 MIMO技术的一种 信息反馈方法、 用户设备及基站。 背景技术
LTE-A 系统中引入多输入多输出 (MIMO ) 技术, 利用多根发送天线系统提高 系统传输的可靠性和系统传输速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频谱效率, 系统进一步支持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 (MU-MIMO )技术。 基站端多根发射天线在相同时频资源为多 个用户服务。
MU-MIMO需要使用预编码技术来减少用户间的干扰,实现用户数据流的并行传 输。 为了选择好的预编码, 基站端需要获取准确下行链路信息, 在 FDD系统中通过用 户端的反馈来实现。传统的 4天线系统采用单码字的码本(Codebook )结构进行反馈。 MU-MIMO技术对反馈的准确性要求较高, 系统存在反馈开销和反馈精度的折中。
目前, 出现了不同于单码字码本的双码本, 双码本利用系统信道长期和短期变 化的特性分别对信道进行量化和反馈, 其中 W1代表长期宽带信息, W2代表短期信 息。对于小间距双极化天线系统, 双码本结构的码本利用了天线特性, 取得较好的反 馈精度; 对于大间距双极化天线系统, 传统的单天线码字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因此在 LTE R12系统中, 基站可以根据实际的天线配置和传输环境为用户配置适当的码本。
对于 4天线的双码本, 采用波束栅格结构 (GoB )。 其中 W 1的每一列代表一个 波束方向, W1不同码字的波束方向有一定的重叠。 W1的码字数目为 16 (在 rank 1、 2时); W2代表波束选择和不同极化天线的加权合并, 它的码字数为 16或 8个 (目 前还没有具体确定)。
例如: 对于 rank R =l, 2; W1 定义如下:
这里 Xn 是一个 2xCR 矩阵, 是离散傅里叶变换 (DFT, Discrete Fourier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Transform) 矩阵的一列, 且 ; Nl是 Wl 的码字数目每 rank, 比如 16; Q1 是 W1 的波束粒度, 目前未定。
对于块对角矩阵 Xn, CR是总共的波束数目, 比如为 4; al,n, aCR,n 为确定 波束方向的波束系数。
W2 定义如下: W2 是一个 2CRxR矩阵, 如下所示
W =[a】 … aj where yrl,yr2 e {e,,...,e£.} and q2 = e2"llQl
其中, e, 是一个选择向量, 除了第 i行的元素为 1 外, 其余元素都为 0; N2 为 W2 的码字数目每 rank, 比如 16或 8 (未定); Q2为两个极化方向上加权向量的 系数。
对于每个 ar, yrl是第一个极化方向的波束选择向量; yr2为第二个极化方向的 波束选择向量; mrl为第一个极化方向的相位旋转; mr2为第二个极化方向的相位旋转。
例如, 一种实现形式为- rank=l Υ,,Υ, , , , 对于 rank =2
另一方面, 在 LTERel.10系统中, 周期和非周期的反馈方式被提出来为用户提 供不同粒度的反馈信息, 提高系统的性能。
针对传输模式 9/10, 当 PMI/RI反馈被采用时, 用户支持的周期反馈模式包括: 模式 1-1, 模式 2-1等。
用户采用模式 1-1 反馈秩指示 (RI, Rank Indication) 和宽带预编码矩阵指示 (PMI,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信道质量指示 (CQI,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信息。 当系统配置 8个天线端口时, 它包括两个子模式, 其中子模式 1的第一帧反馈 RI和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 (PMI Wl), 第二个子帧反馈宽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 示 (PMI W2) 和宽带 CQI信息; 子模式 2的第一帧反馈 RI信息, 第二帧反馈宽带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PMI Wl , PMI W2和 CQI信息。
用户使用模式 2-1反馈 RI, 宽带 PMI/CQI和子带 CQI、 子带标示信息。 当系统 配置 8个天线端口时,第一帧反馈 R1和 PTK Precoding Type Indication )信息,当 PTI=0 时, 第二个子帧反馈宽带 PMI W 1信息, 第三个子帧反馈宽带 PMI W2和宽带 CQI 信息; 当 PTI-1时, 第二个子帧反馈宽带 PMI W2和宽带 CQI信息, 第三个子帧反 馈子带 PMI W2、 子带 CQI信息和子带标示信息。
对于非周期反馈, 当用户采用 PMI/RI反馈时, 它支持的非周期反馈模式包括模 式 1 -2,模式 2-2 和模式 3- 1。 其中模式 1 -2对应宽带 CQI和子带 PMI反馈模式; 模 式 2-2对应宽带 PMI、 CQI和用户选择最好的 M子带的 PMI、 CQI反馈模式; 模式 3-1对应宽带 PMI, 子带 CQI反馈模式。 其中对于非周期反馈 mode 3- 1, 它的反馈内 容如表 1、 2所示, 它们分别对应 2/4天线端口和 8天线端口时的反馈内容。
表 1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 Subband differential CQI codeword 1 )
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 4 4 2 2
( Wideband first PMI i l )
子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 4 4 4 3
( Subband second PMI i2 ) 比特宽度
字段 秩 = 5 秩 = 6 秩 = 7 秩 =8 宽带信道质量指示码字 0 4 4 4 4
( Wide-band CQI codeword 0 )
子带差分信道质量指示码字 0 2N IN 2N 2N
( Subband differential CQI codeword 0 )
宽带信道质量指示码字 1 4 4 4 4
( Wide-band CQI codeword 1 )
子带差分信道质量指示码字 1 2N 2N 2N 2N
( Subband differential CQI codeword 1 )
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 2 2 2 0
( Wideband first PMI i l )
子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 0 0 0 0
( Subband second PMI i2 ) 在非周期反馈时, 比特级联顺序为: 按照各个域的比特信息的先后顺序进行级 联, 如果域中存在多个子带信息, 按照子带标示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级联。
在 RANI 72b会议中, 增强 MIMO系统中引入一种新的非周期反馈模式 3-2, 它包括 4比特宽带 CQI信息, 每个子带 2比特差分 CQI信息, 宽带 ΡΜΠ信息, 每 个子带 PMI2信息。 非周期反馈模式 3-2的相关结论如下: 假设 PMI/CQI的子带粒度 是相同的, 而且和现有标准定义相同。 其中差分 CQ1 编码方案和系统反馈带宽配置 如表 3、 表 4所示。
表 3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6 - 7 NA
8 - 10 4
11 - 26 4
27 - 63 6
8 当用户采用 PMI/RI上 o报时, 非周期反馈模式 3-2 可在基于 DM-RS的传输模式 8、 9、 10中配置; 当 R8的码本 (即单码字的码本) 使用时, 非周期传输模式 3-2也 可在传输模式 4、 6中配置。
但是, 发明人发现实际上存在一个反馈开销和系统性能增益的折中, 目前针对 MIMO进行信息反馈的技术方案不够优化。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的说明, 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发 明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用户设备及基站, 目的在于对 MIMO下 的信息反馈进行增强, 进一步优化信息反馈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 其中用户设 备采用非周期反馈模式 3-2, 所述方法包括:
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1且触发非周期上报时,所述用户设备进行反 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或者, 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所 述用户设备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 其中用户 设备采用非周期反馈模式 3-2, 所述方法包括:
基站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1且触发非周期上报时,为所述用户设备 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或者, 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为 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当基站为用户设备配置参考秩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时,用户设备不期望接收 到为所述参考秩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和链接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配置不同的码 本的信令。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信息配置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基站为用户设备的参考秩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配置与链接的信道状态信息 进程相同的码本。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其中用户设备采用周 期反馈模式 2-1并且使用双码本,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在预编码矩阵指示和信道质量指示的子带粒度不同时,选取其中较 小的子带粒度作为预编码矩阵指示和信道质量指示联合的子带粒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其中用户设备使用双 码本,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1 -1的子模式 1、 且秩为 1或 2时, 将宽带第一 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限制在不超过 3比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其中用户设备使用双 码本,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2- 1 时, 通过 1 1 比特反馈第三帧中的子带第二 预编码矩阵指示、 子带信道质量指示和子带标示信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其中用户设备使用双 码本,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1 -1的子模式 2时, 将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 限制在不超过 3比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用户 设备采用一帧反馈子带预编码矩阵指示、 子带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子带标示信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向基站上报用于指示反馈粒度的指示信息,使得所述基站根据所述指示 信息获得所述用户设备调整后的反馈粒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反馈单元, 采用非周期反馈模式 3-2进行反馈; 其中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 目为 1且触发非周期上报时, 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或者, 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进 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基站, 所述基站包括:
配置单元, 在用户设备采用非周期反馈模式 3-2的情况下进行资源配置; 其中信 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1且触发非周期上报时,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 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或者, 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为 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反馈单元,在配置参考秩指示进程时,不使用基站为所述参考秩指示进程配置的、 与链接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的码本不相同的码本。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基站, 所述基站包括:
