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68292B - 去神经支配导管 - Google Patents

去神经支配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68292B
CN104968292B CN201480007445.0A CN201480007445A CN104968292B CN 104968292 B CN104968292 B CN 104968292B CN 201480007445 A CN201480007445 A CN 201480007445A CN 104968292 B CN104968292 B CN 1049682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catheter main
movable link
supporting member
cond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74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68292A (zh
Inventor
黄仁帝
张慧原
宋承佑
张宇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 Tak Carlos Medicine Co
Original Assignee
Han Tak Carlos Medicine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300131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370048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300131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399555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300131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436515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300180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522017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 Tak Carlos Medicine Co filed Critical Han Tak Carlos Medicine Co
Publication of CN1049682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682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682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682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92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having a flexible, catheter-like structure, e.g. for heart ab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31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treatment of particular body parts
    • A61B2018/00345Vascular system
    • A61B2018/00404Blood vessels other than those in or around the hea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31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treatment of particular body parts
    • A61B2018/00434Neural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31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treatment of particular body parts
    • A61B2018/00505Urinary tract
    • A61B2018/00511Kidne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577Ab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2018/1465Deformable electro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2018/1467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using more than two electrodes on a single prob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用于去神经支配导管,该导管包括:一导管主体,其在一方向延伸而有一近侧端与一远侧端,且有一内腔,该内腔沿着其纵向形成;一可动构件,其设置在该导管主体的远侧端,可沿着该导管主体的纵向移动;一操作构件,其一远侧端连接该可动构件以移动该可动构件;复数个支撑构件,其一端连接该导管主体的末端且另一端连接该可动构件,其中当该可动构件移动以减小导管主体的末端与可动构件之间的距离时,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弯曲,从而使得弯曲部分移离该导管主体;复数个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的弯曲部分以产生热;及一导线,其分别电连接所述复数个电极,以对所述复数个电极提供一电源供应路径。

Description

去神经支配导管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2月5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号10-2013-0013100,10-2013-0013101和10-2013-0013102以及于2013年2月20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号10-2013-0018085的优先权,其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导管,更具体地,有关一种去神经支配导管,其消融不活化神经传导的部分神经;及一种含有导管的去神经支配装置。
背景技术
去神经支配为对各种神经,阻断部分神经通路,诸如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通路,使得刺激或讯息无法传递的外科程序。去神经支配越来越多用于治疗一些疾病,诸如心律不整、舒缓疼痛、整型手术、或类似。
尤其,如最近报导,去神经支配可用于治疗高血压,许多努力正致力于对高血压有效治疗施行去神经支配。
对于高血压案例,由于血压大部分可使用药物控制,故多数高血压患者到现在还靠着药物。不过,若利用药物降低血压,高血压患者应持续服药,造成不便性且增加费用。此外,若长时间服药,各种问题便会发生,诸如损坏内脏或其他副作用。此外,一些高血压患者遭遇难治性高血压,无法容易使用药物控制高血压。由于难治性高血压无法使用药物治疗,故增加意外可能性,诸如中风、心律不整、肾疾病、或类似。因此,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为非常严肃和急迫的课题。
在此案例,去神经支配吸引注意,由于对治疗高血压为一项创新方案。尤其,藉由消融不活化神经传导的肾神经(即肾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使得阻断肾神经,以施行用于治疗高血压的去神经支配。若刺激肾神经,肾增加肾素荷尔蒙的产生,此可能导致血压增加。因此,若阻断肾神经,神经传导便不良,如此高血压可治疗,如经各种最近实验的验证。
如前述,治疗高血压的代表性肾脏去神经支配在现阶段使用一导管。在使用导管的去神经支配中,一导管插入人体的一部位,例如大腿,且导管的远侧端位于肾动脉。在此状态,热经由射频(RF,Radio Frequency)能量或类似物于导管的远侧端产生,以阻断在肾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
若施行使用导管的去神经支配,相较于使用腹部手术的去神经支配,只在人体切开一非常小区域。因此,可明显减少潜伏性复杂化或副作用,且由于局部麻醉,非常短的治疗或复原时间。因此,由于上述效益,使用导管的去神经支配为下一代高血压治疗方法的焦点。
不过,使用导管的去神经支配尚未充分发展,特别地系,治疗高血压的去神经支配,如此有更多进步的空间。
特别地系,已提议处理去神经支配的一些导管包括只有一电极,用以发射能量,诸如高频率,且所述电极位于一血管,例如在肾动脉,以阻断血管周围的神经。不过,在此结构中,电极可能不置放在肾神经的正确位置,如此可能不正确阻断肾神经。因此,在此一导管的情况,电极应位于肾动脉的各种位置,为了要正确阻断肾神经,此可能增加手术的时间,且造成复杂的作业程序。
为了要解决这问题,最近曾经提议,一导管的远侧端处配置复数个电极。不过,若使用此方式配置复数个电极,带有电极的导管的远侧端(即为一导管尖端部)有一复杂的结构与大尺寸。若增加导管的远侧端,如前述,导管可能无法容易沿着小直径的血管移动,像似肾动脉,且亦可能损坏血管的内壁。此外,目前,当使用导管时,为了要保护器官,诸如血管,且允许导管容易移到目的地,一称为鞘管的导管位于一器官,诸如血管,然后所述导管移过靠近目的地的鞘管。在此案例,若导管有一大远侧端,导管可能无法容易移入鞘管,此可能使其在手术期间不容易抵达鞘管。
此外,由于血管在消融的区域可能较窄,过去提议的一些导管可能引起狭窄,且亦可能无法容易操纵过去提议的一些导管。
此外,过去提议的一些导管可能无法确保在一电极与一血管之间的正确接触。在此案例,藉由电极抵达神经的热能可能没有足够位准,此可能无法正确阻断神经。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相关技术问题而设计,因此本发明提供一去神经支配导管,此可藉由包括复数个电极而有效阻断在血管附近的神经,及亦改善一不增加尺寸的尖端结构。
从下列描述将了解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及效益,且藉由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变得更明白。此外,应了解,本发明的目的与效益可藉由文后申请专利范围或其组合而实施。
技术解决方案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一种去神经支配导管,所述导管包括:一导管主体,其于一方向中延伸而有一近侧端与一远侧端,且有一内腔,所述内腔沿着其纵向形成;一可动构件,构成可沿着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在所述导管主体的内腔中移动;一操作构件,其一远侧端连接所述可动构件,以移动所述可动构件;复数个支撑构件,其一端连接所述可动构件,且构成使得其另一端依据所述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近或移离所述导管主体;复数个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的另一端,用以产生热;及一导线,分别电连接所述复数个电极,以对所述复数个电极提供一电源供应路径,所述导线有一可变区域,所述可变区域的长度为可改变,使得所述可变区域的一近侧端固定至所述导管主体的一侧部,且所述可变区域的一远侧端固定至所述可动构件。
优选地,所述导管主体有复数个侧孔,所述复数个侧孔形成在其远侧端的一侧表面,且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通过所述侧孔而移入或移出所述导管主体。
更优选地,相较于所述可动构件,所述复数个侧孔靠近所述导管主体的远侧端,所述可动构件连接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的一近侧端,且所述电极分别设 置在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的一远侧端,且当所述可动构件于一方向中从所述导管主体的近侧端移向所述导管主体的远侧端,所述电极移远离所述导管主体。
另外优选地,相较于所述可动构件,所述复数个侧孔靠近所述导管主体的近侧端,所述可动构件连接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的一远侧端,且所述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的一近侧端,且当所述可动构件于一方向从所述导管主体的远侧端移向所述导管主体的近侧端,所述电极移动更远离所述导管主体。
另外优选地,所述导管主体有一侧插槽,所述侧插槽形成在所述侧孔形成的区域中,所述侧插槽为凹向所述导管主体的内部,使得所述电极在其中插入。
另外优选地,所述导管有复数个前孔,所述复数个前孔形成在其远侧端的一前表面,且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透过所述前孔而移入或移出所述导管主体。
另外优选地,所述导管主体具有一开口,所述开口形成在其远侧端的前表面,且复数个支撑构件与复数个电极移过所述开口以接纳在所述导管主体的内腔或拉出所述导管主体。
另外优选地,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另一端移离所述导管主体的状态,所述复数个电极在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
另外优选地,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另一端移离所述导管主体的状态,所述复数个电极在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中彼此以0.3cm(公分)至0.8cm(公分)隔开。
另外优选地,所述复数个电极经由射频产生热。
另外优选地,所述支撑构件为预成形,使得其另一端可依据所述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离所述导管主体。
另外优选地,所述导管主体包括至少一制动器,所述制动器设置在所述内腔,以限制所述可动构件的移动距离。
另外优选地,所述导管主体有一导孔,所述导孔形成在远侧端,使得一导线经由所述导孔而移动。
另外优选地,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连接在 所述导管主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
在另一方面中,亦提供一去神经支配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去神经支配导管。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提供一种去神经支配导管,所述导管包括:一导管主体,其在一方向中延伸而有一近侧端与一远侧端,且有一内腔,所述内腔沿着其纵向形成;一可动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的远侧端,以沿着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而移动;一操作构件,其一远侧端连接可动构件以移动所述可动构件;复数个支撑构件,其一端连所述接所述导管主体的一端,且另一端连接所述可动构件,其中当所述可动构件移动以减少所述导管主体的末端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的距离,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为弯曲,使得所述弯曲部移离所述导管主体;复数个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的弯曲部,用以产生热;及一导线,分别电连接所述复数个电极,以对所述复数个电极提供一电源供应路径。
优选地,所述可动构件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的外部。
更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导管可更包括一强化构件,所述强化构件在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中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其中所述强化构件的一远侧端固定至所述可动构件,且所述强化构件的一近侧端插入所述导管主体的一通孔,使得所述强化构件移动的近侧端依据所述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过所述导管主体的所述通孔。
另外优选地,所述可动构件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的内腔,且导管主体有一开口,当所述支撑构件弯曲时,所述支撑构件的弯曲部可经由所述开口拉出所述导管主体。
另外优选地,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弯曲部移离所述导管主体的状态,所述复数个电极在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
另外优选地,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弯曲部移离所述导管主体的状态,所述复数个电极在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中彼此以0.3cm(公分)至0.8cm(公分)隔开。
另外优选地,所述导管主体与连接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可动构件的表面为垂直于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
另外优选地,所述复数个电极经由射频产生热。
另外优选地,所述导管主体有一导孔形成在远侧端,使得一导线经由所述导孔而移动。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导管可更包括至少一制动器,用于限制所述可动构件的移动距离。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导管可更包括一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连接所述可动构件,以对所述可动构件的活动而提供一回复力。
在另一方面中,亦提供一去神经支配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去神经支配导管。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提供一种去神经支配导管,所述导管包括:一导管主体,其在一方向延伸而有一近侧端与一远侧端,且有一内腔,所述内腔沿着其纵向形成;一可动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的远侧端,可沿着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而移动;一操作构件,其一远侧端连接所述可动构件以移动所述可动构件;复数个支撑构件,其一端连接所述导管主体的一端部,且另一端连接所述可动构件,其中当所述可动构件移动以减少所述导管主体的末端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的距离,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弯曲,使得弯曲部移离所述导管主体;复数个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的弯曲部,用以产生热;及一导线,分别电连接所述复数个电极,以对所述复数个电极提供一电源供应路径,其中所述导管主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在数点上连接至少两支撑构件,所述点在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
优选地,所述导管主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有一阶梯,所述阶梯形成于其连接所述支撑构件的一表面。
另外优选地,所述导管主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是于连接所述支撑构件的一表面上倾斜。
另外优选地,所述可动构件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的外部。
更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强化构件,所述强化构件系于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中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其中所述强化构件的一远侧端固定至所述可动构件,且所述强化构件的一近侧端插入所述导管主体的一通孔,使得所述强化构件的近侧端依据所述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过所述导管主体的所述通孔。
另外优选地,所述可动构件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的内腔,且导管主体有一开口,当所述支撑构件弯曲时,所述支撑构件的弯曲部可经由所述开口而拉出所述导管主体。
另外优选地,所述导管主体的表面与所述可动构件的表面(连接支撑构件)为彼此符合。
另外优选地,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弯曲部移离所述导管主体的状态,复数个电极在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中彼此以0.3cm(公分)至0.8cm(公分)隔开。
另外优选地,在宽度方向的所述支撑构件的一部分的外表面长度长于其内表面长度。
另外优选地,所述支撑构件有一形成的弧形部,使得所述弯曲部有一弯曲方向以移离所述导管主体。
另外优选地,所述支撑构件为预成形,使得所述弯曲部有一弯曲方向以移离所述导管主体。
另外优选地,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弯曲部移离所述导管主体的状态,所述复数个电极在纵向,基于所述导管主体的一中央轴而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
另外优选地,所述复数个电极经由射频产生热。
另外优选地,所述导管主体有一导孔形成在远侧端,使得一导线经由所述导孔而移动。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至少一制动器,用于限制所述可动构件的移动距离。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连接所述可动构件,以对所述可动构件的活动而提供一回复力。
在另一方面中,亦提供一去神经支配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去神经支配导管。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提供一种去神经支配导管,所述导管包括:一导管主体,其在一方向中延伸而有一近侧端与一远侧端,且有一内腔,所述内腔沿着其纵向形成;一可动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的远侧端,以沿着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而移动;一操作构件,其一远侧端连接所述可动构件以移动所述可动构件;一中间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的一端部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可沿着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而移动;一第一制动器,用于当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的距离减少至一预定位准,允许所述中间构件藉由所述操作构件而移动;一第一支撑构件,其一端连接所述中间构件,且另一端连接所述可动构件,其中当所述可动构件移动以减少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会弯曲,使得所述弯曲部移离所述导管主体;一第二支撑构件,其一端连接所述导管主体的末端,且另一端连接所述中间构件,其中当所述中间构件移动以减少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导管主体的末端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会弯曲,使得所述弯曲部移离所述导管主体;复数个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弯曲部,用以产生热;及一导线,分别电连接所述复数个电极,以对所述复数个电极提供一电源供应路径。
优选地,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中间构件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的外部,且所述中间构件有一插孔,经由所述插孔插入所述操作构件。
另外优选地,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中间构件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且所述导管主体有一开口,当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弯曲,经由所述开口将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弯曲部拉出所述导管主体。
另外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弯曲部移离所述 导管主体的状态,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电极在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中彼此以0.3cm(公分)至0.8cm(公分)隔开。
另外优选地,在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部分有一外表面长度较长于一内表面长度。
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有一形成的弧形部,使得所述弯曲部有一弯曲方向以移离所述导管主体。
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为预成形,使得所述弯曲部有一弯曲方向以移离所述导管主体。
另外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弯曲部移离所述导管主体的状态,复数个电极在纵向依据所述导管主体的中央轴,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
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分别包括复数个单元支撑构件。
另外优选地,所述中间构件包括复数个单元中间构件,所述导管更包括一第三支撑构件,其两端连接所述复数个单元中间构件,其中当在所述复数个单元中间构件之间的距离减少,所述第三支撑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会弯曲,使得所述弯曲部移离所述导管主体,其中一电极设置在所述弯曲部。
另外优选地,所述复数个电极经由射频产生热。
另外优选地,所述导管主体有一导孔形成在远侧端,使得一导线经由所述导孔而移动。
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一制动器设置在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的所述操作构件上,其会被所述中间构件的一插孔钩住,经由所述插孔可插入所述操作构件。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导管可更包括一第二制动器,其设置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导管主体的末端之间的所述操作构件上,其会被所述导管主体的操作孔钩住,经由所述操作孔可插入所述操作构件。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导管可更包括一弹性构件,其连接所述中间构件,以对所述中间构件的活动提供一回复力。
在另一方面中,亦提供一去神经支配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去神经支配导管。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复数个电极设置在一导管主体的一远侧端,可有效阻断血管周围的神经。
尤其,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所述复数个电极依据所述导管主体的中央轴而以预定角度倾斜,其沿着血管的内圆周,以360°方向广泛配置,使其可最大化消融在血管周围的神经。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所述复数个电极不在血管的单一部位上,而是在血管的纵向中彼此隔开,此可避免由于消融而产生狭窄。
而且,根据本发明,所述导管主体的一远侧端(即导管尖端部)可没有一复杂结构与大尺寸。因此,导管尖端部可容易移过小直径的血管,且亦可避免血管壁受到移动导管的损坏。而且,本发明可非常容易适用于一单独组件(诸如,一鞘管)插入血管,然后导管插入鞘管的操作,而不是将导管直接插入血管,但其可插入。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一导线为连接电极以供应电能给电极,所述导线于接近远侧端为部分使用一线圈形状形成。因此,所述导线的长度可容易调整,由于所述部分具有此一线圈形状,且其不需经由所述导管主体而移动整个导线。
而且,根据本发明,由于所述电极插入所述导管主体,故可避免或减少所述电极伸出所述导管主体的外表面。因此,当所述导管的远侧端移过血管,可避免血管内壁被电极损坏。
同时,本发明藉由使用一导管可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或减轻痛苦,尤其,本发明可藉由阻断肾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而更有效地运用于治疗高血压的医学 手术。
附图的简要说明
附图例示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且连同前面公开的内容,提供对本发明的技术精神的深入了解。不过,本发明并未构成局限在以下图式,其中:
