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9385A - 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39385A
CN104739385A CN201410779718.5A CN201410779718A CN104739385A CN 104739385 A CN104739385 A CN 104739385A CN 201410779718 A CN201410779718 A CN 201410779718A CN 104739385 A CN104739385 A CN 1047393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portion
living body
housing section
body information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7971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清水芳明
中岛贤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39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93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Combined pulse/heart-rate/blood pressure determination; Evaluating a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using combinations of techniques provided for in this group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or electroauscultation; Heart cath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A61B5/0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rate or heart rate
    • A61B5/02416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rate or heart rate using photoplethysmograph signals, e.g. generated by infrared radiation
    • A61B5/02427Details of sens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0007Bracel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ther functions or with means for attaching other articles
    • A44C5/0015Bracel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ther functions or with means for attaching other articles providing information, e.g. bracelets with calenda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Combined pulse/heart-rate/blood pressure determination; Evaluating a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using combinations of techniques provided for in this group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or electroauscultation; Heart cath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A61B5/0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rate or heart rate
    • A61B5/02438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rate or heart rate with portable devices, e.g. worn by the pati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01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attached to or worn on the body surface
    • A61B5/6802Sensor mounted on worn items
    • A61B5/681Wristwatch-typ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opera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Accessories for medical measuring apparatus
    • A61B2560/0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apparatus
    • A61B2560/0443Modular apparatu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opera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Accessories for medical measuring apparatus
    • A61B2560/0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apparatus
    • A61B2560/0462Apparatus with built-in sen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2/00Details of sensor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sensor housings or probes; Accessories for sensors
    • A61B2562/12Manufacturing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sensors for in-vivo measurem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hysiolog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 Measurement And Recording Of Electrical Phenomena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ing Bod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sychiat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具备:具有检测生物体信息的检测部的壳体部;将壳体部固定于生物体的带部;与带部环状连接且能够调整长度的带扣部。

Description

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通过带子等配戴于手腕等部位而测量配戴者的脉搏等的生物体信息的测量设备、具有该生物体信息的测量功能的手表状的电子设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在这种设备(测量设备、电子设备)中,通过从具有显示部的壳体部(主体部)的上下延伸的两根带子,将该壳体部配戴于手腕。此外,在壳体部的内面(显示部的相反面),配置有用于光学性地检测脉搏的检测部(传感器)。
而且,在这种设备中,为了稳定地测量生物体信息,需要使检测部紧贴于手臂。详细而言,即使在配戴设备的部位例如手腕的粗细、截面形状因配戴者而不同的情况下,也需要以使壳体部紧贴的状态配戴。并且,为了连续地测量生物体信息,需要包含带子在内的设备整体小型轻量、配戴者的负担小、能够长时间舒适配戴的结构。并且,作为配戴者长时间配戴的动机,优选包含带子等在内的设备整体外观美观。
此外,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将带扣安装于手表的带子的构造。详细而言,在两根带子的末端侧,安装用于联系二者的折叠型的带扣。通过该构成,在配戴前,在带扣打开(伸展)的状态下,形成由壳体部、两根带子及带扣形成的大的环状的开口。在配戴时,在收拢手指的状态下而将手插入该开口部之后,折叠带扣而配戴于手臂。
但是,通过现有的手表用带扣,难以确保能够稳定地测量生物体信息的设备的紧贴性。
首先,在专利文献1中,未发现有关两根带子的末端侧的固定方法(构造)的记载。假设为在单侧的带子上形成有多个孔,在另一侧的带子上安装销状的带扣的结构,在每次配戴时,插入带扣的孔有可能不同,难以使测量条件稳定,使用方便性差。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使用具备显示部、覆盖手臂的宽度方向的大小的壳体部,但在显示部相比手臂为较大尺寸的情况下,通过这种构成难以确保向具有曲面的手臂的紧贴性。此外,推测两根带子在壳体部的上下作为其他部件而安装,在这种构成中,会产生起因于两处连结部的组装公差导致的晃动,仍旧难以确保向手臂的紧贴性。
而且,专利文献1记载的传感器节点(装置主体),其正面除了具备显示装置(监视器)和开关之外,也具有天线用空间,其尺寸等于或大于手表。因此,将较大的装置主体配戴于手腕,并且,该手腕以能够检测生物体信息的程度被紧固,当长时间配戴时,有可能给配戴者带来不适感。并且,不仅设备的功能面,如果美观性不佳的话,也有可能影响用户的长时间配戴。而且,由于装置主体从带子突出,因此,装置主体会钩挂于衣袖或接触障碍物等,从而,存在从配戴者的测量部位脱离或偏离的问题。因此,需要配戴者的负担小、能够长时间舒适配戴并且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连续测量生物体信息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
此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生物体测量装置用带子,具有一部分开放的大致U字状的形状。因此,在进行剧烈动作的情况或与障碍物等物理性接触的情况等下,存在生物体测量装置从配戴者的测量部位脱离或偏离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3记载的生物体信息管理装置,除了配戴于手腕的手表状的装置主体之外,将另外的传感器部配戴于手指。为了提高传感器部的紧贴性,将手指的根部紧固并配戴,因此,存在的问题是,当长时间配戴时,会给配戴者造成难以活动手指等的不适感。
此外,专利文献4为有关手表的固定(配戴)构造的技术,由于手表所要求的配戴条件,相比测量设备所要求的条件容易实现,因此,难以确保为了稳定地测量生物体信息所必要的紧贴性。也就是说,手表一般在配戴后都具有能够进入一根手指左右的余量(空隙)。这是由于,在使用手表时,仅需以手表本体在手臂的正反旋转、能够防止从手臂脱离的程度配戴即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120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6805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16789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618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能够以以下的适用例、形式或者方式而实现。
(适用例1)本适用例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具备:壳体部,具有检测生物体信息的检测部;带部,将所述壳体部固定于生物体;以及带扣部,与所述带部连接。
通过这种构成,当配戴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时,使带扣部为伸长的状态,在以该状态形成的大的开口部内,例如收拢手而插入后,通过在手臂的配戴位置缩短带扣部,而能够配戴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在此,开口部的大小,根据带扣部向带部的连接(安装)位置而预先调整为适于配戴者的尺寸。此外,所谓适于配戴者的尺寸,是指安装时检测部(壳体部)紧贴手臂的检测位置的尺寸关系。此外,所谓紧贴是指即使反复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摘戴,检测部仍旧正确地并且以大致同等的按压(按压力)固定于手臂的检测位置。换言之,是指检测部再现性良好地抵接于手臂的检测位置。
因此,通过本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能够确保稳定地测量生物体信息所需要的紧贴性(配戴性)。
从而,即使反复摘戴,也能够提供能够稳定地测量生物体信息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而且,通过配戴后缩短带扣部这一简便的方法即能够调节紧贴性。并且,由于在带扣部长的状态下整体仍为环状,因此,只要未从手臂脱落就不会丢失,能够进一步防止由于掉落导致的故障。
(适用例2)在上述适用例中,优选如下:所述带部上设置有孔部,所述壳体部嵌入所述孔部,在所述带部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带部包括从所述孔部向一端侧延伸的第一带部和向另一端侧延伸的第二带部,所述带扣部连接所述第一带部和所述第二带部而安装。
根据该构成,由于带部和壳体部被一体化,因此,向手臂的配戴性良好。而且,能够实现一体的设计,能够提供富于美感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
(适用例3)在上述适用例中,优选如下:所述带部被构成为包含具有弹性的树脂,所述带扣部由金属构成。
根据该构成,由于带部由具有弹性的树脂构成,因此,能够以适度的按压力将壳体部固定于手臂。因此,能够使检测部紧贴于检测位置。并且,由于带扣部由金属构成,因此结实并能够确保耐久性。
(适用例4)在上述适用例中,优选如下:所述带扣部为具备铰链部的折叠型,在打开所述带扣部的开放状态下,由所述壳体部、所述带部及伸展状态的所述带扣部形成的环状的内周尺寸在200mm以上330mm以下的范围内。
根据该构成,大部分的一般成人能够舒适地摘戴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
(适用例5)在上述适用例中,优选如下:在折叠所述带扣部的配戴状态下,由所述壳体部、所述带部及所述带扣部形成的环状的内周尺寸在130mm以上220mm以下的范围内。
根据该构成,大部分的一般成人能够舒适地摘戴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
(适用例6)在上述适用例中,优选如下:在所述配戴状态下,由所述壳体部、所述带部及所述带扣部形成的环状的内周尺寸比所述生物体中的被配戴部的外周短。
根据该构成,由于当配戴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时产生紧固手臂的力,能够以适度的按压力将壳体部固定于手臂。因此,能够使检测部紧贴于检测位置。
(适用例7)在上述适用例中,优选如下:所述开放状态下的所述环状的内周尺寸和所述配戴状态下的所述环状的内周尺寸的差在70mm以上80mm以下的范围内。
根据该构成,能够容易地摘戴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且也能够确保配戴时的检测部的紧贴性。
