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48448B - 壳管式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壳管式冷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48448B
CN104748448B CN201310740172.8A CN201310740172A CN104748448B CN 104748448 B CN104748448 B CN 104748448B CN 201310740172 A CN201310740172 A CN 201310740172A CN 104748448 B CN104748448 B CN 1047484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hell
tube
drain
dra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401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48448A (zh
Inventor
苏秀平
李静
李金良
姜爱华
王生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York Guangzhou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Original Assignee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filed Critical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74017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4844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484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84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484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84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6Condensers with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 tubes positioned inside or around a vessel containing water or pcm to cool the refrigerant ga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9Improving heat transf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壳管式冷凝器。该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接收制冷剂气体的入口,且所述壳体的下部设置有用于排出制冷剂液体的出口;多排换热管,所述多排换热管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沿所述壳体的纵向在所述壳体的两个纵向端部之间延伸;导液板,所述导液板沿所述纵向延伸且将所述壳体沿竖直方向分隔成多个腔室,所述多排换热管布置在所述多个腔室内,所述导液板相对水平方向倾斜设置,至少在所述导液板的低端处设置有与所述出口连通的液体流通通道;以及气体流通通道,所述气体流通通道用于使所述制冷剂气体流通到所述多个腔室。根据本发明的壳管式冷凝器提高了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壳管式冷凝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壳管式冷凝器。
背景技术
壳管式冷凝器广泛应用于制冷空调行业,特别是大型蒸汽压缩机组上。现有的壳管式冷凝器100一般包括用于接收制冷剂气体的入口110、防冲板120、多排换热管130、过冷器140以及用于排出制冷剂液体的出口150。制冷剂气体由入口110进入冷凝器100,经过防冲板120之后,在多排换热管130上进行冷凝,形成制冷剂液体。制冷剂液体由上部的换热管130逐层滴落至底部,并进入过冷器140进行过冷,最后经由出口150排出。
壳管式冷凝器100的换热管130为多排,经过上一排换热管130后冷凝形成的制冷剂液体向下会滴落至下一排换热管130上,导致下排换热管130上的液膜越来越厚,这会对换热效率带来不利的影响。此外,制冷剂气体在换热管130之间流速较低,并且制冷剂气体也不容易扩散到中下部的换热管130,这些因素也会降低换热效率。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壳管式冷凝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壳管式冷凝器。所述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接收制冷剂气体的入口,且所述壳体的下部设置有用于排出制冷剂液体的出口;多排换热管,所述多排换热管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沿所述壳体的纵向在所述壳体的两个纵向端部之间延伸;导液板,所述导液板沿所述纵向延伸且将所述壳体沿竖直方向分隔成多个腔室,所述多排换热管布置在所述多个腔室内,所述导液板相对水平方向倾斜设置,至少在所述导液板的低端处设置有与所述出口连通的液体流通通道;以及气体流通通道,所述气体流通通道用于使所述制冷剂气体流通到所述多个腔室。
优选地,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纵向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管板,所述导 液板分别与所述壳体的所述管板无间隙连接。
优选地,所述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多个所述导液板,多个所述导液板沿竖直方向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导液板层,且每个所述导液板层包括两个相互间隔开的所述导液板,以在间隔处形成所述气体流通通道或液体流通通道。
