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82184A -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82184A
CN104782184A CN201380057979.XA CN201380057979A CN104782184A CN 104782184 A CN104782184 A CN 104782184A CN 201380057979 A CN201380057979 A CN 201380057979A CN 104782184 A CN104782184 A CN 1047821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terminal
parameter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identifier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797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田聪
李明菊
云翔
陈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to CN20181046235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330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821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21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 H04L45/745Address table lookup; Address filt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即使在从多个发送点对用户终端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也将接收处理所需的信息适当地通知给用户终端从而抑制接收精度的降低。一种具备多个无线基站、以及能够与多个无线基站进行协作多点发送的用户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具有:生成部,生成与下行链路信号有关的参数信息;控制信息生成部,生成包含表示特定的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的下行控制信息;控制部,控制在下行控制信息中是否设定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以及发送部,将与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的设定有无有关的信息,通过上位层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应用于蜂窝系统等的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背景技术
在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中,以频率利用效率的提高、数据速率的提高为目的,采用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或HSUPA(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基于W-CDMA(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的系统的特征。关于该UMTS网络,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正在研究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非专利文献1)。
第3代的系统使用大致5MHz的固定频带,在下行线路中能够实现最大2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另一方面,在LTE的系统中,使用1.4MHz~20MHz的可变频带,能够在下行线路中实现最大300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以及在上行线路中实现最大75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此外,在UMTS网络中,以进一步宽频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也正在研究LTE的后继的系统(例如,LTE Advanced(LTE-A))。LTE-A系统的系统频带包含以LTE系统的系统频带为一个单位的至少一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将这样集合多个分量载波(小区)而进行宽频带化的技术称为载波聚合(CA:CarrierAggregation)。
然而,作为有希望用于对LTE系统使系统性能进一步提高的技术之一,有小区间正交化。例如,在LTE-A系统中,上下链路均通过正交多址而实现了小区内的正交化。即,下行链路在频域中用户终端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间被正交化。另一方面,与W-CDMA相同地,小区间由1个小区频率重复引起的干扰随机化是普遍的。
于是,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3代合作伙伴计划))中,作为用于实现小区间正交化的技术,正在研究协作多点发送接收(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技术。在该CoMP发送接收中,多个小区协作对1个或者多个用户终端UE进行发送接收的信号处理。例如,在下行链路中,正在研究应用预编码的多个小区同时发送、协作调度/波束成形等。通过这些CoMP发送接收技术的应用,尤其期待位于小区边缘的用户终端UE的吞吐量特性的改善。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R25.912(V7.1.0),"Feasibility study forEvolved UTRA and UTRAN",Sept.200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直到LTE Rel.10为止,用户终端假设为从单一的无线基站被发送下行链路信号而进行接收处理即可。可是,从Rel.11起,伴随上述的CoMP技术等的导入,存在下行链路信号从多个发送点(transmission point)被发送至用户终端的发送形式。
在从多个发送点(无线基站)被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为了确定被分配数据区域(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RE),需要进行速率匹配。例如,用户终端需要考虑从各发送点被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例如,PDCCH信号)和参考信号(例如,CRS、CSI-RS等)的映射样式(pattern)而进行速率匹配。
此外,在从多个发送点(无线基站)分别对用户终端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根据用户终端与各发送点的位置关系等,存在各下行链路信号的特性(接收信号电平、接收定时、频率偏置等)不同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用户终端与以往相同地假设为从单一的无线基站被发送下行链路信号而进行信道估计等的接收处理,则存在接收精度降低的顾虑。
如此,在从多个发送点对用户终端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在用户终端侧需要考虑从各发送点分别被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间的对应关系、各下行链路信号的映射样式而进行接收处理。在该情况下,为了用户终端适当地进行接收处理,将各下行链路信号间的对应关系、各下行链路信号的映射样式等适当地通知给用户终端的方法成为必须。
本发明鉴于该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即使在从多个发送点对用户终端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接收处理所需的信息适当地通知给用户终端从而抑制接收精度的降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一种具备多个无线基站、以及能够与所述多个无线基站进行协作多点发送的用户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基站具有:生成部,生成与下行链路信号有关的参数信息;控制信息生成部,生成包含表示特定的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的下行控制信息;控制部,控制在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是否设定所述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以及发送部,将与所述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的设定有无有关的信息,通过上位层信令通知给所述用户终端。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从多个发送点对用户终端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接收处理所需的信息适当地通知给用户终端从而抑制接收精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协作多点发送的图。
图2是说明在协作多点发送中从各发送点被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功率的图。
图3是表示从利用正常子帧(normal subframe)的各发送点被发送的CRS的映射样式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与参数信息的识别符对应的参数信息的表格的一例。
图5是从多个发送点被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的示意图、以及说明各参数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6是说明在载波聚合中应用交叉载波调度的情况的CIF的图。
图7是表示在没有设定CIF的情况下,规定了对于CoMP的形式的PQI的设定有无的表格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在设定CIF的情况下,规定了对于CoMP的CC数的PQI的设定有无的表格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规定了CIF比特、CC识别符、以及参数信息的关系的表格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规定了CIF比特、CC识别符、以及参数信息的关系的表格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规定了CIF比特、PQI比特、CC识别符、以及参数信息的关系的表格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规定了对于CSI处理数的PQI的设定有无的表格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说明用户终端中的表格的选择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说明用户终端中的表格的选择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说明用户终端中的表格的选择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始终设定PQI的情况的表格的一例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0是与无线基站的基带处理部对应的功能框图。
