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5157A - 用于管理全双工通信中的干扰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管理全双工通信中的干扰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75157A CN105075157A CN201480008269.2A CN201480008269A CN105075157A CN 105075157 A CN105075157 A CN 105075157A CN 201480008269 A CN201480008269 A CN 201480008269A CN 105075157 A CN105075157 A CN 1050751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channel gain
- wireless device
- received
- interfere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760358 Enod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22579 ATP dependent 26S prote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70 gener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58 star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027—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assessing signal quality or detecting noise/interference for the received 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04J11/003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1/7097—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 H04B1/7103—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the interference being 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
- H04B1/7107—Subtrac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5—Performance testing
- H04B17/16—Test equipment located at the transmitt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64—Relay station antennae loop interference reduction
- H04B7/15585—Relay station antennae loop interference reduction by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025/0335—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ssion
- H04L2025/0342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using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Channel estimation of frequency respons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8—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159—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operating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91—Spatial equaliz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Noise Elimin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设备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想要的信号,从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通信的第二无线装置接收干扰信号,和通过将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所述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来减少由所述干扰信号造成的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干扰。
Description
对相关申请案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案主张题目为“用于在全双工通信中管理的方法和设备(METHODANDAPPARATUSFORMANAGINGINFULL-DUPLEXCOMMUNICATION)”且于2013年2月13日申请的美国非临时申请案第13/766,099号的权利,所述非临时申请案明确地以引用的方式全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通信系统,且更明确地说,涉及一种用于管理全双工通信中的干扰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广泛地部署无线通信系统以提供各种电信服务,例如,电话、视频、数据、消息传递和广播。典型的无线通信系统可使用多址技术,所述多址技术能够通过共享可用的系统资源(例如,带宽、发射功率)来支持与多个用户的通信。此类多址技术的实例包含码分多址(CDMA)系统、时分多址(TDMA)系统、频分多址(FDMA)系统、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系统和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系统。
各种电信标准中已采用这些多址技术以提供使不同无线装置能够在城市、国家、地区和甚至全球层面上通信的共同协议。新兴的电信标准的实例为长期演进(LTE)。LTE为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颁布的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移动标准的增强的集合。其经设计以通过改善频谱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使用新频谱和使用下行链路(DL)上的OFDMA、上行链路(UL)上的SC-FDMA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技术与其它开放标准更好地集成来更好地支持移动宽带因特网接入。然而,随着对移动宽带接入的需求持续增大,LTE技术中存在对进一步改善的需求。优选地,这些改善应适用于其它多址技术和使用这些技术的电信标准。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中,提供一种方法、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和一种设备。所述设备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想要的信号,从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通信的第二无线装置接收干扰信号,和通过将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所述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来减少由所述干扰信号造成的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干扰。
在另一方面中,提供一种方法、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和一种设备。所述设备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第一信号,从第二无线装置接收第二信号,所述第二无线装置将所述第二信号传达到所述第一无线装置,所述第一无线装置与在相同载波频率上发射所述第一信号同时接收所述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与所述第一信号同时在所述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所述第二信号为干扰信号,和通过将所述接收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所述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来减少由所述干扰信号造成的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说明网络架构的实例的图。
图2为说明接入网络的实例的图。
图3为说明LTE中的DL帧结构的实例的图。
图4为说明LTE中的UL帧结构的实例的图。
图5为说明用于用户和控制平面的无线电协议架构的实例的图。
图6为说明接入网络中的演进节点B和用户装备的实例的图。
图7为说明全双工通信的图。
图8为无线通信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无线通信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为说明示范性设备中的不同模块/装置/组件之间的数据流的概念数据流图。
图11为说明使用处理系统的设备的硬件实施方案的实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结合附图阐述的详细描述希望作为对各种配置的描述,且并不希望表示可实践本文中所描述的概念的仅有配置。详细描述包含特定细节以用于提供对各种概念的透彻理解的目的。然而,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在无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这些概念。在一些情况下,以框图形式展示熟知结构和组件以便避免混淆此类概念。
现将参考各种设备和方法来呈现电信系统的若干方面。将通过各种块、模块、组件、电路、步骤、过程、算法等(统称为“元件”)在以下详细描述中描述和在附图中说明这些设备和方法。这些元件可使用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其任何组合来实施。此类元件是实施为硬件还是软件取决于特定应用和施加于整个系统的设计约束。
借助于实例,元件或元件的任何部分或元件的任何组合可用包含一或多个处理器的“处理系统”来实施。处理器的实例包含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编程逻辑装置(PLD)、状态机、门控逻辑、离散硬件电路和经配置以执行贯穿本发明描述的各种功能性的其它合适的硬件。处理系统中的一或多个处理器可执行软件。软件应广泛地解释为意味着指令、指令集、代码、代码段、程序代码、程序、子程序、软件模块、应用程序、软件应用程序、软件包、例程、子例程、对象、可执行代码、执行线程、程序、功能等,不管其是被称作软件、固件、中间件、微码、硬件描述语言还是其它者。
因此,在一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硬件、软件、固体或其任何组合来实施。如果以软件来实施,那么可将所述功能作为一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媒体上或编码为计算机可读媒体上的一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计算机可读媒体包含计算机存储媒体。存储媒体可为可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可用媒体。借助于实例而非限制,此类计算机可读媒体可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装置、磁盘存储装置或其它磁性存储装置,或可用以携载或存储呈指令或数据结构的形式的所要的程序代码且可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它媒体。如本文所使用,磁盘和光盘包含压缩光盘(CD)、激光光盘、光学光盘、数字多功能光盘(DVD)和软性磁盘,其中磁盘通常以磁性方式再现数据,而光盘用激光以光学方式再现数据。以上各项的组合也应包含在计算机可读媒体的范围内。
图1为说明LTE网络架构100的图。LTE网络架构100可被称作演进包系统(EPS)100。EPS100可包含一或多个用户装备(UE)102、演进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E-UTRAN)104、演进包核心(EPC)110、归属订户服务器(HSS)120和运营商的因特网协议(IP)服务122。EPS可与其它接入网络互连,但为简单起见,未展示那些实体/接口。如所展示,EPS提供包交换服务,然而,如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容易了解,贯穿本发明呈现的各种概念可扩展到提供电路交换服务的网络。
