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发明最关键的构思在于:依次划分道路,获取路段序列;依据对应路段的行车数据获取海拔高度集合,对各路段的海拔高度集合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对应各个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依据路段序列获取道路的平均海拔高度序列。
本发明涉及的技术术语解释:
请参照图1以及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交通轨迹数据的道路海拔信息提取方法,包括:
S1:预设采集周期;
S2:依据所述采集周期获取浮动车的行车数据,所述行车数据包括浮动车编号、地理位置信息和海拔高度;
可以预设一采集周期T,如10s、15s或30s;
所述浮动车的行车数据的获取方式可以是:利用装载在浮动车上的车载定位系统依据预先设置的采集周期T定期采集浮动车的编号、地理位置信息、浮动车所处道路的海拔高度;并将所述行车数据通过移动蜂窝通信技术等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传送到数据中心,为数据中心后续针对浮动车的行车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基础。
S3:依次划分道路为多个的路段,获取依据划分顺序排列的路段序列;
具体包括:数据中心接收到行车数据后,依据行车数据中的地理位置信息与地图数据进行匹配,定位获取行车数据所处的道路;以道路的宽度或者是一预设的长度为单位对道路依次进行划分,得到多个路段;所述路段依据划分的顺序可以依次编号为路段1、路段2、路段3…..路段S;进而得到按照道路的划分顺序进行排序的路段序列。
S4:依据所述地理位置信息,定位行车数据所对应的路段;
依据行车数据中的地理位置信息,由每一条行车数据定位获取车辆在当前时间所处的道路路段;
S5:获取各路段对应的行车数据集合;
S6:生成路段与行车数据集合的关联表,存储所述关联表;
通过步骤S4-S6,实现对采集到的所有行车数据按照所处路段的不同进行分类整理,得到各路段所对应的行车数据集合;同时建立路段与各自对应的行车数据集合的关联性,生成关联表,将关联表存储在数据中心的数据库中;
S7:依据所述关联表获取一路段,以及对应所述路段的行车数据集合;
可以从数据中心的数据库中获取一路段,以及对应该路段的行车数据集合;从所述行车数据集合中提取该路段的行车数据,组成对应该路段的行车数据集合;将对应路段的行车数据集合按照提取顺序进行排列,得到对应路段的行车数据序列,实现行车数据集合的有序整理,保证后续针对所述行车数据集合的处理过程中能够遍历所有的行车数据,避免出现遗漏,提高数据整理的简易性。
S8:提取所述行车数据集合中的海拔高度,生成对应路段的海拔高度集合;
具体地,经过上述步骤S7后,获取到了各路段对应的行车数据序列;可以针对一路段,依次提取与该路段对应的行车数据序列中的行车数据,并从所述行车数据中提取海拔高度,直至所述行车数据序列的最后一条行车数据,构成该路段的海拔高度集合,同时清空该路段对应的行车数据序列;对每个路段对应的行车数据序列都作相应的处理,最终得到各路段对应的海拔高度集合。
S9:将所述各路段的海拔高度集合中的海拔高度作为高度值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在数据量足够多的情况下这些海拔高度值样本服从正态分布,进而得到对应所述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用这一平均海拔高度作为该路段更为精确的海拔高度值;
具体可以是:获取一路段,以及对应该路段的海拔高度集合;以海拔高度集合中的海拔高度作为高度值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在所述海拔高度集合中的海拔高度数据足够多的情况下,将得到海拔高度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进而得出对应该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经过上述统计分析计算,最终将得到每个路段对应的平均海拔高度,所述平均海拔高度相比第一海拔高度,具备更高的精确度,几乎对应各路段的真实海拔高度值。优选地,各个路段对应的平均海拔高度将构成对应被划分道路的平均海拔高度集合,并存储在数据库中。
S10:依据所述路段序列获取包含各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的平均海拔高度序列。
具体可以是,首先生成一个不含任何数据的平均海拔高度序列;依据已经对应路段编号排序的所述路段序列,从步骤S9中的平均海拔高度集合中提取对应路段编号的平均海拔高度,依次填入所述平均海拔高度序列中,最终得到对应路段编号的平均海拔高度序列。
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
S11:依据对应各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序列进行拟合处理,得到完整道路的海拔高度信息;
依据道路的经纬度信息,以及上述过程所得出的道路的海拔高度信息,进而生成道路的三维信息。
