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73732A - 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73732A
CN104973732A CN201510378315.4A CN201510378315A CN104973732A CN 104973732 A CN104973732 A CN 104973732A CN 201510378315 A CN201510378315 A CN 201510378315A CN 104973732 A CN104973732 A CN 1049737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ne
sewage
ball
filler
wast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783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73732B (zh
Inventor
温伟平
冷健雄
张初华
王伟
刘晓明
张琳
黄晶
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YISH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YISH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YISH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YISH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37831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7373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973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737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737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737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包括一敞口箱体,箱体包括内部及敞口部,内部分隔成依次并排设置的厌氧区、好氧区、沉淀区及清水储存区,厌氧区内设第一填料,用以对污水进行水解,好氧区内设第二填料,用以对污水进行分解,沉淀区内设第三填料,用以对污水进行泥水分离,并将污泥沉淀于沉淀区内,清水储存区内设第四填料,用以对污水进行过滤,并储存于清水储存区内;敞口部设浮床,浮床浮动设置于好氧区以及沉淀区,浮床用以种植具有根系的适水植物,并且适水植物的根系伸入好氧区及所述沉淀区。本发明提供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具有固碳减排、二次污染少并且能够节约资源的优点。

Description

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近十几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排入河流、湖泊中的氮、磷等物质不断增多。例如,在农业生产中过量地使用化肥、农药而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工业的化学物质的污染已成为水体最重要的污染源,据统计,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使用的农药通常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在灌水与降水等作用下,农业生产中的大量肥料和农药进入附近的河流,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的频繁暴发。
目前常用的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的处理过程如下:
(1)由提升泵从集水池提升污水进入厌氧池,污水穿梭于组合填料进行水解酸化,停留8小时~12小时;
(2)从水解酸化池进入接触式好氧池,在组合填料及曝气系统的综合作用下停留8小时~12小时进行好氧生化治理;
(3)好氧生化处理之后自流至斜管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
(4)沉滞于斜管沉淀池底部的污泥由污泥回流泵回流至厌氧池。
(5)经过泥水分离后的污水流入消毒池,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杀菌消毒后外排。
采用上述方式处理污水,由于污水在每个阶段停留的时间较长,故而其消耗的电能等能耗较高的同时,也由于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杀菌,因而容易产生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能耗并且减少二次污染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其包括
一敞口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内部以及敞口部,所述内部分隔成依次并排设置的厌氧区、好氧区、沉淀区以及清水储存区,所述厌氧区内设置有第一填料,用以对所述污水进行水解,所述好氧区内设置有第二填料,用以对所述污水进行分解,所述沉淀区内设置有第三填料,用以对所述污水进行泥水分离,并将污泥沉淀于所述沉淀区内,所述清水储存区内设置有第四填料,用以对所述污水进行过滤,并储存于所述清水储存区内;所述敞口部设置有浮床,所述浮床浮动设置于所述好氧区以及所述沉淀区,用以种植具有根系的适水植物,并且所述适水植物的根系伸入所述好氧区以及所述沉淀区。