E-UTRAN包含演进节点B(eNB)106和其它eNB108。eNB106朝向UE102提供用户和控制平面协议终端。eNB106可经由回程(例如,X2接口)连接到其它eNB108。eNB106也可被称作基站、节点B、接入点、基站收发器台、无线电基站、无线电收发器、收发器功能、基本服务集(BSS)、扩展服务集(ESS)或某一其它合适术语。eNB106为UE102提供到EPC110的接入点。UE102的实例包含蜂窝式电话、智能电话、会话起始协议(SIP)电话、膝上型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卫星无线电、全球定位系统、多媒体装置、视频装置、数字音频播放器(例如,MP3播放器)、相机、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或任一其它类似功能的装置。UE102还可由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称作移动台、订户台、移动单元、订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装置、无线装置、无线通信装置、远程装置、移动订户台、接入终端、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持机、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客户端或某一其它合适的术语。
eNB106连接到EPC110。EPC110包含移动性管理实体(MME)112、其它MME114、服务网关116、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MBMS)网关124、广播多播服务中心(BM-SC)126和包数据网络(PDN)网关118。MME112为处理UE102与EPC110之间的信号传递的控制节点。通常,MME112提供承载和连接管理。经由服务网关116传送所有用户IP包,所述服务网关自身连接到PDN网关118。PDN网关118提供UEIP地址分配以及其它功能。PDN网关118连接到运营商的IP服务122。运营商的IP服务122可包含因特网、企业内部网、IP多媒体子系统(IMS)和PS流式传输服务(PSS)。BM-SC126可提供用于MBMS用户服务供应和传递的功能。BM-SC126可充当用于内容提供商MBMS传输的入口点,可用以授权和起始PLMN内的MBMS承载服务,且可用以安排和传递MBMS传输。MBMS网关124可用以将MBMS流量分布到属于广播特定服务的多播广播单频网络(MBSFN)区域的eNB(例如,106、108),且可负责会话管理(开始/停止)和负责收集eMBMS有关的计费信息。
图2为说明LTE网络架构中的接入网络200的实例的图。在此实例中,接入网络200被划分成许多蜂窝式区(小区)202。一或多个低功率等级eNB208可具有与小区202中的一或多者重叠的蜂窝式区210。低功率等级eNB208可为超微型小区(例如,家庭eNB(HeNB))、微微小区、微小区或远程无线电头端(RRH)。宏eNB204各自经指派给相应的小区202且经配置以为小区202中的所有UE206提供到EPC110的接入点。在接入网络200的此实例中不存在集中式控制器,但在替代的配置中可使用集中式控制器。eNB204负责包含无线电承载控制、准入控制、移动性控制、日程安排、安全性和到服务网关116的连接性的所有无线电有关功能。
由接入网络200使用的调制和多址方案可取决于正部署的特定电信标准而变化。在LTE应用中,在DL上使用OFDM且在UL上使用SC-FDMA以支持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两者。如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容易从以下详细描述了解,本文中提出的各种概念极适合于LTE应用。然而,这些概念可容易扩展到使用其它调制和多址技术的其它电信标准。借助于实例,这些概念可扩展到演进数据优化(EV-DO)或超移动宽带(UMB)。EV-DO和UMB是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GPP2)颁布作为CDMA2000标准家族的部分且使用CDMA来提供到移动站的宽带因特网接入的空中接口标准。这些概念还可扩展到使用宽带CDMA(W-CDMA)和CDMA的其它变体(例如,TD-SCDMA)的全球陆地无线接入(UTRA);使用TDMA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和演进型UTRA(E-UTRA)、IEEE802.11(Wi-Fi)、IEEE802.16(WiMAX)、IEEE802.20和使用OFDMA的快闪OFDM。在来自3GPP组织的文档中描述了UTRA、E-UTRA、UMTS、LTE和GSM。在来自3GPP2组织的文档中描述了CDMA2000和UMB。所使用的实际无线通信标准和多址技术将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强加于系统上的总体设计约束。
eNB204可具有支持MIMO技术的多个天线。使用MIMO技术使eNB204能够采用空间域来支持空间多路复用、波束成形和发射分集。空间多路复用可用以在相同频率上同时发射不同数据流。数据流可被发射到单个UE206以增大数据速率或发射到多个UE206以增大整个系统容量。通过空间预译码每一数据流(即,应用振幅和相位的按比例缩放)且接着在DL上经由多个发射天线发射每一经空间预译码的流来达成此情形。空间预译码的数据流到达具有不同空间签名的UE206处,空间签名使UE206中的每一者能够恢复去往那个UE206的一或多个数据流。在UL上,每一UE206发射空间预译码的数据流,这使eNB204能够识别每一空间预译码的数据流的源。
空间多路复用一般在信道条件良好时使用。当信道条件不太有利时,可使用波束成形来将发射能量集中于一或多个方向。这可通过空间预译码数据以用于通过多个天线发射来达成。为达成在小区边缘处的良好覆盖,可结合发射分集来使用单一流波束成形发射。
在接下来的详细描述中,将参考支持DL上的OFDM的MIMO系统来描述接入网络的各种方面。OFDM为调制OFDM符号内的多个副载波上的数据的扩频技术。副载波以精密的频率间隔开。间距提供使接收器能够恢复来自副载波的数据的“正交性”。在时域中,保护间隔(例如,循环前缀)可添加到每一OFDM符号以对抗OFDM符号间干扰。UL可使用呈DFT扩展OFDM信号形式的SC-FDMA来补偿高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
图3为说明LTE中的DL帧结构的实例的图300。帧(10ms)可划分成10个相等大小的子帧。每一子帧可包含两个连续时隙。资源栅格可用以表示两个时隙,每一时隙包含资源块。将资源栅格划分成多个资源元素。在LTE中,资源块含有频域中的12个连续的副载波,且对于每一OFDM符号中的正常循环前缀,含有时域中的7个连续OFDM符号,或84个资源要素。对于扩展循环前缀,资源块含有时域中的6个连续OFDM符号且具有72个资源要素。指定为R302、304的一些资源要素包含DL参考信号(DL-RS)。DL-RS包含小区特定RS(CRS)(有时也叫作共同RS)302和UE特定RS(UE-RS)304。仅在对应物理DL共享信道(PDSCH)所映射的资源块上发射UE-RS304。由每一资源要素载运的位的数目取决于调制方案。因此,UE接收的资源块越多和调制方案越高,UE的数据速率越高。
图4为说明LTE中的UL帧结构的实例的图400。可将用于UL的可用资源块分割成数据段和控制段。控制区段可形成在系统带宽的两个边缘处且可具有可配置的大小。控制段中的资源块可被指配给UE以供发射控制信息。数据段可包含控制段中并不包含的所有资源块。UL帧结构导致包含连续副载波的数据段,这可允许单一UE经指派数据段中的所有相邻副载波。
UE可在控制段中经指派资源块410a、410b,以将控制信息发射到eNB。还可将数据段中的资源块420a、420b指派给UE以将数据发射到eNB。UE可在控制段中的经指派资源块上的物理UL控制信道(PUCCH)中发射控制信息。UE可仅在数据段中的经指派资源块上的物理UL共享信道(PUSCH)中发射数据或发射数据和控制信息两者。UL发射可跨子帧的两个时隙,且可在频率上跳跃。
资源块的集合可用以执行初始系统接入和达成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430中的UL同步。PRACH430载运随机序列且不能载运任何UL数据/信令。每一随机接入前导占据对应于六个连续资源块的带宽。由网络指定起始频率。即,随机接入前导的发射受限于某些时间和频率资源。对于PRACH不存在跳频。在单一子帧(1ms)中或在极少数相邻子帧的序列中进行PRACH尝试,且UE可每个帧(10ms)进行仅单个PRACH尝试。
图5为说明用于LTE中的用户和控制平面的无线电协议架构的实例的图500。用于UE和eNB的无线电协议架构经展示具有三个层:层1、层2和层3。层1(L1层)为最低层且实施各种物理层信号处理功能。L1层将在本文中被称作物理层506。层2(L2层)508在物理层506上方,且负责物理层506上的UE与eNB之间的链路。
在用户平面中,L2层508包含端接于网络侧上的eNB处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510、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子层512和包数据汇聚协议(PDCP)514子层。尽管未图示,但UE可具有在L2层508上方的若干上部层,包含端接于网络侧上的PDN网关118处的网络层(例如,IP层),和端接于连接的另一端((例如,远端UE、服务器等)处的应用层。
PDCP子层514提供不同无线电承载与逻辑信道之间的多路复用。PDCP子层514也提供用于上部层数据包以减少无线电发射开销的标头压缩、通过加密数据包实现的安全性和eNB之间的针对UE的移交支持。RLC子层512提供上部层数据包的分段与重组、丢失数据包的重新发射和数据包的重排序以补偿归因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的无序接收。MAC子层510提供逻辑与输送信道之间的多路复用。MAC子层510也负责在UE当中分配一个小区中的各种无线电资源(例如,资源块)。MAC子层510也负责HARQ操作。
在控制平面中,除了不存在用于控制平面的标头压缩功能外,用于UE和eNB的无线电协议架构对于物理层506和L2层508来说实质上是相同的。控制平面还包含层3(L3层)中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子层516。RRC子层516负责获得无线电资源(例如,无线电承载)和负责使用eNB与UE之间的RRC信令来配置下部层。
图6为在接入网络中的与UE650通信的eNB610的框图。在DL中,将来自核心网络的上部层包提供到控制器/处理器675。控制器/处理器675实施L2层的功能性。在DL中,控制器/处理器675提供标头压缩、加密、包分段和重排序、逻辑与输送信道之间的多路复用,和基于各种优先权度量进行的到UE650的无线电资源分配。控制器/处理器675也负责HARQ操作、丢失包的重新传输和到UE650的信号传递。
发射(TX)处理器616实施用于L1层(即,物理层)的各种信号处理功能。信号处理功能包含译码和交错以促进UE650处的前向错误校正(FEC),和基于各种调制方案(例如,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正交相移键控(QPSK)、M相移键控(M-PSK)、M正交调幅(M-QAM))映射到信号群集。接着将经译码和经调制符号分裂成平行流。接着将每一流映射到OFDM副载波,与时域和/或频域中的参考信号(例如,导频)一起多路复用,且接着使用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组合在一起以产生载运时域OFDM符号流的物理信道。OFDM流经空间预译码以产生多个空间流。来自信道估计器674的信道估计可用以确定译码和调制方案以及用于空间处理。可从由UE650发射的参考信号和/或信道条件反馈导出信道估计。每一空间流接着经由单独发射器618TX被提供到不同天线620。每一发射器618TX调制具有相应的空间流的RF载波以供发射。
在UE650处,每一接收器654RX经由其相应的天线652接收信号。每一接收器654RX恢复调制到RF载波上的信息且将信息提供到接收(RX)处理器656。RX处理器656实施L1层的各种信号处理功能。RX处理器656对信息执行空间处理以恢复去往UE650的任何空间流。如果多个空间流去往UE650,那么其可由RX处理器656组合成单一OFDM符号流。RX处理器656接着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将OFDM符号流从时域转换到频域。频域信号包括用于OFDM信号的每一副载波的单独的OFDM符号流。通过确定由eNB610发射的最可能信号布阵点来恢复和解调每一副载波上的符号和参考信号。这些软决策可基于由信道估计器658计算的信道估计。所述软决策接着经解码和解交错以恢复原先由eNB610在物理信道上发射的数据和控制信号。接着将数据和控制信号提供到控制器/处理器659。
控制器/处理器659实施L2层。控制器/处理器可与存储程序代码和数据的存储器660相关联。存储器660可被称作计算机可读媒体。在UL中,控制器/处理器659提供输送信道与逻辑信道之间的多路分用、包重组、解密、标头解压缩、控制信号处理以恢复来自核心网络的上部层包。接着将上部层包提供到数据储集器662,所述数据储集器表示L2层上方的所有协议层。还可将各种控制信号提供到数据储集器662以用于进行L3处理。控制器/处理器659也负责使用确认(ACK)和/或否定确认(NACK)协议支持HARQ操作的错误检测。
