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57475A - 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57475A CN105157475A CN201510460793.XA CN201510460793A CN105157475A CN 105157475 A CN105157475 A CN 105157475A CN 201510460793 A CN201510460793 A CN 201510460793A CN 105157475 A CN105157475 A CN 1051574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sub
- capacitor unit
- mrow
- strip
- shap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126211 Hericium coralloid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3 Hooke's law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205 dimethyl polysilox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870 dimethyl polysiloxan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95 investment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435 poly(dimethyl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38 response to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5 Aver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CXQXSVUQTKDNFP-UHFFFAOYSA-N octamethyltrisiloxane Chemical compound C[Si](C)(C)O[Si](C)(C)O[Si](C)(C)C CXQXSVUQTKDNF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87 plasma desorption mass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dimethyl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枪械后坐运动受力测量装置,包括后坐力测试平台、测力传感器和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后坐力测试平台包括夹持夹具,夹持夹具与枪械之间设有弹簧阻尼机构,测力传感器设置后坐力测试平台与枪托之间,测力传感器采集枪械运动受力并发送给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传感器包括圆环电容单元组和条状电容单元组,圆环电容单元组用于测切向力和法向力的大小,条状电容单元组用于测量切向力的方向,受力测量装置采集到枪械后坐力,用以分析后坐能量、制退器效率等参数的测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运动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枪械的后坐力是武器在射击过程中加在支座或人身体上的力,此力会引起支架的弹性变形,从而使枪械也随之发生位移,引起射击精度的变化,因此,后坐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枪械的射击精度和射击稳定性,是枪械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系统用来完成后坐力、后坐能量、制退器效率等参数的测试。枪械的后坐运动比较复杂,后坐力不是集中作用于轴线方向,导致测试后坐力的过程很不稳定,所以,要求在枪械后坐力的测试过程中,应尽量应用精度高、动态性能好的压力传感器,采用结构合理、装卡牢固的测试平台,但是目前的枪械后坐力测量系统的精度和灵敏度都比较低,达不到测试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采用专用夹具夹持枪械,并用三维压力传感器采集后坐运动过程中与抵肩板之间的受力,三维力传感器相比于单向正压力传感器更能完整的刻画出后坐与抵肩板的受力过程。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是:一种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包括后坐力测试平台、测力传感器和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所述后坐力测试平台包括夹持夹具,夹持夹具与枪械之间设有弹簧阻尼机构,测力传感器设置后坐力测试平台与枪托之间,测力传感器采集枪械运动受力并发送给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所述测力传感器包括圆环电容单元组和条状电容单元组,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组设置在圆环电容单元组外基板的四角,圆环电容单元组包括两对以上圆环电容单元对,所述圆环电容单元对包括两个圆环电容单元,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组包括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均包括两个以上相互形成差动的电容单元模块,所述电容单元模块是由两个以上的条状电容单元组成的梳齿状结构,每个圆环电容单元和条状电容单元均包括上极板的驱动电极和下极板的感应电极。
