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上述“冷风”吹人的问题进行认识和研究而做出的:
发明人经过不断研究时发现,《GB_T18049-2000中等热环境PMV和PPD指数的测定及热舒适条件的规定》中提出涡动气流强度(DR),定义为空气流动引起的身体局部不同程度的寒冷感。涡动气流强度用来预计会受到气流影响的人的百分数来表示,涡动气流强度(DR)可以按照下面公式计算:
DR=(34-Ta)(V-0.05)0.62(0.37×V×Tu+3.14)
式中,DR为涡动气流强度,即因为涡动气流而不满意的百分数,Ta为局部空气温度(℃),V为局部平均空气流速(m/s),Tu为局部湍流强度,其定义为局部空气流速的标准差与局部平均空气流速之比(%)。
一般DR值在20以内,可认为环境风速较舒适,即20%的人受到气流影响会感觉到身体局部有寒冷感,环境空气状态被80%的人认可为舒适状态。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的风速控制方法,不仅能够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同时还能提供舒适的室内风速环境,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风速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的出风口设置散风板以柔化所述室内机的出风风速,并设置导风板以调节所述室内机的出风方向,所述风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所述空调器制冷运行时,如果接收到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空调器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S2,当所述空调器进入所述无风感运行模式后,通过红外温度检测模块检测人体体表温度,并对所述人体体表温度进行判断;S3,如果所述人体体表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则控制所述散风板做摆动运动或控制所述导风板向上运动以改变所述室内机的出风方向,并控制室内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转速;S4,如果所述人体体表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则控制所述散风板闭合,并控制所述导风板打开到预设出风角度,以及控制所述室内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第二预设转速,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转速小于所述第一预设转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风速控制方法,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根据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器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并在空调器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后,通过红外温度检测模块检测人体体表温度,并对人体体表温度进行判断,其中,如果人体体表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控制散风板做摆动运动或控制导风板向上运动以改变室内机的出风方向,可避免冷风直吹到人,同时以第一预设转速为上限限制室内风机的转速来使得空调器的出风风速不会太强,以较为柔和的风速快速降低室内环境温度,而如果人体体表温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则控制散风板闭合,并控制导风板打开到预设出风角度例如最大出风角度,以及以第二预设转速为上限限制室内风机的转速,来使得空调器的出风风速更为柔和、分散,可以有效避免冷风直吹到用户的身上,使得用户感觉无风,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风速控制方法不仅能够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同时还能提供舒适的室内风速环境,避免了冷风直吹到人,为用户提供更为舒适的环境,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
其中,在执行步骤S3之后,继续判断所述人体体表温度,直至所述人体体表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执行步骤S4。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检测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如果所述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大于第一预设值,则控制所述空调器中压缩机限频率运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为29-35℃,所述第一预设值为60%-9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室内风机的转速采用无极调节方式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可通过遥控器、线控器、智能终端或所述空调器的控制面板接收所述无风感控制指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室内机,所述室内机的出风口设置散风板以柔化所述室内机的出风风速,并设置导风板以调节所述室内机的出风方向;接收模块,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的控制指令;红外温度检测模块,所述红外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人体体表温度;