(适用例8)在上述适用例中,优选如下:所述带扣部以所述铰链部为中心,包括第一片和第二片,所述第二片连接于所述第二带部,且设置有定位孔,在所述配戴状态下,以与所述第二带部重叠的方式被所述折叠,在所述第二带部上,在与所述定位孔匹配的位置设置有凸形状。
根据该构成,在配戴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时,由于第二带部的凸形状与第二片的定位孔匹配,因此,能够抑制带子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离。
(适用例9)在上述适用例中,优选如下:所述第一片连接于所述第一带部,且具有在被所述折叠时用于与所述第二片卡合的爪部,所述第二带部上,在所述配戴时与所述爪部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凹形状。
根据该构成,在配戴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时,由于第一片的爪部和第二带部的凹形状重叠,因此,能够避免爪部产生的突出。从而,能够抑制第二带部的上浮。
(适用例10)在上述适用例中,优选如下:在所述第一带部上,沿所述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位置调整用的调整孔,在所述第一片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调整孔卡合的爪部,多个所述调整孔沿所述延伸方向设置为至少一列,所述爪部的数量被设置为与所述列的数量相同。
根据该构成,优选为卡合结构为两列,与一列的卡合结构相比,能够牢固地连接第一带部和第一片。
(适用例11)在上述适用例中,优选如下:在所述第二片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带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在所述第二带部上沿所述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片相对于所述第二带部在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任一个之间被固定。
根据该构成,在第二片侧也能够进行初始设定的长度调整。
(适用例12)在上述适用例中,优选如下:所述检测部具备第一发光部、第二发光部及受光部。
根据该构成,从发光部射出的光,不被皮肤等吸收而被反射,能够直接到达受光部。也就是说,具有如下效果:从发光部射出的光的大部分射向皮肤,反射光在没有空气层等介入的情况下直接入射至受光部。
(适用例13)在上述适用例中,优选如下:所述检测部具备载体部,在所述载体部的一面上配置有所述第一发光部、所述第二发光部及所述受光部。
根据该构成,具有如下效果:从发光部射出的光的大部分射向皮肤,反射光在没有空气层等介入的情况下直接入射至受光部。换言之,由于受光部为紧贴皮肤的构造,因此,其为在受光部的上表面(受光面)和皮肤之间难以产生间隙的构造,由此,能够抑制外光等的作为干扰源的光入射至上表面。
(适用例14)在上述适用例中,优选如下:所述载体部和所述受光部的上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载体部和所述第一发光部的上表面的距离。
根据该构成,不通过皮肤的来自发光部的光、例如从发光部直接入射至受光部的光,不能够到达受光部的上表面。
(形式1)本形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部,具有检测生物体信息的检测部;带部,将所述壳体部固定于生物体,在所述壳体部的侧视观察中,所述壳体部的外面具有第一曲面部,所述带部在所述壳体部的两侧具有包括第二曲面部的外面,所述第二曲面部的曲率半径,比所述第一曲面部的曲率半径小。
根据该形式,在侧视观察中,壳体部的外面具有第一曲面部,带部在壳体部的两侧具有包括第二曲面部的外面,所述第二曲面部的曲率半径比所述第一曲面部小。因此,带部,在位于壳体部的两侧的部分,相比假想地延长第一曲面部而形成的曲面更向生物体侧弯曲。因此,在带部上,被付与从两侧按压壳体部的施力,和使带部中的向壳体部两侧延伸的部分朝向生物体侧的施力。由此,在配戴状态下,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易于对应于配戴者的测量部位(例如手腕等)而装配,因此,即使长时间配戴,配戴者的负担(不适感)也会被抑制,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测量生物体信息。
(形式2)在上述形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壳体部的两侧的端部,向所述壳体部的内面侧突出,所述带部,具有与所述壳体部的所述端部相邻并向所述壳体部的内面侧突出的凸状部。
根据本形式,带部,在与壳体部的两端的向壳体部的内面侧突出的端部相邻的部分,具有向壳体部的内面侧突出的凸状部。因此,壳体部的两端部在被带部的凸状部夹持的状态下,能够使其窗部与生物体接触。因此,与带部不具有凸状部的情况比较,能够以更稳定的状态使壳体部紧贴生物体的测量部位,因此,即使长时间配戴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测量生物体信息。
(形式3)在上述形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在所述带部上形成有开口部,所述壳体部嵌入所述开口部。
根据本形式,由于壳体部嵌入设置于带部的开口部,因此,将壳体部固定于带部,且通过带部能够保护壳体部的周围。并且,能够提高壳体部和带部的外观上的一体感。
(形式4)在上述形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壳体部,可装卸地嵌入所述开口部。
根据本形式,由于带部与壳体部可装卸地嵌合,因此,在带部破损等情况下,能够更换带部。并且,在准备长度不同的多个带部的情况下,可以结合配戴者的测量部位的大小而从中替换安装。并且,可以替换安装颜色或形状等不同的带部,能够使外观设计多样化。
(形式5)在上述形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壳体部,在所述内面侧具有用于通过所述检测部检测所述生物体信息的窗部,所述窗部在所述开口部露出。
根据本形式,配置于壳体部的内面侧的用于检测生物体信息的窗部露出。因此,在配戴状态下,不会遮挡窗部而使其与生物体对向,因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检测生物体信息。
(形式6)在上述形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在所述带部的截面观察中,所述带部中的所述内面侧的角部为曲面。
根据本形式,在带部的截面观察中,带部中的配戴者的测量部位侧的角部为曲面。因此,即使通过带部以能够检测生物体信息的程度紧固配戴者的测量部位,由于接触测量部位的角部为曲面,因此,能够抑制长时间配戴产生的配戴者的负担(不适感)。
(形式7)在上述形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在所述带部的所述内面侧设置有槽部。
根据本形式,在作为带部的测量部位侧的内面侧设置有槽部。因此,能够减小在配戴状态下与配戴者的测量部位接触的带部的实质的接触面积。由此,能够改善对于测量部位的通气性或使来自测量部位的汗液蒸发,能够实现配戴者的配戴感觉的提升。并且,通过设置槽部,能够抑制配戴状态下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偏离。
(形式8)在上述形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带部具有:第一带部,被设置为从所述壳体部向第一方向延伸且排列有多个调整孔部;第二带部,从所述壳体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的第二方向延伸,具备连结所述第一带部和所述第二带部的带扣部,所述带扣部具有:第一带扣部,从所述多个调整孔部中的任一个与所述第一带部连接;第二带扣部,通过铰链部能够与所述第一带扣部相互转动地被支撑并且连接于所述第二带部,通过以所述第二带扣部与所述第一带扣部的所述生物体的相反侧重叠的方式折叠而成为配戴于所述生物体的配戴状态,通过展开被折叠的所述第一带扣部和所述第二带扣部,而成为能够从所述生物体摘下的开放状态。
根据本形式,在展开带扣部的第一带扣部和第二带扣部的开放状态下,能够以第一带扣部和第二带扣部被连结的状态,进行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向生物体的配戴和摘下。因此,能够抑制摘戴时误使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掉落的风险。并且,通过多个调整孔部中的任一个,根据生物体的测量部位(例如,手腕的周长或形状等)调整带部的长度,能够适宜调整向测量部位的紧固力。并且,不会错开已选择的调整孔部而能够进行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向生物体的配戴和摘下。因此,即使反复进行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向生物体的摘戴,也能够保持已调整的紧固力。
(形式9)在上述形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在所述配戴状态下,所述第一带部以在所述第一带扣部的所述生物体侧与所述第一带扣部重叠的方式而配置,所述第一带部和所述第一带扣部连接的所述调整孔部的位置,能够设定在从所述调整孔部至所述第一带部的前端部的长度最长的第一位置和所述调整孔部至所述前端部的长度最短的第二位置之间,所述第一带部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一带扣部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前端部在所述第二带部的所述凸状部侧比所述壳体部更靠近所述第一带扣部而配置。
根据本形式,在带部通过带扣部而被连结为环状的状态下,当在第一位置将第一带部与第一带扣部连接时,从与第一带扣部连接的调整孔部的位置至前端部的第一带部的长度最长。也就是说,当在第一位置将第一带部与第一带扣部连接时,环状连结的带部的直径最小,与带扣部及第二带部相比配置于生物体侧(内面侧)的第一带部的前端部在第二带部的凸状部侧最接近壳体部。第一带部在该第一位置与第一带扣部连接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带部的前端部与设置有用于检测生物体信息的窗部的壳体部相比,更靠近第一带扣部而配置,因此,第一带部不介于壳体部和生物体之间,第一带部也不会遮挡窗部。因此,在环状连结的带部的直径最小的配戴状态下,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测量生物体信息。
(形式10)在上述形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第一带部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一带扣部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前端部比所述第二带部的所述凸状部更靠近所述第一带扣部而配置。
根据本形式,即使在第一位置将第一带部与第一带扣部连接,由于第一带部的前端部,相比第二带部的凸状部更靠近第一带扣部而配置,因此,第一带部不会介于第二带部的凸状部和生物体之间。因此,在环状连结的带部的直径最小的配戴状态下,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测量生物体信息。
(形式11)在上述形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第一带部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带扣部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前端部比所述第一带扣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带部的所述凸状部而配置。
根据本形式,在带部通过带扣部而被连结为环状的状态下,当在第二位置将第一带部与第一带扣部连接时,从与第一带扣部连接的位置至前端部的第一带部的长度最短。也就是说,相比带扣部配置于生物体侧的第一带部的前端部最接近第一带扣部。第一带部在该第二位置与第一带扣部连接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带部的前端部相比第一带扣部,更靠近第二带部的凸状部而配置,因此,第一带部介于第一带扣部和生物体之间。因此,在环状连结的带部的直径最大的配戴状态下,由于第一带扣部不接触生物体的测量部位,因此,能够抑制配戴者的负担(不适感)。
(形式12)在上述形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前端部,在所述开放状态下,向接近所述生物体侧弯曲。
根据本形式,配置于第一带扣部的生物体侧(内侧)的第一带部的前端部,在开放状态下,向生物体侧(内侧)即远离第一带扣部侧弯曲。因此,从开放状态折叠第一带扣部和第二带扣部而配戴于生物体的测量部位时,第一带部的前端部向第一带扣部侧(外侧)翘曲,能够抑制其被卷入第一带部和第一带扣部之间或第二带扣部和第二带部之间。
(形式13)在上述形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第二带部的前端部在所述配戴状态下向接近所述生物体侧弯曲。
根据本形式,配置于第二带扣部的生物体的相反侧(外侧)的第二带部的前端部,在配戴状态下,向生物体侧(内侧)即接近第二带部侧弯曲。因此,在配戴状态下,能够抑制第二带部的前端部钩挂于衣袖等。
(形式14)本形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部,具有检测生物体信息的检测部;主体部,容纳所述壳体部;以及带部,具有从所述主体部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带部及从所述主体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带部,所述带部在侧视观察中具有构成所述主体部的外面的具有第一曲率半径的第三曲面部、以及向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具有比所述第一曲率半径小的曲率半径且与所述第三曲面部连续的第二曲面部。
根据本形式,在侧视观察中,带部具有:构成主体部的外面的第三曲面部和向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延伸并与第三曲面部连续的第二曲面部,第二曲面部的曲率半径比第三曲面部的第一曲率半径小。因此,带部,在位于收纳壳体部的主体部的两侧的部分,与假想地延长第三曲面部而成的曲面相比向生物体侧弯曲。因此,在带部上,被付与从两侧按压壳体部的施力,和使带部中的向壳体部的两侧延伸的部分朝向生物体侧的施力。由此,在配戴状态下,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易于对应于配戴者的测量部位(例如,手腕等)而匹配,即使长时间配戴,也能够抑制配戴者的负担(不适感),并且,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测量生物体信息。
(形式15)在上述形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壳体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底面,所述底面在中央部具有用于通过所述检测部检测所述生物体信息的窗部,所述底面在所述中央部和其两侧的端部之间具有第四曲面部,所述第四曲面部具有比所述第一曲率半径大的曲率半径。
根据本形式,在壳体部的底面中的中央部和其两侧的端部之间具有第四曲面部,第四曲面部的曲率半径比构成带部的主体部的外面的第三曲面部的第一曲率半径大。由于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的与生物体接触的内面侧的第四曲面部的曲率半径比主体部的第三曲面部的曲率半径大,因此,能够通过使第三曲面部(外面)侧膨出而吸收检测部的厚度部分,因此,不会损伤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向生物体的紧贴性。
