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90116A - 一种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90116A
CN104790116A CN201510195792.7A CN201510195792A CN104790116A CN 104790116 A CN104790116 A CN 104790116A CN 201510195792 A CN201510195792 A CN 201510195792A CN 104790116 A CN104790116 A CN 1047901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w
yarn
layer
fabric
bu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957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90116B (zh
Inventor
朱建勋
赵敬
张立泉
郭洪伟
汤丹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Fiberglass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19579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901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90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01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901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01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5/00Woven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3D25/005Three-dimensional woven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CBRAIDING OR MANUFACTURE OF LACE, INCLUDING BOBBIN-NET OR CARBONISED LACE; BRAIDING MACHINES; BRAID; LACE
    • D04C1/00Braid or lace, e.g. pillow-lace;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4C1/06Braid or lace serving particular purpo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首先是通过相邻两列纱束的相对移动和相互移动实现内外层纱束的交替;其次是将移动至表面的纱束进行减细或增粗纱束的操作。本发明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是在层连结构编织设备的基础上,通过纱束的移动实现的一种新的层连结构,该新的层连结构织物层间连接深度更深,抗分层能力更强,同时纱束的交替移动,便于在织物表面进行减细纱束操作,通过不改变织物中单胞数量而改变单胞大小实现织物厚度的变化及锥管状织物的制备,通过双侧减细纱束制备板状变厚度复合材料预制体及单侧减细纱束制备椎体。