图21是与用户终端的基带处理部对应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说明下行链路的协作多点(CoMP)发送。作为下行链路的CoMP发送,有协作调度/协作波束成形(CS/CB,CoordinatedScheduling/Coordinated Beamforming)、和联合处理(Joint processing)。CS/CB是对一个用户终端UE仅从一个发送接收点(或者,无线基站、小区)发送共享数据信道(PDSCH)的方法,如图1A所示那样,考虑来自其他的发送接收点的干扰和对其他的发送接收点的干扰而进行频率/空间区域中的无线资源的分配。
另一方面,联合处理是应用预编码而从多个发送接收点同时发送共享数据信道的方法,有如图1B所示那样,从多个发送接收点对一个用户终端UE发送共享数据信道的联合传输(JT,Joint transmission)、以及如图1C所示那样,瞬时地选择一个发送接收点而发送共享数据信道的动态点选择(DPS,Dynamic Point Selection)。此外,还存在对成为干扰的发送接收点停止一定区域的数据发送的动态点消隐(DPB,Dynamic Point Blanking)的发送形式。
为了改善存在于小区边缘的用户终端的吞吐量而应用CoMP发送。因此,控制以使在用户终端存在于小区边缘的情况下应用CoMP发送。在该情况下,在无线基站中,求出来自用户终端的每个小区的质量信息(例如,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或者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或者SINR(Signal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信号干扰加噪声比))等之差,在该差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即小区间的质量差小的情况下,判断为用户终端存在于小区边缘,应用CoMP发送。
作为应用CoMP发送接收的环境,例如,有如下结构:包含通过光纤等对无线基站(无线基站eNB)进行了连接的多个远程无线装置(RRE:RemoteRadio Equipment)的结构(基于RRE结构的集中控制)、以及无线基站(无线基站eNB)的结构(基于独立基站结构的自主分散控制)。
在应用CoMP的情况下,从多个发送点或者特定的发送点对用户终端发送下行链路信号(下行控制信号、下行数据信号、同步信号、参考信号等)。接收到下行链路信号的用户终端使用例如,参考信号(小区固有参考信号(CRS:Cell 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用户固有的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信道状态测定用参考信号(CSI-RS:Channel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等),进行接收处理。作为用户终端进行的接收处理,例如,存在信道估计、同步处理、解调处理、反馈信息(CSI)生成处理等的信号处理等。
可是,在从地理上不同的多个发送点对用户终端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存在从各发送点被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信号电平和接收定时等不同的情况(参照图2A、B)。用户终端不能掌握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例如,被分配给不同的天线端口(AP:Antenna Port)的参考信号)分别是从哪个发送点被发送的信号。在用户终端使用接收到的所有的参考信号而进行信道估计和解调处理等的情况下,存在接收精度降低的顾虑。
因此,在使用从各发送点被发送的参考信号而进行接收处理的情况下,期望用户终端考虑各发送点的地理的位置(从各发送点被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的传播路径特征),进行接收处理。因此,正在讨论将在不同的天线端口(AP)间长期传播路径特性相同的情况假设为“准共址(Quasi co-location)”(地理上相同),根据各下行链路信号间是否是准共址,用户终端分别进行不同的接收处理。
长期传播路径特性是指延迟扩展(Delay spread)、多普勒扩展(Dopplerspread)、频率偏移(Frequency shift)、平均接收功率(Average received power)、接收定时(Received timing)等,在这些中的几个、或者全部相同的情况下,假设为是准共址。准共址相当于地理上相同的情况,但是,并不限定于物理上接近的情况。
例如,在从地理上分离的(不是准共址的)AP分别进行了发送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在认识到从地理上分离的AP进行了发送的情况之后,能够进行与假设了准共址的情况不同的接收处理。具体而言,按每个地理上分离的AP分别独立地进行接收处理(例如,信道估计、同步处理、解调处理、反馈信息(CSI)生成处理等的信号处理)。
作为一例,假设如下情况:从判断为地理上相同的(是准共址的)AP被发送CRS,从判断为地理上分离的(不是准共址的)AP#15和AP#16被发送CSI-RS的情况(参照图2A)。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使用CRS,与以往相同地进行接收处理(measurement(测量))。另一方面,用户终端关于CSI-RS而对AP#15和AP#16分别进行了独立的信道估计后,分别生成信道质量信息并进行反馈。
另外,在用户终端中,作为用于假设在不同的AP间是否是准共址的对象,例如,可举出PSS/SSS、CRS、DM-RS(PDSCH用)、DM-RS(ePDCCH用)、CSI-RS等。
如此,从Rel.11起,在用户终端侧,考虑各下行链路信号间的对应关系(准共址关系)而进行接收处理变得重要。
此外,在通过CoMP等从多个发送点对用户终端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考虑从各发送点发送的控制信号和参考信号的映射样式等而确定被分配PDSCH的资源(RE)(进行速率匹配)是理想的。例如,在从多个发送点(TP1和TP2)向用户终端进行发送的情况下(例如,JT CoMP),用户终端考虑在TP1和TP2中的PDCCH、CRS、CSI-RS的映射样式等而进行速率匹配是优选的。
例如,在用户终端构成为能够与多个发送点(TP1~TP3)连接的系统中,假设使用TP1和TP2而应用CoMP(例如,JT CoMP)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考虑从TP1和TP2分别被发送的控制信号和参考信号等的映射样式而进行速率匹配(参照图3)。另外,图3A~3C表示TP1~TP3的正常子帧中的映射样式的一例,图3D相当于考虑了从TP1和TP2被发送的信号的映射样式。
在TP1和TP2中应用JT CoMP的情况下,如图3D所示那样,在比被分配下行控制信道的规定的码元更后的无线资源之中,在被映射CRS的资源以外的区域中被映射PDSCH。用户终端考虑图3D的样式而进行接收处理,从而能够提高接收处理精度。另外,在图3中,作为参考信号仅示出了CRS,但是,在被映射CSI-RS的情况下,还考虑CSI-RS而进行速率匹配。
此外,在图3中,示出了CRS跨越频域全体被映射的正常子帧,作为子帧结构,还讨论MBSFN(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SingleFrequency Network(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单频网络))子帧、新载波类型(NCT:New Carrier Type)的应用。
MBSFN是通过构成MBSFN的多个无线基站对相同信号一齐进行同步发送,从而用户终端能够对从各无线基站发送的信号进行RF(Radio frequency(无线频率))合成的方式。MBSFN子帧是将控制信道以外设为空白区间(消隐期间),且PDSCH区域中没有被分配CRS的子帧。新载波类型(也称作“扩展载波类型”)的子帧是不具有从子帧的开头起到规定的OFDM码元(最大3OFDM码元)为止的现有PDCCH,且也没有被分配CRS的子帧。
例如,在TP1是正常子帧,且TP2是MBSFN子帧(或者,NCT)的情况下,在TP2的PDSCH区域中不存在CRS样式。因此,TP1+TP2的速率匹配样式与TP1的映射样式相等。即,用户终端能够仅考虑使用正常子帧的TP1的PDSCH用的RE的映射样式而进行速率匹配。
如此,在用户终端中,通过考虑从多个发送点被发送的PDCCH、CRS、CSI-RS的映射样式和子帧结构而进行速率匹配,从而能够确定与服务小区和邻接小区的PDSCH的资源而进行接收处理。即,从Rel.11起,用户终端考虑PDCCH、CRS、CSI-RS等的映射样式和子帧结构而进行速率匹配变得重要。
因此,将用于用户终端适当地进行接收处理的信息(准共址关系和、PDSCH资源的映射信息等),适当地通知给用户终端的方法成为必须。
例如,正在讨论按每个分量载波(CC),准备规定数(例如,4组)的参数信息(PDSCH RE Mapping and Quasi-co-location Configuration(PDSCHRE映射和准共址配置)),通知给用户终端,其中,所述参数信息是规定了PDSCH资源的映射信息(PDSCH RE mapping Parameter(PDSCH RE映射参数))和准共址信息(Quasi-co-location Configuration Parameter(准共址配置参数))的参数信息。
具体而言,在无线基站(网络)侧,考虑用户终端周边的发送点和通信环境等,规定规定数(例如,4个种类)的包含PDSCH资源的映射信息和准共址信息在内的参数信息(下面,也记作“参数信息”)。然后,将该多个参数信息通过上位层信令(例如,RRC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进而,正在讨论将用于使用户终端从4个种类的参数信息#1~#4之中选择特定的参数信息的指示包含于下行控制信息(DCI)而动态地通知给用户终端(参照图4)。
即,图4所示的参数信息#1~#4(PDSCH RE Mapping and Quasi-co-locationConfiguration#1-#4(PDSCH RE映射和准共址配置#1-#4))通过上位层信令被通知给用户终端,并且,与各参数信息对应的比特信息(“00”、“01”、“10”或者“11”)被包含于下行控制信息(DCI)而被通知给用户终端。
关于包含PDSCH资源的映射信息和准共址信息在内的参数信息的一例,参照图5进行说明。图5A示出了应用DPS CoMP的情况,其中,所述DPSCoMP是从多个发送接收点(在此,TP1、TP2、TP3的3个)中瞬时地选择一个发送接收点,并且对共享数据信道进行发送的DPS CoMP。网络动态地选择一个发送点(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发送数据信号。
例如,在图5A所示的DPS CoMP中,能够在子帧#1中从发送点TP1对用户终端发送数据信号,在子帧#2中从发送点TP2对用户终端发送数据信号,在子帧#3中从发送点TP3对用户终端发送数据信号。
此外,图5B示出了参数信息(Configuration(配置))的一例,参数信息#1、#2、#3(Configuration#1,#2,#3(配置#1,#2,#3))分别与TP1、TP2、TP3的参数对应。此外,参数信息#1~#3经由上位层信令(例如,RRC信令)而被通知给用户终端。
在图5中,在CRS样式(CRS pattern)中,包含CRS的天线端口数和偏移量。由此,能够确定CRS的映射样式。MBSFN结构(MBSFN config(MBSFN配置))相当于MBSFN的结构,根据MBSFN结构能够判断PDSCH区域的CRS样式的有无。非零功率CSI-RS(NZP CSI-RS)是能够用于希望信号估计的参考信号,通过对用户终端通知非零功率CSI-RS样式(NZPCSI-RS pattern),能够判断CSI-RS和DM-RS的准共址关系。零功率CSI-RS(ZP CSI-RS)是能够用于干扰信号估计的参考信号,没有复用PDSCH。通过对用户终端通知零功率CSI-RS样式(ZP CSI-RS pattern),能够适当地进行速率匹配。PDSCH开始码元(PDSCH starting symbol)是表示被配置PDSCH的开头码元的参数。由此,用户终端能够确定邻接小区的PDSCH的开头码元。另外,图5的参数信息是一例,并不限定于此。
