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35003A - 汽车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救生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35003A CN105035003A CN201510410058.8A CN201510410058A CN105035003A CN 105035003 A CN105035003 A CN 105035003A CN 201510410058 A CN201510410058 A CN 201510410058A CN 105035003 A CN105035003 A CN 1050350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sh rod
- automobile
- life jacket
- lifesaving device
- horizon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16—Fall in wa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救生装置,包括救生衣、供氧装置、以及吸气管,所述救生衣内部为一个连通的可存储气体的囊体,所述供氧装置包括压缩氧气存储瓶、单向阀、以及穿刺装置,所述单向阀与所述囊体连通,所述穿刺装置夹设于所述单向阀与所述压缩氧气存储瓶之间且分别与所述单向阀与所述压缩氧气存储瓶密封连接,所述压缩氧气存储瓶的瓶口封闭有密封膜,所述穿刺装置用于穿刺所述密封膜而使所述压缩氧气存储瓶中的压缩氧气冲过所述单向阀流入并充满所述囊体,所述吸气管设置于所述救生衣前部上方且与所述囊体连通,所述吸气管内设置有阀体,所述阀体可通过挤压所述吸气管而控制所述吸气管与外界的连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汽车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汽车事故的频发。汽车落水事故作为汽车事故的一种,近年来尤其受到人们的关心,究其原因是:汽车脱离正常行驶的路面到落入水中通常发生在较短时间内,车内乘员往往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和身体准备,而造成措手不急很难自救;汽车落水时如车窗处于关闭状态,则汽车落水后车门难以打开,从车内逃出相当困难,当车内氧气逐渐被消耗后,乘员将面临窒息的危险;汽车落水时如车窗为打开状态,则水会迅速进入车内,同时车内空气会快速被水挤出,可能造成乘员更加惶恐;对于不熟水性的人,即使能逃出车内,也往往会溺亡。目前,汽车并没有配备汽车救生装置,故在突发汽车落水事故时,车内乘员很难进行自救。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仅可在突发汽车落水事故时保护车内乘员得以自救,而且还可在汽车发生地面意外事故而冒有浓烟或毒气等可致窒息气体时自救使用的汽车救生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救生装置,包括救生衣、供氧装置、以及吸气管,所述救生衣内部为一个连通的可存储气体的囊体,所述供氧装置包括压缩氧气存储瓶、单向阀、以及穿刺装置,所述单向阀与所述囊体连通,所述穿刺装置夹设于所述单向阀与所述压缩氧气存储瓶之间且分别与所述单向阀与所述压缩氧气存储瓶密封连接,所述压缩氧气存储瓶的瓶口封闭有密封膜,所述穿刺装置用于穿刺所述密封膜而使所述压缩氧气存储瓶中的压缩氧气冲过所述单向阀流入并充满所述囊体,所述吸气管设置于所述救生衣前部上方且与所述囊体连通,所述吸气管内设置有阀体,所述阀体可通过挤压所述吸气管而控制所述吸气管与外界的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吸气管呈倒置的L型,吸气管包括竖直管体和水平管体,所述竖直管体与囊体连通,所述水平管体内设置有所述阀体。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包括环片、阀芯、连接杆、以及挡片,所述环片设置于所述水平管体的出气端处且同轴地向内凸出于所述水平管体,所述环片的中心形成一小于所述水平管体内径的出气口,所述阀芯与所述水平管体同轴设置,所述阀芯远离于所述出气口的一端通过斜向的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水平管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挡片同轴地固定于所述阀芯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上且所述挡片垂直于所述阀芯,所述挡片的直径大于所述出气口的直径且小于所述水平管体的内径,所述挡片的外侧抵靠于所述环片的内侧,使得吸气管保持密封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穿刺装置包括管体、刺针、拉线、销轴、以及弹簧,所述管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瓶口以及所述单向阀的进气口可拆卸连接,所述刺针设置于所述管体内,所述刺针的针头靠近并朝向所述瓶口,所述刺针中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刺针通过第一通孔穿设于所述销轴上,所述刺针可绕所述销轴转动,所述销轴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管体的内壁,所述刺针的端部与所述管体的内壁间设置有所述弹簧,所述拉线固定于所述刺针的端部并沿所述弹簧方向延伸至所述管体外;拉动所述拉线而带动所述刺针绕所述销轴,所述刺针的针头刺破所述瓶口的所述密封膜而使得氧气流入所述囊体。
