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27189A - 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27189A
CN105127189A CN201510636158.2A CN201510636158A CN105127189A CN 105127189 A CN105127189 A CN 105127189A CN 201510636158 A CN201510636158 A CN 201510636158A CN 105127189 A CN105127189 A CN 1051271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il
heavy metal
bracketplant
heavy
bacterium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361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27189B (zh
Inventor
马新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arden Limite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Hang Zhi Patent Servi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Hang Zhi Patent Servi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Hang Zhi Patent Servi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3615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271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27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7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27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71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上种植吊兰,85~95天后将吊兰整体移除;施入生物炭基肥与重金属活化菌液混合物;在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甘蔗,待来年春季继续种植吊兰,85~95天后将吊兰整体移除,到八、九月份将甘蔗整体移除;施入生物炭基肥与重金属活化菌液混合物,混合均匀,陈化75~80天;循环重复执行步骤1)~5),至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达到安全标准。本发明提高了植物吸取重金属效率、土壤治理效果好、且具有环境友好、无二次污染、实用性强等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染土壤治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污染是由于土壤中含有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从而引起了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有害物质在土壤中逐渐累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等元素,重金属污染元素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只能发生形态的转变和迁移,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历史上发生的“骨痛病”和“水俣病”就是由于重金属污染而致病的典型案例。因此,探索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修复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使其由活化态转为稳定态;二是从土壤中除去重金属。方法主要有工程物理化学法,包括:客土法、冲洗络合法、电动化学法、热处理法等,不适合污染面积较大的土壤;生物修复法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植物和低等动物修复法对土壤修复的效果不太显著;微生物修复利用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吸收、沉淀、氧化和还原等作用,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该技术可以使重金属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具有的巨大土壤修复潜力。但现有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微生物修复持续时间长、见效慢、一般形成络合物降低重金属的危害,并不能将重金属从土壤中除去。
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挥发、转化、降解、固定作用而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修复技术。目前已经发现很多植物可同时对多种重金属有强大的富集能力,但大多数已报道的植物修复方法效果不显著、见效慢、修复效果不稳定,再加上受到气候、土壤环境的限制,使得这些植物的重金属积累量有限,从而在其应用上受到限制。
生物炭天然的多孔结构对有毒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附力,通过吸附固定作用使有毒物质固定在炭的微孔表面上,从而降低这些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化学活性和毒性,达到长效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生物炭施到土壤,从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加土壤有机物质、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
