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63541B - 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63541B
CN104763541B CN201410529114.5A CN201410529114A CN104763541B CN 104763541 B CN104763541 B CN 104763541B CN 201410529114 A CN201410529114 A CN 201410529114A CN 104763541 B CN104763541 B CN 1047635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pin
diode
main control
tr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291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63541A (zh
Inventor
门光辉
刘冠峰
吕继明
李泽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eda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eda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eda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eda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52911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6354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635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635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635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635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出通道、输入通道、输出工作指示、输入/输出接口、用于降压的MCU供电电路、主控MCU单元和用来检测监控车外环境温度与车头发动机箱体温度的环境温度检测电路;所述输出通道和所述输入通道通过所述输入/输出接口与所述主控MCU单元;所述输出工作指示、所述MCU供电电路和所述环境温度检测电路均与所述主控MCU单元连接。本发明通过增加主控MCU单元,将控制汽车发动机的汽车电脑发出的信号通过所述主控MCU单元的转换后,实现对甲醇与汽油按任意比例混合成混合能源的控制,实现了全软件智能控制,从而智能控制汽车喷油量来实现汽车的动能。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
背景技术
在全球能源紧张的同时能源价格不断上升,汽车烧油的成本日益高涨。使养车成本降低成了有车族的期盼。针对如此需求,烧气的车子成了一种选择。但烧气的汽车动力不足又成了司机们永远的痛。与此同时电池业的发展使电动汽车成了可能,但其昂贵的成本以用较短的续航距离又不禁让人望而却步,而且电池的回收处理也会对环璄造成污染。针对上述的情况,以甲醇与汽油按任意比例混合成混合能源的想法就应用而生了。然而汽车本身自带的控制汽车发动机的汽车电脑目前还无法通过对甲醇与汽油按任意比例混合成混合能源的控制来实现汽车动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包括输出通道、输入通道、输出工作指示、输入/输出接口、用于降压的MCU供电电路、主控MCU单元和用来检测监控车外环境温度与车头发动机箱体温度的环境温度检测电路;所述输出通道和所述输入通道通过所述输入/输出接口与所述主控MCU单元连接;所述输出工作指示、所述MCU供电电路和所述环境温度检测电路均与所述主控MCU单元连接。
进一步说明,所述输出通道的电路包括电阻R16、R17、R18、R19、R20、R21、R22、R23、R24、R25、R26、R27、R28、R29、R30、R31、R32、R33、二极管D9、D10、D11、D12、D13、D14、晶体管Q1、Q3、Q5、Q7、Q9、Q11、三极管Q2、Q4、Q6、Q8、Q10和Q12;
所述输入通道的电路包括电阻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40、R41、R42、R43、R44、R45、二极管D3、D4、D5、D6、D7和D8;
所述输出工作指示包括电阻R46、R47、R48、R49、R50、R51、显示LED2、LED3、LED4、LED5、LED6和LED7;
所述输入/输出接口的电路包括固定电容C10、电解电容C11和接口CON1;
所述主控MCU单元的电路包括电阻R1、电容C1、C2、C3、C4、主控芯片U1、XT01和CN01;
所述环境温度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34、R35、R36、R37、R38、R39、三极管Q13、Q14、热敏电阻RT1和RT2;
所述MCU供电电路包括电阻R2、R3、二极管D1、D2、固定电容C5、C6、C9、电解电容C7、C8、显示LED1和工作芯片U2;
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一接脚与所述二极管D1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2的一端、所述电解电容C7的正极端以及所述固定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电容C5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另一端、所述电解电容C7的负极端、所述固定电容C5的另一端和所述固定电容C6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二接脚接地;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与所述电解电容C8的正极端、所述固定电容C9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8的负极端和所述固定电容C9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显示LED1的一端连接,所述显示LED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一接脚输出12V的电压,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输出5V的电压;
所述三极管Q13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36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35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二接脚和所述CN01的第二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34的一端和所述热敏电阻RT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三极管Q14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39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4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38的一端以及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六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37的一端和所述热敏电阻RT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7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38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热敏电阻RT2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晶体管Q1的基极与所述R1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7的一端和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一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晶体管Q3的基极与所述R1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二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0的一端和电阻R2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二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0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晶体管Q5的基极与所述R2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一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3的一端和电阻R2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1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九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晶体管Q7的基极与所述R2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九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6的一端和电阻R2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2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晶体管Q9的基极与所述R2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8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八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9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9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9的一端和电阻R3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0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3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一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3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晶体管Q11的基极与所述R3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1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七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11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1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32的一端和电阻R3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3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4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二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