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空调器制冷运行时判断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控制指令为无风感控制指令时,控制所述空调器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并在所述空调器进入所述无风感运行模式后通过所述红外温度检测模块检测人体体表温度,并对所述人体体表温度进行判断,其中,如果所述人体体表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所述控制模块则控制所述散风板做摆动运动或控制所述导风板向上运动以改变所述室内机的出风方向,并控制室内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转速;如果所述人体体表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所述控制模块则控制所述散风板闭合,并控制所述导风板打开到预设出风角度,以及控制所述室内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第二预设转速,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转速小于所述第一预设转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冷运行时控制模块根据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器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并在空调器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后,通过红外温度检测模块检测人体体表温度,并对人体体表温度进行判断,其中,如果人体体表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控制模块控制散风板做摆动运动或控制导风板向上运动以改变室内机的出风方向,可避免冷风直吹到人,同时以第一预设转速为上限限制室内风机的转速来使得空调器的出风风速不会太强,以较为柔和的风速快速降低室内环境温度,而如果人体体表温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控制模块控制散风板闭合,并控制导风板打开到预设出风角度例如最大出风角度,以及以第二预设转速为上限限制室内风机的转速,来使得空调器的出风风速更为柔和、分散,可以有效避免冷风直吹到用户的身上,使得用户感觉无风,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以无风感模式制冷运行时,不仅能够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同时还能提供舒适的室内风速环境,避免了冷风直吹到人,为用户提供更为舒适的环境,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
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在控制所述散风板做摆动运动或控制所述导风板向上运动以改变所述室内机的出风方向,并控制室内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转速之后,继续判断所述人体体表温度,直至所述人体体表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散风板闭合,并控制所述导风板打开到预设出风角度,以及控制所述室内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第二预设转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还包括检测室内环境相对湿度的湿度检测模块,如果所述湿度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所述控制模块则控制所述空调器中压缩机限频率运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为29-35℃,所述第一预设值为60%-9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模块采用无极调节方式控制所述室内风机的转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收模块包括遥控器、线控器、智能终端或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及其的风速控制方法之前,先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中的室内机及设置在室内机的出风口的散风板。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空调器室内机100可以安装在室内环境中,并可以对室内环境进行空气调节。
如图1-图4所示,该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机身1和散风板2。机身1上设有出风口,机身1内部设有风机、换热器等部件,机身1上还设有进风口,外部的空气可以从进风口进入到机身1内部,在风机的驱动下与换热器换热后,再从出风口送出。散风板2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其中,散风板2上设有多个贯穿散风板2厚度的透风孔3。