所述后坐力测试平台包括前夹持夹具和后夹持夹具,前夹持夹具包括仿形夹具、带滑动轨道的支架和施加预紧力机构,仿形夹具设在支架顶部,为带弹簧阻尼的圆环铁机构,施加预紧力机构控制弹簧阻尼的压缩量,后夹持夹具包括后坐夹紧机构和抵肩板,抵肩板设置枪托后方,所述测力传感器设置抵肩板与后坐力测试平台之间。所述每个圆环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正对且形状相同,所述每个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宽度相同,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大于感应电极长度,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两端分别预留左差位δ左和右差位δ右,b0驱=b0感+δ右+δ左,其中b0驱为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b0感为条状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长度。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的左差位δ左=右差位δ右,且其中d0为弹性介质厚度,G为弹性介质的抗剪模量,τmax为最大应力值。所述两组相互形成差动的电容单元模块的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沿宽度方向设有初始错位偏移,错位偏移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包括n个同心圆环电容单元,其中其中,a平为平行板的长度,r圆为圆环电容单元圆环的宽度,aδ圆相邻两圆环电容单元之间的电极间距。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均包括m个条状电容单元,a平/(a0+aδ条),其中,a平为平行板的长度,aδ条为相邻两条状电容单元之间的电极间距,a0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所述同心圆环电容单元的宽度r圆和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a0相等;条状电容单元电极间距aδ条和圆环电容单元电极间距aδ圆相等,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其中,d0为弹性介质厚度,E为弹性介质的杨氏模量,G为弹性介质的抗剪模量。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和条状电容单元组的驱动电极通过一个引出线与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连接,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的每个圆环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单独引线与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连接,所述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的电容单元模块感应电极分别通过一根引出线与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连接。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电容单元模块与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之间分别设有中间变换器,中间变换器用于设置电压对电容或频率对电容的传输系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枪械后坐运动受力测量装置采集到枪械后坐力,用以分析后坐力、后坐能量、制退器效率等参数的测试。以PCB板为平行板电极和PDMS为基材的介质层,平面尺寸为10×10mm2的组合式电容敏感器件。另外,本发明的传感器能够同时测量法向力和切向力,灵敏度高,极板利用效率高,整个圆环电容单元组都对法向力作出贡献,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同心圆环偏移错位面积分析图。
图2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为外同心圆环错位对外径圆分析图。
图3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平行板电容的平面设计图。
图4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驱动电极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平板电容板的直角坐标系。
图6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两组圆环电容组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差动条状电容单元的初始错位图。
图8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差动条状电容单元受力后偏移图。
图9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单元电容对的信号差动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平行板电容器剖面结构。
图1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枪械夹具结构图。
其中,1、上PCB基板,2、下PCB基板,3、驱动电极,4、感应电极,5、弹性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后坐力测试时,枪械在后坐力测试平台上进行夹持,测试平台包括基座、前夹持夹具、中间夹持夹具和后夹持夹具,前夹持夹具和中间夹持夹具相同,前夹持夹具在枪管径向约束、轴向滑动,后夹持夹具夹持枪托。前夹持夹具包括仿形夹具、带滑动轨道的支架、施加预紧力机构,仿形夹具采用上下圆环铁机构对枪管进行夹持,仿形夹具的内外圆环之间设有弹簧阻尼机构,在试验测试时,枪管夹持在内环中间,利用弹簧阻尼机构来限制枪械的运动相比于固定夹持,跟实际的枪械运动过程更为逼真,可以测量在运动过程中的三维力,支架通过滑道实现对枪体前端的支撑,预紧力的施加通过仿形夹具上的弹簧压缩量来控制。
后夹持夹具主要包括后坐夹紧机构和抵肩板,后坐夹紧机构与被测枪械的枪托部位形状相仿,枪托与后坐夹紧机构的接触部位也设有阻尼结构,以还原枪托的实际运动过程,枪托后面设置抵肩板,再在抵肩板后设置本发明的三维力传感器,这样,既没有改变枪体与人体的接触方式,又实现了对人枪系统作用力的测量。
