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21262A - 用于车辆特别是卡车、半拖挂车、拖车或小货车的流动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特别是卡车、半拖挂车、拖车或小货车的流动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21262A CN105121262A CN201480018610.2A CN201480018610A CN105121262A CN 105121262 A CN105121262 A CN 105121262A CN 201480018610 A CN201480018610 A CN 201480018610A CN 105121262 A CN105121262 A CN 1051212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conducting
- conducting blade
- vehicle
- blade
- control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1—For commercial vehicles or tractor-trailer combinations, e.g. carav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1)的改进的流动导引装置,特别地用于货车或小货车,其包括形成空气导引区域的至少一个空气导流叶片(10、12),并且该空气导流叶片在操作位置中可以布置为车辆尾侧的边缘(52)的延长,所述空气导引器借助于控制装置能够绕着枢转轴在操作位置(I)和收纳位置(II)之间枢转。本发明还涉及配设有该流动控制装置的车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特别是卡车或小货车的流动控制装置,包括形成空气导引区域的至少一个空气导流叶片,该空气导流叶片在立起位置安装成延伸了车辆的后边缘上的轮廓,并且借助于调节单元在立起位置(操作位置)和向内倾转的位置(收纳位置)之间绕着旋转轴可倾转地安装。
背景技术
对于卡车来说,这样的流动控制装置具体意味着改善了卡车尾部处的紊流,从而减小了车辆的空气阻力。尤其半拖挂车和/或拖车以及诸如平板式或帆布覆盖设计和/或箱式设计的卡车基本上都具有矩形截面形状。半拖挂车通常具有箱形,即彼此相对的纵向侧面区域和大致沿着纵向方向(即行进的方向)的顶侧区域,因而从侧视图看也具有箱形的设计。这同样适用于柜式和运畜卡车。而且这里,由卡车限定的运货体积的外轮廓被横截面为矩形的箱包围。这样的变型以及尾部的改善的空气控制为本发明聚焦的具体方面。
例如从WO2011/019768A2可以获悉用于车辆的这种类型的流动控制装置。在该现有技术中,可倾转的空气导流叶片安装在卡车的后部的相对的侧边缘以及上边缘上,其需要手动地设置和锁定。这些可倾转的空气导流叶片的旋转轴应当以固定的方式靠近相应的边缘安装。空气导流叶片通过绕着旋转轴倾转被立起地设置,即使得它们竖起,所述空气导流叶片从空气导流叶片基本上附接到结构的表面区域和/或纵向侧面区域的位置向外倾转,使得它们基本上用作了该结构的纵向侧面和/或表面区域的延续。在根据WO2011/019768中描述的现有技术中,空气导流叶片形成越过货物空间的后部的锥体结构。从US7,854,468中可以获悉相似的提议。该文中,也在后部的货物空间的边缘上设置了可倾转的空气导流叶片。在侧方空气导流叶片和上侧空气导流叶片之间的角部区域中,向内倾转的区域设置用在收纳位置中,其在操作位置中将侧面区域延长至所述角部。从US7,726,724可以获悉与WO2011/019768A2相似的一个提议。因为流动控制装置朝着后方逐渐变小,这样的流动控制装置不符合交通安全的要求。从US7,862,102B1和US7,641,262B2可以获悉具有可倾转的叶片的流动控制装置。
应当改进这些现有技术中的已知的方案。它们阻止了通向货物区域的后门的打开,在装载车辆和/或半拖挂车或拖车时,后门通常必须与车辆的外部完全对齐。也就是说,门必须向外倾转大约260°以装载车辆。从这些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流动控制装置通常违背了该意图,因为在铰链的区域中有门。
如已证实的,例如US7,854,468B2提出的已知的技术方案,其企图在后部的货物区域的两个侧边缘以及上边缘上设置流动控制装置,并且也考虑到在操作模式中流动控制装置不应留下角部区域的问题。前述已知的具有覆盖区域的方案不能相对于流动优化空气导流叶片的轮廓。
所述已知的用于改善后部的流动特性的技术方案所导致的空气导流叶片的轮廓形状在空气动力方面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图提供一种完全或部分地克服上述问题的方案。
权利要求1中示出了本发明建议的方案。本发明的流动控制装置与前述已知的例如在WO2011/019768A2中陈述的现有技术不同,因为空气导流叶片包括至少一个空气导引元件和至少一个滑动元件,该滑动元件能够相对于空气导引元件在与旋转轴平行的位置平移地移动。单独的空气导流叶片,优选地每个空气导流叶片相应地形成有至少两个元件,即以仅可倾转方式安装的空气导引元件和与其相关联的可平移地移动的滑动元件。毋庸置言,滑动元件也能够绕着旋转轴倾转。不过除此之外,滑动元件能够沿着(即平行于)旋转轴平移地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倾转运动的旋转轴,即空气导流叶片的目前的倾转运动的中心点,因而通常不是设计为固定的方式。相反,旋转轴的位置会改变,优选地当本装置设置在立起位置时,旋转轴也从向内移位的构造向外倾转,以尽可能齐平地(bündig)将空气导流叶片布置在车辆的后边缘上。
本发明的空气导流叶片在其通风控制侧上通常是闭合的,即空气导流叶片在其空气导引区域上没有孔。而且,空气导流叶片通常具有平滑连续的形状,从而能够避免空气导流叶片上以及车辆边缘和空气导流叶片之间的连接处的缝隙和边缘。
本文中,流动控制装置优选地设计为:顶侧的滑动元件位于由空气导引元件形成的套筒区域内。该套筒区域由在俯视图中空气导引元件的外轮廓限定。空气导引元件和滑动元件分别彼此重叠地布置。在操作位置中,空气导引元件和滑动元件优选地至少部分地重叠或使其对应的边缘精确地彼此相邻,使得通过两个元件的重叠,在旋转轴的延伸方向上延长了由空气导流叶片形成的空气导引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流动控制装置通常设计为:空气导流叶片在收纳位置不在车辆的后边缘上方延伸,并且不超过重型货车所需的最大高度(4米)和最大宽度(2.55米)。
本发明意义上的空气导流叶片优选地由具有自包含的中空部的空气导流叶片形成。这样的变型通常优选地用于空气导引元件。在自包含的中空元件中,该空气导流叶片在横截面视图(即相对于旋转轴成直角的截面视图)中一般具有凸出的弯曲外表面和相对的内表面。该外表面和内表面优选地形成前缘和后边缘,这两个区域在该前缘和后边缘处以逐渐变细的方式连接。该中空的元件可以整合用于可动地连接空气导流叶片以及用于滑动元件的平移滑动运动的引导系统和/或致动器的铰接点。这可以通过导引装置来实现,该导引装置包括螺旋状凹槽,使得由于空气导流叶片的倾转运动,更精确地由于螺旋状凹槽的导引,实现了滑动元件的平移移动。可替代地,确定滑动元件的滑动方向并且在空气导引元件上可移动地引导滑动元件的直线状引导元件可以安装在空气导引元件和滑动元件之间。触发滑动元件的平移移动的致动器通常安装在空气导引元件和滑动元件之间。
该致动器优选地形成上述的调节单元。推荐使用气动致动器。在单作用气动缸的情形中,这些缸通常在增压过程中将空气导流叶片从收纳位置移动至操作位置。这可以通过抵抗复位弹簧的力来实现,使得当致动器没有暴露于内部压力时,气动致动器被重置到与收纳位置对齐的其开始位置。所述重置也可以通过重力来实现,尤其是如果致动器与顶侧空气叶片相关联,该顶侧空气叶片设计为有利地影响流动,因而该顶侧空气叶片位于车辆后部处并且延长了车辆的顶部。
同样可以的是专门以手动的方式来设置叶片。在该过程中,手动地旋转打开至少一个侧方空气导流叶片。所需的力也用于产生了伸出另一个空气导流叶片所必需的能量。这样,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气动或液压系统中的手动定位期间,能够产生用于驱动与另一个空气导流叶片相关联的致动器的压力。这就是例如通过单个侧方空气导流叶片的手动旋转如何操作位于相对侧上的侧方空气导流叶片以及顶侧空气导流叶片。
可替代地或附加地,所述致动器也可以是双作用缸,使得通过致动器可以主动地将导向叶片从操作位置收回至收纳位置,以及从收纳位置伸出至操作位置。对致动器的上述说明也有效地用于旋转空气导流叶片的致动器以及可能安装用于滑动元件的平移移动的附加致动器。
此外,送动线路与致动器一起设置,优选地设置在中空元件内。这确保了根据本发明的的流动控制装置的美观。
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的改进,流动控制装置具有在车辆的两个相对侧面上用于流动控制的两个侧方空气导流叶片、以及在车辆的顶部区域上用于流动控制的一个顶侧空气导流叶片。该顶侧空气导流叶片优选地具有至少两个空气导引元件和至少两个滑动元件。