优选地,所述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多个所述导液板,多个所述导液板沿竖直方向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导液板层,且每个所述导液板层包括两个在竖直方向呈镜像设置的所述导液板,两个所述导液板的近端无间隙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液板为其上设置有若干通孔的多孔板。
优选地,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纵向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管板,所述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多个所述导液板,多个所述导液板沿竖直方向设置为多个导液板层,在所述壳体的一个纵向端部处,所述多个导液板层的一端交替地与该处的所述管板无间隙地连接和间隔开,对应地,在所述壳体的另一个纵向端部处,所述多个导液板层的另一端交替地与该处的所述管板间隔开和无间隙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入口、所述出口和所述气体流通通道构造为使在所述多个腔室中的每个腔室中,所述制冷剂气体都从每个腔室的一端进入且从每个腔室的另一端排出。
优选地,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纵向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管板,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设置为靠近一个纵向端部,所述导液板设置为一个导液板层,所述导液板层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个纵向端部处的管板无间隙连接,所述导液板层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纵向端部处的管板间隔开。
优选地,所述导液板为无孔板。
优选地,所述入口和所述多排换热管之间设置有防冲板。
优选地,所述壳管式冷凝器包括过冷装置,所述过冷装置位于所述多排换热管和所述出口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壳管式冷凝器通过在多排换热管之间设置导液板,上部换热管上形成的制冷剂液体能够通过导液板传输至液体流通通道,并由出口排出,从而在下部的换热管上不会形成厚的液膜,提高了换热效率。而且,导液板的设置将冷凝器分隔成多个腔室,从而提高了制冷剂气体在换热管间的流动速度及分配均匀性,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
在发明内容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 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的壳管式冷凝器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图8是根据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壳管式冷凝器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9A和9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壳管式冷凝器的横截面示意图和纵向截面示意图;以及
图10A和10B分别是采用传统设计的冷凝器的冷凝换热系数与换热管排数的关系曲线和采用本发明设计的冷凝器的冷凝换热系数与换热管排数的关系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发明,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壳管式冷凝器(以下简称“冷凝器”)。以下将结合不同的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凝器200的横截面示意图。冷凝器200包括壳体210、多排换热管220、导液板230以及气体流通通道240。其中,壳体210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接收制冷剂气体的入口211。应当注意,这里所说的“上部”不仅包括壳体210的顶部,还包括壳体210的顶部以下偏上的位置。例如,在图2-7以及图9A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入口设置在壳体的顶部。在图8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入口811可以设置在冷凝器800的顶部以下偏上的位置。壳体210的下部设置有用于排出制冷剂液体的出口212。类似地,这里所说的“下部”不仅包括壳体210的底部, 还包括壳体210的底部以上偏下的位置。例如,在图2-7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出口设置在壳体的底部。在图9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出口912可以设置在冷凝器900的底部以上偏下的位置。
壳体210内设置有多排换热管220。多排换热管220位于壳体210内,且设置在入口211和出口212之间。制冷剂气体从入口211进入壳体210内,经过多排换热管220时与换热管220内的冷却介质发生热交换,逐渐转变为液态的制冷剂从出口212排出。多排换热管220沿壳体210的纵向在壳体210的两个纵向端部之间延伸。其中,壳体210的纵向是指垂直于图2中所示的横截面的方向。两个“纵向端部”是指壳体210沿纵向方向的两个末端。并且下文中,壳体210的两“侧”是指在图2中所示的横截面中的左侧和右侧。进一步,可以理解,下文中涉及的导液板230的“侧”也是相对于图2中所示的横截面中的左侧和右侧而言的。作为示例,换热管220在壳体210内可以以现有的任意方式,例如呈“Z”型,紧密排列。
多排换热管220之间设置有导液板230。导液板230同样沿壳体210的纵向延伸,且将壳体210沿竖直方向分隔成多个腔室。其中,“竖直方向”是相对于该冷凝器200在正常使用时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即图2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导液板230相对水平方向倾斜设置,并且至少在导液板230的低端处设置有与出口212连通的液体流通通道231。导液板230用来收集对应腔室内的制冷剂液体,并将制冷剂液体经由液体流通通道231传输至出口212。
