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63168B - 检测血液中游离上皮细胞器官来源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检测血液中游离上皮细胞器官来源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63168B
CN105063168B CN201510424257.4A CN201510424257A CN105063168B CN 105063168 B CN105063168 B CN 105063168B CN 201510424257 A CN201510424257 A CN 201510424257A CN 105063168 B CN105063168 B CN 1050631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ibody
microflute
blood
chip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242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63168A (zh
Inventor
施奇惠
邓宇亮
王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42425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631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63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63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63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631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检测血液中游离上皮细胞器官来源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微槽芯片和抗体负载玻璃片,所述微槽芯片上设有100‑10000个微槽用于容纳细胞,所述抗体负载玻璃片用于负载抗体微阵列,所述抗体微阵列包括至少4条相互独立的抗体条带,微槽与抗体微阵列匹配设置,使微槽所处对应位置包含每条抗体条带的至少一部分。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单细胞内多重蛋白的快速有效的检测,解决了血液中上皮细胞器官来源的检测问题。

Description

检测血液中游离上皮细胞器官来源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检测上皮细胞器官来源的方法,具体涉及检测血液中游离上皮细胞器官来源的装置。
背景技术
各种非传染性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中国已经进入高增长状态,而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很多重大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且治疗成本高昂,在给个体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的同时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预防这些重大疾病的发生以及对其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所谓早期发现是指在患者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或是在具有侵入性、对人体有损伤的检测方法发现之前就能够发现重大疾病的蛛丝马迹。血液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最好窗口,因为血液流经人体所有器官,从各器官分泌或者脱落的物质都在血液里汇聚、循环,最终到达人体其他部位或是通过尿液排到体外。这些分泌或脱落到血液中的物质就构成了健康检测或疾病检测的标志物,包括分子类标志物(DNA、蛋白质、代谢物、microRNA等)以及外泌体、细胞等。目前针对血液中游离的分子类标志物如DNA、蛋白质和代谢物检测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已经十分丰富,但对于血液中游离的从器官组织上脱落的稀有细胞的研究还非常稀少,而这些异常出现在血液中的稀有细胞常常与疾病密切相关。
血液中存在着一些从器官组织上脱落进入血液循环的稀有细胞,如循环肿瘤细胞、循环内皮细胞、循环上皮细胞等。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是指外周血中游离的血管内皮细胞,它是血管受损的标志,其数量可反映血管内皮受损的程度。Damani等报道了检测循环内皮细胞可用于临床预测急性心肌梗死(Damani etal.,Characterization of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 in 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Sci Transl Med 2012,vol.4,126ra33)。循环肿瘤细胞 (circulating tumorcells,CTC)是从肿瘤原位或转移灶上脱落并进入血液的细胞。根据经典的肿瘤转移理论,肿瘤细胞血行转移的大致步骤是原发灶肿瘤细胞的增殖,肿瘤细胞自原发灶脱离,降解基质,侵袭穿越细胞外基质和血管基底膜并进入血管成为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细胞是转移的直接来源,目前已有证据显示检测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数目可用于实体瘤患者的预后以及预测化疗的有效性,已进行的临床试验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细胞癌,黑色素瘤等。进一步研究显示运用CTC负荷可作为潜在预测指标来指导实体瘤患者的病程分期以及复发预测。需要注意的是,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一般针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主要通过上皮标志物(主要实体瘤都是上皮来源的)进行捕获。一般认为只有肿瘤细胞才能突破基底膜,侵袭穿越血管壁进入血液,因此在肿瘤患者血液中检测到的上皮来源的细胞就是肿瘤细胞并进行计数,因此目前对于循环肿瘤细胞的计数并不依赖与任何肿瘤特异性标志物或者基因突变检测。
