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81984A - 用于减轻d2d干扰的空间校准 - Google Patents

用于减轻d2d干扰的空间校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81984A
CN104981984A CN201480007802.3A CN201480007802A CN104981984A CN 104981984 A CN104981984 A CN 104981984A CN 201480007802 A CN201480007802 A CN 201480007802A CN 104981984 A CN104981984 A CN 1049819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ymbol
reflector
time slot
receiver
rsq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78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希尔帕·塔瓦尔
李南润
克斯廷·约翰斯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t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l Corp filed Critical Int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81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819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所描述的是用于管理由D2D(设备到设备)传输所产生的干扰的技术,该技术可与传输功率控制结合使用,但二者独立操作。在一种技术中,在基站处接收到的使用共同资源的D2D传输和蜂窝上行链路传输之间的干扰可以通过D2D设备的机会性干扰校准和聚类进行管理。在另一技术中,使用相同资源的不同D2D设备之间的干扰可以通过基站辅助的时空干扰校准来减轻。

Description

用于减轻D2D干扰的空间校准
本国际申请要求于2013年3月13日递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3/798,652的优先权权益,其全部内容被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背景技术
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通信是提高LTE(Long 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和其它蜂窝网络的性能的一种方式。在D2D通信中,终端(在LTE中被称为用户设备或UE)直接与彼此进行通信而不通过基站(在LTE中被称为演进的节点B或eNB)连接。两个或更多D2D设备之间的D2D通信通常由于D2D设备之间的距离较短从而十分具有局域性,并且该D2D通信使用很低的传输功率。D2D通信还是提高蜂窝系统中资源的空间复用从而获得更高吞吐量的有效方法。
一种实现作为LTE网络基础设施的底层的D2D通信的方法是带外解决方案,在该方案中,D2D流量被卸载到应用层上的无许可带(例如,由IEEE 802.11标准定义的Wi-Fi)。另一方法是带内解决方案,在该方案中,D2D传输发生在LTE网络所使用的同一许可带中。在后者的方法中,管理由D2D传输所引起的干扰成为重要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eNB和用于D2D通信的UE设备。
图2示出了D2D链路的配置示例。
图3表示相对于基站的D2D发射器和宏用户信道方向的示例。
图4示出了用于针对D2D链路执行集中式准入控制以降低干扰的示例算法。
图5示出了用于针对D2D链路执行分布式准入控制以降低干扰的示例算法。
图6示出了用于执行基站辅助的时空干扰校准以降低干扰的示例算法。
图7是示出了示例机器的框图,根据示例实施例,在该机器上可执行本文所探讨的技术(方法)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具体实施例,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这些实施例。其它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逻辑、电学、过程及其它改变。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被包括在其它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中,或者取代其它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权利要求中给出的实施例包括这些权利要求的所有可用的等同。
作为LTE或其它蜂窝网络的底层的D2D通信可以在许可带中被实现,其中,独立的正交资源被分配给每个D2D会话。在这种情况下,D2D设备不产生干扰。然而,当可用资源使得非正交资源在D2D通信与蜂窝网络之间共享时,D2D传输可能与其它D2D会话并且与蜂窝UE和eNB之间的通信相干扰,如果只有上行链路资源被分配给D2D通信,则后者被限制于向eNB的UE传输。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是控制D2D设备的传输功率。然而,随着通信中的D2D设备之间的距离的增加,通过功率控制来降低D2D干扰变得越来越困难。本文描述的是用于管理由D2D传输所产生的干扰的技术,该技术可与传输功率控制结合使用,但二者独立操作。
系统描述
图1示出了UE 10和UE 20的示例,UE 10和UE 20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处理器21,处理器21被接口到射频(RF)收发电路22,射频(RF)收发电路22被连接到一条或多条天线23。图1示出了具有处理器41的基站或eNB 40,处理器41被接口到RF收发电路42,RF收发电路42被连接到多条天线43。所示出的组件意图表示用于为LTE和D2D通信二者提供空中接口并且用于执行本文所描述的处理功能的任意类型的硬件/软件配置。在该图所示的实施例中,UE 10和UE 20二者均通过LTE链路与eNB40通信,并且通过D2D链路彼此通信。
LTE的物理层针对下行链路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并且针对上行链路基于相关技术,单载波频分复用(FC-FDM)。在OFDM/FC-FDM中,根据调制方案(例如,QAM(正交幅度调制))的复杂调制符号中的每一个被单独映射到在OFDM/FC-FDM符号(被称为资源元素(RE))期间传输的特定OFDM/FC-FDM子载波。RE是LTE中的最小时频资源。时域中的LTE传输被组织为无线电帧,每个无线电帧具有10ms的持续时间。每个无线电帧包括10个子帧,并且每个子帧包括两个连续的0.5ms的时隙。对于扩展的循环前缀,每个时隙包括六个经索引的OFDM符号,而对于正常的循环前缀,每个时隙包括七个经索引的OFDM符号。对应于单个时隙内的十二个连续的子载波的一组资源元素被称为资源块(RB),或者参考物理层而被称为物理资源块(PRB)。在与FDD(频分双工)相对的TDD(时分双工)操作中,子载波被分配给上行链路传输或下行链路传输,其中,专用子帧出现在从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传输的转变处(而不在从上行链路到下行链路传输的转变处)。
图2示出了四对UE的布置,每对UE由发射器TXi和接收器RXi组成(i=1到4),发射器TXi通过D2D链路向接收器RXi发送信号。每个D2D链路的信道传输函数被指定为hi,i(i=1到4)。UE还与基站或eNB40通信,其中从发射器TXi到基站的链路增益是fi,b,从基站到接收器RXi的链路增益是gi,b(i=1到4)。宏用户或蜂窝UE M1还被示为通过宏链接与基站通信,其中信道传输函数是mB。如果D2D链路和宏链路利用共同的时频资源,则宏用户与基站的上行链路可能被D2D传输干扰,并且每个发射器与其配对接收器的D2D链路可能被其它D2D发射器的传输干扰。用于管理这两种类型的干扰的技术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机会性干扰校准和聚类
