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22559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22559B
CN105122559B CN201480020674.6A CN201480020674A CN105122559B CN 105122559 B CN105122559 B CN 105122559B CN 201480020674 A CN201480020674 A CN 201480020674A CN 105122559 B CN105122559 B CN 1051225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apter
cylindrical portion
engaged part
fastener
enga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06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22559A (zh
Inventor
关野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122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25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225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25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engaging or disengaging the two parts of a coup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连接器(1)包括:第1连接器构成体(3),其具有第1端子(9)、及设有第1卡止部(13)和第2卡止部(15)的筒状部(11);第2连接器构成体(5),其设有第2端子(17)、第1被卡止部(19)、及第2被卡止部(21);及连接器外装体(7),其具有第1筒状部(23)和第2筒状部(25),该第1筒状部(23)设有第1抵接部(27),该第2筒状部(25)设有第2抵接部(29)并且构成被卡止部保持部(31)。从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于连接器外装体(7)的状态起,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从而进行第2连接器构成体(5)向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接合。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使其他连接器构成体卡合于互相接合的一对连接器构成体而将端子间电气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图13所示的第1已有例的连接器501(参照专利文献1)。第1已有例的连接器501的同轴配置的接触器件503、505、507是专用器件,因而成本高。另外,在开发使用压接端子来使线束侧连接器旋转并嵌合的构造时,需要用至少2个以上的器件来构成线束侧连接器。并且,由于传感器侧连接器设置在中空的圆筒底面,在作业时不可见,因此需要保证触点侧的嵌合。
第1已有例的连接器501为了对抗振动,接触器件503、505、507为多触点构造,成本高。即,第1已有例的连接器501具有的问题是:构成复杂,难以保证嵌合,成本高。
因此,作为即使目视不能明确分辨对方侧的壳体部也能简单地进行壳体部间的嵌合作业并简化了构成的连接器,提出了图14所示的第2已有例的连接器511(参照专利文献2)。
第2已有例的连接器511包括:线束侧连接器部515,其具有配置了阴端子(未图示)的第1壳体部513;及传感器侧连接器部521,其具有配置了阳端子517的第2壳体部519。在第2已有例的连接器511中,将第1壳体部513与第2壳体部519之间嵌合,在嵌合完成位置,阴端子和阳端子517间被连接。
在第2已有例的连接器511中,将第1壳体部513自由旋转地设在主体部523,且在第1壳体部513设有诱导肋部525,在第2壳体部519设有诱导轨道面527,该诱导轨道面527引导诱导肋部525使得第1壳体部513与第2壳体部519之间到达正式的嵌合旋转位置,直到阴端子和阳端子517开始接触之前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US 2010/0003841 A1
专利文献2:日本特愿2013-075992
发明内容
在第2已有例的连接器511中,在完成了向第2壳体部519设置第1壳体部513(主体部523)的状态下,第1壳体部513的阴端子与第2壳体部519的阳端子517接合,但第2壳体部519与第1壳体部513的接合(第1壳体部513的阴端子与第2壳体部519的阳端子517的接合)有可能因为振动等而解除。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第1连接器构成体,其具有第1端子和卡止部第1连接器构成体;及第2连接器构成体,其具有第2端子和被卡止部并在设置在第1连接器构成体时第2端子与第1连接器接合第2连接器构成体,其中,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设置在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状态下,第1连接器构成体与第2连接器构成体的接合状态不容易解除,能够保证第1端子与第2端子的嵌合。
本发明的第1形态所涉及的连接器包括:第1连接器构成体,其具有第1端子、及设有第1卡止部和第2卡止部的筒状部;第2连接器构成体,其设有第2端子、第1被卡止部、及第2被卡止部;及连接器外装体,其具有第1筒状部和第2筒状部,该第1筒状部设有第1抵接部,该第2筒状部在第1筒状部的内侧从第1筒状部分离,并设有第2抵接部并且构成被卡止部保持部。从第1被卡止部和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第1抵接部而第2连接器构成体设置于连接器外装体的状态起,将连接器外装体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时,第1被卡止部在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变形并从第1抵接部脱离,第1被卡止部成为能抵接在第2抵接部的状态。接下来,第2被卡止部在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变形并从第1抵接部脱离,成为能抵接在第2抵接部的形态。接下来,第1被卡止部和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第2抵接部。接下来,第1被卡止部和第2被卡止部复原,从第2抵接部脱离,第1被卡止部卡止在第1卡止部,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第2卡止部,第2端子接合于第1端子。接下来,连接器外装体的第2筒状部进入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和卡止在第1卡止部的第1被卡止部、和卡止在第2卡止部的第2被卡止部的内侧,从而被卡止部保持部保持第1被卡止部卡止在第1卡止部且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第2卡止部的状态。
本发明的第2形态所涉及的连接器包括:第1连接器构成体,其具有第1端子、及设有第1卡止部和第2卡止部的筒状部;第2连接器构成体,其设有第2端子、第1被卡止部、及第2被卡止部;及连接器外装体,其具有第1筒状部和第2筒状部,该第1筒状部设有第1抵接部,该第2筒状部在第1筒状部的内侧从第1筒状部分离,并设有第2抵接部并且构成被卡止部保持部。从第1被卡止部和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第1抵接部而第2连接器构成体设置于连接器外装体的状态起,将连接器外装体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时,第1被卡止部在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变形并从第1抵接部脱离,第1被卡止部成为能抵接在第2抵接部的状态。接下来,第2被卡止部在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变形并从第1抵接部脱离。接下来,第1被卡止部抵接在第2抵接部。接下来,第1被卡止部和第2被卡止部复原,从第2抵接部脱离,第1被卡止部卡止在第1卡止部,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第2卡止部,第2端子接合于第1端子。接下来,连接器外装体的第2筒状部进入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和卡止在第1卡止部的第1被卡止部、和卡止在第2卡止部的第2被卡止部的内侧,从而被卡止部保持部保持第1被卡止部卡止在第1卡止部且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第2卡止部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第1或者第2形态所涉及的连接器中,也可以是,第2连接器构成体包括外径比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的内径略小的筒状部,第1被卡止部由第1弹性臂构成,该第1弹性臂从筒状部的外周相对于筒状部的外周的母线斜向地倾斜并细长地突出,第2被卡止部由第2弹性臂构成,该第2弹性臂从筒状部的外周相对于筒状部的外周的母线斜向地倾斜并细长地突出,第1弹性臂相对于筒状部的外周的母线的交叉角度大于第2弹性臂相对于筒状部的外周的母线的交叉角度。