经过上述步骤,以动态方式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最终得到依据道路中路段的划分顺序进行有序排列的平均海拔高度序列,最终经拟合得到一条道路的海拔高度信息;且所述平均海拔高度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能够为交通行政部门或者路径导航系统提供路况分析的数据基础;进而为行车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行车指导依据,有助于行车安全及行车效率;同时,行车人员也能够依据道路的海拔高低适当调节车速,以此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
进一步地,经过步骤S11的处理,将获取完整道路的包括经纬度信息和海拔高度信息的三维信息,优选的,还可以自动生成对应地图的三维道路地图,全面展示道路所处方位、海拔高度情况等信息;进一步完善道路的路况信息,提供更加直观、准确的路况信息。
请参照图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为:
提供一种基于交通轨迹数据的道路海拔信息提取方法,具体包括:
装载有车载定位系统的浮动车依据预设的采样周期T,采样得到由浮动车编号i、地理位置信息l、时间点t和海拔高度h构成的行车数据集合xi:xi=<l,v,t>;将所述行车数据集合发送至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接收所述行车数据集合,并依据所述行车数据集合中的地理位置信息与地图数据进行匹配,定位所述行车数据集合对应的道路;具体可以是:数据中心提取所述行车数据集合中的一条行车数据,依据该行车数据中的地理位置信息与GIS系统的地图数据进行匹配,得到该行车数据对应地图中的哪一个位置坐标;数据中心依次提取并处理所述行车数据集合的每一条行车数据,最终确认所述行车数据集合对应地图的哪一条道路,记录道路的起始位置。
数据中心以长度ω为单位对道路依次进行划分,得到多个的路段rs,s为路段的编号;所述长度ω优选为道路的宽度;
依据道路的划分顺序生成路段序列R′,路段序列可以表示为R′=<r1,r2,...,rs>,其中
数据中心获取行车数据集合xi,依据行车数据集合中每条行车数据所记录的地理位置信息,定位每条行车数据所对应的路段;
数据中心依据所述定位的结果对行车数据集合xi进行归类处理,将同一路段的行车数据归整在一起,获取各路段各自对应的行车数据集合Ps:Ps={x1,x2,...,xi};其中s路段编号;
生成路段rs与行车数据集合Ps的关联表,存储所述关联表至数据库中。
依据上述关联表,获取一路段rs对应的行车数据集合Ps;
依次提取行车数据集合Ps中的行车数据xi,首次提取时s=1;
优选的,将提取的行车数据xi构成临时行车数据集合W:W={x1,x2,...,xi};
从临时行车数据集合W中依次提取行车数据xi,首次提取时i=1;
获取所述行车数据xi中的海拔高度hi,生成对应所述路段的海拔高度集合Hs:Hs={h1,h2,...,hi};执行i++;
判断行车数据xi是否为临时行车数据集合W中的最后一条行车数据;
若否,则返回继续获提取下一条行车数据xi+1;若是,则清空临时行车数据集合W,继续进行下一步骤;
提取所述海拔高度集合Hs中的海拔高度hi作为高度值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因为所述海拔高度集合Hs中的海拔高度hi数据量足够多,因此,海拔高度随机变量将服从正态分布,得到海拔高度随机变量服从的正态分布曲线f(h,μ,σ):
其中μ为该正态分布的期望值,σ2为方差;
依据所述正态分布曲线f(h,μ,σ),求取μ的值,得到对应所述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
数据中心生成不包含数据的平均海拔高度序列Q;
依据所述路段序列R′中各路段的排序,依次将对应的所述平均海拔高度加入到所述平均海拔高度序列Q中,得到对应各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序列Q:Q=<h′1,h′2,...,h′S>,其中,h′S为路段编号为s的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
判断是否对应所述路段序列R′中的最后一个路段,在所述平均海拔高度序列Q中具有对应的平均海拔高度,若否,则返回继续对应的平均海拔高度加入到所述平均海拔高度序列Q中;若是,则继续下一步骤;
数据中心从平均海拔高度序列Q中提取平均海拔高度,将连续的路段通过拟合得到一条完整路段的海拔高度信息,最终自动识别出一条道路的海拔高度。
最后,结合行车数据集合Ps得到对应路段的经纬度信息,则还可以将其与上述过程中得到的海拔高度结合,最终可得到道路的三维信息,亦即道路位置的经度、纬度以及其所处位置的海拔高度。
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为:
利用装载在浮动车上的车载定位系统以周期T=15s定期采集浮动车的编号、地理位置信息以及所经道路的海拔高度,并将行车数据通过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传送到数据中心,以作进一步分析处理;
设所研究的某条道路长为1000m,将其依次划等分为150段,将各路段编号,构成该道路的路段序列R′=<r1,r2,...,r150>,数据中心从车载终端中获取到行车数据,构成行车数据集合xi:xi=<l,v,t>,依据行车数据中的地理位置信息定位出浮动车在该时刻所处的对应路段,数据中心依据对每条行车数据的定位结果对行车数据集合xi中的行车数据进行归类处理,将同一路段的行车数据归为一类,进而获取各路段各自对应的行车数据集合Ps={x1,x2,...,xi},其中s路段编号;生成路段rs与行车数据集合Ps的关联表,存储所述关联表至数据库中;