在一种方法中,蜂窝用户和D2D用户之间的层间干扰问题可以通过D2D用户的机会性干扰校准和聚类进行管理。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BS)(其可以是eNB)选择性地只允许这样的D2D发射器的传输:这些D2D发射器在BS处的干扰功率可以通过蜂窝UE传输的空间解码来减轻。因此,BS可允许同时从选定的D2D发射器进行D2D传输,并且仍然能够可靠地为宏上行链路(即,蜂窝)用户服务。以这种方式控制允许D2D发射器进入到D2D会话中可以通过集中式准入控制或分布式D2D准入控制来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使用集中式准入控制,具有多条天线的BS首先选择解码器(空间方向)以供宏用户信号检测,然后选择一组D2D发射器,该组D2D发射器具有D2D发射器与BS之间的信道方向,该信道方向几乎与用于宏用户检测的解码器方向正交。选定的组可被称为集群,并且BS在控制消息中向设备提供D2D集群信息。然后,选定的D2D发射器集群可以与上行链路宏用户同时向BS接收器发送数据,并且具有降低的干扰。在另一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分布式D2D准入控制,BS决定空间解码器方向并且使用与D2D发射器共享的预定义码本对其进行量化。此后,BS使用控制信道来广播码本索引。通过使用该码本索引信息,每个D2D发射器通过计算可能对BS造成的干扰功率来决定D2D传输是否继续。同样,这使得在蜂窝网络(上行链路)中能够同时进行多个D2D传输,同时保护宏用户免受由D2D发射器产生的干扰。因为同时发生多个D2D传输,因此这些技术提高了网络的空间复用因素,这产生了显著的网络吞吐量增益。随着D2D链路数量的增加,这些技术甚至可以产生更高的复用能力,因为这些技术利用多用户分集效应。
用于D2D准入控制以聚类D2D用户从而与(一个或多个)宏用户使用共同的时频资源同时进行传输的一个示例性情境如下。参考图2,考虑以下情况:四对D2D设备TXi-RXi(i=1到4)想要通过D2D链路进行通信,并且BS 40还想要为上行链路UE或宏用户M1服务。为了便于说明,假设BS具有两条天线,使得只存在二维的空间信号空间。图3示出了对于D2D发射器TXi(i=1到4)并且对于宏用户或UE,从D2D发射器到BS的信道方向与从宏用户到BS的信道方向可被如何表示在二维空间信号空间中的示例。在该示例中,发射器TX1、TX3和TX4的信道方向几乎与UE的信道方向正交,而发射器TX2的信道方向几乎与UE的信道方向相同。因此,例如,被实现为集中式或分布式准入控制的准入控制算法将允许由TX1-RX2、TX3-RX3、TX4-RX4构成的D2D对的集群继续它们的D2D会话,而将排除TX2-RX2对。
图4示出了集中式D2D准入控制算法的示例。在阶段401,宏用户M1向BS发送上行链路传输请求,而在阶段402,D2D发射器TXk向BS请求与D2D接收器RXk的D2D会话(k=1到Z,并且Z是D2D对的数量)。在阶段404和405,D2D发射器TXk和宏用户M1分别向BS发送导频信号。然后在阶段406,BS估计所有用户的信道方向。在知道了信道方向之后,在阶段407,BS生成针对宏用户信号的解码器。例如,BS可以选择最大比率组合器作为解码器,该最大比率组合器匹配宏用户的信道方向以便为宏用户信号获取最大分集增益。此后,在阶段408,BS计算来自D2D传输的可能的干扰功率(假设使用所生成的解码器)。然后在阶段409,基于这些计算,BS对被允许沿其各自的接收器发送的那些D2D发射器进行聚类。再次参考图3,例如,BS将允许TX1-RX2、TX3-RX3和TX4-RX4之间的D2D链路的D2D传输,并且对这些设备进行聚类,因为它们向BS的传输信道方向几乎与解码器方向正交,这意味着由这些D2D发射器产生的干扰功率将对宏用户产生可以忽略的影响。在阶段410,BS向经聚类的发射器发送D2D准入控制信号。
图5示出了分布式D2D准入控制算法的示例。开始的阶段与集中式准入控制算法中相同。在阶段701,宏用户M1向BS发送上行链路传输请求,而在阶段702,D2D发射器TXk向BS请求与D2D接收器RXk的D2D会话。在阶段704和705,D2D发射器TXk和宏用户M1分别向BS发送导频信号。然后在阶段706,BS估计所有用户的信道方向。在知道了信道方向之后,在阶段707,BS生成针对宏用户信号的解码器。在阶段708,BS使用预定义的码本对解码器方向进行量化,该码本被D2D发射器共享。在阶段709,BS向所有D2D发射器广播码本索引。在获取了码本索引信息之后,在阶段710,每个D2D发射器计算对BS可能造成的干扰功率。例如,D2D发射器可以通过计算从D2D发射器到BS的信道方向与接收到的码本方向之间的内积来估计干扰。如果可能的干扰超过预定义的目标等级,则D2D发射器不继续进行数据传输。否则,在阶段711,D2D发射器将其数据发送给相应的D2D接收器。
上述技术可被应用于具有特定数量的上行链路用户和基站天线的情况,如下所述。如果具有M条天线的BS为U个上行链路用户服务并且U<M,则BS可以首先选择K维子空间以用于对U个上行链路用户进行解码。在此之后,BS选择D2D集群,使得从D2D发射器到BS的信道方向几乎与K维解码子空间正交。只要M>U,BS就可以选择提供对BS干扰降低的D2D集群。此外,上述示例在降低对宏用户的上行链路传输的干扰的情境中给出,其中,D2D发射器被BS分配了上行链路资源。然而,这些技术可以被很容易地扩展到下行链路资源被对称地分配给D2D发射器的情况。在这种情形中,宏用户UE将计算从BS向该宏用户UE传输的信道方向以及由D2D发射器使用其多条天线向该宏用户UE发送的导频信号的信道方向。然后,宏用户UE将执行与上述示例中由BS执行的方法相同或相似的方法,以基于其可能产生的干扰来控制D2D发射器的准入。
基站辅助的链路间干扰降低
在该技术中,基站辅助的时空干扰校准被用于减轻使用相同资源进行传输的D2D链路之间的链路间干扰。BS通过侦听由D2D发射器发送的干扰并将其转发给D2D接收器来主动帮助减轻D2D链路之间的干扰。具体地,当BS转发干扰时,其创建干扰模式,使得D2D接收器看到与它通过D2D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信道观察的干扰模式相同的干扰模式。该干扰侦听和转发技术允许D2D接收器在其对想要的信号进行解码时去除D2D链路间的干扰,从而提高整个D2D网络的吞吐量。该技术使能了蜂窝网络中的远程D2D通信,因为其能够控制干扰而不管D2D连接模式(即,不管小区中的设备的路径损耗或位置)。此外,该技术为一跳内的D2D通信服务,即使在D2D对不是靠近的情况下也如此,这降低了与多跳通信相关的传输的数量,当D2D对离得很远时可能需要该多跳通信。该技术还可提高异构蜂窝网络中的空间复用,在该异构蜂窝网络中,小型小区BS(例如,毫微微/微微BS)能够通过在它们部署的特定空间区域中执行该技术来帮助减轻D2D通信的干扰。
该技术将参考图2所示的情况进行解释,其中,四对D2D设备TXi-RXi(i=1到4)中的每一对通过D2D链路进行通信。D2D发射器TX1到TX4将被分别称为发射器1到4。接收器RX1到RX4将被分别称为接收器1到4。为了说明的目的,假设BS具有两条天线,使得存在两维的空间信号空间。还假设发射器1和2属于集群1,并且假设发射器3和4属于集群2,其中每个集群使用的资源在时间上正交,但在每个集群中使用相同的资源。为了支持远程通信,如果每个D2D发射器使用高传输功率来与相应的接收器连接,则干扰将大大降低D2D链路的吞吐量。然而,由于该高的传输功率,因而基础设施BS有机会侦听由D2D发射器发送的信号,并且能够利用该侦听到的干扰通过向D2D接收器转发有用的信号模式来减轻D2D链路之间的干扰。该技术将被描述为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传输阶段,其中,D2D集群进行传输;第二传输阶段,其中,BS进行传输;以及解码阶段。
第一传输阶段包括在两个时隙(第一时隙和随后的第二时隙)中的集群传输。(时隙可以指如上所述的LTE时隙,或者可以指任意类似类型的传输间隔。)在第一时隙中,发射器1和发射器2(集群1)发送独立符号x1[1]=s1和x2[1]=s2,这两个符号分别针对接收器1和接收器2。忽略接收器处的噪声,接收器1和接收器2中的每一个均获得叠加,分别为L1[1]=h1,1[1]s1+h1,2[1]s2和L2[1]=h2,1[1]s1+h2,2[1]s2,其中hi,j表示从发射器j到接收器i的信道值。由于无线介质的广播特性,所有其它接收器(即,接收器3和接收器4)也能够侦听到该传输,并且发现L3[1]=h3,1[1]s1+h3,2[1]s2和L4[1]=h4,1[1]s1+h4,2[1]s2。与接收器不同,如果存在足够的空间分集,则BS可以通过使用其多条天线(在该示例中假设为两条天线)对两个数据符号s1和s2进行解码。BS使用其两条天线通过应用空间解码器(例如,迫零(ZF)最小均方差(MMSE)或最大似然检测(MLD)解码器)来获取这两个数据符号。类似地,在第二时隙中,发射器3和发射器4(集群2)分别向接收器3和接收器4发送x3[2]=s3和x4[2]=s4。在该时隙期间,接收器3和接收器4分别获得公式L3[2]=h3,3[2]s3+h3,4[2]s4和L4[2]=h4,3[2]s3+h4,4[2]s4,而接收器1和接收器2分别侦听到包含干扰符号的公式,L1[2]=h1,3[2]s3+h1,4[2]s4和L2[2]=h2,3[2]s3+h2,4[2]s4。同样,BS使用空间解码器对发射器3和4发送的两个数据符号s3和s4进行解码。
第二传输阶段只使用接着第一和第二时隙的第三时隙。在该阶段中,假设BS具有对从BS到每个接收器的当前信道的认知(即,信道状态信息或CSI),即,gi,B[3](i={1,2,3,4}),其中,gi,B表示从BS到接收器i的信道传输函数。此外,由于来自这些设备的反馈,BS还知道不同集群的D2D链路之间的过时但部分的CSI,即,{h1,3[2],h1,4[2]},{h2,3[2],h2,4[2]},{h3,1[1],h3,2[1]}和{h4,1[1],h4,2[1]}。通过使用这些信息,BS使用如下波束形成矢量来发送这四个经解码的数据符号s1、s2、s3和s4
x B [ 3 ] = Σ 4 i = 1 v i s i
其中,vi表示用于在BS处携带符号si的波束形成矢量。波束形成矢量设计背后的原理是向它们在第一阶段中发现的所有接收器提供相同的干扰信号模式,使得每个接收器能够将当前接收到的信号用作边信息。例如,接收器2在第二时隙接收到干扰信号L2[2]=h2,3[2]s3+h2,4[2]s4。因此,为了针对不想要的数据符号向接收器2传递相同的干扰模式,BS挑选携带符号s3和s4的波束形成矢量如下:
[h2,3[2]  h2,4[2]]=g2,B *[3][v3  v4]
类似地,为了使接收器1看到不想要的符号的相同线性组合(即,先前在第一阶段期间侦听到的公式L1[2]=h1,3[2]s3+h1,4[2]s4),BS构造波束形成矢量以保证以下时空用户间干扰校准条件由以下公式给出:
[h1,3[2]  h1,4[2]]=g1,B *[3][v3  v4]
由于假设信道系数从连续分布中获得(这几乎确定地保证了矩阵求逆),因此可以构造四个BS传输波束形成矢量如下:
v 3 v 4 = g 1 , B * [ 3 ] g 2 , B * [ 3 ] - 1 h 1 , 3 [ 2 ] h 1 , 4 [ 2 ] h 2 , 3 [ 2 ] h 2 , 4 [ 2 ]
使用相同的原理,v1和v2可被指定为:
v 1 v 2 = g 3 , B * [ 3 ] g 4 , B * [ 3 ] - 1 h 3 , 1 [ 1 ] h 3 , 2 [ 1 ] h 4 , 1 [ 1 ] h 4 , 2 [ 1 ]
因此,在集群1中的用户“k”(k=1,2)和集群2中的用户“l”(l=3,4)处接收到的信号由以下公式给出:
y k [ 3 ] = g k , B * [ 3 ] Σ 4 i = 1 v i s i + z k [ 3 ] = ( g k , B * [ 3 ] v 1 ) s 1 + ( g k , B * [ 3 ] v 2 ) s 2 + ( g k , B * [ 3 ] v 3 ) s 3 + ( g k , B * [ 3 ] v 4 ) s 4 + z k [ 3 ] = h ′ k , 1 [ 3 ] s 1 + h ′ k , 2 [ 3 ] s 2 + h k , 3 [ 2 ] s 3 + h k , 4 [ 2 ] s 4 + z k [ 3 ] , k ∈ { 1 , 2 }
以及
y l [ 3 ] = g l , B * [ 3 ] Σ 4 i = 1 v i s i + z l [ 3 ] = ( g l , B * [ 3 ] v 1 ) s 1 + ( g l , B * [ 3 ] v 2 ) s 2 + ( g l , B * [ 3 ] v 3 ) s 3 + ( g l , B * [ 3 ] v 4 ) s 4 + z l [ 3 ] = h ′ l , 3 [ 3 ] s 3 + h ′ l , 4 [ 3 ] s 4 + h l , 1 [ 1 ] s 1 + h l , 2 [ 1 ] s 2 + z l [ 3 ] , l ∈ { 1 , 2 }
其中,Lk[2]=hk,3[2]s3+hk,4[2]s4并且Ll[1]=hl,1[1]s1+hl,2[1]s2,并且,其中[h’k,1[3]  h’k,2[3]]=gk,B *[3][v1  v2]并且[h’l,3[3]  h’l,4[3]]=gl,B *[3][v3  v4]表示在时隙2使用波束形成矢量之后的有效信道。
现在将描述解码阶段。解码过程可以在每个D2D接收器处执行。由于接收器1已经在第一传输阶段期间的第二时隙处获得了对干扰信号L1[2]的认知,因此其可以从y1[3]中估计干扰信号L1[2]。在移除干扰信号之后,三个时隙期间在接收器1处的有效信道输入-输出关系由以下公式给出:
y 1 [ 1 ] y 1 [ 3 ] - y 1 [ 2 ] = h 1 , 1 [ 1 ] h 1 , 2 [ 1 ] h ′ 1 , 1 [ 3 ] h ′ 1 , 2 [ 3 ] s 1 s 1 + z 1 [ 1 ] z 1 [ 3 ] - z 1 [ 2 ]
其中,
H , 1 = h 1 , 1 [ 1 ] h 1 , 2 [ 1 ] h ′ 1 , 1 [ 3 ] h ′ 1 , 2 [ 3 ]
注意,有效信道矩阵H’1的秩变为二,因为在时隙3处接收到的有效信道矢量的元素[h’1,1[3]  h’1,2[3]]在统计学上还是独立随机变量,原因是波束形成矢量v1和v2是通过使用信道矢量g3,B *[3]和g4,B *[3]构造的,而信道矢量g3,B *[3]和g4,B *[3]在统计学上独立于直接信道g1,B *[3]。因此,接收器1可以通过使用估计干扰符号s2的空间解码器(例如,迫零(ZF)最小均方差(MMSE)或最大似然检测(MLD)解码器)对被传输的符号s1进行解码。空间解码所需的接收器1和其它D2D设备之间的信道增益可以通过侦听由这些设备发送的参考信号来获得。通过对称,所有其它接收器均能够通过应用相同的解码方法来对想要的符号s2、s3和s4进行解码。由于总共四个数据符号在三个信道使用中进行传递,因此在自由度(容量)上获得了33%的增益。
图6示出了用于执行如上所述的技术的示例性算法。在阶段601,发射器TXk向BS请求与接收器RXk的D2D会话,然后在阶段602,由BS为该D2D会话分配资源。如果TXk属于集群1,则在阶段603,TXk在第一时隙期间进行传输。在阶段604,接收器RXk保存在第一时隙期间发送的信号。在阶段605,BS对在第一时隙期间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并且提取出由集群1的每个发射器发送的符号。如果TXk属于集群2,则在阶段606,TXk在第二时隙期间进行传输。在阶段607,接收器RXk保存在第二时隙期间发送的信号。在阶段608,BS对在第二时隙期间接收到的信号中的消息进行解码,并且提取出由集群2的每个发射器发送的符号。在阶段609,接收器RXk向BS发送RXk与BS之间的CSI,并且向BS发送RXk与TXj(j≠k)之间的CSI。在阶段610,BS使用经解码的消息和接收到的CSI来生成干扰模式,在阶段611,该模式被发送给接收器。然后,接收器使用该干扰模式以及在第一和第二时隙期间所保存的信号来执行干扰消除和解码。
图7是示出了示例机器500的框图,在该机器上可执行本文所探讨的技术(例如,方法)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在替换实施例中,机器500可以作为单独的设备运作或者可以被连接(例如,联网)到其它机器。在联网部署中,机器500可以操作为服务器机器、客户端机器的功能,或者在服务器-客户端网络环境中操作为这两者的功能。在示例中,机器500可作为对等(P2P)(或其它分布式)网络环境中的对等机器。机器500可以是个人计算机(PC)、平板PC、机顶盒(STB)、个人数据助手(PDA)、移动电话、网络设备、网络路由器、交换机或网桥、或者能够执行指令(顺序地或以其它方式)的任意机器,这些指令指定要被该机器采取的动作。此外,虽然只示出了单个机器,但是术语“机器”还将被认为包括单独或共同执行一组(或多组)指令以执行本文所探讨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方法(例如,云计算、软件即服务(SaaS)、其它计算机簇配置)的机器的任意集合。
本文所描述的示例可包括逻辑或很多组件、模块或机制,或可在其上进行操作。模块是能够执行指定操作的有形实体(例如,硬件)并且可以某种方式进行配置或安排。在示例中,电路可以指定方式(例如,在内部或针对例如其它电路的外部实体)被安排为模块。在示例中,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系统(例如,单机、客户端或服务器计算机系统)或一个或多个硬件处理器的全部或部分可通过固件或软件(例如,指令、应用部分或应用)被配置为操作以执行指定操作的模块。在示例中,软件可驻留在机器可读介质上。在示例中,当软件被模块的基础硬件执行时,使得硬件执行指定操作。
因此,术语“模块”被理解为包括有形实体,即物理构造的、专门配置的(例如,硬连线的)、或临时(例如,暂时)配置的(例如,编程的)、以指定方式操作或执行本文所描述的任意操作的部分或全部的实体。考虑模块被临时配置的示例,每个模块在任何时刻都不必实例化。例如,在模块包括使用软件配置的通用硬件处理器的情况下,通用硬件处理器可在不同时刻被配置为各个不同模块。软件可相应地配置硬件处理器,例如,以在一个时刻构成特定模块而在另一时刻构成另一模块。
机器(例如,计算机系统)500可包括硬件处理器502(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硬件处理器内核或其任意组合),主存储器504和静态存储器506,其中的一些或全部可通过互连(例如,总线)508与其它的进行通信。机器500还可包括显示单元510、字母数字输入设备512(例如,键盘)以及用户界面(UI)导航设备514(例如,鼠标)。在示例中,显示单元510、输入设备512和UI导航设备514可以是触屏显示器。机器500还可包括存储设备(例如,驱动单元)516、信号生成设备518(例如,扬声器)、网络接口设备520以及一个或多个传感器521(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传感器、指南针、加速计或其它传感器)。机器500可包括输出控制器528(例如,串行(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并行或其它有线或无线(例如,红外线(IR))连接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例如,打印机、读卡器等)通信或控制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