进一步地,所述穿刺装置包括管体、刺针、第一推杆、第二推杆、拉线、导向结构、以及弹簧,所述管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瓶口以及所述单向阀的进气口可拆卸连接,所述导向结构设置于靠近所述瓶口一端的所述管体内,所述导向结构设置有导向孔,所述刺针穿设于所述导向孔中且可沿所述导向孔移动,所述刺针的针头靠近并朝向所述瓶口,所述刺针的尾部与所述第一推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推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管体内壁铰接,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推杆第二端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管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拉线固定于所述第一推杆的第二端上并延伸至所述管体外;当未拉动所述拉线时,所述弹簧处于静止状态,所述第一推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推杆的第一端在所述弹簧作用下向上翘起。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结构为板状或柱状结构,所述导向结构的中部设置有所述导向孔,所述导向孔的轴向平行于所述管体的轴向,所述导向结构的两侧与所述管体的内壁具有一定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下方的所述第一推杆的第二端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拉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通孔中;所述弹簧下方的所述管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拉线的另一端从所述通孔穿出至所述管体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可拆卸连接为螺纹连接或插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和卡扣,所述救生衣本体为双层马夹状结构且边缘密封通体连通形成密封的存储气体的所述囊体,所述卡扣设置于所述救生衣本体的前侧对襟之间,所述卡扣用于将所述救生衣本体固定于乘员身体上而不脱落。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至少为两个且竖直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救生装置还包括救生锤,所述救生锤用于不便开启车门或车窗时砸碎汽车车窗玻璃而逃离汽车,所述救生锤通过松紧带固定于所述救生衣上。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上述汽车救生装置,不仅可在突发汽车落水事故时保护车内乘员得以自救,而且还可在汽车发生地面意外事故而冒有浓烟或毒气等可致窒息气体时进行自救,汽车救生装置为汽车乘员提供了安全保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汽车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穿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穿刺装置处于穿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水平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水平管体处于挤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1是本发明的汽车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穿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穿刺装置处于穿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水平管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水平管体处于挤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救生装置100包括救生衣10、供氧装置20、吸气管30、以及救生锤40。
救生衣10包括救生衣本体12和卡扣14。
救生衣本体12为双层马夹状结构且边缘密封通体连通形成一个密封的存储气体的囊体15。救生衣本体12采用耐高温材料如涂敷防火涂层的尼龙材料制成,使得救生衣本体12不仅可在落水救生使用同时可在高温环境如在汽车发生路面火灾事故中使用。
卡扣14设置于救生衣本体12的前侧对襟13之间,且卡扣14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救生衣本体12前侧对襟13相邻的两边上,卡扣14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卡扣14竖直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卡扣14为两个。卡扣14用于将救生衣本体12固定于乘员身体上而不会脱落。
