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63992B - 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63992B
CN104763992B CN201510206147.0A CN201510206147A CN104763992B CN 104763992 B CN104763992 B CN 104763992B CN 201510206147 A CN201510206147 A CN 201510206147A CN 104763992 B CN104763992 B CN 1047639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film layer
heat
fi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0614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63992A (zh
Inventor
叶伟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Wenyu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Wenyu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Wenyu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Wenyu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20614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6399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63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639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639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639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散热器,包括底座、与底座连接的传热管以及与传热管连接的散热片。底座与传热管连接的一面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转动环,转动环设有向散热片方向凸起的挡柱。底座内设有电机,电机与转动环连接并用于驱动转动环转动。传热管与散热片连接处设有滑槽。散热片为弹性金属片,散热片与传热管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卡合部,第一卡合部设于滑槽内并可沿滑槽滑动。上述散热器,电机可驱动转动环转动,使散热片产生弯曲,从而使散热器收缩,可减小体积。

Description

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器。
背景技术
LED灯具有节能、寿命长的特点,避免了时常需要更换灯泡的麻烦,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青睐。但是,LED灯的散热问题和安全问题也是重点问题。
散热器因其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而有很好的散热效果,可以帮助LED灯等散热,有助于提高LED灯的寿命,但是大面积的散热器不利于运输和存放。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散热效率更高的、易于拆装的、便于存放的散热器。
该散热器包括:底座、与底座连接的传热管以及与传热管连接的散热片。底座与传热管连接的一面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转动环,转动环设有向散热片方向凸起的挡柱。底座内设有电机,电机与转动环连接,用于驱动转动环转动。散热片为弹性金属片。
例如,传热管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传热管远离底座的一端设有连接盘,连接盘远离传热管的一面边缘设有凸环,传热管外边缘设有直的滑槽,滑槽与传热管的轴线平行。例如,散热片为弹性金属片,散热片与传热管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卡合部,第一卡合部设于滑槽内并可沿滑槽滑动。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凹槽呈圆环状。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滑槽的横截面与第一卡合部的横截面均呈T字形。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滑槽与第一卡合部之间涂有导热硅脂。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滑槽的长度小于传热管的长度。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片的长度小于传热管的长度。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挡柱边缘设有呈圆弧形的第二卡合部,散热片远离传热管的一端设有呈圆弧形的第三卡合部。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卡合部的开口方向与第二卡合部的开口方向相反。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凹槽内设有安装部,电机设于安装部内。转动环内边缘设有第一齿轮,电机连接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机为步进电机。
