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91420B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91420B
CN105091420B CN201510531296.4A CN201510531296A CN105091420B CN 105091420 B CN105091420 B CN 105091420B CN 201510531296 A CN201510531296 A CN 201510531296A CN 105091420 B CN105091420 B CN 1050914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liquid
liquid separation
separation device
conden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3129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91420A (zh
Inventor
魏亮
梁焯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51053129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9142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91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14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914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14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节流装置,冷凝器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冷凝器管路段,相邻的两个冷凝器管路段之间连通有第一气液分离装置;沿冷媒流动方向,第一气液分离装置的冷媒进管与位于其上游且相邻的冷凝器管路段连通,第一气液分离装置的出汽口与相邻的冷媒流动方向下游的冷凝器管路段连通,第一气液分离装置的液体出口连通至节流装置。本发明的空调系统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中冷凝器换热性能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中常规的冷凝器由于冷媒相变,都容易在冷凝器管壁产生较厚的液膜,因此增大了冷媒与外界换热的热阻,导致常规冷凝器的冷媒流路后半部分换热性能衰减,冷凝器的换热性能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中冷凝器换热性能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节流装置,冷凝器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冷凝器管路段,相邻的两个冷凝器管路段之间连通有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沿冷媒流动方向,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的冷媒进管与位于其上游且相邻的冷凝器管路段连通,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的出汽口与相邻的冷媒流动方向下游的冷凝器管路段连通,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的液体出口连通至节流装置;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内腔;汽态冷媒出管,设置在壳体的上端,并与内腔连通;液体出口,设置在壳体的下端;多个冷媒进管,冷媒进管的管口连通至内腔,多个冷媒进管沿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冷媒进管的管口朝向壳体的内壁弯曲设置或者冷媒进管的管口与壳体的内壁相切。
进一步地,冷凝器还包括与多个冷凝器管路段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分汽管,每个分汽管连接在其所对应的冷凝器管路段在冷媒流动方向的上游处。
进一步地,还包括总集液管,总集液管的第一端与至少一个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的液体出口连通,总集液管的第二端与节流装置连通。
进一步地,冷凝器管路段的数量为2个至4个。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在节流装置和压缩机入口之间的蒸发器,蒸发器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蒸发器管路段,相邻的两个蒸发器管路段之间连通有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的冷媒进管与相邻的冷媒流动方向上游的蒸发器管路段连通,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的液体出口与相邻的冷媒流动方向下游的蒸发器管路段连通,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的出汽口连通至压缩机入口。
进一步地,蒸发器还包括与多个蒸发器管路段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分液装置,每个分液装置连接在其所对应的蒸发器管路段在冷媒流动方向的上游处。
进一步地,还包括总集气管,总集气管的第一端与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的出汽口连通,总集气管的第二端与压缩机入口连通。
进一步地,蒸发器管路段的数量为2个至4个。
进一步地,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的液体出口处和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的液体出口处均设置有电磁阀。
进一步地,内腔中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和电磁阀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与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分汽管包括第一分汽管和第二分汽管,冷凝器管路段包括第一冷凝器管路段和第二冷凝器管路段,第一分汽管、第一冷凝器管路段、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第二分汽管和第二冷凝器管路段为依次连通的,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的出汽口与第二分汽管连通,冷凝器还包括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第一集液管连通在第二冷凝器管路段与总集液管之间,第二集液管连通在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的液体出口与总集液管之间,第一冷凝器管路段与第二冷凝器管路段的外侧均包覆有第一翅片。
