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7936B - 智能自动调节枕头 - Google Patents

智能自动调节枕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7936B
CN104957936B CN201510459455.4A CN201510459455A CN104957936B CN 104957936 B CN104957936 B CN 104957936B CN 201510459455 A CN201510459455 A CN 201510459455A CN 104957936 B CN104957936 B CN 1049579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low
capacitor unit
strip
capacitor
unit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5945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57936A (zh
Inventor
王军
李小牛
端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zhou Jiangxing Furni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Kechuang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Kechuang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Kechuang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5945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579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9579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79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579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793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 Measurement And Recording Of Electrical Phenomena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ing Bod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自动调节枕头,属于床上用品技术领域,枕头包括肩垫、波浪外形的枕芯和控制器,枕芯包括颈部区域和头部区域,肩垫可拆卸连接在枕芯的颈部区域的端头,枕芯的颈部区域的高度高于头部区域的高度,颈部区域的内部设有空腔和增高部,控制器安装在枕头的一侧,增高部安置在空腔内连接控制器,枕头还包括检测枕头上压力大小的圆环式压力传感器,传感器安置在枕头内部连接到控制器。本发明对常用的波浪性枕头进行了改进,设置了控制器对增高部进行自动调节,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枕头高度固定单一、不能根据使用者的睡姿发生变化的问题。

Description

智能自动调节枕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床上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根据使用者的仰卧、侧卧状态自动调整的智能自动调节枕头。
背景技术
枕头作为一种日常用品,一般认为,枕头就是人们为睡眠的舒适而采用的填充物,而从现代医学研究上认识,人体的脊柱,从正面看是一条直线,但侧面看是具有四个生理弯曲的曲线,为了保护颈部的正常生理弯曲,维持人们睡眠时正常的生理活动,人们睡眠时必须采用枕头。枕头一般由枕芯和枕套两个部分构成。枕头可分为高枕和低枕,但是高枕是引起落枕、颈椎病的常见原因之一。此外,高枕会增大颈部与胸部角度,使气管通气受阻,易导致咽干、咽痛和鼻鼾。高枕还能使胸背肌肉长期紧张,胸部受压,妨碍正常呼吸,长此下去必定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正常人长期睡低枕,同样也会改变颈椎生理状态。因头部的静脉无瓣膜,重力可使脑内静脉回流变慢,动脉供血相对增加,从而出现头涨、烦躁、失眠等不适,低枕对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尤其有不良影响。一般健康枕头的高度要根据人体的身高,体重来判断。然而有时习惯了一种睡姿又想换一种睡姿时又得更换枕头,更换比较麻烦,而且又得增加一笔额外的开支。所以,需要一种枕头,能够随着睡姿的改变,改变枕头的高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枕头高度固定单一、不能根据使用者的睡姿发生变化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自动调节枕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自动调节枕头,所述枕头包括肩垫、波浪外形的枕芯和控制器,枕芯包括颈部区域和头部区域,肩垫可拆卸连接在枕芯的颈部区域的端头,枕芯的颈部区域的高度高于头部区域的高度,颈部区域的内部设有空腔和增高部,控制器安装在枕头的一侧,增高部安置在空腔内连接控制器。所述枕头还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控制器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活动连接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活动连接第三连接杆,第三连接杆连接增高部,控制器通过连接杆控制增高部的位置。所述枕头还包括采集睡眠者脸部姿态的摄像头和检测枕头上压力大小的圆环式压力传感器,摄像头安装在枕头上方,圆环式压力传感器安置在枕头内部连接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圆环式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控制摄像头工作。所述圆环式压力传感器包括控制单元、与控制单元分别连接的圆环电容单元组和条状电容单元组,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用于测切向力和法向力的大小,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组用于测量切向力的方向,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组设置在圆环电容单元组外基板的四角,控制单元连接枕头的控制器。