作为本申请的部分,如果引用“顶”、“底”以及“外侧/外部”和“内侧/内部”,这应当考虑如下条件:虽然流动控制装置应当被独立地保护,但是在使用时其安装在卡车上。以上的优选变型因而安装在车辆上,并且为向下朝向的U型。这里讨论的变型具有向下朝向的开口。这不应理解为不能具有用于改善在车辆下方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控制的底端。这里的“顶”意思为:在其上侧方空气导流叶片至少在操作位置中与顶侧空气导流叶片形成流动控制装置的角部区域。在操作模式中,由于滑动元件的灵活平移,空气导流叶片能够彼此接触、彼此相碰或者甚至以相互锁定或力配合的方式彼此连接,从而在角部区域中也产生了对空气流动具有有利效果的变型。而且在收纳位置,侧方导引叶片也能够与顶侧导引叶片一起形成闭合的角部区域。在该收纳位置,空气导引元件优选地直接彼此相邻。它们优选能够以直线的方式彼此接触,从而通过两个侧方空气导流叶片和顶侧空气导流叶片在收纳位置中也形成基本上闭合的、没有缺口的U形区域,其由空气导流叶片的外部区域构成。”在底部处”,这里通常是侧方空气导流叶片的自由外端部,该端部位于与顶侧空气导流叶片相对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改进,空气导流叶片中的至少一个,即顶侧空气导流叶片单独地、优选地各侧方空气导流叶片能够经由旋转轴向体升降。该旋转轴向体因而整合在配设有螺旋状凹槽的套筒中。连接至旋转元件以及相应空气导流叶片的连杆穿过该套筒。旋转轴通常与能够在轴向方向上平移地调节旋转轴的致动器相关联。作为该调节运动的结果,连杆在轴向方向上沿着螺旋状凹槽移动,并且在该过程中通过螺旋状凹槽也被必要地径向地引导,使得同时升降和旋转相关联的空气导流叶片。关于该精密变型的改型也是可能的。这里,旋转轴向体也可以配设有外螺纹,其设置有以螺纹啮合的方式与连杆连接的螺纹套筒。而且通过此,可以实现上述的运动学效果(铰接点的旋转和升降)。前述的改进为本发明本身,并且没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也是可以的。上述的变型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可能,用于同时旋转和升降空气导流叶片,以便在卡车的后部的套筒区域内以下降和向内倾转的方式将空气导流叶片对齐在收纳位置,以及以向外倾转的方式将其上移至后上部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改进,侧方空气导流叶片,优选地两个侧方空气导流叶片的移动与顶侧空气导流叶片的移动机械地联接。优选地通过机械联接顶侧空气导流叶片的外边缘和空气导流叶片的上边缘的连接,确保了该联接。该连接优选地安装在远离车辆的相应空气导流叶片的角部上,并且允许空气导流叶片向着彼此的相对运动。当基于机械的驱动旋转打开顶侧空气导流叶片时,例如侧方空气导流叶片也必须旋转并且沿向上的方向被升起。通过该变型,可以通过较少数目的致动器实现将流动控制装置设置至操作位置中的期望立起设置。该设计实例因而允许以更加成本有效的方式生成流动控制装置。在该变型中,侧方空气导流叶片优选地可以由一个零件构成。顶侧的空气导流叶片单独配设有可灵活平移的多零件的滑动元件,其旋转或滑动运动也调节单件的侧方空气导流叶片。
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的改进,顶侧空气导流叶片相对于竖直轴线被分开,并且相对于该竖直轴线以镜像对称的方式布置。流动控制装置的中心和内部优选地由该竖直轴线确定,该竖直轴线等同于与车辆的纵向方向成直角的并竖直地延伸的轴线。该竖直轴线优选地设定整个流动控制装置的对称平面的位置。其优选地由两个L形的部分形成,该L形的部分设计为独立的装配单元并且能够被安装在车辆上。上述的竖直轴线优选地也位于由装配板的接触表面形成的平面中,其中空气导流叶片被活动地安装在该装配板上,并且该装配板具有至少一个致动器。该装配板用于产生一个能够容易地安装到车辆上的预装配模块,使得控制单元也能够作为一个简单的改造设备装配至现有的车辆上。该装配板优选地具有向外突出的端盖,该端盖在横截面视图中形成轮廓,并且与收纳位置的空气导流叶片的外部区域一起形成自包含的套筒。在收纳位置中,致动器、接头以及连杆在边缘上封闭,并因此被套筒覆盖。这些部件构成了美观的布置,使得流动控制装置在收纳位置也能够用作广告空间。在该过程中可以出现不同的外观,取决于流动控制装置是在收纳位置还是在操作位置。因此,在收纳位置被滑动元件覆盖的空气导引元件的广告设计可以在操作位置中与滑动元件一起呈现美学的外观和/或推销的广告信息。
此外,流动控制装置的机构在收纳位置被保护。
如之前提及的,在操作位置中彼此相邻的滑动元件形成角部区域。该角部区域通常由两个滑动元件设定。一个滑动元件与侧方空气导流叶片相关联,另一个滑动元件与顶侧空气导流叶片相关联。在操作位置中,这两个滑动元件可以通过力锁合和/或形锁合的方式连接,从而防止了空气导流叶片在操作位置中的相对移动。在这方面,一个变型特别注意在车辆的正常驾驶的行进速度中,防止在操作位置中出现任何的晃动或撞击。为此目的,滑动元件的相邻的边缘也可以覆盖有诸如橡胶唇部或类似的吸振材料。
不过,角部区域也可以通过顶侧空气导流叶片的滑动元件和单件的侧方空气导流叶片形成,该单件的侧方空气导流叶片能够旋转并且平行于其旋转轴移动地布置。从而,优选地在角部区域中获得了单件的侧方空气导流叶片和顶侧空气导流叶片的滑动元件之间的机械联接。该联接一方面用于使空气导流叶片彼此相靠地固定,从而可靠地防止了在行进速度时在操作位置中出现任何晃动和撞击。另一方面,该机械联接使得能够通过与一个空气导流叶片,例如侧方空气导流叶片相关联的致动器来调节空气导流叶片,这必将导致在这种情形中将顶侧空气导流叶片设置至操作位置。同样地,顶侧的空气导流叶片也可以配设有机械式致动器,并且通过其行进运动和侧方的优选地两个侧方空气导流叶片一起动作。顶侧空气导流叶片和侧方空气导流叶片之间的机械联接通常通过由一个连接元件确保,该连接元件点状地互连两个叶片,并也允许与它连接的叶片进行一定旋转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的改进,调节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关节式传动装置(Gliedergetriebe),其设计为使得侧方空气导流叶片的前缘或顶侧空气导流叶片的前缘与操作位置相比在收纳位置向着内部偏置。所述关节式传动装置优选地形成为,在将流动控制装置装配至车辆的后部上之后,在操作位置中前缘齐平地连接至车辆的后边缘,作为轮廓延长。无论如何,由于关节式传动装置的变型,在转动过程中,将会同时产生空气导流叶片的平移和旋转运动。因而空气导引元件优选地绕着车辆上的彼此相距一定距离定位的两个铰接点旋转。车辆上的这些铰接点也可以安装在装配板上。考虑到期望将空气导流叶片重置至收纳位置,叶片侧的铰接点彼此尽可能地远,优选地彼此相距空气导流叶片的长度的至少一半。叶片侧的一个铰接点因而位于或靠近叶片的后边缘,并超过闭合的中空元件,因为外部区域和内部区域已经形成为逐渐变细的方式,使得叶片侧的铰接点不再进入中空的元件。
特别地由于外部区域的凸出弯曲,本发明有助于有利地影响车辆后边缘处的流动。通过权利要求8至19中列出的改进的叶片几何形状,进一步增强了该效果。参考以下的具体描述以说明这些从属权利要求。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的流动控制装置优选地具有控制单元,其包括用于确定车辆速度的装置和用于产生控制调节单元的控制值的装置。通过这些控制值控制致动器,使空气导流叶片从收纳位置移动至操作位置,或从操作位置移动至收纳位置。用于产生控制值的该装置因此设计为,在第一极限速度被超过后,控制单元发出使空气导流叶片从收纳位置移动至操作位置的定位信号,一旦系统落入第二极限速度以下,发出将空气导流叶片从操作位置收回至收纳位置的收纳信号。第一极限速度可以选择为与第二极限速度相等。这使得能够根据速度来监控流动控制装置。它基于速度信号自动地发生。
该速度信号例如可以通过GPS传感器来记录,该GPS传感器可以确定相对速度,或者将地形传送至控制单元。这使得可以经由GPS传感器识别出高速路和州际公路,当车辆进入这些路时,控制单元允许为其传输定位信号。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的流动控制装置仅在州际的公路和高速路上伸出,在其它情形中保持在收纳位置,即使在短的时间段期间达到较高的速度。由控制单元触发的定位信号可以通过另一个速度信号来补充。在车辆上能够观察到该速度信号。而且,无论如何该速度信号可以从存在于拖车和/或半拖挂车上的接口获取。该接口位于控制单元上,该控制单元能够安装在分开的半拖挂车或拖车上,并且具有其它的功能,诸如ABS、气动悬挂控制等。能够从控制单元获取不同的信号,例如表示车辆的速度的信号。此外,其加压空气系统能够用于基于气动或其它工作流体来触发流动控制单元的启动。
所述控制单元优选地具有延迟模块,该延迟模块在预定的时间段上停止定位和/或收纳信号的传输,只要在该时间段期间低于所述第一极限速度和/或超过所述第二极限速度。该期间优选地为几秒长,例如2至60秒。如果例如在该时间间隔期间再次低于第一极限速度,将不会发出定位信号,并且也不会展开空气导流叶片。如果在高速期间并且空气导流叶片位于操作位置,车辆减速至第二极限速度以下,不过然后在预定的期间内再次加速,再次超过第二极限速度,这样即使在短时间内低于第二极限速度,也不会发出收纳控制信号,从而空气导流叶片保持在操作位置中。该控制装置防止了仅在很短的时间期间空气导流叶片被从收纳位置被设置至操作位置。
本发明也保护一种车辆。该车辆尤其是一种卡车、半拖挂车、拖车或小货车,优选地在开头段落已经提及的设计为封闭箱式的平板式或帆布覆盖式设计的集装箱或运畜卡车。该车辆的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流动控制装置。在操作位置中,空气导流叶片基本上安装为车辆尾部处的边缘的轮廓的延长,即它通过其主要切向地接近车辆的外部区域并匀称地抵靠车辆后部的外部区域形成轮廓。叶片的外部区域凸出地弯曲,并且在操作位置面向内部,从而确保了有利地影响流动。气流经过空气导流叶片的外部区域上方被引导至内部,基本上没有从外部区域上脱离。