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通过在散风板2上设置贯穿散风板2厚度的透风孔3,从而当散风板2转动到关闭该出风口的关闭位置上时即散风板闭合时,从出风口吹出的风可以通过散风板2上的透风孔3送至室内。也就是说,由于透风孔3的尺寸远远小于出风口的尺寸,由此吹到散风板2内壁上的风一部分可以被散风板2的内壁止挡,一部分可以从透风孔3送出。这样原本从出风口吹出的风的风速会在散风板2的止挡下大大减小,由此,可以有效避免冷风直吹到用户的身上,使得用户感觉无风,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而且由于透风孔3在散风板2上设置为多个,从而从出风口吹出的风可以在多个透风孔3的不同位置、分散吹出,从而可以提高送风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散风板2打开出风口时,散风板2可以在出风口处转动调整角度即散风板做摆动运动,进而可以对出风方向进行引导,也就是说,散风板2与现有技术中的导风板具有相同的导风作用。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不仅可以具有普通的制冷和制热模式,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种无风感运行模式,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透风孔3在散风板2的长度方向上可以被分成多列透风孔组4,每列透风孔组4包括多个在散风板2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透风孔3。也就是说,如图2和图3中的左右方向即为散风板2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即为散风板2的宽度方向。多个透风孔3在左右方向上被分成多个透风孔组4,每个透风孔组4具有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透风孔3,多个透风孔组4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
优选地,多个透风孔3在散风板2上大致均匀分布,也就是说,单位面积内的透风孔3的数量大致相等,由此可以使透过透风孔3吹出的风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相邻两列透风孔组4可以相错排布。可选地,相邻两列透风孔组4的端部可以相错设置,即相邻两列透风孔组4的端部的连线与左右方向不平行;或者,每列透风孔组4中的每个透风孔3与相邻列的透风孔组4中的每个透风孔3分别对应地相错排布,也就是说,每列透风孔组4中的每个透风孔3与相邻列的透风孔组4中的每个透风孔3的连线均与左右方向不平行。
可选地,多个透风孔组4相对于散风板2的中线对称分布,由此可以使散风板2的结构更加合理,外形美观。
优选地,每列透风孔组4中具有相同数量的透风孔3,由此可以使透风孔3的分布更加均匀、合理。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多个透风孔3在散风板2上的分布还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多个透风孔3可以以环形的形状分布在散风板2上,散风板2上可以形成有多处相互间隔环形透风孔组。
如图4所示,可选地,透风孔3在散风板2的厚度方向上倾斜延伸,其中,散风板2的厚度方向即散风板2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其厚度方向。“透风孔3在散风板2的厚度方向上倾斜延伸”是指,透风孔3的轴线与散风板2的厚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进一步地,当散风板2关闭出风口时,从透风孔3吹出的风的风向水平向前,即如图4所示的散风板2的倾斜方向即为其关闭出风口时所处于位置,图4中的单线箭头示出了风通过透风孔3吹出的路径,“当散风板2关闭出风口时,从透风孔3吹出的风的风向水平向前”,即为对透风孔3的轴线方向进行限定,由此可以使从透风孔3吹出的风避免向下吹送,进一步可以避免风吹到用户身上。
当然,可选地,每个透风孔3的垂直于其轴线方向的横截面为圆形,圆形的透风孔3制造容易。当然透风孔3的横截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椭圆形、多边形、长条形等。
如图5-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机身1、第一散风板21和第二散风板22。机身1上设有出风口,第一散风板21和第二散风板22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第一散风板21和第二散风板22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第一散风板21上设有多个贯穿第一散风板21厚度的第一透风孔31,第二散风板22上设有多个贯穿第二散风板22厚度的第二透风孔32。
需要解释的是,第一散风板21和第二散风板22沿上下方向设在出风口处,“第一散风板21和第二散风板22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是指,第一散风板21在出风口处可转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的一部分,第二散风板22在出风口处可转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的另一部分,具体地,当第一散风板21和第二散风板22均处于关闭出风口的位置时,第一散风板21和第二散风板22可以恰好关闭整个出风口的面积,换言之,第一散风板21和第二散风板22的面积之和大致等于出风口的面积。
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通过在第一散风板21上设置多个贯穿第一散风板21厚度的第一透风孔31,从而当第一散风板21转动到关闭该出风口的关闭位置上时,从出风口吹出的风可以通过第一散风板21上的第一透风孔31送至室内,也就是说,由于第一透风孔31的尺寸远远小于出风口的尺寸,由此吹到第一散风板21内壁上的风一部分可以被第一散风板21的内壁止挡,一部分可以从第一透风孔31送出。这样原本从出风口吹出的风的风速会在第一散风板21的止挡下大大减小,由此,可以有效避免冷风直吹到用户的身上,使得用户感觉无风,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相应地,通过在第二散风板22上设置多个贯穿第二散风板22厚度的第二透风孔32,从而当第二散风板22转动到关闭该出风口的关闭位置上时,从出风口吹出的风可以通过第二散风板22上的第二透风孔32送至室内,也就是说,由于第二透风孔32的尺寸远远小于出风口的尺寸,由此吹到第二散风板22内壁上的风一部分可以被第二散风板22的内壁止挡,一部分可以从第二透风孔32送出。