上述散热器,散热片设有第一卡合部的一端可插入传热管的滑槽内,从而使散热片与传热管可拆卸连接。当散热片因弹性而处于张开状态时,该散热器处于散热状态,这时的多片散热片之间有较宽的间隙,有利于热量的散出。电机可驱动转动环转动,转动环转动使挡柱对散热片有力的作用,使散热片产生弯曲,从而使散热器收缩,以减小体积。在该散热器的散热片处于收缩状态时,电机可往反方向驱动转动环转动,转动环转动使挡柱对散热片的作用力逐渐减小,使散热片逐渐恢复直板形的形状,从而使散热器张开,以提高散热效率。
滑槽和第一卡合部均呈T字形,有利于滑槽和卡合部的卡合。滑槽与第一卡合部之间涂有导热硅脂,有利于较小散热片与传热管之间的热阻。散热片上的第三卡合部的开口方向与挡柱边缘的第二卡合部的开口方向相反,使两者在散热片收缩后可相互卡合,可使散热片远离传热管一端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散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散热器的散热片收缩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A部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2所示的B部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2所示的C部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2所示的D部局部放大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10-散热器;
110-底座,111-凹槽,112-安装部,113-电机,114-第二齿轮;
120-传热管,121-滑槽;
130-散热片,131-第一卡合部,132-第三卡合部;
140-转动环,141-挡柱,142-第一齿轮,143-第二卡合部;
150-连接盘,151-凸环。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3所示,其中图1为本发明便于运输的散热器1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散热器10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散热器10的散热片130收缩状态的示意图。
该散热器10包括:底座110、与底座110连接的传热管120以及与传热管120连接的散热片130。散热片130为弹性金属片,散热片130的长度小于传热管120的长度。
底座110与传热管120连接的一面设有凹槽111,凹槽111呈圆环状,凹槽111内设有转动环140。凹槽111内还设有安装部112,电机113可以设于安装部112内并与底座110固定连接。转动环140内边缘设有第一齿轮142,电机113连接有第二齿轮114,第二齿轮114与第一齿轮142啮合。电机113的输出轴也可以与转动环140通过螺钉或皮带连接,从而驱动转动环140转动。
转动环140的厚度与凹槽111的深度相等。转动环140设有向散热片130方向凸起的挡柱141。该挡柱141可呈圆柱形也可呈方柱形。挡柱141边缘设有呈圆弧形的第二卡合部143,散热片130远离传热管120的一端设有呈圆弧形的第三卡合部132。第三卡合部132的开口方向与第二卡合部143的开口方向相反。
底座110内设有电机113,电机113与转动环140连接并用于驱动转动环140转动。电机113为减速步进电机113,减速步进电机113既有利于提供足够的驱动力以驱动转动环140转动,又有利于控制转动的步数或角度。该散热器10还包括控制板,控制板设于传热管120内。控制板设有微处理器以驱动步进电机113,控制板与电机113电连接。
同时参考图4与图5所示,其分别为图2所示的A部局部放大图以及图2所示的B部局部放大图。传热管120外边缘设有直的滑槽121,滑槽121的滑动方向与传热管120的轴线平行。散热片130与传热管120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卡合部131,第一卡合部131设于滑槽121内并可沿滑槽121滑动。滑槽121与第一卡合部131均呈T字形,滑槽121与第一卡合部131之间涂有导热硅脂,滑槽121的长度与传热管120的长度相等。传热管120与底座110可拆卸连接,传热管120远离底座110的一端设有连接盘150,连接盘150远离传热管120一面边缘设有凸环151。
同时参考图6与图7所示,其分别为图2所示的C部局部放大图以及图2所示的D部局部放大图。挡柱141边缘设有呈圆弧形的第二卡合部143,散热片130远离传热管120的一端设有呈圆弧形的第三卡合部132。第三卡合部132的开口方向与第二卡合部143的开口方向相反。