此外,在壳体210内还设置有气体流通通道,例如图2中所示的240,该气体流通通道240用于使制冷剂气体流通到多个腔室。后文将结合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来详细介绍气体流通通道240。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2中示出的冷凝器200的壳体210内设置有多个导液板230,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根据本发明的冷凝器200可以仅包括一个导液板230,当然可以包括多个导液板230。
制冷剂气体从入口211进入时通常具有较大的流速,如果直接冲击到换热管220上会产生振动、泄露、腐蚀以及噪声等危害。优选地,入口211和多排换热管220之间还可以设置防冲板250。特别是,当气体流速超过3m/s时,应设置防冲板250,以防止大流速流体直接冲击换热管220,造成对换热管220的冲蚀而引起泄漏。此外,防冲板250还可以使进入换热管220之间的流体流量均匀。
优选地,冷凝器200还包括过冷装置260。该过冷装置260位于多排 换热管220与出口212之间。过冷装置260将通过多排换热管220冷凝之后的制冷剂液体进一步过冷,以提高机组效率。
防冲板250和过冷装置260可以分别为已知的任一种防冲板和过冷装置,因此本文不再对它们进行详述。
冷凝器的导液板在壳体的两个纵向端部之间延伸。其可以与两个纵向端部都连接,也可以仅与两个纵向端部的其中一个连接而与另一个间隔开。冷凝器可以仅包括一个导液板,也可以包括多个导液板(例如两个导液板、三个导液板等等)。多个导液板又可以沿竖直方向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导液板层,且每个导液板层包括一个或多个导液板。在每个导液板层中包括多个导液板的情况下,多个导液板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为相互隔开,其间隔处可以设置为气体流通通道或液体流通通道。当然,在采用其他方式设置气体流通通道和/或液体流通通道的情况下,每个导液板层中包括的多个导液板也可以相互无间隙连接。此外,每个导液板的设置方式也可以有多种,例如呈倾斜的板状、开口向下的球面状、开口向下的V形等等,只要能够有利于滴落在其上的制冷剂液体从导液板的底端处被及时地排走即可。当每个导液板层中设置有多个导液板时,在导液板的低端处设置的液体流通通道的位置也会根据导液板设置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下面将结合不同的实施例,对导液板的设置方式、液体流通通道的设置方式和位置以及气体流通通道的设置方式和位置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冷凝器200包括多个导液板230。在壳体210的两个纵向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管板(未示出)。多个导液板230分别与壳体210的两个纵向端部处的管板无间隙连接。当然,在本发明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导液板230也可以直接与壳体210的两个纵向端部处的内壁无间隙连接。此外,管板还可以用于固定支撑换热管220。
多个导液板230沿竖直方向设置为三个导液板层,以将壳体210分隔四个腔室。多排换热管220分隔成四个部分分别位于四个腔室内。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在该实施例中还是以下将要描述的实施例中,本发明都不意欲对导液板层的数量进行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换热管230的排数以及壳体210的大小设置为合适数量的导液板层,例如一个导液板层或多个导液板层(例如两个、三个等)。
在该优选实施例中,每个导液板层可以包括两个导液板230,该两个导液板230关于竖直方向呈镜像。两个导液板230相互间隔开,以在间隔处形成气体流通通道240。从入口211进入壳体210内的制冷剂气体可以 经由气体流通通道240被分配到竖直分布的多个腔室内,被分配到各个腔室内的制冷剂气体可以与该腔室内的换热管230进行热交换,形成的制冷剂液体在该腔室所对应的导液板230上被收集。如图2所示,导液板230从间隔处,也即气体流通通道240处向两侧向下倾斜。多排换热管220与壳体210间隔开,以在导液板230的低端,也即壳体210与导液板230之间形成液体流通通道231。
进一步优选地,在气体流通通道240处,换热管220也间隔开设置,以便制冷剂气体可以经由气体流通通道240无阻碍地分配到各个腔室内。优选地,导液板230可以为无孔板,以避免影响制冷剂气体经由气体流通通道240进行的分配。
在该优选实施例中,多排换热管220被分隔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中形成的冷凝液能够经由位于其下方的导液板230传输至液体流通通道231,最后经由出口212排出,因此位于下部的换热管230上不会形成太厚的液膜,提高了换热效率。而且,气体通过专门的气体流通通道240被分配至每个腔室,这样在各个腔室内的各部分制冷剂气体流量基本均匀,因此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每个导液板层可以仅包括一个导液板或多于两个导液板。
气体流通通道也可以仅包括设置在多个导液板上的若干通孔。例如,在图3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冷凝器300同样包括多个导液板330。并且,在壳体310的两个纵向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管板,多个导液板330分别与壳体310的两个纵向端部处的管板无间隙连接。同样地,导液板330也可以直接与壳体310的内壁无间隙连接。上文中提到,多个导液板330沿竖直方向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导液板层。在该实施中,多个导液板330设置为两个导液板层,以将壳体310分隔成三个腔室。多排换热管320分隔成三个部分分别位于三个腔室内。每个导液板层包括两个导液板330,该两个导液板330关于竖直方向呈镜像。导液板330从壳体310的中部向两侧向下倾斜。在该优选实施例中,每层内的两个导液板330的近端无间隙地连接。此时,每层内的两个导液板330也可以被看做一个一体的导液板。导液板330在壳体310的两侧与壳体310间隔开设置,并且多排换热管320与壳体310间隔开,以在导液板330的低端,也即壳体310的两侧处形成液体流通通道。
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导液板层中的两个导液板330的近端相互连接。而气体流通通道则可以为设置在导液板330 上的通孔(未示出)。制冷剂气体从设置的壳体310上的入口进入壳体310,并经过导液板330上的通孔在各个腔室之间流通,并冷凝形成制冷剂液体。制冷剂液体最后经由出口312排出。该通孔设置在导液板330上,从而不需要设计专门的气体流通通道,节省空间,在相同的壳体容纳空间内可以设置更多的换热管。优选地,这些通孔可以均匀分布在导液板330上,以使制冷剂气体能够在腔室内的各个部分均匀分布。