大容量存储设备526可包括至少一个机器可读介质522,在其上存储实现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或功能中的一个或多个或由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或功能中的一个或多个使用的一组或多组数据结构或指令524(例如,软件)。指令524还可以全部或至少部分地驻留在主存储器504、静态存储器506内,或在由机器500对其的执行过程中驻留在硬件处理器502内。在示例中,硬件处理器502、主存储器504、静态存储器506或大容量存储设备516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可构成机器可读介质。
虽然机器可读介质522被示为单个介质,但是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被安排为存储一个或多个指令524的单个介质或多个介质,例如,集中式或分布式数据库和/或相关联的缓存和服务器。
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能够存储、编码或承载供机器800执行并且导致机器500执行本公开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技术的指令,或能够存储、编码或承载由这些指令使用或与这些指令相关联的数据结构的任意介质。非限制性机器可读介质示例可包括固态存储器和光学及磁性介质。在示例中,大容量机器可读介质包括具有多个具有静止质量的微粒的机器可读介质。大容量机器可读介质的具体示例可包括:非易失存储器,例如,半导体存储器设备(例如,电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和闪速存储器设备;磁盘,例如,内部硬盘和可换式磁盘;磁光盘;以及CD-ROM和DVD-ROM盘。
指令524还可通过通信网络526使用传输介质通过利用很多传输协议(例如,帧中继、互联网协议(IP)、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等)中的任意一个的网络接口设备520被发送或接收。示例通信网络可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分组数据网络(例如,互联网),移动电话网络(例如,蜂窝网络),普通老式电话(POTS)网络,以及无线数据网络(例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11标准族(被称为)、IEEE802.16标准族(被称为)),对等(P2P)网络等。在示例中,网络接口设备52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物理插口(例如,以太网、同轴或电话插口)或一个或多个天线以连接到通信网络526。在示例中,网络接口设备520可包括多个天线以使用单输入多输出(SIMO)、多输入多输出(MIMO)或多输入单输出(MISO)技术中的至少一个来进行无线通信。术语“传输介质”可被认为包括能够存储、编码或承载用于由机器500执行的指令并且包括数字或模拟通信信号的任意无形介质,或协助这些软件通信的其它无形介质。
示例实施例
在示例1中,一种用于操作eNB的方法包括:基于来自第一用户设备(UE)的传输生成空间解码器以接收来自第一UE的上行链路传输;接收来自第二UE的上行链路传输,所述第二UE请求设备到设备(D2D)时频资源以用于通过D2D链路向另一UE进行传输;以及使用所生成的空间解码器来计算干扰测量,如果使用了共同的时频资源,则该干扰将出现在第一UE的上行链路传输和第二UE的D2D传输之间。
在示例2中,示例1的主题可选地包括:基于由第一UE发送的参考信号来生成空间解码器。
在示例3中,示例1-2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将空间解码器生成为最大比率组合解码器。
在示例4中,示例1-3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通过确定第二UE的传输的空间信道方向与所生成的空间解码器指定的空间信道方向的正交程度来计算干扰测量。
在示例5中,示例1-4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通过针对第二UE生成最大比率组合空间解码器并从中得到空间信道方向来计算第二UE的传输的空间信道方向。
在示例6中,示例1-5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根据由第二UE发送的参考信号来针对第二UE生成最大比率组合空间解码器。
在示例7中,示例1-6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通过使用所生成的空间解码器来接收第二UE的传输并测量所产生的信号功率来计算干扰测量。
在示例8中,示例1-7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如果所计算的干扰测量超过指定阈值,则拒绝第二UE针对D2D时频资源的请求。
在示例9中,示例1-8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如果所计算的干扰测量超过指定阈值,则向第二UE分配D2D时频资源,该D2D时频资源与第一UE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时频资源正交。
在示例10中,示例1-9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根据码本索引对所生成的空间解码器进行量化,并且将该码本索引发送给第二UE。
在示例11中,示例1-10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向第二UE发送eNB与第二UE之间的信道方向,以与从码本索引中得到的码本方向进行对比。
在示例12中,示例1-11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其中,eNB与第二UE之间的信道方向作为码本索引被发送给第二UE。
在示例13中,eNB包括:无线电收发器和执行示例1-12的任意主题的处理电路。
在示例14中,一种用于操作UE的方法包括:从演进的节点B(eNB)接收D2D时频资源的分配,以用于以D2D通信模式进行传输;从eNB接收指定空间解码器的码本索引,其中,该码本索引可以对应于由eNB生成以用于从蜂窝UE接收信号的空间解码器;以及将从所指定的空间解码器中得到的空间信道方向与UE和eNB之间的信道方向进行对比,以得到干扰测量,该干扰将在eNB处出现在UE的D2D传输和蜂窝UE的上行链路传输之间。
在示例15中,示例14的主题可选地包括:通过计算从所指定的空间解码器得到的空间信道方向与从UE到eNB的空间信道方向之间的内积来得到干扰测量。
在示例16中,示例14-15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如果所得到的干扰测量超过指定值,则不继续进行D2D通信。
在示例17中,示例14-16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如果所得到的干扰测量超过指定值,则请求与用于蜂窝上行链路传输的时频资源正交的时频资源。
在示例18中,示例14-17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如果所得到的干扰测量超多指定的值,则调整用于D2D传输的功率等级。
在示例19中,示例14-18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从空间解码器得到UE与eNB之间的信道方向,该空间解码器通过由eNB发送的码本索引来指定。
在示例20中,一种UE装置,包括:射频收发器,用于为LTE(长期演进)和D2D(设备到设备)通信提供空中接口;以及处理电路,被连接到射频收发器,以执行示例14-19的任意主题。
在示例21中,一种用于操作eNB的方法,该eNB为LTE网络中的小区服务,该方法包括:在第一时隙中,接收来自D2D(设备到设备)发射器的传输并且采用多条天线对每个D2D发射器发送的符号进行空间解码,这些D2D发射器属于使用共同时频资源的第一组D2D发射器/接收器对;在第二时隙中,接收来自D2D发射器的传输并且采用多条天线以对由每个D2D发射器发送的符号进行空间解码,这些D2D发射器属于使用共同时频资源的第二组D2D发射器/接收器对;以及在第三时隙中,向属于第一和第二组的D2D接收器发送经解码的符号的加权和,其中加权和的权重使得第一组的D2D接收器能够提取在第一时隙期间发送的符号,并且使得第二组的D2D接收器能够提取在第二时隙期间发送的符号。该方法可选地包括:向小区中的用户设备(UE)分配时频资源以供设备到设备(D2D)通信,使得第一时隙中的资源元素在第一集群中被向第一D2D接收器RX1发送符号s1的第一D2D发射器TX1和向第二D2D接收器RX2发送符号s2的第二D2D发射器TX2共享,并且使得第二时隙中的资源元素在第二集群中被向第三D2D接收器RX3发送符号s3的第三D2D发射器TX3和向第四D2D接收器RX4发送符号s4的第四D2D发射器TX4共享;采用两条或更多天线来接收第一和第二时隙中的传输,并对其中所包含的符号s1到s4进行解码;以及使用第三时隙中的资源元素来发送符号s1到s4的加权和,其中该权重使得第一和第二D2D接收器中的每一个接收在第二时隙中接收到的信号的叠加以及不依赖于符号s1和s2在第一时隙中接收到的权重而被加权的符号s1和s2的组合,并且使得第三和第四D2D接收器中的每一个接收在第一时隙中接收到的信号的叠加以及不依赖于符号s3和s4在第二时隙中接收到的权重而被加权的符号s3和s4的组合。