根据一个优选的改进,连续布置的突出部沿着空气导流叶片的前缘的纵向方向从车辆的外部区域延伸。这些突出部在操作位置中位于空气导流叶片的前缘的前方。这些突出部可以安装在顶部区域上或车辆的侧表面上并从其突出。突出部优选地形成为隆起或皱起,即具有大致凸出形状的变型,尤其地设计为诸如半球或椭球的球形元件。突出部可以延伸远离或连接至整合在槽中的杆,该槽为车辆的后边缘的结构部,使得突出部延伸越过车辆的外表面。可替代地,突出部也可以根据车辆的速度由例如杆形成,该杆沿纵向方向成形并由弹性材料制成,其自由端部沿着流动方向位于前面,并且其固定单元侧的端部位于后面。到来的气流使得与车辆静止时面向其的侧面区域相关联的突出部在速度足够高的情形中占据立起位置,并且从车辆的相关联的外部区域突出。突出部导致在空气导流叶片的前缘上产生涡流,其轴线纵向地与叶片的前缘对齐。在过程中,不断地从外侧流动将动量供给至边界层,因而在大设定角度的情形下在高背压期间,边界层将不会从所述区域分离和/或脱离,因而空气导流叶片的外表面的气动效果将不会受损。同时,突出部产生了小尺度的紊流,其强化了空气导流叶片的外表面上的边界层。根据本发明的的流动控制装置意图最大地改变流动的尾流拓扑结构,即应当最大程度地重定向车辆的外表面的流动,使得边界层大部分不会从外表面分离。由于紊流具有很大的能量,如果将其供给至边界层,因而将会是很有利的。而且,通过在后边缘上的受控的小规模的分离有意地提供紊流,产生了边界层变厚的效果。总之,产生了“超临界边界层条件”,由此,大部分重定向的边界层被增厚较大的程度,使得减小了其后方的剪切层中的也称作漩涡的涡旋。在这个意义上,之前提及的突出部具有有利的效果,并且应当直接地在流动方向上定位在空气导流叶片的前缘的前方。
特别地考虑该超临界状态允许短的但是有效的空气导流叶片,其不会在操作位置中导致非常高的安装高度,并且由于大的弯曲可以在收纳位置覆盖空气导流叶片的致动器和接头。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给出本发明的更多细节和优点。所述附图示出:
图1具有流动控制装置的实施例的车辆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a在收纳位置位于卡车的后部的流动控制装置的俯视图;
图2b图2a中所示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a图2a和图2b中所示的实施例处于操作位置的俯视图;
图3b图2a至图3a所示的实施例处于操作位置的侧视图;
图4a至图4f图2至3所示的实施例关于在从收纳位置移位到操作位置期间运动模式的透视侧视图;
图5前述实施例的装配板的俯视图;
图6组装叶片的结构化模块的俯视图;
图7沿着根据图6所示的VII-VII线的截面图;
图7a当门旋转打开时车辆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8根据图7的从收纳位置至操作位置的旋转运动的不同阶段的横截面图;
图9a图示说明空气导流叶片的外表面的几何形状的示意图;
图9b、9c根据图9a的说明外表面的轮廓的变型的示意图;
图10在操作位置中的侧方导引叶片的侧视图;
图11在操作位置中的顶侧空气导流叶片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2a根据图10的具有表12b中的尺寸线数值的俯视图;
图13a根据图11的具有表13b中的尺寸线数值的俯视图;
图14侧方空气导流叶片和顶侧空气导流叶片之间的可能布线的透视俯视图;
图15说明空气导流叶片的启动过程的驾驶车辆时的可能的速度图形的图表;以及
图16包括具有螺旋状凹槽的装置的部分竖直侧方叶片的透视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了根据形成本发明意义上的车辆的实施例的半拖挂车的实例的实施例的侧视图,该半拖挂车具有包围货物空间的车厢。该车厢形成顶部区域2以及彼此相对的两个纵向侧面区域4。流动控制装置8的一个实施例延伸远离半拖挂车1的后部区域6。
图2a至3b中说明处于两个终点位置、即收纳位置(图2a,2b)和操作位置(图3a,3b)中的流动控制装置8的细节。
该实施例具有两个竖直延伸的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和安装它们之间的水平延伸的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
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由四个元件构成,即可转动地铰接的两个空气导引元件14,以及两个滑动元件16,该两个滑动元件能够相对于彼此并相对于关联的空气导引元件14在水平方向上平移地移动。
侧方空气导流叶片由空气导流叶片18和相应的纵向移动的滑动元件20形成。滑动元件20在竖直维度上可移动地安装。
在图2a和3b所示的收纳位置,空气导引元件14和/或18在角部区域22彼此相遇。从而形成由顶侧空气导流叶片的外表面26和侧方空气导流叶片的外表面24构成的大致U型的闭合表面。
通过转动,空气导流叶片10,12被向外设置(图3a,3b)。作为该旋转运动的部分,空气导流叶片14、18绕着铰接点旋转地移动,而滑动元件16,20沿着相应的空气导引元件14,18的旋转轴平移地移动。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空气导引元件18的旋转轴因而在竖直维度上延伸,即平行于半拖挂车1的门28的旋转轴,门28的旋转轴理想地沿竖直轴线30彼此分开。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空气导引元件14绕着水平轴线旋转。在图3a和3b所示的操作位置,由于滑动元件16和/或20的滑动运动,他们在角部区域22彼此相遇。从而制成了作为半拖挂车的外部区域(即顶部区域2和纵向侧面区域4)的延伸的U型的闭合的流动控制区域。而且在操作位置中,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下边缘距后部区域6的下边缘的距离A相应地在立起位置的侧方空气导引区域的长度的0%与200%之间。作为旋转运动的部分,空气导引元件14、18以及滑动元件16、20不仅绕着它们各自的旋转轴旋转,而且向外平移地移动。图8说明该运动过程。
图8以剖视图示出了空气导流叶片,例如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2。空气导流叶片10设计为闭合的中空元件,其在外侧由凸弯曲外表面32限定,并在内侧由直线延伸的内表面34限定。外表面32和内表面34在它们的端部区域逐渐变细。在距空气导流叶片10前缘36的、空气导流叶片10的总长度L大致三分之一的距离处,在叶片上设有第一铰接点38,其通过前连杆42与位于固定单元上的外铰接点40联接。在后边缘44的区域中,叶片上设有第二铰接点46,其通过固定单元上的内部铰接点48连接,由此,后连杆50插置为连杆。
空气导流叶片10的该铰接安装形成本发明的关节式传动装置的实施例。该关节式传动装置选择为使得在参考符号I标记的操作位置中,前缘36齐平地与后部车辆边缘52(目前虚线表示的纵向侧面区域4与后部区域6之间的边缘)对接,由此外表面32在前缘36的区域中开始以相切的方式线性地延长纵向侧面区域4,从而在叶片10的外表面32上形成空气导引区域,该空气导引区域从后车辆边缘52向后没有中端地延伸到后部,并在向内回退的位置处终止于后边缘44上。在操作位置I和收纳位置II之间的中间位置Z处,空气导流叶片10已经向内弯曲。由于关节式传动装置,前缘36已经向后抬起离开后车辆边缘52,并向内偏置。在收纳位置II,直线的内表面34大致平行于参考符号54标记的装配板。
图5至图7显示了装配板的细节。图5示出了固定单元上的铰接点40和/或48的布置。如图5中显而易见的,装配板54为L形,并在固定单元上具有用于侧方导引叶片10和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适当的铰接点40、48,其中侧方导引叶片10和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一起形成L形部分56(见图6)。用于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和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固定单元上的各铰接点40、48被相同地示出。如从图6中可以看出,部分56由空气导流叶片14和滑动元件16构成。图6示出了收纳位置的俯视图,并与图7一起示出了处于安置箱58中的各空气导流叶片10、12的集成,安置箱在底面通过装配板54和在侧面通过端盖60限定,其具有凸出的弯曲轮廓并且全部在相应的空气导流叶片10、12的外表面32上没有中断地连续融合。如图6所示,在收纳位置处端盖60在外侧绕各叶片10,12移动。仅在竖直轴线30上没有相应的端盖,因为图6所示的制成为预装配结构模块并能够附接到车辆上的左L形部分56几乎对接在图6中未示出的也为L形的右部分上。由于上述的变型,在收纳位置中也形成具有美感的外观。直线的内表面34基本上平行于装配板54延伸。关节式传动装置的元件38至50在叶片的顶侧与边缘处被端盖60覆盖,因而基本上保护叶片免受污物污染。图7a进一步示出了门28,该门28包括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和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部分56,能够被设置至从这里所说的闭合位置旋转大约260°的打开位置,且不会使空气导流叶片10,12与半拖挂车的纵向侧面区域4碰撞。这样的布置仅轻微地增加了门28的厚度。门28仍然能够没有任何损伤地向外自由旋转。
图4a至图4f示出了空气导流叶片10、12从之前讨论过的收纳位置(图4a)到操作位置(图4f)的设置。