导液板的设置方式也不局限于图2和3中所示的从壳体的中部向两侧倾斜。作为示例,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冷凝器400同样包括壳体410、多排换热管420、多个导液板430。在壳体410的两个纵向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管板,多个导液板430分别与壳体410的两个纵向端部处的管板无间隙连接。同样地,导液板430也可以直接与壳体410的内壁无间隙连接。多个导液板430设置为两个导液板层,以将壳体410分隔成三个腔室。多排换热管420分隔成三个部分分别位于三个腔室内。每个导液板层包括两个导液板430,两个导液板430同样关于竖直方向呈镜像。气体流通通道同样包括位于导液板430上的通孔(未示出)。制冷剂气体通过该通孔在多个腔室之间流通。制冷剂气体从壳体410顶部的入口411进入壳体内,并通过通孔在多个腔室之间流通,以在换热管420上形成制冷剂液体。制冷剂液体最后经由出口412排出。
与图3中所述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导液板430的横截面呈开口向下的V形。每个导液板430具有两个低端处。每个导液板层中的两个导液板间隔开,其间隔处,也即第一低端处可以形成液体流通通道431。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多排换热管420与壳体也间隔开,以在壳体410的两侧,也即第二低端处也可以形成液体流通通道431。导液板430的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增加液体流通通道431,方便换热管上形成的制冷剂液体快速地传输至出口。
导液板还可以有如图5所示的设置方式。冷凝器500的每个导液板层中的两个导液板从冷凝器500的两侧向中部向下倾斜,两个导液板530在中部间隔开,以在间隔处形成液体流通通道531。导液板530上设置有通孔(未示出)。来自入口511的制冷剂气体进入壳体510内,并通过导液板530上的通孔在多个腔室之间流通,以在换热管520上进行冷凝,并形成制冷剂液体。该制冷剂液体经由壳体中部的液体流通通道531传输至出口512,并经由出口512排出。液体流通通道531设置在冷凝器500的中部可以缩短制冷剂液体传输至出口的时间。
此外,导液板还可以有如图6所示的设置方式。冷凝器600同样包括壳体610、多排换热管620、多个导液板630a和630b。在壳体610的两个纵向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管板。多个导液板630a和630b分别与壳体610的两个纵向端部处的管板无间隙连接。同样地,多个导液板630a和630b也可以直接与壳体610的内壁直接无间隙连接。多个导液板630a和630b设置为多个导液板层,以将壳体610分隔成多个腔室。每个导液板层包括两个设置有通孔(未示出)的导液板,两个导液板同样关于竖直方向呈镜像。多个导液板层可以包括第一导液板层和第二导液板层。其中,第一导液板层中,两个导液板630a设置为从冷凝器600的两侧向中部向下倾斜。而第二导液板层则相反,两个导液板630b从冷凝器600的中部向两侧向下倾斜。作为示例,壳体610内可以仅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导液板层,还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导液板层。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如图6中所示地将第一导液板层设置在第二导液板层之上。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反过来将第二导液板层设置在第一导液板层之上。在存在多个第一导液板层和/或多个第二导液板层的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第一导液板层和第二导液板层交替地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液体流通通道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设置,只要能够避免上层腔室内形成的制冷剂液体滴落到下层腔室内的换热管上即可。作为示例,如图6所示,第一导液板层中的两个导液板630a间隔开,以在间隔处形成液体流通通道631a。第二导液板层中的两个导液板630b之间可以无间隙连接,但在两侧与壳体610间隔开,以在两侧的间隔处形成液体流通通道631b。采用此种设置方式时,通过第一导液板层位于第二导液板层之上。这样,第一导液板层上的液体经由液体流通通道631a可以滴落在第二导液板层上,并经由液体流通通道631b输送至出口612。
在存在第一导液板层和第二导液板层的实施例中,液体流通通道也如图7中所示的实施例的方式来设置。如图7所示,第一导液板层中的两个导液板730a之间和第二导液板层中的两个导液板730b之间均间隔开设置,以形成图7中所示的连通至出口712的液体流通通道731a。另外,第二导液板730b与壳体710也间隔开,以使在两侧形成液体流通通道731b。优选地,液体流通通道731a上的换热管720间隔开,以避免阻挡液体流通通道731a。在该实施例中,气体流通通道仍然可以设置为布置在导液板730a和730b上的通孔。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导液板在壳体的两个纵向端部处均与设置在壳体 上的管板或壳体的内壁无间隙连接。然而,在本发明中,导液板也可以仅在壳体的两个纵向端部中的一个处与设置在壳体上的管板或壳体的内壁无间隙连接。在图9A-9B所示的实施例中,冷凝器900包括壳体910、多排换热管920、导液板930、气体流通通道940。壳体910上设置有制冷剂气体入口911和制冷剂液体出口912。导液板930的低端处设置有液体流通通道931。导液板930可以采用图9A所示的方式来设置,也可以采用图2-8所示的方式来设置。为了简洁,此处将不对导液板930的设置方式进行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气体流通通道940的设置方式,因此,以下将主要对气体流通通道940的设置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9B,在壳体910的两个纵向端部中处分别设置有管板。导液板930包括多个导液板层,例如图中所示出的2个导液板层。多个导液板层的一端相互交错地与壳体910的单个纵向端部处的管板无间隙连接,而多个导液板层的另一端则与相对的单个纵向端部处的管板间隔开,以形成气体流通通道940。应当注意,当导液板930仅包括一个导液板层时,导液板层的一端与壳体910的单个纵向端部处的管板无间隙连接,而另一端则与相对的单个纵向端部处的管板间隔开。在这两种情况下,导液板930上可以为无孔板,导液板层与管板或壳体911的内壁的间隔处形成气体流通通道940。这样通过气体流通通道940将制冷剂气体分配到多个腔室。优选地,如图9B所示,入口911、气体流通通道940以及出口912设置为使得制冷剂气体在每个腔室内都从一端进入并从另一端排出。也就是说,使得制冷剂气体在每个腔室内都具有最大行程,以提高换热效率。具体地,在冷凝器900内,气体可以沿着箭头A-B-C-D-E-F的方向流通。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强迫制冷剂气体沿着规定的通道扩散来增大制冷剂气体的形成,进而提高制换热效率。
