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98332A - 一种天线系统以及通信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天线系统以及通信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98332A
CN105098332A CN201510493030.5A CN201510493030A CN105098332A CN 105098332 A CN105098332 A CN 105098332A CN 201510493030 A CN201510493030 A CN 201510493030A CN 105098332 A CN105098332 A CN 1050983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metal shell
sidewall
area
antenna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9303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98332B (zh
Inventor
姚德才
杨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9303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98332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983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83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983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83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天线系统以及通信电子设备,天线系统包括:金属外壳以及设置在金属外壳内的LTE天线、主地金属板以及射频信号源;金属外壳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设置在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之间的开缝;LTE天线设置在金属外壳的底部,且位于第一区域;LTE天线与第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一耦合馈电间隙,与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二耦合馈电间隙;第二侧壁平行于所述开缝,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为金属外壳相邻的两侧壁;主地金属板设置在金属外壳的底部,且在垂直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的方向上,主地金属板与LTE天线在底部的投影不交叠。本申请提高了辐射效率,信号传递的一致性与可靠性更好。

Description

一种天线系统以及通信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天线系统以及通信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电发射机作为射频信号源,输出的射频信号,通过馈线输送到天线,由天线装置以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电磁波到达接收地点后,由天线接下来,并通过馈线输送到无线电接收机。可见,天线是通信电子设备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一个重要无线电元件,没有天线就没有无线电通信。
由于金属外壳具有较好的触摸质感以及较强的机械特性,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趋向于采用金属外壳进行封装保护。但是金属外壳具有电磁屏蔽特性,导致天线的辐射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天线系统以及通信电子设备,提高了天线的辐射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天线系统,用于通信电子设备,该天线系统包括:金属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内的LTE天线、主地金属板以及射频信号源;
所述金属外壳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开缝;
所述LTE天线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LTE天线与第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一耦合馈电间隙,与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二耦合馈电间隙;其中,所述第二侧壁平行于所述开缝,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为所述金属外壳相邻的两侧壁;
所述主地金属板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且在垂直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的方向上,所述主地金属板与所述LTE天线在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的投影不交叠。
优选的,在上述天线系统中,所述LTE天线包括:第一馈电点以及第一天线走线;所述第一天线走线包括:平行所述第一侧壁延伸的第一高频分支以及平行所述第二侧壁延伸的第二高频分支;
其中,所述第一高频分支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耦合馈电间隙;所述第二高频分支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耦合馈电间隙。
优选的,在上述天线系统中,所述开缝包括与所述LTE天线相对的第一区域开缝;所述第一区域开缝的长度范围为10mm-30mm,包括端点值。
优选的,在上述天线系统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内的WBG三合一天线;
所述WBG三合一天线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在垂直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的方向上,所述WBG三合一天线与所述主地金属板在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的投影不交叠;
所述WBG三合一天线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三耦合馈电间隙;与第三侧壁之间具有第四耦合馈电间隙;其中,所述第三侧壁为所述第二侧壁另一相邻的侧壁。