在根据图4a的收纳位置,各空气导流叶片10、12的空气导引元件14、18在角部区域22中彼此对接。滑动元件16和/或20定位在相关的空气导引元件14、18上。因此,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各空气导流叶片14水平延伸越过相关联的滑动元件,而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滑动元件20在两侧上被各自的空气导流叶片10的空气导流叶片18超过。在收纳位置II布置在安置箱58内的致动器触发了旋转运动。在该过程中,滑动元件一方面向外旋转,并且以上述的方式平移地移动,参考图8。另一方面,顶侧空气导引元件12的滑动元件16被向外驱动,而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滑动元件20向上移动。也就是说,滑动元件16、20靠近彼此,同时空气导流叶片10和/或12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旋转运动。在该旋转运动结束时,各空气导流叶片10、12处于操作位置I。滑动元件16,20在角部区域22中彼此对接,并且现在超过之前在收纳位置在角部区域22中基本上仍然彼此相邻且有助于在任何情形在收纳位置中形成U形的连续形成的轮廓的、空气导引元件18的上边界边缘和/或空气导引元件14的侧边界边缘。
图9a说明了空气导流叶片10,12的截面几何形状的设计。它特别地集中于空气导流叶片10、12的外表面的轮廓。在下文中,所述的空气导流叶片应理解为侧方空气导流叶片。然而,相应的描述可以等同地用于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设计和构造。
空气导流叶片10具有的长度在350mm毫米至700毫米之间,优选地在400毫米至600毫米之间。长度L应当意指在前缘36的区域切向靠近外表面32的矩形R的纵边的延伸量。前缘36因而位于长方形R的纵边LR与横边QR相交的那个部分,即交点和/或端点。两个纵边LR和两个横边QR跨越该矩形R。空气导流叶片10的后边缘44位于与前缘36所处的角点相对的端点处。如已经提及的,两个边缘36.44之间的外表面32连续地弯曲。横边QR具有的给送长度E在纵边LR的长度L的0.2倍至0.3倍之间,优选地在0.22倍至0.24倍之间。这样的流动几何形状被证明对引导车辆后部的空气是有利的。毋庸置言,前缘36应当安装成与相关的表面尽可能地直接接触(没有中断),该相关的表面、即车辆的顶表面2和/或纵向侧面区域4。也就是说,在空气导流叶片10的一个布置中,在操作位置中纵边LR延长了相关的区域2,4的纵向延伸。基于此,给送长度()E为空气导流叶片10将气流向车辆的后部向内引导的程度。
当显示气流过早地从外表面32分离时,可以用实验的方式修改图9a所示的空气导流叶片10的轮廓。这例如可能由牵引车辆的外部镜子上的紊流导致。本发明人所做的实际的实验显示,在车辆的侧镜后方以及车辆的纵侧面4上,在牵引车辆的侧镜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上产生了紊流。在该过程中,由外镜的上边缘引起的紊流通常转化为存在于纵向侧面区域和顶表面之间的角部上的顶部紊流。由于这两个相关联的紊流的旋转,将会在其间产生一减速流的区域,这会导致气流过早地从图9a所示的轮廓分离。在真实的流动条件下在实验中在车辆上可以识别到这样的分离效果。
上述的两个顶部紊流沿相反的反向旋转,使得在顶部区域的中间也产生了减速流动的区域。而且在这里,流动非常倾向于从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分离。
如图9b和图9c所示,通过使空气导流叶片的轮廓与局部的主动流动条件相适应,可以改善空气导流叶片10、12的空气动力学效果。那里,图9a所示的叶片绘制成用虚线表示的矩形R中,该矩形等同于图9a的矩形R。脱落点[PA]为在驾驶条件下(例如行进速度为80km/h)流动显著地分离的点。关于上述修改,还有一个距离[A],其值在给送长度E的0.1倍至0.05倍之间。该距离大于0。现在应该以这样的方式修改轮廓,使得脱落点与后边缘44之间的距离局部等于长度[A]。更精确地,在超临界条件下所述轮廓适于在剪切层中产生限定量的脱落。脱落的程度预定为A。
图9b中显示了一个可能的变型。那里,长度和给送适配于脱落点的位置,而曲率保持不变。通过与前缘36相关联的纵边LR和脱落点之间的距离加上距离[A],形成新的给送长度E'以及因此修改后的横边QR'。在该过程中没有修改原外表面的曲率,因此形成新的长度L'。
图9c示出了可能的第二改型。其中,给送被改变而长度L保持不变,其改变了轮廓的曲率并因而影响了脱落点的位置。从最初的轮廓KU修改为修改后的轮廓KM的曲率减小导致脱落点向后边缘44偏移。也就是说,使脱落点的位置适应轮廓长度。通过与前缘36相关联的纵边LR与脱落点之间的距离加上距离[A],形成新的给送长度E”和因此修改后的横边QR”。
除了通过借助于上述过程之一的修改之外,还可以采用混合的方案,其中曲率以及轮廓长度两者都可以被局部地改变。这样,在保持距离[A]的同时,修改了空气导流叶片的形状。
在操作位置中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具有的高度在1200至2700毫米之间,优选地在1800至2300毫米之间。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空气导流叶片10没有位于空气导流叶片前方的车辆的连续纵向侧面高。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高度通常不超过相关联的纵向侧面4的高度的75%,优选地60%。“高度”应当意指在组装状态在操作位置中在竖直平面内的延伸量。图10中示出了该高度,并且该图示出了操作模式。图10还示出了从前缘36延伸的凸出弯曲的下轮廓,其具有的角度在0°至50°之间,优选地0°至20°之间,特别优选地在1°至10°之间。在倾转角度大于0°的情形中,下轮廓UK位于由之前讨论的长度L和高度H限定的矩形内。也就是说,下轮廓UK的区域,即靠近边缘的区域,向上倾转。不过,下轮廓UK以相切的方式大致接近水平面,该水平面大体上平行于长度L的伸展地设置。此外,下轮廓UK的上部相切地并入竖直直线状的后边缘部HKA。该后边缘部HKA在竖直平面内延伸。
在根据图10的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所示实施例中,后边缘部分HKA以中断的方式从凹入部EB延伸直至一点,该点距空气导流叶片10的顶边缘OKA的距离等于之前讨论过的给送长度E。凸出的弯曲轮廓UK具有高度延伸AUK,借此AUK指示了下轮廓的底部UKA(与前缘36的交叉点)和顶端之间的距离尺寸,其量值大致在500至900mm之间,优选地600至800mm之间。这也指示了包括凹入部EB的直线状后边缘部分HKA的长度(H-HUK-E)。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凹入部EB由后边缘部分的部分HKAS1和HKA2限定。凹入部EB位于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上部区域中。凹入部的中心位于空气导流叶片10的顶边缘OKA上方大约400mm处。凹入部的上端EBOE距顶边缘OKA的距离在200至300mm之间。在该上端EBOE处,凹入部延伸远离直线状后边缘部分HKA的上部HKA2。凹入部的下端距顶边缘OKA的距离在500至600mm之间,并且在那里延伸远离直线状后边缘部分HKA的下部HKA1。这里设置调整为上述的距顶边缘OKA的距离,这是在考虑顶边缘OKA作为在其处上边缘OK形成前缘36的点的情形下确保的。这里,形成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最高点。
如图10中可见的,上边缘OK以向下弯曲的方式形成。该变型等同于参考图9a描述的轮廓。因此,上边缘形成向下拉的凸出弯曲的给送部。该给送部优选地从一水平线在前缘36处延伸。不过,该给送部也可以相对于水平面稍微向下倾转直至5°。毋庸置言,前缘36在竖直平面内成型为直线状,并且严格地在竖直平面内延伸。
如图11所示,俯视图中示出的处于操作位置的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在其后边缘上具有一轮廓。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轮廓关于中心纵向轴线62对称,该中心纵向轴线62等同于沿行进方向车辆的中心纵向轴线。在后边缘44上,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形成平行于前缘36延伸的两个直线状侧部LA。侧边缘具有如以上参考图9描述的侧轮廓SK。相应地,侧轮廓是凸出弯曲的,并在前缘36上从平行于中心纵向轴线62的直线以小于5°,优选地为0°的角度延伸。侧轮廓SK分别朝着内部凸出地弯曲,并形成具有给送长度E的给送部,如参考图9a描述的。进一步如图11中所示的,槽MU以一侧向距离SA从直线状侧部LA延伸,该侧向距离SA为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宽度B的0.20至0.30倍之间,优选地为0.23倍和0.27倍。该侧向距离SA在前缘36处、即在空气导流叶片12的沿宽度方向延伸最长的点上被减去。该槽MU具有凹入的槽底部,该槽底部均匀地借助于最后凸出的槽边缘以相切的方式接近到直线状侧部LA并且过渡到该侧部。在其中心,即中心纵向轴线62上,槽MU有带有为这里的长度L的0.2倍的距离[D]的给送部,这里L示出为500mm并且槽MU的宽度等于宽度B的0.5倍。尺寸[A]可以在长度L的0.15倍至0.25倍之间,优选地在长度L的0.18倍至0.22倍之间。