配置单元,为用户设备的参考秩指示进程配置与链接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的码本 相同的码本。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反馈单元, 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2- 1并且使用双码本进行反馈; 其中在预编码矩阵 指示和信道质量指示的子带粒度不同时,选取其中较小的子带粒度作为预编码矩阵指 示和信道质量指示联合的子带粒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反馈单元, 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1 -1的子模式 1进行反馈; 其中在秩为 1或 2时, 将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限制在不超过 3比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反馈单元, 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2-1进行反馈; 其中通过 1 1 比特反馈第三帧中的 子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 子带信道质量指示和子带标示信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反馈单元, 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1 -1的子模式 2进行反馈时, 将宽带第一预编码矩 阵指示限制在不超过 3比特。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反馈单元, 采用第一帧反馈秩指示, 采用第二帧反馈宽带预编码矩阵指示和宽带 信道质量指示, 釆用第三帧反馈子带预编码矩阵指示、子带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子带标 示信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反馈单元, 向基站上报用于指示反馈粒度的指示信息, 使得所述基站根据所述指 示信息获得所述用户设备调整后的反馈粒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通信系统, 所述通信系统包括: 如上 所述的用户设备以及如上所述的基站。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 其中当在用户设备 中执行所述程序时,所述程序使得计算机在所述用户设备中执行如上所述的信息反馈 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的存储介质, 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使得计算机在用户设备中执行如上所述的信息反馈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 其中当在基站中执 行所述程序时, 所述程序使得计算机在所述基站中执行如上所述的信息配置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的存储介质, 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使得计算机在基站中执行如上所述的信息配置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对 MIMO下的信息反馈进行增强, 进一步优化 了信息反馈的技术方案。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 详细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 指明了本发明的原 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 应该理解,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 在 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 /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 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 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 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 的特征。
应该强调, 术语"包括 /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 整件、 步骤或组件的存在, 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 整件、 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附图说明
参照以下的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很多方面。 附图中的部件不是成比例 绘制的, 而只是为了示出本发明的原理。 为了便于示出和描述本发明的一些部分, 附 图中对应部分可能被放大或缩小。
在本发明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 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此外, 在附图中, 类似的标号表示 几个附图中对应的部件, 并可用于指示多于一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对应部件。
图 1是本发明实施例 1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 流程图;
图 2是本发明实施例 1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 3是本发明实施例 1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 4是本发明实施例 1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 5是本发明实施例 1的用户设备的一构成示意图;
图 6是本发明实施例 1的上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 7是本发明实施例 1的上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 8是本发明实施例 1的上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 9是本发明实施例 1的上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 10是本发明实施例 1的基站的一构成示意图;
图 1 1是本发明实施例 2的信息反馈方法的一流程示意图;
图 12是本发明实施例 2的用户设备的一构成示意图;
图 13是本发明实施例 2的信息配置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 14是本发明实施例 2的基站的一构成示意图;
图 15是本发明实施例 3的信息反馈方法的一流程图;
图 16是本发明实施例 3的用户设备的一构成示意图;
图 17是本发明实施例 4的信息反馈方法的一流程图;
图 18是本发明实施例 4的信息反馈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 19是本发明实施例 4的信息反馈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 20是本发明实施例 4的用户设备的一构成示意图:
图 21是本发明实施例 5的信息反馈方法的一流程图;
图 22是本发明实施例 5的用户设备的一构成示意图;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图 23是本发明实施例 6的信息反馈方法的一流程图;
图 24是本发明实施例 6的改变反馈精度的一示意图;
图 25是本发明实施例 6的用户设备的一构成示意图;
图 26是本发明实施例 6的信息配置方法的一流程图;
图 27是本发明实施例 6的基站的一构成示意图;
图 28是本发明实施例 6的通信系统的一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 通过下面的说明书, 本发明的前述以及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在说 明书和附图中, 具体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 其表明了其中可以采用本发明的 原则的部分实施方式, 应了解的是, 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 相反, 本发明 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全部修改、 变型以及等同物。
实施例 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 从用户设备侧的角度进行说 明。 其中用户设备采用非周期反馈模式 3-2。 本实施例适用于仅进行上行控制信息 ( UCI ,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传输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
图 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一流程图, 如图 1所示, 所述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 101, 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1且触发非周期上报时, 用户设备 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图 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如图 2所示, 所 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 201,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用户设备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其中,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1且触发非周期上报时反馈的物理资源块 的最大数目,与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反 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相同; 用户设备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 (PRB, Physical Resource Block) 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时, 可以优选为 5或 6。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图 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如图 3所示, 所 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 301,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用户设备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
图 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如图 4所示, 所 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 401 , 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信道状态信息的非周 期上报时, 用户设备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
其中,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反馈的 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与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信道状态信 息的非周期上报时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相同;用户设备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 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时, 可以优选为 25、 30至 32的其中之一。
在本实施例中, 当用户设备配置传输模式 9或 10、 PMI RI上报且使用双码本时, 对于 4天线端口的反馈, 子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在秩为 1或 2时为 KjN2比特、 在 秩为 3时为 K2N2比特、 在秩为 4时为 K3N2比特; 其中, K,、 Κ2和 Κ3为由双码本的 W2大小决定的常数, Ν2为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子带数目。 具体可以如表 5所示: 表 5
