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32935B - 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及烟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及烟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32935B
CN104832935B CN201510233791.7A CN201510233791A CN104832935B CN 104832935 B CN104832935 B CN 104832935B CN 201510233791 A CN201510233791 A CN 201510233791A CN 104832935 B CN104832935 B CN 1048329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e
flue gas
heat recovery
chimney
wast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3379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32935A (zh
Inventor
范旭
杨劲
潘灏
马雪松
郑赟
刘建强
张超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23379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329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832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29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329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29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0Technologies for a more efficient combustion or heat usage

Landscapes

  • Chimneys And Flues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及烟气系统,该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包括依次通过烟道连接的单列引风机、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脱硫吸收塔、湿式电除尘器、烟囱,且上述各设备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脱硫吸收塔和烟囱均竖直设置,湿式电除尘器横向设置于脱硫吸收塔和烟囱间,单列引风机横向设置于脱硫吸收塔和烟囱间,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竖直设置于单列引风机和烟囱间。将除尘器后的各设备呈“一”字形的空间联合布置,使各设备之间布置更紧凑,减小了占地面积、减小了连接烟道的长度即节省了烟道材料,合理布置了除尘器后各设备,有效利用了除尘器后的立体空间。

Description

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及烟气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力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及烟气系统。
背景技术
燃煤火力发电厂项目中,除尘器出口到烟囱中心线的距离是重要的占地指标之一,烟气系统大部分设备都布置在锅炉后,前烟道和除尘器布置相对比较固定,而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的占地尺寸和烟道造价对发电厂的初投资占比较大,烟道的阻力也直接影响着发电厂的运行经济性。
国内外对除尘器后设备的主要布置格局基本都是采用各设备顺列布置,即在除尘器后顺列布置引风机,引风机后布置脱硫吸收塔、湿式电除尘器和烟囱。另外,随着环保要求日益提高,除尘器会选择除尘效率更高的电袋或布袋除尘器,为防止低温腐蚀,还通常会在引风机出口加装布置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引风机通常是布置在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可横向或竖向布置,但这种布置方式不仅占地大,而且增加烟道阻力和烟道材料消耗量。另外,引风机布置在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引风机出口只是面向脱硫吸收塔入口,与脱硫吸收塔中心线是错开布置的,湿式电除尘器和引风机布置位置较远。
传统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方案,很难充分利用到各处空间,使得除尘器后设备的布置占地大、烟道长、阻力大,因为不管引风机是横向还是竖向布置,都没有利用到脱硫吸收塔和烟囱之间的横向空间,并且加装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也均会拉开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的纵向距离。而且脱硫吸收塔出口的标高通常较高,布置在脱硫吸收塔后的湿式电除尘器下部有较大的空间没有加以利用。引风机布置在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拉大了除尘器出口至烟囱中心线的纵向距离,增加了占地和烟道的材料消耗。另外,如果是采用矩形烟道布置,烟道的阻力和材料耗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使得厂用电耗增大。而且,脱硫吸收塔入口前的烟道有水平90°直角弯头,流场分布不均,影响进入脱硫吸收塔内烟气均匀性。