此外,表示图5B所示的各参数信息(PDSCH RE Mapping andQuasi-co-location Configuration(PDSCH RE映射和准共址配置))的识别符有时称作PQI(PDSCH RE Mapping and Quasi-co-location Indicator(PDSCH RE映射和准共址指示符))。PQI被包含于下行控制信息(DCI),被通知给用户终端。例如,在上述那样在子帧#1中从TP0对用户终端发送数据的情况下,通过下行控制信息对用户终端进行通知,以便应用参数信息#1。例如,在参数信息和PQI的关系在图4中表示的情况下,在DCI中被设定的PQI成为“00”。
此外,作为用于设定PQI(configure(配置))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正在讨论新设定“DCI格式2D”。此外,还讨论DCI格式2D作为在CoMP用的发送模式(TM10)中利用的DCI格式。此外,正在讨论通过使用DCI格式2D,从而按每1CC而设定4组参数信息。
例如,如图4所示,在设定4个种类的参数信息的情况下,PQI能够以2比特来表示。在该情况下,能够应用如下的方法:将新追加的1比特和现有的DCI格式的信息元素(例如,Scrambling identity(加扰标识))进行组合而设为2比特的PQI的方法、或者新追加2比特的方法。
另外,PQI的比特数依赖于参数信息的数,在如图4所示那样设定4个种类的情况下(Configuration#1-#4,配置#1-#4),PQI用所需的比特数成为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PQI用的比特数不限于2比特。例如,在设定8个种类的参数信息的情况下,能够将PQI用的比特数设定为3比特。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作为PQI而应用上述方法(将新追加1比特或者2比特与规定的信息元素进行组合的方法、或者新追加3比特的方法)。
然而,在应用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例如,如图6A、6B所示那样,能够将通过发送点TP1(小区1)被送出的PUSCH用的下行控制信息复用到其他的发送点TP0(小区0)的PDCCH而进行发送(交叉载波调度)。此时,为了识别各下行控制信息是与哪个发送点的PDSCH对应的信息,应用附加了用于设定载波识别符(CI:Carrier Indicator(载波指示符))(或者,CC识别符(CC Indicator(CC指示符)))的CIF(Carrier Indicator field,载波指示符字段)的DCI格式(参照图6B、6C)。图6C示出了规定了CIF比特和CC识别符的关系的表格(下面,也记作“表格1”)。
即,CIF是表示载波识别符(CI)的字段,在进行交叉载波调度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基于在CIF中规定的比特,能够确定被复用了应解调的PDSCH的小区(CC)。另外,CIF的比特数考虑应用CA的CC数而决定,在假设了到5CC为止的CA的情况下CIF的比特数成为3比特。
另一方面,在没有进行交叉载波调度的情况下,在DCI中不附加CIF(将CIF设为0比特),从而能够削减下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因此,网络(无线基站)根据交叉载波调度的有无,能够控制是否将CIF用的3比特附加到DCI,并且,将与DCI的设定有无有关的信息通过上位层信令(例如,RRC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
具体而言,在交叉载波调度结构的信息元素(Cross Carrier SchedulingConfig information elements(交叉载波调度配置信息元素))中,作为表示在DCI中是否存在3比特的CIF的BOOLEAN(取“真”和“假”的2值的基本数据型),定义“cif-Presence”,能够通过RRC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
此外,作为CA的CC数,目前能够支持到最大5CC为止,因此,CIF的3比特的识别符之中,5个值成为需要,剩余3个值没有被使用。即,能够在其他的信息中利用剩余的3个值。因此,本发明者着眼于在下行控制信息(DCI)中设定PQI且通知规定的参数信息的情况下利用CIF的情况。
例如,在下行控制信息(DCI)中没有附加CIF的情况(cif_Presence:假),在DCI(例如,DCI格式2D)中新设定PQI用的比特字段。在该情况下,有如下方法:上述那样为了用于PQI而新追加1比特并且与现有的DCI格式的信息元素(例如,加扰标识(Nscid))进行组合的方法、为了用于PQI而新追加2比特的方法。例如,能够将在现有的DCI格式2C中追加了PQI用的比特的格式设为DCI格式2D。
另一方面,在下行控制信息中附加CIF的情况下(cif_Presence:真),考虑将CIF比特利用作为参数信息的识别符(reusing CIF only(Alt.1)(仅重用CIF(Alt.1)))、分别设定CC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CIF)和PQI用的比特字段(CIF+PQI(Alt.2))。
在Alt.1(reusing CIF(重用CIF))的情况下,将CIF利用作为原本的CC识别符并且将CIF的一部分利用作为参数信息的识别符,或者不将CIF利用作为原本的CC识别符而是利用作为表示参数信息的识别符。即,将CIF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作为PQI的代用。此外,在使用3比特的CIF,按每个CC定义4个种类为止的参数信息的情况下,作为利用CoMP的CC,能够支持最大到2个为止。
在Alt.2(CIF+PQI)的情况下,将CIF利用作为原本的CC识别符,并且新设定PQI用的比特字段。在该情况下,使用3比特的CIF和2比特的PQI,如果按每个CC定义4个种类为止的参数信息,则作为利用CoMP的CC,能够支持最大到5个为止。另外,在追加PQI用的比特字段的情况下,能够应用如下方法:为了用于PQI而新追加1比特并且与现有的DCI格式的信息元素(例如,Nscid)进行组合的方法、为了用于PQI而新追加2比特的方法。
如上述那样,本发明者们着眼于基于与用户终端的通信形式(CoMP发送的有无和发送形式、应用CoMP的CC数、CIF的设定有无等),对表示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的信令通知方法进行控制。具体而言,在网络(无线基站)侧,基于与用户终端的通信形式而控制是否设定PQI用的比特字段,将PQI用的比特字段的设定的有无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
此外,发现了在该情况下,作为表示在DCI中是否存在1比特或者2比特的PQI用的比特字段的BOOLEAN(取“真”和“假”的2值的基本数据型),新定义“pqi-Presence”,通过RRC信令对用户终端通知PQI的设定有无。
此外,本发明者们想到了在将CIF比特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利用作为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基于规定的条件,从规定了CIF比特表示的内容的多个表格之中选择规定的表格,以使在用户终端侧能够适当地判断CIF表示的内容。
下面,说明根据与用户终端的通信形式,对PQI用的字段的设定有无进行控制的情况。
(第1样态)
在第1样态中,参照图7来说明如下情况:在下行控制信息(DCI)中CIF没有被设定(configure(配置))的情况(cif_Presence:假)下,无线基站根据CoMP的应用有无、CoMP的形式(CoMP scheme),控制对于DCI的PQI的设定有无(pqi_Presence:真/假)。
在对用户终端不应用CoMP的情况下,在用户终端中包含PDSCH资源的映射信息和准共址信息在内的参数信息不是必须的。因此,在不应用CoMP的情况下,控制以使在DCI(例如,DCI格式2D)中不设定PQI,并且,将PQI用的比特字段没有被设定的信息(pqi_Presence:假)通过上位层信令(例如,RRC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
此外,即使在对用户终端应用CoMP的情况下,在CoMP的形式是CS/CB的情况下,也存在在用户终端中参数信息不是必须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与不应用CoMP的情况相同地,也将不设定PQI的信息(pqi_Presence:假)通过上位层信令(例如,RRC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
另一方面,对于用户终端,在应用CoMP且在用户终端中参数信息成为必须的情况(CS/CB、DPS/DPB或者JT)下,控制以使在DCI(例如,DCI格式2D)中设定PQI。然后,对于用户终端,在该情况下,通过上位层信令(例如,RRC信令)从无线基站(发送点)对用户终端通知PQI用的字段被设定的信息(pqi_Presence:真)。
另外,在CS/CB CoMP中也考虑了与DPS、JT CoMP的协作的情况下,能够设定4个种类的参数信息并通过上位层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在该情况下,设定PQI用的字段(pqi_Presence:真)。
此外,在DCI中设定PQI的情况下,也可能是如下情况:在进行CoMP的多个CC之中,在一部分的CC(例如,CC1)中设定PQI,在其他的CC(例如,CC2)中不进行PQI的设定。
如此,根据CoMP的应用有无和形式,控制对于DCI的PQI的设定有无(pqi_Presence:真/假),从而能够只在需要PQI时在DCI中设定新的比特字段,因此,能够有效地运用DCI的资源。
(第2样态)
在第2样态中,参照图8来说明如下的情况:在下行控制信息(DCI)中CIF被设定的情况(cif_Presence:真)下,无线基站根据进行CoMP发送的CC(小区)的数,控制对于DCI的PQI的设定有无(pqi_Presence:真/假)、参数信息的通知方法。
具体而言,在对用户终端应用CoMP时的CC数为规定数以下的情况下,将CIF比特利用作为参数信息的识别符(Alt.1、reusing CIF(重用CIF)),在CC数比规定数更多的情况下,分别设定CC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CIF)和PQI用的比特字段(Alt.2、CIF+PQI)。如此,根据CC数而判断PQI用的比特字段的设定有无,从而能够降低下行控制信息的开销。
例如,在利用CoMP以及CA的CC为1个(4组)或者2个(4组×2)的情况下,能够对DCI利用CIF而规定表示参数信息的识别符。即,能够将CIF利用为PQI用,因此,控制以使在DCI(例如,DCI格式2D)中不设定PQI用的比特字段。在该情况下,通过上位层信令(例如,RRC信令)从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通知不设定PQI的信息(pqi_Presence:假)。
上述以外(利用CoMP以及CA的CC为3个以上的情况),控制以使在DCI中设定PQI。在该情况下,通过上位层信令(例如,RRC信令)从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通知设定PQI的信息(pqi_Presence:真)。
接着,分别参照图9~11来说明在进行CoMP发送的CC(小区)的数为1个、2个、3个的情况下,与CIF、PQI、通过上位层信令通知的参数信息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图9示出了在5个CC中进行CA并且在1个CC(在此,为CC0)中应用CoMP的情况下,规定了CIF比特、CC识别符、参数信息的关系的表格(下面,也记作“表格2”)。
如图9所示那样,在应用CoMP的CC为1个的情况下,能够利用CIF的空白空间来规定CC0用的参数信息(4组)。在图9中,示出了如下的情况:CIF中的“001”、“010”、“011”、“100”分别与CC1、CC2、CC3、CC4的CC识别符对应,CIF中的“000”、“101”、“110”、“111”为CC0的识别符并且分别与CC0的参数信息#1~#4对应。
如此,在下行控制信息中CIF被设定(cif_Presence:真)的情况下,在进行CoMP的CC(小区)数为1个时,能够利用CIF的空白空间而通知参数信息。该情况下,控制以使不设定PQI用的比特字段(pqi_Presence:假)。由此,即使在通知参数信息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在下行控制信息中追加新的比特字段,因此,能够节约下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
图10示出了在2个CC中进行CA并且在2个CC(在此,为CC0和CC1)中应用CoMP的情况下,规定了CIF比特、CC识别符、参数信息的关系的表格(下面,也记作“表格3”)。