其中,所述厌氧区分隔形成一级厌氧区以及二级厌氧区,所述第一填料由组合填料、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有机流离球的一种或者多种组成,所述一级厌氧区内填充有组合填料,所述一级厌氧区内还设置有支撑杆,所述组合填料固定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组合填料用以滞留所述污水中的悬浮物,所述二级厌氧区内填充有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有机流离球,并且所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与所述有机流离球的比例为1∶2~1∶4,用以将污水进行水解酸化。
其中,所述第二填料由组合填料、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有机流离球组成,并且所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所述有机流离球的比例为1∶1~1∶3。
其中,所述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还包括曝气管以及曝气头,所述曝气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好氧区内,用以将空气输送至所述好氧区内,所述曝气头安装于所述曝气管伸入所述好氧区内的一端,以将空气扩散至所述好氧区。
其中,所述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曝气管的远离所述好氧区的一端连接,所述风机用以将空气输送至所述曝气管内。
其中,所述第三填料为有机填料。
其中,所述沉淀区的边角处设置有斜面,用以将所述污水沉淀的污泥聚集至所述沉淀区的中心区。
其中,所述清水储存区分隔为过滤区以及储存区,所述过滤区内设置有所述第四填料,并且所述第四填料为过滤材料,所述过滤区与所述储存区的连接处设置有出水孔,所述污水经由所述第四填料过滤后,通过所述出水孔进入所述储存区进行储存。
其中,所述浮床由有机流离球、高分子材料、陶粒、粉粒以及沙粒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成。
其中,所述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还包括温室构筑物,所述温室构筑物罩设于所述适水植物上方,用以对所述适水植物提供温室环境。
本发明提供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通过设置厌氧区、好氧区、沉淀区以及清水储存区,将厌氧区、好氧区以及沉淀区依次并排设置,并在好氧区以及沉淀区上方设置浮床用以种植具有根系的适水植物,通过将污水通过厌氧区进行水解后,进入好氧区内进行分解,并同时通过适水植物的根系对污水中的N、P等污染物进行吸附,然后将经过分解后的污水进入沉淀区内进行污泥沉淀,并通过设于沉淀区上方的适水植物的根系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一步进行吸附,最后进入清水储存区进行储存。通过适水植物进一步将污水中的污染物吸附,并且适水植物的根系能够分泌具有杀菌消毒效果的分泌物,能够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杀菌消毒,从而替代了现有的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除磷脱氮、杀菌消毒后外排的做法,减少了大气污染的同时,也能够固碳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减少了采用化学药剂带来的二次污染。此外,采用清水储存区将最终净化后的水储存起来,能够用于二次生活用水,从而节约了水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的立面图;
图3是图2的III向剖面图;
图4是图2的IV向剖面图;
图5是图2的V向剖面图;
图6是图2的VI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100,其包括一敞口箱体10,所述箱体10包括内部11以及敞口部12。所述内部11分隔成依次并排设置的厌氧区111、好氧区112、沉淀区113以及清水储存区114。所述敞口部12设置有浮床121a,所述浮床121a浮动设置于所述好氧区112以及沉淀区113,用以种植具有根系的适水植物121b,并且所述适水植物121b的根系121c部分伸入所述好氧区112以及所述沉淀区113。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100通过将箱体内部分隔成厌氧区111、好氧区112、沉淀区113以及清水储存区114,并在好氧区112以及沉淀区113上方设置浮床121a,然后在浮床121a上种植具有根系的适水植物121b,将污水通过厌氧区111进行水解后,进入所述好氧区112内进行分解,此时,由于所述适水植物121b的根系121c部分伸入所述好氧区112内,则所述根系121c能够与所述污水接触,从而吸附所述污水中的N、P等。通过设置适水植物121b吸附污水中的污染物,能够帮助该污水净化的同时,也由于该污染物能够充当适水植物121b的肥料,故而无需对适水植物121b进行施肥,从而能够美化环境,节约资源。将经由所述好氧区112分解的所述污水通入所述沉淀区113内进行污泥沉淀,由于所述适水植物121b种植于所述沉淀区113上方,故而所述适水植物121b能够进一步吸附所述污水中的污染物,进一步处理所述污水,并最终使得所述污水中的污染物沉淀后,进入所述清水储存区114内进行储存,经过净化后的水能够储存于所述清水储存区114内,用以二次生活用水,从而能够节约水资源。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10为方形箱体,并且所述箱体10的材质可采用碳钢加防腐材料制成,以保证其耐用性能。所述箱体10可埋设于地面,如菜园或者庭院内,所述适水植物121b可为适应庭院或者菜园种植的植物或者蔬菜等。为了进一步支撑所述箱体10,保证所述箱体10不受外界压力压倒而损坏,所述箱体10的外周上设置有固定支撑柱13,所述固定支撑柱13可采用角钢或者不锈钢等材料制成。