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09498A - 增强的确收和重传机制 - Google Patents

增强的确收和重传机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09498A
CN105009498A CN201480012463.8A CN201480012463A CN105009498A CN 105009498 A CN105009498 A CN 105009498A CN 201480012463 A CN201480012463 A CN 201480012463A CN 105009498 A CN105009498 A CN 1050094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du
equipment
sack
message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24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E·纽曼
P·R·拉杰科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0094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94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04L41/0659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by isolating or reconfiguring faulty ent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9Selective-repeat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74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77Buffer management for semi-reliable protocols, e.g. for less sensitive applications like streaming vide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redundant apparatus to increase reli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6Channel splitting in point-to-point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与分组流相关联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与序列号一起传送以支持重新排序和选择性确收。选择性确收(SACK)消息可被用来指示没有被接收方设备正确接收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至少一个序列号。响应于该SACK消息,经由该网络的与用于传送原始PDU的路径不同的路径来重传丢失或损坏的PDU。如果估计重传延迟大于与应用的服务质量要求相关联的延迟容限,则可不重传丢失或损坏的PDU。取而代之,可传送控制消息(即,“切断损失”消息)来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

Description

增强的确收和重传机制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3月8日提交的美国申请S/N.13/790,631的优先权权益。
背景
本发明主题内容的各实施例一般涉及网络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传输确收和未确收传输的重传。
混合网络(诸如汇聚数字家庭网络(CDHN)、或P1905.1网络)通常通过跨不同网络技术和通信介质互连诸通信网络来形成。混合网络可包括混合通信设备(在本文中称为“混合设备”),混合通信设备往往是多接口的且能够跨多种联网技术操作。混合设备(HD)可以具有多个接口或可以不具有多个接口,但如果其配置成使用与混合网络中的多接口设备相关联的协议则被视为混合设备。例如,每个混合设备可支持使用不同网络技术(例如,以太网、IEEE802.11WLAN、同轴电缆、和电力线通信(PLC)等)的多个接口。
IEEE P1905.1草案标准定义了用于多种家庭网络技术的抽象层(AL),其提供了对以下若干流行的网络技术的共用接口:电力线上的IEEE 1901、用于无线的IEEE 802.11、双绞线电缆上的以太网以及同轴电缆上的MoCA 1.1。在本公开中,HD在其包括IEEE P1905.1抽象层和相关联协议的情况下被视为遵循P1905.1。抽象层通常具有唯一性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其是对与HD的每个接口相关联的接口层(IL)MAC地址的补充。P1905.1协议定义在混合设备间传达的消息,诸如拓扑发现消息、拓扑查询/响应消息、或其他消息,以共享关于混合网络的拓扑的信息。
在具有多个混合设备的混合网络中,可能存在从源混合设备到目的地混合设备的多条不同路径。第一设备可经由混合网络向第二设备发送分组流。存在由于经由不同路径传送的分组或由于多条路径间的负载平衡所引起的在目的地设备处的乱序分组递送的潜在可能。分组的可靠递送对于分组流而言可能是期望的。与分组流相关联的第一应用可具有与第二应用不同的延迟容限。
概述
公开了用于与分组流相关联的丢失或损坏的协议数据单元(PDU)的增强的确收和选择性传输的各实施例。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系列协议数据单元(PDU)从第一设备经由网络的至少第一路径传送到第二设备。该一系列PDU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序列号。从第二设备接收选择性确收(SACK)消息,该SACK消息指示没有被第二设备正确接收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至少一个序列号。响应于该SACK消息,经由该网络的与第一路径不同的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来重传丢失或损坏的PDU。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果估计重传延迟大于与该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相关联的延迟容限,则不重传一个或多个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取而代之,可传送控制消息(即,“切断损失”消息)来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用于从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传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从第一设备经由网络的到第二设备的至少第一路径传送一系列协议数据单元(PDU),该一系列协议数据单元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序列号;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选择性确收(SACK)消息,该SACK消息指示没有被第二设备正确接收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至少一个序列号;以及经由该网络的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重传该丢失或损坏的PDU。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路径相对于第一路径具有更低的等待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在重传该丢失或损坏的PDU之前,基于估计重传延迟和该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来确定是否重传该SACK消息中指示的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如果该估计重传延迟大于与该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相关联的延迟容限,则抑制重传该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中的一个或多个PDU。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响应于接收到该SACK消息而传送控制消息,该控制消息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传送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的控制指示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控制指示符与重传的丢失或损坏的PDU包括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MAC层序列号能够被第二设备用来按照PDU被传送的次序将来自这些PDU的数据递送到较高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经由第一路径传送的该一系列PDU包括与分组流相关联的第一PDU子集,该方法进一步包括从第一设备经由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传送与同一分组流相关联的第二PDU子集,第二PDU子集也包括MAC层序列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来自第一PDU子集和第二PDU子集的每一个PDU的MAC层序列号在该分组流的PDU中是唯一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SACK消息指示来自第一PDU子集和第二PDU子集两者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序列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SACK消息包括接收与关于第一PDU子集的确收反馈相关联的第一SACK消息,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接收与关于第二PDU子集的确收反馈相关联的第二SACK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SACK消息和第二SACK消息是经由从第二设备到第一设备的同一反馈路径在第一设备处接收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MAC层序列号被包括在PDU中的用途已被修改为包括MAC层序列号的虚拟局域网(VLAN)报头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包括:网络接口,其能够被耦合至网络并被配置成经由该网络的到第二设备的至少第一路径传送一系列协议数据单元(PDU);序列单元,其用于维持与该一系列PDU相关联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序列号;选择性确收(SACK)和重传(SACK/重传)控制器,其被配置成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指示没有被第二设备正确接收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至少一个序列号的SACK消息,并被配置成经由该网络的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来重传该丢失或损坏的PDU。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路径相对于第一路径具有更低的等待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SACK/重传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成在重传该丢失或损坏的PDU之前,基于估计重传延迟和该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来确定是否重传该SACK消息中指示的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SACK/重传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成如果该估计重传延迟大于与该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相关联的延迟容限,则抑制重传该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中的一个或多个PDU。