图1为示意性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一导管的远侧端的透视图;
图2为取自沿着图1的线条A1-A1'的截面图;
图3为示意性显示在图2的结构中,一支撑构件的一端连接一可动构件,其另一端藉由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离一导管主体的截面图;
图4为图3的透视图;
图5为图3的前视图;
图6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
图7为显示在图6的结构中,一电极藉由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的示意图;
图8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
图9为显示在图8的结构中,一电极藉由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的示意图;
图10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
图11为显示在图10的结构中,一电极藉由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的示意图;
图12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透视图;
图13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一导管的远侧端的透视图;
图14为取自沿着图13的线条A2-A2'的截面图;
图15为示意显示在图14的结构中,一电极藉由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的截面图;
图16为图15的透视图;
图17为图16的前视图;
图18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
图19为示意显示在图18的结构中,一电极藉由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的截面图;
图20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
图21为示意显示在图20的结构中,一电极藉由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的截面图;
图22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
图23为显示沿着纵向的图22的导管的截面图;
图24为示意显示在图23的结构中,一电极藉由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的截面图;
图25为图24的透视图;
图26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透视图;
图27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一导管的远侧端的透视图;
图28为取自沿着图27的线条A31-A31'的截面图;
图29为示意显示在图28的结构中,一支撑构件的弯曲部藉由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的截面图;
图30为图29的透视图;
图31为图30的前视图;
图32为取自沿着图27的线条A32-A32'的截面图;
图33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
图34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
图35为示意显示在图34的结构中,一电极藉由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的截面图;
图36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
图37为示意显示在图36的结构中,一电极藉由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的截面图;
图38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
图39为显示沿着纵向的图38的导管的截面图;
图40为示意显示在图39的结构中,一电极藉由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的截面图;
图41为图40的透视图;
图42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透视图;
图43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一导管的远侧端的透视图;
图44为取自沿着图43的线条A4-A4'的截面图;
图45为示意显示在图44的结构中,一第一支撑构件的弯曲部藉由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的截面图;
图46为示意显示在图45的结构中,一第二支撑构件的弯曲部藉由一中间构件的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的截面图;
图47为图46的透视图;
图48为图47的前视图;
图49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在第一支撑构件与第二支撑构件的宽度方向中的配置与区段的示意图;
图50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
图51为示意显示在图50的结构中,一电极藉由可动构件与中间构件的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的截面图;
图52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
图53为示意显示在图52的结构中,一电极藉由可动构件与中间构件的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的截面图;
图54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
图55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
图56为显示沿着纵向的图55的导管的截面图;
图57为示意显示在图56的结构中,可动构件在右方向移动的截面图;
图58为示意显示在图57的结构中,中间构件在右方向移动的截面图;
图59为图58的透视图;及
图60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透视图。
实施方式
最佳模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描述以前,应了解,本说明书与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应不构成限制在一般意义与字典意义,而是依据允许发明人适当定义最佳解释的术语的原理,依据符合本发明的 技术方面的意义与观念加以解释。
因此,在此提议的描述只是为了例示说明的较佳范例,而不是要限制本发明的范畴,故应了解,可进行其他同等物与修改,不致悖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
首先,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将参考图1至12描述。
图1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一导管的远侧端的透视图,且图2为取自沿着图1的线条A1-A1'的截面图。图2显示图1所示导管中使用的一支撑构件与一电极。
在此,导管的远侧端意指,导管的一端(该端在外科程序之下抵达人体一部位)介于在纵向延伸的导管的两端之间,且其亦称为一导管尖端部。此外,相对于远侧端的导管的一端则称为一近侧端。以下,关于在导管的纵向延伸如此在纵向有两端的各种组件,定位在导管的远侧端的组件的一端将称为对应组件的一远侧端,且定位在导管的近侧端的组件的一近侧端将称为对应组件的一近侧端。
请即参考图1和2,根据本发明的导管可包括一(1100)、一可动构件(1200)、一操作构件(1300)、一支撑构件(1400)、一电极(1500)与一导线(1600)。
导管主体(1100)有一管或管状,该管或管状在一方向延伸,且沿着纵向有一内腔。在此,导管主体(1100)沿着纵向有两端,其中导管主体(1100)的一端在外科程序期间,先使用导管插入人体且抵达一目的地,即是外科程序的标的,称为一远侧端(1101),且靠近操作员且由操作员操纵的导管主体(1100)的一端称为一近侧端(未显示),如前述。
导管主体(1100)有一空心管状,且沿着纵向有一内腔。因此,外科程序的各种组件可设置在或移过内腔,且诸如药物或洗液的物质可经由内腔注入。为此,导管主体(1100)的近侧端可形成使得内腔向外开启。
导管主体(1100)可依其目标或目的而有各种形状,且亦可有各种内径或外径。此外,导管主体(1100)可利用各种材料制成,例如柔软材料(诸如橡胶与塑 胶)或硬材料(诸如金属)。本发明没有局限于导管主体(1100)的特定形状、材料或尺寸,且导管主体(1100)可有各种形状、材料、尺寸或类似。
优选地,导管主体的远侧端(1101)可利用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导管主体的远侧端(1101)定位在导管的一前端。因此,当导管沿着血管或类似移动,导管主体的远侧端(1101)可能接触血管或类似的内壁。不过,若导管主体的远侧端(1101)利用此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便可减少或避免由导管主体的远侧端(1101)引起血管或类似的损坏,且亦容易改变导管主体的远侧端(1101)的移动方向。
此外,在类似方式中,导管主体的远侧端(1101)可有一圆形缘。例如,导管主体的远侧端(1101)可有一圆凸形伸向导管的前端。
可动构件(1200)包括在导管主体(1100)的内腔。此外,可动构件(1200)构成在导管主体(1100)的内腔,沿着导管主体(1100)的纵向中移动。例如,如图2所所示,若导管主体(1100)在侧向延伸长,可动构件(1200)构成在侧向移动,如箭头b11所示。
操作构件(1300)可形成沿着导管主体(1100)的纵向而延伸长,且操作构件(1300)的一端(即其远侧端)连接及固定至可动构件(1200)。操作构件(1300)可依据导管主体(1100)的内腔而设置,且操作构件(1300)的另一端即(即其近侧端)可透过导管主体(1100)的近侧端的开口部而暴露出导管主体(1100)。在此案例,操作员可利用一单独工具,以手动或自动拉动或推动操作构件(1300)。在此案例,操作构件(1300)可在侧向移动,如图2的箭头b12所示,且由如此做,连接操作构件(1300)的一端的可动构件(1200)可在侧向移动,如箭头b11所示。
支撑构件(1400)可有一杆或板状,该杆或板状于一个方向延伸。此外,支撑构件(1400)可构成使得在纵向的两端之中,一端为连接及固定至可动构件(1200)。在此结构中,若可动构件(1200)移动,支撑构件(1400)的另一端可更加移近或移离导管主体(1100)的中央轴。此将参考图3至5更详细描述。
图3为示意显示在图2的结构中,支撑构件(1400)的一端连接可动构件(1200),而另一端藉由可动构件(1200)的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1100)的截面图。 图4为图3的透视图,且图5为图3的前视图。
请即参考图3至5,导管主体(1100)具有复数个侧孔(1111),所述复数个侧孔形成在远侧端(1101)的一侧表面。例如,如图3所示,相较于可动构件(1200),侧孔(1111)可形成靠近导管主体(1100)的远侧端(在图3的右方向)。
在此,侧孔(1111)的数目可符合支撑构件(1400)的数目。例如,如图3和4所示,若导管有三个支撑构件(1400),三个侧孔(1111)亦可形成在导管主体(1100)。
在此案例,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可采用一对一关系,通过侧孔(1111)移入或移出导管主体(1100)。例如,如图3所示,相较于可动构件(1200),若三个侧孔(1111)形成靠近导管主体(1100)的远侧端(1101),三个支撑构件(1400)的近侧端(图3的左端)可连接该可动构件(1200)。此外,三个支撑构件(1400)可构成使得其远侧端(如图3的右端)依据可动构件(1200)的移动,分别通过三个侧孔(1111)暴露出导管主体(1100)。
在此案例,若可动构件(1200)在右方向移动,即是移向导管主体(1100)的远侧端,如箭头c11所示,三个支撑构件(1400)分别滑过侧孔(1111),使得其远侧端移离导管主体(1100),如在图3和4的箭头d11、d12和d13所示。在此,支撑构件(1400)的远侧端移离导管主体(1100)意指,支撑构件(1400)的远侧端逐渐移离导管主体(1100)的一中央轴(o1)。
同时,电极(1500)设置在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的另一端。例如,在图1至4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电极(1500)可设置在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的每个远侧端。
电极(1500)可透过导线(1600)连接一能量供应单元(未显示)以产生热。此外,电极(1500)产生的热可消融周围组织。例如,电极(1500)可藉由产生约40℃或以上(最好40至80℃)的热以消融在血管周围的神经,如此可阻断神经。不过,电极(1500)所产生热的温度可依据导管的使用或目的而以不同方式设定。
电极(1500)应施加热至接触血管壁的血管周围的神经组织,如此,电极(1500)最好紧密附着在血管壁。因此,电极(1500)可有一弯形,例如一圆形、半圆或椭圆形,以顺应血管内壁的形状。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电极(1500)可更确切附着血 管壁,如此,电极(1500)产生的热可有效率转移至血管周围的神经组织。
电极(1500)可利用诸如白金或不锈钢的材料制成,但本发明并局未限于电极(1500)的此特定材料。若考量各种因素,诸如一产生的能量类型与一手术目标,电极(1500)可利用各种材料制成。
优选地,电极(1500)可经由射频(RF,Radio Frequency)产生热。例如,电极(1500)可透过导线(1600)连接一高频产生单元,且发射高频能量以消融神经。
同时,设置在导管的电极(1500)可为一负电极,且类似于负电极,一正电极(相反于负电极)可连接一能量供应单元,诸如一高频产生单元,且采用模片或贴片或类似物以附着人体的特定部位。
由于电极(1500)设置在支撑构件(1400)的另一端,故当支撑构件(1400)的另一端移近或移离导管主体(1100),电极(1500)因此亦可移近或移离导管主体(1100)。
例如,如图2和3所示,相较于可动构件(1200),若侧孔(1111)较靠近导管主体(1100)的远侧端(在图2和3的右方向),且可动构件(1200)连接支撑构件(1400)的近侧端,电极(1500)可设置在支撑构件(1400)的远侧端。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当可动构件(1200)在一方向从导管主体(1100)的近侧端移向远侧端,如图3的箭头c11所示,设置在支撑构件(1400)的远侧端的电极(1500)可构成移离导管主体(1100)。相反地,若可动构件(1200)在一相反于图3的箭头c11所示的方向移动,则设置在支撑构件(1400)的远侧端的电极(1500)可构成移向导管主体(1100)。
换句话说,电极(1500)构成在纵向基于导管主体(1100)的中央轴(o1),依据可动构件(1200)的移动而移向或移离一垂直于中央轴(o1)的线条。
为此,用以支撑电极(1500)而在另一端有电极(1500)的支撑构件(1400)可有适当的材料或形状,使得电极(1500)可依据可动构件(1200)的移动而移近或移离导管主体(1100)的中央轴(o1)。
例如,支撑构件(1400)可预成形,使得当可动构件(1200)沿着箭头c11移动,另一端可移离导管主体(1100)的中央轴(o1),从如图3至5所所示。尤其,支撑 构件(1400)亦可利用形状记忆合金制成,诸如镍钛合金。在此具体实施例,若支撑构件(1400)偏离导管主体(1100),另一端则依据预成形的形式而移离导管主体(1100)的中央轴(o1),如此,设置在支撑构件(1400)的另一端之电极(1500)亦可移离导管主体(1100)的中央轴(o1)。
不过,本发明没有局限于此,且可使用各种结构,使得带有电极(1500)的支撑构件(1400)的另一端可依据可动构件(1200)的移动而移近或移离导管主体(1100)。例如,支撑构件(1400)可构成使得支撑构件(1400)的一端依据可动构件(1200)的移动,藉由改变侧孔(1111)、与支撑构件(1400)的一端、与一水平线之中的角度而移近或移离导管主体(1100)。换句话说,在图3的具体实施例,若可动构件(1200)在方向(c11)移动,在侧孔(1111)、支撑构件(1400)的一端与水平线之中的角度逐渐增加,带有电极(1500)之支撑构件(1400)的另一端可构成逐渐移离导管主体(1100)。
如前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中,电极(1500)设置在支撑构件(1400)的另一端,以移近或移离导管主体(1100)。因此,若根据本发明的导管用来执行去神经支配,在带有电极(1500)的支撑构件(1400)的另一端靠近导管主体(1100)的状态,导管的远侧端(即是一导管尖端部)可透过血管移至手术目标。此外,若导管尖端部抵达手术目标,带有电极(1500)的支撑构件(1400)的另一端则移离导管主体(1100),使得电极(1500)接触或接近血管的内壁。此外,在此状态中,用于产生热的能量(例如高频能量)透过电极(1500)发射,藉此阻断在血管周围的神经。其后,若使用透过电极(1500)发射的能量完成去神经支配,带有电极(1500)的支撑构件(1400)的另一端再次移近导管主体(1100),且然后可从血管取出导管。
同时,在电极(1500)移离导管主体的中央轴(o1)的状态,可依据手术目标的尺寸而以各种方式选定介于电极(1500)与导管主体的中央轴(o1)之间的距离,例如血管的内径。例如,在电极(1500)移远离导管主体的中央轴(o1)的状态,介于每个电极(1500)与导管主体的中央轴(o1)之间的距离可为2mm(公厘)至4mm(公 厘)。
导线(1600)分别电连接复数个电极(1500),以对复数个电极(1500)提供一电源供应路径。换句话说,导线(1600)连接在电极(1500)与能量供应单元(未显示)之间,使得来自能量供应单元的能量转移至电极(1500)。例如,导线(1600)的一端连接高频产生单元,且另一端连接电极(1500),以将高频产生单元产生的能量转移至电极(1500),藉此使电极(1500)利用高频产生热。
尤其,根据本发明的导线(1600)可包括一可变区域(1610),该可变区域构成调整其长度,如图3和4所示。在此,可变区域(1610)的近侧端可固定至导管主体(1100)的一侧部,且可变区域(1610)的远侧端可固定至该可动构件(1200)。为此,一用于固定导线(1600)的可变区域(1610)的一端至内腔的固定单元(1140)可分开设置在导管主体(1100),如图3所示。
在本发明的结构中,即使电极(1500)构成依据可动构件(1200)的移动而移近或移离导管主体(1100),由于可变区域(1610),故导线(1600)可实质保持固定。换句话说,即使可变区域(1610)的远侧端(在图3的右端)为固定的可动构件(1200)在如图3所示的方向(c11)中移动,但只有可变区域(1610)的长度增加,如此,可固定该可变区域(1610)的近侧端(在图3的左边)。因此,即使可动构件(1200)移动,但只有导线(1600)的远侧端依据可变区域(1610)移动,且插入导管主体(1100)的导线(1600)的大部分区域不需要移动。为此理由,由于本发明的此结构,即使可动构件(1200)移动,操作员不需要插入或取出导线(1600),此可避免使操作员的外科程序复杂化。此外,若血管有严重弯曲,导线(1600)可能不容易移入导管主体(1100)。此时,由于除了根据本发明的导管尖端部分以外,导线(1600)不需要在导管主体(1100)中移动,由于导线(1600)不容易活动,故不致引起问题。
优选地,导线的可变区域(1610)可有一类似弹簧的螺旋线圈形状,如图所示。不过,本发明没有局限于该可变区域的该形状。例如,导线的可变区域(1610)可以曲折图案在不同方向弯曲或折迭。换句话说,在本发明中,导线的可变区域(1610)能以各种形状构成,使得可变区域(1610)的两端间的长度可依据可动构 件(1200)的移动,藉由展开或折迭可变区域(1610)的弧形部而调整。
同时,即使图3和4显示三导线(1600)设置在导管主体(1100)的远侧端,且可变区域(1610)形成在每个导线(1600),但本发明没有局限于此结构。例如,在可动构件(1200)可使用一单线构成导线(1600),其在可动构件(1200)的右侧分成三条线。在此案例,只有一可变区域(1610)可形成在导线(1600)。
导线(1600)可附着在支撑构件(1400)的上部或下部或设置在支撑构件(1400)中,介于可动构件(1200)与电极(1500)之间。此外,导线(1600)可不固定至支撑构件(1400),而是连接至要从支撑构件(1400)分开的电极(1500)。
而且,导线(1600)可设置不分开支撑构件(1400),而实施整合支撑构件(1400)在一起。例如,支撑构件(1400)的至少一部分可利用电导材料制成,使得支撑构件(1400)在可动构件(1200)与电极(1500)之间可当作导线(1600)使用。
同时,即使已例示图2和3的具体实施例,相较于可动构件(1200),复数个侧孔(1111)则靠近导管主体(1100)的远侧端(在右方向),但本发明没有局限于此。
图6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此外,图7为显示在图6的结构中,电极(1500)藉由可动构件(1200)的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1100)的示意图。在此具体实施例,类似图1至5的组件将不详细描述,并将详细描述其他不同于组件。
首先,请即参考图6,复数个侧孔(1111)形成在导管主体(1100)的一侧表面,且不同于图2和3,相较于可动构件(1200),侧孔(1111)靠近导管主体(1100)的近侧端(在图6的左方向)。此外,一可动构件(1200)连接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的每一远侧端,且一电极(1500)设置在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的近侧端。
此时,如在图6的箭头(e11)所示,若可动构件(1200)在一方向从导管主体(1100)的远侧端移至其近侧端,设置在支撑构件(1400)的近侧端的电极(1500)可偏离及移离导管主体(1100),如图7的箭头(f11、f12、f13)所示。
换句话说,在图2和3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即使电极(1500)移离导管主体(1100),若操作员将操作构件(1300)推向导管的远侧端,在图6和7描述的具体 实施例,当操作员将操作构件(1300)拉向导管的近侧端,电极(1500)则移离导管主体(1100)。
同时,在图6和7的具体实施例,导线(1600)亦可有一可变区域(1610),且由于可变区域(1610),即使可动构件(1200)移动,导线(1600)的整个部分不需要移动。换句话说,在图6和7的具体实施例,导线(1600)的可变区域(1610)的一近侧端固定至导管主体(1100)的一侧部,即是,固定至导管主体(1100)的固定单元(1140),且可变区域(1610)的一远侧端固定至可动构件(1200)。因此,当可动构件(1200)移动,只有可变区域(1610)的长度改变,除了可变区域(1610)以外,整个导线(1600)在导管主体(1100)中不需要移动。
优选地,一侧插槽(1121)可形成在导管主体(1100)。换句话说,如图2和6所示,侧插槽(1121)可形成在导管主体(1100)的一侧表面,其中形成侧孔(1111)。此外,侧插槽(1121)可凹向导管主体(1100)的内侧,使得电极(1500)可在其中插入。
在此具体实施例,虽然导管主体(1100)的远侧端(即是导管尖端部)正移过血管,但电极(1500)可在要插入侧插槽(1121)的状态中移动。因此,当导管尖端部正移动,可减少由电极(1500)所引起的血管损坏。
为此,更优选地,当电极(1500)插入侧插槽(1121),电极(1500)可不凸向导管主体(1100)的侧表面的外部。例如,在图2和6的具体实施例,依据位于最上位置的侧插槽(1121)与电极(1500),侧插槽(1121)的深度(即是一垂直长度)等于或大于电极(1500)的垂直长度。在此案例,电极(1500)可完全插入,而不凸向导管主体(1100)的外部。
另外优选地,在具体实施例中,若电极(1500)插入侧插槽(1121),位在侧插槽(1121)的侧孔(1111)可能关闭。换句话说,在电极(1500)插入侧插槽(1121)的状态,对应侧插槽(1121)的侧孔(1111)可不允许液体流入或流出。在此具体实施例,在电极(1500)插入侧插槽(1121)的状态,若导管尖端部移过血管,可避免血液流过侧孔(1111),且亦可避免位于导管的每个组件的操作受到凝结血液的妨碍。此 外,亦可避免血液透过导管主体(1100)的内腔流出到导管主体(1100)的近侧端。
同时,即使已在图1和7的具体实施例描述,允许支撑构件(1400)通过的一通孔形成在导管主体(1100)的侧表面,但本发明没有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
图8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此外,图9为显示在图8的结构中,电极(1500)藉由可动构件(1200)的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1100)的示意图。以下,不同于前述具体实施例的组件将详细描述。
首先,请即参考图8,复数个前孔(1112)可形成在导管主体(1100)的一前表面,其位于远侧端的最远尖端处。此外,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可通过前孔(1112)而分别移入或移出导管主体(1100)。在此,可动构件(1200)可连接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的近侧端,且电极(1500)可设置在其远侧端。
在此案例,如图9所示,若可动构件(1200)在一方向从导管主体(1100)的近侧端移至远侧端,电极(1500)可取出导管主体(1100)。
优选地,若电极(1500)插入导管主体(1100)的一部分,其中形成前孔(1112),一前插槽(1122)凹向导管主体(1100)的内侧。在此案例,当导管尖端部正在血管移动,电极(1500)可在插入前插槽(1122)的状态中移动。因此,当导管尖端部正移动,可避免血管的内侧因突出电极(1500)而损坏。
此时,更优选地,若电极(1500)插入前插槽(1122),前孔(1112)可关闭。在此具体实施例,由于导管尖端部在前孔(1112)被电极(1500)关闭的状态,可避免血液或其他液体通过前孔(1112)流入导管。
同时,在此具体实施例,复数个通孔形成在导管主体(1100)的侧表面或前表面,且只有支撑构件(1400)可部分接纳在导管主体(1100)的内腔。不过,本发明没有局限于此。
图10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此外,图11为显示在图10的结构中,一电极(1500)藉由可动构件(1200)的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1100)的示意图。在此具体实施例,类似前述具体 实施例的组件将不详细描述,且不同的组件将详细描述。
请即参考图10和11,一开口(1113)形成在导管主体(1100)的远侧端的前表面。换句话说,导管主体(1100)的远侧端可通过该开口(1113)而开启导管主体(1100)的内腔。
此外,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与复数个电极(1500)可通过开口(1113)而插入及收纳在导管主体(1100)的内腔,或通过开口(1113)拉出导管主体(1100)。
更详细地,如图10与11所示,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可分别构成,使得可动构件(1200)连接其近侧端,且电极(1500)设置在远侧端。
在此案例,如图11所示,若可动构件(1200)在一方向从导管主体(1100)的近侧端移向远侧端,设置在支撑构件(1400)的远侧端的电极(1500)可透过开口(1113)拉出导管主体(1100)。此外,拉出的电极(1500)移离导管主体(1100)的中央轴(o1)以接触血管的内壁或接近其。
在此具体实施例,如图10所示,当导管尖端部正移动,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与复数个电极(1500)可构成调适在导管主体(1100)的内腔。其后,若导管尖端部抵达一手术目标,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与复数个电极(1500)透过开口(1113)拉出导管主体(1100),如图11所示,使得电极(1500)移离导管主体(1100)。其后,若由于电极(1500)的热发射而阻断在对应部位的神经,支撑构件(1400)与电极(1500)再次通过开口(1113)而置入及收纳在导管主体(1100),且在此状态,导管尖端部可沿着血管壁拉出人体或移至人体的其他部位。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在支撑构件(1400)的另一端远离导管主体(1100)的状态,复数个电极(1500)构成在导管主体(1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
例如,请即参考图3的具体实施例,如箭头g11和g12所示,在三个电极(1500)移离导管主体(1100)的状态,三个电极(1500)构成在导管主体(1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
若复数个电极(1500)分别发射热,血管的受热部位可能膨胀至血管内部,此 可能导致狭窄。不过,如在此具体实施例,若三个电极(1500)在导管主体(1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血管的受热部位在血管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藉此避免发生此狭窄。
尤其,如箭头g11和g12所示,在导管主体(1100)的纵向,电极(1500)之间的距离可依据导管或一手术目标的尺寸而有不同设定。例如,导管构成使得,在复数个电极(1500)远离导管主体(1100)的状态,在导管主体(1100)的纵向,电极(1500)之间的距离是0.3至0.8cm(公分)。在此具体实施例,可避免血管狭窄,且避免在血管周围的神经于电极(1500)之间通过为最小量。
同时,如在此具体实施例,在复数个电极(1500)远离导管主体(1100)的状态,电极(1500)构成以各种方式,在导管主体(1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