发明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传统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不合理,很难充分利用到各处空间,使得除尘器后设备的布置占地大、烟道长、阻力大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及烟气系统。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包括依次通过烟道连接的单列引风机、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脱硫吸收塔、湿式电除尘器、烟囱,且所述单列引风机、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脱硫吸收塔、湿式电除尘器、烟囱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均竖直设置,所述湿式电除尘器横向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之间,所述单列引风机也横向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之间,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竖直设置于所述单列引风机和所述烟囱之间,且所述单列引风机和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均位于所述湿式电除尘器正下方。
将除尘器后的单列引风机、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脱硫吸收塔、湿式电除尘器、烟囱等设备呈“一”字形的空间联合布置,使各设备之间布置更紧凑,减小了占地面积、减小了连接烟道的长度即节省了烟道材料,合理布置了除尘器后各设备,有效利用了除尘器后的立体空间。湿式电除尘器横向设置于脱硫吸收塔和烟囱之间,有效利用了脱硫吸收塔和烟囱之间的横向上空的空间,而且脱硫吸收塔比较高,将湿式电除尘器设置于脱硫吸收塔上方,能够方便地利用简短的烟道连接脱硫吸收塔的出口和湿式电除尘器的入口。将单列引风机和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设置于脱硫吸收塔和烟囱之间且位于湿式电除尘器正下方,这样合理利用了湿式电除尘器下方的空余空间,充分利用了脱硫吸收塔和烟囱之间的横向和竖直空间,使各设备之间设置紧凑,进一步减少占地面积,减小了连接烟道的长度。另外,将单列引风机出口横向背对脱硫吸收塔入口,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布置在单列引风机出口,然后连接脱硫吸收塔入口,充分考虑了单列引风机和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具体情况,单列引风机体积相对较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较高大,而靠近脱硫吸收塔侧的空间相对较小,靠近烟囱侧的空间相对较大,故将单列引风机靠近脱硫吸收塔设置,还可使除尘器与脱硫吸收塔靠近(因为单列引风机是与除尘器连接的),可减少二者之间的布置距离;并将烟气余热回收装置靠近烟囱设置,能合理利用烟囱侧的空间位置,并且使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设置,使单列引风机与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连接烟道更平缓(不会出现较大较多的弯头),也使连接烟道设置较短,同理也不会使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与脱硫吸收塔之间的连接烟道过于急促,使烟气流场更均匀减小了烟气阻力。另外,各设备之间布置合理,也不影响设备的检修维护,也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而且,各设备及烟道可共用支撑框架,降低土建成本。
下面对其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所述烟道包括连通除尘器和所述单列引风机的第一烟道,连通所述单列引风机和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第二烟道,连通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和所述脱硫吸收塔的第三烟道,连通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湿式电除尘器的第四烟道,连通所述湿式电除尘器和烟囱的第五烟道;所述第二烟道、第三烟道、第四烟道、第五烟道的中心线也均位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上,且所述第一烟道、第二烟道、第三烟道均设置于所述第四烟道下方,所述第三烟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烟道上方,所述第一烟道位于所述第二烟道外侧。将连通各设备的第二烟道、第三烟道、第四烟道、第五烟道也呈“一”字形空间联合布置,并将第一烟道、第二烟道、第三烟道均设置于第四烟道和第五烟道下方,充分利用原单列引风机、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脱硫吸收塔、湿式电除尘器、烟囱之间的横向和竖直立体空间,使各烟道与设备之间布置更加紧凑,进一步减小占地面积并减小烟道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烟道包括分别与除尘器四个出口对应的第一分支烟道,所述第一分支烟道均设置于所述单列引风机外侧;还包括与四个所述第一分支烟道逐渐汇合连通的第一主烟道,且四个所述第一分支烟道对称布置于所述第一主烟道两侧;且所述第一分支烟道和所述第一主烟道均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将第一烟道设置为四合一汇流管的形式,并在烟道上设置圆形空间缓转弯头进行过渡,方便将除尘器四个出口的烟气顺畅引入单列引风机内,并将第一分支烟道对称布置,使烟气在汇合处流场均匀,大大减小烟气流动阻力并降低能源消耗,使风机运行更加经济、安全、稳定。