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包括两对以上圆环电容单元对,所述圆环电容单元对包括两个圆环电容单元,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组包括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均包括两个以上相互形成差动的电容单元模块,所述电容单元模块是由两个以上的条状电容单元组成的梳齿状结构,每个圆环电容单元和条状电容单元均包括上极板的驱动电极和下极板的感应电极。所述每个圆环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正对且形状相同,所述每个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宽度相同,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大于感应电极长度,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两端分别预留左差位δ和右差位δ,b0驱=b0感,其中b0驱为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b0感为条状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长度。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包括n个同心圆环电容单元,其中其中,a为平行板的长度,r为圆环电容单元圆环的宽度,aδ圆相邻两圆环电容单元之间的电极间距。所述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均包括m个条状电容单元, 其中,a为平行板的长度,aδ条为相邻两条状电容单元之间的电极间距,a0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
所述枕头表面设有多个耳部区域,耳部区域设置在枕头表面,耳部区域的表面高度低于枕头表面的高度,耳部区域周围形成有一圈翼部。所述枕头的头部区域内设有吸杆,吸杆顶端固定有吸力部件,吸力部件贴合在头部区域内耳部的下方形成耳部区域。
一种智能自动调节枕头的使用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包括:步骤一、学习阶段:使用者平躺在床上,头部放在枕头的头部区域中,随后翻转,每一个姿态保持一至两分钟,姿态保持时,按下控制器上设置的暂停按钮,同时摄像头采集脸部图像信息;步骤二、控制器中利用学习阶段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多项式拟合处理,从图像中提取特征向量,形成脸部特征数据库;步骤三、圆环式压力传感器监测枕头受到的压力大小,控制器检测到压力大小突变,摄像头采集枕头状态和脸部图像,对脸部数据进行特征提取,输入到脸部特征数据库中进行姿态匹配,估计出脸部姿态,确定颈部的位置,控制器发出增高部运动指令;步骤四、评价阶段:如果脸部姿态估计有误差,增高部停止位置不对,使用者手动调整,并按下暂停按钮,进行图像采集,充实脸部数据库。所述步骤三中颈部的位置确定是由控制器设置的定位单元完成的,定位单元以圆环式压力传感器为坐标,枕头中设有多个圆环式压力传感器,均匀安置在枕头中。所述使用方法中,控制器分析脸部图像信息后,确定颈部位置的同时确定耳部是否被压到,如果耳部被压到,的耳部下方的枕头内部形成耳部区域。
本发明有如下积极效果:本发明中是对常用的波浪性枕头进行了改进,在颈部区域中设置了空腔,空腔内安置了增高部对枕头的自由调节,本发明中还设置了控制器对增高部进行自动调节,此外,控制器对使用者睡眠时的脸部姿态进行识别估计,估算出脸部的姿态和颈部的位置,及时将增高部移动到颈部下方,并根据使用者的颈高调整增高部的高度,以配合使用者的使用舒适性。本发明中还设置了耳部区域对使用者压到的耳朵进行缓冲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的枕头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的枕头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枕头的控制器控制增高部的工作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同心圆环偏移错位面积分析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为外同心圆环错位对外径圆分析图。
图6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平行板电容的平面设计图。
图7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驱动电极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平板电容板的直角坐标系。
图9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两组圆环电容组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差动条状电容单元的初始错位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差动条状电容单元受力后偏移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单元电容对的信号差动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平行板电容器剖面结构。
图14是本发明中的枕头的使用方法流程图。
图15是本发明中的枕头上设有耳部区域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中的耳部区域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中的耳部区域实施例二的剖面工作示意图。
图中,1为肩垫,2为枕芯,3为颈部区域,4为头部区域,5为空腔,6为增高部,7为控制器,8为第一连接杆,9为第二连接杆,10为第三连接杆,11为耳部区域,12为暂停按钮,13为上PCB基板,14为下PCB基板,15为驱动电极铜箔,16为感应电极铜箔。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智能自动调节枕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枕头能够检测使用者睡觉时的脸部姿态,根据脸部姿态调整枕头的高度从而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睡眠用品。枕头一般由枕套和枕芯2组成,本文中主要是对枕芯2的改进,为了介绍方便,文中枕头既是枕芯2,枕芯2包括颈部区域3和头部区域4,颈部区域3的高度高于头部区域4的高度。本发明提供的枕头为加长型枕头,设有肩垫1,冬天由于头部在被子外面,很容易肩部受凉导致落枕,有时由于肩部有凉意,从而蒙头睡,但是把头部放在被窝里影响呼吸,呼吸的空气是被窝里不流通的气体,不利于呼吸道健康。所以本发明中在枕头中增设了肩垫1部位,肩垫1活动连接在枕芯2的颈部区域3下,可以选用拉链或者暗扣,连接点设置在颈部区域3下,避免了使用者使用时的异物硌感,天气炎热时可以取下,天冷时安装使用。此外肩垫1的两边角设有两个小的磁铁,睡觉时,睡眠者的无意识翻动就会导致肩垫1掉落,肩垫1出安装两个磁铁在使用时吸合一起围在脖颈处,从而更好的解决了肩部的着凉问题。