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在良性疾病患者,甚至健康人的血液中也能检测到上皮来源的细胞。比如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中约三分之一的血液中可检出超过每毫升3个的上皮细胞,通过对转录因子PDX-1(Pancreatic and duodenal homeobox protein-1,胰岛素促进因子-1)的染色推测这些上皮细胞可能来自胰腺(Rhim et al.,Detection ofCirculating Pancreas Epithelial Cells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ysticLesions,Gastroenterology 2014,vol.146,p647-651)。一项针对良性结肠疾病患者的研究(Pantel et al.,Circulating Epithelial Cells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ColonDiseases,Clinical Chemisty,2012,vol.58,p936-940)发现一成以上患者血液中检出上皮细胞,但无法确认其器官来源。此外,约8%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活检呈阴性,非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良性的上皮细胞,且为PSA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前列腺特异抗原)阳性(Murray et al.,Circulating Prostate Cells Found in Men withBenign Prostate Disease Are P504S Negative: Clinical Implications,Journal ofOncology,2013,Article ID 165014)。最近的一项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研究发现168例COPD患者有8例检出血液中存在有上皮细胞,其中5例在之后的1-4年内被CT检出有肺结节,经手术切除后经病理诊断为IA期肺癌(4例腺癌,1例鳞状细胞癌),而没有检出上皮细胞的其他160例患者通过每年一次的CT检查随访五年没有发现有肺结节(Ilie et al.,“Sentinel”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llow Early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in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PLOS ONE 2014,vol.9,e111597)。以上这些研究反映了可以从患者良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中检测到上皮来源的细胞,在一些针对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中发现健康人对照组中也能在血液中检出少量的上皮细胞,但这些检测到的上皮细胞均无法准确判定其器官来源。由于在检出这些上皮细胞的时候没有任何临床证据证明患者体内存在肿瘤,因此这些细胞很可能是由于其所在器官损伤导致其脱落到血液中,这种损伤可能是炎症或者是其他病变,甚至可能是极微小的肿瘤病灶。
由于癌症是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据了恶性肿瘤的绝大部分,因此对于影像学方法(CT,PET-CT等)尚无法检测到肿瘤的患者血液内游离的上皮细胞良性/恶性的鉴定,以及其器官来源的鉴定对于癌症早期检测抑或是癌前病变的检测非常重要。虽然可以通过患者所患良性疾病的器官来推测,但这种推测并不可靠,而事实上很多患者同时患有不止一种的良性疾病,目前没有方法能够较准确、便宜的鉴定血液中检出的上皮细胞的器官来源。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方法能够从血液中检测循环上皮细胞并鉴定其器官来源,从而找到已经发生病变的器官,为下一步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进一步的,如果一些上皮细胞能够通过病理学或基因测序被鉴定为肿瘤细胞,则可以提示这些细胞来源的器官存在肿瘤病灶,从而能够实现癌症早期诊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血液中游离上皮细胞器官来源的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通过血液中的上皮细胞获知病变器官,并进一步辅助癌症早期检测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血液中游离上皮细胞的器官来源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血液样本中捕获上皮细胞,然后裂解所述上皮细胞释放其中蛋白,最后特异性识别至少4种具有器官特异性的蛋白标志物,通过检测所述蛋白标志物的表达量获知上皮细胞的器官来源。