在UL中,数据源667用以将上部层包提供到控制器/处理器659。数据源667表示L2层上方的所有协议层。类似于结合eNB610进行的DL发射描述的功能性,控制器/处理器659通过提供标头压缩、加密、包分段和重排序以及逻辑信道与输送信道之间的基于eNB610进行的无线电资源分配的多路复用来实施用于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的L2层。控制器/处理器659也负责HARQ操作、丢失包的重新发射和到eNB610的信号传递。
由信道估计器658从参考信号或由eNB610发射的反馈导出的信道估计可由TX处理器668用以选择适当译码和调制方案,且以促进空间处理。经由单独的发射器654TX将由TX处理器668产生的空间流提供到不同天线652。每一发射器654TX用相应的空间流调制RF载波以供发射。
以与结合UE650处的接收器功能描述的方式类似的方式在eNB610处来处理UL发射。每一接收器618RX经由其相应的天线620接收信号。每一接收器618RX恢复调制到RF载波上的信息,且将信息提供到RX处理器670。RX处理器670可实施L1层。
控制器/处理器675实施L2层。控制器/处理器675可与存储程序代码和数据的存储器676相关联。存储器676可被称作计算机可读媒体。在UL中,控制/处理器675提供输送信道与逻辑信道之间的多路分用、包重组、解密、标头解压缩、控制信号处理,以恢复来自UE650的上部层包。可将来自控制器/处理器675的上部层包提供到核心网络。控制器/处理器675还负责使用ACK和/或NACK协议支持HARQ操作的错误检测。
在全双工通信中,节点(也被称作“接入点”)可同时在同一时间和在相同的频率资源上接收和发射信号。例如,接入点可从第一UE接收信号且同时将信号发射到第二UE。由于接入点知晓发射到第二UE的信号,因此接入点可在其接收器处取消发射到第二UE的这些信号,以解码从第一UE接收的信号。
全双工通信可提供若干优势。例如,全双工通信可使吞吐量双倍增加。然而,仅当可完全取消全双工配置中的自干扰时,才可使吞吐量双倍增加。此外,如果全双工节点具有发射的数据和接收的数据两者,那么全双工通信可使在物理层处的吞吐量最大化。通常,归因于数据业务的不对称本质,两个全双工节点之间的数据的交换的可能性可很少出现。例如,用于使用全双工通信的最佳情形为当接入点将从第一UE接收数据且同时将数据发射到第二UE时。
图7为说明全双工通信的图700。图7包含接入点(AP)702、UE1704和UE2706。如图7中所展示,AP702从UE1704接收上行链路数据信号708且同时将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发射到UE2706。在图7的配置中,上行链路数据信号708和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是使用同一信道(例如,相同载波频率)发射的。如果可同时支持上行链路数据信号708和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两者上的流量,那么全双工通信可为有益的。
在支持全双工操作模式中的同时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发射过程中的难题中的一者为归因于上行链路信号(例如,由UE1704发射的上行链路数据信号708)的发射的在下行链路接收器(例如,在UE2706处接收的干扰信号712)处的干扰。如图7中所展示,由于AP702、UE1704和UE2706都是无线装置,因此从UE1704到AP702的上行链路数据信号708造成UE2706处的干扰(例如,干扰信号712)。通常,在UE2706的接收器处的干扰的强度可显著大于UE2706处的接收器噪声。下行链路数据速率可因此受到干扰量限制。不同于自干扰,在UE2706处的干扰是归因于UE2706并不知晓的信号(例如,从上行链路数据信号708产生的干扰信号712。因此,管理UE2706的接收器处的干扰对于恰当的全双工操作模式可为至关重要的。如下所论述,可通过将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的矩阵投射到与干扰信号712相关联的空间上来减少由干扰信号712造成的由UE2706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的干扰。
UE704和706可包含用于接收和发送发射的多个天线。例如,UE1704可具有n个发射天线,且UE2706可具有m个接收天线。AP702可使用具有r个发射/接收天线的全双工通信来发射和接收。由于UE1704与AP702之间的信道的最大秩为min(n,r),因此UE1704可发射min(n,r)个独立流且仍达成最大复用增益。AP702需要在下行链路中仅发射min(r,m)个独立数据流。下行链路接收器(即,UE2706)具有m个接收的天线,且因此,下行链路接收器具有m个自由度。
在一个方面中,UE2706可通过将干扰信号712的部分调零来管理由干扰信号712造成的对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的干扰。如果由干扰信号712占据的总自由度小于m,那么可达成此调零。这可归因于min(n,r)<m的事实。干扰信号712具有小于m个自由度的另一原因为,UE1704与UE2706之间的信道并非满秩。因此,在一个配置中,UE2706可通过将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投射到干扰信号712的正交空间上将由干扰信号712造成的干扰调零。
例如,参看图7,UE1704可具有n个发射天线,UE2706可具有n个接收天线,且AP702可具有单一全双工天线。UE2706可通过确定其打算的发射器(即,AP702)与自身(即,UE2706)之间的信道增益的估计来减少由干扰信号712造成的对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的干扰。此信道增益可由矩阵H表示。UE2706也可确定上行链路发射器(即,UE1704)与自身(即,UE2706)之间的信道增益的估计。此信道增益可由矩阵G表示。在一个方面中,UE2706可通过收听由发射器UE1704和AP702中的每一者发射的一或多个训练信号来估计信道增益H和G。
由于UE2706同时接收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和干扰信号712,因此由UE2706检测的信号可被认为是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干扰信号712与噪声的组合。由UE2706接收的此信号可由向量y表示。例如,l可表示长度n的列向量,且g可表示矩阵G和向量l的乘积(即,g=G*l)。如果由UE2706接收的信号y经投射到垂直于g的子空间(即,零空间)上,那么可将由干扰信号712造成的对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的干扰调零。
例如,UE1704可具有两个天线,UE2706可具有两个天线,且AP702可具有一个天线。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可由x表示,上行链路数据信号708可由w表示,且噪声可由z表示。因此,H、G、w和z可如下定义:
其中s1=s2=s。在本实例中,H具有长度二,这是因为UE2706具有两个接收天线且AP702具有一个发射天线。矩阵H的元素h1表示AP702的单一天线与UE2706的第一天线之间的信道增益,且矩阵H的元素h2表示AP702的单一天线与UE2706的第二天线之间的信道增益。矩阵G的元素g11表示UE1704的第一天线与UE2706的第一天线之间的信道增益,且矩阵G的元素g12表示UE1704的第一天线与UE2706的第二天线之间的信道增益,矩阵G的元素g21表示UE1704的第二天线与UE2706的第一天线之间的信道增益,且矩阵G的元素g22表示UE1704的第二天线与UE2706的第二天线之间的信道增益。矩阵w的元素s1表示由UE1704的第一天线发射的信号,且矩阵w的元素s2表示由UE1704的第二天线发射的信号。矩阵z的元素z1表示在UE2706的第一天线处的噪声,且矩阵z的元素z2表示在UE2706的第二天线处的噪声。在UE2706处接收的信号y可如下表示:
因此,y=Hx+gs+z,其中 因此,为了将接收的信号y中的干扰调零,UE2706可用g*乘以y,其中g*=[-g2g1],如在等式(1)中所展示:
g*y=g*Hx+g*z。(等式1)
在另一方面中,UE2706可通过抑制干扰以使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的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NR)最大化来管理由干扰信号712造成的对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的干扰。在此方面,可使用最小均方误差(MMSE)解决方案来确定可将由UE2706接收的信号投射到的适当空间。
例如,UE2706可确定其想要的发射器(例如,AP702)和自身(例如,UE2706)之间的信道增益的估计。如先前论述,此信道增益可表示为矩阵H。UE2706也可确定上行链路发射器(例如,UE1704)与自身(例如,UE2706)之间的信道增益的估计。如先前论述,此信道增益可表示为矩阵G。在一个方面中,UE2706可通过收听由发射器UE1704和AP702中的每一者发射的一或多个训练信号来估计信道增益H和G。在全双工通信期间,由于UE2706同时接收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和干扰信号712,因此由UE2706检测到的信号可被认为是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干扰信号712与噪声的组合。所述UE2706接收的此信号可表示为向量y。y可被投射到以使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的SINR最大化的空间由投影向量H*(p×ggH+σ2I)-1给出,其中σ2为接收器处的噪声的方差,I为单位矩阵,p为干扰信号的功率,且gH为g的厄米共轭。例如,g可表示矩阵G与向量1的乘积(即,g=G*1),其中向量1可表示长度n的列向量。
如先前论述,由UE2706接收的信号y可表示为y=Hx+gs+z。可将项gs+z作为具有方差矩阵p×ggH+σ2I的噪声对待。因此,信号y可由H*(p×ggH+σ2I)-1相乘以确定使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的SINR最大化的MMSE估计器。
图8为无线通信的方法的流程图800。所述方法可由UE执行。在步骤802,UE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想要的信号。例如,参看图7,UE2706可从AP702接收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例如,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可包含从第一无线装置的不同天线集合接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信号。
在步骤804,UE从与第一无线装置通信的第二无线装置接收干扰信号。可同时与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一起接收干扰信号。可在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干扰信号与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例如,参看图7,UE2706可在从AP702接收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的同时从UE1704接收干扰信号712。在此实例中,可在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干扰信号712与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在一个配置中,干扰信号712可为与上行链路数据信号708相同的信号。
在步骤806,UE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所接收的信号构建矩阵。例如,参看图7,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可为从AP702的不同天线集合接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信号。应注意,由于UE2706同时接收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与干扰信号712,因此由UE2706检测的信号可被认为是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干扰信号712与噪声的组合。由UE2706接收的此信号可由向量y表示。
在步骤808,UE确定关于第二无线装置的信道增益。例如,参看图7,UE2706可确定UE1704与自身(例如,UE2706)之间的信道增益的估计。此信道增益可由矩阵G表示。例如,矩阵G可定义为 在一个方面中,UE2706可通过收听由UE1704发射的一或多个训练信号来估计信道增益G。
在步骤810,UE基于信道增益确定零空间。例如,如果UE2706具有n个接收天线,l可表示长度n的列向量,且g可表示矩阵G与向量l的乘积(即,g=G*l)。例如,g可定义为 零空间可为垂直于g的矩阵g*。例如,可将矩阵g*定义为g*=[-g2,g1]。
在步骤812,UE确定关于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一信道增益和关于第二无线装置的第二信道增益。例如,参看图7,UE1704可具有n个发射天线,UE2706可具有n个接收天线,且AP702可具有单一全双工天线。UE2706可确定其打算的发射器(即,AP702)与自身(即,UE2706)之间的信道增益的估计。此信道增益可由矩阵H表示。UE2706也可确定上行链路发射器(即,UE1704)与自身(即,UE2706)之间的信道增益的估计。此信道增益可由矩阵G表示。在一个方面中,UE2706可通过收听由发射器UE1704和AP702中的每一者发射的一或多个训练信号来估计信道增益H和G。例如,可将矩阵H定义为 且可将矩阵G定义为