而且将第一烟道靠近除尘器设置,拉近了除尘器和单列引风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除尘器出口和烟囱中心线的距离,大幅减少了烟道的材料量,且降低烟气系统压损,使设备更高效地运行,减少厂用电耗,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烟道包括设置为直管并与所述单列引风机连通的第二主烟道;以及与所述第二主烟道逐渐分流连通的三根第二分支烟道,每根所述第二分支烟道均与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连通,且每根所述第二分支烟道均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所述第二分支烟道和所述第二主烟道均位于所述湿式电除尘器正下方。将第二烟道设置为一分为三的分流管形式,并在烟道上设置圆形空间缓转弯头进行过渡,方便将单列引风机出口的烟气顺畅均匀地引入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内,使烟气在分流处流场均匀稳定,大大减小烟气流动阻力并降低能源消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烟道包括与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连通的第三主烟道,且所述第三主烟道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还包括与所述第三主烟道逐渐分流连通的两根并列设置的第三分支烟道,每根所述第三分支烟道均设置为直管并与所述脱硫吸收塔连通;所述第三分支烟道和所述第三主烟道均位于所述湿式电除尘器正下方。单列引风机出口横向同轴线背对脱硫吸收塔布置,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布置在单列引风机出口然后烟道正对脱硫吸收塔入口连接,烟气分布均匀,提高脱硫效率。而且,将第三烟道设置为一分为二的分流管形式,并在烟道上设置圆形空间缓转弯头进行过渡,方便将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出口的烟气顺畅均匀地引入脱硫吸收塔内,使烟气在分流处流场均匀稳定,大大减小烟气流动阻力并降低能源消耗。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烟道包括两根并列设置的第四分支烟道,两根所述第四分支烟道均连通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湿式电除尘器,且每根所述第四分支烟道均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将第四烟道设置为两根分支烟道,并在分支烟道上设置圆形空间缓转弯头进行过渡,方便将脱硫吸收塔出口的烟气顺畅均匀地引入湿式电除尘器内,使烟气在分流处流场均匀稳定,大大减小烟气流动阻力并降低能源消耗。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烟道包括两根并列设置并与所述湿式电除尘器连通的第五分支烟道,以及与两根所述第五分支烟道逐渐汇合连通的第五主烟道,所述第五主烟道一部分伸入到所述烟囱内部,且所述第五主烟道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将第五烟道设置为二合一的汇流管形式,并在烟道上设置圆形空间缓转弯头进行过渡,方便将湿式电除尘器出口的烟气均匀地顺畅引入烟囱内,使烟气在分流处流场均匀,大大减小烟气流动阻力并降低能源消耗。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烟气系统,包括与锅炉连通的前烟道结构,与所述前烟道结构连通的除尘器,所述除尘器与上述所述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的设备布置结构连接,且所述除尘器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的前侧。
通过将上述的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与除尘器、前烟道等设备结构连通起来,形成一个结构紧凑的火力发电厂烟气系统,除尘器紧挨第一烟道、脱硫吸收塔、单列引风机、烟囱等布置,减小占地面积和烟道长度,节省烟道材料,提高了电厂运行经济性。
本发明具有如下突出的优点:
1、脱硫吸收塔、单列引风机、湿式电除尘器、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烟囱布置成“一”字形,充分利用横向和竖直空间,缩短了除尘器出口至烟囱中心线的距离,减少了占地和节省了烟道材料;
2、单列引风机和湿式电除尘器布置在脱硫吸收塔和烟囱之间,湿式电除尘器布置在单列引风机的上方,充分利用脱硫吸收塔和烟囱之间的横向和竖直空间;
3、单列引风机入口可0-180°角度进风,出口背对脱硫吸收塔,单列引风机出口设置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然后正对脱硫吸收塔连接,使得吸收塔入口烟气流场均匀,提高脱硫效率;
4、烟道采用圆形空间缓转弯头、四合一、三合一(或一分三)、二合一(或一分二)汇流管技术,优化了烟气流场,减少烟道阻力,减少厂用电耗,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
