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58086B - 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58086B
CN104758086B CN201510185701.1A CN201510185701A CN104758086B CN 104758086 B CN104758086 B CN 104758086B CN 201510185701 A CN201510185701 A CN 201510185701A CN 104758086 B CN104758086 B CN 1047580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end
telecentricity
cerebral aneurysm
overlay film
cereb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8570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58086A (zh
Inventor
姜卫剑
邱宇晨
王端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NERAL HOSPITAL OF SECOND ARTILLERY OF CHINESE PLA
HUNAN AIPUTE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NERAL HOSPITAL OF SECOND ARTILLERY OF CHINESE PLA
HUNAN AIPUTE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ERAL HOSPITAL OF SECOND ARTILLERY OF CHINESE PLA, HUNAN AIPUTE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NERAL HOSPITAL OF SECOND ARTILLERY OF CHINESE PLA
Priority to CN20151018570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580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58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80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580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80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包括金属裸支架和覆膜。金属裸支架包括:分别位于其两端,且用于支撑载瘤脑动脉血管壁的近心支撑端和远心支撑端;以及稍长于脑动脉瘤瘤颈宽度的上述两支撑端之间的中间部。中间部的径向尺寸均小于两个支撑端,中间部与载瘤脑动脉血管壁间形成供血腔。覆膜覆盖在近心支撑端和中间部的部分部位,以隔离脑动脉瘤接受载瘤脑动脉矢量较大的正向血流,并允许未覆膜的远支撑端提供来自载瘤脑动脉远端矢量较小的逆向血流。上述装置解决了针对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完全闭塞率较低和复发率较高等问题,既确保边支和穿支血供,又有效防止脑动脉瘤破裂和降低了其占位效应。

Description

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
背景技术
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病。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部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其形如气球,壁极薄;一旦破裂,可导致颅内出血,顷刻间便有生命危险。脑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极高,首次破裂的死亡率高达20%~40%;再次破裂的死亡率更高,为75%。因此,为了防止脑动脉瘤破裂,降低死亡率,关键是要隔离脑动脉瘤与体循环的联系。目前,可采取的方法有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
这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治疗较小的脑动脉瘤已经获得巨大成功。但治疗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的疗效仍然欠佳。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是指最大径分别大于20mm和25mm的脑动脉瘤,占所有脑动脉瘤的5~8%,女性稍多,发病高峰年龄为50岁~70岁,2/3发生在前循环,1/3发生在后循环。这类动脉瘤,在动脉瘤壁病理上呈现4型,代表了脑动脉瘤发生、发展和破裂的病理改变,A型为具有线性有序排列SMC的内皮化瘤壁;B型为具有排列紊乱SMC的增厚的瘤壁;C型为具有肌性内膜增生或机化腔内血栓的少细胞瘤壁;D型为血栓覆盖的少细胞极薄瘤壁。这类动脉瘤壁还可以有钙化或动脉粥样改变,瘤内及其附近有边支或穿支动脉,瘤腔通常有血栓。正是上述病理改变给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神经组织受压的占位效应,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远端动脉栓塞。这类动脉瘤的75%引起占位效应,27%~47%发生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发生远端栓塞引起脑梗或短暂性缺血发作。未治疗的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患者预后极差,2年死亡率68%,5年死亡率85%。死亡原因包括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组织进行性受压损伤和远端动脉栓塞。为此,业内的共识是这类动脉瘤预后极差,应当得到积极干预治疗。积极干预治疗有三个目的:①隔离动脉瘤,即将动脉瘤从体循环中隔离开来;②降低动脉瘤压迫效应;③防止发生远端栓塞。