4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电阻R10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0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九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4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十五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电阻R1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1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八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5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十六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电阻R12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2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七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6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十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电阻R13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3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六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7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十四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电阻R14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4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五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8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所述电阻R15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5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三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9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四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电阻R46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一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2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7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二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3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8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九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4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9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5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0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一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6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1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二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7一端连接;所述LED2的另一端、所述LED3的另一端、所述LED4的另一端、所述LED5的另一端、所述LED6的另一端和所述LED7的另一端并联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接口CON1的第五接脚与所述MCU供电电路输出5V电压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接口CON1的第六接脚与第八接脚并接地,所述接口CON1的第七接脚与所述电阻R2、所述电解电容C11的正极和所述固定电容C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11的负极和所述固定电容C10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
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二十接脚与所述固定电容C3的一端、固定电容C4的一端和所述MCU供电电路输出5V电压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一接脚与所述固定电容C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三接脚与所述CN01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四接脚与所述XT01的一端和所述固定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五接脚与所述XT01的另一端和所述固定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CN01的第一接脚与所述MCU供电电路输出5V电压的输出端连接,所述CN01的第四接脚与所述固定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固定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接脚直接接地。
本发明通过增加主控MCU单元,将控制汽车发动机的汽车电脑发出的信号通过所述主控MCU单元的转换后,实现对甲醇与汽油按任意比例混合成混合能源的控制,实现了全软件智能控制,从而智能控制汽车喷油量来实现汽车的动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模拟电路框架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3是本发明输入通道的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输出工作指示的电路图。
图5是输出通道的电路图。
图6是输入/输出接口和MCU供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7是主控MCU单元和环境温度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其中:1为输出通道,2为输出工作指示,3为输入通道,4为MCU供电电路,5为主控MCU单元,6为环境温度检测电路,7为输入/输出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包括输出通道1、输入通道3、输出工作指示2、输入/输出接口7、用于降压的MCU供电电路4、主控MCU单元5和用来检测监控车外环境温度与车头发动机箱体温度的环境温度检测电路6;所述输出通道1和所述输入通道3通过所述输入/输出接口7与所述主控MCU单元5;所述输出工作指示2、所述MCU供电电路4和所述环境温度检测电路6均与所述主控MCU单元5连接。
控制汽车发动机的汽车电脑发出的信号通过所述输入通道3传到所述主控MCU单元5,然后经过软件处理后的信号由所述输出通道1传到发动机。由于汽车蓄电池的供电电压是12V,而MCU的供电电压是5V,为了实现给所述主控MCU单元5供电,设置了一个用于降压的所述MCU供电电路4,将12V电压降成5V,而所述环境温度检测电路6用于监控车外环境温度与车头发动机箱体温度来实现更好的软件控制。由于控制汽车发动机的汽车电脑无法直接实现对甲醇的控制,从而使发动机无法发动,通过所述主控MCU单元5的转换后,实现对甲醇与汽油按比例混合成综合能源的控制,从而智能控制汽车喷油量来实现汽车的动能。
进一步说明,所述输出通道1的电路包括电阻R16、R17、R18、R19、R20、R21、R22、R23、R24、R25、R26、R27、R28、R29、R30、R31、R32、R33、二极管D9、D10、D11、D12、D13、D14、晶体管Q1、Q3、Q5、Q7、Q9、Q11、三极管Q2、Q4、Q6、Q8、Q10和Q12;
所述输入通道3的电路包括电阻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40、R41、R42、R43、R44、R45、二极管D3、D4、D5、D6、D7和D8;
所述输出工作指示2包括电阻R46、R47、R48、R49、R50、R51、显示LED2、LED3、LED4、LED5、LED6和LED7;
所述输入/输出接口7的电路包括固定电容C10、电解电容C11和接口CON1;
所述主控MCU单元5的电路包括电阻R1、电容C1、C2、C3、C4、主控芯片U1、XT01和CN01;
所述环境温度检测电路6包括电阻R34、R35、R36、R37、R38、R39、三极管Q13、Q14、热敏电阻RT1和RT2;
所述MCU供电电路4包括电阻R2、R3、二极管D1、D2、固定电容C5、C6、C9、电解电容C7、C8、显示LED1和工作芯片U2;
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一接脚与所述二极管D1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2的一端、所述电解电容C7的正极端以及所述固定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电容C5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另一端、所述电解电容C7的负极端、所述固定电容C5的另一端和所述固定电容C6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二接脚接地;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与所述电解电容C8的正极端、所述固定电容C9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8的负极端和所述固定电容C9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显示LED1的一端连接,所述显示LED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一接脚输出12V的电压,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输出5V的电压;