在步骤814,UE基于第一信道增益和第二信道增益确定子空间。可将子空间定义为H*(p×ggH+σ2I)-1,其中H为第一信道增益,p为干扰信号的功率,g为第二信道增益,gH为g的厄米共轭,I为单位矩阵,且σ2为接收器处的噪声的方差。例如,如果UE2706具有n个接收天线,l可表示长度n的列向量,且g可表示矩阵G与向量l的乘积(即,g=G*l)。例如,可将g定义为
在步骤816,UE通过将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减少由干扰信号造成的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干扰。在一个方面中,空间可为零空间。在此方面中,为了将接收的信号y中的干扰调零,UE2706可用g*乘以y,其中g*=[-g2,g1],如在等式(1)中所展示。在另一方面中,空间可为子空间,所述子空间经配置以增大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NR)。在此方面中,由UE2706接收的信号y可表示为y=Hx+gs+z。可将项gs+z作为具有方差矩阵p×ggH+σ2I的噪声对待。因此,信号y可由H*(p×ggH+σ2I)-1相乘以确定使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的SINR最大化的MMSE估计器。
图9为无线通信的方法的流程图900。所述方法可由UE执行。在步骤902,UE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第一信号。例如,参看图7,UE2706可从AP702接收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可包含从第一无线装置的不同天线集合接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信号。
在步骤904,UE从将第二信号传达到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二无线装置接收第二信号。例如,参看图7,UE2706可从将上行链路数据信号708传达到AP702的UE1704接收上行链路数据信号708。第一无线装置可在于相同载波频率上发射第一信号的同时接收第二信号。例如,参看图7,AP702可在于相同载波频率上发射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的同时接收上行链路数据信号708。第二信号可为干扰信号,且可与第一信号同时在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例如,上行链路数据信号708可由UE2706接收,作为干扰信号712,其中干扰信号712与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同时在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
在步骤906,UE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所接收的信号构建矩阵。例如,参看图7,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可为从AP702的不同天线集合接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信号。应注意,由于UE2706同时接收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与干扰信号712,因此由UE2706检测的信号可被认为是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干扰信号712与噪声的组合。由UE2706接收的此信号可由向量y表示。
在步骤908,UE确定关于第二无线装置的信道增益。例如,参看图7,UE2706可确定UE1704与自身(例如,UE2706)之间的信道增益的估计。此信道增益可由矩阵G表示。例如,矩阵G可定义为 在一个方面中,UE2706可通过收听由UE1704发射的一或多个训练信号来估计信道增益G。
在步骤910,UE基于信道增益确定零空间。例如,如果UE2706具有n个接收天线,l可表示长度n的列向量,且g可表示矩阵G与向量l的乘积(即,g=G*l)。例如,可将g定义为 零空间可为垂直于g的矩阵g*。例如,可将矩阵g*定义为g*=[-g2,g1]。
在步骤912,UE确定关于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一信道增益和关于第二无线装置的第二信道增益。例如,参看图7,UE1704可具有n个发射天线,UE2706可具有n个接收天线,且AP702可具有单一全双工天线。UE2706可确定其打算的发射器(即,AP702)与自身(即,UE2706)之间的信道增益的估计。此信道增益可由矩阵H表示。UE2706也可确定上行链路发射器(即,UE1704)与自身(即,UE2706)之间的信道增益的估计。此信道增益可由矩阵G表示。在一个方面中,UE2706可通过收听由发射器UE1704和AP702中的每一者发射的一或多个训练信号来估计信道增益H和G。例如,可将矩阵H定义为 且可将矩阵G定义为
在步骤914,UE基于第一信道增益和第二信道增益确定子空间。可将子空间定义为H*(p×ggH+σ2I)-1,其中H为第一信道增益,p为干扰信号的功率,g为第二信道增益,gH为g的厄米共轭,I为单位矩阵,且σ2为接收器处的噪声的方差。例如,如果UE2706具有n个接收天线,l可表示长度n的列向量,且g可表示矩阵G与向量l的乘积(即,g=G*l)。例如,可将g定义为
在步骤916,UE通过将接收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减少由干扰信号造成的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干扰。在一个方面中,空间可为零空间。在此方面中,为了将接收的信号y中的干扰调零,UE2706可用g*乘以y,其中g*=[-g2,g1],如在等式(1)中所展示。在另一方面中,空间可为子空间,所述子空间经配置以增大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NR)。在此方面中,由UE2706接收的信号y可表示为y=Hx+gs+z。可将项gs+z作为具有方差矩阵p×ggH+σ2I的噪声对待。因此,信号y可由H*(p×ggH+σ2I)-1相乘以确定使下行链路数据信号710的SINR最大化的MMSE估计器。
图10为说明示范性设备1002中的不同模块/装置/组件之间的数据流的概念数据流图1000。所述设备可为UE。
所述设备包含接收模块1004。在一个方面中,接收模块1004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例如,AP1012)接收想要的信号(例如,下行链路数据信号1018)和从与第一无线装置通信的第二无线装置(例如,UE1014)接收干扰信号(例如,干扰信号1020)。在一个配置中,可与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一起同时接收干扰信号。在另一配置中,在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干扰信号和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在另一方面中,接收模块1004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第一信号,且从将第二信号(例如,上行链路数据信号1016)传达到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二无线装置接收第二信号(例如,干扰信号1020),所述第一无线装置与在相同载波频率上发射第一信号同时接收第二信号,第二信号与第一信号同时在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第二信号为干扰信号。
所述设备进一步包含矩阵构建模块1006,其基于接收的多个信号构建矩阵。在一个方面中,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包含从第一无线装置的不同天线集合接收的多个信号。在另一方面中,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包含从第一无线装置的不同天线集合接收的多个信号。
所述设备进一步包含确定模块1008。在一个方面中确定模块1008确定关于第二无线装置的信道增益且基于信道增益确定零空间。在另一方面中,确定模块1008确定关于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一信道增益和关于第二无线装置的第二信道增益,且基于第一信道增益和第二信道增益确定子空间。
所述设备进一步包含干扰减少模块1010。在一个方面中,干扰减少模块1010通过将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来减少由干扰信号造成的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干扰。在一个配置中,空间可为零空间。在另一配置中,空间可为子空间,所述子空间经配置以增大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NR)。在另一配置中,空间可为被定义为H*(p×ggH+σ2I)-1的子空间。在另一方面中,所述设备通过将接收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减少由干扰信号造成的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干扰。在一个配置中,空间可为零空间。在另一配置中,空间可为子空间,所述子空间经配置以增大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NR)。在另一配置中,空间可为被定义为H*(p×ggH+σ2I)-1的子空间。
所述设备可包含执行图8和9的前述流程图中的算法的步骤中的每一者的额外模块。同样地,图8和9的前述流程图中的每一步骤可由模块执行,且所述设备可包含那些模块中的一或多者。模块可为经特定配置以进行所叙述的过程/算法的一或多个硬件组件,由经配置以执行所叙述的过程/算法的处理器实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媒体内用于由处理器实施或其某一组合。
图11为说明用于使用处理系统1114的设备1002'的硬件实施方案的实例的图1100。处理系统1114可用通常由总线1124表示的总线架构来实施。取决于处理系统1114的特定应用和总体设计约束,总线1124可包含任何数目个互连总线和桥接器。总线1124将包含由处理器1104、模块1004、1006、1008和1010表示的一或多个处理器和/或硬件模块的各种电路与计算机可读媒体1106连结在一起。总线1124也可将在所属领域中众所周知的例如时序源、外围装置、电压调节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的各种其它电路连结在一起,并因此,将不作任何进一步描述。
处理系统1114可耦合到收发器1110。收发器1110耦合到一或多个天线1120。收发器1110提供用于经由传输介质与各种其它设备通信的装置。收发器1110从一或多个天线1120接收信号,从所接收的信号提取信息,且将提取的信息提供到处理系统1114(具体地说,接收模块1004)。此外,收发器1110从处理系统1114接收信息,且基于所接收的信息产生将施加到一或多个天线1120的信号。处理系统1114包含耦合到计算机可读媒体1106的处理器1104。处理器1104负责一般处理,包含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媒体1106上的软件的执行。软件软件当由处理器1104执行时使处理系统1114执行前文针对任一特定设备描述的各种功能。计算机可读媒体1106还可用于存储由处理器1104在执行软件时操纵的数据。处理系统进一步包含模块1004、1006、1008和1010中的至少一者。模块可为在处理器1104中运行、驻留/存储在电脑可读媒体1106中的软件模块,耦合到处理器1104的一或多个硬件模块,或其某一组合。处理系统1114可为UE650的组件,且可包含存储器660和/或TX处理器668、RX处理器656和控制器/处理器659中的至少一者。
在一个配置中,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1002/1002'包含用于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想要的信号的装置、用于从与第一无线装置通信的第二无线装置接收干扰信号的装置、用于通过将接收的想要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来减少由干扰信号造成的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干扰的装置、用于确定关于第二无线装置的信道增益的装置、用于基于信道增益确定零空间的装置、用于确定关于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一信道增益和关于第二无线装置的第二信道增益的装置和用于基于第一信道增益和第二信道增益确定子空间的装置、用于基于接收到的多个信号构建矩阵的装置、用于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第一信号的装置、用于从将第二信号传达到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二无线装置接收第二信号的装置,所述第一无线装置与在相同载波频率上发射第一信号同时接收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与所述第一信号同时在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所述第二信号为干扰信号,用于通过将所接收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来减少由干扰信号造成的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干扰的装置。