如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治理重金属金属污染土壤,急需解决以下技术问题:
1.确定合适的耐性作物,其具有种植难度低、易于管理、适用于大面积污染土壤、生长迅速、生物量大的特点。
2.克服耐性作物的重金属吸收效率低下、重金属修复元素单一、修复时间太长、存活率低的难题。
3.避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过程中改变和破坏土壤结构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种植难度低、耐受性强、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和重金属活化菌及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为细菌繁殖提供“温床”的生物炭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种植吊兰,85~95天后将吊兰整体移除;
2)将生物炭基肥与重金属活化菌液混合均匀,每千克生物炭基肥中混合重金属活化菌液100~300mL;
3)将步骤2)中所得的混合物施入步骤1)种植过吊兰的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混合均匀,陈化60~70天;
4)在步骤3)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种植甘蔗,待来年春季继续种植吊兰,85~95天后将吊兰整体移除,到八、九月份将甘蔗整体移除;
5)将步骤2)中所得的混合物施入步骤4)种植过甘蔗的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混合均匀,陈化75~80天;
6)循环重复执行步骤1)~5),至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达到安全标准。
优选的,所述步骤1)种植吊兰前,向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施撒含N、P、K的肥料作为底肥,并一次性浇透重金属污染土壤,之后根据土壤缺水情况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50%~60%。
优选的,所述吊兰采用扦插、分株或播种的方法进行栽培。
优选的,所述吊兰采用播种栽培,将种子用15%~20%的H2O2消毒处理,然后蒸馏水洗涤浸泡10~12h,选用籽粒饱满且不下沉的种子进行吊兰的培育。
优选的,所述吊兰的培育:将吊兰种子在20~23℃的温度下进行培养,种子上面的覆土为0.4~0.6cm,8~11天后,选用3~6片叶的幼苗,沿垂直方向倾斜28度埋入土壤表层3~6cm深度种植,株距为15~25cm,行距为20~28cm。
优选的,所述生物炭基肥由75~79重量份的吊兰或甘蔗根、茎、叶制成的生物炭与1~2重量份的氯化钠、2~2.5重量份的硫酸镁、3.5~4.5重量份的硝酸钾、3~3.5重量份的硫酸钙、5~8重量份的尿素、6~7重量份的煤渣混合到一起并搅拌均匀获得。
优选的,所述生物炭用质量分数10%的稀盐酸和质量分数5%的稀硝酸以体积比1~2.5:1的混合比混合后酸洗1~3h,再用去离子水反复浸洗至中性,然后烘干。
优选的,所述重金属活化菌液包括芽孢杆菌菌液和荧光假单胞菌菌液,芽孢杆菌菌液:荧光假单胞菌菌液的体积比为1~2:1。
优选的,所述生物炭基肥和重金属活化菌液混合物的加入量为每平方米重金属污染土壤加入80~100克。
优选的,所述甘蔗为新台糖26号,每亩地有效茎数为4000~5000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吊兰的种植难度低,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强,适用于大面积种植,可以同时吸附多种重金属离子;甘蔗为一年生植物,可以加工生产酒精用来取代汽油、成本低,它作为新的能源材料有效避免了重金属再次进入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
2.本发明采用治理过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吊兰和甘蔗的茎叶、根等有机废物制备生物炭,充分利用了植物废弃有机体,成本低廉,所得生物炭均用酸洗一段时间后,通过去离子水的反复浸洗至中性,然后烘干,将炭化物质与含有重金属的溶液分离,可以对重金属进行回收再利用。
3.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通过代谢作用能产生多种低分子量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等,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起到活化重金属的作用,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效率。
4.生物炭的施加可以维持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吸附固定土壤中的各种重金属,将土壤中的重金属改性为可供植物吸收的可提取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生物炭与重金属活化菌的菌液混合,由于生物炭的多孔结构可以使它像海绵一样保存菌液和其中的营养物质,使其成为重金属活化菌繁殖的“温床”。
总之,本发明植物、生物炭和重金属活化菌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与传统的污染土壤治理方法相比,具有投资少、技术要求不高、种植难度低、易于管理、适用于大面积污染土壤的治理、土壤治理效果好、实用性强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菌液的培养:分别取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按照每毫升液体培养基中接种1×106~2.5×107个细菌,液体培养基的pH为6~7,培养温度为32~36℃,培养15~20h后,获得处于生长对数期的菌液,每毫升培养液中含有5.0×107~3.5×108个细菌。然后将芽孢杆菌菌液与荧光假单胞菌培养菌液按照体积比1~2:1混合,既得重金属活化菌菌液。
