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08802A - 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以及炉排炉 - Google Patents

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以及炉排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08802A
CN105008802A CN201380073935.6A CN201380073935A CN105008802A CN 105008802 A CN105008802 A CN 105008802A CN 201380073935 A CN201380073935 A CN 201380073935A CN 105008802 A CN105008802 A CN 1050088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gr gas
grate
burning
front side
recirculated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393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08802B (zh
Inventor
古林通孝
伊藤华子
白石裕司
中田谷直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Zos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Zose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Zosen Corp filed Critical Hitachi Zose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08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88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088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88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GCREMATION FURNACES; CONSUMING WASTE PRODUCTS BY COMBUSTION
    • F23G5/00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 F23G5/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GCREMATION FURNACES; CONSUMING WASTE PRODUCTS BY COMBUSTION
    • F23G5/00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GCREMATION FURNACES; CONSUMING WASTE PRODUCTS BY COMBUSTION
    • F23G5/00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 F23G5/08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having supplementary heating
    • F23G5/14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having supplementary heating including secondary combus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GCREMATION FURNACES; CONSUMING WASTE PRODUCTS BY COMBUSTION
    • F23G5/00Incin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 construction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ntrol therefor
    • F23G5/44Details; Accesso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cineration Of Wast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增加CO浓度,就能够大幅降低炉出口的NOX浓度的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及炉排炉。从前侧的顶壁向后方供给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从后壁或后侧顶壁向前方供给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测量燃烧室内的温度分布,获取炉栅上的燃烧位置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范围处于前后方向上什么位置。与基准范围比较,燃烧位置分为靠前的情况、靠后的情况及在基准范围内的情况,根据各情况改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

Description

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以及炉排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以及炉排炉,尤其涉及用于垃圾燃烧用等,以降低废气中CO以及NOX为技术问题的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以及能够进行适当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的炉排炉。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将由炉排炉排出的废气(在本说明书中称为“再循环废气”)供给至比炉排炉内的炉栅更靠上部,来抑制氮氧化物(以下称为“NOX”)的运作方法。