在本发明的第1或者第2形态所涉及的连接器中,也可以是,第1弹性臂的末端部与第2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的中心轴平行地延伸,第2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的中心轴与第1弹性臂的末端部的外周端之间的距离、与第2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的中心轴与第2弹性臂的末端的外周端之间的距离互相相等,在第1被卡止部和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第1抵接部而第2连接器构成体设置在连接器外装体,且将连接器外装体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之前的状态下,第1弹性臂的末端部的外周端和第2弹性臂的末端的外周端抵接在连接器外装体的第1筒状部的内壁。
根据本发明的第1或者第2形态,取得的效果是:能够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第1连接器构成体,其具有第1端子和卡止部;第2连接器构成体,其具有第2端子和被卡止部,并在设置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时第2端子与第1连接器接合,其中,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设置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状态下,第1连接器构成体与第2连接器构成体的接合状态不容易解除,能够保证第1端子与第2端子的嵌合。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第2连接器构成体的图。
图4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开始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和连接器外装体设置到第1连接器构成体时的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正在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和连接器外装体设置到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中途的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正在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和连接器外装体设置到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中途的状态的图。
图7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正在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和连接器外装体设置到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中途的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正在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和连接器外装体设置到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中途的状态的图。
图9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正在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和连接器外装体设置到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中途的状态的图。
图10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正在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和连接器外装体设置到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中途的状态的图。
图11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完成了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和连接器外装体设置到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第2连接器构成体错误地卡合于连接器外装体的状态图。
图13是示出第1已有例的连接器的图。
图14是示出第2已有例的连接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12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与设备的筐体(例如柴油发动机等内燃机的缸头)(未图示)一体设置并使用,包括第1连接器构成体3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和连接器外装体7。
第1连接器构成体3例如是空闲阳连接器,包括第1端子9和圆筒状部11。在圆筒状部11设有第1卡止部13与第2卡止部15。第1连接器构成体3与设备的筐体一体地设置。
在第1连接器构成体3上设有柴油发动机的电热塞等点火装置(未图示)。第1端子9由多个阳端子形成。第1端子9与电热塞等电气连接。
在第1连接器构成体3上也可以代替点火装置的设置或者除了设有点火装置之外,还设有燃烧压传感器元件等传感器元件。在设有传感器元件的情况下,传感器元件也与第1端子9电气连接。
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5上设有第2端子17和第1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第2连接器构成体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3时,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2端子17与第1端子9接合。
第2连接器构成体5是阴连接器(例如电热塞侧阴连接器)。第2端子17由多个阴端子形成。
通过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到第1连接器构成体3,从而将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第1端子9的各阳端子、与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2端子17的各阴端子互相接合。
连接器外装体7包括第1圆筒状部23和第2圆筒状部25。在第1圆筒状部23设有第1抵接部27。第2圆筒状部25与第1圆筒状部23同轴,在第1圆筒状部23的内侧从第1圆筒状部23分离。在第2圆筒状部25设有第2抵接部29。第2圆筒状部25构成了被卡止部保持部31。在后说明被卡止部保持部31的细节。
连接器外装体7例如是线束侧阳连接器。在连接器外装体7上设有第3端子33。第3端子33例如由多个阳端子构成。
第2端子17的各阴端子与第3端子33的各阳端子互相由具有挠性的布线(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5、连接器外装体7的内侧通过地延伸的电线)(未图示)电气连接。因此,第2连接器构成体5与连接器外装体7互相由具有挠性的布线相连。连接器外装体7相对于第2连接器构成体5能够以某种程度的自由度(具有挠性的布线允许的范围)改变其位置、姿势。
在第3端子33上连接有线束(未图示)。在设置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状态下的第2连接器构成体5上设置连接器外装体7,并在第3端子33上连接线束时,第1端子9经由第2端子17和具有挠性的布线和第3端子33,与线束电气连接。
在连接器1中,为了从第1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抵接在第1抵接部27而第2连接器构成体5与连接器外装体7一体地设置的状态(参照图4)起,将第2端子17接合到第1端子9,而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时,利用以下所示的动作,进行第1端子9与第2端子17的接合。
此外,在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时,第1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抵接在第1抵接部27,从而第2连接器构成体5被连接器外装体7推压,不仅连接器外装体7而且第2连接器构成体5也靠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另外,将连接器外装体7、第2连接器构成体5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从而第2连接器构成体5进入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的内侧。
首先,在保持第2被卡止部21抵接在第1抵接部27的状态下,使第1被卡止部19抵接在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参照图5)。这样,在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圆筒状部11的开口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第1被卡止部19弹性变形并从第1抵接部27脱离,成为第1被卡止部19能抵接在第2抵接部29的状态(参照图6、8)。
此外,由于即使第1被卡止部19变形并从第1抵接部27脱离,第2被卡止部21也抵接在第1抵接部27,所以,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时,第2连接器构成体5被连接器外装体7推压并靠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