所述三极管Q13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36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35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二接脚和所述CN01的第二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34的一端和所述热敏电阻RT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三极管Q14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39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4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38的一端以及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六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37的一端和所述热敏电阻RT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7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38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热敏电阻RT2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晶体管Q1的基极与所述R1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7的一端和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一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晶体管Q3的基极与所述R1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二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0的一端和电阻R2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二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0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晶体管Q5的基极与所述R2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一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3的一端和电阻R2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1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九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晶体管Q7的基极与所述R2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九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6的一端和电阻R2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2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晶体管Q9的基极与所述R2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8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八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9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9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9的一端和电阻R3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0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3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一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3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晶体管Q11的基极与所述R3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1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七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11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1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32的一端和电阻R3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3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4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二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4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电阻R10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0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九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4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十五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电阻R1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1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八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5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十六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电阻R12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2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七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6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十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电阻R13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3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六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7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十四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电阻R14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4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五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8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所述电阻R15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5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三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9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四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电阻R46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一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2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7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二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3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8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九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4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9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5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0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一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6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1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二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7一端连接;所述LED2的另一端、所述LED3的另一端、所述LED4的另一端、所述LED5的另一端、所述LED6的另一端和所述LED7的另一端并联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接口CON1的第五接脚与所述MCU供电电路输出5V电压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接口CON1的第六接脚与第八接脚并接地,所述接口CON1的第七接脚与所述电阻R2、所述电解电容C11的正极和所述固定电容C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11的负极和所述固定电容C10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
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二十接脚与所述固定电容C3的一端、固定电容C4的一端和所述MCU供电电路输出5V电压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一接脚与所述固定电容C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三接脚与所述CN01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四接脚与所述XT01的一端和所述固定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五接脚与所述XT01的另一端和所述固定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CN01的第一接脚与所述MCU供电电路输出5V电压的输出端连接,所述CN01的第四接脚与所述固定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固定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接脚直接接地。