如图1所示,枕头的大体形状是波浪状外形,包括向上凸起的适于颈部的颈部区域3和连接在颈部区域3后的放置头部的头部区域4,颈部区域3适合仰卧状态下的颈部状态。但是根据性别、年龄、身高等不同条件,每个人所需要的合适的枕高是不同的,所以本发明中的颈部区域3是空心结构,如图2剖面图所示,颈部区域3内部设有一个空腔5,空腔5内安置了一个增高部6,增高部6可以在空腔5中移动,枕头还包括有控制器7和充气泵,充气泵连接增高部6,控制器7控制增高部6的高度。如图3所示,控制器7通过第一连接杆8、第二连接杆9和第三连接杆10等三个连接杆连接增高部6,控制器7连接第一连接杆8,第一连接杆8通过第一连接体连接第二连接杆9,第二连接杆9通过第二连接体连接第三连接杆10,连接体控制连接杆的正常运动和卡合停止,控制器7安装在枕头的旁边,第三连接杆10伸入空腔5内,第二连接杆9带动增高部6左右移动,第三连接杆10根据控制器7指令带动增高部6前后移动,三个连接杆之间的相互运动配合从而保证了增高部6能够及时的运动到使用者的颈部下,在使用者侧卧的时候或使用者随意移动的时候,枕头及时增高从而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性。
第一连接杆8和第三连接杆10是伸缩卡合结构,能够长短伸缩,改变连接杆的长度,第二连接杆9的一侧是中空结构,第二连接杆9通过第一连接体在第一连接杆8的固定下左右运动,即第一连接杆在第二连接杆内,第二连接杆依靠第一连接体左右活动,第二连接体上设有凸起可以固定在第二连接杆9端头内,停止在控制器7的指令位置处,由于第三连接杆10也是伸缩结构,第三连接杆自身的前后伸缩带动增高部6前后移动。此外,由于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高不同,导致每个人需要的枕高也是不同的,所以本发明中的增高部6中只有微量的气体,当增高部6移动颈部下时,增高部6的表面设有一个颈部圆环式压力传感器,当控制器7监测到颈部圆环式压力传感器符合人体的压力数据时才是最佳状态,不符合最佳状态数据时,增高部6开始充气直到颈部圆环式压力传感器监测到的数据符合系统中的最佳数据,当控制器7监测到使用者仰卧需要放气时,增高部6放气,保证使用者的最佳使用状态。
为了保证增高部6的及时移动,就需要对使用者的头部状态进行检测,本发明中是对通过对脸部的姿态识别进行头部状态确定。枕头的控制器7中还设置了摄像头进行脸部图像采集,摄像头安装在枕头所在点的上方屋顶或者墙角处,采集视野大,图像清晰,不会由于使用者的随意移动导致采集图像失败。摄像头连接控制器7,控制器7通过分析采集到的图像进行脸部姿态判断,从而推测出头部状态,发出指令到连接体移动增高部6。本发明中摄像头不需要时刻拍照对使用者进行监测,枕头中均匀安置了数个圆环式压力传感器,优选情况是,五个传感器安置在枕头的四角与中心,时刻监测枕头受到的压力大小,当控制器7检测到压力大小突变时,摄像头采集图像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增高部6及时移动到使用者的颈下。本发明中采用至少五个传感器是保证了圆环式压力传感器在枕头区域中使用者头部的随意移动时都能监测到头部的移动。
为了增大压力检测准确性,为了避免压力检测过程中切向力和法向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的压力检测值准确度不高的问题,而且使用者在使用枕头状态时,枕头的状态不确定,受到头部的挤压,枕头不仅仅受到单独的法向压力,还有斜向力,总体而言枕头受到三维方向的各个方向力的作用,为了提高圆环式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准确性,更好的实现智能自动调节枕头自动调整的数据基础,所以本发明中对圆环式压力传感器进行了改进。
本发明中采用的圆环式压力包括控制单元、与控制单元分别连接的圆环电容单元组和条状电容单元组,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用于测切向力和法向力的大小,所条状电容单元组用于测量切向力的方向,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组设置在基板圆环电容单元组外的四角。圆环电容单元组包括两组以上圆环电容单元对,所述圆环电容单元对包括两个圆环电容单元,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组包括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均包括两个以上相互形成差动的电容单元模块,所述电容单元模块采用由两个以上的条状电容单元组成的梳齿状结构,每个圆环电容单元和条状电容单元均包括上极板的驱动电极和下极板的感应电极。所述每个圆环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正对且形状相同,所述每个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宽度相同,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大于感应电极长度,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两端分别预留左差位δ和右差位δ,b0驱=b0感,其中b0驱为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b0感为条状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长度。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的左差位δ=右差位δ,且其中d0为介质厚度,G为弹性介质的抗剪模量,τymax为最大应力值。所述两组相互形成差动的电容单元模块的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沿宽度方向设有初始错位偏移,错位偏移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包括n个同心圆环电容单元,其中其中,a为平行板的长度,r为圆环电容单元圆环的宽度,aδ圆相邻两圆环电容电容之间的电极间距。所述电容单元模块采用梳齿状结构,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均包括m个条状电容单元,其中,a为平行板的长度,aδ条为相邻两条状电容单元之间的电极间距,a0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所述同心圆环电容单元的宽度r和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a0相等;条状电容单元电极间距aδ条和圆环电容单元电极间距aδ圆相等,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其中,d0为介质厚度,E为弹性介质的杨氏模量,G为弹性介质的抗剪模量。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和条状电容单元组的驱动电极通过一个引出线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的每个圆环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单独引线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的电容单元模块感应电极分别各自通过一个引出线引出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电容单元模块和控制单元之间分别设有中间变换器,变换器用于设置电压或频率对电容的传输系数。