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液体培养基:每1L水中含20g葡萄糖,15g蛋白胨,5g氯化钠,0.5g牛肉膏。
将被重金属污染厚度为20cm,面积为100m2的土地作为实验田,并将整块实验田进行样方划分,长宽均为5m,每个样方之间留宽为0.4m的垄,每个样方根据对角线原则设置6个采样点。收集试验田表层0~20cm的土壤,阴凉通风晾干,去除杂质。测定土壤pH为6.3,重金属Pb、Cd、Cr、Zn、Cu和Ni在土壤中的含量分别是:Pb元素的浓度为145mg/kg-1,Cd元素的浓度为0.45mg/kg-1,Cr元素的浓度为400mg/kg-1,Zn元素的浓度为320mg/kg-1,Cu元素的浓度为85mg/kg-1,Ni元素的浓度为125mg/kg-1
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可知,土壤pH=5.5~6.5的情况下,农业用地旱地重金属Pb、Cd、Cr、Zn、Cu和Ni二级标准值分别为80、0.3、250、200、50和80mg/kg;因此,上述整块实验田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
生物炭以稻壳、秸秆或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种植后收获的吊兰和甘蔗丢弃物(根、茎、叶等)为炭源制得,其中pH为7.6,比表面积为5.0~240m2/g,中孔比表面积为3.5~140m2/g,孔容积为0.045~0.450ml/g,中孔容积为0.01~0.15ml/g,收率为48~66%;生物炭基肥采用圆盘造粒机制成粒径为2~3mm的颗粒。
实施例1
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春季,向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施撒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作为底肥,并将重金属污染土壤一次性浇透;
2)将吊兰种子用15%的H2O2消毒处理,然后蒸馏水洗涤浸泡10h,将籽粒饱满且不下沉的吊兰种子在20℃下进行培养,种子上面的覆土为0.4cm,8天后,选用3片叶的幼苗,沿垂直方向倾斜28度埋入步骤1)重金属污染土壤表层厚3cm的深度,株距为15cm,行距为20cm;
3)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缺水情况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50%,95天后将吊兰整体移除;
4)采用吊兰的废弃物制备生物炭,所得生物炭用质量分数10%的稀盐酸和质量分数5%的稀硝酸以体积比1:1的混合比混合,酸洗1h,再用去离子水反复浸洗至中性,然后烘干;
5)将75重量份生物炭与1重量份的氯化钠、2.5重量份的硫酸镁、4重量份的硝酸钾、3重量份的硫酸钙、5重量份的尿素、6重量份的煤渣混合到一起,并搅拌均匀制备生物炭基肥;
6)将步骤5)所得生物炭基肥与重金属活化菌菌液混合均匀,混合比例为每千克生物炭基肥中重金属活化菌菌液100mL,重金属活化菌菌液中芽孢杆菌菌液:荧光假单胞菌菌液的体积比为1:1;
7)将步骤6)所得的生物炭基肥和重金属活化菌液混合物施入步骤3)种植过吊兰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每平方米重金属污染土壤加入80克步骤6)所制备的混合物,混合均匀,陈化60天;
8)在步骤7)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品种为新台糖26号的甘蔗,采用甘蔗苗栽种,每亩地有效茎数为4000条;
9)待来年春季继续种植吊兰,85天后将吊兰整体移除,到八、九月份将甘蔗整体移除;
10)然后加入步骤6所制备的混合物,每平方米重金属污染土壤加入80克混合物,混合均匀,陈化60天;
11)循环重复执行步骤1)~步骤10)两次。
结果显示:相比较于原土壤,土壤pH上升至6.9,重金属Pb、Cd、Cr、Zn、Cu和Ni的浓度分别为78.91、0.28、243.21、189.54、48.3和75.39mg/kg,土壤中重金属Pb、Cd、Cr、Zn、Cu和Ni的浓度分别下降了45.58%,37.78%,39.20%,40.77%,43.18%和39.69%。
实施例2
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春季,向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施撒含N、P、K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作为底肥,并将重金属污染土壤一次性浇透;
2)采用扦插的方法种植吊兰,选用4片叶的幼苗,倾斜28度埋入步骤1)重金属污染土壤表层厚5cm的深度,株距为19cm,行距为24cm;
3)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缺水情况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56%,91天后将吊兰整体移除;
4)采用吊兰的废弃物制备生物炭,所得生物炭用质量分数10%的稀盐酸和质量分数5%的稀硝酸以体积比2:1的混合比混合,酸洗2h,再用去离子水反复浸洗至中性,然后烘干;
5)将76重量份生物炭与1.5重量份的氯化钠、2.3重量份的硫酸镁、4.5重量份的硝酸钾、3.3重量份的硫酸钙、6.5重量份的尿素、6.5重量份的煤渣混合到一起,并搅拌均匀制备生物炭基肥;
6)将步骤5)所得生物炭基肥与重金属活化菌菌液混合均匀,混合比例为每千克生物炭基肥中重金属活化菌菌液259mL,重金属活化菌菌液中芽孢杆菌菌液:荧光假单胞菌菌液的体积比为1.8:1;
7)将步骤6)所得的生物炭基肥和重金属活化菌液混合物施入步骤3)种植过吊兰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混合均匀,陈化66天,每平方米重金属污染土壤加入90克混合物;