优选的,在上述天线系统中,所述WBG三合一天线包括:第二馈电点以及第二天线走线;所述第二天线走线包括:第三高频分支以及第四高频分支;
所述第二馈电点位于所述第三高频分支以及所述第四高频分支的连接处;所述第二馈电点设置在所述第二天线走线与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之间,用于连接所述射频信号源;
所述第四高频分支包括:平行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一段以及平行于所述第三侧壁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段,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高频分支;所述第二段位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高频分支之间;
所述第三高频分支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馈电点的耦合缝隙;
其中,所述第二馈电点位于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三高频分支之间。述
优选的,在上述天线系统中,所述开缝包括与所述WBG三合一天线相对的第二区域开缝;所述第二区域开缝的长度范围为15mm-30mm,包括端点值。
优选的,在上述天线系统中,还包括:金属环,所述金属环包围所述金属外壳的四周侧壁;且所述金属环具有填充有绝缘物质的开口。
优选的,在上述天线系统中,所述开口包括:与所述开缝一端相对的第一开口以及与所述开缝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开口。
优选的,在上述天线系统中,所述金属外壳与所述主地金属板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其中,所述主地金属板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的一端通过金属侧衔接点与所述第二侧壁电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系统。
优选的,在上述通信电子设备中,所述通信电子设备为手机;
所述天线系统的金属外壳的第一区域用于设置手机的听筒。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天线系统包括:金属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内的LTE天线、主地金属板以及射频信号源;所述金属外壳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开缝;所述LTE天线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LTE天线与第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一耦合馈电间隙,与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二耦合馈电间隙;其中,所述第二侧壁平行于所述开缝,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为所述金属外壳相邻的两侧壁;所述主地金属板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且在垂直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的方向上,所述主地金属板与所述LTE天线在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的投影不交叠。
本发明所述天线系统中,所述LTE天线与金属外壳之间可以通过第一耦合馈电间隙以及第二耦合馈电间隙将金属外壳作为辐射体,提高所述天线的辐射效率。同时,由于LTE天线与金属外壳之间通过耦合馈电方式进行信号辐射,相对于弹片等物理接触的连接方式进行信号辐射,信号传递的一致性以及可靠性更好。本发明提供的通信电子设备具有所述天线系统,因此具有较好的信号辐射效率,且信号传递的一致性以及可靠性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的具有三段式金属外壳的天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第一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的第二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天线系统的耦合馈电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天线系统中WBG三合一天线对应的S参数(回波损)测试波形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天线系统中LTE天线对应的S参数(回波损)测试波形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图1为传统的具有三段式金属外壳的天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天线系统包括:金属外壳1、PCB主板2、天线、馈电点3以及馈电点4。
所述金属外壳2具有两个开缝,将所述金属外壳2分为三段,所述金属外壳2包括:第一金属外壳11、第二金属外壳12以及第三金属外壳13。所述天线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外壳体11表面的天线分支一5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金属外壳体13表面的天线分支二6。天线分支一5以及天线分支二6均通过天线连接器与PCB主板2的射频信号源连接。第一金属外壳体11与第二金属外壳体12之间设置有馈电点3,第三金属外壳体13与第二金属外壳体12之间设置有馈电点4。通过调节馈电点3以及馈电点4的位置调节信号频段。
在传统的三段式金属外壳的天线系统中,天线分支一5以及天线分支二6均通过可移动的馈电点连接金属外壳。一般采用金属弹片作为馈电点。但是,金属弹片的接触性不好,导致天线系统的信号辐射一致性以及可靠性较差,同时辐射效率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系统,参考图2-图4。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第一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的第二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该天线系统包括:金属外壳21以及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21内的LTE(LongTermEvolution)天线25、主地金属板23以及射频信号源24。其中,所述金属外壳21包括:第一区域211、第二区域21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211以及所述第二区域212之间的开缝213。