其中, 优选地, =1^=1:3=4, 或者 K尸 K2= 4、 3=3 ο 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还可 以采用其他的数值。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在本实施例中, 当用户设备配置传输模式 8、 9或 10且 PMI R【上报时, 对于 8 天线端口的反馈, 子带差分信道质量指示码字 0在秩为 1至 8时为 2N,比特, 子带差 分信道质量指示码字 1在秩为 2至 8时为 比特,子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在秩为 1至 3时为 4N2比特、在秩为 4时为 3N2比特;其中, N,为信道质量指示的子带数目, N2为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子带数目。 具体可以如表 6所示:
表 6
其中, 优选地, N,=N2, 并且可以和 R10标准定义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表 5和表 6中的数值, 本发明不限于此,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子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或者子带数目计算反馈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此外, 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小于或等于基站为用 户设备配置的上行资源的物理资源块的数目。
13此, 非周期反馈模式 3-2的最大反馈幵销可以为 8N+12; 其中 N为子带数目。 下表^出了几种反馈模式最大反馈开销的情况, 如表 7所示:
表 7
其中, N为子带数目, L与子带选择数目有关, 例如从 N中选择 M个子带所需 的比特数目 £ = log2(<^)。
在本实施例中, 例如当系统带宽为 20M时, Ν=Γΐ00 / 8「 = 13, 模式 3-2的最大 反馈开销为 8* 13+12=1 16 比特; 而已有反馈模式, 例如模式 3-1 的最大反馈开销为 4* 13+16=68。 因此模式 3-2 的反馈幵销增加 0.7倍, 如果使用 PUSCH来仅仅传送 CQI/PMI信息, 最大支持的带宽为 4PRB , 而引入反馈模式 3-2后, 反馈开销增大 0.7 倍, 需要增加 2-3PRB才能满足性能要求。
也就是说如果用户能够支持模式 3-2,其最大配置的 PRB为 6-7PRB来用 PUSCH 仅仅传送控制信息。 考虑到载波聚合和多个信道状态信息 (CSI,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进程的情况,本实施例最大配置的 PRB数目如下所示:当 "CSI request" 比特数目为 1比特且触发非周期上报时,最大 NPRB≤5 - 8 (例如 5或 6 );或者, " CSI request" 比特数目为 2 比特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NPRB≤5 - 8 (例如 5 或 6) ; 或者, "CSI request" 比特数目为 2 比特且触发多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NPRB < 25 -40 (例如 25、 30或 32 ); 或者 "CSI request" 比特数目为 2 比特且触发 多个 CSI的非周期上报时, NPRB≤ 25 -40 (例如 25、 30或 32 )。
以下对增加 PRB之后的效果进行说明。 对于 UCI-only的 PUSCH, 假设 PUSCH 中探测参考信号 (SRS, Sounding Reference Symbole) 占据 1个 SC-FDMA符号; 混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合自动重传请求的 ACK/NACK反馈信息占据 4个 SC-FDMA符号 (最大可能重复的 情况); 秩指示 (RI, Rank Indicator) 信息占据 4个 SC-FDMA符号 (最大可能重复 的情况); 调制方式为 QPSK。
对于常规循环前缀 (CP, Cyclic Prefix) 子帧, 表 8示出了 UCI-only时的 QPSK 码率信息; 对于扩展 CP子帧, 表 9示出了 CQI-only时的 QPSK码率信息。
UCI-only时的 QPSK码率 (常规 CP)
UCI-only时的 QPSK码率 (扩展 CP)
从表 8可以看出, 对于常规 CP的情况, 如果扩展到 6RB, 它可保证对于所有复 用的情况, 系统码率小于 1/3, 达到 R8时定义的系统性能要求。 从表 9可以看出, 对于扩展 CP的情况, 当 UCI-only的 PRB扩展到 6RB, 它也能获得可以接受的码率, 基本满足 R8的性能要求。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图 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一构成示 意图。 如图 5所示, 用户设备 500包括: 反馈单元 501 ; 用户设备 500的其他构成部 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其中, 反馈单元 501采用非周期反馈模式 3-2进行反馈。 其中当信道状态信息请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求的比特数目为 1且触发非周期上报时, 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 的其中之一;
或者, 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进 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或者, 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进 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
或者,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信道状态信息的非周期上 报时, 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 从基站侧的角度进行说明, 其中用户设备采用非周期反馈模式 3-2。
图 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的一流程图, 如图 6所示, 所述 上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包括- 步骤 601, 基站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1且触发非周期上报时, 为用 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图 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如图 7所示, 所 述上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包括:
步骤 701, 基站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 报时, 为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图 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如图 8所示, 所 述上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包括:
步骤 801, 基站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小区的非周期上 报时, 为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
图 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如图 9所示, 所 述上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包括:
步骤 901, 基站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信道状态信息的 非周期上报时,为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 之一。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 图 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一构成示意图。 如图 10所示, 基站 1000包括: 配置单元 1001 ; 基站 1000的其他构成部分可以参考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现有技术。
其中, 配置单元 1001在用户设备采用非周期反馈模式 3-2的情况下进行资源配 置。其中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1且触发非周期上报时, 为用户设备配置用 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或者, 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为 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或者, 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¾ 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
或者,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信道状态信息的非周期上 报时, 为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 通过对 MIMO下的信息反馈进行增强, 可以进一步优化信 息反馈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 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从用户设备侧的角度进行说明。 图 1 1 是 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反馈方法的一流程示意图, 如图 Π所示, 该信息反馈方法包括: 步骤 1101, 当基站为用户设备配置参考秩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时, 用户设 备不期望接收到为所述参考秩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和链接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 配置不同的码本的信令。
按照目前会议的结论,基站可以根据每个 CSI进程对用户使用的码本进行独立的 配置。 当基站需要根据多个 CSI进程的反馈信息进行联合传输时, 为用户配置 RI参 考进程。 通过配置 RI参考进程, 简化了基站端的实现。 如果为不同的 CSI进程配置 不同的码本, 这会带来附加的测试复杂度。 而且, 两个独立设计的码本在联合传输中 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也不确定。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 定义了用户的行为: 用户设备在配置参考 RI进程时, 不期 望基站为参考 RI的 CSI进程和链接的 CSI进程配置不同的码本。 也就是说, 用户设 备使用基站为参考 RI的 CSI进程配置的、 与链接的 CSI进程相同的码本进行进行反 馈; 或者说, 基站按照参考 RI的 CSI进程的码本来配置链接 CSI进程的码本。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 图 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一构成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示意图。 如图 12所示, 用户设备 1200包括: 反馈单元 1201 ; 用户设备 1200的其他 构成部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其中,反馈单元 1201当基站为用户设备配置参考秩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时, 用户设备不期望接收到为所述参考秩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和链接的信道状态信 息进程配置不同的码本的信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信息配置方法, 从基站侧的角度进行说明。 图 13是本 发明实施例的信息配置方法的一流程示意图, 如图 13所示, 该信息配置方法包括: 步骤 1301 , 基站为用户设备的参考秩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配置与链接的信 道状态信息进程相同的码本。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 图 1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一构成示意图。 如图 14所示, 基站 1400包括: 配置单元 1401 ; 基站 1400的其他构成部分可以参考 现有技术。