下面结合附图4-13对本发明的推导和原理,对各部分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1电容公式及其输入输出特性
平行板的初始电容为:
C 0 = ϵ 0 . ϵ r · A 0 d 0 - - - ( 1 )
式中,ε0真空介质电常数为8.85PF/m,εr=2.5为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A0为上下极板初始正对面积。d0受σn的激励产生相对变形εn=δn/d0=σn/E,代入(1)式得到输入输出特性
C n = ϵ 0 · ϵ r A 0 d 0 ( 1 - ϵ n ) = ϵ 0 . ϵ r A 0 d 0 ( 1 F n A E ) - - - ( 2 )
1.2法向应力作用下的线性度和灵敏度
1.2.1法向线性度
(2)式中Fn在分母中,故Cn=f(Fn)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因转换量程中的最大值σnmax与介质弹性常数E相比,εn是个很小的量,即分母中εn<<1,将(2)式按级数展开并略去二次方以上的高阶无穷小,可简化为:
C n = C 0 ( 1 + ϵ ) = C 0 ( 1 + F n A · E ) - - - ( 3 )
可见在Cn与Fn的转换特性中的法向线性度的最大相对误差接近于零。
1.2.2灵敏度
按法向灵敏度的定义
而按(2)式则
S n 2 = dC n dF n = C 0 · 1 1 - 2 ϵ = C 0 · 1 1 - 2 F n A · E - - - ( 4 )
按(3)式可得线性灵敏度,
Sn1=C0/AE=ε0εr/d0E(5)
Sn2随Fn而变,Fn愈大,Sn2愈大,在整个转换特性上呈轻微非线性。
1.3切向位移和圆环电容器有效面积之间的关系
针对同心圆环电容对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R1为外圆半径,R2为内圆半径,r=圆环宽度=大外圆半径R1-内圆半径R2。给驱动电极一个切面上的力FX,导致上下对应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产生一个剪切错位,设dx为切面位移,错位面积为S和S,电极板的初始正对面积应为π(R1 2-R2 2)。图5为外同心圆环电容对外径圆分析图,移动前后两圆心距离为dx,移动前后两圆心和两圆的交点形成一个菱形,可以计算S的面积:
上式中,有dx<<R1,所以取
的泰勒级数展开,并略去高次项,
同理,可以知道,S=2R2dx,所以同心圆环电容的错误面积为S=2R1dx+2R2dx
1.4切向应力τ激励下的圆环电容单元组的电容变化
切向应力τ并不改变极板的几何尺寸参数A0,对介质厚度d0也不产生影响。然而τx和τy改变了平行板电容器的空间结构,正向面对的上下极板之间发生了错位偏移。极板在τ作用下的错位偏移dx。当τ为零时,圆环电容单元的上下电极是正对的,上下电极之间有效截面在图5中,在τx右向的作用下,上极板相对于下极板产生了向右的错位偏移dx,从而使上下极板之间在计算电容时的有效面积 A τ = πR 1 2 - πR 2 2 - 2 R 1 d x - 2 R 2 d x , 由此产生的电容为:
C τ x = ϵ 0 . ϵ r · ( πR 1 2 - πR 2 2 - 2 R 1 d x - 2 R 2 d x ) d 0 - - - ( 6 )
根据剪切胡克定律
τx=γx·G=G·δx/d0(7)
将(7)代入(6)可得
C τ x = C 0 - ϵ 0 · ϵ r · 2 ( R 1 + R 2 ) d x d 0 = C 0 - ϵ 0 · ϵ r · 2 ( R 1 + R 2 ) F x A τ G = C 0 - 2 ϵ 0 · ϵ r F x G π ( R 1 - R 2 ) - - - ( 8 )
(8)式即为切应力下的输入—输出特性,Cτ与τx呈线性关系,其灵敏度
S τ x = dC τ dF x = 2 ϵ 0 · ϵ r G π ( R 1 - R 2 ) - - - ( 10 )
由公式(10)可以看出切向灵敏度和R1-R2有关,即切向灵敏度和圆环的宽度成反比,宽度越小灵敏度越高。
2平板电容器的设计
2.1平板电容器的设计
参见图6中的电极平面布置和图7驱动电极的结构图,在一个10×10mm2的基板上的一种圆环式接触式平行板三维压力传感器,传感器包括控制单元、与控制单元分别连接的圆环电容单元组和条状电容单元组,圆环电容单元组用于测切向力和法向力的大小,条状电容单元组用于测量切向力的方向,条状电容单元组设置在基板圆环电容单元组外的四角。这样可以有效的使用平行板的面积,圆环电容单元组铺满整个平行板,在测量三维力时,都起作用,而条状电容单元组有效利用了圆环电容单元组铺设后,平行板四角的空间,用于测量三维力切向力的方向。圆环电容单元组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都是由n个同心圆环组成,n为偶数,则形成n/2圆环电容单元对。影线部分表示失蜡铸造工艺的外模截面,其几何形状和尺寸也应在机械成型时保持精准。
参照图8的平板电容的直角坐标系,坐标系统原点在圆环电容单元组的同心圆原点,x轴和y轴分别沿平板电容的对角线方向,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包括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Ⅰ和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Ⅲ,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Ⅰ和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Ⅲ分别位于x轴的正负半轴且沿y轴对称,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包括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Ⅱ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Ⅳ,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Ⅱ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Ⅳ分别位于y轴的正负半轴且沿x轴对称,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Ⅰ和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Ⅲ形成对τx做出响应的差动电容单元组合,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Ⅱ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Ⅳ形成对τy做出响应的差动电容单元组合。