所述LTE天线25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21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211;所述LTE天线25与第一侧壁B1之间具有第一耦合馈电间隙b1,与第二侧壁之间B2具有第二耦合馈电间隙b2。其中,所述第二侧壁B2平行于所述开缝213,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211;所述第一侧壁B1与所述第二侧壁B2为所述金属外壳21相邻的两侧壁。
所述主地金属板23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21的底部,且在垂直于所述金属外壳21的底部的方向上,所述主地金属板23与所述LTE天线25在所述金属外壳21的底部的投影不交叠。
所述LTE天线25包括:第一馈电点D1以及第一天线走线251。所述第一天线走线251包括:平行所述第一侧壁B1延伸的第一高频分支T1以及平行所述第二侧壁B2延伸的第二高频分支T2。其中,所述第一高频分支T1与所述第一侧壁B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耦合馈电间隙b1;所述第二高频分支T2与所述第二侧壁B2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耦合馈电间隙b2。本申请实施例中,各耦合馈电间隙均指对应两个对象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馈电点D1设置在所述第一天线走线251与所述金属外壳21的底部之间,用于连接所述射频信号源24。射频信号源24设置在主地金属板23朝向金属外壳31的表面。
所述第一馈电点D1具有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天线走线251,使得所述第一天线走线251与所述金属外壳21的底部之间具有耦合间隙,使得第一天线走线251与金属外壳21的底部耦合,并与主地金属板23耦合,增大耦合面积,进而增加耦合强度,提高辐射体的辐射强度,提高辐射效率。
所述开缝213包括与所述LTE天线相对的第一区域开缝k1。所述第一区域开缝k1的长度范围为10mm-30mm,包括端点值。通过调整第一区域开缝k1的长度可以调整LTE天线的频率范围在1.71GHZ-2.1GHZ。
所述LTE天线22在Y轴上与所述主地金属板23相对部分的距离为d1,在X轴上与所述主地金属板23相对部分的距离为d2。
通过调整第一高频分支T1的长度范围,可对应实现的信号频率范围是2.3GHZ-2.8GHZ。通过调整第二高频分支T2的长度范围,可对应实现的信号频率范围是2GHZ-2.3GHZ。可见,所述LTE天线的频率范围较宽。通过无源效率测试,可测得该LTE天线25的辐射效率可以大于40%。
由于LTE天线25与第一侧壁B1、第二侧壁B2以及金属外壳21的底部之间均具有馈点耦合间隙,因此,可以通过调节b1、b2、d1以及d2的长度激励天线,调节天线的频率范围,使得LTE天线22具有较宽的波段。
所述天线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21内的WBG三合一天线22。所述WBG三合一天线22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21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211;在垂直于所述金属外壳21的底部的方向上,所述WBG三合一天线22与所述主地金属板23在所述金属外壳21的底部的投影不交叠。所述LTE天线22即为BT(蓝牙)、WIFI、GPS三合一天线。
所述WBG三合一天线22与所述第二侧壁B2之间具有第三耦合馈电间隙b3;与第三侧壁B3之间具有第四耦合馈电间隙b4。其中,所述第三侧壁B3为所述第二侧壁B2另一相邻的侧壁。
所述WBG三合一天线22包括:第二馈电点D2以及第二天线走线221;所述第二天线走线221包括:第三高频分支T3以及第四高频分支T4。
所述第二馈电点D2位于所述第三高频分支T3以及所述第四高频分支T4的连接处。所述第二馈电点D2设置在所述第二天线走线221与所述金属外壳21的底部之间,用于连接所述射频信号源24。
所述第二馈电点D2具有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天线走线221,使得所述第二天线走线221与所述金属外壳21的底部之间具有耦合间隙,使得第二天线走线221与金属外壳21的底部耦合,并与主地金属板23耦合,增大耦合面积,进而增加耦合强度,提高辐射体的辐射强度,提高辐射效率。
所述第四高频分支T4包括:平行所述第二侧壁B2的第一段T41以及平行于所述第三侧壁B3的第二段T42;所述第一段T4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段T42,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高频分支T3;所述第一段T41位于所述第二侧壁B2与所述第三高频分支T3之间。通过调整第一段T41以及第二段T42各自的长度可以调整WIFI信号在2.4GHZ频段的信号带宽。该结构的WBG三合一天线22还可以支持5GHZ频段的WIFI信号。
所述第三高频分支T3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馈电点D2的耦合缝隙f1。所述第二馈电点D2位于所述第一段T41与所述第三高频分支T3之间。所述第一段T41与所述第二段T42形成耦合缝隙f2。通过调整耦合缝隙f1以及耦合缝隙f2可以调整WIFI信号为2.4GHZ或2.5GHZ以及对应BT信号的波段。
可选的,所述开缝213还包括与所述WBG三合一天线22相对的第二区域开缝k2。所述第二区域开缝k2的长度范围为15mm-30mm,包括端点值。通过调整k2的长度可以调节WBG三合一天线22对应的GPS频段。
所述WBG三合一天线22在Y轴上与所述主地金属板23的距离为d3,在Y轴上与所述主地金属板23的距离为d4。
所述WBG三合一天线22设置在所述主地金属板23、第一侧壁B1以及第二侧壁B2形成的净空区域41内。净空区域41至少满足10mm*15mm,即其方X轴上的长度不小于10mm,Y轴上的长度不小于15mm。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天线系统,所述WBG三合一天线22可以实现GPS、BT以及WIFI2.4GHZ&5GHZ频段的覆盖,覆盖频段宽。由于WBG三合一天线22与第二侧壁B2、第三侧壁B3以及底部之间均具有馈点耦合间隙,因此,可以通过调节b3、b4、d3以及d4的长度激励天线,调节天线的频率范围,使得LTE天线25具有较宽的波段。
在图2所示XY坐标系中,所述金属外壳21的底部平行于XY平面。所述开缝213平行于X轴。所述第一侧壁B1以及所述第三侧壁B3为所述金属外壳21相对的两个侧壁,且二者平行于Y轴。所述第二侧壁B2平行于X轴,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壁B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侧壁B3。
为了增加机械强度以及辐射效率,所述天线系统还包括:金属环,所述金属环包围所述金属外壳的四周侧壁;且所述金属环具有填充有绝缘物质的开口。可选的,所述开口包括:与所述开缝一端相对的第一开口以及与所述开缝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开口。