接下来,在保持第1被卡止部19在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弹性变形并从第1抵接部27脱离而成为能抵接在第2抵接部29的形态的状态下,第2被卡止部21抵接在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而且,在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圆筒状部11的开口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第2被卡止部21弹性变形并从第1抵接部27脱离,成为第2被卡止部21能抵接在第2抵接部29的状态(参照图7)。
在第1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变形并从第1抵接部27脱离的状态下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时,第2连接器构成体5不会被连接器外装体7推压,仅连接器外装体7靠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
接下来,第1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抵接在第2抵接部29(参照图8)。第1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抵接在第2抵接部29,从而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时,第2连接器构成体5被连接器外装体7推压,不仅连接器外装体7而且第2连接器构成体5也靠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参照图9)。
接下来,第1被卡止部19与第2被卡止部21复原并从第2抵接部29脱离,第1被卡止部19卡止在第1卡止部13,第2被卡止部21卡止在第2卡止部15。其结果是,第2端子17接合于第1端子9接合(参照图10)。
在第1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复原并从第2抵接部29脱离的状态下,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时,第2连接器构成体5不会被连接器外装体7按压。因此,仅连接器外装体7靠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
接下来,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圆筒状部25进入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和卡止在第1卡止部13的第1被卡止部19、和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的第2被卡止部21的内侧。其结果是,被卡止部保持部31保持第1被卡止部19卡止在第1卡止部13且第2被卡止部21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的状态(参照图11)。
通过用被卡止部保持部31来保持第1被卡止部19卡止在第1卡止部13且第2被卡止部21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的状态,从而连接器外装体7与第2连接器构成体5与第1连接器构成体3一体化。其结果是,连接器外装体7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向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设置结束。
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第1卡止部13和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第2卡止部15由设在圆筒状部11的贯通孔(贯通圆筒状部的壁部的贯通孔)构成。此外,也可以代替用贯通孔构成第1卡止部13和第2卡止部15,而由凹部(设在圆筒状部11的内表面并向圆筒状部11的外周侧凹陷的凹部)构成。即,第1卡止部13和第2卡止部15由贯通孔和凹部中的任意一者形成即可。
第2连接器构成体5包括第1圆筒状部35。第1圆筒状部35外径比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的内径小得非常少。
第1被卡止部19由第1弹性臂37构成。第1弹性臂37被形成为悬臂梁状,从第1圆筒状部35的外周相对于第1圆筒状部35的外周的母线倾斜且细长地突出,换言之,相对于与该母线平行的第1圆筒状部35的中心轴C1倾斜且细长地突出。
第2被卡止部21也被形成为悬臂梁状,由第2弹性臂39构成。第2弹性臂39从第1圆筒状部35的外周(与第1弹性臂37突出的外周的部位不同的部位)相对于第1圆筒状部35的外周的母线倾斜且细长地突出,换言之,相对于与该母线平行的第1圆筒状部35的中心轴C1倾斜且细长地突出。
第1弹性臂37相对于第1圆筒状部35的外周的母线的交叉角度(即,相对于中心轴C1的交叉角度)(锐角的交叉角度)α、比第2弹性臂39相对于第1圆筒状部35的外周的母线的交叉角度(即,相对于中心轴C1的交叉角度)(锐角的交叉角度)β大(参照图4)。
连接器外装体7包括第3圆筒状部41。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的内径比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的外径大得非常少,与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3圆筒状部41同轴地从第3圆筒状部41的中心轴C1的延伸方向的一端突出。
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圆筒状部25外径比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的内径小得非常少,与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3圆筒状部41同轴地从第3圆筒状部41的中心轴C1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以比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短的长度突出。即,在第3圆筒状部41的中心轴C1的延伸方向,第1抵接部27与第3圆筒状部41之间的距离L1、比第2抵接部29与第3圆筒状部41之间的距离L2大(参照图8)。
第1抵接部27由台阶部43构成,该台阶部43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的中心轴C1的延伸方向的中间部设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的内周。
第2抵接部29由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圆筒状部25的末端部(与第3圆筒状部41相反侧的端部)构成。
为了使第1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抵接在第1抵接部27并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5例如一体地设置到连接器外装体7以将第2端子17接合到第1端子9,在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之前的状态下,成为以下这样(参照图4)。
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1圆筒状部35、和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3圆筒状部41为同轴。
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的中心轴C1的延伸方向的一侧设置有第2连接器构成体5,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的中心轴C1的延伸方向的一侧,第1连接器构成体3从第2连接器构成体5和连接器外装体7分离。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的中心轴C1的延伸方向,连接器外装体7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和第1连接器构成体3以该顺序并列。
另外,第1弹性臂37和第2弹性臂39的基端侧位于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1圆筒状部35的中心轴C1侧、即第1连接器构成体3侧,末端侧位于从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1圆筒状部35的中心轴C1远离的一侧、即连接器外装体7侧。
而且,第1弹性臂37的末端和第2弹性臂39的末端抵接在设置于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的内周的台阶部43。
在第1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抵接在第2抵接部29的状态下,第1弹性臂37的末端和第2弹性臂39的末端抵接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圆筒状部25的末端。
在第1被卡止部19卡止在第1卡止部13的状态下,如图10、11所示,在第1弹性臂37进入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贯通孔13,在第2被卡止部21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的状态下,第2弹性臂39进入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贯通孔15。