8)在步骤7)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品种为新台糖26号的甘蔗,采用甘蔗苗栽种,每亩地有效茎数为4500条;
9)待来年春季继续种植吊兰,95天后将吊兰整体移除,到八、九月份将甘蔗整体移除,到八、九月份将甘蔗整体移除;
10)施入步骤6)所得的混合物,混合物的加入量为每平方米重金属污染土壤加入90克,混合均匀,陈化78天;
11)循环重复执行步骤1)~步骤10)一次。
结果显示:相比较于原土壤,土壤pH上升至7.2,重金属Pb、Cd、Cr、Zn、Cu和Ni的浓度分别为69.01、0.21、198.02、143.67、35.21和69.37mg/kg,土壤中重金属Pb、Cd、Cr、Zn、Cu和Ni的浓度分别下降了52.41%,53.33%,50.50%,55.10%,58.58%和44.50%。
实施例3
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春季,向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施撒含N、P、K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作为底肥,并将重金属污染土壤一次性浇透;
2)将吊兰种子用20%的H2O2消毒处理,然后蒸馏水洗涤浸泡12h,将籽粒饱满且不下沉的吊兰种子在23℃下进行培养,种子上面的覆土为0.6cm,11天后,选用6片叶的幼苗,倾斜28度同时埋入步骤2)重金属污染土壤表层厚6cm的深度,株距为25cm,行距为28cm;
3)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缺水情况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56%,91天后将吊兰整体移除;
4)采用吊兰的根、茎、叶等废弃物制备生物炭,所得生物炭用质量分数10%的稀盐酸和质量分数5%的稀硝酸以体积比2.5:1的混合比混合,酸洗3h,再用去离子水反复浸洗至中性,然后烘干;
5)将79重量份步骤4)制备的生物炭与2重量份的氯化钠、2重量份的硫酸镁、3.5重量份的硝酸钾、3.5重量份的硫酸钙、8重量份的尿素、7重量份的煤渣混合到一起,并搅拌均匀制备生物炭基肥;
6)将步骤5)所得生物炭基肥与重金属活化菌菌液混合均匀,混合比例为每千克生物炭基肥中重金属活化菌菌液300mL,重金属活化菌菌液中芽孢杆菌菌液:荧光假单胞菌菌液的体积比为2:1;
7)将步骤6)所得的生物炭基肥和重金属活化菌液混合物施入步骤3)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每平方米重金属污染土壤加入80克混合物,混合均匀,陈化70天;
8)在步骤7)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品种为新台糖26号的甘蔗,采用甘蔗苗栽种,每亩地有效茎数为4500条;
9)来年春季,在种有甘蔗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继续种植吊兰,90天后将吊兰整体移除,到八、九月份将甘蔗整体移除;
10)然后加入步骤6所制备的混合物,每平方米重金属污染土壤加入80克混合物,混合均匀,陈化60天;
11)循环重复执行步骤1)~步骤10)两次。
结果显示:相比较于原土壤,土壤pH上升至7.4,重金属Pb、Cd、Cr、Zn、Cu和Ni的浓度分别为74.36、0.26、220.67、170.31、46.3和73.25mg/kg,土壤中重金属Pb、Cd、Cr、Zn、Cu和Ni的浓度分别下降了48.72%,42.22%,44.83%,46.78%,45.53%和41.40%。
从实施例1~3的修复结果可知,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吊兰和甘蔗、生物炭及重金属活化菌经过2~4年的联合修复,能够明显降低土壤中Pb、Cd、Cr、Zn、Cu和Ni重金属的含量,使土壤中Pb、Cd、Cr、Zn、Cu和Ni重金属的含量达到安全标准,表明它们的联合使用可以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解决了重金属修复元素单一、修复时间太长、植物难以存活、细菌存活率低的难题,同时也避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过程中改变和破坏土壤结构的情况。
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点,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充分理解本发明,现列举本发明在试验阶段或采用现有技术的对比实施例,并对其与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效果说明。
对比例1
在上述试验田中种植吊兰,实施生物炭。
1)春季,向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施撒含N、P、K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作为底肥,并将重金属污染土壤一次性浇透;
2)将吊兰种子用15%的H2O2消毒处理,然后蒸馏水洗涤浸泡10h,将籽粒饱满且不下沉的吊兰种子在20℃下进行培养,种子上面的覆土为0.4cm,8天后,选用3片叶的幼苗,倾斜28度埋入步骤1)重金属污染土壤表层厚3cm的深度,株距为15cm,行距为20cm;
3)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缺水情况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50%,95天后将吊兰整体移除;
4)采用吊兰的废弃物制备生物炭,所得生物炭用质量分数10%的稀盐酸和质量分数5%的稀硝酸以体积比1:1的混合比混合,酸洗1h,再用去离子水反复浸洗至中性,然后烘干;
5)将75重量份的吊兰根、茎、叶等废弃物制成的生物炭与1重量份的氯化钠、2.5重量份的硫酸镁、4重量份的硝酸钾、3重量份的硫酸钙、5重量份的尿素、6重量份的煤渣混合到一起,并搅拌均匀制备生物炭基肥;
6)将步骤5)所得生物炭基肥与重金属活化菌菌液混合均匀,混合比例为每千克生物炭基肥中重金属活化菌菌液100mL,重金属活化菌菌液中芽孢杆菌菌液:荧光假单胞菌菌液的体积比为1:1;