其中, 配置单元 1401为用户设备的参考秩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配置与链接 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相同的码本。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 通过对 MIMO下的信息反馈进行增强, 可以进一步优化信 息反馈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 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从用户设备侧的角度进行说明。其中用户 设备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2-1并且使用双码本。
图 1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反馈方法的一流程示意图, 如图 15所示, 该信息反 馈方法包括:
步骤 1501, 用户设备在预编码矩阵指示和信道质量指示的子带粒度不同时, 选 取其中较小的子带粒度作为预编码矩阵指示和信道质量指示联合的子带粒度。
在本实施例中, 子带 PMI和 CQI反馈粒度不一致时, 如果采用新码本 (即双码 本) 时, 周期反馈模式 2-1可以包括子带 PMI和 CQI和子带标示的反馈。 其中 PMI 对应子带 PMI W2, CQI对应子带 CQI。如果 PMI和 CQI的子带粒度不同, 应该选取 较小的子带粒度为 PMI/CQI联合子带粒度。
具体地, 在信道质量指示的子带粒度小于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子带粒度时, 增加信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道质量指示的子带索引信息。
例如, CQI 的粒度比 PMI 的粒度精细 1 倍, 则他们的反馈形式应该为: PMI/CQI/PMI subband index, CQI/CQI subband index 1, subband index 2。因此需要定义 新的反馈类型: CQI/CQI subband index 1, subband index 2;而目前协议仅支持 CQI/CQI subband index 1。
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一帧反馈子带预编码矩阵指示、子带信道质量指示以及预编 码矩阵指示的子带标示信息;通过其他帧指示子带信道质量指示以及信道质量指示的 子带标示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 图 1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 构成 示意图。 如图 16所示, 用户设备 1600包括: 反馈单元 1601 ; 用户设备 1600的其他 构成部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其中, 反馈单元 1601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2-1并且使用双码本进行反馈; 其中在 预编码矩阵指示和信道质量指示的子带粒度不同时,选取其中较小的子带粒度作为预 编码矩阵指示和信道质量指示联合的子带粒度。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 通过对 MIMO下的信息反馈进行增强, 可以进一步优化信 息反馈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 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其中用户设备使用双码本。 图 17是本发 明实施例的信息反馈方法的一流程示意图, 如图 17所示, 所述信息反馈方法包括: 步骤 1701, 用户设备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1 -1的子模式 1、 且秩为 1或 2时, 将宽 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限制在不超过 3比特。
在本实施例中, 对于模式 1-1的子模式 1, 第一帧为 RI + 宽带 PMI W1, 第二帧 为宽带 PMI W2 + 宽带 CQI。 当采用新码本(即双码本)时存在一定问题, 当用户支 持 RI<=2时, 用户端有 2根接收天线, 为了保证 R1的可靠接收, 最大支持的反馈开 销为 4比特; 而当用户支持 RI<=4时, 用户端有 4根接收天线, 为了保证 RI的可靠 接收,最大支持的反馈开销为 5比特。这两种情况都要求 wideband W1的反馈比特为 3比特。
而目前在 Rank 1或 2时, W1的大小为 16, 也就是需要 4比特。 因此需要采用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下选技术来满足设计要求。 对于 rank 3、 4, 如果采用新码本, W1的大小为 4; 如果 采用 R8码本, W1的大小 1, 都不存在下选的问题。
具体地, 当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超过 3比特时, 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通过减 少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中有波束重叠的码字,或者减少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 的离散傅里叶变换向量中的精度, 来限制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
也就是说, 对 Rank 1、 2下选, 例如可以采用如下原则进行下选: 减少 W 1中波 束有重叠的码字; 或者减少 DFT向量中的精度, 比如(5尸16, 可以下选成仅有0,=8 的向量, 下选后的码字在标准中定义。 例如: X„ = (η=1 ,···, 16 ), 可以采
用选择基数 (η=1,3,···,15 ) 个码字的方法, 保证波束重叠为 2 ; 或者,
1 1
X. = q = e'" 采用减少 DFT精度,选择 η为偶数,这样采样率从 16降为 8; q" 9η' 或者, , 采用减少波束重复的方法, 也就是选择 η 为奇
数来进行亚采样。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实例仅对本发明进行了示意性说明, 但本发明 不限于此。
具体地, 当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超过 3比特时,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用户 设备接收基站通过高层信令 (例如 RRC信令) 配置的信息; 以及根据高层信令来从 多个预定的集合中选择对应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集合,其中所述集合中的元素 个数不超过 8个码字。 该多个预定的集合可由标准定义。
例如, 标准中可以仅仅根据设计定义几种 8码字的集合, 使用例如 RRC信令配 置下选使用的集合。例如第一个码字集合为大间距双极化天线使用的码本集合, 第二 个码字是为小间距双极化天线使用的码本集合; 然后 RRC信令根据系统使用的天线 配置下采使用的码本集合。
图 1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反馈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如图 18所示, 所述信 息反馈方法包括:
步骤 1801, 用户设备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2-1时, 通过 11 比特反馈第三帧中的子 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 子带信道质量指示和子带标示信息。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在本实施例中, 对于周期反馈模式 2-1, 其中第三帧反馈子带 CQI/ PMI2/子带标 示信息(subband label index )。 当 rank=l时, 仅仅一个 CQI信息, 反馈开销可以控制 在 11比特以内; 当 rank=2时, 如果不进行压缩, 子带 CQI1/2分别为 4+3比特, PM1 W2为 4比特, subband label index为 比特信息, 超过系统承受的 11比特信息, 因 此需要进行比特压缩。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 在秩为 2时, 通过对宽带信道质量指示和子带信道质量指示 进行差分编码, 限制第三帧中的信道质量指示的大小。
具体地, 对 CQI进行压缩, 也就是利用宽带和子带 CQI信息进行差分编码, 每 个 CQI仅需 2比特信息。 其中差分编码方法可沿用非周期反馈中的差分编码方法, 例如可如表 3所示。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 在秩为 2时, 将子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限制在不 超过 2比特。
也就是说, 对 PMI进行压缩, 需要把 subband PMI W2控制在 2比特的范围内。 对于 rank=l,只有一个 CQI信息, 因此仍然不需要压缩; 对于 rank=2需耍对 subband PMIW2压缩, 可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具体地, 通过 1比特选择不同天线组(极化组) 的合并方式, 通过另 1比特选择 波朿。 例如,使用一比特选择码字结构 W2 e C. 中这两
2
种的哪一个; 另一比特选择波束, 其中 Yl, Y2为 e,, 其中 ei在 (1, 1) (1, 3) 屮 (即在 {e, e,}, {e,, e3}中) 选择; 或者在 (1 1) (1 2) 中 (即在 {e, e,}, {e,, e2}中) 选择;
或者, 具体地, 不同极化组的合并方式可以被预先确定, 通过 2比特选择波束。 例如, 可以确定码字结构为 ÷ ; 然后, ei在(1 1), (3, 3), (1 3),
Y2 - Υ2
(3 1) 中 (即在 {e e,}, {e3 e3} {e,, e3} {e3 e,}中) 选择。
对于 rank =3 或 4, 假设不使用增强码字, 可以使用 DFT码本, 也就是 R8码本 的前 4个码字或者最后 4个码字。 如果采用新的码字设计 (即采用双码本), 也可采 用类似的设计思想。 也就是 1 比特选择码字结构 (即不同极化组的合并方式), 另一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比特选择波束,
W2 e C2 = γ2 1 γ, γ2
γ -γ ,
其中, 第 1比特选择码字结构, 第二比特在波束 {ei,e5, e5}和 {e5e|ei}中选择。 但 值得注意的是, 本发明不限于此,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图 1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反馈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如图 19所示, 所述信 息反馈方法包括:
步骤 1901, 用户设备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1-1的子模式 2、 且秩大于等于 2时, 将 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限制在不超过 3比特。
在本实施例中, 对于模式 1-1的子模式 2, 第一帧反馈 RI信息, 第二帧反馈宽带 PMI W1 + 宽带 PMI W2 + 宽带 CQI信息。 其中当 rank=l时, 需要对宽带 PMI W1 或宽带 PMI W2进行 1比特的亚采样; 当 rank>=2时, 需要将 W1+W2的比特数控制 在 4比特。 可以采用 W1从 4比特亚采样到 3比特, W2在 rank>=2时亚采样到 1 比 特的方法。
具体地, W1可沿用子模式 1中的亚采样方法。 即当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超 过 3比特时, 通过减少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中有波束重叠的码字, 或者减少宽带 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离散傅里叶变换向量中的精度,限制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 的大小。
或者, 当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超过 3比特时, 用户设备根据基站通过高层信 令配置的信息选择对应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不超过 8个码字的集合。
而 W2在 rank=2时, 可以通过 1 比特选择不同极化组的合并方式。 可以仅选择
-码字结构, 其中 Yi , Υ2都选择 el。 但本
发明不限于此。
在 rank=3、 4时, 若采用 R8码本, 则 W1=0, W2以及宽带 CQI不需耍下采样。 若采用双码本, 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为 2比特, 将宽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 示的大小限制在不超过 2比特; 例如可以沿用上述模式 2-1的方法; 也就是说, 可以 将宽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限制在不超过 2比特。例如, 通过 1比特选择不同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极化组的合并方式, 通过另 1比特选择波束。