如图10所示那样,在应用CoMP的CC为2个的情况下,能够利用CIF而分别规定CC0、CC1用的参数信息(例如,4组×2)。在图10中,示出了如下情况:CIF中的“000”、“001”、“010”、“011”分别与CC0的参数信息#1~#4对应,CIF中的“100”、“101”、“110”、“111”分别与CC1的参数信息#1~#4对应。
如此,在下行控制信息中CIF被设定(cif_Presence:真)的情况下,在进行CoMP发送的CC(小区)数、应用CA的CC数为2个时,能够利用CIF而设定各CC的参数信息。在该情况下,即使在对参数信息进行通知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在下行控制信息中追加新的比特字段,因此,也能够节约下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
图11示出了在5个CC中进行CA并且在3个以上的CC(在此,为CC0、CC1、CC2的3个)中应用CoMP的情况下,规定了CIF比特、PQI比特、CC识别符、参数信息的关系的表格(下面,也记作“表格4”)。
如图11所示那样,在应用CoMP的CC为3个以上的情况下,设定PQI用的比特字段,对用户终端通知各CC的参数信息。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用CIF用的比特(例如,3比特)、PQI用的比特(2比特),规定各CC用的参数信息(4组×3)。在图11中示出了如下情况:CIF中的“000”、“001”、“010”、“011”、“100”分别与CC0、CC1、CC2、CC3、CC4对应,PQI中的“00”、“01”、“10”、“11”分别与各CC的参数信息#1~#4对应。
如此,在下行控制信息中CIF被设定(cif_Presence:真)的情况下,在进行CoMP发送的CC(小区)数为3个时,通过新设定PQI用的比特字段(pqi_Presence:真),能够对用户终端通知各CC的参数信息。由此,用户终端能够基于下行控制信息而适当地进行接收处理。
(第3样态)
在第3样态中,参照图12来说明如下情况:根据CSI处理数(CSI processnumber),控制对于DCI的PQI用的字段的设定的有无(pqi_Presence:真/假)。另外,CSI处理数是指用户终端通过1个子帧能够反馈的CSI数。CSI处理数按每个CC而控制,性能越高的用户终端能够使CSI处理数越高。
在下行控制信息中没有附加CIF的情况(cif_Presence:假)下,在CC的CSI处理数为1的情况下,认为用户终端的性能低,应用CoMP的可能性低。因此,在用户终端中不需要参数信息的通知,因此,控制以使在DCI(例如,DCI格式2D)中不设定PQI(参照图12A)。在该情况下,通过上位层信令(例如,RRC信令)从无线基站(发送点)对用户终端通知不设定PQI用的字段的信息(pqi_Presence:假)。
另一方面,在CC的CSI处理数为2以上的情况下,对用户终端考虑CoMP的应用,因此,控制以使在DCI(例如,DCI格式2D)中设定PQI用的比特字段(参照图12A)。在该情况下,通过上位层信令(例如,RRC信令)从无线基站(发送点)对用户终端通知设定PQI用的比特字段的信息(pqi_Presence:真)。
此外,也可能是如下情况:在多个CC之中,在一部分的CC(例如,CC1)中,设定PQI,在其他的CC(例如,CC2)不进行PQI的设定。
在下行控制信息中附加CIF的情况(cif_Presence:真)下,根据CSI处理比1更大的(2以上)CC数,控制对于DCI的PQI用的字段的设定的有无(pqi_Presence:真/假)。在CSI处理为2以上的CC数为2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如上述图9、图10所示那样利用CIF而规定参数信息(pqi_Presence:假),通知给用户终端(参照图12B)。另一方面,在CSI处理为2以上的CC数为3以上的情况下,控制以使在DCI(例如,DCI格式2D)中新设定PQI用的比特字段(pqi_Presence:真),通知给用户终端(参照图12B)。
如此,根据CC的CSI处理数而控制对于DCI的PQI用的字段的附加的有无,从而能够根据用户终端的通信形式适当地控制下行控制信息(DCI)的比特数。由此,能够抑制DCI的开销的增加,并且,能够对用户终端适当地通知各CC的参数信息。
(用户终端的动作)
如上述那样,无线基站(发送点)基于与用户终端的通信形式(例如,CoMP的应用有无、CoMP的发送形式、CoMP的CC数、CIF的设定的有无的至少一个),控制PQI用的字段设定的有无。另一方面,用户终端能够基于从无线基站通知的参数信息、下行控制信息(例如,DCI格式2D)、PQI用字段设定有无的信息(pqi_Presence:真/假),决定规定的参数信息而进行接收处理。
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在下行控制信息中附加CIF的情况(cif_Presence:真)下,存在根据通信形式而CIF表示的内容不同的情况。具体而言,存在如下情况:如以往那样将CIF比特仅利用作为表示规定的CC的识别符的情况(图6C的表格1)、将CIF比特利用作为参数信息用的识别符(PQI用)的情况(reusing CIF(重用CIF)、图9的表格2、图10的表格3)、设定CIF和PQI而进行利用的情况(CIF+PQI、图11的表格4)。
例如,在作为用户终端与无线基站的通信形式而没有应用CoMP(CAonly(仅CA))的情况下,CIF利用作为仅表示规定的CC的识别符(表格1)。此外,作为用户终端与无线基站的通信形式而在2个以下的CC中应用CoMP的情况下,CIF利用作为CoMP CC的参数信息的识别符(reusing CIF(重用CIF))。此外,在3个以上的CC中应用CoMP的情况下,CIF利用作为CC识别符,并且与PQI进行组合而利用作为各CC的参数信息的识别符(usingCIF+PQI(使用CIF+PQI))。
如此,在与各自的通信形式对应的表格中CIF表示的内容不同,因此,用户终端需要判断接收到的下行控制信号中所包含的CIF表示什么(例如,相当于表格1~4的哪个内容),进行接收处理。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基于PQI的设定有无、CSI处理数、发送模式(TM)、或者通过RRC通知的PDSCH资源映射状态(参数信息),选择规定的表格而进行接收处理。
下面,说明用户终端中的表格的选择方法。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说明用户终端根据图6C的表格1、图9的表格2、图10的表格3、图11的表格4的4个种类的表格来表示规定的表格的情况。另外,这些表格的内容是一例,用户终端利用的表格的数/内容不限定于此。
·PQI的有无(Based on PQI present or not(基于PQI有无))的情况
例如,在DCI中被设定PQI的情况(pqi_Presence:真)下,用户终端利用图11的表格4(参照图13A)。该情况下,CIF与CC识别符对应,并且与PQI进行组合,从而利用作为表示各小区的参数信息的识别符。
此外,在DCI中没有被设定PQI的情况(pqi_Presence:假)下,用户终端基于CoMP的应用有无、CoMP的CC数等,利用表格1~3的其中一个。另外,PQI的设定有无能够通过RRC信令从无线基站通知给用户终端。
·发送模式(Based on TM(基于TM))的情况
用户终端在发送模式不是规定为CoMP用的发送模式(TM10)的情况下,CIF如以往那样仅利用作为CC识别符,因此,选择表格1(参照图13B)。另一方面,在发送模式是规定为CoMP用的发送模式(TM10)的情况下,基于CoMP的CC数等,选择表格2~4的其中一个。
·CSI处理数(Based on CSI process number(基于CSI处理数))的情况
用户终端在各CC中的CSI处理数是1的情况下,考虑为不应用CoMP,因此,利用表格1(参照图14)。另一方面,在CSI处理数为2以上的情况下,利用表格2~4的其中一个的表格。
在CSI处理数为2以上的情况下,在CS/CB CoMP中4个种类的参数信息(4states(4个状态))成为必须时,能够根据应用CoMP的CC数的数而选择适宜表格2~3的其中一个。例如,能够在具有2以上的CSI处理的CC为1个的情况下,选择表格2,在CC为2个的情况下,选择表格3,在CC为3个以上的情况下,选择表格4(参照图14A)。
在CS/CB的CoMP中,始终从服务发送点对用户终端发送数据,因此用户终端掌握服务小区的参数信息(1state(1个状态))即可。可是,在考虑到与DPS、JT CoMP的协作的情况下,在CS/CB中也能够设定4个种类的参数信息。另外,在该情况下,通过RRC通知的参数信息#1~#4能够设为相互相同。此外,通过DCI通知的参数信息的识别符也变得需要4个种类(例如,图4中的“00”、“01”、“10”、“11”)。
另一方面,在CSI处理数为2以上的情况下,在CS/CB CoMP中仅1个种类的参数信息(1state(1个状态))即可的情况下,能够选择表格2~4的其中一个(参照图14B)。在该情况下,CS/CB的CoMP与DPS、JT CoMP之间的参数信息不同,但是,在用户终端侧不进行区别。
·通过上位层信令通知的PDSCH资源映射状态(Based on higher-layersignaling of PDSCH REs mapping states(基于PDSCH RE映射状态的上位层信令通知))的情况
用户终端对于各CC在PDSCH资源映射状态(参数信息)仅为0或者1的情况下,考虑为不存在CoMP的应用,因此,选择表格1(参照图15)。另一方面,对于各CC,在参数信息为2以上的情况下,能够根据CC的数选择适宜表格。例如,能够在具有2以上的参数信息的CC为1个的情况下选择表格2,在CC为2个的情况下选择表格3,在CC为3个以上的情况下选择表格4。
如此,即使在利用在下行控制信息中被设定的CIF来通知参数信息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基于规定条件而选择规定了与CIF和参数信息的对应的表格,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接收处理。
(其他的样态)
另外,在上述第1样态~第3样态中示出了根据无线基站与用户终端的通信形式,控制对于DCI(例如,DCI格式2D)的PQI的设定(configure(配置))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对DCI始终设定PQI的结构(参照图16)。
在下行控制信息中附加CIF的情况(cif_Presence:真)下,能够将CIF比特利用作为参数信息的识别符(reusing CIF only(Alt.1)(仅重用CIF(Alt.1)))、能够分别设定CC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CIF)和PQI用的比特字段(CIF+PQI(Alt.2))。
(对其他的DCI格式的应用)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作为下行控制信息的格式举出DCI格式2D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在其他的DCI格式(例如,DCI格式0、1、1A、1B、1D、2、2A、2B、2C、4)中,也可以设定(configure(配置))PQI(CIF+PQI),也可以将CIF利用作为参数信息的识别符(利用为PQI用)(reusing CIF(重用CIF))。
在该情况下,能够如上述第1样态~第3样态中所示那样,设为如下结构:在无线基站(网络侧)中,控制对于DCI的PQI用的设定有无(pqi_Presence:真/假),通知给用户终端。该情况下,在上述说明(例如,图7、图8、图12等)中,能够将格式2D(Format 2D)置换为其他的格式(Format)(例如,DCI格式0、1、1A、1B、1D、2、2A、2B、2C、4)而应用。
(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
图17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图。另外,图17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例如LTE系统、或者包含超3G的系统。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将以LTE系统的系统频带宽为1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设为一体的载波聚合。此外,该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称作IMT-Advanced,也可以称作4G、FRA(Future Radio Access(未来无线接入))。