此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在向炉排炉的二次燃烧室供给适量的二次空气的同时,将再循环废气供给至二次燃烧室,从而抑制CO生成的运作方法。
此外,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利用红外线摄像机,获取着火位置(燃烧开始位置)以及燃尽位置,来进行着火位置等的位置控制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昭和59-445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平成5-11320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9164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与仅供给二次空气的情况相比,通过供给再循环废气,能够抑制NOX,但是例如对于进行垃圾焚烧的炉排炉,在设定炉出口的NOX浓度大幅降低目标(例如20ppm这样严格的目标值)的情况下,仅控制再循环废气的供给量,难以实现目标。此外,若控制再循环废气的供给量,以降低NOX,则CO浓度增加,因此,用于实现目标的控制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增加CO浓度,就能够大幅降低炉出口的NOX浓度的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及炉排炉。
(二)技术方案
基于本发明的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对炉排炉进行再循环废气供给的控制,所述炉排炉具备供给有一次空气的下部的一次燃烧室、供给有二次空气的上部的二次燃烧室、以及设置在一次燃烧室底部的多个炉栅,一次燃烧室具有设置有投入料斗的前壁、前侧的顶壁、后壁及后侧的顶壁,向一次燃烧室内供给再循环废气,其特征在于,在从前侧的顶壁朝向后方供给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从后壁或后侧顶壁向前方供给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同时测量一次燃烧室内温度分布,关于炉栅上的燃烧开始位置以及燃尽位置中至少一方,获取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范围处于前后方向上什么位置,燃烧开始位置以及燃尽位置中至少一方与基准位置相比,至少分为靠前的情况,靠后的情况及在基准范围内的情况这三种情况,根据各情况改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
另外,本发明中,在无需对一次燃烧室与二次燃烧室特别区分的情况下,简称为燃烧室。
此外,基于本发明的炉排炉,其特征在于,具备供给有一次空气的下部的一次燃烧室、供给有二次空气的上部的二次燃烧室、以及设置在一次燃烧室底部的多个炉栅,一次燃烧室具有设置有投入料斗的前壁、前侧的顶壁、后壁以及后侧的顶壁,向一次燃烧室内供给再循环废气;所述炉排炉具备再循环废气供给装置、温度分布测量装置及控制装置,所述再循环废气供给装置从前侧的顶壁向后方供给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从后壁或后侧顶壁向前方供给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所述温度分布测量装置测量一次燃烧室内温度分布;所述控制装置控制燃烧以降低CO浓度及NOX浓度,控制装置具备燃烧位置运算部及再循环废气控制部,所述燃烧位置运算部由温度分布测量装置的输出数据获取一次燃烧室内的温度分布来对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中至少一方进行运算;所述再循环废气控制部控制再循环废气的供给量,关于炉栅上的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中至少一方,再循环废气控制部获取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范围处于前后方向上什么位置,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中至少一方至少分为与基准位置相比靠前的情况,靠后的情况以及在基准范围内的情况这三种情况,根据各情况改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
本发明中,为了进行优选的控制,首先从前侧及后侧向一次燃烧室内供给再循环废气。此外,为了查明当前的燃烧状态为何种状态,预先设定燃烧开始位置和/或燃尽位置的基准范围。炉栅上的燃烧开始位置以及燃尽位置,能够通过测量一次燃烧室内温度分布来获取。优选通过红外线摄像机测量一次燃烧室内温度分布。炉栅从前侧区分为干燥段、燃烧段以及后燃烧段,通常,从干燥段的最终位置到燃烧段前侧位置的部分开始燃烧,在燃烧段的后侧部分大致燃烧后,在后燃烧段燃尽。
本发明中,为了不增加CO浓度,就能够大幅降低炉出口的NOX浓度,着眼于时刻变化的炉栅上的燃烧位置(燃烧开始位置和/或燃尽位置),获取当前的燃烧位置处于前后方向的什么位置,燃烧位置与基准范围相比至少分为靠前的情况,靠后的情况以及在基准范围内的情况这三种情况。若进行这种情况分类,可知在燃烧位置靠前的情况下,与燃烧位置在基准范围内及靠后的情况相比,CO浓度增加的倾向大,需要进行抑制CO增加的控制。也就是说,在燃烧位置靠前的情况下进行与其他情况不同的控制,由此能够适当控制,与不区分情况相比,能够大幅降低NOX浓度,而且能够防止CO浓度的增加。
在区分情况时,关于燃烧开始位置靠前,但是燃尽位置靠后的情况,作为“广域”,优选与靠前、基准范围内及靠后进行不同的控制。在分为靠前、基准范围内、靠后及广域这四种情况时,通常靠前的情况,设为与其他三种情况不同的分配比,对于基准范围内、靠后及广域这三种情况,根据需要,将其中两种或三种情况设为相同的分配比。