这样原本从出风口吹出的风的风速会在第二散风板22的止挡下大大减小,由此,可以有效避免冷风直吹到用户的身上,使得用户感觉无风,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通过在第一散风板21上设置多个贯穿第一散风板21厚度的第一透风孔31,且通过在第二散风板22上设置多个贯穿第二散风板22厚度的第二透风孔32,从而可以有效避免风直吹到用户的身上,使得用户感觉无风,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散风板21打开出风口时,第一散风板21可以在出风口处转动调整角度,进而可以对出风方向进行引导,也就是说,第一散风板21与现有技术中的导风板具有相同的导风作用;相应地,当第二散风板22打开出风口时,第二散风板22可以在出风口处转动调整角度,进而可以对出风方向进行引导,也就是说,第二散风板22与现有技术中的导风板具有相同的导风作用。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不仅可以具有普通的制冷和制热模式,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种无风感运行模式,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多个第一透风孔31在第一散风板21的长度方向上可以被分成多列第一透风孔组41,每列第一透风孔组41包括多个在第一散风板21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透风孔31。也就是说,如图6和图7中的左右方向即为第一散风板21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即为第一散风板21的宽度方向。多个第一透风孔31在左右方向上被分成多个第一透风孔组41,每个第一透风孔组41具有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透风孔31,多个第一透风孔组41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
优选地,多个第一透风孔31在第一散风板21上大致均匀分布,也就是说,单位面积内的第一透风孔31的数量大致相等,由此可以使透过第一透风孔31吹出的风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相邻两列第一透风孔组41可以正对排布。可选地,相邻两列第一透风孔组41的端部可以正对设置,即相邻两列第一透风孔组41的端部的连线与左右方向平行;或者,每列第一透风孔组41中的每个第一透风孔31与相邻列的第一透风孔组41中的每个第一透风孔31分别对应地正对排布,也就是说,每列第一透风孔组41中的每个第一透风孔31与相邻列的第一透风孔组41中的每个第一透风孔31的连线均与左右方向平行。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相邻两列第一透风孔组41还可以相错排布。
可选地,多个第一透风孔组41相对于第一散风板21的中线对称分布,由此可以使第一散风板21的结构更加合理,外形美观。
优选地,每列第一透风孔组41中具有相同数量的第一透风孔31,由此可以使第一透风孔31的分布更加均匀、合理。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多个第一透风孔31在第一散风板21上的分布还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多个第一透风孔31可以以环形的形状分布在第一散风板21上,第一散风板21上可以形成有多处相互间隔环形透风孔组4。
同样地,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多个第二透风孔32在第二散风板22的长度方向上可以被分成多列第二透风孔组42,每列第二透风孔组42包括多个在第二散风板22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二透风孔32。也就是说,如图6和图7中的左右方向即为第二散风板22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即为第二散风板22的宽度方向。多个第二透风孔32在左右方向上被分成多个第二透风孔组42,每个第二透风孔组42具有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透风孔32,多个第二透风孔组42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
优选地,多个第二透风孔32在第二散风板22上大致均匀分布,也就是说,单位面积内的第二透风孔32的数量大致相等,由此可以使透过第二透风孔32吹出的风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相邻两列第二透风孔组42可以正对排布。可选地,相邻两列第二透风孔组42的端部可以正对设置,即相邻两列第二透风孔组42的端部的连线与左右方向平行;或者,每列第二透风孔组42中的每个第二透风孔32与相邻列的第二透风孔组42中的每个第二透风孔32分别对应地正对排布,也就是说,每列第二透风孔组42中的每个第二透风孔32与相邻列的第二透风孔组42中的每个第二透风孔32的连线均与左右方向平行。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相邻两列第二透风孔组42还可以相错排布。
可选地,多个第二透风孔组42相对于第二散风板22的中线对称分布,由此可以使第二散风板22的结构更加合理,外形美观。
优选地,每列第二透风孔组42中具有相同数量的第二透风孔32,由此可以使第二透风孔32的分布更加均匀、合理。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多个第二透风孔32在第二散风板22上的分布还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多个第二透风孔32可以以环形的形状分布在第二散风板22上,第二散风板22上可以形成有多处相互间隔环形透风孔组4。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7所示,多列第一透风孔组41分别与多列第二透风孔组42一一对应且对正排布,也就是说,当第一散风板21和第二散风板22均处于关闭出风口的关闭位置时,第一散风板21的下端与第二散风板22的上端邻近设置,第一散风板21上设置的第一透风孔组41的数量与第二散风板22上设置的第二透风孔组42的数量相等,且第一透风孔组41与第二透风孔组42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应。由此可以使第一散风板21和第二散风板22的出风效果相同,出风均匀。