前述装置可为经配置以执行通过前述装置叙述的功能的设备1002的前述模块和/或设备1002'的处理系统1114中的一或多者。如前所述,处理系统1114可包含TX处理器668、RX处理器656和控制器/处理器659。因而,在一个配置中,前述装置可为经配置以执行由前述装置叙述的功能的TX处理器668、RX处理器656和控制器/处理器659。
应理解,所揭示的过程中的步骤的特定次序或层次为示范性方法的图解说明。基于设计偏好,应理解,可重新排列所述过程中的步骤的特定次序或层次。另外,可组合或省略某些步骤。随附的方法主张按样本次序的各种步骤的当前要素,且其并不意味着限于所呈现的特定次序或层次。
提供先前描述以使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本文中所描述的各种方面。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且可将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其它方面。因此,权利要求书不希望限于本文中所展示的方面,而是应符合与语言权利要求一致的完整范围,其中参考呈单数形式的元件不希望意味着“一个且仅一个”(除非明确地如此陈述),而是相反地为“一或多个”。除非另有特定陈述,否则术语“一些”指一或多个。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或稍后将知晓的贯穿本发明而描述的各种方面的元件的所有结构和功能等效物被以引用的方式明确地并入本文中,且希望由权利要求书涵盖。此外,本文中揭示的任何内容均不希望献给公众,无论权利要求书中是否明确地叙述此揭示内容。并没有权利要求要素将被解释为装置加功能,除非所述要素是使用短语“用于……的装置”来明确地叙述的。
Claims (44)
1.一种无线通信的方法,其包括:
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想要的信号;
从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通信的第二无线装置接收干扰信号;以及
通过将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所述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来减少由所述干扰信号造成的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干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确定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信道增益;以及
基于所述信道增益确定零空间,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零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确定关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一信道增益和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第二信道增益;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信道增益和所述第二信道增益确定子空间,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子空间,所述子空间经配置以增大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NR。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子空间定义为H*(p×ggH+σ2I)-1,
其中H为所述第一信道增益,p为所述干扰信号的功率,g为所述第二信道增益,gH为g的厄米共轭,I为单位矩阵,且σ2为在接收器处的噪声的方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干扰信号与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同时地接收,且其中所述干扰信号与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在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包括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不同天线集合接收的多个信号,且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基于所述接收的多个信号构建所述矩阵。
7.一种无线通信的方法,其包括:
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第一信号;
从将第二信号传达到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二无线装置接收所述第二信号,所述第一无线装置与在相同载波频率上发射所述第一信号同时接收所述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与所述第一信号同时在所述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所述第二信号为干扰信号;以及
通过将所述接收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所述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来减少由所述干扰信号造成的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干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确定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信道增益;以及
基于所述信道增益确定零空间,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零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确定关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一信道增益和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第二信道增益;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信道增益和所述第二信道增益确定子空间,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子空间,所述子空间经配置以增大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NR。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子空间定义为H*(p×ggH+σ2I)-1,
其中H为所述第一信道增益,p为所述干扰信号的功率,g为所述第二信道增益,gH为g的厄米共轭,I为单位矩阵,且σ2为在接收器处的噪声的方差。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包括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不同天线集合接收的多个信号,且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基于所述接收的多个信号构建所述矩阵。
12.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其包括:
用于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想要的信号的装置;
用于从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通信的第二无线装置接收干扰信号的装置;以及
用于通过将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所述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来减少由所述干扰信号造成的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干扰的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进一步包括:
用于确定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信道增益的装置;以及
用于基于所述信道增益确定零空间的装置,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零空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进一步包括:
用于确定关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一信道增益和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第二信道增益的装置;以及
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道增益和所述第二信道增益确定子空间的装置,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子空间,所述子空间经配置以增大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NR。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子空间经定义为H*(p×ggH+σ2I)-1,
其中H为所述第一信道增益,p为所述干扰信号的功率,g为所述第二信道增益,gH为g的厄米共轭,I为单位矩阵,且σ2为在接收器处的噪声的方差。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干扰信号与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同时地接收,且其中所述干扰信号与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在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包括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不同天线集合接收的多个信号,且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基于所述接收的多个信号构建所述矩阵的装置。
18.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其包括:
用于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第一信号的装置;
用于从将第二信号传达到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二无线装置接收所述第二信号的装置,所述第一无线装置与在相同载波频率上发射所述第一信号同时接收所述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与所述第一信号同时在所述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所述第二信号为干扰信号;以及
用于通过将所述接收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所述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来减少由所述干扰信号造成的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干扰的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进一步包括:
用于确定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信道增益的装置;以及
用于基于所述信道增益确定零空间的装置,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零空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进一步包括:
用于确定关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一信道增益和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第二信道增益的装置;以及