以下说明本发明三维力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所述传感器包括圆环电容单元组和条状电容单元组,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用于测切向力和法向力的大小,所条状电容单元组用于测量切向力的方向,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组设置在基板圆环电容单元组外的四角。圆环电容单元组包括两组以上圆环电容单元对,所述圆环电容单元对包括两个圆环电容单元,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组包括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均包括两个以上相互形成差动的电容单元模块,所述电容单元模块采用由两个以上的条状电容单元组成的梳齿状结构,每个圆环电容单元和条状电容单元均包括上极板的驱动电极和下极板的感应电极。所述每个圆环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正对且形状相同,所述每个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宽度相同,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大于感应电极长度,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两端分别预留左差位δ左和右差位δ右,b0驱=b0感+δ右+δ左,其中b0驱为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b0感为条状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长度。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的左差位δ左=右差位δ右,且其中d0为介质厚度,G为弹性介质的抗剪模量,τymax为最大应力值。所述两组相互形成差动的电容单元模块的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沿宽度方向设有初始错位偏移,错位偏移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包括n个同心圆环电容单元,其中其中,a平为平行板的长度,r圆为圆环电容单元圆环的宽度,aδ圆相邻两圆环电容电容之间的电极间距。所述电容单元模块采用梳齿状结构,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均包括m个条状电容单元,a平/(a0+aδ条),其中,a平为平行板的长度,aδ条为相邻两条状电容单元之间的电极间距,a0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所述同心圆环电容单元的宽度r圆和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a0相等;条状电容单元电极间距aδ条和圆环电容单元电极间距aδ圆相等,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其中,d0为介质厚度,E为弹性介质的杨氏模量,G为弹性介质的抗剪模量。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和条状电容单元组的驱动电极通过一个引出线与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连接,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的每个圆环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单独引线与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连接,所述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的电容单元模块感应电极分别各自通过一个引出线引出与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连接。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电容单元模块和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之间分别设有中间变换器,变换器用于设置电压或频率对电容的传输系数。
下面结合附图1-10对本发明的推导和原理,对各部分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1电容公式及其输入输出特性
平行板的初始电容为:
式中,ε0真空介质电常数为8.85PF/m,εr=2.5为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A0为上下极板初始正对面积。d0受σn的激励产生相对变形εn=δn/d0=σn/E,代入(1)式得到输入输出特性
1.2法向应力作用下的线性度和灵敏度
1.2.1法向线性度
(2)式中Fn在分母中,故Cn=f(Fn)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因转换量程中的最大值σnmax与介质弹性常数E相比,εn是个很小的量,即分母中εn<<1,将(2)式按级数展开并略去二次方以上的高阶无穷小,可简化为:
可见在Cn与Fn的转换特性中的法向线性度的最大相对误差接近于零。
1.2.2灵敏度
按法向灵敏度的定义
而按(2)式则
按(3)式可得线性灵敏度,
Sn2随Fn而变,Fn愈大,Sn2愈大,在整个转换特性上呈轻微非线性。
1.3切向位移和圆环电容器有效面积之间的关系
针对同心圆环电容对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R1为外圆半径,R2为内圆半径,r=圆环宽度=大外圆半径R1-内圆半径R2。给驱动电极一个切面上的力Fx,导致上下对应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产生一个剪切错位,设dx为切面位移,错位面积为S内和S外,电极板的初始正对面积应为π(R1 2-R2 2)。图2为外同心圆环电容对外径圆分析图,移动前后两圆心距离为dx,移动前后两圆心和两圆的交点形成一个菱形,可以计算S外的面积:
上式中,有dx<<R1,所以取
由
将的泰勒级数展开,并略去高次项,
同理,可以知道,S内=2R2dx,所以同心圆环电容的错误面积为S=2R1dx+2R2dx。
1.4切向应力τ激励下的圆环电容单元组的电容变化
切向应力τ并不改变极板的几何尺寸参数A0,对介质厚度d0也不产生影响。然而τx和τy改变了平行板电容器的空间结构,正向面对的上下极板之间发生了错位偏移。极板在τ作用下的错位偏移dx。当τ为零时,圆环电容单元的上下电极是正对的,上下电极之间有效截面在图2中,在τx右向的作用下,上极板相对于下极板产生了向右的错位偏移dx,从而使上下极板之间在计算电容时的有效面积由此产生的电容为:
根据剪切胡克定律
τx=γx·G=G·δx/d0(7)
将(7)代入(6)可得
(8)式即为切应力下的输入—输出特性,Cτ与τx呈线性关系,其灵敏度
由公式(9)可以看出切向灵敏度和R1-R2有关,即切向灵敏度和圆环的宽度成反比,宽度越小灵敏度越高。
2平板电容器的设计
2.1平板电容器的设计