作为具体的控制方法,优选控制为当燃烧开始位置比基准范围靠前时,降低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同时提高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当燃烧开始位置比基准范围靠后时,提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同时降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
这样,无论燃烧开始位置如何,均能大幅降低NOX浓度,而且,在CO浓度增加的燃烧开始位置靠前的情况下,能够抑制CO浓度的增加。
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在靠前的情况下,例如设为30/70~40/60左右,除此以外的情况,设为例如50/50~40/60左右。关于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以外的值,适当的设定即可,例如,再循环废气比率设定为10~35%,一次空气比设定为0.7~1.2,总空气比设定为1.1~1.40,一次燃烧室出口的温度设定为900~1100℃,一次燃烧室出口的燃烧效率设定为80~98%,二次燃烧室上游侧的温度设定为850~1100℃等。
本发明中,更优选地,通过使用设置在二次燃烧室内的辐射温度计测量燃烧室内温度,来测量燃烧状态,在燃烧状态比预先设定的基准状态更激烈的情况下,同时提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以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在燃烧状态比预先设定的基准状态缓和的情况下,同时降低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以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
通过利用红外线摄影机,能够测量被燃烧物层的表面温度,关于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根据燃烧位置(燃烧开始位置和/或燃尽位置)来控制。此外,通过利用辐射温度计,能够测量燃烧室内温度即被燃烧物的燃烧状态,在燃烧状态比基准状态更激烈的情况下,同时提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在燃烧状态比基准状态缓和的情况下,同时降低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以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由此能够大幅降低NOX浓度,并且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能够防止CO浓度增加的控制。
另外,在被燃烧物为城市垃圾等垃圾的情况下进行焚烧时,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有所变动,通过控制再循环废气供给,难以调整燃烧开始位置等,因此需要改变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的情况下,优选通过操作给尘量及炉栅速度中至少一方来改变其位置。
在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改变时,在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均比基准范围靠前的情况下,优选执行减少给尘量及提高干燥段炉栅速度中至少一个,使其中至少一方向比基准范围靠后侧移动。
关于燃烧开始位置以及燃尽位置,均为比基准范围靠前的情况下难以使CO以及NOX同时降低,在该情况下,在变更所述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的同时,将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移动至易于同时降低CO及NOX的一侧(至少一方比基准范围更靠后侧),由此能够进行用于同时降低CO以及NOX的更优选的控制。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以及炉排炉,通过对燃烧开始位置靠前的情况和燃烧开始位置在基准范围内以及靠后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控制,从而能够进行适当的控制,与不区分情况时相比,能够大幅降低NOX浓度,并且也能够防止CO浓度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基于本发明的炉排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图2为表示炉排炉的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3为表示炉排炉的控制结果的一例的图,其中,(a)表示进行适当控制的情况的一例,(b)表示未进行适当控制的情况的一例。
图4为表示在基于本发明的炉排炉中,燃烧开始位置不同的三种情况以及各情况下的适当的控制状态的图。其中,(a)表示燃烧开始位置靠前的情况,(b)表示燃烧开始位置在基准范围内的情况,(c)表示燃烧开始位置靠后的情况。
图5为表示关于燃烧位置靠前的情况下,变更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时的燃烧废气的气流图,其中(a)表示未进行适当控制的情况的一例,(b)表示进行适当控制的情况的一例分别表示。
图6a表示在表示燃烧位置不同的情况下的各炉栅上的垃圾状态变化的图中,燃烧位置靠前的情况。
图6b表示在表示燃烧位置不同的情况下的各炉栅上的垃圾的状态变化图中,燃烧位置在基准范围内的情况。
图6c表示在表示燃烧位置不同的情况下的各炉栅上的垃圾的状态变化图中,燃烧位置靠后的情况。
图6d表示在表示燃烧位置不同的情况下的各炉栅上的垃圾的状态变化图中,燃烧位置处于广域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 炉排炉
2 一次燃烧室
3 二次燃烧室
4a、4b、4c、4d 炉栅
6 投入料斗
10 再循环废气供给装置
11 前壁
12 前侧的顶壁
13 后壁