Description

一种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属于立体织物编织领域。
背景技术
层连结构织物具有交织结构紧密、整体性好、力学性能优良等诸多优点。近几年来,随着层连结构织物复合材料产品的不断增多,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在航空航天、建筑、渔业、体育、军事等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广大研究工作者对层连结构织物的结构、织造方法、材料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及层连结构织物的仿形性研究则比较欠缺。专利申请CN 201110278215.6虽然公开采用衬经、衬纬和改变纬纱规格实现织物厚度的变化,但织物层数少,对织物厚度的改变具有局限性。专利CN103031651通过减少经纱层数来改变织物厚度,即将织物表面的一层经纱减掉,使织物层数减少,虽能使织物厚度改变,但编织过程中其他部分的纱束运动规律未发生变化,其截面厚度的变化只能通过表面纱束的增减来实现,不仅厚度改变具有局限性,而且所得织物抗分层性能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变厚度只能在表层进行,无法在内部进行,且所得织物抗分层效果差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首先是通过相邻两列纱束的相对移动和相互间移动实现内外层纱束的交替;其次是将移动至表面的纱束进行减细或增粗纱束的操作。
上述方法适于板状、锥管状等各种形状织物的变厚度织造。
利用上述方法可得到一种新的层连结构,该结构可实现内外层纱束的交替移动,即内层纱束可通过移动逐渐到表层,表层纱束也可移动至内层;同据时根新的层连结构内外层纱束可交替移动的特点,可在织物表面进行减细纱束操作,实现织物厚度的变化及椎体的制备。内外层纱束逐渐循环移动的设计和编织工艺方法,能有效地编织复合材料的增强预制体,且使得层间连接深度和强度增加,抗分层性能更好,同时克服了现有层连结构织物只能在表层进行经纱减细操作而内部纱束无法进行减细操作的缺点,且该新结构只需在织物表层进行减细纱束操作,便可实现对内外层纱束的减细,从而实现织物厚度的变化和椎体的制备。
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优选为板状或锥管状。利用上述方法可有效实现对变厚度板状和锥管状织物的织造。
当为板状时,减细或增粗纱束的操作优选通过双侧减细或增粗纱束细度来改变单胞大小从而实现层连结构织物厚度的变化。当然也可根据所需求的形状进行单侧减细或增粗。
当为锥管状时,减细或增粗纱束的操作是通过单侧减细或增粗纱束细度来改变单胞大小从而实现层连结构织物直径的变化。
上述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通过相邻两列纱束的相对移动和相互间移动实现内外层纱束的交替方法,包括顺序相接的如下步骤:
(1)设定相邻两列经纱为一对,将织物外表面能看到的经纱所在的列定义为高列,则与其成对的另一列定义为低列,且高、低列相距至少2个锭子的间距;
(2)将内层第一层开口,引入纬纱,再将内层第二层开口,引入纬纱,依次类推,由内层依次穿入纬纱至表面第一层;
(3)然后将高低列进行相对位移,相对位移距离不小于4个锭子的间距,位移后原来的高列下移成为低列,原来的低列上移成为高列。
(4)将高列上表面一个以上锭子的纱束移至与其成对的低列上表面,同时将低列下表面一个以上锭子的纱束移至与其成对的高列的下表面,然后进行步骤(2)的操作;
(5)重复步骤(3)和(4)至织物目标尺寸。
上述步骤(4)中,纱束的移动数量可变化,但在同一次操作中,高列上表面的移动数量与低列下表面的移动数量一致。步骤(2)中的内层相对于外层而言的,本申请内层纱束和外层纱束可交替移动,各层间的连接强度有了显著的提升。
通过上述方法可有效实现内外层纱束的交替,从而增强织物层间的连接强度。
上述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将移动至表面的纱束进行减细或增粗纱束的操作为在步骤(4)中将高列上表面一个以上锭子的纱束移至与其成对的低列上表面时,先将待移动锭子上的纱束减掉或增加一股以上。或者将移动至表面的纱束进行减细或增粗纱束的操作为在步骤(4)中将高列上表面一个以上锭子的纱束移至与其成对的低列上表面时,先将待移动锭子上的纱束减掉或增加一股以上;将低列下表面一个以上锭子的纱束移至与其成对的高列的下表面时,先将待移动锭子上的纱束减掉或增加一股以上。
本发明未提及的技术均参照现有技术。
本发明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是在层连结构编织设备的基础上,通过纱束的移动实现的一种新的层连结构,该新的层连结构织物层间连接深度更深,抗分层能力更强,同时纱束的交替移动,便于在织物表面进行减细纱束操作,通过不改变织物中单胞数量而改变单胞大小实现织物厚度的变化及锥管状织物的制备,通过双侧减细纱束制备板状变厚度复合材料预制体及单侧减细纱束制备椎体,通过内外层纱束循环移动得到的新的层连结构如图1所示,纱束可通过移动使内部纱束逐渐移动至织物表面,实现纱束在织物内部的贯穿,层间连接能力增强。
附图说明
图1为6层经纱进行内外层纱束移动形成的层连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表示纬纱,~表示经纱,1为经纱1,2为经纱6’,经纱1代表初始状态下上表面的一根经纱在一个循环中的轨迹,经纱6’代表初始状态下下表面的一根经纱在一个循环中的轨迹;
图2为实施例2板状变厚度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锥管状变厚度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相邻两列经纱纱锭排布示意图;
其中,分别表示初始状态时的两列经纱
图5为图4中相邻两列经纱相对位移6个锭子距离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高低列纱束相互移动及移动后两列经纱相对位移示意图;
其中,表示经纱从位置移动至位置,表示经纱从位置移动至位置;
图7为层连结构另一个循环纱锭运动示意图;
图8为双侧纱束减细、高低列纱束相互移动示意图;