凹槽111内设有安装部112,电机113设于安装部112内。转动环140内边缘设有第一齿轮142,电机113连接有第二齿轮114,第二齿轮114与第一齿轮142啮合。
上述散热器10,散热片130设有第一卡合部131的一端可插入传热管120的滑槽121内,从而使散热片130与传热管120可拆卸连接。当散热片130因弹性而处于张开状态时,该散热器10处于散热状态,这时的多片散热片130之间有较宽的间隙,有利于热量的散出。电机113可驱动转动环140转动,转动环140转动使挡柱141对散热片130有转动力的作用,使散热片130产生弯曲,从而使散热器10收缩,以减小体积。在该散热器10的散热片130处于收缩状态时,电机113可往反方向驱动转动环140转动,转动环140转动使挡柱141对散热片130的作用力逐渐减小,使散热片130逐渐恢复直板形的形状,从而使散热器10张开,以提高散热效率。
滑槽121和第一卡合部131均呈T字形,有利于滑槽121和卡合部的卡合。滑槽121与第一卡合部131之间涂有导热硅脂,有利于较小散热片130与传热管120之间的热阻。散热片130上的第三卡合部132的开口方向与挡柱141边缘的第二卡合部143的开口方向相反,使两者在散热片130收缩后可相互卡合,可使散热片130远离传热管120一端固定。
为了进一步提升散热片的散热效果,增强导热性能,例如,所述散热片上设置散热区,其依次叠加设置第一膜层、第二膜层、第三膜层、第四膜层和第五膜层,即第一膜层、第二膜层、第三膜层、第四膜层和第五膜层依次叠加贴附在所述散热片上作为散热区,也就是说,第一膜层贴附于所述散热片上,第二膜层贴附于第一膜层上,第三膜层贴附于第二膜层上,第四膜层贴附于第三膜层上,第五膜层贴附于第四膜层上。又如,所述散热区设置于所述散热片的一侧面或者两侧面;又如,所述散热区设置于所述散热片的全部表面上。又如,所述散热片上凸起设置若干散热鳍片,每一所述散热鳍片的表面上均覆盖设置所述散热区;又如,所述散热片上对称设置若干散热鳍片。
例如,其中的第一膜层,具有绝缘效果好,导热系数大和热膨胀系数低的优点,如此,当散热片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所述第一膜层时,所述第一膜层可以快速且及时地导走散热片附近区域聚集的热量。其次,由于所述第一膜层与散热片之间的距离最近,其承担的导热负荷最大,当所述第一膜层的热膨胀系数低时,就可以避免所述第一膜层与所述第二膜层之间产生间隙,和避免所述第一膜层自身产生缝隙,进而可以避免该间隙及缝隙填充空气后产生的导热系数降低的问题。最后,由于所述第一膜层与散热片之间的距离最近,容易发生电器元件直接与所述第一膜层接触的问题,当所述第一膜层的绝缘效果好时,就可以避免第一膜层通电,从而提高了所述新型散热材料的安全性能,安规标准较高。
例如,第一膜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碳化硅40份~70份,三氧化二铝13份~55份,二氧化硅2份~15份,粘结剂3份~25份,高岭土2份~20份,氧化镁0.5份~2份,东阳土0.5份~2份,轻质钙0.5份~2份和稀土氧化物0.2份~0.5%份。
上述第一膜层利用碳化硅作为主要原料,并混合其余的可以用于制备陶瓷的原料,从而使得上述第一膜层同时具备了导热系数高、绝缘性能好、热膨胀系数低和耐热性能较好的优点,此外,上述第一膜层还具有易于生产制造和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优选的,第一膜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碳化硅50份~60份,三氧化二铝30份~50份,二氧化硅10份~15份,粘结剂10份~20份,高岭土15份~20份,氧化镁1份~1.5份,东阳土1份~1.5份,轻质钙1份~1.5份和稀土氧化物0.3份~0.4%份。优选的,第一膜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碳化硅55份,三氧化二铝40份,二氧化硅13份,粘结剂15份,高岭土18份,氧化镁1.5份,东阳土1.5份,轻质钙1.5份和稀土氧化物0.3份。
例如,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所述第一膜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按上述配比将碳化硅,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粘结剂,高岭土,氧化镁,东阳土,轻质钙和稀土氧化物混合;经塑化、加压成型、冷却和脱模后得到上述第一膜层。需要说明的是,因上述第二膜层直接与所述第一膜层贴合,那么所述第一膜层会将从散热片吸收到的热量直接传递给所述第二膜层,这就要求所述第二膜层具有极高的导热系数,可以将从所述第一膜层吸收到的热量迅速传递到所述第二膜层上,此外,也要求所述第二膜层同时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以及较低的热膨胀系数。