14 后侧的顶壁
15 红外线摄像机(温度分布测量装置)
16 辐射温度计
20 控制装置
21 燃烧位置运算部
22 燃烧状态运算部
23 给尘量控制部
24 炉栅速度控制部
26 再循环废气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左侧设为前侧,图1的右侧设为后侧。
图1示意性地表示基于本发明的炉排炉的一个实施方式。炉排炉1为用于焚烧城市垃圾等垃圾的设备,形成为如下方式:供给一次空气的下部的一次燃烧室2与供给二次空气的上部的二次燃烧室3相连接。
在一次燃烧室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炉栅4a、4b、4c、4d。多个炉栅4a、4b、4c、4d被区分为干燥段炉栅4a、第一燃烧段炉栅4b及第二燃烧段炉栅4c、后燃烧段炉栅4d,所述干燥段炉栅4a为处于前侧且通过炉内的热量对垃圾进行干燥的部分;所述第一燃烧段炉栅4b及第二燃烧段炉栅4c为处于干燥段炉栅4a的后侧且使已干燥的垃圾着火的主要燃烧部分;所述后燃烧段炉栅4d处于燃烧段炉栅4b、4c的后侧且使燃烧残余物完全燃烧的部分。
各炉栅4a、4b、4c、4d能够通过炉栅驱动装置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由此使垃圾向后侧移动。
一次燃烧室2具有前壁11、前侧的顶壁12、后壁13及后侧的顶壁14,前侧顶壁12与后侧的顶壁14之间的开口为通向二次燃烧室3的入口。前侧顶壁12位于干燥段炉栅4a的上方。
在一次燃烧室2的前壁11设置有投入待焚烧垃圾的投入料斗6,以及将垃圾供给至干燥段炉栅4a的推料器(给尘装置)7。
通过具有鼓风机8a的空气供给装置8向各炉栅4a、4b、4c、4d供给用于燃烧的一次空气。通过二次空气供给用喷嘴9向二次燃烧室3供给二次空气。
通过再循环废气供给装置10向一次燃烧室2内供给再循环废气(图1中简称为“EGR”)。在整个前侧顶壁12的多处位置上设置有从前侧供给再循环废气的喷嘴10a,在整个后壁13的多处位置上设置有从后侧供给再循环废气的喷嘴10b。通过这些喷嘴10a、10b沿箭头的方向向一次燃烧室2内供给从二次燃烧室3排出的再循环废气。
优选来自前侧顶壁12的再循环废气的供给方向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下15°~朝上15°,优选来自后壁13的再循环废气的供给方向为水平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上20°。对于从后侧供给再循环废气,也可以代替后壁13而从后侧的顶壁14供给。
通过推料器7向干燥段炉栅4a上供给的给尘量、通过炉栅驱动装置5移动的各炉栅4a、4b、4c、4d的移动速度、通过空气供给装置8向一次燃烧室2供给的一次空气供给量、从前侧的顶壁12及后壁13供给的再循环废气量等通过图2所示的控制装置20进行控制。
在一次燃烧室2上方,位于后燃烧段炉栅4d上方的后侧顶壁14上设置有测量一次燃烧室2内温度分布的红外线摄像机(温度分布测量装置)15。
在二次燃烧室3内设置有测量燃烧室内温度的辐射温度计(高温计)16。通过辐射温度计16,能够测量燃烧室内温度,由此能够判断垃圾的燃烧状态(火焰状态)。
若分别从前侧顶壁12及后壁13向一次燃烧室2内供给再循环废气,则来自垃圾层的燃烧废气分别靠近前侧顶壁12侧及后壁13侧,一次燃烧室2整体作为燃烧空间被有效利用。靠近前侧顶壁12侧的燃烧废气主要含有NOX的前体物质(NH3)及可燃气体。靠近后壁13的燃烧废气主要含有由固定碳产生的可燃气体(CO)及氧气,几乎不含NOX的前体物质。因此,在后壁13侧能够以不存在NOX前体物质的状态使CO充分燃烧。因此,靠近前侧顶壁12侧的燃烧废气与靠近后壁13侧的燃烧废气在二次燃烧室3中混合,即使燃烧温度也缓慢上升。由此能够降低NOX量。
在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喷气流的影响相对较强的情况下,NOX前体物质及可燃气体在前壁11侧集中,其结果是由于二次燃烧室3入口的NOX前体物质增加,并且二次燃烧室3的温度上升,因此产生的NOX量增加。相反地,在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喷气流的影响相对较强的情况下,NOX前体物质流向后壁13侧,在通过固定碳的燃烧而高温化的气氛中,NOX前体物质变成NOX,其结果,即使这种情况下,产生的NOX量也增加。
因此,通过适当控制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各自的供给量,能够降低所产生的NOX量。
为了使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各自的供给量适当,通过利用通用软件Fluent Ver.6.3的热流体解析得到的要点部分示于图3至图5及表1。
[表1]
另外,表1中,η是指燃烧效率,通过以下的式子求得。
η=1-△HnFn/HIFI
△Hn:一次燃烧室出口的未燃烧的可燃成分的低位发热量[kJ/kg],Fn:一次燃烧室出口的通过气体的质量流量[kg/h],HI:流入可燃成分的低位发热量[kJ/kg],FI:流入可燃成分的质量流量[kg/h]。
图3(a)表示进行适当控制的情况的一例,实现了二次燃烧室3出口的CO浓度为0.6ppm、炉出口的NOX浓度为16ppm这样的低NOX、低CO燃烧。
图3(b)表示未进行适当控制(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喷气流影响较强)的情况的一例。图3(b)的温度分布,与图3(a)相比,从一次燃烧室2的后侧进入二次燃烧室3的燃烧废气的温度增高,二次燃烧室3出口的CO浓度为0.3ppm,炉出口的NOX浓度为35ppm,具有低CO但高NOX的问题。
图4中,(b)表示进行基准范围内的燃烧的状态,通过将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设为前侧45/后侧55,从而实现NOX量为9ppm,CO量为0.1ppm这样的低NOX、低CO燃烧(参照表1的燃烧位置“基准范围”)。另外,再循环废气比率,相对于炉出口的废气为30.4%,将一次空气比设定为0.89,二次空气比设定为0.15。