例如,为了使电极(1500)彼此隔开,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可构成使得其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距离可彼此不同。换句话说,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可有一杆状,该杆状在一方向延伸,且其长度可彼此不同。例如,在图2的具体实施例,三个支撑构件(1400)构成有不同长度的杆状。因此,当可动构件(1200)在右方向移动,一设置在有最长长度的支撑构件(1400)的电极(1500)在导管主体(1100)的纵向可位在最前位置,且一设置在有最短长度的支撑构件(1400)的电极(1500)在导管主体(1100)的纵向可定位在最后位置。尤其,在电极(1500)远离导管主体(1100)的状态,为了要使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彼此隔开0.3cm(公分)至0.8cm(公分),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构成彼此有0.3cm(公分)至0.8cm的不同长度。
如另一范例,为了使电极(1500)彼此隔开,可动构件(1200)可有一步阶,该步阶形成在连接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的表面。例如,在图3的具体实施例,步阶可形成在可动构件(1200)的右表面,且复数个可动构件(1200)可连接不同步阶。在此具体实施例,即使复数个支撑构件(1400)有相同长度,但由于步阶形成在可动构件(1200),故电极(1500)彼此可隔开步阶长度大小。
此外,各种方案可用来隔开彼此电极(1500),且例如,电极(1500)可利用有关垂直导管的中央轴(o1)的方向的一预定角度,使连接支撑构件(1400)的该可动 构件(1200)的表面倾斜而彼此隔开。
另外优选地,在本发明的各种具体实施例中,在支撑构件(1400)的另一端远离导管主体(1100)的状态,复数个电极(1500)构成在纵向,依据导管主体(1100)的中央轴(o1),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
例如,如图5所示,在三个电极(1500)依据可动构件(1200)的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1100)的状态,假设依据导管的中央轴(o1),三个电极(1500)之中的角度是h11、h12和h13,h11、h12和h13有预定角度,使得三个电极(1500)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例如,h11、h12和h13可同样是120°。
此外,在包括四或多个支撑构件(1400)及四或多个电极(1500)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复数个电极(1500)亦可依据导管的中央轴(o1),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
在如前述,电极(1500)依据导管主体(1100)的中央轴(o1),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的具体实施例,电极(1500)构成广泛散布在导管主体(1100)周围的所有方向。因此,即使神经配置在血管的局部部位,但电极(1500)可涵盖大部分神经。
另外优选地,如各种具体实施例的图式所示,导管主体(1100)可包括一制动器(1130),该制动器位于内腔中。制动器(1130)限制可动构件(1200)的移动距离,且导管主体(1100)可包括至少一制动器。
更优选地,制动器(1130)可包括一第一制动器(1131)与一第二制动器(1132)。在此,相较于可动构件(1200),第一制动器(1131)可设置靠近近侧端,使得可动构件(1200)不限制进一步移向近侧端。此外,相较于可动构件(1200),第二制动器(1132)可设置靠近远侧端,使得可动构件(1200)不限制进一步移向远侧端。
在导管主体(1100)包括制动器(1130)的具体实施例,如前述,可促使操作员操纵及避免导管内包括的各种组件损坏。例如,在图2的具体实施例,第一制动器(1131)可限制该可动构件(1200)不在左方向进一步移动,此可避免电极(1500)与支撑构件(1400)之间的连接、或电极(1500)与导线(1600)之间的连接被切断。在另一范例中,在图3的具体实施例,第二制动器(1132)可限制该可动构件(1200)不在右方向进一步移动,此可避免导线(1600)被切断或避免导线(1600)与固定单 元(1140)之间的连接被切断。
另外优选地,导管主体(1100)可有一导孔,该导孔形成在其远侧端,使得一导线可通过该导孔。在此,导线用于将导管引导至一手术目标,且可导引导管之前的手术目标。在此具体实施例,导线可通过该导孔插入导管,且导管尖端部可沿着导线抵达手术目标。
至少一导孔可形成在导管主体(1100)。例如,导管主体(1100)可有一单导孔,该单导孔位在远侧端,使得一导线可插入导孔。在此案例,当导管主体(1100)移动,通过导孔插入的导线可沿着导管主体(1100)的内腔移动。在另一范例中,导管主体(1100)可包括在远侧端的两位导孔。在此案例,导线可通过一导孔而插入导管主体(1100),且通过另一导孔拉出导管主体(1100)。
如前述,在一导孔形成在导管主体(1100)的具体实施例,由于插入导孔的导线引导导管尖端部的移动,故导管可平顺抵达手术目标,且可容易操纵导管。而且,由于导管不需要包括一用于调整导管的移动方向之组件,故导管可有一较精简结构,有利减少导管的尺寸。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弹性构件(未显示)。
弹性构件可连接在导管主体(1100)与可动构件(1200)之间。例如,在图2、8和10的具体实施例,弹性构件可连接在导管主体(1100)的固定单元(1140)与可动构件(1200)之间。此外,在图6的具体实施例,弹性构件可连接在可动构件(1200)与导管主体(1100)的末端(图6所示导管主体(1100)的右尖端部)之间。
如前述,在包括弹性构件的具体实施例,由于弹性构件的回复力缘故,使得可动构件(1200)可更容易回复到其原始状态。
例如,如图3所示,在可动构件(1200)在右方向移动的状态,在电极(1500)阻断神经之后,可动构件(1200)应再次于左方向移动。不过,若一弹性构件包括在固定单元(1140)与可动构件(1200)之间,由于弹性构件的回复力缘故,可动构件(1200)可更容易在左方向移动。因此,在电极(1500)阻断神经之后,操作员可不费力地将电极(1500)插入侧插槽(1121)。
此外,倘若提供弹性构件,当导管尖端部正在移动时,可避免电极(1500)偏离导管主体(1100)的侧插槽(1121),如此可避免由于电极(1500)的偏离或凸出缘故而损坏血管。而且,即使不提供制动器(1130),可动构件(1200)的移动距离受到弹性构件的限制,此可避免由于可动构件(1200)的过度移动而损坏各种组件。
图12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透视图。
请即参考图12,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端尖部(1700)。
端尖部(1700)可设置在导管主体的远侧端的前表面。换句话说,端尖部(1700)可视为远离导管主体的末端。在此案例,端尖部(1700)可为一当作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的末端使用的组件。
端尖部(1700)可利用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尤其,端尖部(1700)可利用一含有聚醚嵌段酰胺(PEBA,Polyether Block Amide)的合成物制成。在此,端尖部(1700)的合成物可含有除了聚醚嵌段酰胺的合成物以外的其他添加剂。例如,端尖部(1700)可依据合成物的整个重量,利用含有聚醚嵌段酰胺70%重量与硫酸钡30%重量的合成物制成。
在本发明的此结构中,当导管主体的远侧端(1101)沿着一血管或类似移动时,利用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的端尖部(1700)定位在最前位置,此可减少对血管的损坏,且促成较容易改变移动方向。此外,利用上述材料制成的端尖部(1700)可利用X光照相,如此,可容易决定导管主体的远侧端的位置。
优选地,端尖部(1700)可有一空心管状。此外,端尖部(1700)的空腔可在导管主体纵向的相同方向中延伸。若端尖部(1700)有一如前述的管状,一导线可通过端尖部的空腔。例如,端尖部可有一6mm(公厘)长度与0.7mm(公厘)空腔直径的管状。
端尖部可沿着导管主体的纵向延伸。此时,端尖沿着其长度可有不同尺寸。尤其,若端尖部有一圆柱状,相较于其他区域,端尖部的一远侧端有最小直径。 例如,当端尖部的最厚区域有直径1.3mm(公厘),端尖部的远侧端可有最小直径1.1mm(公厘)。
端尖部(1700)可有一适当长度,不能太长且不能太短。例如,在图12的结构中,L1标示端尖部(1700)的长度可为5mm(公厘)至15mm(公厘)。在此结构中,当导管沿着血管的内腔或鞘管的内腔移动时,可避免活动受到端尖部(1700)的扰乱。此外,在此结构中,在设置端尖部(1700)的血管或类似的形状可容易从端尖部(1700)的弯曲状或弯曲方向决定。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温度测量构件(未显示)。
尤其,温度测量构件可设置在电极(1500)的周围以测量电极(1500)的温度、设置在电极(1500)的周围。此外,如前述,温度测量构件测量的温度可用于控制电极(1500)的温度。在此,温度测量构件可透过一单独电线连接导线(1600),且该单独电线可通过导管主体(1100)的内腔延伸至导管主体(1100)的近侧端,且拉出导管主体(1100)。
同时,即使已例示一些具体实施例,使得提供三个支撑构件(1400)与三个电极(1500),但支撑构件(1400)与电极(1500)的数目没有局限于本发明的上述,且支撑构件(1400)与电极(1500)的数目可不同设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去神经支配装置包括去神经支配导管。此外,去神经支配装置可更包括一能量供应单元与一相对电极、以及去神经支配导管。在此,能量供应单元可透过导线(1600)电连接电极(1500)。此外,相对电极可透过一导线(1600)而电连接能量供应单元,该导线不同于上述导线(1600)。在此案例,能量供应单元能以高频或类似的形式提供能量给导管的电极(1500),且导管的电极(1500)产生热,以消融在血管周围的神经,藉此阻断神经。
其次,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将参考图13至26描述。
图13为示意显示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一导管的远侧端的端视图,且图14为取自沿着图13的线条A2-A2'的截面图。为了方便,图14显示图13的导管内 包括的一支撑构件、一电极与一导线。
在此,如前述,导管的远侧端意指,导管的一端在外科程序之下抵达人体的一部位,介于纵向延伸之导管的两端之间,且亦称为一导管尖端部。此外,相反于远侧端之导管的一端则称为一近侧端。以下,有关在导管的纵向延伸且在纵向有两端的各种组件,定位在导管的远侧端的一组件的一端将称为对应组件的一远侧端;且定位在导管的近侧端的一组件的一近侧端将称为对应组件的一近侧端。
请即参考图13和14,根据本发明的导管可包括一导管主体(2100)、一可动构件(2200)、一操作构件(2300)、一支撑构件(2400)、一电极(2500)与一导线(2600)。
导管主体(2100)有一导管或管状,该导管或管状在一方向延伸,且有一沿着纵向的内腔。在此,导管主体(2100)沿着纵向有两端,其中在利用导管的外科程序期间,先插入人体且抵达目标(即是外科程序的目标)的导管主体(2100)的一端称为一远侧端(2101),且靠近操作员并由操作员操纵的导管主体(2100)的一端称为一近侧端(未显示),如前述。
导管主体(2100)有一空心管状,且有一沿着纵向的内腔。因此,用于外科程序的各种组件可设置在内腔或移过内腔,且诸如药物或洗液的物质可通过内腔注入。为此,导管主体(2100)的近侧端可形成,使得内腔对外开启。
导管主体(2100)依其目标或目的可有各种形状,且亦有各种内径或外径。此外,导管主体(2100)可利用各种材料制成,例如柔软材料(诸如橡胶与塑胶)或硬材料(诸如金属)。本发明没有局限于导管主体(2100)的特定形状、材料或尺寸,且导管主体(2100)可有各种形状、材料、尺寸或类似。
可动构件(2200)设置在导管主体的远侧端(2101),且可构成在导管主体(2100)的纵向中移动。此外,经由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可增加或减少在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与可动构件(2200)之间的距离。
尤其,如图13和14所示,可动构件(2200)可设置在导管主体(2100)的外部。换句话说,相较于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该可动构件(2200)可分离导管主体 (2100),且定位在外侧(在图14的右侧)。在此案例,若可动构件(2200)在左方向移动,可动构件(2200)与导管主体(2100)之间的距离可能减少,且若可动构件(2200)在右方向移动,可动构件(2200)与导管主体(2100)之间的距离可能增加。
优选地,导管主体的远侧端(2101)和/或可动构件(2200)可利用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由于导管主体的远侧端(2101)与可动构件(2200)定位在导管的一前端,故当导管沿着一血管或类似移动,导管主体的远侧端(2101)与可动构件(2200)可能接触血管的内壁或类似。不过,若导管主体的远侧端(2101)与可动构件(2200)利用此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可减少或避免由导管主体的远侧端(2101)与可动构件(2200)引起血管或类似的损坏,且亦容易改变导管主体的远侧端(2101)与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方向。
此外,在类似方式中,导管主体的远侧端(2101)和/或可动构件(2200)可有一圆形缘。尤其,如图式所示,可动构件(2200)可有一外表面(图14的右表面),其为圆形凸向导管的前端。此外,可动构件(2200)的内表面(图14的左表面)亦可有一圆形缘。
操作构件(2300)可形成沿着导管主体(2100)的纵向延伸,且可在纵向中移动可动构件(2200)。为此,操作构件(2300)的一端(即是该操作构件的一远侧端)连接及固定至可动构件(2200),且操作构件(2300)可依据导管主体(2100)的内腔而置放。此外,操作构件(2300)的另一端(即是该操作构件的一近侧端)可透过导管主体(2100)的近侧端的开口部而暴露出导管主体(2100)。在此案例,操作员可利用一单独工具,以手动或自动拉动或自动推动操作构件(2300)。在此案例,操作构件(2300)可在如图14的箭头b22所示在侧向移动,如此,连接操作构件(2300)的一端的可动构件(2200)可如箭头b21所示在侧向中移动。
同时,在图14的具体实施例,由于操作构件(2300)连接在导管主体(2100)外部的可动构件(2200),一操作孔(2120)可形成在导管主体(2100),使得操作构件(2300)可移过操作孔(2120)。
支撑构件(2400)可有一杆或板状,该杆或板状在一方向延伸,且可连接在导 管主体(2100)与可动构件(2200)之间。换句话说,支撑构件(2400)的一端可连接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即是导管主体的远侧端(2101)的最远端),且另一端可连接该可动构件(2200)。例如,在图14的结构,支撑构件(2400)的近侧端(左端)可固定至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的外表面,且支撑构件(2400)的远侧端(右端)可固定至该可动构件(2200)的左表面。
在此,当设置在支撑构件(2400)的两端的导管主体(2100)与可动构件(2200)处于一垂直于导管主体(2100)的纵向的方向时,两者可有平坦表面。换句话说,根据图14,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的右表面(在此连接支撑构件(2400)的近侧端)、与可动构件(2200)的左表面(在此连接支撑构件(2400)的远侧端)可彼此垂直平坦,且在纵向中处在垂直于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
同时,如前述,可动构件(2200)可构成经由操作构件(2300),在导管主体(2100)的纵向中移近或移离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
尤其,在本发明,若可动构件(2200)移动以减少在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与可动构件(2200)之间的距离,支撑构件(2400)可至少部分弯曲,且此弯曲部可构成移离导管主体(2100)。此将参考图15至17更详细描述。
图15为示意显示在图14的结构中,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藉由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2100)的截面图。此外,图16为图15的透视图,且图17为图16的前视图。
请即参考图15至17,若可动构件(2200)移向导管主体(2100),如箭头(e2)所示,在可动构件(2200)与导管主体(2100)之间的距离可减少。若如此,设置在可动构件(2200)与导管主体(2100)之间的复数个支撑构件(2400)的两端的间距可减少,使得复数个支撑构件(2400)可至少部分弯曲。此外,若可动构件(2200)进一步移向导管主体(2100),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可逐渐远离导管主体(2100)。在此,如图15的箭头弯曲部c22所示,弯曲部可视为意指,弯曲部的一顶点,即是弯曲度为最大的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的一点;或者,定位在最远离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o2)的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的一点。此外,在此,移离 导管主体(2100)的弯曲部意指,弯曲部的弯曲方向为形成向导管主体的外部,使得弯曲部移离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o2)。此外,若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逐渐移离导管主体(2100),弯曲部可有一逐渐减少的弯曲角度。
由于支撑构件(2400)应依据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而形成一弯曲部,故当其两端间的距离减少时,支撑构件(2400)可利用弯曲的材料制成。例如,支撑构件(2400)可利用金属或聚合物制成。不过,本发明没有局限于支撑构件(2400)的此特定材料,且支撑构件(2400)可利用形成部分弯曲部的各种材料制成。
同时,电极(2500)设置在复数个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c22)。例如,如图13至16的具体实施例所示,电极(2500)可设置在复数个支撑构件(2400)的每一弯曲部(c22)。
电极(2500)可透过导线(2600)连接该能量供应单元(未显示)以产生热。此外,电极(2500)产生的热可消融周围组织。例如,电极(2500)可藉由产生约40℃或以上(最好40至80℃)的热以消融血管周围的神经,如此可阻断神经。不过,电极(2500)产生热的温度可依据导管的使用或目的而以不同方式设定。
电极(2500)可施加热至接触血管壁的血管周围的神经组织,如此,电极(2500)最好紧密附着血管壁。因此,电极(2500)可有一弯形,例如一圆形、半圆或椭圆形,以顺应血管内壁的形状。在此具体实施例,电极(2500)可更确切附着血管壁,如此,电极(2500)产生的热可有效率转移至血管周围的神经组织。
同时,电极(2500)可设置在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的一点,该点为最远离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o2)。换句话说,若在可动构件(2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之间的距离减少以在支撑构件(2400)形成一弯曲部,电极(2500)可设置在弯曲部的一顶点,该顶点为最远离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o2)。在此具体实施例,藉由使电极(2500)从导管主体(2100)伸出最大,可进一步改善电极(2500)对血管壁的接触力。
电极(2500)可利用诸如白金或不锈钢的材料制成,但本发明没有局限于电极(2500)的此特定材料。在考虑诸如热产生法及手术目标的各种因素下,电极(2500) 可利用各种材料制成。
优选地,电极(2500)可经由射频(RF,Radio Frequency)产生热。例如,电极(2500)可透过导线(2600)连接一高频产生单元,且发射高频能量以消融神经。
同时,设置在导管的电极(2500)可为负电极,且相反于负电极的正电极可连接一能量供应单元,诸如一高频产生单元,类似于负电极,且采用模片或贴片或类似物以附着人体的特定部位。
因为电极(2500)设置在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当导管主体(2100)与可动构件(2200)之间的距离减少,由于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电极(2500)可移离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o2)。同时,若可动构件(2200)移动以增加在导管主体(2100)与可动构件(2200)之间的距离,设置在弯曲部的电极(2500)可移近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o2)。
例如,如图15所示,若可动构件(2200)沿着箭头(e2)移动,弯曲部逐渐移离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o2),且设置在弯曲部的电极(2500)在一方向亦远离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o2),如箭头(f21、f22、f23)所示。相反地,若可动构件(2200)在相反于图15所示箭头(e2)的一方向移动,设置在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的电极(2500)可构成再次移近导管主体(2100)。
换句话说,依据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电极(2500)在纵向,可依据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o2),移向导管主体(2100)的外部或移入导管主体(2100)。
为此,用以支称电极(2500)而在弯曲部有电极(2500)的支撑构件(2400)可有适当的材料或形状,使得电极(2500)可依据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较移近或移离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o2)。
例如,如图14的箭头弧形部(c21)所示,支撑构件(2400)可有一至少部分形成的弧形部。换句话说,甚至在可动构件(2200)与导管主体(2100)之间的距离为最大的状态,支撑构件(2400)可能不非常平坦,但在弧形部略微弯曲。在此案例,若可动构件(2200)移动以减少支撑构件(2400)的两端的间距,弧形部(c21)的弯度增加,形成一弯曲部(c22)。因此,在此具体实施例,弯曲部(c22)可形成在支撑 构件(2400)的弧形部(c21)形成的区域。
此外,支撑构件(2400)可预成形,使得弯曲部对不移向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而是移离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例如,支撑构件(2400)可预成形,以当支撑构件(2400)的两端间的距离减少,有如图15和16所示的形状。
在此案例,支撑构件(2400)亦可利用一形状记忆合金制成,诸如镍钛合金。在此具体实施例,支撑构件(2400)可构成使得当可动构件(2200)与导管主体(2100)之间的距离减少,弯曲部则可依据该记忆形状而移离导管主体(2100)。
此外,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可藉由在支撑构件(2400)的预定部分形成一凹口而提供。在此案例,若支撑构件(2400)的两端间的距离减少,一弯曲部则可形成在凹口形成的支撑构件(2400)之部分。在此具体实施例,利用调整凹口的方向,当支撑构件(2400)的两端间的距离减少,弯曲部则可移离导管主体(2100)。
如前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中,电极(2500)设置在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以移近或移离导管主体(2100)。因此,若根据本发明的导管用来执行去神经支配,则在带有电极(2500)的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靠近导管主体(2100)的状态,导管的远侧端(即是,导管尖端部)可通过血管移至一手术目标。此外,若导管尖端部抵达手术目标,藉由使带有电极(2500)的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移离导管主体(2100),电极(2500)可接触或接近血管内壁。此外,在此状态中,透过电极(2500)发射产生热的能量,例如高频能量,可阻断血管周围的神经。其后,若使用透过电极(2500)发射能量完成去神经支配,带有电极(2500)的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再次移近导管主体(2100),然后导管可从血管取出或移至另一位置。
同时,在电极(2500)移离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的状态,在电极(2200)与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之间的距离可依据手术目标的尺寸而以不同方式选定,例如血管的内径。例如,在电极(2500)移远离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的状态,每个电极(2500)与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之间的距离可为2mm(公厘)至4mm(公厘)。
导线(2600)分别电连接复数个电极(2500),以对复数个电极(2500)提供一电源供应路径。换句话说,导线(2600)连接在电极(2500)与能量供应单元之间,使得从能量供应单元供应的能量转移至电极(2500)。例如,导线(2600)的一端连接高频产生单元,且另一端连接电极(2500),使得高频产生单元产生的能量转移至电极(2500),藉此使电极(2500)利用高频产生热。
导线(2600)可附着至支撑构件(2400)的上部或下部,或设置在支撑构件(2400),介于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与电极(2500)之间。此外,导线(2600)可不固定至支撑构件(2400),而连接从支撑构件(2400)分开的电极(2500)。
而且,导线(2600)可提供不分开支撑构件(2400),而是实施整合支撑构件(2400)。例如,支撑构件(2400)的至少一部分可利用电导材料制成,使得支撑构件(2400)在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与电极(2500)之间的一区域可当作导线(2600)使用。
优选地,在本发明中,复数个电极(2500)可构成使得在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远离导管主体(2100)的状态,复数个电极(2500)在导管主体(2100)的纵向为彼此隔开。
例如,请即参考图15的具体实施例,在三个电极(2500)移离导管主体(2100)的状态,如箭头(d21、d22)所示,三个电极(2500)可构成在导管主体(2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
若复数个电极(2500)分别发射热,血管的受热部位可膨胀向血管的内部,此可能引起狭窄。不过,如在此具体实施例,若三个电极(2500)在导管主体(2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血管的受热部位在血管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藉此避免发生此狭窄。
尤其,如箭头(d21、d22)所示,在导管主体(2100)的纵向,电极(2500)之间的距离可依据导管或手术目标的尺寸而有不同设定。例如,导管可构成使得在复数个电极(2500)远离导管主体(2100)的状态,在导管主体(2100)的纵向,电极(2500)之间的距离为0.3至0.8cm(公分)。在此具体实施例,可避免血管狭窄及减 少血管周围的神经在电极(2500)之间通过、与电极(2500)无法消融的问题。
同时,如在此具体实施例,在复数个电极(2500)远离导管主体(2100)的状态,电极(2500)能以各种方式构成在导管主体(2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
例如,如前述,一弧形部可形成在复数个支撑构件(2400),使得一弯曲部形成在弧形部。在此具体实施例,复数个支撑构件(2400)的弧形部可在导管主体(2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
此外,在支撑构件(2400)利用一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具体实施例,复数个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可利用复数个形状记忆支撑构件(2400),在导管主体(2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
另外优选地,在本发明中,在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远离导管主体(2100)的状态,复数个电极(2500)构成在纵向,依据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
例如,如图17所示,在三个电极(2500)依据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2100)的状态,假设,依据导管的中央轴(o2),三个电极(2500)之中的角度为g21、g22和g23,g21、g22和g23有预定角度,使得三个电极(2500)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例如,g21、g22和g23可同样是120°。
此外,在包括四或多个支撑构件(2400)与四或多个电极(2500)的具体实施例,复数个电极(2500)依据导管的中央轴(o2)彼此亦可以一预定角度隔开。
如前述,在电极(2500)依据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的具体实施例,电极(2500)可构成广泛散布在导管主体(2100)周围的所有方向。因此,即使神经配置在血管的局部部位,电极(2500)可涵盖多数神经。
图18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且图19为示意显示在图18的结构中,一电极(2500)藉由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2100)的截面图。