圆环电容单元组包括n个同心圆环电容单元,其中其中,a为平行板的长度,r为圆环电容单元圆环的宽度,aδ圆相邻两圆环电容电容之间的电极间距。电容单元模块采用梳齿状结构,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均包括m个条状电容单元,其中,aδ条为相邻两条状电容单元之间设有电极间距,a0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同心圆环电容单元的宽度r和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a0相等;条状电容单元电极间距aδ条和圆环电容电极间距aδ圆相等,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其中,d0为介质厚度,E为弹性介质的杨氏模量,G为弹性介质的抗剪模量。
2.2激励信号和坐标系
将圆环电容单元置于图8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三维激励施加于电容极板的外表面,产生的接触式作用力具有Fx、Fy和Fz三个方向分量,Fx和Fy的作用方向沿X轴和Y轴,Fz的作用方向沿OZ轴即方向,法向和切向应力均为一种应力张量,从电极的引线间即可输出电容的响应;法向应力σn=Fn/A,其中为极板法向受力面,Fn=Fz为法向分量;两侧表面上产生成对的切向应力τ=F/A。
根据弹性力学中的虎克定律,σn和τx,τy都将使弹性体产生相应的变形。其中,
σ n = E · ϵ n = E · δ n / d 0 = F n A
式中,E为弹性介质的杨氏模量GN/m2,G为弹性介质的抗剪模量GN/m2,δn为弹性介质的法向位移(单位:μm),而δx和δy为圆环电容单元上下两极板的相对错位(单位:μm),其正负号由坐标轴指向决定。
2.3法向力和切向力大小的计算
选取第n个圆环电容单元和第n/2个圆环电容单元,通过建立圆环电容单元对组成方程组进行计算,如图9所示。设电极板受到法向和切向激励作用后,设第n个圆环电容单元的输出电容为C1,n/2个圆环电容单元输出电容为C2,切向的位移为dx,法向的电容极距为dn,S10为外环初始的正对面积,S20为内环初始的正对面积。
C 1 = ϵ ( S 10 - S 1 ) d n = ϵ ( πR 1 2 - πR 2 2 ) d n - ϵ ( 2 R 1 d x + 2 R 2 d x ) d n
C 2 = ϵ ( S 20 - S 2 ) d n = ϵ ( πr 1 2 - πr 2 2 ) d n - ϵ ( 2 r 1 d x + 2 r 2 d x ) d n
得到:
C 1 - C 2 * R 1 + R 2 r 1 + r 2 = ϵ π ( R 1 2 - R 2 2 ) d n - R 1 + R 2 r 1 + r 2 * ϵ π ( r 1 2 - r 2 2 ) d n
设上式中的 R 1 + R 2 r 1 + r 2 = K , d n = ϵ ( S 10 - KS 20 ) C 1 - KC 2
根据 d n = d 0 - Δ d = d 0 ( 1 - F n E · S 0 )
可知: F n = ( d n - d 0 ) E · S 0 d 0
将上述的将①*C2-②*C1得到:
d x = C 2 S 10 - C 1 S 20 2 C 2 ( R 1 + R 2 ) - 2 C 1 ( r 1 + r 2 ) ;
γ = τ G = F τ G · S 0 = d x d 0 = C 2 S 10 - C 1 S 20 d 0 2 C 2 ( R 1 + R 2 ) - d 0 2 C 1 ( r 1 + r 2 ) , 所以Fτ
F τ = ( C 2 S 10 - C 1 S 20 ) · G · S 0 d 0 2 C 2 ( R 1 + R 2 ) - d 0 2 C 1 ( r 1 + r 2 )
2.4切向力的方向判定
2.4.1条状电容单元组状结构和参数设计
为了实现τx和τy之间切向响应不相互产生影响,驱动电极长度两端预留差位δ0,因此b0驱=b0底+2·δ0,其中在b0驱两端长度预留理论上应保证 其计算值为 10 - 5 &times; 70 &times; 10 3 2.4 &times; 10 6 = 2.9 &times; 10 - 8 m = 10 - 2 u m < < 1 u m , 故在工艺上应保证b0驱-b0底≥0.01mm。为了实现τx和τy不对法向电容响应产生影响,每个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在平面布置设置一定的错位偏移,对通过差动消除相互之间的影响。
如图7所示,图中四个虚线方框为感应电极在下极板上的基准,取感应电极在下层PCB基板上的位置作为参照,则驱动电极在上层PCB基板上的布置应以PCB基板边缘线为基准。每个条状电容单元包括上极板的驱动电极和下极板的感应电极,设每根条状电容单元宽为a0,两条状电容单元之间的槽宽为aδ,则每根条状电容单元的节距为a0+aδ。这样在计算法向电容输出响应时已能保证τx和τy不对法向电容响应产生影响。而置他们与几何基准线差距均为δ0(0.1mm),以保证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Ⅰ和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Ⅲ只产生对τx的差动电容输出响应,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Ⅱ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Ⅳ则只产生对τy的差动电容响应,设置一个初始错位偏移δxo,其取值应保证其计算值与δ0类似,其初始错位偏移均设置δxo=δyo=0.01mm,以保证四个电容单元在τx和τy切向激励下能产生两组差动电容对。
图10中,一对电容CL和CR电极尺寸a0、b0、d0均相同,初始错位偏移δ0也相同,区别在于左边电容器CL上层δ0尖角的指向为+OX,而右边电容器CR上层δ0尖角指向-OX。当τx=0时, C L = C R = C &tau; 0 = C 0 - &epsiv; 0 &CenterDot; &epsiv; r &CenterDot; ( &delta; 0 ) &CenterDot; b 0 d 0 , 即图中阴影部分所对应的电容。在此基础上,如在-Fx激励下产生±δx的错位偏移,形成如图11所示电容增减效果,
C L = &epsiv; 0 &CenterDot; &epsiv; r &CenterDot; b 0 &CenterDot; ( a 0 - &delta; 0 &PlusMinus; &delta; x ) d 0 - - - ( 13 )
图11中,CL和CR差动电容对同一个τx将产生±δx和±△Cτ的响应, &PlusMinus; &delta; X = &PlusMinus; d 0 &tau; X G . δ0的大小应满足 &delta; 0 &GreaterEqual; + &delta; &tau; m a x = &tau; x max G &CenterDot; d 0 , 可取δ0=10μm,由此,式(11)可修改为