进一步地,蒸发器管路段包括第一蒸发器管路段和第二蒸发器管路段,分液装置为两个,其中对应连接在第一蒸发器管路段的冷媒流动方向上游处的分液装置包括第一分液头和第一分液毛细管,对应连接第二蒸发器管路段的冷媒流动方向上游处的分液装置包括第二分液头和第二分液毛细管,第一分液头、第一分液毛细管、第一蒸发器管路段、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第二分液头、第二分液毛细管、第二蒸发器管路段为依次连通的,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的液体出口与第二分液头连通,蒸发器还包括第一集气管和第二集气管,第一集气管连通在第二蒸发器管路段与总集气管之间,第二集气管连通在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的出汽口与总集气管之间,第一冷凝器管路段与第二冷凝器管路段的外侧均包覆有第二翅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节流装置、连接在节流装置和压缩机入口之间的蒸发器,蒸发器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蒸发器管路段,相邻的两个蒸发器管路段之间连通有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的冷媒进管与相邻的冷媒流动方向上游的蒸发器管路段连通,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的液体出口与相邻的冷媒流动方向下游的蒸发器管路段连通,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的出汽口连通至压缩机入口。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蒸汽经冷凝器的第一个冷凝器管路段进行冷凝,冷凝相变产生的液态冷媒同还未冷凝的气态冷媒进入第一气液分离装置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在第一汽液分离装置分离出来的液态冷媒,经管路流至节流装置,而在第一汽液分离装置中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被输送下一个冷凝器管路段进行冷凝;并以此方式进行类推,经过多个冷凝器管路段以及多个气液分离 装置,直至气态冷媒全部被冷凝成液体。通过单独设置的冷凝器管路段使得空调系统内主要参与换热的冷媒获得更大的换热面积,减小由于冷媒相变而产生的热阻(液膜),并且通过设置了多个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实现了整个空调系统中汽液两相冷媒的多级分离和逐级冷凝,进而增强空调系统的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空调系统的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图2的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图5的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冷凝器的仰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蒸发器的仰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压缩机;20、冷凝器;30、节流装置;21、冷凝器管路段; 22、分汽管;41、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2、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50、蒸发器;51、蒸发器管路段;52、分液装置;61、总集液管;62、总集气管;71、壳体;72、内腔;73、冷媒进管;74、液位传感器;75、电磁阀;77、液体出口;78、汽态冷媒出管;80、液态冷媒;201、第一分汽管;202、第一冷凝器管路段;203、第二分汽管;204、第二冷凝器管路段;205、第一集液管;206、第二集液管;207、第一翅片;501、第一分液头;502、第一分液毛细管;503、第一蒸发器管路段; 504、第二分液头;505、第二分液毛细管;506、第二蒸发器管路段; 507、第一集气管;508、第二集气管;509、第二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见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0、冷凝器20和节流装置30,冷凝器20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冷凝器管路段21,相邻的两个冷凝器管路段21之间连通有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沿冷媒流动方向,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冷媒进管与位于其上游且相邻的冷凝器管路段21连通,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出汽口与相邻的冷媒流动方向下游的冷凝器管路段21连通,第一汽液分离装置41的液体出口连通至节流装置30。
参考图1,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蒸汽经冷凝器的第一个冷凝器管路段21进行冷凝,冷凝相变产生的液态冷媒同还未冷凝的气态冷媒进入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在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 41分离出来的液态冷媒,经管路流至节流装置30,而在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中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被输送下一个冷凝器管路段21进行冷凝;并以此方式进行类推,经过多个冷凝器管路段21的逐级冷凝以及多个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多级分离,直至气态冷媒全部被冷凝成液体,图1所示的虚线框为第N个冷凝器管路段21以及第N个第一汽液分离装置41。通过单独设置的冷凝器管路段使得空调系统内主要参与换热的冷媒获得更大的换热面积,减小由于冷媒相变而产生的热阻液膜,并且通过设置了多个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实现了整个空调系统中汽液两相冷媒的多级分离和逐级冷凝,进而增强空调系统的换热性能。