例如,一种第二膜层,其具有导热系数高,散热性能好和机械性能好的优点,如此,当所述第一膜层将从散热片吸收到的热量直接传递给所述第二膜层,那么所述第一膜层吸收到的热量就可以迅速传递到所述第二膜层上,且在导热的过程中,基于所述第二膜层优良的散热性能,还可以将所述第二膜层上的热量散失到外界的空气中。其次,由于所述第二膜层还处于与散热片相对较近的距离,其本身的温度也会较高,但是,基于所述第二膜层较低的热膨胀系数,就可以避免所述第二膜层与所述第三膜层之间产生缝隙,确保了两者贴合的紧密性。例如,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膜层,其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石墨烯80份~95份,碳纳米管0.1份~20份和纳米碳纤维0.1份~20份。上述第二膜层通过采用石墨烯为主要原料,使得其导热系数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导热效果较佳。此外,再通过添加碳纳米管及碳纤维,可以形成散热通道,散热性能也较佳。
优选的,第二膜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石墨烯85份~90份,碳纳米管5份~15份和纳米碳纤维5份~15份。优选的,石墨烯90份,碳纳米管10份和纳米碳纤维10份。
需要说明的是,因散热片的热量经过前两层,即所述第一膜层及所述第二膜层后,会有一部分的热量散失到外界的空气中。此外,由于所述第二膜层的成本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所述第二膜层的主要原料为制备成本较高的石墨烯,因此,基于所述第三膜层的传热及散热负担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所述第三膜层可以使用当今市场最常用的金属散热材料,以达到降低成本和获得较好传热性能的效果。
例如,一种第三膜层,其具有导热系数高,散热性能好、机械性能好以及成本较低的优点,如此,当所述第二膜层的热量传递给所述第三膜层时,那么所述第二膜层吸收到的热量就可以较迅速地传递到所述第三膜层上,且在传热的过程中,所述第三膜层也可以将部分的热量直接传递到外界的空气中。例如,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三膜层,其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铜93份~97份、铝2份~4.5份、镍0.1份~0.3份、钒0.2份~1.2份、锰0.1份~0.4份、钛0.1份~0.3份、铬0.1份~0.3份和钒0.1份~0.3份。
上述第三膜层含有铜(Cu)可以使第三膜层的导热性能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当铜的质量份为93份~97份时,所述第三膜层的热传导系数可以达到380W/mK以上,可以较快速地将所述第二膜层上传递而来的热量传走,进而均匀地分散在所述第三膜层整体的结构上,以防止热量在所述第二膜层与所述第三膜层之间的接触位置上积累,造成局部过热现象的产生。而且,所述第三膜层的密度却仅有8.0kg/m3~8.1kg/m3,远远小于纯铜的密度,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所述第三膜层的重量,更利于安装制造,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此外,所述第三膜层含有质量份为2份~4.5份的铝、0.1份~0.3份的镍、0.2份~1.2份的钒、0.1份~0.4份的锰、0.1份~0.3份的钛、0.1份~0.3份的铬以及的钒0.1份~0.3份的钒。相对于纯铜,第三膜层的延展性能、韧性、强度以及耐高温性能均大大得到改善,且不易烧结。
为了使所述第三膜层具有更好地性能,例如,所述第三膜层含有质量份为0.1份~0.3份的镍(Ni),可以提高第三膜层的耐高温性能。又如,第三膜层含有质量份为0.2份~1.2份的钒(V)可以抑制第三膜层晶粒长大,获得较均匀细小的晶粒组织,以减小所述第三膜层的脆性,改善所述第三膜层整体的力学性能,以提高韧性和强度。又如,所述第三膜层含有质量份为0.1份~0.3份的钛(Ti),可以使得所述第三膜层的晶粒微细化,以提高所述第三膜层的延展性能;又如,所述第三膜层还包括质量份为1份~2.5份的硅(Si),当所述第三膜层含有适量的硅时,可以在不影响所述第三膜层导热性能的前提下,有效提升所述第三膜层的硬度与耐磨度。但是,经多次理论分析和实验佐证发现,当第三膜层中硅的质量太多,例如质量百分比超过15份以上时,会使第三膜层的外表分布黑色粒子,且延展性能降低,不利于所述第三膜层的生产成型。
优选的,所述第三膜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铜94份~96份、铝3份~4份、镍0.2份~0.3份、钒0.5份~1份、锰0.2份~0.3份、钛0.2份~0.3份、铬0.2份~0.3份和钒0.2份~0.3份。优选的,所述第三膜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铜95份、铝3.5份、镍0.3份、钒0.8份、锰0.2份~0.3份、钛0.2份~0.3份、铬0.2份~0.3份和钒0.2份~0.3份。
需要说明的是,当散热片的热量经过前三层,即分别为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和所述第三膜层后,会有相对较大一部分热量在传递中散失在空气介质中,此外,由于所述第三膜层的主要原料为铜,其质量较重,因此,基于所述第四膜层散热负担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所述第四膜层可以使用散热效果较佳,重量较轻、成本较低的材料,以达到降低成本和重量,以及获得较好散热性能的效果。