图4(a)及(c)表示燃烧位置(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的适当控制状态。燃烧开始位置与基准范围内的(b)相比,在(a)中靠近前侧,(c)中靠近后侧,由此能够区分出燃烧位置靠前,在基准范围内以及靠后。在图4(a)示出的靠前的情况下,NOX量为7ppm,CO量为2.4ppm(参照表1的燃烧位置“靠前”的分配比35/65),在图4(c)示出的靠后的情况下,NOX量为8ppm,CO量为0.2ppm(参照表1的燃烧位置“靠后”的情况)。
图5中,(a)表示燃烧位置靠前的情况下将分配比设为前侧50/后侧50的情况下的燃烧气体流线,(b)表示燃烧位置靠前的情况下将分配比设为前侧35/后侧65的情况下的燃烧气体流线。根据图5(a),分配比为前侧50/后侧50,与适当条件相比,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相对增多,燃烧气体被强烈地靠近前侧,其结果是一次燃烧室2出口的燃烧效率降低,二次燃烧室3出口的CO浓度及NH3浓度提高(参照表1的燃烧位置“靠前”的分配比为50/50)。对此,根据图5(b),通过将分配比设为前侧35/后侧65,而成为适当条件,难以使燃烧气体靠近前侧,其结果,改善一次燃烧室2出口的燃烧效率,二次燃烧室3出口的CO浓度及NH3浓度降低(参照表1的燃烧位置“靠前”的分配比为35/65)。
图6a到图6d,表示燃烧位置不同的情况下各炉栅上的垃圾的状态变化。图6a相当于靠前,图6b相当于基准范围,图6c相当于靠后,图6d相当于广域。在图6a到图6d中,各炉栅4a、4b、4c、4d分别由7个、8个、8个以及9个炉排块构成,总共有第32个为止的炉排块。各图所示的三条曲线从左侧开始分别表示垃圾中的水分存在率、垃圾中的挥发成分(热分解气体)存在率以及垃圾中的固定碳存在率。在对燃烧位置进行情况区分时,以图6b的热分解气体产生区域收容在第8~15个之间的状态为基准。于是,例如图6a所示,将热分解气体的产生开始位置即燃烧开始位置在第7块前面的位置的情况设为“靠前”,如图6b所示,将燃烧开始位置在第7~10块位置的情况设为“基准范围内”,如图6c所示,将燃烧开始位置在第10块后面的位置的情况设为“靠后”。通常,由于燃尽位置根据燃烧开始位置前后移动,因此可以使用燃烧开始位置来进行情况区分,也可以使用燃尽位置来进行。此外,除“靠前”、“基准范围内”以及“靠后”的情况以外,如图6d所示,也有燃烧开始位置靠前,燃尽位置靠后的情况,将该情况成为“广域”,更优选称为与其他三种情况不同的控制。
再循环废气喷气流的强弱,受炉栅4a、4b、4c、4d上的垃圾燃烧位置(燃烧开始位置和/或燃尽位置)及燃烧状态(火焰位置或火焰状态)的影响。即,根据炉栅4a、4b、4c、4d上垃圾的燃烧位置及垃圾的燃烧状态,需要控制向一次燃烧室2供给的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控制时,优选如图6a至图6d所示,燃烧开始位置和/或燃尽位置基于靠前、基准范围内、靠后以及广域中的任意一个进行情况区分。
并且,如图4所示,在燃烧位置靠前的情况下,优选降低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同时提高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此外,在燃烧位置靠后的情况下,只要提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同时降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即可。在燃烧位置靠后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与处于基准范围内的情况相同的控制。
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20具备燃烧位置运算部21、燃烧状态运算部22、给尘量控制部23、炉栅速度控制部24、空气供给量控制部25及再循环废气控制部26,所述燃烧位置运算部21由红外线摄像机15的输出数据获取一次燃烧室2内的温度分布来对燃烧位置进行运算;所述燃烧状态运算部22由辐射温度计16的输出数据来对燃烧状态进行运算;所述给尘量控制部23控制向干燥段炉栅4a的给尘量;所述炉栅速度控制部24控制各炉栅4a、4b、4c、4d移动速度;所述空气供给量控制部25控制空气的供给量;所述再循环废气控制部26控制再循环废气的供给量。
燃烧位置运算部21基于红外线摄像机15的输出,计算一次燃烧室2内的温度,对于燃烧位置(燃烧开始位置和/或燃尽位置),进行情况区分分为基准范围、靠前、靠后以及广域中任意一种,并向再循环废气控制部26输出该情况区分信息。
对于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的获取,例如专利许可第3916450号所述,只要将红外线摄像机15的摄像数据加工为颜色越浓则温度越高的温度分布数据,从投入料斗6侧观察,将规定温度(燃烧开始温度)以上的面积达到规定值的位置作为燃烧开始位置来获取,从排灰口17观察,将规定温度(燃尽温度)以上的面积达到规定值的位置作为燃尽位置来获取即可。
再循环废气控制部26由分配比控制部27和供给量控制部28组成,所述分配比控制部27获取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适当分配比,并向再循环废气供给装置10发出指令,以达到该分配比;所述供给量控制部28获取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和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适当的供给量,并向再循环废气供给装置10发出指令,以达到该供给量。
从燃烧位置运算部21向再循环废气控制部26的分配比控制部27,输送有关燃烧位置(燃烧开始位置与/或燃尽位置)为基准范围、靠前、靠后以及广域中任意一种的情况区分信息。分配比控制部27中,按照预先存储的表格,获取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基于此,控制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