(方式1)本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检测生物体的生物体信息的检测部的壳体部、以及将所述壳体部固定于所述生物体的带部,在所述壳体部的侧视观察中,所述壳体部的侧部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带部所覆盖。
根据本方式,在壳体部的侧视观察中,壳体部的侧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带部所覆盖。因此,壳体部的侧部中的带部的宽度比壳体部的宽度宽。因此,由于壳体部的侧部不从带部突出,因此,能够抑制对于衣袖的钩挂或与障碍物等的接触。并且,即使在被带部覆盖的部分接触障碍物等的情况下,接触导致的冲击被带部所缓和,因此,能够抑制壳体部从配戴者的测量部位脱离或偏离。由此,即使长时间配戴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也能够抑制配戴者(生物体)的附带,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测量生物体信息。并且,通过以带部覆盖壳体部的侧部,使壳体部和带部具有外观上的一体感,通过壳体部和带部的组合而能够使外观设计多样化,因此,能够使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外观美感提升。
(方式2)在上述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壳体部的外面的外周被所述带部覆盖。
根据本方式,壳体部的外面的外周被带部所覆盖。因此,在壳体部的外面的外周范围内,向衣袖的钩挂或向障碍物等的接触被抑制,即使在接触障碍物等的情况下,其冲击也被缓和,因此,能够更为有效地抑制壳体部从配戴者的测量部位远离或偏离。并且,通过以带部覆盖壳体部的外周,能够使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外观美感更为提升。
(方式3)在上述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带部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壳体部的两端的端部向所述内面侧突出,所述带部具有与所述壳体部的所述端部相邻并向所述内面侧突出的凸状部。
根据本方式,带部在与向壳体部的两端的内面侧突出的端部邻接的部分,具有向内面侧突出的凸状部。因此,在壳体部的两端部被带部的凸状部夹持的状态下,能够使壳体部接触生物体。因此,与带部不具有凸状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更稳定的状态使壳体部紧贴配戴者的测量部位并保持,即使在长时间配戴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测量生物体信息。
(方式4)在上述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开口部形成于带部,所述壳体部嵌入所述开口部。
根据本方式,由于壳体部嵌入设置于带部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部的开口部,因此,将壳体部固定于带部,且能够通过带部保护壳体部。并且,能够提升壳体部和带部的外观上的一体感。
(方式5)在上述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壳体部在所述内面侧具有用于通过所述检测部检测所述生物体信息的窗部,所述窗部在所述开口部露出。
根据本方式,配置于壳体部的内面侧的用于检测生物体信息的窗部露出。因此,由于在配戴状态下不遮挡窗部而使其与配戴者的测量部位对向,因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检测生物体信息。
(方式6)在上述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窗部比所述端部更向所述内面侧突出。
根据本方式,由于窗部相比壳体部的两侧的端部更向内面侧突出,因此,在配戴状态下,窗部能够确实地被按压于配戴者的测量部位,因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测量生物体信息。
(方式7)在上述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端部比所述窗部更向所述内面侧突出。
根据本方式,由于窗部相比壳体部的两侧的端部不向内面侧突出,因此,在配戴状态下,窗部不会被过度地按压于配戴者的测量部位,因此,能够提升向配戴者的配戴部位的配合性。
(方式8)在上述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带部具有:第一带部,被设置为从所述壳体部向一侧延伸且排列有多个调整孔部;第二带部,从所述壳体部向所述另一侧延伸,具备连结所述第一带部和所述第二带部的带扣部,所述带扣部具有:第一带扣部,从所述多个调整孔部中的任一个与所述第一带部连接;第二带扣部,通过铰链部能够与所述第一带扣部相互转动地被支撑并且连接于所述第二带部,通过以所述第二带扣部与所述第一带扣部的所述生物体的相反侧重叠的方式折叠而成为配戴于所述生物体的配戴状态,通过展开被折叠的所述第一带扣部和所述第二带扣部,而成为能够从所述生物体摘下的开放状态。
根据本方式,在展开带扣部的第一带扣部和第二带扣部的开放状态下,能够以第一带扣部和第二带扣部被连结的状态,进行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向生物体的配戴和摘下。因此,能够抑制摘戴时误使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掉落的风险。并且,通过多个调整孔部中的任一个,根据生物体的测量部位(例如,手腕的周长或形状等)调整带部的长度,能够适宜调整向测量部位的紧固力。并且,不会错开已选择的调整孔部而能够进行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向生物体的配戴和摘下。因此,即使反复进行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向生物体的摘戴,也能够保持已调整的紧固力。
(方式9)在上述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多个调整孔部的配置间距不均匀。
根据本方式,当连接第一带部和第一带扣部时,由于调整孔部越接近壳体部,从第一带部中的调整孔部至壳体部的长度变得越短,因此,对于相同形变量(伸长量)的第一带部的拉伸应力增大。因此,当多个调整孔部的配置间距均匀时,连接的调整孔部越接近壳体部,则逐个错开调整孔部而产生的向测量部位的紧固力的增加量变得越大。根据本方式的构成,由于多个调整孔部的配置间距不均匀,例如为多个调整孔部越接近壳体部则调整孔部的配置间距变得越小的构成的话,则能够进行抑制逐个错开调整孔部而产生的向测量部位的紧固力的增加量。由此,即使根据配戴者而存在测量部位(手腕的周长或形状等)上的差异,也能够抑制对于测量部位的紧固力的差异而配戴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壳体部脱离或偏离配戴者的测量部位,能够抑制长时间配戴时的配戴者的负担。
(方式10)在上述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在所述第一带部上,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调整孔部而付与有符号。
根据本方式,在第一带部上,分别对应于多个调整孔部而付与符号。因此,通过参照符号而能够个别地特定调整孔部,因此,选择最佳的调整孔部而连接第一带部和第一带扣部之后,即使解除该连接,也能够容易地通过最佳的调整孔部而进行再连接。
(方式11)在上述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在所述配戴状态下,所述第一带部以在所述第一带扣部的所述生物体侧与所述第一带扣部重叠的方式而配置,所述第二带部以在所述第二带扣部的所述生物体的相反侧与所述第二带扣部重叠的方式而配置,所述第二带部的与所述第二带扣部重叠部分的宽度比所述第一带扣部及所述第二带扣部的宽度宽。
根据本方式,在配戴状态下,从生物体侧(内侧)向生物体的相反侧(外侧),顺次按照第一带部和第一带扣部和第二带扣部和第二带部的顺序重叠而配置。并且,配置于最外侧的第二带部的宽度,比第一带扣部及第二带扣部的宽度宽。因此,从外侧观察,第一带扣部及第二带扣部被第二带部所覆盖,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带扣部及第二带部向衣袖等的钩挂或向障碍物等的接触,并且,外观美感提升。
(方式12)在上述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第一带部的前端部在所述开放状态下向接近所述生物体侧弯曲。
根据本方式,配置于第一带扣部的生物体侧(内侧)的第一带部的前端部在开放状态下向生物体侧(内侧)即远离第一带扣部侧弯曲。因此,从开放状态折叠第一带扣部和第二带扣部而配戴于生物体的测量部位时,第一带部的前端部向第一带扣部侧(外侧)翘曲,能够抑制其被卷入第一带部和第一带扣部之间或第二带扣部和第二带部之间。
(方式13)在上述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所述第二带部的前端部在所述配戴状态下向接近所述生物体侧弯曲。
根据本方式,对于生物体而言,相比第二带扣部而配置于外侧的第二带部的前端部,向接近生物体侧即内侧弯曲。因此,在折叠第一带扣部和第二带扣部而配戴于生物体时或配戴状态下,能够抑制第二带部的前端部钩挂于衣袖等。
(方式14)在上述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至少在所述第一带部及所述第二带部相互接触的部分的表面实施凹凸加工。
根据本方式,由于在第一带部和第二带部相互接触的部分的表面实施凹凸加工(纹理加工),因此,第一带部和第二带部相互滑过时的摩擦力下降,变得易于滑动。因此,与未实施凹凸加工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安装时的第一带部及第二带部的前端部的卷入,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摘戴。
(方式15)在上述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优选如下:在所述第一带部及所述第二带部的接触所述生物体的表面实施凹凸加工。
根据本方式,在第一带部及第二带部的接触生物体的表面实施凹凸加工(纹理加工)。因此,与未实施凹凸加工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第一带部及第二带部的每单位面积的与生物体实质性接触的面积。由此,在配戴状态下能够抑制第一带部及第二带部与生物体紧贴而产生的配戴者的不适感。
附图说明
图1的(a)和(b)为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2为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简要构成的展开图。
图3的(a)~(c)为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壳体部及带部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4的(a)~(c)为示出壳体部及带部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5的(a)~(c)为示出带扣部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6为展开状态的侧面图。
图7为配戴状态的侧面图。
图8的(a)为实测数据的统计表,(b)为示出收拢手的状态的图。
图9为示出变形例1涉及的带部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10为变形例2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简要构成的展开图。
图11的(a)~(c)为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壳体部及带部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12为示出壳体部及带部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13的(a)和(b)为示出带部和带扣部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14的(a)~(c)为示出带部的形状的图。
图15为比较长度不同的带部而示出的图。
图16为示出变形例6涉及的壳体部及带部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17为示出变形例7涉及的带部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18为示出变形例8涉及的带部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19为示出实施方式3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现有例的截面图。
图20为示出实施方式3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立体图。
图21为示出实施方式4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正面图。
图22为示出实施方式5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立体图。
图23为示出实施方式6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截面图。
图24为制造实施方式3~6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方法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测量设备;5光电脉搏传感部;10壳体部;13作为检测部的窗部;14发光部;20带部;21主体部;21b开口部;22第一带部;24第二带部;26调整孔部;27连接部;30带扣部;31第一片;32第二片;33铰链部;35爪部;36爪部;37连接部;38凸状部;39定位孔;40凸形状;41凹形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各图中,由于使各层或各部位为在附图上能够识别的大小,因此,各层或各部位的比例尺与实际不同。
(实施方式1)
(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概要)
图1的(a)为示出将实施方式1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配戴于生物体的配戴状态的图。图1的(b)为示出将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从生物体摘下的开放状态的图。
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以下,也称为测量设备)1,为配戴于被测量生物体信息的生物体(例如,人体)并测量脉搏等的生物体信息的电子设备。如图1的(a)所示,测量设备1,如手表一样被配戴于配戴者(生物体)的测量部位(手腕等)而使用。在图1的(a)中,示出测量设备1被配戴于配戴者的左侧的手臂AR的手腕WR的状态。
在本说明书中,将测量设备1的正面的法线方向,设为以图1的(a)的近前侧为正的Z轴方向。所谓测量设备1的正面,是指配置有发光部14的面。并且,将与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手臂AR的长度方向,设为以手指所在的前端侧为正的X轴方向。并且,将与Z轴方向及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手臂AR的宽度方向,设为以小拇指侧为正的Y轴方向。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从正面的法线方向(Z轴方向)观察测量设备1称为“正面观察”。并且,将从X轴方向观察测量设备1称为“侧视观察”。并且,在测量设备1配戴于手腕WR的状态下,将生物体侧即面向手腕WR一侧称为“内侧”或者“内面”,将生物体的相反侧即面向手腕WR一侧的相反侧称为“外侧”或者“外面”。