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颁布的《原发灶不明转移癌诊治指南》中明确指出可以通过对转移灶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一系列器官特异性标志物的免疫组化检测来确定原发肿瘤的来源。大量基于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研究显示,可以通过一组不超过10个的器官特异性标志物高灵敏、高特异的鉴定转移肿瘤组织样本的原发来源,如Park等于2007年在《Arch Pathol Lab Med》杂志上发表的论文“Panels of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s help determine primary sites of metastaticadenocarcinoma”中指出,可以通过一组十个蛋白标志物(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 1(TTF-1),CDX2, CK20,CK7,MUC2,MUC5AC,SMAD4,estrogen receptor(ER),gross cystic disease fluid protein 15(GCDFP-15))来鉴定原发于结肠、胃、乳腺、肺、卵巢、胰胆管等多处的转移肿瘤病灶的来源。
进一步的,所述上皮细胞的捕获方法为通过捕获抗体与上皮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所述捕获抗体选自EpCAM、EGFR、HER2和MUC1的抗体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捕获抗体负载在免疫磁珠上。不同于临床的病理组织样本,血液中的循环上皮细胞数目极其稀少,甚至可少至一个,因此确保在检测过程中稀有细胞不被损失至关重要,通过免疫磁珠可以有效控制被捕获的上皮细胞不受损失。
进一步的,除了特异性识别蛋白标志物外,还特异性识别白细胞标志物和内皮细胞标志物,通过白细胞标志物和内皮细胞标志物的表达量筛除捕获的白细胞和内皮细胞。值得注意的是,从血液中分离上皮细胞的过程中常常会非特异性的引入包括白细胞及其他稀有细胞在内的“杂质“细胞,比如癌症患者血液中一种常见的稀有细胞是内皮细胞(M.Kawaishi et al.,"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 in Non-small Cell Lung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Carboplatin and Paclitaxel",Journal of ThoracicOncology,2009,vol 4,p208-213),因此在鉴定上皮细胞的器官来源的同时必须排除其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可能性。
进一步的,所述蛋白标志物选自TTF-1、GCDFP-15、CDX2、CK7、CK20、 SMAD4和CEA中的4种或4种以上,所述白细胞标志物为CD45,所述内细胞标志物为CD146和CD105中的1种或1种以上。
进一步的,采用双抗夹心法检测所述蛋白标志物的表达量。
不同于临床的病理组织样本,血液中的循环上皮细胞数目极其稀少,甚至可少至一个,因此对如此稀少的细胞进行多个的蛋白检测不仅须有单细胞蛋白组的检测工具,更重要的是确保在检测过程中稀有细胞不被损失,这在技术上是巨大的挑战,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
所述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包括微槽芯片和抗体负载玻璃片,所述微槽芯片上设有100-10000个微槽用于容纳细胞,所述抗体负载玻璃片用于负载抗体微阵列,所述抗体微阵列包括至少4条相互独立的抗体条带,微槽与抗体微阵列匹配设置,使微槽所处对应位置包含每条抗体条带的至少一部分。每条抗体条带内可以不负载或负载一种蛋白识别抗体,形成一组抗体微阵列,这样微槽处均有一组完整的抗体微阵列,微槽内的蛋白可以被一组蛋白识别抗体所捕获,实现多重蛋白的检测。另外,由于分离出的细胞数目极其稀少,因此需确保每个微槽中只有至多一个细胞,所以芯片上微槽数目足够多能够确保每个微槽中只有1个或者0个细胞。
采用所述装置进行血液中上皮细胞器官来源检测过程为:捕获的待测上皮细胞被引导入微槽内,在微槽内被裂解释放出蛋白,将负载抗体的负载玻璃片覆盖在微槽芯片上,微槽变为微室,由于微室中包括完整的一组抗体微阵列,各个蛋白识别抗体与相应的蛋白特异性结合,就能够实现单个细胞内多重蛋白的提取,然后从抗体负载玻璃片上洗脱并进行检测,比如可以通过双抗夹心法检测,最终可以获知待测上皮细胞的器官来源。
进一步的,所述微槽的体积为1纳升以下。对于在单细胞尺度上检测细胞内多重蛋白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在一个非常小的微槽内将单个细胞裂解,释放其中的蛋白,虽然单个细胞内所含蛋白标志物的绝对分子数很少,但由于微槽体积极小,因此蛋白标志物的浓度较高,只要蛋白标志物的浓度能够高于负载的蛋白识别抗体的检测限,蛋白标志物就能够被检测。
进一步的,所述微槽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形或椭圆形,优选长方形。设置为长方形时,延微槽长边可以依次排列更多的微通道,也就是可以一次进行更多重蛋白的提取和检测。
进一步的,所述微槽在微槽芯片上呈矩阵式排布。
进一步的,所述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还包括磁场,所述磁场用于控制稀有细胞进入微槽。设置磁场后,负载免疫磁珠的捕获抗体与待测上皮细胞特异性结合,将其结合体悬液滴加在微槽芯片上时,部分上皮细胞直接进入了微槽中,部分则可能位于微槽之间,这时可通过磁场引导这部分位于微槽之间的上皮细胞向某一方向移动进入微槽。
进一步的,所述磁场由设置在微槽芯片下部的磁铁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相互独立的抗体条带相互平行排布。
进一步的,所述抗体条带的宽度为10至100微米。
进一步的,通过抗体负载芯片完成在所述抗体负载玻璃片上抗体微阵列的负载,所述抗体负载芯片是模板芯片与抗体负载玻璃片通过热键合得到的微流控芯片。当然,抗体微阵列也可以通过点样的方式直接点在玻璃片表面,但是这样点出的抗体点的尺寸很大,一般要150微米以上,因此就限制了可以排布的抗体条带的数量,也就是限制了多重蛋白识别的蛋白数量,而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抗体负载芯片则可以解决这一技术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模板芯片上设有与设计的抗体条带位置一一对应的微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抗体负载玻璃片进行了聚赖氨酸表面修饰。抗体在抗体负载芯片的微通道中通过与抗体负载玻璃片表面修饰的聚赖氨酸相互作用而固定在抗体负载玻璃片表面,完成负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或实用价值:
(1)目前仅有对癌症患者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其实质也是分离血液中上皮来源的细胞并通过免疫染色(DAPI/CK/CK45)将其与血细胞以及细胞碎片区分开,事实上这种检测并没有检测任何肿瘤特异性标志物或器官特异性标志物,因此无法确定所分离到的上皮来源的细胞是良性的上皮细胞还是恶性上皮细胞(即肿瘤细胞)以及是从哪个器官来的上皮细胞。但是,由于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一般都是针对已经临床诊断为癌症的患者进行的,比如肺癌患者,从其血液中检测到的上皮来源的细胞一般直接默认为是肿瘤细胞且是肺癌的肿瘤细胞。但是,对于尚未临床诊断为癌症的患者,甚至表面健康的人,并不存在上述的线索,当我们从血液中分离到了上皮来源的细胞时,首先需要搞清这些细胞是从哪个器官来的,也就是进行器官来源的定位,其次是需要检测这些上皮细胞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肿瘤细胞),因此对于非癌症患者甚至健康人血液中上皮细胞的检测与癌症患者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有着本质不同。但目前还没有从血液中检测上皮细胞来源的技术,而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则适时的填补了这一技术空白。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鉴定从血液中分离到的游离的上皮细胞的器官来源,从而迅速、有效的确定病变的器官,进一步再对该上皮细胞测序可以确认该细胞是良性还是恶性的,从而确定病变的性质。
(2)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除了可以通过蛋白标志物对血液中游离的循环上皮细胞的器官来源进行鉴定,还可以通过蛋白标志物对相关的药物靶点进行鉴定,如过表达的EGFR、HER2、PD-L1等,这些表面标志物的过表达往往与针对这些表面标志物的靶向药物(小分子抑制剂、单抗等)的疗效相关,因此通过单细胞蛋白组检测除了确定上皮细胞的器官来源,还能鉴定潜在的药物靶点。如果这些上皮细胞经测序鉴定为肿瘤细胞,那么来自表面标志物的药物靶点信息就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线索。
(3)本发明提供的了一个针对数目极少的稀有细胞进行单细胞尺度上多重蛋白的检测装置,其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单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数目极少的细胞进行检测,确保在检测过程中不会损失珍贵的稀有细胞,从而解决了目前困扰稀有细胞检测的瓶颈。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单细胞内多重蛋白的快速有效的检测,解决了血液中上皮细胞器官来源的检测问题,使得癌症的早期诊断更精确,更便捷,该方法和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市场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微槽芯片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微槽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述抗体微阵列的A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微室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所述抗体负载芯片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2上皮细胞多重器官特异性蛋白标志物检测过程示意图。
图中所示:
11-微槽芯片,12-磁铁,13-抗体负载玻璃片,14-微槽,15-抗体微阵列,16- 抗体条带,17-微室,18-模板芯片,19-微通道,191-入口,192-出口;
21-捕获抗体,22-免疫磁球,23-上皮细胞,24-吸水滤纸,25-塑料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包括微槽芯片 11、磁铁12和抗体负载玻璃片13。
如图2所示,所述微槽芯片11上设有3220(35×92)个体积为1纳升,矩阵排列的微槽14。如图3所示,单个微槽14的横截面为长方形,长为800微米、宽为50微米、深为25微米,微槽14的横向间距为200微米,纵向间距为50微米。制作时先在菲林基底上打印掩膜,通过光刻工艺获得光刻胶模板,然后以光刻胶模板为模板倒模制备PDMS材质的芯片,即微槽芯片11。
如图1所示,所述抗体负载玻璃片13上负载有抗体微阵列15,所述抗体微阵列15是与矩阵排列的微槽14相匹配的蜿蜒连续的一个阵列。如图4所示,所述抗体微阵列15由平行排布的抗体条带16构成,由于微槽14长度为800微米,因此设计抗体条带16的宽度为20微米,相邻两个抗体条带16的间隔为30 微米,因此共计16条抗体条带16,可以负载多种蛋白识别抗体。
如图5所示,负载了抗体微阵列15的抗体负载玻璃片13与微槽芯片11上下设置时,抗体负载玻璃片13与微槽14构成若干微室17,平行排布的16条抗体条带均有部分位于微室17内。
如图6所示,所述抗体负载玻璃片13抗体微阵列15通过抗体负载芯片完成,所述抗体负载芯片是模板芯片18与抗体负载玻璃片13通过热键合得到的微流控芯片,所述模板芯片18的材质为PDMS,所述抗体负载玻璃片13进行了聚赖氨酸表面修饰。所述模板芯片18上设有与设计的抗体条带16位置一一对应的微通道19。每条微通道19的一端设有入口191,另一端设有出口192,共计16个入口191和16个出口192,抗体可通过入口191流入,从出口192流出,流经微通道19时抗体吸附在抗体负载玻璃片13下表面上,然后吹干后,取下抗体负载玻璃片13,完成抗体的负载,在抗体负载玻璃片13上形成所需的抗体微阵列15。
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来说明上述装置是如何实现单细胞蛋白检测的灵敏度,若目标蛋白分子量为40000,抗体的检测限为10pg/mL,微室17的体积为 1nL,则灵敏度约为150个分子,也就是说只要单个细胞裂解后释放出超过150 个分子的蛋白即可被检测到。