如图8所示,可选地,第一透风孔31在第一散风板21的厚度方向上倾斜延伸,其中,第一散风板21的厚度方向即第一散风板21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其厚度方向。“第一透风孔31在第一散风板21的厚度方向上倾斜延伸”是指,第一透风孔31的轴线与第一散风板21的厚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同样地,第二透风孔32在第二散风板22的厚度方向上倾斜延伸,其中,第二散风板22的厚度方向即第二散风板22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其厚度方向。“第二透风孔32在第二散风板22的厚度方向上倾斜延伸”是指,第二透风孔32的轴线与第二散风板22的厚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可选地,第一透风孔31相对于第一散风板21的厚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与第二透风孔32相对于第二散风板22的厚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不相等。
具体地,例如图8所示,进一步地,当第一散风板21关闭出风口时,从第一透风孔31吹出的风的风向倾斜向上,即如图8所示的第一散风板21的倾斜方向即为其关闭出风口时所处于位置,图8中的位于上方的一簇单线箭头示出了风通过第一透风孔31吹出的路径,“当第一散风板21关闭出风口时,从第一透风孔31吹出的风的风向倾斜向上”,即为对第一透风孔31的轴线方向进行限定,由此可以使从第一透风孔31吹出的风避免向下吹送,进一步可以避免风吹到用户身上。
进一步地,当第二散风板22关闭出风口时,从第二透风孔32吹出的风的风向水平向前,即如图8所示的第二散风板22的倾斜方向即为其关闭出风口时所处于位置,图8中的位于下方的一簇单线箭头示出了风通过第二透风孔32吹出的路径,“当第二散风板22关闭出风口时,从第二透风孔32吹出的风的风向水平向前”,即为对第二透风孔32的轴线方向进行限定,由此可以使从第二透风孔32吹出的风避免向下吹送,进一步可以避免风吹到用户身上。
当然,可选地,每个第一透风孔31的垂直于其轴线方向的横截面为圆形,圆形的第一透风孔31制造容易。当然第一透风孔31的横截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椭圆形、多边形、长条形等。同样地,每个第二透风孔32的垂直于其轴线方向的横截面为圆形,圆形的第二透风孔32制造容易。当然第二透风孔32的横截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椭圆形、多边形、长条形等。
因此,综上所述,通过在室内机的出风口设置散风板,可柔化室内机的出风风速,并且还可在室内机的出风口设置导风板(即普通的导风条)以调节室内机的出风方向。
下面参照图9和图10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风速控制方法。
如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风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如果接收到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器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
其中,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可通过遥控器、线控器、智能终端或空调器的控制面板接收无风感控制指令。
S2,当空调器进入所述无风感运行模式后,通过红外温度检测模块检测人体体表温度,并对人体体表温度进行判断。
其中,红外温度检测模块可设置在空调器的室内机上。
S3,如果人体体表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则控制散风板做摆动运动或控制导风板向上运动以改变室内机的出风方向,并控制室内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转速。
S4,如果人体体表温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则控制散风板闭合,并控制导风板打开到预设出风角度,以及控制室内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第二预设转速,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转速小于所述第一预设转速。
其中,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执行步骤S3之后,继续判断所述人体体表温度,直至所述人体体表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执行步骤S4。
并且,上述的空调器的风速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如果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大于第一预设值,则控制空调器中压缩机限频率运行。
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空调器以制冷模式运行时,如果接收到无风感控制指令后开启无风感运行模式,无风感控制指令可以由遥控器、机身按键或者安装客户端的手机等移动设备发出,当然,并不限于以上设备。
如图10所示,空调器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后,执行以下流程:
S101,检测人体体表温度T0,并判断人体体表温度T0。其中,通过红外温度检测模块检测人体体表温度T0,检测到的T0为平均体表温度。