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SACK/重传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该SACK消息而传送控制消息,该控制消息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SACK/重传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成传送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的控制指示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控制指示符与重传的丢失或损坏的PDU包括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MAC层序列号能够被第二设备用来按照PDU被传送的次序将来自这些PDU的数据递送到较高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经由第一路径传送的该一系列PDU包括与分组流相关联的第一PDU子集,并且其中该SACK/重传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成从第一设备经由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传送与同一分组流相关联的第二PDU子集,第二PDU子集也包括MAC层序列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来自第一PDU子集和第二PDU子集的每一个PDU的MAC层序列号在该分组流的PDU中是唯一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SACK消息指示来自第一PDU子集和第二PDU子集两者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序列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SACK消息包括接收与关于第一PDU子集的确收反馈相关联的第一SACK消息,并且其中该SACK/重传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成接收与关于第二PDU子集的确收反馈相关联的第二SACK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SACK消息和第二SACK消息是经由从第二设备到第一设备的同一反馈路径在第一设备处接收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指令,该指令在由第一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第一设备从第一设备经由网络的到第二设备的至少第一路径传送一系列协议数据单元(PDU),该一系列协议数据单元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序列号;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选择性确收(SACK)消息,该SACK消息指示没有被第二设备正确接收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至少一个序列号;以及经由该网络的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重传该丢失或损坏的PDU。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代码进一步包括指令,该指令在由第一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第一设备在重传该丢失或损坏的PDU之前,基于估计重传延迟和该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来确定是否重传该SACK消息中指示的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代码进一步包括指令,该指令在由第一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第一设备如果该估计重传延迟大于与该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相关联的延迟容限,则抑制重传该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中的一个或多个PDU。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代码进一步包括指令,该指令在由第一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第一设备响应于接收到该SACK消息而传送控制消息,该控制消息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代码进一步包括指令,该指令在由第一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第一设备传送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的控制指示符。
在一些实施例中,经由第一路径传送的该一系列PDU包括与分组流相关联的第一PDU子集,并且其中通信处理器被进一步配置成从第一设备经由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传送与同一分组流相关联的第二PDU子集,第二PDU子集也包括MAC层序列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用于经由网络从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传送信息的设备,该设备包括用于从第一设备经由网络的到第二设备的至少第一路径传送一系列协议数据单元(PDU)的装置,该一系列协议数据单元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序列号;用于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选择性确收(SACK)消息的装置,该SACK消息指示没有被第二设备正确接收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至少一个序列号;以及用于经由该网络的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重传该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在重传该丢失或损坏的PDU之前,基于估计重传延迟和该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来确定是否重传该SACK消息中指示的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如果该估计重传延迟大于与该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相关联的延迟容限,则抑制重传该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中的一个或多个PDU的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响应于接收到该SACK消息而传送控制消息的装置,该控制消息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
附图简述
通过参照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各实施例并使众多目的、特征和优点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显见。
图1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序列编号、选择性确收、以及重传的示例系统示图。
图2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供源设备实现增强的确收和重传的示例操作的流程图。
图3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实现增强的确收和重传的多跳混合网络的示例系统示图。
图4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分组处置的概念分组时序图。
图5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用于处置增强的确收和重传的协议栈的示例系统示图。
图6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增强的确收和重传的变型的消息流图。
图7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供源设备实现增强的确收和重传的示例操作的流程图。
图8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供源设备实现增强的确收和重传的示例操作的另一流程图。
图9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供目的地设备实现增强的确收和重传的示例操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供目的地设备实现增强的确收和重传的示例操作的另一流程图。
图11是包括用于增强的确收和重传机制的通信单元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框图。
实施例描述
以下描述包括体现本发明主题内容的技术的示例性系统、方法、技术、指令序列、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然而应理解,所描述的各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实践。例如,尽管各示例引述混合网络配置,但本公开中教导的用于增强的确收和重传的方法和装置也可用在其他网络中,包括任何两个设备之间的其他路径多元化、网格、和/或多跳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教导的重传机制还可适用于两个设备之间的单跳、单路径通信连接。在其他实例中,公知的指令实例、协议、结构和技术未被详细示出以免淡化本描述。
在联网环境中,分组流由与特定应用或会话相关联的一系列分组构成。例如,具有语音或视频的多媒体应用可利用经由网络从源传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地的多个分组。在一些联网环境中,分组流可经由各种不同的联网技术来传送。协议栈可被用来表示分组流的传输中所涉及的各种协议和技术。
在一些实现中,应用层数据可被封装在与较低层相关联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中。可在各种不同物理层介质上使用的常用协议的一个示例是以太网。以太网帧可例如通过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IEEE 802.11)、有线以太网、电力线通信(PLC)等传送。应当理解,以太网类似于IEEE 802.3,其具有长度字段并通常跟随有802.2LLC报头。在本公开中,以太网帧被描述为与所描述实施例兼容的非限制性的示例第二层协议。也设想了其他协议,包括其他第二层协议,诸如IEEE 802.3等。
生成分组流的应用可具有关于可靠性、等待时间、分组丢失、或其他服务质量特性的要求。通常,最小化等待时间并将分组丢失维持在与该应用相关联的最大损失容限以下是优选的。而且,在可能时,期望最小化附加控制开销、分组重传、和信令。此外,控制开销可与所传送的附加控制信息(诸如具有报头的封装)相关联,和/或可以采用附加处理的形式,诸如帧重组或深度分组检查(例如,查看埋在帧中的较高层报头)。
在较高层级,用来路由分组流的分组的分组路由可在协议栈的网络层执行。然而,在家庭联网环境(诸如混合通信网络)中,一些路径选择和路径更新过程已经在较底层——具体而言是媒体接入控制(MAC)层——被处理。MAC层可被用来提供透明网络服务。以太网帧是封装了较高层分组的MAC协议数据单元(MPDU)的示例。MPDU可使用各种物理层(PHY)技术经由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发送。根据本公开,MAC层也可被改进以允许路径拆分、分组序列化、对MPDU的选择性确收、以及重传。在本公开中,路径是指从第一设备到第二设备的一个或多个通信分段。例如,一跳路径可以是指经由直接耦合两个设备的介质的单个通信连接。路径可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分段,诸如在中继设备从第一设备接收MPDU并随后将该MPDU中继(通过重传)到第二设备时。路径可以或可以不与特定通信介质相关。例如,路径中的第一分段可包括第一通信介质(例如,从第一设备到中继设备),而路径中的第二分段可包括不同的通信介质(例如,从中继设备到第二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路径可以指用于将PDU从第一节点传达到第二节点的路线。
如果PDU(诸如MPDU或PPDU)没有在选择性确收消息中被正确确收,则该PDU可被重传。在一个实施例中,重传的PDU可经由与先前用来传送该PDU的原始路径不同的第二路径来发送。例如,重传的PDU可经由具有更低等待时间、更少拥塞、或保留带宽的不同路径来发送。在一些场景中,由于应用延迟容限,重传丢失的PDU是无效的。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设备可传送控制消息(即,“切断损失”消息)以向接收方指示它应当继续前进而不是等待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重传分组。
图1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序列编号、选择性确收、以及重传的示例系统示图100。在示例系统100中,第一设备110和第二设备130经由两个不同的通信介质彼此耦合:无线局域网(WLAN)介质112和有线介质122(诸如电力线、同轴电缆、或双绞线以太网)。第一设备110经由第一接口a1耦合至有线介质122并经由第二接口a2耦合至WLAN介质112。类似地,第二设备130经由第一接口b1耦合至有线介质122并经由第二接口b2耦合至WLAN介质112。