请即参考图18和19,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包括一强化构件(2700)。
强化构件(2700)可有一杆或板状,该杆或板状是在导管主体(2100)的纵向延伸,且设置在导管主体(2100)与可动构件(2200)之间。此外,强化构件(2700)的一远侧端可连接及固定至可动构件(2200),该可动构件可依据该可动构件(2200)的活动而移动。
此时,一通孔(2130)可形成在导管主体(2100),且可动构件(2200)的一近侧端可插入该通孔(2130)。
在此具体实施例,如图19所示,若可动构件2200在左方向移动,即是移向导管主体(2100),强化构件(2700)亦可在左方向移动。此时,强化构件(2700)的近侧端插入导管主体(2100)的通孔(2130),使得强化构件(2700)可依据该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而滑过该通孔(2130)。
在此具体实施例,导管主体(2100)与可动构件(2200)之间的连接可由强化构件(2700)更强支撑。换句话说,若可动构件(2200)分离导管主体(2100),在利用一单操作构件(2300)而连接导管主体(2100)与可动构件(2200)的情况,在导管主体(2100)与可动构件(2200)之间的连接状态与支撑力可能较弱。不过,如在此具体实施例,若强化构件(2700)提供分离操作构件(2300),对从导管主体(2100)分离的可动构件(2200)的支撑力更为强化,且可稳固维持导管主体(2100)与可动构件(2200)之间的连接状态。此外,由于强化构件(2700)可导引该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故可保持该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方向,不致偏离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
同时,即使图18和19的具体实施例例示说明只提供一强化构件(2700),但亦可提供两或多个强化构件(2700)。
此外,即使在一些图式只描述提供一操作构件(2300),但亦可提供两或多个操作构件(2300)。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包括一制动器(2800)。制动器(2800)限制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距离,且导管主体可包括至少一制动器。
优选地,制动器(2800)可固定至操作构件(2300),如图18和19所示。此时, 制动器(2800)可包括:第一制动器(2810),其固定至位于导管主体(2100)的操作构件(2300)的一部分;及第二制动器(2820),其固定至位于导管主体(2100)外部的操作构件(2300)的一部分。在此,第一制动器(2810)可限制该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使得该可动构件(2200)在一方向中不会进一步移离导管主体(2100)。此外,第二制动器(2820)可限制该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使得该可动构件(2200)在接近导管主体(2100)的一方向中不会进一步移动。
如前述,在包括制动器(2800)的具体实施例,可促进操作员操纵且亦避免导管中包括的各种组件损坏。例如,在图18的具体实施例,第一制动器(2810)限制可动构件(2200)不在右方向进一步移动,藉此避免可动构件(2200)过度移离导管主体(2100),如此切断在支撑构件(2400)与导管主体(2100)之间的连接、或在支撑构件(2400)与可动构件(2200)之间的连接。在另一范例中,第二制动器(2820)可限制该可动构件(2200)不在左方向进一步移动,藉此避免可动构件(2200)过度移近导管主体(2100),如此损坏支撑构件(2400)或切断在支撑构件(2400)与导管主体(2100)或之间的连接、或在支撑构件(2400)与可动构件(2200)之间的连接。而且,由于当推动或拉动操作构件(2300)时,操作距离受到制动器(2800)的限制,故操作员可能不会注意操作构件(2300)的操作距离。
图20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且图21为示意显示在图20的结构中,一电极(2500)藉由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2100)的截面图。
请即参考图20和21,导管主体(2100)可有一导孔(2140),该导孔形成在远侧端,使得一导线(W2)可通过该导孔。在此,导线(W2)是将导管导引至一手术目标,及抵达导管之前的手术目标。在此具体实施例,导线(W2)可通过导孔(2140)插入导管,且导管尖端部可沿着导线(W2)抵达手术目标。
导管主体(2100)可有一或多个导孔(2140)。例如,如图20和21所示,导管主体(2100)具有:第一导孔(2141),其形成在末端;及第二导孔(2142),其形成在以预定距离隔开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的一位置。在此案例,导线可通过第一 导孔(2141)插入导管主体(2100)的内腔,然后通过第二导孔(2142)拉出导管主体(2100)。不过,第二导孔(2142)可不提供,且在此案例,通过第一导孔(2141)插入导管主体(2100)内腔的导线可沿着导管主体(2100)的内腔延伸长,且然后在导管主体(2100)的近侧端拉出导管主体(2100)。
若提供第二导孔(2142),第二导孔依据各种情况而可位在不同位置。尤其,第二导孔(2142)在导管主体的纵向,可形成在与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隔开10cm(公分)至15cm(公分)的一点。即使只为了例示说明,图20显示第二导孔(2142)靠近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且L21标示的从导管主体的端部至第二导孔的距离可为10cm(公分)至15cm(公分)。在此具体实施例,当导管主体正移动时,可避免透过第二导孔拉出导管主体的导线与导管主体纠缠一起的问题发生,藉此促成导管主体的平顺活动。不过,本发明没有局限于第二导孔的此位置。
同时,在此具体实施例,一导孔(2210)亦可形成在可动构件(2200),使得一导线可通过该导孔。
如前述,在导孔(2140)形成在导管主体(2100)的具体实施例,由于插入导孔的导线导引导管尖端部的移动,故导管可平顺抵达一手术目标,且可容易操纵导管。而且,由于导管不需要包括一用于调整导管的移动方向之组件,故导管可有一较精简结构,此可有利减少导管的尺寸。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弹性构件(2900)。
当可动构件(2200)正移动时,弹性构件(2900)的一端可连接该可动构件(2200)以提供一回复力。例如,如图20所示,弹性构件(2900)可连接在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与可动构件(2200)之间。在此案例,如图21所示,若可动构件(2200)在左方向移动,使得电极(2500)移离导管主体(2100),弹性构件(2900)的回复力(即是弹性回复力)施加在右方向。因此,在电极(2500)完全阻断神经之后,可动构件(2200)应再次在右方向移动及返回其原始状态,如图20所示。在此,在右方向的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可更容易经由弹性构件(2900)的回复力执行。因此,在电极(2500)阻断神经之后,操作员可不费力地将电极(2500)移近导管主体(2100) 的中央轴。
此外,如前述,在设置弹性构件(2900)的具体实施例,当导管尖端部正移动,可避免电极(2500)偏离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如此,亦可避免因为电极(2500)伸出导致血管损坏,且促成导管尖端部的容易活动。而且,即使没有提供制动器(2800),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距离可受到弹性构件(2900)的限制,避免由于可动构件(2200)的过度移动而导致各种组件损坏。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温度测量构件(未显示)。
尤其,温度测量构件可设置在电极(2500)的周围以测量电极(2500)的温度或在电极(2500)周围的温度。此外,如前述,温度测量构件测量的温度可用于控制电极(2500)的温度。在此,温度测量构件可透过一单独电线连接导线(2600),且该单独电线可通过导管主体(2100)的内腔延伸至导管主体(2100)的近侧端及拉出导管主体(2100)。
同时,即使各种具体实施例例示说明可动构件(2200)设置在导管主体(2100)的外部,但本发明没有局限于此。
图22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且图23为显示沿着纵向的图22的导管的截面图。不过,运用有关图13至21的具体实施例的描述的特征将不详细描述,但将详细描述不同特征。
请即参考图22和23,可动构件(2200)可设置在导管主体(2100)的内腔。此外,可动构件(2200)可在导管主体(2100)的内腔的侧向中移动。在此,不同于图13至21的具体实施例,支撑构件(2400)的近侧端可连接及固定至可动构件(2200),且支撑构件的远侧端可固定至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
相较于导管主体(2100),由于可动构件(2200)靠近导管的近侧端,若操作员推动操作构件(2300),可动构件(2200)则在图23的右方向移动,使得可动构件(2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之间的距离减少。同时,若操作员拉动操作构件 (2300),可动构件(2200)在图23的左方向移动,使得可动构件(2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之间的距离增加。
甚至,在此具体实施例,若可动构件(2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之间的距离减少,设置在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的电极(2500)可移离导管主体(2100),此将参考图24和25更详细描述。
图24为示意显示在图23的结构中,电极(2500)藉由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2100)的截面图,且图25为图24的透视图。
请即参考图24和25,若可动构件(2200)移向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在图24的右方向),使得可动构件(2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之间的距离减少,支撑构件(2400)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可能减少。因此,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可移离导管主体(2100),且设置在弯曲部的电极(2500)移离导管主体(2100)。
如前述,在图22至25的具体实施例,支撑构件(2400)与位于导管主体(2100)内腔的电极(2500)依据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而伸向导管主体(2100)的外部。为此,导管主体(2100)可有一开口(2150),支撑构件(2400)与电极(2500)可经由该开口而向外伸出。换句话说,若可动构件(2200)移动使得可动构件(2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之间的距离减少,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与电极(2500)可透过导管主体(2100)的开口(2150)而拉出导管主体(2100)。同时,若可动构件(2200)移动使得可动构件(2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之间的距离增加,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与电极(2500)可通过导管主体(2100)的开口(2150)而插入导管主体(2100)的内腔。
同时,图13至21的具体实施例的特征亦可依据图22至25的具体实施例而施加于导管。例如,在图22至25的具体实施例,在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远离导管主体(2100)的状态,复数个电极(2500)在导管主体(2100)的纵向可彼此以一预定长度隔开。此外,在支撑构件(2400)的弯曲部远离导管主体(2100)的状态,复数个电极(2500)亦可构成在纵向,依据导管主体(2100)的中央轴,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
此外,在图22至25的具体实施例,一导孔亦可形成在导管主体(2100),且导管亦可更包括一制动器或一弹性构件。
尤其,若导管包括一制动器,一或多个制动器可固定至导管主体(2100)。换句话说,由于可动构件(2200)可沿着纵向,在导管主体(2100)的内腔右移或左移,故制动器依据可动构件(2200)而设置在导管主体(2100)的内腔的左部空间及/或右部空间,以限制在侧向的可动构件(2200)的移动。
此外,若导管包括一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可设置在该可动构件(2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之间。换句话说,弹性构件的近侧端可连接及固定至可动构件(2200),且弹性构件的远侧端可固定至导管主体的末端(2110),使得当可动构件(2200)在右方向移动,弹性构件可在左方向提供一回复力。
图26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透视图。
请即参考图26,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端尖部(2950)。
端尖部(2950)设置在导管主体(2100)与可动构件(2200)的远侧端的前表面。例如,如在图26的具体实施例,相较于导管主体,若可动构件靠近远侧端,端尖部(2950)可设置在该可动构件的远侧端的前表面。不过,如在图22的具体实施例,相较于可动构件,若导管主体的端部靠近远侧端,端尖部(2950)可设置在导管主体的远侧端的前表面。换句话说,端尖部(2950)可视为远离导管主体与可动构件的末端。在此案例,端尖部(2950)可为当作根据本发明之去神经支配导管的末端使用的一组件。
同时,端尖部(2950)可构成分离可动构件或导管主体。例如,在图26的结构中,端尖部(2950)可分离该可动构件。在此案例,若操作构件在操作上移动该可动构件,端尖部(2950)不移动,且在可动构件与端尖部(2950)之间的距离可改变。不过,端尖部(2950)亦可固定至该可动构件或导管主体。
端尖部(2950)可利用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尤其,端尖部(2950)可利用一含有聚醚嵌段酰胺(PEBA,Polyether Block Amide)的合成物制成。在此,端尖部 (2950)的合成物可含有其他添加剂及聚醚嵌段酰胺。例如,端尖部(2950)可依据合成物的整个重量,利用一含有聚醚嵌段酰胺70%重量与硫酸钡30%重量的合成物制成。
在本发明的此结构中,当导管主体的远侧端(2101)沿着血管或类似移动,利用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的端尖部(2950)定位在最前位置,此可减少对血管的损坏且促成较容易改变移动方向。此外,利用前述材料制成的端尖部(2950)可利用X光照相,如此可容易决定导管主体的远侧端的位置。
优选地,端尖部(2950)可有一空心管状。此外,端尖部(2950)的空腔可在导管主体纵向的相同方向中延伸。若端尖部(2950)有一如前述的管状,一导线可通过端尖部(2950)的空腔。例如,端尖部可有长度6mm(公厘)与空腔直径0.7mm(公厘)的一管状。
端尖部可沿着导管主体的纵向延伸。此时,端尖部沿着其长度可有不同尺寸。尤其,若端尖部有一圆柱状,相较于其他区域,端尖部的一远侧端有最小直径。例如,当端尖部的最厚区域有直径1.3mm(公厘),端尖部的远侧端有最小直径1.1mm(公厘)。
端尖部(2950)有一适当长度,不能太长且太短。例如,在图26的结构中,L22所标示端尖部(2950)的长度可为5mm(公厘)至15mm(公厘)。在此结构中,当导管沿着血管的内腔或鞘管的内腔移动,可避免活动受到端尖部(2950)的干扰。此外,在此结构中,从端尖部(2950)的一弯曲状或一弯曲方向可容易决定端尖部(2950)位在的血管或类似的形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通管(未显示)。通管可有一空心管状,该通管包括在导管主体的内腔,且操作构件可位在通管的空腔。换句话说,操作构件可在插入通管内腔的状态中移动。在此案例,通管可暴露至导管主体的内腔与外部。例如,在图26的结构中,通管可设置在导管主体与可动构件之间的空间。此外,可动构件可有一环状,当环绕通管的外部圆周之时可移动。在此结构中,可动构件的一移动路径可固定,且可进一步强化导管主 体与可动构件之间的耦合力。
同时,即使已例示说明一些具体实施例提供三个支撑构件(2400)与三个电极(2500),但支撑构件(2400)与电极(2500)的数目没有局限于本发明前述的数目,且支撑构件(2400)与电极(2500)的数目可为不同设定。
此外,即使已例示说明一些具体实施例一单弯曲部形成在一支撑构件(2400),但两或多个弯曲部可形成在一单支撑构件(2400),且因此,两或多个电极(2500)可设置在一单支撑构件(2400)。
根据本发明的一去神经支配装置包括去神经支配导管。此外,去神经支配装置可更包括一能量供应单元与一相对电极、以及去神经支配导管。在此,能量供应单元可透过导线(2600)而电连接电极(2500)。此外,相对电极可透过一导线(2600)而电连接能量供应单元,该导线为不同于上述导线(2600)。在此案例,能量供应单元能以高频或类似的形式而提供能量给导管的电极(2500),且导管的电极(2500)可产生热以消融血管周围的神经,藉此阻断神经。
其次,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将参考图27至42描述。
图27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一导管的远侧端的透视图,且图28为取自沿着图27的线条A31-A31'的截面图。为了方便,图28显示一支撑构件(3400)、一电极(3500)与一导线(3600)包括在图27的导管内。
在此,如前述,导管的远侧端意指,导管的一端在外科程序之下抵达人体之一部位,介于纵向延伸之导管的两端之间,且其亦称为一导管尖端部。此外,相对于远侧端之导管的一端可称为一近侧端。以下,关于在导管的纵向延伸的各种组件,如此在纵向有两端,定位在导管的远侧端的一组件的一端将称为对应组件的一远侧端,且位在导管的近侧端的一组件的一近侧端将称为对应组件的一近侧端。
请即参考图27和28,根据本发明的导管可包括一导管主体(3100)、一可动构件(3200)、一操作构件(3300)、一支撑构件(3400),n个电极(3500)与一导线(3600)。
导管主体(3100)有一管或管状,该管或管状在一方向延伸,且沿着纵向有一内腔。在此,导管主体(3100)沿着纵向有两端,其中在使用导管的外科程序期间,先插入人体之导管主体(3100)的一端且抵达目的地(即是外科程序之标的)称为远侧端,且靠近操作员而由操作员操纵的导管主体(3100)的一端则称为近侧端(未显示),如前述。
导管主体(3100)有一空心管状且沿着纵向有一内腔。因此,针对外科程序的各种组件可设置在内腔或移过内腔移动,且诸如药物或洗液的物质可透过内腔而注入。为此,导管主体(3100)的近侧端可形成,使得内腔对外开启。
导管主体(3100)依其目标或目的可有各种形状,且可有各种内径或外径。此外,导管主体(3100)可利用各种材料制成,例如柔软材料(诸如橡胶与塑胶)或硬材料(诸如金属)。本发明没有局限于导管主体(3100)的特定形状、材料或尺寸,且导管主体(3100)可有各种形状、材料、尺寸或类似。
可动构件(3200)设置在导管主体的远侧端(3101)且可构成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中移动。此外,经由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距离可增加或减少。
尤其,如图27和28所示,可动构件(3200)可设置在导管主体(3100)的外部。换句话说,相较于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可动构件(3200)分离导管主体(3100)且定位在外侧(在图28的右侧)。在此案例,若可动构件(3200)在左方向移动,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3100)之间的距离可减少,且若可动构件(3200)在右方向移动,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3100)之间的距离可增加。
优选地,导管主体和/或可动构件(3200)的远侧端(3101)可利用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因为导管主体与可动构件(3200)的远侧端(3101)位在导管的一前端,故当导管沿着血管或类似移动,导管主体与可动构件(3200)的远侧端(3101)可接触血管或类似的内壁。不过,若导管主体与可动构件(3200)的远侧端(3101)利用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可减少或避免由导管主体与可动构件(3200)的远侧端(3101)引起血管或类似的损坏,且亦容易改变导管主体与可动构件(3200)的远侧端 (3101)的移动方向。
此外,采用类似方式,导管主体和/或可动构件(3200)的远侧端(3101)可有一圆形缘。尤其,如图所示,可动构件(3200)可有一外表面(图28的右表面),其圆形伸向导管的前端。此外,可动构件(3200)的内表面(图28的左表面)亦可有一圆形缘。
操作构件(3300)可形成以沿着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而延伸长,且可在纵向移动该可动构件(3200)。为此,操作构件(3300)的一端(即是一远侧端)可连接及固定至该可动构件(3200),且操作构件(3300)可依据导管主体(3100)的内腔而设置。此外,操作构件(3300)的另一端(即是一近侧端)可透过导管主体(3100)的近侧端的开口部暴露在导管主体(3100)外部。在此案例,操作员可利用一单独工具,以手动或自动拉动或推动操作构件(3300)。在此案例,操作构件(3300)可在如图28的箭头b32所示的侧向中移动,如此,连接操作构件(3300)的一端的可动构件(3200)可如箭头b31所示在侧向中移动。
同时,在图28的具体实施例,由于操作构件(3300)连接在导管主体(3100)外部的可动构件(3200),故一操作孔(3120)可形成在导管主体(3100),使得操作构件(3300)可通过操作孔(3120)移动。
支撑构件(3400)可有一杆或板状,该杆或板状在一方向延伸,且可连接在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换句话说,支撑构件(3400)的一端可连接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即是导管主体的远侧端(3101)的最远端)且另一端可连接该可动构件(3200)。例如,在图28的结构中,支撑构件(3400)的近侧端(左端)可固定至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的外表面,且支撑构件(3400)的远侧端(右端)可固定至该可动构件(3200)的左表面。
同时,如前述,可动构件(3200)可构成经由操作构件(3300),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中移近或移离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
尤其,在本发明中,若可动构件(3200)移动以减少在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距离,支撑构件(3400)可至少部分弯曲,且此弯曲部可 构成移离导管主体(3100)。此将在图29至31更详细描述。
图29为示意显示在图28的结构中,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藉由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3100)的截面图。此外,图30为图29的透视图,且图31为图30的前视图。
请即参考图29至31,若可动构件(3200)移向导管主体(3100),如箭头(g3)所示,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3100)之间的距离可减少。若如此,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3100)之间设置复数个支撑构件(3400)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可减少,使得复数个支撑构件(3400)可至少部分弯曲。此外,若可动构件(3200)进一步移向导管主体(3100),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可逐渐移离导管主体(3100)。在此,如在图29的箭头弯曲部p3所示,弯曲部可视为意指,该弯曲部的一顶点,即是,弯曲程度为最大的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的一点、或最远离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的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的一点。此外,在此,弯曲部移离导管主体(3100)意指,弯曲部(p3)的弯曲方向为形成向导管主体的外部,使得弯曲部(p3)移离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
由于支撑构件(3400)应依据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形成一弯曲部,故当两端间的距离减少,支撑构件(3400)可利用弯曲的材料制成。例如,支撑构件(3400)可利用金属或聚合物制成。不过,本发明没有局限于支撑构件(3400)的此特定材料,且支撑构件(3400)可利用可形成一局部弯曲部的各种材料制成。
同时,电极(3500)设置在复数个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p3)。例如,如图27至30的具体实施例所示,电极(3500)便可设置在复数个支撑构件(3400)的每个弯曲部(p3)。
电极(3500)可透过导线(3600)而连接一能量供应单元(未显示)以产生热。此外,电极(3500)产生的热可消融周围组织。例如,电极(3500)可藉由产生约40℃或以上(最好40至80℃)热以消融血管周围的神经,如此可阻断神经。不过,电极(3500)产生的热温度可依据导管的使用或目的而以不同方式设定。
电极(3500)可接触血管壁将热施加至血管周围的神经,如此,电极(3500)最 好紧密附着血管壁。因此,电极(3500)可有一弧形状,例如一圆形、半圆或椭圆形,以顺应血管内壁的形状。在此具体实施例,电极(3500)可更确切附着在血管壁,如此电极(3500)产生的热可有效率转移至血管周围的神经组织。
同时,电极(3500)便可设置在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的一点,该点为最远离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换句话说,若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之间的距离减少以在支撑构件(3400)形成一弯曲部,电极(3500)便可设置在弯曲部的一顶点,该顶点为位在最远离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在此具体实施例,藉由使电极(3500)从导管主体(3100)伸出最大,可进一步改善电极(3500)对血管壁的接触力。
电极(3500)可利用诸如白金或不锈钢的材料制成,但本发明没有局限于电极(3500)的此特定材料。在诸如热产生方法与手术目标的考虑各种因素之下,电极(3500)可使用各种材料制成。
优选地,电极(3500)可经由射频(RF,Radio Frequency)产生热。例如,电极(3500)可透过导线(3600)而连接一高频产生单元,且发射高频能量以消融神经。
同时,设置在导管的电极(3500)可为负电极,且类似于负电极,相反于负电极的正电极可连接一能量供应单元,诸如一高频产生单元,且采用模片或贴片或类似物以附着人体的特定部位。
因为电极(3500)设置在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故由于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而当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距离减少,电极(3500)则可移离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同时,若可动构件(3200)移动以增加在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距离,设置在弯曲部的电极(3500)可移近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
例如,如图29所示,若可动构件(3200)沿着箭头(g3)移动,弯曲部(p3)逐渐移离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且设置在弯曲部的电极(3500)亦在离开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的方向移动,如箭头(h31、h32、h33)所示。相反地,若可动构件(3200)在相对于图29所示箭头(g3)的方向移动,设置在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 的电极(3500)可构成再次移近导管主体(3100)。
换句话说,依据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电极(3500)可在纵向,依据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移向导管主体(3100)的外部或移入导管主体(3100)。
为此,用以支撑电极(3500)而在弯曲部带有电极(3500)的支撑构件(3400)可有适当的材料或形状,使得当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3100)之间的距离减少,即是在其两端间的距离减少,弯曲部的弯曲方向可移离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
例如,支撑构件(3400)可构成使得在宽度方向的一部分的外表面长度较长于其内表面长度。此结构将参考图32更详细描述。
图32为取自沿着图27的线条A32-A32'的截面图。不过,图32没有描述操作构件(3300)、电极(3500)与导线(3600),但为了方便,而是以放大图式显示一单支撑构件(3400)。