在示例22中,示例21的主题可选地包括:其中,在第三时隙中发送的符号s1到s4的加权和xB[3]被计算如下:
x B [ 3 ] = Σ 4 i = 1 v i s i
其中,vi是用于通过两条或更多天线来发送符号s1到s4的波束形成矢量,其被计算为使得:
g1,B *[3](v3s3+v4s4)=h1,3[2]s3+h1,4[2]s4
g2,B *[3](v3s3+v4s4)=h2,3[2]s3+h2,4[2]s4
g3,B *[3](v1s1+v2s2)=h3,1[1]s1+h3,2[1]s2
g4,B *[3](v1s1+v2s2)=h4,1[1]s1+h4,2[1]s2
其中,gm,B *[3]是在第三时隙中从基站到D2D接收器RXm的信道传输函数的复共轭,并且其中hm,n[p]表示从D2D发射器TXn到D2D接收器RXm的信道传输函数,其中,m={1,2,3,4},n={1,2,3,4},并且p={1,2}。
在示例23中,示例21-22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其中,波束形成矢量vi被计算为:
v 1 v 2 = g 3 , B * [ 3 ] g 4 , B * [ 3 ] - 1 h 3 , 1 [ 1 ] h 3 , 2 [ 1 ] h 4 , 1 [ 1 ] h 4 , 2 [ 1 ]
以及
v 3 v 4 = g 1 , B * [ 3 ] g 2 , B * [ 3 ] - 1 h 1 , 3 [ 2 ] h 1 , 4 [ 2 ] h 2 , 3 [ 2 ] h 2 , 4 [ 2 ]
在示例24中,示例21-23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从第一到第四D2D接收器中的每一个接收信道状态信息(CSI)以得到hm,n[p]的值,其中m={1,2,3,4},n={1,2,3,4},p={1,2}。
在示例25中,eNB包括无线电收发器和执行示例21-24的任意主题的处理电路。
在示例26中,一种用于操作UE的方法,包括:从eNB接收时频资源的分配以用于D2D通信;在第一时隙期间接收从第一D2D发射器发送的符号以及来自使用共同时频资源的第二D2D发射器的干扰传输;在第二时隙中接收来自第三和第四D2D发射器的干扰传输;在第三时隙中接收来自eNB的传输,该传输是由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D2D发射器在第一和第二时隙期间发送的符号的加权和;以及使用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时隙期间接收到的传输来提取由第一D2D发射器在第一时隙中发送的符号。该方法可选地包括:在第一时隙中的资源元素中接收由第一D2D发射器TX1发送给该装置的符号s1,该符号s1叠加有由第二D2D发射器TX2发送给第二D2D接收器RX2的符号s2;侦听第二时隙中的资源元素中的传输,该第二时隙中的资源元素被向第三D2D接收器RX3发送符号s3的第三D2D发射器TX3和向第四D2D接收器RX4发送符号s4的第四D2D发射器TX4共享;在第三时隙中的资源元素中接收来自eNB的信号以及不依赖于符号s1和s2在第一时隙中接收到的权重而被加权的符号s1和s2的组合,该信号是在第二时隙中接收到的信号的叠加;以及从在第三时隙中接收到的信号中减去在第二时隙中接收到的信号,并且使用作为结果的信号以及在第一时隙中接收到的信号来提取符号s1
在示例27中,示例26的主题可选地包括:使用UE与eNB之间的信道增益以及UE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D2D发射器之间的信道增益来提取符号s1
在示例28中,示例26-27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通过侦听来自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D2D发射器的参考信号来获得UE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D2D发射器之间的信道增益。
在示例29中,示例26-28中的任一项的主题可选地包括:使用迫零解码器、最小均方误差解码器和/或最大似然检测解码器来提取符号s1
在示例30中,一种UE装置,包括:射频收发器,用于为LTE(长期演进)和D2D(设备到设备)通信提供空中接口;以及处理电路,被连接到射频收发器,以执行示例26-29的任意主题。
上述实施例可被实现为用于操作的方法和/或被实现于各种硬件配置中,这些硬件配置可包括用于执行指令的处理器,这些指令执行该方法。这些指令可被包括在适当的存储介质中,这些指令被从该存储介质转移到存储器或其它处理器可执行介质。
主题已在LTE网络的情境中进行了描述。除了将会出现矛盾的情况,否则主题可被用于其它类型的蜂窝网络中,例如UE和eNB分别被例如终端和基站来代替。
主题已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应该认识到,这些实施例还可以被认为有利的任意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很多替代、改变和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其它这样的替代、改变和修改意图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摘要被提供以符合37C.F.R.第1.72(b)节,该条款要求将允许读者弄清本技术公开的本质和要点。其在理解其将不被用于限制或解释权利要求的范围或含义的情况下被提交。因此,所附权利要求被合并到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个权利要求依靠其自身作为独立的实施例。

Claims (25)

1.一种用于操作在LTE(长期演进)网络中为小区服务的演进的节点B(eNB)的方法,包括:
基于来自第一用户设备(UE)的传输生成空间解码器以接收来自所述第一UE的上行链路传输;
接收来自第二UE的上行链路传输,所述第二UE请求设备到设备(D2D)时频资源以用于通过D2D链路向另一UE进行传输;以及
使用所生成的空间解码器来计算干扰测量,如果要使用共同的时频资源,则该干扰将出现在所述第一UE的上行链路传输、和所述第二UE的D2D传输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基于由所述第一UE发送的参考信号来生成所述空间解码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空间解码器生成为最大比率组合解码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通过确定所述第二UE的传输的空间信道方向、与所生成的空间解码器指定的空间信道方向的正交程度来计算所述干扰测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通过针对所述第二UE生成最大比率组合空间解码器并从中得到空间信道方向来计算所述第二UE的传输的空间信道方向。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根据由所述第二UE发送的参考信号来生成针对所述第二UE的所述最大比率组合空间解码器。
7.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通过使用所生成的空间解码器来接收所述第二UE的传输、并测量所产生的信号功率来计算所述干扰测量。
8.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如果所计算的干扰测量超过指定阈值,则拒绝所述第二UE对D2D时频资源的请求。
9.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如果所计算的干扰测量超过指定阈值,则向所述第二UE分配D2D时频资源,该D2D时频资源与所述第一UE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时频资源正交。
10.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根据码本索引对所生成的空间解码器进行量化,并且将所述码本索引发送给所述第二UE。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向所述第二UE发送所述eNB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信道方向,以与从所述码本索引中得到的码本方向进行对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eNB与所述第二UE之间的信道方向作为码本索引被发送给所述第二UE。
13.一种用户设备(UE)装置,包括:
射频收发器,用于为LTE(长期演进)和D2D(设备到设备)通信提供空中接口;以及
处理电路,被连接到所述射频收发器,用于:
从演进的节点B(eNB)接收D2D时频资源的分配,以用于以D2D通信模式进行传输;
从eNB接收指定空间解码器的码本索引,其中,所述码本索引对应于由所述eNB生成以用于从蜂窝UE接收信号的空间解码器;以及