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的传统积极干预手段是开颅手术,包括血管重建和血管解构手术两类。动脉瘤血管重建手术是指隔离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的手术。动脉瘤血管解构手术是指手术闭塞载瘤动脉有或无远端动脉搭桥的手术。这种结合搭桥的血管解构手术改变了动脉瘤的血流方式和血流矢力,导致动脉瘤内血流缓慢而形成血栓性闭塞,同时通过桥血管正向和逆向血流保证了动脉瘤远端脑组织的血液灌注,通过桥血管的逆向血流保证了瘤内或其附近的边支与穿支的血液灌注。与未治疗者相比,外科开颅手术改善了这类脑动脉瘤患者的预后,达到了上述积极干预治疗的三个目的。尽管如此,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由于位置深、手术入路复杂、邻近有重要神经组织、瘤体或瘤颈有边支或穿支发出等,外科开颅手术的安全性问题仍然突出,致死、致残率分别为10%和38%。因此可见,手术死亡率和长期有效率尚未达到满意的水平,所以安全有效地治疗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仍然是血管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医师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开颅对身体的创伤极大,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患者年龄较大,抗手术风险能力较弱,且术后恢复较慢。而血管内介入治疗有其微创和术后生存质量高等优点。在近20年来,随着颅内动脉球囊和支架产品的开发、神经介入技术的进步以及DSA设备与软件的更新,非常大和巨大动脉瘤的另一种积极干预手段——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段得到较快发展。其中,随着可解脱栓塞弹簧圈产品的问世和快速发展,腔内介入栓塞疗法已经成为脑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治疗时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填塞在脑动脉瘤腔内,占据脑动脉瘤腔的部分位置,通过降低脑动脉瘤内血流压力而有效防止了脑动脉瘤破裂,导致动脉瘤内血流缓慢而形成血栓性闭塞,但采用这种手段会加重脑动脉瘤的占位效应。对于较小的动脉瘤,腔内介入栓塞治疗已经获得确切的疗效,但非常大和巨大动脉瘤腔内栓塞术的疗效仍然不能令人满意,虽然比起外科开颅手术,致死、致残率分别降为8%和17%,但其完全闭塞率仅为57%,复发率27%。
因此,近10年来,针对腔内栓塞术治疗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低和复发率高的问题,以及其导致占位效应加剧的缺点,先后又发展了颅内动脉密网支架血流导向装置和颅内动脉覆膜支架。应用这两种装置的手术均属于保留载瘤动脉的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时均放置在血管内,因此均可降低脑动脉瘤的占位效应。在一组关于颅内动脉密网支架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脑动脉瘤的报道中,装置放置的技术可行性为99.1%,手术致死致残率为5.6%,180天的完全闭塞率为73.6%。但因上述颅内动脉密网支架血流导向装置为直径均匀的金属裸支架,不能做到立刻封闭动脉瘤,还会导致了1%的迟发性破裂率。颅内动脉覆膜支架中的球扩覆膜支架目前也初步应用于治疗这类脑动脉瘤,覆膜支架是指整个支架均包覆了一层能够完全隔绝血液进出的薄膜的直径均匀的支架,因此成功递送到位者的完全闭塞率几近100%,但由于球扩覆膜支架系统的柔顺性问题,它不适用于路径严重迂曲者。更为重要的是,颅内动脉密网支架血流导向装置和颅内动脉覆膜支架覆盖的血管区域内,若存在穿支和边支会造成穿支和边支动脉闭塞,因而不适用于具有丰富边支或穿支的动脉节段,例如椎-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边支和穿支的血供不足会引发其他类型的健康问题,而且也不利于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
综上所述,无论采用传统的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治疗均是外科和介入手术的难治性动脉瘤,是血管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医师最难攻克的堡垒。现有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装置在不断提高其治疗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如何解决该介入装置覆盖区域内的穿支和边支动脉闭塞而导致其血供不足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在保有疗效的前提下,以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针对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设计的介入装置覆盖区域内的的穿支和边支动脉闭塞而导致其血供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包括金属裸支架和覆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裸支架包括:分别位于所述金属裸支架的两端,且用于支撑脑动脉血管壁的近心支撑端和远心支撑端;以及设置在所述近心支撑端和所述远心支撑端之间,且用于与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相对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径向尺寸均小于所述近心支撑端和所述远心支撑端的径向尺寸,所述中间部用于与所述脑动脉血管壁之间形成供血腔;所述覆膜覆盖在所述近心支撑端和所述中间部的部分部位上,以隔离两者的内腔与所述供血腔,所述覆膜靠近所述远心支撑端的一端距离所述远心支撑端的距离小于所述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距离所述远心支撑端的距离,且该端与所述远心支撑端之间所对应区域的内腔作为连通所述金属裸支架的内腔和所述供血腔,以实现血液向所述供血腔逆向流动的连接通道。