关于控制内容,如上所述,若燃烧位置在基准范围内,则无需变更,继续进行基准分配比即A/B下的控制。并且,在燃烧位置靠前的情况下,将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仅降低规定量α(>0),同时将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仅提高相同量α,将分配比设为(A-α)/(B+α)。此外,在燃烧位置靠后的情况下,将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仅提高规定量β(≥0),同时将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仅降低相同量β,将分配比设为(A+β)/(B-β)。此外,在燃烧位置为广域的情况下,将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仅降低规定量γ(≥0),同时将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仅提高相同量γ,将分配比设为(A-γ)/(B+γ)。
另一方面,从燃烧状态运算部22向再循环废气控制部26的供给量控制部28输送与燃烧状态有关的通过辐射温度计16得出的测量值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基准状态、比基准状态激烈的状态及比基准状态缓和的状态中任意信息。在供给量控制部28中,按照预先存储的表格,获取再循环废气的供给量,基于此,控制再循环废气的供给量。
关于控制内容,若垃圾的燃烧状态为基准状态,则无需变更,继续进行基准分配比即A/B下的控制。并且,在垃圾燃烧状态比预先设定的基准状态激烈的情况下,将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均设为δ(>1)倍,使供给量整体增加。此外,在垃圾燃烧状态比基准状态缓和的情况下,将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均设为ε(<1)倍,使供给量整体减少。
进一步地,燃烧位置运算部22,在得到的情况区分为前侧的情况下,向给尘量控制部23发出减少给尘量的指令,同时向炉栅速度控制部24指示提高干燥段炉栅4a的移动速度。由此,燃烧位置向后侧(收容于基准范围内的方向)移动。
这样,根据具备所述控制装置20的炉排炉1,对垃圾燃烧位置和燃烧状态进行测量并定量化,基于该值,分别控制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由此增加二次燃烧室3出口的CO浓度,就能够大幅降低炉出口的NOX浓度。
工业实用性
用于垃圾燃烧用等,以降低废气中的CO及NOX为技术问题的炉排炉中,由于不增加CO浓度,就能够大幅降低炉出口的NOX浓度,因此能够有助于提高炉排炉的性能。

Claims (14)

1.一种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对炉排炉进行再循环废气供给的控制,所述炉排炉具备供给有一次空气的下部的一次燃烧室、供给有二次空气的上部的二次燃烧室、以及设置在一次燃烧室底部的多个炉栅,一次燃烧室具有设置有投入料斗的前壁、前侧的顶壁、后壁及后侧的顶壁,向一次燃烧室内供给再循环废气,其特征在于,
从前侧的顶壁向后方供给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从后壁或后侧顶壁向前方供给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同时测量一次燃烧室内温度分布,关于炉栅上的燃烧开始位置以及燃尽位置中的至少一方,获取其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范围处于前后方向上的什么位置,与基准位置相比,燃烧开始位置以及燃尽位置中至少一方至少分为靠前的情况、靠后的情况以及在基准范围内的情况这三种情况,根据各情况改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如下控制:当燃烧开始位置比基准范围靠前的情况下,降低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同时提高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当燃烧开始位置比基准范围靠后的情况下,提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同时降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燃烧开始位置与基准范围相比靠前的情况下,进一步分为燃尽位置与基准范围相比靠前的情况和靠后的情况,根据各种情况改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红外线摄像机测量一次燃烧室内温度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使用设置在二次燃烧室内的辐射温度计测量燃烧室内温度,来测量燃烧状态,在燃烧状态比预先设定的基准状态更激烈的情况下,同时提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以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在燃烧状态比预先设定的基准状态缓和的情况下,同时降低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以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移动炉栅上的燃烧开始位置以及燃尽位置中至少一方,改变给尘量和炉栅速度中至少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均比基准范围靠前的情况下,执行减少给尘量及提高干燥段炉栅速度中至少一方,使得至少一方向比基准范围靠后侧移动。
8.一种炉排炉,其特征在于,其具备供给有一次空气的下部的一次燃烧室、供给有二次空气的上部的二次燃烧室、以及设置在一次燃烧室底部的多个炉栅,一次燃烧室具有设置有投入料斗的前壁、前侧的顶壁、后壁以及后侧的顶壁,向一次燃烧室内供给再循环废气,
所述炉排炉具备再循环废气供给装置、温度分布测量装置及控制装置,所述再循环废气供给装置从前侧的顶壁向后方供给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从后壁或后侧顶壁向前方供给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所述温度分布测量装置测量一次燃烧室内温度分布;所述控制装置控制燃烧以使CO浓度及NOX浓度降低;