请即参考图32,在宽度方向的剖视图中,支撑构件(3400)可构成使得一外表面的长度较大于一内表面的长度。在此,外表面的长度意指,一表面的长度远离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如图32的(L31)所示,且内表面的长度意指,一表面的长度靠近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如图32的(L32)所示。
若支撑构件(3400)的外表面长度(L31)较长于内表面长度(L32),如前述,当在纵向的力量施加于支撑构件(3400),支撑构件(3400)可从内表面弯向外表面。换句话说,在此具体实施例,当可动构件(3200)移动,使得在支撑构件(3400)的两端点之间的距离减少,每个支撑构件(3400)可有移离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的弯曲方向,如图32的箭头(I31、I32、I33)所示。因此,若在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距离减少,设置在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的电极(3500)可移离导管主体(3100),如图29和30所示。
如另一范例,支撑构件(3400)可有一弧形部,该弧形部至少部分形成在远离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的方向。换句话说,甚至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3100)之间的距离为最大的状态,支撑构件(3400)可以不非常平坦,但有一向外 弯曲部。在此案例,若可动构件(3200)移动以减少支撑构件(3400)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弧形部的弯曲度增加,其可形成一弯曲部,且该弯曲部可有一弯向导管主体(3100)外部的弯曲方向。此外,若可动构件(3200)进一步移动,弯曲部可逐渐移离导管主体(3100)。
此外,支撑构件(3400)可预成形,使得当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3100)之间的距离减少,弯曲部不会移向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而是移离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例如,支撑构件(3400)可预成形,以当支撑构件(3400)的两端间的距离减少,可有如图29和30所示的形状。
在此案例,支撑构件(3400)亦可利用一形状记忆合金制成,诸如镍钛合金。在此具体实施例,支撑构件(3400)可构成使得当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3100)之间的距离减少,弯曲部依据记忆形状而移离导管主体(3100)。
此外,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可藉由在支撑构件(3400)的预定部分形成一凹口而提供。在此案例,若在支撑构件(3400)的两端间的距离减少,一弯曲部可形成在凹口形成的支撑构件(3400)的一部分。在此具体实施例,藉由调整凹口的方向,当支撑构件(3400)的两端间的距离减少,弯曲部可移离导管主体(3100)。
如前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中,电极(3500)设置在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用以移近或移离导管主体(3100)。因此,若根据本发明的导管用来执行去神经支配,在带有电极(3500)的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靠近导管主体(3100)的状态,导管的远侧端(即是导管尖端部)可通过血管移至手术目标。此外,若导管尖端部抵达手术目标,藉由使带有电极(3500)的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移离导管主体(3100),电极(3500)便可接触或接近血管内壁。此外,在此状态,藉由透过电极(3500)发射用于产生热的能量,例如高频能量,则可阻断在血管周围的神经。其后,若使用透过电极(3500)发射的能量完成去神经支配,带有电极(3500)的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再次移近导管主体(3100),然后导管可从血管取出或移至另一位置。
同时,在电极(3500)移离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的状态,在电极(3500)与 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之间的距离可依据手术目标的尺寸而以不同方式选定,例如血管的内径。例如,在电极(3500)移动最远离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的状态,在每一电极(3500)与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之间的距离可为2mm(公厘)至4mm(公厘)。
导线(3600)分别电连接复数个电极(3500),以对复数个电极(3500)提供一电源供应路径。换句话说,导线(3600)连接在电极(3500)与能量供应单元之间,使得从能量供应单元供应的能量可转移至电极(3500)。例如,导线(3600)的一端连接高频产生单元,且其另一端连接电极(3500),使得高频产生单元产生的能量转移至电极(3500),藉此使电极(3500)藉由高频以产生热。
导线(3600)可附着在支撑构件(3400)的上部或下部,或设置在支撑构件(3400),介于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与电极(3500)之间。此外,导线(3600)可不固定至支撑构件(3400),而是连接从支撑构件(3400)分离的电极(3500)。
而且,导线(3600)可提供不分离支撑构件(3400),而是实施整合支撑构件(3400)。例如,支撑构件(3400)的至少一部分可利用电导材料制成,使得支撑构件(3400)在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与电极(3500)之间的一区域内可当作导线(3600)使用。
尤其,在根据本发明的导管,导管主体(3100)与连接支撑构件(3400)的两端的可动构件(3200)中的至少一个可构成,使得连接支撑构件(3400)的连接点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以一预定距离隔开。
更详细地,请即参考图28,复数个支撑构件(3400)的近侧端(左端)连接及固定至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的一外表面(右表面),且该等复数个支撑构件有连接点(c31、c32、c33)。此时,有关导管主体(3100)的支撑构件(3400)的连接点(c31、c32、c33)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如f31和f32所示。换句话说,导管主体(3100)可构成使得至少两支撑构件(3400)的近侧端的连接点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在图28的侧向)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
此外,请即参考图28,复数个支撑构件(3400)的远侧端(右端)连接及固定至 可动构件(3200)的一内表面(左表面),且该等复数个支撑构件有连接点(e31、e32、e33)。此时,有关可动构件(3200)的支撑构件(3400)的连接点(e31、e32、e33)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如f33和f34所示。换句话说,可动构件(3200)可构成使得至少两支撑构件(3400)的远侧端的连接点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
为了要彼此隔开支撑构件(3400)的连接点,如图28所示,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中的至少一个可有一步阶,该步阶形成在连接支撑构件(3400)的表面。例如,若三个支撑构件(3400)连接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的外表面,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的外表面可有藉由步阶形成三台阶。
如前述,在本发明的导管,由于支撑构件(3400)的连接点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故若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3100)之间的距离减少使得电极(3500)移离导管主体(3100),电极(3500)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可彼此隔开。
换句话说,若在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距离减少,使得在支撑构件(3400)的两端间的距离减少,支撑构件(3400)便可弯曲。此时,如图29所示,弯曲部可于纵向形成在支撑构件(3400)的中央部位。因此,如在此具体实施例,若一步阶形成系有关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3100),支撑构件(3400)的中央部位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可彼此隔开。此外,若电极(3500)设置在支撑构件(3400)的中央部位,电极(3500)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可彼此隔开。尤其,若在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距离减少,使得电极(3500)移离导管主体(3100),复数个电极(3500)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可彼此隔开,如在图29的d31和d32所示。
如前述,根据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在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距离减少,使得电极(3500)移离导管主体(3100),电极(3500)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可彼此隔开,藉此避免狭窄。换句话说,若复数个电极(3500)分别发射热,血管的受热部位可能膨胀向血管的内部。此时,若在电极(3500) 之间的距离在血管的纵向较短,便可能发生狭窄。不过,在本发明中,由于复数个电极(3500)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故血管的受热部位在血管的纵向以一预定距离隔开。因此,即使利用本发明的导管施加热以消融血管周围的神经,可避免在对应的部位发生狭窄。
优选地,在导管主体(3100)与有关支撑构件(3400)的可动构件(3200)的连接点彼此隔开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的表面(彼此面对)可彼此匹配。在此,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的相对面匹配意指,当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彼此移近时,其彼此面对的表面为实质一致。
例如,如图28所示,若步阶形成在导管主体(3100)的外表面与可动构件(3200)的内表面,形成在导管主体(3100)的步阶可匹配在该可动构件(3200)形成的步阶。在此案例,在导管主体(3100)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f31、f32)差实质等于在可动构件(3200)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f33、f34)差。
在此具体实施例,复数个支撑构件(3400)可构成有相同的长度,且电极(3500)可设置在纵向的每个支撑构件(3400)的中央部位。在此案例,如图29所示,若在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距离减少,使得电极(3500)移离导管主体(3100),在电极(3500)之间的距离(d31)实质等于f31(=f33),且在电极(3500)之间的距离(d32)实质等于f32(=f34)。
因此,若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的相对面构成彼此匹配,当电极(3500)远离导管主体(3100)时,藉由调整连接点间的距离而可控制其间的距离。因此,在此结构,可容易调整电极(3500)之间的距离。
在此,当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3100)之间的距离减少,即是当电极(3500)移离导管主体(3100),可依据导管或手术目标的尺寸而有不同选择在电极(3500)之间的距离(d31、d32)。例如,导管可构成使得在复数个电极(3500)远离导管主体(3100)的状态,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电极(3500)之间的距离为0.3至0.8cm(公分)。在此具体实施例,可避免血管狭窄,及减少血管周围的神经在电极(3500)之间通过且电极(3500)无法消融的问题。
支撑构件(3400)可有一预定弧形部或凹口,该弧形部或凹口形成在一弯曲部形成的位置,用于促成较容易形成弯曲部。例如,支撑构件(3400)可包括在纵向位于中央部位的电极(3500),且一预定弧形部可形成在中央部位,使得弯曲部形成在中央部位。
同时,在图27至30的具体实施例中,步阶形成在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的表面,使得有关复数个支撑构件(3400)的连接点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不过,本发明没有局限于此,且为了要使有关复数个支撑构件(3400)的连接点彼此隔开,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能以各种形状构成。
图33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之截面图。
请即参考图33,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在连接支撑构件(3400)的表面可有倾斜。换句话说,连接支撑构件(3400)的近侧端的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的外表面、与连接支撑构件(3400)的远侧端的可动构件(3200)的内表面可形成向下倾斜。
尤其,如图所示,带有倾斜的导管主体(3100)的表面、与带有倾斜的可动构件(3200)的表面可有相同的倾斜模式,以致可彼此匹配。在此案例,复数个支撑构件(3400)可有相同长度,且电极(3500)可分别位于支撑构件(3400)的中央部位。
在此具体实施例,若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距离减少,一弯曲部可形成在支撑构件(3400)的中央部位。此时,由于支撑构件(3400)的端部彼此隔开,故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亦可彼此隔开。因此,若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距离减少使得支撑构件(3400)弯曲,在复数个电极(3500)于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的状态,所述复数个电极可移离导管主体(3100)。
同时,在图28和33的具体实施例,已例示说明有关至少两个支撑构件(3400)的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两者的连接点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中彼 此以预定距离隔开,但本发明没有局限于此。例如,连接支撑构件(3400)的导管主体(3100)或可动构件(3200)的任一者的表面亦可有一步阶或倾斜。
优选地,在本发明中,复数个电极(3500)可构成在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远离导管主体(3100)的状态,在纵向依据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
例如,如图31所示,在三个电极(3500)藉由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3100)的状态,假设三个电极(3500)之中的角度依据导管的中央轴(o3)为J31、J32和J31,J33、J32和J33有预定角度,使得三个电极(3500)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例如,J31、J32和J33可同样为120°。
此外,在包括四或多个支撑构件(3400)与四或多个电极(3500)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复数个电极(3500)亦可依据导管的中央轴(o3)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
如前述,在电极(350)依据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o3)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的具体实施例,电极(3500)可构成广泛散布在导管主体(3100)周围的所有方向。因此,即使神经处置在血管的局部部位,电极(3500)可涵盖多数神经。
图34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且图35为示意显示在图34的结构中,一电极(3500)藉由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3100)的截面图。
请即参考图34和35,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包括一强化构件(3700)。
强化构件(3700)可有一杆或板状,该杆或板状在导管主体(3100)的纵向延伸,且设置在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此外,强化构件(3700)的一远侧端可连接及固定至可动构件(3200),该远侧端可依据该可动构件(3200)的活动而移动。
此时,一通孔(3130)可形成在导管主体(3100),且可动构件(3200)的一近侧端可插入通孔(3130)。
在此具体实施例,如图35所示,若可动构件(3200)在左方向移动,即是移 向导管主体(3100)),强化构件(3700)亦可在左方向移动。此时,强化构件(3700)的近侧端插入导管主体(3100)的通孔(3130),使得强化构件(3700)可依据该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而滑过通孔(3130)。
在此具体实施例,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连接可由强化构件(3700)更强支撑。换句话说,若可动构件(3200)分离导管主体(3100),假若使用一单操作构件(3300)连接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连接状态与支撑力可能较弱。不过,如在此具体实施例,若强化构件(3700)设置分离操作构件(3300),更强化对于从导管主体(3100)分离的可动构件(3200)的支撑力,且可稳固维持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连接状态。此外,由于强化构件(3700)可导引该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故可保持该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方向,不致脱离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
同时,即使图34和35的具体实施例示例说明只提供一强化构件(3700),但亦可提供两或多个强化构件(3700)。
此外,即使一些图式描述只提供一操作构件(3300),不过亦可提供两或多个操作构件(3300)。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包括一制动器(3800)。制动器(3800)限制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距离,且导管主体可包括至少一制动器。
更优选地,制动器(3800)可固定至操作构件(3300),如图34和35所示。此时,制动器(3800)可包括:第一制动器(3810),其固定至操作构件(3300)的一部分,该操作构件位在导管主体(3100);及第二制动器(3820),其固定至操作构件(3300)的一部分,该操作构件位在导管主体(3100)的外部。在此,第一制动器(3810)可限制该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使得可动构件(3200)不在远离导管主体(3100)的一方向进一步移动。此外,第二制动器(3820)可限制该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使得可动构件(3200)不在接近导管主体(3100)的一方向进一步移动。
在包括如前述制动器(3800)的具体实施例,可促进操作员操纵且亦避免导管内含各种组件的损坏。例如,在图34的具体实施例,第一制动器(3810)限制可 动构件(3200)不在右方向进一步移动,藉此避免可动构件(3200)过度移离导管主体(3100),如此切断支撑构件(3400)与导管主体(3100)之间的连接、或支撑构件(34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连接。在另一范例中,第二制动器(3820)可限制该可动构件(3200)不在左方向进一步移动,藉此避免可动构件(3200)过度移近导管主体(3100),如此损坏支撑构件(3400)或切断支撑构件(3400)与导管主体(3100)之间的连接、或支撑构件(340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的连接。而且,当推动或拉动操作构件(3300),操作员可能不注意操作构件(3300)的操作距离,由于操作距离受到制动器(3800)的限制。
图36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且图37为示意显示在图36的结构中,一电极(3500)藉由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3100)的截面图。
请即参考图36和37,导管主体(3100)可有一导孔(3140),该导孔形成在其远侧端,使得一导线(W3)可通过该该导孔。在此,该导线(W3)用来将导管导引至手术目标,且可抵达导管之前的手术目标。在此具体实施例,导线(W3)可透过导孔(3140)插入导管,且导管尖端部沿着导线(W3)抵达手术目标。
导管主体(3100)可有一或多个导孔(3140)。例如,如图36和37所示,导管主体(3100)具有:第一导孔(3141),其形成在该导管主体的端部;及第二导孔(3142),其形成在与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隔开一预定距离的位置。在此案例,该导线可通过第一导孔(3141)插入导管主体(3100)的内腔,然后透过第二导孔(3142)拉出导管主体(3100)。不过,可不提供第二导孔(3142),且在此案例,透过第一导孔(3141)插入导管主体(3100)的内腔之导线可沿着导管主体(3100)的内腔延伸,然后在导管主体(3100)的近侧端拉出导管主体(3100)。
若提供第二导孔(3142),该第二导孔可依各种情况而位在不同位置。尤其,第二导孔(3142)可在导管主体的纵向,形成在与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隔开10cm(公分)至15cm(公分)的一点处。即使图36显示,第二导孔(3142)靠近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其只是例示,且如L33所示,从导管主体的端部至第二导孔 的距离可为10cm(公分)至15cm(公分)。在此具体实施例,虽然导管主体正移动,但可避免透过第二导孔从导管主体拉出的导线与导管主体纠缠一起的问题,藉此促成导管主体的平顺活动。不过,本发明没有局限在第二导孔的此位置。
同时,在此具体实施例,一导孔(3210)亦可形成在可动构件(3200),使得一导线可通过该导孔。
如前述,在导孔(3140)形成在导管主体(3100)的具体实施例,由于插入导孔的导线导引该导管尖端部的移动,故导管可平稳抵达手术目标,且可容易操纵导管。而且,由于导管不需要包括一用于调整导管移动方向的组件,故导管可有一较精简结构,此可有利减少导管的尺寸。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弹性构件(3900)。
当可动构件(3200)正移动时,弹性构件(3900)的一端可连接该可动构件(3200)以提供一回复力。例如,如图36所示,弹性构件(3900)可连接在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与可动构件(3200)之间。在此案例,如图37所示,若可动构件(3200)在左方向移动,使得电极(3500)移离导管主体(3100),弹性构件(3900)的回复力(即是,弹性回复力)施加在右方向。因此,在电极(3500)完全阻断神经之后,可动构件(3200)应再次在右方向移动,且返回其原始状态,如图36所示。在此,在右方向的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可更容易经由弹性构件(3900)的回复力执行。因此,在电极(3500)阻断神经之后,操作员无需用力将电极(3500)移近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
此外,如前述,在设置弹性构件(3900)的具体实施例,当导管尖端部正移动,可避免电极(3500)偏离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如此亦可避免由于电极(3500)伸出而导致血管损坏,且促成容易移动导管尖端部。而且,即使不设置制动器(3800),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距离可受到弹性构件(3900)的限制,可避免由于可动构件(3200)的过度移动而导致各种组件损坏。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温度测量构件(未显示)。
尤其,温度测量构件可设置在电极(3500)的周围以测量电极(3500)的温度,或设置在电极(3500)的周围。此外,如前述,温度测量构件所测量的温度可用于控制电极(3500)的温度。在此,温度测量构件可透过一单独电线而连接导线(3600),且该单独电线可透过导管主体(3100)的内腔而延伸至导管主体(3100)的近侧端,且拉出导管主体(3100)。
同时,即使各种具体实施例示说明可动构件(3200)设置在导管主体(3100)的外部,但本发明没有局限于此。
图38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且图39为显示沿着纵向的图38所示导管的截面图。不过,运用有关图27至37所示具体实施例的描述的特征将不详细描述,但不同特征将详细描述。
请即参考图38和39,可动构件(3200)可设置在导管主体(3100)的内腔。此外,可动构件(3200)可在导管主体(3100)内腔中的侧向移动。在此,不同于图27至37的具体实施例,支撑构件(3400)的近侧端可连接及固定至该可动构件(3200),且其远侧端可固定至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
此外,在此具体实施例,用于产生支撑构件(3400)的连接点间距离差的结构,例如一步阶或倾斜,可形成在该可动构件(3200)的外表面(图39的右表面)和/或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的内表面(图39的左表面)。
相较于导管主体(3100),由于该可动构件(3200)较靠近导管的近侧端,故若操作员推动操作构件(3300),可动构件(3200)在图39的右方向移动,使得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之间的距离减少。同时,若操作员拉动操作构件(3300),可动构件(3200)在图39的左方向移动,使得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之间的距离增加。
甚至,在此具体实施例,若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之间的距离减少,设置在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的电极(3500)可移离导管主体(3100),此将参考图40和41更详细描述。
图40为示意显示在图39的结构中,电极(3500)藉由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而移离导管主体(3100)的截面图,且图41为图40的透视图。
请即参考图40和41,若可动构件(3200)移向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在图40的右方向),使得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之间的距离减少,在支撑构件(3400)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可减少。因此,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可移离导管主体(3100),且设置在弯曲部的电极(3500)移离导管主体(3100)。
如前述,在图38至41的具体实施例,支撑构件(3400)与位于导管主体(3100)的内腔之电极(3500)可依据该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而伸向导管主体(3100)的外部。为此,导管主体(3100)可有一开口(3150),支撑构件(3400)与电极(3500)可经由该开口向外伸出。换句话说,若可动构件(3200)移动使得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之间的距离减少,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与电极(3500)可通过导管主体(3100)的开口(3150)而拉出导管主体(3100)。同时,若可动构件(3200)移动使得在可动构件(3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之间的距离增加,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与电极(3500)可通过导管主体(3100)的开口(3150)而插入导管主体(3100)的内腔。
