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67789B - 能与远程客户装置建立点对点连接的信息聚集中心 - Google Patents

能与远程客户装置建立点对点连接的信息聚集中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67789B
CN104767789B CN201510006903.5A CN201510006903A CN104767789B CN 104767789 B CN104767789 B CN 104767789B CN 201510006903 A CN201510006903 A CN 201510006903A CN 104767789 B CN104767789 B CN 1047677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online
point
server
aggregation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069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67789A (zh
Inventor
郭启铭
高于立
萧百坚
李正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ROUGHTEK CO Ltd
Wisdom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ROUGHTEK CO Ltd
Wisdom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ROUGHTEK CO Ltd, Wisdom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ROUGHTE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67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677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677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677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3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an address exchange platform which sets up a session between two nodes, e.g. rendezvous servers,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 [SIP] registrars or H.323 gatekeep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03Home automation networks
    • H04L12/2816Controlling appliance services of a home automation network by calling their functionalities
    • H04L12/2818Controlling appliance services of a home automation network by calling their functionalities from a device located outside both the home and the hom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4Hybri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6418Hybrid trans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与远程客户装置建立点对点连接的信息聚集中心,该信息聚集中心可以为机顶盒,该信息聚集中心包括:至少一第一模块,用于从至少一信息源聚集信息;以及耦接至因特网的至少一第二模块,用于与一远程客户装置建立一通过因特网的点对点(P2P)联机,其中该信息的至少一部分由该P2P联机传送至该远程客户装置。

Description

能与远程客户装置建立点对点连接的信息聚集中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使用P2P(点对点)连接的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机顶盒(Set Top Box)被用来与电视连接以观看通过卫星或有线发送的电视节目。机顶盒可以被看作一个信息聚集中心(Information Concentration Center),用以聚集视频和音频各种信息,然后这些信息可以被传递到一个装置,例如电视,以供用户观看。然而,常规的机顶盒主要被用来提供信息给电视,从而限制了其用途。因此需要一种有效方法以使用机顶盒的更多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针对信息聚集中心提供一建立点对点联机的整合方案。
在一实例中,公开了一种能与远程客户装置建立点对点连接的信息聚集中心,包括:至少一第一模块,用于从至少一信息源聚集信息;以及耦接至因特网的至少一第二模块,用于与一远程客户装置建立一通过因特网的点对点(P2P)联机,其中该信息的至少一部分由该P2P联机传送至该远程客户装置。
在一实例中,上述信息聚集中心为一机顶盒(Set Top Box)。
在一实例中,该信息聚集中心具有一第一唯一标识符(UID),该第一唯一标识符(UID)被登记于至少一联机服务器中,以关联该聚集中心的连接信息,其中所述远程客户装置与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通信并根据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所提供的该连接信息建立该P2P联机,其中,在该P2P被建立时,所述远程客户装置没有被登记于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中。
在一实例中,其中所述远程客户端装置在联系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时,不具有一用来被登记于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中以关联该远程客户装置的连接信息的唯一标识符(UID)。
在一实例中,所述信息源为一含有电视节目的卫星馈送。
在一实例中,该信息聚集中心通过路由器连接至一家电,所述远程客户装置通过该信息聚集中心控制该家电。
在一实例中,该信息聚集中心更包括一格式化模块,以将该信息转成一适合远程客户装置观看的格式。
在一实例中,公开了一种家电,包括:至少一模块,耦接至一信息聚集中心,其中一P2P联机被建立在该信息聚集中心与一远程客户装置之间,其中所述远程客户装置经由该P2P联机,以连接至所述信息聚集中心控制该家电。