在图1中,第一设备110正向第二设备130传达分组流。该分组流包括可由第一设备110的MAC层(未示出)经由网络接口和耦合通信介质传达到第二设备130的目的地MAC层(未示出)的一系列PDU。图1解说了可用于将PDU传达给第二设备130的两条路径。第一路径124穿越有线介质122而第二路径114穿越WLAN介质112。
从第一设备110到第二设备130的分组流可要求比第一设备110与第二设备130之间的单条路径上可用的带宽更多的带宽。例如,该分组流可要求20Mbps,而在一示例系统中,第一路径124(例如,经由电力线通信路径)可能仅提供15Mbps。在该示例系统中,第二路径114(例如,经由WLAN路径)可能仅提供10Mbps。在该场景中,第一路径122和第二路径114可能都不能独自承载该分组流所需的全部带宽。因此,经由从第一设备110到第二设备130的两条路径来发送MAC层PDU或许是可能的。分组流拆分(有时也被称为负载平衡)可被用来经由多条不同的路径向目的地设备传达PDU。然而,目的地设备必须确保PDU以恰适次序且在与分组流应用相关联的延迟容限内被递送至较高层。对于一些应用,只要丢失的PDU的数量不超过损失容限,则丢失的PDU就可被忽略。
为了帮助目的地设备对PDU重排序,可在PDU中包括序列号。本公开包括可被用来随PDU(诸如以太网帧)传达序列号的各种技术。该序列号可被目的地设备用来标识PDU的恰当次序,以及标识任何丢失或损坏的PDU。
参考图1的示例系统100,第一设备110可将序列编号插入到经由第一路径124、第二路径114或者第一和第二路径114、124两者发送的PDU中。可有数种可将序列号从源设备传达到目的地设备的方式,包括本公开中描述的不同的非限制性替换方案。
如先前所述,分组流可作为使PDU经由网络中的两条或更多条路径被递送的多路径流来传输。可使用各种控制消息来支持多路径流的建立或修改。例如,源设备(诸如第一设备110)和接收设备(诸如第二设备130)可协商多路径流处置能力。在一种实现中,起始序列号可在多路径流建立期间被同步。附加的链路度量信息或路径发现可被用来确定路径等待时间或吞吐量。在一些网络中,来自接收设备的反馈可被用来修改多路径流参数。例如,来自接收设备的反馈可被用来确定两条或更多条路径中的哪条路径具有较低等待时间或较高吞吐量。较低等待时间或较高吞吐量的路径可被用于PDU重传。在一些实施例中,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任何方式来建立、维护、和终止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传送方源设备可基于与这两条或更多条路径相关联的相对等待时间来调度以太网帧的传输。例如,通过低等待时间路径发送的帧可带有延迟地被调度,以使得这些帧预期与通过较高等待时间路径发送的那些帧大致按序抵达。在接收方目的地设备处,乱序接收的帧可被缓冲,直到它们可以按序被恰当递送至较高层。用于缓冲乱序帧的时间段可基于最大可容忍延迟而被限制。
第一设备110和第二设备130维持与分组流相关联的序列号的寄存器。序列编号能被第二设备130用来在向较高层发送之前对所接收的PDU重新排序。此外,序列号提供了第二设备130可用来指示哪些PDU被正确接收或哪些PDU丢失或损坏的标识。例如,第二设备130可向第一设备110发送选择性确收(SACK)消息,该SACK消息标识丢失或损坏的PDU。该SACK消息可以专用于在这些路径之一上接收的PDU,或可以是针对序列号的组合SACK消息,而不管使用哪条路径。在图6中更详细地描述了SACK消息。
根据本公开,选择性ACK(SACK)可作为P1905.1控制帧被发送。选择性ACK为接收机提供了在一个响应消息中指示多个收到或丢失帧的工具。在本公开中定义SACK消息是通用的,从而可在小SACK消息中指示多个帧序列号(根据位映射)。而且,SACK消息提供了在序列号群中指示接收到哪些具体帧的灵活性。SACK在长度上可以是可变的,以覆盖接收机处的流中如所存疑那么多的部分。
通过解读SACK消息,第一设备110可确定哪些PDU丢失或损坏,并确定是否重传丢失或损坏的PDU。响应于接收到SACK消息,第一设备110可确定是否重传丢失或损坏的PDU。例如,如果重传延迟或重传PDU的估计抵达超过与分组流相关联的延迟容限,则第一设备110可确定不重传丢失或损坏的PDU。取而代之,第一设备110可忽略关于特定序列号的SACK消息或可发送控制消息以向第二设备130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早的序列号没有资格被重传。
响应于接收到该SACK消息,第一设备110可任选地重传丢失或损坏的PDU或可发送控制消息以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早的PDU将不被重传。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在从第一设备110到第二设备130的两条或更多条路径之间协调PDU的确收反馈和重传。例如,从接收方到发送方的SACK消息(或NACK消息)可与标识高等待时间路径(诸如第一路径124)上的丢失的PDU相关联。丢失的PDU可在低等待时间路径(诸如第二路径114)上从发送方重传到接收方。重传可经由与第一传输不同的路径来发送。因为第一设备110知晓用于原始传输的第一路径,所以第一设备可选择第二路径来进行重传。在一些实施例中,所选择的第二路径可基于与第一路径相比更低的等待时间、更低的拥塞、保留的带宽、或其他因素而被选择。
在一种变型中,来自第一设备110的信号可向接收机指示执行某些动作,诸如:继续递送所缓冲帧、丢弃所缓冲帧、或重置序列编号窗。例如,该控制消息可用作“切断损失”消息,以向接收机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帧将不被重传。接收机随后可选择性地继续递送该特定序列号之前的所缓冲帧,以及顺序地跟随在后的任何其他帧。这可防止第一设备110必须重传若干更早的丢失或损坏的PDU,这些PDU可能在应用延迟容限准则方面已经期满。
图2解说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高级流程图200。在210,第一设备随PDU传输利用序列编号。例如,第一设备可在生成或传送PDU时将序列编号插入在该PDU中。序列编号可以能够由第二设备用来在向较高层发送之前确定丢失或损坏的PDU或对所接收的PDU重新排序。在220,第一设备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选择性确收消息,该选择性确收消息标识丢失或损坏的PDU。在230,第一设备可确定哪些PDU丢失或损坏,并确定是否重传丢失或损坏的PDU。替换地(或补充于重传丢失的PDU),第一设备可发送控制消息以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早的PDU将不被重传。在240,第一设备可任选地经由与用于丢失或损坏的PDU的原始传输的路径不同的路径来重传相应的PDU。
图3解说了涉及多跳混合网络的另一示例系统300。示例系统300也可以能够实现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增强的确收和重传。在图3中,混合网络包括第一设备310、第二设备320、以及第三设备330。类似于图1的描述,设备310、320、330具有耦合至各种通信介质的各种接口。例如,电力线通信介质322在接口a1耦合至第一设备310、在接口b1耦合至第二设备320、以及在接口c1耦合至第三设备330。以太网有线介质332在接口a2耦合至第一设备310、以及在接口b2耦合至第二设备320。WLAN介质312在接口b3耦合至第二设备320、以及在接口c2耦合至第三设备330。应当理解,图3中所描绘的示例通信介质仅是作为示例提供的,且其他介质可在其他示例实现中使用。
在图3的示例中,第一设备310正经由第一路径314和第二路径324传达分组流。在各图中,路径由毗邻于通信介质示出的箭头(实线)表示。然而,应当理解,各箭头所表示的分组流是经由通信介质传送的。链路容量、链路度量(诸如延迟、吞吐量等)以及路径选择变量的确定可使用P1905.1控制消息或其他拓扑发现协议来在各设备之间传达。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和第二路径314、324可与针对该路径的每一跳的独立序列编号相关联。例如,第一序列号范围可用于在第一路径314中使用的从a2到b2的第一跳。第二序列号范围可用于在第一路径314中使用的从b3到c2的第二跳。替换地,针对每条路径的序列编号可与被传递通过担当中继器的第二设备320的序列号首尾相连。
通常,该分组流的每个PDU的序列编号可以在针对该分组流的各PDU中是唯一的。换言之,在经由第一路径314传送的PDU中使用的序列号将不被重用于经由第二路径324传送的PDU。这允许目的地设备(第三设备330)对PDU正确重新排序而不重叠序列号。然而,在一些实现中,各路径可利用独立的序列号范围来在独立的SACK消息中独立地对待每条路径。开销消息或标记帧可被用来相关来自这两个序列编号范围的关系(即,排序)。
图4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分组处置的概念分组时序图。该概念分组时序图包括左侧400,其示出了正从传送方设备发送的源分组流401。该概念分组时序图包括右侧450,其示出了在被配置成准备经重组分组流451的接收方设备处接收的PDU。
在传送方侧400,源分组流401被呈递给第一设备(诸如第一设备110、310)的MAC层(未示出)。源分组流401包括在源分组流401的概念视图中带阴影的第一PDU子集422(例如,数据PDU 416和标记PDU 414、412)。第一PDU子集422经由第一路径传送。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标记PDU是由MAC层添加的以提供开销信息和/或序列编号的同步。源分组流410还包括经由该网络的第二路径传送的第二PDU子集432。应当理解,PDU通常按照它们在源分组流401中出现的次序被传送。然而,PDU在一些情况下可被乱序传送,或者可作为分段块或作为级联块传送。序列编号(未示出)被添加到这些PDU中的每个PDU以提供由第二设备进行的确收、以及第二设备处的分组重排序。
在接收方侧450,第一PDU子集424经由第一路径420被接收。注意,这些PDU可能不是以与它们被传送时(422)相同的定时同步性被接收的。而且,这些PDU之一(PDU 426)缺失、丢失或损坏。接收方设备可将SACK消息发送回发射机,该SACK消息标识与缺失的PDU 426相关联的缺失序列号并指示该缺失PDU 426未被正确接收。
第二PDU子集424经由第二路径430在接收方侧450被接收。在第二PDU子集434中有缺失PDU 436。接收方设备可将SACK消息发送回发射机,该SACK消息标识与缺失PDU 436相关联的缺失序列号并指示该缺失PDU 436未被正确接收。应当注意,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SACK消息可被用来指示缺失PDU 426和436。
响应于接收到SACK消息,传送方设备可确定是否重传缺失PDU 436、426。在图4的示例中,传送方设备确定与PDU 436相关联的估计重传延迟将导致该应用的不可接受的性能。例如,重传的PDU 436的延迟可在与源分组流相关联的应用的可容忍延迟阈值之外。作为非限制性示例,该应用可以是多媒体、IP语音、或可比容忍延迟PDU更好地容忍缺失PDU的其他近实时通信。然而,传送方设备可确定要重传缺失PDU 426。在图4的示例中,传送方设备经由第二路径430将缺失PDU 426作为PDU 426’重传。传送方设备可能已经确定如果第二路径430与较少的延迟、较少的拥塞、更好的可靠性、或其他因素相关联则经由第二路径430重传缺失PDU 426’。
在一个实施例中,随重传的PDU 426’包括的指示符还可向接收机指示PDU436将不被重传。例如,该指示符可以是标识比PDU 426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的控制消息、报头、MAC协议扩展、或其他指示符。
接收方设备重组分组流以递送至较高层。在重组的分组流451中,缺失PDU436可从分组流中被消除,而缺失PDU 426可被重传的PDU 426’取代。在一些实施例中,MAC层可向链路层控制(LLC)子层呈递经重组的分组流、连同一指示以使得LLC忽视缺失PDU 436。
图4还示出了标记PDU 414、412的可任选特征。标记PDU有时也被称为标记帧或标记分组。当在所选路径上发送数据PDU时,独立的标记PDU可被注入到PDU流中(例如,每N个应用PDU添加一标记PDU)。标记PDU可包括与PDU流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序列号。例如,每个标记PDU提供在同一路径上发送的PDU的序列号范围。标记PDU可包含帧指纹以将PDU与序列号相匹配。标记PDU还可包含来自先前标记PDU的信息以作冗余(在标记PDU丢失的情况下)。标记PDU可包含关于下一组PDU将采用的路径的信息。例如,路径切换标记PDU可指示传送方设备从第一路径切换到第二路径的路径更新的开始或结束。标记PDU可被用于其中数据PDU不能被修改的联网环境。换言之,标记PDU不需要向与分组流相关联的现有数据PDU添加报头或标签。
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PDU表示以太网帧。经由所选路径发送的以太网帧可用被添加到每个以太网帧的标记字段中的序列号来被更新。例如,特定虚拟局域网(VLAN)标签可被使用,或者保留的以太类型可被用作字段扩展。例如,IEEE 802.1q定义了可在以太网帧中用于指示VLAN ID的报头。IEEE802.1ad定义了可用于双重标记以太网帧的第二报头。根据本公开,以太网中的报头的格式可在特定联网环境中被重新定义,以使得序列号可被包括在每个以太网帧中。