图17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具备:形成宏小区C1的无线基站11、和配置在宏小区C1内且形成比宏小区C1窄的小型小区C2的无线基站12a以及12b。此外,在宏小区C1以及各小型小区C2中,配置了用户终端20。用户终端20构成为能够与无线基站11以及无线基站12的双方进行无线通信。
在用户终端20与无线基站11之间,在相对低的频带(例如,2GHz)使用频带宽较宽的载波(称作现有载波、传统载波(Legacy carrier)等)而进行通信。另一方面,在用户终端20与无线基站12之间,可以在相对高的频带(例如,3.5GHz等)使用频带宽较窄的载波,也可以使用与无线基站11之间相同的载波。无线基站11以及各无线基站12被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
无线基站11以及各无线基站12分别连接到上位站装置30,经由上位站装置30连接到核心网络40。另外,在上位站装置30中包含例如,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是,不限定于此。此外,各无线基站12也可以经由无线基站11连接到上位站装置。
另外,无线基站11是具有相对宽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称作eNodeB、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点等。此外,无线基站12是具有局部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称作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家庭eNodeB(HomeeNodeB)、RRH(Remote Radio Head(远程无线头))、微基站、发送点等。下面,在不区分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情况下,总称为无线基站10。各用户终端20是与LTE、LTE-A等的各种通信方式对应的终端,不仅包含移动通信终端,还可以包含固定通信终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关于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关于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子载波),对各子载波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将系统频带宽按每个终端分割为由1个或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频带,多个终端相互使用不同的频带,从而降低终端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在此,说明在图17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通信信道。下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包括: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下行L1/L2控制信道(PDCCH、PCFICH、PHICH、扩展PDCCH)。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以及上位控制信息。通过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等。通过PCFICH(Physical Control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传输在PDCCH中使用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传输对于PUSCH的HARQ的ACK/NACK。此外,通过扩展PDCCH(也称作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增强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E-PDCCH、FDM型PDCCH等),也可以传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等。该扩展PDCCH(扩展下行控制信道)与PDSCH(下行共享数据信道)进行频分复用,用于补偿PDCCH的容量不足。
上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包括:作为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上行数据信道的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通过该PUSCH,传输用户数据、上位控制信息。此外,通过PUCCH,传输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ACK/NACK等。
图18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10(包含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整体结构图。无线基站10具备: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部102、发送接收部103、基带信号处理部104、呼叫处理部105、以及传输路径接口106。
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被发送给用户终端20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被输入至基带信号处理部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中,进行PDCP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的RLC层的发送处理、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重发控制,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转发到各发送接收部103。此外,关于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等的发送处理,转发到各发送接收部103。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104通过广播信道对用户终端20通知用于该小区中的通信的控制信息。用于该小区中的通信的信息包含例如,上行链路或者下行链路中的系统频带宽等。
各发送接收部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104按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而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到无线频带。放大器部102对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通过发送接收天线101进行发送。另外,发送接收部103作为发送部发挥作用,所述发送部对用户终端发送参数信息(PDSCH RE Mappingand Quasi-co-location Configuration(PDSCH RE映射和准共址配置))、CIF和PQI的设定信息(cif_Presence、pqi_Presence)、下行控制信息(DCI)等。
另一方面,关于通过上行链路从用户终端20被发送到无线基站10的数据,在各发送接收天线101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部102中分别进行放大,在各发送接收部103中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中,对于所输入的基带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FFT处理、IDFT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而转发到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部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和释放等的呼叫处理、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图19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20的整体结构图。用户终端20具备: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部202、发送接收部(接收部)203、基带信号处理部204、以及应用部205。
关于下行链路的数据,在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部202中进行放大,在发送接收部203中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在基带信号处理部204中被进行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该下行链路的数据之中,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到应用部205。应用部205进行与物理层和比MAC层更上位的层有关的处理等。此外,下行链路的数据之中,广播信息也被转发到应用部205。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部205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在基带信号处理部204中进行重发控制(H-ARQ(Hybrid ARQ))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预编码、DFT处理、IFFT处理等而被转发到各发送接收部203。发送接收部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到无线频带。其后,放大器部202对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通过发送接收天线201进行发送。
发送接收部203作为接收部发挥作用,所述接收部接收从无线基站被通知的参数信息(PDSCH RE Mapping and Quasi-co-location Configuration(PDSCH RE映射和准共址配置))、CIF和PQI的设定信息(cif_Presence、pqi_Presence)、下行控制信息(DCI)等。
图20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1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以及一部分的上位层的功能结构图。另外,在图20中主要示出了下行链路(发送)用的功能结构,但是,无线基站10也可以具备上行链路(接收)用的功能结构。
如图20所示,无线基站10具备:上位层控制信息生成部300、数据生成部301、信道编码部302、调制部303、映射部304、下行控制信息生成部305、信道编码部307、调制部308、控制信道复用部309、交织(interleave)部310、测定用参考信号生成部311、IFFT部312、映射部313、解调用参考信号生成部314、权重乘法运算部315、CP插入部316、以及调度部317。另外,在无线基站10是形成小型小区C2的无线基站12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控制信道复用部309、以及交织部310。
上位层控制信息生成部300按每个用户终端20生成上位层控制信息。此外,上位层控制信息是被上位层信令通知(例如,RRC信令)的控制信息,包含例如,参数信息(PDSCH RE Mapping and Quasi-co-location Configuration(PDSCH RE映射和准共址配置))、CIF和PQI的设定信息(cif_Presence、pqi_Presence)等。