从图12a和13a以及包括在这些图中的表12b和/或13b中可以得出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和/或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进一步的细节以及尺寸和改型。它们示出了用图12和图13中示出的各测量点测量的绝对和相对尺寸。关于长度和给送长度,再次参考图9a以及与此相关的的具体描述。长度L和给送长度E的尺寸还在权利要求8中提及。
图14示出了空气导流叶片10,12内的加压空气供给的实施例,实线分别显示了空气导引元件14、18。虚线表示了设置处于操作位置的滑动元件16、20。如所示的,在空气导引元件18、14之间,设有弯曲大约90°的管件64,其可倾转并可移动地在空气导引元件14、18中引导,并形成气动管线的一部分,以将加压的空气从下面穿过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传输至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由于它们的设计,空气导流叶片10、12通过形状锁合地彼此连接。
图15示出了与车辆速度不相关地控制空气导流叶片10、12。车辆速度绘制在横坐标上,同时时间显示在纵坐标上。
在时间t=0时,车辆开始移动。在第一段中(例如,通向高速路的接驳道路),车辆驾驶在第一极限速度以下。该极限速度储存在控制系统中,并且触发空气导流叶片从收纳位置至操作位置的移位。如果表示第一极限速度的速度信号被控制系统被记录到,这仍然不会直接触发空气导流叶片10、12的定位。而是,控制单元具有用于检验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内是否再次低于该第一极限速度的延迟模块。在此情形下,将不会发出触发位置移动的信号。相应地,在第二段中,空气导流叶片10、12保持在收纳位置中。在该第二段中,测量的速度在第一极限速度附近的范围内波动,超过以及低于第一极限速度。该极限速度被超过所持续的时间短于所示的预定期间。
在第三段中,产生了更高的速度。尽管实际的速度在变换,但它再不低于第一极限速度。之后,在第三段的开始阶段并在预定期间结束后,空气导流叶片10、12被推出,并进入操作位置。
在第四段中,速度减小。不过,它在第二极限速度附近的范围内变化,在所述实施例中第二极限速度小于第一极限速度。在第四段中,低于第二极限速度所持续的时间短于相应的预定期间。这样,控制单元不会发出触发空气导流叶片10,12从操作位置移位回到收纳位置的信号。仅在第五段中,持续地低于第二极限速度。因此,在第五段开始并在预定的时间间隔结束后,发出了使空气导流叶片10、12通过它们相关联的致动器移位回到收纳位置的信号。
上述控制单元防止了在极限速度的范围内速度波动的情况下持久地打开和/或关闭空气导流叶片10,12。
图16示出了启动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实施例。可以看出,空气导引元件18借助于后连杆50安装在轴向杆66上,并且能够沿轴向方向相对于该轴向杆66移动。该轴向杆66的高度水平上设有升降缸,该升降缸成形为双作用气动缸68,其活塞杆成形为旋转轴向体70。该旋转轴向体70与铰接至空气导流叶片10的前连杆42牢固地连接。前连杆42穿过螺旋状凹槽72,该螺旋状凹槽72凹陷在固定设置的并且基本上接纳所述旋转轴向体的套筒74中。
当气动缸68启动时,旋转轴向体70相应地沿轴向在套筒内移动。在该过程中,空气导流叶片10沿轴向杆66的纵向方向平移地移动。同时,通过螺旋状凹槽72产生旋转运动,该旋转运动致使相对于轴向杆66的轴向延伸进一步向外移位,尽管它平行于轴向杆66的旋转轴安装。
图16所示的实施例是将侧方空气导流叶片设置在立起位置的一个可能相对简单有效的布置。通过启动气动缸,空气导流叶片因此不仅旋转,而且同时还升降,使得在操作位置中可以将空气导流叶片以其上边缘齐平地定位至车辆的上边缘,并且在收纳位置布置成距车辆后部的外轮廓一定距离。
其他的权利要求: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用于卡车(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中,在操作位置(I)中,所述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具有的高度在1200毫米至2700毫米之间、优选在1800毫米至3200毫米之间。
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用于卡车(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中,侧方的空气导流叶片(10)具有凸出弯曲的下轮廓(UK),该下轮廓相对于水平面以小于5°的角度在其边缘处伸展并且相切地过渡到竖直地直线延伸的后边缘部分(HKA)。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卡车(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凸出弯曲的下轮廓(UK)以500与900毫米之间、优选600与800毫米之间的距离(AUK)从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底边缘(UKA)过渡到直线延伸的后边缘部分(HKA)。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卡车(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凹入部(EB)在两侧上由直线状后边缘部分(HKA1,HKA2)限定。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14所述的用于卡车(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凹入部(EB)的上端(EBOE)在距所述空气导流叶片(10、12)的顶边缘(OKA)200毫米至300毫米之间的距离处延伸远离所述直线状后边缘部分(HKA),和/或其下端(EBUE)在距所述顶边缘(HKA)500毫米至600毫米之间的距离处延伸远离所述直线状后边缘部分(OKA)。
1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用于卡车(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上边缘(OK)由凸出弯曲的给送部形成,该凸出弯曲的给送部向下退缩,并且相对于水平面以小于5°的角度伸展。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卡车(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槽(MU)以侧向距离(SA)从直线状侧部(LA)延伸,该侧向距离(SA)在所述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宽度(B)的0.2倍至0.3倍之间、优选0.23倍至0.27倍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1或18所述的用于卡车(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槽(MU)具有的槽深度([A])在长度(L)的0.15倍至0.25倍之间、优选0.18倍至0.22倍之间。
2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用于卡车(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中,所述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侧轮廓(SK)由凸出弯曲的给送部形成,该凸出弯曲的给送部向内退缩,并且下给你对于中心纵向轴线(62)的平行线以小于5°的角度伸展。
2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用于卡车(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优选两个侧方空气导流叶片的运动与所述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运动机械地联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用于卡车(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中,相邻的空气导流叶片通过优选以点状的方式起作用的、机械的联接元件在所述角部区域中在它们的自由外端部彼此连接。
2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用于卡车(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中,两个侧方空气导流叶片形成为一致的空气导流叶片(10),并且仅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包括空气导引元件以及一个、优选两个安装在边缘侧的可运动的滑动元件(16;20)。
附图标记列表
[1]1半拖挂车
[2]2顶侧区域
[3]4纵向侧面区域
[4]6后部区域
[5]8流动控制装置
[6]10侧方空气导流叶片
[7]12顶侧空气导流叶片
[8]14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空气导引元件