进一步说明,如图10、11所示,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和卡止在第1卡止部13的第1被卡止部19、和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的第2被卡止部21进入间隙45,该间隙45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与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圆筒状部25之间。从而,被卡止部保持部31保持第1被卡止部19卡止在第1卡止部13且第2被卡止部21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的状态。
即,在被卡止部保持部31保持第1被卡止部19卡止在第1卡止部13且第2被卡止部21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的状态时,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和卡止在第1卡止部13的第1被卡止部19、和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的第2被卡止部21由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和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圆筒状部25夹着。
由此,卡止在第1卡止部13的第1被卡止部19、和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的第2被卡止部21不能变形。其结果是,被卡止部保持部31保持第1被卡止部19卡止在第1卡止部13且第2被卡止部21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的状态。
第1弹性臂37的末端部47与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1圆筒状部35的中心轴C1平行延伸。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1圆筒状部35的中心轴C1与第1弹性臂37的末端部47的外周端之间的距离L3;以及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1圆筒状部35的中心轴C1与第2弹性臂39的末端的外周端之间的距离L4互相相等(参照图4)。
为了使第1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抵接在第1抵接部27并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5一体地设置到连接器外装体7以将第2端子17接合到在第1端子9,在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之前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第1弹性臂37的末端部47的外周端与第2弹性臂39的末端的外周端抵接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的内壁。
进一步说明,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的末端设有筒状的切除部49。在切除部49处,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的内径增大,在切除部49的基端处形成有台阶部43。第1弹性臂37的末端部47的外周端和第2弹性臂39的末端的外周端与切除部49的内周接触。
此处,进一步详细说明连接器1。为了说明的方便,将各圆筒状部11、23、25、35、41的中心轴C1的延伸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与上下方向正交的预定的一个方向作为第1径向,将与上下方向和第1径向正交的预定的另一个方向作为第2径向。
连接器1的第1连接器构成体3与专利文献2所示的第2已有例的连接器同样,利用外螺纹部(未图示)一体地设置于缸头(未图示)。因此,在第1连接器构成体3设置于缸头的状态下,由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缸头的个体差异等,从而围绕中心轴C1的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旋转角度不恒定而会变化。例如,将2个连接器1的第1连接器构成体3分别设置于2个缸头时,第1个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围绕中心轴C1的旋转角度、第2个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围绕中心轴C1的旋转角度有时会互相一致,但很多情况下会不同。
另一方面,连接器外装体7为了使连接有线束的第3端子(在与中心轴C1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端子)33的旋转位置恒定,需要使其围绕中心轴C1的旋转角度恒定。
另外,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第1端子9、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2端子17设有多个端子。因此,在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到设置于缸头的第1连接器构成体3时,需要使第2连接器构成体5围绕中心轴C1适当旋转(转动),使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第1端子9的各阳端子、与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2端子17的各阴端子互相接合。
由于该必要性,所有第2连接器构成体5相对于连接器外装体7能围绕中心轴C1在预定的角度内(例如±180°)旋转。另外,由于该必要性,设有旋转定位部(未图示),在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5和连接器外装体7设置到设置于缸头的第1连接器构成体3时,该旋转定位部使第2连接器构成体5卡合在第1连接器构成体3,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5旋转定位。利用与专利文献2所示的第2已有例的连接器同样的旋转定位部,第2连接器构成体5被第1连接器构成体3引导,第2连接器构成体5相对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3位于正式的嵌合位置。
第1连接器构成体3包括圆筒状部11和底壁部51。在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内设有与专利文献2所示的第2已有例的连接器同样的诱导肋(未图示)。
底壁部51塞住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的下端。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的内侧形成了端子嵌合室,第1端子9从底壁部51向上侧突出。
在底壁部51的下侧,为了将第1连接器构成体3设置到缸头(未图示)而形成有外螺纹部(未图示)。在外螺纹部的内部设有电热塞等点火装置。
构成各卡止部13、15的贯通孔也可以设有多个。构成各卡止部13、15的贯通孔例如也可以在将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的圆周6等分的位置设有6处。6个贯通孔互相可以被形成为相同形状。各卡止部13、15例如分别被形成为细长的矩形,在圆筒状部11的上侧的中间部,在上下方向较地延伸。
第2连接器构成体5包括第1圆筒状部35、第2圆筒状部53。第1圆筒状部35与第2圆筒状部53同轴,第2圆筒状部53连接在第1圆筒状部35上。
在第1圆筒状部35的下侧的部位形成有圆筒状的切除部55。在切除部55处,第1圆筒状部35的外径减小。第2圆筒状部53的外径比设有切除部55的第1圆筒状部35的部位的外径略小。第2端子17设在第1圆筒状部35内。
第1弹性臂37从第1圆筒状部35的上端(第1圆筒状部35与第2圆筒状部53的边界的台阶处)向斜上方延伸。即,第1弹性臂37从第1圆筒状部35的上端在第1圆筒状部35的径向从第1圆筒状部35远离,在第1圆筒状部35的中心轴C1的延伸方向向上方延伸。
第2弹性臂39也与第1弹性臂37同样,从第1圆筒状部35的上端向斜上方延伸。
各弹性臂37、39也可以与构成各卡止部13、15的贯通孔对应地在将第1圆筒状部35的圆周6等分的位置设在6处。在该情况下,第1弹性臂37与第2弹性臂39交替并列即可。
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1圆筒状部35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的下端与构成各卡止部13、15的各贯通孔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参照图11)。
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1圆筒状部35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与各弹性臂37、39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之和的值大致等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的下端与构成各卡止部13、15的各贯通孔的上端之间的距离的值(参照图11)。各弹性臂37、39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构成各卡止部13、15的各贯通孔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略大。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上端位于弹性臂37、39的上端的上方。