数据生成部301按每个用户终端20生成下行用户数据。在数据生成部301中生成的下行用户数据和在上位层控制信息生成部300中生成的上位层控制信息作为通过PDSCH传输的下行数据而输入到信道编码部302。信道编码部302将对于各用户终端20的下行数据,按照基于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反馈信息而决定的编码率进行信道编码。调制部303将信道编码后的下行数据,按照基于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反馈信息而决定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映射部304按照来自调度部317的指示,将调制后的下行数据进行映射。
下行控制信息生成部305按每个用户终端20生成下行控制信息(DCI)。在下行控制信息中包含PDSCH分配信息(DL asingnment(DL分配))、PUSCH分配信息(UL grant(UL许可))等。下行控制信息生成部305根据与用户终端的通信形式,使用规定的DCI格式(例如,DCI格式2D),将表示参数信息的识别符包含在内而生成下行控制信息。
下行控制信息生成部305在例如,应用CoMP时的CC数为规定数以下的情况下,将CIF比特利用作为参数信息的识别符而生成下行控制信息(Alt.1、reusing CIF(Alt.1、重用CIF))。此外,下行控制信息生成部305在CC数比规定数更多的情况下,分别设定CC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CIF)和PQI用的比特字段而生成下行控制信息(Alt.2、CIF+PQI)。
在下行控制信息生成部305中生成的下行控制信息作为通过PDCCH或者扩展PDCCH而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被输入到信道编码部307。信道编码部307将所输入的下行控制信息,按照从后述的调度部317指示的编码率进行信道编码。调制部308将信道编码后的下行控制信息,按照从调度部317指示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
在此,通过PDCCH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从调制部308输入到控制信道复用部309而进行复用。在控制信道复用部309中被复用的下行控制信息在交织部310中被进行交织。交织后的下行控制信息与在测定用参考信号生成部311中生成的测定用参考信号(CSI-RS、CRS等)一起被输入到IFFT部312。
另一方面,通过扩展PDCCH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从调制部308被输入到映射部313。映射部313按照来自后述的调度部317的指示,对下行控制信息进行映射。
映射后的下行控制信息与通过PDSCH传输的下行数据(即,在映射部304中被进行映射的下行数据)、在解调用参考信号生成部314中生成的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一起被输入到权重乘法运算部315。权重乘法运算部315对通过PDCSH传输的下行数据、通过扩展PDCCH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解调用参考信号乘以用户终端20固有的预编码权重,进行预编码。预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被输入到IFFT部312,通过快速傅里叶逆变换从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间序列的信号。来自IFFT部312的输出信号通过CP插入部316被插入作为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发挥作用的循环前缀(CP),输出到发送接收部103。
调度部317对通过PDSCH传输的下行用户数据、通过扩展PDCCH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通过PDCCH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进行调度。具体而言,调度部317基于来自上位站装置30的指示信息(例如,关于与用户终端的通信形式的信息)和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反馈信息(包含例如,CQI(Channel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RI(Rank Indicator(秩指示符))等在内的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信道状态信息))等),进行无线资源的分配。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度部317作为控制部发挥作用,所述控制部基于用户终端中的通信形式(例如,CoMP的应用有无、CoMP的发送形式、CoMP的CC数、CIF的设定的有无的至少一个),对PQI和CIF的设定有无进行控制。此外,调度部(控制部)317将PQI和CIF的设定有无、参数信息的生成,指示给上位层控制信息生成部300。此外,也能够将在下行控制信息中包含的参数信息的识别符,指示给下行控制信息生成部30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位层控制信息生成部300生成参数信息、CIF和PQI的设定信息(cif_Presence、pqi_Presence)等。这些信息通过上位层信令(例如,RRC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20。
图21是用户终端2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部204的功能结构图。用户终端20作为下行链路(接收)用的功能结构而具备:CP去除部401、FFT部402、解映射部403、解交织部404、PDCCH解调部405、CIF判断部406、PDSCH解调部407、以及信道估计部408。
从无线基站10作为接收数据而接收的下行信号在CP去除部401中被去除循环前缀(CP)。去除CP后的下行信号被输入到FFT部402。FFT部402对下行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而从时域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输入到解映射部403。解映射部403对下行信号进行解映射。另外,基于解映射部403的解映射处理基于从应用部205输入的上位层控制信息而进行。从解映射部403输出的下行控制信息在解交织部404中被解交织。
PDCCH解调部405基于后述的信道估计部408的信道估计结果,对从解交织部404输出的下行控制信息(DCI)进行盲解码、解调、信道解码等。
CIF判断部(选择部)406在接收到的下行控制信息中被设定了CIF的情况下,从规定了CIF比特表示的内容的多个表格(例如,表格1~4)之中选择规定的表格。例如,CIF判断部406能够基于PQI用的比特字段的设定有无(pqi_Presence:真/假)、发送模式、CSI处理数、PDSCH资源映射状态(参数信息)的数的至少一个,选择规定的表格(上记图13~图15)。用户终端基于在CIF判断部406中选择出的表格,决定参数信息(PDSCH RE Mappingand Quasi-co-location Configuration(PDSCH RE映射和准共址配置))而进行接收处理。由此,即使在从多个发送点对用户终端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也能够考虑各下行链路信号中的速率匹配、准共址关系,而适当地进行接收处理。
PDSCH解调部407基于信道估计部408中的信道估计结果,对从解映射部403输出的下行数据进行解调、信道解码等。具体而言,PDSCH解调部407基于在PDCCH解调部405中解调后的下行控制信息,对分配给本终端的PDSCH进行解调,取得发往本终端的下行数据(下行用户数据以及上位层控制信息)。
信道估计部408使用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测定用参考信号(CRS、CSI-RS)等进行信道估计。信道估计部408将基于测定用参考信号(CRS、CSI-RS)的信道估计结果,输出给PDCCH解调部405。另一方面,信道估计部408将基于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的信道估计结果输出给PDSCH解调部407。
上面,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明白本发明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而不会脱离由权利要求的记载而决定的本发明的意图以及范围。例如,能够将上述的多个样态进行适宜组合而应用。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是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的意思。
本申请基于2012年11月12日申请的特愿2012-248789。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15)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具备多个无线基站、以及能够与所述多个无线基站进行协作多点发送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具有:
生成部,生成与下行链路信号有关的参数信息;
控制信息生成部,生成包含表示特定的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的下行控制信息;
控制部,控制在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是否设定所述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
发送部,将与所述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的设定有无有关的信息,通过上位层信令通知给所述用户终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数信息包含下行共享信道的资源映射与多个下行链路信号间的对应关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协作多点发送的形式,对所述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的设定有无进行控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进行所述协作多点发送的分量载波数,对所述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的设定有无进行控制。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用户终端的信道状态测定用参考信号的处理数,对所述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的设定有无进行控制。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的CIF的设定有无,对所述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的设定有无进行控制。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信息生成部在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的格式中设定有CIF,且进行所述协作多点发送的分量载波数为规定数以下的情况下,在所述CIF中设定所述参数信息的识别符。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的格式为DCI格式2D。
9.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具备:多个无线基站、以及能够与所述多个无线基站进行协作多点发送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具有如下步骤:
所述无线基站,
生成与下行链路信号有关的参数信息的步骤;
生成包含表示特定的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步骤;