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道增益和所述第二信道增益确定子空间的装置,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子空间,所述子空间经配置以增大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NR。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子空间经定义为H*(p×ggH+σ2I)-1,
其中H为所述第一信道增益,p为所述干扰信号的功率,g为所述第二信道增益,gH为g的厄米共轭,I为单位矩阵,且σ2为在接收器处的噪声的方差。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包括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不同天线集合接收的多个信号,且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基于所述接收的多个信号构建所述矩阵的装置。
23.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其包括:
接收模块,其经配置以:
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想要的信号;以及
从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通信的第二无线装置接收干扰信号;以及
干扰减少模块,其经配置以通过将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所述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来减少由所述干扰信号造成的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干扰。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进一步包括经配置以进行以下操作的确定模块:
确定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信道增益;以及
基于所述信道增益确定零空间,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零空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进一步包括经配置以进行以下操作的确定模块:
确定关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一信道增益和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第二信道增益;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信道增益和所述第二信道增益确定子空间,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子空间,所述子空间经配置以增大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NR。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子空间经定义为H*(p×ggH+σ2I)-1,
其中H为所述第一信道增益,p为所述干扰信号的功率,g为所述第二信道增益,gH为g的厄米共轭,I为单位矩阵,且σ2为在接收器处的噪声的方差。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干扰信号与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同时地接收,且其中所述干扰信号与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在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包括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不同天线集合接收的多个信号,且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经配置以基于所述接收的多个信号构建所述矩阵的矩阵构建模块。
29.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其包括:
接收模块,其经配置以:
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第一信号;以及
从将第二信号传达到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二无线装置接收所述第二信号,所述第一无线装置与在相同载波频率上发射所述第一信号同时接收所述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与所述第一信号同时在所述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所述第二信号为
干扰信号;以及
干扰减少模块,其经配置以通过将所述接收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所述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来减少由所述干扰信号造成的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干扰。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设备,其进一步包括经配置以进行以下操作的确定模块:
确定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信道增益;以及
基于所述信道增益确定零空间,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零空间。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设备,其进一步包括经配置以进行以下操作的确定模块:
确定关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一信道增益和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第二信道增益;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信道增益和所述第二信道增益确定子空间,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子空间,所述子空间经配置以增大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NR。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子空间经定义为H*(p×ggH+σ2I)-1,
其中H为所述第一信道增益,p为所述干扰信号的功率,g为所述第二信道增益,gH为g的厄米共轭,I为单位矩阵,且σ2为在接收器处的噪声的方差。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包括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不同天线集合接收的多个信号,且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经配置以基于所述接收的多个信号构建所述矩阵的矩阵构建模块。
34.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
计算机可读媒体,其包括用于进行以下操作的代码:
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想要的信号;
从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通信的第二无线装置接收干扰信号;以及
通过将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所述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来减少由所述干扰信号造成的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的干扰。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可读媒体进一步包括用于进行以下操作的代码:
确定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信道增益;以及
基于所述信道增益确定零空间,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零空间。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可读媒体进一步包括用于进行以下操作的代码:
确定关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一信道增益和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第二信道增益;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信道增益和所述第二信道增益确定子空间,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子空间,所述子空间经配置以增大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NR。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子空间经定义为H*(p×ggH+σ2I)-1,
其中H为所述第一信道增益,p为所述干扰信号的功率,g为所述第二信道增益,gH为g的厄米共轭,I为单位矩阵,且σ2为在接收器处的噪声的方差。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干扰信号与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同时地接收,且其中所述干扰信号与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在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
39.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接收到的想要的信号包括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不同天线集合接收的多个信号,且所述计算机可读媒体进一步包括用于基于所述接收的多个信号构建所述矩阵的代码。
40.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
计算机可读媒体,其包括用于进行以下操作的代码:
从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的第一无线装置接收第一信号;
从将第二信号传达到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二无线装置接收所述第二信号,所述第一无线装置与在相同载波频率上发射所述第一信号同时接收所述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与所述第一信号同时在所述相同载波频率上接收,所述第二信号为干扰信号;以及
通过将所述接收的信号的矩阵投射到与所述干扰信号相关联的空间上来减少由所述干扰信号造成的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干扰。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可读媒体进一步包括用于进行以下操作的代码:
确定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信道增益;以及
基于所述信道增益确定零空间,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零空间。
42.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可读媒体进一步包括用于进行以下操作的代码:
确定关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第一信道增益和关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第二信道增益;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信道增益和所述第二信道增益确定子空间,
其中所述空间为所述子空间,所述子空间经配置以增大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NR。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子空间经定义为H*(p×ggH+σ2I)-1,
其中H为所述第一信道增益,p为所述干扰信号的功率,g为所述第二信道增益,gH为g的厄米共轭,I为单位矩阵,且σ2为在接收器处的噪声的方差。