同时,图27至37的具体实施例的特征亦可根据图38至41的具体实施例而运用在导管。例如,在图38至41的具体实施例,在支撑构件(3400)的弯曲部远离导管主体(3100)的状态,复数个电极(3500)在纵向,可依据导管主体(3100)的中央轴,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
此外,在图38至41的具体实施例,一导孔亦可形成在导管主体(3100),且导管亦可更包括一制动器或一弹性构件。
尤其,若导管包括一制动器,一或多个制动器可固定至导管主体(3100)。换句话说,由于可动构件(3200)可沿着纵向而在导管主体(3100)的内腔中右移或左移,故制动器可依据可动构件(3200)而设置在导管主体(3100)的内腔中的左腔及/或右腔,以限制在侧向的可动构件(3200)的移动。
此外,若导管包括一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可设置在该可动构件(3200)与导 管主体的末端(3110)之间提供。换句话说,该弹性构件的近侧端可连接及固定至该可动构件(3200),且弹性构件的远侧端可固定至导管主体的末端(3110),使得当可动构件(3200)在右方向移动,弹性构件可在左方向提供一回复力。
图42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透视图。
请即参考图42,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端尖部(3950)。
端尖部(3950)设置在导管主体(3100)与可动构件(3200)的远侧端的前表面。例如,如在图42的具体实施例,相较于导管主体,若可动构件较靠近远侧端,端尖部(3950)可设置在该可动构件的远侧端的前表面。不过,如在图38的具体实施例,相较于可动构件,若导管主体的端部较靠近远侧端,端尖部(3950)可设置在导管主体的远侧端的前表面。换句话说,端尖部(3950)可视为更远离导管主体的末端与可动构件。在此案例,端尖部(3950)可为一当作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的末端使用的组件。
同时,端尖部(3950)可构成分离该可动构件或导管主体。例如,在图42的结构,端尖部(3950)可分离该可动构件。在此案例,若操作构件操作上移动可动构件,端尖部(3950)不移动,且在可动构件与端尖部(3950)之间的距离可能改变。不过,端尖部(3950)亦可固定至该可动构件或导管主体。
端尖部(3950)可利用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尤其,端尖部(3950)可利用一含有聚醚嵌段酰胺(PEBA)的合成物制成。在此,端尖部(3950)的合成物可含有其他添加剂、以及聚醚嵌段酰胺合成物。例如,端尖部(3950)可依据合成物的整个重量,利用含有聚醚嵌段酰胺70%重量与硫酸钡30%重量的合成物制成。
在本发明的此结构中,当导管主体的远侧端(3101)沿着血管或类似移动,利用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的端尖部(3950)定位在一最前位置,此可减少损坏血管且促成较容易改变移动方向。此外,利用上述材料制成的端尖部(3950)可X光照相,如此可容易决定导管主体的远侧端的位置。
优选地,端尖部(3950)可有一空心管状。此外,端尖部(3950)的空腔可在导 管主体的纵向的相同方向延伸。若端尖部(3950)有一管状,如前述,一导线可通过端尖部(3950)的空腔。例如,端尖部可有一具有长度6mm(公厘)与空腔直径0.7mm(公厘)的管状。
端尖部可沿着导管主体的纵向延伸。此时,端尖部沿着其长度可有不同尺寸。尤其,若端尖部有一圆柱状,相较于其他区域,端尖部的一远侧端可有最小直径。例如,当端尖部的最厚区域有一直径1.3mm(公厘),端尖部的远侧端可有一最小直径1.1mm(公厘)。
端尖部(3950)可有一适当长度,不能太长且太短。例如,在图42的结构中,L34标示的端尖部(3950)的长度可为5mm(公厘)至15mm(公厘)。在此结构中,当导管沿着血管的内腔或鞘管的内腔移动,可避免移动受到端尖部(3950)的干扰。此外,在此结构中,从端尖部(3950)的一弯曲状或一弯曲方向可容易决定端尖部(3950)位在的血管或类似的形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通管(未显示)。该通管可有一空心管状,该空心管状包括在导管主体的内腔,且操作构件可位在该通管的空腔。换句话说,操作构件可在插入通管内腔的状态中移动。在此案例,通管可在暴露在导管主体的内腔与外部。例如,在图42的结构,通管可设置在导管主体与可动构件之间的空间。此外,可动构件可有一环状,当环绕通管的外部圆周时可移动。在此结构中,可动构件的移动路径可固定,且可进一步强化在导管主体与可动构件之间的耦合力。
同时,即使一些具体实施例已例示说明提供三个支撑构件(3400)与三个电极(3500),但支撑构件(3400)与电极(3500)的数目没有局限于本发明的前述数量,且支撑构件(3400)与电极(3500)的数目可为不同设定。
此外,即使一些具体实施例已例示说明一单弯曲部形成在一单支撑构件(3400),不过两或多个弯曲部可形成在一单支撑构件(3400),因此,两或多个电极(3500)可设置在一单支撑构件(3400)。
根据本发明的一去神经支配装置包括去神经支配导管。此外,去神经支配 装置可包括一能量供应单元与一相对电极、及去神经支配导管。在此,能量供应单元可透过导线(3600)而电连接电极(3500)。此外,相对电极可透过一导线(3600)而电连接能量供应单元,该导线为不同于上述导线(3600)。在此案例,能量供应单元可采用高频或类似的形式而供应能量给导管的电极(3500),且导管的电极(3500)可产生热以消融血管周围的神经,藉此阻断神经。
其次,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将参考图43至60描述。
图43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一导管的远侧端的透视图,且图44为取自沿着图43的线条A4-A4'的截面图。为了方便,图44显示包括在图43的导管内的第一支撑构件、第二支撑构件、及电极与导线。
在此,如前述,导管的远侧端意指,导管的一端在外科程序之下抵达人体的一部位,该部位介于在纵向延伸的导管的两端之间,且亦可称为一导管尖端部。此外,相对于远侧端的导管的一端可称为一近侧端。以下,关于在导管的纵向延伸,如此在纵向有两端的各种组件,一位在导管的远侧端的组件的一端将称为对应组件的一远侧端,且一位在导管的近侧端的组件的一近侧端则称为对应组件的一近侧端。
请即参考图43和44,根据本发明的导管可包括导管主体(4100)、可动构件(4200)、操作构件(4300)、中间构件(4400)、第一制动器(4310)、第一支撑构件(4510)、第二支撑构件(4520)、电极(4600)与导线(4700)。
导管主体(4100)有一管或管状,该管或管状在一方向延伸,且沿着纵向有一内腔。在此,导管主体(4100)沿着纵向有两端,其中在利用导管的外科程序期间,先插入人体且抵达目的地(即是外科程序的标的)的导管主体(4100)的一端称为远侧端,且靠近操作员及由操作员操纵的导管主体(4100)的一端则称为近侧端(未显示),如前述。
导管主体(4100)有一空心管状,且沿着纵向有一内腔。因此,用于外科程序的各种组件可设置在内腔或移过内腔,且诸如药物或洗液的物质可透过内腔而注入。为此,导管主体(4100)的近侧端可形成使得内腔对外开启。
导管主体(4100)依其目标或目的可有各种形状,且亦可有各种内径或外径。此外,导管主体(4100)可利用各种材料制成,例如柔软材料(诸如橡胶与塑胶)或硬材料(诸如金属)。本发明没有局限于导管主体(4100)的特定形状、材料或尺寸,且导管主体(4100)可有各种形状、材料、尺寸或类似。
可动构件(4200)设置在导管主体的远侧端(4101)且可构成在导管主体(4100)的纵向中移动。此外,经由可动构件(4200)的活动,在中间构件(4400)与可动构件(4200)之间的距离可增加或减少。
尤其,如图43和44所示,可动构件(4200)可连同中间构件(4400)一起设置在导管主体(4100)的外部。换句话说,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可分离导管主体(4100)且相较于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位在外侧(在图44的右侧)。在此案例,若可动构件(4200)在左方向移动,在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距离可减少,且若可动构件(4200)在右方向移动,在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距离可增加。
操作构件(4300)可形成沿着导管主体(4100)的纵向而延伸长,且可在纵向移动该可动构件(4200)。为此,操作构件(4300)的一端(即是远侧端)连接及固定至可动构件(4200),且操作构件(4300)可依据导管主体(4100)的内腔而设置。此外,操作构件(4300)的另一端(即是近侧端)可透过导管主体(4100)的近侧端的开口部而暴露在导管主体(4100)外部。在此案例,操作员可利用一单独工具手动或自动拉动或推动操作构件(4300)。在此案例,操作构件(4300)可在如图44的箭头b42所示的侧向中移动,如此,连接操作构件(4300)的一端的可动构件(4200)可如箭头b41所示在侧向中移动。
同时,在图44的具体实施例,由于操作构件(4300)连接在导管主体(4100)外部的可动构件(4200),一操作孔(4120)可形成在导管主体(4100),使得操作构件(4300)可移过操作孔(4120)。
中间构件(4400)设置在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与可动构件(4200)之间。例如,如在图44的具体实施例所示,若中间构件(4400)与可动构件(4200)设置在导管主 体(4100)外部,中间构件(4400)可位在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的右边与可动构件(4200)的左边。
类似可动构件(4200),中间构件(4400)可构成沿着导管主体(4100)的纵向移动。此外,藉由中间构件(4400)的活动,在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距离可增加或减少。
由于中间构件(4400)位在导管主体(4100)与可动构件(4200)之间,故在中间构件(4400)连同可动构件(4200)一起设置导管主体(4100)外部的具体实施例,一插孔(4401)可在其中形成,通过该插孔可插入操作构件(4300)。此外,当滑过中间构件(4400)的插孔(4401)时,操作构件(4300)可在侧向中移动。
如前述,由于操作构件(4300)移过中间构件(4400)的插孔(4401),故中间构件(4400)不会只受到操作构件(4300)的活动而移动。因此,为了藉由操作构件(4300)的活动而移动中间构件(4400),根据本发明的导管包括第一制动器(4310)。
关于第一制动器(4310),若在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距离减少至一预定位准,操作构件(4300)可操作以移动中间构件(4400)。
优选地,第一制动器(4310)可设置在操作构件(4300)的一部分,该操作构件则位于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例如,如图44所示,第一制动器(4310)可在一位置固定至操作构件(4300),该位置在外方向与中间构件(4400)隔开一预定距离。
第一制动器(4310)可构成被中间构件(4400)的插孔(4401)钩住。例如,第一制动器(4310)可构成使得至少其部分的尺寸大于在中间构件(4400)形成插孔(4401)的直径。在此案例,操作构件(4300)从中间构件(4400)的插孔跳脱至一距离,且然后,若固定第一制动器(4310)的一部分抵达插孔(4401),第一制动器(4310)便会被插孔(4401)钩住。因此,操作构件(4300)无法进一步移离中间构件(4400)的插孔(4401),且当操作构件(4300)移动,中间构件(4400)可一起移动。
类似此,第一制动器(4310)可限制,使得该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距离只减少至一预定位准,且在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 距离减少至该预定位准之后,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可一起移动,而维持预定距离。
同时,导管主体的远侧端(4101)、可动构件(4200)和/或中间构件(4400)可利用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因为导管主体的远侧端(4101)、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位在导管的一前端,故当导管沿着血管或类似移动,其可能接触血管或类似的内壁。不过,若该等构件利用此一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则可减少或避免血管或类似的损坏,且亦容易改变移动方向。
此外,在类似方法中,导管主体的远侧端(4101)、可动构件(4200)及/或中间构件(4400)可有一圆形缘。尤其,如图43所示,若可动构件(4200)位在最前位置,可动构件(4200)可有一外表面(图44的右表面),其圆形伸向导管的前端。此外,可动构件(4200)亦可有一内表面(图44的左表面),该内表面有一圆形缘。此外,中间构件(4400)的内或外表面的边缘、与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之边缘亦有一圆形状。
第一支撑构件(4510)可有一杆或板状,该杆或板状在一方向延伸,且可连接在中间构件(4400)与可动构件(4200)之间。换句话说,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一端可连接中间构件(4400),另一端可连接该可动构件(4200)。例如,在图44的结构中,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近侧端(左端)可固定至中间构件(4400)的外表面,且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远侧端(右端)可固定至该可动构件(4200)的内表面。
同时,如前述,可动构件(4200)可构成经由操作构件(4300),在导管主体(4100)的纵向,移近或移离中间构件(4400)。
尤其,在本发明中,若可动构件(4200)移动至减少在中间构件(4400)与可动构件(4200)之间的距离,第一支撑构件(4510)可至少部分弯曲,且此弯曲部可构成移离导管主体(4100)。此将参考图45更详细描述。
图45为示意显示在图44的结构中,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弯曲部可藉由可动构件(4200)的活动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截面图。
请即参考图45,当操作构件(4300)在左方向拉动,可动构件(4200)则在左方 向移动,如箭头(c41)所示。此时,由于操作构件(4300)移过中间构件(4400)的插孔,尽管操作构件(4300)的活动,中间构件(4400)不会短暂移动。因此,由于中间构件(4400)为固定且只有可动构件(4200)移向中间构件(4400),在中间构件(4400)与可动构件(4200)之间的距离可减少。
若如此,设置在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可减少,使得第一支撑构件(4510)可至少部分弯曲。此外,若中间构件(4400)进一步移向可动构件(4200),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弯曲部可逐渐远离导管主体(4100)。在此,如图45的箭头(e4)所示,弯曲部可视为意指,弯曲部的一顶点,即是,弯曲度为最大的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弯曲部的一点、或最远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的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弯曲部的一点。此外,在此,弯曲部移离导管主体(4100)意指,弯曲部的弯曲方向形成向导管主体(4100)的外部,使得弯曲部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
类似第一支撑构件(4510),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有一杆或板状,该杆或板状在一方向延伸。不过,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连接在导管主体(410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换句话说,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一端连接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即是导管主体的远侧端(4101)的最远端;且另一端可连接中间构件(4400)。例如,在图44的结构中,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近侧端可固定至导管主体外表面的末端(4110),且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远侧端可固定至中间构件(4400)的内表面。
同时,如前述,在第一制动器(4310)被中间构件(4400)的插孔(4401)钩住的状态,若操作构件(4300)保持移至导管主体(4100)(图44的左方向),中间构件(4400)可移至导管主体(4100)。
尤其,在本发明中,若中间构件(4400)移动以减少在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距离,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至少部分弯曲,且弯曲部可构成移离导管主体(4100)。此将参考图46至48更详细描述。
图46为示意显示在图45的结构中,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藉由一中 间构件(4400)的活动移离导管主体4520的截面图。此外,图47是图46的透视图,且图48是图47的前视图。
首先,如图45所示,由于操作构件(4300)在左方向移动,当可动构件(4200)主要正在左方向移动,若第一制动器(4310)被中间构件(4400)钩住,由于操作构件(4300)的活动,中间构件(4400)便从属移动。换句话说,在制动器被中间构件(4400)钩住之后,若操作构件(4300)保持拉动在以左方向移动,可动构件(4200)则在左方向移动,且中间构件(4400)亦可在左方向移动。
若中间构件(4400)移向导管主体(4100),如图46的箭头(c42)所示,在中间构件(4400)与导管主体(4100)之间的距离可减少。若如此,在中间构件(4400)与导管主体(4100)之间设置的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两端间的距离减少,如此,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至少部分可弯向导管主体(4100)的外部。此外,若中间构件(4400)进一步移向导管主体(4100),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可逐渐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
在本发明的导管,由于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应依据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的活动形成弯曲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利用弯曲材料制成,以在两端间的距离减少时,两支撑构件可弯曲。例如,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利用金属或聚合物制成。不过,本发明没有局限在支撑构件的此特定材料。
同时,电极(4600)可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e4)。尤其,由于根据本发明的导管包括位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处的电极(4600),故可提供复数个电极(4600)。
电极(4600)可透过导线(4700)连接能量供应单元(未显示)以产生热。此外,电极(4600)产生的热可消融周围的组织。例如,电极(4600)可藉由产生约40℃或以上(最好40至80℃)的热以消融血管周围的神经,如此可阻断神经。不过,电极(4600)产生热的温度可依据导管的使用或目地而以不同方式设定。
电极(4600)可施加热至血管周围而接触血管壁的神经组织,如此电极(4600) 最好紧密附着血管壁。因此,电极(4600)可有一弯形,例如一圆形、半圆或椭圆形状,以顺应血管内壁的形状。在此具体实施例,电极(4600)可更确切附着血管壁,如此,电极(4600)产生的热可有效率转移至血管周围的神经组织。
同时,电极(4600)可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的一点,该点为最远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换句话说,若两端间的距离减少以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形成弯曲部,电极(4600)可设置在弯曲部的一顶点,该顶点位在最远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在此具体实施例,藉由使电极(4600)从导管主体(4100)伸至最大,可进一步改善电极(4600)对血管壁的接触力。
电极(4600)可利用诸如白金或不锈钢的材料制成,但本发明没有局限于电极(4600)的此特定材料。在考虑各种因素下,诸如热产方法与手术目标,电极(4600)可以各种材料制成。
优选地,电极(4600)可经由射频(RF)产生热。例如,电极(4600)可透过导线(4700)连接一高频产生单元,且发射高频能量以消融神经。
同时,设置在导管的电极(4600)可为一负电极,且类似于负电极,相反于应负电极的一正电极可连接一能量供应单元,诸如一高频产生单元,且能以模片或贴片或类似物以附着人体的特定部位。
由于电极(4600)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故当两端间的距离减少,电极(4600)可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
例如,在图45描述的结构中,若可动构件(4200)沿着箭头(c41)移动,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弯曲部逐渐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且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弯曲部的电极(4600)亦在一方向中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如箭头(f41、f42)所示。相反地,若可动构件(4200)在相反于图45的箭头(c41)的方向移动,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弯曲部的电极(4600)可构成再次移近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
此外,在图46描述的结构中,若中间构件(4400)在箭头(c42)的方向移动, 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则逐渐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且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的电极(4600)亦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如箭头(f43、f44)所示。相反地,若可动构件(4200)在相对于图46的方向c42的一方向移动,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的电极(4600)可构成再次移近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
类似此,根据可动构件(4200)或中间构件(4400)的活动,电极(4600)可在纵向依据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而移向导管主体(4100)的外部或移入导管主体(4100)。
为此,在弯曲部带有电极(4600)以支撑电极(4600)的第一支撑构件(4510)和/或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有适当材料或形状,使得当两端间的距离减少,弯曲部的弯曲方向可移远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
例如,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中的至少之一构成使得宽度方向的一部分的外表面长度较长于内表面长度。此结构将参考图49更详细描述。
图49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宽度方向的配置与区段的示意图。在图49,为了方便,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显示在一平面,且除了导管主体(4100)、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以外的其他组件未显示。此外,一单支撑构件经放大。
请即参考图49,在宽度方向的剖切图,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构成使得一外表面的长度大于一内表面的长度。在此,宽度方向意指,一与导管的纵向形成正交的方向。
为了例示说明,显示在宽度方向的第二支撑构件(4520)区段的放大图显示在图49的右部。请即参考放大图,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外表面的长度意指,远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的一表面的长度,如L41所示,且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内表面的长度意指,靠近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的一表面的长度,如L42所 示。
如图49所示,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构成使得外表面的长度L41较长于内表面的长度L42,且第一支撑构件(4510)亦构成使得外表面的长度较长于内表面的长度。
若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外表面长度较长于内表面长度,如前述,当在纵向施加力量至每个支撑构件,每个支撑构件可在从内表面向外表面的一方向弯曲。换句话说,在此具体实施例,当可动构件(4200)移动使得在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两端间的距离减少,且中间构件(4400)移动以减少在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两端之间的距离,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分别有一从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移离的弯曲方向,如图49的箭头(I41、I42、I43、I44)所示。因此,若在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距离减少,及在中间构件(4400)与导管主体(4100)之间的距离减少,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的电极(4600)可移离导管主体(4100),如图46和47所示。
如另一范例,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中的至少一个可有一弧形部,该弧形部至少部分形成在远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的方向。换句话说,甚至在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距离为最大的状态,第一支撑构件(4510)可不非常平坦,但有一部分是弯向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的外部。此外,在中间构件(44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之间的距离为最大的状态,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不非常平坦,但有一部分是弯向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的外部。
在此案例,若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移动以减少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弧形部的弯曲度便增加,此可形成一弯曲部,且该弯曲部可有一弯曲方向,其是弯向导管主体(4100)的外部。此外,若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进一步移动,弯曲部可逐渐移离导管主体(4100)。
如另一范例,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中的至少一个可预成形,使得当两端间的距离减少,弯曲部不会移向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而是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例如,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预成形,以在两端间的距离减少时,具有如图46和47所示的形状。
在此案例,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亦可利用一形状记忆合金制成,诸如镍钛合金。在此具体实施例,第一支撑构件(4510)可构成使得当在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距离减少,弯曲部依据记忆形状而移离导管主体(4100)。此外,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构成使得当在中间构件(4400)与导管主体(4100)之间的距离减少,弯曲部依据记忆形状而移离导管主体(4100)。