7)将步骤6)所得的生物炭基肥和重金属活化菌液混合物施入步骤3)种植过吊兰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混合均匀,陈化60天,每平方米重金属污染土壤加入100克上述混合物;
8)循环重复执行步骤1)~步骤7)12次,测定土壤的pH值和重金属Pb、Cd、Cr、Zn、Cu和Ni的含量。
对比例2
在上述试验田中先种植甘蔗,再施入重金属活化菌和生物炭。
1)秋季,向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施撒含N、P、K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作为底肥,并将重金属污染土壤一次性浇透;
2)在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品种为新台糖26号的甘蔗,采用甘蔗苗栽种,每亩地有效茎数为5000条,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缺水情况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60%;
3)一年后,将甘蔗整体移除,并采用甘蔗的根、茎、叶废弃物制备生物炭,所得生物炭用质量分数10%的稀盐酸和质量分数5%的稀硝酸以体积比2.5:1的混合比混合,酸洗3h,再用去离子水反复浸洗至中性,然后烘干;
4)将79重量份步骤3)制备的生物炭与2重量份的氯化钠、2重量份的硫酸镁、3.5重量份的硝酸钾、3.5重量份的硫酸钙、8重量份的尿素、7重量份的煤渣混合到一起,并搅拌均匀制备生物炭基肥;
5)将步骤4)所得生物炭基肥与重金属活化菌菌液混合均匀,混合比例为每千克生物炭基肥中重金属活化菌菌液300mL,重金属活化菌菌液中芽孢杆菌菌液:荧光假单胞菌菌液的体积比为2:1;
6)将步骤5)所得的生物炭基肥和重金属活化菌液混合物施入步骤2)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混合均匀,陈化70天,每平方米重金属污染土壤加入100克上述混合物;
7)重复循环步骤1)~步骤6)5次。
测定土壤的pH值和重金属Pb、Cd、Cr、Zn、Cu和Ni的含量。
对比例3
在上述试验田中仅种植吊兰和甘蔗。
1)向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施撒含N、P、K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作为底肥,并将重金属污染土壤一次性浇透;
2)将吊兰种子用15%的H2O2消毒处理,然后蒸馏水洗涤浸泡10h,将籽粒饱满且不下沉的吊兰种子在20℃下进行培养,种子上面的覆土为0.4cm,8天后,选用3片叶的幼苗,倾斜28度埋入步骤1)重金属污染土壤表层厚3cm的深度,株距为15cm,行距为20cm;
3)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缺水情况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50%,95天后将吊兰整体移除;
4)在步骤3)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品种为新台糖26号的甘蔗,采用甘蔗苗栽种,每亩地有效茎数为4000条;到第二年八月份将甘蔗整体移除;
5)循环重复执行步骤1)~步骤4)6次。
测定土壤的pH值和重金属Pb、Cd、Cr、Zn、Cu和Ni的含量。
对比例4
1)春季,向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施撒含N、P、K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作为底肥,并将重金属污染土壤一次性浇透;
2)采用扦插的方法种植吊兰,选用4片叶的幼苗,倾斜28度埋入步骤1)重金属污染土壤表层厚5cm的深度,株距为19cm,行距为24cm;
3)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缺水情况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56%,91天后将吊兰整体移除;
4)采用吊兰的废弃物制备生物炭,所得生物炭用质量分数10%的稀盐酸和质量分数5%的稀硝酸以体积比2:1的混合比混合,酸洗2h,再用去离子水反复浸洗至中性,然后烘干;
5)将76重量份的吊兰根、茎、叶废弃物制成的生物炭与1.5重量份的氯化钠、2.3重量份的硫酸镁、4.5重量份的硝酸钾、3.3重量份的硫酸钙、6.5重量份的尿素、6.5重量份的煤渣混合到一起,并搅拌均匀制备生物炭基肥;
6)将步骤5)所得的生物炭基肥施入步骤3)种植过吊兰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混合均匀,陈化66天,每平方米重金属污染土壤加入80克生物炭基肥;
7)在步骤7)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品种为新台糖26号的甘蔗,采用甘蔗苗栽种,每亩地有效茎数为4500条;
8)待来年春季继续种植吊兰,重复步骤1)~步骤6),到八月份将甘蔗整体移除;
9)循环重复执行步骤1)~步骤8)2次。
测定土壤的pH值和重金属Pb、Cd、Cr、Zn、Cu和Ni的含量。
土壤治理效果:
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可知,土壤pH=5.5~6.5的情况下,农业用地旱地重金属Pb、Cd、Cr、Zn、Cu和Ni二级标准值分别为80、0.3、250、200、50和80mg/kg;对本发明实施例1~3及对比例1~4所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治理方法的效果从土壤pH值和重金属最终含量(mg/kg)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和检验,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和对比例的检测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1)实施例1~3,经过2~4年的修复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均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以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对土壤重金属的修复。2)对比例1~4与实施例1~3相比,不论减少哪一个治理步骤或调整趋磁细菌与植物的顺序,对土壤的治理效果均会下降,这不仅与作物、植物种类有关,也与各种治理方法之间的协同调节作用密不可分。3)甘蔗是一年生植物,为了减少生长成本,在这里采用宿根的方法,实施例3与对比例2相比,不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长期在同一块土壤上种植同一种植物会使土壤的肥力下降,修复时间长,而且修复效果不理想。4)实施例2与对比例4相比较,没有重金属活化菌的存在,植物对重金属的吸附率较低,在长时间的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仍然很高,可见只有在它们协同作用下才表现出较好的土壤修复效果。