在一实例中,其中,该信息聚集中心具有一第一唯一标识符(UID),该第一唯一标识符(UID)被登记于至少一联机服务器中,以关联该聚集中心的连接信息,其中所述远程客户装置与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通信并根据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所提供的该连接信息以建立该P2P联机,其中,在该P2P被建立时,所述远程客户装置没有被登记于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中。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态样的状态示意图(一);
图2为第一实施态样的状态示意图(二);
图3为第一实施态样的状态示意图(三);
图4为第一实施态样的状态示意图(四);
图5为第一实施态样的状态示意图(五);
图6为第一实施态样的状态示意图(六);
图7为第一实施态样的状态示意图(七);
图8为多个联机服务器群组可供一远程设备登录的示意图;
图9为联机服务器与管理服务器的联机流程图;
图10为远程设备与联机服务器的联机流程图;
图11为近端设备请求与该远程设备联机的联机流程图;
图12为本发明一实例的物联网跨平台架构;
图13A-D为本发明一实例中的集成电路方块图;
图14A-B为被P2P连接的两个装置的方块图;
图15为整合标识符(UID)于处理器的示意图;
图16为整合标识符(UID)与序号码于处理器的示意图。
图17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使用P2P联机与远程客户装置联机的信息聚集中心的系统示意图。
图18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使用P2P联机与远程客户装置联机的机顶盒的系统示意图。
图19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关联于机顶盒与联机服务器从而建立P2P联机的唯一标识符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管理服务器群组;4-近端设备;11、12、13-管理服务器;20-联机服务器群组A;21-联机服务器群组B;22-联机服务器群组C;23-联机服务器群组D;24-联机服务器群组E;31-远程设备A;32-远程设备B;33-远程设备C;34-远程设备D;91-查询信息;92-登录信息;93-远程设备A联机请求信息联机服务器群组A;94-联机标的查询信息;95-联机请求信息;97-点对点传输联机;98-近端设备联机请求信息联机服务器群组A;99-远程设备A联机请求信息联机服务器群组A;201、202、211、212、213、221、222、223、231、232、241、242-联机服务器;960、961-打洞联机信息;1200-物联网跨平台的架构(IOTC);1201、1202、1203、1204、1205、1206-应用程序界面;1210-物联网跨平台架构(IOTC)平台;1220-网络层;1230-感测层或设备层;1300、1350、1360、1370-集成电路;1301、1401、1411、1602-CPU;1303、1403、1413-物联网跨平台架构(IOTC)应用程序界面模块;1304、1404、1414-操作系统模块;1305、1405、1415-网络工作模块;1302、1412-UID模块;1306、1402-浏览器或应用模块;1400-客户端装置;1410-远程服务装置;1406-输入服务装置标识符信息的UID输入模块;1500、1600-处理器;1601-接脚;1603-序号码;1604-标识符;1701-信息源;1702-信息聚集中心;1703-第一本地客户端装置;1704-路由器;1705-第二本地客户端装置;1706-远程客户装置;1707-因特网;1708-点对点(P2P)联机;1730-机顶盒;1731-电视机;1732-卫星或电缆馈送;1733-家电;1750-联机服务器;1760-UID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本案为一种远程信息通讯系统以及其联机方法,以下将配合各图式说明本案的技术。
首先,本案定义了一远程信息通讯系统包含至少一远程设备、管理服务器、以及至少一联机服务器,并且该远程信息通讯系统接受至少一近端设备的请求,从而使该近端设备与该远程设备之间建立联机,而远程信息通讯系统的联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至少一远程设备通过因特网请求一管理服务器提供至少一个支持该远程设备的联机服务器的地址;B.该远程设备依据该管理服务器所提供的地址登录该远程设备的信息于该联机服务器;C.一近端设备通过因特网向该管理服务器提出寻找被指定的远程设备的请求;D.该管理服务器将被指定远程设备所登录的联机服务器的地址响应给该近端设备;E.该近端设备依据所响应的地址向联机服务器提出与该被指定远程设备联机的请求;F.该联机服务器依据该近端设备的请求建立该近端设备与该被指定远程设备的联机。该方法的技术重点是令该联机服务器以及远程设备不需直接公开其IP地址或Domain name,所有的近端设备只能先向管理服务器请求寻找被指定的远程设备,再由管理服务器提供的联机服务器的地址供近端设备请求建立联机。所以可减少联机服务器以及远程设备被黑客侵入的危险。从近端设备的角度来看,该近端设备不需要具有固定IP,亦不需要记忆固定的IP地址或Domainname,对近端设备的使用者而言可节省很多联机设定的技术问题。
为了更具体的说明前述的方法,本案更公开了一具体实施该方法的远程信息通讯系统,该远程信息通讯系统包含至少一管理服务器、至少一联机服务器以及至少一远程设备。请参阅图1,图1中公开该远程信息通讯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1中可见两台管理服务器11、12形成一管理服务器群组1作相互备份用。该管理服务器11、12内储存有一设备列表以及一服务器列表,该设备列表内存有允许登录的多个远程设备的信息。而该服务器列表则储存了多个联机服务器的信息。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该服务器列表内可能包含了相异服务提供商所运营的多个联机服务器,或者包含了支持的设备型态不同的多个联机服务器,或者包含多个所在地理位置不同的联机服务器。更进一步的,该设备列表与服务器列表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待稍后详述。于图1中更可见该远程信息通讯系统另外包括一联机服务器201和一联机服务器211,在本实施例中,该联机服务器201、联机服务器202可分属于相异服务提供商所运营。又,图1中可见该联机服务器201可与另一联机服务器202组成一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作相互备份用;同样的,该联机服务器211与另一联机服务器212构成一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相互备份。为了方便叙述本案的技术,以下各联机对象将直接以管理服务器群组1以及联机服务器群组A20、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代表其所属的服务器。该远程信息通讯系统更包含了一远程设备A 31、一远程设备B 32、一远程设备C 33。如先前所述,设备列表内存有多个远程设备的信息,该些远程设备A~C 31、32、33分别具有其独特的标识符(Unique ID)、该些远程设备A~C 31、32、33所属的服务提供商的信息都已被预存入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所储存的设备列表中。