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10还可采用不锈钢、其他金属材料或者无机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筋混砖等制成。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10可在车间内组装完成,当所述箱体10在车间完成组装时,所述箱体10的长度可为3~8m,其宽度可为1.5~3m,其高度可为1.5~2.8m。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10还可在露天环境下组装,当所述箱体10在露天环境完成组装时,所述箱体10的长度可大于8m,宽度可大于3m,高度可大于2.8m。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部11采用隔板(图中未标识)分隔成所述厌氧区111、好氧区112、沉淀区113以及清水储存区114。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内部11还可采用其他方式分隔,如在所述内部11内设置支撑架。
所述厌氧区111内设置有第一填料111a,用以对所述污水进行水解。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填料111a由组合填料、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有机流离球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成。所述组合填料是由有机纤维丝、纤维丝环形支架以及尼龙绳制作形成。所述有机流离球是由有机材料制作形成的多环多孔多凹凸的球,所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是由有机纤维草、多孔活性颗粒以及有机流离球等组合形成的立体球体。采用上述组合填料,能够对污水中的悬浮物进行滞留以及初步水解酸化。采用上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有机流离球,能够对污水进行进一步水解酸化。
所述厌氧区111采用隔板分隔形成一级厌氧区111b以及二级厌氧区111c。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一级厌氧区111b内设置有所述组合填料,以将所述污水中的悬浮物进行滞留以及水解酸化。所述二级厌氧区111c内设置有所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有机流离球,用以对所述污水中的悬浮物进行进一步水解酸化,并在所述二级厌氧区111c的厌氧环境内进行硝化反应,以对所述污水进行脱氮(N)、释放磷(P)以及二氧化碳(CO2),从而达到将所述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的目的,以便于后续的进一步净化。
进一步地,所述组合填料填充于所述一级厌氧区111b的顶部朝其底部之间距离的30cm至50cm之间,并且所述组合填料的填充间距为15~20cm,所述组合填料能够作为所述污水中的微生物的载体,形成微生物膜,故而能够增加单位容积里面对所述污水的处理负荷。所述二级厌氧区111c内填充的所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有机流离球的比例为1∶2~1∶4,用以将所述污水进行水解酸化,并且所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有机流离球填充于所述二级厌氧区111b的底部距其顶部距离的30cm处。所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能够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形成巨型活性颗粒污泥,并且由于其能够在所述污水中自由浮动,故而能够防止所述微生物膜阻塞。采用上述比例填充所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有机流离球,能够使得所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有机流离球对所述污水中的悬浮物的滞留效果达到最佳,并且其水解酸化能力达到最佳。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填充比例以及填充的位置均可以根据实际安装情况以及污水的处理情况调整设置。
请一并参与图2、图3以及图4,所述一级厌氧区111b内部设置有支撑杆1111,所述支撑杆可为中空的钢管或者采用质轻、强度大以及有浮力的有机材料制成,从而能够固定所述组合填料。具体地,所述支撑杆1111为多根,多根所述支撑杆1111并排设置,并且每根所述支撑杆1111之间的间距均为10cm~20cm。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杆1111还可采用其他金属材料或者无机材料制成。
为了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支撑杆1111架设于所述一级厌氧区111b的顶部往下约30cm处,以便于将所述组合填料固定于所述支撑杆1111上时,所述组合填料能够浸泡于污水中,从而由于所述支撑杆1111的支撑固定作用,从而能够防止所述组合填料在所述厌氧区111内随着所述污水的流动而流动,从而保证能够对所述污水中的污染物起到滞留作用。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一级厌氧区111b内还可设置网兜,将所述网兜固定于所述一级厌氧区111c内,然后将所述组合填料放置收容于所述网兜内。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一级厌氧区111b也可填充所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有机流离球,并且其填充比例为1∶1~1∶3。