其中,表示两股经纱其中一股剪断,另一股移至与其成对的一列经纱上,意义同
图9为双侧减细纱束另一循环纱锭运动示意图;
图10为相邻两列经纱相对位移为2个锭子间距示意图;
其中,分别表示初始状态时的两列经纱;
图11为图10中相邻两列经纱相对位移为6个锭子间距示意图;
图12为单侧减细纱束(3股减为2股)、高低列纱束相互移动示意图;
其中,表示两股经纱其中一股剪断,另两股移至与其成对的一列经纱上,表示经纱从位置移动至位置;
图13为单侧减细纱束(3股减为2股)另一循环纱锭运动示意图;
图14为单侧减细纱束(2股减为1股)一个循环纱锭运动示意图;
图15为单侧减细纱束(2股减为1股)另一循环纱锭运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内外层纱束互移形成的新结构层连织物的制备,织物工艺参数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层连结构织物工艺参数
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层连结构织物是由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纱束通过相邻两列经纱的相对位移和穿纬来实现交织的,参见图4。设定相邻两列经纱为一对,将织物外表面能看到的经纱所在的列定义为高列即图4中的①列,则与其成对的另一列为低列,即图4中的②列,且高低列相距2个锭子的间距。
(2)第一层开口,引入纬纱,然后第二层开口,引入纬纱,依次类推,依次穿入纬纱至每一层。
(3)然后将①、②列进行相对位移,位移距离为6个锭子间距,如图5所示,位移后原来的高列①下移成为低列,原来的低列②上移成为高列,且高低列相距4个锭子的间距。
(4)将高列②上表面一个锭子上的纱束移至低列①上表面,将低列①下表面的一根纱束移至与其成对的高列②的下表面,移动后高低列相距2个锭子的间距,如图6所示,然后进行上述(2)操作。
(5)将①、②列进行相对位移,位移距离为4个锭子间距,然后进行上述(2)操作。
(6)重复上述(3)、(4)、(5)操作,如图7所示,如此循环,直至达到所需织物长度。
与浅交弯联结构织物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编织工艺所得产品层连深度深,经纱逐层贯穿织物整个厚度方向,而浅交弯联结构织物经纱只是相邻层的连接。对浅交弯联结构织物及本实施例提供的编织工艺所得产品进行性能测试,发现本实施例编织工艺所得产品在拉伸强度、压缩等性能保持与浅交弯联结构织物相当的情况下,其剪切强度提高10%以上。其中,测试拉伸强度的测试参照:GB/T1447-2005,压缩性能的测试参照GB/T1448-2005,剪切强度的测试参照GB/T1450-2005。
实施例2
研制如图2所示板状变厚度织物,板块厚度由8mm渐变至5mm,板块变厚度层连织物工艺参数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板状变厚度层连结构板块织物工艺参数
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设定相邻两列经纱为一对,将织物外表面能看到的经纱所在的列定义为高列即图4中的①列,则与其成对的另一列为低列,即图4中的②列,且高低列相距2个锭子的间距。
(2)第一层开口,引入纬纱,然后第二层开口,引入纬纱,依次类推,依次穿入纬纱至每一层。
(3)然后将①、②列进行相对位移,位移距离为6个锭子间距,如图5所示,位移后原来的高列①下移成为低列,原来的低列②上移成为高列,且高低列相距4个锭子的间距。
(4)将高列②上表面的纱束剪断一股,另一股至低列①的上表面;低列①下表面的纱束剪断一股,另一股至高列②的下表面;此时高低列相距2个锭子的间距,如图8所示,然后进行上述(2)操作。
(5)将①、②列进行相对位移,位移距离为4个锭子间距,然后进行上述(2)操作。
(6)重复上述(3)、(4)、(5)操作,如图9所示,如此循环,直至达到所需织物厚度及长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工艺方案与专利CN 103031651提到的减少经纱层数来改变织物厚度的方法相比,在保证纱线层数不变且纱束连续的情况下可实现织物厚度的连续变化,其织物拉伸强度、压缩性能提高8%以上,剪切性能较采用专利CN 103031651提到的减少经纱层数来改变织物厚度的方法得到的织物剪切性能提高12%以上。其中,测试拉伸强度的测试参照:GB/T1447-2005,压缩性能的测试参照GB/T1448-2005,剪切强度的测试参照GB/T1450-2005。
实施例3
研制如图3所示锥管状变厚度织物,其工艺参数设计如表3所示。
表3 锥管状变厚度织物工艺参数
锥管状变厚度织物共120纬,两列经纱共30根,从3股减至1股,需减60次,因此每两纬将一根经纱减掉一股。
其具体操作如下:
(1)设定相邻两列经纱为一对,将织物外表面能看到经纱所在的列定义为高列即图10中的①列,则与其成对的另一列为低列,即图10中的②列,且高低列相距2个锭子的间距。
(2)第一层开口,引入纬纱,然后第二层开口,引入纬纱,依次类推,依次穿入纬纱至每一层。
(3)然后将①、②列进行相对位移,位移距离为6个锭子间距,如图11所示,位移后原来的高列①下移成为低列,原来的低列②上移成为高列,且高低列相距4个锭子的间距。
(4)将高列②上表面的纱束剪断一股,另两股至低列①的上表面;低列①下表面的纱束移至高列②的下表面;此时高低列相距2个锭子的间距,如图12所示,然后进行上述(2)操作。此案例是靠模编织,下列下表面的经纱是靠着模具的,不便于进行剪断纱束操作,所以进行单侧剪断经纱。
(5)将①、②列进行相对位移,位移距离为4个锭子间距,然后进行上述(2)操作。
(6)重复上述(3)、(4)、(5)操作,如图13所示,如此循环,60纬后所有3股经纱全部减为2股。
(7)重复以上操作,如图14、15所示,经过60纬后所有2股经纱全部减为1股,椎体织物完成编织。
本实施例提供的工艺方案与专利CN 103031651提到的减少经纱层数来改变织物厚度的方法相比,在保证纱线层数不变且纱束连续的情况下可实现织物厚度的连续变化,其织物拉伸强度、压缩性能提高8%以上,剪切性能较采用专利CN 103031651提到的减少经纱层数来改变织物厚度的方法得到的织物剪切性能提高10%以上。其中,测试拉伸强度的测试参照:GB/T1447-2005,压缩性能的测试参照GB/T1448-2005,剪切强度的测试参照GB/T1450-2005。