5、除尘器后各设备和烟道的联合布置充分利用了垂直和横向空间,将除尘器出口和烟囱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缩短至25米以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烟道,110-第一分支烟道,120-第一主烟道,200-单列引风机,300-第二烟道,310-第二主烟道,320-第二分支烟道,400-烟气余热回收装置,500-第三烟道,510-第三主烟道,520-第三分支烟道,600-脱硫吸收塔,700-第四烟道(第四分支烟道),800-湿式电除尘器,900-第五烟道,910-第五分支烟道,920-第五主烟道,1000-烟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火力发电厂的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即设置在除尘器后面的各种设备的布置结构),包括依次通过圆筒形烟道连接的单列引风机200、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脱硫吸收塔600、湿式电除尘器800、烟囱1000,且所述单列引风机200、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脱硫吸收塔600、湿式电除尘器800、烟囱1000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即,上述设置于立体空间中的各设备在一个平面上的投影都位于一条直线上。将除尘器后的单列引风机200、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脱硫吸收塔600、湿式电除尘器800、烟囱1000等设备呈“一”字形的空间联合布置,使各设备之间布置更紧凑,减小了占地面积、减小了连接烟道的长度即节省了烟道材料,合理布置了除尘器后各设备,有效利用了除尘器后的立体空间。而且,各设备及烟道可共用支撑框架,降低土建成本。另外,各设备之间布置合理,也不影响设备的检修维护,也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上述的引风机可为单列引风机,也可为其他类型的引风机(如双列引风机)。而且,上述的除尘器为四出口除尘器。
上述的脱硫吸收塔600和烟囱1000均竖直设置,而上述的湿式电除尘器800横向设置(利用支撑框架支撑)于脱硫吸收塔600和烟囱1000之间。将湿式电除尘器800横向设置于脱硫吸收塔600和烟囱1000之间,有效利用了脱硫吸收塔600和烟囱1000之间的横向上空的空间,而且脱硫吸收塔600比较高,将湿式电除尘器800设置于脱硫吸收塔600上方,能够方便地利用简短的烟道连接脱硫吸收塔600的出口和湿式电除尘器800的入口。
而且,单列引风机200也横向设置于脱硫吸收塔600和烟囱1000之间,并在单列引风机200两侧各留出不小于5m宽的检修场地。另外,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竖直设置(利用支撑框架支撑)于单列引风机200和烟囱1000之间,且单列引风机200和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均位于湿式电除尘器800正下方。将单列引风机200和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设置于脱硫吸收塔600和烟囱1000之间且位于湿式电除尘器800正下方,这样合理利用了湿式电除尘器800下方的空余空间,充分利用了脱硫吸收塔600和烟囱1000之间的横向和竖直空间,使各设备之间设置紧凑,进一步减少占地面积,减小了连接烟道的长度。进一步地,将单列引风机200出口横向背对脱硫吸收塔600入口,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布置在单列引风机200出口,然后连接脱硫吸收塔600入口,充分考虑了单列引风机200和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的具体情况,单列引风机200体积相对较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较高大,而靠近脱硫吸收塔600侧的空间相对较小,靠近烟囱1000侧的空间相对较大,故将单列引风机200靠近脱硫吸收塔600设置,还可使除尘器与脱硫吸收塔600靠近(因为单列引风机200是与除尘器连接的),可减少二者之间的布置距离;并将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靠近烟囱1000设置,能合理利用烟囱1000侧的空间位置,并且使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设置,使单列引风机200与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的连接烟道更平缓(不会出现较大较多的弯头),也使连接烟道设置较短,同理也不会使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与脱硫吸收塔600之间的连接烟道过于急促,使烟气流场更均匀减小了烟气流动阻力。
另外,如图2至图3所示,上述的烟道包括连通除尘器和单列引风机200的第一烟道100,连通单列引风机200和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的第二烟道300,连通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和脱硫吸收塔600的第三烟道500,连通脱硫吸收塔600和湿式电除尘器800的第四烟道700,连通湿式电除尘器800和烟囱1000的第五烟道900。上述的第二烟道300、第三烟道500、第四烟道700、第五烟道900的中心线也均位于上述脱硫吸收塔600和烟囱1000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上,且第一烟道100、第二烟道300、第三烟道500均设置于第四烟道700下方,第三烟道500设置于第二烟道300上方,第一烟道100位于第二烟道300外侧。将连通各设备的第二烟道300、第三烟道500、第四烟道700、第五烟道900也呈“一”字形空间联合布置,并将第一烟道100、第二烟道300、第三烟道500均设置于第四烟道700和第五烟道900下方,充分利用原单列引风机200、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脱硫吸收塔600、湿式电除尘器800、烟囱1000之间的横向和竖直立体空间,使各烟道与设备之间布置更加紧凑,进一步减小占地面积并减小烟道长度。另外,上述的烟道均可通过支撑框架支撑起来,而且烟道的支撑框架还可以上述的设备的支撑框架共用,使烟道、支撑框架与各设备紧密设置在一起。