本发明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所述及的各项权利要求及技术支撑已经明确,凡依据本发明的技术支撑实质所作的任何修改与变化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支撑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种植吊兰,85~95天后将吊兰整体移除;
将生物炭基肥与重金属活化菌液混合均匀,混合比例为每千克生物炭基肥中混合重金属活化菌液100~300mL;
将步骤2)中所得的混合物施入步骤1)种植过吊兰的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混合均匀,陈化60~70天;
在步骤3)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种植甘蔗,待来年春季继续种植吊兰,85~95天后将吊兰整体移除,到八、九月份将甘蔗整体移除;
将步骤2)中所得的混合物施入步骤4)种植过甘蔗的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混合均匀,陈化75~80天;
循环重复执行步骤1)~5),至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达到安全标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种植吊兰前,向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施撒含N、P、K的肥料作为底肥,并一次性浇透重金属污染土壤,之后根据土壤缺水情况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50%~6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兰采用扦插、分株或播种的方法进行栽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兰采用播种栽培,将种子用15%~20%的H2O2消毒处理,然后蒸馏水洗涤浸泡10~12h,选用籽粒饱满且不下沉的种子进行吊兰的培育。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兰的培育:将吊兰种子在20~23℃的温度下进行培养,种子上面的覆土为0.4~0.6cm,8~11天后,选用3~6片叶的幼苗,沿垂直方向倾斜28度埋入土壤表层3~6cm深度种植,株距为15~25cm,行距为20~28c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炭基肥由75~79重量份的吊兰或甘蔗根、茎、叶制成的生物炭与1~2重量份的氯化钠、2~2.5重量份的硫酸镁、3.5~4.5重量份的硝酸钾、3~3.5重量份的硫酸钙、5~8重量份的尿素、6~7重量份的煤渣混合到一起并搅拌均匀获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炭用质量分数10%的稀盐酸和质量分数5%的稀硝酸以体积比1~2.5:1的混合比混合后酸洗1~3h,再用去离子水反复浸洗至中性,然后烘干。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金属活化菌液包括芽孢杆菌菌液和荧光假单胞菌菌液,芽孢杆菌菌液:荧光假单胞菌菌液的体积比为1~2:1。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炭基肥和重金属活化菌液混合物的加入量为每平方米重金属污染土壤加入80~100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甘蔗为新台糖26号,每亩地有效茎数为4000~5000条。
CN201510636158.2A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 Active CN1051271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36158.2A CN105127189B (zh)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36158.2A CN105127189B (zh)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27189A true CN105127189A (zh) 2015-12-09
CN105127189B CN105127189B (zh) 2017-12-29

Family

ID=54712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36158.2A Active CN105127189B (zh)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27189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65440A (zh) * 2016-03-11 2016-06-15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蒙脱石-尿素分解菌联合治理锶离子污染的方法