供氧装置20包括压缩氧气存储瓶22、单向阀24、以及穿刺装置26。
压缩氧气存储瓶22的瓶口222封闭有密封膜224,密封膜224可防止压缩氧气存储瓶22的压缩氧气在不使用时外漏,压缩氧气存储瓶22可采用钢瓶、铝合金制成。压缩氧气存储瓶22一般固定于救生衣10的下端。
穿刺装置26包括管体261、刺针262、第一推杆263、第二推杆264、拉线265、导向结构266、以及弹簧268。
管体261的两端分别与压缩氧气存储瓶22的瓶口222以及单向阀24的进气口242可拆卸地密封连接。具体地,管体261的一端与瓶口222螺纹连接于一体,螺纹间涂覆有胶层(图未示),胶层可保证管体261与瓶口222的密封性,管体261的另一端与进气口242插接连接于一体,管体261的另一端与进气口242之间设有密封套(图未示),插接连接或螺纹连接的结构不仅便于拆卸更换压缩氧气存储瓶22和穿刺装置26,还可为减轻在水中负重而将压缩氧气存储瓶22和/或穿刺装置26与救生衣10快速分离。还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管体261的两端与瓶口222以及进气口242的连接均采用螺纹连接或插接连接。
导向结构266为中部设置有导向孔2662的板状或柱状结构,导向结构266设置于靠近瓶口222一端的管体261内,导向孔2662的轴向平行于管体261的轴向,导向结构266的两侧与管体261的内壁具有一定间隙,该间隙可以允许压缩氧气存储瓶22中的氧气通过。刺针262设置于管体261内,刺针262的针头靠近并朝向瓶口222,刺针262穿设于导向孔2662中且可沿导向孔2662的轴向移动,刺针262的尾部远离瓶口222,刺针262的尾部与第一推杆263的第一端铰接连接,第一推杆263的第二端与第二推杆264的第一端铰接连接,第二推杆264的第二端远离瓶口222,第二推杆264的第二端与管体261内壁铰接连接。弹簧268的一端与第一推杆263第二端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推杆263的第二端的上表面与弹簧268的一端固定连接,弹簧268向上延伸,弹簧268的另一端与管体261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推杆263的第二端设置有通孔2632,拉线265的一端固定于通孔2632中。还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弹簧268的一端与第二推杆264第一端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同时,拉线265的一端与第二推杆264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为了使得拉线265延伸至管体261外,弹簧268下方的管体261上设置有通孔2612,拉线265的另一端从通孔2612穿出至管体261的外部。进一步地,通孔2612与拉线265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图未示),密封垫可保证拉线265与通孔2612之间密封。
当未拉动拉线265时,弹簧268处于静止状态,第一推杆263的第二端和第二推杆264的第一端在弹簧268作用下向上翘起,第一推杆263和第二推杆264沿着刺针262轴向的长度较短;当向下拉动拉线265时,拉线265拉动第一推杆263的第二端和第二推杆264的第一端竖直下移并逐渐接近刺针262轴向方向,第一推杆263和第二推杆264沿刺针262轴向的长度变长,由于第二推杆264的第二端仅可绕铰接点轴向旋转,故使得第一推杆263的第一端向瓶口222移动而带动刺针262沿导向孔2662轴向向瓶口222移动并刺破密封膜224。
单向阀24的进气口242与穿刺装置26的管体261的一端连通,单向阀24的出气口244与救生衣10的囊体15连通,单向阀24仅可向囊体15的一侧开启。
吸气管30呈倒置的L型,吸气管30设置于救生衣10前侧对襟13上方且与救生衣10的囊体15连通。吸气管30为胶体或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软管。
具体地,吸气管30包括竖直管体32和水平管体34,竖直管体32的下端为进气端与救生衣10的囊体15连通,竖直管体32的上端与水平管体34的一端连通,水平管体34的另一端为出气端可含入嘴中。
水平管体34中设置有阀体36,阀体36包括环片362、阀芯364、连接杆366、以及挡片368。阀体36采用轻质、柔性的胶体或高分子材料制成。
环片362为环形片状结构,环片362设置于水平管体34的出气端处且同轴地向内凸出于水平管体34,环片362中心形成一个小于水平管体34内径的出气口363。阀芯364呈杆状结构,阀芯364于水平管体34内,阀芯364与水平管体34同轴设置,阀芯364远离出气口363的一端通过斜向的连接杆366与水平管体34的内壁固定连接,连接杆366至少为两个且对称设置。挡片368于环片362内,挡片368固定于阀芯364靠近出气口363的一端上且挡片368垂直于阀芯364,挡片368与阀芯364同轴,挡片368的大小大于环片362中心形成出气口363的大小且小于水平管体34的内径,在本实施例中,挡片368为圆形。当阀芯364不受外力时,挡片368的外侧抵靠于环片362的内侧,使得吸气管30保持密封状态;当触压连接杆366外部的水平管体34时,而使得连接杆366相向靠近且连接杆366趋向于水平,由于连接杆366与水平管体34和阀芯364均为固定连接,故连接杆366与水平管体34的连接位置不动,连接杆366远离出气口363的一端带动阀芯364向远离出气口363的一侧移动,挡片368在阀芯364的带动下与环片362相分离而使得吸气管30与外界连通,即乘员可通过含入水平管体34而呼吸到囊体15内部的氧气。