或者在 rank=3、 4且采用双码本时, 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为 1比特, 将宽带第二预 1J 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限制在不超过 3比特。具体地, 可以通过在不同码
¾> ¾一
字间减少波束重叠或者减少波束间隔来将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从 2 比特 限制为 1比特。 -■ ¾>¾e>一 ~ ~ _
1 1 1 例如, W1采用从 4个一码: - I I 字中下选到两个码字。例如: x„
可以米用减少波束间隔的方法, 比如从 n=0, 1, 2, 3下选到 n=0, 2; 由此让不同码 字第一个波束的间隔利用下选方法来增大。
此外, 对于宽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 当秩为 4时 W2为 3比特, 不需耍下选。 当秩为 3时 W2为 4比特, 需要下选; 可以通过下选波束组合的方法来实现。
例如:
W2 - [a a2, a3 ] e C2 =
波束下选为其中波束的第一
_ ) ' hi 」
¾] [k ]]
4 ' k ex \ ]」, kl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 图 2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一构成 示意图。 如图 20所示, 用户设备 2000包括: 反馈单元 2001 ; 用户设备 2000的其他 构成部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其中, 反馈单元 2001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1-1的子模式 1进行反馈; 其中在秩为 1 或 2时, 将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限制在不超过 3比特。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或者, 反馈单元 2001还可以用于: 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2-1进行反馈; 其中通过 1 1 比特反馈第三帧中的子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 子带信道质量指示和子带标示信息。
或者, 反馈单元 2001还可以用于: 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1-1的子模式 2进行反馈; 其中将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限制在不超过 3比特。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 通过对 MIMO下的信息反馈进行增强, 可以进一步优化信 息反馈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 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图 2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反馈方法的 一流程示意图, 如图 21所示, 所述信息反馈方法包括:
步骤 2101, 用户设备采用一帧反馈子带预编码矩阵指示、 子带信道质量指示以 及子带标示信息。
此外, 用户设备还可以采用另一帧反馈秩指示, 采用另一帧反馈宽带预编码矩阵 指示和宽带信道质量指示。
例如, 用户设备采用第一帧反馈秩指示, 采用第二帧反馈宽带预编码矩阵指示和 宽带信道质量指示, 采用第三帧反馈子带预编码矩阵指示、子带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子 带标示信息。
目前使用 R8码本, 仅支持子带 CQI反馈, 不支持子带 CQI/子带 PMI的反馈。 对于传输模式 4、 6, 非周期反馈模式 3-2已经支持子带 CQI/子带 PML 对于传输模 式 8/9/10, 通过反馈类型 la, 也可支持子带 PMI、 CQI的反馈。
在本实施例中, 为了保证双码本和 R8码本相同的反馈粒度, 需要增加针对 R8 码本的子带 CQI/子带 PMI反馈功能。 在第一帧反馈 RI, 第二帧反馈宽带 PM1/CQ1 , 第三帧反馈子带 PMI/CQI和 subband label index 其中第三帧的反馈内容是需要增加 的反馈类型 lb。 为了保证 11比特的反馈开销, 需要对第三帧反馈信息进行压缩。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 可以对 CQI 进行压缩。 具体地, 可以通过对宽带信道质量 指示和子带信道质量指示进行差分编码, 限制第三帧中的信道质量指示的大小。
例如, 利用宽带和子带 CQI信息进行差分编码, 每个 CQI仅需 2比特信息, 其 中差分编码方法可沿用非周期反馈中的差分编码方法, 例如可如表 3所示。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 可以对 PMI进行压缩。 具体地, 可以将第三帧中的子带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限制在不超过 2比特。 也就是仅适用 R8码本中的前 4个码字 或后 4个码字。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 图 2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一构成 示意图。 如图 22所示, 用户设备 2200包括: 反馈单元 2201 ; 用户设备 2200的其他 构成部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其中, 反馈单元 2201采用第一帧反馈秩指示, 采用第二帧反馈宽带预编码矩阵 指示和宽带信道质量指示, 采用第三帧反馈子带预编码矩阵指示、子带信道质量指示 以及子带标示信息。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 通过对 MIMO下的信息反馈进行增强, 可以进一步优化信 息反馈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 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图 2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反馈方法的 一流程示意图, 如图 23所示, 所述信息反馈方法包括:
步骤 2301, 用户设备向基站上报用于指示反馈粒度的指示信息, 使得基站根据 指示信息获得用户设备调整后的反馈粒度。
对于 MU-MIMO传输, 提高反馈精度有利于改进系统性能。 提高反馈粒度是一 种提高反馈精度的有效方法。 目前的方法都是通过半静态配置的方法来提高反馈精 度。 而在实际系统中, 基站并没有准确的动态干扰信息、 上行负载信息, 而且信道的 即时相关性也会随着时间即时变化, 这都要求用户端根据实际的干扰、负载情况即吋 地调整反馈的粒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 指示信息为 1 比特, 例如一个新粒度指示 (NGI, New Granularity Indicator ) 比特; 所述方法还包括: 用户设备将秩指示和该指示信息进行 联合编码。
其中, NGI支持本次反馈使用的 PRB粒度。 例如 " 0"代表标准中的 PRB粒度; " I "代表更精细的 PRB反馈粒度; 或者例如 "0"代表标准中传统码本; " 1 "代表 更精细空间粒度的码本。 可适用于周期和非周期反馈模式。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 用户设备可以在非周期反馈中增加该指示信息, 来指示用 于增加反馈粒度的子带。 其中, 指示信息为 log2 C ; 从 K个子带中选择 N个子带进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行反馈。
也就是说, 可以从 K个子带中选择 N个子带进行适用高精度子带的反馈, 而其它 子带仍适用 R10标准中定义的子带精度进行反馈。这需要的信令开销为 log2(<N, K>)。
图 2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改变反馈精度的一示意图, 如图 24所示, 例如可以从 9 个子带中选择 2个子带进行高精度的反馈,而其余 7个子带仍然采用 R10标准的精度 进行反馈。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 图 2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一构成 示意图。 如图 25所示, 用户设备 2500包括: 反馈单元 2501 ; 用户设备 2500的其他 构成部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其中, 反馈单元 2501 向基站上报用于指示反馈粒度的指示信息, 使得基站根据 指示信息获得用户设备调整后的反馈粒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信息配置方法, 从基站侧进行说明。 图 26是本发明实 施例的信息配置方法的一流程示意图, 如图 26所示, 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 2601, 基站为用户设备配置 Ν, 使得用户设备从 Κ个子带中选择 Ν个子带 进行反馈。
步骤 2602, 基站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用于指示反馈粒度的指示信息, 使得基站 根据指示信息获得用户设备调整后的反馈粒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 图 2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一构成示意图。 如图 27所示, 基站 2700包括: 配置单元 2701和接收单元 2701 ; 基站 2700的其他 构成部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其中, 配置单元 2701为用户设备配置 Ν, 使得用户设备从 Κ个子带中选择 Ν个 子带进行反馈; 接收单元 2701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用于指示反馈粒度的指示信息, 使得基站根据指示信息获得用户设备调整后的反馈粒度。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 通过对 ΜΙΜΟ下的信息反馈进行增强, 可以进一步优化信 息反馈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用户 设备以及基站。
图 2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一构成示意图, 如图 28所示, 该通信系统包 括用户设备 2801以及基站 2802。 用户设备 2801向基站 2802反馈信息。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 其中当在用户设备中执行所述程序 时, 所述程序使得计算机在所述用户设备中执行如上所述的信息反馈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的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可 读程序使得计算机在用户设备中执行如上所述的信息反馈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 其中当在基站中执行所述程序时, 所 述程序使得计算机在所述基站中执行如上所述的信息配置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的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可 读程序使得计算机在基站中执行如上所述的信息配置方法。
本发明以上的装置和方法可以由硬件实现, 也可以由硬件结合软件实现。 本发明 涉及这样的计算机可读程序, 当该程序被逻辑部件所执行时, 能够使该逻辑部件实现 上文所述的装置或构成部件, 或使该逻辑部件实现上文所述的各种方法或步骤。 本发 明还涉及用于存储以上程序的存储介质, 如硬盘、磁盘、 光盘、 DVD、 flash存储器等。
针对附图中描述的功能方框中的一个或多个和 /或功能方框的一个或多个组合, 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本申请所描述功能的通用处理器、 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专 用集成电路 (ASIC)、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PGA) 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 分立 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或者其任意适当组合。针对附图描述的功能方 框中的一个或多个和 /或功能方框的一个或多个组合, 还可以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 例如, 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 多个微处理器、 与 DSP通信结合的一个或多个微处 理器或者任何其它这种配置。
以上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 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 这 些描述都是示例性的, 并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 发明的精神和原理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也在本发明的范围 内。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Claims (73)