对壳管式冷凝器来说,一般地,因为下部换热管受制冷剂液体的影响,换热管中的冷凝换热系数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αN/α1=N-1/6
其中,αN为第N排换热管的冷凝换热系数,α1为第一排换热管的冷凝换热系数。
以总换热管排数为15排冷凝器为例,如果采用传统的如图1所示的设计,最底层换热管的冷凝换热系数将下降到最顶层换热管的冷凝换热系数的63.68%,如图10A所示。但如采用本发明的带导液板的设计,例如,带 两层导液板(参见图3-7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冷凝换热系数可以最多下降到最顶层换热管的76.47%,如图10B所示。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壳管式冷凝器通过在多排换热管之间设置导液板,上部换热管上形成的制冷剂液体能够通过导液板传输至液体流通通道,并由出口排出,从而在下部的换热管上不会形成厚的液膜,提高了换热效率。而且导液板的设置将冷凝器分隔成多个腔室,从而提高了制冷剂气体在换热管间的流动速度及分配均匀性,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1)

1.一种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管式冷凝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接收制冷剂气体的入口,且所述壳体的下部设置有用于排出制冷剂液体的出口;
多排换热管,所述多排换热管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沿所述壳体的纵向在所述壳体的两个纵向端部之间延伸;
导液板,所述导液板沿所述纵向延伸且将所述壳体沿竖直方向分隔成多个腔室,所述多排换热管布置在所述多个腔室内,所述导液板相对水平方向倾斜设置,至少在所述导液板的低端处设置有与所述出口连通的液体流通通道;以及气体流通通道,所述气体流通通道用于使所述制冷剂气体流通到所述多个腔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纵向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管板,所述导液板分别与所述壳体的所述管板无间隙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多个所述导液板,多个所述导液板沿竖直方向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导液板层,且每个所述导液板层包括两个相互间隔开的所述导液板,以在间隔处形成所述气体流通通道或液体流通通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多个所述导液板,多个所述导液板沿竖直方向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导液板层,且每个所述导液板层包括两个在竖直方向呈镜像设置的所述导液板,两个所述导液板的近端无间隙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板为其上设置有若干通孔的多孔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纵向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管板,所述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多个所述导液板,多个所述导液板沿竖直方向设置为多个导液板层,在所述壳体的一个纵向端部处,所述多个导液板层的一端交替地与该处的所述管板无间隙地连接和间隔开,对应地,在所述壳体的另一个纵向端部处,所述多个导液板层的另一端交替地与该处的所述管板间隔开和无间隙地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所述出口和所述气体流通通道构造为使在所述多个腔室中的每个腔室中,所述制冷剂气体都从每个腔室的一端进入且从每个腔室的另一端排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纵向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管板,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设置为靠近一个纵向端部,所述导液板设置为一个导液板层,所述导液板层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个纵向端部处的管板无间隙连接,所述导液板层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纵向端部处的管板间隔开。
9.如权利要求3、6或8所述的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板为无孔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和所述多排换热管之间设置有防冲板。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管式冷凝器包括过冷装置,所述过冷装置位于所述多排换热管和所述出口之间。
CN201310740172.8A 2013-12-27 2013-12-27 壳管式冷凝器 Active CN1047484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40172.8A CN104748448B (zh) 2013-12-27 2013-12-27 壳管式冷凝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40172.8A CN104748448B (zh) 2013-12-27 2013-12-27 壳管式冷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48448A CN104748448A (zh) 2015-07-01