冷凝器20还包括与多个冷凝器管路段21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分汽管22,每个分汽管22连接在其所对应的冷凝器管路段21在冷媒流动方向的上游处,参见图1,冷媒经过分汽管22进行分汽后才进入到冷凝器管路段21,经过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出汽口的冷媒,会再次进入到冷媒流动方向下游的分汽管22进行再次分汽。
空调系统还包括总集液管61,总集液管61的第一端与至少一个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液体出口连通,总集液管61的第二端与节流装置30连通。总集液管61的作用是将一个或者多个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 41分离出的液态冷媒进行收集并连通送至节流装置30处,在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冷凝器管路段21的数量为3个,也就是说总集液管61 连通到两个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液体出口,收集两个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分离出的液态冷媒。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管路段21 的数量为2个至4个,在一般情况下,设置4个冷凝器管路段21以及 3个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就可以基本上将气态冷媒全部冷凝成液体。
参见图1,空调系统还包括连接在节流装置30和压缩机10入口之间的蒸发器50,蒸发器50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蒸发器管路段51,相邻的两个蒸发器管路段51之间连通有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第二汽液分离装置42的冷媒进管与相邻的冷媒流动方向上游的蒸发器管路段51 连通,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液体出口与相邻的冷媒流动方向下游的蒸发器管路段51连通,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出汽口连通至压缩机 10入口。
液态冷媒经节流装置30进行节流降压,降压后的液态冷媒流经蒸发器的第一个蒸发器管路段51进行蒸发,蒸发相变产生的气态冷媒同还未蒸发的液态冷媒进入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在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经管路进入到压缩机10 入口处,而在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中分离出来的液态冷媒被输送下一个蒸发器管路段51进行蒸发;并以此方式进行类推,经过多个蒸发器管路段51的逐级蒸发以及多个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多级分离,直至液态冷媒全部形成气体,图1所示的虚线框为第N个蒸发器管路段 51以及第N个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通过单独设置的蒸发器管路段使得空调系统内主要参与换热的冷媒获得更大的换热面积,减小由于冷媒相变而产生的热阻汽膜,并且通过设置了多个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 实现了整个空调系统中汽液两相冷媒的多级分离和逐级蒸发,进而增强了空调系统的换热性能。
蒸发器50还包括与多个蒸发器管路段51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分液装置52,每个分液装置52连接在其所对应的蒸发器管路段51在冷媒流动方向的上游处。分液装置52由分液头和分液毛细管组成,液态冷媒在进入到每个蒸发器管路段51之前,液态冷媒均先流经通过分液装置52的分液头和分液毛细管进行分液,然后再进入到冷媒流向下游的蒸发器管路段51中。
空调系统还包括总集气管62,总集气管62的第一端与第二汽液分离装置42的出汽口连通,总集气管62的第二端与压缩机10入口连通。总集气管62的作用是将一个或者多个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分离出的气态冷媒进行收集并连通送至压缩机10的入口处,在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蒸发器管路段51的数量为3个,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为2 个,也就是说总集气管62连通到两个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气体出口,收集两个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分离出的气态冷媒。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管路段51的数量为2个至4个,在一般情况下,设置 4个蒸发器管路段51以及3个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就可以基本上将全部液态冷媒蒸发转化为气态冷媒。蒸发后的气态冷媒经总集气管62进行过热,过热方式可包括以下四种方式:1、通过蒸发器走管过热;2、通过气旁通支路进行过热;3、通过过热器进行过热;4、通过降压管降压过热等。经过热后的冷媒被吸入压缩机进行压缩,完成一个空调系统循环。
参见图2至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和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和第二汽液分离装置42的结构相同,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液体出口处和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液体出口处均设置有电磁阀75。