由电阻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40、R41、R42、R43、R44、R45、二极管D3、D4、D5、D6、D7和D8组成的六个独立的所述输入通道3与由电阻R1、电容C1、C2、C3、C4、主控芯片U1、XT01和CN01组成的所述主控MCU单元5电路的输入接脚连接,将信号输入给所述主控MCU单元5,经所述主控芯片U1的转换后,所述输出通道1电路接收到由电阻R46、R47、R48、R49、R50、R51、显示LED2、LED3、LED4、LED5、LED6和LED7所述输出工作指示后将信号输出到汽车的发动机。六个相互独立的输入通道3电路和所述输出通道1电路在输入和输出之间不会产生影响,从而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智能控制汽车喷油量来实现汽车的动能。
由电阻R2、R3、二极管D1、D2、固定电容C5、C6、C9、电解电容C7、C8、显示LED1和工作芯片U2组成的所述MCU供电电路4将汽车蓄电池的12V电压讲到5V电压后提供给所述主控MCU单元5;而由所述R34,R35,R36,RT1,R37,R38,R39,RT2组成温度检测电路能很好的监控车外环境温度与车头发动机箱体温度来实现更好的软件控制。
本实施例中主控芯片U1选用改进型高速8051内核的MCU,与传统8051比较起来,在相同时钟下,速度提高了12倍,同时置入传统8051需要外置的功能,如高速P1.、PWM以及内部EEPROM。
其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和第十三接脚作为普通的IO,用作输出;第十接脚为接地,第十六至第十九接脚作为普通的IO,用作输入,第二接脚用作温度检测。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出通道、输入通道、输出工作指示、输入/输出接口、用于降压的MCU供电电路、主控MCU单元和用来检测监控车外环境温度与车头发动机箱体温度的环境温度检测电路;所述输出通道和所述输入通道通过所述输入/输出接口与所述主控MCU单元连接;所述输出工作指示、所述MCU供电电路和所述环境温度检测电路均与所述主控MCU单元连接;
所述输出通道的电路包括电阻R16、R17、R18、R19、R20、R21、R22、R23、R24、R25、R26、R27、R28、R29、R30、R31、R32、R33、二极管D9、D10、D11、D12、D13、D14、晶体管Q1、Q3、Q5、Q7、Q9、Q11、三极管Q2、Q4、Q6、Q8、Q10和Q12;
所述输入通道的电路包括电阻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40、R41、R42、R43、R44、R45、二极管D3、D4、D5、D6、D7和D8;
所述输出工作指示包括电阻R46、R47、R48、R49、R50、R51、显示LED2、LED3、LED4、LED5、LED6和LED7;
所述输入/输出接口的电路包括固定电容C10、电解电容C11和接口CON1;
所述主控MCU单元的电路包括电阻R1、电容C1、C2、C3、C4、主控芯片U1、XT01和CN01;
所述环境温度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34、R35、R36、R37、R38、R39、三极管Q13、Q14、热敏电阻RT1和RT2;
所述MCU供电电路包括电阻R2、R3、二极管D1、D2、固定电容C5、C6、C9、电解电容C7、C8、显示LED1和工作芯片U2;
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一接脚与所述二极管D1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2的一端、所述电解电容C7的正极端以及所述固定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电容C5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另一端、所述电解电容C7的负极端、所述固定电容C5的另一端和所述固定电容C6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二接脚接地;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与所述电解电容C8的正极端、所述固定电容C9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8的负极端和所述固定电容C9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显示LED1的一端连接,所述显示LED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一接脚输出12V的电压,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输出5V的电压;
所述三极管Q13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36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35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二接脚和所述CN01的第二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34的一端和所述热敏电阻RT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三极管Q14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39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4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38的一端以及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六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37的一端和所述热敏电阻RT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7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38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热敏电阻RT2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晶体管Q1的基极与所述R1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7的一端和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一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晶体管Q3的基极与所述R1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二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0的一端和电阻R2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二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0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晶体管Q5的基极与所述R2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一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3的一端和电阻R2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1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九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晶体管Q7的基极与所述R2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九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6的一端和电阻R2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2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晶体管Q9的基极与所述R2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8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八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9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9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9的一端和电阻R3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0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3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一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3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晶体管Q11的基极与所述R3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1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七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11的发射极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晶体管Q1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32的一端和电阻R3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3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4的正极和所述接口CON1的第二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4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电阻R10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0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九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4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十五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电阻R1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1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八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5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十六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电阻R12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2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七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6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十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电阻R13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3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六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7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十四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电阻R14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4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五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8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所述电阻R15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5的一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三接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9的一端均与所述CON1的第四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芯片U2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电阻R4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连接;