  1. 27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 其中用户设备支持非周期反馈模式 3-2, 所述 方法包括:
    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1且触发非周期上报时,所述用户设备进行反 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或者, 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所 述用户设备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2.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所述用户 设备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
    或者,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信道状态信息的非周期上 报时, 所述用户设备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
  3. 3、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子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或者子带数目计算所述反馈的物理资源块 的最大数目。
  4. 4、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 小于或等于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上行资源的物理资源块的数目。
  5. 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中, 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1且触 发非周期上报时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 与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 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相同;所述用户设备进 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或 6。
  6. 6、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方法, 其中, 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 发多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与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 特数目为 2 且触发多个信道状态信息的非周期上报时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 相同; 所述用户设备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 30至 32的其中之一。
  7. 7、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非周期反馈模式 3-2的最大反馈开 销为 8N+12; 其中所述 N为子带数目。
  8. 8、 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28 用户设备非周期反馈宽带信道质量指示、子带信道质量指示、 宽带第一预编码矩 阵指示以及子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
  9.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 其中, 当所述用户设备配置传输模式 9或 10且 使用双码本时, 对于 4天线端口的反馈, 子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在秩为 1或 2时为 ΚιΝ<sub>2</sub>比特、 在秩为 3时为 K<sub>2</sub>N<sub>2</sub>比特、 在秩为 4时为 K<sub>3</sub>N<sub>2</sub>比特; 其中, 所述 、 K<sub>2</sub> 和 Κ<sub>3</sub>为由所述双码本中第二预编码码本的大小决定的常数,所述 Ν<sub>2</sub>为预编码矩阵指 示的子带数目。
  10. 10、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 其中, 当所述用户设备配置传输模式 8、 9或 10时, 对于 8天线端口的反馈, 子带差分信道质量指示码字 0在秩为 1至 8时为 2Ni 比特, 子带差分信道质量指示码字 1在秩为 2至 8时为 2Ni比特, 子带第二预编码矩 阵指示在秩为 1至 3时为 4N<sub>2</sub>比特、 在秩为 4时为 3N<sub>2</sub>比特; 其中, 所述 为信道 质量指示的子带数目, 所述 N<sub>2</sub>为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子带数目。
  11. 11、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非周期反馈包括: 第一宽带信道质 量指示、 第一子带差分信道质量指示、第二宽带信道质量指示、 第二子带差分信道质 量指示、 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以及子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 其中所述子带第二 预编码矩阵指示按照子带标示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
  12. 12、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 其中用户设备支持非周期反馈模式 3-2, 所 述方法包括:
    基站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1且触发非周期上报时,为所述用户设备 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或者, 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为 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13.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 或者,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信道状态信息的非周期上 报时,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
  14. 14、 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当基站为用户设备配置参考秩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时,用户设备不期望接收 29 到为所述参考秩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和链接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配置不同的码 本的信令。
  15. 15、 一种信息配置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基站为用户设备的参考秩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配置与链接的信道状态信息 进程相同的码本。
  16. 16、 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其中用户设备支持周期反馈模式 2-1并且使用双码本,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在预编码矩阵指示和信道质量指示的子带粒度不同时,选取其中较 小的子带粒度作为预编码矩阵指示和信道质量指示联合的子带粒度。
  17. 17、 根据权利要求 16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用户设备反馈的内容包括预编码 矩阵指示的子带标示信息以及信道质量指示的子带标示信息。
  18. 18、 根据权利要求 16所述的方法, 其中, 在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的子带粒度小于 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子带粒度时, 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一帧反馈子带预编码矩阵指示、子带信道质量指示以及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子 带标示信息; 通过其他帧指示子带信道质量指示以及信道质量指示的子带标示信息。
  19. 19、 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其中用户设备使用双码本,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1-1的子模式 1、 且秩为 1或 2时, 将宽带第一 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限制在不超过 3比特。
  20. 20、 根据权利要求 19所述的方法, 其中, 当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超过 3比 特时, 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减少所述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中有波束重叠的码字,限制所述宽带第一 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
    21、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方法, 其中, 从所述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确 定波束方向的波束系数 (aCR, n) 中选择 n为奇数的码字; 或者选择 n为偶数的码 字; 其中, n=l, ......, 16。
  21. 22、 根据权利要求 19所述的方法, 其中, 当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超过 3比 特时, 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减少所述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离散傅里叶变换向量中的精度,限制所 述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 30
  22. 23、 根据权利要求 22所述的方法, 其中, 将所述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波 束粒度从 Ql=16选择成 Ql=8的波束。
  23. 24、 根据权利要求 19所述的方法, 其中, 当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超过 3比 特时,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信息;
    从多个预定的集合中选择对应所述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集合;所述集合不 超过 8个码字。
  24. 25、 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2-1 时, 通过 11 比特反馈第三帧中的子带第二 预编码矩阵指示、 子带信道质量指示和子带标示信息。
  25. 26、 根据权利要求 25所述的方法, 其中, 在秩为 2时, 通过对宽带信道质量指 示和子带信道质量指示进行差分编码, 限制所述第三帧中的信道质量指示的大小。
  26. 27、 根据权利要求 26所述的方法, 其中, 将第一宽带信道质量指示和第一子带 信道质量指示进行差分编码, 得到差分后的第一子带信道质量指示; 将第二宽带信道 质量指示和第二子带信道质量指示进行差分编码,得到差分后的第二子带信道质量指 示;
    在差分编码的映射表中: 偏移值为 0, 则差分信道质量指示值为 0; 偏移值为 1, 则差分信道质量指示值为 1 ; 偏移值为大于等于 2, 则差分信道质量指示值为 2; 偏 移值小于等于 -1, 则差分信道质量指示值为 3。
  27. 28、 根据权利要求 25所述的方法, 其中, 在秩为 2时、 或者使用双码本且秩为 3或 4时, 将子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限制在不超过 2比特。
  28. 29、 根据权利要求 28所述的方法, 其中, 通过 1 比特选择不同天线组的合并方 式, 通过另 1比特选择波束。
    30、 根据权利要求 29所述的方法, 其中, 天线组的合并方式在 中选择; 波束在 { ( ei , ei ),