在该些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以及该远程设备A 31、一远程设备B 32、一远程设备C 33刚连上因特网运作时,该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通过因特网向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传输一服务器登录信息92登录其地址与组态信息(型号、联机状态等信息)。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验证该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是否为已预存于服务器列表内的合法设备,若是则回复该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已登录成功。而该远程设备A 31至远程设备C33为了寻找可支持的服务器,则分别通过因特网向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发出一服务器查询信息91,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验证该远程设备A 31至远程设备C 33是否为预存于设备列表内的合法设备后,分别向该远程设备A 31至远程设备C 33回复一联机的目标。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该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可能分别为不同服务提供商所运营,因此,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会将远程设备A 31指派联机到支持远程设备A 31的服务提供商所运营的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同样的,基于服务提供商的不同,该远程设备B 32、远程设备C 33就由管理服务器群组1指派联机到支持远程设备B 32、远程设备C 33的服务提供商所运营的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然而,该远程信息通讯系统亦包含了不同的实施方式,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亦可能因为远程设备A 31至远程设备C 33为相异的产品类型而分别指派该远程设备A 31至远程设备C 33登录至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或联机服务器群组B 20。另一不同实施方式为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还可依据该远程设备A 31至远程设备C 33本身的地理位置不同而指派联机到较近的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或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
请再参阅图2,基于管理服务器群组1响应的联机地址,该远程设备A 31与该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联机并登录该远程设备A 31的信息于该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中。同样依据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响应的联机地址,该远程设备B 32、远程设备C 33联机至该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并登录其本身信息于该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中。令该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得知该远程设备A 31的网络地址;该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得知该远程设备B 32、远程设备C 33的网络地址。
请再参阅图3,该远程信息通讯系统可接受一个或多个近端设备4联机,该近端设备4需具有支持与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联机的应用接口程序(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该近端设备4可通过该应用接口程序而选择一被指定的远程设备。假设该近端设备4通过该应用接口程序选择与远程设备A 31联机,近端设备4通过该应用接口程序向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发出一联机标的查询信息94,询问管理服务器群组1可与该远程设备A 31联机的联机服务器群组为何。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提供被指定的远程设备(远程设备A 31)所登录的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的位置。因而该近端设备4的应用接口程序再依据管理服务器群组1回复的地址与该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联机,该近端设备4发出欲与该远程设备A 31联机的一联机请求信息95。请参阅图5,该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优先选择使用执行打洞技术(Hole punching),分别与该近端设备4、远程设备A 31传输一打洞联机信息960、961,令该近端设备4与该被指定的远程设备A 31建立一点对点传输联机97,该近端设备4可通过点对点传输技术获得远程设备A 31的信息,或者对该远程设备A 31进行控制。前述的打洞技术(Hole punching)可参见美国专利公开第2009/0100309号专利和德国第2475279号专利,由于该打洞技术非本案所主张的技术特征,因此不再赘述其技术内容。或者,如图6所示,若该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未完成对两者的打洞程序,则通过该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相互转发近端设备4与该被指定的远程设备A 31的数据封包。
由于该近端设备4需要通过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才能得到该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的联机地址,因此联机服务器群组A 20、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的地址、机械规格变动不会阻碍该近端设备4寻找联机对象。更基于该特点,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的架构(数量、规格、类别等等)可依照市场的需求而作变动,例如当某一类产品上线的数量增加时,可增加支持该类产品的联机服务器数量以符合设备负载量。而新增联机服务器群组或改变联机服务器群组联机信息(例如IP地址变动)或者改变联机服务器群组内机械数量时只需要更新该服务器列表即可,并令该联机服务器群组再次向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发出服务器登录信息92进行登录即可。同样的,远程设备的数量与种类变动时,或者远程设备所登录的联机服务器群组有所变动时,亦同样更新设备列表,并该远程设备再次向被提供的联机服务器群组询问供联机的联机服务器群组信息即可。