进一步地,上述的第一烟道100包括分别与除尘器四个出口对应的第一分支烟道110,该第一分支烟道110均设置于单列引风机200外侧,便于与除尘器连接。第一烟道100还包括与四个第一分支烟道110逐渐汇合连通的第一主烟道120,且四个第一分支烟道110对称布置于第一主烟道120两侧。且第一分支烟道110和第一主烟道120均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将第一烟道100设置为四合一汇流管的形式,并在烟道上设置圆形空间缓转弯头进行过渡,并将四个第一分支烟道110在第一主烟道120两边对称布置,方便将除尘器四个出口的烟气顺畅引入单列引风机内,使烟气在汇合处流场均匀,大大减小烟气流动阻力,且降低烟气系统压损而降低能源消耗,能够避免烟道振动,使风机运行更加安全、稳定、噪音小。而且,将第一烟道100靠近除尘器设置,拉近了除尘器和单列引风机200之间的距离,缩短了除尘器出口和烟囱中心线的距离,减小了第一烟道100占用空间,大幅减少了烟道的材料量,使设备更高效地运行,减少厂用电耗,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具体地,还可将每个第一分支烟道110设置有两个弯曲角度不大于90°(弯曲角度可设置为30°或45°或60°)的圆形空间弯头,可平缓顺畅地与第一主烟道120连通,而第一主烟道120也设置有一个弯曲角度不大于90°(弯曲角度可设置为30°或45°或60°或90°)的圆形空间弯头,还可将每根第一分支烟道110与第一主烟道120连接处均设置为变径结构,通过合理设计第一烟道100的弯曲角度、弯曲半径及总管长度,一方面可顺畅地将位于不同高度的单列引风机200和除尘器出口连通,另一方面可使烟气流动顺畅均匀的同时能尽量减小烟道长度。而且,也通过合理设计第一烟道100的弯曲角度、弯曲半径、总管长度及位置,使第一烟道100与单列引风机200和除尘器连通更顺畅,而使第一烟道100内部的第一分支烟道110与第一主烟道120连接处过渡更加顺畅有序,进一步减少第一烟道100内紊流发生,使第一烟道100内的烟气流场更均匀,能进一步减小第一烟道100内烟气流动阻力减小损耗。
另外,上述的第二烟道300包括设置为直管并与单列引风机200连通的第二主烟道310,以及与第二主烟道310逐渐分流连通的三根均匀设置的第二分支烟道320,每根第二分支烟道320均与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连通,且每根第二分支烟道320均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第二分支烟道320和第二主烟道310均位于湿式电除尘器800正下方,充分利用湿式电除尘器800下方的立体空间,减小第二烟道300的占用空间。将第二烟道300设置为一分为三的分流管形式,并在烟道上设置圆形空间缓转弯头进行过渡,方便将单列引风机200出口的烟气顺畅引入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内,使烟气在分流处流场均匀,也能大大减小烟气流动阻力。更具体地,每根第二分支烟道320可设置有一个弯曲角度不大于90°的圆形空间弯头(弯曲角度可设置30°或45°或60°或90°),还可将每根第二分支烟道320与第二主烟道310连接处均设置为变径结构,从而使第二烟道300的弯曲角度、弯曲半径及总管长度设计合理,使第二分支烟道320可平缓顺畅地连通第二主烟道310和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从而可顺畅地连通位于不同高度的单列引风机200和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也可使烟气流动顺畅的同时能尽量减小烟道长度。
另外,上述的第三烟道500包括与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连通的第三主烟道510,且第三主烟道500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该第三烟道500还包括与第三主烟道510逐渐分流连通的两根并列设置的第三分支烟道520,每根第三分支烟道520均设置为直管并与脱硫吸收塔600连通。第三分支烟道520和第三主烟道510均位于湿式电除尘器800正下方,也能充分利用湿式电除尘器800下方的立体空间,减小第三烟道500的占用空间。单列引风机200出口横向同轴线背对脱硫吸收塔600布置,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布置在单列引风机200出口然后第三烟道500正对脱硫吸收塔600入口连接,烟气分布均匀,可提高脱硫效率,也方便在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和脱硫吸收塔600附近留出足够的维修空间。而且,将第三烟道500设置为一分为二的分流管形式,并在烟道上设置圆形空间缓转弯头进行过渡,方便将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出口的烟气顺畅引入脱硫吸收塔600内,使烟气在分流处流场均匀,也能大大减小烟气流动阻力并降低能源消耗。进一步地,该第三主烟道510可设置一个弯曲角度大于90°(弯曲角度可设置为120°或135°或150°或180°)的圆形空间弯头,还可将每根第三分支烟道520与第三主烟道510连接处均设置为变径结构,从而使第三烟道500的弯曲角度、弯曲半径及总管长度设计合理,使第三主烟道510可平缓顺畅地连通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和第三分支烟道520,从而可顺畅地连通位于不同高度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400和脱硫吸收塔600,也可使烟气流动顺畅的同时能尽量减小烟道长度。
另外,上述的第四烟道700包括两根并列设置的第四分支烟道,两根第四分支烟道均连通脱硫吸收塔600和湿式电除尘器800,且每根第四分支烟道均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该第四分支烟道700也仅设置有一个弯曲角度不大于90°的圆形空间弯头(弯曲角度可设置45°或60°或90°),一方面可平缓顺畅地连通位于不同高度的脱硫吸收塔600和湿式电除尘器800,另一方面也使烟气流动顺畅的同时能尽量减小烟道长度。将第四烟道700设置为两根分支烟道,并在分支烟道上设置圆形空间缓转弯头进行过渡,方便将脱硫吸收塔600出口的烟气顺畅引入湿式电除尘器800内,使烟气在分流处流场均匀,也能大大减小烟气流动阻力并降低能源消耗。