    ( ei , e3 ) }中选择, 或者在 { ( ei , ei), (ei, e2) }中选择。
  29. 31、 根据权利要求 28所述的方法, 其中, 不同天线组的合并方式被预先确定, 通过 2比特选择波束。 31
    32、 根据权利要求 31所 法, 其中, 天线组的合并方式确定为 ; 波束在 { ( ei , ei ), ( e3, e3), ( ei , e3),
    ( e3ei ) }中选择。
  30. 33、 根据权利要求 25所述的方法, 其中, 在使用单码字码本且秩为 3或 4时, 子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使用所述单码字码本的前 4个码字或者最后的 4个码字。
  31. 34、 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其中用户设备使用双码本,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1-1的子模式 2时, 将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 限制在不超过 3比特。
  32. 35、 根据权利要求 34所述的方法, 其中, 当秩为 1或 2且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 指示超过 3比特时, 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减少所述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中有波束重叠的码字,限制所述宽带第一 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
    36、 根据权利要求 35所述的方法, 其中, 从所述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确 定波束方向的波束系数 (aCR, n) 中选择 n为奇数的码字; 或者选择 n为偶数的码 字; 其中, n=l, ......, 16。
  33. 37、 根据权利要求 34所述的方法, 其中, 当秩为 1或 2且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 指示超过 3比特时, 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减少所述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离散傅里叶变换向量中的精度,限制所 述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
  34. 38、 根据权利要求 37所述的方法, 其中, 将所述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波 束粒度从 Ql=16下选成 Ql=8的波束。
  35. 39、 根据权利要求 34所述的方法, 其中, 当秩为 1或 2且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 指示超过 3比特时,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信息;
    从多个预定的集合中选择对应所述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集合;所述集合不 超过 8个码字。
  36. 40、 根据权利要求 34所述的方法, 其中, 对于宽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 在秩 等于 2时, 通过 1比特选择不同天线组的合并方式。 32
  37. 41、 根据权利要求 34所述的方法, 其中, 在秩为 3或 4时, 宽带第一预编码矩 阵指示的大小为 2比特, 将宽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限制在不超过 2比特。
  38. 42、 根据权利要求 34所述的方法, 其中, 在秩为 3或 4时, 宽带第一预编码矩 阵指示的大小为 1比特, 将宽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限制在不超过 3比特。
  39. 43、 根据权利要求 42所述的方法, 其中, 通过在不同码字间减少波束重叠或者 减少波束间隔来将所述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从 2比特限制为 1比特。
  40. 44、 根据权利要求 42所述的方法, 其中, 在秩为 4时, 通过选择波束组合来将 所述宽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从 4比特限制为 3比特。
  41. 45、 根据权利要求 44所述的方法, 其中, 为所述宽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选择 的码字为:
  42. 46、 一禾
    用户设备采用一帧反馈子带预编码矩阵指示、子带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子带标示 f 息。
  43. 47、 根据权利要求 46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另一帧反馈秩 指示, 采用另一帧反馈宽带预编码矩阵指示和宽带信道质量指示。
  44. 48、 根据权利要求 46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用户设备使用单码字码本进行反 馈。
  45. 49、 根据权利要求 46所述的方法, 其中, 通过对宽带信道质量指示和子带信道 质量指示进行差分编码, 限制所述第三帧中的信道质量指示的大小。
  46. 50、 根据权利要求 49所述的方法, 其中, 将第一宽带信道质量指示和第一子带 信道质量指示进行差分编码, 得到差分后的第一子带信道质量指示; 将第二宽带信道 质量指示和第二子带信道质量指示进行差分编码,得到差分后的第二子带信道质量指 示;
    在差分编码的映射表中: 偏移值为 0, 则差分信道质量指示值为 0; 偏移值为 1, 则差分信道质量指示值为 1 ; 偏移值为大于等于 2, 则差分信道质量指示值为 2; 偏 33 移值小于等于 -1, 则差分信道质量指示值为 3。
  47. 51、 根据权利要求 46所述的方法, 其中, 将所述第三帧中的子带预编码矩阵指 示的大小限制在不超过 2比特。
  48. 52、 根据权利要求 51所述的方法, 其中, 使用单码字码本中的前 4个码字或者 最后 4个码字。
  49. 53、 一种信息反馈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向基站上报用于指示反馈粒度的指示信息,使得所述基站根据所述指示 信息获得所述用户设备调整后的反馈粒度。
  50. 54、 根据权利要求 53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将秩指示和所述指示信息进行联合编码和传输。
  51. 55、 根据权利要求 53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用户设备在非周期反馈中增加所 述指示信息, 来指示用于增加反馈粒度的子带。
  52. 56、 根据权利要求 55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指示信息为 log<sub>2</sub> C^ 从 K个子带 中选择 N个子带进行反馈。
  53. 57、 一种信息配置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基站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用于指示反馈粒度的指示信息,使得所述基站根据所述 指示信息获得所述用户设备调整后的反馈粒度。
  54. 58、 根据权利要求 57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 N, 使得所述用户设备从 K个子带中选择 N个子 带进行反馈。
  55. 59、 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反馈单元, 采用非周期反馈模式 3-2进行反馈; 其中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 数目为 1且触发非周期上报时,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 或者, 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进 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56. 60、 根据权利要求 59所述的用户设备, 其中, 所述反馈单元还用于: 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进行反馈 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 34 或者,当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信道状态信息的非周期上 报时, 进行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
  57. 61、 一种基站, 所述基站包括:
    配置单元, 在用户设备支持非周期反馈模式 3-2的情况下进行资源配置; 其中信 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1且触发非周期上报时,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 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或者, 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一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 为 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5至 8的其中之一。
  58. 62、 根据权利要求 61所述的基站, 其中, 所述配置单元还用于:
    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小区的非周期上报时,为所述用 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
    或者,在信道状态信息请求的比特数目为 2且触发多个信道状态信息的非周期上 报时,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用于反馈的物理资源块的最大数目为 25至 40的其中之一。
  59. 63、 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反馈单元, 当基站为用户设备配置参考秩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时, 不期望接 收到为所述参考秩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和链接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配置不同的 码本的信令。
  60. 64、 一种基站, 所述基站包括:
    配置单元,为用户设备的参考秩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程配置与链接的信道状态 信息进程相同的码本。
  61. 65、 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反馈单元, 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2-1并且使用双码本进行反馈; 其中在预编码矩阵 指示和信道质量指示的子带粒度不同时,选取其中较小的子带粒度作为预编码矩阵指 示和信道质量指示联合的子带粒度。
  62. 66、 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反馈单元, 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1-1的子模式 1进行反馈; 其中在秩为 1或 2时, 将宽带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大小限制在不超过 3比特。
  63. 67、 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反馈单元, 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2-1进行反馈; 其中通过 11 比特反馈第三帧中的 35 子带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 子带信道质量指示和子带标示信息。
  64. 68、 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反馈单元, 采用周期反馈模式 1-1的子模式 2进行反馈时, 将宽带第一预编码矩 阵指示限制在不超过 3比特。
  65. 69、 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反馈单元, 采用一帧反馈子带预编码矩阵指示、子带信道质量指示以及子带标示 信息。
  66. 70、 一种用户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反馈单元, 向基站上报用于指示反馈粒度的指示信息, 使得所述基站根据所述指 示信息获得所述用户设备调整后的反馈粒度。
  67. 71、 一种基站, 所述基站包括:
    接收单元, 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用于指示反馈粒度的指示信息, 使得所述基站根 据所述指示信息获得所述用户设备调整后的反馈粒度。