CN104748448B true CN104748448B (zh) 2017-08-11

Family

ID=53588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40172.8A Active CN104748448B (zh) 2013-12-27 2013-12-27 壳管式冷凝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484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58219A (zh) * 2016-03-16 2016-07-13 上海理工大学 印刷板式j-t效应冷却装置
WO2019056378A1 (en) * 2017-09-25 2019-03-28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CONDENSER INPUT PRESSURE RECOVERY CHARACTERISTICS FOR COOLING ASSEMBLY
CN107883607A (zh) * 2017-11-09 2018-04-06 内蒙古尚易环保新能源有限公司 空气热源泵及换热系统
CN114763947B (zh) * 2021-01-13 2023-05-16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
CN114963617B (zh) * 2021-02-24 2022-12-30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冷凝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90783Y (zh) * 2006-03-24 2007-04-18 广州日立冷机有限公司 多壳程壳管式冷凝器
CN101793451A (zh) * 2010-02-04 2010-08-04 西安交通大学 卧式管壳式冷凝器管排布置和管型选择优化方法
CN202614007U (zh) * 2011-11-01 2012-12-19 长沙东屋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卧式冷凝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90783Y (zh) * 2006-03-24 2007-04-18 广州日立冷机有限公司 多壳程壳管式冷凝器
CN101793451A (zh) * 2010-02-04 2010-08-04 西安交通大学 卧式管壳式冷凝器管排布置和管型选择优化方法
CN202614007U (zh) * 2011-11-01 2012-12-19 长沙东屋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卧式冷凝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48448A (zh) 2015-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48448B (zh) 壳管式冷凝器
KR102268484B1 (ko) 열교환기
US9541314B2 (en) Heat exchanger
CN104764258B (zh) 壳管式冷凝器
US20150101363A1 (en) Refrigerant distributing device and heat exchanger including the same
CN104296425A (zh) 热交换器
WO2016192653A1 (zh) 换热器系统
CN210107818U (zh) 一种壳管式冷凝器及其制冷系统
CN107270590A (zh) 蒸发器及具有该蒸发器的制冷系统
CN107356017A (zh) 降膜式蒸发器用布液器
CN107741107A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983723A (zh) 换热器和空调设备
CN104296424B (zh) 换热器
CN113932490A (zh) 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CN104896803B (zh) 一种多系统满液式蒸发器
CN207702700U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107764082A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210921674U (zh) 壳管式冷凝器以及冷水机组
CN208720576U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425661U (zh) 蒸发冷盘管上置节能冷却设备
CN110285605B (zh) 布液结构及换热器
CN209399558U (zh) 空调器
CN107806723B (zh) 壳管式冷凝器
CN218764653U (zh) 卧式冷凝器
JP3747883B2 (ja) 凝縮器および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723

Address after: Longtian Town, Fogang County, Qingyuan, Guangdong

Co-patentee after: York(Wuxi) Air-Conditioning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atentee after: York Guangzhou Air Conditioner and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Co-patentee after: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4028 No. 32 Changjiang Road,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Wuxi, Jiangsu

Co-patentee before: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York(Wuxi) Air-Conditioning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