优选的,所述中间部包括等径部和分别位于所述等径部两端的第一衔接部和第二衔接部,所述第一衔接部连接所述等径部与所述近心支撑端,且其横截面积自靠近所述近心支撑端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衔接部连接所述等径部和所述远心支撑端,且所述第二衔接部的横截面积自靠近所述等径部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覆膜覆盖在所述等径部、所述第一衔接部以及所述近心支撑端与所述第一衔接部相连的端部。
优选的,所述近心支撑端和所述远心支撑端的直径为3-6mm,所述等径部的直径为2-4mm,所述近心支撑端和所述远心支撑端的直径与所述等径部的直径比为3:2;所述等径部的长度为8-32mm,所述金属裸支架的总长度为18-42mm,所述金属裸支架的总长度比所述等径部的长度长10mm。
优选的,所述金属裸支架为自膨胀式支架。
优选的,所述覆膜为高分子薄膜,所述覆膜的厚度为0.01-0.1mm。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多个示标,所述覆膜的两端均设置所述示标,所述近心支撑端的自由端和所述远心支撑端的自由端均设置所述示标。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植入脑动脉血管后,上述装置位于使得其中间部与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相对的位置。从心脏流出的血液流经上述装置,流动过程如下:首先先流经近心支撑端,流向中间部,因为覆膜覆盖上述区域,血液只能全部从上述覆膜区内腔流动,没有血液流向中间部与脑动脉血管壁之间的供血腔。又因为所述覆膜靠远心支撑端的一端距离远心支撑端的距离小于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距离所述远心支撑端的距离,即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位于上述供血腔内。也就是隔离了上述脑动脉瘤接受动脉矢量较大的正向血流,将上述脑动脉瘤从体循环中隔离开来,这就将抑制脑动脉瘤的扩大,防止其破裂而引发死亡风险,降低动脉瘤压迫效应,因此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减缓而形成血栓性闭塞,而且由于有金属裸支架的支撑,上述血栓不易脱落,大大降低发生远端栓塞的风险。然后血液流出中间部的覆膜区,流向远心支撑端,从所述覆膜靠近所述远心支撑端的一端到所述远心支撑端的自由端结束的区域均未覆膜,血液流经上述区域后,重新充满金属裸支架的内腔向前输送。其中一部分血液会逆向流动至中间部与脑动脉血管壁之间的供血腔中,这部分血流为来自载瘤动脉远端的矢量较小的逆向血流,进而流入在上述供血腔范围内的穿支和边支中,维持其供血,降低因缺血而引发其他的健康问题的风险。当然,与此同时,上述逆向血流也会进入脑血管瘤内,但上述供血腔相比脑动脉的直径而言较窄,可容纳的逆向血流量很少,而且矢量较小,血压降低,对血管瘤的冲击必定较小,不会影响动脉瘤的治疗。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能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针对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设计的介入装置,在保有疗效的前提下,上述装置覆盖区域内的的穿支和边支动脉闭塞而导致其血供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符号表示:
1-金属裸支架,2-覆膜,3-示标,4-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5-脑动脉血管壁,6-边支动脉,A1-近心支撑端,A2-远心支撑端,B1-第一衔接部,B2-第二衔接部,C-等径部,D-供血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针对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设计的介入装置,在保有疗效的前提下,上述装置覆盖区域内的的穿支和边支动脉闭塞而导致其血供不足的问题。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该图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上述装置,包括金属裸支架1和覆膜2。其中,金属裸支架1包括:分别位于金属裸支架1的两端,且用于支撑脑动脉血管壁5的近心支撑端A1和远心支撑端A2,以及设置在所述近心支撑端A1和所述远心支撑端A2之间,且用于与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相对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径向尺寸均小于所述近心支撑端A1和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径向尺寸,所述中间部用于与所述脑动脉血管壁5之间形成供血腔D,请参考图2,该图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所述覆膜2覆盖在所述近心支撑端A1和所述中间部的部分部位上,以隔离两者的内腔与所述供血腔D。我们知道,在人体的动脉血管中,血流液均从心脏流出,血流从近心端流向远心端。图2中线处的箭头方向代表脑动脉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方向。