请参阅图7,图7为该远程信息通讯系统扩充的实施例,该实施例增加了远程设备D34,即使增加数量或者地址的变动,都可通过更新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的设备列表而增加支持的远程设备数量(或规格)。远程设备A 31至远程设备D 34都可通过传送服务器查询信息91的过程由管理服务器群组1重新询问可联机的联机服务器群组。同样的,图7中可见该联机服务器群组B 21增加了一联机服务器213,且新增了一个由联机服务器221、222、223所组成的联机服务器群组C 22,同样是通过该更新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的服务器列表而扩增进入该远程信息通讯系统的联机服务器数量。通过以上方式,该远程信息通讯系统容许该远程设备、联机服务器群组的数量、规格、类别依需求而扩充、变动,只需要更新服务器列表、设备列表且再次向管理服务器群组1登录即可,令联机服务器群组或者远程设备的制造商可依设备负载量而变动。
该远程信息通讯系统允许多个联机服务器接受同一远程设备登录,请参阅图8,图8公开了该远程信息通讯系统包含了联机服务器群组A、D、E 20、23、24,联机服务器群组D23由联机服务器231、232所构成,联机服务器群组E 24由联机服务器241、242所构成。该远程设备A 31经过发出服务器查询信息91询问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后,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回复该远程设备A 31可与该些联机服务器群组A、D、E 20、23、24进行登录。通过该特征,可令不同的联机服务器群组A、D、E 20、23、24共同支持该远程设备A 31。假设联机服务器群组A20故障或其他原因脱机时,该远程设备A 31仍可登录于联机服务器群组D 23或联机服务器群组E 24的其中之一。又假设该远程设备A 31为可移动的设备,该远程设备A 31可过该管理服务器群组1的分配而联机到实体距离最接近的任一联机服务器群组。
该多个远程设备与联机服务器群组的对应关系如表一所示:
表一:多个远程设备与联机服务器群组的对应关系表
以表一为例,前述管理服务器的服务器列表可储存有服务提供商A所运营的联机服务器Ser01~Ser05,以及服务提供商B所运营的联机服务器Ser11~Ser12。其中联机服务器Ser01~Ser03被分配供远程设备D01~D05登录,其中D01~D05为各远程设备的标识符,如之前所述,每一远程设备皆具有其独特的标识符,用于供管理服务器或联机服务器验证与辨识远程设备的身份。该些联机服务器Ser01~Ser03接收近端设备的请求而建立与远程设备D01~D05的联机。由于联机服务器Ser01~Ser03都可执行同样的功能,因此联机服务器Ser01~Ser03之间可相互备份,另外联机服务器Ser01~Ser03可分别设置于不同位置,例如联机服务器Ser01~Ser03分别位于上海、东京、洛杉矶,远程设备D01~D05可登录于离本身地理位置较近的联机服务器。同样的,远程设备ser04~ser05接受远程设备D06~D09登录。服务提供商B所运营的联机服务器Ser11~Ser12则接受远程设备D11~D14的登录。因此,对管理服务器而言,只要远程设备D01上线询问联机服务器,该管理服务器可同时提供联机服务器Ser01~Ser05的位置给该远程设备D01,让远程设备D01随时都可寻找到正常运作的联机服务器。
通过以上方式,可令该远程信息通讯系统内的多个联机服务器群组之间相互备份,又因该联机服务器群组内包含了可相互备份的多个联机服务器,形成多重备份架构,使该远程信息通讯系统非常稳定,不会因少数机械故障而影响运作。
请参阅图9,前述的联机服务器与该管理服务器之间的运作如图9所示的流程,首先,当一个或多个联机服务器上线(步骤S01)或者一个或多个联机服务器的IP或Port变更(步骤S02)时,该联机服务器需通过因特网与该管理服务器联机,并且送出服务器登录信息给该管理服务器(步骤S03)。管理服务器会验证该服务器登录信息的内容在服务器列表中是否为合法(步骤S04),若验证成功,代表该联机服务器确实为服务器列表中的合法服务器,则依据服务器登录信息更新服务器列表(步骤S05),并由该管理服务器回复登录成功信息(步骤S06),联机服务器接收回复的信息(步骤S07),并为了确保管理服务器能存有联机服务器群组最新的状态,每经过一预定时间(步骤S09)将会重复执行步骤S03重新送出服务器登录信息。若在步骤S04验证该服务器登录信息为失败,代表该联机服务器并不在服务器列表中,为不合法的联机服务器,亦回复登录失败信息(步骤S08),由联机服务器接收回复的信息(步骤S07)。
接着,图10可见该远程设备与该管理服务器联机请求回复联机服务器的过程。首先,远程设备会发出询问服务器地址的信息(步骤S11),该管理服务器会验证该远程设备所送信息是否有效(步骤S12),若验证成功则该管理服务器回复联机服务器的地址给该远程设备(步骤S13);若验证失败,则该管理服务器回复一拒绝请求信息给该远程设备(步骤S14)。接着,该远程设备需再与该管理服务器所回复的联机服务器联机。该远程设备送出该远程设备的登录信息(步骤S15),联机服务器群组接收该登录信息(步骤S16),接着该联机服务器回复一响应消息给该远程设备(步骤S17)。因此,该联机服务器可得知该远程设备的IP地址以联系该远程设备的必要信息。为了确保该联机服务器可找到该远程设备,在每经过一预定时间后(可预设为每10分钟),该远程设备需回到步骤S11重新送出本身的信息(步骤S18),使该联机服务器可时常获得该远程设备的更新状态。又,该远程设备可每经过一较长时间(例如可预设每24小时)重新询问管理服务器(步骤S19),令管理服务器提供最新的联机服务器地址置与信息。
最后,该近端设备请求与该远程设备联机的过程可见于图11,使用者通过近端设备的应用接口程序(API)指定一远程设备,该近端设备通过该应用接口程序(API)向管理服务器提出寻找被指定远程设备的请求(步骤S21),该管理服务器响应该远程设备登录的联机服务器的地址给该近端设备(步骤S22),于是该近端设备即可获得与哪一个联机服务器联机可找到被指定的远程设备。接着该近端设备向该联机服务器请求与该远程设备联机(步骤S23),该联机服务器优先选择对该近端设备与远程设备执行打洞程序(步骤S24),若成功,则可令该近端设备与远程设备进行点对点传输(步骤S25);若失败,则该近端设备与远程设备的数据封包通过该联机服务器转发(步骤S26)。
通过前述的技术,该远程设备以及该联机服务器不需要直接公开其IP地址或Domain name,以降低被黑客侵入的危险。同样的,该近端设备不需要具有固定IP,亦不需要记忆固定的IP地址或Domain name,只需通过该管理服务器即可寻找特定远程设备所属的联机服务器。因此,该近端设备只需要具有该管理服务器支持的应用接口程序(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即可请求管理服务器查询联机地址,并且用户只需要选择其中一远程设备,剩下与管理服务器、联机服务器沟通的程序皆可由该应用接口程序自动处理,以大幅简化使用者操作的复杂度。又,该系统容许该远程设备、联机服务器的数量、规格、类别依需求而扩充、变动,只需要向管理服务器登录而更新服务器列表、设备列表即可。令联机服务器或者远程设备的制造商可依设备负载量而变动。前述的远程设备可为一安全警报系统,例如监视摄影器材、防盗器、烟雾火灾警报器等等;亦可为一家电设备,例如冰箱、空调设备等等。再者,该近端设备应具备影音播放功能,例如具有影音播放功能的移动电话、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等。