例如,一种第四膜层,其具有散热效果较佳,重量较轻和成本较低的优点,如此,当所述第三膜层的热量传递所述第四膜层时,那么所述第四膜层可以将绝大部分的热量散失在空气介质中,以配合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和所述第三膜层完成梯度传热的效果,这样,可以针对不同的热量区域,即以与散热片距离的远近来度量,实现热量的梯度传递和散失的效果,解决了传统散热器材料绝缘性差,成本高,质量重,导热和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例如,第四膜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铜47份~50份、铝49份~52份、镁0.2份~0.7份、铁0.2份~0.7份、锰0.2份~0.5份、钛0.1份~0.3份、铬0.05份~0.1份和钒0.1份~0.3份。
上述第四膜层含有质量份为47份~50份的铜以及49份~52份的铝,可以使得所述第四膜层的热传导系数保持在300W/mK~350W/mK,以保证所述第四膜层可以将由所述第三膜层传递过来的热量快速地散失在空气介质中,进而防止热量在所述第四膜层上堆积,造成局部过热现象产生。相对于现有技术,单纯地采用价格较昂贵且质量较大的铜,上述第四膜层既具有散热效果好,能快速地将热量散失到空气中,又具有质量较轻、便于安装铸造、价格较低廉的优点。同时,相对于现有技术,单纯地采用散热效果较差的铝合金,上述第四膜层具有更佳的传热性能。此外,第四膜层含有质量份为0.2份~0.7份的镁、0.2份~0.7份的铁、0.2份~0.5份的锰、0.1份~0.3份的钛、0.05份~0.1份的铬以及0.1份~0.3的钒,改善了第四膜层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以及耐高温性能。例如,经多次实验佐证和理论分析发现,第四膜层含有质量份为0.2份~0.7份的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赋予第四膜层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优选的,所述第四膜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铜48份~49份、铝50份~52份、镁0.2份~0.5份、铁0.2份~0.5份、锰0.3份~0.5份、钛0.2份~0.3份、铬0.05份~0.08份和钒0.2份~0.3份。优选的,所述第四膜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铜48份、铝51份、镁0.3份、铁0.3份、锰0.4份、钛0.4份、铬0.08份和钒0.3份。
为了进一步减轻所述第四膜层的重量,且获得较好的散热效果,例如,本发明还提供一辅助第四膜层,所述辅助第四膜层设置于所述第四膜层远离所述第三膜层一侧面。
例如,辅助第四膜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铝88份~93份、硅5.5份~10.5份、镁0.3份~0.7份、铜0.05份~0.3份、铁0.2份~0.8份、锰0.2份~0.5份、钛0.05份~0.3份、铬0.05份~0.1份以及钒0.05份~0.3份。上述辅助第四膜层含有质量份为88份~93份的铝,可以使得辅助第四膜层的热传导系数保持在200W/mK~220W/mK,散热效果较佳,可以满足将剩余热量传递到空气介质中的需要,同时,其质量更轻,更利于运输。此外,辅助第四膜层含有质量份为5.5份~10.5份的硅、0.3份~0.7份的镁、0.05份~0.3份的铜、0.2份~0.8份的铁、0.2份~0.5份的锰、0.05份~0.3份的钛、0.05份~0.1份的铬以及0.05份~0.3份的钒,可以极大地改善辅助第四膜层的散热性能。例如,辅助第四膜层含有质量份为5.5份~10.5份的硅和0.05份~0.3份的铜,可以确保辅助第四膜层具有良好机械性能和质量较轻的优点,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改善辅助第四膜层的散热性能。又如,辅助第四膜层还包括质量份为0.3份~0.6份的铅(Pb),当辅助第四膜层含有0.3份~0.6份的铅可以改善辅助第四膜层的抗拉强度,这样,可以防止当将辅助第四膜层被铸造冲压成片状或膜状的结构时,受到过大的冲压拉扯应力而断裂。又如,辅助第四膜层还包括质量份为0.02份~0.04份的铌(Nb)。
需要说明的是,因散热片的热量经过前四层,即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和所述第四膜层后,极大一部分的热量已散失到外界的空气中。因此,基于所述第五膜层的散热负担相对较小,及本身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热膨胀系数较大产生的影响极小的情况下,所述第三膜层可以使用当今市场最常用的塑料材料,以达到降低成本和重量,以及获得较好表面保护性能。
例如,一种第五膜层,其具有表面保护性能好,重量较轻、成本较低优点,如此,当所述第五膜层位于所述新型散热材料的最外层时,可以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较好的表面保护性能,较轻的重量和较低的成本。例如,第五膜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所述第五膜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石墨20份~40份,碳纤维20份~30份,聚酰胺40份~60份,水溶性硅酸盐10份~20份,六方氮化硼1份~8份,双马来酰亚胺2份~5份,硅烷偶联剂0.5份~2份,抗氧剂0.25份~1份。上述水溶性硅酸盐与石墨及碳纤维混合时,在高温条件下可以与聚酰胺的发生共聚反应,形成散热通道,从而提高散热性能,且较蓬空的结构,质量更轻。此外,由于添加了碳纤维,其表面保护性能和机械性能更好,例如,更抗氧化,更耐酸碱,更耐腐蚀。