所述覆膜2靠近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一端距离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距离小于所述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距离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距离,也就是说中间部的长度一定大于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的瘤颈宽度,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一定位于覆膜2的覆盖范围内,而且是位于覆膜的中间部长度范围内,则上述供血腔D内所供的血液可以流入上述脑动脉瘤腔室内。所述覆膜2靠近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那端与远心支撑端A2之间所对应区域的内腔作为连通金属裸支架1的内腔和所述供血腔D,以实现血液向所述供血腔D逆向流动的连接通道,也就是说进入上述连接通道的血液均可逆向流动至上述供血腔D。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植入脑动脉血管后,从心脏流出的血液流经上述装置,流动过程如下:首先先流经近心支撑端A1,流向中间部,因为覆膜2覆盖上述区域,血液全部从上述覆膜区内腔流动,无法流向上述供血腔D,而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位于上述供血腔D内,也就是说没有从心脏流出的血流直接冲击位于上述供血腔D的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这就将抑制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的扩大,因此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内血流速度减缓而形成血栓性闭塞,而且由于有金属裸支架1的支撑,上述血栓不易脱落,大大降低发生远端栓塞的风险。然后血液从所述覆膜2靠近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一端流向远心支撑端A2的自由端,上述区域均未覆膜,作为血液向上述供血腔D逆向流动的连接通道,血液流经上述区域后,其中一部分血液会逆向流动至上述供血腔D中,进而流入在上述供血腔D范围内的边支动脉6中,维持边支动脉6的供血,降低边支动脉6的缺血而引发其他的健康问题的风险,请参考图2,图中曲线箭头所示为逆向流动血液的流向边支动脉6的方向。当然,与此同时,逆向流动的血液也会进入脑血管瘤4内,但上述供血腔D相比脑动脉血管的直径而言较窄,可容纳的逆向流动的血液量很少,而且逆向流动后血流速度的血流矢力极大地降低,可显著降低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张力和搏动,因此能达到减轻神经组织受压的治疗目的。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能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针对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设计的介入装置,在保有疗效的前提下,上述装置覆盖区域内的的穿支和边支动脉闭塞而导致其血供不足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覆膜2靠近远心支撑端A2的那端与远心支撑端A2之间的区域为未覆膜部分,血液以上述区域的内腔为通道,从金属裸支架1的覆膜区域流出后,逆向流动向供血腔D。当覆膜2靠近远心支撑端A2的那端恰好位于中间部与远心支撑端A2的分界处时,上述通道就等同于远心支撑端A2的内腔,此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装置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当覆膜2较上述情形短,只覆盖了中间部上靠近近心支撑端A1的部分面积时,上述通道为中间部未覆膜部分的内腔和远心支撑端A2的内腔,此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装置的第二种实现方式。
在上述第一种实现方式中,血液流经远心支撑端A2与中间部的连接处时才可逆向流动至供血腔D内,而我们知道动脉血管中的血流本身就是很快速的,而且又是从直径较小的中间部流至此处,如果上述连接处与脑动脉血管壁5垂直,血液突然释放到直径较大的远心支撑端A2的内腔,血液经历上述流动直径的突变,因为金属裸支架1对血流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则在此处部分血液需要转向180°后才能进入供血腔D,经历这个大角度的转向逆向流动的部分血液与其余更多的流向远心向的血液的流向相反,可想逆向流动较难。如果将上述连接处设计为不与脑动脉血管壁5垂直,而是使得上述通道的直径逐渐从中间部的直径增大至远心支撑端A2的直径的存在过渡的形状的话,血液流至此处需转向的角度变小,回转路径更短。而且上述的设计与垂直设计相比,血液逆向流动处的截面长度更长,因此血液进入供血腔D时压力更小,即进入供血腔D中的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腔室的冲击更小,更有利于其治疗。
对于上述第二种实现方式而言,一部分血液可以从中间部未覆膜的部分就开始逆向逆向流动,血液转向角为90°就可以流向供血腔D。另一部分从远心支撑端A2的内腔逆向流动,此部分逆向流动血液会与上述90°转向流入供血腔D的血液回合,因两者流向不同,降低两股血液在供血腔D内的相遇强度,可降低脑血管瘤室受到冲击的风险,有利于其治疗。而将远心支撑端A2和中间部之间设计为上述过渡形状后,从远心支撑端A2内腔逆向流动的血液的转向角度比较小,有利于降低上述两股血液的相遇强度。