救生锤40用于不便开启车门或车窗时砸碎汽车车窗的钢化玻璃而逃离汽车。救生锤40通过松紧带固定于救生衣10上,一般救生锤40固定于救生衣本体12前侧对襟13的下部而便于拿取。救生锤40也可通过其他便于拿取的方式固定于救生衣10上。
汽车救生装置100在未使用时,卡扣14处于未扣合状态,折叠(先折后卷)汽车救生装置100后通过尼龙自粘带将其粘在车内任何可顺手拿取到的位置,例如粘贴在座椅前侧下方。
参见图1至图5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的汽车救生装置100的操作步骤和工作原理如下:
当汽车落入水中时,车内乘员拿取座椅前侧下方的汽车救生装置100,迅速拉动穿刺装置26的拉线265,拉线265拉动第一推杆263的第二端和第二推杆264的第一端竖直下移并接近刺针262轴向方向,第二推杆264的第二端仅可绕铰接点轴向旋转刺针262轴向,第一推杆263的第一端向瓶口222移动,同时第一推杆263的第一端带动刺针262沿导向孔2662轴向移动而接近瓶口222并刺破密封膜224,压缩氧气存储瓶22内氧气瞬间流出,并通过氧气流强压推开单向阀24而流入救生衣10的囊体15中,囊体15充满氧气,囊体15的氧气与压缩氧气存储瓶22的氧气;同时,乘员迅速将救生衣10穿入身体上,再将卡扣14扣合固定于身体上;当车内供氧不足时,将吸气管30的水平管体34含入口中,通过牙齿咬合阀体36外部的水平管体34而使得吸气管30与乘员的口腔连通进行氧气供应;如车门窗落水时未关闭状态,则可取下固定于救生衣10上的救生锤40砸破乘员临近的玻璃窗而从车窗逃出,在充气的救生衣10的浮力作用下乘员可自动上浮止水面等待救援或自行爬上岸;如车门或车窗落水时为开启状态,乘员可待水漫入车内后,从车门或车窗逃出,在充气的救生衣10的浮力作用下乘员可自动上浮止水面等待救援或自行爬上岸。
另外,当汽车在地面上发生意外事故而冒有浓烟或毒气等可致窒息气体时,车内乘员也重复上述操作而可通过汽车救生装置100进行自救,并逃离现场。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上述汽车救生装置100,不仅可在突发汽车落水事故时保护车内乘员得以自救,而且还可在汽车发生地面意外事故而冒有浓烟或毒气等可致窒息气体时进行自救,汽车救生装置100为汽车乘员提供了安全保障。
在本发明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在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救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救生装置(100)包括救生衣(10)、供氧装置(20)、以及吸气管(30),所述救生衣(10)内部为一个连通的可存储气体的囊体(15),所述供氧装置(20)包括压缩氧气存储瓶(22)、单向阀(24)、以及穿刺装置(26),所述单向阀(24)与所述囊体(15)连通,所述穿刺装置(26)夹设于所述单向阀(24)与所述压缩氧气存储瓶(22)之间且分别与所述单向阀(24)与所述压缩氧气存储瓶(22)密封连接,所述压缩氧气存储瓶(22)的瓶口(222)封闭有密封膜(224),所述穿刺装置(26)用于穿刺所述密封膜(224)而使所述压缩氧气存储瓶(22)中的压缩氧气冲过所述单向阀(24)流入并充满所述囊体(15),所述吸气管(30)设置于所述救生衣(10)前部上方且与所述囊体(15)连通,所述吸气管(30)内设置有阀体(36),所述阀体(36)可通过挤压所述吸气管(30)而控制所述吸气管(30)与外界的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救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管(30)呈倒置的L型,吸气管30包括竖直管体(32)和水平管体(34),所述竖直管体(32)与囊体15连通,所述水平管体(34)内设置有所述阀体(3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救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36)包括环片(362)、阀芯(364)、连接杆(366)、以及挡片(368),所述环片(362)设置于所述水平管体(34)的出气端处且同轴地向内凸出于所述水平管体(34),所述环片(362)的中心形成一小于所述水平管体(34)内径的出气口(363),所述阀芯(364)与所述水平管体(34)同轴设置,所述阀芯(364)远离于所述出气口(363)的一端通过斜向的所述连接杆(366)与所述水平管体(34)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挡片(368)同轴地固定于所述阀芯(364)靠近所述出气口(363)的一端上且所述挡片(368)垂直于所述阀芯(364),所述挡片(368)的直径大于所述出气口(363)的直径且小于所述水平管体(34)的内径,所述挡片(368)的外侧抵靠于所述环片(362)的内侧,使得吸气管30保持密封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救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装置(26)包括管体(261)、刺针(262)、第一推杆(263)、第二推杆(264)、拉线(265)、导向结构(266)、以及弹簧(268),所述管体(26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瓶口(222)以及所述单向阀(24)的进气口(242)可拆卸连接,所述导向结构(266)设置于靠近所述瓶口(222)一端的所述管体(261)内,所述导向结构(266)设置有导向孔(2662),所述刺针(262)穿设于所述导向孔(2662)中且可沿