控制在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是否设定所述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的步骤;以及
将与所述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的设定有无有关的信息,通过上位层信令通知给所述用户终端的步骤。
10.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基站,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具备多个无线基站、以及能够与所述多个无线基站进行协作多点发送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具有:
生成部,生成与下行链路信号有关的参数信息;
控制信息生成部,生成包含表示特定的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的下行控制信息;
控制部,控制在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是否设定所述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以及
发送部,将与所述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的设定有无有关的信息,通过上位层信令通知给所述用户终端。
11.一种用户终端,其能够与多个无线基站进行协作多点发送,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终端具有:
接收部,从所述无线基站接收与下行链路信号有关的参数信息、包含表示特定的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的下行控制信息、以及与在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所述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的设定有无有关的信息;以及
选择部,在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设定了CIF的情况下,从规定了CIF的比特表示的内容的多个表格之中,选择规定的表格。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基于在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是否设定了所述参数信息的识别符用的比特字段,选择所述规定的表格。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基于发送模式是否为协作多点用的发送模式,选择所述规定的表格。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基于信道状态测定用参考信号的处理数,选择所述规定的表格。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基于从所述无线基站通知的参数信息中包含的下行共享信道的资源映射数,选择所述规定的表格。
CN201380057979.XA 2012-11-12 2013-10-23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Pending CN1047821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62358.4A CN108633078B (zh) 2012-11-12 2013-10-23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8789 2012-11-12
JP2012248789A JP2014096777A (ja) 2012-11-12 2012-11-12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PCT/JP2013/078656 WO2014073375A1 (ja) 2012-11-12 2013-10-23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62358.4A Division CN108633078B (zh) 2012-11-12 2013-10-23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2184A true CN104782184A (zh) 2015-07-15

Family

ID=5068448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62358.4A Active CN108633078B (zh) 2012-11-12 2013-10-23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CN201380057979.XA Pending CN104782184A (zh) 2012-11-12 2013-10-23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62358.4A Active CN108633078B (zh) 2012-11-12 2013-10-23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42534B2 (zh)
EP (1) EP2919526B1 (zh)
JP (1) JP2014096777A (zh)
CN (2) CN108633078B (zh)
WO (1) WO2014073375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37198A1 (zh) * 2017-01-25 2018-08-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网络侧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8809573A (zh) * 2017-05-05 2018-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天线端口的qcl的方法和设备
CN109644488A (zh) * 2016-08-31 2019-04-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1357349A (zh) * 2017-11-17 2020-06-3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2514518A (zh) * 2018-08-09 2021-03-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
CN113228735A (zh) * 2018-10-31 2021-08-0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230087900A1 (en) * 2016-03-31 2023-03-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25249B2 (ja) * 2013-12-26 2018-05-1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6559879B (zh) 2015-09-25 2019-08-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及确定、关系确定的方法及装置
JP6663256B2 (ja) * 2016-03-11 2020-03-1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管理装置
CN112887000B (zh) 2016-05-31 2022-07-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反馈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1412422B2 (en) * 2019-03-14 2022-08-09 Ofinno, Llc Handover in unlicensed band
CN114244484A (zh) * 2019-03-29 2022-03-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EP4024936A4 (en) * 2019-08-26 2023-05-17 Ntt Docomo,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US11888610B2 (en) * 2020-02-26 2024-0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sitioning with LTE-NR dynamic spectrum sharing (DS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3241A (zh) * 2008-07-30 2011-06-29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WO2011099612A1 (ja) * 2010-02-15 2011-08-1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及びユーザ端末
WO2011160926A1 (en) * 2010-06-24 2011-12-2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Change of rate matching modes in presence of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CN102742206A (zh) * 2010-02-03 2012-10-17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7413B (zh) * 2006-06-13 2013-08-2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导频的方法和装置
JP4940115B2 (ja) * 2007-07-13 2012-05-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および無線基地局
JP2010279009A (ja) * 2009-04-27 2010-12-09 Ntt Docomo Inc 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2668671B (zh) * 2009-12-17 2015-10-14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无线发送装置和控制信号发送方法
MX2012009372A (es) * 2010-02-15 2012-09-12 Panasonic Corp Dispositivo de transmision y metodo de transmision.
EP2398273B1 (en) * 2010-06-18 2018-02-14 Acer Incorporated Method of handling buffer status report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thereof
KR20120015228A (ko) * 2010-08-11 2012-02-21 주식회사 팬택 다중 요소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전력조정에 관한 정보의 전송장치 및 방법
KR20120063586A (ko) * 2010-12-08 2012-06-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분산 안테나를 적용하는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상태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2594528B (zh) * 2011-01-10 2017-07-07 夏普株式会社 非周期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触发方法和设备