此外,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可藉由在一预定部位处形成一凹口而提供。在此案例,若每一支撑构件的两端间的距离减少,一弯曲部可形成在凹口形成的支撑构件的一部分。在此具体实施例,藉由调整凹口的方向,当支持构件的两端间的距离减少,弯曲部可移离导管主体(4100)。
如前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电极(4600)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以移近或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因此,若根据本发明的导管用来执行去神经支配,在带有电极(4600)的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靠近导管主体(4100)的状态,导管的远侧端(即是导管尖端部)可透过血管移至手术目标。此外,若导管尖端部抵达手术目标,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弯曲部首先移离导管主体(4100),然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从属移离导管主体(4100)。如此,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的复数个电极(4600)可接触或接近血管的内壁。此外,在此状态,藉由透过电极(4600)发射产生热的能量(例如高频能量),便可阻断血管周围的神经。其后,若使用透过电极(4600)发射能量完成去神经支配,则带有电极(4600)的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再次移近导管主体(4100),然后导管从血管取出或移至另一位置。
在此,在电极(4600)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的状态,在电极(4600)与 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之间的距离可依据手术目标的尺寸而以各种方式选定,例如血管的内径。例如,在电极(4600)移远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的状态,在每个电极(4600)与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之间的距离可为2mm(公厘)至4mm(公厘)。
优选地,第一支撑构件(4510)和/或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包括复数个单元支撑构件。
例如,如图43的具体实施例所示,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分别包括两单元支撑构件。此外,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亦可分别包括三或多个单元支撑构件。
若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包括至少两单元支撑构件,如前述,电极(4600)可设置在每个单元支撑构件。因此,多个电极(4600)可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且电极(4600)可位在不同位置。因此,在此具体实施例,可避免神经通过电极(4600)之间,藉此改善神经阻断效果。
导线(4700)分别电连接复数个电极(4600),以对复数个电极(4600)提供一电源供应路径。换句话说,导线(4700)连接在电极(4600)与能量供应单元之间,使得从能量供应单元供应的能量转移至电极(4600)。例如,导线(4700)的一端连接高频产生单元,且另一端连接电极(4600),使得高频产生单元产生的能量转移至电极(4600),藉此使电极(4600)藉由高频产生热。
导线(4700)可附着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或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上部或下部,或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或第二支撑构件(4520),介于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与电极(4600)之间。此外,导线(4700)可不固定至第一支撑构件(4510)或第二支撑构件(4520),而是连接至要从第一支撑构件(4510)或第二支撑构件(4520)分开的电极(4600)。
而且,导线(4700)可不设置成分离第一支撑构件(4510)或第二支撑构件(4520),而是实施整合支撑构件。例如,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至少一部分可利用电传导性材料制成,使得第一支撑构件(4510)在中间构件(4400)与电极(4600) 之间的区域可当作导线(4700)使用。
在本发明的导管中,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沿着导管主体(4100)的纵向依序配置。例如,在根据图43的具体实施例的导管中,导管主体(4100)、第二支撑构件(4520)与第一支撑构件(4510)在从近侧端向远侧端的方向依序配置。
如前述,由于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沿着导管主体(4100)的纵向依序配置,故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电极(4600)与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电极(4600)可沿着导管主体(4100)的纵向而彼此隔开。
尤其,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远离导管主体(4100)的状态,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电极(4600)与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电极(4600)可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
更详细地,在图46的具体实施例,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分别弯向导管主体(4100)的外部的状态,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弯曲部的的电极(4600)与设置在第二支持构件(4520)的弯曲部的电极(4600)在导管主体(4100)的纵向可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如d41所示。
在本发明中,由于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电极(4600)与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电极(4600)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如前述,如此可避免发生狭窄。若复数个电极(4600)分别发射热,血管的受热部分可膨胀向血管内侧。此时,在本发明的导管中,由于至少两电极(4600)在导管主体(4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故血管的受热部分在血管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因此,在本发明中,可避免发生狭窄。
在此,导管主体(4100)的纵向,如d41所示,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电极(4600)与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电极(4600)之间的距离可依据导管或手术目标的尺寸而有不同选定。例如,导管可构成,使得于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电极(4600)、与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电极(4600)远离导管主体(4100)的状态,在导管主体(4100)的纵向的电极(4600)之间的距离为0.3至 0.8cm(公分)。在此具体实施例,可避免血管狭窄,及减少在血管周围的神经通过电极(4600)间且电极(4600)无法消融的问题。
同时,若复数个电极(4600)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或第二支撑构件(4520),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复数个电极(4600)、或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复数个电极(4600)亦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例如,在图46描述结构中,即使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两电极(4600)沿着导管主体(4100)的纵向没有距离差异,但两电极(4600)亦可构成有不同距离。
优选地,在本发明中,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在纵向为远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的状态,复数个电极(4600)可构成依据在纵向的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
例如,如图48所示,在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电极(4600)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状态,假设在四个电极(4600)之中的角度依据导管的中央轴(o4)为g41、g42、g43和g44,g41、g42、g43和g44则有预定角度,使得四个电极(4600)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例如,g41、g42、g43和g44可同样90。
如前述,在电极(4600)依据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o4),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的具体实施例,电极(4600)可构成广泛散布在导管主体(4100)周围的所有方向。因此,即使神经分布在血管的局部部位,电极(4600)可涵盖大部分的神经。
图50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且图51为示意显示在图50的结构中,一电极(4600)藉由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的活动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截面图。
请即参考图50和51,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包括一第二制动器(4320)。
第二制动器(4320)可避免中间构件(4400)与导管主体(4100)之间的距离减少到低于一预定位准。为此,第二制动器(4320)可设置在操作构件(4300)的一部分,该操作构件定位在介于中间构件(44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之间。在此案例, 第二制动器(4320)可被导管主体(4100)的操作孔(4120)钩住,经由该操作孔可插入操作构件(4300)。
更详细地,在根据图50的具体实施例的导管,首先,若操作员拉动操作构件(4300)至左边,中间构件(4400)会固定,且可动构件(4200)在左方向移动,其中,由于两端间的距离减少,故第一支撑构件(4510)可弯曲。然后,若第一制动器(4310)被中间构件(4400)的插孔(4401)钩住,中间构件(4400)开始在左方向移动。若如此,在中间构件(44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之间的距离减少,其中,由于两端间的距离减少,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弯曲。其后,若第二制动器(4320)被导管主体(4100)的操作孔(4120)钩住,如图51所示,中间构件(4400)不在左方向移动,如此,操作员不能够在左方向拉动操作构件(4300)。
在包括如前述第二制动器(4320)的具体实施例,可促成操作员操纵及避免导管包括的各种组件的可能损坏。例如,在图51的具体实施例,第二制动器(4320)可限制中间构件(4400)不在左方向移动进一步移动,藉此避免中间构件(4400)过度移近导管主体(4100),如此损坏第二支撑构件(4520)或切断第二支撑构件(4520)与导管主体(4100)之间的连接、或第二支撑构件(452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连接。而且,当推动或拉动操作构件(4300)时,操作员可能无法注意操作构件(4300)的操作距离,由于操作距离受到第一制动器(4310)与第二制动器(4320)限制。
此外,如图50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包括一强化构件(4800)。
强化构件(4800)可有一杆或板状,该杆或板状在导管主体(4100)的纵向延伸,且设置在导管主体(4100)与可动构件(4200)之间。此外,强化构件(4800)的一远侧端可连接及固定至可动构件(4200),该可动构件依据该可动构件(4200)的活动而移动。
此时,第一通孔(4130)与第二通孔(4402)可分别形成在导管主体(4100)与中间构件(4400),且透过第一通孔(4130)、第二通孔(4402)可插入强化构件(4800)。
在此具体实施例,如图51所示,若可动构件(4200)在左方向移动,强化构 件(4800)亦可在左方向移动。此时,强化构件(4800)插入导管主体(4100)的第一通孔(4130)、与中间构件(4400)的第二通孔(4402),使得强化构件(4800)可依据该该可动构件(4200)的活动而滑过第一通孔(4130)、第二通孔(4402)。
在此具体实施例,在导管主体(4100)、中间构件(4400)与可动构件(4200)之中的连接可由强化构件(4800)更强地支撑。换句话说,如在此具体实施例,若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分离导管主体(4100),在藉由使用一单操作构件(4300)连接导管主体(4100)、中间构件(4400)与可动构件(4200)的情况,在导管主体(4100)、中间构件(4400)与可动构件(4200)之中的连接状态与支撑力可能较弱。不过,如在此具体实施例,若强化构件(4800)设置成分离操作构件(4300),可更强化对可动构件(4200)及中间构件(4400)分离的导管主体(4100)的支撑力,且可更稳固维持在导管主体(4100)、中间构件(4400)与可动构件(4200)之中的连接状态。此外,由于强化构件(4800)可导引该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的活动,故可适当保持该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的活动方向,不致偏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
同时,在包括强化构件(4800)的具体实施例,第一制动器(4310)和/或第二制动器(4320)可设置在强化构件(4800)。换句话说,第一制动器(4310)和/或第二制动器(4320)可不设置在操作构件(4300),而是设置在强化构件(4800);或者,第一制动器(4310)和/或第二制动器(4320)可设置在操作构件(4300)与强化构件(4800)两者。
此外,即使图50和51的具体实施例例示说明提供一强化构件(4800),但亦可提供两或多个强化构件(4800)。
而且,即使一些图式描述,只提供一操作构件(4300),不过亦可提供两或多个操作构件(4300)。
图52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且图53为示意显示在图52的结构中,一电极(4600)藉由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的活动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截面图。
请即参考图52和53,导管主体(4100)可有一导孔(4140),该导孔形成在远侧端,使得一导线(W4)可通过该导孔。在此,导线(W4)将导管导引至手术目标,且可抵达导管之前的手术目标。在此具体实施例,导线(W4)可通过导孔(4140)插入导管,且导管尖端部可沿着导线(W4)抵达手术目标。
导管主体(4100)可有一或多个导孔(4140)。例如,如图52和53所示,导管主体(4100)具有:第一导孔(4141),形成在其末端;及第二导孔(4142),形成在以预定距离隔开之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的一位置。在此案例,导线(W4)可通过第一导孔(4141)插入导管主体(4100)的内腔,然后通过第二导孔(4142)拉出导管主体(4100)。不过,可不提供第二导孔(4142),且在此案例,通过第一导孔(4141)插入导管主体(4100)的内腔之导线(W4)可沿着导管主体(4100)的内腔延伸长,然后在导管主体(4100)的近侧端处拉出导管主体(4100)。
若提供第二导孔(4142),第二导孔可依据各种情况而定位在的不同位置。尤其,第二导孔(4142)可在导管主体的纵向形成在从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隔开10cm(公分)至15cm(公分)的一点处。即使图52显示,第二导孔(4142)靠近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其只为了例示说明,且如L43所示,从导管主体的末端至第二导孔的距离可为10cm(公分)至15cm(公分)。在此具体实施例,当导管主体正移动时,可避免透过第二导孔拉出导管主体的导线与导管主体纠缠一起的问题发生,藉此促成导管主体的平顺活动。不过,本发明没有局限在第二导孔的此一位置。
同时,在此具体实施例,一导孔(4210)可形成在该可动构件(4200),使得一导线(W4)可通过该导孔,且一导孔(4403)亦可形成在中间构件(4400),使得一导线(W4)可通过该导孔。
如前述,在导孔(4140)形成在导管主体(4100)的具体实施例,由于插入导孔(4140)的导线(W4)导引该导管尖端部的活动,故导管可平顺抵达手术目标,且可容易操纵导管。而且,由于导管不需要包括一调整组件,用于调整导管的移动方向,故导管可有一较精简结构,此可有利减少导管的尺寸。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弹性构件(4900)。
弹性构件(4900)的一端可连接中间构件(4400),以当中间构件(4400)正移动时,提供一回复力。例如,如图52所示,弹性构件(4900)可连接在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在此案例,如图53所示,若第一制动器(4310)被中间构件(4400)的插孔钩住之后,连续在左方向拉动操作构件(4300),中间构件(4400)在左方向移动。在此案例,在右方向施加弹性构件(4900)的回复力(即是弹性回复力)。因此,在电极(4600)完全阻断神经之后,中间构件(4400)应再次在右方向移动,且返回其原始状态,如图52所示。在此,可更容易经由弹性构件(4900)的回复力执行在右方向的中间构件(4400)的活动。因此,在电极(4600)阻断神经之后,操作员无需用力便使电极(4600)移近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
此外,如前述,在设置弹性构件(4900)的具体实施例,当导管尖端部正移动,可避免电极(4600)偏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如此亦可避免由于电极(4600)伸出而导致血管损坏,且促进使导管尖端部容易活动。而且,即使没有设置第二制动器(4320),中间构件(4400)的活动距离可受到弹性构件(4900)的限制,如此可避免由于中间构件(4400)的过度移动而导致各种组件损坏。
此外,如在此具体实施例,若弹性构件(4900)设置在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当可动构件(4200)正移动以弯曲第一支撑构件(4510),可避免中间构件(4400)推向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因此,可避免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完全弯曲以前,由于中间构件(4400)移动而使第一支撑构件(4510)不完全弯曲的问题。
此外,在图52与53描述结构中,即使弹性构件(4900)设置在中间构件(4400)与导管主体(4100)之间,弹性构件(4900)亦可设置在中间构件(4400)与可动构件(4200)之间。而且,至少两弹性构件(4900)亦可设置在导管的不同位置。
同时,即使各种具体实施例例示说明只有一单中间构件(4400)设置在可动构件(4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之间,但两或多个中间构件(4400)亦可设置在其间。
图54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截面图。
请即参考图54,中间构件(4400)可包括复数个单元中间构件。在此,单元中间构件是代表在提供复数个中间构件(4400)的案例中的一个别单元中间构件。图54显示中间构件(4400)是由两单元中间构件组成。在此,在图54的右部位处的单元中间构件称为第一单元中间构件(4410),且在左部位的单元中间构件则称为第二单元中间构件(4420)。
在此结构中,第一单元中间构件(4410)可连接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近侧端,且第二单元中间构件(4420)可连接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远侧端。
如前述,在中间构件(4400)包括复数个单元中间构件的具体实施例,导管可同时包括一单独支撑构件、以及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
例如,导管可包括第三支撑构件(4530),其介于第一单元中间构件(4410)与第二单元中间构件(4420)之间。第三支撑构件(4530)的远侧端可连接及固定至第一单元中间构件(4410),且其近侧端可连接及固定至第二单元中间构件(4420)。
第三支撑构件(4530)可构成有一类似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形状,即使第三支撑构件的位置不同于其他构件。例如,第三支撑构件(4530)可构成使得当其两端的距离减少,其至少一部分会弯曲。此时,弯曲方向可形成向导管主体(4100)的外部,使得当其两端的距离减少,弯曲部逐渐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此外,第三支撑构件(4530)在弯曲部可有一电极(4600)。
而且,在中间构件(4400)包括复数个单元中间构件的一具体实施例中,除了包括第一制动器(4310),可更包括一制动器。
例如,如图54所示,导管可更包括一第三制动器(4330),以移动第二单元中间构件(4420)。在此,第三制动器(4330)可设置在第一单元中间构件(4410)与第二单元中间构件(4420)之间的操作构件(4300)的一预定位置处。
在此具体实施例,若操作员拉动操作构件(4300),首先,可动构件(4200)移动,使得在第一单元中间构件(4410)与可动构件(4200)之间的距离减少,藉此弯 曲第一支撑构件(4510)。其后,若第一制动器(4310)被第一单元中间构件(4410)的插孔(4401)钩住,第一单元中间构件(4410)开始移动,使得在第一单元中间构件(4410)与第二单元中间构件(4420)之间的距离减少,藉此弯曲第三支撑构件(4530)。其后,若第三制动器(4330)被第二单元中间构件(4420)的插孔(4401)钩住,第二单元中间构件(4420)开始移动,使得在第二单元中间构件(4420)与导管主体(4100)之间的距离减少,藉此弯曲第二支撑构件(4520)。
换句话说,在此具体实施例,若操作员拉动操作构件(4300),第一支撑构件(4510)可首先弯曲,第三支撑构件(4530)可第二顺位弯曲,且第二支撑构件可第三顺位弯曲。
如前述,在复数个中间构件(4400)包括在可动构件(42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之间的具体实施例,复数个电极(4600)在一些阶段中可在导管主体(4100)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配置。此外,电极(4600)可依据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而在更多角度配置。例如,在图54的具体实施例,依据导管主体的中央轴(o4),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第二支撑构件(4520)、与第三支撑构件(4530)的六个电极(4600)可与相邻电极使用60°的角度广泛散布配置。在此具体实施例,可藉由电极(4600)进一步改善神经阻断效果。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温度测量构件(未显示)。
尤其,温度测量构件可设置在电极(4600)的周围以测量电极(4600)或在电极(4600)周围的温度。此外,如前述,藉由温度测量构件所测量的温度可用于控制电极(4600)的温度。在此,温度测量构件可透过一单独电线而连接导线(4700),且该单独电线可透过导管主体(4100)的内腔而延伸至导管主体(4100)的近侧端且拉出导管主体(4100)。
同时,即使各种具体实施例例示说明,该可动构件(4200)设置在导管主体(4100)的外部,但本发明没有局限于此。
图55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 侧端之截面图,且图56为显示沿着纵向的图55所示导管之截面图。不过,将不详细描述运用有关图43至54的具体实施例所述的特征,但将详细描述不同特征。
请即参考图55与56,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可设置在导管主体(4100)的内腔。此外,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可在导管主体(4100)内腔的侧向中移动。
此外,相较于中间构件(4400),该可动构件(4200)可靠近导管的近侧端(在图56的左方向),且操作构件(4300)可连接及固定至可动构件(4200)。
在此,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近侧端可连接及固定至可动构件(4200),且其远侧端可连接及固定至中间构件(4400)。此外,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近侧端可连接及固定至中间构件(4400),且其远侧端可连接及固定至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
而且,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弯向导管主体(4100)的外部,类似先前具体实施例,当其两端间的距离减少,使得设置在弯曲部的电极(4600)移离导管主体(4100)。
同时,如图55与56所示,第一制动器(4310)可设置伸向在中间构件(4400)的至少一部分上的可动构件(4200),以限制在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距离,且亦允许中间构件(4400)根据操作构件(4300)的操作而移动。在另一案例,第一制动器(4310)亦可设置伸向可动构件(4200)的至少一部分上的中间构件(4400)。
在此具体实施例,相较于中间构件(4400),由于可动构件(4200)靠近导管的近侧端,若操作员推动操作构件(4300),可动构件(4200)可在图56的右方向移动。
图57为示意显示在图56的结构中,可动构件(4200)在右方向移动的截面图。
请即参考图57,若可动构件(4200)在右方向移动,由于中间构件(4400)在初始阶段不移动,故在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距离减少。因此,第一支撑构件(4510)可弯向导管主体(4100)的外部,如此,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 (4510)的弯曲部之电极(4600)可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
其后,若可动构件(4200)抵达第一制动器(4310),由于第一制动器(4310),故在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距离没有任何减少。此外,若操作员持续推动操作构件(4300),中间构件(4400)可在图57的右方向移动。
图58为示意显示在图57的结构中,中间构件(4400)在右方向移动的截面图,且图59为图58的透视图。
请即参考图58与59,若中间构件(4400)在右方向移动,在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与中间构件(4400)之间的距离减少。因此,第二支撑构件(4520)可弯向导管主体(4100)的外部,如此,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的电极(4600)可移离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
此外,在图55至59的具体实施例,位在位在导管主体(4100)的内腔的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复数个电极(4600))可依据该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的活动而伸向导管主体(4100)的外部。为此,导管主体(4100)可有一开口(4150),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以及电极(4600)可经由该开口而伸出外部。换句话说,若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移动,使得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或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两端间的距离减少,第一支撑构件(4510)或第二支撑构件(4520)、以及电极(4600)的弯曲部可透过导管主体(4100)的开口(4150)而拉出导管主体(4100)。同时,若可动构件(4200)与中间构件(4400)移动,使得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或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增加,第一支撑构件(4510)或第二支撑构件(4520)、以及电极(4600)的弯曲部可透过导管主体(4100)的开口(4150)而插入导管主体(4100)的内腔。