由于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和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结构相同,所以,以下仅对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结构进行介绍,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结构不再赘述。参见图2至图4,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包括壳体71、汽态冷媒出管78、液体出口77和多个冷媒进管73,壳体71 具有内腔72,汽态冷媒出管78设置在壳体71的上端,汽态冷媒出管 78与内腔72连通,液体出口77设置在壳体71的下端,冷媒进管73 的管口连通至内腔72,多个冷媒进管73沿壳体7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进一步优选地,本实施例内腔72中设置有液位传感器74,液位传感器74和电磁阀75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是利用离心力实现汽液两相冷媒的分离,并具备防止气态冷媒从液出管流出的功能。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壳体71的圆筒内腔72内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差将液态冷媒分离出来,参见图3和图4可以看出,冷媒进管73的管口朝向壳体71的内壁弯曲设置,并且朝下形成一定角度,冷媒进入气液分离 装置内时贴近壳体71内壁旋转而产生离心力,由于液态冷媒相比气态冷媒的单位体积质量更大,旋转过程中液态冷媒将贴近壁面并先减速,向下流到气液分离 装置的底端聚集;气态冷媒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挤到装置的中部,被压力抬高至出汽口排出进入到汽态冷媒出管78;当液态冷媒80聚集到一定量时,液位传感器会检测到液态冷媒的液位信息,并将液位信息传到空调的控制器中;控制器将信号传给电磁阀,使电磁阀的阀口打开或者开大,将液态冷媒80排出或者使液态冷媒80的流量加大,当液态冷媒80的液面低于设定值时,电磁阀将关小或关闭。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加工制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按实际需要先选择冷媒进管、液态冷媒出管、气态冷媒出管和分离装置的壳体材料和管径,管径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为:冷媒进管、液态冷媒出管、气态冷媒出管和分离装置的壳体;
第二步:将壳体两端缩口处理,缩口大小需符合液态冷媒出管和气态冷媒出管的管径大小;按两器设计管口的位置,结合将冷媒进管的规格在壳体壁上打上相应的孔,冷媒进管一端作弯管处理;
第三步:将冷媒进管的弯头插入壳体上相应的孔,保持插入深度和旋转偏角一致,作焊接密封处理;再将液位传感器放入壳体内的设计位置,并用湿布包裹壳体;最后将液态冷媒出管、气态冷媒出管插入对应位置作焊接密封处理。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实施例,参见图5至图7,本实施例的结构与上述空调系统基本相同,区别仅仅在于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和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 和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结构相同,所以,以下仅对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结构进行介绍,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结构不再赘述。其中,区别的结构在于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冷媒进管73,冷媒进管73的管口与壳体71的内壁相切,冷媒进管73的管口同样贴近壳体71的内壁,本实施例的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图中未示出的空调系统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结构与上述空调系统基本相同,区别仅仅在于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和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和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结构相同,所以,以下仅对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 41的结构进行介绍,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结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包括壳体71、汽态冷媒出管78、液体出口77 和多个冷媒进管73,壳体71具有内腔72,汽态冷媒出管78设置在壳体71的上端,汽态冷媒出管78与内腔72连通,液体出口77设置在壳体71的下端,冷媒进管73的管口连通至内腔72,多个冷媒进管73 沿壳体7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加工制作方法:
第一步:按实际需要先选择冷媒进管、具有液体出口77的液态冷媒出管、气态冷媒出管和分离装置的壳体材料和管径,管径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为:冷媒进管、液态冷媒出管、气态冷媒出管和分离装置的壳体;
第二步:将壳体两端缩口处理,缩口大小需符合液态冷媒出管和气态冷媒出管的管径大小;按两器设计管口的位置,结合将冷媒进管的规格在管壁上打上相应的孔;冷媒进管一端作弯管处理或不作弯管处理;同时将浮子92和阀芯93组成的浮动阀芯机构放置在导向部件 91中(注意浮球先进入),并将导向部件91与具有液体出口77的液态冷媒出管相连接(导向部件91连接端带有内螺纹,液态冷媒出管连接端带有外螺纹),且液态冷媒出管的管口要伸入导向部件91一定距离,以方便阀门的开启和密闭。
第三步:将冷媒进管的弯头插入壳体上相应的孔,保持插入深度和旋转偏角一致,作焊接密封处理;如果没做弯管设计的冷媒进管,则需偏心插入,并作焊接密封处理;将液态冷媒出管和浮球阀芯机构的组成部件从气态冷媒出口端伸入壳体内(液态冷媒出管先伸入),从液态冷媒出口端伸出,按设定的液位高度定位后,作焊接密封处理(焊接时,应用湿布包裹壳体,防止高温损坏阀芯件);再将气态冷媒出管插入对应位置作焊接密封处理。最后,将气态冷媒出管和液态冷媒出管做必要的密封即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结构与上述空调系统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冷凝器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中冷凝器管路段21的数量两个,参见图8和图9,具体介绍了关于冷凝器的具体结构,具体如下:分汽管22包括第一分汽管201 和第二分汽管203,冷凝器管路段21包括第一冷凝器管路段202和第二冷凝器管路段204,第一分汽管201、第一冷凝器管路段202、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第二分汽管203和第二冷凝器管路段204为依次连通的,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出汽口与第二分汽管203连通,冷凝器 20还包括第一集液管205和第二集液管206,第一集液管205连通在第二冷凝器管路段204与总集液管61之间,第二集液管206连通在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液体出口与总集液管61之间,第一冷凝器管路段202与第二冷凝器管路段204的外侧均包覆有第一翅片207。