优选的,所述第五膜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石墨30份~35份,碳纤维25份~30份,聚酰胺45份~50份,水溶性硅酸盐15份~20份,六方氮化硼4份~6份,双马来酰亚胺3份~4份,硅烷偶联剂1份~1.5份,抗氧剂0.5份~1份。优选的,所述第五膜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石墨35份,碳纤维28份,聚酰胺45份,水溶性硅酸盐18份,六方氮化硼5份,双马来酰亚胺3.5份,硅烷偶联剂1.8份,抗氧剂0.7份。
为了更好地使得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所述第四膜层及所述第五膜层的导热和散热途径更加优化,因此,综合考虑成本,重量,导热和散热效果,以及表面保护性能的情况下,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所述第四膜层及所述第五膜层厚度比为1~1.5:8~12:5~7:6~10:2~2.5,如此,可以使得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所述第四膜层及所述第五膜层的导热和散热途径更加优化。
为了使得所述新型散热材料的各层结构,即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所述第四膜层和所述第五膜层更好地固定在一起,以提高结构稳定性能,例如,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所述第四膜层和所述第五膜层的两两相邻界面之间均设置有嵌齿及嵌槽,当相邻两层结构贴合时,嵌齿嵌置于嵌槽内,这样可以使得所述新型散热材料的各层结构,即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所述第四膜层和所述第五膜层更好地固定在一起,以提高结构稳定性能。又如,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所述第四膜层和所述第五膜层的两两相邻界面之间均设置有卡扣及卡槽,当相邻两层结构贴合时,卡扣嵌置于卡槽内,这样可以使得所述新型散热材料的各层结构,即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所述第四膜层和所述第五膜层更好地固定在一起,以进一步提高结构稳定性能。
为了进一步使得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所述第四膜层和所述第五膜层固定在一起,以进一步提高结构稳定性,且减小对所述新型散热材料导热和传热性能的影响。
例如,第一膜层与第二膜层之间设置第一填充粘合层,第二膜层与第三膜层之间设置第二填充粘合层,第三膜层与第四膜层之间设置有第三填充粘合层,第四膜层与第五膜层之间设置第四填充粘合层。可以理解,第一膜层、第二膜层、第二膜层、第三膜层、第四膜层和第五膜层的两两相邻界面之间存在着结构微小且数量较多的缝隙,其原因主要在于,由于上述各层材料的贴合面不够紧密,而通过设置第一填充粘合层、第二填充粘合层、第三填充粘合层和第四填充粘合层可以较好地填充这些缝隙,同时也起到粘合的作用。
例如,所述第一填充粘合层,其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纳米氧化铝颗粒300份~1000份,甲基乙烯基硅橡胶5份~30份,乙烯基硅油10份~50份,二甲基硅油10份~100份和MQ硅树脂1份~20份。优选的,所述第一填充粘合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纳米氧化铝颗粒800份~1000份,甲基乙烯基硅橡胶20份~30份,乙烯基硅油40份~50份,二甲基硅油80份~100份和MQ硅树脂15份~20份。优选的,所述第一填充粘合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纳米氧化铝颗粒900份,甲基乙烯基硅橡胶25份,乙烯基硅油45份,二甲基硅油85份和MQ硅树脂20份。
例如,所述第二填充粘合层,其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纳米氧化铝颗粒200份~800份,甲基乙烯基硅橡胶10份~40份,乙烯基硅油10份~50份,二甲基硅油10份~100份和MQ硅树脂1份~20份;
优选的,所述第二填充粘合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纳米氧化铝颗粒500份~700份,甲基乙烯基硅橡胶20份~30份,乙烯基硅油30份~40份,二甲基硅油50份~80份和MQ硅树脂10份~15份。
优选的,所述第二填充粘合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纳米氧化铝颗粒600份,甲基乙烯基硅橡胶15份,乙烯基硅油35份,二甲基硅油65份和MQ硅树脂15份。