另外,上述的第五烟道900包括两根并列设置并与湿式电除尘器800连通的第五分支烟道910,以及与两根第五分支烟道910逐渐汇合连通的第五主烟道920,第五主烟道920一部分伸入到烟囱1000内部,且第五主烟道920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将第五烟道900设置为二合一的汇流管形式,并在烟道上设置圆形空间缓转弯头进行过渡,方便将湿式电除尘器800出口的烟气顺畅引入烟囱1000内,使烟气在分流处流场均匀,也能大大减小阻力并降低能源消耗。进一步地,该第五分主烟道920也可设置有一个弯曲角度不大于90°的圆形空间弯头(弯曲角度可设置45°或60°或90°),还可将每根第五分支烟道910与第五主烟道920连接处均设置为变径结构,从而使第五烟道900的弯曲角度、弯曲半径及总管长度设计合理,使第五烟道500一方面可平缓顺畅地连通位于不同高度的湿式电除尘器800和烟囱1000,另一方面也使烟气在烟道中流动顺畅的同时能尽量减小烟道长度。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烟气系统,包括与锅炉连通的前烟道结构,与前烟道结构连通的除尘器,除尘器与上述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连接,且除尘器设置于脱硫吸收塔600和烟囱1000的前侧。通过将上述的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与除尘器、前烟道等设备结构连通起来,形成一个结构紧凑的火力发电厂烟气系统,除尘器紧挨第一烟道100、脱硫吸收塔600、单列引风机200、烟囱1000等布置,减小占地面积和烟道长度,节省烟道材料,提高了电厂运行经济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通过烟道连接的单列引风机、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脱硫吸收塔、湿式电除尘器、烟囱,且所述单列引风机、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脱硫吸收塔、湿式电除尘器、烟囱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均竖直设置,所述湿式电除尘器横向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之间,所述单列引风机也横向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之间,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竖直设置于所述单列引风机和所述烟囱之间,且所述单列引风机和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均位于所述湿式电除尘器正下方;
所述烟道包括连通除尘器和所述单列引风机的第一烟道,连通所述单列引风机和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第二烟道,连通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和所述脱硫吸收塔的第三烟道,连通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湿式电除尘器的第四烟道,连通所述湿式电除尘器和烟囱的第五烟道;
所述第二烟道、第三烟道、第四烟道、第五烟道的中心线也均位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上,且所述第一烟道、第二烟道、第三烟道均设置于所述第四烟道下方,所述第三烟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烟道上方,所述第一烟道位于所述第二烟道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烟道包括分别与除尘器四个出口对应的第一分支烟道,所述第一分支烟道均设置于所述单列引风机外侧;
还包括与四个所述第一分支烟道逐渐汇合连通的第一主烟道,且四个所述第一分支烟道对称布置于所述第一主烟道两侧;且所述第一分支烟道和所述第一主烟道均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烟道包括设置为直管并与所述单列引风机连通的第二主烟道;
以及与所述第二主烟道逐渐分流连通的三根第二分支烟道,每根所述第二分支烟道均与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连通,且每根所述第二分支烟道均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所述第二分支烟道和所述第二主烟道均位于所述湿式电除尘器正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烟道包括与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连通的第三主烟道,且所述第三主烟道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
还包括与所述第三主烟道逐渐分流连通的两根并列设置的第三分支烟道,每根所述第三分支烟道均设置为直管并与所述脱硫吸收塔连通;所述第三分支烟道和所述第三主烟道均位于所述湿式电除尘器正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烟道包括两根并列设置的第四分支烟道,两根所述第四分支烟道均连通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湿式电除尘器,且每根所述第四分支烟道均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烟道包括两根并列设置并与所述湿式电除尘器连通的第五分支烟道,以及与两根所述第五分支烟道逐渐汇合连通的第五主烟道,所述第五主烟道一部分伸入到所述烟囱内部,且所述第五主烟道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
7.一种烟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与锅炉连通的前烟道结构,与所述前烟道结构连通的除尘器,所述除尘器与上述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连接,且所述除尘器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的前侧。