为了进一步的改进,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厌氧区111上设置有进水口111d,所述进水口111d用以将污水输送至所述厌氧区111内。具体地,所述进水口111d设于所述一级厌氧区111b顶部的一侧,所述进水口111d上可连接进水管道(图中未标识),将污水收集于收集区,然后将所述进水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收集区,另一端与所述进水口111d连接,从而实现将污水从收集区输送至所述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100进行净化的目的。
所述好氧区112与所述厌氧区111并排设置,所述污水经由所述厌氧区111进行水解酸化后,进入所述好氧区112内进行进一步分解。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好氧区112与所述厌氧区111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水口112a,所述过水口112a上连接有过水管(图中未标识),所述过水管用以将所述厌氧区111内经过所述第一填料111a滞留水解酸化后的所述污水传输至所述好氧区112进行进一步净化。
所述好氧区112内设置有第二填料112b,用以对所述污水进行分解。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填料112b由组合填料、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有机流离球组成,并且所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所述有机流离球的比例为1∶1~1∶3,以使所述第二填料112b对所述污水中的小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微生物菌体以及二氧化碳的分解能力达到最佳,从而能够减少所述污水在所述厌氧区111内的停留时间,进而能够提高所述污水的净化效率。
所述好氧区112分隔成填充区112c以及爆气区112d,所述爆气区112d位于所述填充区112c的下方。所述填充区112c内填充有所述第二填料112b,并且填充区112c的顶部往下30m处以及所述填充区112c的底部往上30cm处均填充有所述第二填料121b。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区112c内设置有多根支架1121,多根所述支架1121可由具有浮力的空心钢管或者有机材料制成,多根所述支架1121用以固定所述第二填料121b中的所述组合填料,以防止所述组合填料跟随所述污水的流动而流动而影响其对所述污水中的小分子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其对所述污水中的污染物的滞留作用,保证对所述污水的净化效果。
所述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100还包括曝气管20以及曝气头30,所述曝气管20以及所述曝气头30均设于所述爆气区112d,所述曝气管20用以将空气输送至所述好氧区112内,以保证所述好氧区112内具有充足的氧气。所述曝气头30安装于所述曝气管20伸入所述好氧区112内的一端,以将空气扩散至所述好氧区112。具体地,所述曝气管20通过一支撑支架(未图示)固定于所述爆气区112d内,所述曝气头30为微孔曝气头,所述曝气头30可为多个,并且多个所述曝气头30之间的安装间距可为40~50cm,采用多个曝气头30能够快速将空气输送至所述好氧区112内,并且由于所述曝气头30为微孔曝气头,故而使得输送至所述好氧区112内的空气能够快速溶解于水中,保证所述好氧区112与所述污水中的小分子有机物的反应正常进行。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支架上设置有卡箍,所述卡箍用以固定所述曝气管20,以使所述曝气管20能够始终固定于所述支撑支架上。为了防止空气从所述曝气管20渗漏,所述曝气管20的端部上设置有管帽,所述管帽闭合所述曝气管20的中空部,并且锁紧于所述曝气管20,从而能够防止所述空气的渗漏。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管帽可为弹簧塞、橡胶塞或者锁紧螺帽等。
为了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100还包括风机40,所述风机40与所述曝气管20远离所述好氧区112的一端连接,用以将空气输送至所述曝气管20内。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40可为回转式风机,所述风机40可放置于地面上,并且为了进一步保证所述风机40的性能,防止其由于日晒雨淋等外界条件而导致其出现工作故障或者损坏等原因,可在地面上设置一封闭的风机室41,将所述风机40放置于所述风机室41内。此外,为了便于维修人员能够实时对所述风机40进行检查维护或者控制其运行,所述风机室41还可设置一开口411,以便于维修人员进入或离开所述风机室。具体的,所述风机室41可采用防雨罩围合形成。
所述沉淀区113与所述好氧区112并排设置,所述沉淀区113内设置有第三填料113a,用以对所述污水进行泥水分离,并将污泥沉淀于所述沉淀区113内。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填料113a为有机填料,所述第三填料113a能够降低水流能量,使得所述污水中的悬浮物沉淀,并将所述污水中的污泥从所述污水中分离出来,并使得污泥沉淀于所述沉淀区113内,从而达到进一步净化污水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113的边角处设置有斜面113b,用以将所述污水沉淀的污泥聚集至所述沉淀区113的中心区。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沉淀区113为一块方形的区域,故而所述沉淀区113具有四个边角,即所述斜面113b为四个。具体地,所述斜面113b可为架设于所述沉淀区113内的倾斜板。所述斜面113b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范围为30°~60°。由于所述沉淀区113的四个边角处均设置有所述斜面113b,故而当所述沉淀区113内积聚有污泥时,由于所述斜面113b的倾斜作用,使得污泥无法积聚于所述沉淀区113的边角处,而只能积聚于所述沉淀区113的中心区,故而能够便于后续抽吸清理所述污泥。