CN105950502A (zh) * 2016-05-17 2016-09-21 浙江大学 一种复合内生细菌菌剂及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CN106867945A (zh) * 2017-04-10 2017-06-20 上海绿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钝化剂及其制备、用途
CN108311533A (zh) * 2018-05-16 2018-07-24 辽宁大学 利用生物质炭-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土壤中重金属的方法
CN109570208A (zh) * 2018-12-10 2019-04-05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炭修复材料
CN110586640A (zh) * 2019-10-26 2019-12-20 闫娜 一种去除和回收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方法
CN110639946A (zh) * 2019-08-16 2020-01-03 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降低植株中重金属镉的方法
CN112251238A (zh) * 2020-10-28 2021-01-22 武汉市秀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农田重金属的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36315A (zh) * 2020-11-06 2021-03-23 天津亚德尔生物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生物炭材料的土壤治理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3340A (zh) * 2011-12-13 2012-06-27 沈阳大学 一种修复重金属镉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02527708A (zh) * 2012-03-01 2012-07-04 安徽师范大学 吊兰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及方法
CN103394505A (zh) * 2013-08-05 2013-11-20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一种利用植物控制修复土壤并产生生物燃料的方法
KR20140115019A (ko) * 2013-03-20 2014-09-30 강원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하수슬러지를 이용한 바이오차 제조방법 및 이로 인해 제조된 바이오차의 토양 내 납(Pb) 고정화 효과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3340A (zh) * 2011-12-13 2012-06-27 沈阳大学 一种修复重金属镉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02527708A (zh) * 2012-03-01 2012-07-04 安徽师范大学 吊兰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及方法
KR20140115019A (ko) * 2013-03-20 2014-09-30 강원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하수슬러지를 이용한 바이오차 제조방법 및 이로 인해 제조된 바이오차의 토양 내 납(Pb) 고정화 효과
CN103394505A (zh) * 2013-08-05 2013-11-20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一种利用植物控制修复土壤并产生生物燃料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程文伟等: "甘蔗对铅递进胁迫的生理响应", 《作物杂志》 *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65440A (zh) * 2016-03-11 2016-06-15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蒙脱石-尿素分解菌联合治理锶离子污染的方法
CN105665440B (zh) * 2016-03-11 2018-11-06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蒙脱石-尿素分解菌联合治理锶离子污染的方法
CN105950502A (zh) * 2016-05-17 2016-09-21 浙江大学 一种复合内生细菌菌剂及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CN105950502B (zh) * 2016-05-17 2019-09-06 浙江大学 一种复合内生细菌菌剂及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CN106867945A (zh) * 2017-04-10 2017-06-20 上海绿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钝化剂及其制备、用途
CN108311533A (zh) * 2018-05-16 2018-07-24 辽宁大学 利用生物质炭-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土壤中重金属的方法
CN109570208A (zh) * 2018-12-10 2019-04-05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炭修复材料
CN110639946A (zh) * 2019-08-16 2020-01-03 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降低植株中重金属镉的方法