制造装置具备燃烧位置运算部及再循环废气控制部,所述燃烧位置运算部由温度分布测量装置的输出数据获取一次燃烧室内的温度分布来对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中至少一方进行运算;所述再循环废气控制部控制再循环废气的供给量;
关于炉栅上的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中至少一方,再循环废气控制部获取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范围处于前后方向上什么位置,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中至少一方至少分为与基准位置相比靠前的情况,靠后的情况以及处于基准范围内的情况这三种情况,根据各情况改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炉排炉,其特征在于,再循环废气控制部在燃烧开始位置比基准范围靠前的情况下,降低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同时提高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在燃烧开始位置比基准范围靠后的情况下,提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同时降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再循环废气控制部在燃烧开始位置与基准范围相比靠前的情况下,进一步分为燃尽位置与基准范围相比靠前的情况和靠后的情况,根据各种情况改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与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的分配比。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炉排炉,其特征在于,温度分布测量装置为红外线摄像机。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炉排炉,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设置在二次燃烧室内并测量燃烧室内温度的辐射温度计,控制装置还具备由辐射温度计的输出数据对燃烧状态进行运算的燃烧状态运算部;
再循环废气控制部在燃烧状态比预先设定的基准状态更激烈的情况下,同时提高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在燃烧状态比基准状态缓和的情况下,同时降低来自前侧的再循环废气量及来自后侧的再循环废气量。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炉排炉,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还具备给尘量控制部及炉栅速度控制部,所述给尘量控制部控制向干燥段炉栅的给尘量;所述炉栅速度控制部控制各炉栅的移动速度;为了移动炉栅上的燃烧开始位置和燃尽位置中至少一方,改变给尘量及炉栅速度中至少一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炉排炉,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在燃烧开始位置及燃尽位置均比基准范围靠前的情况下,执行通过给尘量控制部进行的减少给尘量及通过炉栅控制部进行的提高干燥段炉栅速度中至少一方,以使至少一方向着比基准范围靠后侧移动。
CN201380073935.6A 2013-02-28 2013-12-19 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以及炉排炉 Active CN1050088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8510 2013-02-28
JP2013038510A JP6040054B2 (ja) 2013-02-28 2013-02-28 ストーカ炉の再循環排ガス供給制御方法およびストーカ炉
PCT/JP2013/084004 WO2014132532A1 (ja) 2013-02-28 2013-12-19 ストーカ炉の再循環排ガス供給制御方法およびストーカ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08802A true CN105008802A (zh) 2015-10-28
CN105008802B CN105008802B (zh) 2016-11-30

Family

ID=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63181A (zh) * 2023-09-22 2023-12-22 新疆回水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活性焦制备系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44513A (ja) * 1982-09-03 1984-03-13 Hitachi Zosen Corp 焼却炉の窒素酸化物抑制運転法
JPS6122115A (ja) * 1984-07-10 1986-01-30 Hitachi Zosen Corp 燃焼排ガスを用いた燃焼装置
JP2002022124A (ja) * 2000-07-06 2002-01-23 Kobe Steel Ltd ストーカ炉
JP2003166707A (ja) * 2001-11-30 2003-06-1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廃棄物焼却炉及びその燃焼方法
CN1521448A (zh) * 2003-02-12 2004-08-18 株式会社田熊 机动炉排式垃圾焚烧炉及垃圾焚烧方法
WO2004092648A1 (ja) * 2003-04-18 2004-10-28 Jf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火格子式廃棄物焼却炉及びその燃焼制御方法