参见图3中的电极平面布置和图4驱动电极的结构图,在一个10×10mm2的基板上的一种圆环式接触式平行板三维压力传感器,传感器包括圆环电容单元组和条状电容单元组,圆环电容单元组用于测切向力和法向力的大小,条状电容单元组用于测量切向力的方向,条状电容单元组设置在基板圆环电容单元组外的四角。这样可以有效的使用平行板的面积,圆环电容单元组铺满整个平行板,在测量三维力时,都起作用,而条状电容单元组有效利用了圆环电容单元组铺设后,平行板四角的空间,用于测量三维力切向力的方向。圆环电容单元组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都是由n个同心圆环组成,n为偶数,则形成n/2圆环电容单元对。影线部分表示失蜡铸造工艺的外模截面,其几何形状和尺寸也应在机械成型时保持精准。
参照图5的平板电容的直角坐标系,坐标系统原点在圆环电容单元组的同心圆原点,x轴和y轴分别沿平板电容的对角线方向,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包括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Ⅰ和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Ⅲ,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Ⅰ和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Ⅲ分别位于x轴的正负半轴且沿y轴对称,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包括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Ⅱ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Ⅳ,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Ⅱ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Ⅳ分别位于y轴的正负半轴且沿x轴对称,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Ⅰ和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Ⅲ形成对τx做出响应的差动电容单元组合,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Ⅱ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Ⅳ形成对τy做出响应的差动电容单元组合。
圆环电容单元组包括n个同心圆环电容单元,其中其中,a平为平行板的长度,r圆为圆环电容单元圆环的宽度,aδ圆相邻两圆环电容电容之间的电极间距。电容单元模块采用梳齿状结构,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均包括m个条状电容单元,a平/(a0+aδ条),其中,aδ条为相邻两条状电容单元之间设有电极间距,a0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同心圆环电容单元的宽度r圆和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a0相等;条状电容单元电极间距aδ条和圆环电容电极间距aδ圆相等,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其中,d0为介质厚度,E为弹性介质的杨氏模量,G为弹性介质的抗剪模量。
2.2激励信号和坐标系
将圆环电容单元置于图5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三维激励施加于电容极板的外表面,产生的接触式作用力具有Fx、Fy和Fz三个方向分量,Fx和Fy的作用方向沿X轴和Y轴,Fz的作用方向沿OZ轴即方向,法向和切向应力均为一种应力张量,从电极的引线间即可输出电容的响应;法向应力σn=Fn/A,其中为极板法向受力面,Fn=Fz为法向分量;两侧表面上产生成对的切向应力τ切=F切/A。
根据弹性力学中的虎克定律,σn和τx,τy都将使弹性体产生相应的变形。其中,
式中,E为弹性介质的杨氏模量GN/m2,G为弹性介质的抗剪模量GN/m2,δn为弹性介质的法向位移(单位:μm),而δx和δy为圆环电容单元上下两极板的相对错位(单位:μm),其正负号由坐标轴指向决定。
2.3法向力和切向力大小的计算
选取第n个圆环电容单元和第n/2个圆环电容单元,通过建立圆环电容单元对组成方程组进行计算,如图6所示。设电极板受到法向和切向激励作用后,设第n个圆环电容单元的输出电容为C1,n/2个圆环电容单元输出电容为C2,切向的位移为dx,法向的电容极距为dn,S10为外环初始的正对面积,S20为内环初始的正对面积。
将得到:
设上式中的 则
根据
可知:
将上述的将①*C2-②*C1得到:
由 所以Fτ为
2.4切向力的方向判定
2.4.1条状电容单元组状结构和参数设计
为了实现τx和τy切向响应之间不相互产生影响,驱动电极长度两端预留差位δ0,因此b0驱=b0底+2·δ0,其中在b0驱两端长度预留理论上应保证其计算值为 故在工艺上应保证b0驱-b0底≥0.01mm。为了实现τx和τy不对法向电容响应产生影响,每个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在平面布置设置一定的错位偏移,对通过差动消除相互之间的影响。
如图4所示,图中四个虚线方框为感应电极在下极板上的基准,取感应电极在下层PCB基板上的位置作为参照,则驱动电极在上层PCB基板上的布置应以PCB基板边缘线为基准。每个条状电容单元包括上极板的驱动电极和下极板的感应电极,设每根条状电容单元宽为a0,两条状电容单元之间的槽宽为aδ,则每根条状电容单元的节距为a0+aδ。这样在计算法向电容输出响应时已能保证τx和τy不对法向电容响应产生影响。而置他们与几何基准线差距均为δ0(0.1mm),以保证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Ⅰ和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Ⅲ只产生对τx的差动电容输出响应,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Ⅱ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Ⅳ则只产生对τy的差动电容响应,设置一个初始错位偏移δxo,其取值应保证其计算值与δ0类似,其初始错位偏移均设置δxo=δyo=0.01mm,以保证四个电容单元在τx和τy切向激励下能产生两组差动电容对。
图7中,一对电容CL和CR电极尺寸a0、b0、d0均相同,初始错位偏移δ0也相同,区别在于左边电容器CL上层δ0尖角的指向为+OX,而右边电容器CR上层δ0尖角指向-OX。当τx=0时,即图中阴影部分所对应的电容。在此基础上,如在-Fx激励下产生±δx的错位偏移,形成如图8所示电容增减效果,