如果VLAN标签被用于序列号,则VLAN标签中的指示可被用于指示该VLAN标签表示序列号。例如,位标志可在VLAN标签的用途被修改为用于序列号的情况下被置位(或不置位),而在VLAN标签可用于其他用途(诸如VLAN ID或某个其他过载值)的情况下不置位(或置位)。其他信息可经由VLAN标签来传达。例如,在用于VLAN标签的16位字段中,可定义以下结构:1位用于指示序列编号方案被使用;3位(例如,3个最高有效位)被用于优先级信令;以及12位可用于序列号。替换地,优先级可通过其他手段来确定,从而释放这三位以用作其他用途,诸如更长的序列号。在一个替换实施例中,至少一位可被保留以用于指示修复块。另一位可被保留作为标志以指示更老的序列号将不被发送(即,接收机应当跳过当前帧中比该序列号更老的任何丢失的序列号并继续有序地递送所缓冲帧直到此序列号)。取决于帧长度,并且假定每个帧使用一个序列号,则这对于24Mbps(使用VLAN标签报头中的12位序列号)上的流数据率和1秒的最大等待时间应当足够了。更短的帧可用于更低数据率的流或更短的等待时间。
如果多个VLAN标签被堆叠,则要注意它们以特定次序被堆叠。在一个实施例中,可能期望注册来自IANA的唯一以太类型号以使得对于新字段的含义没有混淆。新字段可以是与现有VLAN标签报头有相同大小(例如,16位)或结构,但是将被标识为以太网帧中的序列号字段。
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PDU表示IEEE802.2(LLC)类型2帧。IEEE 802.2定义了逻辑链路控制(LLC)协议子层,该子层常用在MAC层与网络层之间。LLC子层向网络层呈现通用接口。在LLC子层之下是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LLC类型2是面向连接的操作模式。序列编号确保了所接收的帧被保证是按照它们被发送的次序的,且没有帧丢失。在一个实施例中,LLC子层可被告知所有帧已经被递送,即使一些帧已经丢失——诸如在对于损失容忍应用而言缺失帧太老而无法重传时。在另一实施例中,当以太网帧准备好传送时,LLC类型2报头可被添加以包括针对特定MAC层PDU流的序列号。
图5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被配置成实现增强的确收和重传的第一设备510和第二设备520的示例系统示图500。第一设备510包括具有网络层518、媒体接入控制(MAC)层516、与第一网络接口512相关联的第一物理(PHY)层513、以及与第二网络接口514相关联的第二PHY层515的协议栈。第一设备还包括序列重传单元517,其被配置成维持用于所传送PDU的序列编号的寄存器并被配置成可任选地重传没有被第二设备确收的PDU。第一网络接口512耦合到网络的第一通信介质507。一个或多个中继器509可存在于第一通信介质507上。第二网络接口514耦合到该网络的第二通信介质505。
类似于第一设备510,第二设备520包括协议栈。第二设备520的协议栈包括网络层528、媒体接入控制(MAC)层526、与第一网络接口522相关联的第一物理(PHY)层523、以及与第二网络接口524相关联的第二PHY层525。第二设备520还包括序列确收单元527,其被配置成维持用于所接收PDU的序列编号的寄存器并被配置成发送指示没有被第二设备正确接收的PDU的序列号的选择性确收消息。第一网络接口522耦合到网络的第一通信介质507。第二网络接口524耦合到第二通信介质505。
第一设备510可被配置成接收从另一设备路由而来的网络分组530或者来自较高层(未示出)的应用分组532。分组530、532可从网络层518经由MAC层516发送至物理层513、515之一。在一些实现中,MAC层516包括协调经由接口层MAC层(未示出)经由独立的PHY层512、514的通信的抽象层。当分组向下穿越协议栈时,这些分组可被分段、分块、或以其他方式转换为MAC层PDU(也被称为MPDU)且随后被转换为物理层PDU(被称为PPDU)。类似地,第二设备520处的反向操作可级联、重组、或以其他方式将PPDU转换为MPDU并转换为分组。第二设备520可表示应用分组536的最终设备或可将分组534路由到另一目的地设备。
网络层518、528之间的协调由虚线545表示。通常,路由功能在网络层执行。虚线555表示序列重传单元517与序列确收单元527之间的序列号相关。而且,MAC层516、526也可通过共享物理层拓扑信息、链路状态、容量等来协调。根据本公开中描述的各实施例,序列确收单元527和序列重传单元517可基于MAC层516序列号来协调MPDU的确收和重传。在一些实施例中,SACK消息可包括对MAC层序列号的引用以指示对特定MPDU的接收(或没有接收)。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序列号、SACK消息和重传的协调在OSI协议栈的MAC层516执行。尽管传输控制协议(TCP)驻留于网络层518、528之上的传输层(未示出),然而在MAC层执行确收和重传操作可以提供对PDU传输的较低层处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络层518、528可能不知晓多个物理层或多个通信介质正用于丢失或损坏MPDU的选择性分集重传。
图6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增强的确收和重传的变型的消息流图600。在该图中,消息被描绘为具有实线和/或虚线的箭头。虚线是指涉及设备的抽象层MAC(ALMAC)接口的通信部分,而实线是指物理接口之间的通信部分。
第一设备610包括两个物理接口a1、a2和抽象层MAC层。第二设备620也包括两个物理接口b1、b2和抽象层MAC层。接口a1、b1由第一通信介质(未示出)耦合,而接口a2、b2由第二通信介质(未示出)耦合。初始地,在612,经由第一通信介质(经由接口a1、b1)交换的消息被每个设备的AL MAC用来发现拓扑并执行流路径选择。在622,经由第二通信介质(经由接口a2、b2)交换的消息被每个设备的AL MAC用来发现拓扑并执行流路径选择。在图6中示出的示例中,分组流被拆分成经由两个不同的通信介质传达的两个PDU子集。
在630,解说了第一示例,其中每个接口执行独立的选择性确收协议。在632,第一PDU经由第一设备610的接口a1被传达至第二设备620的接口b1。第二设备620在634经由相同的接口b1向a1发送第一选择性确收消息。在636,第二PDU经由第一设备610的接口a2被传达至第二设备620的接口b2。第二设备620在638经由相同的接口b2向a2发送第二选择性确收消息。
在640,解说了第二示例,其中各设备利用组合选择性确收协议。在642,第一PDU经由第一设备610的接口a1被传达至第二设备620的接口b1。在644,第二PDU经由第一设备610的接口a2被传达至第二设备620的接口b2。在图6的示例中,第二设备620在648经由接口b2向a2发送组合选择性确实消息。应当理解,组合选择性确收消息可使用任一路径或连接来传送。组合SACK消息可指示对于第一PDU(642)或第二PDU(644)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缺失序列号。
在662,第一设备610可分析SACK消息以确定任何丢失或损坏的PDU并确定是否重传丢失或损坏的PDU。重传的PDU在664经由可用接口之一被发送。在一个实施例中,重传的PDU经由与先前用于传送原始的相应PDU的路径不同的路径来发送。
在描述了独立和组合SACK消息之后,下面提供了关于根据本公开可被包括在SACK消息中的潜在示例信息的更多细节。在一个示例中,SACK消息的结构是具有以下字段的可变长度编码:
·类型=SACK
·长度=以字节计的SACK信息的长度(一字节)
·起始序列号–由SACK信息覆盖的最高序列号(两字节)
·SACK信息–ACK的位映射(N字节以确收8N个序列号)
·无更高ACK标志–如果没有接收到更高序列号则为真(即,起始序列号是正确接收的最高序列号)
·无更低NAK(NLN)标志–如果低于由SACK所覆盖的那些序列号的所有序列号均已被接收或跳过则为真(即,没有理由针对比由此SACK所覆盖的那些序列号更老的序列号发送任何帧)。
SACK消息中所定义的标志对于较短SACK消息可能是有用的(诸如在大跨度的序列号存疑时)。其中标志有用的另一个场景是当更老的序列号已被接收或修复时,NLN标志可向发送方指示将所有更旧的序列号(在该SACK消息中的序列号之前的序列号)标记为已接收。发送方可释放重传缓冲器并且还可向上移动其发送窗以便可以发送更多帧。
示例:如果接收机已经接收到从0到4000中除3991、3990、3985、3984之外的所有序列号,则SACK可被编码为长度=3,起始序列号=4000,SACK信息=1111111110011110 01111111,NHA标志=真,NLN标志=真。
图7是解说供第一设备(诸如第一设备110、310、510、610)实现增强的确收和重传的示例操作的流程图700。在720,第一设备将第一协议数据单元(PDU)子集从第一设备经由第一路径传送到第二设备,这些PDU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序列号。
在740,第一设备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选择性确收(SACK)消息,该SACK消息指示没有被第二设备接收到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至少一个序列号。在770,第一设备可经由与先前用于传送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路径不同的路径来重传该丢失或损坏的PDU。
图8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供第一设备(诸如第一设备110、310、510、610)实现增强的确收和重传的示例操作的另一流程图800。在810,第一设备接收来自较高层的分组流。在一替换实现中,该分组流可经由另一设备获得。
在820,第一设备将第一协议数据单元(PDU)子集从第一设备经由第一路径传送到第二设备,这些PDU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序列号。另外,在830,第一设备可将第二协议数据单元(PDU)子集从第一设备经由第二路径传送到第二设备,这些PDU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序列号。
在840,第一设备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选择性确收(SACK)消息,该SACK消息指示没有被第二设备接收到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至少一个序列号。该SACK消息可仅指示与在操作820传送的PDU相关联的序列号。替换地,该SACK消息还可包括与在操作830传送的PDU相关联的序列号(被示为箭头832)。在另一变型中,在850,第一设备可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第二选择性确收(SACK)消息,第二SACK消息指示与在操作830传送的PDU相关联的至少一个序列号并且指示没有被第二设备接收到的丢失或损坏的PDU。
在决策框860,第一设备可确定是否重传丢失或损坏的PDU。如果第一设备确定要重传丢失或损坏的PDU,则在870,第一设备可经由与先前用于传送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路径不同的路径来重传该丢失或损坏的PDU。如果第一设备确定不传送丢失或损坏的PDU,则在880,第一设备可响应于接收到该SACK消息而传送控制消息,该控制消息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
图9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供第二设备(诸如第二设备120、320、520、620)实现增强的确收和重传的示例操作的流程图900。在920,第二设备可从第一设备经由到第二设备的第一路径接收第一协议数据单元(PDU)子集,这些PDU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序列号。在930,第二设备可基于针对经由操作920接收的任何PDU的序列号来确定是否存在任何丢失或损坏的PDU。例如,第二设备可维持寄存器、环形缓冲器、或其他存储器存储以用于维持所接收的序列号的列表。
在940,第二设备可向第一设备发送选择性确收(SACK)消息,该SACK消息指示没有被第二设备接收到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至少一个序列号。
在970,第二设备可经由与原始被第一设备用于传送丢失或损坏的PDU的第一路径不同的第二路径来接收重传的PDU(与该丢失或损坏的PDU相关联)。第二设备随后可根据序列号来对PDU重新排序。
图10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供第二设备(诸如第二设备120、320、520、620)实现增强的确收和重传的示例操作的另一流程图1000。在1020,第二设备可从第一设备经由到第二设备的第一路径接收第一协议数据单元(PDU)子集,这些PDU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序列号。在可任选框1025,第二设备还可经由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从第一设备接收第二协议数据单元(PDU)子集,这些PDU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序列号。
在1030,第二设备可基于针对经由操作1020、1025接收的任何PDU的序列号来确定是否存在任何丢失或损坏的PDU。例如,第二设备可维持寄存器、环形缓冲器、或其他存储器存储以用于维持所接收的序列号的列表。
在1040,第二设备可向第一设备发送选择性确收(SACK)消息,该SACK消息指示没有被第二设备接收到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至少一个序列号。在一个实施例中,该SACK消息可包括针对从操作1020或1025缺失的PDU的缺失序列号。替换地,在可任选框1045,第二设备可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二选择性确收(SACK)消息,第二SACK消息指示在操作1025期间没有被第二设备接收到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来自第二子集的)的至少一个序列号。