  68. 72、 根据权利要求 71所述的基站, 其中, 所述基站还包括:
    配置单元, 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 N, 使得所述用户设备从 K个子带中选择 N个 子带进行反馈。
  69. 73、 一种通信系统, 所述通信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 59或 60所述的用户设备以 及如权利要求 61或 62所述的基站;
    或者, 包括如权利要求 63所述的用户设备以及如权利要求 64所述的基站; 或者, 包括如权利要求 65所述的用户设备;
    或者, 包括如权利要求 66至 68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设备;
    或者, 包括如权利要求 69所述的用户设备;
    或者,包括如权利要求 70所述的用户设备以及如权利要求 71或 72所述的基站。
  70. 74、 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 其中当在用户设备中执行所述程序时, 所述程序使得 计算机在所述用户设备中执行如权利要求 1至 11、 14、 16至 5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 反馈方法。
  71. 75、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的存储介质, 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使得计算 机在用户设备中执行如权利要求 1至 11、 14、 16至 5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反馈方法。
  72. 76、 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 其中当在基站中执行所述程序时, 所述程序使得计算 36 机在所述基站中执行如权利要求 12、 13、 15、 57、 58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配置方法。
  73. 77、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的存储介质, 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使得计算 机在基站中执行如权利要求 12、 13、 15、 57、 58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配置方法。
CN201380076172.0A 2013-05-10 2013-05-10 信息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Pending CN1051649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3/075501 WO2014179996A1 (zh) 2013-05-10 2013-05-10 信息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64957A true CN105164957A (zh) 2015-12-16

Family

ID=51866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6172.0A Pending CN105164957A (zh) 2013-05-10 2013-05-10 信息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65276A1 (zh)
EP (1) EP2996272A4 (zh)
JP (1) JP2016523039A (zh)
KR (1) KR20160003201A (zh)
CN (1) CN105164957A (zh)
WO (1) WO201417999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48376A1 (en) * 2018-01-31 2019-08-08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collision avoidance on sidelink
CN110506434A (zh) * 2017-02-03 2019-11-2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20308A1 (en) * 2013-08-08 2015-02-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back aperiodic csi in flexible tdd reconfiguration system
WO2016111427A1 (ko) * 2015-01-05 2016-07-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안테나의 편파 특성을 이용한 채널 상태 정보의 구성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404348B2 (en) * 2015-04-08 2019-09-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and apparatus therefor
KR102014803B1 (ko) 2016-03-31 2019-08-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dm-rs 기반 개루프 하향링크 전송을 위한 피드백 정보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7190356A1 (en) * 2016-05-06 2017-11-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ment of linear combination codebooks in fd-mimo
US10050688B2 (en) 2017-01-16 2018-08-1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ingle codeword, multi-layer seria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IC) for spatial multiplexing
CN112703709A (zh) * 2018-07-12 2021-04-2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基站
KR20240019396A (ko) 2019-01-25 2024-02-14 지티이 코포레이션 무선 통신에서의 채널 상태 추정 및 보고 방식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7981B (zh) * 2010-04-02 2015-05-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码本使用的预处理方法及通讯系统
CN108964860B (zh) * 2010-04-06 2023-05-12 北京禾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1867447B (zh) * 2010-04-30 2015-09-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02237984B (zh) * 2010-05-07 2014-02-1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pusch上报csi的方法及装置
US9762372B2 (en) * 2010-06-15 2017-09-1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SI reporting on PUSCH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WO2012044088A2 (ko) * 2010-09-29 2012-04-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지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US8711907B2 (en) * 2010-10-01 2014-04-29 Intel Corporation PMI feedback with codebook interpolation
CN102868500A (zh) * 2011-07-07 2013-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终端和基站
CN102307083A (zh) * 2011-08-12 2012-01-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信道状态信息的非周期反馈及其调度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291228B (zh) * 2011-08-16 2014-08-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接收方法和设备
CN102263584B (zh) * 2011-08-19 2014-05-0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非周期性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4734753B (zh) * 2012-06-18 2019-08-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和接收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US9094145B2 (en) * 2012-07-25 2015-07-28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CoMP)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06434A (zh) * 2017-02-03 2019-11-2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9148376A1 (en) * 2018-01-31 2019-08-08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collision avoidance on sidelink
US11412486B2 (en) 2018-01-31 2022-08-09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collision avoidance on sidelin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79996A1 (zh) 2014-11-13
EP2996272A1 (en) 2016-03-16
US20160065276A1 (en) 2016-03-03
EP2996272A4 (en) 2017-04-05
KR20160003201A (ko) 2016-01-08
JP2016523039A (ja) 2016-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64957A (zh) 信息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US11515912B2 (en) Codebook subset restriction signaling
CN101969361B (zh) 传输周期反馈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CN113708810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US9178591B2 (en) Codebook subsampling for PUCCH feedback
CN101958773B (zh) 反馈信道信息的方法及终端
CN110830165B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终端
CN101969363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终端
US9136921B2 (en) Method for channel information feedback and a terminal
CN101917260A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2013956A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1944985A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
CN102118237B (zh) 基于mimo系统的uci处理方法和装置及其传输方法
CN101965704A (zh) 具有不等差错保护的反馈
CN102468925B (zh) 预编码矩阵索引上报及预编码处理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7294642A (zh) 一种实现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方法及装置
CN101902263B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
JP2016189591A (ja) 情報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