所述金属外壳21与所述主地金属板23之间设置有绝缘层。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主地金属板与所述第二侧壁B2相对的一端通过金属侧衔接点00与所述第二侧壁B2电连接。通过所述金属侧衔接点00将所述第二侧壁B2与所述主地金属板23电连接,可以使得所述天线的辐射体包括所述主地金属板23,进一步提高辐射效率。
WBG三合一天线/LTE天线均是与金属外壳的两个相邻侧壁具有耦合馈电间隙,且与金属外壳底部具有耦合馈电间隙,二者的耦合馈电原理可以如图5所示。
参考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天线系统的耦合馈电原理示意图。面A以及面B可以等效为金属外壳的两个相邻侧壁,面C可以等效为金属外壳的底部。WBG三合一天线/LTE天线与面A之间具有耦合馈电间隙51,与面B之间具有耦合馈电间隙52,与面C之间具有耦合馈电间隙53。WBG三合一天线/LTE天线可以与近邻的三个金属面之间通过对应的耦合馈电间隙产生强耦合,达到耦合馈电的目的,实现信号的辐射,提高辐射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天线系统中,当同时设置WBG三合一天线与LTE天线,二者均位于金属外壳的第一区域。在使用该天线系统制备通信电子设备时,只需要将第一区域作为非手持部分,可以避免由于手握电子天线对应区域导致的信号衰减,即可以避免手损,保证信号的辐射效率。
金属外壳21中,第一区域211与第二区域212可以为分离的两部分,此时需要通过固定件固定。或者,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通过开缝形成局部的开缝,此时无需固定件固定,局部开缝时第一区域211与第二区域212之间未开缝的部分可以实现二者的连接固定,同时金属外壳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各耦合馈电间隙的范围是0.5mm-2mm,包括端点值,优选设置耦合间隙范围是1mm,此时耦合强度较好。
所述天线系统通过耦合馈电的方式实现信号的辐射,便于设计天线结构、位置以及频率带宽,降低了制作难度,提高了可靠性。
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天线系统中WBG三合一天线对应的S参数(回波损)测试波形图,由图6可知,频率覆盖可以满足要求且性能较好。
图6中,横坐标为频率,单位GHZ,纵坐标为回波损,单位为dB。图6中,示出了六个点的坐标,点1坐标为(1.5700000,-14.805),点2坐标为(1.5800000,-15.160),点3坐标为(2.4000000,-20.141),点4坐标为(2.5000000,-6.0353),点5坐标为(5.1000000,-2.5446),点6坐标为(5.8000000,-4.2061)。
可见在点1、点2、点3以及点4对应的波段内,回波损均是小于-5dB,满足天线在对应波段的回波损性能要求。在频率为5GHZ的WIFI频段内,回波损也均是小于-5dB,满足WIFI5GHZ的性能要求。
参考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天线系统中LTE天线对应的S参数(回波损)测试波形图,由图7可知,频率覆盖可以满足要求且性能较好。
图7中,横坐标为频率,单位GHZ,纵坐标为回波损,单位谓dB。图7中,示出了六个点的坐标,点1坐标为(1.7100000,-8.3971),点2坐标为(2.1700000,-7.9451),点3坐标为(2.3000000,-7.6215),点4坐标为(2.4000000,-7.6195),点5坐标为(2.5000000,-9.1313),点6坐标为(2.6900000,-6.5015)。可见在六个点对应的波段内,回波损均是小于-5dB,满足天线在对应波段的回波损性能要求。
通过对设定频段的辐射效果进行试验测试,金属外壳表面的信号辐射电流主要集中在金属外壳的开缝附近,可使得手握终端时人手对信号的损耗(手损)以及贴耳通话使用具有该天线系统的电子设备时人头对信号的损耗(头损)较小,保证了信号辐射效率。
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可以为矩形或是圆角矩形。本申请实施例图示中,以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为圆角矩形进行图示说明。所述WBG三合一天线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的第一区域的一个顶角处,以便于使得WBG三合一天线与金属外壳侧侧壁具有较大的耦合面积,使得耦合效果更强。所述LTE天线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的第一区域的另一个顶角处,以便于使得WBG三合一天线与金属外壳侧侧壁具有较大的耦合面积,使得耦合效果更强。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天线系统可以通过第一耦合馈电间隙以及第二耦合馈电间隙将金属外壳作为辐射体,提高所述天线的辐射效率。同时,由于WBG三合一天线与金属外壳之间通过耦合馈电方式进行信号辐射,相对于弹片等物理接触的连接方式进行信号辐射,信号传递的一致性以及可靠性更好。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电子设备,参考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8所述通信电子设备71包括天线系统。所述天线系统为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系统。所述天线系统的金属外壳为所述通信电子设备的金属后壳。
图8所示通信电子设备71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该通信电子设备71为手机时,手机采用金属后壳,所述天线系统的金属外壳为手机的金属后壳。
所述天线系统的金属外壳的第一区域用于设置手机的听筒,这样,使得LTE天线、LTE天线均位于手机的上端,根据手机通信习惯,使用者手握手机的下端,可以避免用于手握导致的信号衰减,进一步保证了天线的辐射效率。
所述通信电子设备采用上述实施例所述天线系统,因此具有较好的信号辐射效率,且信号传递的一致性以及可靠性更好。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天线系统,用于通信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内的LTE天线、主地金属板以及射频信号源;
所述金属外壳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开缝;
所述LTE天线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LTE天线与第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一耦合馈电间隙,与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二耦合馈电间隙;其中,所述第二侧壁平行于所述开缝,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为所述金属外壳相邻的两侧壁;