在设置为互相一体化的第2连接器构成体5和连接器外装体7和第1连接器构成体3之前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例如,第1弹性臂37和第2弹性臂39向中心轴C1侧略有弹性变形,第1弹性臂37的末端部和第2弹性臂39的末端部按压连接器外装体7的形成有切除部49的第1圆筒状部23的内表面。
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1圆筒状部35设有切除部55。切除部55的上端为诱导轨道面57,作为与专利文献2所示的第2已有例的连接器同样的旋转方向诱导部。诱导轨道面57为在将圆筒状的筒体的上侧以相对于中心轴C1倾斜地交叉的平面切断时的切断面的形状。
为了在第1连接器构成体3上设置第2连接器构成体5和连接器外装体7,使第2连接器构成体5和连接器外装体7下降时,诱导肋卡合在诱导轨道面57,第2连接器构成体5相对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3和连接器外装体7以中心轴C1为中心转动并被转动定位。
在进行了该转动定位后,第1端子9的各阳端子与第2端子17的各阴端子互相接合,第1被卡止部19卡止在第1卡止部13,第2被卡止部21卡止在第2卡止部15。
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的内径比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的外径大得非常少。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圆筒状部25的外径比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的内径大得非常少,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圆筒状部25的外径为不干涉各弹性臂37、39的值。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圆筒状部25的内径比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2圆筒状部53的外径大。
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3圆筒状部41的外径与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的外径相等,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3圆筒状部41的内径与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圆筒状部25的内径相等。
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如图11所示,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设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的切除部49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的下端与构成各卡止部13、15的各贯通孔的下端之间的距离。
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圆筒状部25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并且大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的上端与构成各卡止部13、15的各贯通孔的上端之间的距离,例如与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1圆筒状部35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为相同程度。
并且,连接器外装体7设有底壁部59和安装臂部61和端子设置部63。
底壁部59塞住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3圆筒状部41的上端。安装臂部61从底壁部59向第1径向的一端侧突出地设置。端子设置部63配置在底壁部59的上侧。在端子设置部63的内部设有第3端子33。端子设置部63向第2径向的一端侧开口。设置在端子设置部63(第3端子33)的线束向第2径向的一端侧延伸。
在缸头(未图示)上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凹部(未图示)。设置在缸头上的连接器1的、包含安装臂部61在内的从安装臂部61向上的部位从凹部向上方突出,比安装臂部61靠下侧的部位存在于凹部内。
在缸头的凹部的底面设有供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外螺纹(未图示)拧合的内螺纹(未图示)。
设置在缸头上的连接器1的、安装臂部61与缸头的凹部的周边的部位接触,安装臂部61(连接器外装体7)利用安装螺栓等紧固部件(未图示)固定在缸头上。
即使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5和连接器外装体7被设置到设置于缸头的第1连接器构成体3之前的状态下,第2连接器构成体5与连接器外装体7也经由电线(未图示)互相相连。
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2圆筒状部53位于上侧,第1圆筒状部35位于下侧。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和第2圆筒状部25向下侧开口,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2圆筒状部53的上侧的部位、和各弹性臂37、39的上侧的部位进入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内。
电线(未图示)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3圆筒状部41的内部、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2圆筒状部53的内部通过,并将第2端子17与第3端子33互相连接。
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5与连接器外装体7上也设有专利文献2所示的第2已有例的连接器那样的旋转限制部(未图示)。由此,围绕中心轴C1,第2连接器构成体5相对于连接器外装体7的旋转量例如被限制在180°以内,防止电线(未图示)被过量地扭转。
在连接器1中,如图2所示,设有圆筒状的旋转器材65和作为弹性体的例子的压缩螺旋弹簧(未图示)。
旋转器材65配置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3圆筒状部41的内侧。旋转器材65的中心轴与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3圆筒状部41的中心轴C1一致。旋转器材65相对于连接器外装体7能够以第3圆筒状部41的中心轴C1为中心进行旋转,并且在上下方向也自由移动。
第2连接器构成体5卡合在旋转器材65。第2连接器构成体5相对于旋转器材65能够以中心轴C1为中心进行旋转,并且在上下方向也自由移动。
在旋转器材65与连接器外装体7上设有旋转限制部(未图示),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5与旋转器材65上都设有旋转限制部(未图示)。
由此,旋转器材65相对于连接器外装体7围绕中心轴C1在预定角度内(仅±90°)旋转,第2连接器构成体5也相对于旋转器材65围绕中心轴C1在预定角度内(仅±90°)旋转。其结果是,第2连接器构成体5相对于连接器外装体7能围绕中心轴C1在预定角度内(仅±180°)旋转。
在旋转器材65与连接器外装体7上设有上下方向移动限制部(未图示),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5与旋转器材65上也设有上下方向移动限制部(未图示)。
由此,旋转器材65相对于连接器外装体7在上下方向仅移动预定的距离,第2连接器构成体5也相对于旋转器材65在上下方向仅移动预定的距离。
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3圆筒状部41内,在底壁部59与第2连接器构成体5之间设有压缩螺旋弹簧(未图示)。压缩螺旋弹簧对第2连接器构成体5向下方作用力。
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5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被设置到设置于缸头的第1连接器构成体3之前的状态下,旋转器材65相对于连接器外装体7位于最下侧,并且第2连接器构成体5相对于旋转器材65位于最下侧。
另外,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旋转器材65相对于连接器外装体7位于默认的旋转位置(能够在正反两个方向旋转90°的旋转位置),第2连接器构成体5相对于旋转器材65位于默认的旋转位置。
因此,第2连接器构成体5相对于连接器外装体7位于默认的旋转位置,第2连接器构成体5相对于连接器外装体7能在正反两个方向旋转180°(±180°)。
接下来,说明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5和连接器外装体7设置到设置于缸头的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组装作业。