第一分汽管201将压缩机的排气均匀的分配到第一冷凝器管路段 202中冷凝,第一冷凝器管路段202的冷媒管道和第一翅片207将冷媒的热散到空气中去;第一气液分离装置41将经第一冷凝器管路段202 冷凝成的汽液两相冷媒气液分离 ;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液体出口设置在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底部,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分离出来的液态冷媒通过三通管导入总集液管61中;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将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导入到第二分汽管203中;第二分汽管203将分离出的气态冷媒再一次均匀的分配到第二冷凝器管路段204中进行冷凝;第一集液管205收集第二冷凝器管路段204的液态冷媒并将其导入总集液管61中;第二集液管206连通在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液体出口与总集液管61之间;三通管将第一集液管205、第二集液管206和总集液管61连接在一起,将汽第一集液管205、第二集液管206中的液态冷媒汇集到总集液管61中;其中,第一冷凝器管路段202和第二冷凝器管路段204均是并排设置的,这样可以节省空间,另外可以通过包覆在外侧的第一翅片207统一进行换热。
本实施例的冷凝器的加工制作方法如下:
加工制作方法:
第一步:先将第一冷凝器管路段202、第二冷凝器管路段204、第一翅片207等冷凝器的换热主体预装好。第一冷凝器管路段202和第二冷凝器管路段204的管路为常规冷凝器的某单排、某双排或更多排的组合,但一般不超过4排,也可按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折弯;
第二步:将与该冷凝器配套的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出汽口与第二分汽管203连接预装好;
第三步:将预装好的换热器主体和预装好的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第二分汽管203,按设计好的孔位对准、插入并作焊接密封;将第一分汽管201和第二集液管206按设计好的孔位对准、插入并作焊接密封;再将第一集液管205、第二集液管206和总集液管61用三通管连接到一起,焊接密封;最后,将第一分汽管201和总集液管61的进出口做必要的密封处理。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结构与上述空调系统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蒸发器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中蒸发器管路段51的数量两个,参见图10和图11,具体介绍了关于冷凝器的具体结构,具体如下:蒸发器管路段51包括第一蒸发器管路段503和第二蒸发器管路段506,分液装置为两个,其中对应连接在第一蒸发器管路段503的冷媒流动方向上游处的分液装置包括第一分液头501和第一分液毛细管502,对应连接第二蒸发器管路段 506的冷媒流动方向上游处的分液装置包括第二分液头504和第二分液毛细管505,第一分液头501、第一分液毛细管502、第一蒸发器管路段503、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第二分液头504、第二分液毛细管505、第二蒸发器管路段506为依次连通的,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液体出口与第二分液头504连通,蒸发器50还包括第一集气管507和第二集气管508,第一集气管507连通在第二蒸发器管路段506与总集气管 62之间,第二集气管508连通在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出汽口与总集气管62之间,第一冷凝器管路段21与第二冷凝器管路段21的外侧均包覆有第二翅片509。
第一分液头501将从冷媒进管进入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一分液毛细管502均匀的分配到第一蒸发器管路段503中进行蒸发;第二汽液分离装置42将来自第一蒸发器管路段503蒸发成的汽液两相冷媒进行汽液分离;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出汽口将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通过第二集气管508导入总集气管62中;分离出来的液态冷媒从第二汽液分离装置42的液体出口进入到第二分液头504,冷媒经第二分液头504 和第二分液毛细管505再次均匀的分配到第二蒸发器管路段506中进行蒸发;第一集气管507收集来自第二蒸发器管路段506中的气态冷媒并将其导入总集气管62中;三通管将第一集气管507、第二集气管 508和总集气管62连接在一起。其中,第一蒸发器管路段503和第二蒸发器管路段506均是并排设置的,这样可以节省空间,另外可以通过包覆在外侧的第二翅片509统一进行换热。
加工制作方法:
第一步:先将第一蒸发器管路段503、第二蒸发器管路段506和第二翅片509等蒸发器换热主体预装好。第一蒸发器管路段503、第二蒸发器管路段506为常规蒸发器管路中的某单排、某双排或更多排的足额和,但一般不超过4排,也可按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折弯;
第二步:按设计好的孔位将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第一集气管507 和蒸发器主体管道进出口对准、插入并作焊接密封处理;将第一分液头501、第二分液头504和第一分液毛细管502、第二分液毛细管505 分别按设计要求焊接密封后,将毛细管分别插入对应的蒸发器管道孔,作焊接密封处理,注:第一分液头501和第一集气管507在一端,第二分液头504和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在另一端,并且第一分液头501 和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在一边,第二分液头504和第一集气管507在另一边;
第三步:用三通管将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出汽口、第一集气管507 和总集气管62连接在一起;最后,将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进出管作必要的密封处理。