图8中,CL和CR差动电容对同一个τx将产生±δx和±△Cτ的响应,δ0的大小应满足可取δ0=10μm,由此,式(8)可修改为
式中,为切应力为零时的初始电容,(11)式即为切应力输入输出特性,Cτx与Fx是线性关系,而其灵敏度
由式(11)可知a0愈小,切向应力响应的灵敏度越大,故本发明电容单元采用由多个条状电容组成的条状电容单元组。
2.4.2切向应力方向计算
CⅠ对CⅡ和CⅢ对CⅣ可以实现两对差动组合,如图9的单元电容对的信号差动示意图,经差动技术处理,差动输出的总响应
式中,无论是法向激励Fn或切向激励Fy均不对Oτ产生影响,即自动消除了σn和τy对τx的总输出的耦合或干扰。因为凡是在信号包含相减的运算中,等量和同符合的电容变化都自动消除。而Fy和Fx对σn的干扰可通过上层电极在b0方向增加几何长度2δ0消除。
同理,
根据Oτx和Oτy的值计算出切向力的方向。
2.4主要材料选择及其特性参数
平行板电容器的结构剖面图类似于三明治结构如图10所示。由图10可知,1为上PCB基板,2为下PCB基板,3为驱动电极,4为感应电极,5为弹性介质。极板距d0=0.1mm,上下基板内侧空间除铜箔电极外,均为用失蜡铸造法充填的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超弹绝缘介质。其机械和物理特性参数为杨氏模量E=6.2MPa,而其抗剪弹性模量为G=4.1MPa,介质极化时相对介电常数εγ=2.5。由于介质的E和G远小于铜的弹性模量E铜=103GPa,故电容器内部介质在应力状态下的变形远大于极板的变形。
2.5电极引线设计
无论是驱动电极或感应电极都需备有引出线,考虑各个驱动电极在信号电平上都是接地的,故驱动电极只需共用同一个引出线。圆环电容单元组和条状电容单元组的驱动电极通过一个引出线与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连接,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的每个圆环单独引线与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连接,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根据每个圆环的输出值自由组合进行计算,之后进行求平均得出切向力的大小和法向力大小,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圆环电容单元组可以只选择两个最优圆环引出2根引线,通过这两个圆环求出dx和dn,从而得出切向力的大小和法向力大小;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分别各自通过一个引出线引出与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连接,用于计算切向力的方向。所述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和电容单元之间设有中间变换器,变换器用于设置电压或频率对电容的传输系数。整个电容组件共有至少7个管脚从平面封装的侧面引出,以便整个组件顶部与底部外表面能方便地与测量对象接触。
本发明在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支撑下,完成了一种新型三维力敏感电容组合的设计。在10×10mm2的受力面上,无论是法向或切向,都可向介质较均匀的传递应力。在空间力与传感器表面的接触中外力只有1个,对电容求和可得到法向Fn的信息,即整个电极板都对求Fn做出贡献,同时又可获得Fx和Fy的信息,从而完整描述一个三维力,按设计参数可以提高一次转换的法向灵敏度和切向灵敏度和最大线性误差。
枪械击发后,通过三维力传感器将后坐力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经过信号调理器送给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分析处理,得到三个分力,由软件绘制出后坐力——时间曲线,并给出最大后坐力值。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坐力测试平台、测力传感器和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所述后坐力测试平台包括夹持夹具,夹持夹具与枪械之间设有弹簧阻尼机构,测力传感器设置后坐力测试平台与枪托之间,测力传感器采集枪械运动受力并发送给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所述测力传感器包括圆环电容单元组和条状电容单元组,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组设置在圆环电容单元组外基板的四角,圆环电容单元组包括两对以上圆环电容单元对,所述圆环电容单元对包括两个圆环电容单元,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组包括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均包括两个以上相互形成差动的电容单元模块,所述电容单元模块是由两个以上的条状电容单元组成的梳齿状结构,每个圆环电容单元和条状电容单元均包括上极板的驱动电极和下极板的感应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坐力测试平台包括前夹持夹具和后夹持夹具,前夹持夹具包括仿形夹具、带滑动轨道的支架和施加预紧力机构,仿形夹具设在支架顶部,为带弹簧阻尼的圆环铁机构,施加预紧力机构控制弹簧阻尼的压缩量,后夹持夹具包括后坐夹紧机构和抵肩板,抵肩板设置枪托后方,所述测力传感器设置抵肩板与后坐力测试平台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圆环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正对且形状相同,所述每个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宽度相同,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大于感应电极长度,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两端分别预留左差位δ左和右差位δ右,b0驱=b0感+δ右+δ左,其中b0驱为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b0感为条状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的左差位δ左=右差位δ右,且其中d0为弹性介质厚度,G为弹性介质的抗剪模量,τmax为最大应力值。