测量设备1不具备类似手表的一般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以下,称为一般测量设备)所具备显示文字或图形等的监视部(显示器),而是具备发光部14。此外,测量设备1不像一般的测量设备那样地具备用于操作的按钮或开关等。测量设备1,在使测量设备1的正面的相反侧的底面(检测部)紧贴手腕WR的状态下测量生物体信息。此外,代替发光部14,也可以为使用振动电机或警报器等的构成。
如图1的(b)所示,测量设备1,具备:作为设备主体的壳体部10、将壳体部10固定于手腕WR的带部20、连接于带部20的带扣部30。
带部20沿Y轴方向覆盖壳体部10的正面侧且从壳体部10的两侧延伸,通过带扣部30连结。
带扣部30为通过转动轴联系两个金属制的片的铰链状的构件,其为当重叠两个片并折叠时则长度变短,当排列伸展时则变长的构造。
也就是说,测量设备1具备:具有检测生物体信息的检测部的壳体部10;用于将壳体部10固定于生物体的带部20;以及与带部20环状连接且能够调整长度的带扣部30。
如此,带部20的两端通过带扣部30连结,从而,测量设备1在图1的(a)所示的配戴于手腕WR的状态(以下,称为配戴状态)、以及图1的(b)所示的从手腕WR摘下的状态(以下,称为开放状态)的双方的状态中,都为环状。
通过该构成,当配戴测量设备1时,使其为伸展带扣部30的状态,收拢手而插入图1的(b)所示的环状的大的开口部之后,在手臂的配戴位置折叠带扣部30而使其变短,从而,能够如图1的(a)所示地配戴测量设备1。特别是,通过在带部20的结构或材质、环状的开口部大小的最佳化等方面进行各种创意性研究,能够实现即使反复测量设备1的摘戴,检测部仍旧正确地并且以大致同等的按压(按压力)固定于手臂的检测位置的构成。此外,详细的说明将于后述。
(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整体构成)
图2为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简要构造的展开图。
如图2所示,在带部20上,在其延伸方向的中部形成有开口部21b(孔部)。平面形成大致长方形的壳体部10,嵌入开口部21b。在使发光部14朝向上(正面侧)的状态下,壳体部10从带部20的背面侧嵌入(插入)开口部21b。带部20的延伸方向中的形成有开口部21b的部分比两端部宽幅地形成。
带部20具备从开口部21b向一端侧延伸的第一带部22和向另一端侧延伸的第二带部24。单品(初始)状态中的带部20,在侧视观察中,为以其中部(开口部21b)为顶部、第一带部22和第二带部24向左右垂下的倒U字形的形状。
壳体部10具有沿Y轴方向的侧部11和沿X轴方向的端部12,在正面观察中为以侧部11为长边以端部12为短边的大致长方形。并且,壳体部10,在测量设备1的正面侧具有以凸状的曲面构成的上表面10a,在上表面10a的相反侧即面向手腕WR侧具有底面10b。在底面10b配置作为检测部的窗部13。此外,实际上,检测生物体信息的传感器为配置于窗部13的深处的光电脉波传感部5,但由于在构造上最向手腕WR侧突出并且最要求紧贴性的部位为窗部13,因此称其为检测部。壳体部10例如由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ABS树脂等的树脂材料构成。
在壳体部10的上表面10a,配置发光部14。发光部14例如由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构成的多个发光元件构成。在优选例中,将5个LED配置为一列。测量设备1在发光部14中例如通过使各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不同、或组合点亮、熄灭、闪烁等的状态,而能够向配戴者通知有关测量设备1的动作模式、生物体信息的测量的信息等。
带部20沿Y轴方向延伸。带部20的主体部21的表面21a,沿壳体部10的上表面10a以大致圆弧状弯曲。作为带部20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硅橡胶、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氯丁橡胶、丁腈橡胶、聚异丁烯、乙烯丙烯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橡胶、丙烯酸橡胶、氟橡胶、表氯醇橡胶、聚氨酯橡胶、苯乙烯类弹性体、烯烃类弹性体、聚氯乙烯系弹性体、聚酯类弹性体、聚氨酯类弹性体、硅氧烷类弹性体、酰胺类弹性体、尼龙类弹性体、动态交联型弹性体等,或者上述的混合物。带部20优选具有能够得到对于手腕WR的适度的紧固力的弹性力和良好的耐久性,肌肤感觉柔和(对于皮肤的刺激小)。作为具有上述特性的材料,优选使用硅橡胶。
带部20具有:覆盖壳体部10的上表面10a的主体部21、从主体部21向沿壳体部10的侧部11的方向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带部22、从主体部21向沿壳体部10的侧部11的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第二带部24。主体部21、第一带部22及第二带部24一体成形。位于带部20的中部的主体部21,沿壳体部10的上表面10a弯曲,具有以凸状的曲面构成的表面21a。开口部21b形成于主体部21。
第一带部22及第二带部24以从弯曲的主体部21向壳体部10的底面10b侧弯曲的方式而延伸。第一带部22在其前端具有前端部23。前端部23从第一带部22的延伸方向向内侧弯曲。第二带部24,在其前端具有前端部25。前端部25也从第二带部24向内侧弯曲。
多个调整孔部26沿第一带部22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于第一带部22。多个调整孔部26贯通第一带部22的厚度方向而设置,以大致相同的配置间距而配置。在第二带部24上,在其前端部25侧设置有连接部27。连接部27从第二带部24向内侧以凸状突出而设置,具有贯通第二带部24的宽度方向的连接孔。
带扣部30具有:第一片(第一带扣部)31、第二片(第二带扣部)32、能够转动地轴支撑第一片31和第二片32的铰链部33。带扣部30为连接第一带部22和第二带部24的折叠型的长度调整构件,第一片31连接于第一带部22,第二片32连接于第二带部24。带扣部30的材质,在优选例中,使用以不锈钢为主体的材料。此外,不限于该材料,只要是耐腐蚀性好、满足折叠耐久性的轻量材料即可。例如,可以为钛。此外,带扣部30也可以不由金属而由树脂构成。由此,带部20和带扣部30的一体感增强,外观良好。
带扣部30以第二片32重叠于第一片31的外侧的方式折叠而成为配戴状态。并且,带扣部30将第二片32从第一片31向外侧分离展开而成为开放状态。
壳体部10和带部20被设置为壳体部10的上表面10a侧嵌入带部20的开口部21b而一体地设置。壳体部10的上表面10a、侧部11及端部12的一部分被带部20所覆盖。并且,壳体部10的上表面10a的一部分被盖部16所覆盖。盖部16为使与发光部14重叠的部分为开口部的装饰板。盖部16由聚碳酸酯等的树脂制的膜构件构成,彩色着色,为能够印刷文字等的结构。盖部16保护壳体部10,且提高了设计的自由度。
测量设备1在作为设备主体的壳体部10内具备:控制部、电源部、通信部、传感器部。此外,对于壳体部10内具备的上述的构成要素省略图示。控制部例如由CPU、ROM、RAM等构成,这些硬件和存储于ROM等的软件协同动作而控制测量设备1的动作。电源部由电源电路、电池等构成。壳体部10中设置有用于给电池充电的端子部。
通信部在测量设备1和智能手机或个人电脑等的外部设备之间,通过例如蓝牙(注册商标)等的公知的无线通信方式,进行无线通信。由此,能够从外部设备操作测量设备1,或将通过测量设备1测量的生物体信息发送至外部设备而进行配戴者的生物体信息的积累及管理。测量设备1通过与外部设备的合作具有如下功能:积累测量的配戴者的生物体信息,并基于该信息向配戴者提供生物体信息的分析结果或运动量是否适当等的信息。
作为传感部,除了前述的检测生物体信息的光电脉波传感部5之外,还具备检测配戴者的敲击操作的敲击操作传感部(图示省略)。光电脉波传感部5,例如由LED等的发光元件和光电二极管等的受光元件构成。光电脉波传感部5,从发光元件向配戴者的手腕WR照射检测光,由受光元件接受由手腕WR的血管反射的反射光,从而检测配戴者的脉波。此外,检测光及反射光,经由作为检测部的窗部13而射入射出。测量设备1,基于由光电脉波传感部5检测的脉波,测量配戴者的脉搏数。
敲击操作传感部,例如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构成。所谓敲击操作,是指通过手指或手掌等叩击测量设备1的操作。配戴者,通过进行叩击测量设备1的敲击操作,操作测量设备1。测量设备1,基于敲击操作传感部的传感器信息而检测配戴者的敲击操作。测量设备1中,通过敲击操作而进行简单的操作,测量设备1的各种设定或详细操作等经由无线通信通过外部设备而进行。测量设备1,通过这种构成,不需要用于操作的按钮或开关等。此外,来自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在检测生物体信息时对于与脉波信号重叠的体动干扰的抑制处理中也可以使用。
测量设备1,不仅在步行或跑步等的运动时,配戴者平时也会经常配戴,因此,其为以测量配戴者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物体信息为目的的设备。因此,要求测量设备1长时间配戴时对于配戴者的负担(例如,设备的重量、大小、形状、源于紧固力的不适感)小、并且与配戴者的姿势或动作无关地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测量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1,省去了监视部(显示器)、按钮或开关等,与一般的测量设备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轻量化和电池的长寿命化。此外,配戴者在运动时测量脉搏数的情况下,源于运动的体动干扰会与由检测部检测的脉波重叠。为了从重叠有该体动干扰的脉波信号中仅抽出脉波成分,可以使用从敲击操作传感部的加速度传感器输出的加速度信号。由此,能够通过一个加速度传感器共用敲击操作用的加速度传感器和抽出脉波成分用的加速度传感器,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小型化、电池的长寿命化。
(壳体部及带部的构成)
图3的(a)为测量设备的正面图,(b)为侧面图。图3的(c)为从底面侧(检测部)观察的俯视观察图(背面图)。下面,参照图3及图4,详细说明壳体部10及带部20的构成。
在图3的(a)所示的正面观察中,壳体部10的上表面10a(参照图2)被带部20的主体部21和一对盖部16所覆盖。此外,在正面观察中,壳体部10的侧部11被带部20的主体部21所覆盖。从而,在正面观察中,壳体部10不露出。
盖部16为具有沿Y轴方向的上底和下底的大致梯形,以相互的下底彼此对向的方式而配置。一对盖部16彼此之间,设置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开口部,发光部14从该开口部露出。
带部20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的宽度,在主体部21中为最宽。主体部21的宽度,比壳体部10的宽度宽。第一带部22的宽度,随着远离主体部21而变细后,成为给定的宽度W1。第二带部24的宽度,随着远离主体部21而变细后,成为给定的宽度W2。
在图3的(b)所示的侧视观察中,壳体部10的侧部11中的上表面10a侧被带部20的主体部21所覆盖,底面10b侧露出。底面10b的中央部为大致平坦的面,位于侧部11的两端的端部12,从底面10b向-Z轴方向(配戴于手腕WR侧)突出。从而,壳体部10的底面10b具有从中央部向端部12弯曲成凹状的曲面部17。该曲面部17的曲率半径,比主体部21的表面21a的曲率半径大。由于接触手腕的内面侧的曲面部17的曲率半径大于外面侧的表面21a的曲率半径,因此,可以通过使表面21a(壳体部10的上表面10a)侧膨出而吸收光电脉波传感部5(参照图2)的厚度部分,因此,不会影响测量设备1向手腕WR的紧贴性。
并且,在底面10b的中央部设置有作为向-Z轴方向突出的检测部的窗部13。
在图3的(c)所示的从底面10b侧观察的俯视观察中,大致长方形的壳体部10,嵌入设置于带部20的中部的开口部21b(参照图2)。壳体部10的外周被带部20所覆盖,底面10b露出。设置于底面10b的中央部的窗部13,在俯视观察中为大致圆形。并且,在俯视观察中,包围窗部13的周围的环状的堤部15形成于窗部13的外侧。
堤部15为与壳体部10一体形成的肋,设置为从底面10b向手腕WR侧突出的凸状。
窗部13为透明的凸透镜状的构件,在优选例中使用透明树脂。从光电脉波传感部5(图2)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透过窗部13而照射至配戴者的手腕WR,被手腕WR的血管反射的光透过窗部13而被光电脉波传感部5的受光元件所接受。因此,为了通过光电脉波传感部5以稳定的状态检测生物体信息,希望在配戴状态下以使窗部13(检测部)紧贴配戴者的手腕WR的状态稳定地保持。
第一带部22在面向手腕WR侧(内侧或者内面)具有从表面凹陷的多个槽部28。第二带部24在面向手腕WR侧具有从表面凹陷的多个槽部29。多个槽部28、29例如分别沿Y轴方向延伸,在X轴方向以大致相同的间隔排列而设置。第一带部22及第二带部24具有多个槽部28、29,因此,能够减小在配戴状态下接触配戴者的手腕WR的第一带部22及第二带部24的实质的面积。
由此,例如能够改善对于手腕WR的通风性或使汗液从手腕WR蒸发,能够提高配戴者的配戴感。并且,通过沿Y轴方向设置多个槽部29,能够抑制配戴状态下的测量设备1的宽度方向(与Y轴方向交叉的X轴方向)的偏离。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壳体部10的侧部11的一部分和底面10b露出的开口部设置于带部20的主体部21,也可以构成为将仅使窗部13露出的开口部设置于主体部21。通过如此构成,壳体部10和带部20的一体感增强,美观性提升。
(带扣部的构成)
图4及图5为示出带扣部的构成及与带部的连接构造。详细而言,图4的(a)为开放状态下的带扣部的侧面图。图4的(b)为从内侧观察第一带部连接于第一片的状态下的带扣部的立体图。图4的(c)为从外侧观察图4的(b)的状态的俯视观察图。图5的(a)为从内侧观察第二带部连接于第二片的状态下的带扣部的立体图。图5的(b)为配戴状态下的带部及带扣部的侧面图。图5的(c)为从外侧观察图5的(b)的状态的俯视观察图。图5的(b)中以双点划线示意性示出配戴者的手腕WR的截面。
在此,参照图4及图5,对于带扣部30的构成及与带部20的连接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4的(a)所示,在带扣部30中,第一片31的一端和第二片32的一端能够相互转动地被铰链部33轴支撑。第一片31具有:设置于另一端的导向部34、向内侧延伸的爪部35、向外侧延伸的爪部36。第二片32具有:设置于另一端的连接部37、在开放状态下向内侧突出的凸状部38。
带扣部30以铰链部33为转动轴将第二片32的连接部37侧向箭头方向转动,如图4的(b)所示,第二片32以与第一片31的外侧重叠的方式而折叠,成为配戴状态。在配戴状态下,第一片31的爪部36和第二片32的凸状部38卡合,从而,保持带扣部30折叠的配戴状态。并且,在凸状部38的旁边,形成有定位孔39。定位孔39为沿第二片32的延伸方向的大致长方形的孔。
在图5的(b)所示的配戴状态下,第一带部22配置于最手腕WR侧(内侧),朝向与手腕WR相反侧(外侧),依次配置有第一片31、第二片32、第二带部24。从该配戴状态,解除第一片31的爪部36和第二片32的凸状部38的卡合,将第二片32的连接部37侧从第一片31分离而向外侧展开,成为图4的(a)所示的开放状态。
如图4的(b)及(c)所示,第一带部22通过多个调整孔部26的任一个和第一片31的爪部35卡合,而连接于第一片31。通过适宜选择与爪部35卡合的调整孔部26,能够调整配戴状态下的带部20的实质的长度,由此,能够调整带部20产生的紧固力。并且,在开放状态下,调整孔部26和爪部35卡合而以第一带部22和第一片31连接的状态被保持,一旦调整带部20产生的紧固力,即使反复向手腕WR摘戴,也能够再现经调整的紧固力。
如图4的(b)所示,第一带部22的前端部23,向内侧即第一片31的相反侧弯曲。因此,能够抑制当从开放状态折叠第一片31和第二片32而变为配戴状态时,前端部23向第一片31侧(外侧)翘曲而被卷入第一带部22和第一片31之间或第二带部24和第二片32(图5的(b))之间。