C &tau; x = C &tau; 0 &PlusMinus; &epsiv; 0 &CenterDot; &epsiv; r Ga 0 F x - - - ( 14 )
式中,为切应力为零时的初始电容,(14)式即为切应力输入输出特性,Cτx与Fx是线性关系,而其灵敏度
由式(14)可知a0愈小,切向应力响应的灵敏度越大,故本发明电容单元采用由多个条状电容组成的条状电容单元组。
2.4.2切向应力方向计算
C对C和C对C可以实现两对差动组合,如图12的单元电容对的信号差动示意图,经差动技术处理,差动输出的总响应
O &tau; x = 2 mK&epsiv; 0 &CenterDot; &epsiv; r a 0 G F x - - - ( 15 )
式中,无论是法向激励Fn或切向激励Fy均不对Oτ产生影响,即自动消除了σn和τy对τx的总输出的耦合或干扰。因为凡是在信号包含相减的运算中,等量和同符合的电容变化都自动消除。而Fy和Fx对σn的干扰可通过上层电极在b0方向增加几何长度2δ0消除。
同理, O &tau; y = 2 mK&epsiv; 0 &CenterDot; &epsiv; r a 0 G F y ;
根据Oτx和Oτy的值计算出切向力的方向。
2.4主要材料选择及其特性参数
平行板电容器的结构剖面图类似于三明治结构如图13所示。由图13可知,13为上PCB基板,14为下PCB基板,15为驱动电极,16为感应电极,5为弹性介质。极板距d0=0.1mm,上下基板内侧空间除铜箔电极外,均为用失蜡铸造法充填的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超弹绝缘介质。其机械和物理特性参数为杨氏模量E=6.2MPa,而其抗剪弹性模量为G=4.1MPa,介质极化时相对介电常数εγ=2.5。由于介质的E和G远小于铜的弹性模量E=103GPa,故电容器内部介质在应力状态下的变形远大于极板的变形。
2.5电极引线设计
无论是驱动电极或感应电极都需备有引出线,考虑各个驱动电极在信号电平上都是接地的,故驱动电极只需共用同一个引出线。圆环电容单元组和条状电容单元组的驱动电极通过一个引出线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的每个圆环单独引线与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单元根据每个圆环的输出值自由组合进行计算,之后进行求平均得出切向力的大小和法向力大小,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圆环电容单元组可以只选择两个最优圆环引出2根引线,通过这两个圆环求出dx和dn,从而得出切向力的大小和法向力大小;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分别各自通过一个引出线引出与控制单元连接,用于计算切向力的方向。所述控制单元和电容单元之间设有中间变换器,变换器用于设置电压或频率对电容的传输系数。整个电容组件共有至少7个管脚从平面封装的侧面引出,以便整个组件顶部与底部外表面能方便地与测量对象接触。
本发明在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支撑下,完成了一种新型三维力敏感电容组合的设计。在10×10mm2的受力面上,无论是法向或切向,都可向介质较均匀的传递应力。在空间力与传感器表面的接触中外力只有1个,对电容求和可得到法向Fn的信息,即整个电极板都对求Fn做出贡献,同时又可获得Fx和Fy的信息,从而完整描述一个三维力,按设计参数可以提高一次转换的法向灵敏度和切向灵敏度和最大线性误差。
本发明中提供的圆环式压力传感器,检测精度高,体积小仅为10*10mm2,厚度薄,所以占用可移动监测点的体积也是非常小的,有利于减小监测点的体积。电容传感器的处理器器连接到枕头的控制器上,将监测到的受力值发送到控制器,圆环式压力传感器监测待测点的实时受力值,并保存在控制器中。
控制器将采集到的压力信号及其受力大小和矢量方向与图像采集的脸部信号根据时间单位结合在一起,方便控制器进行数据分析,而且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圆环式压力传感器还能够计算出电容极板的偏移距离即极板的运动距离,可以记录下每个受力下的三维力的矢量关系图,从而结合使用者姿态,更准确的确定枕头增高部需要运动的距离。
控制器7对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采用脸部姿态估计得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脸部姿态估计的方法流程如图14所示,具体步骤为:步骤一、学习阶段:使用者平躺在床上,头部放在枕头上,随后随意翻转,做出仰卧、侧卧等睡眠时可能的姿态,每一个姿态保持一至两分钟,控制器7上设有暂停按钮12,使用者姿态保持时,按下暂停按钮12,摄像头采集同时的图像信息,控制器7记录下此时脸部和枕头的信息状态,不同姿态下,均保存下图像数据。
步骤二、控制器7中利用学习阶段获得数据进行多项式拟合处理,从图像中提取特征向量,形成脸部特征数据库。
步骤三、使用者使用枕头时,枕头受到压力,压力大小突变,摄像头采集枕头状态和脸部图像,对脸部数据进行特征提取,数据标准化处理,而后输入到脸部特征数据库中进行姿态匹配,估计出脸部姿态,确定颈部的位置,控制器7从而发出增高部6运动的指令,运动增高部6到颈部下。颈部位置的确定是由圆环式压力传感器相互之间的距离定位得来的,由于圆环式压力传感器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控制器7中设有定位单元,定位单元以圆环式压力传感器的位置为坐标,标记压力最大点,分析得出的颈部位置用圆环式压力传感器的位置坐标进行转化,从而控制器7方便的发出位置指令,命令增高部6运动到此处,增高部6在连接杆之间的相互配合移动到颈部下。
步骤四、评价阶段:枕头刚开始使用时可能会有数据库数据不足,脸部姿态估计有误差的情况,一旦增高部6最终停止位置不对,可以手动调整,并按下暂停按钮,进行图像采集,对脸部数据库进行充实,从而完善数据库。
实施例一:人们睡眠时的无意识翻动,侧卧会压到一只耳朵,造成醒来就会发现耳根酸痛,所以本发明中除了对枕头的改进追求适合颈部的高度之外,还对压到耳部酸痛的情况进行了解决。枕头表面设有多个耳部区域11,如图15所示,耳部区域11低于枕头的表面,形成一圈翼部环绕耳部区域11,耳部区域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耳部区域11的材质硬度大于翼部区域的材质硬度,这样就会形成中空的蘑菇云状,翼部的材质较软,侧卧、仰卧、趴着等姿态时都不会挤压耳部、面部,侧卧的时候耳朵可以放在耳部区域11中,由于枕头上设有多个耳部区域11,耳朵放在耳部区域11的概率很大;如果耳朵没有放在耳部区域11中,由于耳部区域11的面积不大,并且数量多,耳朵也是压在部分翼部上,耳朵与耳部区域11形成空隙,减轻了耳朵受到的压力。