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组相互形成差动的电容单元模块的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沿宽度方向设有初始错位偏移,错位偏移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包括n个同心圆环电容单元,其中其中,a平为平行板的长度,r圆为圆环电容单元圆环的宽度,aδ圆相邻两圆环电容单元之间的电极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均包括m个条状电容单元,其中,a平为平行板的长度,aδ条为相邻两条状电容单元之间的电极间距,a0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心圆环电容单元的宽度r圆和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a0相等;条状电容单元电极间距aδ条和圆环电容单元电极间距aδ圆相等,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其中,d0为弹性介质厚度,E为弹性介质的杨氏模量,G为弹性介质的抗剪模量。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和条状电容单元组的驱动电极通过一个引出线与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连接,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的每个圆环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单独引线与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连接,所述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的电容单元模块感应电极分别通过一根引出线与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电容单元模块与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器之间分别设有中间变换器,中间变换器用于设置电压对电容或频率对电容的传输系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460793.XA CN105157475A (zh) | 2015-07-28 | 2015-07-28 | 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460793.XA CN105157475A (zh) | 2015-07-28 | 2015-07-28 | 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57475A true CN105157475A (zh) | 2015-12-16 |
Family
ID=54798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60793.XA Withdrawn CN105157475A (zh) | 2015-07-28 | 2015-07-28 | 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157475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51109A (zh) * | 2016-03-28 | 2016-06-08 | 南京理工大学 | 可调式枪支后坐力测试台架 |
CN108286916A (zh) * | 2017-12-27 | 2018-07-17 | 北方工业大学 | 一种运动枪械校准试验装置 |
-
2015
- 2015-07-28 CN CN201510460793.XA patent/CN105157475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51109A (zh) * | 2016-03-28 | 2016-06-08 | 南京理工大学 | 可调式枪支后坐力测试台架 |
CN108286916A (zh) * | 2017-12-27 | 2018-07-17 | 北方工业大学 | 一种运动枪械校准试验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49002A (zh) | 一种结合面法向动态特性参数测试装置及方法 | |
CN104677543A (zh) | 采用6组测力敏感单元的压电式六维力/力矩传感器 | |
CN205050958U (zh) | 一种铝塑膜单体锂离子电池形变测试台 | |
CN105157475A (zh) | 枪械后坐运动参数测试装置 | |
CN106197564B (zh) | 一种适用于识别连接结合面参数的方法与系统 | |
CN206056652U (zh) | 一种适用于识别连接结合面参数的系统 | |
CN104764904B (zh) | 一种三轴压电加速度计 | |
CN104978073A (zh) | 感应式触摸屏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4831004U (zh) | 枪械后坐运动受力测量装置 | |
CN204893721U (zh) | 硅片磨削力动态信号检测装置 | |
CN203519229U (zh) | 一种石英压电式六维力检测装置 | |
CN204902667U (zh) | 人枪系统相互作用力测量装置 | |
CN105021087B (zh) | 人枪系统相互作用力测量装置 | |
CN204788762U (zh) | 一种接触式平行板差动三维力压力传感器 | |
CN104964598B (zh) | 枪械后坐运动受力测量装置 | |
CN105158152A (zh) | 微摩擦测试仪 | |
CN204798786U (zh) | 基于压力分析的拳击运动辅助训练装置 | |
CN105046084A (zh) | 一种可数据融合的牙齿综合测量仪 | |
CN204759383U (zh) | 感应式触摸屏 | |
CN204788742U (zh) | 一种圆环式接触式平行板三维压力传感器 | |
CN104971482A (zh) | 短跑辅助训练装置 | |
CN204815616U (zh) | 短跑中足底与起跑器间作用力测量装置 | |
CN104971483A (zh) | 基于压力分析的拳击运动辅助训练装置 | |
CN104977249A (zh) | 皮肤摩擦性能测试装置 | |
CN204855072U (zh) | 采煤机截齿截割力测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