由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1.本空调系统可使空调系统内主要参与换热的冷媒获得更大的换热面积,减小由于冷媒相变而产生的热阻液膜、汽膜带来的危害,增强空调系统的换热性能。
2.通过设置多个气液分离 装置实现整个空调系统中汽液两相冷媒的多级分离和逐级冷凝蒸发。
3.本空调系统中的冷凝器和蒸发器采用了单元式独立走管,即可将整个冷凝器或蒸发器划分成多个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的走管和进出风方式均可实现独立控制,实现了冷量和热量的梯级利用。
4.空调系统换热性能的提高有助于减小空调两器面积和排数,减小风阻,使风机部件等减小;最终有助于减小整机壳体,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装柜量。
当然,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0)、冷凝器(20)和节流装置(3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20)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冷凝器管路段(21),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凝器管路段(21)之间连通有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
沿冷媒流动方向,所述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冷媒进管与位于其上游且相邻的冷凝器管路段(21)连通,所述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出汽口与相邻的冷媒流动方向下游的冷凝器管路段(21)连通,所述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液体出口连通至所述节流装置(30);
所述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包括:
壳体(71),所述壳体具有内腔(72);
汽态冷媒出管(78),设置在所述壳体(71)的上端,并与所述内腔连通;
液体出口(77),设置在所述壳体(71)的下端;
多个冷媒进管(73),所述冷媒进管(73)的管口连通至所述内腔(72),多个所述冷媒进管(73)沿所述壳体(7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所述冷媒进管(73)的管口朝向所述壳体(71)的内壁弯曲设置或者所述冷媒进管(73)的管口与所述壳体(71)的内壁相切;
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节流装置(30)和所述压缩机(10)入口之间的蒸发器(50),所述蒸发器(50)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蒸发器管路段(51),相邻的两个所述蒸发器管路段(51)之间连通有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
所述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冷媒进管与相邻的冷媒流动方向上游的蒸发器管路段(51)连通,所述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液体出口与相邻的冷媒流动方向下游的蒸发器管路段(51)连通,所述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出汽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0)入口;
所述蒸发器(50)还包括与多个所述蒸发器管路段(51)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分液装置(52),每个所述分液装置(52)连接在其所对应的所述蒸发器管路段(51)在冷媒流动方向的上游处;
还包括总集气管(62),所述总集气管(6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出汽口连通,所述总集气管(62)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10)入口连通;
所述蒸发器管路段(51)的数量为2个至4个;
所述蒸发器管路段(51)包括第一蒸发器管路段(503)和第二蒸发器管路段(506),所述分液装置为两个,其中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一蒸发器管路段(503)的冷媒流动方向上游处的所述分液装置包括第一分液头(501)和第一分液毛细管(502),对应连接所述第二蒸发器管路段(506)的冷媒流动方向上游处的所述分液装置包括第二分液头(504)和第二分液毛细管(505),所述第一分液头(501)、所述第一分液毛细管(502)、所述第一蒸发器管路段(503)、所述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所述第二分液头(504)、所述第二分液毛细管(505)、所述第二蒸发器管路段(506)为依次连通的,所述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液体出口与所述第二分液头(504)连通,所述蒸发器(50)还包括第一集气管(507)和第二集气管(508),所述第一集气管(507)连通在所述第二蒸发器管路段(506)与所述总集气管(62)之间,所述第二集气管(508)连通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出汽口与所述总集气管(62)之间,所述第一蒸发器管路段(503)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管路段(506)的外侧均包覆有第二翅片(50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20)还包括与多个所述冷凝器管路段(21)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分汽管(22),每个所述分汽管(22)连接在其所对应的所述冷凝器管路段(21)在冷媒流动方向的上游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总集液管(61),所述总集液管(61)的第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液体出口连通,所述总集液管(61)的第二端与所述节流装置(30)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管路段(21)的数量为2个至4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液体出口处和所述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液体出口处均设置有电磁阀(7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腔(72)中设置有液位传感器(74),所述液位传感器(74)和所述电磁阀(75)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 