在决策框1050,第二设备确定其是否已接收到重传的丢失或损坏的PDU。如果第二设备确定其已经接收到重传的PDU,则在1070,第二设备可处理重传的丢失或损坏的PDU以根据序列号对PDU重新排序。如果在决策框1050第二设备尚未接收到重传的PDU,则可执行1060处的操作。附加地,在处理所接收的重传的PDU之后,仍可以执行操作1060处的操作。
在1060,第二设备确定其是否从第一设备接收到关于序列号的控制指令。例如,该控制指令可以是独立控制消息(诸如P1905.1控制消息)的形式,或者可被包括作为重传的PDU的一部分。
如果在1060第二设备确定其已经接收到控制指令,则在1080,第二设备可根据控制指令来重置序列编号。例如,该控制指令可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序列号将不再被重传。第二设备随后可在必要时修改寄存器、环形缓冲器、或其他存储器存储以避免对比该特定序列号更早的序列号的重复处理或选择性确收。
在1090,第二设备可向LLC子层发送校正数据。例如,第二设备可删减LLC协议以欺骗LLC像已经递送了太老而无法处理的PDU那样操作。作为非限制性示例,这关于损失容忍应用可能是期望的。
应理解图1-10和本文中所描述的各操作是旨在帮助理解各实施例的示例,而不应被用于限制各实施例或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诸实施例可执行附加操作、执行较少操作、以不同次序执行操作、并行地执行操作、以及以不同方式执行一些操作。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本发明主题内容的各方面可体现为系统、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主题内容的各方面可采取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包括固件、驻留软件、微代码等)、或组合了软件与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其在本文可全部被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此外,本发明主题内容的各方面可采取体现在其上含有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可以利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的任何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电子、磁性、光学、电磁、红外、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前述的任何合适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为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可包括以下各项:具有一条或多条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软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压缩碟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设备、磁存储设备,或者前述的任何合适组合。在本文档的上下文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能包含或存储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者结合其使用的程序的任何有形介质。
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包括例如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的其中含有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的所传播数据信号。此种所传播信号可采取各种形式中的任一种,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学信号、或其任何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为不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它能传达、传播或传输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者结合其使用的程序。
包含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程序代码可以使用任何恰适的介质来传送,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纤缆线、RF等,或者前述的任何合适的组合。
用于实施本发明主题内容的各方面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用一种或多种编程语言的任何组合来编写,包括面向对象编程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等)以及常规过程编程语言(诸如“C”编程语言或类似编程语言)。程序代码可完全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作为独立软件包、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且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后一情境中,远程计算机可通过任何类型的网络连接至用户计算机,包括本地网络(LAN)或广域网(WAN),或者可进行与外部计算机的连接(例如,使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通过因特网来连接)。
本发明主题内容的各方面是参照根据本发明主题内容的各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解说和/或框图来描述的。将理解,这些流程图解说和/或框图中的每个框、以及这些流程图解说和/或框图中的框的组合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可被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以用以制造机器,从而经由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执行的这些指令构建用于实现这些流程图和/或框图的一个或多个框中所指定的功能/动作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其可以指导计算机、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或其他设备以特定方式起作用,从而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指令制造出包括实现这些流程图和/或框图的一个或多个框中所指定的功能/动作的指令的制品。
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被加载到计算机、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或其他设备上以使得在该计算机、其他可编程装置或其他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由计算机实现的过程,从而在该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装置上执行的这些指令提供用于实现这些流程图和/或框图的一个或多个框中所指定的功能/动作的过程。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包括用于实现增强的确收和重传机制的通信单元的电子设备1100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框图。在一些实现中,电子设备1100可以是膝上型计算机、上网本、移动电话、电力线通信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DA)或包括被配置为跨(形成混合通信网络的)多个通信网络交换通信的混合通信单元的其他电子系统中的一者。电子设备1100可包括处理器单元1102(可能包括多个处理器、多个内核、多个节点、和/或实现多线程处理等等)。电子设备1100可包括存储器单元1106。存储器单元1106可以是系统存储器(例如,高速缓存、SRAM、DRAM、零电容器RAM、双晶体管RAM、eDRAM、EDORAM、DDR RAM、EEPROM、NRAM、RRAM、SONOS、PRAM等中的一者或多者)或者上面已经描述的机器可读介质的可能实现中的任何一者或多者。电子设备1100还可包括总线1110(例如,PCI、ISA、PCI-Express、NuBus、AHB、AXI等),以及包括无线网络接口(例如,WLAN接口、蓝牙接口、WiMAX接口、接口、无线USB接口等)和有线网络接口(例如,以太网接口、电力线通信接口等)中的至少一者的网络接口1104。在一些实现中,电子设备1100可支持多个网络接口——其中每个网络接口被配置为将电子设备1100耦合至不同的通信网络。
电子设备1100还包括序列单元1112和选择性确收/重传控制器1114。如上面在图1-10中描述的,序列单元1112和SACK/重传控制器1114可实现用于在电子设备1100是与分组流相关联的PDU的接收方时发送选择性确收的功能性。替换地,如上面在图1-10中所描述的,序列单元1112和SACK/重传控制器1114可实现用于选择性地重传与未确收PDU相关联的PDU的功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序列单元1112和SACK/重传控制器1114可被包括作为通信单元1109的一部分。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单元1109还可具有专用处理器(例如,诸如包括片上系统、或具有多个芯片的板、或多个板的通信单元,其中该通信单元除主处理器1102以外还可具有一个或多个专用处理器或处理单元)。这些功能中的任一个功能都可部分地(或完全地)在硬件中和/或在处理器单元1102上实现。例如,该功能性可用专用集成电路来实现、在处理器单元1102中所实现的逻辑中实现、在外围设备或卡上的协处理器中实现等。此外,诸实现可包括更少的组件或包括图11中未解说的附加组件(例如,视频卡、音频卡、附加网络接口、外围设备等)。处理器单元1102、存储器单元1106以及网络接口1106被耦合至总线1110。尽管被解说为耦合至总线1110,但是存储器单元1106也可耦合至处理器单元1102。
尽管各实施例是参考各种实现和利用来描述的,但是将理解,这些实施例是解说性的且本发明主题内容的范围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一般而言,本文描述的增强的频调映射可以用符合任何(诸)硬件系统的设施来实现。许多变体、修改、添加、和改进都是可能的。

Claims (37)

1.一种用于从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传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从第一设备经由网络的到第二设备的至少第一路径传送一系列协议数据单元(PDU),所述一系列协议数据单元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序列号;
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选择性确收(SACK)消息,所述SACK消息指示没有被所述第二设备正确接收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至少一个序列号;以及
经由所述网络的到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重传所述丢失或损坏的PDU。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路径相对于所述第一路径具有更低的等待时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所述重传所述丢失或损坏的PDU之前:
基于估计重传延迟和所述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来确定是否重传所述SACK消息中指示的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估计重传延迟大于与所述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相关联的延迟容限,则抑制重传所述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中的一个或多个PDU。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SACK消息而传送控制消息,所述控制消息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传送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的控制指示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指示符与重传的丢失或损坏的PDU包括在一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AC层序列号能够被所述第二设备用来按照所述PDU被传送的次序将来自所述PDU的数据递送到较高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经由所述第一路径传送的所述一系列PDU包括与分组流相关联的第一PDU子集,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从所述第一设备经由到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传送与同一分组流相关联的第二PDU子集,所述第二PDU子集也包括MAC层序列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来自所述第一PDU子集和所述第二PDU子集的每一个PDU的所述MAC层序列号在所述分组流的PDU中是唯一的。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ACK消息指示来自所述第一PDU子集和所述第二PDU子集两者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序列号。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SACK消息包括接收与关于所述第一PDU子集的确收反馈相关联的第一SACK消息,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接收与关于所述第二PDU子集的确收反馈相关联的第二SACK消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ACK消息和所述第二SACK消息是经由从所述第二设备到所述第一设备的同一反馈路径在所述第一设备处接收的。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AC层序列号被包括在所述PDU中的用途已被修改为包括所述MAC层序列号的虚拟局域网(VLAN)报头中。
15.一种第一设备,包括:
网络接口,其能够被耦合至网络并被配置成经由所述网络的到第二设备的至少第一路径传送一系列协议数据单元(PDU);
序列单元,其用于维持与所述一系列PDU相关联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序列号;
选择性确收(SACK)和重传(SACK/重传)控制器,其被配置成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指示没有被所述第二设备正确接收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至少一个序列号的SACK消息,并被配置成经由所述网络的到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来重传所述丢失或损坏的PDU。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路径相对于所述第一路径具有更低的等待时间。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SACK/重传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成:
在重传所述丢失或损坏的PDU之前,基于估计重传延迟和所述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来确定是否重传所述SACK消息中指示的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SACK/重传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成:
如果所述估计重传延迟大于与所述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相关联的延迟容限,则抑制重传所述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中的一个或多个PDU。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SACK/重传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成: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SACK消息而传送控制消息,所述控制消息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SACK/重传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成:
传送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的控制指示符。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指示符与重传的丢失或损坏的PDU包括在一起。
22.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MAC层序列号能够被所述第二设备用来按照所述PDU被传送的次序将来自所述PDU的数据递送到较高层。
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经由所述第一路径传送的所述一系列PDU包括与分组流相关联的第一PDU子集,并且其中所述SACK/重传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成:
从所述第一设备经由到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传送与同一分组流相关联的第二PDU子集,所述第二PDU子集也包括MAC层序列号。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来自所述第一PDU子集和所述第二PDU子集的每一个PDU的所述MAC层序列号在所述分组流的PDU中是唯一的。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SACK消息指示来自所述第一PDU子集和所述第二PDU子集两者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序列号。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SACK消息包括接收与关于所述第一PDU子集的确收反馈相关联的第一SACK消息,并且其中所述SACK/重传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成:
接收与关于所述第二PDU子集的确收反馈相关联的第二SACK消息。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ACK消息和所述第二SACK消息是经由从所述第二设备到所述第一设备的同一反馈路径在所述第一设备处接收的。
28.一种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指令,所述指令在由第一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第一设备:
从第一设备经由网络的到第二设备的至少第一路径传送一系列协议数据单元(PDU),所述一系列协议数据单元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序列号;
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选择性确收(SACK)消息,所述SACK消息指示没有被所述第二设备正确接收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至少一个序列号;以及
经由所述网络的到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重传所述丢失或损坏的PDU。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进一步包括指令,所述指令在由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第一设备:
在重传所述丢失或损坏的PDU之前,基于估计重传延迟和所述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来确定是否重传所述SACK消息中指示的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进一步包括指令,所述指令在由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第一设备:
如果所述估计重传延迟大于与所述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相关联的延迟容限,则抑制重传所述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中的一个或多个PDU。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进一步包括指令,所述指令在由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第一设备: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SACK消息而传送控制消息,所述控制消息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
32.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进一步包括指令,所述指令在由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第一设备:
传送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的控制指示符。
3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经由所述第一路径传送的所述一系列PDU包括与分组流相关联的第一PDU子集,并且其中所述通信处理器被进一步配置成:
从所述第一设备经由到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传送与同一分组流相关联的第二PDU子集,所述第二PDU子集也包括MAC层序列号。
34.一种用于经由网络从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传送信息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用于从第一设备经由网络的到第二设备的至少第一路径传送一系列协议数据单元(PDU)的装置,所述一系列协议数据单元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序列号;
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选择性确收(SACK)消息的装置,所述SACK消息指示没有被所述第二设备正确接收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至少一个序列号;以及
用于经由所述网络的到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路径重传所述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装置。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用于在重传所述丢失或损坏的PDU之前,基于估计重传延迟和所述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来确定是否重传所述SACK消息中指示的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的装置。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用于如果所述估计重传延迟大于与所述一系列PDU的服务质量要求相关联的延迟容限,则抑制重传所述特定的丢失或损坏的PDU中的一个或多个PDU的装置。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用于响应于接收到所述SACK消息而传送控制消息的装置,所述控制消息指示比特定序列号更早的PDU将不被重传。
CN201480012463.8A 2013-03-08 2014-03-07 增强的确收和重传机制 Pending CN1050094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790,631 2013-03-08
US13/790,631 US9432251B2 (en) 2013-03-08 2013-03-08 Enhanced acknowledgement and retransmission mechanism
PCT/US2014/021585 WO2014138536A2 (en) 2013-03-08 2014-03-07 Enhanced acknowledgement and retransmission mechanism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09498A true CN105009498A (zh) 2015-10-28

Family

ID=50391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2463.8A Pending CN105009498A (zh) 2013-03-08 2014-03-07 增强的确收和重传机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432251B2 (zh)
EP (1) EP2965455A2 (zh)
JP (1) JP6275751B2 (zh)
KR (1) KR101696776B1 (zh)
CN (1) CN105009498A (zh)