CN201510233791.7A 2015-05-08 2015-05-08 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及烟气系统 Active CN1048329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33791.7A CN104832935B (zh) 2015-05-08 2015-05-08 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及烟气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33791.7A CN104832935B (zh) 2015-05-08 2015-05-08 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及烟气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32935A CN104832935A (zh) 2015-08-12
CN104832935B true CN104832935B (zh) 2017-05-03

Family

ID=53810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33791.7A Active CN104832935B (zh) 2015-05-08 2015-05-08 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及烟气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3293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56563A (ja) * 1984-01-26 1985-08-1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排ガス処理装置
JP3676032B2 (ja) * 1997-04-21 2005-07-2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排煙処理設備及び排煙処理方法
CN202066041U (zh) * 2011-05-30 2011-12-07 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 叠式烟道
CN202666644U (zh) * 2012-07-20 2013-01-16 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节水低能耗烟气干湿复合除尘脱硫系统
CN103697487B (zh) * 2013-12-30 2016-05-11 上海克莱德贝尔格曼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烟气处理装置
CN204665316U (zh) * 2015-05-08 2015-09-23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及烟气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32935A (zh) 2015-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32936B (zh) 配单列引风机的除尘器后的设备布置结构及烟气系统
CN104832935B (zh) 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及烟气系统
CN104879765B (zh) 带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六出口双列后烟风系统联合布置结构
CN206001502U (zh) 60万级燃煤机组单列引风机顺向布置烟气系统结构
CN205208594U (zh) 除尘器二出口和双列引风机后烟气系统联合布置结构
CN204665316U (zh) 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结构及烟气系统
CN105402752B (zh) 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六出口后烟气系统布置结构
CN206073115U (zh) 60万级燃煤机组后烟气系统布置结构
CN206073114U (zh) 60万级燃煤机组双列引风机烟气系统布置结构
CN205208593U (zh) 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六出口后烟气系统布置结构
CN105444194B (zh) 除尘器二出口和双列引风机后烟气系统联合布置结构
CN205208617U (zh) 除尘器六出口和双列引风机后烟气系统联合布置结构
CN206881486U (zh) 一种脱硫吸收塔前烟气预洗涤装置
CN204665315U (zh) 配单列引风机的除尘器后的设备布置结构及烟气系统
CN104791821B (zh) 电厂用除尘器四出口和双列引风机的后烟风系统联合布置结构
CN206001501U (zh) 60万级燃煤机组双列引风机顺向布置烟气系统结构
CN105087069B (zh) 生物质气化装置
CN205152159U (zh) 生物质气化装置
CN204182230U (zh) 折流湿式除尘风机的折流式液气分离器
CN204186617U (zh) 一种折流湿式除尘风机
CN204704830U (zh) 带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四出口双列后烟风系统联合布置结构
CN105042608B (zh) 电厂用除尘器六出口的后烟风系统联合布置结构
CN209173635U (zh) 一种利用净烟道超低除尘装置
CN203215896U (zh) 带有空气整流器的地铁用大断面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5588142B (zh) 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的除尘器后烟气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