装置(42)的结构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汽管(22)包括第一分汽管(201)和第二分汽管(203),所述冷凝器管路段(21)包括第一冷凝器管路段(202)和第二冷凝器管路段(204),所述第一分汽管(201)、所述第一冷凝器管路段(202)、所述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所述第二分汽管(203)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管路段(204)为依次连通的,所述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出汽口与所述第二分汽管(203)连通,所述冷凝器(20)还包括第一集液管(205)和第二集液管(206),所述第一集液管(205)连通在所述第二冷凝器管路段(204)与所述总集液管(61)之间,所述第二集液管(206)连通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 装置(41)的液体出口与所述总集液管(61)之间,所述第一冷凝器管路段(202)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管路段(204)的外侧均包覆有第一翅片(207)。
CN201510531296.4A 2015-08-26 2015-08-26 空调系统 Active CN1050914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31296.4A CN105091420B (zh) 2015-08-26 2015-08-26 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31296.4A CN105091420B (zh) 2015-08-26 2015-08-26 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1420A CN105091420A (zh) 2015-11-25
CN105091420B true CN105091420B (zh) 2018-08-03

Family

ID=54572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31296.4A Active CN105091420B (zh) 2015-08-26 2015-08-26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914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39614B (zh) * 2018-11-09 2019-10-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能量调节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75311A (zh) * 2006-09-22 2007-06-06 清华大学 分液式空气冷凝器
CN102116536A (zh) * 2009-12-30 2011-07-06 海尔集团公司 定频空调器
CN102878650A (zh) * 2012-09-28 2013-01-16 东南大学 实现温度、湿度分别调节的家用空调装置
CN205481952U (zh) * 2015-08-26 2016-08-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97820B2 (ja) * 2011-09-12 2013-05-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4098502A (ja) * 2012-11-13 2014-05-29 Samsung R&D Institute Japan Co Ltd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75311A (zh) * 2006-09-22 2007-06-06 清华大学 分液式空气冷凝器
CN102116536A (zh) * 2009-12-30 2011-07-06 海尔集团公司 定频空调器
CN102878650A (zh) * 2012-09-28 2013-01-16 东南大学 实现温度、湿度分别调节的家用空调装置
CN205481952U (zh) * 2015-08-26 2016-08-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1420A (zh) 2015-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38532B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3822406B (zh) 具有低压降分配管的热泵热交换器
CN105588356B (zh) 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192153A (zh) 带喷射器的双级蒸发制冷系统
CN110486860A (zh) 一种预冷装置除湿机
CN106885361A (zh) 室外换热器以及包含该室外换热器的空调装置
CN109341130A (zh) 一种具有混合工质的空调系统
CN108692478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5066519B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及具有该干式蒸发器的制冷系统
CN105091420B (zh) 空调系统
CN207230989U (zh) 喷射增效的双温蒸发制冷系统
CN105004101B (zh) 利用电子膨胀阀防止蒸发器结霜的热泵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CN107883552A (zh) 五通阀、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CN107966009A (zh) 热泵干燥系统
CN205481952U (zh) 空调系统
CN206861943U (zh) 热气旁通除霜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07501311U (zh) 除湿机
CN106799062B (zh) 水蒸气冷凝系统
CN209085108U (zh) 一种混合工质双温循环系统
CN209116575U (zh) 一种具有混合工质的空调系统
CN108954504A (zh) 除湿装置、空调器及除湿的方法
CN207649165U (zh) 空气源热泵系统
CN209605449U (zh) 一种均匀除湿的蒸发器
CN109611607B (zh) 三通分流器及空调系统
CN109341124A (zh) 一种混合工质双温循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