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底架端板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轨道车辆的底架端板。本发明还涉及设有所述端板的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的车下活动设备舱外形与车体断面一致,车体底部造型平滑,由底板、端板、裙板、骨架及防雪板等组成,设备舱下面安装底板,侧面安装裙板,端部安装端板,转向架上部安装防雪板,以骨架、车体下边梁、以及车下设备为安装依托形成整体框架结构。
授权公告号为CN 202806776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底架隔墙及动车组,其公开的底架隔墙即为车下活动设备舱端板,该隔墙为一体式结构,包括平板式框架结构的支撑框,支撑框的一侧固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外形轮廓与动车组设备舱的端面形状相匹配。
这种结构形式的端板虽然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且能够承载动车组高速运行时所受到的空气载荷。但是高速车端板组件作为车体底架主要的受力部件之一,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车体整体强度和运营安全,上述隔墙已无法满足高速轨道车辆对端板组件的性能要求。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适用于高速轨道车辆的底架端板组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该端板组件可以增加车辆端部刚度,改善振动模态,其与车下活动设备舱相结合可以形成封闭空间,保护车辆下方管线及设备,特别适用于高速轨道车辆。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设有所述端板组件的轨道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包括:
端板,为双层中空型材,其外形与车下活动设备舱断面相一致;
底部横梁,设于所述端板下沿内侧;
弯梁,设于所述端板两边内侧;
缓冲梁,位于所述端板上方,两者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其具有左右对称的左半部和右半部,中间设有容纳车钩的“U”形槽,两侧设有开口朝向外侧的车端减振器安装槽,所述左半部和右半部上分别设有供管路、线路穿过的安装孔;
补强梁,纵向布置于所述缓冲梁与底部横梁之间。
优选地,所述弯梁包括第一弯梁和第二弯梁,所述第一弯梁位于所述端板弧形边沿的内侧,所述第二弯梁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弯梁与底部横梁。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衬板,沿周边设于所述底部横梁、弯梁及缓冲梁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缓冲梁的上沿向内折弯90度后,局部再向下向内连续折弯90度呈“Z”字形;所述缓冲梁的下沿向内折弯90度。
优选地,所述缓冲梁的上沿与下沿之间设有相互平行的水平翼板;所述翼板包括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所述第一翼板与所述车端减振器安装槽的上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翼板位于所述第一翼板下方且短于、窄于所述第一翼板,并位于所述“U”形槽的两边。
优选地,所述缓冲梁顶部设有纵向翼板。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翼板上方的第一安装孔,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翼板下方且位于第二翼板外侧的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端板与缓冲梁设有内风挡安装接口,所述端板同时设有外风挡安装接口。
优选地,所述底部横梁和弯梁为中空的矩形型材,其与车下活动设备舱相对接的一侧带有偏向车体内部的垂直边沿。
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及转向架,所述车体的车下活动设备舱设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所述端板组件缓冲梁以下的部分与所述车下活动设备舱相结合形成封闭空间。
本发明所提供的端板组件,由中空型材、加强梁、底部横梁和弯梁、缓冲梁等构成,中空型材相互焊接形成端板组件的中部,之后与加强梁、底部横梁和弯梁焊接形成端板组件,最终与车辆缓冲梁焊接。该端板组件包含了缓冲梁,可集成内、外风挡的安装接口、车端各种管线、污物箱、车端减震器座等接口;周圈横梁、弯梁采用的型材上带有与活动设备舱的安装接口。安装该端板组件后,车辆端部刚度加强,振动模态得到改善;缓冲梁对车钩形成环形包裹空间,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缓冲梁以下的部分能够与车下活动设备舱相结合形成封闭空间,保护车辆下方管线及设备,特别适用于高速铝合金车辆。
本发明所提供的轨道车辆设有上述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由于所述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设有该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的轨道车辆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内侧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弯梁与车下活动设备舱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上设置外风挡安装接口,并穿装管路、线路时的示意图。