如图5的(a)所示,第二带部24通过第二片32的连接部37和连接部27通过销等能够转动地轴支撑,而连接于第二片32。第二带部24的前端部25,向内侧即手腕WR侧弯曲。并且,在第二带部24上,在折叠时与第二片32的定位孔39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凸形状40。当带扣部30被折叠、第二片32和带扣部30重叠时,凸形状40与定位孔39匹配。由此,能够抑制第二带部24的宽度方向上的二者的位置偏离。如上所述,在图5的(b)所示的配戴状态下,第二带部24被配置于最外侧。该第二带部24的前端部25向内侧弯曲,因此,在配戴状态下,能够抑制前端部25钩挂于衣袖等。
并且,如图5的(b)所示,在第二带部24上,在安装时与爪部36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凹形状41。凹形状41,在第二带部24的宽度方向的中部形成为凹陷状(参照图6),避免爪部36和凸状部38产生的突出。由此,抑制了第二带部的上浮。
如图5的(c)所示,第一带部22的宽度W1和第二带部24的宽度W2为W1<W2的关系。也就是说,在配戴状态下,与配置于内侧的第一带部22的宽度W1相比,配置于外侧的第二带部24的宽度W2更宽(大)。并且,当将带扣部30的宽度最宽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导向部34)的宽度为W3时,优选W3<W2。也就是说,优选与在配戴状态下配置于第二带部24内侧的带扣部30的宽度W3相比,第二带部24的宽度W2更宽(大)。
当配置于最外侧的第二带部24的宽度W2,比第一带部22的宽度W1及带扣部30的宽度W3更宽时,第一带部22及带扣部30被第二带部24所覆盖。由此,在配戴状态下,能够抑制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带扣部30向衣袖等的钩挂或与障碍物等的接触,外观提升。
在此,优选至少在第一带部22及第二带部24相互接触的部分实施纹理加工即凹凸加工。当在相互接触的部分实施纹理加工时,第一带部22和第二带部24相互滑过时的摩擦力下降,变得易于滑动。因此,与未实施纹理加工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安装时的第一带部22的前端部23或第二带部24的前端部25的卷入,能够容易地进行测量设备1的摘戴。
此外,优选在第一带部22及第二带部24的与手腕WR接触的部分,也实施纹理加工。当在与手腕WR接触的部分实施纹理加工时,与未实施纹理加工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第一带部22及第二带部24的每单位面积的实质接触面积。由此,在配戴状态下,能够抑制第一带部22及第二带部24与手腕WR接触而产生的配戴者的不适感。
(有关配戴时的环状的开口大小)
图6为开放状态的测量设备的侧面图。图7为配戴状态的测量设备的侧面图。图8的(a)为从多个被测者取得的实测数据的统计表。图8的(b)为示出收拢手的状态的图。
在此,对开放状态和配戴状态下的测量设备1的环状的开口部大小进行说明。如前所述,为了稳定地检测生物体信息,需要即使反复摘戴,检测部也正确地紧贴手臂的检测位置。发明者等反复试验及验证,导出最佳的环状的开口部大小(长度)。说明如下。
图6为使测量设备1的带扣部30为开放状态时的侧面图,其内周71通过点线(虚线)示出。图7为折叠带扣部30而为配戴状态时的侧面图,其内周72以点线示出。
要求测量设备1具有顺滑的配戴性、配戴后的生物体信息的稳定计测功能、即使长时间配戴也不会感到负担的舒适性。发明者等调查满足上述条件的尺寸。
图8的(a)的表80为对于由一般成人构成的多人被测者调查被配戴部位(手腕)的尺寸、最佳的配戴尺寸等的结果。详细而言,对于每一位被测者,测量手腕(手臂)的周长“a”、适宜配戴状态下的内周72(图7)的长度“b”、收拢手的状态下最粗的部分的外周73(图8的(b))的长度“c”。此外,表80中抽出有代表性的被测者6名而记载,实际上根据更多的被测者的数据(原数据)而进行调查。
首先,手腕的周长“a”在138mm~203mm的范围内,平均值为165mm。
适宜配戴状态下的内周72的长度“b”在133mm~196mm的范围内,平均值为159mm。此外,内周72也可以理解为适宜配戴状态下的配戴者的手腕的周长。
在此,与手腕的周长“a”的平均值165mm相比,配戴状态的内周72的长度“b”的平均值159mm更小,是由于为了使检测部以适当的强度紧贴而进行了必要的紧固。也就是说,为了确保检测部的紧贴性,需要使内周72的长度“b”比手腕的周长“a”短约5mm。换言之,使壳体部10、带部20及带扣部30构成的环状的内周尺寸,比生物体中的被配戴部(手腕)的外周短。这与前述的手臂的情况(a>b)为相反的设定,其正是作为测量设备1的要件。
接下来,收拢手状态下的外周73的长度“c”在203mm~270mm的范围内,平均值为231mm。此外,长度“c”可以理解为开放状态的内周71(图6)的长度。
并且,在带扣部30中求得的长度调整范围(开闭时的尺寸差)“d”为从收拢手状态下的外周73的长度“c”减去配戴状态的内周72的长度“b”的尺寸。尺寸差“d”在70mm~74mm的范围内,平均值为72mm。此外,尺寸差“d”,可以理解为开放状态(图6)和配戴状态(图7)的环状的内周尺寸的差。
发明者等基于上述的结果和前述的原数据,对于测量设备1的设计值进行了如下的规定。换言之,以带部20的长度、调整孔的数量、带扣部30的长度等满足(能够调整为)以下尺寸的方式进行设计。
首先,如图7所示,使配戴状态的内周72的长度“b”在130mm~220mm的范围内。换言之,使其在130mm以上220mm以下的范围内。使下限为130mm是由于当不足130mm时对于成人来说过小(过度勒紧)。并且,使上限为220mm是由于手腕比220mm粗的人很少,大至220mm可以对应大部分的一般成人。此外,实际的长度调整,作为使用测量设备1时的初始设定,可以根据带扣部30对于第一带部22的安装位置而调整。详细而言,在配戴状态下,以内周72的长度比配戴者的手腕WR的周长短约5mm的方式,而选择调整孔的位置安装带扣部30。
下面,如图6所示,使开放状态下的内周71的长度“c”在200mm~300mm的范围内。换言之,使其在200mm以上300mm以下的范围内。使下限为200mm是由于小于该大小时无法顺利摘戴。并且,超过300mm时,对于一般成人而言过大。并且,大型化会增加带部20等的材料,导致成本上升。
并且,使带扣部30的长度调整范围(开闭时的尺寸差)“d”在70mm~80mm的范围内。换言之,使其在70mm以上80mm以下的范围内。使上限为80mm是由于通过留有一些余量而易于摘戴。此外,在希望进一步提高平均尺寸的配戴者的舒适性的情况下,可以使“d”在72mm~78mm的范围内,为了个性化也可以例如设定为74mm。
此外,上述的设定值为一般成人用的设定值的一例,并不限于上述的设定值,可以根据对象而设定。例如,既可以按照性别、年龄、人种设定,也可以根据配戴部位例如上臂、脚踝、颈部等生物体的部位而设定。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测量设备1能够取得如下的效果。
当配戴测量设备1时,使带扣部30为伸展变长的状态,收拢手而插入以该状态形成的环状的大的开口部之后,通过在手腕的配戴位置折叠带扣部30而使其变短,能够简便地配戴测量设备1。在此,配戴状态的内周72的尺寸(图7),根据带扣部30向带部20的安装位置,作为初始设定而预先调整为适于配戴者的尺寸。优选例中,窗部13(检测部)以大约5mm的过盈量紧贴手臂。
从而,根据测量设备1,能够确保稳定地测量生物体信息所需要的紧贴性(配戴性)。
从而,能够提供即使反复摘戴也能够稳定地测量生物体信息的测量设备1。而且,能够通过配戴后缩短带扣部30这一简便的方法确保紧贴性。并且,带扣部30长的状态下整体仍为环状,因此只要不从手臂掉落就不会丢失,也能够进一步防止掉落导致的故障。
而且,配戴于一般成人的手腕的情况下,如前所述,基于实验数据而设定配戴状态下的内周72的长度“b”、开放状态下的内周71的长度“c”、带扣部30的长度调整范围“d”的最佳值。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大部分的一般成人方便使用的测量设备1。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加入各种变更或改良等。变形例如下所述。
(变形例1)
图9为变形例1涉及的带部周边的立体图,对应于图4的(b)。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多个调整孔部26在第一带部22上形成为一列,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多列。例如,如图9所示,沿第一带部22的延伸方向,由多个调整孔部26构成的列形成2列。在优选例中,第一片31的爪部35配合2列而形成2处。
根据该构成,由于卡合构成成为两列,因此,与一列的卡合构成相比,能够牢固地连接第一带部22和第一片31。而且,由于成为设计上的重点,也能够提高美观度。
(变形例2)
图10为变形例2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简要构造的展开立体图,对应于图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与带扣部30的连接部27在第二带部24上形成一处的情况,但不限于此构成,也可以形成多个。例如,如图10所示,连接部27可以沿第二带部24的延伸方向形成两处。此外,图10和图2的不同点仅在于连接部27的个数。
通过该构成,在将第二片32连接于第二带部24时,可以选择多个连接部27的任一个而连接。从而,在初始设定中进行环状的开口部长度调整时,不仅在第一带部22侧,在第二带部24侧也能够进行调整。从而,由于环状的开口长度的调整宽度变宽,因此,能够为更多的配戴者所使用。
(实施方式2)
以下,使用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以下,也称为测量设备)1B,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地,为配戴于被测量生物体信息的生物体(例如,人体)并测量脉搏等的生物体信息的电子设备。在以下的实施方式2的说明中,以与实施方式1的测量设备1不同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的测量设备1相同的构成,付与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并且,在以下各图中,由于使各构成要素为在附图上能够识别的大小,因此,存在使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或比例与实际的构成要素不同而记载的情况。
(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简要构成)
测量设备1B的构成与使用前述的图1及图2说明的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
(壳体部及带部的构成)
下面,参照图11及图12,进一步说明实施方式2涉及的测量设备1B的壳体部10及带部20的构成。图11及图12为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1B的壳体部10及带部20的简要构成的图。图11的(a)为测量设备1B的正面图,图11的(b)为测量设备1B的侧面图,图11的(c)为从将测量设备1B配戴于手腕WR的底面10b侧观察的俯视观察图。图12为扩大图11的(b)中的壳体部10和其周边部分的侧面图。此外,图12中以两点划线示意性示出配戴者的手腕WR的截面。此外,对于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付与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11及图12所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测量设备1B,在与壳体部10的端部12邻接的第一带部22的部分,具有向-Z方向突出的凸状部22b。并且,在与壳体部10的端部12邻接的第二带部24的部分,具有向-Z方向突出的凸状部24b。
详细而言,如图12所示,带部20的主体部21的表面(外面)21a,沿壳体部10的上表面(外面)10a以大致圆弧状弯曲。第一带部22,在与壳体部10的端部12邻接的部分具有向-Z方向突出的凸状部22b。第二带部24,在与壳体部10的端部12邻接的部分具有向-Z方向突出的凸状部24b。因此,在配戴状态下,壳体部10在从端部12的两侧被第一带部22的凸状部22b及第二带部24的凸状部24b夹持的状态下被配戴于手腕WR,因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作为设备主体的壳体部10。
而且,在配戴状态下,通过第一带部22的凸状部22b及第二带部24的凸状部24b,形成测量设备1B的内面侧沿着手腕WR的周围的形状,在测量设备1B和手腕WR之间产生的空隙被填充。由此,当配戴者将测量设备1B配戴于手腕WR而运动时等,能够抑制配戴者的动作产生的测量设备1B的晃动,能够进行稳定的生物体信息的测量。
第一带部22在设置有凸状部22b的部分的表面21a侧具有以大致圆弧状弯曲并与表面21a连续设置的外面22a(第二曲面部)。并且,第二带部24,在设置有凸状部24b的部分的表面21a侧,具有以大致圆弧状弯曲并与表面21a连续设置的外面24a(第二曲面部)。外面22a的曲率半径与外面24a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比壳体部10的上表面10a的曲率半径小。主体部21覆盖壳体部10的上表面10a,因此,主体部21的表面21a(第三曲面部)的曲率半径(第一曲率半径)比壳体部10的上表面10a的曲率半径大。
因此,带部20在第一带部22及第二带部24与主体部21的连接部分与假想地延长表面21a而成的曲面相比,向内面侧(配戴于手腕WR侧)弯曲。因此,在带部20上,被付与如下的施力,该施力将凸状部22b、24b从壳体部10的两侧向端部按压,且使第一带部22及第二带部24朝向内面侧(配戴于手腕WR侧)。
壳体部10的底面(底面部)10b在中央部和两侧的端部12之间具有曲面部17(第四曲面部)。曲面部17的曲率半径,比主体部21的表面21a(第三曲面部)的曲率半径(第一曲率半径)大。由于测量设备1B中的接触手腕WR的内面侧的曲面部17的曲率半径大于外面侧的表面21a的曲率半径,因此,可以通过使表面21a(壳体部10的上表面10a)侧膨出而吸收作为检测部的光电脉波传感部5(参照图2)的厚度部分,因此,不会影响测量设备1B向手腕WR的紧贴性。
将窗部13相对于底面10b的突出量设为D1,将端部12相对于底面10b的突出量设为D2,在本实施方式中,D1<D2,相对于底面10b,端部12比窗部13更向配戴者的手腕WR侧突出。换言之,窗部13,相对于配戴者的手腕WR,相比端部12,位于向+Z方向侧偏离的位置。因此,在配戴状态下,对应于配戴者的手腕WR的圆度,壳体部10的底面10b侧易于配合,能够使窗部13紧贴手腕WR而保持。并且,配戴者的负担(例如,由于窗部13按压于手腕WR而产生的压迫感)被减轻。
此外,相对于底面10b的窗部13的突出量D1及端部12的突出量D2,优选基于壳体部10的Y轴方向的长度、第一带部22及第二带部24的凸状部22b、24b的突出量等的设定,考虑向手腕WR的紧固力或配戴感而设定。也可以设定为相对于壳体部10的底面10b的窗部13的突出量D1大于端部12的突出量D2(D1>D2)。
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测量设备1B的壳体部10及带部20的构成,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使作为设备主体的壳体部10的底面10b(窗部13)紧贴手腕WR而保持,因此,即使在长时间配戴测量设备1B的情况下,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测量生物体信息。
壳体部10为正面观察中以宽度方向(X轴方向)为短边的大致长方形。因此,能够使将测量设备1B配戴于手腕WR状态下的宽度(X轴方向的长度)比一般的测量设备小。由此,能够减轻配戴测量设备1B的配戴者的负担,也能够抑制视觉上的压迫感。
并且,壳体部10的侧部11的上表面10a侧及壳体部10的外周,被带部20所覆盖。换言之,带部20也具有作为覆盖作为设备主体的壳体部10的周围并保护的保护构件的作用。因此,壳体部10由于在其厚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均不从带部20向表面21a侧突出,因此,能够抑制向衣袖的钩挂或与障碍物等的接触。
并且,即使在被带部20覆盖的部分接触障碍物等的情况下,由于壳体部10不直接接触,因此,接触导致的对于壳体部10的冲击被缓和,因此,能够抑制壳体部10从配戴者的手腕WR中的测量部位脱离或偏离。由此,即使长时间配戴,也能够抑制配戴者的负担,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连续测量生物体信息。