将从所指定的空间解码器中得到的空间信道方向与所述UE和所述eNB之间的信道方向进行对比,以得到干扰测量,该干扰将在所述eNB处出现在所述UE的D2D传输、和所述蜂窝UE的上行链路传输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用于:通过计算从所指定的空间解码器得到的空间信道方向、与从所述UE到所述eNB的空间信道方向之间的内积来得到所述干扰测量。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用于:如果所得到的干扰测量超过指定值,则不继续进行D2D通信。
16.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用于:如果所得到的干扰测量超过指定值,则请求与用于蜂窝上行链路传输的时频资源正交的时频资源。
17.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用于:从空间解码器得到所述UE与所述eNB之间的信道方向,该空间解码器通过由所述eNB发送的码本索引来指定。
18.一种用于操作在LTE(长期演进)网络中为小区服务的演进的节点B(eNB)的方法,包括:
在第一时隙中接收来自下述D2D(设备到设备)发射器的传输,并且采用多条天线对每个D2D发射器发送的符号进行空间解码,这些D2D发射器属于使用共同时频资源的第一组D2D发射器/接收器对;
在第二时隙中接收来自下述D2D发射器的传输,并且采用多条天线以对由每个D2D发射器发送的符号进行空间解码,这些D2D发射器属于使用共同时频资源的第二组D2D发射器/接收器对;以及
在第三时隙中,向属于所述第一组和第二组的D2D接收器发送经解码的符号的加权和,其中所述加权和的权重使得所述第一组的D2D接收器能够提取在所述第一时隙期间发送的符号,并且使得所述第二组的D2D接收器能够提取在所述第二时隙期间发送的符号。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分配时频资源,使得第一时隙中的资源元素在第一集群中被第一D2D发射器TX1和第二D2D发射器TX2共享,并且使得第二时隙中的资源元素在第二集群中被第三D2D发射器TX3和第四D2D发射器TX4共享,所述第一D2D发射器TX1向第一D2D接收器RX1发送符号s1、并且所述第二D2D发射器TX2向第二D2D接收器RX2发送符号s2所述第三D2D发射器TX3向第三D2D接收器RX3发送符号s3并且所述第四D2D发射器TX4向第四D2D接收器RX4发送符号s4
采用两条或更多天线来接收所述第一时隙和所述第二时隙中的传输,并对其中所包含的符号s1到s4进行解码;以及
使用第三时隙中的资源元素来发送符号s1到s4的加权和,其中权重使得所述第一D2D接收器和所述第二D2D接收器中的每一个接收在所述第二时隙中接收到的信号的叠加以及不依赖于符号s1和s2在所述第一时隙中接收到的权重而被加权的符号s1和s2的组合,并且使得所述第三D2D接收器和第四D2D接收器中的每一个接收在所述第一时隙中接收到的信号的叠加以及不依赖于符号s3和s4在所述第二时隙中接收到的权重而被加权的符号s3和s4的组合。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三时隙中发送的符号s1到s4的所述加权和xB[3]被计算如下:
xB[3]=Σ4 i=1visi
其中,vi是用于通过所述两条或更多天线来发送所述符号s1到s4的波束形成矢量,其被计算为使得:
g1,B *[3](v3s3+v4s4)=h1,3[2]s3+h1,4[2]s4
g2,B *[3](v3s3+v4s4)=h2,3[2]s3+h2,4[2]s4
g3,B *[3](v1s1+v2s2)=h3,1[1]s1+h3,2[1]s2
g4,B *[3](v1s1+v2s2)=h4,1[1]s1+h4,2[1]s2
其中,gm,B *[3]是在所述第三时隙中从所述基站到所述D2D接收器RXm的信道传输函数的复共轭,并且其中hm,n[p]表示从D2D发射器TXn到D2D接收器RXm的信道传输函数,其中,m={1,2,3,4},N={1,2,3,4},并且p={1,2}。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波束形成矢量vi被计算为:
v 1 v 2 = g 3 , B * [ 3 ] g 4 , B * [ 3 ] - 1 h 3 , 1 [ 1 ] h 3 , 2 [ 1 ] h 4 , 1 [ 1 ] h 4 , 2 [ 1 ]
以及
v 3 v 4 = g 1 , B * [ 3 ] g 2 , B * [ 3 ] - 1 h 1 , 3 [ 2 ] h 1 , 4 [ 2 ] h 2 , 3 [ 2 ] h 2 , 4 [ 2 ]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从所述第一到第四D2D接收器中的每一个接收信道状态信息(CSI)以得到hm,n[p]的值,其中m={1,2,3,4},n={1,2,3,4},p={1,2}。
23.一种用户设备(UE)装置,包括:
射频收发器,用于为LTE(长期演进)和D2D(设备到设备)通信提供空中接口;以及
处理电路,被连接到所述射频收发器,用于:
从eNB接收时频资源的分配以用于D2D通信;
在第一时隙期间接收从第一D2D发射器发送的符号以及来自使用共同时频资源的第二D2D发射器的干扰传输;
在第二时隙中接收来自第三和第四D2D发射器的干扰传输;
在第三时隙中接收来自所述eNB的传输,该传输是由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D2D发射器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时隙期间发送的符号的加权和;以及
使用在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时隙期间接收到的传输来提取由所述第一D2D发射器在所述第一时隙中发送的符号。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用于:
在第一时隙中的资源元素中接收由第一D2D发射器TX1发送给该装置的符号s1,该符号s1叠加有由第二D2D发射器TX2发送给第二D2D接收器RX2的符号s2
接收第二时隙中的资源元素中的传输,该第二时隙中的资源元素被向第三D2D接收器RX3发送符号s3的第三D2D发射器TX3和向第四D2D接收器RX4发送符号s4的第四D2D发射器TX4共享;
在第三时隙中的资源元素中接收来自所述eNB的信号以及不依赖于符号s1和s2在所述第一时隙中接收到的权重而被加权的符号s1和s2的组合,该信号是在所述第二时隙中接收到的信号的叠加;
从在所述第三时隙中接收到的信号中减去在所述第二时隙中接收到的信号,并且使用作为结果的信号以及在所述第一时隙中接收到的信号来提取所述符号s1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用于:使用所述UE与所述eNB之间的信道增益以及所述UE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D2D发射器之间的信道增益来提取所述符号s1
CN201480007802.3A 2013-03-13 2014-03-12 用于减轻d2d干扰的空间校准 Pending CN1049819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798,652 2013-03-13
US13/798,652 US9031612B2 (en) 2013-03-13 2013-03-13 Spatial alignment for D2D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PCT/US2014/024146 WO2014165018A1 (en) 2013-03-13 2014-03-12 Spatial alignment for d2d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81984A true CN104981984A (zh) 2015-10-14

Family

ID=51529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7802.3A Pending CN104981984A (zh) 2013-03-13 2014-03-12 用于减轻d2d干扰的空间校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31612B2 (zh)
EP (1) EP2974066A4 (zh)
CN (1) CN104981984A (zh)
WO (1) WO20141650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91465A (zh) * 2013-05-03 2015-12-23 日电(中国)有限公司 用于在多小区网络中的设备到设备与蜂窝通信的资源共享的方法和装置
KR101910663B1 (ko) * 2014-02-22 2018-10-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단말 간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 완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6048073A1 (ko) 2014-09-24 2016-03-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D2d 신호의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단말