在一个实例中,公开了一建立P2P联机的通讯系统,该通讯系统包含有标识符的一网络设备或一服务设备,以及至少一联机服务器提供联机信息使终端设备或客户端设备与网络设备或服务设备建立P2P联机,该服务设备的标识符至少登入在一联机服务器里,而根据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提供的联机信息,客户端设备与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通信去建立与服务设备的P2P联机,且当P2P联机建立完成时,客户端设备没有登入在该台联机服务器上。
请注意,在第一个建立P2P连接处,客户端设备不需标识符,它不同于现有科技的是现有科技为了建立P2P连接客户端设备必须登入在该服务器当中。
在一实例中,管理服务器和联机服务器的功能可被整合到一单一联机服务器中,而服务设备可以登入其UID至联机服务器,又客户端设备能与联机服务器通信去建立客户端设备与服务设备的P2P连接。只要客户端设备有服务设备的UID标识符,客户端设备就能与服务器连接使服务器端和客户端设备自己完成P2P连接,其中客户端设备不需要有自己的UID。而所需要的服务器数量取决于服务客户端与服务设备的网络规模。
在一个实例中,除了管理服务器群组和联机服务器群组之外,增加一后方管理服务器群组以侦测任何失效的管理服务器和/或联机服务器且执行管理服务器和/或联机服务器的负载平衡。例如,若一台管理服务器失效,则后方的服务器能侦测到这样的状况并将发至失效的管理服务器的请求使转至另一台管理服务器。同样地,若一台管理服务器或联机服务器过载了,则后方的服务器能侦测到这样的状况并将发至过载的服务器的一部分请求转至另一服务器以完成平衡。
在一实例中,API模块能整合在不同的平台。图12示出本发明一实例中的物联网跨平台的架构(IOTC,Internet of Things Cross-platform)1200。通过IOTC平台1210,不同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1201、1202、1203、1204、1205、1206可请求P2P服务以建立P2P连接,从而提供了使用不同处理器,例如:ARM,X86,MIPS等的跨平台的统一整合方案。跨平台的统一整合方案可使用不同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Linux,IOS,Android等。此外,IOTC平台1210可具有一网络层1220以与另一IOTC平台进行通信,以及一感测层或设备层用1230以连接到其他设备,例如:IP cam,RFID,等。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进步,越来越多的设计能整合到一个IC里。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成本也能通过P2P连接达到随插随用。图13A示出本发明一实例中的集成电路方块图1300。该集成电路1300包含一个CPU1301或处理器,和一用于建立与预定的远程设备连接的一IOTC API模块1303。IOTC API模块1303包含多个指令,当处理器执行多个指令时,会请求管理服务器提供一已登入一预定的远程设备的联机服务器的地址信息。根据管理服务器提供的联机服务器的地址信息,IOTC模块1303请求联机服务器在集成电路与该预定的远程设备间建立P2P连接。
在一实例中,如图13B所示,集成电路1350包括一IOTC API模块1303、一操作系统模块1304和网络工作模块1305。
在一实例中,如图13C所示,集成电路1360包括一UID模块1302、IOTC API模块1303、操作系统模块1304和网络工作模块1305。UID模块1302执行一登入程序将包含集成电路1360的一电子装置登入到管理服务器和联机服务器以使其他电子装置能与该电子装置建立P2P连接。
在一实例中,如图13D所示,集成电路1370包括一浏览器或应用模块1306、IOTCAPI模块1303、操作系统模块1304和网络工作模块1305。该浏览器或应用模块1306能通过API模块与远程设备建立P2P连接。
请注意,API模块、操作系统模块和网络工作模块或CPU能封装在同一个电子装置中,例如:IP camera、行动装置或储存装置。CPU和API模块也可以封装至两个或是更多的集成电路里。先前集成电路的描述也能用于电子装置,因此就不再进一步描述。
图14A表示被管理服务器和联机服务器建立的P2P连接的两个连接装置的方块图,其中一个是客户端装置1400,而另一个是远程服务装置1410。客户端装置1400能整合在集成电路里或封装在电子装置中,以及远程服务装置1410能整合在集成电路里或封装在电子装置中。如图14A所示,远程服务装置1410包括一CPU1411、UID模块1412、IOTC API模块1413、操作系统模块1414和网络工作模块1415。其中UID模块1412执行一登入程序将远程服务装置1410登入到管理服务器和联机服务器中,以使客户端装置1400与远程服务装置1410建立P2P连接。客户端装置1400包括一CPU1401、浏览器或应用模块1402、IOTC API模块1403、操作系统模块1404和网络工作模块1405。其中,浏览器或应用模块1402能通过API模块与远程服务装置1410建立P2P连接。
如美国申请案案号61/812,262所描述,一图像传感器能将读取例如一维条形码或QR码的图案,以输入终端设备、客户端设备、网络工作设备或电子设备的标识符信息,该输入的标识符信息可被用来建立P2P连接。请注意,一行动装置,也能通过该行动装置的输入设备,例如:图像传感器、键盘、触控面板等来输入标识符信息并传送至其他终端装置或电子装置。
在一实例中,如图14B中表示被管理服务器和联机服务器建立的P2P连接的两个连接装置的方块图,其中一个是客户端装置1400,另外一个则是服务装置1410。如图14B所示,服务装置1410包括一CPU1411、UID模块1412、IOTC API模块1413、操作系统模块1414和网络工作模块1415。其中UID模块1412执行一登入程序使服务装置1410登入至管理服务器和联机服务器中,以使客户端装置1400与服务装置1410建立P2P连接。又UID模块1412输入例如一维条形码或QR码的图案,以输入服务装置1410的标识符信息,以使登入程序能使用该输入标识符信息将服务装置1410登入至管理服务器和联机服务器。而客户端装置1400包括一CPU1401、输入服务装置标识符信息的UID输入模块1406、IOTC API模块1403、操作系统模块1404和网络工作模块1405。举例来说,UID输入模块1406输入服务装置1410的标识符信息是为了通过IOTC API模块1403来与服务装置1410建立P2P连接。
在一实例中,UID嵌入于一处理器中,UID能被储存在嵌入于处理器中的非挥发性内存,例如闪存或EEPROM。UID在处理器被制造测试后被编程至一嵌入于处理器的非挥发性内存内以用于建立点对点的连接。