而且,通过以带部20覆盖壳体部10的一部分,使其具有壳体部10和带部20的外观上的一体感,通过壳体部10和带部20和盖部16的组合,能够使外观设计多样化,因此,能够使测量设备1B的视觉感提升。
(带部及带扣部的构成)
实施方式2涉及的测量设备1B中的带部20及带扣部30的构成,与使用前述的图4及图5说明的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同样的构成的说明,对于不同的构成使用图13进行说明。
图13的(a)为示出以通过带扣部30连结为环状的带部20的直径为最小的方式而连接的配戴状态的侧面图。将第一带部22连接于第一带扣部(第一片)31时,使多个调整孔部26(参照图5的(b)及(c))中的最远离前端部23的位置即最接近凸状部22b的位置的调整孔部26与爪部35卡合而连接,从而,被连结的带部20的直径最小。将该连接位置作为第一位置。
当在第一位置连接第一带部22和第一带扣部31时,从与爪部35卡合的调整孔部26的位置至凸状部22b的长度最短,从与爪部35卡合的调整孔部26的位置至前端部23的长度最长。也就是说,比带扣部30及第二带部24更配置于内面侧的第一带部22的前端部23,最接近第二带部24的凸状部24b及壳体部10。
第一带部22在该第一位置与第一带扣部31连接的情况下,前端部23相比第二带部24的凸状部24b及壳体部10更靠近第一带扣部31而配置。由于第一带部22的前端部23相比设置有用于检测生物体信息的窗部13的壳体部10更靠近第一带扣部31而配置,因此,第一带部22(前端部23)既不介于壳体部10和手腕WR之间,也不会遮挡窗部13。
并且,第一带部22在第一位置与第一带扣部31连接的情况下,前端部23相比第二带部24的凸状部24b更靠近第一带扣部31而配置,因此,第一带部22不介于第二带部24的凸状部24b和手腕WR之间。由此,测量设备1B,在环状连结的带部20的直径为最小的配戴状态下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检测并测量生物体信息。
图13的(b)为示出以通过带扣部30连结为环状的带部20的直径为最大的方式而连接的配戴状态的侧面图。将第一带部22连接于第一带扣部31时,使多个调整孔部26中的最接近前端部23的位置即最远离凸状部22b的位置的调整孔部26与爪部35卡合而连接,从而,被连结的带部20的直径最大。将该连接位置作为第二位置。
当在第二位置连接第一带部22和第一带扣部31时,从与爪部35卡合的调整孔部26的位置至凸状部22b的长度最长,从与爪部35卡合的调整孔部26的位置至前端部23的长度最短。也就是说,比带扣部30及第二带部24更配置于内面侧的第一带部22的前端部23,最接近第一带扣部31。
第一带部22在该第二位置与第一带扣部31连接的情况下,第一带部22的前端部23相比第一带扣部31更靠近第二带部24的凸状部24b及壳体部10而配置。因此,第一带部22介于第一带扣部31和手腕WR之间。因此,即使在环状连结的带部20的直径为最大的配戴状态下,由于第一带扣部31不接触生物体的手腕WR,因此,能够抑制配戴者的负担(不适感)。
(带部的形状及长度)
图14为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带部的形状的图。图14的(a)为放大示出第一带部的俯视观察图,图14的(b)为放大示出第一带部的侧面图,图14的(c)为图14的(a)的沿A-A’线的截面图。
如图14的(a)所示,第一带部22的前端部23的俯视观察中的角部为曲面R。并且,如图14的(b)所示,第一带部22的前端部23的侧视观察中的内面侧的角部也为曲面R。而且,如图14的(c)所示,在第一带部22的截面观察中,第一带部22中的内面侧的角部也为曲面R。此外,第二带部24也是同样。
如此,由于带部20中的配戴者的手腕WR侧的角部为曲面,因此,即使以能够检测生物体信息的程度紧固配戴者的手腕WR,也能够抑制长时间配戴时的配戴者的负担(不适感)。
图15为比较长度不同的带部而示出的图。图15相当于图11的(b)所示的侧面图。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测量设备1A中,准备长度互不相同的多个带部,选择其中任一个而与壳体部10组合使用。图15所示的测量设备1A,代替带部20,具备长度比带部20短的带部50。图15中,用实线表示带部50,用虚线表示带部20。
带部50为了下述的配戴者而准备,即,该配戴者的手腕WR的周围的长度比较短,使用带部20的情况下,配戴测量设备1A时的紧固力有可能不足。带部50,具有:覆盖壳体部10的上表面10a的主体部51、从主体部51向一侧延伸的第一带部52、从主体部51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二带部54。主体部51具有由凸状的曲面构成的外面51a(第三曲面部)。外面51a的曲率半径和带部20的表面21a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
与带部20相比,至第一带部52的前端部53的长度比至第一带部22的前端部23的长度短,至第二带部54的前端部55的长度比至第二带部24的前端部25的长度短。第一带部52,在与壳体部10的端部12邻接的部分具有向-Z方向突出的凸状部52b。第二带部54,在与壳体部10的端部12邻接的部分具有向-Z方向突出的凸状部54b。因此,在配戴状态下,壳体部10在从端部12的两侧被第一带部52的凸状部52b及第二带部54的凸状部54b夹持的状态下被配戴于手腕WR,因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作为设备主体的壳体部10。而且,当配戴者将测量设备1A配戴于手腕WR时,第一带部52的凸状部52b及第二带部54的凸状部54b填充了在测量设备1A和手腕WR之间产生的空隙,因此,能够抑制配戴者的动作产生的测量设备1A的晃动,能够进行稳定的生物体信息的测量。
第一带部52在设置有凸状部52b的部分的外面51a侧具有以大致圆弧状弯曲并与外面51a连续设置的外面52a(第二曲面部)。并且,第二带部54,在设置有凸状部54b的部分的外面51a侧,具有以大致圆弧状弯曲并与外面51a连续设置的外面54a(第二曲面部)。外面22a的曲率半径与外面24a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比带部20中的外面22a及外面24a的曲率半径小。
因此,在带部50中与带部20相比,在第一带部52及第二带部54与主体部51的连接部分,和假想地延长外面51a而成的曲面相比更向内面侧弯曲。因此,在配戴者的手腕WR的周长比较短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带部50代替带部20,沿手腕WR而更易于配合。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准备长度互不相同的多个带部20、50,根据配戴者的手腕WR的周围的长度而适宜选择其中一个而使用。因此,对于手腕WR的周围的长度各不相同的配戴者,能够得到适当的紧固力,能够抑制壳体部10从配戴者的手腕WR脱离或偏离。由此,能够抑制长时间配戴时的配戴者的负担(不适感),且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连续测量生物体信息。
此外,在此,对于长度不同的两个带部20、50的不同进行了说明,除了带部20、50之外,还可以准备其他长度不同的带部。这种情况下,对于长度越短的带部,越较小地设定其第二曲面部的曲率半径。
上述的实施方式2仅为本发明的一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任意地变形及应用。作为变形例,例如可以考虑如下情况。
(变形例3)
上述实施方式2涉及的测量设备1B(或者1A)中,壳体部10和带部20(或者50)一体地设置,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方式。也可以构成为壳体部10能够拆装地嵌合于带部20(或者50)。通过构成为壳体部10能够拆装地嵌合于带部20(或者50),例如,在带部20(或者50)破损等情况下,能够更换带部20(或者50)。并且,在准备包含带部20(或者50)的长度不同的多个带部的情况下,可以结合配戴者的测量部位的大小而从中替换安装。并且,可以准备颜色或形状等不同的各种带部,根据配戴者的喜好而替换安装,能够使外观设计多样化。
(变形例4)
上述实施方式2涉及的测量设备1B(或者1A),为具备连结第一带部22(或者52)和第二带部24(或者54)的带扣部30的构成,但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二带部24(或者54)的前端部25(或者55)具备与第一带部22(或者52)的调整孔部26卡合的连接部,使该连接部和第一带部22(或者52)的调整孔部26卡合,从而,连结第一带部22(或者52)和第二带部24(或者54)的构成。但是,测量设备1具备带扣部30,从能够抑制摘戴时的掉落、即使反复摘戴也能够保持紧固力的观点来看,更为优选。
(变形例5)
上述实施方式2涉及的测量设备1B中,通过金属材料构成带扣部30的各部,但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通过树脂构成带扣部30的各部。由此,带部20和带扣部30的一体感增强,包含带部20和带扣部30在内的测量设备1B整体的外观更为美观。
(变形例6)
上述实施方式2涉及的测量设备1B中,为窗部13相对于配戴者的手腕WR相比端部12位于更向+Z方向侧偏离的位置的构成,但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也可以为窗部13相比端部12位于更接近-Z方向侧的配戴者的手腕WR的位置的构成。图16为示出变形例6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2的壳体部及带部的简要构成的图。此外,图16相当于放大图11的(b)中的壳体部10和其周边部分的侧面图。
如图16所示,在变形例6涉及的测量设备2中,窗部13相对于壳体部10A的底面10b的突出量D1,比端部12的突出量设为D2大(D1>D2)。换言之,在配戴状态下,由于窗部13相比端部12位于更接近配戴者的手腕WR的位置,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能够更强地将窗部13按压于配戴者的手腕WR而使其更确实地紧贴。
此外,相对于底面10b的窗部13的突出量D1及端部12的突出量D2,优选基于壳体部10的Y轴方向的长度、第一带部22的凸状部22b及第二带部24的凸状部24b的突出量等的设定,考虑向手腕WR的紧固力或配戴感而设定。
(变形例7)
在上述实施方式2涉及的测量设备1B中,设置于第一带部22的多个调整孔部26的配置间距大致相同,但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也可以为多个调整孔部26的配置间距不平均的构成。图17为示出变形例7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带部的简要构成的图。图17为从外侧(手腕WR的相反侧)观察变形例7涉及的带部20A的图。
如图17所示,将变形例7涉及的带部20A的多个调整孔部26中的位于最接近主体部21的位置的调整孔部26和下一个调整孔部26之间的间距设为P1、将与再下一个调整孔部26之间的间距设为P2、将与之后再下一个调整孔部26之间的间距设为P3。同样地,将位于最远离主体部21的位置的调整孔部26和前一个调整孔部26之间的间距设为Pn,则P1<P2<P3<……<Pn-1<Pn。也就是说,在带部20A中,多个调整孔部26的配置间距为越接近主体部21(壳体部10)则变得越小的构成。
与第一带扣部31的爪部35(参照图4的(b))卡合的调整孔部26越接近主体部21,则从第一带部22中的调整孔部26至主体部21的长度变得越短,因此,对于相同形变量(伸长长度)的第一带部22的拉伸应力增大。因此,当多个调整孔部26的配置间距均匀时,与爪部35卡合的调整孔部26越接近主体部21,则逐个错开调整孔部26而产生的向手腕WR的紧固力的增加量变得越大。
如变形例7涉及的带部20A所示,如果为多个调整孔部26的配置间距越接近主体部21而变得越小的构成的话,则能够进行抑制,以使得逐个错开调整孔部26而产生的向手腕WR的紧固力的增加量不会变得过大。由此,能够抑制配戴者的手腕WR的大小差异或调整孔部26的选择而带来的向手腕WR的紧固力的差异。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壳体部10(窗部13)脱离或偏离配戴者的手腕WR,能够抑制长时间配戴时的配戴者的负担。
此外,当多个调整孔部26的配置间距均匀时,与爪部35卡合的调整孔部26越接近主体部21,对于所卡合的调整孔部26的位置的第一带部22的拉伸应力越增大。如果为变形例7的带部20A的构成的话,能够进行抑制,以使得逐个错开调整孔部26而产生的对于第一带部22的拉伸应力不会过度增大。由此,能够使第一带部22(带部20)的耐久性提升。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不使所有的调整孔部26的配置间距不均匀,例如使远离主体部21侧的多个调整孔部26的配置间距均匀,使接近主体部21侧的多个调整孔部26的配置间距不均匀。
(变形例8)
在上述实施方式2涉及的测量设备1B中,可以构成为对于多个调整孔部26分别对应地付与符号。图18为示出变形例8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带部的简要构成的图。此外,图18为从内侧(手腕WR侧)观察变形例8涉及的带部20B的图。
如图18所示,在变形例8涉及的带部20B中,在第一带部22的内侧的面,对于多个调整孔部26分别对应地付与符号m。符号m例如从主体部21侧顺次地以数字付与“1、2、3、……n-1、n”。通过在第一带部22的内侧的面付与符号m,如图4的(b)所示,在使调整孔部26和第一带扣部31的爪部35卡合时,参照符号m而能够个别地特定调整孔部26。因此,例如,选择最佳的调整孔部26而连接第一带部22和第一带扣部31之后,即使解除该连接,也能够容易地通过之前选择的最佳的调整孔部26而进行再连接。
此外,符号m不限于数字,也可以为字母或记号等。并且,符号m的位置,既可以为各调整孔部26的横向位置,也可以为相邻的调整孔部26之间的位置。此外,符号m也可以标记在第一带部22的外侧的面上。
(变形例9)
上述实施方式2涉及的测量设备1B,为具备连结第一带部22和第二带部24的带扣部30的构成,但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二带部24的前端部25具备与第一带部22的调整孔部26卡合的连接部,使该连接部和第一带部22的调整孔部26卡合,从而,连结第一带部22和第二带部24的构成。但是,测量设备1B具备带扣部30,从能够抑制摘戴时的掉落、即使反复摘戴也能够保持紧固力的观点来看,更为优选。
(变形例10)
上述实施方式2涉及的测量设备1B中,通过金属材料构成带扣部30的各部,但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通过树脂构成带扣部30的各部。由此,带部20和带扣部30的一体感进一步增强,包含带部20和带扣部30在内的测量设备1B整体的外观更为美观。
(实施方式3)
以下,使用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3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以下,也称为测量设备),与前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为配戴于被测量生物体信息的生物体(例如,人体)并测量脉搏(心跳)等的生物体信息的心率监视装置。此外,在以下各图中,由于使各构成要素为在附图上能够识别的大小,因此,存在使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或比例与实际的构成要素不同而记载的情况。
首先,在对于作为实施方式3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心率监视装置进行说明之前,使用图19对于作为实施方式3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心率监视装置的现有例进行说明。
图19为示出作为测量持有心率监视装置(图19示出用户的手臂)的用户1000的生理参数的现有例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心率监视装置1010的截面图。心率监视装置1010,具备:计测作为用户1000的至少一个生理参数的心率的传感器1012、收纳传感器1012的盒1014。心率监视装置1010,通过固定部1016(例如,带子)而配戴于用户1000的手臂1001。