WO (1) WO2014138536A2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34089A (zh) * 2016-12-09 2018-06-29 甲骨文国际公司 低时延通信
CN110601988A (zh) * 2019-09-11 2019-12-20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基于802.11协议的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CN111262660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1801915A (zh) * 2018-02-21 2020-10-20 德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多径场景中对数据分组进行高效重新排序的技术
CN112511277A (zh) * 2020-11-24 2021-03-16 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22088833A1 (zh) * 2020-10-30 2022-05-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传输媒体流的数据包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4731335A (zh) * 2020-08-17 2022-07-08 西部数据技术公司 用于网络消息排序的装置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32251B2 (en) 2013-03-08 2016-08-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acknowledgement and retransmission mechanism
US9893868B2 (en) * 2013-04-04 2018-02-13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Per-protocol data unit delivery-path indication
CN105379342B (zh) * 2014-02-28 2019-1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US10158450B2 (en) 2014-09-29 2018-12-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first node for handling a feedback procedure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US10334571B2 (en) 2014-12-05 2019-06-25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Trigger frame format f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 communication
US10390328B2 (en) 2014-12-05 2019-08-20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Beamforming training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0574386B2 (en) * 2014-12-31 2020-02-25 Arris Enterprises Llc WLAN testing using an RF abstraction layer
US9743383B1 (en) * 2015-02-24 2017-08-22 The Directv Group, Inc. Hybrid wireless-wireline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WO2016164912A1 (en) 2015-04-09 2016-10-13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Contention-bas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 communication
JP6502778B2 (ja) * 2015-07-29 2019-04-17 日本放送協会 Ts分割送信装置及びts合成受信装置
US10892874B2 (en) * 2015-08-21 2021-01-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iscarding and retaining physical data channels
KR101777699B1 (ko) 2015-08-28 2017-09-12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무선 센서 네트워크에서의 동적 패킷 수신을 위한 노드, 방법 및 시스템
US10742285B1 (en) 2015-11-13 2020-08-11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Explicit multiuser beamforming training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O2017106516A1 (en) 2015-12-15 2017-06-22 Marvell Semiconductor, Inc. Triggered uplink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US9998260B2 (en) * 2016-02-11 2018-06-12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igh throughput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7144643A1 (en) * 2016-02-26 2017-08-31 Net Insight Intellectual Property Ab Retransmission of data in packet networks
CN106411894A (zh) * 2016-09-29 2017-02-15 天脉聚源(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8270682B (zh) 2016-12-30 2022-06-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终端、网络设备及通信系统
KR102397625B1 (ko) 2017-02-13 2022-05-12 텔레폰악티에볼라겟엘엠에릭슨(펍) 무선 통신을 감시하기 위한 기술
US10367682B2 (en) * 2017-06-30 2019-07-30 Bank Of American Corporation Node failure recovery tool
CN111769913A (zh) * 2020-05-20 2020-10-13 上海橙群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076996A1 (en) * 2020-10-05 2022-04-14 Cohere Technologies, Inc. Scheduling and retransmission in central units and distributed units
US11677864B2 (en) * 2020-12-16 2023-06-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mmunicating network flow data using a network protocol
CN115225213B (zh) * 2022-03-08 2023-12-05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反馈信令汇聚的超多跳自组网数据重传方法
WO2023247005A1 (en) * 2022-06-20 2023-12-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eceiver-agnostic scheme for reliable delivery of data over multipat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4490A (en) * 1994-05-23 1997-01-14 Cable Services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for distributing video/audio files from central location to a plurality of cable headends
US6049902A (en) * 1997-11-26 2000-04-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in a data communications system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ple, related data link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one data link for recovery of errors detected on another link
US20060098574A1 (en) * 2000-10-07 2006-05-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from RLC layer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80298322A1 (en) * 2006-01-05 2008-12-04 Sung Duck Chu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CN101510816A (zh) * 2009-03-05 2009-08-19 北京交通大学 基于路径关联化的多路径并行传输方法
US20100046520A1 (en) * 2006-09-05 2010-02-25 Tsuneo Nakata Packet recovery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program
US20110281570A1 (en) * 2010-05-13 2011-11-17 Apple Inc. Method to control configuration change times in a wireless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2285A (en) 1981-04-01 1983-10-25 Teradata Corporation Multiprocessor inter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JP3462314B2 (ja) * 1995-08-11 2003-11-05 Kddi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通信装置
US6424625B1 (en) * 1998-10-28 2002-07-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carding packets in a data network having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US6473399B1 (en) * 1998-11-30 2002-10-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n optimum timeout under varying data rates in an RLC wireless system which uses a PDU counter
KR100802619B1 (ko) * 2002-11-07 2008-0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링크 제어 프로토콜에 따르는 수신기에서의 알엘씨데이터 수신 윈도우 처리 방법
US8090857B2 (en) 2003-11-24 2012-01-03 Qualcomm Atheros, Inc. Medium access control layer that encapsulates data from a plurality of received data units into a plurality of independently transmittable blocks
SE0303590D0 (sv) * 2003-12-29 2003-12-2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ARQ in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US7995517B2 (en) * 2004-03-24 2011-08-09 Lg Electronic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nits of message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074304B2 (ja) * 2004-11-18 2008-04-0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転送方法及びパケット転送装置