[9]16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滑动元件
[10]18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空气导引元件
[11]20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滑动元件
[12]22角部区域
[13]24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外表面
[14]26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外表面
[15]28门
[16]30中心竖直轴线
[17]32外部区域
[18]34内部区域
[19]36前缘
[20]38叶片侧的第一铰接点
[21]40固定单元侧的外部铰接点
[22]42前连杆
[23]44后边缘
[24]46叶片侧的第二铰接点
[25]48固定单元侧的内部铰接点
[26]50后连杆
[27]52车辆后边缘
[28]54装配板
[29]56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部分
[30]58安置箱
[31]60端盖
[32]62中心纵向轴线
[33]64管部
[34]66轴向杆
[35]68气动缸
[36]70旋转轴向体
[37]72螺旋状凹槽
[38]74套筒
[39]I操作位置
[40]II收纳位置
[41]A距离
[42][A]槽深度
[43]AUK下轮廓LC的距离尺寸
[44]B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宽度
[45]E给送长度
[46]EB凹入部
[47]EBOE凹入部ID的上端
[48]EBUE凹入部ID的下端
[49]H高度
[50]HKA后边缘部分
[51]HKA1后边缘部分RES的下部
[52]HKA2后边缘部分RES的上部
[53]KM修改后的轮廓
[54]KU初始轮廓
[55]L长度
[56]LA侧部
[57]LR纵边
[58]MU槽
[59]OK上边缘
[60]OKA顶边缘
[61]PA脱落点
[62]R矩形
[63]UK下轮廓
[64]UKA底边缘
[65]QR横边
[66]SA侧向距离
[67]SK侧轮廓
[68]Z中间位置
Claims (15)
1.一种用于车辆(1),特别是用于卡车的流动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空气导流叶片(10、12),该至少一个空气导流叶片能够在操作位置中作为轮廓延长布置在车辆后端(52)上并且形成空气导引区域,并且该至少一个空气导流叶片安装成借助于调节单元能够在操作位置(I)和收纳位置(II)之间绕着旋转轴倾转,
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导流叶片(10、12)包括至少一个空气导引元件(14,18)和至少一个滑动元件(16、20),该滑动元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空气导引元件(14,18)与所述旋转轴平行地平移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在所述空气导引元件(16、20)上的滑动元件(16、20)能够平移地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车辆(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所述车辆(1)的相对的侧面区域(4)上的用于流动控制的两个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和位于所述车辆(1)的顶侧区域(2)上的用于流动控制的一个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其中所述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包括至少两个空气导引元件(14)和至少两个滑动元件(1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空气导流叶片(10)能够借助于旋转轴向体(70)升降,该旋转轴向体被设有螺旋状凹槽(72)的套筒(74)包围,连接至所述旋转轴向体(70)和相应的空气导流叶片(10)的连杆(42)穿过所述螺旋状凹槽(7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相对于中心纵向轴线(62)被分开,并且关于所述中心纵向轴线镜像对称地构成。
6.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车辆(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装配板(54),所述空气导流叶片(10、12)可倾转地和通过致动器安装在所述装配板上。
7.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车辆(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彼此相邻的滑动元件(16、20)在操作位置(I)中形成角部区域(22)。
8.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关节式传动装置(38,40,42,46,48,50),其形成为使得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或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前缘(36)在所述收纳位置(II)相对于所述操作位置(I)朝着内部偏置。
9.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导流叶片(10、12)具有外部区域(32),该外部区域在横截面视图中在空气导流叶片(10、12)的前缘(36)处与长方形(R)的纵边(LR)形成切点,并且位于所述长方形(R)的纵边(LR)与横边(QR)的角点处,所述空气导流叶片(10、12)的后边缘(44)位于该长方形的相对的角点处,其中,所述前缘与所述后边缘(36、44)之间的外表面(32)凸出地弯曲,并且所述长方形(R)的纵边(LR)具有350至700毫米之间的长度(L),优选地在400至600毫米之间,并且所述横边(QR)具有的给送长度(E)在所述纵边(LR)的长度(L)的0.2倍至0.3倍之间,优选地在所述纵边(LR)的长度(L)的0.22倍至0.24倍之间。
10.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车辆(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直线状后边缘部分(HKA)中延伸远离的凹入部(EB),该凹入部设置在所述侧方空气导流叶片(10)的上部区域中。
11.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车辆(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形成槽(MU),该槽在操作模式(I)中关于所述中心纵向轴线(62)对称地成型,并且相对于所述顶侧空气导流叶片(12)的后边缘(44)的直线状侧部(LA)形成为凹陷部。
12.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车辆(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包括用于确定车辆(1)的速度的装置和用于产生控制值以控制所述调节单元的装置,其中,所述用于产生控制值的装置形成为,使得在超过第一极限速度后控制单元发出定位信号,该定位信号使所述空气导流叶片(10、12)从所述收纳位置(II)移至所述操作位置(I);在低于第二极限速度时该控制单元发出收纳信号,该收纳信号使所述空气导流叶片从所述操作位置(I)返回至所述收纳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车辆(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具有延迟模块,该延迟模块在预定的时间段上禁止定位和/或收纳信号的传输,只要在该时间段期间低于所述第一极限速度和/或超过所述第二极限速度。
14.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车辆(1)的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成排布置的突出部,该突出部位于所述空气导流叶片(10、12)的前缘(36)的前方,并延伸远离所述车辆(1)的外表面(2,4),并在操作位置(I)中沿纵向方向(LR)延伸远离所述前缘(36)。
15.一种车辆(1),尤其是卡车、半拖挂车、拖车或小货车,特别是设计为帆布覆盖的平板式、箱式、柜式或运畜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流动控制装置,该流动控制装置的前缘大体上安装成使得它在操作位置中延长了车辆后边缘(52)的轮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3000641.4 | 2013-02-07 | ||