该传感器1012,具备作为两个传感器要素的发光元件1121及受光元件1122,其为用于测量或者监视心率的心率监视传感器。但是,其也可以为测量一个以上的生理参数(例如:心率、血压、呼气量、皮肤传导率、皮肤湿度等)的传感器。并且,盒1014具备带子型的外壳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作为在运动中所使用的手表型的监视装置使用。此外,盒1014的形状,只要主要地能够在用户1000所希望的位置保持传感器1012的话,可以任意地收纳电池、处理单元、显示、用户接口等的其他要素。
现有例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为用于监视用户的心率的心率监视装置1010。并且,传感器1012为由发光元件1121及受光元件1122构成的光学传感器。光学性心率监视的原则,依存于作为将光照射至皮肤的光源的发光元件1121(通常使用LED)。照射至皮肤的光,其一部分被皮肤下的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所吸收,剩余的光被反射而射出皮肤。并且,被反射的光,被受光元件1122(通常使用光电二极管)所捕捉。来自受光元件1122的受光信号为包含相当于血管中流动的血液量的信息的信号。血管中流动的血液量,因心脏的脉动而变化。并且,受光元件1122上的信号也同样地对应于心脏的搏动而变化。也就是说,受光元件1122的信号的变化,相当于心率的脉冲。并且,通过计数每单位时间的脉冲数(例如,每10秒),得到心脏1分钟跳动数(即心率)。
以下,使用图20对于作为实施方式3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心率监视装置1020进行说明。图20为示出作为实施方式3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心率监视装置的立体图。
作为实施方式3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心率监视装置1020,具有至少具备两个传感器要素的传感器1022(在本例中,作为三个传感器要素,使用作为第一发光部及第二发光部的两个发光元件1221、1223和作为受光部的受光元件1222)。传感器要素检测传感器信号。传感器1022,具备:光学传感器,用于对用户的皮肤发光,由使用两个LED的发光元件1221、1223构成;用于接收从皮肤反射的光的至少一个受光元件1222(光电二极管)。而且,心率监视装置1020具有盒或者外壳(未图示)。盒或者外壳,与图19所示的盒1014类似或者相同,也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2中的壳体部10类似或者相同。
并且,传感器1022载置于载体(基板)1026的一面。从发光元件1221、1223射出的光,未被皮肤等吸收而反射,能够直接到达受光元件1222。在心率监视装置1020中,载体1026和发光元件1221、1223的上表面1221a、1223a之间的距离,小于载体1026和受光元件1222的上表面1222a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载体1026和发光元件1221、1223的上表面1221a、1223a之间的距离与载体1026和受光元件1222的上表面1222a之间的距离的差为Δh。并且,受光元件1222,从作为最上表层的其上表面1222a接收光。通过上述构成,具有如下效果:从发光元件1221、1223射出的光的大部分射向皮肤,反射光不经由空气层等的中介而直接入射至受光元件1222。换言之,由于受光元件1222为紧贴皮肤的构造,因此,能够使其为在受光元件1222的上表面(受光面)1222a和皮肤之间难以产生间隙的构造,由此,能够抑制外光等的干扰源的光入射至上表面1222a。并且,不通过皮肤的来自发光元件1221、1223的光,例如从发光元件1221、1223直接入射至受光元件1222的光,无法到达受光元件1222的上表面1222a。
(实施方式4)
下面,参照图21对实施方式4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1030进行说明。图21为示出实施方式4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1030的正面图。如图21所示,发光元件1221、1223及受光元件1222的电气连接端子1034,出于电气要素保护的原因,由绝缘性材料(例如环氧树脂)1032覆盖,优选必须由绝缘性材料1032覆盖。此外,也可以以绝缘性材料1032不覆盖发光元件1221、1223或受光元件1222的方式而构成。具体而言,以绝缘性材料1032填充发光元件1221和受光元件1222之间的区域、发光元件1223和受光元件1222之间的区域的方式而构成。换言之,可以以至少受光元件1222的上表面1222a、发光元件的上表面1221a、1223a不被绝缘性材料1032所覆盖的方式而构成。通过如上构成,能够抑制因皮肤和发光元件1221、1223之间的空气间隙而产生的妨碍。而且,也可以以绝缘性材料1032覆盖发光元件的上表面1221a、1223a或受光元件1222的上表面1222a的方式而构成。通过如上构成,能够保护与皮肤接触的受光元件的上表面1222a、发光元件的上表面1221a、1223a,因此,能够防止受光元件的上表面1222a、发光元件的上表面1221a、1223a的损伤。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绝缘性材料1032视为保护膜。
在本实施方式4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1030中,作为具有一般可能性的实施例,设置使用环氧树脂的绝缘性材料1032。在图21中,绝缘性材料1032,不覆盖发光元件1221、1223的上表面1221a、1223a而配置,保护电气连接端子1034。从发光元件1221、1223射出的光,以箭头表示。
如此,通过以不妨碍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1030的正常功能的程度的最小限度进行绝缘性材料1032的配置,保护发光元件1221、1223及受光元件1222的电气连接端子1034,从而,该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1030得到进一步地改良。此外,代替本实施方式4的注入环氧树脂的构成,优选使其为图22所示的实施方式5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1040。
(实施方式5)
下面,参照图22说明实施方式5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1040。图22为示出实施方式5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立体图。实施方式5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1040,配置有备好的框1041、1042、1043。框1041、1042、1043,配置于发光元件1221、1223及受光元件1222的周围,形成有框1041、1042、1043和发光元件1221、1223及受光元件1222之间的间隙1036。
并且,以框1041、1042、1043为引导而注入绝缘性材料(在图22中未图示),覆盖发光元件1221、1223及受光元件1222的电气连接端子1034。
在实施方式4示出的例子中,发光元件1221、1223及受光元件1222,被各个框1041、1042、1043包围。此外,作为其他例子,所有的框1041、1042、1043可以相互结合,或者,所有的传感器要素被一体的框包围。
作为为了不影响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1040的功能的改善点,优选发光元件1221、1223的周围的框1041、1043的上部边缘1041a、1043a,比发光元件1221、1223的上表面1221a、1223a低。换言之,个别的框1041、1043的上部边缘1041a、1043a和载体1026的距离hFR-LED,等于或小于被个别的框1041、1043包围的发光元件1221、1223的上表面1221a、1223a和载体1026的距离hLED(hFR-LED≤hLED)。
优选的是,发光元件1221、1223的上表面1221a、1223a和载体1026的距离hFR-LED,与框1041、1043的上部边缘1041a、1043a和载体1026的距离hLED的差,设定为0.1mm至0.8mm的范围。此外,进一步优选的是,发光元件1221、1223的上表面1221a、1223a和载体1026的距离hFR-LED,与框1041、1043的上部边缘1041a、1043a和载体1026的距离hLED的差,设定为0.2mm至0.5mm的范围。
此外,受光元件1222的周围的框(接收框)1042的上部边缘1042a,优选比受光元件1222的上表面1222a高。换言之,框1042的上部边缘1042a和载体1026的距离hFR-PD,比被框1042包围的受光元件1222的上表面1222a和载体1026的距离hPD大(hFR-PD>hPD)。
优选的是,受光元件1222的上表面1222a和载体1026的距离hFR-PD,与框1042的上部边缘1042a和载体1026的距离hFR-PD的差,设定为0mm至0.5mm的范围。此外,进一步优选的是,受光元件1222的上表面1222a和载体1026的距离hFR-PD,与框1042的上部边缘1042a和载体1026的距离hFR-PD的差,设定为0.1mm至0.2mm的范围。
而且,框1042的上部边缘1042a和载体1026的距离hFR-PD,比发光元件1221、1223的上表面1221a、1223a和载体1026的距离hFR-LED大(hFR-PD>hFR-LED)。
此外,例如,受光元件1222及发光元件1221、1223十分接近的情况下,可以为在受光元件1222和发光元件1221、1223之间,仅存在一片框壁的构成。这有时是出于制造容易的理由。该一片框壁为盒的情况下,受光元件1222及发光元件1221、1223的双方的框壁一致。这表示发光元件1221、1223的框壁更高。详细来说,包围发光元件1221、1223的框1041、1043中的存在受光元件1222侧的框壁高,其他框壁比发光元件1221、1223的上表面1221a、1223a低。
而且,也可以构成为:代替框1041、1042、1043,可以在受光元件1222和发光元件1221、或1223之间设置第一壁部,在发光元件1221、1223的外侧,即相对于受光元件1222的第一壁部的相反侧,设置第二壁部。
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载体1026和第一壁部的上表面的距离,大于载体1026和第二壁部的上表面的距离。通过这样构成,与如图22所示以包围发光元件或受光元件的方式而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更少的构件实现框的功能。
此外,如本实施方式5所述,通过使用框1041、1043或框1042,能够防止注入的环氧树脂等的绝缘性材料流出。并且,如上所述,制作追加构造以区分环氧树脂等的绝缘材料,是能够实现高量产化的选项。此外,框1041、1043或框1042,可以通过与载体1026相同的材料构成。例如,使用环氧类树脂或聚碳酸酯类树脂通过射出成型而形成框。
如前所述,绝缘性材料1032(参照图20),保护传感器要素(发光元件1221、1223及受光元件1222)的电气连接端子1034。但是,上述电气连接端子1034必须与作为其他要素的追加电子设备(例如,驱动器、检测电子器件、处理器或者电源)进一步接触。并且,意味着在载体1026(也可以为印刷基板(PCB))上存在上述的追加电子设备的某种电气连接。
参照图23,说明实施方式6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图23为示出实施方式6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截面图。实施方式6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1050,具备前述的追加电子设备(例如,处理器1052及驱动器1054)。外部电气连接端子(未图示),并非与传感器要素(发光元件1221及受光元件1222)同样地配置于载体1026。也就是说,追加电子设备,与传感器要素配置于不同的载体或基板。通过上述的构成,能够维持皮肤和传感器要素(发光元件1221及受光元件1222)良好的接触,且能够将必要的追加电子设备搭载于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1050。例如,外部电气连接端子可以配置于载体1026的侧面。
如上所述,不同种类的传感器可以在本发明涉及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使用。例如,上述的受光元件1222为电气传感器的情况下,与皮肤接触并用于测量用户的传导率的两根皮肤电导电极(例如,传感器要素(图20所示的发光元件1221、受光元件1222))被皮肤所覆盖。此外,两种以上的传感器也可以在该种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中使用。而且,传感器要素的数目没有限制。
图24示出实施方式3~6所提出的制造用于测量生理参数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方法的流程图。
在第一步骤S1中,由用于检测传感器信号的至少两个传感器要素(发光元件1221及受光元件1222)构成的传感器1022被配置于载体1026上。在第二步骤S2中,在载体1026上形成上述传感器要素的电气接触。在第三步骤S3中,一个以上的框1041、1042,在传感器1022及/或各个传感器要素(发光元件1221及受光元件1222)的周边,形成于载体1026上。在第四步骤S4中,在不覆盖载体1026所具备的传感器要素(发光元件1221及受光元件1222)的上表面1221a、1223a且被各框1041、1042所包围的区域,注满绝缘性材料1032。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3~6,提出了实现不对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的性能施加负面影响的电气接触的保护的方法。并且,以确保传感器的性能的方法而形成。例如,上述的框1041、1043的至少一个,防止皮肤整体的传感器的位置的移位。而且,上述的框1041、1043的至少一个,能够有利于防止射出的直射的光输入受光元件1222。优选的是,成为受光元件1222的对面侧发光元件1221、1223的周围的框1041、1043的高度,必须小于发光元件1221、1223的上表面1221a、1223a的高度。并且,受光元件1222的周围的框1042可以高于受光元件1222的上表面1222a。

Claims (14)

1.一种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部,具有检测生物体信息的检测部;
带部,将所述壳体部固定于生物体;以及
带扣部,与所述带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部上设置有孔部,
所述壳体部嵌入所述孔部,
在所述带部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带部包括从所述孔部向一端侧延伸的第一带部和向另一端侧延伸的第二带部,
所述带扣部连接所述第一带部和所述第二带部而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部被构成为包含具有弹性的树脂,
所述带扣部由金属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扣部为具备铰链部的折叠型,
在打开所述带扣部的开放状态下,由所述壳体部、所述带部及伸展状态的所述带扣部形成的环状的内周尺寸在200mm以上330mm以下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折叠所述带扣部的配戴状态下,由所述壳体部、所述带部及所述带扣部形成的环状的内周尺寸在130mm以上220mm以下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戴状态下,由所述壳体部、所述带部及所述带扣部形成的环状的内周尺寸比所述生物体的被配戴部的外周短。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状态下的所述环状的内周尺寸和所述配戴状态下的所述环状的内周尺寸的差在70mm以上80mm以下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扣部以所述铰链部为中心,包括第一片和第二片,