US7539175B2 (en) 2004-11-19 2009-05-26 The Trustees Of 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ulti-access terminal with capability for simultaneous connectivity to multipl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ES2377652T3 (es) 2005-08-16 2012-03-29 Panasonic Corporation Método y aparato para configurar nuevamente un número de secuencias de transmisión (NST)
CN1917508B (zh) 2005-08-19 2011-01-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装置及其帧序列号编号方法
US20090310578A1 (en) 2006-07-19 2009-12-17 Stmicroelectronics S.R.L.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abling multi-channel direct link connection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related network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US7965758B2 (en) 2006-09-15 2011-06-21 Itron, Inc. Cell isolation through quasi-orthogonal sequences in a frequency hopping network
US8259738B2 (en) 2007-05-01 2012-09-04 Net Navigation Systems, Llc Channel service manager with priority queuing
US8443247B2 (en) * 2008-12-12 2013-05-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using window start updat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HARQ connection
JP5329244B2 (ja) * 2009-01-16 2013-10-30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363597B2 (en) 2009-04-09 2013-0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C architectur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ing multiple physical layers
EP2559201B1 (en) 2010-04-12 2020-06-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layed acknowledgements for low-overhead communication in a network
US9503223B2 (en) * 2011-03-04 2016-11-22 Blackberry Limited Controlling network device behavior
US9432251B2 (en) 2013-03-08 2016-08-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acknowledgement and retransmission mechanism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4490A (en) * 1994-05-23 1997-01-14 Cable Services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for distributing video/audio files from central location to a plurality of cable headends
US6049902A (en) * 1997-11-26 2000-04-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in a data communications system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ple, related data link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one data link for recovery of errors detected on another link
US20060098574A1 (en) * 2000-10-07 2006-05-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from RLC layer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80298322A1 (en) * 2006-01-05 2008-12-04 Sung Duck Chu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US20100046520A1 (en) * 2006-09-05 2010-02-25 Tsuneo Nakata Packet recovery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program
CN101510816A (zh) * 2009-03-05 2009-08-19 北京交通大学 基于路径关联化的多路径并行传输方法
US20100226265A1 (en) * 2009-03-05 2010-09-09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Method of 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 based on relational paths
US20110281570A1 (en) * 2010-05-13 2011-11-17 Apple Inc. Method to control configuration change times in a wireless device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A. EL AL ET AL.: "《Improving interactive video in ad-hoc networks using path diversity》", 《MOBILE AD-HOC AND SENSOR SYSTEMS, 200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34089A (zh) * 2016-12-09 2018-06-29 甲骨文国际公司 低时延通信
CN111801915A (zh) * 2018-02-21 2020-10-20 德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多径场景中对数据分组进行高效重新排序的技术
CN111801915B (zh) * 2018-02-21 2021-07-27 德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多径场景中对数据分组进行高效重新排序的技术
US11159442B2 (en) 2018-02-21 2021-10-26 Deutsche Telekom Ag Techniques for efficient reordering of data packets in multipath scenarios
CN111262660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1262660B (zh) * 2018-11-30 2022-0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0601988A (zh) * 2019-09-11 2019-12-20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基于802.11协议的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CN110601988B (zh) * 2019-09-11 2022-09-27 紫光展讯通信(惠州)有限公司 基于802.11协议的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CN114731335A (zh) * 2020-08-17 2022-07-08 西部数据技术公司 用于网络消息排序的装置和方法
WO2022088833A1 (zh) * 2020-10-30 2022-05-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传输媒体流的数据包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511277A (zh) * 2020-11-24 2021-03-16 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2511277B (zh) * 2020-11-24 2021-08-06 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38536A3 (en) 2014-12-24
KR20150128795A (ko) 2015-11-18
EP2965455A2 (en) 2016-01-13
JP2016517198A (ja) 2016-06-09
JP6275751B2 (ja) 2018-02-07
US9432251B2 (en) 2016-08-30
US20140254351A1 (en) 2014-09-11
KR101696776B1 (ko) 2017-01-16
WO2014138536A2 (en) 2014-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09498A (zh) 增强的确收和重传机制
US1082665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ing wireless link efficiency
JP5827413B2 (ja) 多配送ルートパケット順序付け
CN104335516B (zh) 用于高效重传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RU2510894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для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протокольного модуля данных мас в систем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CN102484813B (zh) 使用mac头部来传送和接收mac pdu的装置和方法
CN103119881A (zh) 带有重传策略区分的块确收
CN102449944A (zh) 多跳中继通信系统中对下行数据传输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US20140071971A1 (en) Wireless base station, wireless terminal, and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US20140169383A1 (en) Seamless switching for multihop hybrid networks
CN100471197C (zh) 用移动专用网络传输层有效发送/接收数据的方法、网络设备
EP3809748A1 (en) Data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data receiving method and device
EP2306666B1 (en) Reduction of frame error rate in a node of a wireless packet-switched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3207190A (zh) 接入层ip包的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3812606A (zh) 提高无线链路的效率的方法和系统
US20240056884A1 (en) Transmitting station and receiving station
US20210297198A1 (en) Ope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JP2010068442A (ja) 移動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