如图15所示,一处理器1500与UID整合在一起,当处理器1500制造之后在测试时,该UID被编程至处理器中。这样的方式比在处理器已整合至一电路板或系统后再将UID编程至处理器中来得简单与省时,因未在电路板或系统里编程UID需要复杂的设定。这样的方式也不需要额外的闪存或EEPROM来储存UID,以节省空间。此外,处理器1500的一部分接脚可被共享以将UID编程至处理器1500中,这样,一旦标识符编入到处理器1500里,这些分享的接脚将专用于其他用途。举例来说,处理器1500包括一多任务器,当该标识符被编程于该处理器1500时,该多任务器将一组接脚连接至该闪存;该处理器1500进行正常操作时,该多任务器将该组接脚连接至该处理器1500的另一部分电路以进行正常操作。
在一实例中,如图16所示,每一个处理器1600具有多根接脚1601、一CPU1602、一序号码1603以识别该处理器1600以及用于建立P2P连接的标识符1604。在一实例中,CPU的序号码是用以当作建立P2P连接的标识符。在一实例中,序号码和标识符同时被编序到CPU里。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聚集中心(information concentratingcenter)与P2P技术的集成,使得远程客户装置可以建立与信息聚集中心的P2P联机以取得由信息聚集中心所提供的服务。
传统上,当一个远程客户装置尝试通过因特网(Internet)与位于家中的信息聚集中心(information concentrating center)连接,需要包括DDNS(动态DNS)和端口映像等非常复杂的程序以建立从远程客户装置到所述信息聚集中心的连接。如今,UPnP的端口转发技术(UPnP Port forwarding technology)可以简化从远程客户装置连接到信息聚集中的设置程序。然而,当多层次路由器存在于从远程客户装置至信息聚集中心的路径时,UPnP端口转发技术具有安全问题和操作问题。
传统上,视频点播(Video On Demand,VOD)技术采用集中式服务器以用于存储诸如视频/音频信息的内容,以便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在不同的地方观赏该等内容。然而,视频点播技术有一些缺点,例如中央服务器的高成本以及与中央服务器相关联的带宽限制。此外,视频点播的运营商需要支付可观的许可费以取得该等内容。通过使用远程客户装置和信息聚集中心之间的P2P联机,不同地方的用户可以分布的方式通过因特网来观看各种内容,以解决与中央服务器相关联的带宽问题。此外,通过使用P2P联机远程客户装置和信息聚集中心,带宽和硬件的要求也比视频点播技术显著降低,而带宽和硬件的成本会由每个用户支付。
为了解决上述的远程客户装置通过因特网和信息聚集中心之间建立连接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因特网的点对点(P2P)的连接方法来建立从远程客户装置到信息聚集中心的连接。通过使用远程客户装置和信息聚集中心之间的点对点(P2P)的连接,可以建立一个不仅可取得信息聚集中心所提供的例如视频流会议或检查家电器具状态的服务,也可从远程客户装置发送例如切换电视频道的控制信息至信息聚集中心的双向通信。
请参照图17,图17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使用点对点联机与远程客户装置联机的信息聚集中心的系统示意图。一个信息源1701连接到信息聚集中心1702,可提供任何信息源。例如,该信息源1701可以是通过卫星或电缆馈送的电视节目。第一本地客户端装置1703,诸如TV,可连接到信息聚集中心1702。另外,数字信息如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可以经由路由器1704或家庭网络从信息聚集中心1702传送至第二本地客户端装置1705,诸如TV、移动电话、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或个人计算机。例如,用户可以使用移动电话通过路由器和无线信号,如WIFI接收电视节目,即使在一住家的后院。此外,当用户离开家时,例如当用户正在休假,用户可以使用远程客户装置1706,诸如移动电话,通过路由器1704和因特网1707与信息聚集中心1702建立点对点(P2P)联机1708。
在一个实施例中,信息源1701包括至少一个毋需使用因特网以提供信息到信息聚集中心1702的信息源,例如,一个通过卫星馈送或电缆馈送的电视节目或其他信息。在一个实施例中,信息聚集中心1702包括一个格式化模块以将信息格式转成为适合由远程客户端装置1706来观看的格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18示出了用于多个连接到信息聚集中心的装置,例如机顶盒1730是用作为一个服务装置,用于提供信息给例如电视机1731的客户端装置,其中信息源如卫星及/或电缆馈送1732连接到机顶盒1730以提供电视节目或其他信息。远程客户装置1706,诸如移动电话、PAD、笔记本电脑或其它电子装置,可以使用通过路由器1704和因特网1707的点对点(P2P)联机1708以连接到机顶盒1730。在家里,有些家电器具1733可以通过路由器1704连接到机顶盒1730,以使远程客户装置1706,诸如移动电话、PAD、笔记本电脑或其它电子装置,可以透过机顶盒1730检查家电器具1733,或者发送命令至机顶盒1730以控制该家电器具1733。另外,一个本地客户端装置1705,诸如移动电话、PAD、笔记本电脑或其它电子装置,可以使用有线或无线传输经由通过路由器1704观看电视节目。
如在美国专利申请号13/293506和美国专利申请号13/950281中的描述,一个家庭装置诸如信息聚集中心可以登记它的UID(唯一标识符)到一个联机服务器(linkingserver)。然后,远程客户端装置可以与联机服务器通信以建立从远程客户端装置到信息聚集中心的P2P联机。只要客户端装置具有信息聚集中心的UID,远程客户装置可以联系联机服务器以建立从远程客户端装置到信息聚集中心的P2P联机。
图19示出连接到因特网1704的联机服务器1750,用于建立从远程客户端装置1706到诸如机顶盒1730的信息聚集中心的P2P联机1708。机顶盒1730具有一唯一标识符(UID)模块1760能够直接与联机服务器1750通信,或间接通过管理服务器以取得联机服务器1750的地址后再与联机服务器1750通信,以使得机顶盒1730可登记该唯一标识符(UID)于联机服务器1750中。之后,远程客户装置1706,诸如移动电话、PAD、笔记本电脑或其他电子装置,可与联机服务器1750直接通信,或间接通过管理服务器以取得联机服务器1750的地址后再与联机服务器1750通信,以建立从远程客户端装置1706到机顶盒1730的P2P联机1708。
这种方式可快速而毋需复杂的程序以建立P2P联机。此外,用于P2P联机的带宽是可缩放地(Scalable),因为每一个家庭用户可以分布式(Distributive)的方式建立一个到他/她自己家中的机顶盒的P2P联机,而避免如视频点播(VoD)技术的带宽(Bandwidth)问题。
如在美国专利申请号13/293506中描述和美国专利申请号13/950281中的描述,在一个实施例中,图像传感器可以截取诸如一维条形码或QR码的图案以产生一图像用于输入信息聚集中心的UID,从而建立从远程客户端装置到信息聚集中心的P2P联机。
请注意,在美国专利申请号13/293506和美国专利申请号13/950281的所有描述,可以全部或一部分与信息聚集中心集成以用于建立与远程客户装置、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个人计算机、PAD或其它合适的电子装置间的P2P联机。