US10708963B2 (en) * 2014-10-03 2020-07-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mitter and/or receiver determination for D2D operation
WO2016072813A2 (ko) * 2014-11-09 2016-05-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간 간섭 측정 지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JP6598146B2 (ja) * 2015-02-20 2019-10-30 株式会社国際電気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らを備える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2360264B1 (ko) * 2015-04-20 2022-02-0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통신 서비스 제공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수행하는 제어 장치
CN106303909A (zh) 2015-05-29 2017-01-04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设备间通信控制方法、设备间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CN106303910B (zh) * 2015-05-29 2020-01-10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设备间通信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6303912A (zh) 2015-05-29 2017-01-04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设备间通信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6303911B (zh) * 2015-05-29 2020-09-01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干扰测量方法及干扰测量装置
CN106303908B (zh) 2015-05-29 2019-11-29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设备间通信方法及设备间通信装置
CN106412947B (zh) * 2015-07-31 2019-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的消除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基站
JP6668686B2 (ja) * 2015-11-02 2020-03-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
CN105591677B (zh) * 2015-12-23 2018-12-2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一种基于干扰对齐技术的d2d协作多点传输方法
KR20170143431A (ko) * 2016-06-21 2017-12-29 최명수 협력 기반의 상호 감시를 통해 중요 휴대 물품의 도난 및 분실을 방지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US11115835B2 (en) * 2017-05-28 2021-09-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by sharing uplink resource and sidelink resour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7059348B2 (ja) * 2017-07-07 2022-04-25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ップリンクリソースとサイドリンクリソースを共有して端末間通信を実行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US11095391B2 (en) * 2018-12-19 2021-08-17 Nxp Usa, Inc. Secure WiFi communication
US11895621B2 (en) * 2019-06-17 2024-0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delink operation
US11284361B2 (en) * 2020-07-02 2022-03-22 Czech Technical University In Prague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97645A1 (en) * 2009-02-24 2010-09-02 Nokia Corporation Time-hopping for near-fa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US20100261469A1 (en) * 2009-04-08 2010-10-14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de selec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US20110274187A1 (en) * 2010-04-21 2011-11-10 Jinliang Huang Method and a Channel Estimating Arrangement for Performing Channel Estimation
WO2012034269A1 (en) * 2010-09-14 2012-03-22 Nokia Corporation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20099540A1 (en) * 2009-01-23 2012-04-26 Nokia Corporation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dur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06574B2 (en) * 2003-10-29 2012-11-06 Robert Warner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 adapti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optimized for economic benefit
CN1617473A (zh) 2003-11-10 2005-05-1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在支持p2p模式的通信体系中用于消除p2p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US20120026964A1 (en) * 2009-03-27 2012-02-02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gnaling of interfering spatial layers with dedicated reference signal
US8504052B2 (en) 2010-05-06 2013-08-06 Nokia Corporation Measurements and fast power adjustments in D2D communications
US9775135B2 (en) * 2011-03-18 2017-09-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municating device-to-device
KR20130016593A (ko) 2011-08-08 2013-02-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네트워크 코딩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네트워크 코딩을 수행하는 릴레이