实施例二:本发明中另外提供了一种防止压到耳部的方案,如图17所示,空腔5的范围扩大延伸到头部区域4中,在头部区域4的耳部下设置有空腔,在头部区域下安置吸杆,在增高部6的旁侧设置一个吸杆,吸杆顶端设置一个吸力部件,吸力部件固定在吸杆顶端,吸杆是空心结构连接充气泵,吸力部件位于耳部下端时,增高部6运动到睡眠者颈部下时,吸力部件贴合在耳部下端,充气泵抽气吸力部件与枕头结合部受到引力下陷形成耳部区域11。吸杆的长度可调,吸杆是伸缩结构,根据控制器7的指令控制吸杆长度,控制器7中通过分析学习阶段采集到的图像信息,得出耳部距离颈部的信息,从而发出吸杆长度指令。吸杆长度通常情况下不需要改变,吸杆的设置保证了耳部区域11的灵活性,方便了睡眠者的睡眠舒适性和随意性。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智能自动调节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枕头包括肩垫(1)、波浪外形的枕芯(2)和控制器(7),枕芯(2)包括颈部区域(3)和头部区域(4),肩垫(1)可拆卸连接在枕芯(2)的颈部区域(3)的端头,枕芯(2)的颈部区域(3)的高度高于头部区域(4)的高度,颈部区域(3)的内部设有空腔(5)和增高部(6),控制器(7)安装在枕头的一侧,增高部(6)安置在空腔(5)内连接控制器(7),枕头还包括采集睡眠者脸部姿态的摄像头和检测枕头上压力大小的圆环式压力传感器,摄像头安装在枕头上方,圆环式压力传感器安置在枕头内部连接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圆环式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控制摄像头工作,所述圆环式压力传感器包括控制单元、与控制单元分别连接的圆环电容单元组和条状电容单元组,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用于测切向力和法向力的大小,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组用于测量切向力的方向,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组设置在圆环电容单元组外基板的四角,控制单元连接枕头的控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自动调节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包括两对以上圆环电容单元对,所述圆环电容单元对包括两个圆环电容单元,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组包括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均包括两个以上相互形成差动的电容单元模块,所述电容单元模块是由两个以上的条状电容单元组成的梳齿状结构,每个圆环电容单元和条状电容单元均包括上极板的驱动电极和下极板的感应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自动调节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圆环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正对且形状相同,所述每个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宽度相同,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大于感应电极长度,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两端分别预留左差位δ和右差位δ,b0驱=b0感,其中b0驱为条状电容单元的驱动电极长度,b0感为条状电容单元的感应电极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自动调节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电容单元组包括n个同心圆环电容单元,其中其中,a为平行板的长度,r为圆环电容单元圆环的宽度,aδ圆相邻两圆环电容单元之间的电极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自动调节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X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和Y方向差动电容单元组均包括m个条状电容单元, 其中,a为平行板的长度,aδ条为相邻两条状电容单元之间的电极间距,a0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自动调节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同心圆环电容单元的宽度r和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a0相等;条状电容单元电极间距aδ条和圆环电容单元电极间距aδ圆相等,所述条状电容单元的宽度其中,d0为弹性介质厚度,E为弹性介质的杨氏模量,G为弹性介质的抗剪模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自动调节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枕头还包括第一连接杆(8)、第二连接杆(9)和第三连接杆(10),控制器(7)连接第一连接杆(8),第一连接杆(8)活动连接第二连接杆(9),第二连接杆(9)活动连接第三连接杆(10),第三连接杆(10)连接增高部(6),控制器(7)通过连接杆控制增高部(6)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自动调节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枕头表面设有多个耳部区域(11),耳部区域(11)设置在枕头表面,耳部区域(11)的表面高度低于枕头表面的高度,耳部区域(11)周围形成有一圈翼部,枕头的头部区域(4)内设有吸杆,吸杆顶端固定有吸力部件,吸力部件贴合在头部区域(4)内耳部的下方形成耳部区域(11)。
CN201510459455.4A 2015-07-28 2015-07-28 智能自动调节枕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579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59455.4A CN104957936B (zh) 2015-07-28 2015-07-28 智能自动调节枕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59455.4A CN104957936B (zh) 2015-07-28 2015-07-28 智能自动调节枕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7936A CN104957936A (zh) 2015-10-07
CN104957936B true CN104957936B (zh) 2016-07-27

Family

ID=54212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5945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57936B (zh) 2015-07-28 2015-07-28 智能自动调节枕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579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6361B (zh) * 2016-01-07 2017-08-11 上海大学 一种自适应智能调整保健睡枕