作为初始状态,如图4等所示,第2连接器构成体5(连接器外装体7)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3分离,位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上方。另外,在初始状态下,第1连接器构成体和3第2连接器构成体5和连接器外装体7的中心轴C1互相一致。另外,在初始状态下,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第1弹性臂37和第2弹性臂39的末端部用小的力(从中心轴C1远离的方向)按压连接器外装体7,从而第2连接器构成体5与连接器外装体7用小的保持力一体化。
在这样的初始状态下,使连接器外装体7(第2连接器构成体5)下降。除了将第2连接器构成体5插入在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正式的嵌合旋转位置的情况外,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诱导肋抵接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诱导轨道面57的任意部位。而且,诱导肋在诱导轨道面57滑动,从而第2连接器构成体5、旋转器材65以中心轴C1为中心,相对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3适当旋转。这样,第2连接器构成体5到达诱导肋位于诱导轨道面57的最上方位置的旋转位置。由此,第2连接器构成体5和第1连接器构成体3到达正式的嵌合旋转位置。
使连接器外装体7(第2连接器构成体5)进一步下降并推进嵌合时,诱导肋开始进入设于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直线的引导槽67(参照图3)。之后,开始进行第1端子9与第2端子17的接合、第1卡止部13与第1被卡止部19的卡合、第2卡止部15与第2被卡止部21的卡合。另外,诱导肋进入引导槽67,从而第2连接器构成体5不会相对于连接器外装体7以中心轴C1为中心进行转动。
此外,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5开始以正式的嵌合旋转位置的状态嵌合到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情况下,诱导肋不在诱导轨道面57上滑动而直接进入引导槽67。
使连接器外装体7(第2连接器构成体5)进一步下降并推进嵌合时,如图5所示,各弹性臂37、39的下侧的部位(基端的部位)抵接在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上端的开口部。
使连接器外装体7(第2连接器构成体5)进一步下降并推进嵌合时,如图6所示,在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筒状部11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仅第1弹性臂37向内侧(中心轴C1侧)弯曲而从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抵接部27(台阶部43)脱离。该脱离的第1弹性臂37成为能抵接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抵接部29(第2圆筒状部25的下端)的状态。
使连接器外装体7(第2连接器构成体5)进一步下降并推进嵌合时,如图7所示,在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筒状部11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第2弹性臂39弯曲并从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抵接部27(台阶部43)脱离。此时,在图7、8中,第2弹性臂39没有弯曲到达到能抵接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抵接部29(第2圆筒状部25的下端)的形态,但第2弹性臂39也可以达到能抵接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抵接部29(第2圆筒状部25的下端)的状态。
使连接器外装体7进一步下降并推进嵌合时,如图8所示,第2连接器构成体5相对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3不移动,连接器外装体7下降。然后,第1弹性臂37的上端抵接在第2抵接部29(第2圆筒状部25的下端)。此外,在图8中,仅第1弹性臂37抵接在第2抵接部29,但也可以构成为第1弹性臂37和第2弹性臂39这两者抵接在第2抵接部29。
使连接器外装体7进一步下降并推进嵌合时,第2连接器构成体5也与连接器外装体7一起下降,如图9所示,各弹性臂37、39进入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内。
使连接器外装体7进一步下降并推进嵌合时,如图10所示,第1弹性臂37与第2弹性臂39向外侧复原并从第2抵接部29脱离,第1弹性臂37卡止在第1卡止部13,第2弹性臂39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下端抵接在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底壁部51,第2端子17接合于第1端子9。
使连接器外装体7进一步下降并推进嵌合时,第2连接器构成体5相对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3不移动,连接器外装体7下降。然后,如图11所示,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圆筒状部25进入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筒状部11、和卡止在第1卡止部13的第1弹性臂37、和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的第2弹性臂39的内侧,从而被卡止部保持部31保持第1被卡止部19卡止在第1卡止部13且第2被卡止部21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的状态。
接下来,为了调整第3端子33的朝向,将连接器外装体7相对于第2连接器构成体5适当旋转定位,使用螺栓(未图示)将连接器外装体7固定于缸头。由此,缸头和第1连接器构成体3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和连接器外装体7以强的力一体化。然后,结束第2连接器构成体5和连接器外装体7向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设置。
根据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2圆筒状部25进入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和卡止在第1卡止部13的第1被卡止部19、和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的第2被卡止部21的内侧。其结果是,构成为被卡止部保持部31保持第1被卡止部19卡止在第1卡止部13且第2被卡止部21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的状态。因此,即使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状态下施加振动,第1连接器构成体3与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接合状态也不容易被解除,能够保证第1端子9与第2端子17的嵌合。而且,能够抑制第1端子9与第2端子17之间的触点彼此产生滑动,耐振动性、电气接触性提高。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使其与专利文献2所示的第2已有例的连接器同样,与专利文献1所示的第1已有例的连接器相比,能够简化构成。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为了从第1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抵接在第1抵接部27而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于连接器外装体7的状态起将第2端子17接合到第1端子9,在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时,首先,第1被卡止部19在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变形,成为从第1抵接部27脱离并能抵接在第2抵接部29的状态。接下来,第2被卡止部21在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圆筒状部11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变形,从第1抵接部27脱离。接下来,第1被卡止部19抵接在第2抵接部29。接下来,第1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复原,第1被卡止部19卡止在第1卡止部13,第2被卡止部21卡止在第2卡止部15,第2端子17接合于第1端子9。因此,在将连接器外装体7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到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中途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防止第1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错误地进入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23与第2圆筒状部25之间的空间45。