EP3176976A1 (en) * 2011-08-12 2017-06-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handl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a cellular network
US8982895B2 (en) * 2012-09-21 2015-03-17 Blackberry Limited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788328B2 (en) * 2013-02-14 2017-10-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Joint scheduling of device-to-device (D2D) links and wide area network (WAN) uplink (UL) user equipments (UEs)
US9420476B2 (en) * 2013-02-20 2016-08-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ystems and methods of triggering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without resource partitioning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99540A1 (en) * 2009-01-23 2012-04-26 Nokia Corporation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dur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WO2010097645A1 (en) * 2009-02-24 2010-09-02 Nokia Corporation Time-hopping for near-fa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US20100261469A1 (en) * 2009-04-08 2010-10-14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de selec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US20110274187A1 (en) * 2010-04-21 2011-11-10 Jinliang Huang Method and a Channel Estimating Arrangement for Performing Channel Estimation
WO2012034269A1 (en) * 2010-09-14 2012-03-22 Nokia Corporation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AO PENG ET AL.,: ""Interference Avoidance Mechanisms in the Hybrid Cellular and Device-to-Device Systems"", 《IEEE 2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52-57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 LE RADIO COMMUNICATIONS (PIMRC 200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74066A4 (en) 2017-02-22
US20140274088A1 (en) 2014-09-18
WO2014165018A1 (en) 2014-10-09
US9031612B2 (en) 2015-05-12
EP2974066A1 (en) 2016-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81984A (zh) 用于减轻d2d干扰的空间校准
CN116057845A (zh) 将参考信号用于智能反射表面系统的技术
Lee et al. Underlay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with cooperative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KR101517424B1 (ko) 전송 다이버시티 방법, 및 관련 장치 및 시스템
US898908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peration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US1079784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medium
US11082275B2 (en) Electrical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multiple antennas
Mandloi et al. 5G and Beyond Wireless Systems
Tran et al. Exploiting multiple RISs and direct link for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wireless systems with hardware impairments
Ha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RF energy harvesting mobile edge computing networks with SIMO/MISO-NOMA schemes
US1135614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non-coherent joint dete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hiu et al. Empowering device-to-device networks with cross-link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Muhammad et al. Optimizing age of information in ris-empowered uplink cooperative noma networks
KR102184074B1 (ko) 셀룰러 네트워크에서 간섭 정렬 방법 및 장치
KR2017011530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 정렬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3259582A (zh) 一种多点协同传输预编码方法、终端及基站
Rehman et al. Beamforming techniques for mimo-noma for 5g and beyond 5g: Research gaps and future directions
Bajpai et al. Outage trade-offs between full/half-duplex relaying for NOMA aided multicarrier cooperative D2D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17083903A (zh) 在传输假设之间的资源共享
Li et al.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in coordinated LEO satellite networks
KR101992593B1 (ko) 복수의 릴레이 단말들을 이용하여 시간-공간 블록 코드 기법 기반 데이터를 중계하는 중계 방법 및 중계 시스템
Hadley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Multi-Antenna Wireless Systems
JP5795723B2 (ja)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送信制御方法
US1167745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for terminal-centric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WO2022183478A1 (en) Connection setup in oam-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