所述电阻R46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一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2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7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二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3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8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九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4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9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十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5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0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一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6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1的一端与所述接口CON1的第二接脚,另一端与所述LED7一端连接;所述LED2的另一端、所述LED3的另一端、所述LED4的另一端、所述LED5的另一端、所述LED6的另一端和所述LED7的另一端并联连接所述电阻R2;
所述接口CON1的第五接脚与所述MCU供电电路输出5V电压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接口CON1的第六接脚与第八接脚并接地,所述接口CON1的第七接脚与所述电阻R2、所述电解电容C11的正极和所述固定电容C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11的负极和所述固定电容C10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
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二十接脚与所述固定电容C3的一端、固定电容C4的一端和所述MCU供电电路输出5V电压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一接脚与所述固定电容C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三接脚与所述CN01的第三接脚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四接脚与所述XT01的一端和所述固定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五接脚与所述XT01的另一端和所述固定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CN01的第一接脚与所述MCU供电电路输出5V电压的输出端连接,所述CN01的第四接脚与所述固定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固定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十接脚直接接地。
CN201410529114.5A 2014-10-09 2014-10-09 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635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29114.5A CN104763541B (zh) 2014-10-09 2014-10-09 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29114.5A CN104763541B (zh) 2014-10-09 2014-10-09 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63541A CN104763541A (zh) 2015-07-08
CN104763541B true CN104763541B (zh) 2018-04-27

Family

ID=53645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2911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63541B (zh) 2014-10-09 2014-10-09 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6354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7588A (en) * 1995-06-07 1998-06-16 Nippondenso Co., Ltd. Wireless vehicle control system
CN1804741A (zh) * 2005-12-12 2006-07-19 天津卡达克汽车高新技术公司 智能汽车车身网络控制系统装置及其方法
CN101559747A (zh) * 2009-05-27 2009-10-21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实现两路can过滤及转发的多功能汽车中央信息集成系统
CN102874190A (zh) * 2012-10-17 2013-01-16 厦门汉纳森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车用电源智能化管理系统及方法
CN204239075U (zh) * 2014-10-09 2015-04-01 佛山市韦达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68902B2 (ja) * 2007-04-20 2009-11-18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エコラン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7588A (en) * 1995-06-07 1998-06-16 Nippondenso Co., Ltd. Wireless vehicle control system
CN1804741A (zh) * 2005-12-12 2006-07-19 天津卡达克汽车高新技术公司 智能汽车车身网络控制系统装置及其方法
CN101559747A (zh) * 2009-05-27 2009-10-21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实现两路can过滤及转发的多功能汽车中央信息集成系统
CN102874190A (zh) * 2012-10-17 2013-01-16 厦门汉纳森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车用电源智能化管理系统及方法
CN204239075U (zh) * 2014-10-09 2015-04-01 佛山市韦达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63541A (zh) 2015-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89651U (zh) 一种车用锂电池组的热管理系统
CN104763541B (zh) 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
CN203660017U (zh) 汽车应急启动电源的预热系统
CN204239075U (zh) 一种汽车ecu控制单元
CN203651496U (zh) 一种电池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0369360C (zh) 内置控制器电动车直流无刷电机
CN104158275A (zh) 外挂式电动车用发电机
CN104466297A (zh) 一种车用锂电池组的热管理系统
CN204203898U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制冷制热的键盘
CN203535515U (zh) 一种教学电子展示仪的自动散热控制器
CN207197330U (zh) 一种可辅助加热的汽车空调冷凝热回收装置
CN201447342U (zh) 带有红外线测温装置的电动开瓶器
CN202718801U (zh) 用于电热塞的电源控制装置
CN103968484A (zh) 新型太阳能汽车空调
CN210603647U (zh) 一种电池超温报警电路
CN207508943U (zh) 一种铝合金表面精细打磨设备
CN207437197U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进气冷却装置
CN204954107U (zh) 充电式焊接打胶组合工具
CN105116953B (zh) 一种音源器
CN204472487U (zh) 汽车太阳能-温差电控空调装置
CN208401577U (zh) 一种多功能移动冰箱的控制模块
CN207029078U (zh) 整车控制电路
CN204386723U (zh) 一种商用车的两级中冷系统
CN204186460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装置
CN215343990U (zh) 一种移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Room A211 scientific research building in the town of Nanhai District, Nanhai Software Technology Park high-tech center for Buddhist A block 528225 in Guangdong city of Fosh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Guangdong Veda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Address before: 528000 Nanhai District, Guangdong, Foshan Town, Nanhai Software Technology Park (R & D building A) room A401-1

Applicant before: FOSHAN WEIDAER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27

Termination date: 20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