CN110639946B (zh) * 2019-08-16 2020-09-01 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降低植株中重金属镉的方法
CN110586640A (zh) * 2019-10-26 2019-12-20 闫娜 一种去除和回收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方法
CN112251238A (zh) * 2020-10-28 2021-01-22 武汉市秀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农田重金属的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36315A (zh) * 2020-11-06 2021-03-23 天津亚德尔生物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生物炭材料的土壤治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27189B (zh) 2017-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27189B (zh) 一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方法
CN105149345B (zh) 一种微生物、植物、生物炭协同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
CN106905980B (zh) 一种重金属污泥土壤修复剂、制备方法及其在污泥消纳中的应用
CN106001097B (zh) 一种联合修复DDTs-PAHs复合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04788209A (zh) 一种炭基生物活性生态肥及其制作方法
CN102807872A (zh) 生物炭混配型设施菜田土壤重金属钝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53905A (zh) 应用生物炭与有机肥复配原位修复菜地土壤镉污染的方法
CN103238440B (zh) 一种降低油菜镉污染风险的方法
CN105149343B (zh)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CN105170641A (zh)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方法
CN105344708A (zh) 一种盐碱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
CN109365495A (zh) 生物炭负载表面活性剂耦合微生物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05170623B (zh) 一种生物炭和植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05127186A (zh) 一种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CN107384433B (zh) 一种土壤重金属钝化剂
CN101279325A (zh) 利用互作植物和化学淋洗联合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02491854B (zh) 一种用于矿山植被恢复的生物土壤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4957009A (zh) 采用otc与碳纳米管隔层调控草坪草重金属富集的方法
CN112496020A (zh) 一种降低农田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的修复方法
CN103937700A (zh) 一种用于镉污染土壤修复的复合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95704A (zh) 一种修复剂、其制备方法以及用其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05170642A (zh) 一种工业废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
CN107815428A (zh) 一株镉去除根瘤菌kg2、含有所述根瘤菌的菌剂及其用途
CN108689776A (zh) 生物炭基肥、其制备方法以及修复土壤的方法
CN113695382A (zh) 一种微生物土壤层弥散混合接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e Xiangyang

Inventor after: Lin Taixing

Inventor after: Cai Shenglin

Inventor after: Liu Lulu

Inventor before: Ma Xinpa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201

Address after: 518000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Luohu District Patriotic Road, East Lake one Street No. 1 Garden Group, the east side of the first floor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garden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450000 room 222-15, No. 1356 East Road, Zhengzhou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enan, China

Applicant before: Henan Hang Zhi patent Services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