EP13000641.4A EP2765064B1 (de) | 2013-02-07 | 2013-02-07 | Strömungsführ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sowie Fahrzeug, insbesondere LKW, LKW-Auflieger, LKW-Anhänger oder Kleintransporter |
PCT/EP2014/000332 WO2014121937A1 (de) | 2013-02-07 | 2014-02-07 | Strömungsführ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sowie fahrzeug, insbesondere lkw, lkw-auflieger, lkw-anhänger oder kleintransporter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21262A true CN105121262A (zh) | 2015-12-02 |
CN105121262B CN105121262B (zh) | 2017-09-22 |
Family
ID=47683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18610.2A Active CN105121262B (zh) | 2013-02-07 | 2014-02-07 | 用于卡车的流动控制装置以及包括该流动控制装置的卡车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15504B2 (zh) |
EP (1) | EP2765064B1 (zh) |
JP (1) | JP6071157B2 (zh) |
CN (1) | CN105121262B (zh) |
AU (1) | AU2014214249B2 (zh) |
CA (1) | CA2899974C (zh) |
ES (1) | ES2548555T3 (zh) |
PL (1) | PL2765064T3 (zh) |
WO (1) | WO2014121937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39770A (zh) * | 2016-09-18 | 2018-03-27 | 湖南工业大学 | 一种轿车尾底部鲨鱼鳍仿生附加装置及其安装布置方法 |
WO2018113118A1 (zh) * | 2016-12-23 | 2018-06-28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充气式导风装置和车辆 |
CN109018036A (zh) * | 2018-09-27 | 2018-12-18 | 吉林大学 | 一种货车车厢后部导流板角度自动调节控制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569827B2 (en) | 2014-04-17 | 2020-02-25 | Thomas S. Felker | Bicycle dual power turning track, rack, pinion, and one-way bearing propulsion system |
JP6146438B2 (ja) * | 2015-04-28 | 2017-06-1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CA2901497A1 (en) | 2015-05-22 | 2016-11-22 | Wabash National, L.P. | Nose gap reducers for trailers |
WO2017099794A1 (en) * | 2015-12-11 | 2017-06-15 |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 Wake disruptor for use with a land vehicle |
US10569129B2 (en) | 2016-04-15 | 2020-02-25 | Thomas S. Felker | Tri-power exercising device |
KR101843954B1 (ko) * | 2016-04-26 | 2018-03-30 |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화물차용 보트 테일 및 보트 테일을 구비한 화물차 |
DE102016009644A1 (de) | 2016-08-08 | 2018-02-08 | Airnmotion Gmbh | Einrichtung zur Veränderung des aerodynamischen Widerstandes eines Fahrzeuges |
DE102016011094A1 (de) * | 2016-09-15 | 2018-03-15 | Wabco Europe Bvba | Luftwiderstandsreduzierende 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
US10569815B2 (en) | 2017-02-27 | 2020-02-25 | Transtex Inc. | Vehicle air drag redu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
WO2018191359A1 (en) * | 2017-04-11 | 2018-10-18 | Felker Thomas S | Bicycle dual power turning track, rack, pinion, and one-way bearing propulsion system |
KR101934334B1 (ko) * | 2017-04-24 | 2019-01-02 |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화물차량용 와류 제어장치 |
CA3028080A1 (en) | 2017-12-20 | 2019-06-20 | Mathieu Boivin | Automatically actuated rear air drag reduc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
DE202018100975U1 (de) * | 2018-02-22 | 2018-03-02 | Betterflow Gmbh | Kraftfahrzeug-Luftleitvorrichtung |
EP3536587A1 (de) | 2018-03-09 | 2019-09-11 | Betterflow GmbH | Kraftfahrzeug-luftleitvorrichtung und kraftfahrzeug |
DE202018101555U1 (de) | 2018-03-09 | 2018-04-03 | Betterflow Gmbh | Kraftfahrzeug-Luftleitvorrichtung und Kraftfahrzeug |
CN108791541B (zh) * | 2018-06-27 | 2023-09-15 | 辽宁忠旺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厢式货车尾部空气导流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91556A (zh) * | 2005-06-29 | 2007-01-10 |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 用于汽车的导流装置 |
CN101659285A (zh) * | 2008-08-27 | 2010-03-03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可伸缩弯曲前扰流器 |
US20100106380A1 (en) * | 2008-10-29 | 2010-04-29 | Kambiz Salari | Articulating base flaps for aerodynamic base drag reduction and stability of a bluff body vehicle |
US7862102B1 (en) * | 2007-01-16 | 2011-01-04 | Benton Craig R | Apparatus for reducing drag on vehicles |
CN101941470A (zh) * | 2010-09-30 | 2011-01-12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安装在集装箱货运卡车车头与车厢间的减阻连接罩体 |
CN102712342A (zh) * | 2009-12-11 | 2012-10-03 | 约斯特-韦克有限公司 | 空气导引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579534A (en) * | 1948-05-12 | 1951-12-25 | United Aircraft Corp | Flap mechanism |
US5536062A (en) * | 1994-12-08 | 1996-07-16 | Spears; Dan E. | Cross wind conditioning for a tractor trailer combination |