US20080063992A1 (en) * 2006-09-13 2008-03-13 Martin Gmbh Fur Umwelt - Und Energietechnik Method for supplying combustion gas in incineration systems
CN101484753A (zh) * 2006-09-04 2009-07-15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炉排式焚烧炉及其燃烧控制方法
JP2011163652A (ja) * 2010-02-09 2011-08-25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Environmental & Chemical Engineering Co Ltd ストーカ式焼却炉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44513A (ja) * 1982-09-03 1984-03-13 Hitachi Zosen Corp 焼却炉の窒素酸化物抑制運転法
JPS6122115A (ja) * 1984-07-10 1986-01-30 Hitachi Zosen Corp 燃焼排ガスを用いた燃焼装置
JP2002022124A (ja) * 2000-07-06 2002-01-23 Kobe Steel Ltd ストーカ炉
JP2003166707A (ja) * 2001-11-30 2003-06-1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廃棄物焼却炉及びその燃焼方法
CN1521448A (zh) * 2003-02-12 2004-08-18 株式会社田熊 机动炉排式垃圾焚烧炉及垃圾焚烧方法
WO2004092648A1 (ja) * 2003-04-18 2004-10-28 Jf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火格子式廃棄物焼却炉及びその燃焼制御方法
CN1777776A (zh) * 2003-04-18 2006-05-24 杰富意工程株式会社 炉箅式废弃物焚烧炉及其燃烧控制方法
CN101484753A (zh) * 2006-09-04 2009-07-15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炉排式焚烧炉及其燃烧控制方法
US20080063992A1 (en) * 2006-09-13 2008-03-13 Martin Gmbh Fur Umwelt - Und Energietechnik Method for supplying combustion gas in incineration systems
JP2011163652A (ja) * 2010-02-09 2011-08-25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Environmental & Chemical Engineering Co Ltd ストーカ式焼却炉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63181A (zh) * 2023-09-22 2023-12-22 新疆回水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活性焦制备系统
CN117263181B (zh) * 2023-09-22 2024-03-29 新疆回水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活性焦制备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67353A (ja) 2014-09-11
JP6040054B2 (ja) 2016-12-07
WO2014132532A1 (ja) 2014-09-04
MY175497A (en) 2020-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01138B2 (ja) ストーカ式焼却炉及びその燃焼制御方法
BG106652A (en) Solid fuel burner and combustion method using solid fuel burner
JP6040054B2 (ja) ストーカ炉の再循環排ガス供給制御方法およびストーカ炉
CN105889901A (zh) 一种燃烧方捆秸秆的固定炉排锅炉
JPH06313534A (ja) 可燃物焼却方法
CN101158468B (zh) 煤粉高温预热方法
JP2016191539A (ja) 火格子式廃棄物焼却炉及び廃棄物焼却方法
CN101776260B (zh) 一种水平移动式炉排气化炉
CN107702087A (zh) 一种燃烧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燃烧器
CN105008802B (zh) 炉排炉的再循环废气供给控制方法以及炉排炉
JP5871207B2 (ja) 廃棄物焼却炉及び廃棄物焼却方法
JP6455717B2 (ja) 火格子式廃棄物焼却炉及び廃棄物焼却方法
CN204084433U (zh) 双锅筒纵置式链条炉排锅炉
JP2019020084A (ja) 廃棄物焼却装置及び廃棄物焼却方法
CN209944302U (zh) 一种均匀布料生物质燃料燃烧设备
CN103196161A (zh) 供暖锅炉
CN103492807A (zh) 具有复燃炉篦的燃烧设备
CN207990639U (zh) 一种废气焚烧炉燃烧系统
RU2319894C1 (ru) Способ сжигания высоковлажных древесных сыпучих отходов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204786351U (zh) 分级混烧燃煤工业炉
CN109539240A (zh) 一种非成型生物质燃烧装置
JP6443758B2 (ja) 火格子式廃棄物焼却炉及び廃棄物焼却方法
JP2004101047A (ja) 廃棄物焼却炉及びそれによる焼却方法
CN108105787A (zh) 一种废气焚烧炉燃烧系统
CN212481303U (zh) 一种生活垃圾热解气化分层链条炉排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