在一个实施例中,信息聚集中心具有一个被登记在至少一联机服务器中的第一唯一标识符(UID),其中所述远程客户装置根据所述信息聚集中心的第一唯一标识符(UID),联系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以建立与该信息聚集中心的P2P联机。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远程客户装置联系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以建立与所述信息集中的P2P联机时,远程客户装置没有在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中登记一第二唯一标识符(UID)。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远程客户装置发送一用于建立与所述信息聚集中心的P2P联机的第一信息到联机服务器,远程客户端装置不具有可登记到所述联机服务器的一唯一标识符(UID)。
在一个实施例中,联机服务器发送打洞信息到信息聚集中心和远程客户装置建立P2P联机。
在一实施例中,一唯一的标识(UID)于该信息聚集中被制造时嵌入在被制造信息聚集中心内,其中该信息聚集中心的唯一标识符(UID)被产生时,并不使用网络地址信息,如IP地址。同样地,上述的第二唯一标识符(UID)不包括网络地址信息,如IP地址。
请注意,有许多方法可以用来通过因特网以建立从远程客户端装置到信息聚集中心的P2P联机。本发明不限定于建立P2P联机的方式,只要是使用P2P联机来连接信息聚集中心与远程客户装置皆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虽然本案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案。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案的精神和范围内,而所作的些许更动与润饰,皆应涵盖于本案中,因此本案的保护范围当视本案权利要求所界定为准。

Claims (17)

1.一种能与远程客户装置建立点对点连接的信息聚集中心,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第一模块,用于从至少一信息源聚集信息;
耦接至因特网的至少一第二模块,用于与一远程客户装置建立一通过因特网的点对点联机;以及
嵌入于该信息聚集中心的一唯一标识符,其中该唯一标识符不为网络地址信息且登记于至少一联机服务器中以关联该信息聚集中心的连接信息,以使该远程客户装置能够与该信息聚集中心建立一通过因特网的点对点联机,其中,该远程客户装置将一包含该信息聚集中心的该唯一标识符的信息通过因特网传送至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以根据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所提供的该信息聚集中心的该连接信息建立该通过因特网的点对点联机,其中该从至少一信息源聚集的信息的至少一部分由该通过因特网的点对点联机传送至该远程客户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其中该信息聚集中心为一机顶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其中所述远程客户装置为一可携式电子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其中所述远程客户装置为一移动式电话。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模块通过一外部路由器或一内部路由器连接至因特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其中,所述信息源为一含有电视节目的卫星馈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其中,所述信息源为一含有电视节目的电缆馈送。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其中远程客户装置发送命令至该信息聚集中心,以切换所述电视节目的电视频道。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其中远程客户装置发送命令至该信息聚集中心,以切换所述电视节目的电视频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其中所述至少一信息源包括一卫星馈送与一电缆馈送。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其中该路由器为IP路由器。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其中,该信息聚集中心通过路由器连接至一家电,所述远程客户装置通过该信息聚集中心控制该家电。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其中该路由器具有一无线存取点,该无线存取点用于连接一可携式电子装置,以传送该从至少一信息源聚集的信息至该可携式电子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更包括:一格式化模块,以将该从至少一信息源聚集的信息转成一适合远程客户装置观看的格式。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其中所述远程客户装置在联系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时,不具有一用来被登记于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中以关联该远程客户装置的连接信息的唯一标识符。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其中,该至少一联机服务器传送打洞信息到信息聚集中心和远程客户装置以建立该点对点联机。
17.一种家电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模块,耦接至一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聚集中心,其中一点对点联机被建立在该信息聚集中心与一远程客户装置之间,其中所述远程客户装置经由该点对点联机连接至所述信息聚集中心,以控制该家电器具。
CN201510006903.5A 2014-01-07 2015-01-07 能与远程客户装置建立点对点连接的信息聚集中心 Active CN1047677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1924240P 2014-01-07 2014-01-07
US61/924,240 2014-01-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67789A CN104767789A (zh) 2015-07-08
CN104767789B true CN104767789B (zh) 2018-10-09

Family

ID=53649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06903.5A Active CN104767789B (zh) 2014-01-07 2015-01-07 能与远程客户装置建立点对点连接的信息聚集中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67789B (zh)