实施例2人外周血中循环上皮细胞多重器官特异性蛋白标志物的检测
为了鉴定从血液中分离到的上皮细胞的器官来源,本实施例设计一组通过8 种具有器官特异性的蛋白标志物进行鉴定。
将浓度为0.5mg/mL的蛋白识别抗体anti-TTF-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anti-GCDFP-15(gross cystic disease fluid protein 15)、anti-CDX2、anti-CK7、anti-CK20、anti-SMAD4、anti-CEA、anti-CD45、anti-CD105(或anti-CD146) 以及单链多核苷酸M分别通入实施例1中所述抗体负载芯片的不同微通道19 中。其中anti-TTF-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 1)、anti-GCDFP-15(gross cystic disease fluidprotein 15)、anti-CDX2、anti-CK7、anti-CK20、anti-SMAD4和 anti-CEA用于特异性结合具有器官特异性的蛋白标志物,anti-CD45用于特异性结合白细胞标志物,anti-CD105(或anti-CD146)用于特异性结构内皮细胞标志物,单链多核苷酸M用于指示抗体微阵列开始位置。完全注满后用空气吹干,然后将模板芯片18从抗体负载玻璃片13上揭下,负载有抗体微阵列15的抗体负载玻璃片13随后使用3%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封闭,并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和纯水清洗后吹干,4度保存,该抗体微阵列需在一周内使用。
取2毫升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胃溃疡或其他慢性胰腺、结肠疾病患者的外周血样本。如图7所示,首先,加入负载有捕获抗体21的免疫磁球22,所述捕获抗体21为EpCAM、EGFR、HER2和/或MUC1,血样中游离的上皮细胞23可以通过与捕获抗体21特异性结合并通过磁场从血液中分离出来,最终重悬于约200微升的Hank平衡盐溶液(HBSS)中。将上述细胞悬液加于微槽芯片 11上使细胞自然沉降;然后,在磁铁12的作用下,上皮细胞23进入微槽14中,若未进入微槽14可适当移动磁铁12操纵上皮细胞23全部进入微槽14中,用显微镜上的CCD对微槽芯片11拍照以确定每个微槽14中所包含细胞的数目;接着,保持磁场,用吸水滤纸24覆盖于微槽芯片11上吸去微槽14内大部分液体;之后,在微槽芯片11上加入含有蛋白酶抑制剂的浓缩的细胞裂解液(2X),用塑料薄膜25小心的将高于微槽14的裂解液除去;再将负载了抗体微阵列15 的抗体负载玻璃片13对齐并贴合在微槽芯片11上,用夹子夹紧固定,从而构成了一组封闭的、体积为1纳升的微室17,每个微室17中具有一组完整的抗体组。
上皮细胞23在微室17中被裂解,可适当超声以释放细胞核内的蛋白,被释放的细胞质、细胞核以及细胞膜上的蛋白与抗体负载玻璃片13上的抗体微阵列15共孵育,蛋白标志物被蛋白识别抗体所捕获。最后将整个芯片浸没于PBS 中揭开微槽芯片11并对抗体负载玻璃片13进行清洗,之后与荧光标记的二抗共孵育完成对这组器官特异性蛋白的双抗夹心法检测。其检测结果可以通过 Genepix 4400A芯片扫描仪读出,因此可以得到TTF-1、GCDFP-15、CDX2、CK7、 CK20、SMAD4、CEA、CD45和CD105(或者CD146)等九种标志物表达的量,由此可推断细胞的器官来源。
实施例3循环上皮细胞器官来源的鉴定
采用实施例2的方法对200例血液中存在上皮细胞的具有肺部(100例)、胃部(30例)、结肠(30例)、卵巢(10例)、胰腺(10例)以及乳腺(20例) 恶性病变患者的样本进行了检测与器官来源鉴定。
将蛋白标志物检测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合已有的关于器官特异性标志物的生物学知识以及病人所患恶性病变器官的位置,得到如下上皮细胞器官定位的基于蛋白的鉴定方法。
首选,将检测结果中CD45+的细胞(为白细胞)、CD105+(或CD146+)的细胞(为内皮细胞)的数据去除;
然后,根据表一规律获得上皮细胞来源结果。
表一

Claims (11)

1.一种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槽芯片和抗体负载玻璃片,所述微槽芯片上设有100-10000个微槽用于容纳细胞,所述抗体负载玻璃片用于负载抗体微阵列,所述抗体微阵列包括至少4条相互独立的抗体条带,微槽与抗体微阵列匹配设置,使微槽所处对应位置包含每条抗体条带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槽的体积为1纳升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槽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形或椭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槽的横截面为长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槽在微槽芯片上呈矩阵式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磁场,所述磁场用于控制稀有细胞进入微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互独立的抗体条带相互平行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体条带的宽度为10至100微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抗体负载芯片完成在所述抗体负载玻璃片上抗体微阵列的负载,所述抗体负载芯片是模板芯片与抗体负载玻璃片通过热键合得到的微流控芯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芯片上设有与设计的抗体条带位置一一对应的微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血液中稀有细胞蛋白组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体负载玻璃片进行了聚赖氨酸表面修饰。