同时,图43至54的具体实施例的特征亦可施加至根据图55至59的具体实施例的导管。
例如,在图55至59的具体实施例,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弯曲部远离导管主体(4100)的状态,复数个电极(4600)在纵向中,可依 据导管主体(4100)的中央轴,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
此外,在图55至59的具体实施例,可提供复数个中间构件(4400),且可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制动器(4320)或一弹性构件(4900)。尤其,第二制动器(4320)可设置在中间构件(44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之间,以限制在中间构件(4400)与导管主体的末端(4110)之间的距离。
图60为示意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一去神经支配导管的远侧端的透视图。
请即参考图60,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端尖部(4950)。
端尖部(4950)设置在导管主体(4100)与可动构件(4200)的远侧端的前表面。例如,在如图60的具体实施例,相较于导管主体,若可动构件靠近远侧端,端尖部(4950)可设置在该可动构件的远侧端的前表面。不过,如在图55的具体实施例,相较于可动构件,若导管主体的末端靠近远侧端,端尖部(4950)可设置在导管主体的远侧端的前表面。换句话说,端尖部(4950)可视为远离导管主体的末端与可动构件。在此案例,端尖部(4950)可为一当作根据本发明之去神经支配导管的末端使用的组件。
同时,端尖部(4950)可构成分离该可动构件或导管主体。例如,在图60的结构中,端尖部(4950)可分离该可动构件。在此案例,若操作构件操作移动可动构件,端尖部(4950)不移动,且在可动构件与端尖部(4950)之间的距离可改变。不过,端尖部(4950)亦可固定至该可动构件或导管主体。
端尖部(4950)可利用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尤其,端尖部(4950)可利用一含有聚醚嵌段酰胺(PEBA,Polyether Block Amide)的合成物制成。在此,端尖部(4950)的合成物可包括其他添加剂、以及聚醚嵌段酰胺。例如,端尖部(4950)可依据合成物的整个重量,利用一含有聚醚嵌段酰胺70%重量与硫酸钡30%重量的合成物制成。
在本发明的此结构中,当导管主体的远侧端(4101)沿着血管或类似移动时,利用柔软与弹性材料制成的端尖部(4950)位于一最前位置,此可减少对血管的损 坏且促成较容易改变移动方向。此外,利用上述材料制成的端尖部(4950)可利用X光照相,如此,可容易决定该导管主体的远侧端的一位置。
优选地,端尖部(4950)可有一空心管状。此外,端尖部(4950)的空腔可在导管主体的纵向的相同方向中延伸。若端尖部(4950)有如前述的一管状,一导线可通过端尖部(4950)的空腔。例如,端尖部可有具6mm(公厘)长度与0.7mm(公厘)空腔直径的一管状。
端尖部可沿着导管主体的纵向延伸。此时,端尖部沿着其长度可有不同尺寸。尤其,若端尖部有一圆柱状,相较于其他区域,端尖部的一远侧端可有最小的直径。例如,端尖部的远侧端可有直径1.1mm(公厘)的最小直径,而端尖部的最厚区域有1.3mm(公厘)直径。
端尖部(4950)可有一适当长度,不能太长或太短。例如,在图60的结构中,由L44标示的端尖部(4950)的长度可为5mm(公厘)至15mm(公厘)。在此结构中,当导管沿着血管的内腔或鞘管的内腔移动时,可避免活动受到端尖部(4950)干扰。此外,在此结构中,从端尖部(4950)的一弯曲状或一弯曲方向,可容易决定端尖部(4950)所位在的血管或类似的形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可更包括一通管(未显示)。通管可有一空心管状,该通管包括在导管主体的内腔之中,且操作构件可位在通管的空腔。换句话说,操作构件可在插入通管的内腔的状态中移动。在此案例,通管可暴露在导管主体的内腔与外部。例如,在图60的结构中,通管可设置在导管主体与可动构件之间的空间。此外,当可动构件环绕通管的外圆周时,该可动构件有一可活动的环状。在此结构中,可动构件的一移动路径可固定,且进一步强化在导管主体与可动构件之间的耦合力。
同时,即使例示说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图式描述,使用两个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两个第二支撑构件(4520),不过本发明没有局限于支撑构件的特定数目。换句话说,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数目可为三或多个,且亦可彼此不同。
例如,可提供两个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四个第二支撑构件(4520)。尤其,在图43描述的结构中,若第二支撑构件(4520)的数目大于第一支撑构件(4510)的数目,则当操作员拉动操作构件(4300),可避免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完全弯曲之前,中间构件(4400)移动导致第二支撑构件(4520)弯曲的现象。
此外,即使各种具体实施例例示说明一电极(4600)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4510)与第二支撑构件(4520)中包括的每个单元支撑构件,但两或多个电极(4600)可设置在每个单元支撑构件,且一些单元支撑构件亦可不提供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一去神经支配装置包括去神经支配导管。此外,去神经支配装置包括该去神经支配导管,尚可更包括一能量供应单元与一相对电极。在此,该能量供应单元可透过导线(4700)而电连接电极(4600)。此外,该相对电极可透过一导线(4700)而电连接该能量供应单元,该导线是不同于上述导线(4700)。在此案例,能量供应单元能以高频或类似的形式而提供能量给导管的电极(4600),且导管的电极(4600)产生热,以消融在血管周围的神经,藉此阻断神经。
本发明已详细地述。不过,应了解,虽然指出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但详细描述与特定范例只是示例说明,因为熟谙此技者从此详细描述可变得更明白在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内的各种改变与修改。
此外,即使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近侧端、远侧端、上、下、右、左或类似已使用在本说明书,但为了方便,术语只用来指出相对位置,且根据观察者的观察点或组件的配置,则可使用如熟谙此技者明白的其他用语取代。

Claims (21)

1.一种去神经支配导管,包括:
一导管主体,其在一方向延伸而有一近侧端与一远侧端,且有一内腔,所述内腔沿着纵向形成;
一可动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的所述远侧端,可沿着所述导管主体的所述纵向而移动;
一操作构件,其一远侧端连接所述可动构件以移动可动构件;
复数个支撑构件,其一端连接所述导管主体的一末端,且另一端连接所述可动构件,其中当所述可动构件移动以减少所述导管主体的所述末端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的距离,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会弯曲,使得弯曲部移离所述导管主体;
复数个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的弯曲部,用以产生热;及一导线,其分别电连接所述复数个电极,以对所述复数个电极提供一电源供应路径;
其中所述导管主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在数个点处与至少两个支撑构件连接,所述数个点沿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以预定距离彼此隔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中所述可动构件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的外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更包括一强化构件,所述强化构件在所述导管主体的所述纵向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其中所述强化构件的一远侧端固定至所述可动构件,且所述强化构件的一近侧端插入所述导管主体的一通孔,使得所述强化构件的所述近侧端可依据所述可动构件的活动而移过所述导管主体的所述通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中所述可动构件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的所述内腔;及
其中所述导管主体有一开口,在所述支撑构件弯曲时,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弯曲部可经由所述开口而拉出所述导管主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中在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弯曲部移离所述导管主体的状态,所述复数个电极在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中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中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弯曲部移离所述导管主体的状态,所述复数个电极在所述导管主体的纵向中彼此以0.3cm至0.8cm隔开。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中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有一弧形部,以依据所述可动构件的活动而定义所述弯曲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中所述复数个支撑构件中的至少一个为预成形,以依据所述可动构件的活动而定义所述弯曲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中在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弯曲部移离所述导管主体的状态,所述复数个电极在所述纵向,依据所述导管主体的一中央轴,彼此以预定角度隔开。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中所述复数个电极经由射频产生热。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中所述导管主体有一导孔,所述导孔形成在所述导管主体的远侧端,使得一导线可经由所述导孔而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更包括至少一制动器,用于限制所述可动构件的移动距离。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中所述至少一制动器固定至所述操作构件。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中所述至少一制动器固定至所述导管主体。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更包括一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连接所述可动构件,以提供有关所述可动构件的移动的一回复力。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更包括一端尖部,其利用一含有聚醚嵌段酰胺的合成物制成,且定位在所述导管主体的所述远侧端与所述可动构件的一前表面。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中所述导管主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有一步阶,所述步阶形成在连接所述支撑构件的一表面。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中所述导管主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在连接所述支撑构件的一表面上倾斜。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中所述导管主体的连接支撑构件的表面与所述可动构件的连接支撑构件的表面为彼此匹配。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神经支配导管,其中在宽度方向的所述支撑构件的一部分有一外表面长度,所述外表面长度较长于其内表面长度。
21.一种去神经支配装置,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定义的去神经支配导管。
CN201480007445.0A 2013-02-05 2014-02-05 去神经支配导管 Active CN1049682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013100A KR101370048B1 (ko) 2013-02-05 2013-02-05 신경차단용 카테터
KR1020130013101A KR101399555B1 (ko) 2013-02-05 2013-02-05 신경차단용 카테터
KR1020130013102A KR101436515B1 (ko) 2013-02-05 2013-02-05 신경차단용 카테터
KR10-2013-0013102 2013-02-05
KR10-2013-0013100 2013-02-05
KR10-2013-0013101 2013-02-05
KR10-2013-0018085 2013-02-20
KR1020130018085A KR101522017B1 (ko) 2013-02-20 2013-02-20 신경차단용 카테터
PCT/KR2014/000997 WO2014123359A2 (ko) 2013-02-05 2014-02-05 신경차단용 카테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68292A CN104968292A (zh) 2015-10-07
CN104968292B true CN104968292B (zh) 2018-06-05

Family

ID=51300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7445.0A Active CN104968292B (zh) 2013-02-05 2014-02-05 去神经支配导管

Country Status (17)

Country Link
US (2) US10499982B2 (zh)
EP (1) EP2954866B1 (zh)
JP (1) JP6372492B2 (zh)
CN (1) CN104968292B (zh)
AU (1) AU2014215835B2 (zh)
BR (1) BR112015018336A2 (zh)
CA (1) CA2896787A1 (zh)
ES (1) ES2841126T3 (zh)
HK (1) HK1211455A1 (zh)
IL (1) IL240218B (zh)
MX (1) MX347604B (zh)
NZ (1) NZ709431A (zh)
PL (1) PL2954866T3 (zh)
RU (1) RU2649527C2 (zh)
SG (1) SG11201505314QA (zh)
TW (1) TWI611819B (zh)
WO (1) WO2014123359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48947B2 (en) * 2013-12-11 2017-12-26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rostate tissue ablation and/or resection
JP6605594B2 (ja) * 2014-09-23 2019-11-13 ハンドク カロス メディカ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カテーテ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209449B (zh) * 2015-05-29 2023-04-18 微仙美国有限公司 导管电路
KR102067773B1 (ko) * 2016-08-25 2020-01-17 주식회사 한독칼로스메디칼 신경차단용 카테터
CN113995503A (zh) * 2021-11-23 2022-02-01 苏州润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射频消融导管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416A (zh) * 1992-02-24 1994-04-20 鲍兹·阿夫托尔 用于心脏的可弯曲的环形电极阵列探查主切除导管
CN1093933A (zh) * 1992-11-16 1994-10-26 鲍兹·阿夫托尔 导管变位控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5717A (en) * 1991-02-15 1995-11-14 Cardiac Pathways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ventricular mapping and ablation
US5237996A (en) * 1992-02-11 1993-08-24 Waldman Lewis K Endocardial electrical mapping catheter
AU676559B2 (en) 1993-04-07 1997-03-13 Cardiac Pathways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ventricular mapping
US5908446A (en) * 1994-07-07 1999-06-01 Cardiac Pathways Corporation Catheter assembly, catheter and multi-port introducer for use therewith
US6056744A (en) 1994-06-24 2000-05-02 Conway Stuart Medical, Inc. Sphincter treatment apparatus
US5722401A (en) * 1994-10-19 1998-03-03 Cardiac Pathways Corporation Endocardial mapping and/or ablation catheter probe
DE19547643A1 (de) * 1995-12-20 1997-06-26 Huels Chemische Werke Ag Amphiphile Verbindungen mit mehreren hydrophilen und hydrophoben Gruppen auf der Basis von Kohlensäurederivaten
US6634363B1 (en) * 1997-04-07 2003-10-21 Broncus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of treating lungs having reversible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US6200312B1 (en) 1997-09-11 2001-03-13 Vnus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 Expandable vein ligator catheter having multiple electrode leads
JP2001516621A (ja) 1997-09-17 2001-10-02 アドヴァンスト カーディオヴァスキュラー システムズ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ポリエーテルブロックアミドカテーテルバルーン
EP1056403B1 (en) * 1998-02-19 2005-01-19 Curon Medical, Inc. Electrosurgical sphincter treatment apparatus
US6702811B2 (en) * 1999-04-05 2004-03-09 Medtronic, Inc. Ablation catheter assembly with radially decreasing helix and method of use
US7753906B2 (en) * 2004-09-14 2010-07-13 Richard Esposito Catheter having anchoring and stabilizing devices
RU2324429C2 (ru) * 2006-03-16 2008-05-20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Военно-медицин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Федеральной службы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г. Нижний Новгород)" (ВМИ ФСБ России)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заболеваний нервной системы
EP2076193A4 (en) 2006-10-18 2010-02-03 Minnow Medical Inc MATCHED RF-ENERGY AND ELECTRO-TISSUE CHARACTERIZATION FOR THE SELECTIVE TREATMENT OF TARGET TISSUE
US7931647B2 (en) * 2006-10-20 2011-04-26 Asthmatx, Inc. Method of delivering energy to a lung airway using markers
US8744599B2 (en) * 2007-03-09 2014-06-03 St. Jude Medical, Atrial Fibrillation Division, Inc. High density mapping catheter
JP5614672B2 (ja) 2009-05-31 2014-10-29 国立大学法人鳥取大学 体内治療装置
CA2781951A1 (en) 2009-11-13 2011-05-19 St. Jude Medical, Inc. Assembly of staggered ablation elements
US9408661B2 (en) 2010-07-30 2016-08-09 Patrick A. Haverkost RF electrodes on multiple flexible wires for renal nerve ablation
CN202654229U (zh) 2010-10-25 2013-01-09 美敦力Af卢森堡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通过肾去神经支配治疗人类患者的导管装置
JP5160618B2 (ja) * 2010-11-02 2013-03-13 有限会社日本エレクテル 高周波加温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EP2699152B1 (en) * 2011-04-22 2015-11-04 Topera, Inc. Basket style cardiac mapping catheter having an atraumatic basket tip for detection of cardiac rhythm disorders
US20120296232A1 (en) * 2011-05-18 2012-11-22 St. Jude Medical,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assessing transvascular denervation
WO2014015065A1 (en) * 2012-07-17 2014-01-23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Renal nerve modulation catheter desig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416A (zh) * 1992-02-24 1994-04-20 鲍兹·阿夫托尔 用于心脏的可弯曲的环形电极阵列探查主切除导管
CN1093933A (zh) * 1992-11-16 1994-10-26 鲍兹·阿夫托尔 导管变位控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5018336A2 (pt) 2017-07-18
RU2649527C2 (ru) 2018-04-03
TWI611819B (zh) 2018-01-21
AU2014215835B2 (en) 2018-02-01
JP2016504957A (ja) 2016-02-18
JP6372492B2 (ja) 2018-08-15
MX347604B (es) 2017-05-04
US10499982B2 (en) 2019-12-10
ES2841126T3 (es) 2021-07-07
HK1211455A1 (zh) 2016-05-27
IL240218A0 (en) 2015-09-24
EP2954866B1 (en) 2020-09-30
TW201440828A (zh) 2014-11-01
WO2014123359A3 (ko) 2014-10-16
AU2014215835A1 (en) 2015-07-23
RU2015124132A (ru) 2017-03-14
PL2954866T3 (pl) 2021-04-06
MX2015010090A (es) 2016-01-25
SG11201505314QA (en) 2015-08-28
WO2014123359A2 (ko) 2014-08-14
EP2954866A2 (en) 2015-12-16
US20150351835A1 (en) 2015-12-10
NZ709431A (en) 2018-02-23
CN104968292A (zh) 2015-10-07
EP2954866A4 (en) 2016-09-28
USRE49433E1 (en) 2023-02-28
CA2896787A1 (en) 2014-08-14
IL240218B (en) 2020-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68292B (zh) 去神经支配导管
JP2023038385A (ja) パルス電界の焼灼エネルギーを心内膜組織に送出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装置、及び方法
CN202654228U (zh) 用于通过肾去神经支配治疗人类患者的导管装置
US709423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issue ablation
US20150066018A1 (en) Medical Instrument And Electrosurgical System
WO2019009254A1 (ja) 医療デバイス、および処置方法
CN1556719A (zh) 采用电离辐射来治疗心律不齐的方法和设备
CN105056397B (zh) 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电极组件及其应用方法
CN104287824B (zh) 消融导管装置
JP2015521065A (ja) 焼灼兼用ステント施術装置
US20210030462A1 (en) Catheter device
CN108310589A (zh) 具有改善的柔性的导管
CN101861129A (zh) 用于塑造或提拉人体中正常或扩张组织的装置
CN110062606A (zh) 肺静脉隔离球囊导管
US20230172650A1 (en) Pulsed electric field waveform manipulation and use
CN108433807A (zh) 一种具备主动形变功能的柔性消融电极以及穿刺消融针
US20210186605A1 (en) Flexible bipolar electrod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and use for treating medi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obesity and constipation
WO2022071179A1 (ja) 医療デバイスおよびシャント形成方法
WO2022071180A1 (ja) 医療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140371742A1 (en) Anatomical Ablation System for the Purpose of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JP2013081526A (ja) 電極カテーテル
CN103220994B (zh) 具有用于直流电组织治疗的无关电极的电极导管装置
UA128352U (uk) Пристрій для дистанційної електрозварювальної абляції вен
CN105581856A (zh) 框架式小鼠颅面纵向牵张力加载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7028651A (zh) 一种多电极肾动脉射频消融导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1145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03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after: Han Tak Carlos Medicine Co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Han De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