所述导向孔(2662)移动,所述刺针(262)的针头靠近并朝向所述瓶口(222),所述刺针(262)的尾部与所述第一推杆(263)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推杆(26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推杆(264)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推杆(264)的第二端与所述管体(261)内壁铰接,所述弹簧(26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推杆(263)第二端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268)的另一端与所述管体(26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拉线(265)固定于所述第一推杆(263)的第二端上并延伸至所述管体(261)外;当未拉动所述拉线(265)时,所述弹簧(268)处于静止状态,所述第一推杆(263)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推杆(264)的第一端在所述弹簧(268)作用下向上翘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救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266)为板状或柱状结构,所述导向结构(266)的中部设置有所述导向孔(2662),所述导向孔(2662)的轴向平行于所述管体(261)的轴向,所述导向结构(266)的两侧与所述管体(261)的内壁具有一定间隙。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救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268)下方的所述第一推杆(263)的第二端上设置有通孔(2632),所述拉线(265)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通孔(2632)中;所述弹簧(268)下方的所述管体(261)上设置有通孔(2612),所述拉线(265)的另一端从所述通孔(2612)穿出至所述管体(261)的外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救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连接为螺纹连接或插接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救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衣(10)包括救生衣本体(12)和卡扣(14),所述救生衣本体(12)为双层马夹状结构且边缘密封通体连通形成密封的存储气体的所述囊体(15),所述卡扣(14)设置于所述救生衣本体(12)的前侧对襟(13)之间,所述卡扣(14)用于将所述救生衣本体(12)固定于乘员身体上而不脱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救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14)至少为两个且竖直间隔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救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救生装置(100)还包括救生锤(40),所述救生锤(40)用于不便开启车门或车窗时砸碎汽车车窗玻璃而逃离汽车,所述救生锤(40)通过松紧带固定于所述救生衣(10)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410058.8A CN105035003B (zh) | 2015-07-13 | 2015-07-13 | 汽车救生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410058.8A CN105035003B (zh) | 2015-07-13 | 2015-07-13 | 汽车救生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35003A true CN105035003A (zh) | 2015-11-11 |
CN105035003B CN105035003B (zh) | 2018-11-23 |
Family
ID=54442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10058.8A Active CN105035003B (zh) | 2015-07-13 | 2015-07-13 | 汽车救生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035003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27857A (zh) * | 2016-10-31 | 2017-02-22 | 重庆纳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汽车传感器的车用救生系统 |