44.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包括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的不同天线集合接收的多个信号,且所述计算机可读媒体进一步包括用于基于所述接收的多个信号构建所述矩阵的代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3/766,099 US9001867B2 (en) | 2013-02-13 | 2013-02-13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interference in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 |
US13/766,099 | 2013-02-13 | ||
PCT/US2014/014928 WO2014126765A1 (en) | 2013-02-13 | 2014-02-05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interference in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75157A true CN105075157A (zh) | 2015-11-18 |
CN105075157B CN105075157B (zh) | 2019-03-29 |
Family
ID=50189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08269.2A Active CN105075157B (zh) | 2013-02-13 | 2014-02-05 | 用于管理全双工通信中的干扰的方法和设备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01867B2 (zh) |
EP (1) | EP2941838B1 (zh) |
JP (1) | JP6062572B2 (zh) |
KR (1) | KR101742895B1 (zh) |
CN (1) | CN105075157B (zh) |
WO (1) | WO2014126765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03141A (zh) * | 2016-12-21 | 2017-04-26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面向全双工双向中继系统的中继与天线联合选择方法 |
CN111095828A (zh) * | 2017-09-11 | 2020-05-01 | 美光科技公司 | 全双工装置到装置协同通信 |
US11206050B2 (en) | 2018-02-06 | 2021-12-21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Self interference noise cancellation to support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
US11258473B2 (en) | 2020-04-14 | 2022-02-22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Self interference noise cancellation to support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with neural networks or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
US11575548B2 (en) | 2017-03-02 | 2023-02-07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Wireless devices and systems including examples of full duplex transmission |
US11838046B2 (en) | 2019-09-05 | 2023-12-05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Wireless devices and systems including examples of full duplex transmission using neural networks or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
US11941518B2 (en) | 2017-08-31 | 2024-03-26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Cooperative learning neural networks and systems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578563B2 (en) | 2012-12-21 | 2020-03-03 | Carestream Health, Inc. | Phase contrast imaging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er |
EP3005809B1 (en) * | 2013-05-27 | 2023-01-25 | Taissa Research LLC |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 for devi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base station for same |
KR102284370B1 (ko) * | 2014-11-04 | 2021-08-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Fdr 전송을 지원하는 무선접속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JP6479190B2 (ja) * | 2014-12-17 | 2019-03-06 |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 ワイヤレス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全二重 |
US10038473B2 (en) * | 2015-01-30 | 2018-07-31 | Alcatel Lucent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ducing crosstalk via stabilized vectoring control |
WO2016195427A1 (ko) * | 2015-06-03 | 2016-12-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풀-듀플렉스(full-duplex)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 측정 기반 그룹핑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US10389509B2 (en) | 2015-07-30 | 2019-08-20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Multi-user, full duplex in-band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
US10547435B2 (en) | 2016-03-14 | 2020-01-28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Configuration and measurement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 and base station using the same |
CN105812083B (zh) * | 2016-04-13 | 2018-03-02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同时同频全双工系统中的射频快速自干扰抵消方法 |
WO2018191762A1 (en) * | 2017-04-13 | 2018-10-18 | Military Industry - Telecommunication Group (Viettel) | Method for decoding multi-user signals in massive mimo system |
US9942020B1 (en) * | 2017-04-26 | 2018-04-10 | Cisco Technology, Inc. | Minimum delay spatio-temporal filtering for interference rejection |
KR102369812B1 (ko) | 2017-12-21 | 2022-03-04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대역내 전이중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41669A (zh) * | 2006-04-06 | 2009-01-07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多天线系统中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 |
CN102404750A (zh) * | 2011-11-24 | 2012-04-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频率资源共享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2474346A (zh) * | 2009-07-23 | 2012-05-23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网络中的异步时分双工操作 |
US20120236736A1 (en) * | 2011-03-18 | 2012-09-20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Radio Coexistence with a System on an Adjacent Frequency Band Having a Time-Dependent Configur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540860A2 (en) * | 2001-11-16 | 2005-06-15 | Tensorcomm Incorporated |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ference matrix for a coded signal processing engine |
US6862456B2 (en) | 2002-03-01 | 2005-03-01 | Cognio,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ing range for multicas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JP4197482B2 (ja) * | 2002-11-13 | 2008-12-1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基地局の送信方法、基地局の送信装置及び通信端末 |
KR100575993B1 (ko) | 2003-08-07 | 2006-05-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송수신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사용자를 위한 스케쥴링 방법 및 장치 |
US7548592B2 (en) | 2004-07-02 | 2009-06-16 | James Stuart Wight |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KR100923913B1 (ko) | 2005-11-17 | 2009-10-2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사용자 간섭 제거 장치 및 방법 |
US7545893B2 (en) * | 2005-11-28 | 2009-06-09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Single antenna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via complement subspace projection in spatial-temporal expansion of noise estimation |
JPWO2010095429A1 (ja) | 2009-02-18 | 2012-08-2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ランク数設定方法 |
KR101301298B1 (ko) | 2009-11-30 | 2013-08-28 |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전이중 방식의 무선 중계기 및 그의 전자기파 수준의 간섭 제거 방법 |
KR101670946B1 (ko) | 2010-01-18 | 2016-10-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셀 다중 사용자 기반의 프리코딩 방법 및 통신 장치 |