所述清水储存区114内设置有第四填料114a,用以对所述污水进行过滤,并将其储存于所述清水储存区114内。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清水储存区114分隔为过滤区114b以及储存区114c。具体的,所述清水储存区114采用隔板分隔形成所述过滤区114b以及所述储存区114c。所述过滤区114b内设置有所述第四填料114a,并且所述第四填料114a为过滤填料。所述第四填料114a用以将所述污水中的污染物或者微小的沙粒过滤,从而达到进一步净化所述污水的效果。此外,所述第四填料114a由石英砂、陶粒中的一种或者二者组合而成,从而能够在对所述污水进行过滤的同时,还能够对所述污水进行杀菌消毒,从而替代了现有的采用化学制剂进行杀菌消毒的方式,从而能够减少二次污染,达到环保目的。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填料114a还可为木炭或者其他具有过滤效果的填料。
所述储存区114c设置于所述过滤区114b的下方,用以储存经过所述过滤区114b过滤消毒后的水。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区114b与所述储存区114c的连接处设置有出水孔1141,所述污水经由所述过滤区114b中的所述第四填料114a过滤后,通过所述出水孔1141进入所述储存区114c进行储存。
进一步地,所述储存区114c上设置有一出水口1142,所述出水口1142可用以连接出水管,通过所述出水管将所述储存区114c内的水输送至其他地方,以使得该净化后的污水能够用于二次生活用水,如用于菜园或者庭院的植物浇灌、洒水车冲洗马路用水或者其他地方,从而达到将污水二次利用的目的,替代了现有的直接排放而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做法,大大地节约了水资源。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清水储存区114还可分隔成过滤区、消毒区以及储存区,所述过滤区内填充有过滤填料,用以过滤所述污水中的污染物。所述消毒区内可设置有组合填料,用以对所述污水进行杀菌消毒。具体的,所述组合填料可由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有机流离球组合形成,并且所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有机流离球的填充比例为1∶1~1∶2,并且所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有机流离球能够在所述消毒区内上下浮动,从而能够吸附所述污水中的污染物,达到杀菌消毒净化的目的。所述储存区设于所述消毒区下方,用以储存经过消毒的水。
此外,所述消毒区内还可设置浮床,在所述浮床上种植具有根系的适水植物,通过适水植物的根系分泌出的分泌物能够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杀菌消毒,从而无需设置化学药剂进行除磷脱氮、杀菌消毒后外排的做法,减少二次污染。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浮床121a由有机材料、有机流离球、陶粒、多孔颗粒以及粉粒中的多种组合形成,并且所述浮床121a的密度近似于水的密度,故而所述浮床121a能够悬浮于水中,并且所述浮床121a具有类似海绵体的吸附功能。由于所述浮床121a设于所述好氧区112以及所述沉淀区113的上方,故而当所述污水进入所述好氧区112以及所述沉淀区113时,所述污水中的污染物能够部分被所述浮床121a吸附,从而有利于所述污水进行净化。
所述适水植物121b种植于所述浮床121a上。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适水植物121b采用具有根系的植物。为了便于种植以及利于污水净化,所述适水植物121b采用生长旺盛以及耐污力强的湿地植物。
所述适水植物121b的根系121c伸入所述好氧区112以及所述沉淀区113内,从而使得当所述污水经过所述厌氧区111进行分解酸化后,进入所述好氧区112内时,所述根系121c能够吸收所述污水中的N、P、重金属以及有机物等,并通过所述适水植物121b的光合作用将所述好氧区112内进行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储存在所述根系121c内,同时能够产生氧气,通过所述根系121c传输至所述好氧区112内,从而能够减少对所述好氧区112的爆气量,同时,还能够防止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气中,达到固碳减排、净化空气的目的。此外,当所述污水经过所述好氧区112以及所述好氧区112上的浮床121a进行进一步净化后,进入所述沉淀区113内,由于所述沉淀区113上方同样设置有所述浮床121a,故而所述浮床121a上的所述适水植物121b的根系121c能够进一步吸附所述沉淀区113内的所述污水还未被吸收完全的N、P等物质,从而达到进一步帮助所述污水净化的目的。
通过在所述好氧区112以及所述沉淀区113上设置所述浮床121a,并在所述浮床121a上种植具有所述根系121c的适水植物121b,从而能够使得在对所述污水进行净化的同时,能够利用所述污水中的N、P等物质转化成所述适水植物121b所需要的肥料,并经由所述适水植物121b进行光合作用,将多余的二氧化碳转换成氧气供给所述好氧区112,防止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气中,保证所述好氧区112内的氧气充足,进而保证净化的正常进行。同时,还达到固化减排的效果。采用上述方式,能够替代了的采用在厌氧区以及好氧区同时设置浮床,并在浮床上种植适水植物的方式,当适水植物产生光合作用将氧气通过该适水植物的根系传输至厌氧区时,则会破坏厌氧区的厌氧环境,进而不利于污水的净化的方式。