CN106585544A (zh) * | 2016-11-25 | 2017-04-26 |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无人驾驶车辆落水后的紧急救助方法、装置和系统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85004144A1 (en) * | 1984-03-16 | 1985-09-26 | Frank Poulsen | Inflatable life-saving appliance |
CN2316250Y (zh) * | 1997-09-13 | 1999-04-28 | 李敦森 | 自动充气式多功能救生衣 |
CN2351368Y (zh) * | 1998-08-19 | 1999-12-01 | 董海龙 | 充氧救生衣 |
CN2652819Y (zh) * | 2003-07-24 | 2004-11-03 | 刘树家 | 一种可提供呼吸空气的救生衣 |
WO2004096635A1 (en) * | 2003-04-26 | 2004-11-11 | P & P Utveckling Ab | Buoyancy body release device |
CN2688610Y (zh) * | 2004-04-20 | 2005-03-30 | 刘学凡 | 腰带式快速充气救生圈 |
CN201597736U (zh) * | 2010-02-08 | 2010-10-06 | 何德海 | 随车救生衣 |
-
2015
- 2015-07-13 CN CN201510410058.8A patent/CN10503500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85004144A1 (en) * | 1984-03-16 | 1985-09-26 | Frank Poulsen | Inflatable life-saving appliance |
CN2316250Y (zh) * | 1997-09-13 | 1999-04-28 | 李敦森 | 自动充气式多功能救生衣 |
CN2351368Y (zh) * | 1998-08-19 | 1999-12-01 | 董海龙 | 充氧救生衣 |
WO2004096635A1 (en) * | 2003-04-26 | 2004-11-11 | P & P Utveckling Ab | Buoyancy body release device |
CN2652819Y (zh) * | 2003-07-24 | 2004-11-03 | 刘树家 | 一种可提供呼吸空气的救生衣 |
CN2688610Y (zh) * | 2004-04-20 | 2005-03-30 | 刘学凡 | 腰带式快速充气救生圈 |
CN201597736U (zh) * | 2010-02-08 | 2010-10-06 | 何德海 | 随车救生衣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27857A (zh) * | 2016-10-31 | 2017-02-22 | 重庆纳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汽车传感器的车用救生系统 |
CN106585544A (zh) * | 2016-11-25 | 2017-04-26 |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无人驾驶车辆落水后的紧急救助方法、装置和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35003B (zh) | 2018-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19097A (zh) | 一种无人机应急浮力装置 | |
CN104540552B (zh) | 飞机机组成员呼吸防护装置 | |
CN105035003A (zh) | 汽车救生装置 | |
CN206394846U (zh) | 车用逃生救生装置 | |
CN110901577A (zh) | 汽车落水救生气囊 | |
JP4869400B2 (ja) | 独立型の可膨張ハーネスを備えた呼吸マスク | |
CN208756842U (zh) | 一种悬挂式七氟丙烷气体灭火装置容器阀 | |
CN211167346U (zh) | 一种防溺水腰带 | |
CN109263589A (zh) | 一种溺水自救阀、溺水自救系统以及使用方法 | |
CN105263586B (zh) | 呼吸防护设备 | |
CN107323634A (zh) | 一种汽车溺水自救呼吸与逃生求救装置 | |
CN105644741A (zh) | 游泳自动充气救生两用项圈 | |
CN103010142B (zh) | 防水汽车的供氧装置及装有该装置的汽车 | |
CN206350879U (zh) | 一种方便维护的气动灭火装置 | |
CN210391046U (zh) | 汽车落水救生器 | |
CN206007816U (zh) | 高楼救生衣 | |
CN205440815U (zh) | 游泳自动充气救生两用项圈 | |
CN104494552A (zh) | 防水汽车的供氧装置及装有该装置的汽车 | |
CN212235669U (zh) | 一种自主式安全逃生的汽车破窗器 | |
CN208518705U (zh) | 矿难救援通道支撑装置 | |
CN203329215U (zh) | 呼吸器的高压报警哨 | |
CN213228547U (zh) | 汽车落水救生气囊 | |
CN112223995A (zh) | 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 |
CN110949674A (zh) | 一种全自动航空器紧急逃生装置 | |
CN204979192U (zh) | 一种救生项链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