CN109330431B (zh) * 2018-12-04 2021-01-29 广州蒙娜丽莎卫浴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陶瓷浴缸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23026A (ja) * 2003-01-24 2004-08-12 Hitachi Hometec Ltd まくら
CN202198270U (zh) * 2011-07-14 2012-04-25 南通居梦莱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 带护肩垫的枕头
CN103006227A (zh) * 2011-09-23 2013-04-03 王金仁 一种对睡眠姿势的检测及以此调整枕头状态的方法
CN102783859B (zh) * 2012-06-27 2014-06-18 冯燮 智能化枕头
HK1197625A2 (zh) * 2014-10-06 2015-01-30 Ho David Sai Wah 種自動平衡頸椎的睡眠裝置
CN204495495U (zh) * 2015-03-24 2015-07-22 安徽工程大学 一种三维力电容式触觉传感器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7936A (zh) 2015-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72432B (zh) 使用数据分析和学习技术以改善个人睡眠条件的自适应性睡眠系统
CN109744785B (zh) 一种基于柔性压力传感器阵列的智能自适应床垫
CN107296430A (zh) 一种自适应智能调节的睡眠系统
EP4056113A1 (en)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spiratory monitoring
CN107041730A (zh) 一种非接触式睡眠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
EP0528809A1 (en) Clinical bed
CN104957935B (zh) 一种智能枕头及其使用方法
CN105054708B (zh) 基于三维压力检测的智能枕头及其使用方法
CN111281642B (zh) 基于自适应调节防打鼾防落枕的智能枕头及其使用方法
CN109620176A (zh) 一种智能睡眠监护方法及装置
CN204970607U (zh) 基于三维压力检测的智能枕头
CN204813097U (zh) 一种智能枕头
EP3806722B1 (en) Apparatus for sensing
Zhang et al. Monitoring cardio-respiratory and posture movements during sleep: What can be achieved by a single motion sensor
CN110974238B (zh) 用于止鼾床垫的人体睡眠位姿识别和顶推点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4957936B (zh) 智能自动调节枕头
CN110037703A (zh) 一种电子脊柱测量椅及其测量方法
CN106264820A (zh) 一种智能矫正支具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88720B (zh)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识别的预测睡姿的方法
CN113749467A (zh) 睡眠改善方法和智能床垫
CN112869710A (zh) 一种兼顾入睡和理疗功能的床
JP3353460B2 (ja) 監視装置
Diao et al. Unobtrusive smart mat system for sleep posture recognition
CN110740684B (zh) 床监测系统
CN210354022U (zh) 一种基于柔性压力传感器阵列的智能自适应床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41000 Anhui, Wuhu, Beijing City, Wuhu Road, Wuhu, advertising industry park hotel apartment building, 11 story 1102 rooms.

Patentee after: ANHUI KECHUANG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Co.,Ltd.

Address before: 241000, 11 floor, 1102 apartment building, Wuhu advertising industry park, Beijing Middle Road, Jiujiang District, Wuhu, Anhui

Patentee before: WUHU KECHUANG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14

Address after: Room 154, building 1, 1818-2, Wenyi West Road, Yuhang street,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Haichuang Huik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41000 Anhui, Wuhu, Beijing City, Wuhu Road, Wuhu, advertising industry park hotel apartment building, 11 story 1102 rooms.

Patentee before: ANHUI KECHUANG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15

Address after: 344100 Hongqiao street, Wenquan Town, Linchuan District, Fu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uzhou Jiangxing Furniture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54, building 1, 1818-2, Wenyi West Road, Yuhang street,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Haichuang Huika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