所述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100还包括温室构筑物60,所述温室构筑物60罩设于所述适水植物121b上方,用以对所述适水植物121b提供温室环境。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室构筑物60包括支架(图中未标识)、保温膜61、透气孔(图中未标识)以及门62。所述支架可架设于地面上。所述支架可为可拆卸设于地面上,以便于实时拆卸。此外,为了节约成本,所述支架可采用竹竿、木棍或者钢筋等材料制成。
所述保温膜61设于所述支架上,并罩设于所述适水植物121b上方。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温膜61可采用透光的塑料或者玻璃等材料制成,以便于传导外界的光照或者光热至所述适水植物121b,同时能够具有保温效果,防止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如温度较低或者光照条件不佳时对所述适水植物121b的生长带来不利,保证所述适水植物121b的生长环境的温度恒定。此外,为了进一步保证所述适水植物121b的生长环境,还可在所述保温膜61外部设置人工光照机器或者人工加热机器等。
所述透气孔开设于所述保温膜61上,以将空气传输至所述保温膜61内,保证所述适水植物121b能够具有足够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所述门62用以进入或者离开所述温室构筑物60,通过设置所述门62,能够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实时进入所述温室构筑物60内观察所述适水植物121b的生长情况。具体地,所述门62可采用透光的塑料薄膜、玻璃或者其他具有透光保温的材料制成。
使用时,将所述箱体10内埋于地面,保证所述风机40以及所述适水植物121b能够露出地面。通过所述进水口将污水通入所述厌氧区111内,由于所述厌氧区111内的第一填料111a的分解酸化作用,能够加速所述污水的净化速度,故而所述污水在所述厌氧区111内的停留时间可为2~4h,然后进入所述好氧区112,由于所述好氧区112上方设置有所述浮床121a,并且所述浮床121a上种植有具有所述根系121c的适水植物121b,故而当所述污水进入所述好氧区112内时,所述适水植物121b的根系121c能够伸入所述好氧区112内与所述污水接触,从而能够将所述污水中的N、P、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然后利用所述适水植物121b的光合作用,将所述二氧化碳转换成氧气,并通过所述根系121c传输至所述好氧区112内,保证所述好氧区112内的氧气充足。此外,所述根系121c能够分泌出具有消毒杀菌的分泌物,能够对所述污水进行杀菌消毒,从而无需采用化学药剂对所述污水进行消毒,减少二次污染。因此,所述污水进入所述好氧区112,在所述好氧区112的停留时间为4~6h,从而能够保证所述污水能够与所述根系121c充分接触,以保证达到最大限度的对所述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以及水解。经由所述好氧区112净化后的污水进入所述沉淀区113内进行泥沙沉淀。由于所述沉淀区113内设置有所述浮床121a,故而当所述污水进入所述沉淀区113时,所述适水植物121b的根系121c能够进一步吸收所述污水中残留的N、P等物质,并且所述根系121c能够分泌出分泌物对所述污水进行杀菌消毒,从而进一步对所述污水进行净化。因此,所述污水进入所述沉淀区113的时间为1~2h,从而保证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将所述污水中的污泥沉淀下来,同时,也能够使得所述根系121c能够将所述污水中残留的污染物进一步吸收。经由所述沉淀区113沉淀泥沙后的所述污水通入所述清水储存区114内,通过所述过滤区114b对所述污水进行过滤,使得所述污水能够被进一步净化,因此,所述污水进入所述过滤区114b的时间为1~2h,从而能够保证具有足够的时间能够过滤掉所述污水中的沙粒或者其他污染物等。通过所述过滤区114b过滤后的水进入所述储存区114c,然后储存于所述储存区114c内。该净化后的水能够用于二次生活用水,如蔬菜或者植物的浇灌、清洗马路的用水等。
采用上述方式可以看出,所述污水在各个阶段,如所述厌氧区111、好氧区112、沉淀区113以及所述清水储存区114内的停留时间均不相同,并且由于采用在每个区域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填料111a、第二填料112a、第三填料113a以及第四填料114a,从而能够增强对所述污水的净化效果,并且在所述好氧区112以及沉淀区113内均设置有浮床121a,通过所述浮床121a上种植的适水植物121b对所述污水中的N、P等物质进行吸收,从而能够进一步缩短所述污水在每个区域内的停留时间,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污水的净化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通过设置依次并排的厌氧区、好氧区、沉淀区以及清水储存区,并在好氧区以及沉淀区上方设置浮床用以种植具有根系的适水植物,通过将污水通过厌氧区进行水解后,进入好氧区内进行分解,并同时通过适水植物的根系对污水中的N、P等污染物进行吸附,然后将经过分解后的污水进入沉淀区内进行污泥沉淀,并通过设于沉淀区上方的适水植物的根系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一步进行吸附,最后进入清水储存区进行储存。通过适水植物进一步将污水中的污染物吸附,从而替代了现有的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除磷脱氮、杀菌消毒后外排的做法,减少了大气污染的同时,也减少了二次污染。此外,采用清水储存区将最终净化后的水储存起来,能够用于二次生活用水,从而节约了水资源。