KR20110093379A (ko) | 2010-02-12 | 2011-08-18 | 주식회사 팬택 | 채널상태정보 피드백 장치와 그 방법, 기지국, 그 기지국의 전송방법 |
JP5876041B2 (ja) | 2010-06-16 | 2016-03-02 | マーベル ワールド トレード リミテッド | ダウンリンクのマルチユーザのmimo構成のための代替フィードバックタイプ |
US9124475B2 (en) * | 2011-09-19 | 2015-09-01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for antenna arrays |
EP2764640B1 (en) * | 2011-10-07 | 2019-12-18 | BlackBerry Limited |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network |
-
2013
- 2013-02-13 US US13/766,099 patent/US9001867B2/en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2-05 WO PCT/US2014/014928 patent/WO2014126765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2-05 KR KR1020157025080A patent/KR10174289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2-05 JP JP2015557034A patent/JP606257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2-05 EP EP14707262.3A patent/EP2941838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2-05 CN CN201480008269.2A patent/CN10507515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41669A (zh) * | 2006-04-06 | 2009-01-07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多天线系统中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 |
CN102474346A (zh) * | 2009-07-23 | 2012-05-23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网络中的异步时分双工操作 |
US20120236736A1 (en) * | 2011-03-18 | 2012-09-20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Radio Coexistence with a System on an Adjacent Frequency Band Having a Time-Dependent Configuration |
CN102404750A (zh) * | 2011-11-24 | 2012-04-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频率资源共享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ited B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03141B (zh) * | 2016-12-21 | 2020-01-10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面向全双工双向中继系统的中继与天线联合选择方法 |
CN106603141A (zh) * | 2016-12-21 | 2017-04-26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面向全双工双向中继系统的中继与天线联合选择方法 |
US11575548B2 (en) | 2017-03-02 | 2023-02-07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Wireless devices and systems including examples of full duplex transmission |
US11894957B2 (en) | 2017-03-02 | 2024-02-06 | Lodestar Licensing Group Llc | Self-interference noise cancelation for full-duplex MIMO communications |
US11941516B2 (en) | 2017-08-31 | 2024-03-26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Cooperative learning neural networks and systems |
US11941518B2 (en) | 2017-08-31 | 2024-03-26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Cooperative learning neural networks and systems |
CN111095828B (zh) * | 2017-09-11 | 2021-12-28 | 美光科技公司 | 全双工装置到装置协同通信 |
US11387976B2 (en) | 2017-09-11 | 2022-07-12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Full duplex device-to-device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
CN114158077A (zh) * | 2017-09-11 | 2022-03-08 | 美光科技公司 | 全双工装置到装置协同通信 |
CN111095828A (zh) * | 2017-09-11 | 2020-05-01 | 美光科技公司 | 全双工装置到装置协同通信 |
US11552658B2 (en) | 2018-02-06 | 2023-01-10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Self interference noise cancellation to support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
US11206050B2 (en) | 2018-02-06 | 2021-12-21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Self interference noise cancellation to support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
US11973525B2 (en) | 2018-02-06 | 2024-04-30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Self interference noise cancellation to support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
US11838046B2 (en) | 2019-09-05 | 2023-12-05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Wireless devices and systems including examples of full duplex transmission using neural networks or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
US11569851B2 (en) | 2020-04-14 | 2023-01-31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Self interference noise cancellation to support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with neural networks or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
US11258473B2 (en) | 2020-04-14 | 2022-02-22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Self interference noise cancellation to support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with neural networks or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001867B2 (en) | 2015-04-07 |
KR20150119263A (ko) | 2015-10-23 |
WO2014126765A1 (en) | 2014-08-21 |
US20140226538A1 (en) | 2014-08-14 |
CN105075157B (zh) | 2019-03-29 |
EP2941838A1 (en) | 2015-11-11 |
KR101742895B1 (ko) | 2017-06-01 |
JP2016511986A (ja) | 2016-04-21 |
EP2941838B1 (en) | 2016-07-20 |
JP6062572B2 (ja) | 2017-0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75157A (zh) | 用于管理全双工通信中的干扰的方法和设备 | |
JP6732876B2 (ja) | 非直交多元接続のためのダウンリンク制御情報(dci)エンハンスメント | |
CN102668668B (zh) | 先进lte中依赖于子帧的传输模式 | |
KR101778481B1 (ko) | Lte tdd 에서의 tti-번들링 및 반영속적 스케줄링 동작 | |
US20170180020A1 (en) | Per-tone precoding for downlink mimo transmission | |
CN102687575B (zh) | 针对载波扩展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资源元素映射 | |
KR102197436B1 (ko) | Lte 셀룰러 시스템들에서 지연된 acks/nacks 를 스케쥴링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
JP5884003B1 (ja) | 混合マクロ−フェムト基地局ダウンリンク用のハイブリッド干渉アライメント | |
CN104937871A (zh) | 管理网络中的干扰 | |
CN104380643A (zh) | 用于辅助用户设备的网络信息 | |
CN107079416A (zh) | 管理用于协作上行链路传输的资源 | |
CN105009501B (zh) | 高阶调制的传输和处理 | |
CN104737468A (zh) | 针对使用d2d的lte中的中继站的新架构 | |
CN105207762A (zh) | 用于改进上行链路传输模式配置的方法和装置 | |
KR20200019785A (ko) | LTE에서 eIMTA를 위한 DAI 비트들의 효율적인 사용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US9071315B2 (en) | Interference signal diversity combining f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
CN104737594A (zh) | 用于用户装备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 |
US8908606B2 (en) | Opportunistic interference alignment for multi-cell multi-user uplink | |
CN104737595A (zh) |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4704787A (zh) | 针对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参考信号 | |
CN104335632A (zh) | 用于将保证比特率业务承载排除在lte ul流量控制之外的方法和装置 | |
JP2017507599A (ja) | 全二重通信の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 |
CN103959701A (zh) | 通过天线端口扩增来增加csi-rs开销 | |
CN104509192A (zh) | Lte 中epcfich 与epdcch 之间的交互 | |
CN104471971A (zh) | 针对降低复杂度实现的干扰信道的排序和处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