依据上述关联表,获取一路段rs对应的行车数据集合Ps,提取Ps中所有行车xi数据所包含的海拔高度hi,最终生成对应所述路段的海拔高度集合Hs:Hs={h1,h2,...,hi},提取所述海拔高度集合Hs中的海拔高度hi作为高度值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因为所述海拔高度集合Hs中的海拔高度hi数据量足够多,因此,海拔高度随机变量将服从正态分布,得到海拔高度随机变量服从的正态分布曲线f(h,μ,σ):
其中μ为该正态分布的期望值,σ2为方差;
依据所述正态分布曲线f(h,μ,σ),求取μ的值,得到对应所述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
依据所述路段序列R′中各路段的排序,依次将对应的所述平均海拔高度加入到所述平均海拔高度序列Q中,判断是否求得最后一段道路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最后得到对应各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序列Q=<h′1,h′2,...,h′150>,其中,r′S为路段编号为s的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
数据中心从平均海拔高度序列Q中依次提取属于该条道路的每条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将连续的路段通过拟合得到一条完整路段的海拔高度信息,从而自动识别出该条道路的海拔高度。
请参照图3和图4,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为:
提供一种基于交通轨迹数据的道路海拔信息提取系统,包括:
预设模块1,用于预设采集周期;
第一获取模块2,用于依据所述采集周期获取浮动车的行车数据,所述行车数据包括浮动车编号、时间点、地理位置信息和海拔高度;
划分模块3,用于依次划分道路为多个的路段,获取依据划分顺序排列的路段序列;
定位模块4,用于依据所述地理位置信息,定位行车数据所对应的路段;
第二获取模块5,用于获取各路段对应的行车数据集合;
第一生成模块6,用于生成路段与行车数据集合的关联表;
存储模块7,用于存储所述关联表;
第二生成模块8,提取所述行车数据集合中的海拔高度,生成对应路段的海拔高度集合;
第一处理模块9,用于将所述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中的海拔高度作为高度值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对应所述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
第三获取模块10,用于依据所述路段序列获取包含各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的平均海拔高度序列。
进一步的,还包括:
第三处理模块11,用于依据对应各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序列进行拟合处理,得到完整道路的海拔高度信息;
第三生成模块12,用于依据道路的经纬度信息,以及道路的海拔高度信息,生成道路的三维信息。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基于交通轨迹数据的道路海拔信息提取系统,依据预设模块1和第一获取模块2获取行车数据;通过划分模块3、定位模块4、第二获取模块5、第一生成模块6和存储模块7对行车数据依据道路中的路段进行归类整理,得到路段对应行车数据集合的关联表;通过第二生成模块8、第一处理模块9和第三获取模块10针对各路段的海拔高度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到对应各路段的平均海拔高度;实现动态获取对应道路每一路段的较为准确的海拔高度值,为交通道路规划、行车路径规划、道路行车节能以及交通安全管理等提供重要的道路数据支持。
显然,由上述可知,背景技术所述的一种使用车辆位置传感器数据生成道路地图的方法及系统,在用户提取高程信息之后,并没有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综合考虑,只是简单记录,而基于GPS的高程误差大,这种方式获取到的道路高程信息具有明显的技术缺陷,精确度不高;而本发明则是通过采集每个路段的大量轨迹定位信息,进而求取大量用户GPS定位信息之间的统计特性,以确定优化定位值,重点在于,本发明最终获取到的道路海拔信息的精确度更高,对三维信息进行精度优化。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交通轨迹数据的道路海拔信息提取方法及系统,区别于现有技术难以获取道路较为准确的海拔高度,无法为行车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路况信息的不足;本发明依据浮动车的行车数据,经过动态的分析处理过程,获取道路每一路段较为准确的海拔高度值,能够为交通行政部门或者路径导航系统提供路况分析的数据基础;进而为行车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行车指导依据,有助于行车安全;同时,行车人员也能够依据道路的海拔高低适当调节车速,以降低油耗以及维持良好的车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