所述主地金属板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且在垂直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的方向上,所述主地金属板与所述LTE天线在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的投影不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LTE天线包括:第一馈电点以及第一天线走线;所述第一天线走线包括:平行所述第一侧壁延伸的第一高频分支以及平行所述第二侧壁延伸的第二高频分支;
其中,所述第一高频分支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耦合馈电间隙;所述第二高频分支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耦合馈电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缝包括与所述LTE天线相对的第一区域开缝;所述第一区域开缝的长度范围为10mm-30mm,包括端点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内的WBG三合一天线;
所述WBG三合一天线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在垂直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的方向上,所述WBG三合一天线与所述主地金属板在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的投影不交叠;
所述WBG三合一天线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三耦合馈电间隙;与第三侧壁之间具有第四耦合馈电间隙;其中,所述第三侧壁为所述第二侧壁另一相邻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WBG三合一天线包括:第二馈电点以及第二天线走线;所述第二天线走线包括:第三高频分支以及第四高频分支;
所述第二馈电点位于所述第三高频分支以及所述第四高频分支的连接处;所述第二馈电点设置在所述第二天线走线与所述金属外壳的底部之间,用于连接所述射频信号源;
所述第四高频分支包括:平行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一段以及平行于所述第三侧壁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段,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高频分支;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高频分支之间;
所述第三高频分支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馈电点的耦合缝隙;
其中,所述第二馈电点位于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三高频分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缝包括与所述WBG三合一天线相对的第二区域开缝;所述第二区域开缝的长度范围为15mm-30mm,包括端点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金属环,所述金属环包围所述金属外壳的四周侧壁;且所述金属环具有填充有绝缘物质的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包括:与所述开缝一端相对的第一开口以及与所述开缝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与所述主地金属板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其中,所述主地金属板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的一端通过金属侧衔接点与所述第二侧壁电连接。
10.一种通信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系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电子设备为手机;
所述天线系统的金属外壳的第一区域用于设置手机的听筒。
CN201510493030.5A 2015-08-12 2015-08-12 一种天线系统以及通信电子设备 Active CN1050983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93030.5A CN105098332B (zh) 2015-08-12 2015-08-12 一种天线系统以及通信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93030.5A CN105098332B (zh) 2015-08-12 2015-08-12 一种天线系统以及通信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8332A true CN105098332A (zh) 2015-11-25
CN105098332B CN105098332B (zh) 2018-09-07

Family

ID=54578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93030.5A Active CN105098332B (zh) 2015-08-12 2015-08-12 一种天线系统以及通信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98332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0414A (zh) * 2016-08-30 2017-02-1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金属边框与后盖的可重构智能机天线
WO2017092157A1 (zh) * 2015-12-01 2017-06-08 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金属后壳的宽频带天线
WO2017117947A1 (zh) * 2016-01-06 2017-07-13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天线效率提升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06972256A (zh) * 2017-01-19 2017-07-2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天线以及移动终端
CN106972257A (zh) * 2017-01-20 2017-07-2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天线系统及平板电脑
WO2018126985A1 (zh) * 2017-01-04 2018-07-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的导电盖体组件及终端