S102,当T0>第一预设温度Tth时,空调器自动判断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散风板做摆动运动或导风板向上运动,改变出风方向,可使得冷风吹向房间上方,避免直吹到人,并且室内风机以第一预设转速WFGFanSpeed1为上限运行,其中,用户设定室内风机的转速低于WFGFanSpeed1,则控制室内风机以用户设定的转速运行,第一预设转速WFGFanSpeed1预设在空调器参数中。并且,第一预设温度可以为29℃-35℃,优选31℃-34℃。此方式设置是通过散风板做摆动运动、限定室内风机的转速,从而以较柔和的风速快速降温,快速使得室内环境温度达到用户设定温度条件。然后返回步骤S101,继续判断T0。
S103,当T0≤Tth时,控制散风板闭合,并控制导风板打开到预设出风角度例如恢复到最大出风角度,同时控制室内风机的转速以第二预设转速WFGFanSpeed2为上限运行,其中,用户设定室内风机的转速低于WFGFanSpeed2,则控制室内风机以用户设定的转速运行,WFGFanSpeed2预设在空调器参数中。
S104,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还需要进一步判定室内环境相对湿度Φ。
S105,当室内环境相对湿度Φ>第一预设值Φw时,控制压缩机限频率运行,即压缩机的频率限定范围为空调器制冷运行允许的最小值频率Fmin到Fwfg之间(Fwfg>Fmin)。Fwfg是防止出风口凝露限定频率值,其中,Fwfg根据实验测定并提前预设在空调器的运行参数中,Fwfg可以为20Hz-50Hz,优选20Hz-35Hz。然后返回步骤S104,继续判定室内环境相对湿度Φ。
S106,当空调器运行导致室内环境相对湿度降低至或者初始室内环境相对湿度Φ≤Φw-Φx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不做限定。第一预设值Φw为防止出风口结露的相对湿度限定值,其可以为60%-90%,优选60%-70%,Φx为相对湿度修订值,其可以为5%-25%,优选10%-20%。相对湿度修订值Φx的设置是为防止室内环境相对湿度波动而导致的导风板频繁动作切换。此方式设置可保证空调器出风口不出现凝露现象,同时湿度较大时降低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有利于体感温度提高,从而提供更加舒适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检测到人体体表温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后,不再进行人体体表温度判定,即人体体表温度出现波动,不再更改空调器的运行状态,保持散风板闭合状态直到用户变更空调器的使用状态为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室内风机的转速采用无极调节方式进行控制。即言,室内风机的转速采用以下无级调节方式控制,但并不限于此种方式控制室内风机的转速。室内风机的转速设定采用在预设最低转速FanSpeedmin和最高转速FanSpeedmax间调节,按照百分比显示,最小单位1%。例如:60%转速=(FanSpeedmax-FanSpeedmin)*60%+FanSpeedmin。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空调器以制冷模式运行时,如果接收到遥控器发出的无风感控制指令后开启无风感运行模式。并在空调器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后,判断检测到的人体体表温度T0,其中,当T0>33℃时,空调器自动判断运行频率,散风板做摆动运动或者导风板向上送风,室内风机的转速以60%风档为上限运行。运行中继续检测判定T0条件,当T0≤33℃时,控制散风板闭合进行散风,空调器的散风功能启动,导风板恢复到最大出风角度,并且室内风机的转速以40%风档为上限运行。进一步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需要判定室内环境相对湿度Φ,其中,当Φ>60%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限定最大值为30Hz,保证凝露效果;当Φ≤50%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不做限定。
其中,检测到人体体表温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后,保持散风板闭合状态直到用户变更空调器的使用状态为止。
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控制空调器以无风感模式制冷运行时,不仅可以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同时兼顾室内空气流速,避免了“冷风”吹人的问题,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保证用户的身心健康,避免得“空调病”。其中,可有效控制室内平均风速在0.2m/s以下,例如在0.05m/s-0.2m/s间,这样DR值在5-15之间(85%-95%以上人认为环境舒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风速控制方法,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根据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器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并在空调器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后,通过红外温度检测模块检测人体体表温度,并对人体体表温度进行判断,其中,如果人体体表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控制散风板做摆动运动或控制导风板向上运动以改变室内机的出风方向,可避免冷风直吹到人,同时以第一预设转速为上限限制室内风机的转速来使得空调器的出风风速不会太强,以较为柔和的风速快速降低室内环境温度,而如果人体体表温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则控制散风板闭合,并控制导风板打开到预设出风角度例如最大出风角度,以及以第二预设转速为上限限制室内风机的转速,来使得空调器的出风风速更为柔和、分散,可以有效避免冷风直吹到用户的身上,使得用户感觉无风,