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敞口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内部以及敞口部,所述内部分隔成依次并排设置的厌氧区、好氧区、沉淀区以及清水储存区,所述厌氧区内设置有第一填料,用以对所述污水进行水解,所述好氧区内设置有第二填料,用以对所述污水进行分解,所述沉淀区内设置有第三填料,用以对所述污水进行泥水分离,并将污泥沉淀于所述沉淀区内,所述清水储存区内设置有第四填料,用以对所述污水进行过滤,并储存于所述清水储存区内;所述敞口部设置有浮床,所述浮床浮动设于所述好氧区以及所述沉淀区上,用以种植具有根系的适水植物,并且所述适水植物的根系伸入所述好氧区以及所述沉淀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区分隔形成一级厌氧区以及二级厌氧区,所述第一填料由组合填料、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有机流离球的一种或者多种组成,所述一级厌氧区内填充有组合填料,所述一级厌氧区内还设置有支撑杆,所述组合填料固定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组合填料用以滞留所述污水中的悬浮物,所述二级厌氧区内填充有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有机流离球,并且所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与所述有机流离球的比例为12~14,用以将污水进行水解酸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填料由组合填料、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有机流离球组成,并且所述纤维草多孔颗粒流离球以及所述有机流离球的比例为11~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还包括曝气管以及曝气头,所述曝气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好氧区内,用以将空气输送至所述好氧区内,所述曝气头安装于所述曝气管伸入所述好氧区内的一端,以将空气扩散至所述好氧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曝气管的远离所述好氧区的一端连接,所述风机用以将空气输送至所述曝气管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填料为有机填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的边角处设置有斜面,用以将所述污水沉淀的污泥聚集至所述沉淀区的中心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储存区分隔为过滤区以及储存区,所述过滤区内设置有所述第四填料,并且所述第四填料为过滤材料,所述过滤区与所述储存区的连接处设置有出水孔,所述污水经由所述第四填料过滤后,通过所述出水孔进入所述储存区进行储存。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床由有机流离球、高分子材料、陶粒、粉粒以及沙粒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还包括温室构筑物,所述温室构筑物罩设于所述适水植物上方,用以对所述适水植物提供温室环境。
CN201510378315.4A 2015-06-27 2015-06-27 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 Active CN1049737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78315.4A CN104973732B (zh) 2015-06-27 2015-06-27 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78315.4A CN104973732B (zh) 2015-06-27 2015-06-27 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73732A true CN104973732A (zh) 2015-10-14
CN104973732B CN104973732B (zh) 2017-03-01

Family

ID=54270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78315.4A Active CN104973732B (zh) 2015-06-27 2015-06-27 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7373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30320A (zh) * 2017-02-27 2017-06-13 兰州理工大学 一种集成式生物床及处理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方法
CN109574383A (zh) * 2018-12-06 2019-04-05 重庆市李家沱排水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沉淀池生态降藻系统
CN110294576A (zh) * 2019-07-29 2019-10-01 新余山海企业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河流生态水源净化漂浮平台
CN111995166A (zh) * 2020-06-05 2020-11-2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智慧山体初雨调蓄除污系统及其原位自驱动利用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41019B1 (ko) * 2006-06-28 2007-07-27 주식회사 에스디알앤디 습지와 접촉산화여과설비를 병합한 습지병합형 수처리장치및 이를 이용한 수처리방법