综上所述,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设计为:中间部包括等径部C和分别位于所述等径部C两端的第一衔接部B1和第二衔接部B2,第一衔接部B1连接所述等径部C与近心支撑端A1,且其横截面积自靠近近心支撑端A1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第二衔接部B2连接等径部C和所述远心支撑端A2,且所述第二衔接部B2的横截面积自靠近等径部C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上述设计为优选方案,更有利于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的治疗。在上述优选方案中,所述覆膜2覆盖在所述等径部C、所述第一衔接部B1以及所述近心支撑端A1与所述第一衔接部B1相连的端部。
对于脑动脉血管而言,它的直径不可能是均匀不变的,脑动脉瘤有可能长在血管较细的位置,也有可能长在较粗的位置,脑动脉瘤的开口长度也有长有短。因此会对介入治疗装置的直径和长度有设计要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的近心支撑端A1和远心支撑端A2的直径为3-6mm,有三种规格,分别是3mm、4.5mm、6mm;等径部C的直径为2-4mm,也有三种规格,分别是2mm、3mm、4mm;近心支撑端A1和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直径与所述等径部C的直径比为3:2。等径部C的长度为8-32mm,有五种规格,分别是8mm、14mm、20mm、26mm、32mm;金属裸支架1的总长度为18-42mm,也有五种规格,分别是18mm、24mm、30mm、36mm、42mm;金属裸支架1的总长度比等径部C的长度长10mm。将上述装置的尺寸设计为上述的长度与比例,目的是使其适用于所有脑动脉瘤的治疗。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中,覆膜2为高分子薄膜,厚度为0.01-0.1mm。金属裸支架1为自膨胀式支架,使用的材料可以为镍钛合金,支架的加工工艺可以是镍钛合金管激光切割、镍钛合金丝编织或焊接,后续进行热处理定型而成,支架热定型后为网状结构,支架的径向力可以通过调整切割镍钛管的厚度、编织用镍钛丝的直径来进行调节。支架的顺应性能可以通过调节支架的网状结构来进行优化。由于镍钛合金具有超弹性,因此所制备的支架具有很好的可压缩性能,能够将支架直径压小以进入较小的脑血管中,此外由于镍钛合金是一种形状记忆合金,当支架达到病灶部位时,能实现自膨胀释放至未受压缩前的形状,因此在选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时,只需根据待治疗脑血管瘤的具体情况,选择长度直径合适的支架植入脑动脉血管即可,支架到达病灶部位后不再需要球囊扩张的步骤,操作方便。
如何判断上述装置是否到达病灶部位,就需要一定的参考物,目前,支架多采用示标来到达显影的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也包括多个示标3,覆膜2的两端均设置示标3,近心支撑端A1的自由端和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自由端均设置所述示标3。上述不同位置的示标3,作用不同。上述自由端是指金属裸支架1的两端,在此示标3可起到标识支架在血管内位置和总长度的作用。覆膜2两端的示标3所起作用为确保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的位置在位于整个支架的长度内的前提下,必须位于覆膜2覆盖的长度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不会受到从心脏流出的血液的直接冲击,才能使得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起治疗脑动脉瘤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包括金属裸支架(1)和覆膜(2);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裸支架(1)包括:分别位于所述金属裸支架(1)的两端,且用于支撑脑动脉血管壁(5)的近心支撑端(A1)和远心支撑端(A2);以及设置在所述近心支撑端(A1)和所述远心支撑端(A2)之间,且用于与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相对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径向尺寸均小于所述近心支撑端(A1)和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径向尺寸,所述中间部用于与所述脑动脉血管壁(5)之间形成供血腔(D);所述覆膜(2)覆盖在所述近心支撑端(A1)和所述中间部的部分部位上,以隔离两者的内腔与所述供血腔(D),所述覆膜(2)靠近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一端距离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距离小于所述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距离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距离,且所述覆膜(2)靠近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一端与所述远心支撑端(A2)之间所对应区域的内腔作为连通所述金属裸支架(1)的内腔和所述供血腔(D),以实现血液向所述供血腔(D)逆向流动的连接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包括等径部(C)和分别位于所述等径部(C)两端的第一衔接部(B1)和第二衔接部(B2),所述第一衔接部(B1)连接所述等径部(C)与所述近心支