图中:
1.端板 2.底部横梁 3.弯梁 3-1.第一弯梁 3-2.第二弯梁 4.缓冲梁 5.补强梁6.“U”形槽 7.车端减振器安装槽 8.安装孔 9.纵向翼板 10-1.第一翼板 10-2.第二翼板11.内风挡安装接口 12.外风挡安装接口 13.衬板 14.垂直边沿 15.凹陷部位 16.螺栓组件 17.底板 18.侧板 19.密封胶条 20.胶条安装件 21.管路和线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文中的上、下、内、外等用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而确立的,根据附图的不同,相应的位置关系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
请参考图1、图2、图3,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内侧的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的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的剖视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主要由端板1、底部横梁2、弯梁3、缓冲梁4以及补强梁5等部件组焊构成。
其中,端板1为双层中空型材,其外形与车下活动设备舱断面相一致,顶部和底部为平行的直边,且底部的长度短于顶部,两侧的弧边从顶部圆滑过渡至底部,大体上类似于舟形。
底部横梁2位于端板1的下沿内侧,弯梁3位于端板1两边内侧,弯梁3分为第一弯梁3-1和第二弯梁3-2,第一弯梁3-1位于端板1弧形两边的内侧,第二弯梁3-2过渡连接第一弯梁3-1与底部横梁2。
缓冲梁4位于端板1上方,与端板1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其具有左右对称的左半部和右半部,大体上倒“几”字形,中间为容纳车钩的“U”形槽6,对车钩形成环形包裹空间,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两侧设有开口朝向外侧的车端减振器安装槽7,左半部和右半部上分别设有供管路、线路穿过的安装孔8。
缓冲梁4的下沿向内折弯90度,缓冲梁4的上沿向内折弯90度后,局部继续向下向内连续折弯90度呈“Z”字形,其折弯的顶部顶部设有高度较低的纵向翼板9。
缓冲梁4的上沿与下沿之间设有两道相互平行的水平翼板,分别为第一翼板10-1和第二翼板10-2,第一翼板10-1与车端减振器安装槽7的上沿位于同一平面,第二翼板10-2位于第一翼板10-1下方且短于、窄于第一翼板10-1,并位于“U”形槽6的两边。
缓冲梁4上开设有多个矩形安装孔8,具体包括位于第一翼板10-1上方的第一安装孔,以及位于第一翼板10-1下方且位于第二翼板10-2外侧的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分别用于穿装不同部位的管路和线路21,安装完成后开口密封,缓冲梁4设计时考虑模块化,每个车端开孔大小、位置一致,密封件大小相同。
端板1与缓冲梁4沿内风挡(图中未示出)边沿设有内风挡安装接口11,其中端板1上设有五个安装接口,对应于内风挡的下边沿,缓冲梁4上设有四个安装接口,对应于内风挡两侧靠下的位置。
此外,端板1周边还设有外风挡安装接口12(见图6),对应于整个外风挡底部位置,以便于安装外风挡。
为进一步提高端板1的结构强度,端板1的内侧还设有两道纵向的补强梁5,补强梁5纵向间隔地焊接在缓冲梁4与底部横梁2之间,且位于内风挡的外侧,不会影响内风挡的安装。
而且,在底部横梁2、弯梁3及缓冲梁4的内侧沿端板1周边设有一圈与其外轮廓形状相一致的衬板13。
请参考图4、图5,图4为图3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弯梁与车下活动设备舱的配合示意图。
如图所示,底部横梁2和弯梁3均为中空的矩形型材,其与车下活动设备舱相对接的一侧带有偏向车体内部的垂直边沿14,与端板1对接的一角处设有凹陷部位15。
其中,底部横梁2的垂直边沿14通过螺栓组件16与车下活动设备舱的底板17相连接,弯梁3的垂直边沿14与车下活动设备舱的侧板18之间设有密封胶条19。
密封胶条19大体上呈环形部位内部设有一道分隔肋条的“9”字形,其钩状的尾部嵌入侧板18内壁上的“几”字形胶条安装件20的内部。该胶条安装件20折弯呈90度的一边与侧板18相连接,折弯呈90度的另一边与侧板18保持一定间距,形成供密封胶条19的尾部嵌入其内腔中的槽口,安装后,在弯梁3的垂直边沿14与侧板18的挤压下,密封胶条19的头部发生弹性变形起到密封作用。
端板1为双层中空型材,且周围焊接有中空型材形式的底部横梁2和弯梁3,因此可以增加车辆端部刚度,改善振动模态。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具体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将缓冲梁设计成其他形状;或者,根据需要对安装孔的位置和数量进行调整,等等。由于可能实现的方式较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除了上述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及转向架,所述车体的车下活动设备舱设有上文所述的轨道车辆底架端板组件,端板组件缓冲梁以下的部分与车下活动设备舱相结合形成封闭空间,保护车辆下方管线及设备,其余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轨道车辆及其底架端板组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