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风速控制方法不仅能够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同时还能提供舒适的室内风速环境,避免了冷风直吹到人,为用户提供更为舒适的环境,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室内机、接收模块、红外温度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室内机的出风口设置散风板以柔化所述室内机的出风风速,并设置导风板以调节所述室内机的出风方向,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的控制指令,所述红外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人体体表温度,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空调器制冷运行时判断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控制指令为无风感控制指令时,控制所述空调器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并在所述空调器进入所述无风感运行模式后通过所述红外温度检测模块检测人体体表温度,并对所述人体体表温度进行判断,其中,如果所述人体体表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所述控制模块则控制所述散风板做摆动运动或控制所述导风板向上运动以改变所述室内机的出风方向,并控制室内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转速;如果所述人体体表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所述控制模块则控制所述散风板闭合,并控制所述导风板打开到预设出风角度,以及控制所述室内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第二预设转速,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转速小于所述第一预设转速。
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在控制所述散风板做摆动运动或控制所述导风板向上运动以改变所述室内机的出风方向,并控制室内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转速之后,继续判断所述人体体表温度,直至所述人体体表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散风板闭合,并控制所述导风板打开到预设出风角度,以及控制所述室内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第二预设转速。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上述的空调器还包括检测室内环境相对湿度的湿度检测模块,如果所述湿度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所述控制模块则控制所述空调器中压缩机限频率运行。其中,压缩机的频率限定范围为空调器制冷运行允许的最小值频率Fmin到Fwfg之间(Fwfg>Fmin)。Fwfg是防止出风口冷凝水限定频率值,其中,Fwfg根据实验测定并提前预设在空调器的运行参数中,Fwfg可以为20Hz-50Hz,优选20Hz-35Hz。因此,可保证空调器出风口不出现凝露现象,同时湿度较大时降低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有利于体感温度提高,从而提供更加舒适环境。
具体地,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可以为29-35℃,所述第一预设值可以为60%-9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模块采用无极调节方式控制所述室内风机的转速。即言,室内风机的转速设定可采用在预设最低转速FanSpeedmin和最高转速FanSpeedmax间调节,按照百分比显示,最小单位1%。例如:60%转速=(FanSpeedmax-FanSpeedmin)*60%+FanSpeedmin。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接收模块可包括遥控器、线控器、智能终端或控制面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冷运行时控制模块根据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器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并在空调器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后,通过红外温度检测模块检测人体体表温度,并对人体体表温度进行判断,其中,如果人体体表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控制模块控制散风板做摆动运动或控制导风板向上运动以改变室内机的出风方向,可避免冷风直吹到人,同时以第一预设转速为上限限制室内风机的转速来使得空调器的出风风速不会太强,以较为柔和的风速快速降低室内环境温度,而如果人体体表温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控制模块控制散风板闭合,并控制导风板打开到预设出风角度例如最大出风角度,以及以第二预设转速为上限限制室内风机的转速,来使得空调器的出风风速更为柔和、分散,可以有效避免冷风直吹到用户的身上,使得用户感觉无风,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以无风感模式制冷运行时,不仅能够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同时还能提供舒适的室内风速环境,避免了冷风直吹到人,为用户提供更为舒适的环境,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