CN113572869A (zh) * 2020-04-29 2021-10-2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84449A1 (en) * 2012-12-27 2014-07-03 Auden Techno.Corp Antenna structure for using with a metal frame of a mobile phone
CN204189943U (zh) * 2014-11-17 2015-03-04 惠州硕贝德无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te耦合式金属边框手机天线
CN204216223U (zh) * 2014-09-19 2015-03-18 深州市思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平板电脑的天线结构
CN104425880A (zh) * 2013-08-19 2015-03-18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84449A1 (en) * 2012-12-27 2014-07-03 Auden Techno.Corp Antenna structure for using with a metal frame of a mobile phone
CN104425880A (zh) * 2013-08-19 2015-03-18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装置
CN204216223U (zh) * 2014-09-19 2015-03-18 深州市思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平板电脑的天线结构
CN204189943U (zh) * 2014-11-17 2015-03-04 惠州硕贝德无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te耦合式金属边框手机天线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92157A1 (zh) * 2015-12-01 2017-06-08 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金属后壳的宽频带天线
CN106816709A (zh) * 2015-12-01 2017-06-09 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金属后壳的宽频带天线
WO2017117947A1 (zh) * 2016-01-06 2017-07-13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天线效率提升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06410414A (zh) * 2016-08-30 2017-02-1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金属边框与后盖的可重构智能机天线
WO2018126985A1 (zh) * 2017-01-04 2018-07-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的导电盖体组件及终端
US10826171B2 (en) 2017-01-04 2020-11-03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Conductive cover assembly of terminal and terminal
CN106972256A (zh) * 2017-01-19 2017-07-2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天线以及移动终端
CN106972256B (zh) * 2017-01-19 2020-04-17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天线以及移动终端
CN106972257A (zh) * 2017-01-20 2017-07-2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天线系统及平板电脑
CN106972257B (zh) * 2017-01-20 2020-09-1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天线系统及平板电脑
CN113572869A (zh) * 2020-04-29 2021-10-2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8332B (zh) 2018-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8332A (zh) 一种天线系统以及通信电子设备
CN105119049A (zh) 一种天线系统以及通信电子设备
TWI487198B (zh) 多頻天線
TWI662741B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CN203589193U (zh) 基于手机金属边框的宽频多带耦合天线结构
CN107851882A (zh) 穿戴式无线设备中的耦合多频天线
KR20120084770A (ko)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변형된 역-f 안테나
WO2016029631A1 (zh) 一种天线和通信设备
US20170125919A1 (en) Multiple polarized antenna
KR20200135552A (ko) 안테나 시스템 및 단말 기기
CN104868228A (zh) 双极化天线及天线阵列
KR20190007103A (ko) 안테나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 단말
TWI487191B (zh) 天線系統
CN206401516U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金属后壳
WO2021078260A1 (zh) 双频天线和飞行器
CN110401020A (zh) 天线单元和电子设备
CN105140651A (zh) 背腔缝隙天线结构
CN103887597B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天线及移动终端
CN107645053A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CN105789820A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CN205159516U (zh) 背腔缝隙天线结构
CN105098371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天线装置
US9160573B1 (en) Transmission line load antenna module
CN205039259U (zh) 背腔缝隙天线结构
CN104701599A (zh) 天线及应用该天线的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