CN201510424257.4A 2015-07-17 2015-07-17 检测血液中游离上皮细胞器官来源的装置 Active CN1050631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24257.4A CN105063168B (zh) 2015-07-17 2015-07-17 检测血液中游离上皮细胞器官来源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24257.4A CN105063168B (zh) 2015-07-17 2015-07-17 检测血液中游离上皮细胞器官来源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63168A CN105063168A (zh) 2015-11-18
CN105063168B true CN105063168B (zh) 2019-01-18

Family

ID=54492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24257.4A Active CN105063168B (zh) 2015-07-17 2015-07-17 检测血液中游离上皮细胞器官来源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631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18707B (zh) * 2015-12-25 2019-05-21 广州瑞博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细胞粘附分子的抗体芯片试剂盒
CN106841037A (zh) * 2017-03-14 2017-06-13 骏实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磁性物质捕获分析装置及其应用
US20200278347A1 (en) * 2017-05-24 2020-09-03 Universidad De Granada Isolation of cells of epithelial origin circulating in peripheral blood
CN110499251A (zh) * 2018-05-17 2019-11-26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高通量多参数的单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分析芯片及应用
CN108620144A (zh) * 2018-07-10 2018-10-09 南京宝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wb实验中的微流体芯片
CN113009144B (zh) * 2020-06-17 2023-07-21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抗体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CN113009138B (zh) * 2020-06-17 2022-08-30 山东大学 一种用于乳腺癌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试剂盒及方法
CN112391263B (zh) * 2020-11-18 2022-05-27 深圳市儿童医院 一种神经母细胞瘤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芯片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5471A (zh) * 2009-08-21 2011-03-30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高迁移率族蛋白b2用作肝细胞癌标志物的应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5471A (zh) * 2009-08-21 2011-03-30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高迁移率族蛋白b2用作肝细胞癌标志物的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anels of 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s Help Determine Primary Sites of Metastatic Adenocarcinoma;Seog-Yun Park et al;《Arch Pathol Lab Med》;20071031;第131卷;摘要,评论部分,表3 *
稀有细胞的单细胞基因突变检测;孙帅;《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20141201;摘要,第8页第1.4.1节,第50-53页第3.3节,第63页第4.6节,第66页讨论部分,图3-17、图3-18、图3-1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63168A (zh) 2015-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63168B (zh) 检测血液中游离上皮细胞器官来源的装置
US11237169B2 (en) Ratio based biomarker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Ye et al. Advances in nanotechnology for cancer biomarkers
Huang et al. A colorful future of quantitative pathology: validation of Vectra technology using chromogenic multiplexed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prostate tissue microarrays