例如,所述第三填充粘合层,其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纳米氧化铝颗粒200份~700份,甲基乙烯基硅橡胶10份~40份,乙烯基硅油10份~50份,二甲基硅油10份~100份和MQ硅树脂1份~20份。
优选的,所述第三填充粘合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纳米氧化铝颗粒200份~600份,甲基乙烯基硅橡胶20份~40份,乙烯基硅油20份~50份,二甲基硅油30份~100份和MQ硅树脂5份~10份。
优选的,所述第三填充粘合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纳米氧化铝颗粒500份,甲基乙烯基硅橡胶25份,乙烯基硅油25份,二甲基硅油30份和MQ硅树脂8份。
例如,所述第四填充粘合层,其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纳米氧化铝颗粒150份~700份,甲基乙烯基硅橡胶15份~45份,乙烯基硅油10份~50份,二甲基硅油10份~100份和MQ硅树脂1份~20份。
优选的,所述第四填充粘合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纳米氧化铝颗粒150份~450份,甲基乙烯基硅橡胶15份~25份,乙烯基硅油10份~25份,二甲基硅油80份~100份和MQ硅树脂1份~10份。
优选的,所述第四填充粘合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纳米氧化铝颗粒250份,甲基乙烯基硅橡胶18份,乙烯基硅油20份,二甲基硅油95份和MQ硅树脂5份。
上述第一填充粘合层、第二填充粘合层、第三填充粘合层和第四填充粘合层均以有机硅树脂为基体材料,并添加具有较好导热效果的纳米氧化铝颗粒。通过在有机硅树脂基体内加入导热粉体纳米氧化铝,从而可以制备出粘接力较强,导热系数高填充粘合材料,进而可以更好地使得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所述第四膜层和所述第五膜层固定在一起,以进一步提高结构稳定性。
需要强调的是,第一填充粘合层、第二填充粘合层、第三填充粘合层和第四填充粘合层中纳米氧化铝颗粒的含量依次递减,是因为热量负荷亦是从第一膜层、第二膜层、第三膜层、第四膜层至所述第五膜层依次递减,这样,可以更好地取到梯度导热和散热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粘持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所述第三膜层、所述第四膜层和所述第五膜层,同时避免增加过大的厚度,且减少对导热和散热性能的影响,例如,所述第一填充粘合层、所述第二填充粘合层、所述第三填充粘合层和第四填充粘合层的厚度比为1~1.5:2~2.5:3~3.5:4~4.5,又如,所述第一填充粘合层与所述第一膜层的厚度比为1:50~80。
上述新型散热材料通过依次叠加设置第一膜层、第二膜层、第三膜层、第四膜层和第五膜层,可以获得绝缘性好、膨胀系数低、导热系数大、散热效果好和质轻的优点。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6)

1.一种散热器,包括底座(110)、与所述底座(110)连接的传热管(120)以及与所述传热管(120)连接的散热片(130),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110)上与所述传热管(120)连接的一面设有凹槽(111),所述凹槽(111)内设有转动环(140),所述转动环(140)设有向所述散热片(130)方向凸起的挡柱(141),所述底座(110)内设有电机(113),所述电机(113)与所述转动环(140)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环(140)转动;
所述散热片(130)为弹性金属片;
所述挡柱(141)边缘设有呈圆弧形的第二卡合部(143),所述散热片(130)远离所述传热管(120)的一端设有呈圆弧形的第三卡合部(1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11)呈圆环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130)的长度小于所述传热管(120)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合部(132)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卡合部(143)的开口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11)内设有安装部(112),所述电机(113)设于所述安装部(112)内,所述转动环(140)内边缘设有第一齿轮(142),所述电机(113)连接有第二齿轮(114),所述第二齿轮(114)与所述第一齿轮(142)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13)为步进电机(113)。