撑端(A1),且所述第一衔接部(B1)的横截面积自靠近所述近心支撑端(A1)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衔接部(B2)连接所述等径部(C)和所述远心支撑端(A2),且所述第二衔接部(B2)的横截面积自靠近所述等径部(C)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2)覆盖在所述等径部(C)、所述第一衔接部(B1)以及所述近心支撑端(A1)与所述第一衔接部(B1)相连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心支撑端(A1)和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直径为3-6mm,所述等径部(C)的直径为2-4mm,所述近心支撑端(A1)和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直径与所述等径部(C)的直径比为3:2;所述等径部(C)的长度为8-32mm,所述金属裸支架(1)的总长度为18-42mm,所述金属裸支架(1)的总长度比所述等径部(C)的长度长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裸支架(1)为自膨胀式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2)为高分子薄膜,所述覆膜(2)的厚度为0.01-0.1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多个示标(3),所述覆膜(2)的两端均设置所述示标(3),所述近心支撑端(A1)的自由端和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自由端均设置所述示标(3)。
CN201510185701.1A 2015-04-20 2015-04-20 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 Active CN1047580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85701.1A CN104758086B (zh) 2015-04-20 2015-04-20 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85701.1A CN104758086B (zh) 2015-04-20 2015-04-20 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8086A CN104758086A (zh) 2015-07-08
CN104758086B true CN104758086B (zh) 2016-08-17

Family

ID=53640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85701.1A Active CN104758086B (zh) 2015-04-20 2015-04-20 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580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0465B2 (ja) * 2015-07-23 2017-09-20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ステントグラフト
CN110831550B (zh) * 2017-07-07 2021-10-22 株式会社钟化 管状医疗用具以及管状医疗用具输送装置
CN109662804A (zh) * 2019-01-15 2019-04-23 李卫校 Tips手术专用的血管内支架
CN114052981B (zh) * 2020-07-29 2024-08-16 上海苏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覆膜支架及覆膜方法
CN113017914B (zh) * 2021-03-17 2023-07-04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一种防止覆膜支架出入口内膜增生的外周血管复合支架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5380A (zh) * 2006-04-07 2009-04-22 半影公司 动脉瘤阻塞系统和方法
CN102784019A (zh) * 2012-08-07 2012-11-21 湖南瑞康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脑动脉瘤支架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47466A (zh) * 2010-12-13 2013-10-09 微排放器公司 支架
WO2013152327A1 (en) * 2012-04-06 2013-10-10 Merlin Md Pte Ltd.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an aneurysm
WO2013184595A1 (en) * 2012-06-04 2013-12-12 Penumbra, Inc. Aneurysm occlus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4042356A (zh) * 2013-03-13 2014-09-17 德普伊新特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改进的可调整式闭塞装置
CN204133645U (zh) * 2014-09-19 2015-02-04 深圳市人民医院 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纳米电纺纤维支架
CN104434353A (zh) * 2014-12-04 2015-03-25 曾延华 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及其操作方法