Lu et al. NanoVelcro Chip for CTC enumeration in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US8557602B2 (en)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distinguishing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Patel et al. DSG3 as a biomarker for the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occult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oral cancer using nanostructured immunoarrays
Xu et al. Quantum dot-based, quantitative, and multiplexed assay for tissue staining
Kim et al. One-step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ovarian cancer using enhanced fluorescent silica nanoparticles
Zhang et al. The precise diagnosis of cancer invasion/metastasis via 2D laser ablation mass mapping of metalloproteinase in primary cancer tissue
CN102445539A (zh) 一种应用于肝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的抗体芯片及试剂盒
Xu et al. YAP Levels Combined with Plasma CEA Levels Are Prognostic Biomarkers for Early‐Clinical‐Stage Patients of Colorectal Cancer
Tomiyama et al. EphA2 on urinary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s a novel biomarker for bladder cancer diagnosis and its effect on the invasiveness of bladder cancer
Jiang et al. Evaluation of chromosome 17 polysomy in breast cancer by FISH analysis of whole nuclei, and its clinico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Gautam et al. Mucins as potential biomarker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Alija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urine biomarkers to improve eligibility for prostate biopsy and detect high-grade prostate cancer
Lu et al. Rapid Evaluation of Lung Adenocarcinoma Progression by Detecting Plasma Extracellular Vesicles with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s
Ali et al. Role of P53, E-cadherin and BRAF as predictors of regional nodal recurrence for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Marrero et al. Translating pharmacodynamic biomarkers from bench to bedside: analytical validation and fit-for-purpose studies to qualify multiplex immunofluorescent assays for use on clinical core biopsy specimens
CN107271672B (zh) 外泌体p-ERK在制备结直肠癌诊断产品中的应用
Zhao et al. Validation of novel molecular imaging targets identified by functional genomic mRNA profiling to detect dysplasia in Barrett’s esophagus
CN108026584B (zh) 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用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组及利用其的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方法
Patriotis et al. Molecular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of Cancer
Peng et al. Detection of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in gastric carcinomas using quantum dot-based 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
Xu et al. Development of a colloidal gold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for rapid detection of CYFRA 21-1 in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thyroid canc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