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第1被卡止部19由第1弹性臂37构成,第2被卡止部21由第2弹性臂39构成,在将连接器外装体7与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到第1连接器构成体3时,各弹性臂37、39弯曲或者复原。因此,在将连接器外装体7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到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中途的状态下,能够受到适当的阻力(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时的反作用力)。然后,在完成将连接器外装体7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到第1连接器构成体3时,上述阻力几乎消失。因此,连接器外装体7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向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设置变得容易,能够容易判别完成了将连接器外装体7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设置到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状态。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第1弹性臂37的末端部47与连接器1的中心轴C1平行延伸,中心轴C1与第1弹性臂37的末端部47的外周端的距离L3、中心轴C1与第2弹性臂39末端的外周端的距离L4互相相等。而且,第1被卡止部19和第2被卡止部21抵接在第1抵接部27而第2连接器构成体5被设置于连接器外装体7。因此,在为了将第2端子17接合到第1端子9而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之前的状态下,第1弹性臂37的末端部47的外周端和第2弹性臂39末端的外周端抵接在连接器外装体7的第1圆筒状部35的切除部49的部位的内壁。其结果是,即使在将连接器外装体7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3之前的状态下,第2连接器构成体5的中心轴C1也与连接器外装体7的中心轴C1一致,连接器外装体7和第2连接器构成体5向第1连接器构成体3的设置变得容易。
顺便提及,连接器1也可以被构成为:在进行在设置于缸头的第1连接器构成体3上设置第2连接器构成体5和连接器外装体7的组装作业时,进行图4―11所说明的组装。
即,连接器1也可以被以如下的方式构成。
连接器1包括:第1连接器构成体,其具有第1端子、和设有第1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的圆筒状部;第2连接器构成体,其设有第2端子和第1被卡止部和第2被卡止部;及连接器外装体,其具有第1圆筒状部和第2圆筒状,其中,该第1圆筒状部设有第1抵接部,该第2圆筒状部与第1圆筒状部同轴,且在第1圆筒状部的内侧从第1圆筒状部分离,设有第2抵接部并且构成被卡止部保持部。
而且,为了从第1被卡止部与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第1抵接部而第2连接器构成体设置于连接器外装体的状态,将第2端子接合在第1端子,将连接器外装体接近第1连接器构成体。这样,首先,在保持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第1抵接部的状态下,第1被卡止部抵接在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圆筒状部并在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圆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弹性变形并从第1抵接部脱离,成为能抵接在第2抵接部的形态。接下来,第1被卡止部在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圆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弹性变形,从第1抵接部脱离,在保持第1被卡止部能抵接在第2抵接部的形态的状态下,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圆筒状部,在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圆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第2被卡止部弹性变形并从第1抵接部脱离。接下来,第1被卡止部抵接在第2抵接部。接下来,第2被卡止部在从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圆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进一步弹性变形,抵接在第2抵接部。接下来,第1被卡止部和第2被卡止部复原而从第2抵接部脱离,第1被卡止部卡止在第1卡止部,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第2卡止部,第2端子接合于第1端子。接下来,连接器外装体的第2圆筒状部进入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圆筒状部、和卡止在第1卡止部的第1被卡止部、和卡止在第2卡止部的第2被卡止部的内侧,从而被卡止部保持部保持第1被卡止部卡止在第1卡止部且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第2卡止部的状态。
工业上的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第1连接器构成体,其具有第1端子和卡止部;第2连接器构成体,其具有第2端子和被卡止部,并在设置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时第2端子与第1连接器接合,其中,在第2连接器构成体设置于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状态下,第1连接器构成体与第2连接器构成体的接合状态不容易解除,能够保证第1端子与第2端子的嵌合。

Claims (4)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包括:
第1连接器构成体,其包括第1端子、及设有第1卡止部和第2卡止部的筒状部;
第2连接器构成体,其设有第2端子、第1被卡止部、及第2被卡止部;及
连接器外装体,其包括第1筒状部和第2筒状部,所述第1筒状部设有第1抵接部,所述第2筒状部在所述第1筒状部的内侧从所述第1筒状部分离,并设有第2抵接部并且构成被卡止部保持部,
从所述第1被卡止部和所述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所述第1抵接部而所述第2连接器构成体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外装体的状态起,将所述连接器外装体接近所述第1连接器构成体时,所述第1被卡止部在从所述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变形并从所述第1抵接部脱离,所述第1被卡止部成为能抵接在所述第2抵接部的状态,
接下来,所述第2被卡止部在从所述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变形并从所述第1抵接部脱离,成为能抵接在所述第2抵接部的形态,
接下来,所述第1被卡止部和所述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所述第2抵接部,
接下来,所述第1被卡止部和所述第2被卡止部复原,所述第1被卡止部和所述第2被卡止部从所述第2抵接部脱离,所述第1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1卡止部,所述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2卡止部,所述第2端子接合于所述第1端子,
接下来,所述连接器外装体的第2筒状部进入所述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和卡止在所述第1卡止部的所述第1被卡止部、和卡止在所述第2卡止部的所述第2被卡止部的内侧,从而所述被卡止部保持部保持所述第1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1卡止部且所述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2卡止部的状态。
2.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包括:
第1连接器构成体,其包括第1端子、及设有第1卡止部和第2卡止部的筒状部;
第2连接器构成体,其设有第2端子、第1被卡止部、及第2被卡止部;及
连接器外装体,其包括第1筒状部和第2筒状部,所述第1筒状部设有第1抵接部,所述第2筒状部在所述第1筒状部的内侧从所述第1筒状部分离,并设有第2抵接部并且构成被卡止部保持部,
从所述第1被卡止部和所述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所述第1抵接部而所述第2连接器构成体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外装体的状态起,将所述连接器外装体接近所述第1连接器构成体时,所述第1被卡止部在从所述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变形并从所述第1抵接部脱离,所述第1被卡止部成为能抵接在所述第2抵接部的状态,
接下来,所述第2被卡止部在从所述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变形并从所述第1抵接部脱离,