WO2012148162A2 (ko) * 2011-04-25 2012-11-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참조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단말
CN102255689B (zh) * 2011-07-08 2018-05-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EP2733999A4 (en) * 2011-07-15 2015-03-11 Fujitsu Ltd SENDING PROCEDURES FOR REFERENCE TONSYMBOLS, BASIC STATION AND USER DEVICE
US9794955B2 (en) * 2011-08-15 2017-10-1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onfiguration of CSI-RS for CoMP feedback
US20130128821A1 (en) * 2011-11-18 2013-05-23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Arrangement For Uplink Coordinated Multi-Point Reception
US8953478B2 (en) * 2012-01-27 2015-02-10 Intel Corporation Evolved node B and method for coherent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with per CSI-RS feedback
WO2013133678A1 (ko) * 2012-03-09 2013-09-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083479B2 (en) * 2012-05-11 2015-07-14 Intel Corporation Signaling for downlink coordinated multipoi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307521B2 (en) * 2012-11-01 2016-04-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scheme and quasi co-location assumption of antenna ports for PDSCH of transmission mode 10 for LTE advanced
US9521664B2 (en) * 2012-11-02 2016-1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EPDCCH resource and quasi-co-location management in LT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3241A (zh) * 2008-07-30 2011-06-29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2742206A (zh) * 2010-02-03 2012-10-17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WO2011099612A1 (ja) * 2010-02-15 2011-08-1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及びユーザ端末
WO2011160926A1 (en) * 2010-06-24 2011-12-2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Change of rate matching modes in presence of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 "《3GPP TS 36.331 V10.7.0 (2012-09)》", 26 September 2012 *
ALCATEL-LUCENT,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 "Remaining issues of Downlink Control Signalling for CoMP",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0 R1-123142》 *
NTT DOCOMO: "Downlink Control Signaling for Rel. 11 CoMP",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1 R1-124839》 *
ZTE, QUALCOMM, SAMSUNG: "Way Forward on downlink control signalling for PDSCH RE mapping", 《3GPP TSG RAN WG1 #70 R1-123880》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087900A1 (en) * 2016-03-31 2023-03-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9644488A (zh) * 2016-08-31 2019-04-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9644488B (zh) * 2016-08-31 2022-10-1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8137198A1 (zh) * 2017-01-25 2018-08-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网络侧设备和终端设备
US11122568B2 (en) 2017-01-25 2021-09-1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utilizing at least two pieces of target sub-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and a co-location rule
CN108809573A (zh) * 2017-05-05 2018-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天线端口的qcl的方法和设备
CN108809573B (zh) * 2017-05-05 2023-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天线端口的qcl的方法和设备
CN111357349A (zh) * 2017-11-17 2020-06-3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2514518A (zh) * 2018-08-09 2021-03-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
CN112514518B (zh) * 2018-08-09 2024-04-2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
CN113228735A (zh) * 2018-10-31 2021-08-0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33078B (zh) 2022-08-02
EP2919526A4 (en) 2016-07-13
CN108633078A (zh) 2018-10-09
US9742534B2 (en) 2017-08-22
JP2014096777A (ja) 2014-05-22
EP2919526A1 (en) 2015-09-16
WO2014073375A1 (ja) 2014-05-15
EP2919526B1 (en) 2019-01-09
US20160254888A1 (en) 2016-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82184A (zh)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JP6121124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基地局
EP3295744B1 (en) Device, network, and method for wideband lte with virtual (baseband)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5122669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5960787B (zh) 确定传输块大小的方法和其设备
EP2866492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base station device, user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JP6212188B2 (ja)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CN104770003A (zh)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CN104380641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4094659A (zh) 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168489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信令通知方法以及基站装置
CN104335651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503514A (zh) 信道状态信息通知方法、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4685950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2012175267A (ja) 無線基地局装置、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3918297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918204A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干扰测定方法
CN102948175A (zh)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03535097A (zh) 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4982057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718599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装置以及用户终端
CN103918302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918337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4488343A (zh)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4770037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1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