所述第二片与所述第二带部连接,且设置有定位孔,在所述配戴状态下,以与所述第二带部重叠的方式被进行所述折叠,
在所述第二带部上与所述定位孔匹配的位置设置有凸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片与所述第一带部连接,且具有在被进行所述折叠时用于与所述第二片卡合的爪部,
在所述第二带部上,在所述配戴时与所述爪部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凹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带部上,沿所述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位置调整用的调整孔,
在所述第一片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调整孔卡合的爪部,
多个所述调整孔沿所述延伸方向设置为至少一列,所述爪部的数量被设置为与所述列的数量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片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带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在所述第二带部上沿所述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二片在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任一个之间被固定于所述第二带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具备第一发光部、第二发光部及受光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具备载体部,在所述载体部的一面上配置所述第一发光部、所述第二发光部及所述受光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部和所述受光部的上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载体部和所述第一发光部的上表面的距离。
CN201410779718.5A 2013-12-25 2014-12-16 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 Pending CN1047393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6626 2013-12-25
JP2013-266628 2013-12-25
JP2013-266627 2013-12-25
JP2013266628 2013-12-25
JP2013-266626 2013-12-25
JP2013266627 2013-12-25
JP2014182993A JP5895993B2 (ja) 2013-12-25 2014-09-09 生体情報測定機器
JP2014-182993 2014-09-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9385A true CN104739385A (zh) 2015-07-01

Family

ID=52394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79718.5A Pending CN104739385A (zh) 2013-12-25 2014-12-16 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73633A1 (zh)
EP (1) EP2888995A3 (zh)
JP (1) JP5895993B2 (zh)
CN (1) CN10473938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7261A (zh) * 2015-08-03 2015-12-16 刘垚 一种中医脉诊仪及其定位寸、关、尺脉搏点的方法
CN108024744A (zh) * 2015-09-03 2018-05-11 通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心率监测器
CN111787855A (zh) * 2018-03-19 2020-10-16 欧姆龙健康医疗事业株式会社 生物体信息测定装置
TWI776523B (zh) * 2021-05-25 2022-09-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脈診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06623B2 (en) 2015-09-28 2019-02-19 Apple Inc. Band tightness sensor of a wearable device
US10285645B2 (en) * 2015-09-28 2019-05-14 Apple Inc. Sensing contact force related to user wear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JP6172341B2 (ja) 2016-01-04 2017-08-02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生体情報測定装置
WO2017119383A1 (ja) * 2016-01-04 2017-07-13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生体情報測定装置
WO2018159191A1 (ja) * 2017-03-02 2018-09-0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生体情報取得装置および生体センサ装着用バンド
US10681214B1 (en) 2018-12-27 2020-06-09 Avaya Inc. Enhanced real-time routing
WO2024038319A1 (en) * 2022-08-17 2024-02-22 Rockley Photonics Limited Wearable devic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89640A (en) * 1926-08-03 1928-10-30 A L Newman Company Fastening device for wrist-watch straps, bands, and bracelets
CH593648A5 (zh) * 1975-07-14 1977-12-15 Kloetzl Egon
CN1244774A (zh) * 1997-09-17 2000-02-16 劳力士钟表有限公司 链带的搭扣
CN1550206A (zh) * 2003-03-19 2004-12-01 ������������ʽ���� 脉搏计及其控制方法、手表型信息装置及血管模拟传感器
JP2008168054A (ja) * 2007-01-15 2008-07-24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手首装着型の生体測定装置用のバンド
JP2009100972A (ja) * 2007-10-24 2009-05-14 Seiko Epson Corp センサ装着用バンド及び生体情報機器
CN201270540Y (zh) * 2008-08-21 2009-07-08 许世昌 具健康监测的手表手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43970B2 (ja) * 1995-05-12 2002-01-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健康状態解析装置
JPH10271196A (ja) * 1997-03-25 1998-10-09 Seiko Epson Corp 腕装着型通信装置
GB2341233B (en) * 1998-02-16 2003-08-13 Seiko Epson Corp Biometric measuring device
ATE270056T1 (de) * 2000-03-17 2004-07-15 Swatch Group Man Serv Ag Armbanduhr und armband auf welches die armbanduhr montiert werden kann
JP3961320B2 (ja) * 2002-03-15 2007-08-22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バングルタイプバンドを備えた腕装着型携帯装置
US7020508B2 (en) * 2002-08-22 2006-03-28 Bodymedia, Inc.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human physiological and contextual information
EP1593317B1 (fr) * 2003-07-15 2007-02-14 The Swatch Group Management Services AG Bracelet, notamment de montre, comprenant und conducteur électrique incorporé dans son épaisseur
JP2006312010A (ja) 2005-04-08 2006-11-16 Hitachi Ltd センサノードの制御装置、生体情報の測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149498B2 (ja) 2006-09-07 2013-02-20 株式会社バンビ 装身具バンドの中留構造
JP2008167893A (ja) 2007-01-11 2008-07-24 Seiko Epson Corp 生体情報管理装置、生体情報管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130120106A1 (en) * 2011-11-16 2013-05-16 Motorola Mobility, Inc. Display device, corresponding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for
US9558336B2 (en) * 2013-10-04 2017-01-31 Salutron Inc. Persistent authentication using sensors of a user-wearable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89640A (en) * 1926-08-03 1928-10-30 A L Newman Company Fastening device for wrist-watch straps, bands, and bracelets
CH593648A5 (zh) * 1975-07-14 1977-12-15 Kloetzl Egon
CN1244774A (zh) * 1997-09-17 2000-02-16 劳力士钟表有限公司 链带的搭扣
CN1550206A (zh) * 2003-03-19 2004-12-01 ������������ʽ���� 脉搏计及其控制方法、手表型信息装置及血管模拟传感器
JP2008168054A (ja) * 2007-01-15 2008-07-24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手首装着型の生体測定装置用のバンド
JP2009100972A (ja) * 2007-10-24 2009-05-14 Seiko Epson Corp センサ装着用バンド及び生体情報機器
CN201270540Y (zh) * 2008-08-21 2009-07-08 许世昌 具健康监测的手表手机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7261A (zh) * 2015-08-03 2015-12-16 刘垚 一种中医脉诊仪及其定位寸、关、尺脉搏点的方法
CN108024744A (zh) * 2015-09-03 2018-05-11 通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心率监测器
CN111787855A (zh) * 2018-03-19 2020-10-16 欧姆龙健康医疗事业株式会社 生物体信息测定装置
CN111787855B (zh) * 2018-03-19 2023-09-19 欧姆龙健康医疗事业株式会社 生物体信息测定装置
US11850062B2 (en) 2018-03-19 2023-12-26 Omron Healthcare Co., Ltd. Bio-information measurement device
TWI776523B (zh) * 2021-05-25 2022-09-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脈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95993B2 (ja) 2016-03-30
US20150173633A1 (en) 2015-06-25
EP2888995A3 (en) 2015-11-18
EP2888995A2 (en) 2015-07-01
JP2015142713A (ja) 2015-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39385A (zh) 生物体信息测量设备
US9826935B2 (en) Interchangeable cases for biometric monitoring devices
US9110498B2 (en) Molded wristband case
JP7245928B2 (ja) 編組されたストランドを有するウォッチバンド
US10398200B2 (en) Dynamic fit adjustment for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s
US11197636B2 (en) Stabilized sensor modules and monitoring devices incorporating same
EP3148406B1 (en) Optical pulse-rate sensor pillow assembly
US20140180019A1 (en) Wearable biometric monitoring devices, interchangeable accessories and integrated fastenings to permit wear
CN105324080B (zh) 具有与身体运动脱开的感测元件的生理监测装置
EP3148409B1 (en)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20160070393A1 (en) Wearable devices including metalized interfaces and strap-integrated sensor electrodes
US20150342480A1 (en) Optical pulse-rate sensing
TW201436760A (zh) 電子機器
CN106880138B (zh) 用于智能手表的嵌入式可穿戴表带
JP6222257B2 (ja) 生体情報測定機器
US11612226B1 (en) Cas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11540599B1 (en) Watch band with adjustable fit
CN112545122B (zh) 具有编织股线的表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