CN204655192U (zh) * 2015-04-20 2015-09-23 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
EP2965724A1 (en) * 2005-05-25 2016-01-13 Covidien LP System for delivering and deploying a stent within a vess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63011B2 (en) * 2003-12-22 2010-07-27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Variable density braid stent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65724A1 (en) * 2005-05-25 2016-01-13 Covidien LP System for delivering and deploying a stent within a vessel
CN101415380A (zh) * 2006-04-07 2009-04-22 半影公司 动脉瘤阻塞系统和方法
CN103347466A (zh) * 2010-12-13 2013-10-09 微排放器公司 支架
WO2013152327A1 (en) * 2012-04-06 2013-10-10 Merlin Md Pte Ltd.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an aneurysm
WO2013184595A1 (en) * 2012-06-04 2013-12-12 Penumbra, Inc. Aneurysm occlus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2784019A (zh) * 2012-08-07 2012-11-21 湖南瑞康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脑动脉瘤支架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42356A (zh) * 2013-03-13 2014-09-17 德普伊新特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改进的可调整式闭塞装置
CN204133645U (zh) * 2014-09-19 2015-02-04 深圳市人民医院 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纳米电纺纤维支架
CN104434353A (zh) * 2014-12-04 2015-03-25 曾延华 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蚀刻覆膜支架及其操作方法
CN204655192U (zh) * 2015-04-20 2015-09-23 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8086A (zh) 2015-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58086B (zh) 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
JP6841874B2 (ja) 閉塞デバイス
US11471162B2 (en) Occlusion device
AU2006211015B2 (en) Device and methods for non-surgical clipping of aneurysms
CN103230310B (zh) 一种胸主动脉瘤覆膜支架及胸主动脉瘤微创治疗系统
US20130267986A1 (en) Over-the-wire exclusion device and system for delivery
JP2020509922A (ja) 身体構造の塞栓形成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2015163205A (ja) 解剖学的開口部を密閉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202515718U (zh) 覆膜支架
CN206641951U (zh) 用于脑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带侧孔的血管支架
CN205458867U (zh) 一种用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支架
CN205391220U (zh) 一种带孔的密网支架
CN205597963U (zh) 一种局部密网覆膜支架
CN204655192U (zh) 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
CN209392163U (zh) 一种血管支架
CN204971706U (zh) 一种用于动脉瘤的局部密网支架
CN206007308U (zh) 一种用于分叉部动脉瘤的辅助支架
CN219271020U (zh) 封堵系统及封堵装置
CN113925555B (zh) 一种可调节封堵装置及输送系统
CN105943107A (zh) 用于封堵动脉分支起始部动脉瘤的支架及其应用
CN208625791U (zh) 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及动脉瘤治疗装置
CN107865681A (zh) 一种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及动脉瘤治疗装置
CN204092274U (zh) 覆膜支架
CN104758023B (zh) 一种血流转向支架
CN114916974B (zh) 一种颅内动脉瘤栓塞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