TW (1) TWI5665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7222B (zh) * 2018-03-30 2020-06-21 點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立動態對等式安全網路連線之方法及其系統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7062A (zh) * 2010-08-30 2012-03-21 上海悠络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桥接点改善p2p节点在跨网络时的传输速度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PI0509900A (pt) * 2004-04-12 2007-09-18 Xds Inc sistema e método para iniciar automaticamente e estabelecer de forma dinámica conexões seguras pela internet entre um servidor com barreira de proteção e um cliente com barreira de proteção
US8311042B2 (en) * 2007-06-15 2012-11-13 Mform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 detection and reporting of the mapping between device identity and network address in wireless networks
US8402484B2 (en) * 2007-11-14 2013-03-1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ccess to media content
US8150387B2 (en) * 2008-06-02 2012-04-0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mart phone as remote control device
US8634390B2 (en) * 2009-10-14 2014-01-21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based control of a set-top box device
US20110307930A1 (en) * 2010-06-14 2011-12-15 Alan Rouse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a partially viewed vod program from a first service location to a second service location
US9154426B2 (en) * 2011-10-31 2015-10-06 Apple Inc. Low-latency hole punching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7062A (zh) * 2010-08-30 2012-03-21 上海悠络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桥接点改善p2p节点在跨网络时的传输速度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8799A (zh) 2015-07-16
CN104767789A (zh) 2015-07-08
TWI566592B (zh) 2017-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8903B (zh) 一种建立点对点联机的通讯系统及其装置
KR102202660B1 (ko) 스마트 홈 서비스를 위한 기기들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2738805B (zh) 设备控制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18127200A1 (zh) 智能设备入网方法、移动终端、云服务器、设备及系统
US1074307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ssociating communication devices with output devices
CN102802059B (zh) 配置机顶盒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2032407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iring a mobile device to an output device
US20130006400A1 (en) Communicating Through a Server Between Appliances and Applications
CN103152624A (zh) 遥控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306264A (zh) 智能家电设备的网络配置和远程注册绑定的方法及系统
CN105824241A (zh) 智能家电控制功能的配置方法、装置与系统
US20140229433A1 (en) Home appliance information accumulation server
CN102469044A (zh) 用于创建可视社交网络的系统和方法
CN101534202A (zh) 信息设备中的软件更新系统
CN105471686A (zh)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858380A (zh) 用于通信连接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CN102113341A (zh) 远程管理装置及远程管理系统
KR100786424B1 (ko) 가전 원격 제어 조작 시스템, 서비스 제공 서버, 홈 서버, 서비스 제공 서버의 가전 원격 제어 조작 지원 방법 및 서비스 제공 서버의 가전 서비스 제공 지원 방법
CN103034530A (zh) 提供网络服务交换时使用的方法和系统
CN101896897A (zh) 在远程访问环境中提供可访问家庭网络信息的装置和方法
US9774916B2 (en) Information concentrating center capable of making P2P connections with remote client devices
CN103179467A (zh) 终端和信息收集方法
CN112689316A (zh) 智能设备的绑定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TW201233098A (en) Remot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linking method thereof
JP3929733B2 (ja) 家電機器、家電サーバ装置及び中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