Claims (7)

1.一种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是通过相邻两列纱束的相对移动和相互间移动实现内外层纱束的交替;其次是将移动至表面的纱束进行减细或增粗纱束的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为板状或锥管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为板状时,减细或增粗纱束的操作是通过双侧减细或增粗纱束细度来改变单胞大小从而实现层连结构织物厚度的变化。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为锥管状时,减细或增粗纱束的操作是通过单侧减细或增粗纱束细度来改变单胞大小从而实现层连结构织物直径的变化。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相邻两列纱束的相对移动和相互间移动实现内外层纱束的交替方法,包括顺序相接的如下步骤:
(1)设定相邻两列经纱为一对,将织物外表面能看到的经纱所在的列定义为高列,则与其成对的另一列定义为低列,且高、低列相距至少2个锭子的间距;
(2)将内层第一层开口,引入纬纱,再将内层第二层开口,引入纬纱,依次类推,由内层依次穿入纬纱至表面第一层;
(3)然后将高低列进行相对位移,相对位移距离不小于4个锭子的间距,位移后原来的高列下移成为低列,原来的低列上移成为高列;
(4)将高列上表面一个以上锭子的纱束移至与其成对的低列上表面,同时将低列下表面一个以上锭子的纱束移至与其成对的高列的下表面,然后进行步骤(2)的操作;
(5)重复步骤(3)和(4)至织物目标尺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移动至表面的纱束进行减细或增粗纱束的操作为在步骤(4)中将高列上表面一个以上锭子的纱束移至与其成对的低列上表面时,先将待移动锭子上的纱束减掉或增加一股以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移动至表面的纱束进行减细或增粗纱束的操作为在步骤(4)中将高列上表面一个以上锭子的纱束移至与其成对的低列上表面时,先将待移动锭子上的纱束减掉或增加一股以上;将低列下表面一个以上锭子的纱束移至与其成对的高列的下表面时,先将待移动锭子上的纱束减掉或增加一股以上。
CN201510195792.7A 2015-04-22 2015-04-22 一种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047901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95792.7A CN104790116B (zh) 2015-04-22 2015-04-22 一种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95792.7A CN104790116B (zh) 2015-04-22 2015-04-22 一种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0116A true CN104790116A (zh) 2015-07-22
CN104790116B CN104790116B (zh) 2017-04-05