接下来,所述第1被卡止部抵接在所述第2抵接部,
接下来,所述第1被卡止部和所述第2被卡止部复原,所述第1被卡止部从所述第2抵接部脱离,所述第1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1卡止部,所述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2卡止部,所述第2端子接合于所述第1端子,
接下来,所述连接器外装体的第2筒状部进入所述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和卡止在所述第1卡止部的所述第1被卡止部、和卡止在所述第2卡止部的所述第2被卡止部的内侧,从而所述被卡止部保持部保持所述第1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1卡止部且所述第2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2卡止部的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连接器构成体包括外径比所述第1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的内径略小的筒状部,
所述第1被卡止部由第1弹性臂构成,该第1弹性臂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相对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的母线斜向地倾斜并细长地突出,
所述第2被卡止部由第2弹性臂构成,该第2弹性臂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相对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的母线斜向地倾斜并细长地突出,
所述第1弹性臂相对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的母线的交叉角度大于所述第2弹性臂相对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的母线的交叉角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弹性臂的末端部与所述第2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的中心轴平行地延伸,
所述第2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的中心轴与所述第1弹性臂的末端部的外周端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2连接器构成体的筒状部的中心轴与所述第2弹性臂的末端的外周端与之间的距离互相相等,
在所述第1被卡止部和所述第2被卡止部抵接在所述第1抵接部而所述第2连接器构成体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外装体,且将所述连接器外装体接近所述第1连接器构成体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1弹性臂的末端部的外周端和所述第2弹性臂的末端的外周端抵接在所述连接器外装体的第1筒状部的内壁。
CN201480020674.6A 2013-04-15 2014-04-09 连接器 Active CN1051225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4600 2013-04-15
JP2013084600A JP6040088B2 (ja) 2013-04-15 2013-04-15 コネクタ
PCT/JP2014/060288 WO2014171374A1 (ja) 2013-04-15 2014-04-09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22559A CN105122559A (zh) 2015-12-02
CN105122559B true CN105122559B (zh) 2017-02-22

Family

ID=51731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0674.6A Active CN105122559B (zh) 2013-04-15 2014-04-09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90569B2 (zh)
JP (1) JP6040088B2 (zh)
CN (1) CN105122559B (zh)
WO (1) WO20141713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06639A (zh) * 2019-04-05 2022-01-07 圣奥古斯丁加拿大电气有限公司 用于母线的电气连接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9728A (zh) * 2007-12-15 2010-03-31 伦伯格连接器有限公司 用于光电连接电缆的插塞连接器
CN102916298A (zh) * 2011-08-01 2013-02-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装配有杠杆的连接器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56161U (zh) * 1987-10-02 1989-04-07
JP3077696B1 (ja) * 1999-08-17 2000-08-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A2454438A1 (en) * 2003-02-07 2004-08-07 Hypertronics Corporation Connecting device
JP4947648B2 (ja) * 2007-06-18 2012-06-06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102007031401A1 (de) 2007-07-05 2009-01-08 Hirschmann Automotive Gmbh Steckverbinder, augebildet zur Kontaktierung mit einer Glühkerze, bei dem ein Lamellenkontakt über einen Vorsprung verprägt ist
DE102008061934B4 (de) * 2008-12-12 2011-02-24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Hochstromsteckverbinder
JP4820421B2 (ja) * 2009-01-13 2011-11-24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56387B2 (ja) 2012-12-25 2018-07-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9728A (zh) * 2007-12-15 2010-03-31 伦伯格连接器有限公司 用于光电连接电缆的插塞连接器
CN102916298A (zh) * 2011-08-01 2013-02-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装配有杠杆的连接器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28180A1 (en) 2016-01-28
JP6040088B2 (ja) 2016-12-07
JP2014207160A (ja) 2014-10-30
CN105122559A (zh) 2015-12-02
WO2014171374A1 (ja) 2014-10-23
US9490569B2 (en) 2016-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37972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TWI612742B (zh) 連接模組
US20150288103A1 (en) Connector
JP6106544B2 (ja) 回転式コネクタ
CN105703117B (zh) 电连接模块
CN105122559B (zh) 连接器
CN105703126B (zh) 电连接器和连接器端子
CN110121457A (zh)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CN207530158U (zh) 波纹弹簧及插头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04115362A (zh) 电缆的收容装置
CN102394406A (zh) 具有螺旋弹簧的电端子
CN105703116A (zh) 连接器端子
CN104285342B (zh) 用于电流传输的系统
CN110350361A (zh) 可折叠插头组件和包括可折叠插头组件的装置
CN104409921A (zh) 电爆分离电连接器
CN106030919B (zh) 插接连接装置
CN104617441B (zh) 一种可游动的电连接器插头
CN108351665A (zh) 用于车辆的控制踏板的安装组件
CN105191011B (zh) 连接器
CN106415941B (zh) 连接器
JP2014078509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9661754A (zh) 直角同轴连接器组件
CN205610242U (zh) 车载充电器
TWM652409U (zh) 旋蓋緊固式電力轉接器
CN105122557A (zh) 连接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