US7641262B2 (en) | 2006-10-19 | 2010-01-05 | Nusbaum Howard G | Retractable air deflection apparatus for reduction of vehicular air drag |
US8342594B2 (en) * | 2007-01-16 | 2013-01-01 | Benton Craig R | Apparatus for reducing drag on a vehicle |
US7726724B2 (en) | 2007-10-10 | 2010-06-01 | Stephen Kohls | Aerodynamic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
US7854468B2 (en) | 2008-02-12 | 2010-12-21 | Aero Industries, Inc. | Self-deploying drag reducing device |
WO2011019768A2 (en) | 2009-08-11 | 2011-02-17 | Draggone Aerodynamics, Inc. | Device for improving a tractor-trailer combination truck aerodynamics at the rear of the trailer |
-
2013
- 2013-02-07 PL PL13000641T patent/PL2765064T3/pl unknown
- 2013-02-07 ES ES13000641.4T patent/ES2548555T3/es active Active
- 2013-02-07 EP EP13000641.4A patent/EP2765064B1/de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2-07 US US14/765,940 patent/US9815504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2-07 AU AU2014214249A patent/AU2014214249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14-02-07 JP JP2015556423A patent/JP607115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2-07 CA CA2899974A patent/CA2899974C/en active Active
- 2014-02-07 CN CN201480018610.2A patent/CN105121262B/zh active Active
- 2014-02-07 WO PCT/EP2014/000332 patent/WO2014121937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91556A (zh) * | 2005-06-29 | 2007-01-10 |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 用于汽车的导流装置 |
US7862102B1 (en) * | 2007-01-16 | 2011-01-04 | Benton Craig R | Apparatus for reducing drag on vehicles |
CN101659285A (zh) * | 2008-08-27 | 2010-03-03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可伸缩弯曲前扰流器 |
US20100106380A1 (en) * | 2008-10-29 | 2010-04-29 | Kambiz Salari | Articulating base flaps for aerodynamic base drag reduction and stability of a bluff body vehicle |
CN102712342A (zh) * | 2009-12-11 | 2012-10-03 | 约斯特-韦克有限公司 | 空气导引系统 |
CN101941470A (zh) * | 2010-09-30 | 2011-01-12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安装在集装箱货运卡车车头与车厢间的减阻连接罩体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39770A (zh) * | 2016-09-18 | 2018-03-27 | 湖南工业大学 | 一种轿车尾底部鲨鱼鳍仿生附加装置及其安装布置方法 |
WO2018113118A1 (zh) * | 2016-12-23 | 2018-06-28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充气式导风装置和车辆 |
CN109018036A (zh) * | 2018-09-27 | 2018-12-18 | 吉林大学 | 一种货车车厢后部导流板角度自动调节控制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14214249A1 (en) | 2015-09-03 |
CA2899974C (en) | 2018-01-02 |
WO2014121937A1 (de) | 2014-08-14 |
US20150367900A1 (en) | 2015-12-24 |
JP6071157B2 (ja) | 2017-02-01 |
PL2765064T3 (pl) | 2016-03-31 |
US9815504B2 (en) | 2017-11-14 |
EP2765064A1 (de) | 2014-08-13 |
ES2548555T3 (es) | 2015-10-19 |
JP2016509557A (ja) | 2016-03-31 |
EP2765064B1 (de) | 2015-09-16 |
CN105121262B (zh) | 2017-09-22 |
CA2899974A1 (en) | 2014-08-14 |
AU2014214249B2 (en) | 2016-10-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21262A (zh) | 用于车辆特别是卡车、半拖挂车、拖车或小货车的流动控制装置 | |
EP1870320B1 (en) | System for completely closing the space between the cab and semi-trailer of an industrial or commercial vehicle, to improve the aerodynamics of the vehicle | |
US10437262B2 (en) | Retractable aerodynamic structures for cargo bodies an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positioning of the same | |
US8702152B1 (en) | Deployable front air dam | |
US8100460B2 (en) | Extendable air control dam for vehicle | |
US20210339808A1 (en) | Active diffuser mechanism | |
US12037050B2 (en) | Aerodynamic system for vehicles and methods for operating the same | |
JP2017531590A (ja) | 車両気流制御装置 | |
MX2012006591A (es) | Sistema de conduccion de aire. | |
CN105873813A (zh) | 用于车辆的后扰流板装置 | |
EP2807072B1 (de) | Luftleitelement | |
CN2928630Y (zh) | 牵引车 | |
GB2512477A (en) | Bumper assembly for a commercial vehicle | |
EP3919355A1 (en) | A vehicle | |
US20240239422A1 (en) | Flexible Truck Tail | |
DE20215201U1 (de) | Fahrzeugwarnvorrichtung | |
KR200302158Y1 (ko) | 탑차용 스포일러 | |
DE102018220961A1 (de) | Kraftfahrzeug mit Luftleiteinrichtung stromaufwärts der Seitenspiegel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22 Address after: Aachen Patentee after: Betel Flo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Address before: Aachen Patentee before: AIRNMOTION GMBH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