Family

ID=53555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95792.7A Active CN104790116B (zh) 2015-04-22 2015-04-22 一种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9011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2245A (zh) * 2016-05-24 2016-08-17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纤维层连结构预成型体的塑型制备方法
WO2020192162A1 (zh) * 2019-03-27 2020-10-01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厚度预制体、一种复合部件以及一种变厚度预制体的减纱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22821A1 (en) * 1987-12-29 1989-07-05 Toray Industries, Inc.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we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article
CN100491618C (zh) * 2005-02-23 2009-05-27 天津工业大学 变截面预成型制件的三维编织方法及其制件
CN102227525A (zh) * 2008-11-28 2011-10-26 斯奈克玛动力部件公司 利用3d编织的具有可变厚度的纤维结构的生产
CN102443936A (zh) * 2011-09-19 2012-05-09 东华大学 一种变厚度三维机织物的成型方法
CN102011269B (zh) * 2010-12-20 2012-07-04 东华大学 变截面三维编织预型件的净形制备方法
CN103031651B (zh) * 2012-12-30 2014-01-29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厚顶转薄壁封顶织物的仿形编织成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22821A1 (en) * 1987-12-29 1989-07-05 Toray Industries, Inc.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we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article
CN100491618C (zh) * 2005-02-23 2009-05-27 天津工业大学 变截面预成型制件的三维编织方法及其制件
CN102227525A (zh) * 2008-11-28 2011-10-26 斯奈克玛动力部件公司 利用3d编织的具有可变厚度的纤维结构的生产
CN102011269B (zh) * 2010-12-20 2012-07-04 东华大学 变截面三维编织预型件的净形制备方法
CN102443936A (zh) * 2011-09-19 2012-05-09 东华大学 一种变厚度三维机织物的成型方法
CN103031651B (zh) * 2012-12-30 2014-01-29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厚顶转薄壁封顶织物的仿形编织成型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2245A (zh) * 2016-05-24 2016-08-17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纤维层连结构预成型体的塑型制备方法
CN105862245B (zh) * 2016-05-24 2017-12-12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纤维层连结构预成型体的塑型制备方法
WO2020192162A1 (zh) * 2019-03-27 2020-10-01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厚度预制体、一种复合部件以及一种变厚度预制体的减纱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0116B (zh) 2017-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70068C (zh) 封顶三维织物的织造方法
CN103031651B (zh) 厚顶转薄壁封顶织物的仿形编织成型方法
CN102011269B (zh) 变截面三维编织预型件的净形制备方法
CN100457994C (zh) 复合材料用三维多向编织物净尺寸仿形减纱编织方法
KR101475141B1 (ko) 오각별형 단면의 필라멘트를 구비하는 직물
CN106393727A (zh) 一种三维预制体
CN106757682A (zh) 一种立体三层梭织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RU2016117234A (ru) Волокнистая структура с объединением пропусков
CN102560877B (zh) 封顶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051763B (zh) 三维编织异形预制件的添纱编织方法
CN104790116A (zh) 一种变厚度层连结构织物的制备方法
CN103088546B (zh) 一种新结构立体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3061004B (zh) 新结构立体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12941716B (zh) 一种半封闭型圆锥预制体的编织成型方法
CN106435956A (zh) 一种锥形中空夹芯回转体织物及其应用
CN102965836B (zh) 一种圆角异型件的三维编织的净形制备方法
CN103993403B (zh) 一种双层夹筋织物及织造方法
CN102051764B (zh) 一种凹腰形棱锥套织物的三维编织制备方法
CN103993415A (zh) 一种变线圈双轴向多层衬纱纬编织物及织造方法
CN104790117B (zh) 一种内部分拆合并纱束的层连织物整体编织方法
RU2019139875A (ru) Армированное волокном 3D ткацкое переплетение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CN203187922U (zh) 一种多轴向经编织物
CN102454044A (zh) 一种异型编织物的制织方法
CN201648695U (zh) 一种三维编织物
CN110284256B (zh) 一种沿厚度方向变密度织物的三维编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05

Address after: 210012, No. 30, Xi An Road, Yuhua West Road, Jiangsu, Nanjing

Patentee after: NANJING FIBERGLASS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210012, No. 30, Xi An Road, Yuhua West Road, Jiangsu, Nanjing

Patentee before: SINOMA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