CN201510206147.0A 2015-04-27 2015-04-27 散热器 Active CN1047639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06147.0A CN104763992B (zh) 2015-04-27 2015-04-27 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06147.0A CN104763992B (zh) 2015-04-27 2015-04-27 散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63992A CN104763992A (zh) 2015-07-08
CN104763992B true CN104763992B (zh) 2017-09-22

Family

ID=53645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06147.0A Active CN104763992B (zh) 2015-04-27 2015-04-27 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639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66007B (zh) * 2015-08-28 2018-01-09 中山市风华稀柠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筒灯
CN105135251B (zh) * 2015-08-28 2017-12-01 中山市淇乐轩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带可展开散热器的筒灯
IT201700013281A1 (it) * 2017-02-07 2018-08-07 A A G Stucchi S R L Dispositivo dissipatore di calore in particolare per l’impiego in un apparecchio di illuminazione tubolare e apparecchio di illuminazione tubolare impiegante lo stesso
CN108882623B (zh) * 2018-06-14 2019-11-29 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电子用散热器
CN108825535A (zh) * 2018-07-06 2018-11-16 沈阳世杰电器有限公司 耐高温插入式离心风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63334A1 (en) * 2010-06-22 2011-12-29 Express Imaging Systems, Llc Solid state lighting device and method employing heat exchanger thermally coupled circuit board
CN102410514B (zh) * 2010-09-21 2015-11-25 欧司朗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和具有该散热结构的射灯
JP5932489B2 (ja) * 2012-05-30 2016-06-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照明器具
CN103453495B (zh) * 2013-08-19 2015-07-29 程炽坤 一种led投射灯
CN104501117B (zh) * 2014-11-25 2017-12-19 东莞市闻誉实业有限公司 带有叶轮的散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63992A (zh) 2015-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63992B (zh) 散热器
CN104708868B (zh) 散热材料以及led灯具
CN104710912B (zh) 散热片
CN104696832B (zh) Led路灯
CN104691042B (zh) 散热材料
CN104763901B (zh) Led日光灯
CN104864286B (zh) Led灯
WO2014208930A1 (en) Heat discharging she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4697383B (zh) 散热板
CN104723621B (zh) 复合材料
CN104696759B (zh) Led灯具
CN104763989B (zh) 路灯散热器
CN104713054B (zh) 复合散热结构
CN104696763A (zh) Led照明灯具
CN104763957B (zh) 通风型led路灯
JP2015209546A (ja) ナノカーボン複合材料
CN104776338B (zh) 照明装置
CN104696761B (zh) Led散热灯具
CN104848186B (zh) 散热器
CN104776343B (zh) 灯带
CN104696760B (zh) 灯具
CN105882041B (zh) 用于led散热器的复合材料
CN104763909A (zh) Led灯
TW201313112A (zh) 一種複合熱介面材料
CN104696767B (zh) Led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