CN101870537A (zh) * 2009-04-24 2010-10-27 钟志长 折流内循环流化一体污水处理装置
CN103482820A (zh) * 2013-09-11 2014-01-01 北京工业大学 Aao-生物接触氧化强化脱氮除磷的一体化装置与方法
CN204752490U (zh) * 2015-06-27 2015-11-11 江西怡杉环保有限公司 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41019B1 (ko) * 2006-06-28 2007-07-27 주식회사 에스디알앤디 습지와 접촉산화여과설비를 병합한 습지병합형 수처리장치및 이를 이용한 수처리방법
CN101870537A (zh) * 2009-04-24 2010-10-27 钟志长 折流内循环流化一体污水处理装置
CN103482820A (zh) * 2013-09-11 2014-01-01 北京工业大学 Aao-生物接触氧化强化脱氮除磷的一体化装置与方法
CN204752490U (zh) * 2015-06-27 2015-11-11 江西怡杉环保有限公司 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30320A (zh) * 2017-02-27 2017-06-13 兰州理工大学 一种集成式生物床及处理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方法
CN109574383A (zh) * 2018-12-06 2019-04-05 重庆市李家沱排水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沉淀池生态降藻系统
CN110294576A (zh) * 2019-07-29 2019-10-01 新余山海企业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河流生态水源净化漂浮平台
CN111995166A (zh) * 2020-06-05 2020-11-2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智慧山体初雨调蓄除污系统及其原位自驱动利用方法
CN111995166B (zh) * 2020-06-05 2022-04-0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智慧山体初雨调蓄除污系统及其原位自驱动利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73732B (zh) 2017-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50393B (zh) 一种养殖鱼塘的交换净水设备
CN104973732A (zh) 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
KR20080007964A (ko) 수생초목을 이용한 오수의 자연고도 정화장치
CN204874037U (zh) 一种耦合曝气的生态浮岛装置
CN107311312A (zh) 一种微孔曝气‑生物‑生态浮床一体化装置及其应用该装置处理黑臭水体的方法
CN105314736B (zh) 一种富营养净化系统
CN104973734A (zh) 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
CN211871749U (zh) 一种太阳能生态浮岛
CN205907135U (zh) 沼液废水处理系统
CN204752490U (zh) 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
CN204022620U (zh) 污水处理的生态资源化系统
CN107364973A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应用和污水处理方法
CN101891348B (zh) 缺水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及污、雨水的贮存及深度处理方法
CN112047561A (zh) 一种新型生态稳定塘对黑臭河道的处理系统
CN110294576A (zh) 一种河流生态水源净化漂浮平台
CN213596109U (zh) 一种景观式生活污水生态处理一体化设施
CN204752467U (zh) 一种城市河道生物净化装置
CN214693507U (zh) 一种汽提紫外耦合喷灌式生态净水装置
CN204752491U (zh) 污水治理一体化装置
CN107352751B (zh) 一种基于河道航运的立体组合式生态浮岛系统
CN207330662U (zh) 农村生活污水无动力一体化多介质处理系统
CN102092891B (zh) 一种用于污染河流水质净化的傍河联合塘工艺和系统
CN214693506U (zh) 一种导流喷灌式紫外生态联合净水装置
CN203855453U (zh) 一种景观水体净水装置
CN206008361U (zh) 一种用于地理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活性炭除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30000 Nanchang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high tech Road, No. two, No. 398 plant, building two

Applicant after: JIANGXI ESU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 LTD.

Address before: 330000 Nanchang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high tech Road, No. two, No. 398 plant, building two

Applicant before: Jiangxi Yish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